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媒体传播的作用范文

媒体传播的作用精选(九篇)

媒体传播的作用

第1篇:媒体传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少数民族文化;文化传播

1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消极作用

新媒体在技术上的优势以及自身的传播特性,给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思路,这种新思路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扩大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范围,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以及增强文化传播过程中与受众的互动,加深了解等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文化传播理念的不足,新媒体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同时,也给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1文化背景的抽离消解文化内涵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塑造出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气质。文化学者依格瑟认为:“地域的接近一直是人类群体开展和维持交流联系的前提条件,固定的居住地点对发展更频繁和更有意义的交流是必需的。”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化相对固定和封闭的地域空间,使得他们的文化背景相对稳定,且文化传播空间与聚居的地域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根据文化适应原理,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圈中的时候,必须适应这一文化圈的特殊情形。同理,新媒体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就是将该民族文化从原有的文化背景中抽离,置入到一个新的文化背景供受众接收和理解,在此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的文化背景会对传播内容进行再加工。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碎片化的传播特性导致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大多是一种浅层化的呈现,较少涉及到具体、详细的文化背景介绍与阐述,所以,新媒体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时容易将具体的文化内容与文化背景相割裂,抽离地域空间,破坏民族文化特色的完整性,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中一些独特的文化内涵被逐渐消解。

1.2文化内容呈现的固化与刻板印象的产生

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时,传播者在的目的都是吸引受众、扩大关注,因此,也就倾向于选择受众普遍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传播,迎合受众口味,尤其是那些与现代大众文化具有较大差异的少数民族文化内容,更易引起关注。但是,新媒体传播者多是自发的、无组织的,媒介素养良莠不齐,往往很少注意在选择传播内容时对易雷同的内容进行规避,自然就更容易出现同质化现象,最终导致受众以及社会大众逐渐对某一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呈现出现固定化的理解,甚至产生刻板印象。如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相比,独具特色。的地理地貌,神圣且神秘的宗教文化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同时,传统媒体在报道时也注重展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受此影响,新媒体传播者也通过呈现和传播这些内容来突出自身的特性,以此吸引对感兴趣的受众。长期的循环重复,以及新媒体受众范围的广泛性和全面性,便易使社会大众对文化进行解读时出现固化和刻板印象。

1.3过度商业化弱化民族特色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者的准入门槛较低,传播素质良莠不齐。传统媒体传播者一般有固定的工作与稳定的收入,可以相对较少的考虑收益问题,而新媒体传播者多自负盈亏,高关注度是所有收益的来源。这种背景下,新媒体传播从一开始便很容易为了获得关注度而迎合受众,迎合市场走向商业化,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同样如此。一方面是部分新媒体传播者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当地旅游发展,吸引游客。在此背景下,文化传播不再单纯,成为旅游产业的广告平台。另一方面,新媒体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影响力有限。因此,在传播过程中,选择将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或当下热点话题进行组合传播,增加关注度是常见做法。如在有关“侗族大歌”的微博中,一则有关明星将“侗族大歌”元素融入流行音乐的微博受到广泛关注,表面上侗族大歌被更多人知晓,但是微博内容大多十分简短,其中主要内容是对明星的介绍,而不是侗族大歌,因此,对于侗族大歌及侗族文化本身,还是没有很多人关注,而更多的是消费主义驱使下,一种追逐流行的结果。

2策略分析

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时,新媒体作为信息和民族文化的双重载体,责任重大。但是,当前情况下,新媒体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究其根本,是由于新媒体缺少系统和成熟的民族文化传播理念。即少数民族文化被当作辅或娱乐性信息,传播过于自然随意,缺少组织和计划,无法真正发挥新媒体传播的实际功用。基于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消极作用,提出了以下的策略与思路。

2.1培养专业的民族文化传播者

正确传播理念的树立最重要还是要从传播者入手,因此,要注重培养专业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者,因为,本民族的传媒从业人员在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上和职业素养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少数民族传媒从业人员由于受到本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很容易对一些特色内容感知不够敏锐,因此,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者,也要注意与高校,尤其是民族类高校合作。民族类高校拥有较多的高素质人才和完备的硬件设施与资源,对少数民族文化相对比较了解,其中,还有较多有多种文化背景的学生与教师,可用于本土少数民族传播者相互配合,弥补不足。

2.2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媒体传播品牌

当下,许多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方面缺少具有高关注度和高影响力的新媒体传播品牌。因此,就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有必要精心打造具有高关注度、高质量的微博账号或微信公众号,使其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在新媒体领域的主阵地、主平台。一方面可以使受众拥有固定的平台了解到比较准确、全面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可以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本民族文化的其他传播者形成辐射和带动效应,更好传播少数民族文化。

2.3发展民族经济,为传播民族文化提供支持

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各方面,从培养专业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者,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建设和打造文化传播平台,都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息息相关,而这其中的每一项、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济的支持,新媒体传播更是如此。新媒体对传播者和受众的要求,除了基本的知识文化素养外,还需要有一定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手机移动设备等的使用能力与条件,推动新媒体领域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民族地区经济的支持必不可少。因此,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加强当地建设,打造良好的传播环境,培养专业传播人才,更好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3结束语

新媒体既然被称之为“新”,就说明发展尚不成熟,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方面更是有许多可以继续完善的地方。而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时的作用,还是要结合少数民族文化的具体内涵与时代特征以及新媒体传播特点,全面发挥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打开新局面。由于对少数民族文化了解有限,文章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改进,也是未来在这方面的研究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鲁曙明,洪浚浩.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99.

[2]戴元光,金冠军.传播学通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95.

[3]肖静芳.少数民文化的传播现状与思考[J].东南传播,2015(2):53-55.

[4]仁青卓玛.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利弊研究——以藏族文化传播为例[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8):79-81.

[5]沈广彩.浅论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J].视听,2016(2):126-128.

第2篇:媒体传播的作用范文

一、危机事件的一般含义与特点

危机事件具体指的是由一些意外缘由而引起的,能带来巨大公众效益或者是社会破坏力的事件类型。遇到危机事件,大家都期望其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平息或得以完善解决。换句话说,危机事件是一个社会价值和准则受到威胁,且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实践。

一般而言,危机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不确定性几个明显特征。而目前的危机事件主要有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企业突发事故等几大类。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提升,危机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力日趋加深。如果对于发生的危机事件处理不恰当的话,势必会产生很多不良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危害,这都是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定时炸弹”。

二、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

(一)信息传递功能

新闻媒体的最基本职责即为实现信息的传播。不管是任何形式的社会,公民获得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都是新闻媒体,因此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准确性、合理性与否直接引导着该社会的社会舆论发展方向。而危机事件又往往是社会公众非常急于了解的一类事件。一旦发生危机事件,人们总是习惯于从各种新闻媒体中搜集事件的各种信息。而此时,如果一些主流新闻媒体传递和传播信息的速度不及时、不客观的话,势必会导致谣言满天飞现象的发生。特别是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机或者是电脑进行信息传播,经过人们的一传十,十传百,事件的真相反而会被掩盖,取而代之充斥于社会的则是各种与真相不符的谣言。因此,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必须承担信息传递的功能,避免社会混乱,舆论失控。

(二)舆论引导功能

新闻媒体除了具备信息传递的基本功能外,还应该具有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的作用。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很多个人情绪会不可避免或者是不自觉地被加入到报道中,而这些加入了个人情感因素的新闻报道一经传播,势必会让受众也产生不同程度的情感共鸣。因此,缺乏理性且不当的新闻报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是巨大。一些新闻中的不当言辞会加深民众的误会,让危机事件的处理变得更加困难。

新闻媒体作为宣传的主力军,应该始终坚持正确理性的舆论方向,始终坚持为社会传递正能量。特别是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让社会公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迅速消除危机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例如,在进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播报中,就应该以宣传人道主义、奉献牺牲精神为主,而不是向社会传递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

(三)舆情反馈功能

舆情的反馈也是新闻媒体应该承担的一个社会功能。新闻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接触到危机事件的核心面,对于公众对这次危机事件的认识、看法等都能进行及时地掌握。因此,新闻媒体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为相关部门收集舆情,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传播中不足

(一)反应速度不够快

现如今,社会早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除了传统的新闻媒体外,人们更喜欢从互联网上获得各种信息。而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因此,危机事件一旦发生,透过互联网很快就会被世人皆知,这无形上给新闻媒体的传播反应速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新闻媒体在面对危机事件的报道中反应不够及时,不能满足公众对于事件需要第一时间了解的需求。这些不足极容易让一些不良或假信息被迅速传递,进而给公众带来不良的影响,并让危机事件的处理变得难上加难。

(二)互动沟通的不足

目前,很多的新闻媒体在面对危机事件的时候,与公众的互动沟通交流工作做得不是很足。很多新闻媒体认为自己只需要承担起传递信息的社会责任即可,对于与公众的互动则显得漠不关心。而缺乏相应的互动和沟通容易让危机事件不能及时被公众所获知,而公众对舆情的反映,政府等相关部门也完全不知情。

四、提高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传播的策略

(一)对危机事件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危机事件一旦发生,新闻媒体应该第一时间奔赴事件现场为社会传递发生地的第一手消息。这种时间上的迅速性非常关键,稍有延误,所带来的效果往往就不尽如人意了。因此,在发生危机事件后,新闻媒体必须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真相、结果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避免一些公众的过激行为。

此外,新闻媒体还应该在平时做好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的演练训练。只有平时过硬的训练才能让新闻队伍在危机事件中反应迅速、快速进入状态。反之,如果缺乏必要的训练,在“实战”中,新闻工作者则会显得务必慌乱,新闻报道的最佳时间势必会被耽误。

(二)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新闻媒体是重要的舆论窗口,人们可以从新闻媒体中及时获得舆论信息,同时也是搜集社会民众情绪的重要渠道。在危机事件发生的开始阶段,由于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破坏力让公众极其渴望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到事件的更多信息。这个时候,新闻媒体应该尽可能多的汇总信息,安抚民众情绪,维持社会稳定。此时,如果稍有不慎,一些媒体错误的舆论引导很容易让原本就情况很坏的危机事件继续恶化。

(三)有效沟通,提供交流平台

发生危机事件,新闻媒体应该积极发挥其沟通交流的责任,多部门、多渠道要协同合作,让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及时消除。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的宣传喉舌,这就要求他们既要传播正能量,又要对国家负责。决策者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将最终决策传递给民众,透过媒体,民众能够了解各种细节,让危机事件的影响降低到最弱。此外,通过新闻媒体,各个部门有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大家一起汇总信息,共同,起到了稳定社会的效果。

(四)监督不正当的行为

新闻媒体在报道危机事件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发挥其社会监督的责任,对于发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应及时揭露。同时,对于一些事件的真伪要给予准确地辨别,一旦发现存在危害社会的行为,应该予以及时曝光。这种曝光够起到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在公众的监督下,当事人也容易做出改正行为。

第3篇:媒体传播的作用范文

以科学技术的视角,发挥影视传播的特长,传播先进的科技文化,准确地展现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精神,把人们对科学的理解与实践,引入到深刻文化层面,是科普传播中的重要环节。我是长期在县级广播电视媒体部门从事采编工作的,就拿古田县广播电视在传播科普知识实践来说,也是经过不断的磨合,不断地探索,达到不断的进取。

2008年3月6日,古田广播电视台播报一条消息:福建古田县水口镇湾口村附近发生4.1级地震。这条突发性新闻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第一时间向公众透露,这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然而,针对民众疑问,广播电视台同时开辟“防震减灾一席谈”栏目,邀请专家作客解答听众和观众的疑虑,利用电视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将记者在现场拍摄下来的图像资料,由专家直观解答。同时,专家还向全县公众宣传防震知识。一周时间,播报地震灾害以及震后恢复生产等消息仅5条,而播发预防地震的科普音响20件、图像30盒、科普文字报道30条。本来是一条简简单单的突发性消息,由于编排得当,做足科普这篇文章,使得灾难性报道变成了向全民普及科学知识的大讲堂。

2 转变编排模式,精制受众喜欢科技栏目

在几十年的广播电视采编中,科教电视节目是最难的一环,它有其独特的规律;一方面,它属于分众节目,它的固定观众群体是一些知识层面较高、对科技知识求知欲较强的群体;另一方面,电视科教栏目身处“电视”这个大众传媒中,“大众化”是它的根本属性。因此,利用相对分众化的内容制作出适合大众口味的节目,是电视科技栏目的难点所在。科教类节目属于“生活服务类”节目范畴。科学严谨的态度,实用性较强的内容,指向性明确的选题,是科教节目策划者首先要遵循的。科教电视节目的任务是将科学知识,经深入浅出的报道和介绍,通过生动有力、有效的节目传达未知理念,进行科学普及工作。因此,在栏目化的科教节目中,以科技资讯为主,以科技新闻为依托来进行内容的采编工作,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古田县食用菌研究所每年都有新的菇类问世,新闻媒体除了将最新科研资讯传播给受众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用通俗的语言和形象的画面展现给观众,然后在科普版块侧重知识性的传播,专题部会请来县内知名食用菌专家作客讲解。广大农民不但能得知最新科技咨询,而且还能享受科技带来的实惠。因此,抓住新闻事件,及时挖掘亮点,有效延伸主题是科技资讯节目采写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尤其在科技资讯领域,贴近生活的内容、贴近生活的报道形式,都必须具有新鲜、活泼的特点。

3关注受众切身利益是传播科普的重要切入点

利用广播电视媒介传播科普知识,其最终目的就是体现传播效果,这当中受众的接受程度,受众的切身利益又是广播电视媒体重要的努力方向,同时也是科普传播活动的归宿和新的出发点。去年以来,古田县平湖镇成立全省第一个村级“百姓之声广播室”,百姓之声广播室充分运用广播这一载体,将群众关心和关注的天气农事、灾情预测预报、科学种养、科学经营等汇编成群众语言,向广大农民播放,农民在田间地头一边干活一边还可以听到他们喜好的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县级电台将平湖镇的这一做法进行科学整合,把来自农村基层第一线的消息、素材作进一步的梳理,并运用县级台数字音频广播的先进设备,与镇里的原班人马互动资源。县级台在侧重科普传播的“对农村广播”节目中与当地采编人员实行电话连线,这样一来既扩大了传播覆盖面,又增强了节目的可听性。镇里和村里的群众可以全方位地收听到更加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各种科普资讯。在去年全省广播电视好新闻评选中,古田广播电视台选送的科普专题“‘百姓之声’心系万家”获得二等奖。

4 调动受众喜好情感是传播科普的有效途径

广播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普类节目如何科学、合理的定位、编排,是节目成功的重要内在因素,只有好看的节目,只有观众需要的节目,才会有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体,才能把科普的传播工作落到实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网络电视、手机电视、互联网站等新的传播媒体的出现,人们对广播电视媒体的要求将会愈来愈高,因此,如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运用科学发展观做好科普传播将是广播电视媒人面临的职责。

古田县黄田镇的马蹄笋是当地的重要产业,如何做好这篇科普文章,我们曾经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是电台利用媒体声音传播的特色,在“对农村广播”节目中,将马蹄笋产业发展用讲故事的形式播出,主持人带磁性的声音娓娓道来将本为古板的形式变为生动的科普故事。而电视则利用画面的特色,全景播放马蹄笋场景,并层层剥皮声画并茂演绎这一产业的发展历程。在2010年全市广播电视好新闻评比中以马蹄笋为主题的科普专题“小小马蹄笋农村大产业”获市级一等奖。

5创新发展现代科普传播内容是满足城乡民众对新科技的需求

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科普传播也呈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崭新的特征。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直接冲击着传统的科普观念和科普方法;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等科普办法已然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回顾广播电视媒体多年传播科普的实践表明,只有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和技巧,才能跟上前进的步伐。

2010年9月17日,古田广播电视台播出“京福高速铁路在古田县洋上村设站”的新闻,省市广播电视台也在同一时间播报,这是古田人民盼望已久的大新闻。然而仅仅播报一两则资讯消息满足不了受众的需求。面对高铁这个新生事物大多民众是既感到新鲜又感到陌生,许多人至今没有坐过动车,甚至有些人还不知道什么叫高铁?广播电视电台除了在“古田新闻”中播报来自京福高铁古田段的建设新闻外,最重要的是在电视台的“农村天地”和广播电台的“对农村广播”两档节目中开辟科普类版块“走进高铁”。首先,广播电台采用男女对播和邀请高铁建设指挥部工程师讲解相结合的形式,将高铁的基本常识让听众乐意接受。电视台则利用电视画面直观,现场感强的特点,全方位介绍京福高铁古田段的走向、列车时速、乘坐动车的规则、以及施工建设期间涉及到的带有技术含量的施工过程,例如隧道建设等。原先编辑制作人员当心这样做会不会让观众和听众感到厌烦,节目播出后,出乎意料的是许多观众和听众纷纷打来电话要求重播,这让我们感到莫大的欣慰。事实说明,要实现有效的科普信息传递,就要了解掌握传播内容和受众对象,调查研究传播内容与传受双方的关系。只有这样,科普传播才能走出古板没有生命力的说教宣传怪圈。

第4篇:媒体传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微博 微信 新媒体 定位 品牌传播

当下,信息的碎片化、注意力的碎片化,尤其媒体的碎片化,让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被海量信息和媒体包围的环境中,由此提高了产品及信息选择的难度,也更加考验企业进行品牌传播的能力。而在碎片化的传媒生态中,越来越多的实践者开始意识到,在生活碎片化之前,他们的品牌传播通过传统媒体即可实现,且能较为顺畅地与受众进行沟通,但碎片化之后,他们发现有效传播成为一道难题,或过度传播,或传播内容趋于同质化,或传播媒体组合失效,或互动性差……于是,怎样才能进行有效传播成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

精准细分将成为品牌传播新趋势

在品牌传播的粗放时代,品牌传播更多是为销售的目的而存在,其最主要的传播形式是海投式的商业广告,但随着这些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带着明确目的性的商业广告无序而凌乱地充斥于可能存在各个角落之后,传播者发现,这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之后,虽然他们一直也在寻找能够提高品牌传播有效性的方式,但总不尽如人意。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寻求一种新的品牌传播模式来打破这种困境成为困扰着品牌传播者的命题。微博、微信等新的传播媒介正是在这样契机下出现带给品牌传播者新的启示的。

微博、微信因其固有的媒介特征和信息传播模式,让信息碎片化传播成为常态。在这样的语境下,消费者选择空间更是被不断扩大,导致市场竞争急剧加剧。这在逼迫企业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在激烈竞争中胜出,如何降低品牌宣传与运营成本之时,将思考的焦点放在如何解决品牌传播信息不能被受众有效接受的问题上。于是,“定位理论”被应时提出。该理论认为,在碎片化传播语境下,企业或组织进行品牌信息传播时,应以“定位”为中心,坚持“先定位,再传播”的原则,并围绕此进行相关的资源配置(薛健平等,2013)。该理论解决的是传播“失声”的问题,很快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并被运用到实践中,由此推动品牌传播从重点关注产品的理性诉求的产品时代,重点关注产品感性诉求的形象时代,进入到重点关注产品的差异化价值的的“定位时代”。

在品牌定位时代,定位取代创意成为了品牌传播活动成功与否的核心点,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要做到精准定位和完成个性化传播,首先要解决的是细分问题,包括市场细分、客户细分、媒介细分、传播策略细分等,即确定在海量的大众消费者中谁是目标消费者?为哪个受众群体提品和服务?怎样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品牌传播?传播策略为何?唯此,才能保证用最小的成本实现传播的最高精准到达,用最有效的方式实现个性化的沟通体验。精准细分将成为未来品牌传播的新趋势。

新媒体在品牌精准定位和个性化传播中的作用

虽然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一些新兴媒体在信息传播时都强调传播的双向性和有效反馈,但由于传统媒体固有的一些限制,其传播和反馈过程中的可控性较低,导致传播往往是发散性的,这必会影响精准到达和有效反馈目标的实现,而这方面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最新传播媒介无疑有着天然优势。

另外,信息碎片化传播生态下,要想达到精准及有效传播,必须注重每个细分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清晰地衡量细分群体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将碎片化的群体重新“聚合”,形成相对强大的目标群体(袁飞飞,2013)。在这方面,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无疑同样大有可为。

再则,伴随媒体碎片化趋势的不断加深及移动互联技术的日臻成熟,必将导致受众接触大众媒体的时间减少,接触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时间大大增加。基于此,相对于传统媒体,未来新媒体对品牌的有效及精准传播和对目标群体的精准定位无疑会产生更大作用,拥有更广阔前景。

(一)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特有的用户管理功能为精准细分提供了载体

从微博来说,微博是互动性极强的平台,它的互动性是通过关注和被“粉”来实现。一方面,企业或机构可以通过对有潜在消费能力的用户进行关注,来寻找和观察他们的兴趣点,并围绕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发起相应的活动;另一方面,企业或机构通过在微博平台上的活跃发声,也能吸引到一批对他们及他们的产品感兴趣的用户,让这些人自发地成为他们的粉丝。通过这样的用户筛选与吸引,这两部分人就组成了潜在的有效客户群体,使得企业在对这个群体进行品牌传播时,面对的是更加精准定位和细分的群体,从而能大大提高传播的有效性和信息的精准到达率。

再说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账号由腾讯于2012年8月推出,由于其先天既有的很好的用户管理平台和细分条件,且能够直接与用户对话,一经推出便获得很多企业或机构青睐,成为品牌传播新的阵地。目前品牌的公众账号已达百万级别。微信公共平台为实现客户的精准细分和品牌传播的精准到达所做的设置,包括:第一,用户精准细分与管理。一方面为方便管理,平台对客户群体,按照年龄、地域、性别、特点、喜好、在线时间等进行细分,另一方面,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于目标群体,平台还专门设置了自定义回复功能,通过该功能让品牌机构可根据自身需要自行定义品牌传播的关键词。第二,微信公共账号导航。微信公共账号的导航功能是腾讯公司为了增加微信手机用户的用户体验,方便他们更迅速更精准地找到他们关注和想要关注的公共账号特别推出的,账号按照行业、地区、性质、用途等关键词进行分门别类,并设有“推荐微信账号”和“微信公众账号排行榜”,提醒用户关注最新最热的账号。第三,行业精准细分与个性化客服服务。为了方便不同的品牌行业更精准地设定自己,更精准地抓住目标群体,每个行业的企业或机构还可以根据本行业特点建立自己的微信客服系统,或者进行个性化开发,这让精准传播与有效互动更近了一步(陶龙琦等,2013)。

在品牌定位时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建立起与维护好自己的品牌形象,要想在不断被细分的庞大消费群体中精准寻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群并进行精准传播,应该且必须高度重视客户关系管理(CRM),而微博、微信等最新媒体在研发之初就高度重视这点,将此点作为产品竞争力的关键点。相信随着这一块业务的不断完善,微博、微信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还将进一步发挥。

(二)新媒体的高卷入度可以有效增加用户黏性

卷入度指的是被某个活动、事物或产品吸引进去的程度。媒体卷入度是指用户长时间接触一种或某几种媒体会逐渐形成使用习惯,并投入强烈感情。于是,不知不觉地,受众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就被定义了,受众会有意识地通过特定媒体加强与类似受众的沟通交流。我们平常所说的“媒介迷”正是这样形成的。

互联网、手机媒体等都是卷入度非常高的新媒体。用户经过一段时间媒介使用后,往往会对其产生强烈的依赖情绪,成为忠实的媒介迷,用户黏性由此形成。在新媒体时代,“用户黏度”被看作是衡量媒介忠诚度的重要指标,“黏度”越高越有助于实现品牌的精准传播和到达。而更为难得的是,经由同样的媒介使用习惯形成的一个个高粘度的忠实媒介迷还会不断聚合,形成一个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和消费倾向的受众群,这又为个性化品牌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受众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或机构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时,完全可以根据目标群体的媒介使用习惯,选择与之高度相关的媒体,或微博、或微信、或专业网站、相关产品的专门网络社区等进行信息的定制传播,即让最恰当的内容通过最合适的媒体平台传播到特定的群体,触动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从而让他们对所传递的这个品牌产生信任与认同,最终实现有针对性的品牌传播。

利用新媒体进行精准定位与个性化传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利弊相生,相对于新媒体在品牌精准传播过程中的优势日益显现的另外一面是随之而来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由技术本身的不成熟带来的,有些是人为引起的,但无论哪一类,若不注意都会影响到品牌传播的效果,需要慎重。

第一, 要正确处理品牌建设与维护用户关系二者的平衡,把握信息投放与媒体表达的“度”。

“唯点击率至上”是新媒体时代的品牌传播中备受诟病的一种评价传播效果的模式。在增加点击率的心理驱使下,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一些不恰当的传播方式往往会影响传播效果,主要表现在:广告信息过度投放,轮番轰炸,强制抢占屏幕,使目标受众群体产生被“绑架”的不适之感,不仅不利于品牌形象树立,还会引发受众反感与抵触;片面追求强烈的媒体表现,忽略品牌的内涵展示与个性凸显,无法引发用户心理共鸣,使产品最终淹没在同质化的海洋中;受技术条件限制,也因为行业发展成熟度不够,目前新媒体领域对于借助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时的信息暴露度尚缺乏统一测定标准,导致侵犯用户隐私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牌传播效果与用户体验。

第二,自发无序的品牌传播状态下,信息传播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的保证更多依靠行业自觉。虽然新媒体在品牌精准传播中的作用越发受到肯定,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总体来说,其还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状态,且作为一个新兴的品牌传播应用平台,如何对其进行规范,还缺少严格的法律法规。所以,这往往会引发人们对其传播信息合法与否、真实与否的质疑,让目标受众群体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让他们不敢轻易地相信,并下定决心在网上直接购买产品,这无疑会使得新媒体在品牌传播中的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影响到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忠诚度。而在当前背景下,要想保证微博、微信等媒介传播信息是合法和真实更多的还是依靠行业自觉,但整个行业能否同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新媒体品牌传播生态,还是一个巨大问号,也会对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提出更大考验(马滕,2009)。

结语

更加注重用户关系管理,更精准定位、传播和到达,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当微博、微信新媒体带着这些独特传播优势以强势姿态出现之时,无疑给了正深处纷杂信息大潮中苦恼着“品牌定位时代品牌该如何精准传达”的人们带来了惊喜,于是他们开始纷纷尝试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品牌的精准传播,这无疑是有效的。

我们相信,未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随着细分功能的更加完备与细致,随着个性化需求和定制服务的日臻完善,新媒体在品牌精准定位与个性化传播过程中必将发挥更大作用。但另一方面,如何规避负面影响,改善不规范、不合理因子,也是需要花大力气去思考的事情。唯此,才能保证整个品牌传播过程的有序与规范,真正发挥新媒体在品牌传播中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健平,余伟萍,牛永革.电子商务企业微博品牌传播效果研究―以易迅网微博为例[J].软科学,2013,22(12)

2.袁飞飞.微博之于商业品牌传播的价值[J].新闻世界,2013(10)

3.陶龙琦,裴扬.新媒体时代的电视品牌传播―以湖南卫视新浪微博为例[J].新闻世界,2013(8)

第5篇:媒体传播的作用范文

【论文摘要】:手机媒体开始作为大众传播工具逐步走向公共信息传播的 历史 舞台,在2006-2007年度的厦门px事件中手机媒体的公共信息传播表现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探讨手机媒体在厦门px事件的不同发展历程中所体现的特点和作用,揭示手机媒体作为公共信息平台的潜力和优势,为开拓民意表达和政府信息寻找一个崭新的渠道。

近年来,手机媒体迅速发展,手机媒体传播已经逐步走向了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历史进程,从而成为新兴的公共信息传播平台。

随着人类 社会 的逐步发展,“信息社会”成为人类文明的新时代, 而“信息时代”则是指社会个体在生活、工作中可以及时得到所需的所有信息, 这样的社会可称之为“充分告知的社会”( sufficiently informed society) 。[1]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 需要好的制度, 还需要有相应的信息平台保障。

从报纸、广播、 电视 等传统媒体的发展到“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崛起,公共信息平台逐步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而尚在争议中的“第五媒体”—手机媒体也因其强时效性、信息落点明确、交互性等特点开创了 民主 社会意见表达的新渠道和官方与民间良性互动的新方式,当仁不让的成为“信息社会”公共信息平台的有力承担者,尤其是在近些年来一些突发性公共信息传播的表现来看,手机媒体的应用将成为实现“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WWw.133229.CoM

我们将从传播学的角度,以2006—2007年的厦门px事件为例分析手机媒体在公共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作用和特点。

一、手机媒体与公共信息传播

手机最初的功能只是通话的工具, 是人际交流中重要的传播媒体。然而, 随着手机用户的快速增长以及手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逐渐显现出大众传播的性质和特点。时至今日, 从人数来说, 全国已经有超过4.6 亿的手机用户。[2]从技术来说, 手机也已经昂首进入了“3g( 3generation) ”时代。3g 手机是手机发展的国际化趋势, 它能够轻松完美的在手机上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web页、 电子 邮件、实时影像、实时语音等各种多媒体功能。3g手机堪称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 它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诸多特点, 同时还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便携、互动、定向。因此, 有学者将手机定义为多媒体的、交互的, 可以随身携带的大众媒体。[3]

手机媒介基于其锁定目标受众精确,信息抵达率高,传播速度快,可信度高等特点,实现了 新闻 信息在社会中的迅速传播。因而,在传播学视野中,我们将手机定义为有意识的或专业化的传播者,以多媒体为表现手段,向特定的或数量众多的对象大规模传播信息的电子媒介。[4]伴随着使用人群的扩大和功能的多样化,手机突显出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的传播特点,建立起独特的信息传递模式。

从手机媒体的产生到手机媒体的逐步发展,它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在公共信息传播领域的作用开始逐步为人们所认知。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伊拉克战争爆发、非典疫情蔓延,许多人出于及时获得信息和远距离交换声像的需要,普遍使用手机短信,并将数码摄像机(dv)与网络传播结合起来使用。从那时起,一个主要用来说明手机媒体的新名词“第五媒体”便在我国迅速流传,手机媒体开始被看作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后正在兴建的公共信息传播高速公路。

2007年3月起所发生的厦门px事件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px原指厦门海沧二甲苯(para-xylene)化工厂,其延伸意在于该种化学元素对厦门所造成的 环境 污染以及对厦门和邻近区域人民所构成的健康危害。然而,随着事件的近一步发展,px被解读为“保护厦门”(protect xiamen)的第二含义。在此事件中, 政府决策与民意表达这两个因素之间发生了较大的冲突。当官方信息渠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不足以满足信息需求及传播需求,而“第四媒体”互联网所谓的“完全自由表达”也受到了限制和质疑的时候,手机媒体成为了公共信息平台的承载者。

为传播学者所关注的是,在厦门px事件中,不仅民间力量的大声疾呼选择了将手机媒体作为其民意表达和广泛传播的重要手段,在作为官方力量的厦门市政府从最初的信息解释、与民间力量的沟通、组织民意 调查 以及项目缓建的暂时决定到将化工厂迁至漳州古雷半岛的最新决策,也都选择了将手机媒体作为公共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

通过解析这一事件的发展进程,我们将对手机媒体所起的作用进行梳理,可以看到这一公共信息平台对于建立官方和民间的良好互动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为公共事务的民意参与、社会动员以及纠纷解决、失误救济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样本。从而体现出手机媒体在应对公共信息传播中的特点和优势。

二、从厦门“px”事件中的不同阶段,解析手机媒体在 公共 信息 传播 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1、传统大众媒体的失语及原因

2006年5月起,居住在厦门市海沧区大型楼盘——未来海岸的业主们开始发现“未来海岸”成为了“味来海岸”,不远处开始飘来浓重的酸臭味。业主们通过询查惊讶的发现,在他们的居住区旁边将形成一条庞大的石化产业链——一座年产80万吨的对二甲苯(para-xylene)化工厂将开始兴建。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运用qq联系和团结附近户主,在当地的两家房地产论坛上不停发帖以示抗议,但帖子一发出去就被立刻删除了。他们随即向海沧区政府和环保局发去投诉信,无效。2006年7月他们给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寄去投诉信,得到了《关于腾龙芳烃(厦门)有限公司80万吨/年对二甲苯(px)及配套工程项目的核准的批复》。与此同时,他们还拨打了多家媒体热线但答复均为不予报道。随即,传统大众媒体开始“一边倒”的为政府及企业辩护,宣传“px无害”的环评观点。

根据大众传播学中对于媒介控制的相关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家和政府的媒介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其中包括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5]在厦门px事件中,业主们的呼声得不到有效的传播,集中表现在传统的大众媒体,如:报纸、广播、 电视 等不予报道上。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大众媒体因与政府之间保持着密切的从属联系:由政府领导、受政府监管。因此,必然将保证在舆论导向上与政府的高度一致。反而言之,当政府的决策和 管理 出现了失误和漏洞时,传统媒体不能够及时的表现出监督和纠错的能力,即使该能力得以发挥,也存在着很大的滞后性。

利益群体和 经济 势力的控制则较多的体现在房地产网站和相关网站上,当标榜“自由表达”的互联网也受到了牵制和束缚的情况下,“意见的自由 市场 ”成为了虚幻的“乌托邦”。

大众传媒的 新闻 报道中引以为傲的“把关人”则成为了制约言论自由的樊篱,在保证新闻质量的取舍过程中,传媒组织所形成的“关口”也成为了迎合主观的报道方针,舍弃和拒绝某些新闻素材的关键之所在。

2、手机媒体的运用开创了新的媒介格局

在传统的大众媒体集体失语,而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也受到严格限制:禁止或删除反面意见的情势下,手机媒体成为了“自由”及“自主”发言的唯一渠道,成为实现“言论自由”的唯一手段。当民意诉求再次陷入困境的时候,短时间内一条短信的广泛传播引发了该事件的关注升级,“百万市民共发一条短信”导致px事件迅速走向白炽化。“知情权”(与表达权)的冲突引发了官方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对峙。

尽管早在两会期间,就有《中国经营报》和《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对厦门px项目提议迁址一事做过报道,而舆论的强势则肇端于2007年5 月28 日前后,厦门市民手机里突然出现的一条短信。短信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这种巨毒化工品一旦生产,意味着厦门全岛放了一颗原子弹,厦门人民以后的生活将在白血病、畸形儿中度过。国际组织规定这类项目要在距离城市一百公里以外开发,我们厦门距此项目才十六公里啊!⋯⋯”

由于短信内容事关自身的健康和安危,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这一信息在厦门市民间不断转发、流传,据称有百万厦门人收到并传播了这条短信。尤其在当地媒体传达着同一个声音,为px 项目的合理及合法性做竭力的申辩的时候,手机媒体成为可以容纳异议和争辩的重要场所。希布坦尼的研究表明,有关危机和谣言的传播会对之产生影响,“尤其在媒介来源被剥夺或减少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将导致人们更积极地去从非媒介信源寻找信息” 。[6]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信源成为公众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报刊、广播、电视事实上是和人分离的, 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 实际上是把人给“淹没”的。手机媒体的诞生真正实现了人和媒体在时空中的无缝连接, 让人感觉拥有和控制媒体的能力:媒介既不是和人分离也不是主宰人, 而是“ 人的延伸”。[7]手机媒体作为一种完全以个体为中心构造的媒体,在传播公共信息中体现了突出的优势,如:(1)传播主体的自主性。当其他媒体面临壁垒和被动时,手机媒体的自主性则实现了信息的自由传播,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的延伸”。(2)高度的便携性。手机媒体与人之间几乎相伴相随的密切联系是其他媒体望尘莫及的。这也实现了手机媒体所传递信息的高时效性。实现了人与媒体的高度合一性。

正是在这种举步维艰的信息传播进程中,手机媒体的应用推动了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另辟蹊径,开创了民意表达和舆论力量显示的新途径。

3、“意见领袖”在手机媒体中的力量显示

在这一事件中以人大代表曾华群为代表的公众舆论、以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赵玉芬为代表的专家意见、以连岳为代表的民间组织和倡导言论的作用都体现出了在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中“意见领袖”同样非凡的力量。而更为重要的是,“无名氏”通过手机媒体完成了信息传播以及民众组织的行为。

两会期间,105位政协委员(包括人大代表曾华群、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赵玉芬)齐声呼吁,联名签署了“关于厦门沧海px项目迁址建议的议案”,而这一消息和“议案”的详细内容则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媒体进行了民间传播。专栏作家连岳通过连续在博客上发表文章,呼吁厦门人打破当地的信息封锁,展开自救。而著名的“厦门市民12条”也是通过手机媒体进行广泛传播的。当所有的积极力量开始着力于冲破信息防线时, 社会 各个阶层的“意见领袖”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这场革命的急先锋和领导者。

6月1日,当几千名厦门市民汇聚在“散步”现场,以“有纪律、无组织”的温和游行示威行动表达争取权利的决心和凝聚力时,厦门市民、乃至全国更广大地区的民众,表现出了完全具备推行更充分 民主 政治 必须的公民素质。而这次大规模的“散步”活动也是在手机媒体的平台之上,由无数“无名氏”推行并号召的。

在12月中旬举行的厦门 历史 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公共 座谈会”中,以城市中产阶级为代表的厦门市民踊跃发表了理性而专业的意见,让人们见识了惯为官方忽略的民间智慧。在此背后,是手机媒体、网络媒体公共搭建的交流和互动平台,削减了“精英”与“大众”之间的阶层距离,从而实现了“智慧”与“力量”的联合。

4、手机媒体的信息传递有效性

手机媒体信息落点明确,极大地提高了 传播 效率,手机的私人拥有使手机媒体传播信息论点明确, 可以直接关系,从“百万人同发一条短信”和“六一散步”事件的高号召力中就可见一斑。

受众接触和使用媒介对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具有一定作用,但信息在多大范围、多大程度被接受或吸收,即信息有效性,则取决于它与特定受众之间的匹配。[8]手机是私人工具,在十分相知的人们之间最能发挥功能,因此,传受双方通常依附于原有的人际关系和 社会 关系(或原有人际关系的延伸) ,这种非制度性传受关系使得其可以跨越大众传播中存在的社会障碍和 心理 障碍,具有高可信度的心理优势。而手机媒体的传播活动又具有极强的随意性和可控性,可以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修改、补充传播内容或改变传播方法,这也是手机传播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它大幅度地影响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可信性(credibility)包含两个要素,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第二是专业权威性(expertness)。[9]在厦门px事件中,手机媒体作为公共信息的重要传播平台,恰好具备了“信源的可信性效果”的两个要素。手机媒体的传播大多具有社会关系的相关性或者身份的可识别性,在“传播者的信誉”上具有别的媒体所不具备的亲和力,而“意见领袖”尤其是专家学者的介入,使“专业权威性”得到了最广泛的信赖和认可。

手机媒体所进行的传播活动还具有反馈及时、互动高效的特点,这一特点加剧了信息传播者之间的意见交换,形成了“意见的自由 市场 ”,从而有利于达成共识,形成“舆论”。

5、手机媒体所开创的自由表达空间

当政府运用各种媒体表达一方观点,如:《厦门日报》等重要大众媒体发表相关评论、政府公开网站的通知、公安局公告和政府发放的宣传册等方式企图压倒反方观点时,手机媒体打破了“沉默的螺旋”理论,实现不同声音的意见表达。

手机的普及创造了打破信息垄断格局的可能性,信息工具向个人手中转移,手机用户个体的交流空间日益延伸为社会信息交流的公共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播格局。而如果“去中心化”的个体“众声喧哗”,无疑将动摇传统大众媒介的权力基座。[10]在厦门px事件中手机媒体信息的迅速及大量扩散表明,手机短信虽然“同样不具有大众传媒的权威性,但其传播途径沿着扩展了的人际传播网络进行,具有较强的说服性,而且由于发送效率增加,一个信息接受者可能收到多人发出的相同信息,更增加了信息的感染性。”这也警示了如果大众传媒与大众社会自我绝缘,最终将难以胜任媒介公共产品所应有的职能。

在“散步”事件之后,厦门市公安局迅速做出反应,要求游行组织者三日内自首,否则追究刑事责任。同日,《厦门日报》发表名为《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评论,厦门的其他媒体也相继动作,发出反对信号。

当代表社会普遍声音的传统大众媒体通过营造“意见 环境 ”来影响和制约舆论的时候,当 “意见气候”和“多数意见”对“少数”或“劣势意见”产生压力的时候,“沉默的螺旋”却失效了。这是由于手机媒体信息的传播者身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从而保证了意见信息的独立性和持续性。

6、民间及官方运用手机媒体所做的“议程设置”

随着关于“px有害”的短信在以厦门为中心的区域内广泛、迅速的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以厦门市民为核心的公民维权意识开始萌发,人们逐渐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并形成了反对在海沧地区建立化工厂的共识。

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 新闻 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salience)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以及其重要性的判断。[11]5 月28 日至6 月8 日期间《南方都市报》、《成都商报》以及中央 电视 台等新闻媒体都对厦门px事件做了相关的报道和评论,手机媒体也传达了与这几家媒体较为一致的公共信息。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介特别是新闻、时事与评论的生产有能力将公众的注意力聚焦于一系列获得解释与受到限制的、经过选择的问题,同时忽略其它的问题”。[12]在与厦门px事件相关的手机媒体消息中,人们的目光开始集中于“环保”和“民意”这两大主题。从而引发了政府和民众关于民主政府、议事程序、决策论证和媒体沟通的共同思考。

否认剧毒传言,平息舆论纷争是官方议题建构的两大主题。官方机构通过运用手机媒体进行公告和声明,随时通知关于项目决策的相关信息和论据,掌握在手机媒体上的主动权,建立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打破手机媒体上的单方面信息传播,以信息的对等和客观尽量争取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三、手机媒体在公共信息传播中的应用。

手机大大拓展了现代人的生存空间,社会中离散个体的多元化和“去中心化”进一步消解了“大众”的概念,提供了媒介使用者发挥自我能动性的可能,传统传播中“中心—受众”二元结构因而受到了深刻的影响。[13]

在手机引领的交互时代,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因交互而得到改变,进一步促进了传播格局的变迁。传播权的普及有利于公众得到更多更全面且多元化的信息,并能向公众传达自己的意见,更主要的是,它意味着公共信息政策的相应变革。

手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大众 传播 平台上传播控制与传播层级的划分。手机的信息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人际传播的基础上,其私人化和隐秘性的本质使得信任度高,传播效果明显。而互动性则使用户既是接收者又是传播者,单向的传播方式开始转变为网状的交互性模式。参与式的信息交流 环境 使手机用户处在信息传播权与信息接受权平等的位置上,而传播权的普及有利于公众能够得到更多全面的多元化信息,品头论足、针砭时弊都变得简便可行。这些优势使手机在行使大众传播的模式时必然带来巨大的影响力。

手机建立起了一种平面化、无层次、无壁垒的传播环境,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 社会 层级划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诸如国务院各部门公开发言人名单及包括手机号码在内的联系方式,“市长短信”的出现,不仅代表着原本高不可攀或者隐秘的社会 管理 层级走向社会公众可以触及的领域,同时意味着迅速沟通的契机,一种公众信息至下而上,快速流通渠道的建立。[14]

基于手机传播的特性,手机信息平台在引导舆论方面,比传统媒体更人性化,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其他大众传媒的不足。手机 公共 信息平台的作用,也并不只局限于特殊时期、特殊事件时的运用,事实上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制度化建设推动政府工作的改进,特别是政府的信息公开,促进信息社会的健全。

而手机平台提供的公共信息服务也必然会向移动 电子 政务方向发展。移动政务意味着公众也可以在各种场合利用移动 通信 终端随时办理各种事务。有专家称,移动政务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一个“充分告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的一个目标,而被充分告知的个体,还有责任做出自己的反馈,对政府的决策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15]作为一种高互动性、高参与度的媒体,手机在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其功能显然不是单向地提供政府信息,它也可成为公众意见的一个汇聚渠道,一个民意的 调查 渠道。

如果可以充分开发手机公共信息平台的互动功能,那么,不仅可以促进政府决策的 民主 化,也可以促进社会个体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与习惯的形成,这种作用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但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大众传播工具,也逐渐显露出自身的一些弊端和不足。如:“把关人”功能的弱化所带来的信息权威性和可靠性的质疑;手机大众传播信息的定向性违背了人际交流对于“安全”和“隐私”的需要;“手机病毒”和“手机流言”也是削弱手机信息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总之, 对于手机媒体, 我们应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有效监管,使这一媒介成为传播公共信息、建立官方和民间的良好互动的渠道,在实现公共事务的民意参与、政府信息公开、失误救济、维权活动中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体现出手机媒体在应对公共信息传播中的特点和优势,使其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 为构建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而服务。

连续出版物:

1、冯洁丽:《厦门px事件对公共决策的警示》,2007年5月

2、《南方周末》:《厦门px专题》,2007年6月1日

3、邹洁:《厦门px事件的议题建构》,《新西部》,2007年14期

4、谢良兵:《厦门px事件:新媒体时代的民意表达》,《中国 新闻 周刊》2007年6月

5、朱红军:《厦门px事件始末》,《调查》,2007年14期

6、付玉辉:《“第五媒体”与手机短信》,《南通大学学报》2005年3月第21卷第1期

7、刘君:《大众传播时代的多元化格局——传播学视野下的手机媒体影响力分析》,《澳门理 工学 报》,2007年第3期

8、孙珉:《论手机媒体的大众传播特征》,《新闻界》2007年第6期

9、姜迅 宋炯明 颜杰:《手机短信新闻管理和产业发展初探》,《新闻记者》2007年8月

10、刘 君:《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传播控制》,《新闻记者》2007年4月

11、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国际新闻界》,2006年7月

12、汤伟:《手机媒体发展探析》,《新闻前哨》,2007年第4期

13、胡忠青:《手机媒体与突发事件应急信息传递》,《新闻知识》,2007年6月

14、刘 君:《信息传播与公共服务———基于手机媒介的分析框架》,《东南学术》,2007年第4期

15、彭兰:《新媒体:大有可为的公共信息平台》,《中国记者》,2006年第2期

16、匡文波: 《手机- 向大众媒体跨越》, 紫金网, 《网络传播》, 2006年第1 期

专著: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彭兰:《新媒体:大有可为的公共信息平台》,《中国记者》,2006年第2期

[2]信息产业部《2006年12月通信行业 统计 月报》数据显示:手机用户4.6亿户,普及率每百人35部。

[3]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国际新闻界》,2006年7月,第28页

[4] [美] 约翰·费斯克等. 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 文化 研究 词典》,新华出版社, 2004 年第7 页.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14页

[6]刘 君:《信息传播与公共服务———基于手机媒介的分析框架》,《东南学术》,2007年第4期90页

[7]胡忠青:《手机媒体与突发事件应急信息传递》,《新闻知识》,2007年6月

[8]刘 君:《信息传播与公共服务———基于手机媒介的分析框架》,《东南学术》,2007年第4期88页

[9]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01页

[10]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国际新闻界》,2006年7月,第28页

[11]杨国良:《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特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旅游 学刊,2002.

[1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31页

[13]刘 君:《信息传播与公共服务——基于手机媒介的分析框架》,《东南学术》,2007年第4期第87页

第6篇:媒体传播的作用范文

(一)新媒体

对于新媒体,学界目前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新媒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数字化、交互化、网络化等特征是得到普遍认可的。新媒体主要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当下的新媒体主要包括手机网络、触摸媒体、数字杂志、移动电视等。新媒体是发展的概念,即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媒体形态的不断创新,新媒体会有更多、更新的变化和发展。新媒体是数字化的,数字化指的是新媒体的存在形式;新媒体是交互化的,交互化是指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的双向性,改变了传统媒体形态下的单向传播模式①;新媒体是网络化的,网络化是指新媒体的信息生产和使用都是网络化的。另外,新媒体还具有宽频化、移动化、个性化等特征。用一句话来形容,新媒体就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二)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主体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它是教育主体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三)社会教育

关于社会教育的概念有很多种说法。从社会教育的对象角度来说,本文更加认可“社会全体说”,即认为社会教育“以社会之全体为教育之客体,而施教育于社会全体之谓也”。②从社会教育的功能角度来说,本文倾向赞同“社会教育是指除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因此,本文所讨论的社会教育即是指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及其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社会全体成员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独立的各种教育活动。

二、新媒体在推广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的必要性

对社会教育和新媒体来说,在推广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合理利用新媒体具有必要性,具体表现在社会教育传播活动需要新媒体,新媒体具有传播社会教育信息的功能和职责两方面。

(一)社会教育传播活动需要新媒体

在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传播媒介。在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教育媒体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种传播活动,社会教育传播活动需要新媒体是毋庸置疑的。1.网络说服理论对教育传播的启示斯坦福大学傅戈博士提出Captology一词用以表示计算机科技(Computer)与劝诱、说服(Persuasion)这两个领域重叠带来的技术影响———劝化性的计算机应用。与纸媒、广电等传统媒介相比,数字科技的互动效果更加明显,数字科技可以化生出不同的角色与模式,在不经意中达到劝化目的。由计算机劝服理论得出的启发是,社会教育传播正经历从传统的单向传播到为网络提供更多选择来说服受教育者向新媒体主动索求的转向。③因此,在数字技术普及程度高的今天,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教育传播是很有必要的。2.无尺度空间与教育传播因为互联网拥有无限庞大的信息储量,美国圣母大学的物理学教授A-L·鲍劳巴希及其研究小组认为互联网是无尺度(Scale-free)空间。作为无尺度空间,网络拥有两大特征:集散化和聚类效应、小世界网络。④集散化和聚类效应是指虽然网络中的信息是无限多的,但并非随机分布,而是以相关主题为集散节点,形成若干信息集团,集团内的信息交流是方便快捷的。小世界网络是指在网络中,A信息到B信息的距离较短,根据A-L·鲍劳巴希等人的计算,任意两个网页间的链接次数不超过21。⑤这两个特征保证了虽然面对的是无尺度的空间,但在搜索信息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实现。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的教育传播环境中,传播形式出现了小众化、个性化、多元化、互动性、非线性等新特征,而新媒体能够满足信息时代的传播需求。因此,在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使用新媒体是必要的。3.新媒体已深度嵌入社会生活新媒体使用者的数量呈几何级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新媒体的重度使用者,新媒体已经深度嵌入了社会生活,新媒体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学习工作习惯,甚至是思维习惯、生存习惯。新媒体逐步成为人类各种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重要程度已经使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不能忽视其重要作用。

(二)参与社会教育传播活动是新媒体的功能和职责

施拉姆将传播的功能分为四种,即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功能和提供娱乐。由此可以推论,作为传播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媒体也具有教育的功能。另外,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使用着社会资源,因此具有一定职责,教育是其中之一。传播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长期影响中有一种是使社会成员间产生知沟,即社会成员间的经济条件等差异会造成知识水平的差异。在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是促使知沟加深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使用新媒体的经济要求和知识要求都比传统媒体更高,在此条件下,新媒体需要加入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通过自身的教育功能缩小社会成员间的知沟,这是新媒体的职责。

三、新媒体在推广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的可行性

将新媒体应用在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是可行的,且重要的。在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新媒体拥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具有主动性的传播主体,一种是作为配合性的传播工具,不论哪种角色都支持新媒体在推广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的可行性。

(一)新媒体作为传播主体

在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新媒体如数字电视的科教文化类频道及节目、微信的科普类公众账号、文化类APP等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新媒体作为传播主体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新媒体更加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习惯,能够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新媒体满足新时期分众化、异质化传播需要。传统媒体在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较难避免同质化的现象,但社会成员的分众化是不可改变的趋势,而新媒体的异质化传播能够弥补传统媒体在分众传播、个性化传播、“去中心”和非线性传播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异质化的传播能提高社会教育信息的传播精准度,减少传受双方时间和资源的浪费。新媒体满足受众碎片化的信息接受习惯。新媒体可以实现信息传播和接受的随时性、及时性,信息传播的推送方式和新媒体使用的便携性使其比传统媒体更加符合受教育者的时间碎片化、阅读跳跃性等新特点。另外,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即时性也为传播主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更加确保了信息传播的快速、高效。新媒体满足受众对交互性、社交性的需要。在教育传播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传统的社会教育传播环境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互动渠道少、及时性差,对社会教育的影响速率慢、效果小,不能真正起到促进作用。新媒体可以做到随时随地接受反馈信息、及时互动,且新媒体对受众和反馈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此外,新媒体的网络化和聚类作用能够满足受教育者的社交性,即受教育者可以从教育信息内容跳转至社交软件,或分享到个人空间,或转发给好友,不仅能适应新时期受教育者的社交习惯,还能进行再次传播。新媒体的多媒体特征满足受众对传播形式的需求。传媒活动已经从读图时代进入了多媒体时代,受教育者对多媒体的信息形式的喜爱是传统社会教育媒体难以满足的。新媒体不仅能够传播无限数量的信息,也能同时提供多种信息形式,这不仅能将社会教育信息实现更简明生动的传播,也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强化社会教育的传播效果。

(二)新媒体作为传播工具

作为传播工具的新媒体在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扮演的是配合性的角色,即新媒体单纯地作为教育媒体被教育者所使用。新媒体可以作为社会教育传播活动中的教育媒介是源于新媒体自身的传播优势,首先新媒体能够提供较传统媒体更丰富的教育信息,该“丰富”不仅表现在数量上,同时表现在形式上。其次,新媒体作为传播工具可以加快社会教育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强传播的灵活性。再者,新媒体拥有较传统媒体更强的交互性,可以满足社会教育需要的互动性和社会成员普遍青睐的社交性。此外,新媒体更能满足社会教育的个性化需要,不仅给教育者提供了更大的创新空间,也使受教育者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索性学习的需要得到满足。新媒体还可以作为传统的社会教育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等的辅助教育工具,拓宽传统社会教育机构的信息传播途径,增加受教育者与传统社会教育机构的接触机会,提高接触黏性,使传统社会教育机构在信息时代继续发挥作用和优势。

四、规避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第7篇:媒体传播的作用范文

自媒体又被称之为公民媒体,意指网络技术,具体而言就是指具有传统媒体功能却不具有传统媒体运行构架的个人网络行为。自媒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博客、微信、微博、QQ、论坛等。同时,自媒体的传播渠道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使得用户可以在这一平台中随时随地地新闻消息,并可利用视频、文字、图片等方式记录用户所掌握的第一手新闻资料。另外,由于自媒体具有传播信息速度快捷的特点,因此,其能促进强大的网络舆论的形成,这不仅能吸引各大传统媒体的报道,还能给政府的决策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存在的异同

(一)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相同点

1.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

传播都对新闻事件具有深度剖析功能新旧媒体在各类新闻事件的传播中都发挥着舆论监督和引导的重要作用,但当媒体对新闻进行报道时,不能只停留在对该新闻事件的传播上,还需利用合适的手段对新闻事件的内在信息进行深度剖析,做出深度报道。在自媒体新闻传播时,由于其具有信息发表自由等特点,使得一些网络意见领导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受众的影响正不断加大,同时,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出现也给受众的网络传递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于传统新闻传播而言,其既能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探析,还能肩负起新闻传播的引导者和舆论监督者的重任,从而促进各电视台在新闻报道中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2.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

具有新闻娱乐化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善,在新闻传播中实现新闻娱乐化更易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例如,在新闻传播中对同一件新闻事件进行播报,相较于以往新闻事件中刻板的形象,具有轻松活泼娱乐化形象的新闻播报更容易符合受众的内心需求。同样,在一些名人采访中,不管是自媒体传播还是传播媒体传播,受众更希望看到名人使用轻松调侃的话语进行采访,通过这种方式的使用,能够迎合受众的需求,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二)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不同点

1.自媒体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特点

1.1自媒体新闻传播具有独家报道性

信息的独家报道性是促进自媒体新闻传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自媒体在信息后吸引广大受众的重要手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广大受众也可以通过自媒体新闻传播平台,对自己身边的新闻、事件进行发表,并对周围乃至世界的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还能在自媒体进行信息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关注和监督,有效促进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发展。因此,在自媒体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的时效性要往往超越传统的媒体。

1.2自媒体新闻传播能互动延伸后续的新闻事件

由于自媒体新闻传播工作具有互动性与延伸性的特点,从而使得在新闻信息后,会得到信息关注者和信息者的沟通交流,进而在促进不断丰富新闻传播内容的过程中发挥重要意义。比如:近日,有几位年轻的女大学生由于在公交车上没有给几位老人让座而受到了老人的辱骂,从而引起了广大网友受众的争议,既有对当下学生道德素质的质疑,也有对当下部分老人道德素质的抨击,这就说明在自媒体平台上,广大受众在互联网上的互动对新闻事件后续事情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

2.传统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特点

2.1传统新闻传播善于利用新闻直播的方式迎合受众需求

在传统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直播新闻是目前影响最为广泛、播报的信息最具时效性的传播方式。在一些重大新闻报道中,要想有效的得到广大受众朋友的关注就需要尽力抢占第一时间,并对现场场景进行真实的展现,从而发挥新闻传播时效性的特点。当前,在广大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要求近乎苛刻的条件下,传统新闻传播中的直播新闻仍得到受众的欢迎,这就说明直播新闻的使用能满足受众接收新闻的需要。

2.2传统新闻传播的方式对民众引导更具有权威性

随着我国新闻媒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舆论引导也只能是传统新闻传播媒介的职能。将传统新闻传播与自媒体新闻传播进行有效比较,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新闻传播的信息更具有舆论引导的作用,更能阐述新闻信息的事实真相。因为,自媒体的新闻传播在实现信息引导时容易将意见领袖的主观意愿带入新闻评论中,这就使得其在舆论引导权威上往往会出现争议。而传统新闻传播媒体在实现信息引导时会站在媒介公正的角度进行客观性的引导,并且,在传统新闻传播中十分注重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从而就会比自媒体新闻传播更具有权威性。

三、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传播的理念

发生了变化随着自媒体传播平台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我国传统媒体也开始转变传播理念。在传统媒介的发展中,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都有了网络版,并且,一些传统媒体的法人微博和官方微博也在逐步建立,他们与时俱进,肩负着传统媒体发展的神圣使命,从而被广大受众所需求。

(二)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传播的内容

发生了变化在自媒体新闻传播开放性特点的影响下,传统新闻媒体也正在实行开放。在传统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从新闻选题、采访、写作以及编辑等多个层面,都会与自媒体平台上的新闻消息进行对照参考,从而使新闻传播的信息符合社会主流舆论。同时,对于部分不可再现的新闻场景,传统新闻传播会适当的加入自媒体平台中所具有的原始新闻素材,并在一定的情况下会与自媒体的新闻传播进行携手合作,广泛征集广大受众身边的新闻信息和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闻节目的制作成本。

(三)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传播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的新闻节目中,新闻评论是新闻节目的重点板块,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本质判断是新闻框架的重要表现之一。但在今天,在自媒体环境的影响下,一个普通的新闻发表人与传统新闻传播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让许多新闻节目在对一件新闻事件进行阐述后,会加上网友们的态度和意见,从而使传统新闻传播从语态到内容都极富原生态。这种新闻节目制作模式的出现不仅是自媒体发展环境下对传统新闻制作形式的创新和发展,还为广大的受众提供了参与新闻制作的机会,对制作出广大受众都喜闻乐见的新闻具有促进作用。

(四)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传播的受众反馈

第8篇:媒体传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变革;发展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发展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弥补传统新闻传播工作弊端,提升新闻传播工作有效性,需要在了解新闻传播问题的基础上,探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方式。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价值

在新闻传播变革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媒介融合手段可以优化新闻传播的材料,拓宽传播范围,人们也可以运用新媒体时代的多样化传播渠道,了解和接收各类信息资源,增强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传播方式发生很大改变,为提升新闻传播的速度、效率,需要以媒介融合为基础,促进新闻传播工作的多元化发展,这样也能为新闻传播工作带来积极影响和发展动力。新媒体时代,新闻热点的获取方式更加便捷。为实现新闻传播工作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需要发挥媒介融合作用,拉近新闻传播工作与人们之间的距离,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强化新闻传播的效果。在新媒体平台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官方微博、门户网站等新闻传播形式越来越多。为加大宣传力度,需要传统媒体将发展重点转向新媒体网络平台,积极提升自身新闻在新媒体平台中的影响力,加强与媒介融合平台的密切合作,推动新闻传播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变革策略

1.创新新闻传播形式

一方面,新闻传播可以运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良好互动优势,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还可以与受众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第一时间了解受众对新闻传播的实际需求。新闻传播工作可以结合新媒体编辑技术,提升新闻传播的新颖性,不断将真实有效的新闻内容传递出去,这样也能更好地满足受众对新闻传播的需求。在新闻传播形式创新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还要注重新闻传播内容的质量,并通过与各类网站、APP有机融合的方式,拓宽新闻传播的渠道,从而达到新闻传播工作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发展目标,提升新闻传播工作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影响力。此外,新闻媒体可以创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传递信息内容。比如,可以创建抖音账号,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内容,让大众及时了解新闻热点。

2.优化新闻传播内容

媒介融合可以弥补传统媒体发展的弊端,传统媒体可以结合新媒体平台创设自身的官方平台和网站,积极优化新闻传播的内容。传统媒体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化自身新闻节目,提升新闻传播的效率,形成媒介融合体系。在优化新闻传播内容的过程中,传统媒体还要重视对新媒体平台网络资源和信息内容的应用,使传统媒体的信息与新媒体内容有机融合,达到丰富新闻传播资源的发展目标,不断强化自身影响力。在优化新闻传播内容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可以结合受众的实际需求和特征,积极挖掘新媒体平台的网络素材、网络资源,关注热点话题,增强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积极性。比如,新闻工作者可以挖掘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网络素材,结合受众感兴趣的热点话题、网络流行语等,促进新闻传播内容的有效创新。

3.提升媒介融合意识

首先,新闻工作者要多关注新媒体平台信息,积极分析新媒体平台信息内容特点,加快新闻传播工作的变革和发展。传统新闻媒体为了避免被边缘化,需要加强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其次,传统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结合受众对信息的获取和学习需求,重新定位新闻传播发展方向,不断扩大新闻传播的范围,加快新闻传播速度,充分发挥新媒体背景下网络平台、网站对新闻传播的作用和价值。同时,工作人员需要意识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当前时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新闻传播工作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积极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新闻的传播,这样也能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和手机了解最新的信息,提升新闻传播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影响力。最后,在提升媒介融合意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积极学习互联网技术、新媒体平台使用方法、网络信息新闻制作方法等,从而深度参与到媒介融合发展工作中,加快媒介融合的步伐。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认清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及时把受众反馈的信息表现在内容生产中,打造出“生产——反馈—吸收—再生产—再”的完整链条。

三、结语

第9篇:媒体传播的作用范文

一、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积极影响

当前,新媒体应用于文化传播体系中,对提升文化传播力具有重要的积极价值,具体来说,借助新媒体技术,可提升文化传播的时效性。对此,对比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之间在文化传播上起到的作用,虽然二者的传播媒介大相径庭,然而其根本目的均是以文化的推广与传播为主。而这其中,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明显大于传统媒体,由于不受地域限制与权限限制,更不受设备拘束与制作时间限制,新媒体可更快速、准确、高效地传播文化资源,弥补传统媒体文化传播载体制作周期长、地域限制大等问题,以便实现文化传播力的扩大与深化。此外,新媒体应用于文化传播体系中,可扩大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保证文化传播的影响范围扩大。对此,前文已经提及,新媒体重要的技术特点之一,是互联网络在信息传递时具备的共享性与无界性。巧妙应用两种特性,使其与文化传播内容融合,将保证文化传播广度与影响力的增大。众所周知,传统文化传输渠道受地域、空间及时间影响较大,无法大面积推广具有价值的文化内容,进而造成优秀的文化后继无人。然而,利用新媒体的无界性及共享性来开展文化传播,能极大地提升优秀文化的影响力,保证其受关注程度提升,传播效果提升。

二、新媒体在提升文化传播力中需侧重焦点

目前,利用新媒体环境提升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已然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积极影响对文化传播利用新媒体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就目前而论,在保证新媒体对文化传播积极影响的基础上,认清新媒体在提升文化传播力中至关重要。对此,了解现阶段文化传输面临的具体环境后不难发现,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追逐思维的变革,都市生活水平在悄无声息地提速,快餐化、眼球化经济正冲击着文化传播发展,如何权衡与掌握手中的文字武器,确保客观、精准、丰富且正向化的文化传播氛围,已然是文化传播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注重眼球时代下垃圾文化的大量涌入,新媒体提供的传播平台将造成优质文化传输发展困难,无法有效筛选精华,规避糟粕,将造成文化传播力的分散与流失,影响真正的传播内容深入民心。除此之外,优质文化如何借助新媒体达到深入浅出的传播也应是需关注的重点。对此,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内容的趣味化与思维导向的科学化,是新媒体提升文化传播力的又一重点。对此,进一步明确文化精神,进一步了解媒体价值,注重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所要凸显的作用,适当应用娱乐,适当浅显表达,并借助文化传播中沉淀的优势,稳固文化传播基础,发挥文化传播价值,保证文化传播既具备吸引受众的娱乐性,又不会因过度娱乐,粗俗肤浅而降低文化传播的效果。

三、利用新媒体提升文化传播力的具体方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