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民专业合作社措施范文

农民专业合作社措施精选(九篇)

农民专业合作社措施

第1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措施范文

一、成效及措施

1、切实加强宣传培训工作

我们继续深入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大力宣传我市各类农民合作社在发展产业、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事迹,增强影响力。1月8日到12日大同电视台晚间新闻连续报道几个县区合作社建设成就。大同日报经济周刊发表题为“抱团发展合作共赢---我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纪实”的报导。我们按照制定的“大同市2013年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计划”,分两期举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培训班,共约260余人(次)参加。培训内容是讲解《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财政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办法》、规范化建设标准等。各县区也开展了形式灵活多样的培训。

2、加强督查监管

一是为推动我市示范社规范化建设工作,按照山西省农业厅经管局《关于开展2009-2012年度全省三级示范社规范化建设大检查的通知》(晋农经局发[2013]7号)精神,结合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工作实际,我们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对全市2009-2012年以来的省、市、县三级示范社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通过检查发现了不少问题,我们都责令限期改正,近期我们将回访抽查。二是借全省开展涉农乱收费专项治理工作之机,我们加强对农民合作社负担的监管,重点治理一些部门向农民合作社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及搭车收费问题。进一步规范向农民合作社的收费行为,加大动态监管和跟踪督查力度,为农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级共抽查300余家合作社,没有发现乱收费、乱摊派问题。三是对2012年度省合作社示范补助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验收。

3、规范运行机制,提升农民合作社运营水平

一是搞好示范带动。自2010年开始,我们在全市开展了合作社示范社省、市、县三级联创活动,制定了建设标准和示范社评定办法,在不同行业、不同层面评选出了一批产业有特色、发展有潜力、组织有活力的典型,力求达到“培育一个,示范一批,带动一片”的效果。今年全市培育省级示范社23家,市级示范社50家,县级示范社89家。示范社有力地带动了各地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二是搞好规范管理。全市制定了统一的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各级农经部门帮助合作社逐项进行规范和完善,逐步达到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服务内容、民主管理、盈余分配“五个规范”,提高了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三是搞好业务指导。建立并实行合作社辅导员制度,实行网格化管理,由县区经管部门不定期向合作社派出业务辅导员,负责指导规范合作社发展。

4、做好农民合作社的其他相关工作

一是做好挂点帮扶工作。今年,市农委大力推动了百园立农工程,并要求所属科站一对一开展帮扶活动,帮扶内容为:召开一次对接座谈会,明确服务内容,征求对创业环境的意见建议,每个月深入帮扶对象现场服务一次,开展调查研究、技术培训、政策咨询、帮助解决生产难题;我们的帮扶对象是广灵县东方物华农业园区,通过调研了解确定帮扶内容是:在园区所在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我们完全按照农委要求开展帮扶活动,除深入帮扶对象现场服务外,还与园区经常电话联系,掌握动态情况,指导帮扶合作社规范运行。二是落实农业“走出去”发展战略。6月28日-7月7日,我市组织15家合作社参加了第59届美国夏季国际优质食品展览会。重点推介了黄芪系列产品、果蔬深加工产品、粮油制品、干果、坚果、休闲食品、土特产品等,扩大了我市农副土特产品的国际影响。通过参展使我市各合作社学到了许多国外先进的布展经验,及先进的食品生产管理方式,为提升我们的实力奠定了基础。三是组织灵丘县富忠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三家合作社,参加入驻山西裕吉农产品物流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直销专区签约仪式。四是由于领导人事变动,为加强领导,经我站请示汇报,市政府及时调整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领导组,进一步协调落实各职能部门的相关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五是市财政拨出100万元对优秀规范的合作社给予扶持。六是做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会计报表报送工作;完成了高校毕业生参与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专题调研;完成了粮食生产合作社情况统计。

二、存在问题

1、财政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来,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方面投入少量扶持资金,同时也申报实施了个别项目,但项目的个数和资金的额度与合作社的数量相比实在太少,从而导致大面上的合作社从成立开始到现在,看不到政府对他们有任何资金扶持。

2、合作模式单一,水平偏低,带动能力不强。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规模较小,稳定性较差,服务功能和作用发挥等方面都还是低层次的,一些合作社仅仅停留在生产环节或技术方面的简单合作上,注重入股社员利益,并没有解决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问题,合作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各地合作社合作模式单一,基本没有开展土地股份专业合作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的合作社,就是有也属于名存实亡。

第2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措施范文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一是由于国家政策倾斜,合作社成立门槛低,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致使大部分合作社只办照不运行,或是运行不规范。二是服务能力较弱,我市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经营周转资金困难,公积金积累不多,公共服务资金短缺,缺乏带头“能人”,对合作社成员的服务仍停留在统购农资、种子等初级层面;三是合作社运作不够规范。虽然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但多流于形式,不按章程操作;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欠缺,“二次返利”比例较小,多数没有盈利。合作社与成员之间业务控制不够严密。财务目标就不能实现;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规范,理事长兼出纳、理事长直系亲属兼仓库保管等现象比较突出;缺少专门管理人员,一般成员参与管理很少;财政补助项目专款专用意识较差等问题突出;账簿记录不完善、记录不连续、财产清查不健全。四是社员素质普遍偏低。管理知识匮乏,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法律意识淡薄,难以适应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领导和协调,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和协调。市、乡两级政府应制定本区域的合作社发展规划并落实到部门和人,做到发展有规划,落实有专人。市政府还应组织工商、财政、农业、国土、税务、金融等部门相互协调,从政策上支持引导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为合作社提供担保贷款、建立产品交易、气象、技术、农资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二、工商、技监、农业等管理部门应相互协调,出台相应的监督管理政策,以规范合作社的登记管理,日常运行管理,杜绝为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套取相关扶持资金,编造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大会纪要,随意填写出资清单、章程、财务报表等现象。联合工商等部门建立相应的审核制度,对三年以上不运作的合作社予以注销,以促进其健康规范发展。

三、准确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经营情况。

工商部门已经出台了信用公示制度,很快会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年度检验制度,以便于准确掌握合作社领取营业执照后是否开展经营、是否出资到位、经营情况如何、什么时候停止经营等情况,形成准确、有效的统计数据和信息,以利于政府决策和发展政策的调整。

将获得国家、省级资金扶持的合作社列入常规审计单位。随着国家对合作社补贴力度的加大,获得补贴的合作社数量逐年增多,问题也逐渐显现,有获得补贴后就注销的,有变卖国投资产的,有没按项目要求实施的,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为此农业、财政等部门将对合作社的审计列入常规审计,以加强对国投资产的管理。

五、加大宣传力度,抓好典型示范,发挥辐射的作用

总结各类合作社成功的经营、运作、管理模式介绍,通过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群众成立、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心,把政府的良好愿望变成农民弟兄的迫切要求,真正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

六、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合作组织运作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对其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培训则是深化认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应对有关机关和各乡镇农业部门主管领导、合作社负责人,以及每个合作社的骨干成员,分期分批进行有计划的培训。这样既培训了一大批具有合作理念、懂得如何指导合作社发展的领导干部,又培养了一大批具体管理经验的合作社负责人和参与合作社的农户。

七、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合作制的内在特征包含以下两点:一是民主的管理制度,二是按劳分配、按交易额、按土地流转量和按股金分红的分配制度。只有以民主管理的形式来规范合作社才能保证社员的利益。

第3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措施范文

一、科学规划,有序发展

认真研究制定全市及各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近期、长期发展规划,做到发展规划与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相一致,与“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以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一是顺应市场趋势做规划。按照市场供求规律,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并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优化发展规划。增加市场销路好、发展潜力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和规模,合并减少经济效益一般、服务领域不宽、带动农户不多、重复交叉设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淘汰不适应市场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是依托优势条件做规划。立足本地区位、自然、资源等优势条件,着眼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围绕培育壮大规模农业、绿色农业、外向型农业、观光农业、品牌农业,精心研究制定区域合作型、资源开发型、劳务输出型、产品加工型、生产流通型、科技服务型等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划。

三是围绕主导产业做规划。着眼做大做强立市农业主导产业,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全面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认真研究制定农、畜、渔等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数量、规模发展规划。

四是突出特色产品做规划。坚持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的原则,依托基础条件好、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的特色农畜产品,研究制定杂豆、瓜果、蔬菜、花卉、北药、浆果、山珍、特色养殖等农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

二、总结提高,加快发展

进一步总结提炼现有成功做法,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从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发展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程。

一是在新建上下工夫。认真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根据本地实际,切实加大新建力度。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精心选择市场潜力大的特色产品、基础条件好的产业、农民合作热情高的地方,有计划、有重点地组建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在组建初就明确目标定位、类型模式、规模速度,同步建立科学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提高组建水平、运转水平。

二是在“扩容”上下工夫。积极鼓励管理状况好、发展前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档升级”,引导农民踊跃加入合作社,通过“扩容”扩大规模,由几十户联合扩展到几百户、上千户联合,由几百亩扩大到超千亩、上万亩的规模,努力推进合作社在整体数量、发展规模、带动户数等方面迈上一个新台阶,加快发展速度。

三是在“联合”上下工夫、求突破。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积极引导合作社发展跨村屯、跨乡镇、跨县市、跨地方与农垦森工组建合作联合体,实现同一类型合作社的联合。以农业产业链条上的某一环节为中心,适时引导基层专业合作与涉农经营服务机构、龙头企业的广泛联合,将同一产业链条上的合作社联合起来,建设一体化组织。

四是在“增项”上下工夫。通过典型引路、政策引导等措施,拓宽服务内容,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单纯的资料采购、产品销售、农机代耕、技术指导等生产环节,延伸到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建一个合作社、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农民”。

三、强化管理,科学发展

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活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规范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三会”和制度章程等内部管理机制,制定完善防范应对风险的措施,明确成员的应尽义务和享受的权力,推进合作社科学化管理。

二是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正确处理利益调节关系,健全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二次分配等机制,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合理让利、最低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预付定金、赊销生产资料等方式,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增加农民收益。

三是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完善民主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和作用,集中研究确定发展思路、利润分配、合并重组等重大问题,保障各项措施符合民意、得到支持。增强合作社财务审计监督重要环节的透明度,提升合作社向心力、凝聚力和发展力。

四、完善措施,推动发展

坚持把服务放在首位,贯穿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全过程,努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一是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按照上级有关精神,制定税收减免、资金扶持、项目倾斜、贷款担保、人才支撑等具体政策措施,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第4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措施范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21-03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石家庄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全面系统掌握当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发现制约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矛盾和问题,以便采取更加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指导和扶持,石家庄市社科院联合石家庄市农业局、河北师范大学专家教授组成课题组,走访调研了四个县市区的8个乡镇,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经过综合分析研究,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石家庄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石家庄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摆在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农民自愿互利为前提,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积极鼓励、引导和扶持,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地推进了合作组织发展。截至2009年底,全市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 946家,比2008年增加846家,增长76.9%。入社农户达到了 6.5万户,辐射带动农户达105万余户,带动基地面积125万亩,养殖规模达到3.5亿头只。其中,以土地入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明显增加,目前全市农民自愿以承包土地入股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93个,入股土地面积达0.8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2.4%。

为了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石家庄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合作社解决难题,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积极性。比如,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的对接方面,市农业局与商务局联合,对全市的农超对接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超市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单位,使保龙仓、国大连锁、家乐福超市、惠康食品、鹏远农产品超市等五家商企与高邑县千秋、鹿泉市栈道红等20余家合作社成功对接,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提供了稳定的市场保证。今年还将在各县(市)区筛选3~5个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模较大、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实行农超对接,全市开展农超对接的合作社有望达到100家以上;在评选先进方面,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市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工作的通知和评审办法,而后在各县市区搞好初选申报工作的基础上,对9个县市区申报的合作社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情况,分别对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出了综合评价和认真评审,共确定市级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57家;在财政扶持方面,不断增加投入力度,2009年市财政安排150万元,对36个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表彰奖励,各县(市)区每年奖励合作组织的资金也突破了150万元,有效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今年将继续抓好典型示范作用,开展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创活动,在全市选择50个规模比较大、带动能力强的先进合作社进行扶持奖励,这些措施有效地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了销售、资金等难题,激发了广大农户的积极性,推动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从目前来看,石家庄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石家庄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涵盖生产、流通、仓储、购销、服务、信息等各个领域,已经构成比较完善的网络,发展进一步成熟。并且,合作组织增速明显加快,去年一年就增加八百多家,总量达到近两千家,呈现出积极良好的发展态势。二是品牌化经营迈上新台阶。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争相发展自己的品牌,申请商标和绿色产品认证等,如晋州的凤祥合作社的“凤祥”牌鸡蛋,辛集优质专用小麦协会、平山绿色散养鸡养殖合作社、鹿泉紫藤葡萄协会等的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以及“行唐大枣”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合作组织市场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加。三是利益联结具有逐渐紧密的趋势。利益联结方式逐渐由技术合作、信息合作和购销服务走向资金合作、股份制合作,许多专业合作组织已经发展成为较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四是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凡是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民,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据测算,同一产业,会员比一般农户最高的每年增收1倍以上,最低的增收也在10%以上。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推动了石家庄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促进了龙头企业农产品的加工出口,增强了农产品抗风险能力。

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资金匮乏,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最大瓶颈。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成本较低,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保障,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承租、置换等需要大量资金;种植大棚菜,需要一定资金修盖大棚等基础设施;申请绿色认证、注册农产品商标等需要数量可观的评估费等。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积累机制还不健全,自身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资金缺乏是一个极为普遍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地位不明确,许多金融机构考虑到风险因素,不愿向他们提供贷款,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三农的优惠政策,但缺乏配套的具体规定,很难落实到基层,农民群众无法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因此,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已日益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经济的博弈中发展十分缓慢。

2.组织化程度偏低,不能有效发挥规模效应。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应对风险考验,参与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石家庄市相当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没有严格按照章程和有关制度去运作和发展,合作社和社员之间合作意识不强,采用一种相当松散的合作方式,组织化程度不高,积累和分配机制不健全,尚未形成真正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缺乏长期发展的思路和打算,服务功能有待增强。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入社的社员少的仅有十几户,多的能达到上百户,且覆盖地域止于本乡本县,少有那种加入社员众多、覆盖地域广泛、竞争实力强大的“巨无霸”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来说整体实力不强,规模效应很难实现,带动广大社员发家致富的能力较弱,在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很难占据主导有利地位,经济效益不高。

3.初级产品多,深加工项目少,科技含量不高。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大多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销售的基本上是初级农产品,如小麦、大枣、核桃、葡萄、苹果等等,缺少农产品的深加工项目,这就造成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低,相关产业链短,并且农产品的收储、运输等环节压力较大,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另外,由于缺乏深加工的项目,农产品加工厂寥寥无几,也无法实现带动当地农民群众的就业,亦难以实现品牌化经营发展。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科技含量低、产品不上档次、整体效益差,不能很好地与一些科研机构、农业院校等进行广泛的合作,引进不到农业科技项目,造成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长期得不到改良和提升,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和股民效益不明显。

4.优惠政策难落实,亟须政府部门加强扶持和引导。虽然政府部门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重视、关心、扶持的力度还很不够,缺少明确具体的优惠政策和规定,上级的一些优惠政策难以落到实处,以至很多合作社不能真正或不能充分享受到各种政策带来的优惠。如在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的过程中,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宣传推广自己产品时,无疑要加大广告的成本,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而政府部门没有相关的扶持政策,如加强消费引导、进行优质农产品的推介宣传等,合作社产品在闯市场的进程中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在土地流转方面,缺乏政策支持,合作社用地比较分散,不连片的经营成本较高,许多社员发展规模养殖需要占地,不仅没有优惠政策,还要缴纳罚款,极大损害了社员的积极性,但在土地经营权流转方面,没有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还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设备,上新项目,改善经营环境,发展更多社员,建储备库、冷库、扩大生产场地等,往往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而政府相关部门却不能给予足够的资金和政策帮助,不能满足专业合作社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对策与措施

1.狠抓政策落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尽快制定出台《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措施和办法》,真正把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如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金融部门尽快调研出台信贷细则,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资金困难;税务部门应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和落实相应的减免税政策;国土、电力、交通部门也应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种养方面的用地、用电和运输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和优惠等等。今后几年内,应当作为政府各级部门的一项工作任务,每年选择40~50 个运作较规范、经济效益高、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扶持,如对于形成一定规模,具有一定知名度,产品质量过硬的合作社,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鼓励其申请绿色产品认证和注册商标等,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加快石家庄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发展。

2.加强组织管理,健全内部制度,强化培训工作。针对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甚至有些仅仅是一块牌子、一个章程、一个印章的情况,一方面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盈余分配、日常事务监督等项管理制度,具备条件的要办理注册登记,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还要切实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培训,提高成员素质,拓展发展空间。建议制订分级分类培训计划,培训对象可分层次进行,培训内容也可根据不同对象有所侧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或牵头人,侧重于培训合作经济基本知识、实用技术和管理办法、运行机制等;对于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般成员或会员主要培训合作社基本知识和专项技术。

第5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措施范文

发展主导产业,支撑农民增收。按照“后山村扶贫开发大兴林果促增收,川塬村设施、休闲农业提质增效促增收,城郊村旧城改造发展商贸、园区经济促增收,全区技能培训多元就业促增收”的思路,建成以刘家村、张家沟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基地12000亩,以赵家庄、石嘴头、陈家堡村为主的果品生产基地11000亩,形成了3个标准化养殖基地和大散关、冯家塬、解甲滩等“农家乐”乡村旅游基地,打造形成了“红富仙桃”、“大散关休闲农家乐”、“晁峪花椒”等知名品牌。依托爱姆食品等加工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带动粮、菜、果、肉、奶、蛋等副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发展,构成了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的多元化经营格局。全区“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3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9个、民俗旅游点6个,后山村农民的产业经营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推广“支部、协会、基地、农户”四位一体党建促发展模式,建立各类产业协会、合作社20个,先后在晁峪乡的花椒协会、石鼓镇的桃协会等建立党组织5个,创建市级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创建全省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新发展会员1400名,入社会员2089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12.82%,辐射带动1万多农户发展主导产业。

加快扶贫开发,带动农民增收。实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移民搬迁、文化事业、劳务培训的“五倾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后山区农村开发建设的资金奖励扶持意见》、《发展一村一品补贴实施办法》、《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管理方案》等政策,发放扶贫贴息贷款400万元,对农民新发展水果每亩补贴50%的苗木费。支持农村140户贫困、特困、残疾及双老家庭实施土坯房改造,完成5个村65户移民搬迁和槐树岭等扶贫重点村的开发建设任务。发展节水灌溉1000亩,完成太晁路扩建和冯家塬等37条农村产业路建设任务,解决庙坡等10个村5500人的饮水困难,建成村级卫生室61个,67个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后山村面貌得到较大改善,村级组织引领农民增收的能力持续增强。

实施举措到户,加快农民增收。制定出台《区关于切实做好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实施意见》,编制全区农民增收规划。与群众面对面填写《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明细卡》,摸清农户基本情况,帮助分析增收路径;根据农户劳动力的结构、收入结构和增收资源状况,结合实际为农户提出增收对策与建议,并落实帮扶政策措施;坚持把党委、政府支持农业、就业、创业补贴、信贷、扶贫等政策措施,印发到村,告知农户;积极引导支持创业户“二次创业”,带动乡亲邻里增收致富,帮助劳务户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增收能力,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等措施,促进种养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引导和帮助兼业户向创业型、劳务型、种养专业性转化,抓好扶贫户移民搬迁、整村推进、产业扶持、技能培训工程,促其尽快脱贫致富。

开展科技支农,促进农民增收。积极邀请西农大、省农科所等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累计推广应用经济效益好、见效快的实用技术及项目180多项。通过实施科普惠农工程,高家镇方溥英、石鼓镇赵家庄果树协会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个人和省科普惠农富民计划示范协会,分别奖励5万元。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手机短信等平台,传递农民致富增收信息,帮助解决产前经营决策、产中生产管理、产后市场开拓等难题,发挥了科技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第6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措施范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一、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体现着科学性发展观内涵

农业综合开发的宗旨和开发方式表明,它追求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界定范畴。一是开发方式即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二是资金来源即由财政资金引导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和农民自筹资金;三是节水工程、生物工程、科技示范等治理措施相结合;四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政府支持保护农业的重要措施,多年来,始终坚持“两个着力,两个提高”即:“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了改善,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初步形成了项目区“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井渠管道连成网”的格局。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化经营,提高了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带动能力。三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四是改善生态生境,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密切了党群关系。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表明,采取工程、生物、科技等综合措施开发治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条件同步改善,是当前农业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得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协同增长的成功之路。

二、把握关键、突出重点,在农业开发工作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财政支农的重要举措,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抓好事实全局的关键问题。

(一)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首要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科学诠释。农业综合开发自实施以来,始终把发展生产、农民增收作为基本任务,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关键的就是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快发展步伐。

(二)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农业本身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具有生产要素的多样性,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生产成果获得的不可预测性等。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业发展投入的重要渠道,这就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才能取得最佳效益。一是在开发方针上,必须坚持“两个着力、两个提高”即:“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在开发目标上,坚持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在开发投入上,坚持“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方针,体现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的综合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各生产要素投入的积极性;四是在开发措施上综合运用工程、生物、科技等措施,进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特别是发展节水型农业;五是在开发重点上,坚持“围绕产业扶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思路,将土地治理与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优势产品的生产基地,通过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在开发效益上,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发展,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同时还必须兼顾项目区的生态效益。

(三)坚持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要从长远着想,不急功近利,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开发之路。一是要以稳定可靠的投入体系为保障。进一步完善“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 的投入方式,不断增加投入力度,形成农业综合开发长效的投入机制。二是要以完善配套的技术体系为支撑。突出强调农业技术的投入,提高农业项目的科技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要以建立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为目标。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立协调一致的农田新格局。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在项目的规 划、立项、实施、管护利用各个阶段,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把好事办好,特别是要解决好一家一户想解决又无力解决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科技推广培训等问题。二是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利益,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农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行阳光政策,坚持公开透明。三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

三、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确保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一)科学规划,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制订规划要坚持“科学、务实、管用”的原则,一是摸清农业资源情况和耕地利用现状,找准制约因素,提出开发治理的路子、模式和措施。二是整体规划、统一布局、分期立项,实现项目建设的规模效益;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在广泛征求干部和群众意见基础上,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开发规划;四是确定目标任务,要尽力而行又量力而行,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五是项目必须经过专家详细论证可行。

第7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措施范文

关键词 棉花;高产创建;措施;对策;山东夏津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075-02

夏津县地处鲁西北黄泛冲积平原,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素有“银夏津”之称。自2009年以来,连续承担实施农业部万亩棉花高产创建项目,连年被山东省农业厅评为“棉花高产创建A级项目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夏津县按照项目要求,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对高产创建的领导,强化工作措施,集成高产栽培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保证了高产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落实各项创建技术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促进了全县棉花生产水平的提高。2013年建设了4个棉花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其中宋楼镇被列为整建制高产创建乡镇。通过省、市、县专家测产,4个高产创建示范片的0.67 hm2核心攻关田和万亩示范片均完成了高产创建任务目标,整建制高产创建乡镇棉花产量较2012年提高99 kg/hm2,圆满地完成了创建任务目标。

1 主要措施

1.1 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政府主导

为保证高产创建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农业局、财政局、宋楼镇、雷集镇等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把高产创建列为政府的中心工作,实现了由政府主导、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保证了高产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成立高产创建专家指导组,由德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高级农艺师任组长,吸收农技、植保、土肥、种子等方面的县乡技术人员参加,负责制定高产创建实施方案,提出棉花高产创建技术措施,在关键农时季节,深入示范片开展巡回指导和服务工作。

1.2 加大科技培训,提高科技素质

为了提高棉花高产创建的技术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电视技术讲座、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农民科学应用棉花高产创建技术。2013年以来,共举办电视技术指导15期,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60期以上,发放技术材料2万份,通过夏津农业信息网棉花生产技术指导信息近100期。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分别在宋楼镇和雷集镇开展了棉花高产创建专项技术培训,对高产创建项目区内600余名技术骨干和农民进行了专门培训。先后培训示范区农民3 000余人,重点推广棉花集成高产栽培技术和轻简栽培技术。

1.3 实行“六个统一”,确保技术到位

当前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造成棉花生产条件和技术应用差异较大,影响了棉花的均衡增产。为此,在高产创建示范区实行了“六个统一”的生产管理模式。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整地播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防治的“六统一”和提高生产组织化水平的要求,在不改变原来农户与土地的所有关系下,通过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开展生产技术服务,提高了技术到位率,为棉花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1.4 加强技术协作,提高技术水平

为了提高棉花高产创建技术水平,积极与国家和省、市科研和推广部门开展技术协作。聘请山东省棉技站站长兼研究员、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研究员和德州市农科院院长兼研究员为指导专家。与中棉所和德州市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协作建设了棉花高产示范基地,对棉花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进行示范推广。在示范方开展的抗虫棉新品种示范、缓控施肥示范、棉花机械化采收示范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省棉技站、省棉花中心、德州市农科院等领导和专家多次到夏津县进行指导,提高了夏津县的技术水平,推进了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格局。

1.5 整合农业项目,增加资金投入

为保证棉花高产创建的实施效果,夏津县积极整合农业项目,千方百计增加项目区的各项投入。按照“资金渠道不变、性质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测土配方施肥、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和统防统治等项目资金,重点向高产创建示范片倾斜,增加高产创建项目资金投入。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宋楼镇加大投入,加强土地改造治理,开挖疏通沟渠,提高项目区灌溉率,使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在2013年7月遭遇严重暴雨灾害的情况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显著减轻了灾害的影响。

1.6 推行社会化服务,探索新型服务模式

为了提高夏津县的棉花高产创建水平,建立长效的高产创建机制,依托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机耕队、机防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示范片开展深松深耕、旋耕整地、统一施肥播种和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如在整建制推进的宋楼镇由泰丰棉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棉田深松整地、统一施肥、统一播种等生产服务,由农家丰植保服务合作社组织机防队利用大型植保机械开展了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在雷集示范片由金秋棉花科技推广协会统一开展了全程生产技术服务。2013年开展的棉田统一深松和病虫害统防统治都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认可,为今后在高产创建区开展社会化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在高产创建示范区应用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将加快棉花高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夏津县的棉花高产创建水平,促进全县棉花生产水平的提高。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之上,探索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形式,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之上,合理流转土地经营权,形成棉花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有利于实现农业的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2013年创新农业经营模式,让企业参与进来,充分借助企业资金、人才和服务的优势,形成“企业+社会服务组织+基地”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大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宋楼镇为例,2013年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之上,由鑫秋公司将土地承包下来,再交给种植能手进行统一管理,耕地、播种、病虫害防治等农事操作由专业化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来提供,对于全面落实棉花高产轻简化栽培技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十分有利[1-2]。

1.7 加强项目督导,提高管理水平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切实加强项目的督导检查,确保创建措施落到实处。按照项目要求,建立健全了项目档案,对项目区的管理、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建立档案。详细记录项目区的地理位置、种植品种、种植基础、田间管理和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等。同时,不定期地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在万亩示范片制定统一的标识牌,并积累了棉花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等各个环节的图片及宣传指导视频等资料,促进了各项措施的落实,提高了高产创建项目的管理水平。

2 对策

通过近几年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示范片的棉花产量,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在工作中,必须做到政府主导、社会协作、社会化服务和整建制高产创建,才能取得高产创建工作的实效。

2.1 政府主导是高产创建的坚实基础

棉花高产创建工作涉及面广,必须依靠政府的主导作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保障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通过建立县、乡、村联动机制,整合项目,加大投入,确保了各项创建措施的落实。在政府的主导下,近几年在宋楼镇高产创建示范区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善了项目区的生产条件,提高了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完成高产创建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社会协作是高产创建的重要环节

棉花生产的技术指导、科技培训、农资供应、农机农艺和生产条件的改善等环节涉及多个部门,政府、企业、棉农之间的良性互动、密切协作是做好高产创建工作的前提。相关部门必须搞好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基础服务和信息服务,在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农资打假、农田设施建设、农机装备和市场信息等各个方面发挥职能作用。2013年,夏津县农业、供销、农机等部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协作建立了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区,对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特别是在棉花机械化采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相关企业围绕高产创建,积极开展农资供应、售后服务和技术指导,在农资供应上实行连锁直供,在售后服务上实行全程跟踪,加强技术指导,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关注高产创建、参与高产创建的新局面[3-4]。

2.3 社会化服务是高产创建的有力保障

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展社会化服务是落实高产创建关键技术的有力保障。2013年,夏津县在2012年开展统防统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壮大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植保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广泛参与棉花高产创建,为项目区的棉花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促进了棉花生产向专业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各个示范片建立了病虫害统防统治示范区和棉花深耕深松示范区,开展统一深耕、统防统治为主的统一作业,创新了棉花高产创建的新模式,促进了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

2.4 整建制是高产创建的有效途径

通过整建制棉花高产创建,可以进一步提高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参与棉花高产创建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技术服务、试验示范以及举办高产竞赛等活动,可以充分展示高产创建的效果,增强棉农争创高产的信心,激发棉农的积极性,带动棉花生产的发展。通过全方位的宣传发动,可以营造全民创建的氛围,促进高产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巩固和深化高产创建活动的成果。

3 参考文献

[1] 于佃平.高产创建为农业技术推广搭起新平台第六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优秀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56-258.

[2] 陈汝涌.山东省滨州市开展棉花高产创建活动的成效与建议[J].中国棉花,2010(10):36-37.

第8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措施范文

1、建立了领导班子。3月份,XX市通知后,XX县XX县示范合作社建设工作召集农口相关部门作了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XX县经管局负责整个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和迎检等工作;二是明确了**XX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三是健全工作机构:XX县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20**]32号文件),XX县级主管领导任组长,财政、发改委、工商、税务、银信、农业、农经等部门一把手为成员。县农经局作为业务主管部门,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工作小组(*农经发[20**]06号文件),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镇人民政府和**香芋专业合作社也明确了专人分管。县委、县政府还下发文件《关于加强农业产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发[20**]7号),要求“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支持创建“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和“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健全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其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县农经局重点抓好**香芋专业合作社试点示范,各乡镇办事处也要指导种养大户和加工流通大户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XX县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部门具体抓,精干力量专门抓的良好工作格局。

2、建立了督查和联席会议制度。县政府督查室定期组织对为民办实事单位任务完成情况的督查,并对完成进度和完成情况进行了通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几次联席会议,进行了工作部署研究和情况通报,及时解决示范合作社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3、高标准选取示范合作社。XX县将**XX省级示范点建设,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该合作社成立较早,组织运作较规范,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交通方便。XX县**镇、塔峰镇等乡镇种植香芋面积广,涉及农户多,香芋产业发展快,合作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示范带动效应明显。三是合作社有一个好的领头人。理事长唐昭旭是现任村干部,从事过多年的农产品经纪人事业,XX市场营销能力,为人诚恳,群众号召力很强。

4、安排了必要的工作经费。县财政今年预算安排了示范合作社建设工作专项扶持经费3万元,用于基地建设、品种改良和推广种植;预算了必要的工作经费4万元,用于农经部门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宣传、培训、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

二、精心制定实施方案

XX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XX县实际,我们制定并以蓝政办函[20**]48号文件下发了《**XX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示范点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实施内容、实施步骤和工作措施,做到有准备、有内容、有措施、有步骤、有要求。同时指导示范点制定了《**县**XX省级示范合作社实施方案》,对合作社要规范的内容及工作步骤、工作措施作了具体安排,确保创建示范社工作顺利开展。

三、狠抓指导规范建设

为把创建示范社这一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真正办出示范带动效应,县农经局基本上每月有1~2次要深入到示范点现场办公,抓好业务指导,解决具体问题。

1、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合作社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建设。一是抓制度建设。制定了完善的章程,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并明确分工和岗位职责。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重大事项由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合作社社员参与管理,自我发展。建立了生产安全记录制度。合作社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抓好无公害生产、农事田间活动、销售去向等生产经营记录,强化产品质量追踪问责。二是抓财务建账。建立健全了合作社XX年以来的财务管理账,如总帐、现金帐、银行帐、明细帐和会计报表。设立了成员账户,并进行了盈余分配,按交易量比例返还给成员的可分配盈余占60%。出纳、会计、审核岗位职责分明。三是抓场地布置。合作社办公室、培训室修缮一新,并对照示范社的要求完成了场地布置,所有制度、宣传板面上墙公示。四是抓办证。合作社经过工商变更登记,核准正式名称为“**县**香芋专业合作社”,共有会员51户。办理了组织机构代码证。五是抓建档。合作社各种档案资料分类归档,一目了然。六是抓品牌建设。5月份,XX县农经局支持,合作社注册了“舜玉”牌商标,XX县特色农产品--特别是蔬菜商标注册零的突破。实行品牌统一制度,抓好合作社成员产品包装和品牌的统一,能够形成品牌优势,XX市场竞争力。

2、抓好基地建设,搞好示范带动。3月初,XX县桃川引进了优质香芋芋种6万多斤,在**镇沙溪村建设了300亩的示范种植基地。示范基地设立了永久性的宣传招牌。今年来,合作社指导农户进行了防治病虫害操作,发放技术资料500多份,发放种子、肥料、农药等农用物资5批次,价值20多万元。

3、开展培训教育,提升合作理念。一是合作社组织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培训,内容包括生产技术和专业合作知识等,由理事长主讲种植技术、县经管局领导到会作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知识讲课。二是农经局开展了对乡镇农经干部、合作社理事长等人员参加的合作知识理念培训,特别对示范合作社财务人员加强了基本的财会业务知识和实践操作培训、指导,努力造就一支懂经营、会指导的管理队伍。

4、做好项目申报,争取财政扶持。我们抓住国家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财政专项扶持资金。6月份,县农经局、财政局联合为示范合作社申报了中央财政补助项目,XX市场信息服务。如果资金到位,将极大地促进合作社的发展。

第9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措施范文

一、整改原则

(一)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巡视组在巡察中指出的问题,举一反三,全面查找合作社在建设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树立系统思维,建立问题台帐,提出解决措施,实施“销号”管理。

(二)坚持较真碰硬。聚焦突出问题,坚持从严要求,狠抓责任落实,能立即解决的立行立改,不能立即解决的制订计划,限期整改到位,坚决做到真反思、真整改。

(三)坚持质量优先。按照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要求,严把质量,狠下一番“绣花”功夫,防止浅尝辄止,不断加大“进”的力度,提高整改效果。

二、整改目标

(一)认识到位,增强攻坚动力。着力解决领导干部思想上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的问题,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增强整改的决心和动力。

(二)责任到人,确保整改实效。按照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要求,聚焦突出问题,细化整改方案,建立整改台帐,明确整改责任人,逐一“销号”整改。

(三)措施到位,健全长效机制。以整改为契机,积极探索针对性强的工作举措,进一步完善合作社建设、管理、运行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形成长效机制,确保农民合作社健康稳定发展,充分发挥合作社在产业发展和农民脱贫、增收致富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三、整改措施

(一)加强合作社日常管理和服务。在全县每个乡镇农经站固定1-2名工作人员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负责辖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指导、政策咨询、信息统计等服务,现场帮助合作社解答政策方面的疑惑,解决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协助合作社申报农产品质量认证,创建合作社产品品牌,壮大合作社发展实力。

(二)深入开展示范合作社创建活动。在全县组织开展以“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合作社创建活动,要求合作社严格按照“四化”标准进行生产和经营管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管理规章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及时发现和培育一批先进典型。同时,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对产业发展好、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合作社在项目安排、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

(三)加大合作社骨干培训力度。结合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相关政策法规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同时,组织合作社骨干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开阔视野,通过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用以指导当地合作社的发展。

(四)创新合作社联结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合作社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联结服务机制,引导合作社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同时,抓住阿里巴巴、京东集团等大型电商企业进驻我县的有利时机,与合作社建立直采直供关系,为农产品销售搭建便捷通道,提升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水平,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四、时间安排

整个整改工作从9月16日开始,至9月28日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摸底调查(9月10-15日)。局组织包片挂点领导与县乡镇农经站和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同志深入各乡镇对全县所有农民合作社在依法登记、民主管理、财务规范、经济实力、服务能力、产业发展、社会声誉等方面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调查。

第二阶段:整改落实(9月16-25日)。针对摸底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制订整改措施,抓好整改落实。

第三阶段:检查考核(9月26-28日)。局组成检查组,对合作社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搞好查缺补漏,对整改不力,不能发挥任何作用,不按规范进行管理的合作社,建议工商部门对其取得的法人营业执照予以注销。

五、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局成立规范合作社建设管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局属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定期调度整改工作情况,提出整改意见,研究解决整改落实中的问题,确保整改工作到位、责任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