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背景
我国对外教育初期,其留学培养费用主要是由我国自主承担,但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自费留学生逐渐增加,在原有的基础上增长了7倍之多。由此可见,我国的对外文化教育已经呈上升趋势。而主要自费学生的来源则集中在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知程度要远超于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汉语言的素质教育也逐渐备受重视。因此,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言教育事业也迎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国际上,各国人民也越来越希望了解中国的素质文化教育,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发展。因此,我国与他国的学术教育往来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愿意来到中国感受中国的本土文化和风土人情。到目前为止,已有一百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只身来到中国,而学习者的教育层次也从本科延伸到博士不等,所学习的学科也由原有的汉语言类逐步发展到理、工、农、医等各个专业,这对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②。
(二)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相应的发展趋势。第一,我国的留学生成分与往年相比发生时了一些变化,自费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公费生,并呈上升趋势。第二,在留学生的生源结构方面,已经从以往的东欧几个友邻国家上升到世界一百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属日本、泰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留学生增长速度最快,且这些留学生属于自费生的占9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可以有效带动文化素质传播。第三,在学历生当中,我国本土的研究生数量在逐年增长,而对外留学生的研究生数量却明显下降。第四,我国的对外汉语言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的简单认知转换到如今的教学方法水平的问题上。更多的教师更加注重多样化、戏剧化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对之产生兴趣③。
二、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将目光投向中国,为此,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和挑战。为了应对新时代下的全新形式,我国对汉语言的国际教育教学工作作出了全新调整。我国在北京语言大学开设汉语言教学小组办公室,现如今已可对国家汉办进行独立办理,并成为知名品牌。其中,孔子学院已成为知名代表。在我国,孔子学院已创立了相应的教育机构,更是分布于全世界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传播我国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我国还多次举办海外中小学校长夏令营活动,为教师进行培训,派遣志愿者去海外组织编写材料,研究教学方法等内容。最为重要的是,海外教学及夏令营等活动都备受国家关注,并被给予大力支持。汉语言的大力推广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六大转变:第一,从汉语言教学到国际教学的转变;第二,从语言教学的走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第三,向大众化的应用教学转变;第四,从传统的教育推广向系统的国际推广发生转变;第五,从政府推动运作发生转变;第六,从传统的纸质推广向多媒体、多元化推广发生转变④。
三、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展望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材;学术期刊;统计分析
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材述评论文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外汉语界总体的教学情况,所以选取一段时期内研究教材的论文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这个时期内论文的考查,以期初步了解和掌握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研究领域状况及发展趋势。
1.研究准备与设计
(1)样本范围。本研究材料来源于2000年至2014年七本对外汉语专业期刊:《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华文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中国语文》。这七本期刊在汉语教学界是较为知名的刊物,对它们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探寻出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发展趋势。
(2)研究方法。本文对2000年至2014年以来这七份学术期刊上的所有论文进行了一次梳理,尽可能无遗漏地筛选出研究对外汉语教材的论文,最后进入统计分析的论文共有139篇。在此基础上,二次提取并统计上述论文的教材研究关注点,得出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通过对新世纪以来这七份期刊的教材研究方面的统计分析,我们尝试寻找对外汉语教材研究论文的关注重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2.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材研究论文主要关注点。通过对论文的归类整理,教材研究论文的关注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对语言类教材的研究在总体研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三个时间段研究都保持在88%以上;不同时段对文化类教材及教材中文化意识的研究都有关注,但比重较低,在6%左右;商务类、报刊类、外交类教材研究论文只有3%左右。
(2)语言类教材研究情况。语言类教材的研究论文在所有教材研究论文中所占比重最大,包括了不同的研究类别,论文研究内容基本上可分为教材评估、教材编写设想、教材编写经验总结和教材介绍四大类。下表是自2000年至2014年以来每五年的语言类教材研究类别论文的比重图,从中可以看出,教材评估研究一直以来是研究的重点;教材编写设想类研究论文总体呈上升趋势;教材编写经验总结与教材介绍类研究论文呈现逐渐下降态势。
其中,教材评估论文的研究重点主要有课文话题选择、词汇、课后练习这些问题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单本教材的分析,缺乏一个统一的评估标准。
3.存在问题及对策
(1)教材研究论文关注重点是语言类教材,而对文化类教材或教材中的文化意识研究很少。这说明学界对文化教材和语言教材中融入文化意识的编写问题还未真正重视起来,但实际上汉语国际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中华文化的推广,让世界认识崛起的中国,所以文化教材的编写与研究是十分迫切的。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中,编者应有意识地将文化纳入整体编写中,变过去单纯的语言教学教材为语言文化教学综合教材;而对专为文化课编写的教材,要依据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大纲编写,内容注重多元性,同时定位要准确,对国内留学生编写的文化教材不应只介绍汉族文化,还应涵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而对海外文化教材编写也不能单向地传播中国文化,应该以消除文化摩擦为目的的双向文化对话为目的,在体现中国文化时还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此外,在编写体例方面还要注意,要符合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目标,也要考虑到学生语言接受能力。
(2)其他使用目的类教材研究论文比例很少。该类研究论文少可能与这类教材的专业性较强,学习者需要一定的汉语基础,适用面不是很广有关。但随着经济发展,对商务、外交类汉语教材的需求也日益增大,此类教材编写与研究亟待加强。教材编写要语言与专业知识并重,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思维;教材的内容要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的国际经济形势。
面对门类众多、名目繁杂的专业,到底应该选择哪个?由于很多考生及家长对高考志愿填报中的专业选择缺乏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缺少对教育政策动向的关注,对学科专业发展趋势没有科学预判,加上对自己的个性、未来职业规划不准确、不到位,因而在专业选择中无所适从,出现盲目扎堆当下拥挤的“热门专业”、根据专业名称随意选择专业等非理性行为,甚至出现入学后无法适应专业学习等问题。如何科学把握、理性选择适合的专业呢?
新增专业点
2019年3月,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确定了同意设置的备案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新增目录外专业点名单。本次调整共增设专业点2072个,其中新增备案本科专业点1831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点241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40个。本次备案、审批和调整的专业点,将列入相关高校2019年本科招生计划。同时,教育部引导高校做好余量消减,撤销部分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的专业点416个。
据何小虎介绍,新增备案专业数量最多的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占据首位,本次共有196所高校新增;位于第二位的是机器人工程专业,新增该专业的高校数量达到101所;位于第三位的是智能科学与技术,新增该专业的高校数量达到96所。此外,智能制造工程(50所)、网络与新媒体(34所)、数字媒体艺术(29所)、学前教育(27所)、商务英语(26所)、助产学(25所)、健康服务与管理(25所)、大数据管理与应用(25所)、小学教育(21所)、互联网金融(21所)等新增专业也非常火爆。新增审批专业中,人工智能收获了较多高校的青睐,登上了榜首,新增审批该专业的高校数量达到35所,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高校有25所,新增会计学的高校有13所,跟随其后的分别是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12所)、信息安全(10所)、旅游管理(8所)、儿科学、临床医学、法学、中医养生学、中医儿科学。
今年,我省高校新增专业点44个,有兰州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兰州理工大学的机器人工程、兰州工业学院的物联网工程、甘肃医学院的助产学以及兰州文理学院的表演专业等。
撤销专业点
各高校撤销的专业,以信息技术类为主。具体到各类专业,17所高校撤销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13所高校撤销了教育技术学专业,12所高校撤销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位列其后的分别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产品设计、公共事业管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网络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编辑出版学、生物技术、广告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撤销数量也较多。
撤销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技术、信息与计算机、产品设计等。这些专业有的是因为学校资源不足,有的是因为不再适合当前社会需求。以计算机专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方兴未艾,开设计算机专业的学校还很少,而如今很多计算机相关基础专业已经饱和,需要的是高层次、创新性的专业和人才。
特点趋势
专业建设主要遵循三大导向
何小虎认为,需要导向、标准导向和特色导向已成为专业建设的主要遵循。在新增专业点中,关于智能、网络、媒体、数据的专业占据绝大多数,几乎占据了新增专业点的一多半;教育、健康、旅游也是趋势不减。可以看出来,专业审批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放在优先位置,确保专业发展的“小逻辑”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根据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改善民生、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需求,增设了一批新专业。
一是面向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支持高校设置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相关专业。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196个、机器人工程专业101个、智能制造工程专业50个、人工智能专业35个、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15个。二是支持高校设置相关急需专业。增设学前教育专业27个、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25个、助产学专业25个、小学教育专业21个、康复治疗学专业8个、儿科学专业7个。三是面向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支持高校设置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增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4个,新设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国际新闻与传播、塔玛齐格特语、爪哇语、旁遮普语等新专业。
关键词 河北省 教育研究 服务贸易
中图分类号:G526.9 文献标识码:A
1河北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
1.1政府大力促进中外办学合作
近年来,为促进我省中外合作办学,省教育厅先后印发了《河北省中外合作办学补充规定》、《关于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并通过组织院校交流、项目推介等多种方式推动学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我省院校也积极行动,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强对外联系,洽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我省本科层次合作办学从原来的1所院校的1个项目,增长到现在的7所院校的8个项目,这对推动我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将产生积极作用。
1.2政府加大对教育行业的投入
从2012年开始,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发展学科的评估和新增遴选工作,共有93个省级重点学科和44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参与评估。经学校自评、申报和专家评审,确定11个重点学科、4个重点发展学科为优秀,82个重点学科、40个重点发展学科为合格。今年我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增加学科建设经费支持重点学科建设。其中,重点学科每年支持20-40万元,重点发展学科每年支持5-10万元。此外,我省还继续实施强势24个特色学科重点建设,每个学科每年支持200万元。
2河北省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挑战
首先,教育业的去同质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围绕地方性的特点,树立依托地方特色兴校的办学观念。突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突出应用性人才培养,由模仿发展向创新发展的战略转移。充分利用区域办学资源挖掘整合学校资源,系统规划创新发展。这对河北省教育机构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教育专业化效应的日益明显对河北教育培训机构做大做强提出了挑战。这主要体现为在国际教育发展中,在专业设置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科基础,还应考虑区域的资源和发展重视学科与专业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形成了对河北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又一巨大挑战。
3河北省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对策
3.1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有本省特色的教育文化氛围
加大我省在教育服务贸易方面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的满意度。我省必须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只有这样,才有底气参与国际留学生市场竞争。在留学生中很容易发生外国学生对他们所受高等教育的质量没有信心,也不能确定他们获得的学历资格在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价值。公众认可度提高,这既是对我省各教育培训机构综合实力的一个检验,更是对该行业自律水平的一个提高。在学生与教育培训机构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把不规范的机构公诸于众,同时选出一批优秀的品牌机构,为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提供权威参考。同时在教育培训时不要忘记发展本国的特色文化,如汉语、文化和中医等。
3.2加大我省教育市场的开放程度,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增强国际交流
在被西方教育发达国家抢占市场的同时,我省更加应该利用这个机会与他们交流合作,从教育产品到教育产业经营管理,到成熟的教育市场化运作经验,借鉴他们的先进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使我国国际教育服务业更适应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潮流。加速为本国培养紧缺人才,促进国家教育体制的革新和发展,大胆地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要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入世后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是一个突出问题。为了解决急需的紧缺型人才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下大力气抓好以学术带头人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形成一支在国际竞争中阵容强大的国家队;同时还要坚持以培养年轻人才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建设比较完善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人才管理体制。为尽快提高急需人才的培养水平并建立适应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新学科,特别要支持鼓励我国高等学校和国外高水平的大学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办学,迅速培养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管理、金融、法律、高新技术等方面的紧缺人才。
3.3加强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与政策法规完善及其认知的普及
法律规章制度的健全有利于国际教育经费的管理与控制,同时在评估和监督国际教育机构的质量上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如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当今国际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变得日益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学都试图用知识产权来保护它们的知识、学习材料和名誉。
论文关键词:中国学;教育国际化;学科整合;人文学科
在教育国际化的潮流中,浙江大学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人文学科实力较强的特点与优势,整合学科资源,创新国际化的载体与方式,在人文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有益的实践,设立了中国学(China Studies)专业。
中国学专业是全国第一个由浙江大学自主设置的、以外国留学生为招生对象、进行研究和教学的硕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浙江大学中国学硕士点获得教育部批准。目前该专业有在校外国留学生85位,已毕业25位。
一、设立中国学专业的背景与现实需求
中国学主要是为适应人文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海外学生的需求与学科发展趋势而拟新设立的一门综合学科。
1.人文学科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在全球化时代,现代教育已明显呈现国际化趋势,招收外国学生从事中国学研究与学习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回顾一百余年来,无数英才跨出国门,远涉重洋,求取新知识、吸纳新观念、掌握新技术,他们回国后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吸收引进的同时,也同样需要在国际交流层面提供精神与思想资源,在世界学术文化发展的前沿和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中不应缺乏来自中国的声音。通过招收外国学生攻读中国学学位,可以扩大学科影响力、提升学术声望和提高办学水平,有利于促进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有利于推动人文学科国际化办学进程,有利于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而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这也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与“软实力”的重要基础。
2.海外学生的需求
中国数千年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对海外人士历来有强烈的吸引力。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高,中外文化与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大量的外国人渴望走进中国、理解中国,想到中国来深造。他们既希望较好地掌握中国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又希望了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目前,在华学习的外国学生总数已近23万人。中国正在逐步成为国际学生流动最重要的目的地国之一。而我国目前的专业方向和学位体制主要是针对国内学生设置的,不完全符合海外求学者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专业划分过窄过细,不能满足海外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需要;学科分类复杂,海外学生无所适从,难以选择;有些领域太偏太深,大多数海外学生学习有难度等等。而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的某些大学都根据求学者的需要相继建立了“美国学”、“德国学”、“韩国学”等研究本国文化的综合性学科。了解研究中国,最好的选择无疑是到中国来学习,而国内高校恰恰都没有设置中国学这一学科,因此海外求学者都期待我国大学的学科体系能作出适当调整,开设出适应其特点、满足其需要的中国学专业。
3.学科发展的要求
当代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趋势就是在继续进行各种学科专精研究的同时,努力创造各种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学科,通过学科汇聚和各种知识的碰撞实现创新。中国学学科的设立符合当代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这一趋势。它继承和借鉴了已有的传统“国学”、海外“汉学”以及海外“中国研究”等学科的学术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又根据现代学术演进的趋势和中国本土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特定条件而有一定的发展与创新。传统“国学”与海外“汉学”的研究主要是以人文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而近来兴起的海外“中国研究”则多以社会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现实的经济、政治问题。浙江大学所设立的中国学是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中国的一门综合学科,既包括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也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既涵盖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也涉及中国经济、政治与社会问题。它将有利于沟通历史与现实,打通文学、语言、历史、哲学、艺术、经济、管理、教育等不同学科,运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手段和多维视角,实行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使研究者(包括教授和研究生)在更宽广的视野下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必定能形成新的学术理念和视角,取得新的成果。
二、浙江大学建立中国学专业的探索
1.招生培养
(1)招生模式。浙江大学中国学专业的招收对象是具有本科学历,有较好的汉语基础,有志于学习、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学术的海内外人士,以外籍学生为主要对象。中国学硕士专业的招生有两种模式:一是通过个人申请、招考入学的方式,主要招收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克兰、泰国、韩国等亚欧1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二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进行联合培养的方式,主要招收来自柏林工业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都灵大学、基尔大学等学校留学生。
(2)培养目标。通过专业的课程学习和研究训练,使国际学生熟悉中国国情、理解中国问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较好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成为能够适应在当今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领域合作与交流、知华友华的复合型、职业型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接受过系统的中国学专业知识训练,兼具传统底蕴和现代意识,既可以在海外从事中国学研究或教学工作,也可以参与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工作。
(3)学制与学分。学制2年,要求修满24个学分;其中中外合作培养的留学生在浙江大学学习时间至少一年,至少修满16学分,其余学分可由学生个人提出学分转换申请,认可后予以免修。
(4)研究方向。根据中国学专业不同的培养模式,学校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国现当代问题研究两大研究方向,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各模块之间的课程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交叉。
中国学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设置汉字文化圈语言文学研究、中国思想资源与和谐文化、中华文明发展源流、中国艺术与东方审美意识4个专业方向;在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方面,设置中国社会与政策、经济与管理、历史与文化、特色课程四个模块。
(5)奖学金。中外合作办学的留学生可根据对等原则收费或者减免学费。其他国际高水平大学的优秀学生可以申请孔子学院奖学金、国家政府奖学金、浙江省政府奖学金和浙江大学奖学金。奖学金涵盖国际学生在华期间的住宿、学费、医疗保险和基本生活费。
(6)学位授予。学生在修满学分后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选题要求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能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论文完成后,经导师认可后进入答辩程序(论文可以用所在国文字撰写,但须提供中文文本)。论文完成后,经导师认可进入答辩程序,通过者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同意即可被授予浙江大学中国学专业硕士学位。
2.课程教学
中国学专业构建了综合性、交叉性、灵活性的课程体系,其中既有按宽口径设置的平台课,又有按方向设置的专业课程模块。
(1)双语教学和英语授课并存。为适应国际留学生不同的语言基础,除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以外,还提供了系列的英文课程,部分课程还可以使用日语、韩语、法语、德语等进行教学。总体上,根据不同的培养模式,中国学专业课程分为两大模块:一是以汉语教学为主,在PPT、课件和课后交流时可以采用英语的双语教学。二是以英语教学为主,辅以一年汉语课程的学习。
(2)探索数字化教学。针对外国留学生思想活跃而语言能力一般的特点,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准备PPT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国留学生听力相对一般与课程内容较深之间的矛盾;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准备制作教学录像,通过互联网,供学生自我学习之用。
(3)不同课程分别要求。对新增的学位课程,要求初步形成专业教材大纲,为任课教师配备助手,协助一些录像、搜集同学意见、组织讨论等具体工作。对原有的学位课程,针对授课对象的改变,要求课程教材以文本为主、以原著为主,减少通论式内容,增加可以具体感知的篇章内容。
(4)加强教学实习。针对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缺乏直观深入的体察与了解的情况,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就显得非常必要。如在讲授佛教文化时,学校组织他们参观新昌大佛寺等寺庙,体验寺院的一日生活,参加早课、过堂、坐禅等活动;再如在讲授中国音乐时,组织他们参加中国传统音乐赏读会,从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5)强化师资队伍。目前中国学专业教师均为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外学习(访学)一年以上经历、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其中教授的比例占60%以上。同时,还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交流、调研和讨论活动,每学期举行“中国学教师沙龙”,开展研讨。
3.学生管理
为使留学生尽快认识中国、认识中国学,更好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除加强与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联系与沟通外,在完善学生管理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专门为中国学硕士点留学生配备班主任老师。班主任由留学日本且有丰富留学经验的专业任课教师担任,并不定期与留学生谈心;组建班委,设立班长和副班长,不定期召开班会。二是通过开学典礼、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中国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留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听取留学生对课程教学、管理、学位论文等的意见与建议。三是给每个留学生结对中国学生,在生活、学习、语言交流上进行指导与帮助等。四是通过组织大量的活动,尽量营造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交流及了解中国社会的机会。
三、结语
关键词:泰国中学生 繁体字 简体字 转换流程 适应潜质
繁体与简体文字之间长时期维持一种对立关系,是国民继承中国文明遗产过程中的现象,但是为了灌输中国文字以长久的生命意志,就必须遵照特定规则,绝对禁止任意简化或是繁化行为的出现。泰国教育单位原本是摒弃简体汉字教学理念的,但随着简化汉字被联合国认同,其就不得不适当放松限制力度,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渐开放简繁格式的对照风尚,在学生特定教学资料中会赋予简繁汉字对照表格。
一、中国汉字简化历史背景研究
依照预定成俗这一社会认知习惯解析,采用简化处理的汉字能够加快初学者的跟进力度,巩固汉字推广实效基础地位。在秉承稳步跟进概念环节中,有关部门总是分期推行已经简化的结果,主张采取分批使用措施。过去汉字简化模式具体表现为:将字体原轮廓保留并适当省略其余元素,或者合理调整笔画较为简易的声符,并重新创造另类样式的形声字。包括同音替代、草书楷化、会意表现手法都是当中不可或缺的调试流程。后经国务院审批,简化力度要实现汉字向偏旁结构的过渡。总的来说,依照专业人士调查发现,在推行的《简化字总表》内部经常出现的汉字大概包括500多个,其中8成左右都是早在解放前期就已经流行的,包括中国从先秦开始的历代王朝演变过程中收录的简化结果等。而这种简化处理模式也已经在周边曾经流行使用汉字的国家掀起一阵热潮。
二、泰国中学生汉字教学情况论述
中泰两国长久以来维持友好交流关系,目前泰国已经开办大量汉语课程交流项目,尤其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潮流势态范围下,当地人民便极力鼓励学生到指定学校去学习中文。虽然部分家长自身不会表述并且书写汉字,但是中文、英文的这种并列应用局势即将开启,为了能够适应后期世界经济挑战难度并选取适合个人的职业项目,这类决策结果必将越来越多。过往阶段,一些华侨为了提供学生充分理解母语文化底蕴的机遇,使其谨记自身华人身份,就会大力鼓励他们去上华侨学校。需要明确是,汉字需要历经长期的专业训练和自我消化才能确保基本掌握诀窍,此类文字在教学层面上必定会难于其他语言。而难在何处、如何应对也正是此次调查研究的主要动机需求。过去泰国在汉字教学方向上不太明确,使得简繁书写样式广布人群之中。截止至今,该国已经研发出简体汉字专业教学手段,使得当地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掌握精髓,依照目前跟随人员数量设想,后期文化宣传规模势必浩然膨胀。
现下汉字教学已经成功过渡到国际教育的重要支撑元素,对于泰国中学生而言,汉字的确很难并且要抽出大量时间进行练习。汉字结构形态较为复杂,为了适当提升对外国人员的教学效率,简化汉字将是必经之路。繁体转为简体基本是将原字三分之一的笔画数目削除,书写起来十分简易,但是不一定方便确认,同时丧失一定的美感韵味。例如:“邸弊郑由于爱由心生,但是简化却将这个关键点摘除,未免丧失一些生机盎然之意。
三、泰国中学生繁体字、简体字转换工作的调查与研究
研究主体决定首先针对泰国绑卡碧中学、岱密中学的中文教师进行访谈,同时询问汉字繁简转换教学状况以及教材模式等。关于实际调查任务便是具体追踪泰国中学生学习繁体、简体汉字的效率。具体布置流程就是:抽取入门词汇表中独具特色的50个汉字,让单位学生进行拼读与书写;之后令其应用个人思维角度分析简繁汉字的存在价值,其中任何项目都会有相应的分数设定,按照最终得分结果就可以清晰辨认当地汉字简繁转换过程中学生的掌握情况。由于绑卡碧中学、岱密中学都隶属于泰国曼谷,同时二者周围便都是华人聚集地带,因此汉字普及力度应该不低。经过数据调查,发现当地初中生学习简繁汉字状况具体如下表所示:
透过上述调查结果可以清晰察觉,泰国初中生仍旧对繁体汉字印象深刻,尽管他们大多数人尚未参与汉语专业考试,但他们语文水平也是相对良好的,已经达到中级水准。目前学生实际接触简体汉字的时间明显少于繁体字,因为特定词汇处理手段存在差异效果,但是基本能够借助词汇形态进行判定。按照繁简转换次序分析,对于当地中学生来讲,汉字其最棒的简化手段就是保留原字基本形态特征,最差的当然便是同音替换了。中国文字改革活动从未停止,经济文化要素在此过程中广泛交接,在此期间海内外华人无不深受影响,为了尽显中华文明璀璨光芒,就必须透过各类渠道尽快学习汉字表述模式,其中简化结果就是应时代需求做出的重大决策。
结语:综上所述,目前泰国已经全面开放汉字学习风尚,有关华侨也主动减小繁体字的教学力度,希望借此适应未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本文觉得学习繁体字也好,学习简体字也好,重要的是可以对工作,学习,日常生活有好用也有好处的。没有繁体字就没有简体字,没有简体字繁体字也不可能单独生存。简体字和繁体字是交互做厚的两种运动。
参考文献:
[1]熊加全.论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地位及其发展趋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25).
[2]杨海东.汉字的繁简之争[J].人才资源开发,2011(18).
作者简介:
关键词:双语教学;质量标准;监控体系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教育的“全球化”。推行英语与汉语并重的双语教学,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使学生达到娴熟掌握两种语言为目标的双语教育正是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的举措。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此后双语教学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双语教学与研究已成为应用语言学中一项重要课题。
一、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全面或部分地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国家日趋增加。1969年,美国教育部建立了“国家教育进步评价体系(NAEP)”、英国教育科学部建立了“中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GCSE)”,它们都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典型代表。1997年,英国建立了教育质量保障委员会(QAA)来监督和保障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1998年以来,由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发起建立的“国际学生质量评估体系(PISA)”,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当前有30多个国家参与到此项目评估的过程中来(张咏梅,2003)。这些体系代表了当前国际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主要趋势和特点,它们密切结合新的教育理念或者本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与动态,充分展示了国家课程标准对学科课程的新要求,强调过程与终结性相结合,教学档案的管理和运用以及网络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加强了质量体系的服务、诊断和促进作用,采用现代技术对质量体系不断完善,利用它们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定量定性分析和反馈及时纠偏。
当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有关双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这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无疑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梳理国内双语教学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双语教学的界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高教司[2002]152号)对双语教学做出如下定义:双语教学课程是指授课课程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的50%以上的课程(外语课除外)。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可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通常是英文教材)、影印教材,授课过程中采用中(汉语)、外(英语)两种语言交叉进行,而作业、考试50%采用外文(英语)完成的一种教学方法;二是双语教学模式探讨;三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在推广英汉双语教学的同时,虽然一些高校针对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措施,然而,如何保障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问题始终困扰着双语教学涉及到的管理层、教师和学生;四是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一些高校已经零散地制定了一些类似于“双语教学质量评估表”的质量保障制度,但不成体系。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某个层面,未对质量评价和监控进行整体研究,难以提供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评价双语教学质量的科学体系。
二、普通高校双语教学质量标准及监控体系的构建
构建普通高校双语教学质量标准及监控体系,是我国双语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举措。双语教学质量标准既是教学工作的目标,又是质量监控的依据。教学质量是学生质量、教学过程质量和教师质量三者之和。教学质量监控的内部因素主要是教师水平、学生素质、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监控主要是针对这些因素加以协调、评价和控制以及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从而营造并维护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普通高校双语教学质量标准及监控体系构建主要涉及到双语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及其监控体系中相关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双语教学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和保障该体系正常运作的监控体系的建立。构建普通高校双语教学质量标准及监控体系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实施:
第一步是“建立标准”,也是一个计划的过程。“标准”是一组度量标尺,它们可以作为评估效果参考体系。标准可通过多种方式确定,但总的来说源于实证调查;第二步是管理部门对双语教学过程效果实施监控,建立教学效果衡量点以确保达到预先设定的标准。方式可以有:个人的观察、教学人员的书面或口头报告;自动信息系统的报告、检测、测试或者抽样调查;第三步是比较实际教学效果与预先制定的标准,分析出现的偏差;第四步是在必要的时候采取校正措施(刘纯,2004)。
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双语教学质量评估模型和监控体系: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德(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的相对重要性总的排序。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确立双语教学质量标准及监控体系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问卷中的问题细化确立二级指标;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将问卷进一步细化,获得双语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关键性的“观测点”,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三级指标。
监控体系的有效运作要具备三个前提:第一是高校评估机构的有效运作;第二是双语教学督导机构的有效运作;第三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这个体系的运作可以有以下几个步骤:双语教学决策/督导中心――制定监控目标和监控标准――实施双语教学和监控――双语教学信息收集一一比较实施效果和监控标准――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达到标准。
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双语教学质量评估的综合指标,通过比较该综合指标得到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措施的优先顺序从而进行决策。这样,可以构建起双语教学质量标准及监控体系的整体框架。
关键词:高等教育 国际化 留学生管理
一、本论题提出的背景与概念
自中国加入WTO并成为成长最为迅速的经济体之一以来,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基地迎来世界各国的学生,国际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界定,国内学者基于自己的经验和视角进行了陈述,主要观点如下: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收、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高等教育也日益朝国际化方向发展。[1]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包含有多种多样具体活动的发展趋势,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正融于全球意识环境中的教育体验。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中的国际内容;二是与培训和研究有关的学者、学生的国际流动;三是国际的技术援助与合作计划。[2]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闭门造车”的模式显然不可取。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生到中国高校进行深造,学生管理迎来了新的挑战。高等教育以高校校园为空间载体,校园文化国际化是高校教育国际化的精神体现,为留学生提供国际化校园文化,成为成功管理留学生的精神动力。另外,高校校园文化是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管理亦不例外。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保证。留学生是管理活动实施的动力和核心,突破刻板的“硬性”管理模式,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能够更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更快地适应中国的生活。相对于“硬性”的管理方法,对留学生“柔性”管理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效手段。
二、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是留学生管理的精神体现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高校的校园为空间,主体是高校的学生、教职员工,主要内容是课余活动,基本形态是多学科、多领域的文化、广泛的交流和特有的生活节奏,它是具备了社会时展特点的群体文化。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高校的具体表现,是一所高校所特有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政治文明素养、道德品格情操的综合反映。简而言之,高校校园文化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积淀形成的与社会时展密切关联且具备校园自身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3]
大学校园是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他们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提高素养的摇篮。高校校园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物质和精神文化环境,前者又包括学校的建筑风景、花草树木、名人塑像、橱窗等,后者指校园无形的文化气息和人际关系,如学术气息、科研气息、学风、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等。加强对留学生的管理,就要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汉语文化圈,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留学生接触中国学生、中国文化。营造这种国际化的校园氛围,是大学迈向国际化最根本的一步。为了使留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生存环境,不仅需要给他们提供国际化的语言、课程和知识体系,还应该为他们创造国际化的校园环境。
国际学术交流对留学生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邀请中外专家做学术报告和讲座为校园生活增添学术色彩的同时,也为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让留学生参加翻译、服务、导游等活动,是他们接触中国文化和中国学生的好机会。
大量招收留学生的社会影响极其深远,在校的留学生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的校园文化。他们与中国学生的交流使不同的文化得到融会贯通,共同的学习和生活增进了学生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包容。学校的迎新文艺演出、校庆、运动会等活动邀请留学生、外籍教师参加,让他们为中国学生展示自己国家的歌舞,并观看中国学生的文艺活动,由此使多国的文化融入到校园生活中去。
通过上述方式,高校校园文化逐渐趋向多元国际化,留学生融入其中同时对文化产生的包容感,使得教学、管理更加容易,也更加会得到留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三、高素质的留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保证
高素质的留学生管理老师不但需要发扬奉献精神,更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
所谓的国际化视野,就是要立足于世界进而体会与思考周围事物,即需要对异国文化和历史拥有全面、深入、准确的了解;需要理解拥有不同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和的民族;需要培养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培养国际化的素质;需要推广与学习中华民族的光荣文化与传统,让各种文化互相交流,碰撞。[4]
培养国际化视野的意识,要把自己放到世界范围内思考一切事物。惟有如此,才能同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有效地沟通。具体说来,首先,应掌握用英语交流的能力。众所周知,英语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因而,英语无疑是国际交流的有效工具,它能第一时间使中国教师在不能和留学生用中文沟通的时候进行有效的交流,理解留学生的需要,并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有效管理。其次,应该更充分地理解国际社会通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如讲信用、遵守秩序,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尊重个人权益和隐私等。只有清楚留学生和我国价值观在某些地方的差异,管理工作才能够有的放矢,有效地帮助留学生适应大学乃至中国的生活。
四、对留学生“柔性”管理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效手段
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5]
高校学生的柔性管理是在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沟通与心理疏导等方式,在学生心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的管理。柔性管理是相对刚性管理而言的,柔性管理主要采用沟通、激励、暗示、引导等非刚性的工作方式。[6]
建立完善的且易操作的管理制度是柔性管理的必要方式。比如说规定学生晚上12点之前必须回宿舍,有朋友探访或者留宿必须登记,损坏公物明确统一的赔偿金额,发生危险时有醒目的安全撤离示意图等等。除了学生生活的柔性管理,保障学生学习的柔性管理措施也需要明确和完善。比如组织在校大学生联谊,加强学生的交流,使学生摆脱孤独感;另外,在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咨询和精神辅导。
对留学生的柔性管理,是指通过指导,使留学生自觉地融入校园文化,并不是一味地迁就留学生。我国高校留学生管理教育,具有一定“特殊照顾”的特点。比如:学校为外国留学生安排单独的宿舍和食堂,专门指派教师为外国留学生上课,还同时安排教师为学习有困难的外国留学生进行辅导和补课。“特殊照顾”式管理,虽然使得留学生宾至如归,却容易造成与中国学生之间隔阂加大,增加学校工作负担和压力,形成管理混乱的局面。
为适应国际化的发展需要,我国高校教育的留学生柔性管理应立足我国国情,创造并实施符合国际标准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使留学生更具国际竞争力。另外,基于我国独有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情节,适当创造充满温暖的学习环境。要做到对中外学生统一标准管理,尽量减少针对留学生,尤其是非语言生的“特殊照顾”。留学生也是学生,他们来中国首先是学习语言,但更重要的是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无论中外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无疑,留学生如果想学好专业知识,会碰到更多的困难,基于柔性管理,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帮助,但不能过度。因为,处理生活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也是留学生学习的一部分。
五、结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到中国高校深造,为中外学生提供国际化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是为留学生适应中国文化提供平台,而且是提升中国高校和在校学生国际竞争力乃至同国际接轨的有效有段。目前我国高校的留学生一半儿以上是学习语言的,语言生有的是中文零基础,有的只会简单的日常交流。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便以及困难时,如果没有相应的留学生管理部门的帮助,会很难自行解决,这自然会影响到他们在华的学习。高素质的负责留学生管理的工作人员,应用外语及时和学生沟通,帮助有沟通困难的留学生进行协调,因此,做好留学生服务工作是保证留学生在我国安心学习的重要保障。总而言之,一方面,我国高校留学生管理需要积极吸收国外高校留学生的管理经验,逐步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也要从我国国情与留学生教育的实际出发,继续保留和弘扬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主动给予外国留学生人文关怀,不断完善服务,从而实现我国留学生教育的持续发展。
注释:
[1]刘海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2期。
[2]赵中建:《从一所学校看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1期。
[3]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版。
[4]陈学飞:《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阮文杰:《柔性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探讨与实践》,佳木斯大学社会科报,2006年。
[6]姚晓辉:《浅谈借鉴国外高校柔性管理经验创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科技信息,2011年。
参考文献:
[1]于富增.1978-2008改革开放30年的来华外国留学生教育[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吕育康.非主流教育新视野――人才供给非稀缺阶段的中国教育[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高职语文 实用性 批判
[作者简介]林晓新(1970-),男,河北卢龙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组织宣传统战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河北 秦皇岛 0663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12-02
高职语文由于所处的教育层次特点,难以脱开实用性而言他。否则,高职语文将不可避免地遭遇无以生存的尴尬。但如果一味地强调实用性而忽视语文教育本真的人文性属性,语文教育也难称成功。如何在实用性和人文性之间找到一个利益最大化的平衡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是探求的主要内容。
一、现实条件下高职语文的实用功能解构
1.高职语文地位的边缘化。主要表现为:其一,学校不重视,课时萎缩,甚至视之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加以取缔;其二,学生不重视,逃课、不听讲现象较为普遍;其三,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落后,或停留在“课本、黑板、粉笔加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层面上,或只在电化教学上做表面文章;其四,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评教反响差;其五,教师队伍波动较大,许多骨干教师不再“重操旧业”,投向了公关、交际类等实用性课程。
2.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被迫走了极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以高职理论教育适度、够用为准则,单纯在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应用性、服务性上做文章,一味追求功利效果,导致教育功能在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上的缺失。其直接结果:一是服务就业的口号大行其道。“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成为时尚,语文教育被置于为专业课服务、服从专业课的位置。相应的,与专业学习、技能学习联系紧密的相关选文备受青睐,而涉及伦理道德、文化审美的选文少人过问。二是基础变专业的做法盛行一时。如商务类专业,语文披上了商务实训的外衣。大张旗鼓地以应用文学习和写作作为专业技能,确实保住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地位,殊不知却失掉了其本质属性。三是语文能力发展不平衡。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四个要素,但在能力本位思想的引导下,原本均衡发展的四个要素却出现了严重的倾斜,标志着公关能力的“说”“写”被置于最为突出的位置,而“听”“读”能力则鲜有问津者。加之普通话等级考试是绕不过去的“有用”门槛,加剧了语文能力不平衡发展的景象。
二、高职语文的本真功能诉求
作为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报告中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人”,即全面发展的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就是对教育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当然,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教育在师资、学生基本素质、知识储备、办学条件等方面均无可比性,再加上高职教育注重技能培养,高职语文必然呈现出独有的自我诉求。
1.就高职语文的本质属性而言。高职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际交往的媒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显著特征,在高职语文中,应着重体现这些特征。
2.就高职语文地位而言。高职语文是一门处于特殊地位的学科,既有别于高中语文,又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相比,高职语文更应注重学生的语文兴趣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正确运用的同时,提高技能水平和文学修养;与大学语文相比,高职语文在层次上相对较低,应弱化理性思辨的内容,突出其实用性价值。
3.就高职语文习得的对象而言。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知识的认知力、理解力、消化力明显薄弱,学习习惯和语文基础也有不小差距。学生各项语文能力欠缺,突出表现在:实用文体写作格式不清,用语不准确;课外阅读量不够,中外名著知之甚少;古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含糊不清等。
三、高职语文的功能建构
在高职课程“短平快”特点和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性的前提下,高职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应该是:一方面通过文学欣赏、美感熏陶、思维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应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应用文写作、普通话训练,提高学生文字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等,直接服务于职业需要。当然,高职语文不能也不应该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发育,要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情操,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在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努力发掘语文工具功能的同时,要发挥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健康人格,体现人文价值方面的作用。高职语文应具备如下功能:
1.职业能力养成功能。这是高职语文的立足之本,主要有专业功能,如文秘专业的应用文写作、传媒专业的新闻写作等;证书功能,如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等;服务功能,如旅游专业的演讲、部分商务专业的繁体汉字等。
2.综合素质提高功能。其远远超越通识教育功能,主要包括审美功能、写作功能、应变功能、交际功能和创新功能。开阔的眼界、活跃的思维可以促成这一功能。
3.人文精神发育功能。这是“人”的培养功能。主要有体察社会功能、感悟人生功能、明辨是非功能和发展个。
四、打造兴致盎然的高职语文
1.在语文的工具性上做文章。让学校和学生觉得语文“实用、有用”,引起重视和兴趣。工具性是高职语文的立足点,无论是高职教学的从事者,还是高职语文课本的编撰者,都要对高职院校课程深入把握,努力找出语文最具说服力的理由,使其成为高职院校广大学生的手杖,寓教于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语言运用上,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读、写、听、说训练;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社团活动和交际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语言,在生活中了解和吸收生动丰富的语言文化,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
2.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做文章。找准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点,对症下药。学生对高职语文的要求和兴趣是什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有什么建议,需要语文教师花大气力进行调研,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形成受学生拥护的语文课程。语文是一门包容性极强的学科,内涵丰富,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十分有利。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某方面的语文能力优势,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发展语文能力的兴趣。这也正是高职人才“宽基础”和“创造性”培养目标在语文课教学中的体现。
3.在高科技信息化上做文章。高科技信息化不仅表现在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把语文精神融入渗透到现代高新领域中去。如可以针对学生对QQ空间、博客、BBS、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钟爱,大胆参与进去,通过对“写”的方式的重新定位,引导并形成班级浓厚的“顶”“踩”“评”“议”氛围,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不仅不再畏之如虎,甚至可能在课堂之外仍然兴致盎然。
4.在引进语文第二课堂上做文章。要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课题选择权和自主学习权。这不仅是实践教学的需要,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之源,也是充分发展学生个性、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寓教于戏。教师更多以指导和点评为教学手段,为学生服务。
当然,兴趣不是一切,关键是要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中灌注高尚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习得技能的同时也发育了人格。所以,要切实掌控好实用性、人文性之间的关系,让高职语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现更大的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