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范文

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精选(九篇)

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

第1篇: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范文

[摘要]藏品是博物馆立足的根本,对文物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日常工作之一。本文从藏品管理的根本工作、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水平。

[关健词]博物馆藏品管理动态化管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还较低。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第2篇: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

引言

博物馆藏品作为博物馆核心的物质基础,代表着国家重要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藏品信息的管理是藏品管理的一种延伸,它担负着藏品来源、属性、历史价值、材质、保护记录、维护信息、研究信息等资料的管理。因此研究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收集、整理、研究、保存这些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实现博物馆藏品能被迅速查询、定位、维护、完好保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一、博物馆藏品管理模式

在博物馆藏品管理方面,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同时各个博物馆经济因素的不同,博物馆藏品管理模式与信息技术各不相同。总体上来分析,主要有三种管理模式。

(一)全手工管理

这种模式就是全部纯人工管理,从实物接收、鉴定、分类、入库、研究等,以及实物信息档案编写、卡片标签、历史查阅记录、研究信息更新等都采用纸质保存。这种纯人工管理模式不利于信息的共享、查阅,同时容易出现人文误操作、效率低的特点。

(二)互联网络管理

这种模式主要是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许多博物馆不再完全通过手工进行博物馆藏品种管理,同时出现了类似的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通过收录国家博物馆藏品信息,同时也把民间私人藏品进行收录,在资源上形成了互相补充。但这种脱离实物的管理,只能对进行藏品的宣传与教育而弱化了对于具体实物的精心维护与研究。

(三)网络与传播结合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博物馆管理技术、传播技术三种的综合,通过博物馆管理技术实现对藏品的研究、维护、保养,然后再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博物馆珍藏品的信息化管理与记录,最后采用网络技术与传播技术实现藏品的宣传与教育。近几年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不同博物馆间信息是互相孤立,因而也形成了博物馆藏品信息的孤立。

二、博物馆藏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许多藏品标本展出、保管等工作还都是手工操作。因为藏品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传统的手工运作管理必然会需要大量的人员,显著增加了藏品管理的人力资源成本。除了管理工作效率较低外,藏品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

(一)库房条件简陋

部分博物馆没有充分重视藏品的保管工作,文物保护意识淡薄,藏品库房管理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投入,从而导致博物馆部分基础配套设施落伍。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都必须具有一定比例的藏品保管空间—文物库房。相对于藏品数量来说,文物库房面积明显不足。许多文物藏品只能堆压存放,根本不能满足不同质地文物要求。

(二)藏品库设计问题

藏品库设在厢楼还是顶楼,由于受太阳光辐射,每到夏日,致使藏品库内温度偏高,温湿度无法调解。尽管个别库房配置了单体空调,仍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又缺少其他现代的必须保护设备,这就造成馆藏动植物标本、木制品生虫以及其他藏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三)保管人员专业素质较差,藏品管理工作缺乏规范化

大多数基层博物馆都能根据本馆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是藏品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的前提条件。但制度的制订与执行出现脱节现象,不少基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不能做到认真、坚决地执行,加上保管人员又时有变动,新上岗人员大多未受过正规训练,专业知识掌握不足,造成藏品管理缺乏科学性、规范性。

三、改进藏品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严格遵循基本操作流程

首先,藏品来源管理。在各种账目和出入库凭证中详细记录藏品来源。按照不同的藏品来源,实行不同的藏品账号编码规则。其次,移交入馆管理。藏品来源确认完毕后,保管人员持藏品交接凭证开展藏品入馆交接工作,认证清点移交入馆的藏品,在相关凭证上详细记录藏品的类别、来源、名称等属性,然后将藏品妥善运送到文物库房区。第三,库前整理和入库管理。藏品保管人员在文物库房区进一步检查、确认藏品在相关账目中录入的具体属性数据。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做好定名和鉴定,实测和技术处理,影像资料记录,藏品账目录入等一系列工作。第四,博物馆内清理管理。按照博物馆先行的藏品分类方法将入库藏品进行分类。综合考虑现行的藏品定名方法和每件藏品的具体情况,恰当地进行文物定名。鉴定文物,仔细填写藏品鉴定意见书。开展必要的藏品技术处理工作,例如,简易修复、熏蒸、防锈以及除尘除垢等。对藏品进行必要的实测工作,详细记录藏品的完残情况、成色、重量以及尺寸等。采用绘图、摄像、拍照等方法,记录藏品的图像资料。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博物馆需要及时地将藏品的各项资料存储到数据库中,并进行必要的处理,生成相应的报表、图像档案、文字、卡片、分类账和总登记账等。第五,入库管理。只有上述工作完成后,才能办理正式的入库手续。第六,博物馆库内整理。编制文物分类账,建立完善的藏品档案,设置藏品存放的柜架,收集和文物相关的信息,并编制藏品修复年度计划,进行必要的藏品修复工作。

(二)实行动态化藏品管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藏品通常只会存放在展厅与库房两个地方,并且很少移动。藏品管理工作较为简单,只要建立了藏品的档案、账目和卡,做好相应的保管与保护就可以了。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藏品开始频繁的对外展览,部分藏品经常在若干个地区展出,藏品的出库入库频率加大。经常移动的藏品不但增加了藏品遭受损坏的概率,而且为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静态化的藏品管理工作,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博物馆展览的需要。因此,建立藏品动态化管理机制,加强藏品动态化管理,成为了当前藏品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对纸质类藏品的保管

我认为纸质类藏品的保管,既取决于其材料质地,更取决于它所经历的环境和保存的方法。要创造良好的保存环境,采取密闭、通风及去湿、增温、吸潮相结合的方法,并配合除湿机、空调和干燥剂等手段,调控好库房的湿度和温度。保管员要用正确的方法来拿取纸质文物,要避免经常移动。工作前洗手,操作时要戴棉质白色手套,以防汗、头屑沾污文物,拿取时动作尽量要轻缓,确保轻放。纸质文物的保护贵在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只有防做得好了,才是抓住了保护技术的根本,才能减少治的任务。要特别注意防尘防污染、防霉防虫、防火防潮、防强光自射等。

(四)推进数字化藏品管理

以静态展品为主体的陈列是博物馆展览的主要形式,藏品说明牌只能承载很少一部分的藏品信息,难以将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等信息充分展现,从而使得观众无法全方位了解博物馆的藏品,难以对藏品产生亲近感,进而和博物馆的距离越拉越远。但是,博物馆引入数字化信息技术后,藏品的展览陈列便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部分大型博物馆运用了交互式、动感式、场景化的藏品展览陈列方式,激发了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拉近了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目前,对社会的影响和宣教服务等成为了衡量博物馆的重要标志。而数字化信息管理促进了博物馆这些功能的有效发挥。

综上所述,博物馆肩负着藏品公开展出、整理研究、科学保护等职责。为了充分利用藏品的价值,博物馆就必须解决目前藏品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博物馆必须严格遵循基本操作流程,积极实行动态化藏品管理,大力推进数字化藏品管理,将博物馆藏品管理推向标准化、动态化、信息化提高藏品管理工作水平。(作者单位:天津义和团纪念馆)

参考文献

[1]海.博物馆物论[J].中国博物馆.2011(01)

第3篇: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范文

摘要:博物馆;藏品;管理

博物馆保管藏品的日的,就是在科学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藏品的作用,发挥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提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及知名度。如果不能有效地发挥藏品的作用,不去对藏品加以宣传,不积极加以利用,大多数珍贵藏品只能深藏库房,无法与观众见面,那么藏品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就无从谈起,博物馆也将失去它的公众吸引力。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做好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

一、确立合理的管理程序,完善各项管理手续

加强文物库房的管理是博物馆的基础工作之一,确立合理的管理程序,完善各项手续则是基础工作的基础。

确立合理的管理程序。藏品管理的一般工作程序是:接收、鉴选、登记、编目、入库、保管、提用、统计和注销。藏品管理工作程序必须科学完整。我们首先要正确理解每一环节的内涵,如鉴选,鉴选就是博物馆对入馆文物和标本的鉴定和选择,鉴定是埘文物的外形和内涵识别真伪,断定年代和确认价值。选择是凭借鉴定意见,去伪存真,以便分别处理;其次是藏品管理的每一个工作程序都不可忽视和缺少,假如工作中缺少了藏品鉴选,文物入馆后就入库,必将造成藏品优劣不分、鱼目混珠,使库房充栋,浪费人力、时间和物力。若工作中缺少藏品统计,就不可能为国家掌握文化财产提供准确的数据,就不可能为馆领导规划指导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因此,藏品管理工作每一个程序的各个环节都有其特定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并且相互衔接,缺一不可,具有科学确认管理程序,才能为实现藏品规范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完善手续是逐一落实上述工作程序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每项工作程序成果的重要依据。按工作程序要求,博物馆的文物藏品管理手续大体有:原始登记清册(入馆凭证)、鉴定表、藏品入库凭证、编目卡、总登记帐、分类帐、一级品帐、参考品帐、处理品清册、藏品提用手续、藏品统计表、藏品注销凭证、藏品档案等主要内容。各种管理手续内容、形式必须科学规范。如入馆凭证(原始登记消册)是国家文化财产帐目清点、核查的原始依据,如果缺少原始登记消册,就可能造成入馆文物数目不清、下落不明、优劣不分,以致使藏品帐目混乱。不仅给管理带来许多困难,更重要的是这件文物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给科学利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其实也是对文物价值的人为破坏。因此,博物馆通过征集、移交、发掘等各种渠道搜集来的文物在没有决定是否作为藏品入藏前,所有入馆品必须办理登记手续。只有认真仔细、科学地完成每一管理手续内容,真正实现藏品管理手续的规范,才能为藏品规范管理奠定基础。

二、准确鉴选,科学建档,保证藏品规范管理

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博物馆规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而藏品的数最和质量需通过鉴选来决定。因此,博物馆藏品的鉴选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做好鉴选工作,笔者认为博物馆可从三方面努力:1.本馆初鉴,成立文物鉴定小组,由主管馆长、文物队队长、文物征集人员和保管人员组成,负责入馆文物的初步鉴定工作,根据本馆的性质和任务,结合原馆藏藏品的情况,按照国家公布的统一的博物馆减品定级标准,初步鉴定和选择,尽量为专家们正式鉴定提供有价值的文物和准确的资料;2.专家复鉴,采取送上门和请进门相结合的办法,每次根据入馆文物的多少,请上一级鉴定组进行一至两次鉴定,鉴定后办理鉴定手续,记录鉴定意见,请鉴定组成员签字,鉴定表存档保存;3.提高本馆鉴定组成员的鉴定水平,为了较好地完成文物初鉴工作。因为文物鉴选需要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并要见多识广,很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较低、业务知识差、眼光狭窄等实际情况。因此,可以通过进修、培训、门学等方式,努力提高业务人员的基本文化素质和专业鉴定水平。能较好地完成入馆文物的初步鉴选工作。

文物藏品鉴选是实现规范管理的关键,对上级文物建立藏品档案是这一关键成果的科学体现。科学的藏品档案可为陈列展览、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也可为藏品的安全提供备查的证据资料,还可减少提取藏品的次数及减少利用过程中人为或自然的损伤,确保藏品的安全。藏品档案册必须采用国家文物局统。印制的藏品档案册格式,各项内容力求科学规范。凡与藏品有关的各种材料都要存档,通过长期积累,使藏品档案内容更加全面系统。再就是藏品档案的管理和利用,藏品档案管理需专人负责专柜保管,按档案顺序号进行排放保存,建立档案目录,以便查找利用方便。

文物鉴选和建档,是文物保管的基础工作。从规范管理角度讲,它的确是一个关键程序。这个关键程序的重要意义是架起了科学保管与合理利用的桥梁,不仅为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提出了标准要求,也为利用提供了实物和资料依据。

三、开放文物库房,提高藏品利用率

我国目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还相对滞后,离人们的要求差距甚远,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加快步伐,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开放一切可开放的文物藏品资料,在遵守有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改变工作方法和服务形式,建立多样、开放、灵活的管理制度、工作方法和服务形式,扩大藏品的开放范围,尽可能简化开放手续,变单一的服务系统为多层次综合性的服务系统,扩大服务面,提高服务质量。也就是说要把藏品的利用放在首位,从现在的以藏为主转向以用为主,藏用兼顾,并面向社会,实行积极的开放型管理,并大量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及时便捷地为公众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藏品的作用,以获取最佳社会效益,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藏品的利用率:

1.做好博物馆藏品开放的宣传工作,让公众了解熟悉博物馆和博物馆藏品。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人不了解博物馆藏品,尤其是那些深藏库房的藏品,所以要使博物馆藏品资料走向社会化,一方面需要博物馆开放文物库房,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在日益开放的世界上,宣传工作往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做好博物馆藏品开放的基础工作。博物馆文物库房的开放必须有一定的管理手段、管理技术作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文物藏品在利用过程中的安全和保护,才能更有利于社会和公众的使用,因此,开放文物库房,就必须有意识地做好博物馆文物库房开放的基础工作,如:适合藏品开放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技术研究;藏品的标准化和规格化问题,藏品的科学鉴定、整理、统一编目和迅速检索等问题,为开放文物库房打好充分的基础。

第4篇: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藏品;管理

以前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只会存放在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很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管理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破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数字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一、常规博物馆藏品管理方式

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是―项非常繁琐复杂的工作,其内容可分为实物管理和资料管理两部分。实物管理是指每一件藏品经历的从征集入馆到鉴选、登记、分类、拍照、清洗、消毒、修复、保养、入库等一系列程序。藏品实物管理的主要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保持藏品的原状,尽可能地减少对藏品的自然或人为损坏,使其得以长久保存。藏品资料管理也是藏品全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记录资料的管理,包括所有馆藏文物的收入凭证、编目卡、文物总账、分类账、图像资料、鉴定资料、相关论著、调用记录等。许多博物馆的藏品文字资料与图片资料是分开管理的,给查找和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况且,手工妙写难免出现笔误疏漏.形成数据或信息的误差,一点误差更会增加查询、核实的难度。对于馆藏数量在万件以上的博物馆来说,要在成千上万的藏品中进行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难度是很大。所以,传统的藏品管理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制约着博物馆业务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在―定程度上影响着博物馆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发展。

二、藏品数字化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博物馆已经开展了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建设工作,建立了自己的藏品检索系统。但由于我国博物馆属于文化教育、宣传、非赢利的事业单位,所以,其财力、人力上的不足.使各博物馆已有的藏品数据库大多规模小,建设速度缓慢,难以真正地形成博物馆发展之规模效应。同时,我国博物馆行业尚缺乏全面、系统的藏品信息管理标准,各博物馆往往根据本馆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藏品信息管理规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各自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由于各博物馆藏品种类及管理状况不同;导致所建立的藏品数据库标准大都不统一。虽然各个系统的针对性较强,但适用范围有限,基本不具有通用性,从而造成博物馆存在着数据库影响力小、覆盖面小、藏品信息资源共享性差的现状。随着博物馆之间、博物馆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的增多,藏品信息化建设工作标准不一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文物藏品的利用与开发,成为藏品信息资源共享的重大障碍。所以,如何解决藏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问题成为藏品数字化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三、数字化技术在藏品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实施博物馆文物藏品信息数字化管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文物宣传和利用、收藏和安全之间矛盾的必然手段,能有效地拓宽藏品资源信息的途径,是进一步提升文物库房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发挥文物其固有的、不可替代的社会效益的必由之路。一是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二是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三是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四是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放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系统。对文物库房、展厅进行实时监控,将人防和技防结合起来,对于保证文物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藏品数字化管理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博物馆应充分认识到藏品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然趋势,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博物馆的实际,制定统一的数字化建设规划和框架。在有限的条件下,统筹利用单位已有资源,包括硬件资源、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加大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化建设的投入,以藏品数字化管理工作促进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开展。参与藏品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步工作,使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在―个较高的起点上,充分发挥效能,推动博物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实现文物信息资源共享这一宏伟目标。

参考文件: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1年

第5篇: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范文

关键词 县级博物馆 收藏品 防霉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博物馆的藏品也越来越多,因此,文物藏品防霉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要求越来越高。国家对文物保护越来越重视,文物经费投入逐年增多,各类博物馆的藏品、数量、种类越来越丰富。一些文物如丝质、棉质、纸质字画、竹木雕刻等,极易遭受霉菌危害,给文物藏品的保管带来不少困难。稍有不慎,一些文物就会遭到霉菌侵害,被微生物作为养分分解,造成文物藏品的酸腐蚀而产生的许多霉斑直接污染文物,从而加速文物的质变和损坏。

众所周知,许多县级博物馆由于受经费、设备、专业人员等条件的约束,环境设施较为简陋,对文物藏品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致使一些文物很容易遭受霉菌的污染危害,应采取必要措施有效地防止纸质字画、竹木雕、丝织品、棉织品等文物藏品免受霉菌危害,确保馆藏文物安全。笔者以为,县级博物馆应按照“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因地制宜,采用必要的方法,加强防护措施。那么,如何把霉菌的危害控制在萌芽状态,对于文物保护工作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想就县一级博物馆文物防霉工作方法作些探讨。

首先,应加强文物藏品库房卫生管理。由于霉菌体积细小,用眼睛是无法看到的。工作人员进入文物库房时,人的身体衣服难免带有大量霉菌,带入的物品表面也有大量的霉菌,因此,进入库房前要进行消毒,且应尽量少出入库房,以减少霉菌的污染危害。新征集的文物入库前最好清洁后在阳光下晾晒半小时以上进行消毒,以达到消毒除霉菌作用。库房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等应穿戴经消毒过的干净工作服、拖鞋、手套等进入文物藏品库房,这些用具应每月放于阳光下晾晒2小时进行消毒除霉菌。要经常检查各类文物,尤其是纸质、棉质、丝质、竹木等易受霉菌危害的文物,及时发现被霉菌危害的文物藏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进行相应处理,以防霉菌对其它文物传播、扩散。

其次,注意控制文物库房的温湿度,使它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防止霉菌产生,消除霉菌的生长环境,以达到预防控制霉菌的目的。我们知道,霉菌在25―32度左右的温度是最适合其生长的环境温度,在高温环境下,我们可采取风扇,空气交换机,空调等进行排气降温、关闭窗、门来防潮防湿、加温除湿,及时采用取暖器,空调等简单方便的方法对文物库房进行控温除湿,将库房内温度控制在20---25度左右,相对湿度在55%左右。最大限度地保证文物藏品质地不发生霉变,不受霉菌危害。

第三,注意库房内环境清洁,减少空气中的霉菌。可用市场上销售的杀虫喷雾剂定期喷洒库房,但应注意在喷洒时尽量不要喷洒在文物上,以免影响藏品品质。墙壁上如有渗水发霉,先喷洒杀虫喷雾剂,并及时用灯泡或取暖器等烘干,以免霉菌扩散造成文物严重污染。此外,文物橱柜还应定期清洁、通风,必要时可进行杀菌消毒,确保文物免受霉菌危害。

第四,采用化学方法熏蒸灭菌。可利用一些化学药剂,如溴甲烷(CH3BR)环氧乙烷(CH2H4O)等熏蒸挥发,这些化学药剂易气化,易挥发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可有效地灭菌杀虫,保护文物免受霉菌之害。

此外,还可使用甲醛、莓敌、PM防霉剂等,在实际使用中,各博物馆应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菌种,不同文物藏品来选择最佳化学防霉剂,并按规定严格使用,采取最有效浓度,以达到最好效果。使用中还要注意防护措施,戴好囗罩,手套等,预防人员中毒,最好采取各种不同药剂的轮换使用方法,不要专用一种,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博物馆藏品以材料质地,可分为无机质地藏品、有机质地藏品和复合质地藏品三种。各种材料构成的藏品,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但它们本身始终进行着微观运动。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微观运动不仅可使藏品外观形态变异,且常引起藏品质量的变化,导致藏品损坏,失去原有的价值。因此,藏品保护就是要对抗自然的和人为的两方面破坏力。对抗人为的破坏力,是藏品保护管理方面的问题,在全民族文化素养、道德风尚日益提高和政策、法律、规章、制度逐步健全的情况下,人为破坏文物的现象是可以日趋减少乃至基本杜绝的。而对抗自然力对文物的破坏,要依靠科学技术,这是藏品保护的基本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芹.博物馆藏品陈列研究与艺术史阐释――以江苏省美术馆所藏20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新山水画研究为例[J].艺术百家,2012(Z1).

[2] 第九届全国体育收藏品展在深圳揭幕[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9).

[3] 彭代佳.博物馆藏品信息采集相关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4] 李永平.光辉的岁月 高扬的旗帜――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红色旗帜[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2(5).

第6篇: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范文

[关键词]文化建设 馆藏体系 文物保存 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378-01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时间积淀下,我们的祖先用其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留下了不可再生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瑰宝。它们寄托了我们对先人的追思,更是我们追求先人历史脚步的可靠保障。但是,大部分的文物因为历史悠久,又是从地下挖掘出来的,传世品较少,对于储存的环境非常敏感。而博物馆是储存这些宝贵文物的主要场所,就需要满足各种各样的保存环境条件。

甘肃陇西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重镇,也是一个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从战国时期秦穆公开疆拓土、秦献公设立o道纳入秦国版图,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置史。境内有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等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有战国秦长城、古墓葬群、摩崖石刻、道观寺院等文化胜迹,有李家龙宫、头天门牌坊、李贺墓及李贺南园、读书堂、五李亭、太白井等李氏文化遗址、遗迹,有建于宋代的威远楼、元代的府文庙大殿、府隍庙抱厦、清代的保昌楼、文峰塔、普陀寺大殿、棂星门等古建筑。

近年来,陇西的博物馆事业发展很快,藏品内涵更加丰富,藏品利用途径与方式日渐增多,这必将给文物在利用过程中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损伤。所以,如何解决文物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怎样使文物尽可能得到延年益寿,这就要求我们从传统的文物保管模式中摆脱出来,用系统化、制度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在新形势下用科学的方法使文物得到合理的管理和利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由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博物馆各种环境因素与文物材料作用的过程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现状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是指收藏与展示各类可移动文物的相对独立的空间,包括文物库房、展厅、展柜、储藏柜等小空间。博物馆环境中与文物本身具有直接而密切关系的温湿度、污染气体、光辐射、虫害和霉菌等环境因素,对文物保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文物库房

博物馆馆藏文物内涵丰富,藏品类包括古书画、石器、陶器、玉器等,有的博物馆因建筑简陋,现有展厅和文物库房面积过小且功能区划分不合理,既限制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又使得大量馆藏文物达不到合适的保存条件,文物所需要的温湿度、光照、保存设施及安消防系统都跟不上实际需要。有的博物馆文物库房未配备密集柜架,大部分文物存放在20余年前制作的简易木柜、木架上,部分文物甚至简单置于地上,并未作任何防潮、避光、减震处理,既极易受到温湿度变化、灰尘、霉菌等的侵蚀,又因存放的木柜对文物保护容易因地震等大的震动致使柜架摇晃导致文物堆积严重碰撞破碎,因而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博物馆馆舍均为封闭式房间,通风效果极差,且文物库房未安装任何空调或温湿度控制设施设备,文物库房内的温湿度根本无法调控,达不到相关要求规定的馆藏文物保存温湿度标准数值,许多藏品因此而面临着锈蚀氧化、霉变起斑、褪色变色、起翘起甲、发潮变形、虫蛀糟朽等化学性、物理性和微生物性损坏。例如我馆馆藏曲颈蒜头壶由于文物库房的保存环境较差,出土后长期放置于无任何温湿度调节的保存环境中,温湿度的大幅度波动和空气的不洁净,以及与其他铜质器物之间没有条件进行隔离,导致锈蚀产物不能稳定存在,有害锈面积增大,基体受到严重腐蚀;又如馆藏君宜高官铜镜由于受温湿度波动影响,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以及水分在文物表层发生反应致使文物本体产生锈蚀并不断生成锈蚀层,表面已从内里向表层泛出粉状锈,预计这些粉状有害锈将继续扩展,最终会侵蚀整个器物。

2、陶器

陶器是馆藏文物中受损数量最多、受损原因最复杂的。陶器是以天然硅酸盐为原料制成的器物和艺术品,硅酸盐是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相结合的产物,其化学性质稳定,但在不利的保存环境因素影响下,会发生物理上的机械性损坏,以及陶器表面彩绘层的化学性病害。首先,由于博物馆库房面积狭小、保存柜架与囊匣短缺,部分陶器层垒叠架存放,从而造成陶器不同程度物理损伤;其次,馆藏陶器包括彩陶、素陶、施釉陶器等,其胎体具有多孔性,在地下潮湿环境中的可溶性盐类及其他杂质均可溶入至陶器内部,其表面也会残存污垢或覆盖凝结物。由于所处的环境温湿度变化,渗入陶器内部的盐类,会反复出现重结晶和溶解现象,从而导致文物本体酥化、强度降低和器物表面彩绘层矿物颜料脱落等问题。如我馆馆藏战国彩绘陶敦(一级文物)由于文物库房温湿度波动及光照影响,出现了较严重的文物层状脱落、矿物彩绘层脱落等病害。

3、丝织品

丝织品类受保存条件影响,文物库房内各种材质的文物混合存放在一起,致使文物病害相互传染。文物库房内未配备恒温恒湿设备和其他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设备,文物库房内的温湿度波动范围远远大于相关标准数值的要求,微生物、霉菌与昆虫等滋生情况较严重,致使馆藏的丝织品类出现不同程度的糟朽、褪色、霉变、虫蛀、变形等病害,且病害有加重、蔓延的趋势,急需进行隔离保管。

4、纸质文物

馆藏纸质文物以书画、文献文书古籍等为主,由于文物库房基础设施简陋,通风方式仅靠一台排气扇,采用普通日光灯管照明且大部分文物没有采取遮光措施,同时缺乏基本的温湿度检测仪器和控制调节设备,在温湿度波动及光照影响下,纸张纤维素极易氧化脆化,导致纤维强度下降,形成断裂损伤。馆藏纸质文物病害类型主要有折痕、残缺、污渍、水渍、脱壳、虫蛀、糟朽、霉变等。如馆藏文献文书古籍《大成通志》通体出现霉斑、污渍、糟朽、残缺和封面附着层起皮、空鼓、脱落等问题。

二、预防性保护

预防性保护就是指有效的对博物馆的环境进行检测,并及时作出有效的应对。它主要就是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采用先进设备对博物馆的环境进行有效的实时测试、及时评估以及适当调控,努力将博物馆环境可能对文物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尽量给文物提供一个安全的有保障的相对稳定的环境,以及尽可能延长文物的寿命,为后世留存更多的珍贵财富。因此,根据《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试行规范》和《各省各级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参考标准》的标准与要求,应对各博物馆内的馆藏文物保存设施进行配备或改造,配备密集柜架、密集柜架防滑减震胶垫、木质柜架、保险柜、囊匣、护套、木质书画盒、四轮静音手推车、文物周转案台等等。我国国家文物局要求在藏品管理保护方面要树立环境保护理念、科技保护理念、养护理念,因而在文物的保护养护过程中要注意多个理念的融合。文物可能会受到人为的或者自然的损害,这就要求在保护保养文物藏品是要注意其材质的特性进行必要的保管;要定期消毒、杀虫、杀菌,对库房进行定期的检查,最大程度的减少文物保护过程中造成的损坏;在对文物藏品进行提取陈列时,要小心谨慎,进行规范的操作,避免人为破坏;此外还要定期地对馆藏文物的损失情况以及腐蚀程度做相关的了解调查,以便能够做出积极及时的应对措施,使博物馆藏品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第7篇: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范文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寺内保存有全国最大的西夏佛教寺院殿堂,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世所罕见的明代手书金经。在历史上,大佛寺既是古代甘、青、宁地区建筑的典型,又是与西夏、元朝等皇室有着密切关系的丝路名刹之一。现位于大佛寺院内的藏经库房珍藏各类佛经和经板7794卷(本、块),其中包括唐咸亨元年墨书写经1卷、《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经》(官版)5301卷、《大明三藏圣教北藏》(手抄补藏)852卷、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558卷(287本)、金银书“五大部”佛经126卷、姑苏版五大部佛经132卷、金银书藏文写经140册页、墨书藏文经10卷、清银粉写经5卷及明清佛经雕版795块,藏经之浩瀚,世所罕见。

张掖大佛寺藏经保存现状

张掖大佛寺藏经库房建于20世纪90年代,总面积260平方米, 2000年7月江总书记参观大佛寺后,拨款加固改造为上下两层540平方米,现库房配备恒温恒湿空调设备和专门用来保护寺藏佛经的天然樟木柜。库存经书现主要集中在一、二两库。通过几年的努力,大佛寺业务部门已为经书建立了包含册页、类别、题记、名称、卷数在内的纸质藏经档案。

2004年文物调查项目数据采集软件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在经书的录入过程中我们陆续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馆藏数据化录入软件在经书的信息录入中一部经书只能作为一件文物来录入,无法提供详细的具体经卷检索、题记内容及藏品数量等相关信息。这样的数据信息录入,导致的结果是具体的经卷、题记、柜架位号无法检索、查询,从而为文物信息的查询带来极大的不便;二是馆藏数据化录入软件是针对全国馆藏文物的共性而设计的查询录入软件,而对于具体馆藏的特殊情况尚无法完成本地化改造,这样的缺憾在其他博物馆的馆藏数据化录入中也都有所提及。因而如何建立一个专门的、合理的、高效的、实用的经书数字化管理及展示平台便成为我们做好藏经保护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经书数字化平台建设的目标

一、经书数字化平台对经书的保护和宣传作用

张掖大佛寺寺藏佛经一直被历代佛教信徒所尊崇,很多人都以目睹经书为莫大的荣幸。在我馆各类接待和参观中,人为的翻阅对经书的保存存在着直接的物理伤害。除此之外,通过触摸,人体的汗液和细菌侵入也会导致经书的褪色、老化和霉变等。利用现在高科技技术手段对经书实行扫描,整合利用馆藏文物资源,有机结合媒体技术,以虚拟展示、交互式等为手段最终以图片、文字、多媒体信息的形式将经书存入数据库中,再通过专业的模拟软件将库藏的经书数字化的形象展示在显示屏上,可以提供更广泛、更深入的收藏保管、文物保护、专题研究、宣传教育、对外交流、多媒体辅助陈列等各项服务功能。这样数字化的经书演示,既隔绝了各种人为的损害,同时又满足了广大信徒对金经的观摩与欣赏。

二、经书数字化平台对经书的存储管理的高效性

我馆馆藏经书多以千字文编次进行排序检索,这样的排序方式在现在经书的管理和查询上都存在很大的不便。馆藏文物数据化录入软件又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因而必须以藏品的总账、分类账、影像账、藏品编目卡的藏品管理为基础,建立专门的经书数据库和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佛经编目、媒体采集、保护修复、检索查询等藏品管理的自动化和规范化管理系统。

针对经书不同于一般文物的特殊性,建立详细记录佛经文物特征(柜架位、登记号、原字号、佛经名称、时代、卷次、卷数、版式、质地、现状、提及记录、照片、特点、说明)的数据库。通过信息的采集、编目、保管、展示等基本业务的自动化管理建立起B/S架构,为内部管理提供读者管理和系统监控平台,为专家用户提供采编、检索、交流、发表的专用平台,克服目前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共享的弊端。通过合理巧妙地运用高科技技术,将博物馆中的藏品本体组合转化为精神文化产品,渗入到社会公众的宣传服务之中,将逝去的历史活化呈现出来,起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功效。

三、经书数字化平台能更好地促进经书的研究工作

经书数字化平台建设,遵从“一源多用、个性定制”的设计思想,以馆藏基础信息库为核心,以建设智能化、网络化、虚拟化、知识化平台建设为阶段目标,以数据中心、采集中心、网络中心、管理中心、应用中心为主线,为经书收藏、专业研究、保管管理、修复保护、陈列展示、宣传教育、馆际交流等提供信息服务平台。在建立好的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基础上搭建合理的资源共享平台,利用网络的互联性建立合理的网络交互平台,不仅能极大地方便内部的研究和学术交流,还能将相关资料到网站上,为文物专家或专业人员提供学术成果、专题资料共享。

经书数字化平台对张掖大佛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立馆藏佛经信息化管理及服务网络,强化博物馆各项功能,建设数字化博物馆平台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数字化平台的建立不仅可以独立运作也可在未来的数字化博物馆系统中作为一个子系统运行。数字化经书平台的实现不仅仅为现在的工作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同时也可使张掖大佛寺馆藏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实现质的飞跃,从而在甘肃地、县、市一级博物馆数字信息化建设中起到探索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康.张掖大佛寺寺藏金银书《大般若波罗米多经》降魔曼荼罗[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14).

[2] 冀亚丽. 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J]. Value Engineering.

[3] 王裕昌. 浅谈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J]. 甘肃科技,2010(10).

第8篇: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范文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 发展途径 传统文化 文化产业

一、东山县博物馆现状

(一)博物馆建设情况

博物馆占地面积为2453平方米,建筑面积1849平方米,拥有常设的“史前闽台文化关系陈列”“海峡两岸同根文化展”“黄道周史迹展”和多种陈列的机动展览(如书画展、陈列全国各地名家纪念黄道周书画作品)等。

长期以来,博物馆不断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展览来服务于社会和广大群众,例如“史前闽台文化关系陈列”以发现东山海域的哺乳动物化石为实物见证,充分证明史前时期“东山陆桥”的存在。作为大陆联系台湾地区的纽带,以及古人类动物东迁台湾地区的主要通道,凸显出史前闽台文化交流活动,并通过闽台两岸史前同期文化的比较,充分证明我国台湾史前文化的根就在大陆,且台湾地区自古就是祖国不可分割领土的事实。除此之外,博物馆还时常举办过多元文化陈列展,对东山文化建设、普及科学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文化研究方面也取得显著的成绩,如“东山陆桥”研究和南岛语族研究。台湾海峡古船与航海术研究、包括对大帽山遗址,冬古水下沉船、东山岛史前聚落考古调查、白塘澳遗址的考古发掘等。通过这些田野调查和考古挖掘,论证东山和台湾地区的历史渊源关系,证明东山是南岛语族的故乡,探索东山岛开发史、人口变迁和海洋文化发展史等,这些文化研究成果在海内外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二)馆藏文物情况

东山博物馆的藏品极具特色。有古人类动物化石、大帽山遗址、白塘澳遗址、郑成功沉船和黄道周等相关文物,也有多年来从社会各界收集起来的文物等,这些都是东山博物馆独有的文物收藏。还有在建馆之初由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下拨的诸多文物和从省文物局移交一批海关查没的文物。作为一个地方博物馆,至目前为止,馆藏文物无论是在种类、数量,还是历史跨度上都相当可观。

(三)文保管理情况

馆藏文物保管方面,因人力财力薄弱等诸多原因,之前馆藏文物保管欠妥情况实令人担忧。现虽逐步对藏品进行清点、登记、造册,但科学的管理制度和配套的保护资金尚严重短缺。

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方面,东山博物馆名义上管理着近百处的文化保护单位,但之前相互间的联系和互动就甚少。人们对文保单位概念不理解,对其存在价值不清楚,对相关法律法规也一知半解,这就导致文保单位因自行维修而未告知博物馆、任其文物价值流失时有发生的现象。

二、东山县博物馆发展前景

(一)规范管理方面

东山博物馆作为一个地方博物馆,原本馆藏文物已十分可观,但因诸多原因,馆藏文物得不到有效的管理,藏品的底数不清、藏品保护硬件差。于是博物馆积极抓住这次全国可移动文物调查的时机,对藏品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整改。

一是加强对馆藏文物的分类登记和建档。为了纠正原馆藏品在登记分类、入库排架、编目统计、建档内容等工作的无序状态,现博物馆不仅仅在文字记录上按照文物规范的记录方式,进行清楚的分类登记和建档,而且在文物的放置上也做到分类放置。

二是在经济承受力范围内,加强库房建设。馆藏库房是关系到藏品安全和有效保护的重要条件,博物馆要认真贯彻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年10月的《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文件精神,尽最大努力地按照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防尘、防火、防盗和防污染的“十防”要求进行库房整修。

三是建立一套文物保护和管理的科学制度。根据文化部2005年12月颁布的《博物馆管理办法》文件要求,为规范“接收、鉴定、登账、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和统计”等文物藏品保护和管理程序,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制度,并要求每位管理者务必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履行职责。同时还将健立与文保单位互动的工作机制,提高人们对文保单位概念、价值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以避免文保单位文物价值流失的现象。

(二)文化研究方面

一是继续深入中国史前和新旧石器时代海洋文化研究前沿的“东山陆桥”和“南岛语族”项目研究。

二是继续开展田野考古调查,积极组织对东山本岛及周围岛屿的田野考古调查,争取拓宽考古遗址新发现,取得更多发掘成果。

三是继续加强对地方民俗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东山历史可圈可点,尤其是曲折离奇的宋代末期和明清历史,还有东山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如海洋习俗文化、关帝信仰文化、丧葬婚俗文化、宗祠与宗族文化,这些都是重要的研究项目。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些研究就更加显得迫切。

(三)文化产业方面

东山博物馆位于百万旅游人次的景区内。当旅游服务业已成为当今增长知识的一种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的时尚活动时,就无不彰显博物馆与创造旅游业品质的密切关系。于是博物馆开展文化产业就务必要依托文物藏品和陈列展览,开发多层次的博物馆文化产品。

首先是编撰出版含有“博物馆建馆背景、事业发展概况、介绍博物馆藏品以及东山文保单位”等内容的书籍。其次是制作与博物馆研究成果或展览陈列相关的文化工艺品。如“东山陆桥”模型工艺品、南岛语族竹筏模型、黄道周书法工艺品等。这些资料和工艺品既可以直接出售获取经济利益,以促进博物馆自身的造血功能,同时也是促进东山博物馆对外宣传和提高知名度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宣传教育方面

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就是向公众介绍和弘扬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科技、艺术、民俗风情等。只要加大宣传力度和提高服务品位,博物馆就必将成为传播知识、弘扬传统文化的纽带,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阵地。

综上所述,纵观东山博物馆事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其规范管理、文化研究、文化产业以及宣传教育等活动历程,在全国地方博物馆系列中富有代表性。基于对东山博物馆现状的认识及事业发展的实践,笔者特引申探索当下县级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途径。

三、探索县级博物馆的发展途径

县级博物馆工作人员少,建筑规模小,事业要想取得可持续性发展,就得着重发挥自身优势,从本地域特色文化建设的途径研究入手。

在规范管理方面,县级博物馆首先得加强基本展览的地方文化代表性,着重从当地维系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特定历史事件、历史名人、以及各行业发展史等方面去挖掘和彰显自身的特色,举办好基本陈列。其次,基层博物馆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根据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自身规范职能的实际要求,使制定好的规章制度达到持之可行。在队伍建设方面,应注重全面提高专业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为发展博物馆事业夯实牢固的基础条件。在馆藏文物管理上,硬件上须加强库房建设,尽全力按照规定要求逐步建好文物库房,为文物的保存创造良好的条件,软件上要健全博物馆文物管理制度。

在文化研究方面,县级博物馆应注重本地域文化资源,对地方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一方面要加强对已经消失了的文化进行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和发掘,进行考古文化研究;另一方面对本地域现存的民俗文化进行细致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性抢救、文化传承性研究,对文化保护单位进行认真的考究和保护。

在文化产业方面,县级博物馆应充分利用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发挥地方文物藏品和陈列展览优势,增加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要积极开发多层次的地方文化产品给予推广和传播,以期达到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宣传教育方面,县级博物馆应主动承担起地方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角色,让本地域群众能自觉参与到地方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中。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将本地文化往区域之外传播,拓展文化交流。值得一提的是要积极发挥网络平台与参观者之间互动的媒介功效,县级博物馆应聚集各种资源,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将馆藏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经过数据库软件进行分门别类,建立索引,直至形成网络信息资源。进而务必不断更新充实信息资源,提高网络平台传播博物馆信息“重要窗口”的积极作用。

总之,作为公益事业单位,县级博物馆应主动承担起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和传播载体的角色,认真发挥不同区域和不同特色文化的条件优势,积极推进博物馆事业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相互融合。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县级博物馆的开发和利用及其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各级政府、上级业务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和扶持。同时要在加快提升博物馆公益服务品质的基础上,努力将其价值存在进而拓展为社会共识,这才是县级博物馆事业发展途径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杨文琪.福建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09(4).

第9篇: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 档案管理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237-01

博物馆的档案工作在构建和谐的博物馆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博物馆文化是指博物馆在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过程中的各类创造。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博物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博物馆的档案管理工作者,只有坚持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才能走上档案管理法制化的道路,才能充分发挥档案特有的价值。

一、博物馆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意识淡化

博物馆陈列展览、藏品保管和社会教育等主要业务工作的快速发展,获得了博物馆管理者更多的关注,而对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则被淡化了,而一些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者自身对档案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这项工作可有可无,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缺乏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又没有积累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因而工作存在缺位现象,导致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在管理方式新旧交替的进程中遇到障碍。

2.博物馆档案工作缺乏长期性、连续性的发展规划

近几年,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虽然进行了一系列诸如达标升级之类的实质性考核,但达标以后,就出现后劲不足,缺少长期性和连续性的管理,再加上部分领导干部对博物馆档案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不足,对档案综合管理的参与程度不够,造成了博物馆档案工作有领导,无计划;有任务,无落实;有形式,无效果。博物馆档案工作缺乏应有的长期性和连续性的发展规划。

3.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管理手段

当前博物馆档案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博物馆档案收集不规范。有关文物的档案包括文物收藏档案、文物保管档案、文物展陈档案、文物修复档案、文物借展档案等,这些档案分属文物科、陈列科、办公室等不同的部门进行收集管理,各部门之间各司其职,按照不同的工作方式进行记录、收集、整理的相关档案之间无法进行综合利用。二是博物馆档案整理不规范。由于博物馆中档案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在立卷过程中不按照档案规范立卷;三是档案综合管理力度不够。基层博物馆大多受藏品、人才、资金及领导等条件的制约,各项软性的管理工作开展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四是档案利用不规范。博物馆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借阅内松外紧,手续不完备,造成了借出的档案经常没有按期归还或长时间不归还,甚至遗失。

二、提高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的水平策略

1.增加投入,做好相关文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1)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硬件保护工作的水平。当前,博物馆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保护和保管相应的文物。我国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具有相应的明确规定,即藏品要有专用、固定的库房,设置专人进行管理,库房建筑和保管设备一定要坚固、安全,库房的结构、布局、选址和设施等因素不仅会关系到文物的安全性,更会关系到文物的寿命。所以相关的管理部门在建设博物馆库房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循博物馆的《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安全保卫工作规定》等相关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筑。另外,必须及时对相应的保护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增加现代化保护设施设备的投资力度,不断提高博物馆对文物的硬件保护水平。

(2)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文物进行科学管理。《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具有明确的规定,博物馆的文物保管工作一定要做到账目清楚、制度健全、编目详明、鉴定明确、保管妥善和查用方便,所以相关的管理工作者一定要对文物进行科学化管理。第一,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管理文物的步骤,严格遵照文物接受、坚定、登记和分类的程序进行相应的管理。第二,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健全的制度和合理的程序有利于工作人员对相应的文物进行有条不紊的保护工作,通常情况下,要有以下这些制度,即藏品征集、鉴定、分类、消毒、检修设备设施等,还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对有关的制度进行相关的完善。第三,不断增强博物馆全体人员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法规对自己的业务进行指导。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要熟悉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博物馆的相关法律法规。第四,建立相应的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物进行科学、先进的管理,逐步实行文物的信息化管理方式。

2.有效开发和利用博物馆的文物

(1)充分运用仿真和复制手段。对博物馆的文物复制主要是通过文物藏品进行的复原和制作,它是博物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可以很好的衡量博物馆藏品的工作质量。

有效复制文物可以保护相应的文物。所有的事物在时间的打磨中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也都有相应的发生、发展和灭忙的过程。文物是历史长河中某一时期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政治、经济和时代特征,也有自身独特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一些比较珍贵的文物会受到保护条件、外展运输设施等的限制,后受到一些开发利用上的损伤,有的是机械损伤,有的则是物化生物平破坏,所以为了对这些文物加强保护,要尽量使用复制品进行相应的陈列展览、鉴赏研究等。

(2)有效使用高科技的数字化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越来越趋向于是一种大众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进而对人民的精神和情操进行陶冶。所以相应的管理人员在进行文物陈列的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对传统的模式有所突破,革新相应的陈列内容方式。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对高科技的利用,有效使用高科技数字化和多媒体手段,设计出专业的多媒体触屏系统和等离子大屏幕电视系统等等,使大众更加方便清楚的了解相关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