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

第1篇: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培训;提升;滦南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指出,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继续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天。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应引起全社会的思考。为深入了解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和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2007年底课题组以河北省滦南县为试点,走访了县农业畜牧水产服务中心、农开办、就业局等政府部门,深入部分村镇调查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了解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及其培训实施情况。基本摸清了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一、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调查

(一)滦南县农村劳动力总体情况

河北省滦南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耕地面积1.88亩。近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工作思路,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滦南县现有17个镇、594个行政村、17.8082万户,总人口达58.18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53.3821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30.9694万人,实有劳动力总量28.1366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19.9772万人,占71.00%,从事工业的劳动力3.5832万人。占12.74%。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1.4922万人。占5.30%,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1.4688万人。占5.22%,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9458人,占3.36%。从事其他的劳动力6687人。占2.38%。按滦南县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林、牧、渔业生产规模估算。种植业、林业需劳动力8.90万人左右,畜牧养殖业需劳动力2.80万人左右。水产业需劳动力0.70万人左右,从事农业生产共需要劳动力12.40万人。剩余劳动力7.60万人,去除其他相关因素,估计全县农村适宜外出劳动力应在5万人左右。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大。据统计。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90.85%,其中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15.4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49.79%。

2、从业时间不足。隐形失业严重。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有30%的人常年从业时间在8个月以下。主要从事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在8个月以下的占34%;主要从事非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业时间不足8个月的占28%,隐性失业现象较为明显。

3、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差。盲目性强。全县实际常年外出务工农民4万人左右,仅占实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2.9%。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群体外出,有明显去向的只占30%左右,70%没有目标,且收入极不稳定。2007年全县实际外出务工农民4.20万人,这些人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但多数是靠出体力、卖苦力换取收入。从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经培训有组织输出的农民仅1.16万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比未参加培训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滦南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滦南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2007年底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28.1366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1685人。小学文化程度10.3621万人。占36.83%,初中文化程度14.1910万人,占50.44%。高中以上学历的3.2708万人。占11.62%,中专学历的2454人、大专以上673人。仅占1.11%。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生;德国农民有67%是大学毕业生,53.2%接受过2~3年的职业教育;日本农民中大学生占59%以上。

2、科技素质差。目前。全县实有劳动力中,真正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7.2%。大多数农民缺乏基本的科学生产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故土难离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离家外出打工的占38%,今后打算外出打工的占27%,家里因缺少劳动力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受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基层政府和相关政策的影响,总的可概括有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年龄在45~55岁的劳动力大多就读在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育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尽管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完全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3、农民观念落后的影响。一是部分青年劳动力只顾眼前利益,片面认为“读书不如赚钱”从而过早辍学打工;二是壮年劳动力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

能力差。培训机会少;三是相当多的农民从众心态严重,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四是接受培训的兴趣不高。主观上不求进取,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延续过去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和技术。

4、基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基层政府应有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多数镇政府没有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没有像关心和重视普教那样关心和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舆论宣传上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良好氛围;工作上存在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的形式主义问题。

5、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不足。体系不健全。从调查情况来看,滦南县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主要是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涉农部门的服务中心、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这些培训单位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培训条件差别很大,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2003年9月以后,虽然县里明确培训工作由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但在实际运作中组织、协调难度还是相对较大,各部门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主动的配合,还没有形成培训工作全县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另外,有些镇的农民文化学校形同虚设,一年几乎不怎么开展工作,能够开展培训的也大多集中在县或镇举办培训班,很少能下到村,况且许多培训是大杂烩式的培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内容一般停留在农业技术、机械加工等几个工种,与真正意义上的技能培训和农民需求差距很大。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培训资源进行合理地整合。健全培训体系,以发挥其最大作用。

三、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包含文化教育层次、科技意识和技能水平、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总体看,以滦南县为代表的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还不能适应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极大的差别。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尤为重要。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当前应着力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并以此为切入点,灵活施策,标本兼治。农村劳动力培训要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重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载体,切实解决农业科技知识、农民致富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问题。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建立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

(一)明确培训任务,确定培训目标

1、任务上突出三项重点、建设四支队伍。三项重点为:一是实用技术培训,使农业劳动力普遍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二是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农民的转岗、转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非农就业技能。三是实用人才学历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着力建设四支队伍:一是培养高素质的骨干农民队伍;二是培养精干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三是培养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四是培养高技能的能工巧匠队伍。

2、目标上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从经验型向知识型转变。用现代意识提升农民,改变农民靠经验种养、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二是实现从身份型向职业型转变。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从传统身份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变。三是实现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培养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成为能够自主创业、自我持续发展的市场主体。四是实现从单干型向组织型转变。正确引导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中等职业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二)强化政府行为,构筑农民教育培训“立交桥”

1、政府统筹,多方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事业。涉及的行业和专业门类众多,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强化各级政府在培训中的组织领导作用。把各有关部门、培训机构组织起来,明确任务、分工负责、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搞好培训大合唱。

2、模式构想。①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架。吸引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大中心。以现有各类成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农技培训中心为基础。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参与培训。形成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合力;加大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职能,形成农村劳动力培训大中心,人、财、物统一调配,做到资源共享。②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辐射平台,建立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教育、劳动保障、农业等部门要对各类培训机构进行筛选,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学员的原则。选择定点培训基地,逐步形成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通过网络连接实现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培训对象与各级培训机构的信息互动。③在县与镇、县与村、镇与村之间建立“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发挥其流动课堂的综合传播功能与服务功能。④建立镇职业培训基地。重点建设2~3个骨干专业。一个主导产业的镇职业培训基地,技术培训体系与当地的农业产业体系相配套。⑤建设村级农民培训扩散基地。以“农民科技书屋”为重点,形成农民了解政策、学习技术、获取信息的综合平台。

(三)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筹措力度

①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设立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经费。市、县、镇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对所拨经费实行集中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层层剥皮、雁过拔毛。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建议:按辖区内农村劳动力人数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设立培训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还可从支农专项经费中提取10%~15%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②建立资金补贴机制。不断扩大补贴范围。完善发放培训代金券。如:对参加就业培训的农民实行补贴,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农民可先免费培训,就业取得收入后再补交培训费。③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积极参加培训的农民及农民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以调动农民和培训单位的积极性。④积极争取国家、省农业、科技等部门的培训项目。⑤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机制。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民办培训机构等投资农村劳动力培训。可采取农民学农业科技免费,学职业技能自己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⑥成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金。可从农发基金、土地出让金等基金中划出一块。专门成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金,财政部门回报有关部门制定培训专项基金管理使用办法,报政府批准实施。

(四)拓展农村劳动力培训途径

①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实现农村教育一体化。②突出抓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③

依托农村科技企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民科技协会,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④积极创造条件,让外出学好技术的农民回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⑤组织骨干农民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参观考察,培养眼界宽、有见识、敢创新的创路人。

(五)创新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

①出台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培训机制。②大力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相衔接,搞好“三加一”工程。③建立进村入户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并总结推广培训教师进村、培训媒体进村、实用人才培养进村的方式和方法。④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反馈机制。⑤建立培训单位公平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使农业、教育、科技部门的培训项目和资金主要流向那些技术力量强,培训效果好。对培训起较大作用的培训机构。⑥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监督检查机制。

(六)科学、严密、灵活多样地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

1、制定详实的培训计划。培训前首先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充分了解参训农民的培训需求及文化素质状况,根据农民的培训需求和素质状况,再制定培训计划。做到培训工作有准备、有组织、有目标、有重点、有收效。

2、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①因人而宜,分层培训。可把培训对象划分成三个层次:初等农业技术培训、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中高等学历教育。初等农业技术培训主要针对45岁以上农民和即将走上农业生产领域的新生劳动力: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针对45岁以下,有转移输出愿望的农民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初高中学生:中高等学历教育主要针对村干部、专业户、农村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和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能人;②因地制宜,开发培训教材。不同区域,技术水平和培训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差异。在教材开发上。要立足当地农村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编写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乡土教材”。

3、确立结构合理、科学、丰富、实用的培训内容。①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对不离乡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加强粮食增产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特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想外出打工的农民。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在培训特色上下功夫,争取塑造自己的培训品牌。③注重科普培训和短缺技术培训。在搞好技术培训、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加强科普培训,既要满足农民现阶段技术、技能的需求,又要全面提升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目前农村存在大量的短缺技术。诸如高附加值农业、出口创汇农业、生态型农业的生产技术、农畜新品种应用技术等在农村中非常短缺。因而。农民培训工作更要注重短缺技术培训。④谋划导向性新兴产业培训。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会兴起很多新型农业和其他产业,如:农村工业、新型服务业等。要注重宣传引导,做好超前培训,为农村科技的发展做好技术准备工作、观念意识导向工作。⑤加强政策知识培训。主要是对村干部进行农村政策培训,增强其政策意识,使之掌握党和国家当前关于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提高其政策水平和运用政策解决现实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的能力。

4、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采取分散培训、长短班结合、分流教育、科普之冬(春)、科技咨询、现场指导、空中课堂、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并坚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课堂讲授与示范基地培训相结合,二是集中培训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三是系统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四是面授与各种媒体培训相结合,五是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培训中采取“互动式”现场教学。培训时间要适应农时、农事。积极开展定点、定单、定向、委培,鼓励校校、校企、校镇之间联合开展培训。

5、利用现代化培训手段。搞好网络、多媒体培训。把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的数字化多媒体培训形式,应用到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优势。提高培训的时效性。如:发挥电视这一大众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覆盖面广、喜闻乐见、培训成本低的优势。创办“农事直通车”、“农家乐”、“帮你致富”等农业栏目:建立“农村科技广播站”利用农村大喇叭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和法律法规:实施“村级信息公路”建设,通过卫星电视网建立村级远程农民学校。

6、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一是设立专柜。由专人负责农村劳动力培训图书、资料、文件的整理工作;二是建立培训专家个人档案,进行微机管理;三是建立培训日志,随时记录培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七)依据当地产业结构和资源优势,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

①培养技术骨干教师。结合当地产业结构,重点培养能力强、专业适合、素质好的青年教师。政策上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进修,促成其知识技能体系的更新,以适应农村劳动力培训不断发展的要求。②培养专家型教师。鼓励教师经常深入农村,接触生产实际,积极探索实用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成为农民真正信得过的专家。③与本地或外地其他培训机构的教师资源互通有无。④聘用土专家。按照“能者为师、按需聘用”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聘用有一技之长、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土专家”。让他们进课堂、上讲台。⑤建立专家库,聘请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的专家教授,弥补本地教师的不足。

第2篇: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工作;心得体会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思路

我校总体工作思路要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要求,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和服务农业重大工程项目为导向,加快建立“三位一体 、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依托一主多元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

2 我校16年工作进展情况

我校按照省、市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要求,于12月上旬完成了培训任务。整体培训分为三个阶段,集中培训10次,实训8次,观摩交流学习5次,共计50天。为扎实做好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自10月起,我校就着手收集阿克苏市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资料等工作,精心筛选,最后遴选了150名符合条件的培训学员,现已进入完善各类档案资料阶段。

3 我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点

3.1 成立领导组织,制定方案和培训计划。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工作领导为组长,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阿克苏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阿克苏市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3.2 深入调研农民培训规律,创新培育理念。我校在制定工作制度和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全方位培训,提升农民的素质和生产能力,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目标,认真向外地先行者学习,总结历年农民培训经验,按照试点工作探索创新的要求,制定科学的、详实的培训计划及实施方案。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创新了“培训不只在课堂”、“培训不只讲技术”、“培训不只是讲授”、“快乐体验教育”、“全面提升素质”等农民培训理念,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大胆创新突破,产生了更好的培训效果。具体教学内容有:(1)政策法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包括政策法规解读、人生观教育,致富观念教育和经营思想教育。通过培训了解政策,改变思想观念,激发创业热情,改变陈旧的思维方式。(2)农业基础知识传授:通过培训为农民搭建起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3)具体的小麦、棉花种植、果树嫁接操作知识和技能。(4)经营管理知识:内容包括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等。(5)素质能力的训练:训练积极心态,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提升精神状态。在培训形式上,采取教师讲授、实训、实践操作、素质拓展训练、课外活动交流、外出参观交流等教学形式相配合,内容和形式相统一,起到全面提升受训者素质的效果。

3.3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努力做好学员遴选工作。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学员的质量是关键。我校先是广泛收集全县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信息资料,而后又深入各乡镇,通过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搜集各乡镇种植、养殖大户资料,共收集种养业大户资料300余份;第二是对收集到的300余户种养业大户资料进行筛选,初选150户;再入户考察,我们针对筛选出的150户初选对象,由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负责,对每户农民进行入户考察,与农户座谈,实地考察其产业情况和个人素质。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筛选,最终确定150名正式学员。

3.4 组建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师队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象素质较高,对培训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的农民培训,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完成培训任务。我们广泛与本地和外地大专院校教师、农业专家联系,组建层次高、搭配合理的种植业、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队伍,主要是我市农业局、林业局高级农艺师、林业工程师、高职院校以及良种生产企业、农业示范园区等单位专家、教授。

3.5 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我们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工作。开班第一堂课由市农业局主要负责同志专题讲座,向学员讲解学习的重要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义、新型职业农民在未来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丰富多彩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成功案例等。第二是严格考勤管理。要求每节课点名,严格请消假制度。将考勤结果计入学员档案,与优秀学员评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挂钩。确保教学秩序。第三是用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学员,让学员有锻炼、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我们把150名学员分成8个班,所有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提高了学员的凝聚力。由于加强了教学过程的管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到课率始终保持在100%。

4 心得体会

4.1 领导重视,多部门配合,是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同于以往的农民培训项目,要求高,涉及面广,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不单是要求做好培训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工作。这些工作一方面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各涉及部门和社会机构的通力协作和配合。

4.2 加强管理,落实扶持政策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功的关键。许多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除了真正学到种植、养殖专业技能以外,就是想在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后,能够享受更多的政府扶持政策。培育对象也只有得到更多的扶持,才能成长壮大,成为真正的职业农民。因此,落实好扶持政策,是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第3篇: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农民 培训 实训基地 做法 经验

[中图分类号] S2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235-01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实训基地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甘州区社会服务培训中心立足新农村建设需求,以农民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着眼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训实效性,增强培训吸引力,走出了一条助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实训新路。

一、问题的提出

甘州区下辖7个乡,1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50.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5.11万人,占总人口69.52%。农业始终是全区经济的重要支柱,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赋予了农耕时代“金张掖”的辉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的甘州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落后。传统农业已经无法承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加强农民技能素质的培训提高,成为农业发展由传统必须向现代升级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

1.农民从业技能素质急待提高

从调查看,甘州区农村人口35.11万人,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8年,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0.71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7.8%;初中文化程度的有5.91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65.1%;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有2.46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27.1%。有技术技能的占33.5%,无技术技能的占66.5%。一部分人从未上过学,还有一大部分人接受基础教育后,直接走向务农岗位,从未接受过任何农科专业技术培训。

事实证明,专业户、小康户等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长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占绝大多数,贫困户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这说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与低与农民收入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城市对干部职工有上岗就业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而在农村,农民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2.农民技术技能培训薄弱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村劳动力通过正规培训、普及培训和其它培训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据统计,全区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约4.1万人,加上农口各部门和相关单位通过以会代训、现场会、科技下乡等形式普及农业科普知识约5万人次,但是与农村劳动力总量比,占比仍然很低。加之培训时间短、内容单一,针对性、实用性不够强。要以农民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把提高农民技能素质作为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首要任务。

二、甘州区农民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做法

1.以特色农业为背景,先期调查,做好构建农民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规划.

甘州区位于河西走廊腹地、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龙首二山,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穿全境,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张掖绿洲,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近年来,甘州区围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大力实施玉米制种、百万头肉牛、现代农业示范、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强壮大龙头企业规模,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把面向市场,瞄准农村,跟踪农业,服务农民作为基地建设的目标方向,形成了“办学形式多样性,专业设置职业性,培养目标应用性,教学方法实践性”的办学思路。

2.以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增强实训基地建设的系统

甘州区农民实训基地建设,没有过分地把兴奋点、着眼点集中到外观实施上,而是把研究的聚集点定位在基地持续发展能力上,并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比较宽广的视野,全方位、综合性地构建农业示范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3.讲求实训的实效性,因地制宜,灵活设置实训场所

在培训基地确定上,致力于把培训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根据区域特点,选择有一定规模、且相对集中的产业基地建立实训基地,围绕生产开展培训,让群众在干中学、学中干,既降低了培训成本,又方便了群众参加培训。同时,根据培训对象素质层次差别,采取分层、分类办班、因人施教的模式,使培训与生产紧密联系,把生产过程转化为培训过程。并采取“以民教民”的方法,组织“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传授技能,指导生产,帮助群众现场处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解决遇到的困难,有效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提高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三、经验与启示

甘州区农民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为农民实训基地建设的持续发展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是实训基地培育农民技能,必须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择业能力为核心。建立政府牵头,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各方参与的实训机制,采取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单项专门技能培训与法规政策培训相结合,订单培训与一般培训相结合及长短结合、灵活多样、贴近群众的培训方式,立足农民致富本领的增强,遵循“农民有用,农民能用,用了见效”的实训原则,提高培训质量,使农民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真知,取得实效。

第4篇: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 培训 必要性 基本体系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各劳务输入城市的农民工受其影响,大量失业返乡。很多农民工在经历传统春节长假后继续外出务工,但他们面对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在农民工“就业难”的同时,我国东南沿海不少企业却仍存在“民工荒”,没有知识、技能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有知识、技能的农民工供不应求,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在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显突出。因此,加强农民工培训和开发,完善农民工培训体系,是目前缓解农民工就业压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之一。

1 新形势下农民工培训的必要性

目前,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文化素质较前一代农民工高。他们外出务工的目的已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糊口,更期望自己能够长期留在城市,成为城市居民。此次的金融危机使他们更清楚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劳动力的需求趋势。新形势下的他们需要与时俱进地接受培训,为自己“充电”。

1.1 满足农村工作开展的需要

(1)农民工培训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对现有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对潜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大幅度地提高农村人群的素质。当前,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是关键的一环。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有助于全面提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把我国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2)农民工培训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培训是提升农民工素质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促进农村落后地区农民增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民工培训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1.2 满足农民工群体变化的需要

(1)农民工有接受培训的意愿和动力。现阶段农民工年龄较轻,思想活跃,改变生存现状的愿望十分强烈,有继续接受教育的意愿。再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是其接受培训的动力。因此,为了实现长期稳定的就业,农民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将越来越高,这为农民工培训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文化素质是制约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关键因素。首先,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农民工教育培训起点低,短期内培训效果不高。其次,大多数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农民工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但却不能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不能使其融入城市生活。当前,农民工教育重心还停留在劳动技能层面的单一“生存”教育,很少或未涉及文化知识层面的“生活”教育。

1.3 满足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

(1)企业用工减少,农民工徘徊城市引致人力资源浪费。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用工减少,而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形成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一方面给流入地政府增加了就业、社会治安等多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农村处于劳动力流失境地,新农村建设缺乏知识型、技能型、力量型农民。劳动力城乡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形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2)国家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工接受培训。针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用工需求带来的冲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失业返乡农民工和尚在城镇继续找工作的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补贴。一些农民工输出省份和输入省份也已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工接受培训。

2 构建新形势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体系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单凭任何一个企业、社会机构、教育部门难以完成,因此要建立以政府为龙头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只有政府、企业、培训机构以及其它社会力量等各司其职,形成网络联动,才能实现农民工培训整体实效的提升,共同做好这一巨大的工程。

2.1 政府

(1)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体系中的定位: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政府不直接参与农民工的培训事业,主要从对政策法规的制定、完善、执行、检查,对农民工培训管理相关机构的关系调整和职责重新分配,对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制度的规范,运用官方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引导,以及财政投入与配置这五个方面着手,对农民工培训工作进行引导扶持和宏观调控。

(2)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体系中的具体职能:首先,政府提供农民工职业培训市场发展的基础结构。政府为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运作提供必需的制度、规则以及框架,如培训的制度环境、发放培训经费、编制整体的培训计划等。其次,政府要保障农民工的利益。农民工在培训中总是处于弱势,形形的问题阻碍培训的顺利进行。政府的职责在于解决问题,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工的利益。如取缔非法的培训机构、惩戒逃避责任的企业等。最后,政府应对培训工作进行调控和监督,维持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要防止在培训过程中因某些资格认证权利的垄断而造成的非法竞争,尽力维持正当、有效竞争,保证培训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保证培训的质量。

2.2 用人企业

(1)用人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体系中的定位:企业是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的重要载体。用人企业根据企业的产业性质和生产特点,提供不同工种的岗位技能培训,以满足企业扩大生产对技术和员工的需求,提高外来务工农民岗位所需的劳动技能水平,使之胜任较高技术等级的职业工种,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2)用人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体系中的具体职能:首先,协助政府工作。政府制定的各种培训政策,都需要企业贯彻落实,并主动接受政府的监督。其次,主导完成在职农民工的培训。农民工上岗前,企业要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对已上岗的农民工,企业要对其进行在职培训等。最后,提供农民工培训的企业环境。企业要合理安排农民工工作与培训时间、分担培训经费等。

2.3 培训机构

(1)培训机构在农民工培训体系中的定位:各类培训机构是对农民工实施培训的重要平台。培训机构主要包括两大类:学校类教育培训系统和企业类教育培训系统。学校类教育培训系统主要是指各种培训中心、社会性专职培训机构以及不直接与生产岗位联系的培训活动。企业类教育培训系统主要是指各种直接与生产活动或工作岗位联系的职业教育培训活动。

(2)培训机构在农民工培训体系中的具体职能:首先,按政府或企业要求创造培训条件。根据市场需求、政府规划以及农民工自身的需求开设课程,编写适合农民工的教学大纲。并对培训的师资、设备、场地合理配置,达到培训质量的最优化。其次,对培训需求进行调查。配合政府制定培训计划,随时调整培训方案。最后,业内互相监督,形成良性竞争,利用市场机制调整培训市场的状态,对不法培训机构进行监督。

2.4 其它社会力量

社会公众、新闻媒介等其它社会力量是农民工培训中的重要监督者和协助者,在农民工培训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能够监督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协助相关部门,营造培训的环境等。

3 新形势下加强农民工培训的几点建议

(1)要激发农民工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农民工培训只有通过农民工直接参与、亲身体验、充分感受,方可有效。因此,充分激发农民工的主体意识,真正发挥农民工在培训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

(2)要使培训具有针对性。首先对农民工能力现状进行剖析,然后结合新形势下社会和企业实际,提出农民工能力期望,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别形成农民工能力缺口,只有针对农民工能力缺口开展适当的培训工作,才能保证新形势下农民工培训的有效性。

(3)要有丰富多彩和实用的培训内容。

新形势下农民工培训的课程结构应该涉及以下多方面内容:一是应提高农民工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二是应培养农民工的基本学习能力。三是应注重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次金融危机,对一些农民工造成了一定的心理伤害,对农民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其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失业,以积极的心态实现再就业。除以上几种培训内容外,还应该开设职业探索、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设置丰富多彩和实用的培训内容,最终目的是帮助农民工提高技能的同时,增强其知识基础,促进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帮助其从劳动力市场的边缘走向中心。

(4)要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职业学校以及各种培训机构,可以遵照劳动力追寻就业机会原则,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以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农民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新的、更高级的技能传授给农民工。目前,农民工渴望改变生存现状的动力与当前就业压力并存,加上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内外因相结合培训效果将更加突出。

(5)要建立有效的质量考核体系,合理使用培训经费。质量考核体系要以实现高质量的就业目标为导向,制定评价标准,定期对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培训内容、课程安排、收费标准、就业率、满意度等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并及时地公布。对高质量的农民工培训机构予以资金扶持,从而使培训经费得到合理使用,这样不但减轻了培训机构和农民工的负担,而且使那些质量较差的培训机构失去竞争力,最终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培训质量的整体提高。

在新形势下,不仅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且农民工群体自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应该看到,培训是实现农民工长远发展的根本措施。农民工培训不仅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更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那么,政府以及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应认识到新形势下农民工培训的必要性,在政府主导下,构建新形势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d].2003.

第5篇: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全国的小康,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核心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众多因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农村小康社会进程。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站在战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摸清现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按照全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求,近期对全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问题,提出了建议。一、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我市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现状概括起来就是整体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差。据统计调查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103299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0.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6,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3,文盲与半文盲约占3.2(与统计部门公布数字基本接近)。以上数据均低于全省平均值5-8个百分点。二是科技素质差。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农民接受科技教育的机会不是很多,有些农民有机会也不愿意参加;大多数农民缺乏科学生产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民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生产技能培训的约为7.2,低于全省平均值约2个百分点。三是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故土难离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离家外出打工的占38,今后打算外出打工的占27,家里因缺少劳动力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成因分析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造成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总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历史因素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年龄在45岁以上的劳动力。这部分人大多就读在文革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学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就是应试教育和当前尚需完善的素质教育的制约。无论是前几年的应试教育还是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3、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民教育培训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没有像关心和重视普教那样关心和重视农民教育,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舆论宣传上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氛围;工作上存在的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的形式主义问题。4、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部门的各种职校及培训中心、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部分农职中学。这些培训部门一般只能集中在市里或乡镇举办培训班,很少能下到村屯。有些乡镇的农民文化学校形同虚设,一年几乎不开展工作。因此,培训资源略显不足。上述培训单位又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培训条件也有很大差距。20xx年以后,虽然市里明确培训工作由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但在实际运作中组织、协调难度还是相对较大,还没有形成培训工作全市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健全培训体系,以发挥其最大作用。5、农民自身原因。主要是观念不解放,认为学不学一个样,主观上不求进取;有的农民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自身没能力承担参加培训学习的费用,有的家长还让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子女辍学;有的是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三、提高全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要着重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灵活施策,标本兼治,实现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 推进农村小康社会进程的根本目的。1、切实加强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要组织和协调市里相关部门制定好我市农村劳动力科技教育培训规划,将任务分解到乡镇,落实到部门,规定完成时限,明确检查验收标准,并抓好督促落实。相关部门和乡镇要把培训工作纳入日程,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要把培训工作列入乡镇和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并由市里统一考核。2、加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筹措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培训,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和挪用。鼓励公办和民办培训机构投资农民培训。教育和引导农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提高自身和子女的综合素质。相关部门还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以弥补培训经费不足的实际问题。3、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以大安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架,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形成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大中心,人、财、物统一调配和使用,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在不增加机构、编制、经费的基础上,由市编委行文,在各乡(镇)设立培训站。培训站站长由一名主管农业副乡(镇)长兼任,副站长由一名农业办公室成员担任。各乡(镇)要根据产业发展项目和培训专业的需要,从农业站、畜牧站等单位抽调1-2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培训工作,使乡(镇)培训站达到有2名以上专职人员从事培训工作的要求标准。村设培训点,由村委会主任具体负责。使我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完整的市、乡、村三级培训体系。体系建立以后,要明确隶属关系,并按实际需要赋予相应职能,不断完善培训条件,落实培训经费,使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4、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民参加学习培训的相关政策。市、乡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研究和制定鼓励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等各项培训的有关优惠政策,要让参加培训的农民尝到甜头,同时真能使农民通过参加培训达到增收的目的。对农村的特困生,各级政府、学校和有关部门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千方百计防止辍学,坚决杜绝新的文盲和半文盲的出现。5、分层次、多渠道对农民实施培训。主要分三个层次:初等农业技术教育、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中高等学历培训。初等农业技术教育主要针对45岁以上农民和即将走上农业生产领域的新生劳动力,主要由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部门和农村职业中学通过集中办班培训、分流教育、科普之冬(春)培训、科技咨询与服务、电视空中课堂、网络教学等形式开展;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针对45岁以下,有转移输出愿望的农民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初高中学生,此类培训主要由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部门、农村和城市的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和各类民办培训机构等承担;中高等学历教育主要针对农村村干部、农村各类专业户、农村各类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农村能人,此项培训可由各类成人中高等专业学校承担。要积极开展定单、定点和定向培训,鼓励校校、校乡和校企之间联合开展培训,保证培训后的农民充分就业。6、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加强农村小学和初中劳动技能课教学环节的落实;在农村中学开展以绿证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的3 X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工作;重新研究制定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效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复杂系统工程,抓好这项工程,就等于为农村小康建设加上了推进器,实现农村的小康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第6篇: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职业化农民的智力支撑

农业产业化不仅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标准化原料,为城镇化提供优质、安全、充足的农产品供应,而且还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城镇化提供大量低成本劳动力;同时,农业产业化还不断造就和培养了越来越多的新型职业农民、产业技术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培养职业农民,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不论是初级产品生产者、加工产品制造者、销售环节经营者,还是技术、物资、信息的服务者,都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依靠现代工业装备、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武装的现代农业,只有通过居于农业主体地位的农民的运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教育引导他们克服小农意识,转变其生产生活方式,积极主动投身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二)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民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经营管理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第一,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巨大障碍。

第二,从目标任务的实现来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做强龙头企业、拓展农产品市场、打造知名品牌、提高科技贡献率、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等都离不开高素质的职业化和组织化农民作支撑。

第三,从组织形式来看,只有职业化农民才能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 “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第四,从人口资源来看,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是变农村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第五,从产业结构优化需求来看,农民职业化是实现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按照优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在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转变过程中,农民素质越高,对农业生产的调整能力也就越强。

(三)提高农民职业素质,加快农业产业经营步伐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最主要是看其科技贡献率、农业综合机械化、农业产业结构化和龙头企业集群发展等指标状况,其中,农业产业结构化亦即农业产业化除了完善利益链机制(属于生产关系的问题)外,更重要的一条就是解决产业链的延长(生产力)问题。随着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除劳动力、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外,厂房、资本、信息、科学技术也成为了生产力的组成要素,而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永恒条件。离开劳动力,生产资料本身是不可能创造任何东西的。在社会化分工和生产范围扩大以及生产劳动工具不断改进的今天,农业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知识含量增多,要求农村劳动者必须具有科学技术文化素质。

从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可以看出,制约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技术含量低、经营能力弱、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人才缺乏,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活跃,生产技术规程没能成为转变生产方式、优化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技术的切实行动。归根结底,直接或间接的与农民的知识化、技能化、组织化和职业化水平有关。

由此可见,只有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才能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职业农民培育,是解决务农人员素质差与现代农业发展冲突的有效途径,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必由之路。

二、农村劳动者素质有很大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有待提升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村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职业院校等开展了初、中、高等农业技术人才培养,近年来又开展了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创业农民培训、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了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人才支撑。到去年底,云南累计培训“绿色证书”学员275万获证84.5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900多万人次。但就全国而言,知青劳力弃农外流严重,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突出,职业农民质低、量少、乏力等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将是未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方向。当前,我国职业农民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培训制度不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体系还没有建立、高素质农民规模化经营持证上岗和农业资格准入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保障立法滞后、缺乏资金保障等制约着农民职业化水平的提高。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采取政府免费组织培训职业农民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三、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着力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

农民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和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劳动力智力结构要求,决定了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走农民职业化道路。

(一)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明确农民教育目标任务

大力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着力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是解决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和技能人才匮乏结构性矛盾,促进和稳定就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推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才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做到农村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技能人才结构优先调整、科技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实用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今后农业人才培养应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20年,使每个行政村至少有2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每个乡(镇)都有一批农村实用人才聚集的专业化农民合作组织。

(二)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加快农民教育培训步伐

1. 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力军作用。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广校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广、快捷便利等优势,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VCD等远程教育手段和农村“大喇叭”、科技培训直通车、科技书屋、手机短信服务、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构建三网合一的公共服务平台,使之成为大规模、大范围、又好又快教育培训新型农民的主阵地。农广校要不断创新培训模式,主动承担起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的重任,紧密结合实际,按照“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办学思路,组织实施好绿色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农业科技入户、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等工程;积极推进“三进村”行动,将教育培训的边际延伸到田间地头,做到“农民培训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2. 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涉农职业教育资源,加大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开发培养力度。依托农业院校,加强对农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依托农广校体系,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和中、初等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依托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体系,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依托各类农村化技术学校、农村普通中学开展初等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新技术培训;依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企业及社会各界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民技能培训。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培养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创业示范活动,引领农民创业致富;选拔一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生产能手和农村经纪人等优秀生产经营人才,给予重点扶持和培养。

当前,农广校系统应毫不动摇地坚持办好农广校中等层次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着力做好“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转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重点抓好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立志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人员的培养;加快解决农民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问题,使 “百万中专生计划”获得更多资助,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打造农教品牌。

(三)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培育“三业四化”农民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既失误不得,也耽误不起,各级各部门要把农民教育培训放在 “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强化农广校等院校的公益性质和基础地位,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当地党委政府农村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加强对各级农广校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设,增加投入,完善教学体系,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实习场地,促进农民教育培训政策环境、投入机制和舆论氛围的进一步改善;要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面向农村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快职业农民培训步伐。

农民教育培训,要坚持“适用实效和村民认可”的原则,按照“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跟踪式就业”的培训模式,重点培养“三业”农民:一是围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培养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从事产业化生产经营和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职业农民;二是围绕发展农村服务业,培养农机手、沼气工、机防手、农村经纪人、农产品加工等从业人员;三是围绕发展区域经济和地方特色产业,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培养农村种养大户、优秀业主、打工返乡户、大学毕业生等创业农民。在教育培训中注重“四化”农民的培育:一是以政策法规、农业科技知识、致富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化农民培育;二是以“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绿色证书”培训等为实用技能重点的技能化农民培育;三是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下转16页)(上接15页)生产基地、专业市场等为依托的组织化农民培育;四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不断扩增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为契机的职业化农民培育。通过加快推进农民知识化、技能化、组织化和职业化,不断提升农民就业、创业的技能和素质;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加快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开发和利用。

(四)建立和完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让更多高素质农民成为职业农民

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政策扶持,稳定并不断壮大职业农民队伍;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探索对农业大户及其子女免试推荐入学定向培养机制;创新直接面向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模式;健全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新型绿色证书制度,探索建立农业资格准入制度和规模化生产领域持证经营制度,确保宝贵的农业资源由高素质农民经营;建立健全农民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以法律形式对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教育机构、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等加以规范,为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较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7篇: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成校校长;再造;培训

作者简介:庞明强(1961-),男,浙江省湖州市人,浙江省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顾冶平(1983-),男,浙江省湖州市人,浙江省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7-0031-03

一、成校校长再造的动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提速,产业的结构性调整,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及就业岗位的变换等,提出了对成人的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新要求。目前,浙江省所有乡镇都成立了乡镇成校,共有乡镇成校1743所,乡镇办学面达到100%,有3万多个行政村建立了成人学校或教学点,村办学面达到80%以上,基本形成了县、乡、村农村成教三级网络。{1}但是,由于成校校长长期处于繁忙的事务管理中,思想观念更新不快,学习新知识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办成校脱离不了原来那一套“忙事务,轻学习,薄管理”的思路,使成校发展受到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能应付自如。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成校校长队伍,再造一批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成校领导群体,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

二、成校校长再造的途径

在“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乡镇成校充分发挥了主阵地、主力军的作用。红红火火的农民培训为农业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致富提供了条件,也为乡镇成校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以农民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成人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对成校校长的素质、能力及工作范畴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概括地讲,对成校校长再造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规范科学的资质培训。资质培训是指即将进入领导岗位前,根据领导岗位的规范要求所进行的培训。实施资质培训,可有效防止缺乏成校管理知识的人进入学校领导岗位。实施资质培训,应严格标准,严格程序,严格管理,严格考试,经资格认定或考试合格后,颁发《成校校长资格证书》,以此作为任职的必要条件。培训内容为领导能力和专业知识,尤其加强领导者素质的培养。除了开设校长任职的必修课程外,还可开设领导技巧、员工激励、团队发展、项目管理与人才资源战略、经济、市场与需求等课程。

(二)实用灵活的岗位培训。岗位培训是指在岗领导,为提高在岗工作能力和适应岗位需求变化而进行的培训。对成校校长进行这种培训有助于他们及时获得新管理知识、新管理技能、新管理经验,以适应当前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新形势。要求成校校长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和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发展趋向,有深刻的洞察力与判断力,有强烈的超前意识和市场意识。在培训时,既要注意通过理论学习,使他们掌握现代化管理的新知识和新方法,又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2}可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成人教育学会具体组织实施培训,培训方式应灵活多样。

1.专家领衔式培训。第一阶段集中培训,由成教专家授课或专题讲座,还可聘请农业、科技、经济等部门的专家进行专题辅导,以理论学习和讨论交流为主;第二阶段为跟进式培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具体问题中去。应掌握“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成校校长的再造,有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成校校长掌握知识技能的规律。

2.进修考察式培训。为了使成校校长能近距离,面对面地接受行业及专业最前沿发展信息,摸准市场行情,让成校校长到发达地区成校进修或实地考察,了解农民培训工作如何增强针对性,如何规范管理农民培训工作,改善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质量,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服务。

3.自主学习。建立柔性教育系统,收集最新管理理论、最新决策思想、最新的科技信息等,制成资料信息卡、光盘或软盘送给成校领导,让他们自己抽空挤时间学习,而不硬性规定集中学习。通过自学、实践、反思等方式,使他们的知识技能储备处于动态发展中,以满足农民培训和社会发展需求。

(三)严谨务实的科研培训。成校需要再发展,再提高,要建设成为当地的科技中心,项目推广中心,通过项目推广,带动农户,农民增收了,就会感兴趣,“要我学”会变成“我要学”。科技部门有不少农业成果,这些成果的推广,应通过成校的培训来实现。所以,无论从农民培训现状调查分析入手,还是从学结培训管理经验入手,都是成校校长对培训现实问题的不断探索。政府和成人教育学会应制定政策和制度来呵护成校校长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对科研取得成绩的校长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并把科研能力看作是成校校长必备的业务能力,在各类评优中放在重要位置。成教学会应建立和完善成校校长科研组织体系,采用定期组织活动的方式,确定每年科研活动专题,以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鼓励成校校长在科研中脱颖而出。鼓励成校校长积极申请涉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科研课题,不断壮大参与科研的成校校长队伍,聘请专家学者进行课题指导,为成校校长提供与专家学者直接对话机会,引导成校校长把科研成果及时运用到实用技术培训与当地主导产业的衔接上。在政策与制度保障前提下,充分发挥成校校长的主观能动性,使成校校长在科研中汲取成长的动力,由合格型、经验型、苦干型向科研型转变,成为科研能手、发明专家。

再造后的成校校长应具备“三要素”。第一要素为品德,品德是推动个人行为的主观力量,决定一个人工作的愿望和干劲。(1)政治素质。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处理国家、学校、教职工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2)心理素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烈的管理意愿,渴望在管理岗位上有所作为。(3)精神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执著于事业的追求,是为教职工谋利的服务者。第二要素为知识,知识代表了一个人的智能水平,是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的基础和源泉。作为校长应通晓社会、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经济、文化、历史、法律等宏观性知识,掌握和熟悉成校管理等微观的管理知识,有精湛的专业领域知识和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的构筑,有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化设施来汲取新知识,获取新信息的能力。这种以高文化含量为基础的多重知识结构,将是今后参与竞争、胜任竞争的优势所在。第三要素是能力,指校长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处理事务、协调关系、总揽学校全局、进行具体管理的本领。作为校长应具有以下诸方面的能力:搭班子、带队伍的组织能力;审时度势、独当一面的决策能力;团结多数、协调一致的合作能力;孜孜不倦、吐故纳新的学习能力,激励能力,策划能力,公关能力等。

三、成校校长再造的成效与评价

(一)成效

通过对成校校长再造,促进了成校校长综合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了成校校长不断超越自我,发展自我,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极大地焕发了成校校长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他们按照“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思路,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不断创新总结,逐步形成了农民培训的“六大模式”。

1.定向式培训。根据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计划,把培训与使用有机结合为一体,然后择优聘用就业。根据企业需求,由成校出面招收不同工种的学员,进行内容不同、方法不同的综合素质教育培训,最后由企业择优聘用就业。

2.适应式培训。就是解决受训对象的实际素质达到应用水平,所学专业技术能适时,适量,适度,适用,适应时代需求。由成校聘请相关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使农民学会应用技术。例如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成校的《优质高效种植技术――瓜菜套种》,安吉县高禹镇成校《獭兔养殖技术推广》,德清县禹越镇成校《黑鱼苗种人工繁殖技术推广》,南浔区练市镇成校《高效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推广与应用》,这些被评为湖州市“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优秀农业科技推广项目,{3}使农民实实在在得到实惠。

3.订单式培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与企业签订合同,开展订单培训。通过校企合作,做好本地企业职工的岗位培训和在岗培训;同时积极组织外地企业劳务订单,根据外地企业用工技能要求,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输出型技能培训。例如由成校出面与服装公司签订合同,再由成校招收年轻劳动力和困难群体,进行为时半年的服装裁剪技术和电动缝纫机操作培训,培训后由服装公司择优录取。

4.委托式培训。面向劳动力市场,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和企业挂钩开展委托式培训。成校利用已有办学条件,为宾馆等单位招收的员工进行礼仪服务与职业道德培训。

5.买单式培训。由政府出资,职能部门牵头发动,成校具体组织实施培训。培训期满后,人事劳动部门和有关鉴定机构对学员的职业技能进行鉴定,合格者发给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参加培训学员由成校负责推荐就业。对属于低保对象、失地农民、下山出库农民和低收入户四种对象参加培训并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其学费由政府全额承担。

6.创业式培训。积极做好农民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新办个体工商户的创业素质培训。积极邀请专家学者、成功企业经营者进行各种培训交流等。

“六大模式”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区域、不同岗位、不同需求,为农民提供实用便捷的培训服务,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回农村是新型农民,到城市是能干市民,进企业是技术工人,在社会做有素质的人”。有长班和短班,有集中和分散,定向式、适应式、订单式、委托式、买单式、创业式等培训形式大大提高了农民培训质量和就业率。培训内容符合社会需求又结合当地实际,有学历教育、服装、电脑、汽车维修、驾驶、财会、电焊、家电维修、农机、矿山爆破、高效种植与养殖、特种水产、水果花卉蔬菜栽培、茶叶精制等各类培训,满足了培训者的不同需求。

(二)评价

对成校校长再造的评价,可由市委农办、发改委、农业、教育、经委、科技、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和职能处室及有关专家组成。应坚持“三统一”,即过程评价与结论评价相统一;鞭策后进与导向激励相统一;主体性与多元化相统一。充分发挥评价主体作用,能够促进成校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从而通过成校的全方位服务,看受培训农民满意程度,摸准市场行情,在农民就业与企业招工之间牵线搭桥。做到企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农民需要什么就服务什么,使成人教育真正融入经济建设的大市场,融入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主渠道。只有将成校校长再造的评价定位在农民满意不满意,农民高兴不高兴上,评价才算抓住了核心。在成校校长再造过程中,应因人制宜,有的放矢,考虑不同年龄段担任成校校长时间长短等实际情况,尊重每位成校校长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位成校校长的成长。

邓小平同志指出:“经济要发展得快一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围绕经济抓成校校长再造,面向“三农”育人才,更好地为“三农”建设服务。

注释:

[1]黄新茂.基地建设是农村成教的重中之重[J].湖州职成教.2004.2(21):3.

第8篇: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党的十报告中将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并且创造性的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口号。这个口号是我党立足当今世界发展,综合我国国情制定的重要战略部署。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有超过一半以上群众居住在乡村,提高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是贯彻和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体现,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农业需要由过去的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化农业转型,从传统小农生产向着社会化大生产转变的新阶段。我国要想实现现代化农业,需要高素质农民做出贡献,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办好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决策,同时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本质需求。

[关键词]

农民教育;新农村建设;重要保障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要提高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还得依靠农民,特别是要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加快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农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1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的重要地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青黄不接,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许多农民不会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强。只有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发展才能实现。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广大的农民群众,现代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从根本上讲,要想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应该解决农民问题。新农村建设既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改变过去农村地区的落后面貌,改革不合理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取得各项成果。新农村和现代化农业建设需要新型的职业农民,新农民才能建设新农村。社会主义最核心和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从甘肃当前农村农民素质现状分析,需要我们不断强化对农民教育培训力度。甘肃省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目前我省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还不到四成,远远低于城市比例。为此,只有不断加大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保障未来农村社会经济和农业稳定发展,同时,农民和教育培训也是实现现代农业的一个必要途径。

2农民教育培训对策分析

2.1积极探索构建全新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现阶段,积极探索全新的农民教育体系实质是要解决为农民群众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实施这种教育,如何保障农民的教育等问题。在探索过程中,通过规范和强化组织体系,完善教育体系,对教育内容进行创新改革,并针对农民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模式,对农民群众实施基础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技术水平,因此,在创新教育体系过程中,必须紧抓战略重点,做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以及农村妇女培训等工作,最终形成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相互依存的农民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素质。此外,还要努力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依托,统筹完善各种教育资源。

2.2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的创新必须结合国内外市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教育自身的规律,通过知识、技能的高效传递,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最终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这是建立农民教育创新机制的发展目标。此外,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还应该及时转变发展观念,为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创新管理和培训机制发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从而全面促进农民各项能力发展,建设现代化的职业农民。

2.3增加投入,改善农民教育环境公平的教育是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制度有效结合起来,建立全新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真正保证农民群众都能平等的接受培训教育,这是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农民群众共享的重要体现。此外,还要进一步对教育投资分配制度进行完善和改革,不断优化教育投入配置,改变农村地区教育设备和理念落后的现象,为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国家要始终坚实教育的公益性,加大各级财政部门投入力度,促进教育公平开展,提高农民素质。

参考文献

[1]尹湘鹏,尹振懿.论新型农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1)

[2]王永刚.培养新型农民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01)

第9篇:高素质农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农村人口;素质;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039-03

收稿日期:2010-02-08

基金项目:2009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以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B321)

作者简介:张守权(1964-),男,河南淮阳人,副教授,从事中国近代国情问题研究。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尤其是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周口市,更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区,农民占人口数的90.3%以上。“农村穷、农民苦、农业真危险!”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只有依靠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最终依靠的是广大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是有决定性的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结底要依靠高素质的农民。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要求中国农业的发展必须与世界接轨,实现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这些新的形势必然要求高素质的农民的参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时光匆匆,中国的改革开放已三十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广大农民在吃饱穿暖住好的同时,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提高多少呢?能不能够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此课题组对周口市农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现总结如下:

一、农民的文化素质现状及成因

素质一词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实践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农民的文化素质是指农民受到的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对社会文化的认识和接受能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再加人口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课题组对周口所辖九县的80个自然村的走访调查发现,时至今日,广大农民的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甚大。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对象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9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7.41%,小学文化程度的10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6.91%,高中文化程度的8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1.48%,不识字或识字不多1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20%,大专以上为零。这些都说明目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如果按年龄段细分的话,在青年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绝大多数;在壮年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绝大多数;在老年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了绝大多数。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青年劳动力中,主要是一部分青年人受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政策的影响,不能从长远看问题,只顾眼前利益,片面地认为“读书不如赚钱”,所以过早辍学打工。再加受教学条件的限制,现有的教育资源满足不了青少年求学的需要。周口市是一个有着一千多万人口的大市,多数县人口都超过百万,可是每个县只有一至二所重点高中,50%的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的县连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没有,这样多的初中生只好辍学打工了。高中生升入大学深造的近年也只有30%左右,农村学生升大学的概率远远低与大中城市的学生。升大学机会少,上了大学工作又难找,大大挫伤农民孩子上学的积极性。二是在壮年劳动力中,他们求学阶段正赶上“”,“白卷英雄” ,“读书无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的文化程度也就是小学阶段,即使上过初高中,由于早已离开学校,脱离书本,又没有机会到各专业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培训和深造,所以目前也根本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在老年劳动力中,素质就更低下了。绝大多数老年劳动力根本接受不了新的农业科学技术,沿袭的仍是过去“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的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谈起现代科学技术如同听天书一样。更可怕的是我们在周口农村调研时发现,不少村青壮年劳力几乎全部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只剩下了“613899”部队(指儿童、妇女和老人)这样的老弱残兵,靠这些人去落实先进的农业技术根本无从谈起。

二、农民的科技素质现状及成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靠科技来实现,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尤其是在中国人多地少这一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依靠科技实现原有土地上的增收,靠科技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和产出率应该成为一个共识。但是,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要靠自修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十分困难的,必须依靠专业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地头,进入民间,现场指导、示范、培训,才能推广最新农业科学技术。而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现在也成为一个难题。一方面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科技作支撑,农民盼技术盼信息的心情求之若渴;另一方面农业科研又硕果累累。就是因为市场经济下的新的推广体系没有形成,普及不到位,造成棚架严重,无法到户到田,从而形成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个问题不仅河南周口等地存在,在全国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造成科技棚架的原因,大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推广网络不健全,以周口市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全市推广机构基本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推广网络,基本还是健全的。但是,后来随着推广内容、服务对象、推广手段的变化,过去“一张嘴、两条腿”的推广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千家万户不同作物、不同品种对农业技术的需要,一个乡镇仅靠三五个技术人员,很难把抽象的新技术及时地传递到几万亩的耕地上。同时,由于随着近年来对农技推广部门“减供”、“断奶”、“下放”等措施的出台,使原来的推广体系出现了“线断、网烂、人散”的局面,很难承担起新形势所赋予的新使命;二是农技推广设备简陋,手段落后。周口市的农业信息平台建设都不够完善,相当一部分虽然建立起来了,但受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作用发挥很不好。周口市50%的乡镇农技站没有必要的办公场所,183个乡镇农技站没有一个配有电脑,甚至连最基本的简单的土壤检测设备也没有。就市级电视台也没有开设一个针对三农的专用频道。设立的一个专题栏目也是刚刚开播,且相当一部分地区接收信号还不能覆盖到。由于推广手段落后,在河南周口调研时,一些农民反映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为零,农业生产完全是靠自己积累的传统经验;三是农技人员匮乏,知识老化。以周口为例,目前全市三级农技推广单位实有人员3 346人,其中高级职称仅48人,中级职称471人,高中级合计仅占全体职工人数的1/6;大专以上学历874人,占27%。许多新毕业的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因编制问题进不了市、县级农技推广单位,又不愿到名存实亡的基层乡站就业,形成了农技推广队伍知识结构断档。周口市农业局的一位负责同志告诉我们,由于市级农技推广部门历史上形成了人员超编,加上目前又受编制和经费的制约,已有六年没有接收大学毕业生了,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现象非常严重。同时,由于各级用于科技人员再培训的经费不能到位,农技人员知识老化也非常严重,很难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农技人员跳槽现象也较为普遍。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对于农村青少年来讲,他们一部分将来要走出农村,一部分将成为新时代的农民,无论干啥,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都必须具有现代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此必须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各级政府务必提高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切实把各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上来。 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投入力度,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当然,农村教育要搞好,还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并鼓励城市各单位智力支农,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力度。

第二,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实现高等教育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以提高农村青少年上学的积极性,防止在校中小学学生的流失。众所周知,考上大学是农村孩子跳出龙门的主要手段,甚至是他们走向上层社会的唯一通道,也是他们求学若渴的主要力量源泉。一旦上大学机会减少,升学无望,即使上了大学而求职无门,这将大大挫伤农村孩子上学的积极性,形成新的读书无用论。现在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个误区,就是全社会都在关注高考,却看不到普遍严重的招生歧视。大家知道,我们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参加高考考生基数大省,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百万之众,但这样的考生大省却成为京、沪等地大学招生的歧视对象,农业为主的省份得到的招生指标远低于其考生数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2009年,北京大学对万名考生在天津投放指标为10人,在上海投放的指标为4.8人,但在河南投放的指标却只有1人。复旦大学对万名考生在浙江投放的指标为5.2人,在北京投放的指标为4.2人,而对河南投放的指标仅略超过0.4,导致不同省市的单位招生指标相差好几倍甚至十几倍。高等教育机会是最重要的公共资源,理应按照机会平等原则分配给所有公民,而不应该因户籍地等不相关因素而受到歧视。然而,部属重点院校的分省招生指标制度对本地考生给予特殊照顾,严重歧视了外地考生接受高等教育平等的权利,明显违反宪法规定的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因为道理很简单,北京大学不是北京的北大,而是全国的北大,但是北京考生考取北大的机会却要比河南、山东等省的考生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上海、江苏、浙江、武汉等地招生地方化甚至远比北京大学严重,如复旦、浙大、武大、南大等国家重点支持的“985大学”,在本地录取考生达到招生总量的百分之三四十,有的甚至高达50%。教育机会不平等,尤其是农村学生不能通过平等高考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必然影响农村青少年求学积极性,并最终影响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阻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所以,我们强烈呼吁,迅速改革现行的高考招生指标分配制度,至少不能在录取标准上歧视农业地区的考生。

第三,对于农村壮年劳动力,全日制求学阶段已经结束,但他们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对他们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但是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的农民培训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可概括为四多四少现象:浮在城镇多,深入村屯少,集中培训多, 现场指导少,单项技术多,综合技术少,传统技术多,现代技术少。致使培训工作很难做到走进村屯,贴近农民,服务农民。所以,许多农民对技术培训不感兴趣,每当组织培训时,他们总以种种理由推脱。据调查,30.62%的人以没钱为理由,10.12%的人说没合适内容而拒绝之。究其原因主要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吸引力。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由市、乡、村三级的构成的农民培训管理体系。市一级主要负责制定区域和年度培训计划。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培训项目的具体落实,根据需求确定培训目标,公开招聘培训机构,加强培训工作监督检查。村一级主要是根据当地主导产业提出培训需求,组织农民参加培训,如实记录培训情况。

2.改进工作方法,把培训工作重心下沉。我们就培训地点问题做了调查,65.68%的农民愿意在村里办培训班,22.47%可以选择到乡镇参加培训,极少数人选择到县城或城市。选择在村里办培训班对农民来说好处很多,一是方便;二是省工、省时、省钱;三是可以在村头就地取材,现场指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农民喜闻乐见。因此,我们应当把教育培训工作重心下沉到村屯,把培训班办到村头、地头、家里头。工作重心下沉的关键,就是改进工作方法,推进“三进村”工作措施。所谓“三进村”就是“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训进村”。“培训教师进村”,就是发挥专业培训机构、专业教师的优势,组织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培训教师进村入户,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以农业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方便农民就近接受培训。“媒体资源进村”,就是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例如,推行“三电”(电视、电话、电脑)一体化模式、发挥科技服务车的流动培训功能、创建科技书屋、利用电台电视台开辟农民教育培训节目,开设空中课堂等。“人才培养进村”,就是以贴近农民、贴近实际、贴近市场、方便学习、降低成本、灵活高效为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结合项目实施,在村里举办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教育培训班。通过推行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工作措施,实行送教上门,送技术上门,送信息上门,为农民服务,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加速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