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本信息管理范文

基本信息管理精选(九篇)

基本信息管理

第1篇:基本信息管理范文

明确责任以后,一定要建立一定的督查、检查机制,就是在责任制下对机房管理人员如何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保养、维护,维护的情况如何,要通过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使用、故障处理、设备维护的记录及报告来指导计算机机房硬件的管理;除了督促以外,还要组织专业人员定期组织计算机相关人员学习设备维护知识,如何确保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的性能稳健和运行良好状况,建立设备非正常下的预警措施和维护手段,使其机制化运行,避免出现类似临时通知,告知,通报等不切实际的手段来推卸责任,在安全问题上面有什么可以推卸的,必须做好万无一失,专业的做好本职工作,不然专业就无从考究。结合本单位的奖惩制度,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行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计算机软件管理是会计工作的必要条件

会计应用软件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程度的关键,整个会计信息化系统工程是在会计软件支持和有效控制下进行的。会计应用软件的安全程度决定了会计信息的风险程度。所以要进一步加强会计应用软件的管理,以确保会计信息安全,确保整个系统有效、正常地运行。

1选择

选择很重要,选择大于努力,在企业准备引进计算机工作平台的时候,要慎重选择会计应用软件,慎重不是不选择,而是明确选择的标准以及软件的合理性,不能追求高而大,适可而止,主要是保证会计核算工作能在合法、安全、有效的正常进行。确保数据的完整和核算的准确,报告的指导方向不偏离事实。具体如何选择,我们主张应该选择已经通过财政部门测评的会计软件,这个主要是符合财务管理需要,遵循统管原则。我们必须要合法运行,软件的不合法会导致诸多问题的产生,等问题出现再去弥补我们会失去多少财力物力是不可想象的。经过财政部测评的软件具有一定的法律保障,开发的软件公司也是具备较强大的技术支持,可以在技术培训、软件维护、版本升级时与上级保持一致,加上健全的售后服务,有效的保证会计软件正常运行。

2维护

维护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化信息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软件维护又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要进行提前申请,经过主管领导审批,在财务主管部门的监督下就行,并做好维护记录,最后要经过财务部的测试方可验收。最后还要提供验收报告。软件本身就会带有维护所需要的诸多授权;特别提醒,在维护保养过程中需要保存的有维护申请、维护记录、验收报告灯材料,避免会计应用软件被非法修改、删除。需要提醒的是,会计应用软件的升级、维护最好预约软件公司的人员来解决,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后期维护和后期软件的更新升级所造成的渠道冲突。

3授权

会计软件的门户授权是非常严密的,旨在防止与财务系统无关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非法进入系统进行非法拷贝、删除、修改、破坏程序,造成会计数据丢失、混乱甚至泄密,引发会计信息风险,所以,在这个系统中有很多授权,防止不具备权限的人员进行非法操作,每一个授权都是一套严格的保守口令密码并对外保密,财务主管根据人员变动和财务核算需要定期更换口令和密码;后台要做好各个授权窗口的操作人员登录系统的时间和操作,操作人员本身也要做好登陆系统的记录,以便核查。

4控制

计算机在网络状态下运行时是很危险的,除了要抵御外部的攻击,还要防止计算机被日常病毒入侵,只要有滋生的环境,计算机病毒就无处不在,所以在企业管理中,计算机网络管理是很重要的一个管理问题,财务的计算机管理要并入企业软件管理中来,而且要单独独立来进行管理,计算机病毒对系统统造成的破坏和干扰是不可忽视的,不但可以让你丢失一部分数据以外,还对系统的部分功能进行破坏,会计信息将出现完全失真状态。保障计算机财务系统不被侵害,当前有效的反病毒措施包括安装防病毒卡或防病毒软件,对有可能对计算机造成病毒感染的渠道进行控制,比如制定磁盘拷贝权限制度,防止未经检测的磁盘介入系统。同时规范财务人员行为准则,禁止用财务专用的计算机上网或玩游戏,以防止病毒传人系统,威胁系统的安全运行。

计算机操作人员的有效管理

第2篇:基本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控制过程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建筑业加快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再加之当前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有效应用,一些新理念和新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成本管理作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我国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引入信息化技术的时间较短,针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要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模式和理念有效结合,加快思想观念上的转变,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来强化项目成本管理水平。

1.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发展简介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国外的一些关于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对我国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由于我国建筑企业之间相互独立,预算、核算体系及工作方法等都不同,这也导致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越来越无法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求相适应。因此将信息化手段引入到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来,依托于网络、利用计算机及相关成本管理软件来建立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模式,将各建筑企业中各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共享,构建统一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路。

2.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概述

2.1 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简介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即以企业内部网络为依托,每个部门运用一些功能软件来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对每一项成本信息地蚝规范整理,并对现场信息进行有效控制,确保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和交流的及时性,从而对项目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2.2 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2.2.1 进度计划是项目管理的基础

针对工程分部分项来对工作项目进行细化,并对每个工作项赋予时间参数,因此可以说进度计划是将工程实体从空间和时间上详细分解成可以考量的节点,针对节点来对消耗性材料进行控制。

2.2.2 项目的独立核算

建筑工程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和独立性的特点,这就要项目不仅要独立核算,而且核算要及时,并仅限于该项目的核算。

2.2.3 采购管理的重要性

在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支出多来自于采购。因此需要在项目现场对人、材、机的消耗量进行管理控制,并对采购管理中的单价进行控制,有效地实现施工成本的节约。

2.2.4 及时的盈亏分析

在项目开始时,即预期了总的收入,但随着进度的进行,实际收入也会随之变化。而且成本也呈动态变化状态,因此需要做好及时盈亏分析,从而为项目管理层及时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2.2.5 及时的成本信息查询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成本并不能完全按照预定的轨迹变化,不可避免地会与计划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及时掌握项目成本。及时对成本信息进行反映,避免成本控制滞后现象的发生,以有效地控制实际成本变化所带来的损失。

2.3 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2.3.1 资源的优化

在项目施工开始之前,根据施工方案和进度计划会统一部署工程所需要的资源。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资源与施工方案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因此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实现后,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处理资源优化工作,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施工过程中资源使用的均衡性,实现对资源的总体控制。

2.3.2 统计及时准确

在施工现场所需要的材料十分繁杂,而且使用的机械种类也较多,这就需要项目部不仅要对材料消耗量情况和机械使用状况进行掌握,同时还要对各种结算信息进行掌握。完全依靠人力来完成很难避免失误。应用软件来搜集这些资料和信息,不仅十分简单,而且所获取的信息具有及时性和准确性的特点。使项目部管理工作更为容易。

2.3.3 业务处理规范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项目部工作也纳入到了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中,并按照平台上的流程来进行工作,工作更具透明性,工作结果也十分清晰,实现了管理过程的有效控制。

2.3.4 决策依据科学

利用信息化手段来采集工程成本信息,并根据不同角度来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使判断结果更具余额宝论坛。能够使管理者及时了解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迅速找到问题的源头,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的控制过程

3.1 进行项目施工的预算

为了控制和了解工程项目是否盈利,在工程施工前必须进行施工图预算,让施工时有个明确的目标,并且预算还应该和施工进度同步进行,以便遇到不完善的地方可以马上修改数据,从而有利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3.2 控制分析项目实际成本

项目实际成本关系到企业最后的利润,ζ笠档纳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要把每个阶段的项目实际成本进行自动控制,通过控制来对已经完成的劳务费进行自动统计,然后进行结算和付款;还可以自动控制分包的项目实际成本,并统计每个工程进度的工程款,并且指导分包的项目进行结算和付款。

3.3 编码和录入数据信息

在控制分析项目成本之后,就要对数据信息进行编码和录入。具体过程是将那些结构化的数据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编码,编码后将相应的数据录入到数据库中,且必须把其录入到对应的位置,从而有利于工程项目的各个部门在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的交流和理解。

3.4 对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

为了实时了解项目的盈亏情况,就必须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对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计算机软件可以根据工程进度来对成本预算进行控制和分析,可以生成很多样式的报表,根据分部工程的节点数据来绘制曲线,从而对数据进行动态对比和分析,动态控制项目进度,为其他项目的成本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4.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数字化的管理

项目成本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在管理中会存在数据汇报不及时及信息交流不通畅等问题,针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利用网络技术来动态管理成本数据报表,并将与成本有关的数据入库和导出,利用数字形式进行存储,从而为管理者随时查阅和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提供更多便利。

4.2 项目成本的规范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缺乏规范化,每一笔成本费用无法让人清晰明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精细化分每种成本费用,并制定详细的报表,并与成本预算计划进行对比,最后制定一个总表进行归纳,进一步对项目成本管理进行规范。

4.3 项目成本决策的科学化控制

项目成本决策时由于对成本对象缺乏全面认识,无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因此需要在项目实施前就要制定周密的计划,有效控制项目实施的过程,并对项目实施后进行全方位分析,并项目管理者提供详实的数据信息,为其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结语

信息化技术引进建筑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来,有效的提高了项目成本管理的水平,降低了工程项目成本预算,全面提高了毁作效率,实现了对成本的信息化管理,这对建筑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勇.大型建筑工程的信息沟通和虚拟组织环境[J].基建优化,2000,21(4):4-8.

第3篇:基本信息管理范文

一、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管理

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项目成本管理旨在预测和计划项目成本,并控制项目成本,确保项目在估算的约束条件下完成。在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成本控制必须首先是全过程的控制,不仅是对某个子项或某项工作的成本控制,而应控制生命周期中各项成本的全部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当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成本控制是动态地连续地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以便对工作中预计将要发生的问题,采取变更、调整等方法按程序及时予以恰当处理。

二、造船物料成本控制体系

在长达数月甚至一年以上的生产周期中,船舶制造要把数以万计的零部件、数以百计的配套设备和数十个功能各异的子系统,通过船体平台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生产过程既有大量零部件的加工制造,又有繁杂的逐级装配,经营、物资、设计、计划、成本、制造、质量、安全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功能以不同的时空坐标交织在一起,这使得船厂采购任务和采购管理变得更为复杂。造船所需原材料及配套件数量大且定制性要求多,这一特点决定了造船厂对原材料供应商及船用配套企业有着很强的依赖性,采购成本控制困难。船舶物料在采购和发放方面都要求有依据和定额,体现成本控制的核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物量上的控制,具体体现在物资采购严格以清单定额为采购依据,对于一些清单外的物资,无论是补充物资还是临时增加的应急物资,都要求必须有采购依据,这样达到每种资材的采购都做到有据可循;二是价格上的控制,严格按照目标成本进行控制,追踪和分析成本的每一步变化,体现以纳期计划指导订货,围绕物资供应,资金调配而展开,将设计信息、物资信息、生产信息、成本和财务信息无缝连接,构成一个集成而高效的物料成本控制体系。在传统的物料管理和成本控制中材料成本的控制包括量和价两方面,量的控制一是制定的消耗定额是否合理,二是材料的领用是否限额,价的控制在于材料采购成本是否合理,由此可见产品材料成本的控制涉及产品的工艺设计、物资采购、限额投料与下料、生产过程中的物资领用和合理使用。

(一)编码体系设计 物料分类与物料描述融合的物料编码:按照传统物料管理思路,造船企业物料品种数量十分庞大,首先要有效解决数据量和复杂种类的物资编码体系问题;工程项目编码,根据造船企业工程项目的特征,可以将项目分为造船项目、在建工程、辅助生产工程等。为了将所有与造船相关的项目全部纳入项目管理体系,特引入“通用工程项目”的概念,比如将某些针对库存量采购或者暂时不能确定明确具体项目的物资可作为“通用工程项目”管理;目标成本编码,物料目标成本主要控制成本项目有设备和原材料。设备主要包括主机、发电机组、起重机(货船)、油泵(油船)、甲板机械、电机与电器等;原材料主要有钢材、铜材、铝材、木材、焊接材料、涂料、电缆、辅料等。物料目标成本分类可以根据需要继续细分成中类、小类或更明细,如钢材可分板材、型材、管材等,分类的明细程度反映出企业对目标成本管理分析的要求。

(二)目标成本制定 船舶产品目标成本按单位产品(工程项目)制定。明细报价是船舶制造目标成本控制的起点,是目标利润得以保证的基础。经营报价主要控制三方面内容:一是通过询价比价降低原材料和设备的采购费用;二是船舶成本估价;三是降低设计成本,实现“经济船型”。成本管理部门在明细报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相似产品的利润,根据合同价、预期目标利润、税金,考虑管理费用的分摊,进行目标成本的制定。目标成本制定后按目标成本控制体系将目标成本分解、落实到各中间产品、各责任单位,各费用项目(材料、工资、制造费用等),形成“产品―中间产品-责任单位”的目标成本数据体系。成本分解的科学性将影响整个目标成本挤压和规划的完成,也关系到最终成本设计方案的整体优化效果。

(三)采购成本控制 物料采购成本的控制主要控制各种物料的采购数量和采购单价,当经审核后形成的物料需求计划下达后,根据专业或物料类别进行计划任务的分配,计划员根据分配的任务以单船为对象综合考虑物料需求时间、可利用库存、预提需求(为保证交货期,有些材料在设计完成之前就根据技术规格书进行提前采购)、安全库存等因素编制物资采购计划,单船采购计划编制完成后根据专业或物料类别和时间阶段进行采购数量的汇总,采购员根据物料采购计划中各自负责的物料采购类别进行询价(船东指定供应商的只能在指定的备选供应商范围内询价),询价结果经审价部门审批后将作为采购单价指导后续的采购。采购数量和单价确定以后,可以按单船或多船为对象进行采购成本的预算,如果预算结果超出工艺目标成本,还要对数量和单价进一步控制,直至采购成本预算符合目标成本管理的要求采购计划才能下达,如果允许例外原则,需要严格把握例外原则的审批环节,对于超目标采购的物资,需要由目标成本管理部门、物资采购部门和财务、审价部门审批通过后方能执行。采购成本控制流程如图1所示:

在采购成本控制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如下环节的控制:

其一,作为对中间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的造船模式,其外部供应链和内部供应链的运作方式应该以计划为导向,从而使得按照船舶不同制造阶段制订出不同深度层次的计划时,即可规定物料需求的时点,合理安排采购计划。计划任务分配时可按物资大类,如金属、非金属等或将其细化成更小的采购目标成本块,由专门的采购小组或个人负责,并把责任落实到个人。任务分解过程也是成本向下挤压的过程,体现成本管理的融入思想,即将成本的理念融入各成员头脑之中。从而改善采购过程控制,降低采购成本。

其二,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采购是为了补充库存,因此采购工作缺乏主动性,采购计划很难适应制造需求的变化。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活动基于船舶订单的方式进行。做好供需链目标成本协同,将成本压力在供需链上传递,以提高整个供需链运作的速度、效益及附加值,使整个供需链上所有贸易伙伴的经济效益得到增长。

其三,以工程(项目)为主线组织采购既能确保生产进度,又可以有效降低可利用库存:根据工程形成物料需求清单、物料采购计划、根据采购计划签订合同、根据合同办理入库,每一个环节以工程号作为组织对象,以工程入库单形成该工程的物料台账,为生产环节按工程储备领料打下基础,如果某一工程在生产完工后库存有结余,可以通过转库等形式将库存物料转移到另一个工程,对于需要集中采购的物料可以通过一个通用工程号组织,在物料领用时指定到具体受益工程号。

其四,物资询价不仅仅是价格,包括物资的质量、供货周期以及售后服务等信息,要选择可靠的供应商,做到供应商选择的“五个合适”,即“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数量,合适的地点,合适的价格,合适的来源”,从而确保采购物资的质量,以降低质量成本,同时保证产品的交货期,提高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四)制造物料成本控制 造船企业是按项目管理来处理物流库存业务的,根据这一特点,物料的入库、出库、库存都直接确定到具体船舶生产工程号。从而实现了入库按需求控制,库存有效、可预测,出库按限额控制,材料成本核算清晰的目标。实现了不同船型按照各自项目成本单独管理的要求,满足了不同特点项目管理的特点。库存管理是严格按照定额(托盘)发料。主要的处理事务是单据的进出库与实际发生成本的反馈。进出库物资要有明确的产品用途和领用单位。进库时跟合同挂钩,出库时通过托盘和定额进行量的控制,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

其一,基于项目的采购合同。采购员按照清单定额结合纳期计划进行物资采购,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根据造船企业项目的特点,采购合同必须明确用途(工程项目),一般情况下物料类型为主设备、材料的可以明确到具体的工程项目,而通用资材可以纳入通用工程项目管理。

其二,多计量单位物料入库。基于项目的库存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物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使原料需求数量准确,降低库存量,减少资金占用。同时物资的齐套性,解决了短缺和积压,可有效缩短生产周期改善生产过程。物料到达企业后,由采购员盘点,质检员检验后办理实收入库。物料入库按照物料采购的形式可以分为合同入库和零星入库,按照管理流程分为入库申请和实收入库两个业务处理过程。

其三,别计价与限额领料相结合的出库管理。目前造船企业出库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托盘的集配形式。但集配管理中存在托盘集配计划的多部门协同、集配物料的最优需求、配套性管理、托盘优化调度等一系列难点问题,并且中小船厂管理混乱、体制不完善,集配管理很难实施。另一种是应急领用和非托盘物资的领用。为了能够控制此类物资的发放,成本控制部门根据物资的定额控制情况进行定额设置。对于超定额部分,还需要由成本部门审核并调整定额控制范围,存在审批流程繁琐,效率低下等问题。从物料成本控制角度来看,两种形式都是从物料数量来进行成本控制,从项目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看,基于库存的出库方式在实施过程中不能避免各工程项目交叉领用,项目之间缺乏有效的跟踪,造成成本失真的情况。

针对造船企业物料成本控制的特点,我们采用基于项目的个别计价与限额领料相结合的出库模式,具体操作过程如下:首先由生产部门提出领料书面申请,按技术资料中规定的定额进行限额领料,控制材料消耗,单据必须注明领用的部门、用途(工程项目)、物资描述(名称、规格、型号等)和请领数量。保管员根据物资描述和工程项目过滤所有符合要求的入库单,然后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通过消减方式进行材料出库业务处理。制造过程材料成本控制主要控制材料领用环节的材料消耗,具体控制方法如下:

(1)限额清单以工程为对象组织,也可以细分到各个区域或者分段,物料消耗部门领料时通过限额领料申请单提出领料申请,对于超限额领料根据物料的ABC分类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对A、B类物料严格按照限额清单进行领料申请,当限额不足需要增补时,必须通过增补限额清单(描述增补的原因、责任部门、责任人员等)经领导审核批准后再进行限额领料申请,对于C类物料若存在限额不足时可以直接对限额清单进行修改,新增缺少的物料或调整物料的限额数量,但必须描述清楚增补原因,增补完成后不用经过审核环节直接进行领料申请。对于超限额领料要实时形成相关报表,便于管理层进行成本分析和责任考核,为下一条船的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2)仓库保管员发料时按先进先出的原则严格从为该工程(项目)采购的物料台账中逐条削减发料,如果是按通用工程号集中采购的物料,则从通用工程号的物料台账中削减发料,发料时受益对象必须指定到具体的工程或中间产品。当某一工程完成后,如果该工程的入库尚有积余,可通过转库等方式转入另一个工程。

(3)材料的消耗要与生产计划和实际进度相适应。在生产过程中要实时监控材料的实际成本,并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如图2所示。

(4)要应用JIT思想实现采购、仓储、发送、成本管理等业务的优化管理,通过对船体集配、舾装集配、涂装集配的管理体现生产设计、物资供应、托盘集配和生产作业一体化的管理思想,以高效地做好造船生产准备、物料供应,减少物资库存,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五)实际成本核算 造船企业一般是以工程项目来进行实际成本核算的,财务管理部门按照项目汇总物料出库单,基于个别计价的出库成本核算模式,可以实时准确地提供单船物料的物料实际成本。

(六)成本分析与追溯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基于目标成本体系的项目物料成本分析:建立物资描述与目标成本编码的勾稽关系;选中待分析项目的出库单,以目标成本编码进行汇总;以目标成本编码为依据,对比分析物料的目标成本和实际消耗成本,实时动态反映成本进度。

其二,基于项目的物料成本追溯。在成本分析过程中,一定周期内存在物料实际消耗超出目标成本或者成本进度与生产进度严重不吻合的情况,需要揭示形成物料成本差异的原因。物料的“计划―采购―库存―出库”全过程都明确到工程项目,通过物料实际成本的跟踪和追溯,分析判断是价格偏离标准造成的价格差异还是数量脱离标准造成的数量差异,进而定位到对应的单据,追溯的单据为“出库单―入库单―采购合同―采购计划”,为成本的考核提供依据。

三、结论

本文以造船企业生产及经营特点为研究起点,针对传统成本控制在新环境下存在的缺陷,在借鉴最新成本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项目管理思想,融合成本企划与作业成本管理优势于一体的成本管理及控制模式,其目的不仅在于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成本控制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第4篇:基本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J2EE;MVC设计模式;AJAX;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以疫情、疾病监测、卫生监督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形成了从县到中央四级卫生防疫信息网络,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省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等为重点,融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信息化程度不高。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1)系统功能实用性差。管理系统的功能上基于日常业务考虑, 简单的将记录的载体从纸质变成了电子方式存储,系统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十分有限;(2)数据接口标准不统一。采用的管理系统名目繁多,开发的管理系统无统一的设计标准指导,使用的管理系统数据接口不统一、数据存储不规范、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3)无统一的信息处理平台。各卫生机构组织人力、物力开发的管理系统大多是单机版,存储的信息只供社区内使用,不能“流通”、共享、复用,从而形成了“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参照文献[1][2][3]提供的标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业务流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设计并实现了基于J2EE架构B/S模式的我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

系统需求及目标

由文献[1]可知,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实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分别接受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并合理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其服务项目有: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和处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10项业务,这些分散的业务,归纳起来就是以辖区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为中心,涉及了居民疾病防治、健康体检、妇女儿童保健等卫生服务过程,因此要设计的系统总体需达到: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围绕各级各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需求,建立省、市、县、乡(镇)四级信息处理平台,执行文献[1]的标准,规范信息收集、整理、存储等业务过程,实现信息高效的处理。通过对以上10项业务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如下的设计目标:

(1)、功能实用化。设计的系统按照文献[1]的要求,设置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管理、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免疫规划项目管理、传染病报告与处理管理、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诊疗服务管理外、还要设计查询统计、系统配置、机构管理、权限管理等模块,体现出信息化管理的强大功能;

(2)、设计标准化。设计的系统设计的数据库结构、数据元标识符、数据类型、取值长度等须满足文献[2]的要求,确保健康档案数据信息符合国家标准,便于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国家公共卫生信息互通、互联;系统的居民健康档案编号执行文献[4]的标准,确保每位居民及其家庭健康档案编码的全国唯一性,便于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分类、检索、查询、处理和利用;

(3)、管理规范化。设计的系统的健康档案要实现居民医疗、健康信息的集中存储和利用,实现人的出生、儿童、青年、成人、老年健康信息的连续、完整记录。因此,系统在进行数据管理时实行逐级审核,逐级上报,数据统一存储的管理模式。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层的数据采集点,由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审核、上报辖区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数据至上级,数据统一存储在省级卫生服务中心;

(4)、架构先进、网络化。设计的系统须采用先进的开发技术和生命力强的开发模式,使用户通过网络就能快速的使用系统,实现客户端零安装、零维护,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共享,为辖区居民的保健、就诊提供连续的、可靠的依据;

(5)、安全保密化。设计的系统要考虑到涉及辖区居民的个人隐私等敏感问题,要保证系统做到一定的安全保密,可以通过数据加密、权限控制、密码设置等方式实现;采用安全、高效、处理并发能力强的数据库系统,能够满足大批量用户的使用;

(6)、使用简易化。设计的系统的要面向全省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机构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因此系统设计的表单界面、查询打印表格等须与文献[1]提供的表单界面基本一致,体现出系统使用时的简单易用特点,达到方便用户操作的目的。

系统的设计

3.1系统架构

目前,我省有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各类卫生服务机构4500多个,这些机构担负着我省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本系统的开发就是要面向这些医疗机构服务,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业务的网上信息化。因此,系统设计时采用了当前先进的J2EE框架B/S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系统架构分为4个层次:客户端、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其中客户端是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数据采集点电脑上的客户层组件,由IE浏览器来完成;Web服务器是响应客户请求,为客户提供所请求的资料,主要包括运行在J2EE服务器上的Web组件,主要采用的是Struts框架,实现了MVC模型中的视图部分和控制部分;业务层采用的是Spring框架实现,从客户端程序接收各种数据,对其进行处理并发送到EIS层加以储存;EIS层用以存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关键数据。

3.2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由于系统是面向全省从事基本公共卫生事业的医疗机构公开,随着建档居民的增加,系统的数据量会越来越大,所以选择了Oracle 数据库,Oracle 10g 具有支持大数据的存储与多用户量访问,提供可靠、快速相应的服务;同时提供对数据完整性、一致性的有力支持;在安全方面,提供了坚固的数据和用户管理、维护功能;并且具有强大的可伸缩性,能够完全适应实际业务的快速增长。数据库设计阶段采用Powerdesigner15进行建模,根据文献[3]提供的公共卫生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进行设计,基本按3NF进行设计,充分考虑程序的运行效率,适当地进行了字段的冗余设计。

4、系统的实现

系统在实现过程中使用了Eclipse开发环境MyEclipse的J2EE插件,Struts框架和Hibernate以及Ajax等一系列技术,web服务器使用tomcat,数据库使用Oracle,下面是几个关键技术的介绍。

4.1统计图表动态生成技术

系统设计的统计功能中,为了直观的反应统计的结果,本系统用图表的方式动态地显示统计结果,如人口结构分布图、社区人口年龄段图、育龄孕妇统计图等,在本系统实现方法是采用了开源的、低成本的、易于维护的JFreeChart组件。JFreeChart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统计图生成组件,通过它的开发包能够创建饼图、柱状图( 普通柱状图以及堆栈柱状图) 、线图、 区域图、分布图、混合图、甘特图以及一些仪表盘等2D或3D图片,并可生成PNG或JPG图片格式文件[7]。通过该组件在本系统的使用,缩短了开发周期、节约了开发成本,较好的实现了WEB图表的直观显示。

4.2 Tomcat的数据库连接池的运用

当JSP页面需要频繁地访问数据库时,必然要频繁地连接和断开数据库。每次连接必须完成用户验证、安全上下文配置等任务,这就要占用一定的通信和内存资源,因此往往会成为最耗时的操作。所以当一个动态网站频繁地从数据库中存取数据时,为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本系统使用了Tomcat的数据库连接池这个办法。数据库连接池是一个用于存储数据库连接的容器,它是编写应用服务时经常需要用到的模块,当应用程序需要连接数据库时直接从连接池中获取一个连接,当使用结束时,再将这个连接交还给连接池供其它应用程序使用。这样,一个数据库连接可以被很多应用程序实例共享,应用程序无需在每次与数据库交互时都进行连接和断开操作,从而大大提高了访问数据库的效率。

4.3数据备份技术

为了保证系统的数据不会因为意外事件的发生造成损坏和丢失,必须考虑系统数据的容灾备份设计。数据备份是系统和数据容灾的基础,目前备份技术主要有快照备份、异地存储备份等。本系统在总体设计中,就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从硬件层面上进行多服务器设置,多台服务器实时的保存同一份数据的多份存储,目的就是避免物理故障,同时在系统中还有数据的复制功能,数据库的备份等,以此来保障出现突发事件后的数据恢复。

结束语

采用先进的J2EE框架设计的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的实施, 将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电脑化、无纸化和标准化;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涵盖居民基础健康档案以及预防免疫、就诊记录、健康检查记录、疾病管理等方面的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将实现居民医疗、健康信息的集中存储和利用。系统利用JSP技术使得Java与动态网页能够进行无缝连接,使用JDBC驱动程序连接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实现了对数据的存储、组织和利用;Ajax技术和 Tomcat数据库连接池技术实现了系统的负载均衡,解决了多用户访问造成的并发问题。

参考文献:

[1]青海省卫生厅.青卫妇社([2009]22号)关于转发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EB/OL].

[2]卫生部.卫办综发〔2009〕230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试行)》的通知 [EB/OL].moh.省略/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pxxhjs1/200905/40699.htm

[3]卫生部.卫办发〔2009〕46号.卫生部关于印发《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的通知 [EB/OL].moh.省略/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pxxhjs1/200905/40699.htm

[4]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

[5]计磊,李里,周伟. 精通J2EE――Eclipse、Struts、Hibernate、Spring整合应用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6]卢成均.多层模式下通用数据存取层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13):3265~3268

[7]王学辉,贾丽丽.用JFreeChart绘制曲线图. 软件报, 2 0 0 7 ( 0 1 6版)

第5篇:基本信息管理范文

根据天津师范大学基建处现有各科室编制,笔者将信息化系统分为了项目管理者板块、项目前期板块、项目施工管理板块、项目财务板块以及项目档案板块。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各板块相应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对各个项目数据的计算分析实现各个项目前期进展、工程进度、财务支付比例等相关数据实时记录的功能。针对项目立项、合同签订、签证变更、支付费用等相关环节,系统还设置了管理者审批的功能,以保证领导的决策权在系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系统以年为单位,通过对各个板块完成工作任务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各板块工作效率值,在一定程度上供绩效考核使用,见图1。

二、系统板块及主要功能介绍

(一)项目前期板块

项目前期板块主要对应前期工作科的相关工作,包括:项目立项、设计方案征集、设计方案报批、土地使用规划报批、项目消防报批、设计合同签订、监理单位招标、施工单位招标、补充合同签订等等。上述各项工作反映在系统中为前期工作科接到新增任务后,按照天津市现行的高校基建项目前期工作流程的标准逐一推进各项工作,将形成的各种工作文档、合同文件等资料上传至系统对应的目录下,形成系统的电子文件。其他板块负责人可以通过系统查阅并下载上述电子文件,但无权对其删除修改。

(二)项目工程管理板块

项目工程管理板块主要对应工程管理科的相关工作,反映在系统中的施工日志和工程变更情况。施工日志主要反映项目每日工程进展、是否遇到问题及相应处理方式等管理工作的情况。

项目管理者所录入的施工日志在系统中以日历的形式展示出来。工程变更主要针对一些影响规模大、涉及金额大的变更项目。这些工程变更由于在施工过程中产生,所以由工程管理科主导,在相关领导审批通过后,由项目前期工作科负责工程变更补充合同的签订工作,见图2。

(三)项目财务管理板块

项目财务管理板块主要对应财务科的相关工作,反映在系统中为项目各前期工作费用的支付、施工合同费用的支付以及合同台账的制作等。前期工作科签订完包含付款内容的合同后交到财务科,财务科根据合同所规定的付款内容,在系统中录入付款金额、方式等相关内容。系统通过对财务付款内容的实时分析,可以建立起合同台账,方便查询各项目对应合同的支付比例情况,见图3。

(四)项目档案板块

项目档案板块主要对应档案管理科的相关工作,反映在系统中的主要为项目前期档案、施工单位档案、监理单位档案的整理归档等工作。项目前期工作对应各子项工作所形成的文件、合同等资料,通过扫描的方式将电子版文档上传至系统中。项目档案管理科负责整理上述电子版资料,使之存放在正确的目录下。同时,鉴于档案管理科可以最先得到项目立项批准文件,所以由档案板块负责人负责系统内项目的新增工作。根据我处现行职责权限,我处特将新增项目分为三大类,见图4。

(五)系统其他主要功能简述

本系统在开发过程中为不同职级用户设置了不同的权限等级。项目管理者,一般对应处级领导,对于四个板块的内容均有查阅权限,对于工作任务的发起具有审批权。其他四个板块负责人对于自己板块的电子版文件具有查阅、修改、添加、删除、下载的权限,对于其他板块电子版文件只有查阅、下载的权限。

为了使基建项目管理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化,系统设置了特殊管理者,特殊管理者具有查看各个板块所有电子版文件的权限,特殊管理者主要对应校领导和纪委、审计处、财务处、招采办等处室负责人,见图5。

三、结束语

第6篇:基本信息管理范文

一、信息管理系统要具有实现办公办案信息流程化管理的功能

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目的在于将检察机关在办公办案中产生的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以计算机为载体记录信息,取代过去的笔写纸记的记录方式,以信息的自动流转和共享,取代过去不同工作或诉讼环节对相同信息的重复书写。因此信息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要体现出实际工作行为的流程化,体现出对信息的管理行为。因此信息管理系统必须根据工作人员、工作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特点,设定信息流转的节点,设置相关工作人员的操作权限,明确体现出信息走向,从而体现出相关工作人员的权利与义务。例如有的该类软件在开发时按照工作职能设定了侦查监督、公诉、反贪、渎职侵权检察、监所、民行、控申等业务模块,按照职责权限实现办案人与负责人、办案部门与检察长和相关部门之间信息的自动流转,明确地体现了各个诉讼阶段的对信息的受理、办理、审批、,较好地反映出办案流程,贴近办公实际。因此,网络办公环境真实地再现检察办公办案的流程,才能符合办公办案的法律规定,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才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要实现检察信息的有效共享

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目标在于检察系统内部实现互联,实现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信息的有效采集,不同检察机关之间对信息的共享。因此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原则、强制性的约束,势必造成一定区域内的检察机关信息不能被采集和共享,产生“信息孤岛”效应,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所以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要遵循高检院规定的“五个统一”的原则,即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应用软件和统一管理。现阶段检察机关在建设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时,要充分注意到已在普遍使用的司法统计报表软件,只有所建设的办案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采集和共享其中的案件信息数据,体现出良好的兼容性,才能避免检察业务中相同案件信息的重复录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且易于接受和使用。另外为统一规范和标准,笔者强烈建议高检院在全国检察机关内推行使用统一的应用软件,从根本上解决信息采集和共享的问题,避免重复开发和浪费。

三、信息管理系统要实现简便易行的维护功能

由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涉及到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远非一般检察工作人员能力所及。因此如果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维护也如开发一样,那在系统出现问题或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时,将会给检察工作人员带来许多麻烦和问题,难度很大。此外,各个检察院在工作内容上有时也不尽相同,不同时期需要信息管理系统所反映出的工作重点也不尽一致。所以在开发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实际特点,把对系统的维护、相关项目的调整要以友好的界面、简便易行的操作方式表现出来。笔者所在单位所使用的北京东方清大公司开发的办公信息系统中就充分注意到这一方面,做法非常可取。该系统专门设置了维护的功能选项,对信息页面栏目设置、栏目名称、使用权限以“栏目管理”的形式由管理员根据工作需要进行自由设置。设置的界面简洁明了,“增加”、“删除”、“更改”、“分配权限”四个按钮,让人一看就懂,一看就会操作,方便了管理和维护。

第7篇:基本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管理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体例研究流派

1、引言

“信息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和一门课程的名称,在20年前的中国图书情报界还是个新概念和新研究课题。20年过去了,随着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信息管理学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自1995年国家教委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确立信息管理学这门课程为核心课程以来,全国目前有600家大学开设了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信息管理学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信息管理学研究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由于信息管理学专业在我国主要由5个专业合并而成,各个专业都有其学科背景和学科特色,在这样的发展背景和研究氛围中,国内学者对信息管理学进行的研究不仅成果丰硕,而且由于对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体例和研究方法等的理解不同,已经形成了不同的体例和流派。本文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2、信息管理学研究着作的出版概况

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的opac进行了粗略统计,中国上世纪80年代信息管理学著作仅有3种。最早出版的是1986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信息管理学》,作者为张醒初。其余两种分别是1987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陈德维和柳思维合著的《商业信息管理学》,1988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崇华的《实用信息管理学》。

近20年来,国内学者编撰的信息管理学研究著作已经达到35种,其中绝大多数是1995年以后的研究成果。从出版时间来看,2000年以后出版的占绝对数量,说明中国信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最近10年间取得的。收录了以信息管理学或者信息管理学概论、信息管理学基础等为书名的著作。收录了专门领域的信息管理学著作。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笔者对信息管理学著作的主题词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进而探讨了中国特色的信息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基本轮廓。

收录了24种通论性信息管理学著作,收录11种专门领域的信息管理学著作。可以看出,通论性信息管理学著作占信息管理学著作的67.65%,以企业信息管理学为代表的专门的信息管理学著作占信息管理学著作的32.35%。

3、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基本概念

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探讨,在和列举的著作中可谓众说纷纭。岳剑波在《信息管理学基础》中指出:“信息管理学是以信息资源和人类的信息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通用方法和运用规律的科学。”他的观点影响了很多后来的信息管理学研究者和信息管理学著作。

李兴国、左春荣等主编的《信息管理学》认为:信息管理学是研究科学地组织信息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应用方法的一门学科。从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其理论体系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伴随着信息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学者们无法回避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信息管理学大厦的基石之一——学科的基本概念问题。这些著作都探讨了信息、信息资源、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活动、信息政策与法规、信息环境、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等这些无法回避的概念。

4、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体例

所调查的著作都认为:信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信息管理学是这两门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不同的是,这些著作对老三论和新三论的理论和方法、管理学理论、信息技术和方法的论述有所取舍和侧重,均探讨了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范畴,进而构建自己的信息管理学体系。

这些著作对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方法、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的探讨都占据了大量篇幅。对信息管理活动的外在环境,比如信息法规政策等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涉及。很显然,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普遍规律和通用方法是信息管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信息管理学著作普遍论述的主要内容。

所列的著作,许多还从信息管理学研究的特点和基础出发,分别论述了信息管理实践的发展阶段,借鉴了古今中外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信息管理的理论和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信息管理理论研究框架。较之于信息管理学的姐妹学科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学虽然起源于国外,但国人著作中翻译的痕迹却不多,很少生搬硬套国外信息管理学的理论。这反映了国内学者对中国特色信息管理学研究的积极探索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信息管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属性。

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著作还有:李兴国、左春荣等主编的《信息管理学》在编辑体例中明确地将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分成两大板块:理论信息管理学和应用信息管理学。该书2003年出版,2007年再版。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它主要以信息为研究对象,从管理的五项职能出发展开核心研究内容。应用信息管理学则直接面向信息管理的主要实践领域展开。该书的出版也标志着国内学者对信息管理体系研究取得的新成就。

此外,一些著作还就政府信息管理、电子政务、企业信息管理等进行了论述。这样,对上述内容的论述基本形成了中国信息管理类著作的主要研究体例。这个体例很明显,一般包括信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信息管理的方法与过程(包括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环境与具体实践领域(比如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等)。或者是信息管理理论篇和信息管理应用篇(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信息管理)。

5、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范畴

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上述著作从不同的信息管理的研究对象出发,对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做了不同的归纳和概述。

岳剑波在《信息管理基础》一书中指出:信息管理学以广义的信息资源和人类的信息活动为研究对象。人类的信息活动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息管理的基础理论、信息系统管理、信息产品管理、信息产业(人类信息活动的体现)管理。而濮小金、刘文、师全民等在《信息管理学》一书中指出: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管理学理论研究、宏观信息管理学和微观信息管理学。微观信息管理主要是具体信息产品的生产和管理,涉及到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多个方面。宏观信息管理主要围绕宏观信息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展开。这两部著作对信息管理的研究内容和范畴的理解可以认为比较一致,对信息管理学的理论做的探讨比较深入和扎实,并且对信息管理活动的诸要素,比如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信息产品的加工、信息 人才的培养、信息政策与法规等问题也都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王明明的《信息管理概论》、周贺来等的《信息管理基础》,主要围绕信息管理的理论问题、信息管理活动的关键要素诸如技术问题、包括体现先进管理理念的各个类型的信息系统、信息法规、信息人才等要素进行研究。比较简洁明快直抒胸臆。类似这样的著作在列举的23种著作中占了很大比例,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

6、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流派

从列举的信息管理学的著作来看,由于信息管理学在我国发展的特定背景和研究氛围,可以分成三大流派,列举的著作很多是信息管理学的综合性、概论性的著作,作者很多是国内知名大学的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他们的著作多以深厚而坚实的理论研究见长,对信息管理学的理论、信息活动的环境、信息管理的具体方法、过程等,包括信息法规、信息人才等都进行了全面和深刻的阐述,人文积淀深厚,显示了学院派作者的学风和学术水准,可以称为学院派。

列举的是专门信息管理学的著作,所列举的著作之间的关系或许可以比喻为信息管理学的干流和支流的关系。从对这些专门的信息管理学著作的研究主题和内容来分析,他们在信息管理的原理、方法上基本和学院派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他们更专注于信息管理本身,对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等核心关键问题研究得更深入。他们以用信息管理的理论技术方法解决具体的信息管理的实践问题见长。也会涉猎到信息技术和管理学相结合的理论和技术部分。他们的特色是更偏重技术和信息系统,可以称为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学派。

第8篇:基本信息管理范文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专业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4- 0100- 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管)专业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产生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70年代中后期电子计算机在管理领域的广泛运用,在我国建立了该专业。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草案修订稿)》[1]中,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林业信息管理专业、科技信息专业、信息学专业、管理信息系统5个分别来自工学、管理学等不同门类的学科进行资源整合,组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归入管理科学类下。现在开办信管专业的高校已经有600多所,有的偏重于计算机,有的偏重信息情报,还有偏重经济信息管理,所开设的课程也多种多样。那么,信息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专业到底应该如何定位,本文尝试以衡水学院经管系中的信管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定位、人才素质定位、服务方向定位3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1 人才培养定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经济管理与计算机科学相交叉的专业,其培养的学生应该能够符合社会信息化管理的人才需求,是能够将计算机技术很好地运用于经济管理中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备经管类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信息分析、决策支持的技能,要求学生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经济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全面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通过借鉴文献[2]~[6],并结合衡水学院实际情况得出如下结论。

1.1 建立阶段式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分为基础知识培养和专业知识培养两个阶段。在低年级阶段,应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同时还应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如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原理、市场营销、运筹学、统计学等。在高年级阶段,应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课程,如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资源规划、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等。同时,一些丰富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课程也在这一阶段开设,如人力资源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等。

1.2 建立实践课程体系

以上理论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成为一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基础,而真正能够合理利用所学知识指导于实践才是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对于以上课程中的大部分课程,都在同时开设了相应的实践课程,如C语言实验、会计学原理实验、企业资源规划实验、数据结构实验及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实验、统计学实验、运筹学实验、信息检索实验等。

1.3 建立校企联合的实践平台

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建立实践基地,形成长久的实习和就业合作的关系。一方面通过邀请企业中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士到学校做讲座;另一方面让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试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社会培养的是具有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人才素质定位

本专业培养面向21世纪有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它由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基本要素构成。结合社会需求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按照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技能,构建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2-5]

2.1 知识

由文化基础知识、经济、管理、计算机科学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等构成。

文化基础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平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是从事信息管理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该专业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也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2.2 能力

由适应社会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再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构成。

其中,专业技术能力是指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技术规范,能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从职业目标定位的角度,要求学生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经济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简言之,在具备信息管理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形成解决相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职业从业能力。

2.3 素质

由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法律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构成。

其中,专业素质是指具有一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为了使该专业的人才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在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在了解本专业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养成科学的专业的敏感性;将个人的专业兴趣与职业规划(目标)相协调,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效益和持久,并能有效快速的实现就业目标;保持对社会的爱心与责任心,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开朗积极的心理。

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紧密相联,其中知识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强的能力和高的素质;能力是关键,它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锻炼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对应用型人才来说,加强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实践能力,显得更为重要;素质是核心,是将获得的知识、技能,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养成个体的基本品质。高的素质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促进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

应用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突出能力培养,强化素质养成,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 服务方向定位

各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特点不尽相同。根据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兄弟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我校相近专业的优势和师资优势,在按照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设置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选修模块课程方向。

3.1 企业信息管理

企业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传播、存贮和利用,对企业的信息活动过程进行战略规划,对信息活动中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力求资源有效配置、共享管理、协调运作,以最少的消耗创造最大的效益。企业信息管理内容包括:信息化建设、信息开放与保护、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企业信息管理涵盖大多数行业,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3.2 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是以计算机与通信网络为基础平台,利用电子工具实现的在线商业交换和行政作业活动的全过程。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是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方向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既懂经济与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可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适应面宽广。该专业的毕业生可从事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也可从事企事业单位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及ERP项目的应用、实施等。

4 结 语

在信管专业人才定位方面, 不同高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结合衡水学院信管专业建设现状,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了探讨。同时我们将以衡水学院“进步教育”办学理念为指导、围绕该专业定位,制订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计划、加强教学条件与利用、加快教学建设与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强化教学质量、逐步凝练专业特色。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蒋玲,杨溢,刁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向探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4):41-43.

[3] 卢冰原,黄传锋. 面向就业需求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3):84-87.

[4] 叶南平. 南通大学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3(1):74-76.

第9篇:基本信息管理范文

《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修订项目,经近二年的研究和辛勤工作,顺利完成了项目计划并于2011年7月结题验收。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项目研究成果《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作为中医药信息行业规范正式颁布实施(国中医药办发〔2011〕46号),《建设规范》和《功能规范》是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规范性文件。

国家中医药信息“十一五”重大专项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医院信息化水平,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国中医药发〔2003〕53号)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建设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以下简称“《功能规范》”,两套规范统称“基本规范”),2011年10月12日颁发(国中医药办发〔2011〕46号)实施。基本规范的,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性、规范性、权威性和方向性的指引,必将有利于推进以中医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促进医疗卫生领域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有利于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的发展。

制定和出台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信息化成为了医改的重要支撑。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近年来,卫生部启动了一系列卫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试点和信息标准的研制,取得了包括《电子病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版)》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医电子病历研发,改变了中医医院现有医疗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构建、应用系统集成、运行维护模式、信息安全保障等实现方式,开展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规范制定,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系统互联互通、数据交换与业务协同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由于新医改政策的出台,信息技术的发展,业务需求的变化,原《规范》内容不完整,功能欠完善,中医药特色不强,在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方面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变化的要求。《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把《规范)》修订项目正式列为为中医药临床基本信息标准项目(xbz—001)重要任务,积极开展《规范》的修订工作。

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规范》修订符合应用需求、适应医改形势、突出中医药特色,规范修订把握国际信息技术管理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充分贯彻、落实和体现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中医医院管理的规范、办法、指南,广泛进行调研,充分进行论证,在全国公开征求意见,并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严格规范审定,正式颁发了《建设规范》和《功能规范》。

基本规范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原则、组织、管理、运行等方面的要求,以及有关基础设施、应用开发、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设计、开发、应用、运维等要求,突出了中医药特色,明确和完善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指导性,是中医医院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指导和依据。

基本规范颁发的意义

随着卫生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纯的财务管理、临床信息系统转为“以病人为中心、以医院服务为主体、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医医院在整体实力、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信息化基础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和地域差异。基本规范整合多重标准、融合多方需求,综合考虑全国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为各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适应新形势的建设航标,为统一规范和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和制度保证。

基本规范作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指导和规范性文件,将成为确保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不缺位、不滞后、同步推进的重要举措,是卫生部颁发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和《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征求意见稿)》的重要补充。两套规范各有侧重点,又紧密关联,不仅具有中医药特色、适用于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也适用于综合性医院,是卫生信息标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套规范的颁发,有利于在新医改形式下规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帮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利于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规范化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明确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更好地引导中医医院落实建立信息化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工作和促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实现各级

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对中医医院的电子监管。

基本规范内容解析

基本规范遵循现有的国家标准以及相关的国际标准,初步建立起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服务管理规范,规范中医医院应用系统基本功能要求,构建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为提升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的整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今后开展和实施中医医院信息服务的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打下了基础,也为指导建立我国医院信息平台的认证管理规范和技术测试标准奠定基础。

1.《建设规范》内容解析

《建设规范》立足我国国情、确立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基础框架,明确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管理相关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运行、维护、安全的规范要求,以及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基本要求,从管理与技术层面规范了保障信息安全的措施。

《建设规范》侧重于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的人、财、物、机制以及系统运行、维护层面的管理规范,并兼顾了对应用系统的基本要求,不涉及医院信息系统技术层面的设计与平台建设。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管理体系建设在先进理念和技术方法上紧紧与新医改形势、卫生信息发展趋势以及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相联系,做到了借鉴、吸收、整合、为我所用,符合中医医院管理理念、业务流程、思维模式和市场环境。

2.《功能规范》内容解析

《功能规范》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分为基本分系统和推荐分系统,基本分系统功能分为基本和推荐两个等级。基本分系统是必需建设的系统;推荐分系统是可选择建设的系统。基本分系统功能分为基本和推荐两个等级。基本功能是指分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推荐功能是指目前可以暂不具备,但在下一步发展中应当重点扩展的功能。同时,《功能规范》明确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各分系统与功能点的划分不是固定的,可根据业务需求和业务流程进行分类和组合,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功能根据业务发展和实际应用的变化,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鼓励建设新系统,增加新功能。

《功能规范》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分类为基础功能与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临床服务部分(26个分系统)和医院管理部分(17个分系统)三个部分,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基本功能规范首次成为规范的内容,它规范了临床服务和医院管理各分系统之间、院内信息系统和院外第三方业务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的共享平台基本功能。临床服务部分中,中医电子病历、中医临床研究分析、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医辅助诊疗、中医特殊治疗管理等5个分系统极具中医药特色。档案管理、医院网站、协同办公、客户关系管理等分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也是首次进入医院管理部分。

基本规范的特点

基本规范全面贯彻新医改的政策,紧跟卫生信息和信息技术发展新的形势,要求中医医院积极开展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全面完善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规范,重点强调相关规范、标准应用和落实,提出了保障系统安全运行规范要求,旨在实现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规范管理的理念。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特点:

1.系统的构建了基本规范

《建设规范》涵盖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从组织管理、机构人员、规划实施、基础设施、应用系统、运行维护、信息安全等各个方面,系统全面的提出了整个过程的规范要求,基本建立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服务管理规范,《功能规范》对中医医院常用45个应用系统功能进行全面规范,对各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

2.贯穿“实用、共享”的理念

基本规范强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系统集成、互联互通、实用高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服务流程,预防和减少医疗差错,控制和降低医疗成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两套规范严格遵循卫生部已颁发的规范与指南,《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v1.0)》是对整个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技术设计和规范指南,侧重于医院信息系统中各主要业务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不涉及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内部功能,基本规范侧重于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的人、财、物、机制以及系统运行、维护层面的管理规范,兼顾了对应用系统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能规范要求,兼容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规范要求,增加大量中医药特色功能,不涉及医院信息系统技术层面的设计与平台建设。

3. 突出中医药特色功能

在保证信息技术先进、高效的同时,《功能规范》充分体现尊重、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功能,在临床、管理各分系统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服务的内涵,努力实现中医专病专科、中医护理、中药饮片、中医适宜技术以及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功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而且特别增加了中医特色分系统的功能规范,为传承创新中医药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4. 提炼建设经验具有指导意义

基本规范制定项目组的主要人员来源于基层中医医院,在制定过程中,项目组对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中医医院进行了广泛调研,多次论证,而且在全国公开征求意见,全面

吸收和提炼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实际经验,因此基本规范在中医医院信息化工作在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安全、服务以及系统功能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将会有效推进中医医院信息化全面、高效、规范的开展。

贯彻执行中的三点思考

1.基本规范需要不断完善与扩充

基本规范是一项标准性、规范性和实用性要求较高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工作。随着全社会对医疗需要的不断变化,随着中医医院现代化管理和中医临床诊疗业务技术的不断发展,基本规范还应在今后的应用中不断地充实与完善。基本规范是众量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规范构成要求的有机整体,给出的是更多的是原则性的、共性的规范要求,需要各级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和中医药医疗机构根据基本规范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细化,如在分系统功能、组织管理、规划设计、实施验收、安全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制定相关的更具操作性的规范要求,如:制度、职责、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满足各级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2. 重视基本规范的宣传与落实

两套规范办法实施以后,各地应高度重视基本规范的学习宣传,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学习宣传计划,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有秩序、有效率地开展学习宣传,加强对中医医院信息主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确保基本规范的正确适用,要深刻领会基本规范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基本规范的基本原则,熟练掌握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增强规范标准意识,提高信息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