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

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精选(九篇)

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

第1篇: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和农业技术培训,努力培育适应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农业要求的劳动者,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

计划从20*年开始到2007年,在培训体系完善上,通过资源整合,考核认定一批县级农民素质培训示范基地,达到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要求;在农民素质提高上,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完成已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培训2.5万人、完成“绿色证书”培训1.0万人、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每年1.4万人次。

根据以上目标计划,今年全县计划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0.375万人(失地农民培训0.125万人),完成已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培训0.6万人,完成“绿色证书”培训0.25万人,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4万人次。

三、实施办法

1、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为持有本县农村户口(包括因土地征用、撤村建居而农转非户口)的农村适龄劳动力。

2、培训基地。依托各类培训学校、企业及推广机构,建立培训基地,同时认定一批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县级农民培训示范基地。

3、培训内容。坚持实用高效和符合农民需求、市场需求、用人用工单位需求的原则,实行按需培训。引导性培训主要包括党和国家有关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城乡经济发展趋势、基本权益保护常识等。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包括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家电和机械修理技术、建筑技术、制造技术、餐饮技术、社会服务、加工技术、市场营销知识等。农业技术培训主要包括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的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增强农民环保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等知识。学历培训包括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双证制”教育。

4、培训方式。在注重实际技能的前提下,根据农民实际,区分不同的对象和不同专业,实行长短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和远程教学相结合、“订单式”与“定向型”培训和委托培训相结合等方式,灵活多样地实施培训。

各乡镇(街道)要积极协助农民素质培训机构选择属地企业作为培训的实习基地,增强培训效果。农民素质培训机构要加强与当地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劳动力需求信息,提高培训就业率。

5、培训师资。依托培训机构、企事业等单位的技术力量,组建培训师资团。基础课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专业课教师选聘有相关知识、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高级工、技师担任。每年对农民素质培训机构行政主要负责人进行一次集训。

6、培训考试。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理论考试一般在教学点进行,由培训指导老师实施。操作考试由县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可委托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实施。县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实施巡考制度,加强培训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工作。

7、培训标准。国家已有职业标准的,各农民素质培训机构(企业)要按照标准实施培训。暂无职业标准的新开设专业,农民素质培训机构要根据专业需要提出申请,报县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后实施。

8、培训管理。参加素质培训的农民,经考试合格,颁发《桐庐县农民素质培训合格证书》(以下简称《培训证书》)。达到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由劳动部门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学历教育的农民,经考试合格的,由教育部门颁发国民教育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在本县范围内具有与劳动部门颁发的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同等效力,用人单位不得歧视。

《培训证书》有效期限为8年,到期应接受规定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四、职责分工

农民素质培训要按照“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原则,在县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县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农民培训工作的日常管理与综合协调,拟订全县农民素质培训政策,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培训经费安排方案;承办县级农民素质培训示范基地的认定,负责《培训证书》的管理;组织对培训质量的监督检查、考核验收;编发培训信息,加强对乡镇(街道)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的业务指导。

县农民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县农办具体负责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由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妇联做好配合;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具体负责被征地农转非农民和已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由县经贸局、建设局、旅游局、总工会做好配合;县农业局负责会同县林业局、科协、妇联等部门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县教育局负责农民学历教育(含农民“双证制”)和职业高中教育。

各乡镇(街道):具体负责实施培训工作,对本地农民素质培训工作负总责。负责制定本地农民的培训政策和培训计划,落实本级培训经费和结算工作,抓好农民学籍档案管理,及时总结农民培训工作经验,并进行反馈。

五、资金筹措与使用

建立农民素质培训专项基金,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农民培训。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和截留。各乡镇(街道)也要按当地总人口每人3元的标准安排资金用于农民培训。各类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以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加强对本单位农民工的岗位技能培训。

农民按照自愿、实用、就近、方便的原则和招生范围选择培训点参加培训,政府资助或补贴的培训费用以发放培训券等方式结算,不能兑现和转让。

六、抓好就业创业服务

各乡镇(街道)及县有关部门要引导从事相同培训项目的农民学员建立专业协会,通过协会形式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要加强同每个参加培训农民的联系,掌握学员的技能使用情况,搞好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要积极发挥农村信息网的作用,及时为农民提供企业用工、生产服务、市场销售等方面的信息;要注意培育劳务基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同国外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对吸纳失地农民就业的企业,应参照吸纳下岗工人就业的政策实施补助,努力为自主创业的农民提供政策支持;对受训农民办理执照和各类经营许可证,村干部的选拔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人员的聘用,以及贷款、承包、新项目推广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各农民素质培训示范基地要承担受训农民的安置推荐工作。

第2篇: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一、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的必要性

今天,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流,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亿人。并且这一社会群体的总人数正以每年800万至900万人的速度快速递增。10年或要不了10年,该群体的总人数将突破2亿甚至更多。鉴于城市(镇)化进程还须持续30年至40年,不出10年,“00后”还将不断加入其中,若继续回避这一庞大群体的利益诉求,中国社会的演进非但没有和谐可言,还将生出无数后患,这将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形成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是未来10年至20年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加快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快劳动力要素流动、提高劳动力素质,即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以支撑“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变。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仅占30%。这导致他们不仅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高,而且难以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和融入城镇。

目前企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技工的需求快速增长,而目前相当数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水平总体偏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由此产生的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状况将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有些城市在新生代农民工落户方面实施“高技能先落户、低技能后落户、无技能不落户”的政策,缺乏技能者只能成为城市过客,掌握技能者则优先被城市接纳。因此,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缺乏问题是当务之急。一旦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了技能,随着就业稳定与收入增加,他们在城市面临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得到职业教育机会

据南京师范大学的《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调查显示,68%的人对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满意,64%的人要求接受技能教育,54%的人外出打工的动机是开阔眼界、学习本领、提高自身素质。

“现在找份工作很容易,但想找份理想的工作却很难。如果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我想找份能学到技术的工作,如果能在工作中学到一门技术,即便工资低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对个人的发展有好处”。

由此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在关注福利待遇、上班时间、工作环境的同时,更关注自身的发展空间。他们不愿像父辈那样做苦力,而是希望在工作中学到技能,拥有一技之长,使自己的劳动更加值钱。挣钱也更轻松一些。

四、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

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有序外出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自发的愿望,也是适应国内产业升级的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新的产业结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新的技术,这就要求社会和政府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引导他们适应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要,促进平等就业。

(一)制定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规划,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和返乡创业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纳入国家社会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元化投资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把农民培训事业上升为国家行为来推动,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广泛动员农业、教育、劳动、建设和科技等部门的丰富资源,发动数量庞大的社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办学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尽快使有培训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够得到由政府提供补贴的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建立政府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基本补贴制度和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推行培训券(卡)等办法,建设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推行农村劳动力就业准入和控制制度;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按照不同的就业意向和需要,分别提供实用的职业培训基地与实习园地,从“一锅炒”走向专业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提供专业化的职业培训机构;加大资金投入,足额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设立专项资金,改善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

中国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如果有教育需求,可以免费接受更高级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带动作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由“就业一人、增收一户”的加法向“创业一人、带动一拨”的乘法转变,发挥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拓作用。

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还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适应能力和思想观念的培训,尤其是要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融入、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行转变生活方式的培训,让他们从“洗脚进城”到“洗脑进城”,从而真正适应社会、融入城市生活。

(二)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县域经济是城乡结合的经济,农村劳动力进人大中城市往往面临较高的就业成本、生活成本和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亦工亦农,进退自如,就业成本、生活成本和心理压力都比较低。并且县域经济一般以中小民营企业和特色产业为主体,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可以更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我国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从长远和各地实际情况来看,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重点是发展县域经济。通过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未来一段时期仍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第3篇: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

一、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周至县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南依秦岭,北濒渭水,东与钟馗故里刘海财神故里的西安市户县接壤、西与眉县接壤。地处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属西安市辖县。距西安市区78公里,是关中平原著名的大县之一。域内西南高,东北低,山区占76.4%,为千里秦岭最雄伟且资源丰富的一段。北部是一望无垠的关中平川,土肥水美。南部是重峦叠嶂、具有神奇色彩的秦岭山脉。山、川、塬、滩皆有,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周至襟山带河,以山重水复而得名,古有“从周至到户县,七十二道河脚不干”之说,足见其河道纵横,水力资源之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素有“金周至”之美称。 全县总面积2974平方公里,耕地90多万亩,人口66万,辖22镇376个行政村。近年来,周至县抢抓加快西部发展的大好机遇,确定了生态立县、文化名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思路,突出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和旅游业,集中力量抓招商,抓工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猕猴桃、苗木花卉、蔬菜三大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已初步形成了南部沿山旅游观光带、中部猕猴桃经济带、北部沿渭苗木花卉蔬菜带,建设了40个省、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猕猴桃栽植面积达到35万亩,“周至猕猴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全国种植猕猴桃面积最大的县,有中国猕猴桃之乡称号;以集贤产业园发展为龙头的工业经济正迅速成长为拉动周至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以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矿产建材等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县城、城镇、农村三级联动,城乡统筹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交通、邮电、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县实现了平原地区具备条件建制村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目标。

全县22镇376个行政村,总人口67万,其中农业人口61万,劳动力总数量为31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1%。劳动力知识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4.4人,占劳动力总数量的78.7%,中专(高中)文化程度5.86人,占劳动力总数量的18.9%,大专文化程度0.7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4%,农村劳动力现无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24.34万人,女从业人员12.07万人。从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看,16-35岁有6.67万人,占27%;36-55岁有13.32万,占54.7%,56岁及以上有4.35万人,占18.3%,青壮年劳动力比重相对较低,劳动力资源趋于老化。

二、农业基本情况

一是继续推进农业十项建设。二是计划在周至继续召开春季农业生产流动现场会。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对20万亩猕猴桃、沿山杂果林带、沿渭花卉苗木带,进行宣传包装,把品牌打出去。四是农业产业化方面重点抓农产品加工,围绕猕猴桃产业,做大、做精、做细、做强,打造品牌。五是加大优质农产品推介力度。六是整合人文资源,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1.产业发展状况

一是特色产业迅猛发展。秦美系列产品的发展已具规模。到2012年,猕猴桃栽植面积达到35万亩,实现产值达 12.7亿元。苗木花卉产业栽植面积达到6.5万亩,实现产值 4.5亿元;蔬菜面积达到了8.7万亩,年产值达到3.28亿元。养殖产业中,生猪养殖量24.6万头,实现产值6.55元。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全面起步。猕猴桃果干果汁深加工、生猪养殖、金圪塔现代蔬菜生产园区、全县蔬菜集中批发市场,裕盛苗木交易市场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相继建设,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形。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较快发展。到2012年,全县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45个,入社社员2.3万人,辐射带动农户8万户,基本实现了“乡镇全覆盖、产业全覆盖”的目标。以合作社为主体,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共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108个,累计认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45个,认证“三品”产品56个。

2.农业科技队伍

周至县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有农技、农机、种子、水利、园艺、能源、信息、林业等技术人员50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40人,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三、农民培训意愿

周至一直重视农民生产技能培训,近年更是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新型农民的生产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我们进行调查和访谈中,农民生产技能大大提高,并重点探讨农民对生产技能培训的需求意愿、农民生产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的影响因素等。根据调查表明:当地农民最需要的是猕猴桃栽植技术,新品种推介及病虫防治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和骨干、设施蔬菜园艺栽培、农村能人、农业信息员等专业,农民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送教到家门口,边学习理论和边实践,现场参观指导,培训时间一般是短期培训约二至三天、最喜欢的培训安排是根据农时进行,最喜欢培训内容是实用、浅显易懂。

四、目前我县农民培训机构数量、条件和能力情况

周至目前公立的农民培训机构有两家,分别是周至农广校和农机校。

1.基础设施条件

我校现有校舍一幢四层教学大楼,占地面积2100㎡,教室为九间三个班,桌凳180套,有计算机20余台,声像教学设施1套,投影仪一台,摄影摄像机各一台,实训基地一个,占地60亩,有优质猕猴桃资源圃30亩,农作务高产试验田30亩。

2.师资力量

周至县农广校拥有一只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教职工8名,其中本科1名,大专6人,高中1人,中级职称人员3名,另有外聘教师14人,均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中级以上职称,其中涉农专业高级职称6人。教师人员所学专业包括农技、土肥、植保、园艺、农机、畜牧兽医、沼气等涉农专业,具有庞大的师资力量,多专业的教学人才,是农民技能培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校。综合性强,功能齐全,在教学管理中,能贴近实际,严把教学关,足以满足各类农民技术培训工作的要求。

3.教学管理

多年周至县农民培训从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借鉴、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将短期培训学员管理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实行量化考核,严格考勤,严格考试制度,真正让学员学到技术本领,掌握一技之长,为发展县域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管理上,首先是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机构。二是抓教学管理和完善各种培训管理制度。提倡向管理要质量,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配有班主任,严格考勤,从严管理,按时定点进行培训并进行最终考核。

五、当前农村劳动力培训主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周至县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徘徊不前,畜牧收入增长趋缓,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降低,不仅制约了本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虽然我县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但和当前劳动力培训的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各部门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还不足。一些单位对培训工作思想认识上还不够到位,具体工作中存在着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等问题,导致培训效果不尽人意;政策扶持和舆论宣传引导还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重视、关心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良好工作氛围。农民自身原因。二是一些农民思想观念不够解放,主观上不求进取,存在多读书不划算或不读书照样能挣钱等错误认识,不愿意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类培训。有些农民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认为培训没有必要,不愿意承担参加继续学习的费用。三是由于我县年富力强的农村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对阳光工程培训了解不多,即使有所了解,也与外出务工关系不够紧密,阳光工程对他们缺乏吸引力。

六、周至县阳光工程项目实施的主要措施

1.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领导重视。县里要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有关单位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不定期对其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相关部门和镇村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明确分管领导,指定专人负责。二是典型带动。及时挖掘一些正面典型,大力宣传一些通过劳动力素质培训后成功创业的人士,以现身说教等形式,调动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三是舆论引导。县、镇、村三级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及时宣传劳动力素质培训的优惠政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宣传活动,使农民真正意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在农村营造一种“人人重视素质提升、人人积极参与培训”的良好氛围。

2.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县里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年适度增加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资金;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特别是各相关部门的专项资金要加强整合,确保发挥最大的效益;加大对培训基地、培训中心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培训硬件建设,提高培训效果;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增加培训人员数量,逐步实现每户一人的培训目标。二是政策上出台优惠措施。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促进农村培训办学主体和投资的多元化;积极扶持一批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心、基地的发展和壮大,为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提供条件;建立奖惩机制,对完成培训任务的部门和培训机构给予奖励,对没有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给予惩处。三是组织上密切协调配合。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办公室作为专职机构,对培训工作要起主导作用,县农业局、人劳社保局、经贸局、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及各镇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努力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积极探索,完善培训体系

一是健全培训网络。加强县党校、县就业培训中心、农村党员科技致富带头人基地等阵地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大力推行“订单”、“定向”等模式,按就业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着眼“面向农民、面向产业、面向市场”,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和培训课题,提高培训质量;加强与大专院校联系,开展联合办学,增强培训效果。三是明确培训重点。结合洛南农村劳动力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对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侧重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对外出打工回乡创业的劳动力侧重转移就业技能、创业技能等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第4篇: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村人口;素质;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039-03

收稿日期:2010-02-08

基金项目:2009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以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B321)

作者简介:张守权(1964-),男,河南淮阳人,副教授,从事中国近代国情问题研究。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尤其是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周口市,更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区,农民占人口数的90.3%以上。“农村穷、农民苦、农业真危险!”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只有依靠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最终依靠的是广大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是有决定性的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结底要依靠高素质的农民。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要求中国农业的发展必须与世界接轨,实现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这些新的形势必然要求高素质的农民的参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时光匆匆,中国的改革开放已三十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广大农民在吃饱穿暖住好的同时,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提高多少呢?能不能够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此课题组对周口市农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现总结如下:

一、农民的文化素质现状及成因

素质一词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实践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农民的文化素质是指农民受到的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对社会文化的认识和接受能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再加人口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课题组对周口所辖九县的80个自然村的走访调查发现,时至今日,广大农民的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甚大。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对象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9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7.41%,小学文化程度的109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6.91%,高中文化程度的8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1.48%,不识字或识字不多1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20%,大专以上为零。这些都说明目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如果按年龄段细分的话,在青年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绝大多数;在壮年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绝大多数;在老年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了绝大多数。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青年劳动力中,主要是一部分青年人受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政策的影响,不能从长远看问题,只顾眼前利益,片面地认为“读书不如赚钱”,所以过早辍学打工。再加受教学条件的限制,现有的教育资源满足不了青少年求学的需要。周口市是一个有着一千多万人口的大市,多数县人口都超过百万,可是每个县只有一至二所重点高中,50%的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的县连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没有,这样多的初中生只好辍学打工了。高中生升入大学深造的近年也只有30%左右,农村学生升大学的概率远远低与大中城市的学生。升大学机会少,上了大学工作又难找,大大挫伤农民孩子上学的积极性。二是在壮年劳动力中,他们求学阶段正赶上“”,“白卷英雄” ,“读书无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的文化程度也就是小学阶段,即使上过初高中,由于早已离开学校,脱离书本,又没有机会到各专业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培训和深造,所以目前也根本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在老年劳动力中,素质就更低下了。绝大多数老年劳动力根本接受不了新的农业科学技术,沿袭的仍是过去“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的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谈起现代科学技术如同听天书一样。更可怕的是我们在周口农村调研时发现,不少村青壮年劳力几乎全部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只剩下了“613899”部队(指儿童、妇女和老人)这样的老弱残兵,靠这些人去落实先进的农业技术根本无从谈起。

二、农民的科技素质现状及成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靠科技来实现,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尤其是在中国人多地少这一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依靠科技实现原有土地上的增收,靠科技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和产出率应该成为一个共识。但是,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要靠自修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十分困难的,必须依靠专业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地头,进入民间,现场指导、示范、培训,才能推广最新农业科学技术。而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现在也成为一个难题。一方面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科技作支撑,农民盼技术盼信息的心情求之若渴;另一方面农业科研又硕果累累。就是因为市场经济下的新的推广体系没有形成,普及不到位,造成棚架严重,无法到户到田,从而形成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个问题不仅河南周口等地存在,在全国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造成科技棚架的原因,大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推广网络不健全,以周口市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全市推广机构基本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推广网络,基本还是健全的。但是,后来随着推广内容、服务对象、推广手段的变化,过去“一张嘴、两条腿”的推广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千家万户不同作物、不同品种对农业技术的需要,一个乡镇仅靠三五个技术人员,很难把抽象的新技术及时地传递到几万亩的耕地上。同时,由于随着近年来对农技推广部门“减供”、“断奶”、“下放”等措施的出台,使原来的推广体系出现了“线断、网烂、人散”的局面,很难承担起新形势所赋予的新使命;二是农技推广设备简陋,手段落后。周口市的农业信息平台建设都不够完善,相当一部分虽然建立起来了,但受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作用发挥很不好。周口市50%的乡镇农技站没有必要的办公场所,183个乡镇农技站没有一个配有电脑,甚至连最基本的简单的土壤检测设备也没有。就市级电视台也没有开设一个针对三农的专用频道。设立的一个专题栏目也是刚刚开播,且相当一部分地区接收信号还不能覆盖到。由于推广手段落后,在河南周口调研时,一些农民反映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为零,农业生产完全是靠自己积累的传统经验;三是农技人员匮乏,知识老化。以周口为例,目前全市三级农技推广单位实有人员3 346人,其中高级职称仅48人,中级职称471人,高中级合计仅占全体职工人数的1/6;大专以上学历874人,占27%。许多新毕业的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因编制问题进不了市、县级农技推广单位,又不愿到名存实亡的基层乡站就业,形成了农技推广队伍知识结构断档。周口市农业局的一位负责同志告诉我们,由于市级农技推广部门历史上形成了人员超编,加上目前又受编制和经费的制约,已有六年没有接收大学毕业生了,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现象非常严重。同时,由于各级用于科技人员再培训的经费不能到位,农技人员知识老化也非常严重,很难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农技人员跳槽现象也较为普遍。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对于农村青少年来讲,他们一部分将来要走出农村,一部分将成为新时代的农民,无论干啥,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都必须具有现代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此必须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各级政府务必提高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切实把各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上来。 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投入力度,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当然,农村教育要搞好,还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并鼓励城市各单位智力支农,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力度。

第二,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实现高等教育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以提高农村青少年上学的积极性,防止在校中小学学生的流失。众所周知,考上大学是农村孩子跳出龙门的主要手段,甚至是他们走向上层社会的唯一通道,也是他们求学若渴的主要力量源泉。一旦上大学机会减少,升学无望,即使上了大学而求职无门,这将大大挫伤农村孩子上学的积极性,形成新的读书无用论。现在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个误区,就是全社会都在关注高考,却看不到普遍严重的招生歧视。大家知道,我们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参加高考考生基数大省,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百万之众,但这样的考生大省却成为京、沪等地大学招生的歧视对象,农业为主的省份得到的招生指标远低于其考生数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2009年,北京大学对万名考生在天津投放指标为10人,在上海投放的指标为4.8人,但在河南投放的指标却只有1人。复旦大学对万名考生在浙江投放的指标为5.2人,在北京投放的指标为4.2人,而对河南投放的指标仅略超过0.4,导致不同省市的单位招生指标相差好几倍甚至十几倍。高等教育机会是最重要的公共资源,理应按照机会平等原则分配给所有公民,而不应该因户籍地等不相关因素而受到歧视。然而,部属重点院校的分省招生指标制度对本地考生给予特殊照顾,严重歧视了外地考生接受高等教育平等的权利,明显违反宪法规定的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因为道理很简单,北京大学不是北京的北大,而是全国的北大,但是北京考生考取北大的机会却要比河南、山东等省的考生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上海、江苏、浙江、武汉等地招生地方化甚至远比北京大学严重,如复旦、浙大、武大、南大等国家重点支持的“985大学”,在本地录取考生达到招生总量的百分之三四十,有的甚至高达50%。教育机会不平等,尤其是农村学生不能通过平等高考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必然影响农村青少年求学积极性,并最终影响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阻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所以,我们强烈呼吁,迅速改革现行的高考招生指标分配制度,至少不能在录取标准上歧视农业地区的考生。

第三,对于农村壮年劳动力,全日制求学阶段已经结束,但他们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对他们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但是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的农民培训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可概括为四多四少现象:浮在城镇多,深入村屯少,集中培训多, 现场指导少,单项技术多,综合技术少,传统技术多,现代技术少。致使培训工作很难做到走进村屯,贴近农民,服务农民。所以,许多农民对技术培训不感兴趣,每当组织培训时,他们总以种种理由推脱。据调查,30.62%的人以没钱为理由,10.12%的人说没合适内容而拒绝之。究其原因主要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吸引力。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由市、乡、村三级的构成的农民培训管理体系。市一级主要负责制定区域和年度培训计划。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培训项目的具体落实,根据需求确定培训目标,公开招聘培训机构,加强培训工作监督检查。村一级主要是根据当地主导产业提出培训需求,组织农民参加培训,如实记录培训情况。

2.改进工作方法,把培训工作重心下沉。我们就培训地点问题做了调查,65.68%的农民愿意在村里办培训班,22.47%可以选择到乡镇参加培训,极少数人选择到县城或城市。选择在村里办培训班对农民来说好处很多,一是方便;二是省工、省时、省钱;三是可以在村头就地取材,现场指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农民喜闻乐见。因此,我们应当把教育培训工作重心下沉到村屯,把培训班办到村头、地头、家里头。工作重心下沉的关键,就是改进工作方法,推进“三进村”工作措施。所谓“三进村”就是“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训进村”。“培训教师进村”,就是发挥专业培训机构、专业教师的优势,组织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培训教师进村入户,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以农业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方便农民就近接受培训。“媒体资源进村”,就是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例如,推行“三电”(电视、电话、电脑)一体化模式、发挥科技服务车的流动培训功能、创建科技书屋、利用电台电视台开辟农民教育培训节目,开设空中课堂等。“人才培养进村”,就是以贴近农民、贴近实际、贴近市场、方便学习、降低成本、灵活高效为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结合项目实施,在村里举办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教育培训班。通过推行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工作措施,实行送教上门,送技术上门,送信息上门,为农民服务,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加速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

第5篇: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民;科技培训;措施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34-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需要全面迅速地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此,农广校近几年来实施了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农村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要想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首先要分析一下影响农民培训效果的各种因素:

1 宣传的不到位,调查摸底不全面

由于农村自然条件分散,农民文化水平差异大,对国家政策及科学技术认识不够,导致农民只知种田,不知怎样靠科学种田。因此,我们要经常深入农村,认真宣传,提高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如发放各种政策资料、科技小册子、光盘、图书、明白纸等,来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科技理念。

2 农村基础教育、科技教育薄弱,文化科技素质提高缓慢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是关键,农民培训是基础,没有教育的大力普及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成了一句空话。但是,目前农村教育还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与不适应。主要表现在财政投入,师资队伍,教育培训模式等几个方面。

要培养具备新技能的新农民,由教育带来的知识储备和素质教育无疑是基础性的,因此,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为农民、农村、农业提供财力、物力、人力等有力支持。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均得到教育培训投入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受到了严重的扼制。

3 农村各类型师资力量匮乏,有实践经验的少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知识的载体,在提高受教育者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双师型教师是农广校办学的最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农广校教师多学多看,多深入农村第一线,与农民多沟通,多联系。加强新知识的更新,多参加培训,多向农村土专家咨询、请教,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

4 农民思想较陈旧,观念落后,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城镇周边的农民思想比较活跃,接受新观念较快,对新的科技知识易于接受,而对远离城镇的偏远山区农村而言,交通闭塞,信息缺乏,经济条件较差,传统恶习制约他们走向现代化,现代生活。因此,我们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教育,多宣传,引导他们解放思想,从心里、从生活实际中的需要进行疏导,并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经济发展条件及不同需求而进行不同方式、不同模式的培训与指导,使他们能容易接受。

5 加强学习,创新创精,实事求是,不走过场,提高培训效果

5.1 强化组织领导,提高教学培训实施手段

首先,成立专门组织,专人负责。其次,配备齐全电教设备、仪器,专用车辆,即提高硬件装备,强化培训手段,优化培训效果,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和资金物质支持。

5.2 细致筹划,精心安排,明确任务

根据上级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要求,结合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需求,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的特点,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按照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和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收增效为总体思路,制定其实施方案和具体、详细的培训工作计划,明确任务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师资安排等。按照方案要求,根据农时季节和生产需要,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

5.3 不拘一格,形式灵活多样,扩大受益群体

按照进村入户,核心培训,包教包会,示范带动,全面覆盖的方式与方法,创新培训模式,发挥典型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巡回开展技术培训。一是核心农户培训与普及培训相结合。在培训核心农户的同时,广泛宣传吸收周边村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二是集中培训与巡回指导相结合。在进村集中培训时,针对农时季节特点,利用空闲时间进行技术培训,尽量增加受训人数,农忙时进行生产实践指导;三是组织现场观摩,现场培训。让受训农民亲眼目睹,亲耳聆听培训教师的现场教学,传授最新科学技术,扩大农民的视野,增加信息量,对提高培训效果十分有利。

5.4 重实际,重实效,贴近农民需求

在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努力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如编写的小册子、录制的光盘、制作的课件都要简单易懂、实用性强,农民朋友易于接受理解。

5.5 发展特色产业,深化培训效果

通过对当地的特色产业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致富本领,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针对农民所需开展特色产业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难题,才能深化培训效果。

第6篇: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业技术;技术培训;技术推广

邓小平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总产值,就要利用科学的农业技术,将科学技术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农民素质较低,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还不充分,所以现阶段对于加强农民技术的培训和深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值得深入探究。

1加强技术培训的措施和方法

1.1根据农民情况开展培训

了解农民的需求是提高农民技术培训效果的前提和保障,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入了解农民需求来确定培训的内容,除此之外,还要采取村干部汇报、群众集体会议等方式对村民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初步掌握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家庭水平、对政策了解程度,以及当地的农业要素后,合理地安排有针对性的内容进行培训。同时,还要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对培训时间做出合理的调整。由于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较低,在对农民进行培训时,要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根据当地的季节和不同的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模式,从而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更好地达到培训效果。

1.2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

当农业技术培训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开展的时候,农业市场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要求农民有一定的农产品加工、市场预测知识。因此,对农民进行单纯的技术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培训的技术人员一定要转变观念,通过自身素质的提升来帮助农民在学会技术之后,可以对当前市场的情况进行分析,有效地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从而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例如,农民在节能型温室内种植蔬菜,科技人员除了指导农民如何应用科学技术种植高产的蔬菜外,还要传授蔬菜采摘、运输、储藏等方面的知识,以减少蔬菜在采摘、运输中的损失。为了满足当前多变的市场需求,对科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培训人员要从自身出发,结合实际,自主学习现代化农业知识,全面帮助农民实现收入增长,并尽可能地改变其传统的重产轻销思想,在保证产量的同时不能轻视质量,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1.3结合当地情况安排培训

农民往往是现实主义者,如果培训的技术华而不实是不会得到其青睐的。因此,相关培训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能脱离实际,要给农民带来真实的利益。如面对交通闭塞、信息不发达的山区,培训人员就应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准备资料和数据,让农民眼见为实,有效解决当地存在的问题,先使其对新鲜的技术感兴趣,再组织培训。而面对相对发达的地区,开展培训时,要了解当地农业情况,对于采摘、运输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进行集中分析和处理。帮助农民全方位地发展和进步,培养其创新的思维理念。

2深化农业技术的推广策略

2.1培养农民的开放观念

农民的传统思维理念是阻碍农科技术传播推广的重要因素。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民存有保守封建的思想,在面对高产技术和高产经验时,通常独自享用,拒绝分享。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了解到当地很多农民怕别人学会了高产技术对自己的经济收入造成冲击,也有些怕对方操作不当失败后对自己产生埋怨,因此,推广农业科技首要解决的就是农民保守落后的思想,可以在技术培训时宣传国家政策,导入市场经济等知识,让农民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问题,明白共同致富的深刻内涵,将高产的技术和经验多总结交流与大家分享,实现农业经济整体全面地增长。

2.2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做好宣传

事实证明,想实现高产技术的普及,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面对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政府需要进行干预和支持,为了防止个别地区农业自生自灭的困境,政府的大量投入和大力支持势在必行。除此之外,在培训后要及时总结和评价,将培训过程中推广项目的效益评价和分析结果传达给农民,让农民明白某项技术应用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原因,以便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2.3建立农民学校

有关部门要在培训结束后组织当地村民成立科技宣传中心。将种植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进行及时总结和分享,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农民进行二次培训和指导,学校由当地的农民组成,在这个没有围墙的学校里,农民通过亲身体验对科学高产技术进行言传身教,使农业技术传播取得最大的效果。

3结语

第7篇: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

一、调查方法

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重点是通过填问卷来了解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问卷分为:农民背景、农民家庭基本情况、农民科技素质、接受教育培训的现状、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以及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等六部分内容,涉及单选题、限选题、多选题、数字题等多种类型的选项,近50个问题。问卷抽样以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为抽样依据,采用县抽镇(乡)、镇(乡)抽村、村抽农民的三级抽样阶段进行。对抽中的村按人均收入分成相对高、中、低三个类群,根据各类群的农民数所占比例分配样本数,采取抓阄的办法分别在三种不同的类群中抽取调查农民,每村抽取9个农户。最后,全县有108户农民接受了问卷调查。

调查由调查员按事先制定好的问卷进行提问,调查户农民回答,调查员填写问卷,然后以村为单位形成调查问卷汇总表。经过认真校验和初步整理,从总体看,收集到的数据质量优良,能较好地反映当前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状况。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及农民培训需求情况

此次调查有乡镇主要领导和被调查村的主要村干部参加,访问12个村的农户108户,调查农民380人。

(一)农村劳动力现状

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层次还很低。12个村总劳动力为5053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者606人,只占总数的12%;初中文化程度者1617人,占总数的32%;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870人,占总数的37%;而文盲人数多达960人,占总数的19%。尤其是烟溪镇和马路镇6个村的文化程度更低,这四个村有劳动力3110人,其中,有高中文化程度的181人,只占总数的5.8%;而文盲人数却多达653人,占总数的21%。

二是农村劳动力技术含量过低。12个村中,从事纯农业的劳动力人数为2526人,占总数的50%;从事非农业的人数556人,占总数的11%;外出务工的1617人,占总数的32%。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有一定技能的人数为501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31%;无技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数为1116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69%。另外,还有354人为无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7%,这些人也大都无一技之长。

三是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受行业和职业技能的制约。在调查走访的108户农户中,20户农民头脑灵活,经营有方,或种植业、养殖业办得出色,或是劳务工资高,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他们的住房基本上是新建的,且进行了装修,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仙溪镇青大村蒋孟初两个儿子在外地打工,一个是建筑包工头,一个是司机,从事的都是技术性的工作,兄弟俩每年的收入在4万元以上,蒋孟初也在家种了十多亩地,喂养了一头母猪,年收入两万元以上。40余户农户家庭主要是靠种田,平时打点零工,家中喂几头猪的收入,外出务工的也是普通工种,这样的家庭年收入在1.5万~2.0万元内;40余户农民家庭既无一定的技术和资金从事种养殖业,又没有什么特长和本领外出务工。这样的家庭仅靠种几亩田,喂几头猪,难以摆脱贫困。如烟溪镇陈竹村村民易爱善夫妇,全家有五口人,三个儿子,两个初中未毕业就在外面打工,家里还有一个15岁的儿子读初中。只有小学文化的易爱善及两个小孩在外面打工,由于没有任何技术,辗转到了许多地方也没有找到活干,2013年他没有赚到钱,家中就靠易爱善的妻子种田,喂猪赚点钱来维持生计,小孩读书的费用都是向别人借,生活十分艰苦。陈竹村是典型的贫困村,像易爱善这样家境的还有几户,他们都表示对生活出路很困惑,苦于找不到路子赚钱。该村总体文化层次低,富余劳力未找到事做的有124人,供不起子女读书的有6户。

(二)农民对培训需求情况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380名农民中除50岁以上的农民表示满意现状,没有考虑要学技术以外,大多数农户都渴望学习一些实用技术。其中希望能学到种植技术的有140人,占37%;希望能学到养殖技术的120人,占32%,且他们在养殖方面均已初具规模,但在管理和技术上有漏洞,效益不好,有的甚至亏损;想学习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有80人,占21%;还有少数青年朋友则想学习维修、制造类技术,掌握一技之能,在外务工时既轻松又挣钱。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资金严重不足,培训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安化地处山区,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地方财政困难,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投入有限,培训经费主要依靠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县政府对农民培训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培训机构软硬件建设、培训工作经费及农民培训补助等方面的资金缺口较大,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二)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继续学习的能力不够强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8%,这部分人年龄偏大,文化基础薄弱,传统农业观念占主导地位,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弱,培训效果不太理想。高中(含中专和职高)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占12%,他们大都属于青年一代,虽然观念较新,接受能力也较强,自主创业的意愿也强烈,但受资金等创业条件的制约,大都选择了外出务工,然后再回乡创业。

(三)培训体制尚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安化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虽然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但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多个部门,培训主体单位在项目、资金、师资、证书、场地等方面缺少统筹安排。特别是培训经费来源不同,各种要求也不尽相同,造成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难以有效整合资源,对培训要求也难以全部执行到位。同时农民就业指导管理机制也还未形成。城乡一体化建设开发、征地转业等新形成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他们大多数还没有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意识较差。又由于职业技能低,且不愿从事低收入和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致使许多有发展前途的农业项目,因缺乏技术工人支撑,不得不中途搁浅。

(四)培训内容难满足需求,培训项目缺乏创新

新时期农民培训既要培训好留在农村本土上的农民,又要培训好转移到城镇企业务工的农民,还有培训好新生农村劳动力。这就需要既有职业技能培训,又要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

目前农业生产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产业结构由过去的种养为主,向种养、加工、服务等共同发展转变,生产手段由落后的手工、半机械生产向机械化、高新技术化生产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向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服务化转变;另一方面农业也正面临转型升级,分工进一步细化,新领域不断涌现,这样就急需新的培训项目和更高层次的培训。

(五)地域面大,农民分散,集中培训难度大

安化是一个山区大县,80万农民分布在4950平方公里的辽阔山区,想要把某个行业的培训集中到县城或乡镇都非常困难。同时,集中到县城或乡镇培训,因差旅要增加大量的费用支出,也制约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政府责任,整合部门资源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事业,涉及的行业和专业门类众多,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应建立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工作领导机构,形成统筹协调的运行机制,做到规划统筹制定,资源统筹整合,经费统筹安排,工程统筹联动,搞好培训大合唱。要因地制宜,抓紧研究制定促进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研究对农民终生职业培训的补贴办法,调动和激发农村劳动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的积极性。应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 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民教育培训计划,出台有利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培训机制。

(二)出台扶助政策,搭建发展平台

一是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逐步把农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加大财政专项投入,作好示范引导作用,可设立“农民教育培训基金”。县、镇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培训,对所拨经费要实行集中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和挪用,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二是建立资金补贴机制,不断扩大补贴范围,实行免费培训制度,让更多农民受益。三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鼓励公办和民办培训机构、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农民培训。可采取农民学农业科技免费,学职业技能自己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四是积极争取上级农业、科技、移民等部门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资金。五是要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农民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以调动培训单位的积极性。

(三)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培训质量

一是结合产业特点,认定培训基地。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特点,每个产业至少要选择1~2个企业或生产场地作为实训基地,挂牌认定并给予适当经费补助。二是编写培训教材。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根据农民培训需求并结合培训项目要求,有针对性地编写各类适训资料、教材。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农广系统内部培训师资队伍,提高培训教师教学能力,建立健全内外部培训师资队伍。定期组织对培训教师的专项培训,年终对培训教师进行培训效果评估及评级。

(四)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

第8篇: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

建国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农民的生活也大大改善。但必须承认,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发展变化还很差,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现在反思这一现象因素许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村的农民素质不够,缺乏人才。读《新农村新农民读本》(戴忠金编著)给人一个启示(感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求真务实地抓好提高农民的素质这个关键,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 把提高农民素质当作一项经济工作来抓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121)。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真正地认识教育在经济工作中的地位,在思想上要确立“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去发展农村经济,去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把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科技的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确保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科技的投入,使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和农村科技工作正常运行。

二.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目前我国还是九年义务教育,而在普通初中或高中的教育中,很少或根本没有涉及农业技术的相关知识,农民的素质特别是知识技能水平不够高,因此,必须建立完善农业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使初中毕业未上高中或高中毕业未上大学的学生及农村中青年,结合自己农村或家庭的实际,进行一定时间的脱产的农村实用种养,经营等技术,务工职业技术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从而为农民立足社会发展生产、发家致富打下智力基础,如“罗彩辉,廉江市木马村人,到农校学习后,更新荔枝的品种,培育出蜜糖荔,一年单卖果苗就稳赚8万元”(母发荣、林旭娜:《破解乡土人才的困局》,《南方月刊》20xx.7.p13)。教育培训费用采用低收费方法,让农民的子女们能上得起学,学得起。

三.抓好中年农民的技术培训

农村中年农民一般都是农村种植、养殖、经营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不可能像青年人那样进行较长时间的脱产学习培训,所以农村中年农民的教育培育一定要求真务实。农村中年人教育培训采用免费形式;教育培训的内容应该是市场信息,先进经验及新产品的知识,以及对新技术运用;教育培训应以技术培训为主,培训的方式可以采取“学校+场园”,“课堂教育(现场宣讲)或发放技术资料+劳动实践操作的指导”相结合。总之,通过教育培训让农民了解到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使自己生产经营不违法;了解到市场信息,学习种养,经营等实用技能,使自己的产品能卖个好价钱。

四.发挥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

可以说,现在“没有科技种不好田”,可以说“农村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业,但往往缺乏科技力量的支持来帮助农民种好产好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张琳琳:《对话新农村建设》,《人民之声》20xx.2.p14),现实中农民是很渴望技术帮助的,“如问卷调查显示:73.72%认为需要政策培训,67.22%认为需要农业技术培训,43.85%认为需要管理技能培训”(母发荣、林旭娜:《破解乡土人才的困局》,《南方月刊》20xx.7.p13),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探索出一条以示范、推广、服务相结合,以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结合新路子。要按照市场需求,农民的意愿去进行教育培训,要以优质的服务,高超的技术赢得农民的信赖。从而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服务的传播市场信息,培训实用技术,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功能。

五.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

提高农民的素质,这里的农民是包括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班子成员。必须通过组织建设,把那些 “带头致富、能力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不出事的党员选进村支部村委”(闫东:《永葆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学习时报》20xx.5.29.p13版),通过各种机构(如党校、电大、大学)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对村党支部、村委成员进行政治素质教育,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政治理论水平,民主公平公开处事意识,提高他们致富能力,发展经济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村党支部及村委成员,培养成引导、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带头人。

第9篇: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总结范文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85%的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处于初中或初中以下水平,80%的农村家庭没有参加过农业类培训,75%的农村家庭有成员参加过非农业类技术培训。据了解,大多数家庭有意愿在近期内参加非农业类技术培训,但费用普遍控制在500到1000元内,培训时间也控制在1到2个月。家庭参加培训人员主要是户主及其子女。绝大多数农民是通过干部上门了解到技术培训项的目的的,广播宣传是另一个重要的途径。

通过调查总结,我们得知农村家庭参加技术培训的态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农村主要劳动力对科技兴农的意识不强。现在农民对种植养殖方面的常规技术有了一定的掌握应用,但对农业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大多数人安于现状,没有进一步提高技术与认识的意识。

二、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对高新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运用能力差,影响了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这是技术培训面临的最大问题。

三、农村家庭对于技术培训长远利益的认识不够明确。很多农民不舍得眼前时间和经费的投资,不能认识到技术提高对长期利益的重要性。

四、农村科技培训缺少资金支持。开展农村科技培训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举措。农村科技培训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具有政府行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支持。但这项工作在市场条件下运作,没有稳定的资金投入支持,也只能因陋就简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也就浮于表面,很难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五、当前农村科技培训工作组织不得力,缺少科技推广人员,科技培训工作没有专人具体管理。乡镇农业科技培训绝大多数是通过干部上门以及广播宣传,部分村干部不能把培训内容及时传达给农民,影响到科技培训的推广。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觉得应做出相应的对策来提高农村科技培训教育程度,具体如下:

一、深入农村加强调研,了解农民对科技的需求;理清思路,找准当前农村科技培训工作的切入点。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民的市场意识、效益观念、竞争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发生着重大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产品质量意识等已不适应这一历史性转变的要求。要搞好农村科技工作,首要的问题是要搞清农民科技文化的总体水平、开展科技培训的难点和热点,根据农民需求和农业生产的特点统筹安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二、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意识不强,直接导致农民对农业新技术认识不足,接受、运用新技术能力差,从而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束缚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所以,从各方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也是提高科技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各项科普活动、送技术、送知识等活动需要积极开展。

三、提高农村科技培训工作组织力度,加强乡村干部的文化、科学素养以及责任意识。培养、发展科技推广人员,建立健全科技培训工作的具体管理体制。切实组织、宣传好科技培训,让农民认识到科技培训的重要性,参加农村培训的必要性。

四、在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还要积极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有力地推动了“以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反对封建迷信,反,反陋习”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以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