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训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培训教育基地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培训教育基地建设方案

第1篇:培训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要把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审视,从不断提高档案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这个基点,对档案干部素质进行新的定位。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档案工作的新需求,努力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全面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

不断加大档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

为档案事业进步中档案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在新形势下档案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档案教育培训工作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扣档案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对档案人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在实际实用和提高培训质量上下大工夫。

要充分发挥自治区档案干部教育培训中心的优势,紧密结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档案事业发展的实际办好各种层次的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一是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要更加符合档案工作发展的要求,实际实用,针对性强。要根据档案事业发展对档案干部知识层次和结构的要求,办好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尤其要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和知识领域的拓宽。通过培训,使学员的知识得到更新和不断充实,理论联系实际地做好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岗位培训要注重档案业务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基本规范的掌握。通过培训,使学员达到从事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熟悉档案工作的基本规范,并能够在工作中熟练运用。二是紧密结合全区档案工作实际,尤其是针对新形势下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标准,举办一些既有理论研究,又能有效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专题研讨班和高层次的档案理论研讨班,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档案行政管理、档案事业管理和档案专业技术人才,使之在各级档案部门的创新发展中发挥骨干作用。三是要逐步加大人才培养专项经费投入,主动争取区内外知名高校的支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送部分业务骨干和兼职教师进行三个月、半年或一年的专业知识学习,逐步改善和优化档案干部与专业人才队伍结构,为加强档案干部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确保档案工作现代化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发挥积极作用。

要紧密结合各地档案工作实际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实际,充分利用各级档案部门的教育资源,切实做好档案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各级档案部门要站在加强档案干部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确保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对各方面人才需求的战略高度,把全面提高档案干部与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切实担负起分级培训的责任,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地做好基层档案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近年来,各地州县(市)在加强档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例如乌鲁木齐市不断强化档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做到了三个到位、五个结合。即领导责任到位,机构编制到位,政策措施到位;本地培训与外地培训相结合,市局馆档案干部培训与全市档案干部培训相结合,市局馆教师授课与聘请国家、自治区档案局专家授课相结合,坚持立足自身培训与积极选派参加国家、自治区档案局组织的各类培训相结合,坚持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昌吉州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要,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加强与内地省区市档案部门的工作交流与培训合作,注重增强培训效果。阿克苏地区档案局全面落实人才兴档战略,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及时指导、协调和解决档案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问题。做到了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在档案干部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不断创新形式、加大工作力度,使全地区各族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业务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都有明显提高,确保了全地区档案工作年年有新的进步和较快发展。阿克苏市采取集中脱产培训、跟班培训、蹲点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大基层档案人员的培训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对乡镇、社区的档案工作人员采取方便基层、灵活多样的方式,注重实际效果;对路途较远的乡镇采取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文件材料进行边讲解、边学习、边进行技能操作的现场培训方式,实际、实用,讲求实效。针对社区档案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采取由市局档案业务工作人员包片和轮流到社区蹲点的形式,进行业务知识和业务工作的传、帮、带,共同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共同提高业务水平。同时,组织开展阶段性的乡镇之间、社区之间的工作交流与协作,互相学习借鉴,共同促进提高。

加强档案干部教育的宏观指导。要根据自治区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教育培训工作条件,切实提高教育培训工作效率,为档案干部的学习进步创造有利条件。一是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考察活动,在熟悉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对教育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和评估,促进全区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对兼职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一些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观摩活动,以便加强横向交流,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技艺,提高兼职教师的业务水平,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确保教育培训工作质量的稳步提高。三是各级档案部门要把档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和档案干部队伍建设作为考核评价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作出长远规划并认真付诸实施,扎实抓出成效。

加强和谐机关建设,为优秀档案人才脱颖而出、

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机制和环境

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努力把各级档案部门建成学习型和研究型机关。充分用好档案部门史料丰富,学习气氛浓厚的优势,积极引导档案干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举办多种类型的专题讲座,开展健康有益的学习竞赛活动,努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为档案事业发展过程中档案人的成长进步创造条件,提供机遇。一是要充分利用党团组织活动和每周半天的学习时间,抓好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二是要紧紧围绕自治区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及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结合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和知识结构,举办各种类型的思想教育和业务知识专题讲座,开展健康有益的学习竞赛活动,达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努力使每个人都成为本职工作的精兵强将和行家里手。三是要把提高档案干部的创新能力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作为建设学习型机关和研究型机关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创新型集体和创新型行业建设,着力培养档案干部的创新能力,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档案工作的新需求,使档案工作人员始终做到认识有新提高、知识有新拓展、方法有新改进、工作有新发展。

第2篇:培训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一、建立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是基于档案干部队伍现状提出的迫切要求

根据对1991年至2008年北京市档案事业发展统计年报的有关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北京市档案干部队伍呈现以下“三多一少”的特点:

(一)兼职人员多

18年来,北京市兼职档案人员占全市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不断上升,由78%上升至85.1%,而专职档案人员占全市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逐步下降,由22%下降至14.9%。

(二)高学历人员多

18年来,档案人员中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全市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快速上升,由7.5%上升至58.8%。

(三)中青年人员多

18年来,50岁以下的档案人员占全市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都在80%以上。2008年,35至50岁的档案人员占全市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为53.8%,小于35岁的档案人员占全市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为27.7%,两者合计达81.5%。

(四)具有档案专业学历和技术职称人员少

18年来,专职档案人员中具有档案专业学历的比例由26.9%下降至13.8%,具有档案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比例由50.1%下降至34.4%。

针对北京市档案干部队伍兼职人员多、高学历人员多、中青年人员多和具有档案专业背景人员少等现状,充分利用现有档案部门的网络资源,建立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可以有效地发挥网络教育培训覆盖面广、共享性好、自主性高、灵活性强等优势,从而达到节约集中面授学习的时间成本、提高档案工作者在职教育的培训率及迅速提升广大档案工作者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的目的。

二、开展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是大规模培训档案工作者的有效方式

1991年至2008年北京市档案事业发展统计年报的有关数据表明,在职教育已成为档案工作者接受档案专业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式,而推进网络教育培训则是大规模拓展档案工作者受教育面的有效方式。

据统计,1991年,北京市档案工作者通过在职培训接受档案专业教育的人数占专职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为43.5%,而到2008年则上升至61%。由于具有档案专业学历人员的数量占专职档案工作者总数的比例在下降,因此,加大对档案工作者在职教育培训的力度势在必行。为扩大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的受众面,2008年和2009年,北京市档案局尝试着开展了半人工的非严格意义上的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即在“北京市档案信息网”上登载有关学习培训资料和考核试卷,要求各区县档案局和市属单位组织本地区、本单位的专兼职档案人员进行学习、考试,考试合格者由市档案局颁发继续教育证书。因为档案工作者可以在“北京市档案信息网”上学习培训资料和下载考核试卷,所以解决了其不能脱岗参加面授培训的问题。据统计,2008年和2009年参加学习培训、考试,并取得继续教育合格证书的人员,合计有2万人。而2007年以前,北京市每年参加档案专业面授继续教育培训的人数最多不超过2300人。可见,开展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应该成为推进大规模培训档案工作者的首选方式。

据对国内31个档案部门网站有关档案专业教育培训栏目的浏览,了解到国内一些档案部门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实践,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档案部门网站完全具备网上报名、在线学习和考试功能。其中广州市档案局在广州档案信息网主页设置了“广州市档案专业人员岗位培训系统”登录入口,该系统具备学员网上报名(注册和登录)、打印报名表与准考证、模拟考试、查询成绩以及信息统计功能,但档案工作者的专业学习采取集中面授方式,系统不具备网络远程在线学习功能;中国档案学会建立的“文件与档案工作者继续教育园地”网具备网上报名与学习功能,但不能在网上考试,学员在网上登记、注册并交费后可以在线学习,考试采取审核作业或文章的形式。此外,天津市、重庆市、湖南省档案局建立的档案信息网也仅具备网上报名功能。

鉴于目前互联网在档案部门应用的普及和深入,以及档案工作者踊跃参加网络教育培训的旺盛需求,北京市档案局探索建立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建设建立起全市档案工作者基本信息的动态采集制度,完善档案工作者网上报名、在线学习及考试功能,充分发挥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系统在教育培训管理中的作用,对于加大全市档案工作者在职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档案专业教育培训管理水平,以及推进全国档案部门网络教育培训工作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的建设思路

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应是“北京市档案信息网”的子网站,它将以方便全市广大档案工作者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以开展档案专业网上基础知识和继续教育专题培训、考核为主体,同时兼具学习交流、知识传播、问题咨询等功能。

建立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应本着统筹规划、组织协调、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的结合:

(一)将教育培训管理权的集中与分级相结合

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应按照管理权限集中与分级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建设,教育培训网管理权限的分配取决于档案专业教育培训现有管理体制。北京市档案局、北京市档案干部培训中心、各区县档案局和市属单位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北京市档案局主要应负责制定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的规划和管理办法;负责构建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的课程体系,及组织编制多媒体课件、相关教材和学习资料;负责向有关部门申报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系统建设的论证材料并组织建设等。北京市档案干部培训中心依职责和授权负责档案专业网络教育培训系统的具体建设、管理和有效运行。北京市档案干部培训中心、各区县档案局和市属单位主要应依职责和授权对所辖地区、所属系统或服务范围的档案工作者参加网上学习和相应的面授培训进行分级组织管理。

(二)将教育培训本市档案工作者与非本市档案工作者相结合

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应是依托于“北京市档案信息网”面向社会公众的开放系统。无论是本市人员还是非本市人员,无论是本市档案人员还是非档案人员,都可以登录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进行学习,但该网服务的重点受训对象是北京市专兼职档案工作者。由于本市档案工作者与非档案工作者或非本市人员的身份不同,因此该网对登录人员的学习要求也会不同,即只需要求本市档案工作者注册身份信息、在网上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课程学习,并参加相应考试;而对非档案工作者或非本市人员不作具体身份认证,其可以自由浏览教育培训网开设的业务研究、成果交流、政策法规及专业词典等栏目内容。

(三)将网络教育培训与面授教育培训相结合

由于网络教育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是面授教育培训的补充,在培训对象上是面授教育培训的延伸,所以,要做好两者的衔接与结合。

对于新上岗或转岗人员的档案专业知识培训,要做好网上专业基础知识培训和面授实操内容培训的衔接。在整编档案专业基础知识网上培训内容的同时,做好面授课程案例式、体验式教学的教材或学习资料的编制。

对于已在岗人员的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要做好面授专题讲座内容在网上的传播。每年应有选择地将普通继续教育班或高级研修班的重点讲座内容挂上网,延伸面授讲座的影响面。

(四)将教育培训网的功能需求与资金投入相结合

在制定档案专业教育培训网建设规划时,要考虑全面和可持续发展,而在系统建设的具体实施时,则要注重循序渐进,处理好现实需求与成本投入之间的关系。要在规划的框架下,根据教育培训的现实需要,确定网络系统应具备的功能,并依据功能需求进行系统平台软、硬件设备的配置。系统建设切记脱离现实需要的贪大求全,避免造成资金投入与实际效果的比例失衡。超级秘书网

四、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应设置的主要栏目

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作为面向社会提供档案专业知识、业务交流、学术前沿及答疑解惑的平台,应具备方便本市档案工作者网上报名、自主学习、考试和社会公众查阅浏览,以及提升档案专业教育培训组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功能。

北京市档案工作者专业教育培训网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开设考核性、浏览性、辅导性及管理性等栏目。

针对本市档案人员开设考核性栏目:考核性栏目可分为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栏目为新上岗或转岗的档案人员开设,主要内容为档案专业基础知识。本市新上岗或转岗的档案人员经身份认证进入“岗位培训栏目”进行档案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并在考试合格后,进行面授报名和培训。档案人员只有在通过面授培训和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由市档案局颁发的档案专业知识培训合格证书。继续教育栏目为已在岗的档案人员开设,主要内容为每年选取面授普通继续教育班或高研班开办的重点课程课件。档案人员经身份认证进入“继续教育栏目”学习并通过考试后,由市档案局颁发继续教育培训合格证书。

针对登录网站的所有人员开设浏览性栏目:浏览性栏目包括专业研究、成果交流、政策法规及专业词典等。浏览性栏目为登录“北京市档案信息网”的本市和非本市所有人员(包括档案人员和非档案人员)开设,主要登载《北京档案》刊发的部分专业文章、北京市档案系统历年获奖科研成果和获奖论著(文)简介、国家和本市颁布的档案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以及档案专业知识解答等。

针对本市申报档案系列职称的人员开设辅导性栏目:辅导性栏目可分为考试服务和评审服务。考试服务为参加档案系列初、中级职称资格考试的人员开设。自2005年开始,北京市档案系列初、中级职称资格的取得,采取以考代评的形式。至2008年,本市申报档案专业初级职称人员的考试年平均通过率仅为45%(全市职称考试四年平均通过率为84.8%);申报档案专业中级职称人员的考试年平均通过率为68%(全市职称考试四年平均通过率为74.2%)。设置该栏目旨在提高本市参加档案专业初、中级职称资格考试人员的通过率,加大具备档案专业职称资格人员在全市档案工作者中的比例。鉴于该栏目内容的组织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且职称考试是部分档案人员的自愿行为,所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收取一定费用。评审服务为申报档案系列高级职称资格评审的人员开设,主要内容为介绍档案系列高级职称评审的政策、程序,以及申报者应具备的条件、报送材料的要求等。

第3篇:培训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一、检察官职业教育的正规化建设

检察官职业教育工作的正规化建设,涉及到培训类别设计、课程体系安排、师资培养、教材编写以及教学评估等项内容。

(一)培训类别设计

设计培训类别,是科学地安排各类专业培训教育的前提。笔者认为,培训类别的设计涉及到的首要问题是检察官轮训制度的建立。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检察官轮训的具体要求规定,只是在个别培训计划中针对特定检察官规定了轮训时间。我国法院系统规定,法官每年轮训时间不少于半个月。日本检察官平均每年轮训一个月(三年轮训一次,一次三个月)。目前检察官专业轮训的实际情况是,已经完成学历教育的基层院中,只有少数检察官可以达到每年平均轮训半个月以上,有个别基层近年来已经超过了一个月,而大量基层院的检察官长期得不到专业轮训,平均起来每年不超过四天。笔者今年考察发现,检察官参与轮训的时间与检察机关的绩效成正比。因此,笔者建议高检院建立检察官轮训制度,这是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培训设计的前提。

笔者认为,检察官培训可按照任职培训需求分为基本上分为上岗培训和在岗轮训两大类。

上岗培训,是指检察官在担任新的工作岗位时进行的与新任岗位业务有关的培训。目前,我们已经实行的上岗培训,主要是新任检察长培训、新任检察技术人员培训,个别的基层院进行过其它岗位的上岗培训。未来上岗培训,需要作为制度规定,并涉及到各类检察官和辅助人员。分类方法:一是,新任职务培训,即原来没有从事过检察工作的人员培训;二是,调任职务培训,即原来在检察机关从事其他工作而转任新职务的培训。培训时间:新任职务培训应当不低于三个月;调任职务的培训,不低于一个月。培训内容:新任职务培训包括各类检察业务的普训和岗位基本技能培训;调任职务培训,主要是新岗位涉及的基本专业技能培训。

在岗轮训,是指对在特定岗位已经工作一定时间的检察官进行的专业轮训。由于轮训会涉及到经费、工作量等方面的限制,根据目前的情况,在岗轮训平均每年应当不低于20天,即在一定岗位工作满三年,应当接受为期两个月的在岗轮训。

在岗轮训的培训内容,应当根据岗位不同以及轮训的层次不同进行不同的设计。基本思路包括:一是,按照专业岗位(如侦查、批捕、公诉、监所等)不同,设计出该岗位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范围,并按照轮训进次进行划分,确定不同进次应当培训的内容;二是,按照岗位的层次(如检察院层次和干部层次等)不同,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岗位所需知识点和技能范围,并按照轮训进次进行划分。在岗轮训应当力求通过多次轮训后,为骨干检察官、专家型检察官的培养从职业教育方面的提供必备的基础素质。

(二)课程体系设计与教材编写

与培训类别设计有着紧密联系的是课程体系设计问题。1996年,山东省检察官培训中心对检察官培训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问题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适合检察官培训的课程和教材不多。从课程设置上讲,重复培训的课程较多,如宪法、刑法、刑诉法等;从教材看,专业课教材的通用内容多,检察官的专用内容少;基本理论的内容多,实务理论的内容少。还有一种情形是,一些专业课程中基本理论与实务理论之间缺乏联系。如职务犯罪侦查课程,基本理论部分基本上是从刑事侦查学中抄袭而成,缺乏职务犯罪侦查的基本理论,因而导致实务理论部分仅限于侦查经验的无序堆积。

检察官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具体设计,尚需要通过专门的调研后才能确定。但在骨干课程体系设计方面,笔者建议应当根据检察机关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进行调整。特别是应当区别于大学法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体系,建立具有检察机关特色并适应不同类型培训需要的骨干课程体系。

检察官培训的课程体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诸多方面。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方面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围绕检察业务的需求来设计课程类别。以轮训课程设置为例:政治方面,主要考虑设置与新立法和执法环境变化有关的政治理论、社会形势等项课程;经济方面,主要考虑设置与检察业务相关财务、会计、证券、期货、税收、金融等项课程;法律方面,主要考虑设置新出台法律讲座、各科法学新进展等项课程;科技及技能方面,主要考虑设置与搜查、司法会计、法医、物证科技、信息技术等专用技术的应用以及侦查指挥等项课程。

具体的课程内容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岗位和不同层次检察官的需求。笔者以司法会计学课程成为例:司法会计学课程包括司法会计概论、司法会计检查学和司法会计鉴定学三门,其中,一般检察官只需开设一门,侦查人员需要开设两门,司法会计专业人员则需要开设三门。就培训所需时间而言,由于课程内容设计不同,司法会计专业人员的培训需要300课时,侦查人员的培训需要150课时,其它岗位检察官培训需要30课时,而检察长培训只需要8课时。

关于教材编写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教材的编写工作应当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做到体系科学化,内容系统化。从体系上讲,不同类型课程的培训均应有相应的专用教材或混合型教材;从内容结构看,在照顾到必要的知识点前提下,重点应当放在检查实务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的解决思路,以保证一门课程内部以及与其他课程知识点的衔接。

第二,教材应当在保证内容适用性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所谓适用性,即应当强调密切联系检察实务,并适应不同检察官培训的需要;所谓前瞻性,即教材中既要考虑到对现行法律、司法解释的学理解释,也应当适当指出现行做法中的一些不符合法律精神的做法,提出相应当解决方案,以指导司法实践。

第三,在教材编写方法方面,建议每一具体教材的编写工作都应当通过申报课题的形式进行,避免过多的抄袭行为,这对于具有检察官职业教育特色的专用教材形成也是有力的保障。

第四,在教材编写的组织方面,建议高检院根据国家检察官学院及各地师资力量的特点,建立一些具有特色的教学培训基地,以促成具有不同特定科研目标的师资培养和教材编写工作格局的形成。

(三)师资培养

师资培养涉及到师资的配备、培训和管理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师资的配备问题。目前各地检察官培训中心(检察院分院),统一配备高学历人员担任教员,从长期发展来讲是必要的。但也应当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高学历者往往缺乏实践经验,而我们的培训对象大部分是具备相当实践经验的检察官,他们需要通过理论培训掌握新的知识点和将经验进行提升,

这一点对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员来讲往往力所不能。因此,在目前检察官专业化教育教学工作的创业期间,应当考虑将具备相当理论水平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检察官充实到教员队伍中,以老带新,大约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建立一支适应检察官职业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员队伍。

第二,师资培训问题。师资培训工作是检察官职业教育工作正规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检察机关的干训部门,应当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师资的自身知识特点、工作经验等,制定中长期师资培训计划,并利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师资培训。师资培训主要方法包括师资进修、师资集训、科研和实战锻炼。师资进修,是指师资(在职或脱产)到相关大学进修相关专业;师资集训,主要是指检察机关组织的师资专项业务培训;科研,是指通过课题研究、教材编写等科研活动,提高师资的专业素质;实战锻炼,是指专职教员定期到实际工作部门通过参加具体检察业务来增加检察工作经验,了解检察官所需培训内容、培训重点等;另外,教学观摩也是师资培训的一种常用方法。

第三,师资管理问题。除了师资培训外,师资的管理工作还包括职称评聘、待遇等问题。检察官专业教育培训涉及的专业门类很多,省级及省级以下培训中心很难配备门类齐全的各专业教师,目前各地培训中心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包括专职教员的一专多能和配备兼职教员。检察机关需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这是建立具有检察机关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前提。笔者认为,对于对专职教员的管理与检察官的管理应当有所区别。专职教员的管理,应当参照大学教师的管理模式进行,以便于解决职称、待遇等问题。同时,省级以下培训中心(检察分院)也应当十分重视兼职教员具体管理问题,与兼职教员所在单位加强沟通和协调,使兼职教员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能够适应检察官职业教育的需要。

(四)教学评估工作

教学评估工作是检察官职业教育工作中一项新课题。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提高检察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强师资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教学评估工作笔者提出以下设想:

首先,教学评估的工作应当包括课程设置效果评估、教材适用性评估、授课能力及效果评估、学习效果评估等诸多方面。

其次,检察官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估工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评估,即针对每一次具体的培训活动而进行的教学评估活动;另一类是综合评估,即针对某一时期或某类培训活动而进行的教学评估。具体评估只涉及教学活动本身,可以在具体的培训中采用不同形式实施;综合评估则应当结合检察业务绩效评估工作一并进行。

第三,为了搞好教学评估工作,笔者建议高检院教育培训部门根据检察官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通过调研,建立一套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

二、关于强化专项技能培训

检察机关实现法律监督职能的主要途径是进行各类诉讼活动,而诉讼活动的是一个在一定诉讼规则的指导下实施各种诉讼技能的过程。因此,检察官职业教育培训中应当十分重视各种专项技能的培训。

检察官的岗位很多,在专项技能方面,有些是共性的(即检察官应当普遍掌握的),有些则是不同岗位专用的。因此,专项技能培训也应当按照共性与专用的不同需求进行。这里笔者先以司法会计技能培训为例来说明专项技能培训的差异。司法会计技能培训,根据岗位不同,应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称为普及级培训。培训对象是所有检察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司法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主要课程是司法会计学概论。培训目的,是使检察官能够了解司法会计的科学性,掌握办案中常用的司法会计检查方法与程序,掌握基本的财务会计资料证据的收集、固定和审查手段。第二层次称为业务级培训。培训对象是从事自侦工作的检察官。培训内容在普及级基础上增加职务犯罪案件中进行司法会计检查的手段和对策。培训课程需要增加司法会计检查学。培训目的是培养能够掌握发现线索、侦破案件的各种司法会计手段的侦查专家。第三层次称为专业级培训。培训对象是从事司法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培训课程增加司法会计鉴定学。培训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各项司法会计业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实际上,技能培训的差异表现在各种技能培训方面。笔者再以预审技能培训为例,刑事监督部门的预审工作内容主要是核实证据,其预审技能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证式审讯;而侦查部门的预审工作内容,除核实证据外,其主要任务还包括发现破案线索,查明余罪,其预审技能的主要形式为挖掘式审讯,

目前存在专项技能培训中存在问题较多的是职务犯罪侦查专项技能培训方面。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观念、培训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等方面。

从观念方面讲,传统的认识中,职务犯罪与其他犯罪侦查的差异在于职务犯罪侦查的“人”,而其他犯罪侦查的是“事”,这不仅影响了检察机关侦查制度的设计,也对职务犯罪侦查专项技能的培训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笔者经过科研发现,职务犯罪侦查与其他犯罪侦查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历史现场”多,而 “可视现场”少。这导致了许多刑事侦查专项技能(如现场勘验)在职务犯罪侦查中很少应用。而检察机关对如何解决“历史现场”的侦查问题方面研究成果不多,即使有了成果(如司法会计技能)在职务犯罪侦查技能培训中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职业教育角度讲,需要加强转变检察官诉讼观念方面的职业教育,否则,即使我们设计出新的技能培训项目,一方面,可能因受训人员认为无用而不愿接受培训;另一方面,即使接受了培训在实际工作中也很难用上。

在培训课程设计方面,从技能类型分,侦查技能的培训主要包括侦查谋略、预审、司法会计、现场勘验、秘密侦查、搜查、跟踪等课程;其次,要考虑到各类知识的归并问题。职务犯罪涉及领域十分广泛,要求侦查人员特别是侦查骨干需要掌握的知识面较广(特别经济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笔者认为,这些知识的教学不一定非要通过开设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而是应当贯穿于侦查技能的培训中。因此,在侦查技能课程设计中,应当考虑到相关知识的渗透问题,例如:证券知识,可以通过涉及证券业务案件的司法会计对策教学中一并进行,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教学方式方面,上岗培训采用教员授课为主效果尚可,但轮训中,由于职务犯罪通常带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单纯采用传授式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接受和消化。尤其是授课中涉及到的一些复杂案例,由于教学人员没有参与其中,对一些侦查技能的使用方法、时机等缺乏体会,常常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笔者在侦查技能培训中,就曾有受训同志提出使用本地成功案例进行教学的要求。因此,在侦查技能培训方面,笔者建议采用参训人员自带案例进行研讨式培训方式进行。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改进

关于教学方法问题,笔者根据自身18年来进行检察官培训工作的经验教训,谈几点体会:

(一)关于目前教学方法的弊端

检察官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包括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

目前检察官培训所采用的教授方法,从方式上讲,主

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授课方法是传授式。大部分检察官也比较习惯于这种形式。但是,由于学员通常比较注重培训的测试成绩,如果测试要求比较严格,且只能按照教师所讲内容进行答题,学员听课认真程度较高;而实际上,由于多年来的培训测试往往很难进行严格的要求,因而无论培训时间长短,学员的学习过程往往是先热后冷,难以持续。

从学习方法看,由于缺乏轮训制度,目前除检察长外,大部分检察官除了上岗培训,很少得到连续、系统的轮训。参与培训的学员中,缺乏实践经验的,只能死读书;实践经验丰富的学员,半数以上读书热情不高,听课的精力集中程度也相对较差,但他们通常会采用比较学习法,在研讨问题时十分活跃。

适应检察官职业教育的特点,今后在教授方法方面,应当提倡发现式教学、案例教学、电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在学习方法方面,应当提倡比较学习法和创造学习法。

(二)发现式教学

发现式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为基础,由教员引导学习的方向,让学员参与探索有关理论的形成原因、过程,探索有关技能的原理与运用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式教学相对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而言,其优点是能够调动学员的思维积极性,是其能够知其所以然。

采用发现式教学,通常是由教员提出问题,学员利用案例或原理对问题进行阐释并归纳出答案的教学方法。发现式教学中,要求教员在备课中应当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论,并事先分析不同结论产生的原因(如案例的个案性、原理的运用的恰当性、结论产生过程的逻辑性等),以便在课堂上能够把握住讨论的方向,控制住不同意见的之间的无谓争论。

(三)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十多年前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教学方法。笔者在一些培训工作中,也在试验将案例教学引入培训课堂,但目前效果往往不佳。

案例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教员的备课不到位和学员的参与积极性不足。探究原因,一是,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一些学员认为参加培训就是教员提出问题并给出标准答案的过程,因而教员不应当向学员提问;二是怕讲错,特别是在大课堂上,如果回答的结果与教员的答案不一致,会感到尴尬。

在未来的教学中,特别是轮训中,案例教学应当成为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针对前述问题,笔者提出两个解决方法:一是,由学员自带问题找答案,而不是教员出问题要答案。笔者曾经设想过这样一种侦查技能的轮训教学模式:由受训人员自带案例,按照参训人员的人数制作份数,事先交付培训部门,教员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和顺序,安排专题交流,并根据原理和相关规范准备点评,开训时即将案例下发,这样做可以增加学员考虑案例的时间。在教学中,案例由提供者介绍,其他学院就案例本身提出的问题由提供者负责解答。二是,缩小案例讨论的范围,将受训人员分为若干小组,分组讨论,再通过大课集中讨论。

(四)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系统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比较适用于各类专项技能教学中。例如,在秘密侦查方法的教学中,可以在课件中增加一段秘密侦查的录像;在技能讲解中,增加有关技能适用对象的图片等,使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并取代实物教学。

与其他教学方法比较,电化教学除了教学工具不同外,本质上并不属于一种专门的教学方法。因此,在电话教学中,并不影响各类教学方法的使用。只有网络教学不同,网络教学中由于受到软硬件方面的限制,目前还只能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

在检察官职业教学培训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多,哪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关键是应当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最适当的方法。

四、关于促进检察官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为了促进检察官职业教育及教学改革,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开展有关检察职业教育培训的调研工作。检察机关的职业教育工作,既有一般职业教育培训特点,也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加强这方面的调研,主要是从当前检察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并着眼于未来发展对检察官素质的要求,探索检察职业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通过调查研究,确定适合检察职业需要的教育培训内容及方式方法,为检察机关职业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检察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第二,重视检察官职业教育工作在检察人才战略、培养专家型人才中的具体作用,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检察机关应当逐步改变功利式的干教机制,建立起专业化、实用型的干教模式,以造就一大批能够适应当今及未来检察业务需求的合格检察官。

第三,充分发挥检察教育职能部门的枢纽和服务作用。检察职业教育工作的任务是提高检察干部的业务素质。但是,这项工作仅依靠教育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干教部门应当加强对教育工作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工作,加强与各检察业务部门的联系。这包括:①及时了解和掌握各部门干部业务素质状况,制定并不断修正教育培训计划,使之适应各部门对提高干部业务素质的需求。②及时收集和反馈各类培训信息,减少交叉培训,提高干训效果。如:收集各级各类培训计划及时反馈到各个部门,保证各部门能够及时输送干部进行培训;收集培训效果信息,及时反映给培训承办部门,以提高培训质量等等。③通过有偿培训等途径,筹错积累干部培训基金,为开展经常性职业教育活动建立一定资金来源。

第4篇:培训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 电气类专业 卓越计划 实践

[作者简介]王立忠(1970- ),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王广德(1963- ),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齐海东(1978- ),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吉林 四平 13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电气信息类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施”、2011年吉林师范大学重点教研项目“师范院校电气类专业‘卓越计划’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lsdjy201136)和2011年吉林师范大学教研项目“电气信息类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lsdjy2011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24-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项目,旨在提高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工程教育的明确目标是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类工程师,工程师类型的划分直接关系工科院校工程人才的培养。我国工程师的类型分为服务工程师(Service Engineer)、生产工程师(Produce Engineer)、设计工程师(Design Engineer)和研发工程师(Research & Develop Engineer)四种类型。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应由基本标准和优秀标准两部分组成。我国制定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每类工程师培养标准应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要求。对于地方高师院校,尤其是没有参加卓越计划的高校,要以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应用的生产工程师和在现场从事运行、营销、管理工作的服务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对电气类专业来说,要与时俱进,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电子行业生产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同时培养少量的设计工程师。本文将围绕地方高师院校电气类专业电子行业生产工程师和服务工程师的培养提出几点看法。

一、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的基本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的数量和每年培养的人才的数量足够满足社会需求,但工程教育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我国具有世界最大的工程教育规模,高校工科在校生每年700余万人,而美国只有几十万、英国只有十几万的生源,但我国企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并不满意,抱怨大学培养不出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我国工程师培养落后于发达国家。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校内和校外两个教学环节。

校内环节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面向工程实践教学不足;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科教师队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不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脱离市场等。校外环节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工程师社会认可度低,相对来说,金融、管理人才社会地位、待遇较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企业与学校脱节,工程教育缺乏行业引导;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多数行业没有建立工程师资格认定制度等。

二、地方院校电气类专业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工程师培养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看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国外已经进行相应的计划,目前我国建设目标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这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各类高校理应承担起这个任务。

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学生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就业情况与重点大学学生相比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开办的工科专业,学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这类高校首先要对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前,我国“卓越计划”为地方高师院校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要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制定配套的战略保障措施,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实践基地,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工程师。制订适合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软件与硬件建设,为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三、高等学校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订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地方高校要想培养出社会认可的工程师,首先要制定适合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教学研究型院校以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开发和应用的设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为主要目标,本科教学型院校以培养从事工程技术应用的生产工程师和在现场从事运行、营销、管理工作的服务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地方师范类高校的工科专业应以培养生产工程师为主体,制订的培养方案包括校内方案和校外方案两部分。

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制订时要注意以下问题:方案培养目标明确;设置主干课与特色课;确定毕业标准、学制及学位;合理分配学分;明确的实践性课程及进度;建立培养能力标准化矩阵;设置管理与法律类课程。企业培养方案制订时要注意以下问题: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任务;合理安排企业学习与实践的内容、实践和学习方式;明确企业学习阶段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要求;实践项目的设置与指导。教师工程训练方案制订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专业教师企业训练的时间、内容及方式;企业学习阶段考核标准等。要提高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比例,这对于地方高校十分重要,是学生培养工程能力的关键。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明确培养目标前提下,要研究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适应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工程实践对工程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为此,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放在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上。创建“研究型”教学模式,注重工程意识培养,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1.分层次设置训练内容。学生的浓厚兴趣是工程能力训练的基石,需要教学单位根据社会行业需求,制定适合的训练内容。训练体系要做到两个“4”和两个“5”。即训练要突出4个新:理念新、方法新、元件新、内容新;体系要做到 5个化:训练内容常新化、管理规范化、作品创新化、训练主动化、实际应用化;形成4种模块:基础训练模块、应用技能训练模块、工程设计与分析能力训练模块、综合性应用技能训练模块;建立5种机制:学生训练团队机制、指导教师团队机制、鼓励机制、检查督导机制、梯级机制。总之,要建立相应的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形成梯队,构建教师和高年级有能力的学生共同指导的新模式来运行工程技能训练。

2.结合实习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进行训练。教学单位要与实习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衔接,实习基地训练主要放在工程设计、应用技能、生产管理、现场技术问题处理等方面,相当于提前进入社会。在学校的训练有可能接触实际较少,利用实习基地机会,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工程设计、产品生产线组成和控制原理、生产过程、产品性能测试、产品预算、销售等一系列的过程训练。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训练可根据专业性质选择训练项目,对于电气类学生来讲,要注意生产机械的电控原理、工作过程的学习,为今后从事生产机械的控制系统设计打下基础。学生在实训基地(企业)训练时间累积一年左右,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生产运行管理、项目开发的能力。

3.校内工程意识与能力的训练。根据工程技能训练模块要求,建立如下4个训练模块:基础训练模块、应用技能训练模块、工程设计与分析能力训练模块、综合性应用技能训练模块。首先要夯实基础即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常用仪器设备、电子元器件、基本功能电路和应用软件的训练;应用技能训练指的是把所学的检测元件、控制器、微处理器结合起来智能化设计训练;工程训练是指结合企业所要解决的难题、教师的科研项目等进行工程化训练;综合训练指的是高年级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训练,设计制作有创新性的作品。

4.结合各种竞赛进行训练。学生的工程技能是在训练中成长的,要把学生平时积累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需要教学单位组织各种电子作品竞赛,参加全国和省、市、校的竞赛活动,如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赛、机器人比赛、职业技能比赛等,用实践驱使学生思考、应用、创新,体现其价值。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对刚参加训练的学生要由浅入深,激发兴趣。定期举办硬件作品和软件作品竞赛,学生从设计、制作PCB图、模拟仿真到作品焊接调试,最后撰写报告,组织教师评议。学生定期举办训练交流会,谈各自的心得体会。组织职业技能大赛,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颁发获奖证书,互相交流设计心得。

5.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工程训练。高校要牢固树立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技术服务,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服务意识。服务对于高校来讲就是服务于学生,对学生来讲就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要想服务好学生和社会,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工程技能训练要按照市场需求设置技能训练内容,即按照社会需求的导向,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导向,训练体系的设置由传统教育资源导向型转变为市场需求导向型。高校应遵循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训练内容设置。首先,训练体系与市场需求挂钩。在设置技能训练的体系过程中,不仅要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而且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对人才规格要求的变化,以及人才市场的动态,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与计划,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需求。其次,训练内容的设置要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在训练体系构建时要坚持市场导向,注重地区、行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按照技术领域的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并准确把握对未来的预测,体现设置的应用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3]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Z].2011-01-08.

[4]张安富,刘兴凤. 实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第5篇:培训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07)

摘要: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基本条件,是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关键。通过加强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可以推动高职院校内涵的提升,促进学院改革不断深化。本文阐述了学院如何通过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推动的方式,全面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 :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内涵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118-04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目前,职业院校已普遍树立“职业教育面向行业实际、面向岗位要求开展人才培养”的办学思想,广泛采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按照过程组织教学活动”的新教学模式。要使教学过程符合生产过程,有效提高学生较好地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在职业情境中开展项目教学、任务教学,这就对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集教学、科研、培训、生产等功能为一体,其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显示出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深入程度,体现着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专业建设的品牌效应。

2008至2013年期间,我院成功地建设了三个广州市示范性实训基地,目前,建设任务已经全部顺利完成。建设期间,共投入经费一千多万元用于实训室的软硬件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是以兴建场馆、增加先进设备投入为主要特征,而是在保证硬件条件的前提下,通过实施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提升“软实力”,实现实训基地质量与效益的提高。笔者认为,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促进示范专业建设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学院紧贴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需求,创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企业已经深入到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到毕业就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进入到校企广泛合作的新阶段,呈现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实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良性循环,带动了学院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发展。三个示范性实训基地支撑着三个广州市示范性建设专业。

依托基地,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有三层目标:一是让学生具有综合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形成处理信息、制定计划、小组协作、与人沟通等关键能力;三是在企业文化氛围和职业环境中养成职业道德。实现培养目标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单项或综合技能的实训。人才培养方案是关系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任务安排的纲领性文件。许多调研反馈都显示,用人单位对高职生有一个普遍的要求,即较强的动手能力,也就是做具体事情的能力。适应市场是教育之本,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促使高职教育教学要加强实践环节,使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而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功能于一体,满足生产性实训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车间和校外实训基地如能建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就有了充分的条件作保障,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计划就能落到实处。学院各专业参考职业对应岗位的工作要求,以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制定了彰显工学结合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之中,课程设置、内容与职业技能训练和考证紧密联系,职业技能岗位培训内容及实操内容与课程内容相互渗透。学院与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建立了鉴定站,学生在完成课程后可以选择相关工种考证,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时具有双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

依托基地,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线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体现高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出工学结合。我院成立了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高校教授和企业专家等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接轨、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接轨、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接轨、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接轨”的改革思路,共同参与学院教学管理、专业建设、指导专业教学改革,共同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工作机制,构建了鲜明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土木工程实训基地是市政专业的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可进行钢筋加工、混凝土操作、先张法与后张法张拉工艺实操等实训项目,实行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一体化,学生在钢筋加工、模板安拆、混凝土浇筑、预应力张拉、测量放线等项目上顶岗工作,做到了生产工地即为教学现场,教学寓于生产之中,教与学身临其境,学与干融为一体。我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连续7年超过98%,示范建设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依托基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直接体现就是课程体系,教育的具体实施要通过课程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则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出发点。我院的课程改革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示范性专业建设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编写完善了四个示范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给排水专业将给排水系统工程任务与分项工作任务有机结合,建立了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带头人大胆创新,开发了“水力灌溉与水景设计施工”课程,把多年给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经验、水景设计专业特长与给排水职业教育经验有机结合,知识结构涵盖了水景(跌流、喷泉)设计施工、水力灌溉设计施工。专业综合实操能力涵盖了给排水工程设计、计算、图纸会审、施工组织与备料、施工安装与调试全过程。

依托基地,优化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 实训基地的建成,有利于专业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创建突出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内容新体系。建设类专业开发了诸如工程图识读能力、材料管理能力、技术交底能力、抄测定位能力、施工组织能力、造价管理能力、质量与安全管理能力、资料管理能力等一项项与职业能力对应的新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的职业岗位标准紧密融合,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同时,专业教师依托基地,实行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改变了“教师讲”和“学生听”的单向模式,也有效解决了课程间部分内容重叠的问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促进师资水平不断提高

实施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最关键的是打造一支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院以“学习先进技术,提高实践技能;了解管理理念,转变教育观念;体会经营目标,感受企业文化”为目标,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实训中心(基地)建设的重要方面,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一是各专业参加示范建设的教师全过程参与学习与培训、项目调研与论证、建设方案的开发、制定与实施,锻炼了专业领军人物和骨干教师队伍。二是各专业重视教师培训,按照专兼结合的方针,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通过自主培养、人才引进,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并制定和落实企业实践制度,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学院修订了《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选拔和培养实施方案》及《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方案》、《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等管理文件;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工作,对新教师开展听课、评课、观摩教学等培训工作;实行导师制,对青年教师指定了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指导教师;要求青年教师结合学院安排选好专业方向,通过读研、进修和企业实践,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近三年来,学院投入近百万元,组织二百余人次的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师资培训和企业实践,促进了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以建造师、高级技师、高级技工为骨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我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示范性专业中“双师型”(含“双师”素质)专任专业教师已占85%;以建造师、高级技师、高级技工为骨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初步形成。三个示范性建设专业的教师编写的教材35本,其中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本;完成教学研究项目9项;负责或参加市级以上科研立项3项;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55篇。该基地现有2名省、市级名师,8名院级骨干教师。

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创新了校企合作的机制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实验、实习和实训基地有很高的要求,要求实习实训基地必须适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的需要,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求,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在市场体制环境中,要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在于形成一种良性运行机制。学院通过探索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创建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

建立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做好校企合作规划与资源优化,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建立符合校企合作需要的学校管理制度 制定符合校企合作需要的管理条例,如《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实训中心学生管理规定》、《实训基地运作管理制度》等。

建立激励和考核制度 由于校企合作必然对管理者和教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学校必须制定一系列奖惩制度,鼓励教师开展校企合作。

建立合作项目管理制度 建立具体的合作目标体系及实施细则,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如《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合作办学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校企共建共享实践基地计划》等。

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促进其功能不断扩大

我院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不断拓展实训基地的功能,基地融教学、培训、服务、鉴定为一体,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采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以行业和企业为主导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模拟、仿真乃至真实的实训环境,营造出职业环境氛围,让学生能够真实操作中学习专业技能。

教育实训功能 基地解决了学生顶岗机会少、实践能力差、综合素质培养弱等难题,为实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奠定了基础。校外实训基地,由企业选派优秀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对学生进行授课;由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共同对在企业实习毕业生的表现进行考核评价,使毕业生达到企业和社会要求,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近年来,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作为我院的实训基地,学生操作技能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安排到企业实训基地跟班顶岗一段时间。还利用学校设备资源帮助企业进行产品加工,让学生参与生产,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完成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能力转换,在数量和人才规格方面满足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每个基地实训工位达到100个,能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

社会培训功能 实训基地除面向学生实施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外,还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在职培训提高、转岗培训,开展社会其他人员培训,以及待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

职业技能鉴定功能 学院与广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建立了鉴定站,学生在完成课程后可以选择相关工种考证,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基地在满足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需要的同时,还承担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任务,每年鉴定6 000人次以上。

职业技能比赛功能 专业的课程模式改革为我院课程建设的推进奠定了基础,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岗位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了突出的地位。通过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育,我院学生用优秀的成绩展示了优秀的教学成果。近年来,我院学生参加市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在37个项目中获得了奖项。连续4年组织学生参与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广州市市政园林局举办的“广州市园林博览会”,学生设计、现场施工的“艺术小园圃”作品分别获得过优胜奖、三等奖、银奖等成绩,检验了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了学校、专业在社会的知名度。

实训基地项目建设辐射带动了相关专业发展

示范基地的建设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示范效果。我院密切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职工培训、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通过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使企业在分享我院资源优势、实现其经济效益同时,参与我院的改革与发展,使我院在分享企业资源中,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如通过艺术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室内环境设计)、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给排水工程技术等专业的示范性建设,辐射、引领和带动院内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基本建设与提升,提升对区域经济的社会和企业服务能力。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师队伍、实验室和教学改革,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提供了师资和实训条件上的支持。通过工程造价专业的建设,引领和带动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目前已在省内建立24个校外实训基地。

总之,高职高专教育示范性专业及实训中心的建设促进了我院人才培养模式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改革,全面提高了我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的知名度、社会声誉得到了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鲁昕.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的讲话[EB/OL].(2011-06-08).http://wen-

ku.baidu.com/view/e8a8a87a168884868762d6b0.html.

[2]邱川弘,刘纪玮.论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职业环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1).

第6篇:培训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企业教培综合体系的实践研究

专业管理的理念

为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打造高效一流的员工队伍,我们秉承“全员培训,人人受益,追求实效,努力创新”的理念,结合企业自身生产工作的实际,做到“有计划,有执行,有反馈,有总结,有提升”,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员工教育培训综合体系。实践证明,员工教育培训综合体系的建立,充分发挥了教育培训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作用,全面提高了员工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专业管理的范围

员工教育培训综合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重视新员工在见习期间的教育培训管理,引导帮助新员工快速成长成才;充分利用原有教学场地和退役设备,创建现场模拟实训室,开拓教育培训新平台;丰富技术比武内容,举办安全知识竞赛,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巩固安全知识掌握;有效采用多种培训方式,注重加强内部交流学习,鼓励技术改革创新;努力完善闭环反馈机制,做到有总结,有考评,不断提高员工教育培训质量。

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根据教育培训综合体系建设的要求,结合对员工教育培训实施的具体情况,菏泽供电公司制定了新员工教育培训覆盖率、实训室建设达标率、技术比武合格率、安全知识达标率、外出培训综合利用率、PPT示范授课受益率等指标共计23项。其中,除教育培训优秀率指标目标值为90%外,其它各项指标目标值均为100%。

教培综合体系建设和实施的主要做法

组织机构

为保障员工教育培训综合体系的建设和相关方案的顺利实施,确保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取得实效,公司成立了员工教育培训委员会(简称教培委员会)。教培委员会下设四个培训管理组(新员工教育培训管理组、实训室综合管理组、技能比武与安全知识竞赛管理组、综合教育培训管理组)和一个反馈总结组(教育培训闭环反馈总结组)。

教育培训综合体系的建设和实施

菏泽供电公司把教育培训综合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分为五个方面:新员工教育培训、实训室建设、技术比武与安全知识竞赛、综合教育培训管理和信息反馈与评价。

新员工教育培训。新员工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新员工的教育培训方案,报请教培委员会审核批准。

(2)新员工教育培训管理的具体实施。包括:召开新员工见面会,进行入职前思想指导;集中学习《安规》等安全知识,为期二周;考试成绩90分及格,合格后方可进入生产现场参加指定工作;进入基层班组见习,充分利用现场生产实践机会,提升业务能力;轮岗锻炼。

(3)将新员工教育培训管理信息反馈到教育培训闭环反馈总结组。

(4)进行教育培训管理自我改进,编制新员工教育培训管理的改进方案。

实训室建设。实训室建设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制定实训室的建设方案和综合使用管理方案,报请教培委员会审核批准。

(2)“创建现场模拟实训室,开拓教育培训新平台”具体方案的实施。包括:根据实训室建设方案,从退役设备中挑选出所需的可用设备,进行处理检查,确保其达到培训要求;整理储备实训室培训所需的原材料,充分利用废旧原材料,既节约资源,又有效地储备了生产培训所需的原材料;统一编排制定实训室管理使用规定,报经本部门教培委员会审批后正式实施;统一编制教育培训计划,报经本部门教培委员会审批后正式实施。

(3)结合实训室建设及实训室综合利用管理情况,将相关信息反馈到教育培训闭环反馈总结组。

(4)针对教育培训闭环反馈总结组提出的意见进行自我改进,并整理提炼出优秀经验,编制实训室综合管理改进方案。

技术比武与安全知识竞赛。具体内容有:

(1)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报教培委员会审批。

(2)“技术比武与安全知识竞赛”具体方案的实施。包括:精心策划,集思广益;技术比武,研究制定项目评分细则,报技能比武与安全知识竞赛管理组审议确定;安全知识竞赛,编制题库,制定方案,采用知识竞答方式,随机抽取参赛人员和竞答题目,提高参赛覆盖面;制订奖励考核制度,凡获得相应名次者均有相应的奖励,对不达标者,责令其认真练习,务必合格。

(3)结合技术比武与安全知识竞赛的实施情况,及时有效地将有关信息反馈到教育培训闭环反馈总结组。

(4)针对教育培训闭环反馈总结组提出的意见进行自我改进,整理提炼优秀经验,编制技术比武与安全知识竞赛实施改进方案。

综合教育培训管理。具体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研究制定综合教育培训管理具体实施方案,报请教培委员会审核批准。

(2)综合教育培训管理具体方案的实施。包括:组织外出培训者做外出培训学习报告,加大外出培训收益力度;指导员工借用白色写字板,拓展现场培训新思路;积极开展PPT示范授课活动,形成一套实用性较强的培训教材;加强班组间交流学习,不定期开展优秀经验交流座谈会,提高公司内部交流速度;积极鼓励班组开展技术革新、发明创作和QC活动;有效利用周安全生产分析会,开展集中培训学习。

(3)结合综合教育培训管理的开展实施情况,做好相关信息反馈。

(4)编制综合教育培训管理改进方案,自我改进。

信息反馈与评价。

(1)及时收集教培管理组反馈的信息,整理、分析,做好小组总结评价。

(2)做好整体总结评价,提炼优秀经验,指出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3)编制综合改进方案,报请教培委员会审阅,纳入下一阶段教育培训综合体系建设。

绩效考核与控制

教培委员会不定期收集各小组在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完成程度和工作方案实施进展情况,以此为依据进行相关的绩效考核。

评估与改进

评估方法

在员工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和实施中,由教培委员会负责在流程管控中进行评估。教培委员会不定期检查各管理组和反馈组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和具体开展工作进程,结合绩效考核的依据对各项目组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总体评估员工教育培训体系的效果。

存在问题

一是员工教育培训体系涉及内容较多,在专业管理流程方面显得比较零散,这严重影响培训的质量。

二是专业管理的内容项目较多,不利于绩效考核工作中统一标准的制定,使得绩效考核的工作有些粗放。

改进策略

一是对管控流程改进。结合员工教育培训综合体系建设和实施的具体情况,进一步优化教育培训的项目,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使管控流程更加合理、高效。

二是对绩效考核改进。针对该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和开展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明确绩效考核项目,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考评方法。

创建教育培训新平台

我公司对原有教学场地进行了整理和改建,利用退役设备,建立了模拟实际变电站(不含变压器)的教育培训实训室。利用该实训室,公司可以方便地对一线员工进行相关技能与实际操作的业务培训,不再受制于实际变电设备停电时间的影响,且安全性更高,实现了员工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拓展现场培训

在工作现场,工作负责人根据工作情况,有效利用开工会时机,针对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将工作范围内的一次接线图画在写字板上,在图中将所做的安全措施和注意点用不同颜色的笔迹予以标明,实地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危险点和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向工作班成员交代清楚。这种方式有机地将现场工作和对员工的教育培训结合起来,提高了现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深了参培人员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同时有效地保障了现场工作的安全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7篇:培训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工程造价专业 实验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 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五年制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于2008年定稿,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造价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工程建设第一线从事工程造价文件编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资料管理、钢筋翻样等工作,具有工程建设第一线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从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关于技能型培养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实践教学在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高职教育在保证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设施的建设,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型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然而综合省内高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来看,还很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更合理全面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以适应当前实践技能培养的目标。

1 当前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各五年制高职学校都已经十分清楚的认识到实训基地建设在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成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协作委员会的形式,不断探索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绩。但由于历史传统、指导思想、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影响,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定位不明确

现在很多高职学校开设的实训课程,从体系和内容看,受高等学校教育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比较突出。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没有从培养学生岗位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为依据,而是从满足专业课程内容的教学为基本依据。开设什么课程,相应地就建设什么实训室,实验室只是放置了一些设备的教室,一切都是为了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这样的实训基地具有浓重的“学校味”而缺少“生产味”,突出实验室的展示作用而忽视了其操作功能。在这样的实训基地中,学生只能在实验室中一样进行一些展示认识或验证性实验,而无法践行到真正模拟化的“工厂经验”。

1.2系统性不够全面

本专业融合工程、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知识,许多高职学校在设计实训基地方案时,往往就是将工程技术专业、经济专业、管理专业等专业实验室进行简单的拼凑。没有能够从专业系统的角度设计适用本专业岗位群的实验实训体系,没有能够认真分析从职业技能需求融合不同专业知识体系。所以很难对本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能力进行全面培养,难以达到使学生初步养成必备的职业能力的目标。

1.3针对性差

瞄准市场设专业、瞄准岗位设课程、瞄准能力搞教学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从紧密结合市场发展、围绕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通过讲、练结合,着重强化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而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没有能够从职业岗位出发,仅仅从课程内容需要设计一些脱离实际的训练项目,缺乏岗位针对性。

1.4与市场发展脱节,利用率低下

由于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属于闭门造车,缺乏校企联合、校校联合,甚至校内各专业之间的联合也不够全面深入。使得专业实验实训相对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发挥不了其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仅满足教学需要,造成极大的闲置浪费。更有甚者,有些院校还出现了以专业为单位,各自为战,自成体系,资源缺乏整合,实训设备的兼容性差,利用率低,导致重复建设与资金浪费。

2 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实训建设思路和指导原则

2.1 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鉴于以上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我们应在实践中探索职业岗位型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即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为主线,设计和建设实训基地,营造岗位工作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在职业岗位活动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综合素质,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就应该依照工程建筑市场所适应的职业岗位为出发点,通过调研、座谈、参观、引进、合作等形式,努力创造工程造价专业相关岗位工作的“职业环境”,培养学生具有工程建设第一线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2.2 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原则

(1)岗位主导原则。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以满足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为目标。进行本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设计、开发与实施,提高实训的岗位针对性与适应性。根据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所确定的职业岗位的具体需要,分析构建职业能力结构,以此为要素确定实训模块,根据各实训模块的需要选择实训设备、材料和工具,营造工作环境,安排实训过程。

(2)全面系统原则。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基地的功能模块要齐全,要确保培养目标中所确定的职业岗位所需要培养的职业能力都能够在实训基地中得到全面锻炼与培养,不能有缺项。同时,要以职业岗位技能能力形成规律为培养主线,设计并贯穿各功能模块,合理布局,恰当安排,确保其系统性。

(3)紧密结合市场发展原则。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通过与社会先进企业紧密合作,瞄准造价行业发展的趋势不断更新、升级实训设备,开发实训功能。培养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先进的工程技术、管理方法、工作程序,增强岗位适应性。避免出现是合格的毕业生却是不合格的员工,需要接受再教育才能适应岗位工作要求的尴尬局面。

(4)资源共享原则。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从全局出发,综合利用资源,发挥学校资源的整体优势,提高基地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首先,要注重校内各相关专业(比如“建筑工程技术”、“装饰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的联合,仪器设备的选择、环境的营造以及实训基地功能的开发,在满足本专业需要的同时,应考虑与相近专业的兼容性和资源的共享性,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节约资金。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双赢模式,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合作建立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实现其服务社会产生效益的功能。

3 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设想

3.1工程造价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现将我校工程造价专业设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如表1,按照该职业能力设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需要的实训体系。

3.2校内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初探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着眼于促进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通过“三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工作的结合,实现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结合;同时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扩大对外服务的范围和能力,逐步开放实训基地,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开放式的、共享型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教学服务,为企业提供应用技术研究服务,为地方或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应以基本技能训练型和系统知识模拟仿真型为主,通过建设完善工程造价、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测量放样、质量检测、等专项技能实训,建设具备专业技术综合能力实训为主的数字化施工成本控制实验室等,使得学生在实训中练习独立工作程序,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综合考虑我校“建筑工程技术”、“装饰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实验实训建设的需要,在合理共享相关专业基础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岗位需要,特设计校内实训基地的组成及功能要求见表2。

3.3校外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实训基地拓展

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弥补校内实训设备和场所的不足,还可以创建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职业情境,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胜任某职业岗位的能力。学校应积极主动走向社会,建立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密切联系,为了完成实训和实习任务,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必须走向社会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学校可以与实习基地单位进行密切的双向合作,利用学校所拥有的科研、技术优势为校外实习单位提供相应的服务或开展相应的培训;学校还可以聘请校外实习单位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为学生做报告,参加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使学校与校外实习单位双方的合作能真正实现“双赢”。

4 结论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当前比较新型的一种学历教育类型,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本着紧跟市场需要,从社会需求出发,以培养高素质的机能性人才为出发点,实践教学将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凸显重要的位置。所以五年制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我们教育从业者加大研究力度,探索可行的建设方案。本文所做出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虽然还需要等待实践的检验,但是相信能够对于现阶段五年制工程造价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水根.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

第8篇:培训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党校;干部教育;党的理论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5-0190-03

伴随着新兴重庆直辖市的建立,1997年9月,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应运而生。十年来,在中共重庆市委和重庆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紧密结合重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着力在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工夫,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圆满地完成了干部教育培训任务,较好地发挥了育人咨政的作用,为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培训规模不断创新高

轮(培)训在职领导干部是党校的主要工作任务。重庆市委党校按照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各类轮(培)训班次与学制,充分挖掘办学潜力,整合培训资源,在强化分层培训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分类培训,主体班次培训规模不断创历史新高。十年来,共举办各类轮训班、培训班、专题研讨班359个,培训在职领导干部25000多人次,较好地发挥了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二、教学格局日臻完善

科学合理的教学格局及由此决定的培训内容体系是确保干部教育培训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做出了培养造就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战略决策。干部队伍建设目标的确立,为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重庆市委党校全面贯彻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要求,以“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新布局为基础,积极探索教学新布局的具体实现形式,构建起了符合重庆干部培训特点的“强化中心、扩展知识,研究问题,提高能力,增强党性”五位一体的教学新格局。

“强化中心”就是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中心内容。近年来,重庆市委党校始终把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和教学放在突出位置。在每个主体班次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系列专题课,通过专题课,使学员及时、准确、全面、系统、深入的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而真正做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扩展知识”就是在教学中把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干部做好领导工作、管理工作必需的相关知识,以及必须了解的前沿知识和必须掌握的新技能充实到教学中。“研究问题”就是在教学中从“问题”出发,选择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组织学员深入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提高能力”就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能力培训的新内容和新方法,比如在相关班次中专门安排了领导岗位能力提高单元的教学。并且把教学的主要内容、过程和环节,与提高学员的能力结合起来,加快理论、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增强党性”就是通过学习党的学说、政党理论、党性分析等活动对学员进行党的忠诚教育,增强党性锻炼。近年来,重庆市委党校一直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红岩精神”作为党性修养的核心内容。

在具体的培训实践中,重庆市委党校根据“五位一体”的教学新格局,十分注重针对不同班次、不同轮(培)训对象分层、分类的细化教学内容,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轮训(进修)类班次主要是学习理论、研究问题、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研究战略和对策性问题为主要内容。培训类班次主要是学习基本理论,掌握必备知识,提高理论素质、领导能力和综合能力。专题研究班主要是围绕研究的专题,开设专题研究课,组织学员研究有关重大问题,把研究问题与提高能力结合起来。

三、教学方式精彩纷呈

党校的培训对象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重庆市委党校针对党校培训对象的特点,在充分发挥党校传统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方式改革,研究式教学、两段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基于网络的研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菜单式教学、模拟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在于部教育培训中被广泛运用,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活跃的课堂互动、高质量的研讨交流、典型性的案例分析、前沿性的课题研究和务实性的现场体验,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学员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学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几年,重庆市委党校在推行以下几种教学方式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一是以探索和完善A班教学为重点,形成了“紧扣中心出题目、资源整合筑平台、老师引导给方法、学员研讨出成果、成果转化促发展”的研究式教学新模式。研究式教学新模式较好地做到了“五个相结合”,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员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实地考察调研相结合,学员对自身思想工作实际的反思总结与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相结合,提高学员的素质和能力与为重庆发展献计献策相结合。近年来,重庆市委党校在强化学员理论武装的同时,组织学员重点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了120余篇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紧扣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性,其中的许多观点和对策建议,已经转化为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学员工作的措施和制度。

二是两段式教学迈出新的步伐。为了进一步拓宽学员工作思路、切实增强学员推进发展的本领,在对比中找差距、在借鉴中添措施,重庆市委党校从2003年起就开始大力推行两段式教学,即学员在培训期间除了在党校学习培训外,还将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进行考察调研。2006年,两段式教学进一步深化,并实现了两个转变,即在外出培训的目的上,由考察调研为主向培训为主转变,培训的特色更加凸显;在外出培训的施教机构选择上,由党校为主向高校为主转变,深度学习和研究的特点更加突出。

三是案例式教学跃上新的台阶。案例式教学注重学员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是提高学员的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适合成人培训的重要方法。近年来,重庆市委党校加大了对案例教学的专题培训,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师和案例教学的学科、专题越来越多。同时,教学所用案例的针对性大大增强。过去教学中选用的案例多数是从国外或市外引进的,“本土”案例、本地案例较少,从而存在与地方实际和学员经历不够贴近的弊端,难以达到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针对这种状况,重庆市委党校加大了案例建设的力度,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注重编写、使用“本土”案例、本地案例,并形成了一批自主编写、针对性强、受学员欢迎的典型案例,如“重庆开县麻柳乡八步工作法”、“居者有其屋房地产价格调控中的利益主体博弈”、“模拟经济仲裁”、“重庆綦江彩虹桥事件”等。

四、开放办学迈出新路

有效整合各种优势教学资源运用于干部培训,是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干部教育培训取得实效的基础。重庆市委党校立足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进一步扩大办学视野,拓展干部教育培训内涵,大力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建立并完善了多层面、开放式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着力创新干部培训体制。为更好地满足重庆特殊市情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2003年,建立了重庆市委党校万州、涪陵、黔江三所分校,形成了以市委党校为主体,以分校为补充,以区县党校为基础的具有重庆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既增强了重庆市委党校的培训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全市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在全国率先探索省级党校创新办学体制的新路子,得到了中央党校的充分肯定。

着力构建一支多层次、开放式、高水平的“大师资”队伍。重庆市委党校除了充分发挥自身师资的作用外,还加大了从市内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外有关教育机构选聘兼职教师与客座教授的力度。现已选聘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100余人。

着力打造“重庆党政干部论坛”,为“请进来”提供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每年都从市内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外有关教育机构邀请50-80位领导和著名专家学者来校为学员授课,从而为学员提供丰富的政策和学术前沿信息,以开阔学员视野、启迪学员工作思路。比如,仅2006年就从校外邀请了近80位领导和著名专家学者来为学员授课。

着力加强教研基地建设,为学员“走出去”培训提供载体。充分发挥现场教研基地在提高学员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市外教研基地在开阔学员视野方面的作用;党性教育基地在增强学员党性方面的作用。目前,重庆市委党校已在市内外建立了专供学员进行深度调研和考察的教学基地30多个。

着力在信息化的建设和使用上下工夫。一是通过中央党校远程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中央党校的优质资源,提升教学水平。二是通过加强“网络党校”建设,将全市党校系统之间的教学信息资源连为一体,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干部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探索网上教学、网上培训、网上研讨,为干部学习提供新路径。基于网络的研究式教学受到了中央党校有关领导的肯定。四是充分运用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建立学员电子档案,提高了教学管理和学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水平。

五、学科建设成效明显

学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党的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基本保证。建立适应干部培训和理论创新需要、具有党校特色的学科体系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党校的职能,建成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省级先进党校,重庆市委党校于2004年制定了《2004-2010年学科建设规划》。

根据学科建设规划,学科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各教研部门的实施计划全部出台;基本理论学科得到提升,传统学科得到创新,重点建设学科优势增强,短缺学科得到培育和建立,学科体系基本形成;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高校、国(境)外进修,有目的地选派教师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或调查研究,有针对地对教师开展专题培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教学专题和课程体系基本形成,教学新布局得以完善和全面实施;科研工作实现新突破,承担市级和部级课题明显增加,科研成果获奖项目增多,而且社会作用日益增强。

通过学科建设,有效地整合了学术力量,凝练了学科方向,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了教学、研究水平。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重庆市委党校成功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这标志着该校高层次、高学历的研究生教育正式起步。2005年又新增了4个硕士授予点,到目前为止,已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行政管理、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宪法学与行政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7个硕士学位点,成为全国省(市、区)级党校中硕士点最多的单位之一。

第9篇:培训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一、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为加强中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重点对中西部地区11,0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60学时的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大规模教师培训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培训对象主要是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每省(区、市)平均500名。其中县以下小学和初中骨干教师不少于70%,县以下高中骨干教师不少于50%。

——创新培训模式。依托高水平师范院校,调动、整合和开发优质培训资源,组成高水平专家团队,采取以“送培到地(市)”为主、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其中,省域外优质培训资源、省级优质培训资源和当地优质培训资源原则上各占1/3。培训专家团队中,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特级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不低于50%。

——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根据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培训重点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师德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

——培训计划由教育部组织实施,各省配合。教育部制订培训计划总体实施方案,审核确定培训机构,进行指导和全程监管。各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育部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遴选参训骨干教师,推荐高水平师范院校、培训机构和专家。

——教育部划拨专项经费支持。项目经费主要用于学员培训期间的培训费、食宿费、资料费和交通费补助等。

二、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为提高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教育部组织东北师范大学等部属师范大学对内蒙古等省区的3000名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进行50学时的培训,提高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由东北师范大学对口内蒙古自治区、陕西师范大学对口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大学对口贵州省,采取“送培到省”、“送教上门”集中培训的方式,分别为上述省(区)培训10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其中县以下教师不少于选派教师总数的70%。同时,将培训资源制作成光盘,辐射到本区域广大农村教师。

——各有关师范大学要根据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在对受援地区中小学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际需要,会同受援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研究培训方式,制定实施方案;要调动和整合一切优质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包括附属中小学师资和教学资源的优势,遴选熟悉中小学教学实际的专家和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授课,其中,中小学特级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不少于60%。培训实施方案和培训专家人选报教育部核准后实施。

——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上述师范大学做好项目实施的相关组织管理工作和支持服务工作。

——教育部划拨专项经费支持。项目经费主要用于学员培训期间的培训费、食宿费、资料费和交通费补助等。

三、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紧密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组织对中西部100个县3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师进行30学时的培训,提高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

——培训内容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针对中西部农村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学科为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和初中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物理等10个学科。

——采取卫星电视播放、网络在线研讨和集中辅导答疑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培训。

——教育部制订培训计划总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对培训工作进行监管和评估。中央电教馆具体负责制订教学方案、组织专家队伍、开发卫星电视课程和组织实施培训等任务。中国教育电视台具体承担培训课程播出任务。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负责当地项目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具体组织工作。有关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培训学员遴选,管理和技术人员配备,培训场地及设备安排、教学组织与管理、考核和学分登记等项工作。

——教育部划拨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卫星电视课程资源开发、制作、播放和专家教学及辅导等,并给予项目县适当培训经费补助。各地对项目县予以适当配套经费支持。

四、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紧密配合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采取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2011年新进入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河北等省(区)高中学科教师进行50学时的专题培训,提高普通高中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1]

——培训对象主要是2011年进入高中课改实验的河北、内蒙古、湖北、云南等省(区)起始年级的高中教师,约8万人左右。

——培训内容主要围绕高中课程改革学科课程标准,针对普通高中学科教师实施新课程面临的教学主要问题按需施教。培训学科为高中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

——运用远程教育手段,采取网络自主学习与网上网下集中研讨相结合方式实施培训。

——教育部制订培训计划、开发课程资源、组织专家队伍、审核培训方案,进行培训指导、监管和评估。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做好当地培训的具体组织管理和支持服务工作。

——教育部划拨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课程资源开发、专家教学及辅导、网络平台技术服务等。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相关项目组织实施工作予以配套经费支持。

五、培训者培训项目

为加强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队伍建设,2011年遴选有关高等学校对500名骨干培训者进行50学时的专项培训,提高培训者的专业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提高。

——培训内容以有效教师培训为主题,学习研讨现代培训理论,了解国外教师培训发展特点和趋势,探索培训规律,总结培训经验,提炼典型案例。培训重点包括教师培训项目的设计与策划、教师培训内容的筛选与优化、有效教师培训的模式与方法,现代远程教育与组织,校本研修的设计与指导,教师培训的组织与管理等。

——遴选有关高等学校采取集中培训、案例研讨及观摩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培训。

——教育部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遴选培训机构,审核培训方案,对培训进行指导和监管。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做好学员遴选推荐和管理等具体工作。

六、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

为支持灾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推动灾后教育重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组织有关高等学校对四川等地震灾区的12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50学时的综合素质提高培训,帮助灾区教师恢复调整身心状态,提高灾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培训对象是四川、甘肃、陕西等地震重灾区未参加过2011年部级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其中为四川省极重灾区培训1000名教师,为甘肃和陕西省地震灾区各培训100名教师。

——培训内容主要针对灾区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同时包括学校公共卫生及安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活动等。

——组织有关高等学校组成高水平专家团队,开发和整合优质培训资源,采取集中培训、专题研讨和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培训。

——教育部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遴选培训机构,审核培训方案,指导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对培训进行监管等。四川、甘肃和陕西省教育厅负责培训学员的遴选和管理等,配合做好培训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有关高等学校按照教育部确定的培训方案实施培训。

——教育部划拨专项经费支持,主要用于学员培训期间的培训费、食宿费、资料费和交通费补助等。

七、中小学体育和艺术教师培训项目

为提高中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和艺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遴选有关高等学校,组织实施对中西部地区1200名中小学专职体育和艺术骨干教师进行50学时的专项培训,提高中西部地区中小学体育、艺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培训对象为西部地区小学专职体育骨干教师600人,中西部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骨干教师600人。

——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针对中西部地区体育和艺术教育教师的实际安排培训内容。其中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主要是小学体育教学基本运动项目,基础专业技能和基本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艺术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主要是指导中小学校学生合唱的基础专业技能和基本教学技能。

——组织有关高等学校组成高水平专家团队,开发和整合优质资源,组织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教育部负责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组织专家队伍,审核培训方案,进行指导和监督管理等。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学员遴选推荐和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

——教育部划拨专项经费支持,主要用于培训学员培训期间的培训费、食宿费、资料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