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餐礼仪范文

中西餐礼仪精选(九篇)

中西餐礼仪

第1篇:中西餐礼仪范文

通常说到这个话题时人们经常会联想到西餐的礼仪,忽略了中餐礼仪的重要性,作为具有几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中国的餐桌礼仪自然也很全面,只是在中西融合的今天,中餐礼仪慢慢被人淡化了。中餐的餐桌礼仪实际上是非常讲究的,而作为中国人我们首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中餐礼仪。

首先,中餐很讲究座位的排序。如果是家宴首先是老人先入座,而且要坐首座,一般以正中为上座(即首座),至于什么是首座和正中位置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待客当然是客人坐首座,而且最好左右要有陪客之人,方便招呼客人就餐。入座后不能先动筷子,要等长者和客人先起筷,你才能起筷,别看这点似乎很简单,其实不然。有些人也许是性格太急或是饿得饥肠辘辘,看到美食当前就将礼仪放到一边,自顾自得大吃起来,让人甚是尴尬。

其次是喝酒。酒文化在中国太源远流长了,或许酒能拉近彼此距离,国人在待客过节时都会频频举杯。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千方百计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一定量就是不实在。以酒论英雄,有时过分地劝酒,也是十分失礼的做法。

而敬酒更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与不熟悉的人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避免出现尴尬局面。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要一定先给尊者、长者敬酒,这样才能让众人舒服。

很重要的还有一点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比如喝汤、吃面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些,不要发出呼噜声,会让人生厌的。假如打了喷嚏、肠鸣、咳嗽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类的话以示歉意。这些都是中国人经常犯得错误,所以你务必要注意,别让人以为你很没有礼貌,这些细节会很影响你的人际关系。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礼仪也不尽相同。如有些地方过年的鱼是不能吃的,主要是取年年有余的好意头,而因为平时很少机会吃鱼,过年做了之后只是摆一下台面,所以你要慎重起筷。有些地方女人和小孩是不能入主席的;再有不准吃汤拌饭或胡乱挑菜等。

说了这么多中餐礼仪,作为现代人知道西餐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大众课,在这里只能简单的介绍一下,作为基本了解的礼仪知识。

1、中国人喝汤要求不要发出声音即可,西方人亦然。在喝汤的时候发出任何声响都是不礼貌的,你没看到西餐厅总是很安静吗?所以要好好使用汤羹,记住舀汤的时候要由里向外舀,不要像中国人是由外向里舀。吃鱼和吃骨头都有特殊要求的,你要弄明白才好上手,否则会好难堪啊,总之记住一条不会用刀叉吃的东西,就暂且别先动手,静观形式,入乡随俗,大不了不吃这道菜嘛。

2、西餐的餐具在你就餐之前基本都被主人和侍应摆好了,你只要遵循由外向内用即可。尽量不要发出餐刀刮碟子的尴尬声音;

3、西方人在就餐的时候很少说话,他们的聊天时间基本是饭后甜点的时候才会开始,许多人会边吃甜品边聊天,也有些边喝酒边聊,而且音量都很低。总之你只要在就餐的时候尽量少说话,你自然会变得很有教养。

第2篇:中西餐礼仪范文

我们应学习西方就餐礼仪方面的一些知识。中国人用西餐是学习西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西餐桌上最基本的常识,让你在享受西餐雅致的就餐氛围时,举止更正确得体,进餐有条有“礼”。

1.要预约,越高档的饭店越需要事先预约。预约时,不仅要说清人数和时间,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是基本的礼貌。

2.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餐厅。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

3.进入餐厅时,男士应先开门,请女士进入。如果有服务员带位,也应请女士走在前面。入座、餐点端来时,都应让女士优先。就算是团体活动,也别忘了让女士们走在前面。

4.由椅子的左侧入座.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上。

5.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6.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如主人请客人宽衣,男客人可将外衣脱下搭在椅背上,不要将外衣或随身携带的物品放在餐台上。

7.不可在餐桌边化妆,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时打嗝是最大的禁忌,万一发生此种情况,应立即向周围的人道歉。取食时不要站立起来,坐着拿不到的食物应请别人传递。

8.进餐时应与左右客人交谈,但应避免高声谈笑。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选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

9.每次送入口中的食物不宜过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更不可主动与人谈话。

10.喝酒的方法。喝酒时绝对不能吸着喝,而是倾斜酒杯,像是将酒放在舌头上似的喝。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遥晃杯子。此外,一饮而尽,边喝边透过酒杯看人,都是失礼的行为。不要用手指擦杯沿上的口红印,用面巾纸擦较好。

11.喝咖啡时,如愿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后要用小勺搅拌均匀,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喝时应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垫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着喝。吃水果地,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或主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

12.喝浓汤时,勺子横拿,由外向内轻舀,不要把勺很重地一掏到底,勺的外侧接触到汤。喝时用嘴唇轻触勺子内侧,不要端起汤盆来喝。汤将喝完时,左手可靠胸前轻轻将汤盆内侧抬起,汤汁集中于盆底一侧,右手用勺舀清。动作非常完美。

13.如何使用刀叉。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

西餐用的刀、叉、勺各有其用,不能替代或混用。刀是用来切割食物的,不要用刀挑起食物往嘴里送。记住:右手拿刀。如果用餐时,有三种不同规格的刀同时出现,一般正确的用法是:带小小锯齿的那一把用来切肉制食品;中等大小的用来将大片的蔬菜切成小片;而那种小巧的,刀尖是圆头的、顶部有些上翘的小刀,则是用来切开小面包,然后用它挑些果酱、奶油涂在面包上面。左手拿叉,叉起食物往嘴里送的,动作要轻,捡起适量食物一次性放入口中,不要拖拖拉拉一大块,咬一口再放下,这样很不雅。叉子捡起食物入嘴时,牙齿只碰到食物,不要咬叉,也不要让刀叉在齿上或盘中发出声响。在正式场合下,勺有多种,小的是用于咖啡和甜点心的;扁平的用于涂黄油和分食蛋糕;比较大的,用来喝汤或盛碎小食物;最大的是公用分食汤的,常见于自助餐。切莫搞错。

刀叉放的方向和位置都有讲究。刀叉放在垫盘上呈八字形,刀口朝内,叉尖向下就表示你还要继续用餐;刀叉平行摆放在垫盘上刀口向外,叉尖向上则表示你不要用餐。汤勺横放在汤盘内,匙心向上,也表示用汤餐具可以收走。

14.略事休息时,刀叉的摆法。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西餐桌上的餐具很多,吃每一样东西要用特定的餐具,就拿餐刀一项来讲,吃西餐时最少也有三把刀,分别用来切肉排,蔬菜和切开小面包,弄不清每一件餐具的具体用法就容易出现尴尬局面,餐具摆放得乱七八糟,就很容易使手中餐具掉在地上了。

如下为一些失礼之举:

1.离席时将餐巾布掉落在地上。

2.餐巾布用得污迹斑斑或者是皱皱巴巴。

3.将吃剩食物放到餐巾布上。

4.用餐巾布擦桌子。 餐巾布可以用来擦嘴或擦手,对角线叠成三角形状,或平行叠成长方形状,污渍应全部擦在里面,外表看上去一直是整洁的。离开席位时,即使是暂时离开,也应该取下餐巾布随意叠成方块或三角形放在盘侧或桌角,最好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第3篇:中西餐礼仪范文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 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 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

1.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 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 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 有进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对传统的观看来, 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 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 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 ) ) 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 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 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 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 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 都毫无变化。

4.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鱼就是鱼, 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这体现了继承, 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 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 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 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 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

例证。

当今许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 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 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 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 不吸烟不喝酒0 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 陋习0, 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 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 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 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 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第4篇:中西餐礼仪范文

2、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餐厅。

3、进入餐厅时,男士应先开门,请女士进入。如果有服务员带位,也应请女士走在前面。入座、餐点端来时,都应让女士优先。就算是团体活动,也别忘了让女士们走在前面。

4、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

5、由椅子的左侧入座.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上。

6、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①菜和汤②鱼肝油③水果④肉类⑤乳酷酪⑥甜点和咖啡⑦水果,还有餐前酒和餐酒。没有必要全部都点,点太多却吃不完反而失礼。稍有水准的餐厅都不欢迎只点前菜的人。前菜、主菜(鱼或肉择其一)加甜点是最恰当的组合。点菜并不是由前菜开始点,而是先选一样最想吃的主菜,再配上适合主菜的汤。

7、点酒时不要硬装内行。在高级餐厅里,会有精于品酒的调酒师拿酒单来.对酒不大了解的人,最好告诉他自己挑选的菜色、预算、喜爱的酒类口味,请调酒师帮忙挑选。

8、主菜若是肉类应搭配红酒,鱼类则搭配白酒。上菜之前,不妨来杯香槟、雪利酒或吉尔酒等较淡的酒。

9、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10、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11、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如主人请客人宽衣,男客人可将外衣脱下搭在椅背上,不要将外衣或随身携带的物品放在餐台上。

12、不可在餐桌边化妆,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时打嗝是最大的禁忌,万一发生此种情况,应立即向周围的人道歉。取食时不要站立起来,坐着拿不到的食物应请别人传递。

13、进餐时应与左右客人交谈,但应避免高声谈笑。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选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

14、每次送入口中的食物不宜过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更不可主动与人谈话。

15、吃鸡时,欧美人多以鸡胸脯肉为贵。吃鸡腿时应先用力将骨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层后用刀叉将鱼骨剔掉后再吃下层吃肉时,要切一块吃一块,块不能切得过大,或一次将肉都切成块。

16、鱼肉极嫩易碎,因此餐厅常不备餐刀而备专用的汤匙。这种汤匙比一般喝汤用的稍大而且较平,不但可切分菜肴,还能将菜和调味汁一起舀起来吃。若要吃其他混合的青菜类食物,还是使用叉子为宜。

处理鱼骨头时,首先用刀在鱼鳃附近刺一条直线,刀尖不要刺透,刺入一半即可。将鱼的上半身挑开后,从头开始,将刀放在骨头下方,往鱼尾方向划开,把骨剔掉并挪到盘子的一角。最后再把鱼尾切掉。

17、喝酒的方法。喝酒时绝对不能吸着喝,而是倾斜酒杯,像是将酒放在舌头上似的喝。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遥晃杯子。此外,一饮而尽,边喝边透过酒杯看人,都是失礼的行为。不要用手指擦杯沿上的口红印,用面巾纸擦较好。

18、喝汤也不能吸着喝。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将汤送入口中。汤匙与嘴部呈45°角较好。身体上的半部略微前倾。碗中的汤剩下不多时,可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如果汤用有握环的碗装,可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

19、面包的吃法。先用两手撕成小块,再用左手拿来吃的原则。吃硬面包时,用手撕不但费力而且面包屑会掉满地,此时可用刀先切成两半,再用手撕成块来吃。避免像用锯子似割面包,应先把刀刺入另一半。切时可用手将面包固定,避免发出声响。

20、喝咖啡时如愿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后要用小勺搅拌均匀,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喝时应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垫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着喝。吃水果地,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或主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

第5篇:中西餐礼仪范文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见面的礼仪

西方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西方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三、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新晨

五、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第6篇:中西餐礼仪范文

中餐是我们最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之一。说起饭菜品种之丰富,烹调之复杂,样式之精美,如果中国人称自己是第二,估计全世界其他国家没人有勇气自夸第一。 但中国人会吃饭吗?说这话肯定得罪人,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成为旅游目的地,中国人吃相不雅似乎与中餐一样,闻名于世了。在泰国、澳大利亚等地,中国旅游团游客一般都是被安排在当地档次较低的餐馆进餐,一是旅行社节约成本,另外国人不注重餐桌礼仪也是重要因素。 有人把问题归结于中西餐有别,但看看国内外媒体批评一些国人用餐“衣着随意,高声喧哗,抢菜浪费,满桌狼藉”,就可以看出用餐不文明与吃中餐还是西餐是没有关系的。 也有人说我们餐桌文化的传统就是“热闹”。一些有关文明礼仪的书籍上这样写道:“我国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中国是礼仪之邦,饮食礼仪由来之久”。类似这样的阐述不在少数。但我们在将美食佳肴一代一扬光大的同时,把老祖宗的一些优良传统也遗忘的差不多了。 “热闹”不是中餐的文化传统。战国时代就有“食不语,寝不言”的说法。更早的《礼记》记述了孔子的话“夫礼之初,始于饮食”(饮食礼仪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直白地说就是“讲文明有礼貌从吃饭做起”。其中“毋抟饭”(别抢着吃)、毋诧食(咀嚼时不要出声)、毋刺齿(不要边吃边剔牙)等诸多告诫,千年之后似乎还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徐淳) 专家点评 北京礼仪学院院长 李柠 餐桌礼仪很丰富,也是非常琐碎的。被调查者列举的不雅观的吃相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般来说,餐桌礼仪包括获取食物要有分寸,点菜和自助餐时都要注意,菜量应以吃完为宜;吃饭喝汤时身体不要发出各种声响;得当地使用东西方各种餐具,不要犯忌讳;还应注意,吃饭中不要喧哗和频繁接听电话。一般讲究的宴会场合,最好把手机置于静音状态,否则像防贼一样接电话,是十分失礼的。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葛晨虹 餐桌上的礼仪确实需要特别留意。民以食为天,每个人每天都花费不少时间在餐桌上,还有很多社交活动也都发生在餐桌上。所以说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还是比较注意餐桌礼仪的,但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都能做到的。这些看似都是些鸡毛蒜的小问题,但却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素质,影响到一个人的形象。

第7篇:中西餐礼仪范文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中国餐桌礼仪入门篇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第8篇:中西餐礼仪范文

清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可过满。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圆满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餐桌礼仪在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则中国餐饮礼仪常识中国餐饮礼仪常识。

圆形餐桌颇受。因为可以坐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节日如中秋节等,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的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中国餐饮礼仪常识默认。

灶君

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

客人与传统的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俗,用饭时注意不要多样的,因为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航行;此外,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入碗饭的,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或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人的饮食礼仪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人则有一定的用饭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第9篇:中西餐礼仪范文

关键词:法国;餐饮;礼仪

一、法国的饮食介绍

1、法国特色饮食

欧洲人认为法国菜是世界上最高级的菜,它的口感之细腻、酱料之美味、餐具摆设之华美,简直可称之为一种艺术。法国人对饮食艺术有极高的品味,国内的名菜多不胜数,包括鹅肝酱、海鲜、蜗牛、奶酪等等。每一道菜都有它独特的烹调方法,必能令你垂涎三尺。法国特色饮食:法国香槟(产自法国香槟地区)及各式红白葡萄酒(Bordeaux 和Burgundy 是著名产地)、各式奶酪、白酒煨鸡、红酒煮牛肉、法式龙虾、大蒜蜗牛及大蒜田鸡腿等。另外,在法国美食中,最负盛名的便是法国的葡萄酒。法餐不但讲究饭菜的口味,还非常讲究配餐的酒水,正式的法餐一定要根据主菜配不同的葡萄酒,比如吃肉时喝红葡萄酒,吃海鲜时喝白葡萄酒。也因为如此,法国的葡萄酒庄园遍布全国各地。而对于今天的法国人而言,葡萄酒所具有的价值已早就超出了单纯的工业产品的单纯范畴,取而代之的便是葡萄的种植与葡萄酒的酿造及浪漫与艺术相结合的文化产物,是法国浪漫情怀的最权威的代言人。以丰富多元的葡萄品种和整体优越的品质早已让法国成为葡萄酒文化时尚的引领者。"琼浆玉液与玲珑杯盏之间弥漫出的不仅仅是酒香,更是法国的优雅文化。"而每天喝一杯葡萄酒不仅仅是为了陶冶情操与保持健康,更重要的便是教会人们如何于躁动的生活中保持一份浪漫的情怀,对待生命的一种积极坦然的生活态度。

2、法国的餐饮美食

法国人一向十分关注他们吃的东西。他们比其他人更加注重一日三餐的形式化(时刻、礼仪等),而且每天在这方面比别人花的时间多。经常听到很多法国人说,美食是指不在家里而在著名餐馆进餐,家里的饭菜虽好也吃着放心,但一般说要低一个档次。在法国,时尚在美食中的作用极大。有关美食的书籍、指南、杂志和互联网站不计其数,口耳相传也作用非浅。往往一顿美餐的谈话主题,不是前夜品尝的山珍海味,就是第二天将要享受的美味佳肴。因此,在崇尚美食的法国经营中餐的确有它独特的优势和挑战。法国一般餐馆的营业时间是在正午12 时至下午2时 30 分,而晚上则7 时至11时左右。其他时间则可到 Caf炕Brasserie 等咖啡茶座,也可到 Crperie 薄饼店。大部分餐馆都在门口张贴了当日的菜单及价钱。而午饭时大多有 Plat du jour(今日推荐菜单),价钱较为相宜。菜单一般是按下列顺序写的:正餐前的头道菜,通常有汤或沙拉等;鱼类;肉类;蔬菜类;甜品。不必每样都吃。当然,法餐的价格在欧洲也是最昂贵的,这是众所周知的,除了它的菜价比较高外,还体现在餐单上要另付 20%的增值税,以及 15%的服务费。若某间餐厅的食物或服务特别好,一般客人会多付 1-1.5 欧元。

二、法国餐饮礼仪起源和发展

由于社会底层老百姓每天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果腹,饮食礼仪对他们来说完全置身事外,但"吃相"却逐步成为王公贵族体现自己高贵气质的另一种表现。至今,在法国人的眼中,一个人进餐时所表现出来的礼仪往往成为判定其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准。

据记载,进餐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受拜占庭文化的启发,制定了一套细致的礼仪。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礼仪变得复杂而专制起来,如皇帝必须坐最高的椅子,当乐声响起之时,王公贵族须亲自将菜肴传至皇帝手中,罗马贵族则喜欢在三面有躺椅的躺卧餐桌用餐,上菜时仆役的双脚随着音乐的节拍移动,将菜肴首先端给主人。到了 12 世纪,意大利文化进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著作纷纷面世,在赴约、切割食物、喝汤、吃面包、穿着服饰等礼仪上都做了约束,这种礼仪逐步在贵族圈中盛兴起来。法国人从小被教导用餐时双手要放在桌上,从十七世纪中叶起,法国贵族和他们的厨师对饭菜味道和就餐方式开始进行革新。如此明确地决定要系统研究创新厨艺,这在欧洲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标新立异的烹饪艺术,很快就收到了丰硕的成果。使历史学家惊叹的,是那些证实法国人标新立异的资料,竟然如此丰富和一致。一些菜谱可以佐证烹饪活动的重大变革,一些社会礼仪教科书,可以说明在就餐礼仪方面的深刻变化。

三、法国餐饮礼仪的内容介绍

海明威说:"法国是不散的宴席。"法国的饮食文化非常悠久,从路易十四开始,法国的饮食外交便世界闻名,在法式宴会鼎盛时期,餐桌上一次可上200道菜。闻名世界的法国料理,以精致豪华的高尚品味,风靡全球食客的胃,法国人将"吃"视为人生一大乐事,他们认为:美食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艺术。法国餐同英式美式餐饮一样,讲究的是在严谨的上餐顺序中寻找与品位美食的浪漫特质。置身于法国餐厅,我们追求的不是"吃饱"而是真正的在法国慢餐文化中体味法国餐的真谛。

1、就餐前社交礼仪

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呼"Mr.X",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X",对已婚女士统称"Mrs.X",对不清楚结婚与否的女士通称"Ms.X"。对于初次相识的人,特别是经人介绍刚刚认识的同事、同行、生意伙伴等,应称呼"Mr.Mrs.+姓",如"Mr Smith"等;只有当对方允许称呼其名时,才可直呼"John" "Tom"等。此外,在交换彼此名片时,大多用一只手递送自己的或接受对方的名片。

致谢是文明社会的一种礼仪规范,是对他人提供的帮助或给予的关怀的一种承认、肯定和内心感受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对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英语文化中,不论对方是谁,只要你为对方做了点事,提供了一点帮助,如倒杯水,传递一枝笔,找零钱或指指路,你都必须道一声谢。所以,在英语文化中,"谢谢"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必须经常挂在嘴上。

此外,参加正式宴会,不要缺席和迟到,否则很不礼貌,也不要早到( 尤其是赴家宴的话可能主人还在准备菜品、梳洗打扮,尚未完毕) ,提前 3~ 5 分钟到场最好。进餐前,如果主人要祷告,即使无,最好也一同低头,以示尊重。参加宴请,要注意个人的服饰得体。不注意服饰打扮,既为人轻视,又失礼于人。

2、座次安排

去法国,宴会所举行的餐饮形式大部分是西餐为主。西餐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上讲,都与中餐有所区别。根据社交礼仪的规范,食用西餐,必须对西餐的菜序、座次、餐具以及西餐的品尝、西餐的要求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西餐宴会席位排列主要是位次问题。除了极其盛大的宴会,一般不涉及桌次。席位排列原则有六个方面需注意:女士优先原则,一般女主人为第一主人,在主位就座。男主人为第二主人,坐在第二主人的位置上。右高左低原则:排列席位时,男主宾排在女主人的右侧,女主宾排在男主人的右侧,按此原贝,依次排列。中座为尊原则:三人一同就座用餐时,居中座者要高于其两侧就座之人。门面为上原则:用餐时,应该以面对正门为上座,背对正门为下座。观景为佳:在一些高档餐厅用餐时,在其室外往往有优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可供用餐者观赏。靠墙为好:如果男女同去进餐,为了防止过往侍者和食客的干扰,那么靠墙的位置应该请女士就座,男士坐在女士对面。

此外,西餐的席位一般都用长桌或方桌,因此,席位的排列方法主要分长桌或方桌两种。(1)长桌的席位排列。有两种方法:一,男女主人分别在长桌两侧的中央相对而坐,餐桌的两端可以坐人,也可以不坐人。二,男女主人分别坐在长桌的两端。(2)方桌的席位排列其排列方法是:就座于方形餐桌四面的人数应相等。

3、餐具的摆放和使用

(1)餐巾的使用

落座后,应待主人打开餐巾后其余宾客再将餐巾平铺在腿上。餐巾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食物残渣掉在衣服上和擦嘴之用。为了卫生,西餐餐巾的折放通常很简单,打开后几乎无折痕,不像国内习惯将餐巾折成很复杂的花鸟型等,打开后皱皱巴巴不太美观,人们也不愿意拿来擦嘴。此外,餐巾在西餐中还可有"占位"之用,如果就餐还未结束中途离开,可将餐巾放在椅子上表示还要回来,如果将餐巾放在餐桌上则表示进餐结束,宴会中主人将餐巾放在桌子上则表示宴会结束。

(2)刀叉的使用

谈到吃西餐,很多人常常会被各式各样的刀叉羹匙弄得不知所措,其实刀叉的雏形在 15 世纪前后才出现,那时欧洲人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开始使用双尖的叉子,这样切割后的肉块用叉子送入口中就比用手抓食显得优雅许多。到了 17 世纪末期,在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子,而目前普遍使用的四尖叉子直到 18 世纪才开始使用。随着皇室贵族及上流社会交往规格的提升,西餐菜肴的品种数量也逐步增多,高档宴会的菜肴通常包含头盘、冷菜( 沙拉类、肉批类、胶冻类等组成) 、汤( 大致可分为清汤、茸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五类) 、主菜( 一般由海鲜、禽类和家畜或野味等三道菜组成) 、甜点( 冷、热各一道) 、水果、咖啡或茶等,配合各类菜肴使用的刀叉餐具也日益讲究并完善起来。英国人唐纳德在《现代西方礼仪》中说:"我们的祖先似乎为每一种特殊情况都发明了一种匙具或叉具,从叉取泡菜到舀取火鸡肚里的填馅,样样餐具一应俱全"。

其实刀叉的使用方法很简单,即掌握一个原则--由外向里使用,先用摆在最外面的刀叉,吃完一道菜收走一副刀叉,接着使用下一副刀叉,喝汤时只用汤匙即可。西式宴会的摆台通常如下图所示:

3、菜肴的食用

(1)宴会套餐

一般上菜时首先上头盘,头盘是餐厅的开胃特色菜,有冷有热,这时根据菜品的特点可单独配上一套餐具,如法式蜗牛配蜗牛夹和蜗牛叉,吃完头盘后,餐盘和餐具一起撤走; 上冷菜时,使用最右边的冷餐刀和最左边的冷餐叉; 喝汤时,仅配汤匙,汤匙由里向外舀汤,然后将汤匙整个放入口中喝完后拿出,如汤的温度较高,可稍等温度降低些或舀一勺在嘴边轻轻吹凉,不可用嘴去吸,尤其不要吸出声音,中途若要休息,可将汤匙搭在盘边,若将汤匙整个放在盘中则表示用菜完毕,如盛器为汤碗,不要将汤匙放入汤碗中而应搁在垫盘上,当汤剩下一点不便舀取时,可拿面包将汤蘸着食用。宴会主菜一般由三道菜组成,第一道菜为海鲜类菜肴( 多为鱼类菜肴) ,此时配鱼刀和鱼叉食用,同时配喝白葡萄酒,由于鱼肉肉质细嫩,鱼刀通常没有锋利的刀刃,且带有一定弯度,便于将易碎的鱼肉"铲起"食用; 第二道主菜一般为禽类菜肴,配主餐刀和主餐叉食用,也配喝白葡萄酒,食用完毕后,将餐具及酒杯一同撤走,重配干净的主餐刀叉吃第三道主菜( 如菜单安排第二道主菜为红色肉类,则配喝红葡萄酒,此时第一道主菜食用完毕后就将白葡萄酒杯撤走) ; 第三道主菜通常为家畜类菜肴,以牛羊肉为主,也有配野味类菜肴如鹿肉、兔肉等,配红葡萄酒,吃完后红酒杯同餐具一起撤走; 在宴会高潮部分时,全体宾客共举香槟杯庆贺,喝完后香槟杯也随即撤走。宴会的最后一道菜为甜点,有冷热之分,但有些宴会冷热甜点各准备一份,热甜点常见的有法式橙汁烩煎饼、火焰香蕉、香梨烩西梅等,一般配合刀叉食用,冷甜点以冰激凌、布丁、慕斯最为常见,通常用甜点匙食用,食用完毕餐具撤走,再撤走垫盘、水杯、黄油碟、面包碟和黄油刀,最后再根据客人需要上咖啡或茶( 水杯在进餐过程中始终不撤) 。

(2)普通套餐

普通西式套餐的菜肴由冷菜、汤、热菜及甜点四道菜组成,所配的餐具数量也较少,一般只配一副刀叉、一个酒杯和一个水杯,使用原则与宴会套餐相似,需要注意的是吃完一道菜后可让服务人员更换一副刀叉,不要用餐巾擦拭刀叉后再吃下一道菜,因为在欧洲有些国家的风俗习惯认为在客人面前用餐巾擦刀叉是一种挑衅的行为。西餐在烹调及进餐时有句俗语为"红配红、白配白",意思是在烹调加工菜品时,红色的肉类( 牛肉、羊肉、鹿肉等) 可加红葡萄酒进行调味烹制,白色的肉类( 鱼肉、海鲜、鸡肉等) 可加白葡萄酒进行调味烹制,类似中式烹饪中加料酒的作用,这些菜品在食用时也往往按其颜色分类配以相应的酒进行饮用,切不可混淆。

4、细节要求

此外,西餐礼仪中还有一些细节要求如下:

第一,使用餐刀和餐叉时,上臂靠在桌边,肘部稍靠近肋骨部位。不要向外横分,这样既不好看也容易撞到身边的客人,两只手腕适当用力配合着切割食物,不要互相撞击或与盘子摩擦发出声响。切割牛扒、羊排、猪扒等大块肉类时,用餐叉叉在肉块左部适当的位置,切割成合适的大小后直接将肉送入嘴中。不要从右边切下一块后将叉子抽出,再将肉块叉住后送入嘴中,更不要将肉扒先用刀分割成若干小块,放下餐刀,用餐叉一块块叉起来吃。

第二,吃菜时遇到有骨头、刺或核时,能用刀叉去掉的尽量使用刀叉,若吃到嘴里要吐出来,则用刀叉或手接住放在盘边,不要吐在桌子或地上。吃整条鱼时,吃完上半面,用刀叉将鱼骨去掉放在盘边,再吃下半面,不要将鱼翻面来吃。

第三,吃饭途中若要离开或休息片刻,要将刀叉成八字形搭在盘边,刀刃朝向自己,表示还要继续用餐,用餐完毕,将刀叉平行摆放在餐盘正中,表示用餐完毕。

第四,要擦嘴的时候,先将刀叉放下,两手拿起餐巾擦嘴,不要一手拿刀叉,一手拿起餐巾擦嘴,嘴里有食物时不要说话。喝酒时,也要将刀叉放下,不要左手拿叉子、右手拿酒杯喝酒,祝酒干杯时,即使不会喝酒,也要将杯口放在嘴上碰一下,以示敬意,不要劝酒,若他人酒杯中的酒没有喝完,不要主动去帮忙添加。吃饭时不要在餐桌上化妆、抓头、剔牙、擤鼻涕,更不要打嗝,西方人最忌讳打嗝,如果忍不住打了,应立即道歉。

最后,我们也应注意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在宴会和餐饮时所形成的两大原则:慢和静。一方面,法国餐所追求的不是我们中国餐饮中的"菜系"式的五彩缤纷,挑战味蕾的极限,而是追求在循序渐进的"慢"节奏中达到人与美食的完美统一。我们不难发现一顿法国餐都不会少于两个小时。与美国传来的汉堡包快餐文化针锋相对的法国的慢餐文化是更注重养生与健康的。因为对于"吃饭秀气"的法国人而言,吃是享受生活而不是应付身体需求,是在饮食中寻求健康而不是消耗身体。法国餐所讲求的便是在安静、平和的餐饮中追求的最佳的营养均衡。另一方面,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包括法国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但也不要光顾着吃,注意与身边的人适当交谈,但说话声音要低,尽量不与远处的人大声交谈,更不能像平时吃饭那样侃侃而谈,大声喧哗。

参考文献:

[1]欧阳俊.法国的面包文化[J].东方食疗与保,2006,(10).

[2]李虹.中西餐饮礼仪之对比[J].魅力中国,2008,(1).

[3]杜莉,孙俊秀,等.筷子与刀叉--中西饮食文化比较[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7.

[4]高峰.极为讲究的西餐礼仪[J].烹调知识,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