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责任意识范文

教师责任意识精选(九篇)

教师责任意识

第1篇:教师责任意识范文

关键词:困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熏陶知识价值;开掘知识内涵

面对现实社会的市场化,信息传播的日益深化,语文教师已有的知识已经完全被揭去了那份为历史尘封下的经典性与神秘性而进入不同人群的共享空间。现有和将有的知识以几何级数值的方式爆炸的同时,赢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变。相比于信息高速公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的知识实在是九牛一毛,还能为拥有一桶的知识而沾沾自喜吗?因此,面对信息社会知识的大容量且传播方式多样化的窘境,如何教给学生一碗水的问题就摆在了以传播传统文化为职业使命的语文教师面前。孔子能体悟大道,所以历代学子尊称他为至圣先师;我们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明白传统精义,却并不能保证学生完全信服,脸上不会露出那份随意的表情。

实话实说,社会的巨变、知识的爆炸、传媒的火爆,导致知识的治世立身的恒久指导性已变得十分苍白,毫不讳言知识已在逐渐的失去人文内涵,走上工具价值的道路。现代社会新旧的转换仅是转瞬间的事情,谁能保证自己的知识积累是一棵常青树而不会老化呢?难道只有让学生在教室的狭小空间中听你令人头疼的讲解?确实,现实社会中已遍布着师一级的东西,例如广播、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并且它们日益占据着“师”的主角化位置。因为只就知识的容量与“新”的分量上说,学生已从它们那儿接受了比课堂上多得多的知识。

在这种困境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又该如何与时俱进以迎接挑战呢?

人类的知识是一个原点上积累起来的,这是不争的事实;知识的变迁又是必然的,一个时代又有一个时代的知识兴奋点。但是,当今的互联网又怎能抹杀昔日的古埃及、华夏文明的辉煌呢?虽然近代前的知识积累更多的是围绕一个核心轴的释道与传道的缓慢过程;现代社会的知识爆炸更多的是几何数级的加速裂变行为,但我想这只是一个速度的问题,而不是价值取舍的问题。因为知识的工具性永远不能取代它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所以语文教师是有必然的历史意义的,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进步跟上历史发展的脚步的。

首先,语文教师有其他一切媒体不能代替的实的一面。虽然知识的新在现代社会获得了绝对的优势地位,但一味地追求新的知识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知识的全部。因为社会的向前飞奔也许更多的要靠每个社会成员新的知识,但社会的治衡与稳定却需要每个成员对原有的知识的有效开掘,况且新旧知识原本就有密切的联系,谁又能说孔子的治世之道对现在的社会改革没有借鉴意义呢?同样,人的心智空间除了接受新的信息以掌握新的技能外,还需要一个哲学的审美的空间,尤其是后者将给人提供一个平和的内心给养地。浮躁、厌世,完全没有受人类崇高精神熏陶的人又如何应对知识爆炸后形成的精神黑洞呢?因此,古代的知识精义与审美精华,虽然失去了知识至尊的地位,但对它的解释与感悟又是现代人超脱物质获得心灵安宁的凭藉。由此推断:1、语文教师教给了学生许多用现代的知识观点去看旧的东西,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所必须的历史感和时间意识,使学生在获取新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有效熏陶传统的知识价值,从而获得解决自己人生等问题的最佳办法。2、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对传统审美情趣、文化精义的捍卫与传授实现学生心灵的美化柔和,能够更加平和地面对时事与人生。3、语文教师还可以以自己的知识品位,在以获取更大的物质利益为目的的知识技能观点流行的时代,开掘当代知识的价值内涵,为学生赢得更大的知识实践的成功提供精神意义上的动力。

第2篇:教师责任意识范文

    论文摘要:由于大学教学没有被上升到“学术”的层面加以理解,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淡化。对此,博耶将“教学学术”纳人大学学术内涵之中,把大学教学也看作是一种学术活动。通过教师培训、教学观摩、指导教师以合理的归因方式理解教学责任等途径可帮助教师树立教学责任意识,提高教学学术水平。

    面对充满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课堂教学,以及科研在大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大学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意义和价值日渐突出,作为教学者的角色日渐被边缘化的实际,如何能做到依然坚信学生的可教性,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在进行科研的同时,不放弃教学阵地?反思大学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充分理解教学责任,树立教学责任意识;理解教学学术,不断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大学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主体对责任的客观认知与主观体验,主要包括责任认知与责任情感两个维度。责任认知是对责任客观方面的认知,主要涉及到对责任是什么?有没有能力、怎样去履行责任?如果没有履行好责任,其后果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责任情感是责任主体对责任的客观方面的主观认同及情感体验,反映的是责任意识的主观价值。责任认知是责任情感产生的基础,责任情感反过来又影响责任认知的深刻程度。责任意识更多地具有主观性,因为作为责任意识主体的人具有自由意志,他对客观责任范围、内容、意义的认知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人所产生的责任情感存在个体差异性。

    教学责任是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完成的事情。教学和科研是现代大学的工作中心,因此,教学责任就必然成为大学教师应认真履行的重要职责之一。教学责任意识是教师对教学责任的认知和相应的教学责任情感。教学责任的认知包括对教学责任是什么,自己的教学能力能否履行好教学责任等问题的认知;教学责任情感是履行教学责任时的情感体验。现代教学理论注重教学的反思性,强调教师的反思意识,因此,教学责任意识还应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责任认知的反思和教学责任情感的反思。对教学责任认知的反思能使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学责任及其内容,更为自觉地分析自己对教学责任的胜任力;对教学责任情感的反思能够帮助教师树立积极的教学责任情感。对教学责任认知和教学责任情感的反思能促使教师明晰自己的教学责任,进一步唤起教学责任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随着现代大学以科研服务社会功能的增强,大学科研活动日益市场化、社会化、政府行为化,导致大学教师在受科研经费“诱导”的同时,为了应对科研工作的压力,在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双重选择面前,责任意识的天平更多地倾斜于科研。此种背景下,传统的教师角色出现分化与冲突,一些教师由于忙于科学研究而无暇顾及本科教学,一些教师甚至把本科教学当作科研工作的负担。在强化科研责任的同时,弱化甚至漠视本科教学责任,本科教学作为教师基本使命的责任意识开始淡化。当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冲击教学责任,淡化大学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之际,教学学术问题受到关注,教学学术运动成为化解矛盾的路径之一。

    二、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

    在今天的大学里,由于教师对“学术”内涵的理解过于偏狭,将传播知识的教学与科研或社会服务相对立,没有把教学上升到“学术”的层面加以理解,教学责任也因此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责任意识亦受到严重影响,直接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若长此下去,必然导致社会和家长对大学培养质量的信任危机。对此,博耶认为解决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以及重视本科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使学术内涵多样化。在一份给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研究报告中,博耶重新设释了“学术”的内涵,试图通过重构学术的内涵来提升教学的地位以引起人们对于大学教学问题的重视,以重建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博耶提出。大学里学术的内涵不应仅仅指专业的科学研究,而应该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即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知识的学术和传播知识的学术即教学学术;他认为“教学学术”是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教学学术包括:教师有效地呈现学科知识,根据一定目的把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条理地组织起来,使学科对学生来说更易接受,更有意义地掌握,等等。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活动同样需要分析、综合,需要把知识以一种创造性的、更有效的方式呈现出来,因而是一种学术活动;从教学的性质来看,教学本来就具有科学活动的特性,是一种学术活动。因为,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就是教学主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教学主体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严谨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可以说,“我们还要给教学的学术以新的尊严和新的地位,以保学术之火不断燃烧”,“教学支撑着学术。没有教学的支撑,学术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在好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播知识,还学习知识,自身也能获得创造性的发展。

   博耶关于教学学术的相关论述发表后,很快就有许多学者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当时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唐纳德·肯尼迪就认为:“现在是我们重新肯定教育,即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的时候了。”博耶关于教学学术理论的发表以及其他学者的积极回应,引发了在美国长达io多年的关于教学学术的大讨论。目前关于教学学术的讨论及其影响已经超出美国,波及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蔚成了一个影响广泛的教学学术运动。

    三、“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的重建

    第一,管理者可通过教师培训帮助教师理解教学学术的内涵和对教学责任认知。

    如果不重视对教学责任认知的教育,帮助教师明晰教学责任,企图仅仅通过改造教师个体的人格或提高教师个体的道德境界来培养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相对短期的教师培训,则需一个更长的过程。因为,一名教师不明确自己教学责任范围、不知道教学失责所带来的后果,即使具有良好的师德,也很难具备合理的教学责任意识。依据教学学术理论,从责任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如果教学活动中,教师能把教学的有关活动作为学术问题来探讨,多投人一些时间和精力认真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反思自己,那么教师就会正确理解教学和教学责任,以积极、合理的教学责任意识指导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

    第二,教师可通过教学观摩促进自身对教学学术的思考和教学责任意识的重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类毋须事必躬亲,亲身体验强化,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即可习得新的行为。在教学观摩中,当专家教师以民主课堂教学活动展示他们对教学责任的理解,以自己生动、真实教学活动诊释教学学术的内涵时,观摩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教学榜样行为的影响,进而产生教学责任行为。当一位教师很好的履行了教学责任后,又会成为其他教师观察学习的榜样,这样,从培养“具有合理教学责任意识的教师”做起,就会有“具有学习责任意识的学生”,进而形成认真履行教学责任,对社会、对学生负责任的大学。负责任的大学教学得到社会的肯定,又将进一步引起社会、学校、教师对教学学术的重视,逐渐形成积极的教学文化。这种良性循环一经形成,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和教学学术水平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会有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3篇:教师责任意识范文

关键词: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责任道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274-02

责任道德意识是责任主体在理解了一定条件下的自身角色和社会要求的基础上,自由自觉、自主自律的把握自身行为及结果,使之符合社会要求的意愿、情感、观念。省属师范院校新生刚刚进入高校,他们在十二年的教育中更多地是接受知识的传授,很少受到责任道德教育,导致他们的责任道德意识缺失。所以,在人才素质的培养上,坚持将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是毋庸置疑的,对省属师范院校新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树立他们的责任道德意识是育人的根本。

一、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责任道德意识现状

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群体伴随着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价值多元化而呈现出复杂化,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的责任道德意识缺失,他们漠视甚至遗弃社会责任。原先零星教育的责任道德在现实面前变得支离破碎。

1.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的社会责任道德意识缺失

当代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社会的浮躁,一旦进入高校,缺失了家长和学校的管束,很多省属师范院校新生就会迷失了自我。伴随着家长和学校管束的放松,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偏离,随波逐流,盲目夸大自我的价值,追求自我价值中心化,追求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他们不顾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一些省属师范院校的新生凡事以“自我”为衡量标准,崇尚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而对社会需要方面考虑少,缺乏奉献精神。

2.很多省属师范院校新生丧失了社会理想

现阶段很多中学的教育在于鼓舞学生考取高校,社会和家长的期盼也是希望学生考取重点的高校。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使得中学教育变得越来越功利,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人文素养的熏陶,学生经历了十二年的苦读,在学识上被灌注了应试的养分,在为人处事上则更多地是受家庭和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于是教育育人的重担被转移到了高校的身上。省属师范院校新生丧失了社会理想是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责任意识的严肃态度。

3.很多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缺乏尊重意识

很多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进入大学以前,他们以为学业成绩的优异是个人被评判的唯一标准,给予肯定或尊重的评判标准只有成绩。进入省属师范院校以后,成绩已经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身体素质、德育水准等因素也被列入成绩的一部分。于是,原先不被受重视的尊重意识被凸显了出来。一些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进入高校后,因为不懂得尊重,时常因为一些细琐的事情而出现同学间的纠纷,影响了省属师范院校新生个人的身心发展。所以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进入大学后要树立尊重意识,学会自尊、热爱生命,要懂得个人生命尊严的获得是建立在对他人生命尊严的充分尊重之上的学会将个人置于群体的发展之中。

4.很多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缺乏责任心

在当前市场竞争加剧,利益观念,尤其是个人的利益观念日益凸显之时,大学生无疑在其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就很多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自身的学习生活而言,学校生活的相对独立性,学习更多地属于个人行为的现实使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来观察和处理问题。长此以往,很多省属师范院校新生对他人,对家庭、对国家群体的责任意识、责任感就会淡化。

5.很多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缺乏道德感

在当前对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的教育中,道德的教育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这造成了很多误区,其中最重要的是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与道德文明的修养程度不成正比。很多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缺乏道德感。因此,我认为,当前对省属师范院校新生道德感的培育、养成非常重要。

二、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责任道德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责任道德意识缺失是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普及教育的必然产物

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处于招生主体的省属师范院校的招生规模远远超出了原有招生规模的几十倍。生源的增多也导致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的素质大幅下滑,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素质参差不齐,很多知识水平和责任道德意识缺失的新生被省属师范院校招收,势必加重了省属师范院校教育的负担。

2.社会大环境是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责任道德意识缺失的外部原因

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影响很大,现阶段各种文化、哲学思潮、道德价值观念发生碰撞,加上传播媒介、网络的发达,使社会关系变得复杂多样,导致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责任道德意识大幅度滑坡。在价值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原本不为强调的个性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和功利意识得到了大力的倡导,而这种倡导又超过了一定的度,从而使得省属师范院校新生将关注的目光过多地聚焦于自己的身上。

3.中小学校教育的偏颇是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责任道德意识缺失的内部原因

中小学校历来重视教育的成绩,而对学生人格塑造与个性发展的重视不足,这样就将堆砌的德育教育集中到了高校。过于理想化的德育教育,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是对高校德育的一种苛求,也是非常不容易实现的。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的责任教育中,我们应该以国家与集体的价值取向为标准,尊重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的主体性人格,积极引导省属师范院校新生树立责任道德意识。

4.家庭教育的缺陷是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责任道德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

父母是子女成长与教育中的主要教育者,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心教育在教育中尤其重要,但是在现阶段,父母承担了本不该他们承担的责任,子女的家务劳动全部包办代替,教育的偏颇导致子女却相应地出现了责任“失重”的状况,把本该是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独生子女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习惯于接受,而不懂得付出。当前部分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责任意识不尽如人意,与父母的教育不无关联。

5.学生自身认识方面的偏差是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责任道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省属师范院校新生学校生活就自身的学习生活而言,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就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学习更多地属于个人行为的现实使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来观察和处理问题。长此以往,省属师范院校新生对他人,对家庭、对国家群体的责任意识、责任感就会淡化。

三、普通师范院校新生责任意识培养实施对策

1.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责任教育

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是省属师范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教育形式,对于提高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系列活动引导省属师范院校新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理解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使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磨炼意志、砒砺品格。第一,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愉悦育人环境的课堂氛围。教师是学生的益友,教师教课需要将责任意识贯穿课堂,用责任意识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让他们从自身的问题中汲取精神力量。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辅导员要不断的进行理论学习,探索增强省属师范院校新生道德责任意识的校园活动,将教学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省属师范院校新生,引导省属师范院校新生。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内容和效果。要把社会责任感内化到实践活动之中,把社会实践的具体活动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调动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省属师范院校新生在各种活动中自我策划、自我参与、自我总结,自我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2.确立责任感形成的心理导向机制

部分省属师范院校新生身心发育不平衡,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可能诱发过激行为。在省属师范院校新生入学之后进行心理调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灵沟通,排除省属师范院校新生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责任观和奋斗目标。有些省属师范院校新生心理脆弱、责任感缺失,省属师范院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消除他们的不满情绪。通过引导与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责任观。

参考文献:

[1]李玉华,李景平.大学生素质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4篇:教师责任意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责任意识教育 渗透原则 渗透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40-01

责任是一种能力,又远胜于能力,责任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格。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把责任意识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责任意识教育的原则

1.因势利导,淡化痕迹

无痕化的课堂责任意识教育,就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让学生在心里自然而然地接受,是一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的优化。

渗透责任意识教育不具有强制性,它在引导人们感悟人生、进行理性思维时,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崇高思想和高尚情操的熏陶,形成应有的责任意识。

2.客观公正,辩证分析

在政治教学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一些事件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既明确责任意识包含的内容,又懂得应该怎样去尽责才是科学的。

3.遵循规律,乐于接受

在政治教学课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时,我们应遵循学生的身心规律和认识规律,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书本和实践两种教材,把和学生密切相关的、能够影响他们的教育教学资源抓住,不断丰富其内容、创新其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其真正成为责任意识教育的主体。为增强政治课渗透责任意识教育的实际效果,除了要遵循上述原则外,还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让学生更自觉、更容易地接受。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责任意识教育的要求

1.引入多媒体技术,增强直观性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概括出抽象的结论,培养其应有的责任意识。

现代教育技术集声音、视频、图像、动画于一体,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责任意识教育的趣味性、新颖性。

2.多样化教学方式,激活参与性

渗透教育应力避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求教育者依据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避免教师的空洞说教,使学生思维活跃,让学生在自悟中明白深刻的道理,从而达到责任意识教育渗透的目的。

教师应创设多种有关责任的认知情境和两难情境,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贯彻责任意识教育,让学生最终形成正确的责任认知、判断和选择。优化的教学情境能够提供给学生内化责任的精神氛围,从而使道德教育有效地震撼学生的心灵,更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渗透力。

3.整合生活化素材,提高说服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句话指出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要求我们的责任意识教育工作必须回归生活并指导生活。

教师应把教材内容与现实问题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小素材起的可能是大作用。例如在讲“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内容前,我在备课时找到了同学们在暑假开展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材料,针对他们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走形式、开学前突击盖公章等应付学校检查的不良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确这样的做法是没有责任心的表现,既违背了学校要求开展暑期实践的初衷,又对自己的认识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4.调整好教学心境,己正而正人

政治教师所从事的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在塑造学生心灵的同时,也必须努力完善自己的“灵魂”,只有“身正”才能“为范”。

第5篇:教师责任意识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意识;教育主体

当前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不断被人们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也在不断弱化。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政府提出了社会心态建设的社会发展规划,使社会保持健康、积极、稳定的社会心态已经成为新的战略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思想和心理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因此,在社会心态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将作为重要的作用主体来推动社会的心态建设。如何摆脱当前的困境,真正发挥自身在思想和心理教育上的优势,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教育进行的真正承担者,强化主体的责任意识,对于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全面提升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责任意识建设是必然之举

(一)责任体制建设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邓小平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指出,“现在,各地的企事业单位中,党和国家的各级机关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无人负责”,并强调“要通过加强责任制,通过赏罚分明,在各条战线上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1]。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此后我国政府颁布了我国2010年――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作为我国21世纪的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里理论和制度保证。在我国的这一教育发展纲要中,针对管理体制改革这一影响我国的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我们提出要建立“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2],责任体制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二)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责任意识淡薄

教育责任体制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育参与者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的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所谓的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责任,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决定成功的重要因素不是智商、领导力、沟通技巧等,而是责任。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十分突出。就教育者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社会的工作,除了学校影响外,家庭、舆论、社会环境等等都会对受教育者形成影响,这便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具有了广泛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除了明确的学校教育主体外,还涉及到社会工作的其他方面,导致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责任难以进行明确的划分,教育者整体上的责任意识淡薄。

二、强化主体责任意识需要多方面共同推动

(一)强化政府人员的教育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环境,从宏观上看,教育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大众传媒四个因素。不管是什么环境,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和改善环境质量,而且有利于形成优良的育人环境与氛围,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这个教育环境主要是靠除教育主体之外的政府管理者来营造的。

(二)强化教师的教育责任意识,培养有责任的教育传播者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主要承载者,教师是其中的核心推动者和承担者,因此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教育责任意识。教师的责任意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外部要求内化为教师自身需要的过程,是一个社会期望与教师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包括感知、理解和接受阶段,因此我们必须从教育机制和教师自身两方面来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首先,内因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教师职业素养的高低对教师责任意识的培养有着中央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学识修养、教育观念等,通过素养的内在推动力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其次,外因影响内因,就学校管理者而言,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完善的晋职、奖惩等机制,刺激教师责任意识的培养。

(三)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受教育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学生自身责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会不会主动接受传授的教育内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与其所在群体的人际关系以及环境气氛关系极大,因此要为他们创设一个团结互助的群体环境,使他们能从心理上体验到群体温暖,从而激发社会责任感。同时由于学生自身价值观不讲全,容易导致对社会认识偏激而责任感弱化,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消除他们的不满情绪,以达到内心平衡。

注释:

[1]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

参考文献:

[1]李爱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7

第6篇:教师责任意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教师;文化责任;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5-0124-02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大学教师文化责任担当关系到大学教师成为一名怎样的文化传递者,更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内核发展。大学教师文化责任担当的教育和引导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教育部门以及教师本身的共同参与来完成,同时它又是一个新事物,需要不断的探索。为了更深刻的了解当代大学教师的文化责任担当的现状,更好地对大学教师进行文化责任感引导,加强和改进大学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于2014年6月,就当代大学教师的文化责任担当的相关内容,对齐齐哈尔大学等3所院校的150名大学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的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以齐齐哈尔地区3所高校――齐齐哈尔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性别的教师为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见表1):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随机抽样方法,具体做法是从几所大学中抽样选取了150名大学教师为主体做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过程涉入访谈法为辅助方法,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亲身了解当代大学教师的文化责任担当的现状。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结果统计

(一)大学教师在文化责任担当意识方面的现状

文化责任担当意识是大学教师担当文化责任的前提。只有大学教师具有文化责任担当意识,在实际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过程中他才能够自觉地担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调查数据表明,当前我国的大学教师对于文化责任的担当具有相当好的责任意识,95.3%的教师都认为高校教师应该具有文化责任担当意识,文化责任意识基本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能够从大学教师的文化责任与担当出发去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然而根据数据还可以看出,大学教师由于专业性质和教育理念的不同,在文化责任方面还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还有少部分教师对于文化责任与担当的认识程度还不够深刻,对文化责任感的提高缺少必要的重视。

(二)大学教师在日常文化责任担当行为方面状况

文化责任担当意识最终要落实到行为上才能够最真实地表明大学教师的文化责任担当状况。

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大部分大学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的文化责任行为是良好的。在调查问题“你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意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有123人选择了“经常有意识的培养”,占据受访者总人数的82%。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大学教师的文化责任担当总体是比较好的,大学教师通常具备一定的文化责任意识,并且能够在文化责任的履行方面有所作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教师中仍然有一部分教师的文化责任担当表现要低于我们的预期。例如,在选项“您在授课过程中除传授专业知识外是否还积极传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只有60%的大学教师选择了“经常”,而另有40%的教师选择了“偶尔”。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大学教师承担文化责任的核心表现,而本次调查中,人文类教师的比重仅有57.6%。而人文类课程恰恰应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这一数据值得我们深思。在调查问题“您自己是否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修养?”中,选择“非常关心”的有69.3%,尚有30.7%选择了比较关心。由此可见,关于大学教师的文化责任担当还并没有在全体教师中得到关注,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承担起自身相应的文化责任。除了以上单项选择题以外,笔者还设置了两道多选题,来考察大学教师提升自身文化责任的担当能力。在“您认为高校教师文化自觉的重要性有哪些”选项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激发从事教育活动的创造力”,占比高达82%;在“您认为当代大学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提升自身文化修养”选项中,有高达99.3%的教师选择了“开拓视野”,排在第二位的是“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这一选项有73.3%的教师进行了选择。由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教师更加注重自身创造活力和视野的开阔,认为这是文化责任担当的重要前提。

三、总结

经过对上述结果的统计分析可知,目前大学教师文化责任担当总体上是良好的,他们对自身的文化责任有着基本的了解,在日常行为选择上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责任意识选择。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受年龄、社会阅历和知识结构的限制,他们的文化责任担当又表现出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知易行难,知行不一,认识不足

从以上数据可见,大学教师在文化责任担当的很多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不关心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培养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较弱,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不足,文化信念不足,文化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等等。通过该调查发现,大学教师虽然肯定了文化责任的职业行为,但是在实际情境中选择积极践行的较少,表现出知易行难,知行不一的特点。

(二)大学教师文化责任担当存在名实分离

在我国,大学在实际运行中通常是以管理文化为中心的,科层管理是大学教师管理的主要方式,教师在实践中更多的体现出了服从,极大地忽略了学术道德。而且,几乎所有高校,考核和评估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主旋律,教师更为注重教学考核,学校对于教师的工作完全看最终的评估结果。教学成绩又以学生评教为依据,学术成果以发表的文章数量为依据。教师需要完成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量,甚至包括创收任务量,还要达到学生评分要求的任务量等等。在缺少学术自由的情况下,大学教师感到空前的压力,其结果就是文化责任担当的弱化。

(三)文化责任担当行为具有功利性和自私性

在现实的工作与生活中,许多大学教师缺乏远大的理想追求,他们重视物质利益轻视无私奉献,重视金钱实惠轻视文化追求,重视等价交换轻视自我文化提升。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教师在文化责任担当中的功利性很强。他们在工作上追求实惠,不是以传授理论知识、延续文化生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为目标,只追求教学成绩,看重职称评级,他们考虑的不是如何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而是如何获得经济利益;大学教师们注重书本知识,忽视了对于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由此可见,大学教师的文化价值选择趋向于功利和自私。

(四)大学教师文化目标模糊,得过且过

从当前情况来看,大学教师教学活动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在课堂上的发言中发表一些错误言论,教学活动敷衍了事。在调查选项“您自己是否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修养?”中,有69.3%的受访者选择的非常关心,这也就意味着除此之外的很大一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修养的关心是不足的。我们发现,在一些学校中存在“学生评教”的考核方法,教师为了获得一个“好评”,则用多种手段讨好学生,如提高科考分数、对于学生的行为错误视若无睹,对于学生的不足实施“0批评”等等;同时,师生间的功利往也开始增多,请客送礼、娱乐休闲之风日盛。更有甚者,个别大学教师更是利用考试、录取以及其他可以权力寻租的机会,发展出包括权钱交易及权色交易等各种形式在内的低俗化、功利化的社会人际关系,纯洁高雅的师生关系被玷污。大学教师文化目标模糊,得过且过的现象是大学教师文化责任担当面临的主要困惑之一。

第7篇:教师责任意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责任意识

所谓责任意识,就是指一个人明确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和不应该做的事情。例如,学生的责任应是在校认真学习,课后完成作业,在校期间不旷课、不逃学,考试不作弊等。一个有责任的人会很清楚自己需要去做什么,会认真自觉地付诸行动。有强烈责任感的人,遇到再大困难都会去解决,反之,责任感较弱或毫无责任感的人,面对很小的问题也会退缩。因此,注重初中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分析当代初中生责任意识的缺失

经调查统计加以结合,总结出初中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几个表现:

1.纪律上放任自己。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亦是如此,如今的中学生守纪律的大大降低,他们课堂上,东张西望,不能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课,作业也不能认真完成;课下,沉迷在网络中无法自拔,有的是迷恋网上聊天,有的是沉迷于网上游戏;同学之间打群架;经过调查中学生中80%都有手机,20%的学生离开了手机就无心思做其他事情,对老师的禁带手机怀敌意。

2.思想上“自我”为中心。如今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在学校都以自我为中心,存在着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而且对班集体缺少合作互助主动为集体服务的精神,自己从来没有责任意识,到了社会,不仅会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也会影响自己的一生。

3.生活上追求享乐。部分初中生不懂得生活来之不易,用父母的辛勤汗水去买自己喜欢的,追求流行,喜欢品牌,互相请客、买贵重生日礼物,互相攀比,虚荣心强,而他们却忽视了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做的事情,这样的观念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以后的发展。

二、初中思想品德中的责任意识教育的有效策略

1.教师要加强自身素养,提高专业能力

有一些初中教师很愿意与初中生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很愿意与初中生进行沟通,但是由于诸如代沟问题、专业知识匮乏等问题,教师始终没有办法真正成为初中生的心灵导师。所以初中教师想要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中的责任意识教育,首先就要学会了解学生,而了解学生的前提,则是需要教师掌握专业的知识,诸如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教师真正有能力的时候,才能给学生正确而充分的指导,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及时发现学生问题,与学生适时沟通,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这样学生也更愿意和教师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了解了初中学生的想法,就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责任意识的指导。

2.家长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

家长与初中生进行沟通,可以拉近家长与学生的距离。一个初中生自己不喜欢学习,她想放弃学业,想去学习跳舞,但是一直以来都得不到家长的同意。直到有一次这位家长在广场看到自己的孩子跟着音乐翩翩起舞,那一刹那,家长就决定尊重孩子的想法。有时候沟通并不一定要利用语言完成,也可以是行动。父母适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更有助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就如这位学生,父母在思想品德教育时,就可以告诉她,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要对自己选择的生活负责任。生活的姿态有千百万种,但是属于自己的人生只有一种,那就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尽最大的责任将其做到做好,这就是一种责任意识的培养,对初中生终身受用。

3.丰富教育活动,增强责任意识社会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社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方法。教师要按照联系实际、突出主题、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如通过主题实践活动课开展辩论赛、演讲会、时事报告会等课内活动,以及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课外活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如进行教科版七年级思品课第一单元“共同的责任”的教学中,我曾布置过“请为我们自己设计一条关于责任的标语”这样一道作业题。我看到学生设计出:“对自己负责,对朋友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关心别人就是关心自己”“为父母分忧,是子女的责任”“学校兴衰,我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治国平天下,先从修身起”等标语。我还倡议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一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这些活动,寓教于乐,在教学中营造了一种正能量,让学生体验承担责任的感受,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又如,在教科版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第九课教学活动中,我布置学生调查收集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学生的诱惑。通过调查活动,学生了解和掌握了黄、赌、毒以及等不良诱惑及其危害。这一调查活动激起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化了社会责任感。再如,在九年级,我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此为主题展开讨论。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积极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既认识到我们生活中存在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又通过对这一现象剖析,认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一步理解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认识到自己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改善评价标准,落实责任意识评价内容

《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的总体说明是:“评价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设计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方案时,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学科评价特点,搜集学生学习的完整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教师要总结与反思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客观、公正、准确地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而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形成性评价。

初中阶段是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最重要的阶段。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书本所要传授的知识,让学生多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宝贵的经验,让学生成长为具有责任感的人。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加的和谐,民族会更加有凝聚力,国家才会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第8篇:教师责任意识范文

论文摘要:本科教学资源不足与有限的本科教学资源的浪费构成了本科教学的一对矛盾。要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本科教学资源意识。本科教学资源,是指一定的教育条件下,能够满足本科教学需要的各种客观实在。本科教学资源意识,是指人们对本科教学资源的根本性问题的稳定的思想。本科院校教职工需要树立的本科教学资源意识,包括本科教学资源的确认意识、专用意识、享用的责任意识、合理配置意识等。

所谓本科教学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能够满足全日制本科教学需要的各种客观实在。而本科教学资源意识,是指人们对本科教学资源的根本性问题的稳定的思想意识,它是人们头脑对本科教学资源这一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本科教学质量问题,近些年来始终是教育行政部门关注问题。这里的原因很多,其中教学资源不足是个重要原因。但是,在现有的教学资源的条件下,是否可以使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取得突破性进展呢?应当说,在现实中,本科教学资源浪费又是明显的,它表现为对现有资源既没有充分利用,又没有适当地利用。树立本科教学资源意识,有利于高校进行有效的本科教学资源配置,充分利用本利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本科教学资源的确认意识

高校教职工需要树立的本科教学资源意识,首先是本科教学资源的确认意识。因为如果人们连本科教学资源都不认可,不确定,那么,以后的一系列问题,例如,资源专用问题,资源享用的责任问题,资源配置问题等,都无从谈起,也没有谈的必要了。

高校有各种教育资源,我们讲的本科教学资源的确认意识,就是要在众多的不同类型的高校教育资源中确认:教育教学资源、本科教学资源、全日制本科教学资源的缘由;这些是确认意识的目标。

(1)确认高校资源主要是教育教学资源的思想。高校资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划分。从性质上划分,可以分为教育行政资源、科学研究资料、教育教学资源:从源体上划分,可以划分为高校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从形态上划分有物质资源、制度资源、精神资源等。高校资源不管从哪个角度划分,教育教学资源都是主要的。从性质上的划分来讲,由于教育行政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科学研究既包括教育教学的研究,又要把科研成果用来丰富充实发展教学的内容,所以都是围绕教育教学服务的,从而在这些资源中,教育教学资源是主要的。从源体上的划分来讲,由于高校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视教育需要而论的,而学校的教育活动主要的是教育教学活动,所以,它显现出教育教学资源的主要性。从形态上的划分来看,由于高校的各种物质都是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而存在的,各种制度都是为建立和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建立的,各种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都是教育教学活动长期的精神积淀的结果,所以,这些资源都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精神结晶。

(2)确认高校本科教育资源主要是本科教学资源的思想。对学生的培养,教学、管理、服务三者与本科生培养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但是,在培养本科生中,更为主要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育人。因为教育教学工作,是培育学生的主要工作,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培育人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学校通过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影响学生;因为教育教学工作处在培育人的第一线,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首先是指全日制本科生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正如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二条所指出的:“高等教学的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用技术人员,应当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

(3)确认本科教学资源的缘由的思想。这是指确认高校教育资源,哪些是缘于本科生的教育培养才能获得的思想。高等学校是为学生而设的场所和知识空间。这里指的学生首先是指全日制的本科生。高等学校与科学院、工程院的各研究院、研究所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高校要担负全日制本科生教育,而科学院、工程院系统的各研究院、研究所只有研究生教育,没有全日制本科生教育。所以,高校的资源与本科生培养是密切相关的。从高校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来讲,高校的物质设备首先是缘由于本科生的培养而准备的,现在国家对各本科院校的经费投入,是以全日制本科生人数而下拨的,高校各教师等人员的编制主要是以全日制本科生的人数而定的。可见,高校资源与全日制本科生的培养是多么的密切。

二、本科教学资源的专用意识

树立本科教学资源意识,还需要树立资源专用意识。因为只有树立专用意识,教育教学资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资源,本科教学资源才是本来意义上的本科教学资源;只有树立专用意识,才能针对本科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建设等。

所谓本科教学资源的专用意识,是指在本科教学资源中除精神资源外的其他资源,都要使用在本科教学的专门活动之中的思想。这就是高等教育法第六十四条对财力资源作出规定的思想:“高等学校收取的学费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对学校收取的学费,应全部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将学费挪作他用。”这种专用意识主要包括:

(1)专用主体意识。专用主体意识,是指谁具有专门使用本科教学资源的资格。如果谁都可以使用这些资源,那么,这些资源就成为高校的公共资源了,就不成为本科教学资源了,它也就失去了作为本科教学资源的意义,体现不了它存在的真正价值了。专用主体包括本科教学资源专门用于本科教学全过程的所有参与者和所有工作;本科教学各环节的人员、组织及其所开展的活动。

(2)专用主体的主次意识。在本科教学资源使用主体中,并不是所有使用主体都是平起平坐的。由于这些使用主体在本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所以,其对本科教学资源的使用也有主次之分。在本科教学过程中,直接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及其相关的教学活动是主要的;在本科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活动是主要的。为此,在本科教学资源使用上,这些主体及其有关活动是主要的。

(3)专用主体使用本科教学资源的界限意识。专用主体对本科教学资源的使用过程中也有个“度”的问题,即界限问题。为此,本科教学资源的专用意识,还包括专用主体对资源使用的界限意识。这种意识,是指专用主体要把对本科教学资源使用的界限搞清楚。这种意识包括:对本科教学资源使用的限度、幅度、范围的思想。

三、本科教学资源享用的责任意识

使用本科教学资源,是为本科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服务的,本科教学资源的享用者有责任为本科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服务。只有树立本科教学资源享用的责任意识,才能做到责权利的统一,才能达到本科教学资源享用的目的,

才能提高本科教学资源享用的效益等。为此,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的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照法律规定所承担的必须履行的责任。”

所谓本科教学资源享用的责任意识,是指本科教学资源享用者具有担负开展正常本科教学活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责任的思想。它主要包括:

(1)责任的确认意识。本科教学资源享用的责任意识,首先是责任的确认意识。本科教学资源享用者,只有从理性上确认自己应负有的责任,才会主动地去接受责任,积极地去履行责任。高校管理者只有从理性高度确认资源享用者的责任,才会有力地去实施、管理、监督相关责任的实践。所谓责任的确认意识,是指高校教师管理人员要确定地认识本科教学资源享用者所要肩负责任的思想。

(2)责任的接受意识与赋予意识。人们只有从责任的确认意识向责任的接受意识发展,其对责任的确认度才能提高,才能把责任与本科教学资源享用者本身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对责任的认识从一般认识向主观意愿上发展。所谓责任接受意识,是指本科教学资源享用者,因为自己享用这着资源而承接收受相关的职责和任务的思想。相对应地,高校管理人员则应具有责任的赋予意识,即把因享用本科教学资源而生成的责任赋予资源享用者的思想。

(3)责任的履行意识和实施意识。本科教学资源享用的责任意识,只有树立责任的履行意识和实施意识,人们对责任的态度才能从认识层次发展到行为层次,人们所树立的责任意识才是彻底的意识,人们所树立的责任意识,才能体现实在意义。所谓责任的履行意识和实施意识,是指本科教学资源享用者,树立因为享用此资源而在行动上践履相应责任的思想,也指高校管理人员树立对本科教学资源享用者下达履行相应责任的思想。

(4)责任履行后果的承担意识和追究意识。本科教学资源享用的责任意识,还包括责任的后果承担意识和追究意识。因为责任的履行和实施都会导致相应的结果。对哪些没有认真履行责任和落实责任,而导致不良后果的人员和组织,都要敢于承担,并对其进行追究。所谓责任履行后果的承担意识,是指本科教学资源享用者,要敢于承担由于自己对资源享用相关责任履行不力而导致的不良后果的思想。而对高校管理人员和组织来说,对履行责任产生不良后果的本科教学资源享用者,要敢于追究其工作责任、道德责任和法规责任。

四、本科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意识

本科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意识,是高校管理人员需要树立的本科教学资源意识的又一重要意识。因为人们只有树立本科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意识,才会去合理配置本科教学资源;只有合理配置本科教学资源,才能有效解决本科教学资源不足与现有资源浪费之间这一本科教学的主要矛盾,从而使本科教学资源产生最大化的效益。正因为如此,高等教育法提出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所谓本科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意识,是指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在资源效益最大化思想的指导下,对资源进行合理的组合、配比、置放,以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的思想。这种意识主要包括:

(1)配置的资源互补意识。本科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不仅仅立足于资源优势的发挥发展,而且要使各种资源之间得到相互补充,从而使本科教学资源产生整体效应。这种资源互补是多方面的:既有在资源条件上的互补,也有资源存在方式上的互补,更为主要的是资源功能上互补。这样,本科教学资源就成为本科教学各种资源的整合的有机整体,产生整体效应。

(2)配置的资源功能引流意识。本科教学资源具有什么功能,这是需要学者们研究的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我们认为,资源配置形成资源结构,一定的资源结构,产生相应的资源功能;合理的资源配置,形成优化的资源结构,产生资源的整体功能。本科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具有使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研究能量的激发、教学能量的释放等方面的功能。本科教学资源讲求合理配置,很重要的就是要把资源所具有的功能都能引流出来,使资源功能得到充分输出,这就是功能引流意识,通过配置把资源所具有的功能充分引伸和流涌出来的思想。

(3)配置的方式妥当意识。本科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必须讲究配置方式的妥当。因为只有配置方式妥当,才能使本科教学资源配置在最能发挥资源效益的位置上,才能产生最佳的资源效益。所谓配置的方式妥当意识,是指本科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具有讲究配置方式妥当的思想。

其实,本科教学资源配置方式,主要包括行政分配、教学竞争、教学合作、教学交流等方式。这些配置方式各有特色,各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很难绝对区分谁优谁劣,只能把握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配置方式,或者以什么配置方式为主以什么配置方式为辅的综合方式。但是,在我们本科教学资源配置方式的现实中,使用最不好的方式是教学竞争方式,或者说没有好好使用的是教学竞争方式。例如,教师、教师职称是本科教学的两种重要资源,它蕴含着巨大的教学能量,潜藏着强大的教学研究能源,如果配置得好,它能释放出巨大教学能量,产生强大的教研能量。但是,在教师职称评定中,本科教学的指标就不如科学研究指标那样具体、明确,因而在这种指向下,教师们只求达到教学工作量的起码要求就可以了,因为这样就可以满足职称评审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了。自然,教师们就只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能力、智慧等都用到科学研究上面去了。至于教学工作,能少做就少做,能应付就应付,谈不上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当然,教育职能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措施,如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估,教学名师的评定,教学质量优秀成果评奖,教师讲课比赛等。但是,这些对教师普遍性的能量释放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是对学校的,对教师本人相关度不很大;名师评定涉及面就是几名教师,并且它对教师职称评定起不了什么作用;教学质量优秀成果奖的评选,要拿到省级奖就很难;教师讲课比赛得奖者只能是少数,何况得奖的教师职称评定不挂钩。只有讲究竞争方式的本科教学资源配置,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第9篇:教师责任意识范文

多年来,我校积极推行“责任教育”,坚持“着眼当前六年,为了今后六十年”的办学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并就“责任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责任”已经内化为教师自我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也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旋律,我校因此被列为市“责任教育”特色学校。

一、特色创建,

是传承学校文化的纽带

办学特色是学校长期形成的学校文化内涵的积淀,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特色创建,是传承学校文化的纽带。

所谓特色,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几年来,我校在优质师资培养、教育科研、少儿书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后,我们对学校特色有了新的思考:如何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不断完善办学理念,整合前一阶段取得的成果,促使我校创建成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谈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时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将培养师生的责任意识作为学校办学特色来整合呢?于是,我们在这一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与探索,结果发现此举切实可行,特别是确定的“责任教育”这一办学特色,将我校原有的师资培养、科研工作、学生书法等亮点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所谓责任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师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使其主观思想和实践行动符合社会的发展。为进一步打造这一特色,我们将其提炼成课题从学校管理、教师培养、学生发展等几方面进行研究,还将“责任教育”列为校本课程进行系统的教育。迄今为止,这一特色项目开展已近十年,期间校长换了三任,但这一特色却延续至今,并仍在不断发展之中,可以说,这一特色是具有生命力的。

二、特色创建,

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催化剂

特色学校所确立的特色不仅是学校精华的延续,而且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导向性,所以,特色也应该成为学校不断发展的催化剂,应该为学校的优化管理推波助澜。

在责任教育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我们认为,应该将责任教育这一特色建设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挖掘内在资源、激发内在潜力,从而升华特色内涵,增强学校管理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动力。

例如,我校原来实行的是教师到校签到制,由值日领导负责当天教师的考勤工作。应该说,这一举措对教师的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责任教育实施后,校长室就和校委会成员讨论、研究,决定将原先的“签到制”改革为“报告制”,即教师到校后只要向年级组长报告即可,也就是教师要对直接聘任你的组长负责。这不仅没有影响教师的出勤率,反而激励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组长的责任感。教师们认为,改革签到制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体现了领导对教师们的信任,增强了教师自律的意识和行为。

对此,我们认真学习了学校管理学,并结合我们正在实施的责任教育进行了新的思考:我校实行的“责任”管理模式其实就是一种超规范管理,即制度管理不管怎么严,要求有多高,相对于道德准则高尚的人来讲,都是个下限。我们打造的责任教育特色,体现在管理上,就是要把外在的规定内化为教师的个人需要,变成教师内在的心理动力,使他们能够追求更完美的道德境界。在管理过程中,领导对教师的信任,必将在教师心中形成强烈的内驱力和责任感,并使他们将这种责任感体现在行动中。

三、特色创建,

是教师主体实践的集中体现

我们知道,教师在特色学校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任何一所学校的特色建设项目必须通过全体教师的实践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所以我们要造就一批有鲜明特色的教师,为特色学校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切实把特色建设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去,从而体现办学特色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做亮做大办学特色。

由于我校的特色为“责任”,因此,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我们重点抓了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建设。从“责任”的角度来说,教师不仅要有教育教学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更应该在工作态度(责任感、事业心)上有突出表现。我们认为,良好的师德应该成为推行“责任教育”的保障。我们首先引导教师学习、明确“责任教育”的概念、内涵及其在促进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认识到“责任教育”特色创建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从而为顺利、高效实施“责任教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们以师德演讲、工作考核、评优争先、名师队伍建设等为途径,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为学生责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保证。这样一来,我们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的责任意识,而且在不断的学习、研讨、活动、总结的过程中提高了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从而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稳定、持久的发展。

四、特色创建,是促进

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动力源

特色学校的创建,需要不断完善特色办学理念,需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意识,努力发挥儿童生命发展的能动性,从而促进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特色创建,应该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动力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将“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强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目标应包括: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尊重并理解他人;能对个人行为负责,表现出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们认为“责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标如下:

以对家庭负责为起点,学会孝敬;以对学习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求知;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报答。

根据上述目标,我们确定了责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三个方面。其中,对自己负责包括学会自理、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对他人负责包括学会关心与爱护、学会理解与尊重、学会诚实与守信;对社会负责包括学会负责与承担、学会合作与交往、学会探索与创造。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探索了在环境氛围中熏陶、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在活动参与中强化、在工作岗位中锻炼、在生活实践中磨练等具体途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现在我校的学生基本已形成一定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学生逐步养成主人翁意识,初步形成了公民道德意识,学校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学生学会给班级、给学校提合理化建议,合理地给同学提出批评或建议。根据我们的跟踪调查,实施责任教育以来,我校的毕业生升入初中以后还能得到持续的发展,高一级学校对我校毕业生的优秀素质给予了较高评价,特别是在责任心,包括自觉性、同情心、容忍度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家长对学生的责任行为认可度也明显提高。

在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为更加规范、科学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品质和责任行为,我们组织教师历经近一年的时间编写了《责任伴我行》的校本课程教材,并开始试行。该教材共分为三个单元:1.责任在我心,主要是介绍一些规范性的要求,注重明理;2.责任在行进,主要是介绍一些名人责任故事、在责任教育开展中的一些活动方案或设计等,注重的是实践;3.责任我能行,主要是通过一些情境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讨论进行辨析,侧重于判断。校本课程的开设,更有利于我校责任教育这一特色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