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物趣闻范文

动物趣闻精选(九篇)

动物趣闻

第1篇:动物趣闻范文

According to tests made at the Institute[研究所] for the Study of Animal Problems in Washington, D.C., dogs and cats, like people, are either right-handed or left-handed, that is, these animals favor either their right or left paws [爪子].

Migrating [迁移的] geese fly in a V formation [队列] to save energy. A goose’s wings flutter[扇动]the air and leave an air current behind. In the flying formation, each bird is in position to get a lift from the current left by the bird ahead. It is easier going for all, except the leader. During a migration, geese usually take turns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An electric eel[电鳗] can produce electricity of more than 600 volts[伏], 3 times more powerful than a household outlet. It not only uses this power to kill its prey but to locate it as well. Though it is born with eyes, it will be blind after it grows up. It finds food by its electricity in the same way as man uses radar [雷达 ].

A hummingbird’s[蜂鸟的] average weigh is less than a penny. It has a body temperature of 111 degrees and beats its wings more than 75 times a second. A newborn hummingbird is as big as a bumblebees [大黄蜂]and its nest’s size is as big as a walnut. The hummingbird is the only bird that can fly backward.

The penguin [企鹅] has a organ above its eyes that can transform salt water into fresh. The penguin has only one mate during its life and is such a conscientious [有责任心的] parent that it will, if necessary, starve[饿] to death in order to provide its children with food.

The female knot-tying weaverbird [织巢鸟]will refuse to mate with a male who has built a shoddy [劣等的] nest. If the male is refused, it must take the nest apart and completely rebuild it in order to win the affection [喜爱] of the female.

Though the giraffe’s neck is about 9 feet long, it has the same number of vertebrae[脊椎骨]as a mouse’s—seven. The giraffe’s tongue is 18 inches long. It can open and close its nostrils [鼻孔] at will. It can run faster than a horse, and makes almost no sound.

A horse focuses[聚焦] its eye by changing the angle of its head, not by changing the shape of the lens of the eye, as humans do.

It is the female lion who does more than 90 percent of the hunting while the male is afraid to risk his life, or simply prefers to rest.

There are no penguins at the North Pole. In fact, there are no penguins anywher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北半球] except in zoos. All seventeen varieties of the birds are found below the equator [赤道], primarily in Antarctica.

Arctic terns[燕鸥] that are found in North America and the Arctic migrates each year as far south as Antarctica and back, a round trip of over 18,000 miles. This is probably the longest migration flight.

如果袋鼠的尾巴离开地面,袋鼠就跳不起来。它要靠尾巴推动才能离开地面。

华盛顿特区动物问题研究所的试验表明,狗和猫像人一样,也有右撇子和左撇子——即有些喜欢用右爪,有些喜欢用左爪。

迁移中的大雁群成“V”字队形飞行是为了节省能量。一只大雁的翅膀扇动空气,在身后留下一股气流。在飞行队列中,每一只大雁都得到前面的雁产生的气流的升力。这样,除了领队以外,所有的雁飞起来都省力些。一次迁移飞行中往往有几只大雁轮流领飞。

电鳗能释放出超过600伏的电,是家用电灯电流的3倍。它不仅用这一电力杀死猎物,还用它寻找猎物。电鳗虽然出生时有眼睛,但是长大后会变成瞎子,它像人使用雷达那样通过放电寻找食物。

蜂鸟的平均体重比一枚一便士的硬币还轻。它的体温达111度,翅膀每秒种要扇动75次以上。孵出的蜂鸟只有大黄蜂那么大,其巢只有核桃那么大。蜂鸟是唯一能倒退向后飞的鸟。

企鹅眼睛上边有个器官能将盐水变成淡水。企鹅一生中只有一个配偶,对子女很尽心,为了给孩子们找食甚至不惜自己饿死。

会打结的雌织巢鸟不肯同造窝马马虎虎的雄鸟。如果雄鸟被拒绝,它必须将巢拆掉重新造一个,以赢得雌鸟的爱情。

尽管长颈鹿的脖子约有9英尺长,但它和老鼠的颈椎骨的数目一样,只有7块。长颈鹿的舌头有18英寸长。它能任意开闭鼻孔,能跑得比马快而几乎不发出任何声音。

马通过转动头的角度使眼镜聚焦,不像人那样通过改变瞳孔的形状聚焦。

90%的食物由母狮猎取,雄狮则害怕用生命冒险或者只是喜欢休息。

第2篇:动物趣闻范文

2、世界上最重的活昆虫是非洲一种名叫“格利爱思”的甲虫,它有一个人的手掌那么大,体重达100克左右。

3、一个蚕茧看上去是那么不显眼,可是里面包含有1公里长的蚕丝。

4、最小的哺乳动物是白齿鼠,每天要吃比身体重3倍的食物。

5、蜉蝣虫的寿命只有6个小时,但排下的卵要用整整3年的时间才能孵经出来。

6、南美的虎鸟可发出类似老虎的叫声,而驼鸟能把狮子的声音模仿得维妙维肖。

7、雄蚕蛾的嗅觉异常灵敏,竟可以发现远在10公里外的雌蚕蛾。

8、龙虾的血液是蓝色的。

9、鼹鼠虽然个头不大,但可在一个晚上挖掘出一条长76米多的地道。

10、蜂鸟善飞,却不会走路。

11、鳄鱼凶猛异常,却双目色盲。

12、象有特别灵敏的听觉,能捕捉到老鼠的脚步声。

13、一种亚洲鱼可以离水生活整整一个星期。

14、非洲的羚羊则有在水底下睡大觉的本事。

15、在非洲,有一种常被误为昆虫的蜂鸟,身长不足2厘米,体重只有2克。

16、马达加斯加是倭猴的家乡,这种猴子身材短小到与老鼠不相上下,可弹跳能力特别强,一次能跳3米远。

17、美洲沙漠里的牧豆树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根系十分发达,可以扎入地下33米的深处。

18、最大的水果是双重椰子,产于非洲的塞舌尔群岛,每一个重20公斤左右。

第3篇:动物趣闻范文

[关键词]电视新闻、故事性、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1)04―0084―02

电视新闻讲究“用事实说话”,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做客观真实的报道。但这并不意味着做新闻一定要一本正经、不苟言笑,新闻也可以做得生动有趣、富有人情味,这也就是新闻的“趣味性”表现。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能够做到生动有趣,但“趣味性”却是提升新闻价值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新闻价值具有若干要素,可以概括为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虽然“趣味性”位列最后,但趣味性加入到新闻中,或者新闻中的趣味性被放大,都可以使受众更乐于接受,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近几年社会的发展,新闻创作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趣味性”对于提升新闻价值,拉近与观众之间距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提高电视新闻的“趣味性”,方法见仁见智。其中,笔者在近几年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发现,很多新闻报道开始尝试用故事的框架搭建、切入新闻事实,特别是对于一些时政、经济类新闻的报道,大大提升了新闻的可视性,丰富了新闻内容,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最终起到了极佳的宣传效果。如某年春节前夕,辽宁电视台《辽宁新闻》播出的一条新闻,主要报道节日商品琳琅满目,百姓采购年货这一信息。新闻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购物故事切入,再画龙点睛地配上一首网络红曲《我赚钱了》,在“我赚钱啦,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的歌声中,通过主人公的购物故事,引出老百姓腰包鼓了,红红火火过大年的主题,有效地提升了这则新闻的感染力。

用故事做新闻,并不是说要改变新闻的本体,而是指用故事的形式将新闻做得更具可看性。学者苏田冰曾经提出电视新闻故事化创作的观念,即“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借鉴故事的写作方法,将新闻事实以叙述故事的方式展现给受众,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看性,赋予新闻以一定审美效应的新闻表现形式。”笔者认为,故事的创作技巧十分多样,新闻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合理汲取这些创作技巧,将新闻信息用另外一种独特的方式传播出去,实现传播效果。实际上,当前很多电视媒体在新闻创作上已经采用了这种故事化的创作方式,传播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一、用故事做新闻,从小事切入,以小见大

写故事重在开头、结尾,做新闻亦是如此。新闻讲究“用事实说话”,报道内容需客观真实,但为达到吸引人注意、实现传播效果的目的,在写作和报道方式上,也要讲究生动,给观众以真实之感。这就要求新闻要有小而精的切入点,以小见大,用吸引人的小故事巧妙地引出大的新闻背景,具体、生动、让人信服。

日前,湖南卫视一条新闻给我们做了生动的示范。某地的城市环境问题一直以“差”著称,但随着近几年的综合治理,城市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在报道中,记者出镜后连一句有关环境治理的话都没提,而是拿一户渔民王大爷说事,“现在的王大爷每天爱干不干,一年还能挣三四万块钱,但是5年前,起早贪黑、摸爬滚打,一年下来还可能只赔不赚……”然后进入新闻画面和人物采访,再往下说才引入正题,原来以前不赚钱是因为水黑、环境极其恶劣,现在赚钱是因为水清,环境整治得当。实际上,这条时政新闻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的兴趣,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巧妙之处就在于新闻的开头以一个小故事引入,用观众群中一户人家的生活变化、切身体验,承载了城市综合治理这一大的新闻内容,实现了“以小见大”的新闻主题。

在新闻中添加故事性,这也正是新闻“趣味性”的显著表现。新闻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本身,无论对于传者还是受众而言,生活都是多姿多彩的。如何讲新闻,如何讲故事?二者在大多数时候是可以相通的。即使对于一些时政新闻而言,也可以恰当地融入故事性,有效地提高新闻的生活质感,提升新闻报道的综合价值。

二、用故事做新闻,采用平民视角,以情动人

做电视节目,要想提高感染力,无不关乎一个“情”字。说到底,电视终归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区别于科学、哲学、道德和宗教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艺术具有形象和情感,电视新闻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亦不例外。故事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各种大事、小事进行提炼和艺术创作的结果。新闻也来源于生活。从这一点上看,二者具有共通性。故事容易让人接受,那么新闻又为何不可披上故事的外衣,贴民的视角,以情动人,走进观众的内心呢?

想起十几年前鲁豫“说新闻”的方式对国内业界的影响,许多人都记忆犹新。过去,我国的新闻报道基本上采用“播报”的方式,新闻内容也多以时政要闻为主,严肃却呆板,始终有一种凌驾于观众之上的感觉。凤凰卫视早间新闻主播鲁豫,不播报而改用“讲”新闻的方式,像讲故事一样将新闻娓娓道来,极大地吸引了受众的兴趣,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取得了巨大反响。

几年前,《辽宁新闻》有一组获得辽宁新闻奖的系列报道《小人物铸就大文章》,采用人物系列的方式,记录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历程。报道避开理论说教、宏观视角这种大而空的方式,而将摄像机对准了一个个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默默牺牲、无私奉献的普通人,用他们的真实故事诠释主题,用他们的真实事迹感动观众,用他们的奋斗精神彰显振兴主题。整部系列真实感人,新闻效果突出,堪称一部优秀的新闻作品。

打百姓视角的“情感牌”,是新闻“趣味性”的重要表现。新闻传播的目的不仅要让受众了解信息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使受众产生心理的认同,接受信息。应该说,“情感”是保证新闻最大限度地实现传播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三、用故事做新闻,“讲”故事的技巧,引人入胜

讲故事有3大要素:情节、悬念和矛盾冲突。做新闻虽然不能靠主观臆想凭空加上花边和噱头,但在保证新闻内容完整真实的基础上,如何去“讲”、去“说”,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着实需要借鉴“讲”故事的技巧,出奇制胜。

我国目前新闻报道主要有两种方式:消息类报道和深度报道。对于后者而言,借鉴“讲”故事的技巧尤为重要。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有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新闻评论等几种,以时间长、内容多、篇幅大为特征。目前,国内各电视台在深度报道中使用较多的技法就是套用讲故事的模式,倒叙、悬念、矛盾,一层层抽丝剥茧,最后将新闻事实公之于众。当然,不是所有的题材都适合采用故事技巧,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种手法有奇效,百姓接受的程度很高,大大提升了报道的趣味性和可视性,使电视新闻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

辽宁卫视《新北方之正在行动》就是一突出的例证。《新北方》做的是新闻,《正在行动》做的是新闻的深度报道。《正在行动》虽然做的是新闻,但为了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在组织新闻结构、介绍新闻人物、讲述新闻事件等方面都采用了很多技巧,同时利用声画结合的视听效果,营造新闻环境,渲染气氛,刺激观众的眼球,最终实现传播效果。

第4篇:动物趣闻范文

[关键词]新闻价值;新闻尺度;新闻关注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094 — 02

一、 新闻价值的内涵

不同的新闻理论教材,给“新闻价值”做出了不同的定义,我觉得已经把新闻价值的内涵说清楚了,再作定义反而难了,因为定义只是一句话,一句话如果能把问题全说清楚,那何必要做那么深的研究呢?如果非要给一个定义,只好给出一个不得已的定义:一个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对媒体来说是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对事实的选择标准,对读者来说是事实的使用价值),叫做新闻价值。

这句话其实是同义反复。所以,我建议重温恩格斯的一句话:“在科学上,一切定义都只有微小的价值。”(选集3卷122页)。

其实,新闻价值是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被称为记者的“第六感官”,它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新闻价值对传播者而言是一种选择事实的标准,对受众来说是一种使用价值的标准(有用、有趣等)。但需注意两个要点: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要统一;第二,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要统一。

二、新闻价值的产生

有组织的主动传播者在新闻传播中居于主导地位,他掌握的信息通常比接受者多。就新闻这种信息而言,如果传受双方掌握的新闻完全一样的话,就不会发生新闻的传播了。

传播者往往是出于利益(比如媒体要赚钱)、情感(比如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互相传递倾诉衷情),或是寻找新信息的需要而发出信息,一旦对方接受了或产生了回应,发出的那个信息便有了“价值”(这个“价值”不完全是交换价值)。如果这种信息是新闻,那么发出者和接收者共同认可的那些信息,便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需要强调的是,只被一方认为有价值的新闻,在交流中没有被对方接受或得到回应,这个新闻对另一方来说是没有价值的。确认新闻价值的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双方都要认可,双方共同认可,才能形成关于新闻价值的理念。

在上面谈到的情形中,还包含着另一个前提,即接受者的“不知”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

如果接受者已经知道了某个事实,这个事实尽管非常重大,也没有新闻价值;如果一个事实发生了很长时间,但对于不知者来说,你告诉他了,对他来说仍然是新鲜的,就可能是新闻。所以新闻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要看接受方面的情况。

它是新闻吗?对我来说是新闻,对他来说也是新闻。生活中我们常常这样说。对我来说、对他来说是新闻的事儿,我、他都不知道,如果知道了,就不是新闻了。这里谈到的“新闻”,有的与公众关系不大,有的带有社会性质,但一经传播,仅仅对“不知”的个人有意义。如果是大众传播,就涉及到广大受众是否知悉所传播的事实。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决不可能成为大众传播中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这就是说,无论如何不能重复接收者已知的东西(包括一些套话和表达的套路),有新鲜内容是新闻的基本特点之一。在传播的时候要考虑读者知不知道这件事情,要是读者知道了,就没有必要传播了,因为它已经不是新闻。这个问题我在翻来覆去说,为什么?打开我们的报纸,看看我们的新闻联播节目,很多东西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它还在说!传媒人在做新闻时必须要考虑,能有多少人会看这种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传媒自身的经济效益可能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因为你没有遵循新闻工作的特点。可能作为个人,我们改变不了这种整体的局面,但至少要有新闻价值的理念,尽量避免这种情形。

除了“不知”这个前提,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也是新闻价值理念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

“不知”是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必要条件,但并非所有不知道的事实都具有新闻价值,还需要进一步考察接受者方面的情形。如果某人(或某些人)对某个事实无兴趣、不关心或不需要,即使不知,对他(们)来说也不是新闻。“新”的事实,只是为有新闻价值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传—受之间权衡,特别要得到接受者的认可,这才谈得上使用新闻价值的理念。说到这里,其实我们又回到了第一个前提: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

新闻价值的理念,揭示的是一种实用意义的社会关系。这条新闻对我有用,我感兴趣,我又不知道,这样的新闻我才会接受。这种关系或评估指引着对所报道事实的选择,于是就产生了各种选择新闻的标准。

人们关注有价值的新闻,原因在于:

(1)人对异常事物的关注。这恐怕是所有哺乳类动物的本能,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应该更有目的性。有一句广告词我记得很清楚:“好奇,是对生命的回报”。这句话把人的这种本性说得很形象。人之所以是人,一定程度上在于他具备好奇的本能,这正是人的生命的表现。恰恰是人们对异常事物的关注,使得新闻价值有一套标准。

(2)人对相关利益的关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有了较为强大的利益驱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实,肯定有新闻价值。

(3)人对个人偏好的关注(兴趣所致)。这里就涉及到媒体不同的服务对象问题。媒体有综合性的、专业性的、行业性的、兴趣性的等等,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的偏好或工作需要,不同的需要和兴趣形成不同的群体,因而不同的传媒因服务对象的差别,其对事实选择的新闻价值的标准也会有所差异。但在大的方面,相对宏观的意义上,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价值标准大体是一致的。

三、新闻价值的实用意义及新闻记者的判断能力

受众接受某条新闻通常完全出于对其使用(实用)价值的判断。这种使用价值包括直接需要,比如我要做股票,就需要看股市新闻。还有就是感兴趣,由于惊奇而对事件产生了想了解的愿望。

传播者发出某条新闻,一般要基于受众对新闻使用价值的考虑,但同时还有传媒的经济利益(交换价值) 、政治利益(宣传效果)的考虑,因为我国的媒体负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责任。传播者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会影响一家传媒用什么和不用什么稿件。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不同报纸的版面编排看出相关编辑的好恶或兴趣所在。

因为我们是人,人是高级动物,最高级的有机体,对外部环境有一种本能的感知。环境被有机体感知,是一种选择性的提取,因此人有很强的信息选择能力。我们在观察事物、选择信息的时候,由于有明确的选择目的,而且还有选择性记忆,往往注意力会高度集中。记者为什么能够在很多事实中迅速抓住某个值得报道的事实?这实际上是一种注意力高度集中和专业化的结果,这种情形下会产生“万绿丛中一点红”效果。这是人对外部的感知。我们每个记者都有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受众也有这种能力,但是需要锻炼一下,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记者的这种职业本能。

在不同的信息比较中,人们能够迅速判断出这个信息绝对重要,那个信息相对不重要。在比较中关注新鲜的信息,也是人们的选择信息的一种本能表现。人们会本能地关注和接受更新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处于主流信息的边界(边缘化的),因为主流的信息大家都很熟悉了,反倒是边缘的信息容易吸引人的目光,这是生活常识。可是我们现在的某些新闻选择,却天天在违背这种生活常识。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我们有一种判断事实是否是新闻的能力。

四、提高新闻价值应注重的问题

重要性是新闻价值的主要因素,也是核心因素。重要性包括通常所说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等要求和内容。而资产阶级是以趣味性为新闻价值的核心和基础。时新性是新闻发生的根据,具有确定新闻事实的最起码的特质。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时间性,即新近发生。二是新鲜性,即新鲜感强。三是时宜性,即传播时机。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包括内容选题的趣味性和表达形式,传播形式的趣味性。但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主义新闻讲趣味性,但排斥庸俗黄色、片面追求刺激的低级趣味。

其实,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相对来说越有新闻价值。如果某类事实经常发生,非常普遍,这个事实一般不会具有新闻价值。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这样一句话:惊奇是探求哲理的开端。这是说,某些事实偏离常规了,人们就会对它感兴趣。首先是惊奇,有了惊奇之后,人们才进一步探索,得出一套哲理来。如果没有惊奇这个起点,后面什么也没有了。

还有,不确定性越大,便越具有新闻价值。当事实处于模糊和无法知晓的状态之时,能够减轻这种状况的些微信息,都会具有新闻价值。这种信息可以是一个新的事实,也可以是一个观点。

那些直接发生在受众身边的与利益相关的事实,通常都具有新闻价值。这样的事实一般都较为枯燥,所以能够具备新闻价值,因为与受众的利益紧密相关。当然,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这样的事实一般是比较重大的、影响全局或精神上震撼人的事实,比如“9.11”事件,尽管它是局部的,一旦爆发,人们都非常关心,因为它的影响面太大了,能够立即产生影响。在“9.11”发生后的第二天,即9月12日,全世界所有的综合性报纸(《人民日报》除外,头条是《全运会火炬接力典礼》)的头版头条都是“9.11”这条新闻。

由于我们每位新闻从业者服务的传媒是不一样的,传媒形态不一样,版面、频道也都不一样,你对事实的选择标准会有所不同。教育程度和专业、经济收入、民族或种族或宗族等方面的事实,受众与之的心理距离,都会使选择标准不同。

著名人物身上发生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不用多说,而且现在我们做得有点过分了,不停地挖名人隐私。但是后一点,我们忽略了。同样的事实,发生在无名之地,不是新闻,发生在著名的地点就有可能成为新闻。在报道中若突出这个著名地点,可能会自然而然地抬升所报道事实的新闻价值。这一点,我们在报道中需要充分利用。

到此为止,前面强调的所有的事实,发生的频率都是有限的,可是我们的媒体每天都要出版,广播电视每天每时都要播出,到哪儿找那么多适合报道的东西呢?下面一条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凡是含有冲突的事实,多少都有新闻价值。内含的冲突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第5篇:动物趣闻范文

【关键词】新闻 故事化 真实性

新闻界前辈徐铸成曾言,记者好比厨师,做新闻也是一门讲究“烹饪”的艺术,通过前期采访,有了好的原料,在后期编辑时还要精心选料、设计好菜谱。那么,什么样的菜式和特色最惹观众喜欢呢?答案无疑是细节化、情节化、故事化。

“新闻报道故事化”如今是我国新闻报道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已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被广泛运用,渗透到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何谓新闻故事化呢?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所谓:“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新闻故事化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贴近性,契合了受众深层次阅读需求,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另一方面,新闻故事化手法的不当运用,也易造成对新闻本质特性的伤害,使新闻的真实性遭到质疑。

一、故事化新闻的勃兴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两个基本特征,而真实性更是新闻的生命、最本质属性。对“故事”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由此看出,故事是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对真实的或虚构的事情进行生动的加工创造,适合于口头讲述的、通俗易懂的叙事文学体裁,具有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形象鲜明、语言的通俗易懂等特点。不难发现,新闻与故事,有着本质特性的差异。

传统的新闻报道“倒金字塔”结构,强调的是信息和传达,对新闻作为故事叙述的生动和文学美感侧重不多。随着媒介的发展、受众需求的拓展,故事和新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把新闻事实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新闻故事化报道方式被大量采用,并且受到了受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也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如今,“新闻故事化”表现手法被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竞相运用,因其摒弃了单一、简单的叙述性报道,充分运用了事件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赋予其新的审美理念和深层意味,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好奇心和阅读欲。

新闻是传播信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讲故事”是一种文艺娱乐,有人担心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新闻,不仅缺乏信息量,而且还流于庸俗,导致新闻娱乐化。故事化新闻,虽带有故事这个定语,但它仍属于新闻的范畴,具有新闻的本质特性,新闻故事化只是采用故事化这种表现手法来对新闻进行报道和传播,新闻的本质真实性和时效性依旧不变。

二、故事化新闻表现技巧

新闻学就是事学,新闻就是报道事实,讲故事应该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离开讲故事,即使是新闻评论,也会艰涩枯燥乏味。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那么新闻报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死板、生硬、单调、枯燥的毛病,变得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从而易于传播,更收功效。因此,以简练、生动、流畅又逻辑清晰的语言来讲清楚一个故事,应成为一名记者和编辑的基本功。

1、用心构思

有了好的故事内容,还必须构思好,否则,故事就会被浪费了。首先要给故事一个定位,对故事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有个准确认知和把握。故事基本上有两种:单一型故事和复合型故事。单一型的故事,本身具有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并且有头有尾,十分完整,不乏细节。只要将这个故事展开,就非常有趣、有益,这有点类似通常所说的“事件性报道”。复合型的故事,可以看作一个“大”故事、“总”故事,需要把类似的几个事例集纳、综合在一起,这大多用于综述、专稿、特稿、调查报告等。对故事有了准确定位,亦即对故事的内容、形式、价值有了准确判断,将决定你下一步的写作是否成功。

2、凸显主角

新闻是因“人”而生动的。在新闻的诸要素中,新闻人物是主角,是构成新闻的主体。因此在采写新闻时要做到见物更要见人。抓主角,新闻报道才能鲜活起来。要选择那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人作为主角,这样读者才会对你的文章产生兴趣,才能让你阐述的观点在他们中间引起反响。凸显主角,需要在人物性格刻画上下功夫。首先记者必须对主角有着充分的了解,不能只是单纯地列出人物的姓名、职业、年龄等等,那样无法让读者去了解你想要刻画的人物,达不到栩栩如生的刻画效果,也不能光说他很聪明、滑稽等,必须细致传神地描述他的言行,通过具体事例和在事件冲突中的表现,展示一个人的性格。

3、题材有趣

趣味性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众对新闻越感兴趣,新闻的价值就越大。作为媒体,只有让所刊播的新闻让更多的受众记住、认可、产生共鸣,才能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趣味性可以让新闻事实充满情趣、富有人情味、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因此,记者应尽可能地捕捉件中有新意的情节和细节,通过有画面感的描写和场景设置,细致入微地展现新闻现场,让读者如临其境,使听众的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主题,增加了新闻的人情味和贴近性。

4、突出细节

细节是新闻中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当新闻报道过后,在受众的脑海里逐步消减,形象日趋模糊,而传神的细节,如一句话、一个细小动作等,往往能触动人的心灵,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想到也许这是同年迈多病的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感情,“扑通”跪倒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说完流着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这些点滴的感人情节,很能打动人的心灵,读后让人留下隽永印象。

5、注重描写

没有场景描写,故事就没法讲。一个好的环境描写包括了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和触觉感受四个部分。在写作中,记者要注重描述,运用各种感觉,将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描写出来,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也就是说,不要直接告诉听众发生了什么,而是要用自己的描写让他们去感觉发生了什么。如路透社消息《美国提案被击败中国将进合国》一稿中,就写到:“联合国的代表们今晚击败了美国为保住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所作的努力,从而为北京进合国铺了道路。代表们在走廊里大声发笑,他们唱歌,欢笑,喊叫,拍桌子,有人甚至跳起舞来……”这些形象的描写,把读者仿佛带回到那个场景中。

此外,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语法、文法、逻辑、修辞等文字的基本方面也不能忽视,要注重运用文字的魅力来叙述好故事。一要尽可能做到具体,不要大而化之地用模糊语言,多用实在的具体的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二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动词使人不感到枯燥,形容词使人对新闻产生疑虑。三要简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四要有交谈感,作者给读者的感觉是个别聊天,而不是在体育馆里听演讲。五要有连贯性,故事要顺畅,一气呵成,不阻梗,不中断人的兴趣。为此,就要解决好过渡段落,写好转折和过渡;交代来历出处,以证实信息的可靠性;解释说明,不让读者纳闷和产生困惑。

三、如何找到好故事

既然讲好故事,对新闻的成功意义重大,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好的故事?好的故事素材靠发现、靠寻找、靠筛选。

首先,要有故事意识。故事意识即故事敏感,如果新闻感麻木,就会对故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白白错过。其次是要广泛阅读,从有关出版物和文字材料中寻找选题,从采访对象的有关总结、报告、讲话、笔记等书面材料中寻找故事,包括故事线索、故事的蛛丝马迹。

找到好故事,还要广交朋友,多和“消息灵通人士”沟通,通过他们提供故事信息;和采访对象多聊天,闲谈、侃大山,看似非正规的采访,往往是发现故事线索的最佳途径,随和地放下架子的聊天,往往能听到一些你所求之不得的故事。

四、新闻报道泛故事化隐忧

新闻报道泛故事化的现象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从故事情节来说,在新闻报道采编制作过程中,记者难免会有故意展现故事情节曲折性、夸大或扭曲人物形象,以表现故事的离奇,从而忽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记者过多的人为安排和主观情感的记录,使得新闻故事多有失实。如近年来媒体发生的纸馅包子、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逼出跟踪潜艇、女老大包养16男等,虽然故事性十足、绘声绘色,但没有了真实性,给媒体公信力造成极大损害。其次,情节讲究逻辑性,很多媒体也因没有那么多传奇色彩的人、事作素材,出现泛故事化现象,导致人物形象很是苍白,很多报道、节目显得越发矫揉造作,不伦不类。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争取受众的最大化,一些媒体过分倚重故事化,也带来新闻报道流于浅薄,“三俗”现象一度泛滥。新闻报道本身承担着规范社会的功能,大众媒介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还承担着媒介责任和道德约束等职能,不能只是一味的迎合和满足受众的需求,还应该对受众进行合理的引导,发挥媒介的导向作用。

第6篇:动物趣闻范文

角度,即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又称“视点”、“观点”等。文学艺术创作讲究角度,电视新闻写作同样重视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同一新闻事件,记者选择不同的报道角度,可以给观众提供不同的信息,呈现的效果也会不一样。

新闻角度, 《新闻学大辞典》将其表述为:“记者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正如黄健文在《新闻角度刍议》一文中说的:“一件新闻作品,角度选准选好了,它就会像磁石吸铁一样吸引人,使你久久难以忘怀”。应从以下九个方面选择新闻角度:

1.从坚持党性原则中选择角度。党性原则是一定政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就要做到全面、准确、生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解决思想和理论问题。必须全面、准确、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使之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新闻工作者必须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纪律。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本质区别,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2.从新闻价值中选角度。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紧扣新闻的价值,也是新闻立意角度必须把握的一个方面。新闻价值蕴含于新闻事实之中,客观地摆在那里。事物是复杂的,人们观察事物也是多侧面的,所以要从多角度中去比较主题,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

3.从群众生活中选角度。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候,黑龙江电视台《全省新闻联播》节目组播出了三十多期系列专题报道——《珍贵记忆》,用三十年来普通百姓的生活经历和变迁,见证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主题突出,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实际,极大地增强了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深入百姓中去、用百姓的语言、百姓的视角去采录新闻。

4.从事物发展中选角度。新闻报道时,必须从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所呈现的最新动态,从微观中发现宏观,从外部世界发生的变动的最新事态方面寻找最佳报道角度,时刻注视事物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使报道不断出新。

5.从新闻现场中选角度。现场感是电视新闻的优势所在,用最有价值的新闻现场去吸引观众,引导观众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视角。在伊拉克战争中,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凤凰卫视记者闾露微等经受了战火的洗礼,也让观众永远记住了他们。在汶川地震中,众多记者在事件现场做出的现场报道也在观众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6.从栏目的定位中选角度。定位是对栏目内容及形式的规定。富于个性的栏目定位,不仅制约着新闻选题的确定,也影响新闻角度的选择。新闻报道角度必须服从栏目定位, 因此,对同样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栏目会作出不同的角度选择,这样才能有自己的收视群体。

7.以小见大选角度。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它们的共同特点之一,往往就是通过一件小事,反映人们的精神面貌、全新的时代精神、伟大的社会变迁。“以小见大”表现手法,符合现代新闻传播活动的要求。在选择报道角度时,不能贪大求全,要学会于细微处见闪光。通过一些看似细枝末节,实际上非常具有典型性的事实,来反映重大事件或问题的丰富内涵,可以使新闻报道变得更加生动、深刻,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常言道,“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8.从事物的对比中选角度。对比,是记者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别,从而体现出事物的新闻价值。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比较是识别客观事物、选择报道角度行之有效的办法。用对比作为报道的角度,可以使新闻既有新意又有思想深度。具体来说.可以用事物本身历史的纵向对比,也可以用事物之间的横向对比作为角度,通过研究、分析、比较,弄清哪些思想和角度是陈旧的,以往报道中已经用过;哪些思想和角度是新鲜的,报道中尚未用过,从中筛选出最佳的独特的报道角度。

第7篇:动物趣闻范文

形象传神,声情并茂,是这类标题的创作追求。作者借助刻画形象反映新闻事实,运用典型化和想象的方法,塑造新闻人物或具体事物的形象,表达人物的情感世界或新闻事实的主题思想,神态毕肖地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地渲染环境。

国产彩电有了“民族芯”

“小巷总理”邓菊梅

菜头、鱼头、蟹头当了村头

鸡、鸭、鹅大扫蝗

乐呵呵的胖大姐

总书记笑了

彩电有了“民族芯”,街道办主任成了“小巷总理”,形象中寓意着骄傲和自豪;专业户“菜头、鱼头、蟹头”当了“村头”,“鸡、鸭、鹅”齐“除害”,形象中蕴含着主题和幽默;“乐呵呵的胖大姐”、“总书记笑了”,形象中饱含着神态和个性;标题能够透视事物的本质,借助事物的个性特征,加以形象地工笔白描,生动传神地展示。“乐呵呵的胖大姐”,“大姐”的性格如何?一个“乐”字,足矣;一个“胖”字,神了!多一字累赘,少一字俱损,形象之力也!这种标题的制作原则是:个性——标题短小精悍,作者当是惜墨如金,所以素描人物、状物拟境,务须抓住事物或是人物的个性特征,生动之形象之;情貌——“故情貌之变,足以别吉凶”,情传神则可以言志,貌状物则可以达意;诙谐——林语堂说:幽默是“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幽默最富于感情”,标题行文要有智慧灵气,切忌呆板僵死;机智机趣,诙谐之本,幽默之根。

八、触目成诵:赋予标题以韵律乐感

言简意赅,节奏明快,是这类标题的显著优势。这类标题高度地凝练概括,把新闻价值浓缩在诗句里,准确生动,含蓄凝练,具象深刻,且句式工整对仗,整齐匀称,易于记忆,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的美感和诗情画意,绚丽多彩。

香港回归血国耻 家祭勿忘告林公

今又清明祭始祖 黄帝陵前话统一

年战重返出生地 难舍亲情60年

一面国旗 两岸情缘

诗的语言,诗的意境,诗的形象,标题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化的词句,特定的情境,表达了主题,渲染了氛围,让人口口相传,过目成吟。这种标题的制作原则是:套用——“香港回归血国耻 家祭勿忘告林公”显然是套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套句”生辉,有事半功倍的佳效,比如“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钱塘活水来”、“夜来风雨声 屋漏知多少”等等,这些标题都能给人以美感;借用——根据新闻事实直接引用,不做任何修改,比如体现关爱贫困学生的,题曰“一个都不能少”,引用电影的名字,生动有趣;规范——这类标题常常以诗词的样态出现,故而,作者要对诗词、对联有所研究,讲求句式的工整对仗,尽可能地合辙押韵,给受众以汉字美和音韵美的享受。但是,绝不能以文害辞,续貂涂鸦。

九、目光细腻:赋予标题以具象细节

聚焦细节,精致入微,是这类标题的出彩之处。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最具有表现力,能够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细节描写包括场景细节、服饰细节、语言细节和动作细节。

教育资金滞留挪用严重 财政局长却在全省教育会议上酣然入睡

紫金换皇冠 香港迈向新纪元

吹灭最后一盏油灯

“酣然”的局长,一副昏官混官的丑态,“皇冠”的坠落,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凋零怅然,“油灯”的熄灭,一派莺歌燕舞的繁荣气象,观察细微,表意细腻;我们常常看到“我省(我市)最后一个无电村通电”之类的标题,很直白也有新闻点,但是总觉得少了一点意蕴,少了一点创意,“吹灭最后一盏油灯”,用“吹灭油灯”这个细节,形象传神,十分贴切;香港回归,可以写得太多,然而,聚焦“皇冠”的“离去”,可谓一个细节胜过万语千言。这种标题的制作原则是:神韵——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是细节,然而必须遴选最具象征意义、个性价值的细节,赋之神韵,以一当十,使细节价值准确地体现折射主题价值;细致——刻画形象,捕捉动作,要细致入微,素描人物要入心入肺,刻画动作要入肌入理;精确——观察事物的视角要新颖开阔,能够见人之所未见、察人之所难察,一叶知秋乃是精确的要旨。

十、横眉冷眼:赋予标题以碰撞对比

聚焦矛盾,震慑人心,是这类标题的表现手法。作者善于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事物、现象设置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强化新闻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标题是整个新闻的“先遣军”、“突击队”,开篇就发起强攻,硝烟弥漫,火花四溅。

南京冠生园:年年出炉新月饼 周而复始陈馅料

山东牛腿沟 三天排污三个样

王志:18年“还债”18万棵

减负,为何“冷了学校,热了家教”

“新”月饼“陈”馅料,“冷”了学校,“热”了家教,对比的色彩十分浓厚。对比是人、事物或是现象的本质的比较,曝光矛盾,亮相对立,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使受众怒其所怒、恨其所恨、思其所思,从而在不言自明中表现了新闻的主题。对比的手法有许多,缘于新闻标题简洁鲜明的特殊性,对比的手法不易太过复杂,这种标题的制作原则是:比人——“王志:18年‘还债’18万棵”,通过人物形象前后的不同肖像、动作、心理、神态的刻画,来反映人物形象,表达爱憎;比事——“南京冠生园:年年出炉新月饼 周而复始陈馅料”,聚焦善恶,对立美丑,产生碰撞,形成反差;比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借助人或是事物阐述一种理念、一种思想,能够给人以深邃的哲学启迪。

十一、望眼欲穿:赋予标题以思辨悬念

触发联想,激发想象,是这类标题营造的氛围。标题以疑问或是反问的形式“设悬”,给受众留下想象的空间,目的在于引发受众的兴趣;悬念和思辨往往是结伴而行的,因而又能激发受众的思考;这类标题寓意深刻,有的色彩凝重,玄机重重,危机处处,严肃厚重;有的强烈发问,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旗帜鲜明。

凤凰为什么折断了翅膀

70亿维修基金的困惑

民主村“民主”吗?

修公路还是修数字

这条“龙须沟”还要臭多久

“凤凰”、“70亿”是设置悬念,意在引导受众予以关注,去思考“翅膀”是怎样“折断”的,“困惑”究竟在哪里;“民主村”、“修公路”、“龙须沟”是直接反问,意在调动受众的情绪,压制“民主”的丑闻如何、“修数字”的荒唐怎样、“臭多久”还要多久。这些标题,尽管设置了悬念,但是重在思辨,所以它的表意是清晰的,立场是鲜明的,导向是正确的,强化了新闻事实,渲染了新闻主题。这种标题的制作原则是:设悬——审视新闻事件,凝练主题思想,然后把它融注在一个疑问之中,悬念要设置得含蓄巧妙,有深度有厚度;思辨——悬念要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倘若薄如纸淡如水轻如鸿,其新闻的吸引力、思想的冲击力将大打折扣;强烈——一般说来,这类标题都是以问句的形式出现,句式短促,语气强烈,不含糊不缠绵不暧昧不犹豫,有着鲜明的感彩,表明了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十二、眉目传情:赋予标题以鲜明情感

情感浓烈,遣辞张扬,是这类标题的主要手段。标题直击事物的本质,或赞扬歌颂,或讽刺否定,态度鲜明,直截了当,酣畅淋漓,痛击丑陋,放歌善美,能够极大地刺激视听,感染情绪。

村支书被“撅”了

教师出工资 领导出政绩

想要通知书 先拿十万来

千古第一招 皇粮不再交

一个“撅”字体现了村民的愤怒,活灵活现;一个“出”字描画了昏官的丑态和肮脏心理;一个“拿”字道出了学府的强权,霸道蛮横;一个“千古”极尽了喜悦的赞美,喜极于泣。标题直抒胸臆,喜怒哀乐溢于言表,让人感到舒心开心、解气煞气。这种标题的制作原则是:鲜明——标题的观点一定要鲜明,情感充沛,所恨所爱绝不遮掩,矛头所指,掌声所送,指向明确;冲击——句式语气要有强烈的感彩,能够给人以事实的震撼,情感的渲染;焦点——标题要善于抓住矛盾的焦点,或比喻或比拟或象征或夸张,集中火力,单兵突击,用词越少越好,铿锵有力,印象深刻。

十三、别具慧眼:赋予标题以新奇趣味

求新求趣,追求陌生,是这类标题的思维模式。这类标题是标准的软新闻的写作手法,新闻题材重大,主题意义深刻,然而,作者慧眼别具,开口极小,导入主题,新颖有趣,视听感受轻松活泼。

“掌上宝”种水稻

如此兴省出实招 百万别墅赠院士

小账本里看巨变

摘下虚假星 赢得百姓心

科学种植要说的有许多,标题以“掌上宝”切入,形象生动;尊重人才是大体裁,标题以“赠别墅”来指代,十分具象;巨变有若干写法,标题以“小账本”来透视,细腻有趣。这种标题的制作原则是:象征——“大殿者,官府之形象也”描绘或表达事物具体而又生动,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感染力的生活图画。标题所用于借代的事物务必要有典型的象征意义,能够以小敌大,小中见大,起到窥斑知豹的作用;新颖——标题切口务必精巧别致,视角独特,小巧玲珑,新颖生动;有趣——“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说风说水说山说人说事,比喻新奇特别、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

十四、目瞪口呆:赋予标题以幽默讽刺

春秋笔法,入木三分,是这类标题的标志笔法。“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幽默,主要指文笔活泼、趣味深长,常常引人发笑,使人在笑声中悟出道理,亦庄亦谐,引人深思。讽刺,是指在批评某种不合理现象时,抓住对象的特征,运用夸张、烘托、反语等手法给以嘲笑和鞭挞。

四个月没死人 村主任丢了官

村村有井 户户没水

黄牛“美”了 农民“毁”了

第8篇:动物趣闻范文

[摘要]:

新闻价值的取向决定着新闻传播的走向。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逐渐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认为,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某些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内涵有所 发展 ,价值取向的侧重点有所改变,正在形成新的价值判断标准。对于

changes of value orientation of online news and their influence

abstract:orientation of news value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news communication. since the emergence of internet media, a series of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online news, which deserves our attention. as for the china’s journalism, the changes of value orientation of online news play an active part, such as the propaganda-oriented news report has been replaced by the information-oriented one and the area of news report is widely broadened, while these changes also bring some negative effect which can not be negligible and must be piloted to a correct road, such as mediocrity, incitement and fragmentation.

key words:online news; value orientation; changes; reasons; influence

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网络新闻就呈现出不同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的独特风貌,尤其是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新闻传播的 历史 表明,新闻价值的取向决定着新闻传播的走向。因此,探讨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拟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阐明对此问题的个人观点,以就教于方家。

一、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

什么是新闻价值,它包含哪些构成要素?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如果从价值概念的本来含义出发,从客观存在的外界物与满足人们需要的关系中去理解,那么我们就可以对新闻价值作如下界定:新闻价值是新闻满足受众认知客观现实变动情况的需要的属性。按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新闻价值通常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五要素。

不过,“五要素”说也并非定论。有学者指出,在新闻价值五要素中,“时新性是一个基本前提,是一条新闻所必备的素质。因为社会需要的是新的情况、新的信息,没有新,其它四个要素即便全具备,也不能是新闻。”而“重要性占据首要地位,与人们切身利益有利害关系的新闻理所当然首先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而言,一条具备重要性的新闻,也就可能同时具备了显著性与接近性。从这个角度看,显著与接近是对重要性的一种补充。”[1]在笔者看来,在指出“显著与接近是对重要性的一种补充”的时候,这位学者已隐约将新闻价值的“五要素”说修改成了“三要素”说。

的确,接近性、显著性这两项新闻价值要素处于重要性与趣味性之间,有些具体内涵是重要性的补充,有些具体内涵又属于趣味性的范畴。在接近性中,地理接近性可以说是重要性的补充,而心理接近性则属于趣味性的范畴。在显著性中,高度知名或十分突出的新闻人物、地点、事件存在着两种类型,一种是 政治 、军事、外交、 经济 等领域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企业 家、社会活动家及其活动;一种是 体育 、文艺、娱乐等领域的名流明星及其活动。前一种类型的人物及其活动,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往往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其显著性可以看成是重要性的补充;而后一种人物及其活动,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利害关系,仅仅是与人们的精神情感有着密切的关联,其显著性则成为趣味性范畴中的一种较突出的情况。

因此,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可进一步简化为三要素:一曰时新性,二曰重要性,三曰趣味性。包含接近性与显著性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主要是硬新闻的新闻价值;包含了接近性与显著性部分内容的趣味性,主要体现为软新闻的新闻价值。无论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时新性都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所有新闻必备的一种属性,尽管硬新闻和软新闻有不同的时新性要求。

从新闻价值的三要素出发,本文认为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某些新闻价值要素的内涵有所发展

网络新闻传播对新闻价值要素内涵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对时新性的发展。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时新性主要是新闻传递的及时性。及时到什么程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在发展趋势上,人们对及时性的要求总是越来越高。一方面,传播科技的发展为新闻的及时传播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媒体竞争的加剧总是迫使新闻工作者不得不尽最大努力来提高及时性的程度。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其结果,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把“及时性”发展成为了“实时性”。

所谓实时性,就是指报道要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同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新闻传递给受众,尽早满足受众获知新闻的需要。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世贸大厦被撞毁的恐怖事件,各国媒体竞相报道。在事件发生不到10分钟(当地时间8:45左右,劫持的第一架飞机撞上了世贸大厦北楼,北京时间20:55新浪网报道),新浪网便出现标题为“一架飞机撞上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文字报道。随着事件的进展,各种图像、文字消息几乎每隔两三分钟就更新一次。据统计,从21:08到23:59,新浪网共了35条快讯、一条详讯和其它相关报道46条,其中有图文信息17条,共计92条消息,数十幅图片。

对于网络新闻的实时性,有学者称之为“全时性”,认为“全时性的概念可以说是发韧于bbc的倡导。1997年底,在全球网络化的新闻竞争背景下,bbc建成了24小时新闻频道bbc news24,除了改善新闻节目质量和加强连续报道及深度报道之外,还特别把时效性的革命作为其竞争的关键手段,并对时效性下了‘在需要时收看新闻’的定义。这一定义的实践指导特征在于:1.全天候服务,不分昼夜。2.按需供给。”[2]从作者对“全时性”的解释来看,其实也就是“实时性”。一般说来,实时性是一个更通行的概念。

当然,所谓“实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做到绝对的“实时”,是不太可能的。新闻事件的发生既有可预知,又有不可预知的。对于预知性新闻事件,网络新闻要做到实时报道是不成问题的。但对突发性的新闻事件,最先的报道无论怎样快捷也必然滞后于事件的发生。网络媒体所能做到的,是一旦着手报道某一新闻事件,就可以基本上做到与事件同步,根据需要随时作出报道。近年来各网站所的新闻,在时间上已精确到以分秒计。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的确可以说是在争分夺秒,“实时”地新闻。

(二)新闻价值取向的侧重点有所变化

将“及时性”发展成为“实时性”,这是网络新闻对传播过程的时间性要求,还没有涉及到新闻的选择。从新闻选择的角度说,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在我国也许是更为根本性的变革。

近代报刊产生以来,

2.从宣传本位回归到新闻本位,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宣传作用

在阶级社会里,任何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的时候,都在或隐或显、或强或弱地进行宣传,这是由新闻和宣传始终相互交织这一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却存在着是以宣传为本位还是以新闻为本位的区别。

以宣传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往往强调“一切新闻都是宣传”,新闻为宣传服务。在革命战争年代,新闻传播事业以宣传为本位,具有其现实的合理性。但是,宣传本位的新闻传播往往片面强调突出宣传意图,使新闻宣传带有浓厚的说教倾向,造成令人生厌的“宣传腔”。具体表现在:“不讲宣传 艺术 ,裸地展示宣传意图,重复老一套的空洞词句,口号多,空话、套话多。对事物不进行深入切实的分析,爱用高级形容词吹嘘自己,用在字眼儿说明小事物。或对敌一味地叫骂不已,缺少说理的能力。”[17]这样的宣传,很难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以新闻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则意味着媒体的基本职能和核心职能是报道新闻,满足人们认知社会现实变动情况的信息需要。当然,新闻本位不是不要宣传,而是要通过新闻报道更巧妙、更艺术地宣传。有研究者认为,“新浪新闻的核心竞争力源自中性的商业性平台。概括地讲,新浪新闻的第一核心优势,是‘中性平台’。他不是宣传平台,没有传统媒体兴办的网站所肩负的宣传任务。同时,新浪也不是一个非宣传平台,新浪的立场、观点是鲜明的,是与国人与国家利益相一致的。看看驻南使馆被炸, 台湾 地方选择的报道,你就会明白,新浪的 政治 倾向、编辑取向与各大宣传平台,是多么一致。因此,从某种角度讲,新浪是一个事实上的、有效的宣传平台,是一个不错的统战管道。人们比较乐于接受新浪提供的信息,而新浪信息绝大部分正是转自传统媒体。”[18]

以新闻为本位而又收到良好宣传效果,这是新闻传播的本性所决定的。胡乔木曾指出,“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资产阶级的新闻记者们从来不说我以为如何如何、我以为应该如何如何,他们是用他们的描写方法、排列方法,甚至特殊的(表面上却不一定是激烈的)章法、句法和字法来作战的。”[19]我们的新闻媒体和记者也必须学会运用并且善于运用客观报道的新闻宣传手法。

3.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进一步推动新闻的改革与开放

在宣传本位和宣传价值的主导下,新闻报道的范围长期以来比较狭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90年代前期,我国新闻界一直在为扩大报道面、增加信息量而不断努力。 网络 新闻对于趣味性的突出,对于实用性的开发,对于进一步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推动新闻的改革与开放,将产生深远的作用。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信息空间。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新闻,会通过各种途径在互联网上、传播,并且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所议论。这就必然推动新闻媒体进一步扩大报道范围,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新闻来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要。

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对趣味性的重视和突出,意味着大量的负面新闻信息将得到广泛传播。像各种地质灾害、意外事故以及现实中的虚假、贪婪、霸道、荒淫、畸形、落后、愚昧、卑劣、罪恶等不合乎社会实践的 规律 性、目的性的行为活动,往往是具有较高趣味性的新闻,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网络媒体要吸引人们的眼球, 自然 不会放过这些能够激发人们浏览的负面新闻。如此一来,传统媒体较少报道负面新闻信息的做法必然要发生改变,因为传统媒体不刊登,人们会到互联网上去、去交流。

(二)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消极影响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在促进新闻改革走向深入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最主要的问题是,趣味性的凸显对于新闻文化环境的建构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危害。

我国新闻学者在阐述趣味性时历来强调,“社会主义新闻观,从来不是仅仅把‘趣味性’这一价值标准的内容局限在自然人的‘情’和‘欲’上,而是认为,趣味性虽然离不开人的自然性的‘情’和‘欲’的内容,但是它必然还有更为广泛的选择指向,大至世界、小至家庭、儿女情怀。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不以追求利润作为唯一目的,而以服务于受众作为宗旨,它既不排斥人的情和欲的自然性方面,却更加注重人的情和欲的社会性方面,注重其中体现的社会 历史 内容。……所谓趣味性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健康的情趣,而不是什么低级趣味和欲望刺激的满足。”[20]

然而,目前网络新闻在趣味性的表现上,恰恰是比较注重“人的情和欲的自然性方面”。2002年8月31日出现在某知名网站新闻排行榜中的社会新闻共有20条,其中涉及色情题材的社会新闻计有8条,比例高达40%。就这些新闻标题的用语来,大多使用色情性的刺激字眼,诸如:嫖客、色魔、淫窝、奸辱、、性用品、性药、催情、裸身、黄碟、猥亵等,其中色魔一词出现两次。一年之后,2003年8月31日出现在同一知名网站新闻排行榜中的社会新闻,涉及色情题材的仍有8条,比例保持不变,有所改进的是其新闻标题的刺激性程度有所减弱,只出现了诸如、情人、变态男子、(与狗)、通奸、保持关系、难耐寂寞、按摩女郎、裸背等词语。

值得注意是,“人的情和欲的自然性方面”往往与暴力相联系,上述某知名网站新闻排行榜中表现色情性题材的社会新闻就有典型的例子,如《女研究生落入色魔家教陷阱:被拘十天惨遭奸辱》,《台湾一变态男子两度强迫3名初中生与母狗》等。所以网络媒体的社会新闻在注重“人的情和欲的自然性方面”的同时,也对暴力性题材给予了较为集中的关注。在上述某知名网站的社会新闻排行榜中,2002年的8月31日的暴力性新闻计有4条,占20%;2003年的8月31日则有5条,占25%。而且其标题的用词也都带有某种程度的暴力倾向,诸如:剁四肢、惨死、恶夫、杀人、凶魔、刺穿、摧残、血案、暴毙、强迫、打昏、惨叫、自杀、斗殴等。

如果说色情性、暴力性的社会新闻造成了网络新闻的低俗化、煽情化,那么,网络新闻对实时性的追求,则必然导致新闻的碎片化。新闻的碎片化在一些重大新闻的报道过程中体现得十分明显。2002年3月15日11:00-12:13,在北京召开了朱?基总理上任以来的第三次中外记者招待会,各种媒体都作了报道。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少网站的报道是与会议同步滚动播出的,结果大部分报道只有两三句话,主题很分散。在新浪网上,我们看到了如下的新闻标题:

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没有着红装 (20020315 10:50)

朱?基: 中国 今年7%的 经济 增长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20020315 11:07)

中央电视台记者首先提问 (20020315 11:10)

总理开场白风趣幽默 记者会心微笑 (20020315 11:17)

纷纷摄影留念 总理坐过的座位成了“抢手货” (20020315 12:30)……

网络媒体这样一种“与时俱进”的报道,必然要求记者在采集新闻的过程中就把信息一点一滴地传达出来,因而也就难以对信息进行整合性的构思与加工。快捷是快捷了,对新闻事件整体性的认知也飘散了。再加上网络媒体容量巨大,各种不同来源的消息,各种新闻背景、新闻资料,各种新闻报道形式,都可以吸纳有关的新闻报道或专题之中,势必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加剧新闻的碎片化,让人难得要领。

当然,新闻的低俗化、煽情化、碎片化态势,并非完全是由网络媒体造成的。但是,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至少是起到了强化或者加剧的作用。我们在看到网络新闻价值取向变化对中国新闻传播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其消极影响,并且加以批评引导,从而使网络新闻事业在两个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注释]

[1] 黄旦:《新闻传播学》,第167页,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

[2] 杜骏飞:《网络新闻学》,第138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

[3][4][10][15][16] 李希光:《变形的新闻屋》第165,177,178,192,178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5] 许颖等:《从人民日报网络版改版看网上新闻媒体的 发展 策略》, .cn/node2/node26108/node27323/node31141/userobject7ai11876.html

[6][11] 转引自吴高福:《新闻学基本原理》,第191,193页,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7] 成美、童兵编著:《新闻理论教程》,第5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8] 徐耀魁主编:《西方新闻理论评析》第137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

[9] [美]朱利安•哈瑞斯、克利•雷特、斯坦利•约翰逊:《全能记者必备》,中译本,第46-47页,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

[12] 赵光启:《网络新闻与股市》,李希光主编:《网络记者》,第245、247页,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

[13] 杜骏飞:《新的传播,新的人——关于泛传播研究的对话实录》, .cn/gb/jschina/news/xzzj/node1490/userobject1ai12932.html

[14] 蔡贵方:《新闻策划要述》第二章第二节《新闻策划和新闻价值新闻规律》, /cgf/index.htm?page=/cgf/page4.htm

[17] 刘建明主编:《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第74页,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

[18] 孙坚华:《新浪网新闻的比较竞争力》,邓??浴⒗钚斯?鞅啵骸锻?绱?ビ胄挛琶教濉罚??39页,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

第9篇:动物趣闻范文

    人类天性使然

    人类的天性有许多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就是竞争意识。根据达尔文“优胜劣汰”的原则,人生下来就有竞争,人又必须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史前祖先生活在洞穴之中,生活范围局限,个人力量薄弱,必须与团体成员合作来对抗自然和敌人。但在内部资源分配时,内部成员又是主要的竞争对手。在长期的劳作中,他们需要培养一种能力,以识别朋友和敌人,找寻到生育能力强的配偶;并从中学会培养和经营友谊,维持家庭关系的技巧。因此,八卦就成为一种必要的优势品质,并被后人传承下来,乐此不疲。人类的天性还表现在好奇心和窥视欲强上。好奇心原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它是与生俱来的探索新奇、陌生或多样化事物的一种生理———心理冲动。根据满足好奇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好奇心分成求知性好奇心和窥视性好奇心两类。[4]求知性好奇心的满足是通过探究未知的领域来获得新知。而窥视性好奇心的满足则是通过偷窥、刺探、打听和传播邻里或他人的敏感性事情、秘密、丑事或隐私来获得。八卦新闻受众的心理主要是受窥视欲和好奇心驱使。传统社会中,人们通过人际刺探和私下传播的形式满足这种好奇心,而现代社会中,集体窥视的方式代替了这种小道来源,窥视对象也由个人转变为名人。于是,大众开始接受和青睐一些有关名人行踪、隐私甚至丑闻的娱乐版八卦新闻,以满足这种集体窥视欲和好奇心。当前八卦新闻的对象主要是娱乐界的明星,因为他们的生活内容和普通人有很大反差,拥有普通人所欠缺的美貌、名气、财富等,以致让普通人羡慕甚至崇拜,代表着一定时代的时尚潮流。这让普通人对明星产生了探求的兴趣和窥视的欲望,他们想要走近明星、了解明星。我们可以说人的天性当中有一种想要获知他人隐私的欲望,而明星的隐私带有一定公开性的特点,所以对于一部分受众来说,阅读、观看报道明星私生活的八卦新闻无疑是找到了一个满足窥视性好奇心的渠道。

    宣泄情绪,追求心理平衡

    现实生活中,明星们对普通人来说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他们的财富、美貌都是普通人羡慕的对象,但他们又像是生活在月宫中,只能被远远地看到某个侧面,羡慕、向往又得不到,这种心理差距会让部分受众产生心理失衡。心理学研究显示,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憾,当个体通过努力无法消除自身缺憾时就会产生心理不平衡,而寻找并认同与自己有相同或相似的缺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平衡心理。八卦新闻正可以起到这样一种“降尊为俗”的作用。[5]当受众在报纸杂志或者是电脑电视上看见那些关于名人的绯闻逸事、爱恨情仇或者是缺点不幸时,他们有一种欣喜和心理轻松感,发现原来高不可攀、满身光环的明星们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完美,也和普通人一样有着这样那样的痛苦和缺陷,也同样对他们进行评头论足,褒贬不一,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受众通过对名人的新闻进行一番“欣赏”和评价,其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心理失衡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和安慰,而八卦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理宣泄的通道。

    逃避现实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价值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不再是单一的价值观主宰生活,而是价值多元化起来。人们对生活的态度由过去的艰苦奋斗变为追求生活享受,文化导向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变,高强度的社会政治氛围突然消失,人们从“政治人”变成了“经济人”。价值多元化向传统的价值观发起了挑战,以大众媒介为载体的大众文化已走上社会的前台。不再追求所谓的神圣、严肃、理想等价值取向,奉行活在当下、享受人生的生活观念,在集体和个体的关系上奉行个体至上。这刚好迎合了从计划经济年代的政治高压下解脱出来的人们的精神需求,也缓解了身处现代工业社会的人们的生存压力,因而备受青睐。闲暇时间人们开始追求基本生活元素之外的消遣和娱乐,对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望而却步,而是转向细腻的世俗文化,关注生活琐事、名人逸事等。并把越来越多的物质的、精神的事物纳入可消费、可娱乐的范围中来。这种需求基本上属于娱乐消遣型需求,而最能快速满足这种精神需求的便是以关注世俗生活和名人隐私为招牌的八卦新闻。于是,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成为一些人的重要行为准则,而粗鄙、媚俗的八卦新闻就有了广阔的市场。因为它具有通俗、猎奇、戏剧性等特点,使人们不需要多高的文化,不用动脑,不需要借助知识储备就可以获得一种感官的快乐,带来精神上的放松和享受。逃避现实因为生活节奏过快,生活压力太大,人们不得不在工作之余寻找发泄的途径和消遣的方式,除了电影、k歌等娱乐之外,人们也在寻找其他的消遣方式。随着廉价报纸的出现和互联网的兴起,人们随手就可以得到一份报纸去“欣赏”一些轻松愉快的东西,上网的年轻人网上冲浪的一个内容就是浏览八卦新闻。因为八卦新闻不像正统新闻那样严肃,它的对象是名人的逸闻趣事,是年轻人关注的对象。而年轻人对名人的生活又一无所知,这些花边新闻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名人的生活,从而引起人们的兴趣。于是,在享受这些花边新闻的同时,人们暂时忘记了世俗的烦恼,沉浸在一种纯娱乐的氛围中。这样,八卦新闻就成了一些受众暂时逃避现实的很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