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

新型工业化发展精选(九篇)

新型工业化发展

第1篇: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

>> 加快发展产业集群 推进常德新型工业化 中山: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市发展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 生态望城的新型工业化建设探析 新型工业化催生商业生态的变迁 发展绿色产业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推进盐城市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路径探析 基于GRA—AHP的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 新型工业化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 对乌苏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思考 论新型工业化模式下唐山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策略 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研究 辽宁省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负荷的灰色关联影响研究 中心城市基于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新型城镇化与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辽宁新型工业化的构想 新型工业化的集聚效应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2015-12-02)[2016-08-10].?from=search.

[12] 王均,梁守勋.大熊猫文化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天府新论,2010(6):124-127.

第2篇: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

“十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区科技工作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突出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全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对拉动全区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区“十五”以来高新技术发展回顾

(一)“十五”以来我区高新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在实施科教兴坊战略中,立足**实际,以优势技术领域为主线,以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以新产品开发为重点,建成了十一大产学研基地,重点扶持和发展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和农业高新技术等六大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我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结构,形成了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带动了全区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区通过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有11家,发展高新技术产品50多种,今年1-6月份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4006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9.46%,同比增长32.4%。主要产业领域分布如下:

1、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主要有潍坊凯信电子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及潍坊共达电讯有限公司、潍坊安晶电子有限公司、潍坊恒特通信技术研究所等科技型民营企业,主要开发了光纤数据收发器、路由器、光发射机、双向放大器等数据传输设备和有线电视传输设备、压电陶瓷、多媒体通信系统产品。

2、生物工程及医药技术产业领域。主要有潍坊六旺药业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及六和饲料有限公司、**区养殖水质改良剂厂等科技型民营企业,研究开发了生物兽药、生物饲料添加剂等100余个品种及REF生物肥、驱氨增氧防病灵等高附加值产品,其中六旺公司的盐酸洛美沙星注射液、思诺沙星可溶性粉为部级新兽药,禽喘消冲剂、六旺益生素获国家专利产品称号。

3、新材料产业领域。主要有潍坊美林窑业公司、潍坊金山化工有限公司、潍坊聚德敏感元件有限公司等3处高新技术企业及华潍膨润土有限公司、华美精细陶瓷有限公司等科技型民营企业,主要开发了压电陶瓷材料、CPE深加工高氯化聚乙烯、聚乙烯/CaCo3复合周转箱专用料、聚烯烃母料等高分子材料,纳米抗菌节水卫生陶瓷,抗菌塑料配件及节水坐便器等产品。

4、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主要有潍坊富源增压器有限公司、潍坊华瑞中央空调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企业、潍坊绿鸢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科信冷暖设备有限公司等科技型民营企业,开发出了高效节能废气涡轮增压器、地源热泵中央空调、汽车催化转化器、太阳能采暖供水装置等高附加值产品。

5、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领域。主要有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潍坊模具厂、潍坊农业装备公司两家高新技术企业及潍坊汽车摇窗机厂、万达汽车工具有限公司等科技型民营企业,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有机械手智能喷釉系统、VJ1028福田小卡、1049时代轻卡、1027J2阳光轿卡等系列精密汽车模具,电动汽车玻璃升降器、高性能大马力拖拉机等。北汽福田潍坊模具厂积极利用CAD/CAM技术进行嫁接改造,被评为“全国CAD/CAM应用示范企业”,极大地推动了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

(二)“十五”以来高新技术发展的主要经验

“十五”以来,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加入WTO后,科技发展同时存在着机遇和挑战,我区科技工作者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党的科技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立足**实际,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技创新,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积累了一定的高新技术发展经验。

第一,加强领导,制定政策,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导向。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多次召开会议,专题听取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情况汇报,及时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出台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意见》,制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强化了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高新技术产业有了较大发展。

第二,突出重点,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立足**实际,充分发展基地科技优势,注重扶持和发展了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效节能、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领域,在地热利用,新型建材,抗菌卫生陶瓷,压电陶瓷,高分子化工,电子通讯,内燃机增压技术,机械铸造,收获机械经及膨润土深加工开发等重点,高新技术项目上,加强技术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为本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三,加强“产学研”结合,搞好“产学研”基地建设,增强技术创新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为提高全区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科研部门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心环节,取得了明显成效。依托现有高科技项目领域分别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等高校联合,先后建成了电学功能实验室内、增压匹配实验室中心、抗菌陶瓷制品开发中心、高技术工程塑料实验基地等十一大“产学研”基地,有力地促进了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我区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设备陈旧,规模小,承载力弱,技术研究薄弱,传统产品多,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经济效益和工业集约化水平为目标,积极引进国内外的高新技术成果,突出抓好关键设备工艺的创新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加快产品产业结构升级,我区北汽福田模具厂引进国际先进水平CAD/CAM系统,改变了“仿型加工”这一模具设计制造的传统模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另外,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加强了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作物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推广工作,重点研究开发了名特优林果品种的引进和生物节水,生物肥料等,积极推广了肉牛品种改良及高效饲养技术,奶牛胚胎移植改良品种、瘦肉型杂交猪生产配套技术,全区农业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十五”以来高新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子迈得不大,发展尚有较大空间。由于内外联系不够畅通,信息闭塞等原因,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普遍存在视野不宽、眼界不高、思想保守的问题,没有大胸襟大气魄,满足于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缺乏加速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发展的步子太慢。

第二,高新技术产品种类少,科技含量较低。全区88家规模以上企业中,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仍占主导地位,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仅有10家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1.36%;勉强靠得上高新技术产品的仅有15种,除福田模具厂、富源增压器等企业的产品技术水平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外,全区大部分企业产品以中低档为主,技术含量较低。

第三,高层次人才缺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离不开人才和科技投入;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必须以高技术人才作保障,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提基础。从总体情况看,我区的大部分企业都存在高科技人才缺乏的现象,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企业职工总数的5%左右。除福田农业装备、模具厂、富源增压器美林卫浴等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外,多数企业

技术手段落后,没有建成专业性、综合性网络及数据库,信息沟通的渠道不够畅通,企业获得有关自身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及政策信息比较困难,限制了视野,看不到对自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满足于现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弱,前进的动力不足,危机感不强。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待于从根本上解决。全区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和专利中,真正有重大突破的不多,能够产业化的更少。

第四,科技投入少,发展后劲不足。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当前,虽然初步建立了以财政投入为引导、金融贷款为支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机制,但由于企业自有资金积累不多,银行贷款的主渠道作用明显减弱,加之资本市场不完善,企业融资能力普遍较差,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投入不足不仅阻碍了传统产业高新化的进程,使我区的一些比较优势项目和特色资源没有形成竞争优势,而且也使一些市场前景很好的高新技术项目难以形成规模,企业效益下滑,进而形成自身积累更少,申请贷款更难,效益更低的恶性循环。从今年上半年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情况看,不仅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科技投入不足的状况,而且绝大部分传统产业的企业也有相同的情况。这种状况如不解决,势必阻碍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

二、我区“十一五”高新技术发展暨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深入贯彻实施科教兴坊、经济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为中心,以增强科技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经济竞争能力为目标,以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构建高层次人才队伍、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把我区建成科技强区和全省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综合科技实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二)奋斗目标

综合科技实力由目前的全市的中游水平跃居到先进行列,科技发展能力得到很大增强,初步建成科技强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58%;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5%,培植4家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全社会科技投入有大幅度增加,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已经形成。全区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7%以上。取得2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进行产业化开发的高新技术成果,部分优势技术跟进国际先进水平;把凤凰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孵化、人才引进和对外开放的基地,建立起符合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

三、我区“十一五”高新技术发展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点任务

从我区实际出发,“十一五”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以人才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加快企业体制创新,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的数字化、网络化;以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加快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加强创新源头建设,培植高新技术新兴产业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从我区实际出发,以有利于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能够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为重点,突出高新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研究、开发、产业化紧密衔接,加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节能、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现代农业六大技术领域的创新,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企业,培植具有我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1、电子与信息产业领域

一是以**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潍坊亿软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抓好平台化软件、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领域的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服务,推动我区信息技术的提升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二是重点抓好潍坊凯信电子有限公司、潍坊聚德敏感元件有限公司两家高新技术企业及潍坊共达电讯有限公司、潍坊安晶电子有限公司、潍坊恒特通信技术研究所等科技型民营企业的科技体制创新及新产品的开发

,促进光纤数据收发器、路由器、光发射机、双向放大器等数据传输设备和有线电视传输设备、高频滤波器用压电陶瓷材料元器件、多媒体通信系统产品的更新换代,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2、先进制造技术领域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北汽福田潍坊模具厂、潍坊富源增压器、潍坊农业装备、美林卫浴有限公司、裕川公司、华美陶瓷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加快机电一体化、现代管理技术的扩散和渗透,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在重点骨干企业推广应用三维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工艺设计(CAP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RP),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并使其应用率达到80%以上。力争到“十一五”末建成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6家。以此促进我区工业逐步向新型工业化转型,加快工业化战略的实施。重点开发汽车模具、涡轮增压器、卫生陶瓷、高性能低排放的发动机、农用车、拖拉机、工程机械等高新技术产品。主要目标是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先进设计技术,提高产品设计水平,主要产品开发周期缩短20%以上。推广计算机现代集成制造技术(CIMS)和网络化制造技术,通过用数控技术改造老设备等方式,使总体机床数控化率达到50%以上。为制造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新材料产业领域

重点抓好潍坊美林窑业公司、潍坊金山化工有限公司、潍坊聚德敏感元件有限公司等3处高新技术企业及华潍膨润土有限公司、华美精细陶瓷有限公司等科技型民营企业的科技体制创新,

一是以特种陶瓷应用制品的研究开发为重点,研制功能陶瓷、结构陶瓷材料及制品,培植工程陶瓷新兴产业。

重点抓好“高频滤波器用压电陶瓷材料”的研制与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稀土资源及部分金属氧化物对PbTiO3压电陶瓷材料进行改性,拓宽钛酸铅压电陶瓷材料的应用范围,并采用材料成型新工艺,实现低成本、批量生产,解决我国支配通信机等电器基础元件依赖进口的局面;纳米抗菌节水卫生陶瓷,抗菌塑料配件及节水坐便器等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二是抓好“CPE深加工高氯化聚乙烯”、“聚乙烯/CaCo3复合周转箱专用料”、“聚烯烃母料等高分子材料”的研制与开发。三是立足我区的特色资源,开展膨润土、沸石专题研究工作。力争在膨润土深加工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提高产品附加值。

4、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

重点抓好潍坊富源增压器有限公司、潍坊华瑞中央空调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企业、潍坊澳柯玛太阳能有限公司、潍坊绿鸢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科信冷暖设备有限公司等科技型民营企业的科技体制创新,开发出高效节能废气涡轮增压器、地源热泵中央空调、汽车催化转化器、太阳能采暖供水装置等高附加值更高、更加环保节能的优质产品。

5、生物工程及医药技术产业领域

重点抓好潍坊中狮制药有限公司、潍坊六旺药业有限公司、**区养殖水质改良剂厂科技型民营企业的科技体制创新,研究开发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等副作用小疗效好的药物及生物兽药、生物饲料添加剂

及REF生物肥、驱氨增氧防病灵等高附加值产品,力争使我区的生物工程及医药技术有大的突破。

6、现代农业领域

重点培植名优稀特农产品工厂化生产与加工增值产业化等新兴产业。以特优果品等植物新品种为重点,研究开发储藏保鲜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利用胚胎移植改良奶牛品种,制定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加大两条农业高科技走廊项目的引进力度,吸引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的项目落户于高科技走廊,建成2~3个高水平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传统产业是我区国民经济的主导,涉及面广,就业人员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的根本途径。要把经济发展的重点从短缺经济条件下以量的扩大为主,转变为促进质的提高,加快高新技术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扩散渗透,以高新技术的增量盘活传统产业的存量,推动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

1、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造提升机械制造、纺织、建材、塑料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围绕技术跨越、工艺改造、产品创新、设备换代,突出抓好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创新改造,加快产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①机械制造行业

重点开发新型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和试验机,提高传统的机械设备、机床、工业生产线等的光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计算机模拟制造、快速成型技术等提高机械制造业的制造水平;

以机械加工铸造设备的精密化、数控化、自动化为重点,抓好关键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重点推广CAD/CAM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精密模具制造、精密铸造加工技术等,实现从产品设计CAD,模具加工CAM,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相关领域形成自己的技术和品牌优势,有效化解市场风险,增强企业活力。

②建材行业

建材行业是我区的一大传统支柱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开发新型建材行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着重推广应用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锻烧等技术开发生产轻质节能新型建材,墙体材料和绿色装饰材料,大力开发大断面低能耗宽体隧道窑烧成设备,推广应用智能化喷釉技术,低压注浆成型、纳米技术等,加快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③纺织行业

从我区实际出发,以提高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为重点,纺织行业运用服装CAD、新型织机装备等高新技术对现有纺织设备进行嫁接改造,提高棉、毛、麻纺及服装生产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逐步提高化纤的比重,改变以棉纺织为主的现状。力争实现4个转移:一是由初级产品为主向深加工产品转移。二是由粗制品向精制转移。三是由大路货、大批量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快交货转移。四是出口产品由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

④塑料行业

开发塑料增塑剂、阻燃剂、热稳定剂、抗氧剂、抗冲击加工改性剂等新型塑料助剂,提高现有塑料制品的性能。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装备,重点开发了芯层发泡塑料管材、抗老化塑料门窗等建材产品;采用接技、共混、功能化改性技术,纳米技术发展高氯化聚乙烯、聚乙烯/CaCo3复合周转箱专用料等工程塑料母料,逐步向工程塑料设备及制品发展,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品附加值,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农业

围绕依靠高新技术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集中抓好品种更新换代、农业信息化和农产品加工增值,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继续深入开展良种产业化工程,发展农产品加工增值业,建设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加快果品保鲜储存和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胚胎移植改良奶牛品种,积极发展奶牛养殖,合理开发奶制品加工和开发,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实现我区“十一五”高新技术发展目标的主要措施

加入WTO保护期即将结束,我区尚显稚嫩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将受到更大的挑战,竞争力将受到更加严峻的考验。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保证量的增长的同时,着重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在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比重、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国际科技合作、利用外资等方面,认真研究制定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政策,加大措施,大力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特色支柱产业。

1、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上规模上水平。

针对我区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少,规模小,产品技术层次低的情况,当前应该在加强和巩固现有企业和产品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首先在量上要上规模,大中型企业要努力和国际接轨,向国际大企业的目标奋进,将重点转向营销和研发,尽快成长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大集团;中型要寻找机遇,加快与优势资本的合作,使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小型企业,应向高、精、专、特、新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积极适应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在相关领域形成自己的技术和品牌优势,有效化解市场风险,增强企业活力。其次在质上要上水平,促进企业产品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高的方向转化,进而促使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上规模上水平。

2、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大对全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通过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我区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提供重要保障和基础条件。当前,我区重点要以制造业信息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推广应用,带动传统产业的整体提升,使全区传统产业的产品、工艺、装备水平实现新的飞跃。下一步我们拟筛选一批骨干企业为重点扶持对象,突出抓好北汽福田农业装备分公司、美林公司、富源公司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资金的争取工作。在裕川公司、华美陶瓷公司等后备企业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推广应用三维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工艺设计(CAP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RP),并使其应用率达到80%以上。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技术和智力引进机制。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及高技术人才的支持,建立有效的技术和智力引进机制是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提和长效机制。首先,要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每年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到高等院校或大中型优秀企业学习深造或以项目带动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着力培养一批具有风险和创新意识、适应市场竞争、懂技术、善经营、精管理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其次,在加大人才培养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引进人才。因为这是在短时间内迅速优化我区的人才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同时,要以生产促进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采取网上技术咨询,联合攻关以及创办“虚拟研究开发机构”和“虚拟科技开发园区”等形式,拓宽引进智力和技术资源的范围和渠道。第三,认真落实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制定更为宽松的人才政策,建立吸纳和使用人才的激励竞争机制。普遍推行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积极推行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和企业认股权、期权制度。高新技术成果以入股形式参与转化的,成果价值占注册资本的比例可不受35%的限制,政府每年从国有净资产增值部分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股份,奖励有突出科技贡献的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创造吸引人才,拴心留人的政策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4、大力倡导产学研结合,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继续鼓励和支持我区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加强对我区机械、电子和特种陶瓷等支柱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的联合开发,对全区重点支柱行业进行摸排,每个行业确定1-2家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重点扶持,使他们在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整个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第3篇: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化生产者服务

1现代服务业的涵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2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正在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3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资源环境约束小,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来换取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制造业服务化倾向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中。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企业融资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各方面都会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各种帮助,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到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专业化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而且可以使企业专注于发展生产,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倾向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的服务性上以及随产品一同售出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等。

(3)生产者服务业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者服务活动有关,计算机市场上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护服务。因此,有效率的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4)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精髓生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使制造业能级提升。要建设制造业基地,必然要以发达的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撑,尤其是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产业链的运转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生产业的依赖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生产业,是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整个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地,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打破产业结构的空间限制和工业化水平的束缚而获得超前发展,有可能使产业结构演进次序或演进规律发生新的变化。

(5)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中间投入服务)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货物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产品差异来自于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个性活动,而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又都有助于企业取得相对成本优势,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树立企业形象。服务能够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

4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0%以上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3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9.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

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发展的不平衡对服务业整体的提升会产生影响。另外,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2)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还有很大的体制性政策性制约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其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服务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在发达国家,多数企业已经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因此,我们要在战略高度上认识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业。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积极培植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服务业则需要培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此,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随着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不断萎缩,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近年来,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服务业的支撑。所以,应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研发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发挥信息服务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倍增效应。

再次,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服务业活动是工业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服务业与工业像唇齿一样相互依赖着。拥有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并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工业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够使社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因此,服务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进工业生产部门的推进器,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但在我国,本应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多由企业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过社会分工节省成本的机会没有被恰当地利用。当既有的服务业需求(如广告、会计、咨询顾问、信息系统、银行投资与市场调研等)变得日益复杂时,专业化的服务便显示出其远大的发展前景。相形之下,附属于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则是一个成本中心,虽然他们也与外界的服务企业较量,但实际上却很难产生竞争的压力和动机。只有当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专业化服务企业变得更加专业和更具效率时,才会使企业认识到与专业服务企业合作与协调的好处。服务业的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服务效率的提高,将使以往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逐渐分割给专业服务企业,有助于改变工业企业将所需要的服务内部化的倾向,有助于企业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2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

3郑吉昌.服务业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前景[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2)

第4篇: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

一、统一思想认识

(一)重要意义。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是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是保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推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而作出的战略决策。

(二)发展方向和重点。我市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的方向和重点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优化发展特色精细化工业,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海洋产业等新兴产业。

(三)总体要求。各区、县(市)和市有关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我市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的重要意义,结合实际,落实各项政策,营造发展氛围,形成发展新型重化工业的特色和区域整体优势。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位一体”,积极发展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消耗和低污染为重点的新型重化工业,增强新型重化工业的特色和竞争优势。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错位发展相结合、合理布局与集聚发展相结合、内外并举与整合发展相结合、创新带动与改造提升相结合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区域布局

(一)发展目标。

到年,新型重化工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形成若干个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型重化工业整体竞争力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其中,装备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工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全国先进;特色精细化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资源消耗、综合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企业普遍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新材料、新能源、海洋产业等新兴产业经济总量显著提高。

(二)重点领域。

1、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大型空分、深冷成套设备,大型清洁高效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大中型化工成套设备,工业汽轮机,大型余热锅炉,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关键精密测试仪器等。

2、积极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中高档客车、特种车辆、改装汽车等商用车和乘用车,新型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民用飞机零部件和机载设备,特种船舶、游艇和赛艇及船用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磁悬浮列车的车辆、供电、信号和控制系统,大端面岩石掘进机、高性能电梯和自动扶梯等工程机械设备。

3、优化发展特色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石化中下游产业:精细油品、石油裂解下游有机原料及合成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高效、安全农用化工产品,氟硅化工和电子化学品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基础化工和橡胶加工产业:重要化工原料,全系列多规格子午线轮胎等。

4、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结构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大跨度空间、重型、高层新型金属结构材料等。新能源产业:新型绿色电池,大功率半导体照明材料及器件,环保型太阳能玻璃等。海洋产业:临港工业配套设备、海洋信息技术与设备、海水淡化设备等。

(三)区域布局。以发展规划、产业导向和政策支持为引导,通过实施绿色生态、集聚发展、自主创新和大公司大项目带动等战略,逐步形成以部级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为骨干、各类城镇特色工业功能区为补充的新型重化工业总体布局。根据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功能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导向,有选择地发展区域新型重化工业。要在工业园区、临江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形成集聚发展。其中,新型重化工业中精细化工的发展重点放在萧山临江工业园区。市、市、县、市等地的工业园区要根据生态环境和基础条件,走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的道路,积极发展符合生态工业要求的新型重化工业相关配套产品。

四、自主创新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重化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或国际合作以及并购、参股国外先进的研发、制造企业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重化企业研发机构以及产学研创新载体的建设,鼓励搭建新型重化行业(区域)共性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推进重化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包括专利战略、标准战略和品牌战略。

五、产业配套

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引导和鼓励重化企业优势互补、联合重组,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产业链为纽带,引导中小企业按产业逐步集中,形成专业配套体系。要以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鼓励大型装备企业组建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工程公司和系统成套公司,带动一大批单机、基础件、控制系统等配套企业发展。

六、环境保护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据环境资源禀赋和全市新型重化工业总体布局的要求,合理制定各区域的发展规划。严禁建设国家、省、市明令淘汰和禁止发展的能耗物耗高、环境污染重、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要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根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积极开展“三废”综合利用。

七、保障措施和扶持政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经委、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环保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委。

(二)抓好新型重化工业产业布局规划。抓紧编制新型重化工业发展规划,制订新型重化工业产业导向目录,明确鼓励支持发展的新型重化工业项目,禁止污染大、能耗高的重化工业项目,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规划引导新型重化工业有序向江东、临江等工业园区集中,城区符合要求的工业企业逐渐搬迁入园,新增项目原则上全部入园。确保新型重化工业与全市自然、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

(三)加大新型重化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抓好战略高技术人才、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企业家人才3支队伍建设。鼓励重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中级技术工人合作培养体系。

(四)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业园区要加快建设交通、供水、供热、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为发展新型重化工业创造良好环境。

第5篇: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

工业化,通常指一个国家(地区)由农业国向工业国(地区)转化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化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发展过程。同时,工业化又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离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就缺乏重要支撑,现代化建设就会受到严重制约。为此,党的十六大把基本实现工业化,作为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些新概念,新思路,反映了我国工业化理论的新发展,在经济工作中突出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加快推进工业化、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针。××市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疆内发达县(市),更落后于内地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充分利用后发效应和后发优势,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唯一出路就是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快速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可以这样讲,新型工业化建设是××市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进富民强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我们紧紧抓住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速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通过大力调整工业经济结构,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不断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工业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总体呈现出增长快、规模大、效益好的良好趋势。一是工业体系日益完善。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有、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竞相发展;工业布局从无到有,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矿业和乳业已成为拉动全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和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二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坚定不移的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以优势资源为纽带,把最有吸引力、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和最好的项目、最好的资源拿出来,吸引有能力、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全市经济发展。培育壮大了一批骨干企业,大大加快了全市工业化建设进程。三是重点产业蓬勃发展。坚持把矿业作为第二产业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不断加大对优势矿种的勘探开发力度和对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了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总体上看,我市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人均gdp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等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最基本指标来看,××市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二、××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可能性分析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突出实践特色,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我市工业化建设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趋势,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在逐年加大。但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思考,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市新型工业化建设还面临许多问题,要求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并妥善解决。一是工业基础仍然薄弱。2008年,全市二产比重占gdp的

21%,工业比重占二产的

75%,工业增加值比重占gdp的15.4%,还远远落后于疆内发展较快的县(市),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二是轻重产业发展不平衡。2008年,以矿业为主的重工业占到全市工业比重的89.4%,而轻工业比重不足12%,可以说,我市轻重工业发展比重严重失调,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到资源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资源深度加工层次低。我市工业化发展以优势资源转换为主要途径,但由于技术、投入等原因,深加工项目仅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延伸和扩张,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无法产生最大的效益,极大地迟滞和延缓了新型工业化发展速度。四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从目前来看,我市大多数企业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产品结构单一。同时因资金、技术所限,多数企业采富弃贫,回采率低,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五是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目前,我市工业发展主要以资源开发为主,对能源依存度较高,具有典型的高耗能特征。在资源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处于偏低水平,节能减排形势比较严峻,保护好环境的责任尤为重大。

在清醒地认识到差距与不足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市加快工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性的战略机遇。一是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市工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党的十七大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作为中西部地区的重点,必然会迎来新的发展热潮。××市资源禀赋明显,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0余种,可开发利用的就有24种,其中尤以铁、铅、锌、黄金等矿产储量丰富,工业化发展潜力巨大。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年内将是××市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二是以矿业勘探开发为重点的工业体系正在形成,为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们已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全市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矿山企业技改扩能不断加快,同时,我们立足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矿业深加工,取得重大进展。三是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加快工业化发展的强大后盾和现实基础。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全市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已经具备加快发展的现实条件。一产方面,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逐步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人数大幅增长。三产方面,在旅游业的拉动下,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宾馆餐饮业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全市第三产业为工业化发展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为加快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国家为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重大措施。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我市一批水利、交通、能源、生态保护、改善民生等项目已列入计划,必将对推进全市工业化进程提供强大动力支持。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启动期,拥有着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呈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这是我们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型工业化发展全局,抢抓机遇,勇于争先,我市新型工业化建设就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

三、××市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思路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重点在“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旅游城市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培育壮大畜牧、矿产、旅游等优势产业;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更加注重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实现“十一五”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这一思路,既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推进××市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涵盖了中国经济社会包括人的发展的整个过程。就经济发展而言,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是保证经济健康运行的必然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同样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新型工业化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强调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强调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强调保护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强调让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内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些特点无一不跟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相吻合。因此,从本质讲,新型工业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工业化。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确保新型工业化建设不走弯路,必须统一对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的思想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以优势资源转换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以矿业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建设。

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新突破、大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目前来说,资源优势是××市的核心竞争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的步伐越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就会加快,全市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一是要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说是我市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最具吸引力和潜力的方面,短短几年时间,××宏泰、福建天宝、山东招金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纷纷介入我市矿业发展,显示出极好的发展前景。从目前情况看,矿业将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最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和水平的产业。首先,要加大地勘投入,紧紧抓住国家将××非油气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列入“十一五”规划的有利时机,在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公益性地勘资金投入的同时,加强与技术先进的地勘队伍和企业合作,尽快将矿产资源的家底摸清搞准,为我市今后矿产资源的大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促进成果转换。矿产资源是有限的,而深层次加工利用则是无限的,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增值了就是增产了、增效了,提高了利用率就是节约了资源。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按照分散采选、集中加工的要求,加快推进以矿业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建设,重点支持铁、铅、锌等矿产资源加工项目和风险勘探项目。根据资源分布情况,以整顿规范矿产开发秩序为突破口,引导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集中,合理控制资源开采总量和市场流向,变重要矿产资源的储量优势为市场调控优势,结束矿产品和初级产品输出的局面。同时,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对优势资源进行规模开发、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尽快做大做强,促进全市产业升级,努力实现资源转换效益的最大化。二是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奶业富民”工程,大力发展良种奶牛养殖,努力提高农牧民致富增收能力。目前,全市良种牛饲养量达7.1万头,其中优质奶牛3万头,奶业拉动农牧民人均增收150元。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要继续借助奶业发展的“龙头”效应,加大对××光明、阿尔曼乳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引导乳品企业发展下游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力促乳品产业链延伸方面尽快取得突破。同时,紧紧抓住地区设立农牧产品加工发展基金的有利时机,立足丰富的农牧资源优势,按照“区域布局、规模种养、高效加工”的要求,大力发展牛羊肉、奶制品、马铃薯、冷水鱼、油料等农畜产品加工项目,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附加值高、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把我市建成自治区特色农畜产品和重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加工基地。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力。

大企业大集团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兄弟县(市)近几年工业快速发展的实践来看,引进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是做强我市优势产业最现实、最快捷的途径。一方面,我们的优势产业,像铁、铅锌等矿产资源的深加工,都需要建选厂、冶炼厂,而这些工程项目投资动辄上千万甚至几个亿,仅靠我们自身的积累和实力来搞,只能是“鸭行鹅步”,坐失发展机遇,客观上需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来做大做强优势资源产业。另一方面,引进了大企业大集团,也就引进了资金,引进了核心技术、管理理念和营销网络以及人才队伍,也就提升了特色产业的竞争力。2007年,我国第一钢铁巨头宝钢集团注入30亿元对八钢集团进行战略重组,重组后的八钢集团资产质量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更加合理、管理水平更加科学,到2008年产钢能力达到了600万吨,对自治区钢铁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随着沿海内地发达省区产业升级换代步伐的明显加快,我们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和挑战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让思路更开阔一些,把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的与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联姻,全力提升产业规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后来居上。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市地处偏远,远离消费大市场,资金、技术、人才十分匮乏,甚至就连具备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也十分缺乏,我们唯一的优势就是矿产资源,如果资源量得不到保证,大企业大集团是不可能落地的。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切实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以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气力,加快推进资源整合步伐,为大企业大集团的进驻创造条件。

(四)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

××市的新型工业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也离不开外力的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国家的扶持和战略投入外,更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要注意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整合资源和产业,加快要素集聚,不断做大工业经济。要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完善和优化投资硬环境。借助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及时掌握国家和自治区的投资新动向,进一步加快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我市工业化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要坚持工业优先原则,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强化政府对重点产业的合理引导,土地、电力、水资源的配置优先向工业倾斜,加快保障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建设,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在这里强调一下电力和矿山道路建设问题。电力既是能源工业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可以说,电力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为切实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缺电问题,去年经过我们的积极争取,北屯—××市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顺利通过自治区电力总公司评审,今年即将开工建设。相关部门务必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确保工程年内完工并投入使用,切实保障生产生活用电需要。矿山道路建设上,在积极鼓励矿山企业自身投入的同时,要紧紧抓住地区筹建矿山资源路的有利时机,做好我市资源路建设项目筹划、资金筹措等前期工作,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为矿业的大发展提供便利交通条件。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我市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我们一定要从造福子孙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资源节约和综合有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这方面,我们可利用的空间非常广阔,要做的工作也很多。一是加快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市属××的丰水区,市境有额尔齐斯河、克兰河、苏木达依列克河三大水系,河流总长667公里,年径流量60亿立方米,水能开发潜力非常巨大。近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水利开发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一批骨干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即将开工建设。但这仅仅是开始。目前,我市水资源利用率不到30%,我们的水能开发利用工作也才刚刚起步。我市境内的河流基本上都发源于高山,梯级开发潜力巨大,加快流域水电梯级开发步伐,对进一步优化我市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大气污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在起,对凡具有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河流,我们都要好好规划,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各类资本、企业参与梯级电站建设,科学合理开发水能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水能资源潜力。二是矿产资源节约在我市同样大有文章可作。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资源的不可再生与加快发展的矛盾,客观上要求我们未雨绸缪,否则将会做出“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蠢事。这些年,我们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滥采乱挖,低水平开发,浪费资源现象还比较严重。特别是在某些富有矿产资源的开采中,采厚弃薄、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从现在起,我们就要从开采加工环节从严抓起,逐步关停那些回采率达不到要求,严重破坏资源的小矿山、小企业。同时,要完善探矿权采矿权出让、项目核准、生产许可、安全许可、环评审查等各项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杜绝和制止无计划的乱采滥挖、采富弃贫、浪费和破坏矿产资源现象的发生,切实做到科学规划、综合开发、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

需要强调的是,我市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中,要始终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应该讲,我市新型工业化道路刚刚起步,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做到建设环保型矿山、环保型企业。这项工作我们必须从项目规划时要严格把关,一定要做到好中选优,宁缺毋滥。要多上一些技术水平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坚持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路子,努力创造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发展环境。

第6篇: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在以工业化为核心战略的指引下,全省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工业主导经济增长格局基本形成。“十一五”时期,江西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化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期,新型工业化成为推动江西工业化进程,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任务的必然选择。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传统工业化提出的,突出了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条件下工业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其内涵十分丰富。本文认为对新型工业化内涵的理解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要求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当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飞速发展的世界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给我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机遇,我们完全可以学习先进经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代价,跳过发达国家走过的一些阶段,在工业化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促使工业化朝着柔性化、高附加值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良性互动,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新型工业化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业化,要求提高传统产业科技含量。传统产业是我国工业体系的基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仍是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经济竞争加剧,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的高低,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工业竞争能力,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3、新型工业化是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要求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正日益尖锐,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刚性约束问题。新型工业化正是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把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作为完成工业化的主要标志,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4、新型工业化是“以人为本”的工业化,要求处理好发展与就业的关系。新型工业化要求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本质的体现了新型工业化下更重视增加人的参与机会,提高人的专业化素质等“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一方面要认识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科技进步为主要动力,以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人才处于科技、经济竞争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要针对我国就业压力大的现实,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工业化过程,并在工业化过程中得到更大实惠。

二、江西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条件

“十五”以来,江西把加速工业发展放在全省经济战略的核心地位,通过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开发建设工业园区等策略,增强工业经济实力,促进工业快速发展;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三不准”等发展举措,降低工业化过程能源、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全省工业总量明显扩张、工业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工业整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十一五”时期新型工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十五”时期工业发展情况分析

1、工业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强力推动江西崛起。*1年以来,江西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2年首次实现1998年以来两位数增长达10.5%,*3—*5年GDP增速分别为13%、13.2%、12.8%,特别是*5年GDP增幅列全国第六比上年前进四位,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在中部6省位次前移。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快速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与中部差距迅速缩小。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5年全省37个工业行业大类36个保持增长,11个生产增幅突破50%。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370亿元,增长19.6%,其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28.5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49.2%,拉动GDP增长6.3个百分点。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0年为27%,*3年突破30%,*4年为上升为31.8%、*5年达到33.7%。三次产业比重由*0年的24.2∶35∶40.8调整为*5年的18.9∶47.4∶33.7。

2、六大支柱产业支撑力、影响力增强,工业规模发展出现新格局。江西于*3年开始实施支柱产业带动战略,3年来,六大支柱产业对全省工业发展的带动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一是支撑作用日益突出。*5年,全省重点培育的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97.2亿元,增长27.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3.7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60%。六大支柱产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2.8个百分点。二是龙头骨干企业集聚了做优做强的能量。*3年江铜集团销售收入率先超百亿元后,新钢、江铃、九石化、萍钢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年销售收入相继过100亿元,特别是江铜集团*5年销售收入突破*亿元,成为全国铜工业企业第一家销售收入超过*亿的企业;江铃*5年综合业绩名列全国汽车上市公司榜首。此外,*4年江西8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其中江铜集团、新钢、萍钢、南钢、江铃集团、昌河、九石化、江医集团等7家为六大支柱产业重点优势、龙头骨干企业。*5年江铜在“中国企业500强”位次由上年的160名上升为第156名,前进4名,萍钢由371名上升为345名,前进26名。

3、工业园区集聚、集约发展,成为促进工业增长的新板块。“十五”以来,江西依托园区办工业,把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十分重视提高产业层次,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园区经济呈高速发展之势,为加速全省工业化进程增添了强大的后劲。一是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5年,全省工业园区已建成投产工业企业6053个,比上年末增加1006家,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453.1亿元,增长24.9%,增幅比全部工业高5.3个百分点。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3.1%,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27.7%;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上缴税金分别比上年增长52%、36%,增幅分别比全省高24个、10个百分点。二是呈集约发展态势。*5年,全省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招商实际到位资金比上年净增4333万元,增长18.5%;每平方公里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实现税金总额、出货值分别增长32.2%、19.3%、13%;每平方公里从业人员3734人,净增420人,增长12.7%。特别是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萍乡高新园三个园区的每平方公里产出已超过10亿元。三是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全省工业园区已形成了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家电产业集群、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星火工业园有机硅产业集群、袁州、樟树医药工业园医药业集群、贵溪市工业园铜加工产业集群等一批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极大地增强了全省相关产业市场竞争力。

4、科学进步、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对工业发展促进作用加大。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省有部级、省级高新区和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特色基地13个,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30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销售收入逾亿元的63家,比*0年增加31家。*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2.8%,比*1年提高0.9个百分点。特别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5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83.5亿元,工业增加值20亿元。“十五”期间,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为29.46%,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24.74%,主要经济指标翻了一番多;软件业达到39.8%,五年翻了两番多。二是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4年全省R&D经费为15.09亿元,投入强度为0.7%。其中,大中型企业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3.50亿元,投入强度为0.9%。投入强度高于广东等发达省份。三是企业信息化试点有效展开。*2年,全省选择了45户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重点企业进行“江西省企业信息化试点工程”试点,15户已正式上线运行。江西是国家“十五”期间第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2-*4年,政府投入引导资金5480万元,带动企业自筹资金72996万元,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175家,取得技术研究成果1466项,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新增价值99亿元,新产品增加率为75%,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43%。全省制造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

5、能耗降低、综合效益提高,工业增长质量明显优化。“十五”期间,江西十分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采取了单位产品能耗限额、鼓励企业“三废”回收产业化循环发展等政策措施,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0年的9719.39元/人,上升为*4年15790.15元/人,5年提高了1.62倍;万元GDP能耗由*0年的1.11吨标准煤降为*4年0.97吨标准煤,5年里下降12.61%;*5年工业利润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15.46亿元,增长64.5%;利税总额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2%,比*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7.29%,比年*0年提高65个百分点,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二)工业化进程的基本判断

依照国际上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城市化率等指标加以综合分析,对江西目前工业化发展阶段作一基本判断。

1、从人均GDP看。目前,学术界对一个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判断,大多沿用钱纳里提出的人均收入为划分标准的三个发展阶段六个发展时期为判断标准。*5年,江西人均GDP按现行汇率折算为1140美元,按1982年美元计算约为1700美元,对照钱纳里工业化演进模式,江西刚进入工业化中级发展时期的初期。

2、从产业结构看。*5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低20%,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33.7%,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27%,符合西蒙•库兹涅茨等人关于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的研究成果,以及钱纳里等人关于工业化进入中级发展时期,制造业生产转变,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7%左右上升到36%的相关论断。

3、从就业结构看。*5年,江西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39:28:33,非农产业就业占比为61%,远远高于钱—赛模型工业化中级阶段初期水平的56.2%水平。再参照配第—克拉克模型,也远高于第3阶段53.9%的水平,向第4阶段发展。江西此项数据已达工业化中级发展时期中期水平。

4、从工业内部结构看。*5年,江西霍夫曼系数为1.07,处于霍夫曼工业阶段的第3阶段。同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讯电子信息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工业结构开始从以原材料为重心向以加工装配工业为重心转变,并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为重心的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发展。

5、从城市化率看。工业化与城市化高度相关,两者相互促进,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规律。当城市化率超过30%,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期,城市聚集效益对工业化进程产生极大地促进作用。“十五”时期江西城市化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城市化率由*0年27.7%上升为*5年的为37.0%,城市化水平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工业化与城市化两者相互促进,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特征明显。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江西工业化开始步入中级发展阶段的初期,“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型工业化将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期。

三、江西推进新型工业化差距比较分析

现有工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工业发展程度是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江西工业化步伐很快,与全国和中部的差距呈快速缩小之势,但从总体上看,与全国、与中部、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

1、总体水平仍较落后。全国早已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中期,东部沿海地区已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后期,江西则刚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初期,工业化程度差距较大。

2、工业经济规模较小。*4年江西全部工业增加值和人均工业增加值在中部六省中均处第6位,人均工业增加值比人均GDP较低的安徽还低94元。同时,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相对较低。*5年江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16个百分点,低于中部平均水平,比产业高度相仿的湖南、安徽低3-5个百分点。

3、工业结构层次较低。据第一次普查相关数据计,*4年江西来自采矿业收入高出浙、苏、粤6.5-6.1个百分点;来自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制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制造业的20.32%,远低于广东的55.85%、江苏的42.76%、浙江的35.12%。

4、大而强企业少。大而强企业是经济的脊梁,我们从“中国500强企业”名单也能略见一斑,发达地区大企业多,欠发达地区大企业少。*5年中部六省进入“中国500强企业”的企业数分别为河南、山西各11家,安徽10家、湖南8家、湖北7家、江西6家;列前100位的企业湖北有2家,河南、山西、安徽、湖南各1家,江西没有。大而强企业少也是江西工业与其他省份差距所在之一。

四、“十一五”时期推进江西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构想

《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2010年,全省人均GDP上升到*0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3:52:35,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调整为32:33:35,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0%以上,全省城镇化率提高到4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力争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这既是经济发展目标,也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同时,我们通过“十一五”时期江西发展目标还可以看出,2010年,江西工业化达到中级阶段中期水平,特别是第二产业与沿海发达地区目前水平相当,这是一个实际而又具跨越性的发展目标,任务相当艰巨。

(一)战略思路

“十一五”时期,江西刚刚迈进工业化中级阶段,新型工业化在较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层次基础上进行,加之,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还必须直面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为此,我们将“十一五”时期推进江西新型工业化战略思路的出发点立足于:充分利用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密型产业,夯实工业基础;突出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提高产业集中度,加速工业化进程;要抓住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适度突破比较优势,注重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重构,注重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培养提高全省经济核心竞争力。在做大经济规模中,做强经济实力,在做强中实现跨越。

“十一五”时期江西新型工业化基本思路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信息技术重组产业形态,形成后发优势;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开发具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培植经济增长极;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新兴产业的竞争能力,增添发展后劲;依托工业园区和重点区域,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工业增长新板块;促进全民创业,加大对外开放,内外源经济并举、良性互动,集聚发展能量。在突出重点、形成优势,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发展质量和层次,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总量与质量、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技术创新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重点

1、制造业崛起战略。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工业化水平、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纵观江西工业化发展进程也就是制造业提高的过程,比较江西差距实质上就是制造业落后的差距。“十一五”时期加速江西工业化,要强化江西制造业在区域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和市场梯度优势,加快制造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抓住长珠闽地区产业链向周边省份有效延伸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制造业的信息化,加大信息对制造业带动作用,提高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制造业市场竞争力。

2、支柱产业支撑、大企业带动战略。扶持支柱产业发展,培植大企业集团将大大推动整个地区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江西大企业少、产业集中度不高一直是制约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十一五”时期要以六大支柱产业为核心,抓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壮大核心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延长产业链,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通过机制与体制的创新,形成核心企业内在动力和活力机制,促进核心企业快速裂变扩张,培植一批有竞争力的大企业。

3、园区集聚战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公共设施共同使用,企业间的分工协作,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效用的最大发挥,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十一五”时期,要积极学习发达地区推进产业集聚成功经验,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对生产力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强关联产业链接,培育发展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加快建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商务成本低的特色工业园区,力争在全省形成30个以上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特色园区。

4、外向拉动、本土促进战略。外向拉动是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本土创业是后发地区发展之基,振兴之源。近几年来江西扩大对外开放,开创出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要充分利用这一良好形势,在“十一五”时期继续抓住新一轮沿海和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速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在“十一五”时期国家将全面实施《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新的制度环境,给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要加大对工业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产业导向、政策扶持、科技服务等手段,择优引导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工业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凡国家法律规定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国外资本、民间私人等非国有资本开放,引导和鼓励非公有资本投向支柱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实施以外向经济拉动本土创业,以本土创业促进对外开放,内外源经济并举发展战略。

5、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化的扩散力、渗透力、融合性、创新性,持续不断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影响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要以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产品的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工业的竞争模式、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传统组织方式,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超前发展,促进工业产业的优化升级,以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6、绿色工业、循环发展战略。循环发展是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最本质的区别。一直以来,江西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方针,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的原则,合理利用资源,重视环境保护,发展绿色产业,这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优势所在。“十一五”时期,要坚持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进一步加强对钢铁、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消耗管理。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理念。

(三)重点产业体系构架

江西“十一五”时期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体系,主要是由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先导产业、起支撑和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以及起基础作用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等构筑而成。

1、先导产业。指有广阔发展前景,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性、积聚和扩散能力,正在迅速成长,市场需进一步开拓和引导的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先导产业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持续竞争优势,必须适度超前发展。目前江西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4个特色领域产业群体,涌现了清华泰豪、联创光电等一批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十一五”时期,要加快高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力争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计算机软件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依托昌、九、景科技金三角和一批骨干企业,重点建设晶湛(南昌)科技有限公司8寸晶元片、鸿源数显LCOS数显产业化等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液晶覆硅和高清晰液晶显示产品生产规模化,加快硅衬底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产业化、大功率芯片照明应用。重点组织实施生物能源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软件研究开发、纳米新材料研究开发、民用直升机关键技术研究、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及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研究、有机硅新材料研究开发、半导体发光材料及器件研究开发、陶瓷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新一代石油加工专用化学品研究开发、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重大科技专项,继续抓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中药现代化工程、新材料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工程等重点科技工程,着力实施6大高技术产业化工程和8个重大科技专项,建设3个国家工程中心和5个大学孵化器,形成在优势产业中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科技进步综合水平达全国中等水平。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0%,新技术产品创汇额占全省出口创汇额的比重达到20%以上。

2、支柱产业。江西已形成了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产业六大支柱产业。“十一五”时期,全省六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将达到13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2%。除前面分析的电子信息工业、生物医药外,六大支柱产业发展重点主要是:

(1)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汽车工业重在做大整车,发展配套。抓好江铃汽车集团形成年产30万辆汽车、昌河汽车形成年产20万辆轿车、上饶客车年产1500辆客车和3000辆房车项目,形成昌河30万台K系列发动机生产能力及加快以九江汽车工业园、南昌钢铁公司长力工业园等为重点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航空工业重在拓展民用市场。支持洪都集团与麦道公司合作,力争建成年产300架麦道民用直升机项目,支持洪都航空和昌河集团开发生新型农用飞机、无人驾驶飞机、和轻型直升机。

(2)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钢铁工业重在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汽车用钢、宽厚钢板、细径高强盘条、H型钢等特色、新型钢材,建设好新钢300万吨薄板工程项目;铜工业重在进一步做强,在冶炼能力达到70万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铜板带、铜管、铜箔和漆包线等深加工产品,力争电解铜深加工转化率达到100%;稀土、钽铌和钨等有色工业,重点发展稀土储氢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碳化钨粉以及高性能钽粉、钽丝等高技术产品。

(3)现代家电工业。重在产业规模化、系列化。突出抓好整机扩产、重要零部件配套项目,引进和承接一批家电核心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中小配套企业,形成较大产业规模。

(4)食品工业。在做强做大烟草、酒类产业的同时,发挥我省生态优势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等特色食品加工,重点发展粮食、油料、畜禽产品、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精深加工,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5)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产业。石油化学工业着重发展有机硅单体及其深加工,盐化工,氟化工,以及甲醇、乙炔、乙烯等重要化工原料,力争在“十一五”时期开工建设100万吨乙烯项目,把九江沿江地区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石油化工产业密集区;新型建材产业重在进一步扩大大中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防火材料、中高档建筑装修材料以及新型厨、卫、浴设施等新型建材的生产能力。

3、制造业基地。抓好制造业基地建设是实施制造崛起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我们从三个不同层面设想“十一五”时期全省现代制造业基地。一是建设好南昌汽车生产基地、飞机生产基地、空调生产基地、光电生产基地、机电设备生产基地、建材和新材料生产基地、纺织服装生产基地、食品生产基地、医药和医疗器械生产基地、造纸生产基地等10大制造业基地。二是依托昌九工业走廊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优势重点培育汽车航空、电子信息、石化三大标志性产业集群,形成精密制造业高地。三是依托特色工业园区和大企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如盐化工产业基地、氟盐化工产业基地、硫磷化工产业基地、有机硅产业基地,铜冶炼及精深加工的重要基地、离子型稀土的生产研发基地、钽铌及其深加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以及新钢的板线、棒带精品基地,南钢的优质螺纹、汽车板簧精品基地,萍钢的建筑用材新品、精品基地等等

五、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对策措施

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活力;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提高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优化发展环境。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近年来,江西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到*4年底,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骨干企业大部分已改组为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改制面近80%。“十一五”时期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等重要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一是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参股控股、债务重组、兼并收购等途径,促进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二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推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转制,着力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切实提高股份制质量。三是按照《公司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全面推进省属集团公司的改革,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抓好做强做大一批,重组新建一批,放开搞活一批,关闭破产一批过程中促进企业摆脱困境,增强发展活力。

2、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和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新的发展阶段,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工业产品科技含量,要实行企业自主创新与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举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以节能降耗为重点,大幅度提升企业装备技术水平、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工程和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促进信息技术向产品渗透,在全省骨干企业中普遍采用先进共性技术,实现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二是突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有重点地开展原始性创新。要加大科研开发投入,有条件的要建立企业研发中心,要与跨国公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研发合作与交流,在优势领域、关键环节和主导产业,加快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同时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把自主研发与引进创新很好地结合起来,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3、进一步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构筑新型工业化发展主平台。一是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集约化开发建设水平。促进全省工业园区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投入产出率、园区容积率、建筑系数达到一个更高水平。二是推动园区发展模式、开发机制创新。要依靠内力、借助外力、增强活力,积极吸纳外国资本、国家资本、社会资本、法人资本和个人资本,共同投资建设工业园区。三是要进一步提高服务品质和服务效率,树立工业园区“特区”发展理念,突出抓好生产、生活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将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管理规范、功能完善、产业配套齐全、规模优势明显,资源集约化、循环式利用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4、加强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加速新型工业化提供保障。一是加快能源建设步伐。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以加快能源开发和管网建设为中心,以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配置为重点,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火电、水电、煤炭有机结合的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同时,加快实施管道天然气入赣工程;进一步提高工业能源储备能力。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方面,通过加快“三纵四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和地方加密高速公路网建设,县市乡村公路建设,铁路网络完善,长江和鄱阳湖航运发展,赣江、信江等水运主通道升级改造,昌北机场扩建,赣州黄金机场迁建,赣东赣西支线机场建设,提高江西省外通达的广度、速度和省内通达的深度、密度,加速物流、人流、信息流,提高安商、招商能力。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通过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等措施,加快企业信息化,加大信息化对工业化带动。三是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加快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项目,南昌兴发物流中心和龙南县金塘物流服务中心等建设进度。在南昌、赣州、九江、鹰潭等市形成规模较大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建设与物流园区相配套,运输场站、仓储、商品配送、信息网络服务等各个环节相联接的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大物流基地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生产水平。

第7篇: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

(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达到1.2%以上,拥有国家和省认定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行业共性技术中心15家以上,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0个。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35%。

(二)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左右。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0%。

(三)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培育一批重点产业,纺织服装、木制品、酿酒食品3个主导产业规模企业销售收入均达100亿元以上;做强一批大型企业,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20家以上,其中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5亿元企业20家;建设一批集聚园区,形成1个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2-3个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工业园区。

(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45%提高到5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明显降低。企业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

(五)生产业明显加快。现代物流业营业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全市形成2-3个成交额10亿元,5-10个5亿元的大型专业市场。

二、优化产业结构

(一)提升做强三大主导产业。到“十一五”末,三大主导产业达到百亿规模。纺织服装业:围绕原料、面料、终端产品三个环节,提高纺织产业质量和科技含量,增加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积极发展化纤纺织业,改造提升传统服装工业,创建*服装名牌。重点打造*“纺织工业城”,全市形成200万纱锭、1亿件服装的产业规模。木制品产业:积极推进林木一体化,发展木地板、家具等终端产品。加快林纸一体化建设,建立速生丰产林基地,发展制浆及造纸等深加工产品。重点推动*“家具制造业基地”和*“木材加工基地”建设。酿酒食品业:加快洋河、双沟等重点企业的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增加高档、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高市场占有率。2010年,洋河、双沟总销售收入突破60亿元。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乳制品、肉制品、粮油制品、水产品、果品等,做大做强娃哈哈饮料等重点企业。

(二)培育壮大两大新兴产业。到“十一五”末,两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均达到50亿元。新能源工业: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加快三个县、*经济开发区2×1.2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骆马湖、洪泽湖4.95万千瓦和20万千瓦风力发电、宿城开发区2×1.2万千瓦垃圾发电等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国电*热电有限公司二期工程(2×60万千瓦发电机组)和市开发区北区、三县开发区热电厂建设,力争“十一五”末全市总装机容量达到160万千瓦。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市布点建设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新型包装材料业: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为支撑,以彩塑集团为龙头,加快实施“环保型热收缩膜、金属化膜、PET薄膜等彩塑包装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大力发展高档彩印包装、绿色印刷包装、绿色包装材料及制品等新型包装材料。

(三)做大做专特色基地。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大内培外引力度,重点打造船舶修造、农产品加工(高效外向型)、织带、电器照明、金属压延加工、蓄电池、玻璃及深加工、塑胶制品等基地。到“十一五”末,特色基地销售收入均达到20-30亿元规模。

(四)加快发展生产业。物流业:大力发展仓储、加工、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加快培育交通物流、恒通物流、中联物流等重点物流企业,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整体竞争力。加强物流专业设施整合,加快*国际物流中心和运河国际港建设。科技服务业:强化工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建设纺织服装、木制品、酿酒等50个全市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金融保险业:积极做好全省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努力引进省级金融、保险、证券机构和投资性公司在*设立分支机构,加快设立市区农村商业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推进金融机构开发金融衍生产品。强化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建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和服务体系,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商业服务业:加快发展*义乌国际商贸城、淮海建材城等区域性特色市场、专业市场,加快“千村百乡”市场工程建设,引导发展法律、评估、会计、审计、咨询、广告、策划、就业等中介机构。

三、调整工业空间布局

(一)重点发展块状经济。强化六个省级开发区和湖滨新城开发区、苏宿工业园区发展定位,加快“八区”块状经济发展。*经济开发区坚持“外向型、高起点、国际化”的发展方针,大力发展资源利用型、技术密集型、出口创汇型工业,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出口贸易加工业基地。市湖滨新城开发区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休闲旅游度假产业、高等职业教育产业、生态产业,加快建成生态型、功能型、人居环境优越的湖滨新城。苏宿工业园区学习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重点承接苏州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实施先进制造业、服务业等城市功能的综合开发,力争建设成产业转移的集聚区、外向带动的先导区、机制创新的试验区、现代新城的示范区。*经济开发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呼应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重点培育木材深加工、纺织服装、电子等行业。*经济开发区以棉纺织、木材加工和电子照明为鲜明特色,加快建设“纺织工业城”、“家具制造业基地”和“照明工业城”。泗洪经济开发区重点加快农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水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群和规模优势。*经济开发区利用*港新港区集输运能力和大运河的岸线资源,发展大运输量临港、临河工业项目,形成以彩塑包装、能源、玻璃深加工为主的发展格局。宿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加快纺织服装、机械制造以及商贸物流业的发展。

(二)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加强集聚区规划,鼓励跨区划合办产业集聚区,引导企业向集聚区集中、转移,加快“入园进区”步伐。进一步提高省级开发区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增强集约化发展水平。加大对乡镇工业集聚区的扶持力度,开展创建市示范产业集聚区活动,组织申报省重点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化工企业向化工集中区搬迁转移。

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一)加强技术进步工作。鼓励企业加大技术中心投入,确保省级、市级技术中心企业开发经费投入分别达到销售收入的5%和3%以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并向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倾斜。建立以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为导向的工作机制,每年重点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高的大项目,全面提高重点项目推进的水平和效率。

(二)开展挂创、创牌和企业上市工作。深入开展“百名专家兴百企”活动,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合作形式,提高挂靠效果。积极引导企业增强运用品牌参与市场竞争意识,努力形成一批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经营规模化的品牌群体。“十一五”末,确保创建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80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以上,省著名商标60件。加大对创牌工作的考核和奖励,每年明确创牌工作计划,纳入年度经济工作目标考核。将税收作为品牌建设的重点考核指标,对地方税收作出突出贡献的国家、省、市名牌和商标给予重奖。加快推进企业上市进程,认真研究证券市场新变化、新要求,支持有条件企业制定和完善上市计划,加强与证券公司联系合作,推进企业在境外和国内主板、创业板上市。“十一五”末,全市新增上市公司5家以上。

(三)提高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水平。以21家省、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试点企业为重点,在项目建设上加大力度,努力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业务知识培训和企业上网等方面加大引导力度。重点推动企业实施以ERP为主的信息化工程项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广苏华达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网上销售的成功经验,“十一五”末,全市实施ERP项目企业占规模企业的50%以上,市级以上新产品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比重达到40%,建立网页的规模工业企业比重达到80%,网上销售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

五、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一)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突出抓好电力、化工、建材、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重点考核20家年耗能1.4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企业的节能。严格控制能耗增长源头,对年综合能源消耗总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投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达不到行业标准和要求的,不予核准备案。

(二)积极实施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积极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培育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示范园区。严格控制化工、造纸、冶金、印染等行业的项目建设,禁止建设投资额2000万元以下的化工项目。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提高工业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加强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建立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循环经济机制。

(三)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支持企业通过改进设计和技术进步实施清洁生产。对新建和改扩建项目都要实施清洁生产,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指导企业建立和实施清洁生产的标准体系。实施100项高水平清洁生产改造方案,形成一批清洁生产企业,建设一批“零排放”企业。

(四)加强安全生产。加大企业劳动卫生安全保障措施投入,加强安全生产技术装备的研究开发,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管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检查监督。

六、提高组织化程度

(一)建立领导服务体系。建立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专门负责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市、县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制度,每位市、县级领导干部负责挂钩联系一个产业、二个大项目、三个重点企业,充分发挥领导的扶持与带动作用。加强部门协调,经贸部门要发挥政府职能在产业环境培育和结构调整中的导向作用,加强对重点企业运行情况和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情况的监测分析,及时通报情况;发改委、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支持工业发展的措施,切实将各类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落实到企业;金融、电力、国土、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创新工作方法,全力缓解生产要素制约,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强化产业政策导向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执行产业准入门槛,切实发挥《*市工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有效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符合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加大对鼓励类投资项目,特别是对我市产业升级有重大带动作用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

(三)加大新型工业化投入。市、县区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以上,主要用于对市、县区规模企业在税收贡献方面的奖励和引导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名牌产品的发展及对重点企业技改贴息、研发资金补贴、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等,鼓励和扶持辖区内企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新型工业化财政资金扶持,争取在总量上有大幅增长。

第8篇: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

21世纪的到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建设领域明确了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节能50%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部分地域执行更高的65%节能标准,而对于建筑节能,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新型节能建材的使用与推广。同时,通过对新型建材的使用,建筑节能也将取的显著成效。

二、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目标

我们处于信息化时代,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国内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中国工业化必将是一条与传统工业化全然不同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当代国内外条件给中国提供了“和平崛起”的历史机遇,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基于对这历史机遇的深刻认识,给我们展示出一条在今后20年内把这一历史机遇付之实践的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一条对传统工业化予以扬弃的道路,即对传统工业化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道路。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工业化步伐突飞猛进,与发达国家的高度工业化水平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实现工业化目标,这是我们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建筑,必须发展绿色节能建筑。

三、绿色节能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是人类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然而建筑是一个规划、施工、运行和后期装修入户的过程,最后拆迁,这是建筑的一个生命周期。除了规划设计,其他阶段伴随着资源的理工、和能源的输入。还有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建筑的增多,建筑生命周期更像是建筑本身能量的堆砌。

(一)新型节能建材是区别于传统的的建材

在新型节能建材中砖瓦、灰沙石等建材的建筑材料新品种,行业内将新型建筑材料的范围作了明确的界定,即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四大类。它生产耗能低,使用中的节能效果显著,而且还具有节土、节地、环保、利废、隔热保温、防火、轻质、减少运输费用、施工便捷、成本低廉等特点。《建筑评价标准》中有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为人类提供健康、安全、实用的空间,并且与自然和谐共存。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有以下特点:第一,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耗能大大降低;第二,绿色建筑更好的符合所在地的人文、气候、和自然环境,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所以没有既定的建筑模式和建筑规则;第三,绿色建筑比传统建筑更好的利用自然环境,如阳光、空气、阳光和雨水,更加注重内外部的资源利用,其多元化的布局相对于传统建筑布局有很大的区别。

(二)绿色建筑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发展绿色建筑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一,能节约资源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的大户,同时对环境有很大影响。据统计,全球近半的能源用于建筑行业,同时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近半的物料也用于建造人类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设施,比如居住区、办公区、娱乐场所等,这种利用是周而复始的。第二,传统建筑会引起空气污染,同时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三分之一还要多,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垃圾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我国的这种发展中国家而言,越来越多的人口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学习机会涌入城市,这对城市的住宅、道路等公共设施要求越来越严峻,同时所消耗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能源、资源现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另外在建筑过程中,对电能、柴油、汽油的消耗,都附属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如建筑运输过程中,车辆燃烧柴油、汽油产生的二氧化碳,电能产生过程中燃烧煤产生的,这些巨大的消耗对环境的破坏巨大。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人们对高水平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消费状况的升级,使得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人均能耗也越来越高,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弃物也越来越多,这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绿色环保理念是相悖的。

(三)绿色建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绿色建筑之所以能够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是由其本身决定的。绿色建筑的内容不仅仅是建筑本体,还包含了建筑内部的环境和建筑外部生态环境以及社区安全的构建、健康稳定的的生态服务体系和生态维护功能系统。就室外环境而言,绿色建筑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了绿色配置、采光、自然通风、新能源、水循环系统、和低能耗围护墙结构和绿色建筑材料等智能控制的高等科技。具有资源高效利用、节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舒适、建筑功能灵活、低排放低有害和规范选址合理规划的特点。这些建筑环境在本质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舒适度,通过绿色建筑,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因地制宜,从规划、设计到环境配置的手法入手,通过绿色科技手段合理的提高建筑的使用舒适度,保障人类的生活健康,给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质量。

四、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绿色建筑体现了我们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共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是光明的,但是道路也是崎岖的。

绿色建筑发展的有利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绿色建筑受到社会的支持和关注;新型绿色建筑材料正在大量涌现;绿色施工技术发展由所突破。各类建设科研单位采取了相关措施,控制设计、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排放,扬尘,噪音,建筑垃圾等.利用雨水、生活用水等。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又促使设计施工过程逐步实现节能、降耗、低污染的目标。

当然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还不能盲目的乐观,我们要注意到一下几个不利因素:绿色建筑目前还是高端建筑,并没有走入寻常家庭,其价值没有大量体现;绿色建筑是长期的投入,短期内收到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另外,绿色建筑往往意味着不能建设高层建筑,而高层建筑又是解决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的一个好的办法。毫无疑问,绿色建筑的概念已经受到了各个阶层的重视。绿色建筑的本质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再生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有效性,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节约资源,有效的达到资源的自然循环。绿色建筑的本质在于充分的利用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和地球环境。但是绿色建筑观念并未步入平常百姓,因此政府大力宣传绿色建筑带来的各种效益,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强人们的绿色意识,从而逐渐增加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催生各种绿色建筑人才的出现,形成有效循环发展。

五、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难题与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问题遇到了很多问题。第一,通过官方统计来看,公用建筑关注的比较多,那些乡村建筑和家庭自用的建筑关注的不多,在很多地区有很大一部分政府人员,尤其是某些当地的建筑开发商,在房地产开发商有很大的问题和困难,目光短浅从眼前利益出发,非常不积极的态度。当地政府部门在建筑行业开发中,占据主导作用,在建筑行业当中会克服更多的困难,逐渐的把建筑事业发展和整治好。在不久的将来,建筑节能的发展还是要依靠当地政府部门的依法、以政策来推动发展,否则就会出现本行业发展的很多问题,绿色建筑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第二,由于绿色节能建筑的成本比较高,建筑理念和建筑材料成本高出普通建筑,对于购买或者租赁节能建筑来看,老百姓肯定是经济条件上有限制。普通的家庭在衣食行以及教育方面以及投入了很多,基本上没有太多的经费来用到住上面。所以,现阶段建筑行业的发展限制总得来说还是需要经济利益来刺激、来推动,只有这样才会长远持续的发展。第三,在建筑行业,组织机构管理条例和法规不是很完善,很难将现有的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挪用到节能建筑上面上来,问题一旦出现,包括政府部门和建筑投资方的推动就很缓慢。第四,在建筑内部取暖和空调系统方面,提供的设施节能标准不是很高,缺乏统一的标准,所以,建议是我们国家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有法必依。使得节能建筑行业平稳快速发展。

六、快速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的建议

1、坚强政府组织力度,组织好健全节能工作方案。国家要根据建筑机构研究的机构,以高效科学的手段来开展建筑行业行之有效的发展,比如:联合建筑科学研究生所,勘察设计院,建设部工程院、学校建筑行业研发人员等,联合起来将建筑行业的特点和市场价值研究透彻,使得建筑单位在进行动工时,能很好的把握成本,降低建筑费用,共同努力把节能建筑做到实惠实用,使更多的老百姓家庭能接纳。

2、务必加强建筑行业从始到完工过程节能方面的监管,着重的把建筑节能从规划、审核、设计、监管、质量监督、收尾检验的整个完工过程的监督,需要的可对某开发商的整个工程段进行封闭的监管管理,要着重的监管整个过程当中的节能方面,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在建筑节能方面做到自己的职责和责任,使得节能真能“节能”上。

3、加强绿色节能的建筑产业结构。主要的是要把科技新方法利用到建筑行业中,以高效专业的方法把建筑大力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4、要强化技术创新做到因地制宜。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节能建筑性能的发挥与环境息息相关,因此要结合不同地点的环境特点进行技术创新。

第9篇:新型工业化发展范文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摘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成果,是对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和中国工业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新认识,因此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及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新型工业化

作者简介:何丹丹(1984-),女,河南平顶山人,三峡大学政法学院07级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