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

第1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人教版 高中语文 教材设计

自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的各版教材都进行了相应的编排调整,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古诗文单元编排为例,它不但按时间顺序选编了各个时期、不同文体和不同主题风格的不同作品,而且在教材的模块设计上更人性化,下面集中对《语文2》到《语文4》三册教材中的“古诗词阅读和鉴赏”单元中的古诗词选编特点和教材设计特点作梳理。

新课改以后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选编古代诗词时不仅在《语文2》到《语文3》三册教材中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而且具体到每一册教材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单元所入选的4篇课文也都是按照作者作品的时间先后顺序编排的,具体如下:

1.先秦――南北朝时期

《语文2》中的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单元分别选取了从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诗经》两首(《卫风・氓》、《小雅・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并序)》、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4篇课文。从诗歌的两大源头――先秦时期主要代表北方文化的体现现实主义的《诗经》和代表南方文化的体现浪漫主义的《楚辞》说起;到汉乐府叙事诗的巅峰之作――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序)》,再到东汉时期广泛流传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涉江采芙蓉》;最后到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价值观的曹操《短歌行》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按时间先后顺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题材的诗歌的不同情感体验,了解诗歌的源头并感受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初步领略诗歌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对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

2.唐代

《语文3》的“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单元分别选取了盛唐时期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短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中唐时期代表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晚唐时期李商隐诗的两首诗作(《锦瑟》、《马嵬(其二)》),共编4篇课文。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一时代孕育了一大批非常有才华的诗人,也盛产了大量精美诗作,所以编者安排了一个单元的空间让学生充分领略唐诗的魅力。李白是“诗仙”,其《蜀道难》最能体现他豪放开阔、想象瑰丽的浪漫主义特点;杜甫是“诗圣”,其入选的三首古诗皆是即景感怀的诗作,代表的是与李白截然相反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风;白居易善写长诗,同时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提出文章合“为时”、“为事”而作,其《琵琶行》就是他的叙事长诗代表作;李商隐是在唐诗的发展上另辟蹊径的一位诗人,有善写七律,所选编的两首诗作正是最能代表他绮丽绵密格调的七律诗。

3.宋代

《语文4》的“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单元分别选取了北宋初年柳永的《望海潮》和《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南宋时期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跨越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词人和大量优秀词作,但大都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词风。柳永是第一个打破了五代花间词风的词人,也是第一个大量写“长调”的人,他长于铺叙,多用俗语,所选的两篇作品是最能体现他的婉约词风的作品;大开豪放之风,不拘声律、自由奔放,形成了一种豪放的新词风,所选两首作品也是他这一词风的体现;辛弃疾在苏轼的豪放之风上更添宏伟气魄,这与他抚时感事的爱国情怀是无法割分的,他的词作发展了散文化的句法;最后是跨越了两个时代宋词史上的奇葩,女词人李清照,所选的两首作品是体现她婉约词风的作品。

有一位特级教师陈日亮曾说:“语文主要不是教‘是什么’,而是教‘怎么样’的学科,即过程与方法。”该版教材在呈现了古诗歌“是什么”的同时,也通过每一单元的诗歌特点呈现了“怎么样”教和学的可能。最后主要就该教材的单元模块设计做归纳。

1.单元设计

该教材的每一个古诗词单元都是选取了某一时期的作品,集中鉴赏;在学习这一单元的课文之前,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单元导读,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该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和整体把握。导读不仅介绍了本单元的诗词特点,而且提供了许多学习方法及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能使师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还能对整个单元诗歌的学习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2.课文设计

课文设计主要是将原文客观地编排在教材当中,但该版教材还在诗文的边页穿插了一些相关图片,有诗人画像,有诗中情境等,这样直观的视觉设计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阅读兴趣的激发;由于古诗词的年代久远,与现代白话文有相当差异性,教材还在原文较难理解的地方分别依次编了标注,然后在原文下方做出了注释,注释内容不仅涉及作品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诗作出处等,还解释了文中一些生僻字、通假字、多义词等,这样的编写不但有助于辅助学生自主阅读和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节省教师教学的时间。

3.课后设计

课后设计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和鉴赏文本,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课后设计安排了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的内容有的是根据诗歌学习的需要补充一些与所学诗词相关的材料,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是提出一些要求或设置一些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及对文本挖掘,如:“语文2”中的《离骚》的研讨与练习:一是疏通课文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课文中类似的诗句还有哪些,试把它们都找出来。再以它们为线索,说说诗里写了哪些内容。除此之外,教材在研讨与练习中补充了司马迁、刘熙载、鲁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相关点评。

通过上诉归纳分析,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选编的作者作品及单元导读等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不同模块的设计开展更有效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孙慧玲.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第2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粹,它以其精炼简洁的语句,动人的情感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初中语文教材精选的古诗词,都是语言通俗、朗朗上口的佳作,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文化呢?以下就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谈谈多年来我的几点教学策略。

一、创设古诗词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那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可以是播放多媒体课件,还可以进行朗诵表演等等。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的方式不一样,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播放背景音乐《故乡》,学生的学习也会随着歌曲所营造的情境而逐渐深入,感悟出诗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而丰富学生学习古典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古诗词鉴赏活动,课前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古诗词,熟悉古诗词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抒发的情感等等,上课时进行课堂鉴赏演示,其中包含古诗词的朗诵、古诗词的赏析,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多学生都能课前进行材料收集、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堂演讲等。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其他很多方式,如古诗词背诵比赛、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开展积累古诗词活动等,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认真备课,挖掘古诗词的写作背景

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面对古代久远而陌生的情境,必须给学生介绍作者写作时代的背景、当时的文化传统等,才能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情感交融,做到迁知入文、移情入文,可见认真备课,挖掘古诗词的写作背景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古诗文的写作背景一般有诗人的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课文中的插图、与课文词句相关的资料等。诗人的背景主要是作者的生平,生活经历,写作时所处的环境时代等。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其写作背景,依据学习古诗词的需要,我们在设计教案时有所选择的对历史背景进行介绍。介绍这些内容时,可以收集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等。如在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宋朝当时被外敌入侵的历史背景,再辅助插图,让学生感受诗人的独特经历感受,以及当时的思想情感。再如在学习《破阵子》时,引导学生们看一看插图,体会其意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挖掘古诗词中的审美因素,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千古名篇,其中包含的美感,是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一个最佳载体。古诗词中的美学内容非常丰富,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在教学时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善于点拨,就会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如描述自然美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学习这样的诗词,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理解诗词的意思,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欣赏诗词,充分把握诗词的内容和内在的思想情感,利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作者当时写作时的生活情景,创设情景将自己融入到诗词中去,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如在学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播放哀婉气氛的歌曲,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融入到诗人哪种月夜无眠,在月光下低吟、徘徊,思念远方爱人的相思之苦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表达和鉴赏能力。通过古诗词教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个性得以张扬,我们的古诗词课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真备课,挖掘古诗词中的审美因素,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美感,充分感受美,亲近美,才能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以及智力。也只有这样,古诗词的教学才能不断地探索创新,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王婷.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2(5).

[2]蔡献荣.论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学[J].考试周刊,2010(47).

第3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

新课改以后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选编古代诗词时不仅在《语文2》到《语文3》三册教材中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而且具体到每一册教材中,“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单元所入选的4篇课文也都是按照作者作品的时间先后顺序编排的,具体如下:

1.先秦――南北朝时期

《语文2》中的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单元分别选取了从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诗经》两首(《卫风?氓》、《小雅?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并序)》、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4篇课文。从诗歌的两大源头――先秦时期主要代表北方文化的体现现实主义的《诗经》和代表南方文化的体现浪漫主义的《楚辞》说起;到汉乐府叙事诗的巅峰之作――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序)》,再到东汉时期广泛流传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涉江采芙蓉》;最后到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价值观的曹操《短歌行》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按时间先后顺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题材的诗歌的不同情感体验,了解诗歌的源头并感受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初步领略诗歌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学生对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

2.唐代

《语文3》的“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单元分别选取了盛唐时期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短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中唐时期代表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晚唐时期李商隐诗的两首诗作(《锦瑟》、《马嵬(其二)》),共编4篇课文。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一时代孕育了一大批非常有才华的诗人,也盛产了大量精美诗作,所以编者安排了一个单元的空间让学生充分领略唐诗的魅力。李白是“诗仙”,其《蜀道难》最能体现他豪放开阔、想象瑰丽的浪漫主义特点;杜甫是“诗圣”,其入选的三首古诗皆是即景感怀的诗作,代表的是与李白截然相反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风;白居易善写长诗,同时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提出文章合“为时”、“为事”而作,其《琵琶行》就是他的叙事长诗代表作;李商隐是在唐诗的发展上另辟蹊径的一位诗人,有善写七律,所选编的两首诗作正是最能代表他绮丽绵密格调的七律诗。

3.宋代

《语文4》的“古诗词阅读与鉴赏”单元分别选取了北宋初年柳永的《望海潮》和《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南宋时期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跨越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词人和大量优秀词作,但大都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词风。柳永是第一个打破了五代花间词风的词人,也是第一个大量写“长调”的人,他长于铺叙,多用俗语,所选的两篇作品是最能体现他的婉约词风的作品;大开豪放之风,不拘声律、自由奔放,形成了一种豪放的新词风,所选两首作品也是他这一词风的体现;辛弃疾在苏轼的豪放之风上更添宏伟气魄,这与他抚时感事的爱国情怀是无法割分的,他的词作发展了散文化的句法;最后是跨越了两个时代宋词史上的奇葩,女词人李清照,所选的两首作品是体现她婉约词风的作品。

有一位特级教师陈日亮曾说:“语文主要不是教‘是什么’,而是教‘怎么样’的学科,即过程与方法。”该版教材在呈现了古诗歌“是什么”的同时,也通过每一单元的诗歌特点呈现了“怎么样”教和学的可能。最后主要就该教材的单元模块设计做归纳。

1.单元设计

该教材的每一个古诗词单元都是选取了某一时期的作品,集中鉴赏;在学习这一单元的课文之前,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单元导读,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该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和整体把握。导读不仅介绍了本单元的诗词特点,而且提供了许多学习方法及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能使师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还能对整个单元诗歌的学习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2.课文设计

课文设计主要是将原文客观地编排在教材当中,但该版教材还在诗文的边页穿插了一些相关图片,有诗人画像,有诗中情境等,这样直观的视觉设计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阅读兴趣的激发;由于古诗词的年代久远,与现代白话文有相当差异性,教材还在原文较难理解的地方分别依次编了标注,然后在原文下方做出了注释,注释内容不仅涉及作品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诗作出处等,还解释了文中一些生僻字、通假字、多义词等,这样的编写不但有助于辅助学生自主阅读和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节省教师教学的时间。

3.课后设计

第4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

(一)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层次较浅

在初中阶段,语文教材中包含的诗歌辞赋数量较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初中的语文教师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没有真正地发挥出诗词教育的真正内涵,给学生布置的古诗词学习任务往往是让其背诵而不是让其深入探究和理解。语文教师没有真正地将古诗词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传递给初中生,而初中生也没有了解古诗词对于其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意义,学习的方式也只是死记硬背,在作文写作之中也无意识应用诗歌辞赋,导致整个语文课堂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处于沉闷的学习氛围之中,教师的教学热情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不起来,最终失去了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

(二)语文教师的诗词讲解方式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

在语文课堂讲解的时候,语文教师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没有真正做好准备,在备课的时候也没有做足功课,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语文教师使用的课堂教学语言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不仅如此,多数的初中语文教师的诗词综合素养整体水平不高,教师在讲解古诗歌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创新,只能按照既定的教学模式束缚学生的思想,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提起兴趣,教师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诗歌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堂讲解方式对学生的古诗词理解和记忆没有任何的帮助,也o法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对于初中语文教师的长久发展和学生的学习都没有任何的帮助。

(三)初中语文教育对诗词学习效果的考核并不十分的全面

在语文考试的环节,古诗歌的考核仅仅是名句默写,即便是在最终的中考环节,对于古诗歌的考核并不十分的全面,由此导致学生对于古诗学习的重视度不高,也影响了学生的古诗学习积极性。在学习古诗歌的时候,学生没有掌握正确应用的方式,学生应当通过古诗歌深层含义的探究提高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在诗词歌赋的背诵以及内涵探究的时候,学生还可以在作文写作时有意识地应用古诗歌,提高初中生作文的水平和质感,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二、初中语文古诗优化教学策略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时通过语言引导激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塑造良好的诗词阅读感觉。教师科学地设计课堂导入方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到教师创造的课堂氛围内,尤其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从而辅助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学习《春望》这一首诗的时候,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境,向学生介绍诗人的背景以及创作风格。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是学生耳熟能详的,通过诗词含义的解释让学生了解到诗人的雄心和气魄,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出通过景色描写诗人表达出的气魄以及胸怀,通过故事讲解的方式,语文教师让学生领悟诗人的个性和思维方式,了解到作者一生心系国家,深深同情百姓疾苦,让学生进入到诗歌鉴赏的情境之中,对于诗人杜甫有更深的认知,对于之后的学习也有更多的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诗句描写的景色进行绘画创作,让学生充分地体会每一个字所描写的景色,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主动地探究诗歌中所描写的意境,对于当时作者的创作背景会主动搜索资料探究,这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

(二)语文教师通过课堂创造氛围的方式让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

多数语文教师的教学停留在表面,仅仅是向学生介绍了诗句的含义,没有让学生真正地感受诗词意境,通过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加深诗词意境的理解。

例如:《天净沙・秋思》这首诗中,诗人用景色描写的方式抒发自己游子异乡漂泊落寞的心情,每一个词、每一句诗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为了让学生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视频和音频在课堂上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立体化的情境氛围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加深层次地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古诗学习的意境美也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升,在写作文的时候有意识地应用课堂所学,不用死记硬背古诗词,也不用背诵写作案例就能够提升作文方面的质量。

三、总结

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是五千年历史文化渊源流传下来的,是我国悠久文化的沉淀和传承,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包含了很多的诗词歌赋,都是朗朗上口的优秀作品,而传统的语文教育只是让学生记忆背诵,没有真正发挥诗歌教育的作用。为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改革诗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真正地理解诗歌的内涵,融入到诗人创作的意境之中,让初中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尤其是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这对于初中生个人的长远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思明.初中古诗教学的三个基本步骤[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9,(2).

第5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古典诗词;激趣;教学策略

新课标中要求初中生诵读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背诵优秀诗文80篇。从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背诵古诗的篇目,足以说明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学习古典诗歌,又如在花海中徜徉,可以感受艺术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因此教好古典诗词,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形式多样,以“说”激趣

1.“说”在课前,体验乐趣

古诗名句其语言有节奏感,语短意长,直接抒情,有易于记诵的特点,有些名句还使人百读不厌。初一新生刚入学,我就在班上开展“课前赠古诗活动”。每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讲台把自己喜爱的一句或一首古诗介绍给大家,并说明其喜爱的理由。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便积累了一百多首名诗名句,且上台赠古诗的同学,既要把自己学习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又会体验到创造成功的乐趣,因此对这项活动的参与同学们乐此不疲。

2.“说”在课中,寓教于乐

结合现代文阅读教学,本人把古诗词教学融入其中。针对初中学生对直观教学形式更感兴趣、喜爱参与各种活动的特点,我把教学古诗词的目标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来落实完成,以“趣”当头,寓教于乐。如教学课文朱自清的《春》,时值春季,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围绕“春”,请同学们分别说出写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水、春日等景物的古诗名句。

活动以小组合作竞赛形式进行,不一会儿学生便想出了许多含“春”的古诗名句,写满了整个黑板。这样的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古诗词,还能从中借鉴到古代诗人观察春景的角度和方法。

3.“说”在课外,丰富积累

学习古诗词,需要常记常忆,反复诵读。为此我利用教室的空白墙面,把古诗名句以填空题的形式用毛笔抄写后贴在墙上,营造一个学习氛围,给学生阅读古诗带来便捷。课间,时常会看到同学们在议论竞猜填空题的答案和古人古诗。有的同学课下不仅说古诗,还唱古诗。如李清照的《月满西楼》、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等都是同学们喜欢传唱的曲目,有个别同学还用现代曲目与古诗“联姻”,如把加拿大民歌《红河谷》的曲配杜牧的《泊秦淮》的词,唱起来还真是饶有趣味。

二、精彩纷呈,以“读”激趣

“读”古诗作品,感受文学形象,培养审美品味,对教学古诗词十分重要。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脍炙人口的诗篇佳句,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多“读”古诗词如同漫步于古诗苑中,欣赏着中华诗文的灿烂辉煌,含英咀华,如同接受着一次次美的洗礼,使心灵净化;多“读”古诗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能够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意境中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多“读”古诗词,还可更深地感受作品文学形象,从而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的能力。

三、妙笔生花,以“写”激趣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古诗词语言精炼优美,是学习运用语言的范本。我想,初中古诗词教学如果能够借鉴古诗文中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来发展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是成功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这样的做法——运用排比、创设比喻、增添文采。下面以“美”为例,简单谈谈自己的做法。

“美”

“……美是飘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朵浮云;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斜阳;美是悬挂在长河上空的一轮落日;美是回荡在密林深处的声声鸟鸣。”或“美是春天的花色满园,美是夏天的风调雨顺,美是秋天的累累硕果,美是冬天的银装素裹。”

其实具有文化韵味的古典诗词中,可巧妙引用和化用的内容有很多,如一位同学的习作《故乡的秋天真美》中,这样描绘:“……故乡的秋天真美,‘芙蓉映水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鸳鸯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描写的不正是眼前的景致吗?那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舞,在告别树干的最后时刻,还依依不舍地倾诉着自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衷情,我不由得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如果你是摄影师,一定会用镜头锁住这金黄的秋景……”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去挖掘,将名人、名言、名德、名事等内容灵活选择应用,那么,学生的语言表达将更丰富,学生的作文将更有文采,更有韵味。

第6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设计

要想真正地提升初中生的古诗词素养,教师必须从教学设计入手。本文着眼于诗词吟诵和整体感知两大方面,力求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感知古诗词的魅力,学会鉴赏诗词。

一、细化吟诵指导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中可见,吟诵是鉴赏诗歌最基本的要求。在以往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教师和学生都是随意地读。对古诗词来说,它们背后包含了许多背景知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并不适用于古诗词的学习。因而,教师必须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正确地吟诵古

诗词。

正确地吟诵古诗词,要把握诗歌外的韵律,即诗歌的音步、重音和音调。这些规则,教师不可能完全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一定能在初中阶段就学会。但教师可将韵律知识渗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作示范诵读时,不一定要把涉及的所有知识都讲给学生,但教师自己要做到心知肚明,把握好正确、恰当的吟诵方法,这样才能使诗歌的吟诵更有古典美和感染力。同时,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吟诵指导教学。互联网平台上,有许多优秀的古诗词爱好者以及优秀的朗读人员录制成的古诗词朗读的音频和视频,有的还会配上古典音乐和与诗词内容相映衬的背景画面,这些对古诗词吟诵教学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把握好诗词的音步、重音和音调,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最佳的吟诵效果,自己录下来听一听能不能从中感受到诗词的音韵之美,能不能从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针对诗词的吟诵,设计好吟诵知识的切入点。如根据视频材料或教师的自我诵读先请学生感受其中的音韵,之后请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以小组讨论为手段,请学生代表吟诵诗词,教师在每一组学生诵读之后,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讲解韵律知识,对学生读对的部分进行表扬。学生在自己诵读之后再得到指导,会对其中的知识记忆得更加深刻,教师的表扬也激发了他们改正读法的动力。每组学生出现的吟诵问题各不相同,因而也提供了更多的指正机会,便于教师插入对应诗词韵律知识的讲解。同时,优秀的吟诵可以激发诗词画面,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大有裨益,教学设计同样要设置好如何在课堂上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指正错误后,请学生根据正确的读法再次诵读诗词,先自我感受其中意义。接下来通过播放视频,学生闭眼想象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开展接下来的教学任务。

二、整体感知古诗词

《孟子・万章下》中曾写道:“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对古诗词的理解,要知人论世,否则就容易陷入对诗词表面意义的理解,而忽略了诗人本身要表达的内涵。诗歌所反映的都是诗人在亲身经历、感受、理解后的生活再现,一部作品的形成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由诗人的思想感情和长久以来的世界观、价值观所决定的。因而在鉴赏诗歌时,对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思想感情、个人主张和创作意图等的了解,对于深入理解诗歌是非常必

要的。

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如果不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不知道当时的创作背景,是无法深切体会到诗人溢于言表的苦闷、悲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刘禹锡被贬官后经历了整整二十三年才回到洛阳,在路过扬州时碰到好友白居易时所写的。在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军》中写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在这首诗里,白居易相对比较直白地表达了对刘禹锡不幸遭遇的安慰以及对朝廷不善待人才的愤怒。因此,在教学时,不妨先给学生介绍刘禹锡的创作背景、“八司马事变”的历史大事件和白居易的这首诗,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解读出刘禹锡为什么叫“酬乐天”。在同一事件中,柳宗元也同样被贬,创作了《江雪》一诗,抒发自己难以忘怀的悲痛。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才会对刘禹锡豁达乐观的性格印象深刻。所以,不妨在教学中渗入整体背景,让学生能从整体感知其意境和意义。

但仅仅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设身处地地从诗人的角度来体会,才能进一步引起学生与诗人通过诗词产生的共鸣。比如,陆游《清明》一诗中,在细雨纷纷中赶路为何会“欲断魂”呢?教师要先讲讲陆游所处时代清明节的习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清明时节别人都全家团聚,或游山玩水,或上坟扫墓,而自己却孤身赶路,你会是怎样的心境?这样才能体会“欲断魂”这样强烈的情感反应。

这样的吟诵教学和整体感知教学,对教师来说,提高了课堂上对知识本身的追求,能真正地将个人融入诗词的海洋中去;对学生来说,没有应试教育的压力,也避免了无组织的无效学习,大家在小组讨论、教师细化指导、整体感知历史背景的过程中都收获了知识,在闭眼想象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诗人眼前的景象,在设身处地中与诗人共鸣,师生共同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实现了对古诗词艺术的鉴赏。

第7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设计模式;教学实践

新课标要求背诵古诗文80篇(段),所选篇目皆为名家名篇,能够代表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其思想内容,才能欣赏其艺术价值,感受其无穷魅力,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古诗词教学设计模式,体现新课改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

一、古诗词教学设计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利用五步骤进行古诗词教学,形成较固定的教学模式,即查―疑―释―诵―拓。

“查”环节是自主学习的重要部分,课前预习诗歌,查字典扫清字词障碍,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歌作者、写作时代背景,达到知人论世。完全自主完成,可查阅网络、图书、资料等,并在课上积极口头表述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与学生交流。如教授杜甫诗《春望》时,查作者资料后,知晓杜甫作为“诗圣”,其诗为“诗史”,该诗就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社会现实。此环节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口头表达和听写能力。

“疑”是在预习时遇到有疑惑的地方,提出疑问后上课交小组讨论、交流。通过质疑讨论,初步理解诗意。无论单个重点词语,还是句子一直到整篇诗歌理解,都在小组讨论合作中一起探究,老师及时引导点拨,对学生议论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弄懂弄通整篇诗歌。

“释”是在前两个环节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诗歌,通过想象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先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反复吟咏,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引导、点拨、总结并解释本诗的思想内涵,教师把握好文章的价值取向,并总结诗歌的写作技巧。此环节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能力,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体现。

“诵”环节是在完全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注意诗歌节奏,大声有感情地朗读,便于体会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音乐美、韵律美。通过对名言警句的反复揣摩玩味,对全诗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进一步深刻理解,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望江南》(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句,“尽”字描绘出空旷凄凉的意境,寓情于景。

“拓”环节就是拓展迁移,开拓学生知识面,由课内所讲诗歌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拓展到课外,找出与之相同的其他篇目,帮助学生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诗歌积累,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达到触类旁通。例如讲完思乡题材诗《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后,拓展作业可设计写出思乡诗歌名句警句。

二、古诗词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古诗词因时间久远,难以理解,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只会死记硬背一些名言警句,应付考试,不能体现三维目标。解决此问题就要多讲一些古代诗文常识,增加学生和古诗文接触的机会,寓教于乐,引发学生浓厚兴趣,便于克服畏难情绪。

教授古诗词,要以理解为基础,阅读与欣赏相结合,要揣摩感悟作者的情怀,这样自己对作品才会有所感受、领悟和发现。引导学生用古人的习惯和思维去还原诗词的意境,激活学生已有积累,并能醍醐灌顶般顿悟,找到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巩固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和鉴赏水平。

第8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

一、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体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我的课程设计理念是力争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从一语三文(即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角度细读、精品苏轼的中秋词。

二、分析学情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主要功能是为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打开一个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第三单元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祖国各地的“民俗风情”画。

(一)语言方面。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可以掌握其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二)文章方面。学生通过本单元所学的小说《社戏》、散文《本命年的回想》及古诗《十五夜望月》,可以更好地把握这首词的结构、意旨和感情。

(三)文学方面。这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需要以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来引导学生欣赏词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和情境美。

(四)文化方面。这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和创新点,师生共同研读诗词,来比较中西诗歌在主要内容和创作风格上存在的差异。

三、解读教材

(一)感悟教材:《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性篇章之一,它落想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色彩。四十一岁的他为密州太守,实质上仍处于外放冷遇地位。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情感目标: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教师“教”的体现——情感激发、幽默点染、意理阐发。

(二)学习方法:学生“学”的体现——自主探究、体验感悟、真情表达。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流程

(一)教学导入部分

在这里创造出一种师生聊天式的情境氛围。在师生的谈话、问话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主体部分

1.读诗文,悟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和全班齐读),让学生感知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本环节的设计是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词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强调让学生品味该词的节奏、音调和声情。

2.理结构,会意旨。在语言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再上升一个研究层面,看看整首词上阕和下阕分别侧重写了哪些内容?整首词主要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本环节的设计从文章的角度分析——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该词的中心旨意。这样设计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这里要让学生尽情地表达,畅所欲言。

3.品文字,析效果。诗读得多了,读熟了,就有了比较,有了鉴别和欣赏。《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中的代表作。这“豪放”一词究竟指的是什么?

本环节的设计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主要是让学生深入感悟该词的创作风格。这里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诗歌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驾驭语言的技巧,没有一种对语言美的敏锐感受力很难欣赏其中细微的妙处。

(三)教学结语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体系中最辉煌灿烂、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是历史弥丽、咀嚼不尽的精华。诗经、楚辞、诸子散文、汉赋、魏晋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真是此起彼伏,此隐而彼显,不断创造出与时代风貌相契合的文学奇观。对于这种种的文学奇观,我们都可以运用一语三文的学习方式去多角度地品析。这样,你就可以感受到“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的快乐!

六、教学感悟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阅读方面的建议:“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本节课设计的亮点

一首含义丰富的诗歌,好像一颗多面体的宝石,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光的不同折射和色的不同组合。一语三文的授课线索,旨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本节课设计的不足

由于初一学生的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均不够成熟。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教师应把握好尺度,不宜深入地挖掘,应该点到为止,让学生明确可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分析诗词或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

第9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101―0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美妙的旋律响起,你是否理解苏轼彼时的心境?古诗词作为我国文学艺术的一种,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此时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印象并不美好,无法感受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意图。所以,在此现状下,为提高我国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我们要对古诗词的趣味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少一点应付,多一点情感

传统的诗词教学活动中,学生们被动记忆,毫无疑问他们对诗词的内涵及审美无法深入理解,从而厌倦古诗词,最终既没了成绩,也没了兴趣。此时,就需要语文教师的努力了,在进行诗歌教学期间,教师应多注重诗词中情感的体现,因为古代,诗人经常通过对客观物象的加工、提炼,来渗透自己内心的情感。例如《天净沙・秋思》这首诗词,作者马致远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来抒发自己漂泊无依,思念家乡的情感。如果了解了作者的情感,那么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便很容易对文章内容的意象的使用有清晰地认识,即为作者情感铺垫。可知诗歌中,情感的重心。x懂了情感,就像掌握了船舵一样。从而学生重新拾起对诗歌的兴趣,并收获快乐。

二、少一点死板,多一些互动

如今,教师采用的“填鸭式”,课堂只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学生因为无法参与进去,每节课都收效甚微,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可能会磨灭学生对语文诗歌的兴趣。在此状况下,成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此时迫切需要一种新思想、新方法来更改这种现状。于是,多元互动诞生了。多元互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与教师进行语言及行为的互动,多角度交流彼此的新思想,新认识,这样大家既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友谊,可谓一举两得,从而实现趣味教学。

互动的课时执行方式有很多种。情境式教学: 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主导。而鉴定情境教学成功的唯一标准是其对学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创设情境需要我们设计情境,首先我们要有计划、有意识地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即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情境教学应注重科学性,即要适应学生的年龄、认知方式、情感特点,以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最后,情境需要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如此一来,大家才能在情境中娱乐,最重要的是学到了新技能。

肢体语言的运用:毋庸置疑,肢体语言在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直接受到它的影响。例如,一个满脸严肃面目“狰狞”的教师带给学生的是畏惧,毫无亲切感可言,如此一来,学生哪里还敢发言,积极性又何在呢?相反,老师的一个微笑,一次轻拍肩膀,都会给学生极大的鼓励,而后便是积极有趣的课堂。分组讨论:在小范围内,每个学生的想法得到展现,得到肯定的过程无疑为他们树立了自信。例如,教师可以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要求同学们身体及语言的结合。这样一来,不仅缓解了初中学习的压力,而且可以收获乐趣,学到知识。

三、少一点框架,多一点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