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精选(九篇)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

第1篇: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

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形势严峻

(一)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据河北省2009年调查推算,全省农村劳动力2846.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227.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7.99%。每百名农村劳动力中实用人才不足8名,农村实用人才总量明显偏低。

从行业分布上看,种养殖、加工型生产人才占人才总量的36.67%;领办企业、农村经纪人、合作经济组织管理者等经营型人才占12.60%;从事畜禽防疫、植保、农机作业、新能源物业管理、农资经营等技术服务型人才占19.24%;农村劳务经纪人、村级金融保险、村组社区管理干部社会服务型人才占11.48%;能工巧匠、进城务工返乡等技术带动型人才占19.99%。其中真正能为农民服务的技术服务型人才数量只占实用人才总数的19.24%,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从年龄结构上分析,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和50岁以上分别占人才总量的11.81%、33.76%、34.57%和19.85%。40岁以上人员占实用人才总量的54.42%,年龄结构明显偏高。从学历结构上看,初中以下的人才占到61.92%,这些人才技术经验丰富,但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培养。

(二)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能力不足。在河北省调查中显示,农村实用人才中接受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培训占13.31%;接受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培训占7.73%;接受农业职业学校培训的占7.96%;通过中国农函大培训占2.37%;由代际或师承培养的占11.30%;自学成才占40.44%。自学成才者占农村实用人才的比重较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科技培训渠道单一、覆盖面窄,或缺乏吸引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缺乏资源共享和规划的统筹实施。

(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能力偏弱。以承德市为例,据2011年统计,县以下确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195个,人员编制1462人,其中,县级各类专业技术服务站人员编制446人,区域站或乡级占998人;农业、农机服务站人员编制713人,人均服务耕地面积5000亩;畜牧站人员编制394人。“线断、网破、人散”的状态刚刚进入转型期,服务面与服务能力不对称,也不能适应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需求。

(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内容、方式、方法亟待创新。在乡务农人员主要以妇女和老年劳动力为主,文化基础较差,接受教育有困难,但农民渴望得到科技文化知识;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的乡村成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死角;在培训的方式、方法、内容、时间、地点上与农民实际需要仍存在一定距离,针对性、实效性不够,时间上有冲突;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缺少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在农业主导产业发达的地方农民求知欲相对较高,参加各种科技培训的欲望和自觉性更强,对培训内容、师资水平的层次要求较高。

(五)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体系机制尚不完善。个别地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和经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把科技教育培训当作软任务,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过硬的措施。部门之间以及农业部门内部也由于专业分工细腻,产生条块割据,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各自为战,无法形成系统工程。

(六)经费投入不足,制约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开展。据2009年统计公告显示,我国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4500.74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0449.6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8%,虽然比2007年有所增加,但远低于目前世界平均数4.9%及发达国家5.1%的水平。同时,政府教育投资侧重城市,在全社会的教育开支中城市使用占77%,农村仅占23%。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短缺,无力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难以开发实训基地,最终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

二、新形势下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特殊意义

(一)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需要。我国9亿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文盲半文盲占23%,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新成果缺乏自觉认知能力,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农业劳动者的现状决定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二)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适应农业市场化变革的需要。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比,我国农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不高;农产品销售不畅,市场不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农产品品质安全亟待提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待加强。农民作为“三农”的主体,如果没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将无法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

(三)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大大高于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达到70%~80%,事实也是如此。河北省平泉县榆树林子镇农民应用实用技术发展设施菜生产,温室大棚亩均收入3.5万元,冷棚亩均收入8000元,分别是大田亩均收入600元的58倍和13倍。兴隆县车道峪村果农,因掌握了品种改良、科学修剪、生物防虫、应用有机肥等果品生产技能,平均每亩果园收入1万元以上,而该地区果品亩均纯收入仅为1200元。农民的科技水平是决定自身收入的关键要素。

(四)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适应“三同步”的需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重要任务。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方面意味着农村劳动力将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繁重;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现代农业投入品大量使用,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对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提出了刚性要求。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培养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是时代赋予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抢抓机遇,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路子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出台,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政策保障。抓住这个机遇,不断探索和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新路子已时不我待。

(一)丰富培训内容,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和科技技能教育培训的需要。新时期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发生了深刻变化,一部分劳动力不离土不离乡从事农业生产,另一部分则转移输出就业。

以承德市为例,截至2010年底,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78.9万人(其中劳务转移56.9万人),五分之二的农民已经离开土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创业。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占转移总量的27.9%,这部分劳动力基本进入种植、林果、养殖业基地,投入到肉类、菌类、果品产业等五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其科技技能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仅仅重视产中的实用技术培训已远远不够,还需要向产前的良种、良畜、良禽等新品种和新农机、新农资等技术,以及产后的贮藏、加工、流通等技术培训扩展延伸。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培训对象要向农产品深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从业人员延伸;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求的二三产业劳动技能教育培训扩展。在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上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科技、大市场和“三化同步”的理念。

(二)创新教育培训形式,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产业的就业岗位需求。层次性需求是新时期农民科技培训的重要特征,因此,在实施教育培训过程中必须具有针对性,才能达到有效性。

1. 围绕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开展农民大中专学历教育。调查数据显示,河北省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虽受过文化教育,但缺乏接受全面系统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3.09%,中专高中(技校)学历34.99%;承德市转移输出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11.8%,文化水平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就业范围。河北省从2009年开始实施送教下乡农民涉农中专学历教育,尽管在课程设置、学习时间等方面尚需改革完善,以便更加适应农民亦工亦农、边学边干的学历教育的特点,但毕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满足了农民对提升文化、科技、技能综合素质的夙愿,提高了认知能力,开阔了视野,掌握了技能,增加了从事不同产业就业创业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村级农业科技骨干力量和科技带头人,以此作为延伸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链条的又一有效途径。

2. 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组织实施阳光工程培训。抓住国家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农广校等具备培训资质要求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紧紧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农村、城镇二三产业发展需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强化“阳光工程”农科培训,在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集聚区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农业产业劳动者队伍,提高农民承接、吸纳和使用先进科技成果的能力。

3. 围绕发展劳务经济,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品牌培训。我国农村每年至少新增大约劳动力总数1.5%的新成长型劳动力,仅承德市剩余劳动力达34.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7.7%。通过实施免费系统教育,使其成为既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实践操作能力的技能人才,带动农业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承德市的十大务工品牌中,服务员和机电工曾获得全省十大品牌称号,热河导游员、平泉钻井工、清宫烹饪专业成为“河北省知名品牌”。从而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或异地有序转移就业或创业,推动了单一的体力型输出向技能综合型输出的转变,实现了“培养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效果,有效带动农村人力资源整体开发,协调推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4.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科教、政产学研结合。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根本出路,也是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生命力所在。要注重与农业重大科研、开发、推广项目相结合,把项目的资金、人才优势,用于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吸收高素质的农民参与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通过项目实施建立示范基地,将教育培训实习和试验示范推广有机结合起来。鼓励科技户、示范户和经营大户学用结合,力争做到“培训一批骨干农民,办好一个基地,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

5.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自主培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的骨干代表力量,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他们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自身产业发展需要开展专业性培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实践技能,推动产业升级。

6. 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展技能培训。按照企业下订单,培训下菜单,政府来买单的方式,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效机制。以二、三产业为主,开展定向、定岗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使学员尽快适应进城务工的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

四、更新观念,创新机制,统筹推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观念上更新,在机制上创新,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一)树立大农村、大教育观念。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不仅要为“三农”服务,还要为小城镇建设服务,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服务,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型职业农民、适应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化产业大军,进而实现农民身份向城市社区居民的转换。

第2篇: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

(2021-2025年)

 

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穗字〔2018〕19号)、《广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穗乡村组〔2019〕11号)、《广东省精勤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年)》(粤农农〔2020〕148号)、《2020年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和《广州市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

立足广州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城乡融合发展的实际,以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关键,分层分类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带动乡村人口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培养壮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2021年起,在全市七个主要农业生产区(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和增城区)启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提质增效行动,重点组织培育经营管理、专业生产和技能服务3种类型。争取到2025年底,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8000人,其中经营管理型4000人。

三、教育培训

(一)培育对象。

各区要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摸底调查,组织区域内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础的农民,积极报名参加培育。年满16周岁,正在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务农农民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应列为培育对象。培育对象为三种类型:

经营管理型:重点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创新创业带头人,包括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和现代创业创新青年等,提升培训对象的生产组织、认识管理、市场开拓、产品营销和风险防控能力。

专业生产型:主要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并直接从事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农业劳动者,提升培训对象的生产组织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提高其生产效率、质量标准和绿色发展水平。  

技能服务型:主要培养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农业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包括农村信息员、农产品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农技员、动物防疫员、农产品电商营销人员、农产品直播带货人员等,提升培训对象所从事产业或所在岗位的核心能力、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水平。

(二)资金安排。

补助标准。经营管理型按人均6500元补助,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按人均2500元补助。本年度参训学员可以在次年参加同一层级不同培训,或参加同一类型更高层次的培训。同一层级培训学员与上年重复率不超过8%。

资金用途。市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高素质农民培育期间的食宿、交通、教材、学习用品、教师课酬、劳务费、专家评审验收费、课室和实训基地租金、资料印刷、参观交流、宣传发动、专题报道、培训机构遴选、政策调研、认定管理、绩效考评、后续跟踪、管理服务等培育全过程各环节开支,不得用于农民参加学历教育的学杂费补助。

补助方式。2021-2025年,市财政每年以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将高素质农民培育资金拨付各区(详见附件1),资金使用实行属地管理。各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参照《广州市农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并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资金安排使用情况报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备案。备案材料主要包括市财政下达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金额、文号、分配情况、具体项目情况、资金执行进度、年度任务完成情况等。各区工作开展情况作为下一年度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培训内容。

经营管理型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培训时间不少于60学时。培训课程安排表由项目区与培训机构商定,可分段按以下三个模块实施(具体学时要求详见附件2):

第一模块为综合素养课教学。综合素养课包括但不限于思想政治、农业通识、农业农村政策法规、文化素养等课程。培训机构要组织经营管理型学员到省内高校(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佛山科技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参加学习,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圆农民大学梦。课程安排按照农业农村部《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试行)》要求,由项目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商培训机构确定。任课老师授课要有PPT课件,精品课程要提供全程录像资料。

第二模块为专业能力课教学。专业能力课包括但不限于乡村

治理、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电商网红、绿色发展等课程。培训机构要组织经营管理型学员到2个市级以上电商基地(企业)参观、交流、学习,为学员提供农产品电商销售和融资对接平台,并聘请专家就地讲授2门及以上农产品电商销售专题或农业企业融资专题课,提升职业农民的企业管理、运营和销售水平。

第三个模块为能力拓展课教学。能力拓展课由培训机构根据

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自行设计。培训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

择集中或分时段开展培训。培训机构要组织经营管理型学员到2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合作社、家庭农场、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实训基地、田间学校、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实训、参观、交流和学习(其中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推荐点),并聘请专家就地讲授2门及以上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专题课,让农民学习和借鉴成功的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模式,提升高素质农民从事农业的信心。

(四)培训形式。

高素质农民培训采取学时制。培训实行“一班一案”,建立指导员制度。培训机构可按照培训专业的学时要求,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需求,采取集中授课与分散指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传统教学与农业信息化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培训。鼓励支持培训机构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开展在线学习、在线服务和在线考核,不断提升在线课程比重,推行线上线下融合培训。

(五)培训机构。

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的机构要符合以下条件:

1.有课堂集中教学场所及配套设施设备;

2.有实习实训场所或合作实训基地;

3.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和专兼职教师队伍;

4.有培训目标所要求的其他软硬件条件;

5.列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培训机构目录;

6.未按期完成上一年培训任务或上一年项目验收不合格的培训机构,不能承担下一年的培训任务。

各区要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通过公开遴选、政府采购等方式确定培训机构承担高素质培育任务。

(六)培训师资。

高素质农民培训师资类型包括理论教师、技术讲师、政策讲师、实践讲师、创业导师、电商网红教员。理论教师应当为具有相关专业教师资格的正规院校教师。技术讲师可为具备相应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院校教师、科研推广机构专家、各类农业主体专业技术人员或田秀才土专家。政策讲师应当为熟悉“三农”情况、具备相应政策理论水平的院校教师或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实践讲师应具备相应职业技能证书或3年以上(含)实践经验。创业导师应当具有创业成功或指导创业成功经验。电商网红教员可为有成功培训经验或实践经验的相关人士。

培训机构要聘请在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网址: ngx.net.cn/xxxt/)高素质农民师资信息库中注册的老师授课,对没有入库的要及时录入信息库,以便学员网上评价。要求师资入库率达到90%以上。对任课老师的满意率达不到85%的,将取消任课资格,培训机构不能聘请其任教。

(七)培训教材。

培训机构应按照“规范、先进、实用”的原则选择培训教材。

各培训机构要在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推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和培育对象学习需求,选择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的培训教材,开班当天应发给学员教材等资料。各项目区和培训机构要严把教材关,购买正式出版的教材,防止使用盗版教材或自编教材乱报价等现象。

(八)培训管理。

实行全程监管制度。区农业农村局是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责任主体,要做好培训的组织、宣传、发动等工作,制定培育实施方案,落实年度培育任务,公开确定培训机构,推荐或遴选公共实习实训基地供培训机构选用,监管培训过程和资金使用,审核培训日程表,健全培育体系和师资队伍,跟踪实训效果,做好培育工作总结、绩效考评、数据库信息管理、高素质农民考核认定和跟踪服务等日常业务管理和项目验收工作。

完善档案登记制度。培训机构要组织学员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高素质农民培育申报系统”(ngx.net.cn)或手机下载“云上智农”APP报名,在培训班开班前将学员基础信息、教师和培训机构等信息100%录入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并及时更新相关培训和考核信息,逐班次登记培训台账,建立真实、完整、规范的培训档案,档案应包括培训方案、学员信息、培训记录、考核结果、证书颁发和其他相关培训信息,负责收集、整理、装订验收和考核的全部有关培训资料,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协助做好建立高素质农民队伍动态管理机制,每年至少向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提供1个任课老师精品课程完整的DVD资料。

(九)项目验收。

培训机构完成年度培训任务后,要及时向区农业农村局申请验收。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验收工作,对验收结果负责,验收意见报市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处备案。验收专家组要参照《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验收原则、程序和标准》(详见附件3)及有关文件要求进行验收,并填写《高素质农民验收报告单》。验收工作要求在每年12月底前完成。

四、考评与认定管理

(一)考评颁证。培训机构通过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考核和实践技能考评相结合方式,综合评价学员学习成果,对3种考评均合格者可颁发培训证书。培训证书应反映培训班次、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课程)、学时数等培训信息。

(二)认定颁证。各区要按照《广东省农业厅关于高素质农民(生产经营型)认定管理办法》和所在区出台的相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高素质农民及时认定,核发高素质农民证书。高素质农民证书样式由国家农业农村部统一制订,区农业农村局统一印制。

五、政策扶持

各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要根据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推出支持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扶持政策。区政府要制订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扶持政策,重点要在土地流转、农业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民教育培训、金融信贷、农业农村保险、结对帮扶、名优农产品认定和农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向高素质农民倾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素质农民培育列入粮食安全市长责任制考核指标,各有关部门和各区政府要将高素质农民培育作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明确目标,强化措施,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和监督各项措施落实;财政部门要结合相关部门工作规划和目标措施,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育资金保障等工作;发展改革、教育、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规划和自然资源、水务、市场监管、林业和园林、金融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任务,加强服务指导,在政策扶持、项目安排、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共同推进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各有关区政府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方案、认定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形成上下协调、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规范资金管理。各区要将高素质农民培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探索建立长效投入机制。要加强资金使用和监管,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挪用资金。区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本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考核验收工作,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对项目实施及资金使用情况开展检查和绩效评估。

(三)加大宣传力度。各有关区政府要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民充分了解相关政策,积极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培育高素质农民的良好氛围。

 

     附件:1.广州市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任务、资金计划和绩效

目标表(2021-2025年)

2.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块要求

3.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验收原则、程序和标准

4.高素质农民参训学员考勤签到表

5.授课老师签到表

6.高素质农民参训学员满意度测评表

7.高素质农民培训台账

8.高素质农民培训验收报告单

9.高素质农民培训机构建档基本资料目录

 

附件1

 

广州市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任务、资金计划和绩效目标表

(2021-2025年)

 

年度任务数

2021-2025年(五年)

 

绩效目标

经营管理型(人)

专业生产型

技能服务型

(人)

合计

人数(人)

总任务数(人)

总金额

(万元)

白云

80

80

160

800

360

培育高素质农民不少于年度任务数;经营管理型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培训时间不少于60学时;培训满意度达85%以上。带动乡村人口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培养壮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支撑。

黄埔

50

50

100

500

225

番禺

50

50

100

500

225

花都

120

150

270

1350

577.5

南沙

140

110

250

1250

592.5

从化

180

180

360

1800

810

增城

180

180

360

1800

810

合计

(人数)

800

800

1600

8000

 

金额

(万元)

520

200

 

 

3600

注:各有关区年度任务参照2016-2020年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及各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从业人员和常用耕地面积等3个指标的调查结果确定。

 

附件2

 

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块要求

 

培训类型

总学时

课程所占课时比例

综合素养

专业能力

能力拓展

实习实训

线上学习

经营管理型

120

10%-20%

60%-80%

10%-20%

≧总学时的1/3

≧总学时的1/10

专业生产型

60

10%

80%

10%

≧总学时的2/3

--

技能服务型

60

10%

80%

10%

≧总学时的2/3

--

 

附件3

 

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验收

原则、程序和标准

 

为进一步提高高素质农民培育质效,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参照《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试行)》、农业农村部《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试行)》要求及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制订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验收原则、程序和标准。

一、验收原则

1.省农业农村厅对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考核验收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对部分地级市或项目县(市、区)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情况进行抽查。省农民专业合作推广中心受厅科技教育处委托,负责开展全省农业经理人培育项目验收。

2.地级以上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各县(市、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含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项目验收。

3.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验收专家组可由省、市、县涉农事业单位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或有相关工作经验的退休干部组成。专家组人数为3或5名,凡是当年接受培训机构邀请讲课的人员,不得参与该培训机构所有培训班的验收。

4.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验收。对材料不完整、资金使用不规范、评价率或满意率不达标等情况,不能通过验收。对于未通过验收的培训机构,验收专家组应出具整改意见,培训机构整改后可再申请一次验收。验收是否通过,培训机构都应按规定支付验收费用。

5.验收人员所在单位要支持验收人员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的验收工作。验收人员在验收期间的劳务费、交通费、食宿费由培训机构支付,不再在原单位报帐。培训机构在项目实施方案或投标文件中应合理列出验收人员在验收期间的劳务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费用。

二、验收程序

1.项目承担单位在完成培训后应及时申请验收。

2.主持验收的单位要协调、组织专家进行验收。

3.验收期间,先听取汇报,项目县和(或)培训机构汇报开展情况,提供验收资料,验收组提出问题、交流。

4.验收组检查验收材料,根据培训台帐随机抽取6-12位学员,通过电话等形式了解培训情况,并上网查看培训学员评价综合满意度等等。

5.验收组讨论和提出考核验收意见时,非考核验收人员要回避。考核验收组人员对验收材料严格按照标准,逐条对照,认真把关,提出考核验收意见。

6.考核验收组形成验收报告并填写《高素质农民验收报告单》。对考核验收不通过的,考核验收组应出具整改意见,整改后再进行下一次验收。

三、验收标准

1.是否有项目县、培训机构实施方案,是否符合省的实施方案要求。

2.是否有召开项目实施专题会议部署相关、细化工作。

3.招标或遴选文件是否按规定公告,公告时间是否足够,招标或遴选培训机构时是否公开、公平、公正。

4.项目县和培训机构是否有签订项目合同,明确各方权责。

5.是否完成了培训任务人数。是否完成了规定培训天数及课时数。是否存在弄虚作假或不符合要求。查看培训台帐、学员信息库,随机抽取6-12个学员通过电话等形式核查培训情况。

6.是否按要求到规定的涉农高校(在其他学校或酒店不符合文件要求),完成8门或以上课程。

7.是否有农业局的人员参加开班仪式并做动员讲话,是否有上农业科教云平台APP课程。

8.是否发放4本或4本以上教材资料。

9.是否安排到2个省级以上电商基地上2门或以上电商、管理等有关课程。省级以上电商基地指国家或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认定的电商基地,通过提供认定文件或上网查对。课程提供照片、视频资料。

10.是否安排到2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园区上2门或以上实训课。通过提供认定文件或上网查对。课程提供照片或视频资料。

11.是否有提供1个精品课视频资料。

12.聘请的师资是否有90%以上在师资信息库注册。

13.参训学员信息是否全部录入高素质农民培育信息管理系统。

14.学员评价率是否有90%以上;培训机构满意度是否达90%以上。

15.档案资料是否齐备、装订成册:

①教学计划(含课时内容安排)

②教材、讲义

③培训台账

④学员身份证复印件

⑤培训现场照片

⑥考试考核资料

⑦高素质农民培训学员满意度测评情况

16.项目资金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此项工作为审计工作范筹,考核验收组不作评价,但对明显不合理的支出问题可以指出。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考核验收不予通过:

1.招标(遴选)不符合有关规定的。没有按照省的实施方案要求公开、公开、公正的招标(遴选)培训机构的;或招标(遴选)在网上公告时间不足5天的;或参与应标的培训机构不足3家的。

2.未完成培训任务的,实际参加培训人数少于任务数;或参训人员有不符合学员条件的人员。

3.没有按省的实施方案要求到规定的涉农高校上课的;在规定的涉农高校没有完成8门或以上课程的。

4.没有农业农村局的人员参加开班仪式并做动员讲话的;没有上农业科教云平台、农业信息化APP课程;没有提供至少1个教案PPT或精品课视频资料的。

5.没有发放4本或以上教材资料的;教材为盗版的。

6.没有安排到2个省级以上电商基地参观的;没有在电商基地上2门或以上电商、管理课程的;没有提供至少1个教案PPT或精品课视频资料的。

7.没有安排到2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园区参观的;没有在省级以上农业企业上2门或以上实训课的;没有提供至少1个教案PPT或精品课视频资料的。

8.培训机构没有提供精品课视频资料的。

9.培训机构聘请的师资没有达到90%以上在师资信息库注册的。

10.参训学员信息没有全部录入高素质农民培育信息管理系统的。

11.参训学员在网上评价率没有达到90%以上的。

12.培训机构网上评价满意度没有达到85%以上的。

13.验收资料没有装订成册的。

14.项目资金使用方面明显不合理的。

15.培训时间不够的。

有以下情形的,考核验收组指出后,项目县应给予补充完善,或写出情况说明,但不影响验收结果:

1.是否有县或培训机构提供的实施方案。

2.是否有召开项目实施专题会议部署相关、细化工作。

3.其他细小问题。

 

附件4

高素质农民参训学员考勤签到表

 

课程内容:

日期:

序号

姓 名

镇、村(地点)

联系电话

学员签字

 

 

 

 

 

 

 

 

 

 

 

 

 

 

 

 

 

 

 

 

 

 

 

 

 

 

 

 

 

 

 

 

 

 

 

 

 

 

 

 

 

 

 

 

 

 

 

 

 

 

 

 

 

 

 

 

 

 

 

 

 

 

 

 

 

 

 

 

 

 

 

附件5

 

授课老师签到表

 

日期

讲课内容

(课程)

讲课老师

姓名

联系电话

讲课老师签字

 

 

 

 

 

 

 

 

 

 

 

 

 

 

 

 

 

 

 

 

 

 

 

 

 

 

 

 

 

 

 

 

 

 

 

 

 

 

 

 

 

 

 

 

 

 

 

 

 

 

 

 

 

 

 

 

 

 

 

 

 

 

附件6

 

 高素质农民参训学员满意度测评表

 

班级名称:

 

评价

项目

授  课  教  师

 

 

 

 

 

 

 

 

 

 

 

 

 

 

 

 

 

 

 

 

 

 

 

 

组织后勤服务情况

 

 

 

学习收获:

 

 

 

有何意见、建议:

 

 

                                               签名:         

注:此表由参训学员本人填写,在相应选项内打√。每期办班结束后回收数量须超过

学员数量的80%。

 

附件7

 

高素质农民培训台账

 

   

培训机构:(盖章)                                                培训专业:                   

序号

姓名

性别

身份证号码

文化程度

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

培训起止时间及天数

 

 

 

 

 

 

 

 

 

 

 

 

 

 

 

 

 

 

 

 

 

 

 

 

 

 

 

 

 

 

 

 

 

 

 

 

 

 

 

 

 

 

 

 

 

 

 

 

 

 

 

 

 

 

 

 

 

 

 

 

 

 

 

 

  

班主任签字:                  培训机构负责人签字:                建账时间:

 

附件8

 

高素质农民培训验收报告单

 

 

培训机构

 

验收班次

          专业         期          班            

办班地点

 

验收重点内容

1.培训时间      2.培训人数  

3.培训台账      4.资金使用

5.身份证复印件  6.教学计划   

7.培训教材      8.培训现场照片 

9.学员满意度测评情况

验收结论

合  格            不合格  

验收不合格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意见

 

验收组组长(签字)

 

验收组组员(签字)

 

年  月  日

 

培训机构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附件9

 

高素质农民培训机构建档基本资料目录

 

1.年度项目申报文件、批复文件、培训计划和年度工作总结

2.各培训班建档材料:

  ①教学计划(含课时内容安排)

②教材、讲义

③培训台账

④学员身份证复印件

⑤培训现场照片

⑥考试考核资料

⑦《高素质农民培训学员满意度测评表》

第3篇: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民 素质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14-02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GDP总量有了很大提高,人均GDP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山西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然而山西省农业生产条件差,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弱,全省粮食生产年际间波动较大。目前全省有35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317万贫困人口,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不仅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而且进一步影响了山西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山西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提供了动力,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和文化素质。而当前山西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异、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顺利转移,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这些目标对于当前山西的实际情况而言,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日益增长,农业中将逐年解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适时、合理、有序地转移如此多的剩余劳动力,这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问题,特别是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是意义重大。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山西省农民的素质教育问题。

农村之所以落后,究其根源就在于农民自身的弱势,他们既没有高深的文化知识,又没有专业的农业科学文化知识。尽管国家目前各大农业类院校开设相应的专业,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但由于历史的“二元”体制的原因,没有多少人才回归田间地头,一方面造成很多的农业技术专家人才知识等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是落后的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以及农业问题。

一、山西农民素质教育研究的意义

1.山西农民素质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总揽全局、根据形势做出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对于山西省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山西省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主要特征是要有新型的农民,要有现代化生产的农业,要有文明的农村。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要培养出成千上万个有知识文化、懂农业生产技术、会经营市场业务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也只有依靠这些新型农民才能真正地管理好农村、发展好农村经济,进一步推进山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山西农民素质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

2.山西农民素质教育是解决目前山西“三农”问题的根本。“三农”问题被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提出,成为我国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世纪性难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之后,中央又下发了文件,提出要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把“三农”问题当成当前经济和政治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及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是各界研究的热点,“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中国未来改革的成败。山西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0%以上,“三农”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成为山西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焦点。山西“三农”问题的复杂性是有目共睹的,但最主要的问题是山西农民收入问题,而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的原因则是农民自身的素质问题,如何提高农民的素质则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提高山西农民的自身素质,才能让广大的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传统的落后的挣钱方式中解放出来,改变现状,从而解放生产力。也唯有提高山西农民素质才是解决目前山西“三农”问题的根本。

3.山西农民素质教育是构建现代农业的前提。现代农业是一种规模化、产业化农业,新型农民不仅要懂得科学的种植方法、科学的养殖技术,而且还要懂得经营管理业务。然而由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只顾眼前利益,对经济收入盲目追求,农民们常常采取一系列缺乏组织和长期发展规划的不科学行为,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后果。例如:盲目扩大垦荒,增加复种的次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加大对土地的掠夺,导致农业自然资源超前消耗,使农业生产资源破坏加剧,影响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鉴于此,迫切地需要对传统的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进行农业经营管理以及农业创业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因此培育新型的农民队伍,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引导、扶持有条件的种养大户、经营能手、企业能人势在必行。也只有这样做才能长期带动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可以说,山西农民素质教育是构建山西现代农业的前提,也是实现山西现代化农业的有力保证。

二、山西农民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1.山西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山西省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学习文化的思想观念,更有一大部分的人认为农民根本不需要文化,甚至有些农民对其子女的文化教育也不够重视,长此以往,很多的农民的文化素质无法走出恶性的循环圈子。据2006年山西农业普查的数据资料显示,2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占到农业总人口13.80%,21-30岁的农村劳动力占到农业总人口的18.30%,31-40岁的农村劳动力占到农业总人口的24.50%,41-50岁的农村劳动力占到农业总人口22.30%,51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占到农业总人口的21.10%;文盲的农村劳动力占到农业总人口的2.40%,小学的农村劳动力占到农业总人口的23.30%,初中的农村劳动力占到农业总人口的61.70%,高中的农村劳动力占到农业总人口的11.50%,大专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占到农业总人口的1.10%。从这些数据中看到,农村中绝大多数的农民都是初中文化教育程度。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外出打工的农民中大多数是青壮年,而留在农村务农的居民则大多是农村妇女以及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这样会越发表现出农民的文化素质更低。要想靠这样的群体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现代化农业是比较困难的,也更是举步维艰的。

2.山西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由于山西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农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也不高。甚至有一些农民认为种地是不需要所谓的“高深”科学技术知识的。随着现代生产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农业技术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种植粮食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养殖各类动植物也离不开先进的农业技术。然而,在现实的农村中,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接受程度较弱。这样使得山西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越发低下。另外,虽然80%的农民上过初中教育,但是没有涉及农业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可以说山西的农村居民大多还是靠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落后方式种植生产,严重阻碍了山西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

3.山西农民市场意识薄弱。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农业技术知识缺乏,所以农民对市场的反应比较缓慢,而且对市场的意识薄弱。由于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不懂得农业经营管理的方法,以致无法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市场风险,农民更会惨遭不同程度的利益损失。所有这一切都与农民的市场意识薄弱,农民的经营水平不高有因果关系。

三、山西农民素质教育的对策

前文分析了“三农”问题的根源及措施,但关键的还是农民素质教育问题。如果农民懂的知识懂得技术,他们完全有能力靠自己的能力改变现状山西“三农”问题也会更快得以解决。因此,农民的素质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也在密切关注着这个问题,同时出台了不少措施针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但是许多地方并没有真正实行起来,农民的知识来源仍然少之又少,或者实行的效果不太好。要想真正的把山西农民的素质教育提高,还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并且出台相关的有利于农民素质教育提高的有力政策,以及采取一系列适合农民再继续教育培训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提供相应的继续培训的平台。

1.政府继续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农民终身教育培训机制,提高新型农民的主动性。原有的教育体制更多的是侧重于城市职业教育的培训机制,农民再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由于农民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便利性导致农民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农民本身收入就很低,更不愿意在学习上花费更多的金钱;传统的教育体制只注重理论的深入学习,很多农民无法很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至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有这些固有的原因形成农民越不学知识就越发落后的局面。因此政府部门应该从根源着手,建立健全适合农民终身教育的培训机制,提供一个免费的而又易操作的继续教育平台。比如组织当地的农民到对应的职业学校参加专业培训,接受正规学习。也可以组织当地的致富能手给他们讲讲自己的致富之路,组织专家通过真实的生动的案例故事激发农民的学习主动性。政府部门还应该对农民放宽免费继续教育及培训的条件,这样会吸引许多的农民一起学习,一起培训,争取实现不限时间的培训。因为农民除了要挣钱还要干农活,时间不能保证统一性。争取通过村委会的组织利用远程教育或网络学习实现农民学习的愿望。

2.实现职业教育与村落的对口教育。现代职业教育逐渐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以学生为中心,以创业和就业为中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才是素质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体现。职业教育应根据不同的农民制订相应的学习方案。这样做不仅能够为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而且也能够带动农民的继续教育工程。针对农民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的问题,可以定期邀请相关技术专家到村里和当地的农民面对面交流,直接解决他们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种面对面交流、手把手传授的方式,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增收,也可以促进新型产业的开发,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深入的理论学习提供实践经验。

3.构建农村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村委会应该建立一个长期的与外界沟通的信息平台,比如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农产品信息,农产品销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全面的服务,定期安排有关专家到村里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常为外界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同时要支持鼓励农业方面的带头人,带动当地的农民就地就业甚至创业。

4.注重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而且对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养成,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政府部门越来越注重农村文化建设,不过关键是要切实可行。例如政府部门要定期的组织各级文化单位深入农村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真正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要加大政府投资,建设体育文化场所、电影院及其活动场所。定期组织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举行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喜爱的文娱活动。有很多农民具有很高的艺术天赋,通过这些活动还可以为他们开辟另一片天地。

5.加快媒体的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民的欣赏水平也随之提高,因此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受到青睐,为他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很多的选择机会,因此加快媒体建设势在必行。另外,希望电视台开办农村频道,增加农村节目、栏目等。报刊、出版社要根据农民的实际购买能力降低农村农业技术及适合农民学习书刊的价格,鼓励农民多看书报,增加学习文化知识的渠道。

6.积极扶持农村群众文化团体活动。为了更好地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应该在各乡镇积极开展文明乡镇的评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农民的文明意识。还可以定期举办农民运动会,运动会的项目要结合农民自身的生活环境进行设置。运动会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增强团体意识。政府要鼓励支持农村业余文化团体,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经费。通过举办民间艺人比赛挖掘民间艺术,使之能够很好地流传下来。

培育新型农民任重而道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进行的一项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健全的保障机制。不仅要建设村级活动场所,而且要提高领导班子的带头意识,这才能真正的为培育新型农民提供保障,真正的提高山西农民的素质教育水平。

总之,只有提高山西农民的综合素质教育,培育新型的农民才能使得山西的“三农”问题有所突破,才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

[项目基金:山西省社科联项目“山西‘三农’问题研究(编号:SSKLZDKT2007020)”]

参考文献:

1.候雪锐.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发展现代农业[J].科技创新导报,2008 (19)

2.王俊凤,崔永福,路剑.论提高农民素质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08(6)

第4篇: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对策;玉溪

新型农民的主要特征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培养方式主要有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新型农民教育形式,侧重培养“有文化”的农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是新型农民培养的主要方式,侧重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

为了摸清玉溪市新型教育培训状况,我们以玉溪市开展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机构为调研对象,对其“十一五”期间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这些机构是: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市县两级的中等职业学校、市县两级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市县两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市县两级的农机培训中心、市县两级科协的“农函大”、县乡两级的成人职业培训机、部分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社会培训机构。我们认为,这些机构开展的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可以代表玉溪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总体情况。

一、玉溪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现状

调研统计果显示:“十一五”期间,玉溪市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累计培养新型农民35.8万人(次)。其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3930人,占1.10%;中等职业教育38578人,占10.77%;新型农民科技培训14021人,占3.92%;“农函大”教育培训62657人,占17.50%;“绿色证书”培训45281人占12.65%;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7013人,占35.48%;农机技术培训58191人,占16.25%;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8140人,占2.27%;“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23人,占0.06%。(见表1、图1)

1.职业教育得到较好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玉溪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改善了办学条件和师资队结构,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稳步提升。全市13所职业院校中,有国家改革示范校1所,部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2所,其余4所为合格中等职业学校。培育了8个省级骨干专业和12个市级骨干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4%。“十一五”期间年均招生12225人,比2005年的9090人增3135人,增34.49%;在校生规模33057人,比2005年的20958人增12095人,增57.71%。年均毕业7562人,比2005年的4329人增3233人,增74.68%。在这些学生中,90%以上来自农村,所以,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民(未来农民)学历学识水平,系统提升农民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是新型农民培养的重要阵地。

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为主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由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支持,对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以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为目标。玉溪市于2004年开始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由于资金有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异军突起,已成为农民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民培训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培训农民315526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7013人,占农民培训总量的40.25%。培训后转移就业119781人,培训转移就业率94.3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已成为农民培训主力。

3.农机技术培训成倍增长

“十一五”期间,针对农用汽车、拖拉机、农田耕整机械等迅猛发展,农机安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实际,玉溪市农机技术推广培训站,加强农用拖拉机、农用汽车、农机操作手、农机修理工的培训工作。全市共培训58191人,年均培训11638人。培训人数有逐年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7728人增加到2010年的15471人,增7743人,增长1倍多,年均增长率25%。

4.联合办学增强培训实力

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在新型农民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纷纷采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联合开展农民培训,既能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增强实力,又能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调动学员主动性,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如农函大与农广校联合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与职中、用工企业联合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

5.培养规模有待提高

从新型农民培养的年度分布上看,2006年-2008年间,呈明显的上升态势,年增约1万人(次),年增幅16.84%。2008年以后,规模呈微缩平稳状态,年培养规模保持在7.6万人(次)以上,但新型农民培养数量占农民的比例并不高。以2010年为例,全市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共培养新型农民7.61万人(次),仅占全市乡村人口的4.2%、乡村劳动力的7.22%;全市共毕业初中生29133人,其中,12294人(占42.2%)进入普通高中,6222人(占21.36%)进入职中,还有10617人(占36.44%)升不了学,他们基本上是农村学生,是最具备培养为新型农民潜质的新农民(数据来源:《玉溪市统计年鉴2010》)。

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多数基层领导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不到位。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重视经济建设、重视项目投入,而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研究不多,形成点子少、办法少。部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2.农民总体素质偏低

农民的整体素质比其他行业从业员偏低。玉溪市统计局2005年-2010年农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率为 8.82%-10.22%;小学文化程度为32.22%-36.60%;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在52.02%-55.74%;中专、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 1.63%-3.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08年为例,玉溪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8.82%,全国6.15%,高于全国2.67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占33.02%,全国25.30%,高于全国7.72个百分点;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占55.16%,全国62.42%,低于全国7.26个百分点;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99%,全国4.34%,低于全国1.35个百分点,实际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全国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

3.经费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市、县、乡三级长期、稳定的财政预算投入保障机制,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基本的办学经费得不到保障,培训工作较难开展。目前,多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都是依赖中央和省争取到的项目资金支持进行培训,缺乏统筹规划,缺少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投入的政策措施。多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多年未能进行更新改造,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必要的教学设备不足,办学条件不适应教学需要的现象十分突出。

4.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不适应

在组织培训内容上对农民的所思、所想了解不多,掌握不够,对农民当前需求把握不够准确;在培训课程设置上对实用性注重不足;在培训内容上针对性不突出;在培训时间上没有抓住生产季节重点;在培训方式上没有突出示范性;教学方法简单、创新性不够,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大多数还停留在教室里老师讲,学员听,还沿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法。一些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应用不多,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实验、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的不多。

5.培训教师、教材不适应

培训教师不适应。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部分乡镇成人职业技术校,教师编制长期空缺,没有专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虽大多都有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但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教学往往出现从理论到理论的现象,培训内容新颖性不强,有的甚至脱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吸引力不强,农民难于接受;而农业系统的培训师资队伍,虽大多都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但缺乏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培训授课往往出现枯燥乏味的现象,对农民听课的吸引力不强,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也难以达到预期。

培训教材不适应。长期以来,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教材重视不够,基础课大多数采用全国统编教材,而专业课因各地生态类型、气候因素、生产条件、生产水平、生产方式、投入情况等千差万别,统编教材不适用。而能够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域特点,针对生产实际、符合农民需求的高质量乡土教材,目前仍缺乏或缺少。

三、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长期性的战略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感,提高参与度。要搞好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农民意见,注意决策的科学性。根据当地农村实际,组织相关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选择适当的教育培训地点和符合条件的师资力量,基于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规范教育培训,注意总结工作经验,并使其系统化、制度化和长期化。大规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必须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当前,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还要加快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2.强化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着基础性、根本性、全面性的重要意义。我国的研究表明,每增加1元农村教育投资,可使农业产值增加8.43元,且政府每增加1元的农村教育投入,可减少农户物质费用6.64元。农村教育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必要的文化基础。为此,一要坚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好农村中小学,巩固提高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加快实施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农村普及12年制义务教育,并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决不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从而保证明天的农业主力军能够全面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二要完善义务教育的投资制度。义务教育的投入应该是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负责,合理分担,构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稳步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将其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特别是中央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保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有效地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彻底解决农村教育发展欠债和教育经费的问题。三要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农村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教育资源匮乏,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因此,要大力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长期实行城乡中小学对口支援,或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确保农村学生享受与城市学生大致相同的教育,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师资,提升农村教师质量。

3.建立多元化经费筹措和保障制

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在于教育和培训,而首要因素在于资金投入。只有资金充足、切实到位,才能确保农民培训顺利开展。不少农民小农意识严重,教育观念淡漠,经济条件普遍较差,若让农民自己出钱参加培训,即便是对其很有益处,也不可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农民素质又是一个长期事业,仅靠政府增加投入远远不够,因此,保证经费来源至关重要。建议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农民培训经费的补贴;同时制定灵活政策,按照投入与收益对等的原则,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农民培训市场;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可采取实现培训经费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负担的措施。建议设立类似福利事业的新农村建设农民教育资金,鼓励企业和个人捐款,并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专职人员管理资金。建立完善的约束、保障机制,做到专款专用,责任到人。

4.强化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质量的高低,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因此,一是要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知识全面的“多面型”、“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要整合资源,统筹好农业高等院校、农业技术部门、科技部门、县乡成人职业技术学校、科协等人才资源优势,组建专兼职教师队伍;三是强化对农民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及知识更新,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四是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资质认定工作,加强培训教学环节的规范管理和培训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提高培训服务的层次和质量。

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工作。要组织农业院校、农业技术部门、科技部门、教育部门、成职教专家,根据我市不同的生态环境、气候类型、生产条件、农民需求,围绕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名、特、优、稀、缺”农产品的开发,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编写突出地方特色的乡土农民教育培训教材。

5.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第5篇: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变革路径;保障措施

作者简介:郝天聪(1989-),男,山东汶上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章志平(1967-),男,江西南昌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0-0033-04

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然而,长期以来,农民一直被排拒在中等职业教育之外。在终身教育理念之下,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在人生的每一阶段接受教育。为此,构建一种全新的“非学校化”的中等职业教育制度就成为当务之急。恰如伊万・伊利奇所言,我们必须将目前对于各种新型学校的探索,转变为对那些在制度上与学校截然相背的教育渠道的探索,即探索能够增加每个人的机遇的各种教育网络(educational webs),这种机遇使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成为学习、共享及互助的阶段[1]。

《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培养方案》)的出台,正是对“非学校化”中等职业教育制度的探索,它有别于传统的学校职业教育制度,采取“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方式,为农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敞开了大门。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本身也面临发展的困境,生源严重不足,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农民学员有利于解除自身的发展困境。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国亟需培育大批新型职业农民,这为中等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可见,由中等职业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乃双赢之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样就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探索自身变革的路径,以及国家政府为其提供制度政策保障,从而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园地。

一、现实之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紧迫性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城乡结构正在经历历史性的变化,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造成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截至2013年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继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以来,又增加了2.46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894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比上年增长1.7%,农民工每年仍在以1000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青壮年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以及农业收入占农村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业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造成农村劳动力由富余变为结构性短缺,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给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带来巨大隐患。农业部调查显示,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上,占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75.9%,平均年龄接近50岁,部分地区甚至达到55岁以上。而且,从农林院校毕业的本专科学生大多不愿意到农村就业,由于农林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他们迫切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想再重复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摆脱“农民”身份的欲望更加强烈,与回归“农门”相比,踏入“龙门”,在城市扎根生活显然更有吸引力。据调查,农业高校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到县城就业的占到4.4%,到乡镇就业的仅占1.1%,到村里就业的则寥寥无几;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弃农现象很严重,农业中等职业学校中涉农专业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20%左右[2]。农业专门人才的流失,导致农业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长此以往,“今后谁来种田”问题绝不是杞人忧天。

目前,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相比,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低。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6957亿元,增长4.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无论是增加值、增长速度,还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农业的现代化而言,农民的现代化是关键所在,农民现代化的过程是人力资本提升的过程,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然而,目前农村的人力资源结构不甚合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近五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由于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都是有文化的年轻人,留在农村的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有逐步降低的趋势,其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3]。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4]。农业产业化实现的关键是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这就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当前过低的劳动力素质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经阶段,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源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此背景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所言,只有加快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农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才能推进现代农业转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5]。鉴于此,必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双赢之策:由中等职业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为了拓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路径,壮大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2014年教育部、农业部联合了《培养方案》,此举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向广大农民敞开了大门。把中职教育的优势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6]。因此,由中等职业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双赢之策,无论是对于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还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发展阶段上分析,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强调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配置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及较高的人力资源水平。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依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提高人力资源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正如西奥多・舒尔茨在《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一书中所言,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对构筑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增强农民的自力更生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民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刺激,将会点石成金[7]。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的农民技能培训,要依据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严格按照其培养目标进行培养。要培育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8]。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民培训的支持力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培训不等于教育,培训往往只注重农业生产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社会服务、市场营销、经营管理、职业道德等综合领域的教育培养,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难以有效改变农民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相比而言,由中等职业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更加具有优势,学习体系也更加开放、灵活、互通,它可以从观念、道德、技术和能力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中等职业学校强调“农学结合,弹性学制”,具有丰富的办学资源,与行业、企业存在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师资队伍、实训设备、教学场所,还是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质量都有保障,而且可以针对不同层次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提供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服务。为了培育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系统性、专业性、实效性的优势,进而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获得长足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在数量规模、师资力量、基础设施、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数据显示,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在2006年-2008年呈上升趋势,2009年起有所回落,2012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仍有12663所,但招生数已经从2010年高峰时的868.14万人下降到754.13万人。一系列数据折射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困境。生源严重不足,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的“产能过剩”,亟需扩大招生对象。生源不足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大学扩招,适龄人口下降,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有限的生源大多被普通教育吸引过去;另一方面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定位不准,存在“唯学生生源论”的现象,这是生源不足的主要原因。在“唯学生生源论”的指导之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仅限于初、高中毕业生,并逐渐形成一种生源定式,将大批渴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民拒之门外。尽管国家政策允许中等职业学校对农民实施注册入学,但现实中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并未真正大量招录农民学员。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对接受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需求,他们渴望通过接受教育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却由于针对农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保障体系不健全,加之受年龄、时间、场所等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可以说,《培养方案》的出台为中等职业教育变革指明了新方向。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需要重新定位,扩大招生对象,将农民纳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范围。正如学者程伟所言,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市场和国家发展形势的需要,因为社会的认可是职业院校的生命支柱和立身之本,职业教育社区化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职业院校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起国家培育职业农民大军的责任与使命[9]。此外,在学习型社会中,现代职业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正规的学校教育,而更加强调终身学习体系的建构,相应的职业教育的对象也更加广泛了。由中等职业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允许农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正是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体现。总之,由中等职业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可以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而且可以破除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困境。

三、培育之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在《培养方案》颁布以后,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向广大农民敞开了大门,但是由于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同于普通的学校职业教育,而且目前仍然缺乏健全的保障体系,所以,由中等职业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需要学校自身以更为开放的心态,更为开阔的视角做出变革,也需要国家政府为中等职业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项光荣的事业提供制度政策层面的保障。只有在这种“里应外合”之下,才能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园地,从而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大批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中等职业教育既不同于普通的学校职业教育,也不同于社会上的职业培训。在培育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内涵建设,严格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等方面加强变革,以适应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

其一,教育内容的变革。中等职业学校传统的教育内容是根据学校职业教育的特点设计的,难以适应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规格。所以,必须严格依据《培养方案》变革教育内容。《培养方案》规定,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分为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经济管理等五个专业类别,每个专业包含若干专业方向。同时,《培养方案》规定,新型职业农民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三大类。在实施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应该紧密结合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学校资源优势等变革教育内容。在专业设置上,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本地区农业的优势资源、产业、项目,根据需求状况,设置不同规模的专业类别,切不可“平均主义”,不然可能造成某些专业“供不应求”,而另一些专业却“供过于求”。还要考虑到学校本身的优势所在,开发特色农业相关专业,从而为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适当增加农业产前和产后课程内容,也允许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根据自身生产生活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综合考虑地区农业产业状况,并依据《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变革教育内容,才能培育出真正服务于地区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其二,教育方式的变革。在教育方式上,中等职业学校也应该严格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依据农业产业的特点,结合国内外农民职业教育经验,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以农学结合为原则变革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方案》规定,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应该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理论教学采取课堂教学与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而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专业实习、技能实训和岗位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的组织方式。由于农民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应该采取灵活机动的授课形式,根据农时季节特点安排教学,农忙时通过实践教学指导生产,农闲时则集中安排理论教学。而且,由于农民居住地一般比较分散,集中到同一个场所学习比较困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采取远程教学、送教下乡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便利的教育服务。另外,由于农民的文化基础比较差,如果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显然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应该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加强与现代农业园区、科技示范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产业部门的联系,引导农民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其三,师资队伍的变革。由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对象是在职的和潜在的农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他们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特殊群体,这就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必须加快师资队伍的变革。根据《培养方案》的规定,中等职业学校要注重吸纳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和“土专家”参与教学,聘请有关机构专家做兼职教师,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扎住根、对农民有感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针对性建设:一是立足自身师资队伍,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一批既精通职业教育规律,又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专业带头人;二是通过政策吸引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教育培训使他们成为兼职教师;三是加快培养一支既懂生产,又熟悉政策法规,能指导合作社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四是健全与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优秀人才、稳定师资队伍的良好机制[10]。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形成长效机制才能提供更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

其四,考核评价的变革。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的考核评价不同于普通职业学校的学生,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加速考核评价方式的变革,探索符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的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培养方案》规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和实践成果考核。过程性考核是对农民的学习过程做出测评,终结性考核是对一门课程的结业考试,实践成果考核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生产经营技能和实践成果的综合测评。同时,对新型职业农民实行学分制,学分由课程学分和认定学分构成,探索建立农民学分银行,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2720学时,修满170学分即可毕业,颁发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课程学分是农民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学习获得的学分,认定学分的范畴涉及学习培训经历、职业技能、从业经历等方面。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特殊性,中等职业学校在培育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实践成果的考核,以此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另外,对于学分的认定要更加灵活,充分考虑农民职业教育的特点,允许农民以生产技能、学习培训经历等折抵学分,使农民接受的培训与系统的综合性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学分与学时的对接,达到全方位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知识、技能与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伊万・伊利奇.非学校化社会[M].吴康宁,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2.

[2]郭智奇.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J].中国农业教育,2011(1):7.

[3]张祺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破困前行[J].职业技术教育,2013(24):66.

[4]李秉龙.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36.

[5]韩长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J].农村工作通讯,2013(24):18.

[6]袁媛.探索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育新路径[N].农民日报,2014-05-07.

[7]Schultz,T.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4:334.

[8]卫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须回答三个问题[N].工人日报,2014-05-08.

第6篇: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农民素质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而发展现代农业,最终需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虽然很多,但整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而培训新型农民就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亟需解决的难题和任务。

一、培训新型农民的意义

所谓新型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律、讲文明的农民。“新型农民”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它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内涵,它既要求农民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政治素质身体素质诸方面,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而使自身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培养新型农民。

(一)培训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农民知识、农民思想意识更新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和决定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整合。鉴于此,国务院总理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全力提高农民素质。

(二)培训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

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能加快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才能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成功转型、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将人口压力传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同时也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三)培训新型农民能够促进农民增收

对农民进行培训,能够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全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劳动职业技能培训、科技文化培训,能够促进农民增收。

二、培训新型农民面临的问题

1.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落后,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都开始逐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针对培训农民的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也迅猛发展,同时加大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力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培育,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太多,目前农村的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诸如资金短缺、优秀师资匮乏等,农村教育依然薄弱,农民文化素质依然偏低。有关部门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大大高于农民,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不到8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到了87%。再加上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地域资源分布不均衡,就导致农民素质有高有低。总之,农民受教育年限偏低,这直接会影响和制约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农民科技素质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所以农民对新鲜事物的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往往对新鲜事物持观望和怀疑态度,再加上很少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导致其学习和掌握相关科技知识较慢,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也较差。这相对于发达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来说,存在很大差距,国外农民通过科技推动带来的农业附加值是相当高的,极大的促进了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我国农民主要从事一家一户分散式传统农业生产与经营,附加值比较低,经营方式和经营规模的不足,信息又不流通,直接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没有充分彰显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3.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

农民往往通过看电视、听广播、邻里之间相互交流来获取信息,信息来源既单一又缺乏时效性。因此,他们思想陈旧,接受新鲜事物较难、比较慢,对高新技术关注度不高,往往效仿他人的做法,没有创新意识。信息传递的不通畅,也使得市场需求和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的现实状况也难以对接,造成培训内容空洞单一、缺乏现实时效性,既影响了培训效果,也钳制了农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4.农民思想保守,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经济

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我国农民主要从事一家一户分散式传统农业生产与经营,再加上信息沟通不通畅,所以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现代经营思想,难以驾驭讯息万变的市场,不能及时捕捉市场释放的信号,有效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构和方向。同时又缺乏竞争意识与创新变革精神,难以抓住市场经济带来的大好机遇。总之,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发展现代新型农民。

5.农村实际从业人口素质较低,难以提升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在利益和生计的驱使下,大部分青壮年农民背井离乡,奔赴各大城市打工,目前留在农村的人员大都是老人、儿童和妇女,这些人构成了农业劳动的主力军,单纯依靠这些人难以提高科技水平,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就致使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削弱,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如何留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是目前农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培育新型农民的应对策略

1.有效整合资源,加大政府对培训的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入,把农民培训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同时由政府牵头,建立以农业部门为首,财政、教育、科技等部门协调参与的综合管理机构,尽快制定出台并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计划”,确立实施目标、实施办法和考核标准,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全面推进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同时,鼓励和支持建立农民培训多元化投入体制,推动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进一步解决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不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

2.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劳动技能

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结束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后就直接参与农业劳动,极少有机会和途径接受更高层次涉农领域的科技知识与技能。因此,要在农村地区全面普及9-12年的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既能弥补许多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在涉农领域的科技知识与技能不足,也能提升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

3.科学规划,明确培训目标,重点突出,扎实有效地搞好新型农民培训

各级政府、培训机构在培训时要科学规划,统筹管理,有层次有条理的搞好培训。在培训对象上重点突出对有意愿从事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内容上突出对农业专业技术、农民创业、农民科技示范进行培训;在培训时间上,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可以采取农闲季节、晚上等安排培训时间;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采取现场指导、远程教育、课堂教育等方式。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培训激励措施,激发更多农民的培训意愿,避免培训走过场,从而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4.打破原有的农村生产方式,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经营

改变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式农业生产与经营,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组织,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农民参与农业生产与经营,改变现有“3860”现象。青壮年农民相对于“3860”,其教育水平稍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只有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农民参与农业生产与经营,才能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真正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好专业化、高效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

5.采取丰富多样的培训模式,促进培训成效

针对新型农民培训,可以采取现场指导型培训模式、典型示范型培训模式、项目推动型培训模式。现场指导型培训模式就是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线农民为培训对象,直接在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种植、施肥、病虫防治等理论讲解和技术推广,同时辅以现场示范和疑难问题解答。典型示范型培训模式就是指通过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的形式,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形成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科技学习的一种农民培训形式。科技示范园里品种新颖、技术超前、实例详实,便于观摩学习,使农民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高新技术带来的成果和便利。项目推动型培训模式是指以高新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选好项目、进行试点示范,组织农科教各方力量,解决人财物、场地、师资等问题,全力开展项目培训。在项目开展和推广过程中,逐步拓展项目生产规模,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学研、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生产走上产业化道路,以服务于农民致富、发展现代农业。

6.积极发展远程教育,拓宽新型农民培训渠道

远程教育是指利用发达的网络媒介及电视等传播媒体来进行教学,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密度低,各大高校、农科院所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给广大农民搭建信息传递平台,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远程教育能够克服传统教育方式的诸多不便,利用其自身优势,高效、快捷的将前沿的农业科教知识传递给农民,同时农民也可以在有网络资源的情况下随时接受各种教育资源,这样就能增加农民参与农业技能培训的机会,提高农民素质。但是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积极创造农民上网的便利条件,让农民能够随时随地上的了网。

7.通过立法保障新型农民培训

目前,虽然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也取得较大进展,但没有相关法律来规范和支撑农民职业教育。因此在未来培育新型农民的进程中,可以在借鉴国外农民培训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一些关于农民教育培训的立法,从法律层面来保障我国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建立健全农民培训机制,从而保证新型农民培育能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纪中强.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3年第8期,17-18页.

[2]洪洁,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养方向与途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13年7月,

217-218页.

[3]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考[N].湖北日报,2010年9月1日.

第7篇: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

内容摘要:农民科技教育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实现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本保证。本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农民科教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并据以提出了系统的对应策略。

关键词:教育 科技 农民科技教育 对策

现阶段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已经取代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有数据显示,世界财富的85%集中于人力资本,美、日、韩等经济赶超的奇迹均得益于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科技是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的统一体,其通过对劳动者、劳动工具及劳动对象的渗透和物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而推动经济的增长,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和科技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交融关系。教育使科技知识得以延续和传播,而科技则为教育提供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单调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两者在宏观目标、运行机制和作用后果上进行目标协调,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组成部分;科技通过改造国民经济技术结构、改革科技体制、促进教育和经济发展,而教育则通过提高人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发明促进科技和经济发展。

科技教育是科技与教育两职能的交叉与融合,是国家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农民科技教育是科技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将科技知识、思想和方法内化为农民科技技能的教育,分为职前、职中和职后教育三个阶段,主要培养具有科技素养的农村基层干部、农民企业家、农民技术骨干、非农产业工人、农村市场经营者、新型技能致富劳动者和未来农村合格劳动者。

农民科技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世界农业深刻变革与农业战略结构调整的重大转折期,农业科技教育有着极强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其对经济贡献度已大大超过其它要素。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深刻改变着世界农业面貌,使农业产生质的飞跃。农民是农业活动的主体,农业科技对农民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在资源、市场双重约束下,农业发展面临许多新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品质不高,销售不畅,价格低迷;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综合效益不高,农民增收慢;国外农产品竞争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受挑战。这些问题都与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有关,通过教育可使他们认清农业形势,转变旧的思想观念与经营方式。

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农业要适应市场对产品优质化、多样化需要, 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优化生产结构、提高产品品质,优化农业环境,发展效益农业。这需要农民树立市场、竞争、开放、质量、效益的新理念。

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用工业方法经营农业,发展商品化、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农业,通过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的方式,要求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和经营技能,采用先进技术与工具,及时捕捉、判断市场信息,成为懂生产、懂经营、懂技术、懂市场的新型农民。

当前农民整体科技素质较低的现状。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占到40%以上,从没接受过科技教育的则在70%以上。大部分农民科技意识弱,农业短期行为严重,习惯于自然、半自然的经济方式和传统的农业劳作方式。许多农民信息闭塞,缺少接受教育、获取信息和提高发展能力的机会。要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必须接受科技知识教育。

江苏农业科技教育状况分析

江苏农业科技教育在东部沿海地区有一定代表性,对全国其它地区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苏农业科教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结合定性的资料整理与归纳,探寻影响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影响因素

影响江苏农业科教水平的因素很多,考虑到影响因素连续数据的可得性,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样本数量及其时间序列的要求,笔者通过对《江苏统计年鉴》、《江苏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江苏省教育厅、农业厅、科技厅政务公开信息等原始数据资料的筛选、整理,借助SPSS13.oforWindows软件的因子分析工具,在剔除了再生共同度和相关性系数低的指标后,选择2001-2007年间的31个指标构建江苏省农业科教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层级关系如下:

一级指标为目标层,反映江苏农业科教水平状况(A),二级为科教宏观指标(B1)、农业现代化水平(B2)、农业实用技术人才拥有量(B3)、农民文化程度(B4)、各级科教主体毕业生人数(B5)、农民科技信息水平(B6),三级分别为B1的农业总产值、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外商农业直接投资额、户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平均每人全年总收入、一产从业人数、粮食产量、初级产品出口额和农副产品成交额,B2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每亩耕地施用化肥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和农用柴油使用量,B3的农业技术人员数和乡土人才数,B4的农民文盲比率、农民小学比率、农民初中比率、农民高中比率,B5的职业中学毕业生数、成人中专毕业生数、成人中学毕业生数、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毕业生数,成人初等学校毕业生数、网络教育毕业生数、普高农学毕业生数和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数,B6的农业科学图书出版数、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和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脑数。指标体系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直接和间接的反映了诸要素对农业科技教育水平的影响。

(二)统计结果及简单分析

运行SPSS13.oforWindows软件的因子分析工具,对原始数据作适宜性检验,其中相关性系数在0.38~0.96之间,再生共同度在0.713~0.981之间,KMO值为0.853,Bartlett球度检验值为2415.428,相伴概率为0.000,高度显著,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在“提取”项中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未旋转解、特征值>1,在“旋转”项中选方差最大,在“得分”项中选回归分析,确认运行。输出的变量相关系数>1的特征值有5个,其中前3个总和即>85%,于是按原设置重新运行软件,取因子数为“3”。 最终输出结果如下:F1特征值为12.005,对总方差的贡献度为38.726%;F2特征值为10.967,对总方差的贡献度为35. 379%;F3特征值为4.098,对总方差的贡献度为13.215%;累计贡献度为87.32%,亦即共同解释了原始变量标准化方差的87.32%。在第一主因子上载荷较大的变量有成人中学毕业生数(0.941)、普高农学毕业生数(0.935)、农业技术人员数(0.913)、乡土人才数(0.913)、职业中学毕业生数(0.902)、一产从业人数(0.871),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0.833)、农业科学图书出版数(0.781)、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毕业生数(0.754)、成人初等学校毕业生数(0.721)和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数(0.668)。这些指标主要反映农民接受各层职业科技教育及获取科教信息的情况,可命名为农民职业科教因子。从权重来看,其水平并不高,说明职业科技教育对江苏科教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并不很强。在第二主因子上载荷较大的变量有有效灌溉面积(0.936)、农副产品成交额(0.917)、每亩耕地施用化肥量(0.867)、户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0.842)、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0.805),农业机械总动力(0.767)、初级产品出口量(0.738)、农用柴油使用量(0.679)和平均每人全年总收入(0.650)。这些指标主要反映农民科教的支撑条件及科教水平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可命名为农民科教支撑与效用因子。从权重来看,其对农民科教的影响较大,这一方面说明江苏农民收入增长与农业机械总动力等投入对农民科教的推动作用、农民科教水平提高对农业经济效益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限于农民科教专题资料搜集的困难,使用公开出版或公布的权威的间接资料反映专题研究有一定的统计偏差,需要借助其它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判断。在第三主因子上载荷较大的变量有农民高中比率(0.844)、农民初中比率(0.826), 成人中专毕业生数(0.759)、农民小学比率(0.639)和农民文盲比率(0.512)。这些指标主要反映农民文化程度对科教水平的影响,可命名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因子。从权重来看,其对农民科教的影响较弱,说明江苏农民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科教的发展。

江苏农业科教存在的问题

认识不足。各级政府没有充分认识科教的巨大经济功能,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领导干部侧重抓农村基础教育,把中小学升学率作为衡量农村教育绩效的重要标准。农民对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及自身科技素质提高重要性认识不足,习惯于传统生产方式,缺乏学习热情,普遍存在“厌学”情绪。

组织不健全。政府无专管职能部门,缺少统一规划、组织管理和部门协作。农业、教育、劳动、妇联、共青团、政研室等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调控失衡。组织工作散、乱、空,培训盲目、随意、无序和重复。

保障不力。缺少完善的农民科教政策和制度体系,没有对各级政府职能、科教各当事人作行为规范。没有专项教育经费及激励机制,办学条件简陋,农民参培机会成本大,预期收益不明,不愿培训。

基础薄弱。教学机构经济基础、教学设施、培训场地等不足,师资力量不强,缺少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

内容、形式脱离实际。教学内容与生产脱节,缺乏农村劳动特色,学不致用;教学形式单调、呆板,以电视、广播为主,缺少针对性、实效性,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竞争不规范。办学体制开放以后,培训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办学机构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不重质量,靠“坑、蒙、拐、骗”诱导农民学习。农民学而无技,难收实效,积极性受挫。培训学校形象受损,招生困难。

宣传不力。电视、报纸、杂志、出版、广播等传媒是农民科教的有效途径,但宣传版面、播放时数及广度、深度不够,出版书籍的质量不高,一些单位受利益驱动,科教刊物夸大其词、空洞且不切实际,不适合农民口味,趣味性差。

农民自身问题。青年农民多外出打工、经商多,从事农业生产非老即少,科技素质低,对新技术弄不懂、不会用,用老经验经营,增加了教育的困难性。农民获得新技术与市场信息的主渠道往往不是来自政府和媒体,而是身边熟人和亲朋,生产的盲从性大。农民收入少、积累少,对科技对生产带来好处认识不足,主动拿钱参培少,接受教育被动。由于平时忙于耕作,闲来经营小生意,集中学习时间少,工学矛盾突出。

提高农业科教的思路

(一)思想重视

要站在农业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民科教的重要性,把其纳入农村发展的战略重点,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它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必需环节。农民科技素质低,科技成果就无法形成现实生产力,农村经济就缺乏根本动力。要认识到产业化是农业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其核心是依靠科技实行全要素集约经营,它需要教育为产加销、贸工农各环节提供各种人才。要认识到农业市场化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农业必需按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确定产业并组织生产。教育要培育农民的市场与开放理念,打破封闭保守的自然经济模式,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引进优势因素,借助外力,发展自己。要认识到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大批农民从一产分离,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农业现代化,必需靠科教促使科技应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要认识到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客观上要求农民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接受新技能培训,农民教育是终身教育。最后,要认识到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力资源主体在农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根本在于教育。

(二)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应成立农民教科领导小组,组织各相关部门参与,统一规划和协调。农业部门是最深入农村、贴近农民、了解农民的部门,应作牵头主管,由其他部门配合,形成一个政府统筹、部门牵头、培训单位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组织体系。完善科教市场管理机制,各类科教资源要公开平等竞争,凭能力发展,以提高科教效率。教育单位应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完善教育计划、实施、检查、督导等管理。通过产业化经营、合作经济等形式有效组织农民,提高农民科教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教育覆盖面。

(三)科教平台体系构建

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合力,根据“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分级教学、明确责任、互相协作”原则,构建一个由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开放运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相互协调、功能齐全的科教体系。其中,高职院校负责中高级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农广校、函大、科普学校、科普活动室、夜校负责成人教育,大众传媒、多媒体、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负责函授教育,培训中心负责实用技术、绿色证书、跨世纪青年农民、职业技能、转移就业等培训,科研单位、推广机构、中介组织、龙头企业负责短期培训,示范基地、示范户侧重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增设职业教育培训课,对完成文化课的初、高中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未来合格农民。

(四)科教保障体系建设

第一,立法保障。应通过立法确定农民科教地位,明确政府机构、人员及经费职责,确保科教权益、秩序,规范科教行为,避免人为干预的随机性。第二,政策保障。政府应制定系统的科教政策,规范、引导和激励科教行为,并在办学机构资格、办学环境与公共服务上给予保障和扶持。应对公办科教机构的编制、人员给以保证,鼓励民间组织、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培训,对重点领域给以教育补贴,对获得科教证书的农民在选干、项目配套、资金投入、土地流转、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产后服务等方面给以优惠政策待遇。第三,经费保障。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民间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政府的科教投入要稳步增长,幅度应大于国民收入增长,支出结构应向科教倾斜。应整合扶贫、教育等资金设立专项科教经费,在二、三产业设立支农基金,由农业项目划分一定比例科技专款,对企业、个人投入科教的资金算作税前开支。允许受教者以适当形式参与科教投资,允许教育单位按人均培养成本确定收费标准。允许科技建筑用地按公益事业用地办理。第四,教学资源保障。应建设必要的校舍、场馆、场地等基本教学设施,建设现场示范教学实习基地,配置电化、远程、网络、声像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整合文字、音像、书屋等资料库,制作文字教材,录制广播电视教学节目,开发特色课件,形成软硬件结合的教学资源保障体系。第五,师资队伍保障。应选聘思想觉悟、专业理论、操作技能、口头表达能力和事业心强的、热心科教的科技骨干为专业教师,聘请专家指导科教工作。通过业务考核、在职与脱产培训、专题研讨、外出参观等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农民科教师资队伍。第六,农民参教保障。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引导、鼓励农民参加科教,激发其学习热情。如对参教农民免费住宿、收成本就餐、减免学费、凭结业证书推荐就业等。

(五)教培单位的管理机制建设

第一,树立正确办学理念。以质量促规模,以规模求效益。让更多的人接受高质量科技教育,让发达地区农民普遍掌握农业产业化所需要技术,让不发达地区农民普遍掌握一两项脱贫致富技术,通过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实现教培的效益目标。

第二,需求市场分析。伴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由单纯种、养殖向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农民专业技术需求多样化。多数学习者希望接受时间短、见效快的实用技术培训,应满足教育层次需求的多样化。教培单位应对市场需求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和整理, 选准适宜当地的科技项目,对项目可靠性、适应性、效益性进行综合评价,按市场的价值标杆指导项目选择,接受政策与市场规律的双重调节。

第三,适合的科教内容。根据市场需求,实施分层教育。对技术、推广人员进行高新技术教育;对初中、高中毕业生等未来新增劳动力进行学历和职业技能双重教育;对复转军人、初高中青年进行自主创业教育;对基层干部进行职业或成人专业教育;对有一定文化、35岁以下农民进行非农转岗技能培训;对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应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实施短期实用技术与绿色证书培训。对贫困农民和妇女进行扶贫和妇女技能专项教育。所有科教培训还须增加科普宣传、思想文化、法律政策和卫生健康等教育。内容涉及技术、法律、管理、加工、营销、服务等各个方面。 第四,采取相适应的科教形式。针对不同的受教群体采取灵活的科教形式,全日制、半日制、白班、晚班、电视讲座、函授、网络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学制教学。中、长班采用集中教学;短期培训采用分散教学,送教下乡;时间不固定采用远程教学,通过信息网站把科教信息送到千家万户;文化水平低的则应采用基地示范教学;季节性强、技术急需采用现场教学,通过田头会诊、现场指导、技术讲座解决疑难问题。转岗、转业采用订单、定点或定向教学。

第五,注重教师教学管理。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精编教材。教师要融汇贯通,编写成易于农民消化、吸收的通俗易懂的乡土教材。其二简化科技理论。教师教学要深入浅出地讲透理论,在有限时间言简意赅地把最基本、最精粹、最核心的知识简明的传授给农民。其三强化技能训练。使用挂图、模型、实物、教具等直观教学,用讲解、操作、指导、再操作反复训练,熟练操作技能、技巧。巡回辅导中,要结合农民各自生产中发现的新问题,沿知识再现与形成过程,对农民进行释疑激趣、解惑启发、深化理解。在总结教学中,要引导其获得启发、积累经验、吸取教训、生发联想,用现身说法在互教互学中切身感受与体验,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升华。其四细化科技规程。教师要把知识归纳、整理、概括,简化成生产时间表、活动顺序表,农民生产前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试就灵、一用就富。其五教学过程管理。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彼此交流授课技巧,共同提高;组织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开展教师的教案、教具评比,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实行教师教学考核制。

第六,内外部竞争管理。教培单位要积极参与外部竞争,适应、驾驭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通过开放竞争,整合优势资源,协作发展。要把竞争机制引入内部管理,打破平均主义,把招生、培训、管理教学多项指标分解到人。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靠办学队伍的整体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发展壮大自己。

第七,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公正的考核、评估,按实绩对有成就者晋职、奖励、提拔重用。鼓励教师在教学外积极为农民服务,从事技术指导和推广。鼓励教师大胆采用“包村、包户、包教、包会、包生产、包经营、包创业”的六包科教模式,对成效显著、培训、扶持大批科技示范户和致富能手者给以重奖。同时,也应对学习优秀的学员给以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第8篇: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

建国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农民的生活也大大改善。但必须承认,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发展变化还很差,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现在反思这一现象因素许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村的农民素质不够,缺乏人才。读《新农村新农民读本》(戴忠金编著)给人一个启示(感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求真务实地抓好提高农民的素质这个关键,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 把提高农民素质当作一项经济工作来抓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121)。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真正地认识教育在经济工作中的地位,在思想上要确立“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去发展农村经济,去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把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科技的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确保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科技的投入,使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和农村科技工作正常运行。

二.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目前我国还是九年义务教育,而在普通初中或高中的教育中,很少或根本没有涉及农业技术的相关知识,农民的素质特别是知识技能水平不够高,因此,必须建立完善农业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使初中毕业未上高中或高中毕业未上大学的学生及农村中青年,结合自己农村或家庭的实际,进行一定时间的脱产的农村实用种养,经营等技术,务工职业技术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从而为农民立足社会发展生产、发家致富打下智力基础,如“罗彩辉,廉江市木马村人,到农校学习后,更新荔枝的品种,培育出蜜糖荔,一年单卖果苗就稳赚8万元”(母发荣、林旭娜:《破解乡土人才的困局》,《南方月刊》20xx.7.p13)。教育培训费用采用低收费方法,让农民的子女们能上得起学,学得起。

三.抓好中年农民的技术培训

农村中年农民一般都是农村种植、养殖、经营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不可能像青年人那样进行较长时间的脱产学习培训,所以农村中年农民的教育培育一定要求真务实。农村中年人教育培训采用免费形式;教育培训的内容应该是市场信息,先进经验及新产品的知识,以及对新技术运用;教育培训应以技术培训为主,培训的方式可以采取“学校+场园”,“课堂教育(现场宣讲)或发放技术资料+劳动实践操作的指导”相结合。总之,通过教育培训让农民了解到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使自己生产经营不违法;了解到市场信息,学习种养,经营等实用技能,使自己的产品能卖个好价钱。

四.发挥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

可以说,现在“没有科技种不好田”,可以说“农村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业,但往往缺乏科技力量的支持来帮助农民种好产好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张琳琳:《对话新农村建设》,《人民之声》20xx.2.p14),现实中农民是很渴望技术帮助的,“如问卷调查显示:73.72%认为需要政策培训,67.22%认为需要农业技术培训,43.85%认为需要管理技能培训”(母发荣、林旭娜:《破解乡土人才的困局》,《南方月刊》20xx.7.p13),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探索出一条以示范、推广、服务相结合,以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结合新路子。要按照市场需求,农民的意愿去进行教育培训,要以优质的服务,高超的技术赢得农民的信赖。从而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服务的传播市场信息,培训实用技术,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功能。

五.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

提高农民的素质,这里的农民是包括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班子成员。必须通过组织建设,把那些 “带头致富、能力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不出事的党员选进村支部村委”(闫东:《永葆先进性建设新农村》,《学习时报》20xx.5.29.p13版),通过各种机构(如党校、电大、大学)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对村党支部、村委成员进行政治素质教育,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政治理论水平,民主公平公开处事意识,提高他们致富能力,发展经济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村党支部及村委成员,培养成引导、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带头人。

第9篇: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

一、当前农业推广中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已经不仅仅是自然资源的不足、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而是农民的素质,特别是农民的科技素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农民科技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根据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发现,发达国家每亩耕地平均拥有一名农业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正规高等农业教育的达45%―65%,而我国目前每万名农村人口中平均只有6.5名农业技人员。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六到七年,其中还包括大量文盲。这种农民科技素质普遍低下的状况相对于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动农业现代化事业来讲是不容乐观的。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事业的落后,主要表现在:

1.农村教育落后。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农村教育的人员结构和数量约占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9940万)的79%,但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教育不尽如人意,高中程度则是凤毛麟角了;根据社会科学院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末,我国农村人口数9.2亿,而以农民学校培训、资格证书和转岗为主的农民素质教育与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仅为291万人,仅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0.32%,约300人中只有1人受过职业技能培训;以农村骨干、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基层政府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为主的农村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人数为5831万人,仅占全国农村总人口(9.2亿)的6.3%。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农村劳动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的需求,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2.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农民科技培训渠道、形式单一。据调查,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部门的各种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以及部分职中。这些培训机构一般只集中在县城或乡镇举办培训班,很少深入农民群体,甚至大部分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形同虚设。通过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我们得知,当前农民接受科技培训渠道主要是自学和农技推广机构(包括农技推广部门、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培训。培训形式以现场指导和课堂授课为主。调查还表明,不足三分之一的农民会一年至少接受一次培训,接受过三次以上技术培训的农民更是不足3%。

3.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

(1)农业推广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早在1950年我国就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条例》,后续有1972年的《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1993年的《农业技术推广法》、1999年的《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及一系列相应的政策规定,再到地方出台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实施办法等,都从法律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规范和制定,但在这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与法律和政策配套的实施机制,在许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基本上被边缘化。

(2)以政府指令为主导。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基本以行政指令为主,习惯于下计划、要项目、等任务,为推广而推广。

(3)以技术为导向。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科研成果的市场性和实用性,但多凭主观推测,在传统推广模式引导下,无论科研人员还是推广人员,最关注的还是如何把技术成果本身推销给农户,而非市场需求和农民对它的接纳程度

二、加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对策和措施

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农业推广过程中农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改革农村教育体制。首先要从法制的基础上重视农村教育。其次,要加大农村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增加农民科技培训预算,从政策、资金、科技人员等多方面支持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并完善农村基础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高等农业教育三级体系,使农村义务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全面开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