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

语文的教学素养精选(九篇)

语文的教学素养

第1篇: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

一、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是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知识,主体是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它构成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包括宽泛的基础知识、复杂的阅读理解和体现综合水平的写作知识。如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与它们紧密相连。学好语文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其他的学科。要靠我们在生活中总结经验,积累材料,丰富阅历,广泛阅读,观察生活,用心体会。

二、语言积累

积累是个含义非常广泛的词语,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聚集生活经验、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聚集文化知识,都是积累。心理语言学认为,人学习语言,只能在社会实践与人际交流中学习,脱离了社会生活,便不会有语言,就像印度的“狼孩”那样。“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如:环保类,“爱护花草,人人有责”;广告类,“胃口好,吃嘛嘛香”;生活类,“虎振全球雄风在,兔贺神州瑞气来”……只要多留心,生活中有好多新鲜字,连珠妙语,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看电视、听广播、读书、阅报,都可以收集大量素材,积累很多生字、新词、哲理语言、优美语言。

三、语文能力

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技能,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2篇: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041-01

一、当代小学生素养的现状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成效有目共睹,重视科学和发展科技教育已在小学教育中居重要地位。但对于人文教育却不够重视,往往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倍加重视,而人文素养教育则因缺乏实用性而成为微不足道的陪衬。这种状况极大削弱了小学生的文化基础,致使许多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缺乏小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和情操品格,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带来的负面影响下,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呈滑坡趋势。

二、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一,人文教育不同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关于自然知识的传授,人文教育是“人文素养”的教育,我们不能用科学教育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人文教育,不能把“人文素养”的教育当成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因为精神的创生只能由精神来完成,精神的升华只能通过精神来感化。根据人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上,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和精神契合,不能忽略课堂的人文思想的氛围。为此,教师在授课时既要全身心地投入,要以自己的思想和激情,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形式,引领学生产生共鸣或心灵的感动,还要创造课堂的人文思想氛围,一种自由讨论与争鸣的学术氛围,使学生在接受系统的古代人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能影口向他们品性之真挚、伟大、高雅的那种令人难忘的印象。”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小学语文经典文化教育。现代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享受空间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众多的问题。精彩的物质文明和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极易引起人们的急躁情绪和心理失衡,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心理失衡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文化大地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脑袋中,有点空荡荡,雾蒙蒙。于是乎,商业文化以它扎实的后盾和通俗的形式,漂洋过海,乘虚而入,大有雷霆万钧、无坚不摧的架势,闹得不少人心荡神迷,追腥逐臭。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他们最喜欢吃的东西是肯德鸡、麦当劳,最喜欢过的节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嘴上以夹杂几句洋文为时髦,在哲学方面有些人能够大谈特谈亚里士多德,却不知老子哲学……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他们的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理想、前途观念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普遍存在,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心,社会道德意识急待加强。

(二)增设人文类选修课程。当前在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涉及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类课程仍比较少,能够深入浅出、比较全面系统并且深受小学生欢迎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数量则更少。因此,笔者以为,应加强对小学语文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使小学生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有较多的掌握和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与陶冶。同时开设多门人文课程。将它们列人教学计划,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修,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至少选修七门人文类课程且成绩合格才准予毕业。这样,就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人兴趣,又有一定的要求和压力。

(三)加强小学教师师德教育。师德包括许多方面,我们认为,语文教师的善良、公正与责任感是其师德的核心构成要素。

1.善良。教师的善良表现为对其教育对象的关心和爱。语文教师的善良是其职业角色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师在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领导者、纪律的维护者等角色的同时,往往还扮演着家长人的角色。因此,学生自然希望其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平易近人等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以善良为核心的。语文教师的善良是其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善良的印象,那么即使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也很难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赖。在课堂教学中,看到学生脸上流露出痛苦的表情,一个对此视而不见继续讲课的教师,同一个及时利用教学间隙关切地询问学生状况的教师,两人在业务能力上也许不相上下,但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却很明显有高下之分。可以说,以善良为核心要素的教师人格,是其事业成功的基石。

2.公正。公正指的是教师面对学生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在课堂提问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提问自己喜欢的一部分学生,对其他学生则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在课堂观察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把目光投向自己喜欢的那么几个学生,对其他学生则常常视而不见;在处理学生冲突时,有的教师先入为主,偏袒自己喜欢的学生,不能一碗水端平。这些都有违公正原则。

3.责任感。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师以这一理念为出发点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就是一种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责任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赢得学生信赖的品德基础。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热爱。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不会把自己在教室外的不良情绪带人课堂。他会精神饱满地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每一堂课。这种种表现会在学生心中形成强烈的印象。从而对语文教学的成功产生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晓东,陈桃源.小学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教程[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98-100.

第3篇: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随着时代、社会的进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关注。人文素养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息息相关,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基础。小学阶段是个人在人生发展过程当中经历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小学阶段接受的教育会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小学教育当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关键,能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发展[1]。小学语文教学是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要全面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推动社会发展,就要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当前人文素养培养出现的问题

(一)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重点不统一

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是要高能力,还要高素质,因此社会是普遍支持人文素养教育的开展的。但是在学校的实际教育工作当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在学生和家长方面,他们最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愿意将时间花在其他地方,而在学校方面,虽然想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化水平,保障升学率,教育工作主要还是围绕文化教育而展开,这就导致文化素养的培养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二)理论与实际出现偏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化,目前很多小学都在逐渐开展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还是存在着一些差距。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被动的,而教材的内容过于成人化和理想化,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材的内容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灌输,侧重于人文道德理念的培养,没有培养学生是非判断的能力,在现实生活当中,当学生碰到了与所学道德理念相违背的现象时,内心就会产生动摇,受到影响,造成理论与现实的冲突。

二、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措施

(一)人文素养培养与生活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好的方式,语文教学当中会有很多的课文涉及到这方面的教育,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不注重课本与人文素养知识以及现实生活的结合,在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时,采用脱离课本和生活的刻板的方式进行教学,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现在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学生可能通过网络接触到很多新的事物,看到很多的新闻,老师在教学当中要重视这一点,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结合实际新闻事件,跟学生讲解其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老师也可以融入人文素养的教育,将人文素养培养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

(二)阅读提升人文素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这里的阅读是指以认识世界、丰富情感的陶冶性阅读。刚入学的孩子可以通过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古典书籍来初步领略中国的传统精神和民族文化;中高段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史记》《上下五千年》等历史古籍来了解人文典故、文化内涵。在中国近、现代文化中,可以阅读鲁迅、冰心、巴金等文学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反映真实生活,或抨击人性社会丑恶、或歌颂人间真情、或展现真实自我。学生的人文素养会随着阅读量而得到提升,学生的内涵也可以从他阅读的书籍中得到体现。

(三)学习语文课文中的人文品质

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人文素养得到培养,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创造出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领悟到课文中所包含的优秀的人文素养理念,通过反复朗读、品读人物品质,唤起学生情感共鸣,从而学习文中优秀的人文内涵。如《菩萨兵》一心为民的品质;《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奋刻苦的精神;《生命的壮歌》动物们在面对危险所表现出献身精神和可贵的合作热情;《将相和》蔺相如的博大的胸怀和阔宏大量的气度;《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鸟岛》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领略祖国美丽的风景、了解祖国丰富的资源……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优质素材。综上所述,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应充分发挥创造力,将人文素养的教育融入到教学和生活实践当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促进小学人文素养培养工作的发展,为社会培育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缪华莉.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J]亚太教育,2016,(18):12-12

[2]李爱珍.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及人文素养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02):1-3

第4篇: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培养方法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不但是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文理想和审美追求。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在有效的课外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阅读古今中外名篇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使学生不仅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有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

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只有使学生乐中求学,才有可能培养才气和灵性。上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图书,培养阅读兴趣,这样语文课才会精彩纷呈,学生不会感到累赘和枯燥,而是觉得趣味盎然,且具有延展性。语文教师要兼有学者与诗人的气质,引导学生长期接受优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学《草原》一课时,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音乐,让学生陶醉于课文描写的场景中。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语文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

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

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又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好习惯能造就人,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教师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树立语文学习信心,养成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等等。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督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让学生树立多读书、读好书的意识。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是在练笔中提高语文素养。

三、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教师应把课堂作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美荡涤他们的心胸,丰富感情,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一是巧设意境,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掘美、领略美。二是通过字、词、句的教学,透视文章的内涵,结合词句,让学生发现美、咀嚼美、品味美、理解美。三是对课本中的一些短文诗篇、精彩片断、名言佳句,指导诵读,感受美。四是诱发想象,让学生领悟美。教师把讲解、启发有机结合,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和想象,通过形象思维,体会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和艺术美,激发对生活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五是触发情感,热爱美。教师可根据课文题材,运用不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采取艺术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萌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六是在写作中启发学生思考美、实践美和创造美。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有密切联系,在学生获取美感后,组织他们通过写作体现喜怒哀乐,强化审美情趣。

四、在有效的课外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内阅读的必要补充,是学生课内阅读的迁移运用。有效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视野开阔,见多识广,提高语文成绩和阅读鉴赏能力,开发学生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它比课内阅读的形式更开放,如找一些与课文同步的相关课外文章或者是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在比较中提高;从课外书中抄一些好的篇章、句子、段落等,进行美的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在阅读古今中外名篇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灿烂的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培养了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

想感情,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让学生走进名著,从语言中寻找、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的精髓。我国既有陶渊明、柳宗元、李白、杜甫、韩愈、苏轼、欧阳修等中国古代十大文学巨匠的古诗文化遗产,又有巴金、老舍、茅盾、朱自清等现代文学家的名家名作。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听到一声声深情的呼唤,闻到一阵阵春的气息,更感动于情爱的伟大。从阅读四大古典名著中欣赏到更多的名篇,领略到名人各具特色的风采,感受到祖国文化遗产的精粹与丰富。

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创造美。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广泛收集信息,丰富内涵。还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如看电视、听广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文学社团等,还可以从人们的交流中获取知识。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培养山水情怀,在自然山水中放飞心情、放飞思绪、放飞梦想。在山水大自然中,师生一起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人文素养。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生活;积累能力的同时,也积累了情感;积累学识的同时,也提高了道德品质和修养。学会生活,逐步完善自我,锻造高尚的灵魂,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生的质量和层次。

此外,要通过感情诵读、朗读表演、表演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沐浴在课文情感的海洋中,充分享受这种高尚情感的愉悦和熏陶。这些情感和熏陶,久而久之,就会成了潜意识,凝聚成一种灵性,使学生更热爱祖国,乐于拥抱生活,热爱科学,追求理想,从而孕育高尚的人格。这样的人格正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未来公民的必备人格,能极大地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创造活动。

参考文献:

[1]范巍美.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课堂的创设[j].语文教学参考,2010(34).

第5篇: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

摘要: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具备的内在品质就是语文的素养。内在的品质包含很多的方面,包括民族的文化素质、个性的心理素质、科学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的道德素质。本文分析了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培养构建,探讨了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存在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指出了教育思想、教学模式、语文视野等在培养语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语文素养的培养,归根结底就是让学生能够释放出智慧的潜能,能够成为一个健康的个体。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最实际的需要和现实的发展来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一、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培养构建(一)因升学带来的测试效果在我国的小学中,学生步入高年级时普遍先体会到的就是升学的压力。同时升学的压力也促使教师为了得到好的绩效评价,将高年级语文中的知识点作为授课目标,把让学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作为自身的任务。这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语文教材中人文特征的内容,把应试当做了关键点。现在普遍的教学都是这样的流程,使得语文素养的培育有了相对较大的阻碍。(二)固定的教材内容设计对语文素养的培养产生了限制的效果小学的语文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很少推陈出新,基本维持不变,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这让教师逐渐拥有较多的经验,在固有的课程内容上,也可以教学顺畅;可是另一方面,在教学顺畅的同时,也意味着教师不会去发散思维拓展其他的内容,创新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表现。在稳固的情况下,内容和形式一成不变,这对于语文素养的培养来说是没有作用的。二、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的存在意义(一)对于学生的全方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传递人类的文化是我国教育的本质,同时文化还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人,并且教学人。语文素养密切关注全方位的发展,追求的是获得价值和知识的能力。可想而知,语文素养在人的生活和进程中散发着重要的光环,在小学时期就贯彻落实语文素养的培养将成为最基础的举动。在我们成长的进程中,语文的素养有着核心的作用,它可以使得小学生从基础出发,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让终身的教育能够落实。(二)语文的人文价值是语文素养重点强调的当今时代,听、说、读、写这些基本的技能,已经不足以表现语文对于人们带来的好处了。语文的素养在我们一生中都是产生正能量的,在人类生命中是始终存在着的。现在是竞争激烈的时代,是高科技与多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语文的素养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幸福和归属的感觉。小学语文教学中添加了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小学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给小学生带来的好处是非常多的。(三)学生的生命历程和语文素养息息相关在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语文素质,并且在培养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出了学生的成长历程。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的成长历程,让经典的语文作品灌输到学生心灵,展开与智者、与生命的对话。三、学生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素养中应注意的问题(一)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中,教师要深刻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是教育界观念的突出改变,也是为语文素养能够得到完善的必要措施。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是以他们为中心的,从而促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主动性。(二)要把学生的全体素养培养上去语文是我们刚踏进校园首先接触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来看,是特别重要的文化载体和进行交际的工具。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全体的学生的素养,而不是局限于某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要在全体的学生中进行教学,将学生内在的智慧和潜能激发出来。(三)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习语文最先要掌握的就是课本中的文章。在学习文章时,最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则是结合生活,将学生带入情景。所以,教师在语文的授课中要将文章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文章的局限性拓宽,让学生的知识面变得更广,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形成良好的把握、创造、认识和了解生活的基础。四、怎样的途径可以培养出语文的素养(一)灌输现代的教育思想在持续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应该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性的教育。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基本,让学生的智慧得到激发;要以全面发展为基本的动力,让学生都能拥有健全的性格;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要以全体的学生为教学的对象,让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公民;要以美好的未来为基本的目标,将学生成为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的公民。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设立趣味性浓厚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深究、去解答,以带入情景的模式,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兴趣,进行主动探究。(二)改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的流程中,最为基本的是学会语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促进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在于:(1)在语言知识中附加值的传授产生。(2)让文章能够顺畅地解读出来。(3)实践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4)让语文的交际能力展现在现代的生活中。(三)让学生的语文视野能够拓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贯彻与生活实际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有很多种,包含:(1)让学生一起观看新闻联播等时事新闻。(2)引导学生走入图书馆,去了解课堂上不能学习的知识。(3)以科技工业园和人文的景观为基础,带领学生去参观。(4)在假期带领学生进行良好的社会体验。(5)让学生注重观察,把父母和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总结,并区分利与弊。五、总结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途径,要注重细节,这样就会使小学生的素养得到提升,那么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就会拥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参考文献:[1]国秀玲.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2]卢彦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语感及语文素养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2(33).[3]孙钦国.浅谈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8).(责编 张亚欣)

第6篇: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

新课改明确提出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语文是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1.1 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学习其他科目奠定基础。如,学生解数学题时,若是不能理解题干的意思,是无法把这道题解出来的。

1.2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小学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使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1.3 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国家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是相吻合的,通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2.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素养的培养策略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时,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在对待学生时要关爱学生、善待学生,像学生的长辈一样包容学生犯的错误并及时进行纠正,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让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爱和温暖。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获得学生的信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间接的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其次,教师注重有效的课堂导入,利用有效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黄果树瀑布》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查找与黄果树瀑布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课堂一开始教师向同学们介绍自己节假日出去旅游的时候发生的小故事,并展示自己出去旅游时的照片,并询问学生去过哪里旅游,在以后的假期中想要去哪里旅游等问题,听完学生的回答后,教师自然的通过向学生们推荐一个旅游的好去处引出黄果树瀑布,然后展示或播放与黄果树瀑布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开始文章的学习。在课堂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播放视频,将黄果树瀑布直观的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外,还可以利用游戏、画画、猜谜语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挖掘教学内容中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连接点,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为了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教师要要认真的阅读教材,深入的挖掘教材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时间和教学方法。以《雨点》的学习为例,这是一首儿童诗,主要描写了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状态,体现了雨点在不同状态之下的不同情调。教师在准备这首诗的教学时,要注意收听天气预报,选择天气阴沉或是下雨的时候学习本课。课堂上教师询问学生"外面天气阴沉沉的,同学们觉得会下雨吗?"学生们一定会说"会。"然后教师接着询问学生"同学们,你能描述一下自己见过的下雨的情景吗?雨点会落到哪些地方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下雨场景,思考雨点可以落在什么地方,然后自然的让学生阅读这首儿童诗,了解雨点落在不同地方的不同状态。随后,教师带领孩子们跳出课本的限制,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仿照儿童诗中的句子的结构自己编一首儿童诗。如,雨点落尽花丛里,在花丛里歌唱。雨点落进树林里,在树林里玩耍。雨点落尽喷泉里,在喷泉里洗澡。雨点落尽荷叶上,在荷叶上打滚。下雨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亲眼见到过的,在教学《雨点》这一课时,教师合理安排上课的时间,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雨,自然的引出学习的主要内容。

2.3 小组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展开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课堂。以学习《卢沟桥烽火》为例,这篇文章主要描写的是卢沟桥事件,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们自己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随后,按照语文成绩、性格特点、座位远近等因素将学生划分成各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本篇文章的探究式学习。在学习前,教师向学生们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如,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通过搜集资料详细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原因、发生经过和结果;搜集相关的战争故事,并讲给同学们听,从中体会军队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分工合作,一名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卢沟桥事变的战争资料和战争影像;一名学生化身记者采访家或学校周边的老年人,收集与卢沟桥事变相关的信息;一名学生搜集与卢沟桥相关的战争事件,了解战士们在战争中的顽强战斗。学生分工合作搜集了充足的资料后,结合资料中的内容再次阅读课文,共同确定文章的段落的划分方法并总结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将小组的答案整理成PPT。上课时,每个小组分别展示PPT,讲述自己是如何搜集资料的,本小组的答案是什么。每个小组展示完成后,教师对学生们提出的见解进行总结、提炼,和学生共同确定文章中描写的卢沟桥事件的主要发展脉络及文章中体现的主要感情。

第7篇: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在全部的教育活动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它包括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和能力,科学观念和精神态度,科学行为和习惯,而科学素养的培养不能依赖空洞的说教,更不能依赖学生的死记硬背,而只能从实际中去感知、领悟,体验科学的魅力。我们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让学生从小掌握一定科学知识、学会一些科学方法、培养一种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与社会有关问题。它注重科学精神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活动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结合学科特点,尝试在语文学科中有机渗透科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推进素质教育。

一、从教材中挖掘科学教育元素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教材的资源,倡导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科学的认识方式和自然观,将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1、从丰富的文本中寻找科学知识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科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启迪性。有的是教给学生一些科普知识,如《水上飞机》、《大自然的文字》等;有的是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如《人类的老师》、《剪枝的学问》;有的是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如《第一朵杏花》《詹天佑》等。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教材,善于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科学性元素,有机渗透科学教育,使语文教学与科学教育自然统一。

2、从生动的教学情景中寻找途径和方法

(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文本对话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训练。我在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重点质疑为什么课文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这一问题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想象,也敢于求新求异、多角度思考问题。然后我又设计“知道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又有什么用处?”的问题,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大胆想象”的创新能力,“乐于动手”的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如教学《人类的老师》一文时,在学生认识到“科学家摹仿袋鼠发明了越野汽车”等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后,我设计了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人们摹仿哪些生物的特点,发明了哪些东西?”这一问题,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说出了许多答案:科学家根据蛋壳发明了建筑上的薄壳结构,鲁班根据草叶的锯齿发明了锯子……我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诱导学生:你会根据哪些生物的启示发明出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东西来呢?有一个学生说,我会根据小壁虎尾巴具有“再生”的特点,制造出一种“再生素”,只要截肢病人一搽上这种药素,他就会重新长出四肢。这样,便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还病人以幸福和希望。这样的说法虽说天真,但又充满智慧和想象,显示着学生神奇的创新力。

综上所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科学元素,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平台,拓展途径,从激发科学情感、落实科学思维、开掘科学潜能等角度出发,对学生有机、合理地渗透科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开展与文本相关的课外科学探求活动

在教完《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后,我让学生回家亲自横切苹果,仔细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建议学生对其它水果进行不同角度的切分,观察比较,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让他们感受和认识更加深刻;在教学《蚕姑娘》后,让学生系统地观察蚕的一生,让学生在饲养过程中观察蚕是怎样经过四次蜕变和怎样吐丝作茧的,这样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科学知识,又渗透了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开拓了学生的认知宽度,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2、开展文本延展性的语文课外活动。

第8篇: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化”的倾向变得越来越明显。从我国所通行的各类语文教材来看,儿童文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课文总数的80%。故此,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认识到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现如今,在许多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占据着较大的分量,对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正是由于儿童文学的这一教育价值,导致其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服务对象一致,都是为儿童服务,它们的价值取向也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儿童文学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所以也就没有提升自己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2.儿童文学知识较为缺乏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上学期间,虽然也学习了一些关于儿童文学的相关课程,但是与他们所学习的古代文学相比,或者是与现代文学相比,儿童文学课程无疑更少,这就导致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对所学习的儿童文学有所遗忘[1]。而在执教之后,他们也没有利用业余的时间去充实自己,去进行培训学习。这样一来,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会较为缺乏。

3.儿童的本位意识较为淡薄

在农村小学中,教师与儿童在一起的时间较长,与他们的接触机会也更多,这就有助于教师对儿童进行仔细的观察,进而了解儿童的性格特点以及生活方式。这对于后期教师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帮助。然而,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较差,所接受的先进教育思想也较少,许多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模式化,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

二、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策略

1.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的有机结合

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切实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他们才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去提升自己,去阅读一些关于儿童文学的作品[2]。因此,在选拔语文教师时,就可以将儿童文学素养作为其中的考核项目,这就会让大多数的教师加强对儿童文学的学习。而对于已经选的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儿童文学的知识培训,如这样一来,就能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

2.加强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量

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融入儿童之中,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心理,教师就需要去阅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因为透过书籍,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愿望,了解儿童的内在想法。故此,教师要利用课外时间,不断去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在农村,许多语文教师都将自己的业余时间用到了自己的家庭之中,或者是用到了批改作业上,这样就不利于他们专业素质的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学生的重要性,要多利用课外时间去提升自己。

3.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

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相比,农村教育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在教育方面更为落后。但是,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开展富有农村特色的师生活动。例如,农村的教师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的在校时间,为教师创造一片阅读天地,可以将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带入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如学校可以举办一些阅读比赛活动,让教师去阅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让他们通过演讲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教师创造属于他们个人的舞台,将自己在儿童读物中的感悟通过演讲传递给大家,以营造整个学校的儿童文学阅读的氛围。综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着儿童文学素养缺失的现象,因此就需要他们加大儿童文学的阅读量,不断丰富自己这方面的知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继而促进双方的儿童文学素养都有着一定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繁.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6):40-42.

第9篇:语文的教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的培养 措施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素质教育成为了教师进行教学时候所考虑的重要问题,而语文教育作为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就成为了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语文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成为了一种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1.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相关概述

1.1核心素养的培养的内涵。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广义上讲素养,它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知识水平等等。小学语文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修养。通过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的情深,促使他们形成相对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得教师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情感教授给学生,从而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的交流方法,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1.2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积极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的素质已经成为了目前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想要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水平,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学习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而如果想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功能,首先就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师要尊重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要根据W生们自己的爱好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帮助他们树立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对世界的看法和观念。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们的全面综合发展。我们知道,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针对小学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基础之上,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挖掘,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一个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深刻的情感,还提升了学生去自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仅对小学语文的学习有较好的影响,对其他科目也有想多积极的影响,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存在的问题。虽然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的问题。首先是存在准确度不够的问题。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问题的解读可能有些老师存在着一些偏差的现象。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行的过程中,往往与德育混为一谈,在对知识进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的过程中,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无法真正的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目的。其次,是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准确的方法。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能采取了错误的方法,违背新课改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是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滞后性。对传统的教师来说,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成为教师所采取的较为根本的方法,新课改所提倡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在实施的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导致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上的滞后。

2.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

2.1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首先,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积极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此才能够真正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处于主动地位置,只有教师主动地引导学生发展,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因此,只有教师要自身学会了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更新自己的观念,才能够使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2.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之间要相互尊重。传统文化中把老师放在较为神圣的地位,这个想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新课改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就是师生平等。因此,课堂中的师生对话要遵循二者互相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原则。虽然老师相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有学问,知识渊博的长辈。但是,当二者建立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的时候,这样对于老师教学来说也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二者是一种以朋友的方式来进行交流,也因此,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愿意积极主动的去和老师沟通交流,从而,老师也更容易发现学生所遇到的难题,构建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当二者建立了相对良好的氛围,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相对较为轻松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语文更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丰富语文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积极主动的学习,促进课堂越来越融洽。所以,语文老师们要更新自己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明确师生对话的基础上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语文教育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