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精选(九篇)

亚健康的防治方法

第1篇: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

1阳春市人民医院,广东阳江 529600;2阳春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广东阳江 529600

[摘要] 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可成为亚健康状态,随着亚健康状态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断增大,现已经成为广大临床医师所面对的热点问题。现代中医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调引起,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及方法。大量临床实验研究证实,中医药在防治亚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即从中医药的角度对女性亚健康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进行总结与分析,旨在提升亚健康人群的生活质量。

[

关键词 ] 女性;亚健康状态;中医药;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c)-0185-02

世界卫生组织将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定义为亚健康状态,又可成为灰色状态,此类疾病为一种现代文明病,仅经过体检或实验室检查未能发现有任何的器质性病变,但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健康的生理状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据临床数据调查显示,全世界约有75%的人群正处于亚健康状态,且其对于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1]。而采用中医药方法对于此状态进行预防及治疗可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症状

目前普遍认为,亚健康状态是一种由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及生物因素共同作用共同导致的机体功能紊乱、内分泌系统及神经系统失调所致的状态。亚健康状态在临床的表现复杂多样,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情绪低落、萎靡低落、精神不集中、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头痛头晕、胸闷心悸、食欲不振、腰腿疼痛等。社会表现为无法承担并完成相应的学习或工作任务,家庭关系不和谐,无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等[2]。而现代医学认为,导致亚健康状态出现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导致人体免疫力低下,心理承受能力下降,饮食不规律所致。

2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学病因病机

在现代中医药学研究中,虽没有亚健康状态的定义,但中医所主张的“消患于未兆”已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其中所说的“未兆”并非是指明确的疾病,而是一种疾病前的状态,常表现为气血失调、脏腑失调等征兆。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协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当人体出现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失调时则易诱发机体不良状态的出现,进而出现了亚健康的状态[3]。为此,中医将阴阳平和作为评价人体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将针对诱发亚健康状态的病因病机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饮食不节

饮食作为人类正常生存及保持健康状态的最基本条件,若饮食过量或过于油腻,则易导致机体生痰生湿、湿热中阻、阻滞气机。若饮食过于生冷,则易导致机体脾胃失和、气血生化不足,上述几种情况均可诱发亚健康状态的出现[4]。

2.2情志不遂

人体内脏功能的正常运作与其本身的情志活动具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内伤则可导致机体出现脏腑失调、气血失调、阴阳失调等情况,诱发“亚健康状态”的出现。另外,情志失常易还可导致机体出现气机阻滞、脾胃失和、气郁化火等,当气血瘀滞严重时,则可导致人体出现头晕、头痛、烦躁、抑郁等临床症状。

2.3劳逸失度

过度的劳累需要休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及脑力,若劳累过度则易损伤机体的元气,甚至损伤脾胃,造成气血疏通不畅,久而久之而易诱发亚健康状态的出现。另外,过度的安逸也可造成气血流通不畅,长时间可造成行动无力等,也可诱发多种疾病的出现。

3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原则和方法

3.1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原则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医就提出了“消患于未兆的”理论,其中所说的“未兆”是指一种尚未出现显著临床症状的状态,但不一定为疾病。对于“未兆”,中医主张“治未病”,主要是指采取有效的中医药对策对尚未明显发生疾病时的先期征兆进行治疗,其中就包含了亚健康状态[5]。由于亚健康状态是一种由心理、社会、生物等多发面因素诱发的不良病理状态,造成机体表现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调等综合征。因此,采用由针对性的中医药手段对阴阳失衡状态进行调节,同时对脏腑精气神形进行调养,则可作为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基本原则。总之,在预防亚健康状态上需从思想上对自身的身体健康引起重视,同时为自身生存状态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做起,提升自身的生存质量。

3.2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方法

我国中医药专家学者经过反复长期的临床实践,分析总结出了一套养生健体防治方法,是一类对饮食有节、情志舒畅、起居有常的综合概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群的基本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以从根本上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出现[6]。其对于不同情况下的机体状态制定了丰富的调治方法,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精神的摄养 要求人体在平时应注意神智愉悦、时刻保持轻松的精神状态,禁忌过于忧虑、紧张等精神状态,应学会适当的放松;②适应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情况 对于外界环境病变应学会对自身的状态进行合理的调节,包括气候、季节、早晚等变化;③注意对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的调节 要求人体能够按照季节、气候等条件对起居饮食等基本生活进行调节,避免形成不良生活习惯[7];④注意身体锻炼 强调锻炼和休息适度,避免过于劳累,长期间行坐位或仰卧位等,需要适当的放松。除了上述较为基础的养生调节方式外,中医药学者专家还实施了包括药物、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3.2.1药物治疗 中医主张根据患者个体病情并结合其临床表现实施辨证论治,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近年来较为公认的理论即为马云志的五类分型,其中包括脾肾阳虚型、肝郁气滞型、肝肾阴虚型、心脾两虚型以及痰湿内生型。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之前,需根据患者不同临床表现及病情以做出合理的选择。例如对于精神不振、疲乏无力为主的疾病,则可选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以达到健脾补气的目的,而对于焦虑不安、情绪低落为主的疾病,则可选用柴胡舒肝散加减治疗以达到解淤通阳的目的。大量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只要针对临床症状实施辨证施治,常可起到药到病除的作用,同时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

3.2.2药物成方治疗 ①安神补脑液 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根本,各种情志状态对人体的心神功能常造成不良影响,而安神补脑液其中的药材包括淫羊藿、何首乌、梅花鹿茸等,对于健忘、失眠、多梦、精神衰弱、注意力不集中等临床症状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起到镇静安神、养气养血、补益心脾之功效。②六味地黄丸中医认为肾阴亏损、脏腑虚损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出现,而六味地黄丸则具有强身健体、滋养脏腑、补肾养肝之功效。③安亚康汤剂 中医认为对于有心悸胸闷、头晕目眩等症状的患者应给予活血化瘀、补益气血的药方治疗,安亚康汤剂中的药材包括党参、冬虫夏草、益母草、黄芪、当归等,诸药合用则具有显著的的临床疗效。

3.2.3推拿治疗 由于亚健康状态常表现为全身酸痛、肌肉疲劳等症状,中医主张利用推拿对人体的特点部位及穴位进行推拿,目的是为了通过调节机体已经出现的生理及病理状况,以达到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目的。现中医临床上较为的推拿手法包括推、拿、提、捏四种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及经络上,从而起到扶伤止痛、调和阴阳等疗效[8]。

3.2.4针灸治疗 经络作为人体全身运行气血、连接脏腑等形体脏器的重要通道,起到沟通上下内外通道的作用,采用针具于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采用提插或捻转的方式对人体特定的穴位及经络进行刺激,借助其有效的传导刺激,达到调节机体平衡,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从而防治亚健康状态[9]。

3.2.5食物疗法 中医认为借助食物扶助正气的临床效果较为突出,因此制定了五谷为养、五予为益的食补膳食搭配原则,同时还提出了在饮食上需注意酸、甜、苦、辣、咸的味道调和,禁忌过多食用其中一味,且不能偏食偏嗜,此种方法即为中医所主张的食疗。另外,中医还主张在饮食过程中需注意三餐按时吃,所吃的食物尽量清淡,不宜过硬,禁忌生冷等,从而由内而外的对机体脏腑及气血功能进行调和[10]。

3.2.6其他治疗方法 除上述几种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外,对于亚健康的防治还可采用药浴、足疗、气功疗法等,其中药浴是指将药材煎蒸为药水,沐浴其中以促进患者健康、同时消除疲劳,而足疗是指通过对足部上的穴位及经络进行按摩,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人体内分泌,调理脏腑功能的目的,气功疗法则是通过人体调理自己的意念,帮助做到自我调整以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治疗与预防亚健康状态方面具有突出的临床优势,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随着中医药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有专家学者认为中医药可作为调整人体亚健康状态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对中医药治疗及防治手段进行深入研究,可有效提高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能力,从根本上提升人群的正常生活质量。

[

参考文献]

[1] 岑瑞沈.浅谈中医应对亚健康状态之策略[J].国医论坛,2003,18(03):44-45.

[2] 魏红,郑洪新.论亚健康状态与中医药干预措施[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5):39-40.

[3] 蓝毓营,唐振宇.浅谈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思路和方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4):81-82.

[4] 马云枝.亚健康状态与中医药防治[J].河南中医,2001,21(3):11-13.

[5] 龚海洋.王琦教授论治亚健康状态的经验[J].天津中医药,2004,21(2):102-104.

[6] 刘文兰.亚健康状态及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证色诊客观化比较研究[J].陕西中医,2004,5(4):380-381.

[7] 鄢静.1060例身体状态处于不同阶段人群踝-臂血压比的相关性探讨[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4):380-381.

[8] 李辉,张宏.针刺结合森田疗法调整人体压健康状况220例[J].中国针灸,2003,23(5):298-299.

[9] 王鹰雷.中医按摩治疗改善亚健康状态的研究[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3,17(5):313-314.

第2篇: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 亚健康状态 中医防治

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明确提出中医学预防为主的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调节饮食、情志、起居、劳逸等是预防疾病的根本大法。

中药的调理作用

中药治疗亚健康应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治病必求于本”为总的治疗原则,根据其主要病因及病机调节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对于亚健康的治疗医家有不同的观点:王氏[1]认为:疏肝解郁、养心安神为亚健康的中医治疗原则。认为常用防治亚健康的中医治法为疏肝解郁、补肾强精、健脾化痰、养血安神等,针对亚健康的临床表现还可选择化痰降浊、祛风除湿、强精壮骨、活血化瘀、健脾通腑、滋阴养血、活血调经等方法。张氏[3]认为:调理脾胃气机对纠治亚健康状态至关重要:通过调理脾胃中焦脾胃能全面调整脏腑气机,既可使机体气血阴阳之虚得补,又能使郁滞之气得行,痰瘀污浊得下,从而使机体郁、痰、瘀、虚等病理得除,则亚健康状态自然得以改善和纠治。根据亚健康的症状特点,马氏[4]认为应分为五型进行施治。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痰湿内生,用二陈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心脾两虚,用归脾丸加减;肝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脾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合理中汤加减治疗。刘氏[2]用甘麦大枣汤治疗亚健康状态60例,结果显示总有效率94.3%,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甘麦大枣汤具有养心安神、健脾和中之效,从养心安神、健脾和中,调整阴阳出发,达到治疗的目的。

针灸的治疗作用

经常进行针灸治疗能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具有明显的保健作用。宫氏等认为:针刺内关、神门、心俞、巨阙、百会、印堂诸穴补益心气,镇静安神。针刺中脘、丰隆、脾俞、公孙、足三里、阴陵泉、天枢、上巨虚等化痰浊,健脾胃。艾灸神阙、关元、中极、命门、肾俞、太溪补肾壮阳,增强。期门、太冲、合谷、阳陵泉、肝俞等疏肝理气解郁。三阴交、膈俞、太冲、合谷等活血化瘀。李氏认为灸气海、关元、命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肾俞等穴位,具有补元气和强壮脾(胃)、肾的功能。

讨 论

亚健康状态是情志失常、饮食失节、起居无常、劳逸无度、气候异常等因素导致人体脏腑阴阳经络气血失调而致,故运用各种治疗方法调节脏腑经络气机,是调理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方法。

亚健康在防治方面,强调预防为主的思想,在治疗上用疏肝解郁、补肾强精、健脾化痰、养血安神、化痰降浊、强精壮骨、活血化瘀、健脾通腑、滋阴养血等方法调理脏腑经络气机,选用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精神调摄、体育锻炼等多种治疗手段调治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人体在病与健康之间存在的一种状态。亚健康状态虽未形成疾病,但一直困扰着人民生活,对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所以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发挥中医独特优势,调治亚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增强体质,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琦,郑守曾.中医药对亚健康干预的优势.2002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会刊.北京:中国国际保健促进会,2002:14-19

2 刘承梅.甘麦大枣汤治疗亚健康状态60例.中医研究,2003,16(5):30-31

第3篇: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 《内经》;治未病

《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强调防重于治的思想,诠释“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科学内涵。整理《内经》中有关“治未病”的理论,深入探讨“治未病”的应用前景,充分利用《内经》这一理论资源,对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内经》“治未病”的内涵

认识“治未病”的内容,关键是对“治未病”含义的诠释。首先来解读“治”“未病”“治未病”的基本含义。

11治“治”的含义有二,一是指治病、医疗,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二是含有管理、整理、消灭、研究等内容,由此可引申为防止。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素问·刺禁论》说:“肾治于里。”《内经》所述之“治”的对象,既指调治疾病的“先兆”“萌芽”“欲病”“微病”,也指防止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的传变。

111先兆中医疾病先兆征的理论对临床防治极其重要,所谓先兆征就是疾病即将发生的早期信号,是指疾病的最早征兆,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前的早期预兆。先兆征不但可以出现在疾病的萌芽阶段,而且在疾病的转化和危重阶段以及并发症的前期皆可显现。掌握先兆征的规律,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早期防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偏沮与偏枯有先后联系,半侧肢体出汗是中风的先兆,人体阳气(卫)虚而半身出汗,久则阳气大衰,发为半身不遂。“汗出偏沮”是有汗之侧失调,卫气失于固密所致。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之目的。

112萌芽《内经》指出“上工救其萌芽”。病之萌芽,即疾病的初始阶段。如《素问·刺热》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而清代医家张志聪又指出:“故治未病者,见阴精有亏,乃阳脱之渐,预培养其阴焉。”而此时通过中医的辨证调治,做到防微杜渐即“欲病救萌”之意。

113欲病欲病指疾病将要发生而尚未发生之前的状态,与现代所说的亚健康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正如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提及“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身体有“苦似不如平常”,应及早了解养生的方法,尽快调理。如果勉强忍受不进行调理,就有可能发展为痼疾。欲病之病,在外可有不适的症状表现,如现代所说的亚健康,但未出现阳性体征与实验结果,临床上无疾病诊断依据。“欲病”实质是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孙思邈反复告诫人们要重视“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从记述的内容来看,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

114微病《素问·调经论》说:“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微风,指肌肉似有虫在蠕动的感觉,多因风邪伤胃,卫气不通,阳气内鼓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所谓“见微”是诊知微弱变化,“得过”是了解、掌握疾病所在和发生,“用之不殆”是指治疗微病就不会发生疾病。诊视微病,便能了解疾病的所在和发生,治疗微病就可防止疾病的发生。治微病可预防已病,是《内经》治未病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115未传之脏腑病治未病还可从疾病在五脏之间的传变来理解。《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关系,肝木之病往往要传变到脾土的规律,在治肝病的同时要照顾尚未病的脾,以防止肝病进一步传脾。其他脏腑发病传变的规律及治未病的方法仿此。

12未病“未病”指的是健康状态,或有一定功能紊乱或失调,但尚未出现疾病的亚健康状态。“未病”的外延很广,它包括健康未病态、前病(欲病)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和传变未病态四部分,后三者与亚健康的外延相吻合[1]。

121健康未病态《内经》指出:“平人者,不病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之间的平衡协调是人体健康的标志。所以圣人养生“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素问·生气通天论》)。健康人时刻处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威胁之下,若因保健知识缺乏可随时受疾病危险因子的侵袭与干扰。健康人群保健的重点是提高健康意识,远离致病因素,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习惯,坚持养生之道,不断提高自身健康素质和水平。

122前病未病态指存在于机体内的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包括先兆、萌芽、微病等。扁鹊望齐桓侯之诊,就是诊一般医生未能望到的潜在症状。对处于前病未病态的人群,依据《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其防治的思路是早诊早治,把“前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123潜病未病态是中医未病态范畴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指的是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出现任何临界表现的状态,即病理信息尚在潜伏期 ,尚未达到显化。尽管无明显病状体现,但内在却并非无病。《灵枢·贼风》提出:“此亦故邪留而未发”,潜藏于体内的病邪当遇到适宜条件或诱因时就会发病。及时发现一些潜藏在体内伏而未发的病理因素并加以防治,可防患于未然,如《素问·刺疟》说:“凡刺疟,先发如食倾,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对处于潜病未病态人群,其防治的思路重点是除去潜在的病理改变,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注重生活方式管理和改进,将各种致病危险因素降低到低危险度,促使身心负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

124传变未病态指在疾病发作初期,病情有可能进一步发生传变或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如《素问·疟论》曰:“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先安未病之脏,有病早治的既病防变思想,充实和丰富了治未病思路的内涵和临床价值。对处于传变未病态人群,基于《内经》“治未病”的“已病防变”的思想,其防治的思路应做到已病(症)早治,防其发展(恶化),单病(症)防传(变),防其演变成其他疾病或出现其他合并症,以及病后调养,防其复发等。

13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根据《内经》有关论述,以及《中医大辞典》的解释,《内经》“治未病”的基本含义有三:(1) 预防疾病。 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如该文记载用小金丹防瘟疫。其中的辰砂、雄黄,是辟瘟防疫的常用药物,可免受疫疠的传染。(2)早期治疗。《内经》指出“上工救其萌芽”(《素问·八正神明论》),如见头目眩晕,大拇指或次指麻木,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动,为中风预兆,必须先防治。(3)掌握疾病发展的趋向并尽早防治。五脏之病,可以互相传变,应顺势而为,先安未受邪之地,如《金匮要略》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

2“治未病”的内容和方法

《内经》“治未病”的内容包括:(1)未病养身,防病于先。(2)见微知著,治病萌芽。(3)已病早治,防其传变。(4)瘥后防复。《内经》“治未病”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

21未病养身对于健康无病之人,重在养生调摄,预防疾病的发生。如《医学入门》认为:“与其病后善服药,莫若病前善自防”。养生保健,遵循《内经》的“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灵枢·九宫八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通过内养正气,外避邪气,从而达到保健防病之目的。

21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内经》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一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调节人体阴阳,以及正确恰当运用各种方法来养生保健的基本法则。该法则把“天人合一”学说,作为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要求养生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顺四时而适寒暑”(《灵枢·本神》)。该基本法则贵在顺应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12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由于饥饱失常、劳逸失度,也是影响健康及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故《内经》强调饮食应遵循“食饮有节”“谨和五味”的法则。生活起居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起居有常”,宜小劳莫大疲。“谨道如法”,以达到“长有天命”之目的。

213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内经》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灵枢·口问》),“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灵枢·百病始生》)。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做到外避邪气,内养正气,才能避免外界六淫邪气及疫疠之气的侵袭,达到防病之目的。

214恬惔虚无,真气从之《老子》提出“静神”“无为”的养生主张。《内经》强调“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即思想安闲清静,没有私心杂念。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养生应“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独立守神”,“传精神”,通过静神修性影响生理,充实“真气”,保健防病,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内经》认为人与自然,以及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天人相应”,“形与神俱”,才能达到身心健康,指出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22治病萌芽病之萌芽阶段,此时病邪较轻,邪类较单纯;正气尚足,修复能力较强;病位较轻,祛邪较易。此时是治疗的最好时机,应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促使疾病早期治愈。《内经》提出早期诊治,防微杜渐,避免疾病由轻而重,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先兆征是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关键,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关键[2],杨力[3]认为可通过人体发出的种种信息来分析判断病理信息,从而阻断疾病发展,将疾病消灭在发生之前。这体现了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治未病”思想。如伤寒是以风寒之邪侵入为主的一类外感病,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部位初期为太阳。若太阳在表之邪不能及时祛除,则可由多种途径内传入里,故伤寒早治重太阳。温病是以温邪疫毒伤人为主,先伤卫表,故治疗应透邪外出和清热解毒。早期脏病,以功用失调为主,极少出现形质的损害,脏腑具备较强贮备功能及抗邪能力,多种因素如情志过激,寒热偏盛,过度疲劳等都可导致气机失调的病变,故治疗以调畅气机为主。

23已病防变既病之后,应及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加重。《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随着病情的恶化,病位由浅入深,或由一处向多处蔓延,称为传变。清代名医叶天士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阻断病邪进一步传变。如疟疾的治疗,在“疟之未发”时调之,可以阻断病邪,防止发作。《伤寒论》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已病防传、防变,及时诊治,是防止疾病传变和加重的重要举措,是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在疾病诊疗中的具体体现。

24瘥后防复瘥后防复是指疾病刚有好转或治愈,若调理不当,很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因此,应注重保健预防,在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预防之法,可防食复、防病遗等。疾病的复发,会令病情日渐严重,故应控制病后复发。《内经》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素问·热论》),从禁忌方面强调热病初愈应少食及清淡为宜,以防食复或病遗。

3《内经》“治未病”的应用

《内经》的“治未病”思想对不同人群的保健防病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内经》“治未病”思想,笔者认为养生重于治病,亚健康的防治重在“欲病重调”,而衰老及老年病的防治重在未老先养及既老防病。

31“治未病”在亚健康防治中的应用亚健康状态是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以及环境恶化等,导致慢性疲劳、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出现一系列偏离健康的症状。亚健康属于《内经》所讲的欲病、微病、先兆等范畴,即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由于亚健康的发生率很高,严重影响当今人类的健康,因此,必须及时有效调控使之向健康转化。在亚健康的研究中引入中医“治未病”思想,将进一步促进亚健康研究的深入,提高亚健康的防治效果[4]。基于《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亚健康的防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睡眠、运动、营养及环境,可有效改善亚健康的症状,并使之向健康方向转化。崔丽娟等[5]认为中医可通过调节心理、改善生活方式,采用运动、气功、按摩及药物等来防治亚健康。(2)通过食疗药膳改善失眠。食养可调整脾胃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可见,食疗在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根据亚健康的有关症状选择药膳,如对失眠、心慌者,可选食龙眼酸枣仁粥;头晕眼花、失眠多梦、神疲健忘者,可选天麻什锦饭,该药膳尤适用脑力劳动者食用;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心悸、失眠、健忘及神经衰弱者,可选灵芝煲猪骨汤。(3) 保健按摩消除疲劳。疲劳是亚健康的主要症状,故亚健康又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保健按摩是一种物理疗法,通过不同的手法刺激身体的穴位或部位,达到松弛肌肉紧张,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尤其对疲劳症状,有极好的缓解作用。如浴面有提神醒脑作用,点按揉风池穴有消除大脑疲劳作用;按揉足三里穴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

32“治未病”在抗衰防病中的应用衰老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通过一定措施,衰老可得到延缓。基于《内经》“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的思想,笔者提出衰老和老年病的防治,应做到未老先养、欲老重调和既老防病,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1)未老先养。衰老并非到了老年才开始,而是始于老年到来之前。因此,延缓衰老应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养,才能真正达到抗衰防老之目的。(2)欲老重调。《内经》认为女子“五七”,男子“五八”是人体由盛转衰的时期。《内经》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年时期正处于元气渐衰,逐步进入老年阶段,但此时元气尚未大虚,如果及时谨慎调养,使不早亏,就可以延缓衰老保其天年。在衰老早期,将衰而未衰之时,就开始加以干预调养,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3)既老防病。 随着年龄的增加,体质逐渐虚弱,就容易发生各种老年病、慢性病。衰老导致疾病,多病又加速衰老。所以衰老期,最重要的是预防和治疗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做到“既老防病”。

综上所述,《内经》“治未病”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还体现在一旦患病之后应运用各种方法防止疾病发展、传变和复发。我国提出的“治未病工程”,是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体现了人们的健康理念逐渐向中医“治未病”诊疗思想的转变[6]。

参考文献

[1]龚捷宁,宋为民.新编未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

[2]杨继军,董进洲,佘延芬.亚健康状态中医治疗之我见[J].福建中医药,2003,34 (2):43.

[3]杨力.中医疾病预测学[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1-5.

[4]张丽珍,李秀萍,刘述霞.“治未病”与亚健康的辨证关系[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9):114.

第4篇: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 已病;未病;中西医学比较

“已病”“未病”,“治已病”与“治未病”,始出《内经》,经过了历代医家的阐释、发挥,应是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而实则不然。本文以“未病”为“中文主题词”在中国期刊网进行检索,发现1994~2009年间,有关文章条目达277条之多,而其中只有数条为会议文章。较之历代医家的解经,最有新意的当数涉及“未病”与“亚健康”关系的讨论 [1,2]。有人将亚健康调治视为“治未病”,从而将中医的“未病”等同于“亚健康状态” [3,4], 而不计二者的标准和方法背景。谈到标准,涉及中西医学的体系和方法、背景,就不是几句话可以了然的了。于是就有了笔者关于“已病”“未病”的多重思考,涉及文意、标准及未病与亚健康。

1“已病”“未病”文意辨识

涉及“已病”“未病”最多的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该篇通论人因何需要及如何顺应四季阴阳变化来调摄生活,并告以违背这些规律的危害。在篇末所主张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与“病已成而后药” 比较而言,恰如“乱已成而后治”,“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介入过晚、仓促迎战,既不会有理想的结果,自然也不经济。“治未病”是未雨绸缪的古代圣人之智在中医学实践中的必然主张,这是最经济的医学模式。应该说,上述道尽了《内经》关于“治已病”还是“治未病”理由,是最经典的、且为最多数注家接受的观点。同时也提示,《内经》论及“已病”“未病”,不为交代“标准”,而为传播医学智慧法则。

尽管如此,有关的文义仍不能忽视。现代学者关于“已病”“未病”的理解,有两种特别值得注意的观点:

一是段逸山先生的“病为疾之加”说 [5]。作者引《说文·病部》对“疾”“病”二字的解释,认为“已病”和“未病”都是患病状态,但二者有病轻病重的分别:“疾,病也”,“病,疾加也”,“疾”轻而“病”重。作者还引清代医家陆懋修在所著《世补斋不谢方·小引》中“经盖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乃后人以疾为病”,“不知经言未病,正言已疾”的文字佐证自己的观点。

段氏的上述说法依据不足。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扁鹊数见桓侯,而每次见面都望见对方病情有加重,从“疾在腠理”到“疾在肠胃”,再到“疾在骨髓”的无药可救,始终未用“病”字,一“疾”而终。这就是说,即使在古代汉语中“疾”与“病”也可等而视之。这可能是之后“疾病”一词出现的原因。由此看来,无论“疾”了,或是“病”了,都是与“未病”相对的状态,并非“未病”即“已疾”,至少,字面上“未病”就是健康的无病态,与“已病”(已疾)相反。说“未病”即“已疾”有违语言本意,也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未病先防的宗旨不符。

历史上,元代医家朱震亨也不以“未病”为“已疾”。他在《丹溪心法》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朱震亨没用“未病”,而用“未疾”来表达对《内经》思想的认同,也是对《内经》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 “(治)未病”最好的注解。可见,在朱震亨看来,“未疾”无异于“未病”,疾与病无异。当然,朱震亨也并不是真得不治“已病”之人,而是他贯彻了《内经》宗旨——“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即未病先防。

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二是“已病”“未病”既指整个机体的状态,也指某一脏腑器官的状态。治未病,既是防病,也是防甚。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被不少学者认为是《内经》中未病先防的思想的发挥,即“既病防变”。这种发挥是允许的,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决不违《内经》的原意。另外,《灵枢·逆顺》讲得很清楚,“上工,刺其未生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这是治未病的另一层含义,即“已病防甚”“既病防变”。

《内经》“治未病”是强调为医的圣智,对“已病”也是一定要治的,而且是古今医家的大任——尽管较之“治未病”有 “亡羊补牢”的遗憾。

2“已病”“未病”的标准

《内经》涉及“不治已病”“治已病”的篇章未明确“已病”“未病”标准,但不可就此断定中医学关于“已病”“未病”就没有标准。在今天如果不做特别的场景限定,“已病”与“未病”的标准已不再是《内经》的标准、中医的标准,而是涵盖中西医学,将涉及两个相应的医学体系的诊断方法,与各个具体的从医者及患者有关。

理论上,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未病”和“已病”分别不是绝对的。在理论上,一方面如果仅将“已病”“未病”的理解停止在语意和表述逻辑上,可直接断言:非“已病”,即“未病”;另一方面,机体是一个时间上连续的过程和空间上结构紧密无间的整体,“已病”还是“未病”,无论从时间的连续性,还是从空间的无隙状态都难以确定二者的绝对界限。或者说,机体并不存在患病抑或健康的绝对界限,而往往处在一个连续的变化和动态中。所以,理论上“已病”“未病”的绝对界限难以确定。

“未病”“已病”的中、西医标准都有操作上的局限性。西医学注重客观证据的科学性,其“已病” “未病”标准主要依据客观发现的证据。这个体系标准的特点就是依据客观发现而确定的诊断指标,而且每一个疾病的诊断标准是具体的,标准和证据链条的联系是缜密的。尽管如此,科学认识、现实设备及执行医生主观能力的局限性都会影响已病、未病的判断,影响诊断结果。

中医的“已病”和“未病”标准,理论的表述比较复杂。尽管有“望而知之”的操作上的简单性存在,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灵枢·终始》“所谓平人者,不病也。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相遇,寒温相守司,形肉血气必相称”,等等,似乎总不外“阴平阳秘”“九候若一”,但在实践中,人人可行的“察色按脉”,最终却可能以“视而不见”了结。依赖于医生主观能力的诊察、判断,也不是时时、人人都可以给出“未病”抑或“已病”的绝对明断。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现实的医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已病、未病在任何标准下,都不可能总是绝对正确和一成不变的。

3“已病”“未病”与亚健康状态

对以主观“不适”为主诉的状态,现代医学还未建立“疾病”客观诊断的指标,故冠之以“亚健康状态”,以表达对这一非健康态客观性的认可。“亚健康状态”的定名,说明现代医学对“已病”“未病”绝对分野的模糊。与“亚健康状态”作为疾病诊断缺位同时出现的,是现代医学对实施医学干预的依据和措施的缺乏。这被中医视为自身介入的时机,有人据此把亚健康的治疗放在了中医“治未病”的名目之下。从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中“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立项来看,这一观点已被广泛接受。

然而,统观现代医学意义上的“亚健康”(可能具有呼吸、消化、神经等多系统、多器官的症状,涉及及生理与心理方面,约有30种症状 [3]),就不难发现,现代医学是因为自身缺乏相应的客观检测指标和相应的标准,亚健康的病态才成为它的“亚健康状态”,成为现代医学标准下的、没有客观发现(应该是没能客观发现)的“未病”。而上述“亚健康状态”的任何一种“症”在中医标准下都符合中医“已病”的诊断了。故不可认为现代医学将“亚健康状态”归入其标准下的“未病”,就等同于中医标准的“未病”。因为二者的尺度、标准、方法都存在不同。在亚健康状态面前,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的优势是具有充足的实施医学干预的理由及丰富而有效的方式;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给出的“已病”的诊断,使得其干预更迫切和及时。中医干预亚健康是其特长,属于中医“治未病”谋略智慧的“既病防变”“既病防甚”,显然是“亡羊补牢”的后发法治病。这个认识无损于中医对“亚健康状态”干预的贡献,同时提醒人们应检讨自身在哪些方面违背了中医保持健康的摄生法则。

秦立新.“已病”“未病”议第1期更多的现代人意识中存在中、西两个参照系和相应的判断标准,无论他们是否已经自觉到。在他们思考诸如“未病”的概念、标准时,“未病”已经具备传统和现代医学的两个标准了。就是说,此“未病”而非彼“未病” 了。对此医学标准的双重状态,学者必须清楚,而且应该让参与讨论的人也清楚。中医以为,亚健康的状态是因违背中医养生法则(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等)所致,亚健康状态是中医不折不扣的“已病”。但在实践中,“未病先防”和“已病后治”不存在方法上的对立,气功、体育锻炼、饮食调节、中药、针灸等,只要适人、适时、适度,都可。

基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寻求“已病”“未病”的真意,不必对《内经》的“已病”“未病”语义做超乎寻常、甚至貌似“独辟蹊径”的演绎。《内经》直示了未病先防的摄生保健原则及已病防甚的先早期治疗原则。中西医学都有自己“未病”“已病”的标准,彼此不同。“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是现代医学现行疾病态诊断标准缺失、干预乏术的表现。“亚健康状态”不对应传统中医的“未病”,或者“已病”与“未病”的中间态,而是确定的中医“已病”。“亚健康状态”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在未来新的检验指标确定后,可能会升格为“已病”。对亚健康的调治可以按中医地道的中医法则进行,但不能把调治的有效性视为将现代医学“亚健康状态”对应中医“未病”的依据,虽然亚健康调治可以归为“治未病”的“既病防变”或“已病防甚”。

现代医学不是中医存在的理由,所以不必从现代医学的缺位缝隙寻求中医空间。中西方两种医学一直在独立地运用各自的概念和理论总结、提高、丰富对生命过程的认识并发现规律,简单、机械地将它们对等,于医学及其研究对象均徒劳无益。建立在彼此了解基础上的中西医结合才是可能和可行的,也是必须的。中医现代研究中简单的中西医对位的结论越少越好。因为这样的结论越多,中西医的特点就越模糊、甚至混乱,草率、苟且的结论更不利于任何一方。中、西医学方法和标准各具特色,二者的结合才是患者的福音,这一点始终应该在研究者的意识中;惟其如此,两个理论体系的比较,临床上的互相借鉴才能名正言顺,才能提高疗效,二者的合作才更富临床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雯洁,王天芳,李力,等.试论中医研究亚健康状态的优势[j].2008,31(1):7.

[2] 张洪钧. “未病”不是“亚健康”[n].中国中医药报,2007-10-10.

[3] 于雅婷,陈飞松.亚健康与中医的“未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7-02-09.

第5篇: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  亚健康;肝郁脾虚;逍遥散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过度阶段,虽有症状或体征但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是人体已有潜在病理信息,疾病发生的病前状态[1]。中医学“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完全吻合现代预防医学诊治亚健康状态的要求。为此我科自2007 起采用加味逍遥散对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 例病人均来自我院2007 年1月 – 2009 年7 月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55 例,男26 例,女29 例;年龄在29 ~ 63 岁,平均(39.66±14.45)岁;其中农民3 例,工人4 例,公务员26 例,专业技术人员17 例,商业人员5 例。对照组25 例,男11 例,女14 例;年龄31 ~ 60 岁,平均(36.34±16.87)岁;其中农民1 例,工人1 例,公务员13 例,专业技术人员8 例,商业人员1 例。以上两组病例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合理饮食结构;不要透支睡眠;建立动养机制; 培养多种兴趣;善待压力,心胸开阔。关键要做到善于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胸豁达保持持心理平衡应[5,6]。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加味逍遥散:柴胡15 g,当归15 g,白芍15 g,白术15 g,茯苓15 g,生姜15 g,薄荷6 g,党参10 g,黄芪10 g,枳实10 g,炙甘草6 g。冷水煎,日1 剂,分2 次口服。4 周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诊断标准 亚健康诊断标准依照文献拟定 [2] :诊断参考标准:①持续3 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能维持正常工作;②无重大器官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③尽管具有明确的非重大器官器质性疾病或精神心理疾病诊断,但无需用药维持,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与《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4] 拟定,主症:胸闷,周身倦怠,食欲不振;次症:脘腹胀满,情绪低落和(或)急躁易怒,喜太息,周身窜痛不适,舌淡红或黯,苔白或腻,脉弦细或弦缓。以主症3 项或主症2 项加次症2 项即可诊断成立。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表示, 计数资料 检验,计量资料t 检验。数据分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 果

2.1 疗效标准 证候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的标准。①临床痊愈:肝郁脾虚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②显效:肝郁脾虚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③有效:肝郁脾虚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④无效:肝郁脾虚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2.2 疗效 两组证候疗效标准比较见表1。表1 两组证候疗效标准比较显著性(p < 0.05),表明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全世界处于健康状态与患有疾病状态的人占25% ,而75%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7]。为了防患于未然,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重点防治亚健康状态,把预防、消除亚健康定为21 世纪的一项预防性健康策略。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亚健康状态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中医药依据辨证论治的特色,据症察机,辨机确证,证出法随,因法遣药,在亚健康状态治疗领域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8]。中医本无亚健康状态一词,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却形成久远。中医提出医学目的首先是“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这种“治未病”的理论,可以理解为对亚健康状的医疗干预。《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 ? 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明确地提出了“治未病”为先的原则。汉代张仲景也提出了有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治未病”学术思想。唐代孙思邈将疾病区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并提出了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现代有学者认为,从健康至疾病之间必然存在一种中介状态,即病前状态。处于病前状态的“未病”者部分已出现不适主诉而无证可循时,中医尚能通过问诊以“但见一症便是”,或用“以方测证”的方法进行辨治[9]。可见中医药在诊治亚健康状态有着充分的理论基础。庞军在对亚健康的中医证型流行病学研究调查发现,在亚健康状态人群以肝郁脾虚、脾虚湿盛、心脾两虚、肝肾两虚四种证型为主,其中以肝郁脾虚出现频数最多[10 ,11 ]。肝体阴而用阳,具有主疏泄、调情志的功能。调畅一身气机,推动脏腑气化,鼓舞气血运行,以助津液输布、助调水道、二便排泄。并能疏泄胆汁,助脾胃消化,协调呼吸等。肝失疏泄,则气机郁结,失于条达,则脏腑气血津液皆受其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主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液,主升清降浊,为胃行其津液。肝之疏泄功能正常,气机畅通,则脾胃健运,气血生化充足,形体得养,百病不生。若肝失疏泄,脾胃失调,则气机不畅、气血生化乏源。在外表现为胸脘满闷、周身倦怠、食欲不振的亚健康状态,当舒肝运脾为主,方以逍遥散加味。方中柴胡轻清疏散,既疏肝解郁,又透邪升阳,使肝气条达,郁热外达,可引诸药归于肝经,为君药;白芍具有补血,泻肝,益脾之功效;当归具有补血、活血、止痛之功效,二者与柴胡同用可以养血柔肝共为臣药;白术、茯苓、党参、黄芪具有健脾益气之功,实土以抑木使营血生化有源,共为佐药;薄荷、枳实可疏散肝经郁遏之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舒肝运脾,调气和血之功。经治后治疗组有效率

87.27%,对照组有效率64.00%,两组证候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加味逍遥散可有效干预肝郁脾虚型亚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王育学.21 世纪健康新概念 .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

〔2〕何丽云, 刘保延, 谢雁鸣, 等. 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调查问卷的评价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64

〔3〕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64-366

〔4〕中华中医药学会.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

〔5〕孙亚南. 亚健康状态研究进展 . 中国医学杂志,2005,(6):338-340

〔6〕秦小平.亚健康状态诊治初探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3(11):1096-1098

〔7〕郑秋甫, 段留法. 亚健康研究现状 .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3,5(2):67-70

〔8〕商庆新, 张沁园, 王鹏, 等. 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研究探讨 .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100-102

〔9〕江乐. 治未病新探 . 甘肃中医,1995,8(3):12

第6篇: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

1 亚健康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所谓亚健康,又称次健康或第三状态,即在某些因素作用下造成过度劳累、精神极度紧张、心理压抑、营养失衡、内分泌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代谢异常或生理功能低下等,机体虽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但已有潜在的器质性改变,使人进入了病前状态(发病临界状态),也就是说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此时主诉症状多,但客观检查无明显阳性发现,即有躯体、心理、社会的各种不适症状。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晕、目眩、耳鸣、烦燥、焦虑、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胸闷、气短、盗汗、减退、食欲不振、腰酸、腿痛、人际关系淡化、经常性疲乏无力,有的女性出现月经不调。

2 亚健康的诱因及特征

目前学术界对于亚健康的确切病因不清,诊断标准尚不统一[2],笔者总结促使亚健康形成的诱因主要有:社会、环境、心理、营养、生活方式、行为运动、气象等因素影响。而飞行工作是多相,涉及飞行人员的身体状态、动机情绪状态、知识状态、信息处理与认识状态,容易造成身心疲劳。由于亚健康是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的中间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必然要发生两转归。隐匿性和潜伏性不被个人所重视,双向性和可逆性,既可向疾病发展,又可向健康逆转[3]。如果采取积极措施,加强保健,消除那些不利健康的因素,亚健康则恢复健康,反之,致病因素不消除,亚健康状态持续存在,任其发展,一旦突破躯体免疫系统极限,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3 定期保健疗养 促进亚健康恢复

3.1 加强健康教育,普及航空卫生知识,使疗养员掌握医学科普保健养生知识,增强预防疾病和自我保健能力,提高对发生某些疾病的警觉性。重视亚健康的危害,主动发现和防治亚健康状态,从而防止疾病发生。

3.2 全面而合理的膳食,是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果不注意营养的合理性,会引发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胆囊炎等,这在空勤人员中发病率很高。疗养膳食,营养结构合理,既保证机体摄入足够的各种营养素,又可避免因过高的摄入各种营养成分给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

3.3 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疗养期间保持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做到忌烟慎酒,不暴饮暴食,并保证良好的睡眠,做到身心放松而不是放纵。

3.4 定期疗养,及时消除应激产生的环境和条件,完全脱离了飞行工作环境和家庭环境的不利影响,不带工作、学习、任务、家属的疗养,使疗养员的身心真正放松,消除疲劳,有利于防治和消除亚健康。

3.5 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对伴有心理障碍、抑郁、焦虑、失眠的疗养人员加强心理疏导,实现自我调控,可明显减轻或消除症状,改善心理状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所以,心理治疗,心理调适针对因心理因素导致亚健康的飞行人员更有效。

3.6 体能训练。每日由专业的体疗教员组织进行综合性体能锻炼,不仅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而且可以消除不良情绪和疲劳心理,有效治疗肥胖、高血糖、高血脂、血压偏高,对于提高身体机能和消除亚健康状态,维持良好的飞行心理和生理状态,具有积极意义。

3.7 加强医学观察,促进从亚健康转变为健康。对于主诉不适状况多且与现行手段的航医鉴定不符的疗养员,严格按照《航空卫生条例》和《飞行员体检鉴定标准》进行慎重复查,没有问题也要耐心询问、认真观察,及时了解其身体变化情况,可按亚健康防治方法予以指导性治疗,使其更好地完成疗养任务。

3.8 对症治疗。对有相应症状的疗养员,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如理疗、针灸、按摩、中西医相结合等特色疗法。

总之,保健疗养是以综合的保健治疗作用达到调节精神,改善功能,恢复平衡,祛病健身的目的。所以,定期有科学指导的保健疗养,是消除亚健康,促进健康的极为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傅善来.21世纪健康新视角.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1):10-13

第7篇: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病因之谜;病因药发明;病因治防

众所周知,病因(致病因素)引起疾病,治病治因或标本兼治是人类长久愿望。但因人类自然疾患病因之谜未解;病因药无法生产;尽管诊疗技术有了长足进展,但疾病治标不治本低效局面无法改变,许多疾病治愈非常困难。显然,病因研究严重滞后制约了病因药产出和治病治因或标本兼治的实现。

亚健康(状态)作为自然疾病的早期或起源已被医务界广泛认同,故我们将其作为重点研究突破对象。自1995年初始,共亲自诊治并随访观察3年以上14至72岁男女亚健康患者246例。经对采集相关数据统计和反复分析研究发现:1.亚健康病因由自然、社会、工作、生活、身心活动等许多复杂因素共同或叠加构成。2.亚健康发病机理系植物(自主)神经的交感和副交感功能失调或紊乱所致。3.各种病因引起神经失调途径和主要作用节点得以破译。4.亚健康及衍生疾病二者只是发病过程的不同阶段,多因共同作用或叠加致病和发病机理极为类似。

亚健康及衍生疾患病因和发病机理之谜的突破,各种病因致病通道及节点的破译,为其病因药研发创造了必要条件。我们以治防病因、阻断发病机理通道尤其是从不同病因致病节点入手,通过在中西药中反复筛选、实践验证、分析研究、剂量调整、优化改进等过程,一种复方病因药研发成功。

为检验此药效果,借流感预防之机,对某高三97例男女学生亚健康患者进行验证。根据自愿原则,将志愿者36例分为A组,其余61例为对照B组,全部均按规定口服板蓝根颗粒,A组加服病因药;B组根据患者不同症状加相应药物,均用药三天,第7天统计;发现A组亚健康好转35例占97.2%,临床治愈30例占83.3%例;上感1例占2.7%。B组亚健康好转19例占31.1%,治愈率0;上感13例占21.3%。两组对比亚健康疗效和流感预防效果均非常显著,全部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此后,经12年余9400多例不同自然疾患探索试用,亦取得了可喜的结果。如只需病因药治疗,神经性呕吐、美尼尔氏症、贲门失迟缓症等34例,2天治愈率100%;亚健康、头痛、头晕、疲劳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脑供血不足、性低血压、雷诺氏症、霍纳氏症等4000余例,5天临床治愈率>71%;心神经官能症、内分泌失调、胃肠功能紊乱、腰腿痛、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前期、过敏性哮喘、神经衰弱、结肠炎等非器质性疾患2500余例,10天临床治愈率>63%;对慢性胃病、三叉神经痛、椎间盘膨出、不明原因低烧、癫痫、肾病综合征等1400余例,必要时辅以对症药,两周临床治愈率>42%;对大病和术后患者及易复发亚健康、过敏性哮喘、顽固性头痛、体弱多病等间断少量用药,康复及防复发效果亦非常显著。试用期间发现50余例因用药量偏大出现轻度不适;长时间连续用药可有轻度药物依赖性,未见明显其他不良反应。

第8篇: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健康管理; 个性化; 社区

[中图分类号] R169.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217-01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在健康与不健康(疾病)之间实际上还存在一种“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sub health status)”[1]。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2]。“健康管理”就是对处于健康状态或者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时的各类人群进行健康资料的收集、分析,对健康状态做出评估,提出健康指导建议和方案并监督执行,对健康状态进行维护和控制,并且通过多种方式对亚健康群体实施一系列的健康管理对策,实施以预防为主的干预手段,促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3]。

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亚健康已向整个人类出示了黄牌,因此如何加强健康管理,也就成为了本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健康管理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思想,树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并构建完整而系统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体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实施方法。

1 坚持健康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健康和亚健康的认识

健康宣传教育和健康知识普及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也是社区健康管理的关键环节。目前,健康教育普及渠道太少,人们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报纸、书籍、电视、网络等传媒。由于商业传媒的健康宣传被商业广告所垄断,所传播的健康教育知识很多是为了商业目的而有意误导。同时我国科研人员普遍重视科研杂志,不重视健康普及(报纸文章不算科研成果,专业杂志才算科研成果)。因此,老百姓普遍接受到的健康信息缺乏真正科学的健康知识。再加上健康至亚健康再至疾病的过程往往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亚健康群体常常缺乏明显的临床表现和异常体征,至今尚无明确的诊断方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亚健康知识的健康教育与健康宣传,提高社会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和了解,使人们自觉对不健康行为进行自我调整。

2 坚持进行健康体检并逐步推行个性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病先防的观点也逐步获得人们的重视,健康体格检查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部门都把对职工1~2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格检查列入了议事日程,并且作为职工福利的一部分。作为健康体检医师,一方面要通过健康宣传教育使市民潜移默化地接受健康知识,真正自觉、自愿到医院接受健康体检;另一方面也可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形式多样的体检活动。但是,很多单位开展的拉网式体检既耗费资源,又有损健康,因此,民众期待真正的个性化的健康体检模式的推出,针对个人的健康情况制定适宜的体检方案。为此,我们提出了“体检一次,呵护一生”[4]的服务目标,推出了一系列体检套餐,如经济套餐、基本套餐、男士健康计划、夕阳红套餐等,适用于不同年龄和不同层次的人群,既经济实惠又行之有效。获得了市民的好评。

3 建立社区个性化健康管理跟踪系统以便适时适当干预

通过健康体检、问卷调查、回访等多种形式,对体检过程中出现与亚健康有关的各种疾病,如高血脂、高血黏度、高血压、高血糖、脂肪肝、结石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护理、追踪随访,及时获得信息回馈;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建立并逐步完善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库,对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及时分析汇总并掌握动态变化;开展便利的交流,及时解答客户的提问和咨询。目前有的医院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系统会自动通过软件提醒客户健康注意事项,达到了个性化健康管理和健康追踪的目的。

4 “治未病”也需对症下药

根据个性化健康管理和健康追踪系统的提醒和警示,针对不同的症状和人群开出不同的健康处方:包括个性化饮食健康处方、个性化运动处方和个性化心理调整处方等。首先,建立合理妥善的饮食计划,指导人们合理膳食,不断调整饮食结构,科学搭配三餐,注意营养均衡,保持饮食规律,尽量少食用垃圾食品。其次,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坚持适度的体育活动,作息规律,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每天的锻炼、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第三心理调整也非常重要,应建议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多方面兴趣,正确对待工作生活的压力,有效缓解紧张情绪。

WHO组织提出的亚健康状态作为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第三状态”,其实在我国古典中已早有记述,如《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在肌肤”,但因病人并无知觉而不被重视,“寡人无疾”。亚健康状态往往是某些器质性疾病(“肠胃”、“骨髓”)的前兆,是导致疾病生的重要因素。为了防患于未然,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重点防治亚健康状态,把预防、消除亚健康定为2l世纪的一项基本策略。 在西方发达国家,健康管理已经非常成熟,并形成规模。在上千亿以上的庞大产业,并推广至社会各阶层。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未病先防的原则,而且把“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比喻成“渴而穿井,斗而铸锥”,阐述了未病先防的重要性。未病先防的实质就是健康管理,简单说来,就是“管好您的嘴,迈开您的腿,平和您的心态,健康永相随。”

参考文献

[1] 赵瑞芹,宋振峰,王硕.亚健康状态的起因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2001,5(1):48―49.

[2] 王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3):1-4.

第9篇:亚健康的防治方法范文

[关键词] 亚健康 产业 现状 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化,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躯体健全无病,更要求用整体健康(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及道德等)的观点来认识和了解健康。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享受真正的健康。

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一般可以把人群划分为健康人群、疾病人群、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和疾病向健康转化过程中的人群。前苏联专家布赫曼教授提出:人体既不是健康,也不是患病的中间状态,可称之为第三状态或亚健康状态,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和疾病向健康转化康复过程中的人群就属于亚健康状态人群。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人中真正健康人的只占5%,被诊断病的不足2O%,其余75%以上的人都处在亚健康状态。而今,亚健康状态已经被医学界认为是人体健康的“头号大敌”。在21世纪,人类卫生医疗工作将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重点就是要防治亚健康状态。随着对亚健康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医疗体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亚健康产业由此便应运而生且极具潜力。

一、亚健康产业存在的意义

1.科技进步是亚健康产业诞生的现实基础

在医学领域,不仅传统的基础学科有了重大的发展,如生理学、解剖学、细胞学、微生物学都已进入到分子层面,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已经能描绘出人类基因的图谱,科学家已从遗传物质上探寻生命和生老病死的奥秘。而且随着新医学模式的发展,相关的应用学科和产品也会不断产生和发展,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为亚健康产业的诞生创造了一个基础,新医学模式又给了亚健康产业在整个医疗产业体系中一个明确定位。

2.人类对延年益寿的追求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传统的医学模式和医疗体制下,医学并不关心人类长寿的愿望。虽然医学成功地延长了人类平均寿命,但医学始终一直关注的是“疾病”,而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将不仅关注人类的长寿愿望,而且关注人类的生命质量。新的医疗体制里亚健康产业将占有重要地位。亚健康治疗是从现代疾病未发或初发之际开始预防和治疗,而这一医疗模式导致最终结果就是减少或推迟慢性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就是延年益寿。这是亚健康概念最重要的价值点,是亚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存在意义,任何财富、任何权力、任何快乐都比不上生命的重要,在人类普遍渴求延年益寿的强烈愿望中,亚健康产业不仅应运而生,而且快速发展。

3.经济发展和观念进步是亚健康产业成长壮大的重要条件

只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才会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追求亚健康的防治,从这个角度讲经济条件决定需求,决定亚健康产业的成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目前仍很低,特别是用于医疗卫生支出的费用水平还很低。在我国的高收入阶层中,大部分人文化素养较高,经过理念引导,很快就会形成一个绝对数量较大,而且对亚健康产业的有效服务需求,将为亚健康产业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提供潜在的市场。

处在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群是国民宏观健康状态的决定因素,它的变化决定着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的规模。只有对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群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够降低疾病人群比例、提高健康人群比例,才能够降低医疗体系的负荷,才能够缓解日益加剧的医疗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才能够提高国民个体健康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二、我国亚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亚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亚健康产业已初露头角,有探索性质的亚健康企业主要集中在人均GDP高,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一方面因为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视,已经有了消费群体;另外一方面,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压力的增大,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也在不断增加。据对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的调查发现,高居榜首的北京亚健康率达75.31%,上海是73.49%,广东73.41%。人们在观念上越来越认识到防治亚健康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专家指出这时候进入亚健康产业领域,由于有效消费仍显需求不足,对于投资者来说存在一定风险,但竞争相对不激烈,产业前景看好,如果有正确的经营策略,应有一个不错的投资收益。

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健康问题正在转型,大量慢性病正在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国民健康问题形势严峻,同时,每年因疾患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4万多亿元,相当于每年消耗我国GDP的14%还多。中科院的权威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并且这一阶层的早死现象正在加剧,25岁~59岁人群中,女性死亡率为10.4%,男性死亡率达16.5%,可见他们的亚健康是多么严重。专家警告说如果不能有效遏止亚健康,将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更为沉重的负担。

目前,我国仅仅建立了一个针对民众个体疾病发生后的医疗应对系统和一个并不太科学、效果一般、普及率并不太高的全民体育健身体系。对亚健康人群的健康关怀和干预基本上没有形成体系和规模。我国用于人体健康资产的80%在为占人群总数20%的病患群体服务,而占人群总数80%的健康和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健康服务,从市场开拓到产业建设均处在萌芽阶段,能够系统全面地提供亚健康服务的机构很少,仍处在起步阶段,包括以体检为核心的健康体检中心、以休闲娱乐为核心的休闲度假中心、以中医健康调理为核心的亚健康服务机构等,并不能够满足人们对系统地解决亚健康问题的需求。

2.亚健康产业发展面临问题

(1)亚健康理论框架没有形成,缺乏系统、权威的理论支持。由于亚健康状态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动态过程,其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目前,对亚健康状态评判尚无统一标准,所以,如何对亚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和干预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中都把亚健康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重点研究项目,但课题承担者大部分是从传统中医理论入手,对于亚健康状态缺乏生物学理论研究。亚健康评估、鉴定与管理的国家标准基本没有,其结果就造成了亚健康消费理念与宣传上的混乱。

(2)亚健康服务的技术装备、手段、人才匮乏,亚健康服务缺乏系统性、人性化操作。目前,国内为亚健康人群服务的技术装备大部分为亚健康状态检测设备,但都存在设备简单,测试结果重现性差的问题。亚健康干预手段和高级服务人才匮乏,基本还是中医理论基础上的推拿、针灸等手段。上述原因造成亚健康服务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个性化服务缺失。

(3)亚健康商业信誉较低,没有权威的行业协会或学会对亚健康服务机构进行规范。亚健康行业流行,但市场混乱。目前,体检中心、健身会所、导医机构、保健品推销商、休闲娱乐中心等众多的组织和机构都称自己从事的是亚健康产业。这表明国内目前的亚健康市场蓬勃发展,但存在无序的问题,缺少权威的行业协会或学会的规范,品牌企业和产品服务都还未确立。

(4)亚健康信息数据管理没有统一标准与规范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亚健康信息数据管理可通过信息系统收集服务对象的信息,并对个人的亚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进行量化评估,从而鼓励和帮助人们改正不健康的行为,降低风险性。但目前亚健康信息数据的管理和交流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致使个人信息缺乏持续性、可用性。

(5)与保险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健康保险是亚健康产业在国外的一个主要方面。从健康保险的经营目标看,通过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亚健康服务,满足客户亚健康服务的需求;通过实施专业化的亚健康诊疗,降低保险公司疾病的赔付率,可扩大利润空间。

三、我国亚健康产业发展趋势

1.与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结合,建设亚健康服务平台

亚健康服务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亚健康人,还包括健康人和病人。各国的经验表明,80%以上的疾病可以在社区得到有效防治。在社区解决不了的疾病,利用转诊制度把病人转到指定的医院治疗,治愈后再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因此,社区不仅应该成为健康教育中心和慢性病防治中心,还应该成为亚健康服务的平台。目前,我国亚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也有诸多不足,两者结合起来发展,将会起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2.亚健康管理服务的内容、范围、对象要多样化、系统化

目前我国的亚健康产业主要以健康体检服务为核心,属于“发现健康问题、但不能充分解决健康问题”型的服务,并且大多数服务是一次性和非连续性的,这样的服务模式已经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另外,现在体检行业存在服务机构进入门槛低、总量过剩、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已经面临需求量下降、不良竞争增加、一些机构难以为继的局面。所以,亚健康服务机构必须引入正确的管理理念,实现服务升级,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吸引更多的服务对象。如增加体适能测定评价、营养干预、心理咨询等服务。

3.兼营健康保险业务

亚健康产业兼营健康保险业务是有可能的,而且已有例可鉴,最典型的代表――美国健康维护组织(HMO),为17个州的800万国民提供健康和疾病管理服务,包括系统的亚健康保险业务。另外,从国际亚健康产业发展的历程看,保险业出于自身经营安全与利益的需要,必将要进入亚健康领域,在参与健康管理服务投资与经营的同时,成为保险客户个人非医疗性健康消费的支付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兼营健康保险业务对亚健康产业自身来说也有重要作用,将解决亚健康服务消费支付的“瓶颈”问题,推动亚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快速发展。

4.开发信息通讯技术,实现互动与双赢

亚健康管理服务与其他服务的最明显区别是,它对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依赖度极高,甚至可以说没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作为其基本的运行支持平台,就无法实现市场化、规模化的亚健康管理。所以,亚健康管理的出现将为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开拓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也将直接影响亚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成本以及服务规模等。随着国家亚健康相关标准的设立,亚健康数据资源将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和共享资源,它将促进亚健康产业协调发展,并引导亚健康产业向集约管理、分散经营、贴身服务、产业联合、规模发展的方向运行。

四、我国亚健康产业展望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实行“预防性健康策略”,从新医学模式下考察分析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围绕亚健康防治工作产生的亚健康产业也会涉及到许多领域:在教育方面,有健康推广、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师培养等;在基础研究方面,有亚健康理论研究、生物工程、生命科学;亚健康诊断治疗,中医诊断治疗亚健康研究、生态环境与亚健康、社会文明与亚健康、生活方式与亚健康等;在食品工业方面,有营养补充食品、防衰老益寿食品等;在农业方面,则有无公害食品、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等;在制药业方面,则有防治各种亚健康状态的化学药、植物药、生物制品、基因干涉药等;在休闲业方面,有亚健康旅游、运动健身、健康餐饮等;在传媒业方面有亚健康网站、网上咨询、书籍刊物、音像制品等;在医疗业方面,有亚健康医院、亚健康检查中心、亚健康治疗中心等;在设备制造业方面,有亚健康检测设备、治疗设备、家用亚健康治疗设备等。

总之,随着我国亚健康服务的不断深入和规范,实施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将是亚健康产业应用的主要方向。亚健康产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马丽斌马爱霞:对发展我国健康管理产业的探讨[J].上海医药,2007(28)1:12~15

[2]郑灵巧:投资慢性病防治,效益惊人[N].健康报,2006

[3]陈永华:亚健康产业投资前景看好[J].医疗保健器具,2006

[4]雨焱:双刃剑两面看―亚健康产业商机无限[J]. 健康大视野,2007(9):93~9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