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农业技术培训范文

新型农业技术培训精选(九篇)

新型农业技术培训

第1篇:新型农业技术培训范文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沙漠气候。这里冬冷夏热,光照充足,适宜农作物生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89万亩,辖18个镇248个行政村1796个社,2016年年末全县农村户籍人口22.91万人,农村劳动力11.36万,在务农劳动力中,具有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分别占农村劳动力的26.94%、43.13%、27.73%。民勤县以种植玉米、葵花、小麦为主。近年来民勤县积极发展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目前设施农业面积4.2万亩,特色林果面积49.7万亩,养殖肉羊100万只,三大主导产业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二、主要做法

(一)整合涉农资源,搭建培训平台

根据县域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培训需求,民勤县委、县政府整合全h涉农部门、单位师资、条件、项目资源,搭建一个集教学、管理、培训、食宿服务于一体的农民培训平台――民勤县新型农民培训学校。资源整合后,实施培训做到了“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实习有场所、实训有基地”的目标,这样既增加了服务项目,又拓宽了服务渠道,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从理论到技术、实践、应用等全方位服务。

(二)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培育目标

为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民勤县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涉农部门、单位高度重视,全县各级政府着力支持,同时县政府每年下发《民勤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将培育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实施内容、实施期限、经费、保障措施予以明确,有力保证了培育工作有步骤、有方案、有成效地推进和落实。为资助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生产,制定下发了《民勤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和扶持奖励办法》,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临时性培训变为长期性培育,由领导重视变为了农民关心,真正使培训起到提高职业农民整体素质的作用。

(三)健全基地网络,完善培育体系

为满足职业农民就近学习,提高生产水平,民勤县扶持镇村两级农民培训阵地建设,探索和引导镇村把培训基地延伸建设到产业园区、示范片上,在全县各镇、村、社设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形成了县、乡、村、社四级职业农民培训网络体系,为职业农民搭建了一个经常接受教育培训的平台。

(四)按照培育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一是理论知识集中培训。按照培育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培训机构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集中开展农业政策法规、创业知识、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生产技术等培训。二是现场基地实训。根据新型职业农民需求,培训机构及时组织培育对象在实训基地、示范园区,集中进行生产技能实践,使其掌握关键技术要领和操作规程。三是全程跟踪服务。结合全县农业生产特点和职业农民需求,培训机构适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职业农民生产基地进行跟踪指导服务,解决他们操作中遇到的困惑。四是外出参观学习。培训机构组织学员到周边省、市、县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参观学习,让他们学习借鉴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五)开发培训资源,搭建服务平台

资源整合后,民勤县构建了政府主导型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的培训平台。平台集成应用《民勤新农村资讯》、手机科技短信、农技服务热线、《绿洲科技》栏目、农业科技直通车、多媒体信息室等“六位一体” 互联互动的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为职业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信息服务。通过介入政策引导、技术指导、信息传播、生产经营服务及产供销过程服务,在关键农时季节为农民适时提供技术服务,满足职业农民学习需求。通过经常性、不间断地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综合素质好、专业生产技能高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实现“进棚会操作、进圈会饲养、进园会管理”的目标,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六)规范认定程序,强化考核管理

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民勤县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了《民勤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明确了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和考核管理,将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规模效益等作为职业农民晋级的主要衡量标准。按照认定条件和程序,对接受过中等学历以上农科教育或农业系统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资格认证,合格的颁发初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分类建立认定学员信息库,做好认定登记,建立档案卡,实行动态考核管理,考核不合格者,取消新型职业农民资格。

(七)采取多方扶持,助推产业发展

为扶持新型职业产业发展,民勤县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奖励扶持办法》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等“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提出了“三免、五优先”扶持政策,即新型职业农民免费参加涉农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涉农专业的中职学历教育,优先享受民勤县设施蔬菜产业和草畜产业扶持政策、优先流转土地、优先项目支持、优先技术服务、优先推荐评先树优等奖励扶持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模式特点

(一)精准遴选培育对象

选准培育对象是实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最重要的环节,所以民勤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遴选时,培训机构根据区域特点、农村产业现状和农民结构特点,从实际出发,对农业从业人员所从事的产业及发展状况进行调查摸底。根据从业农民的状况、产业特点以及本人意愿,合理确定类型。将年龄在60周岁以下,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骨干、科技带头人和具有强烈发展愿望与发展潜力的农民作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将农业企业关键技术岗位人员作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将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经纪人、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等作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将上述人员分门别类建档入库,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通过精准培育对象遴选,满足了农民的意愿和需求,保证了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二)精准选拔培训教师

为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落实到位,项目实施单位一是与省内外涉农院校、培训机构密切合作,聘请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专家教授,担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家团队,使他们针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授课;二是从涉农部门、单位的技术人员中选聘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家作为新型农民培训的专职教师,根据培训学员的需求,让他们重点讲授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三是从农村选拔有一定文化知识、实践技能较强的“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手”作为新型农民培训的兼职教师,通过他们现身说法,心贴心的与农民技术交流,进而提升职业农民学习的信心,增强致富本领。

(三)围绕产业精准培训

根据县域产业发展现状,民勤县决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针对日光温室、暖棚养殖、特色林果三大主导产业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技巧、农村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的运行、农村政策法规等内容进行。按照农业生产周期和技术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分产业、分季节、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在培训中,培训机构将培育工作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与主体生产模式相结合、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结合、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结合,使参训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种养技能有明显提升。

(四)强化跟踪提升发展

为有效提升培训效果,民勤县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作用,利用平台机制灵活、信息共享、高效快速、系统权威的服务功效,根据农时农事,适时将关键技术、信息刊登在《民勤新农村资讯》,发送到手机科技短信,播放在《绿洲科技》电视栏目。通过及时的技术、信息服务、指导,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跟紧农业生产。同时农技专家在服务热线及时解答农民来电咨询,农业科技直通车在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生产的关键节点深入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基地进行现场技术服务,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五)创新异地提升培训

为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其真正成为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机构每年挑选大批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前往设施种养业发达的省市进行异地培训,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发达地区强劲的发展态势,接受外地的发展理念,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进而通过查找自身的差距,转换脑筋,解放思想,使他们转变了农业生产理念,增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提升了做大做现代农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取得的成效

一是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已在全县农业的各个领域大显身手。职业农民连学忠、窦永有、王多福、王国林、刘建华、段吉福等140多人被县上聘为村级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技员和科技助理员,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为周边农民传授技术,有效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

二是培育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他们不但掌握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还能把学到的知识熟练地运用于生产,成为民勤县农村的科技骨干,在农业结构调整和主体生产模式的推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职业农民杨明、王淑萍、潘多荣等,充分发挥自身特长,进行温室育苗,有效解决日光温室种苗问题,既增加了收入,又造福于乡邻,同时还无偿为日光温室种植户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受到了农民的好评。

三是充实了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为推进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带头示范,乐于奉献,不但提高了自己的经济收入,还把自己学到的技术传授给其他农户,为全县农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找到了路子。目前已有50多名职业农民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致富的梦想。职业农民叶长炼带头种植温室沙葱30棚、试种沙葱套枣树20亩,还在全县其他9个乡镇指导农民种植沙葱600多棚。

第2篇:新型农业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中央提出要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通知》和安徽省农委、财政厅相关文件精神,肥西县被确定为2006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实施县,培训项目在肥西县14个乡镇及紫蓬山管委会45个村开展,培训以村为实施单位,坚持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实施整村推进原则。培训项目的每个村培训40名以上农民,全县培训新型农民1 600人以上。培训时间从2006年8月下旬开始,2007年5月底完成培训任务。培训项目的45个村分别开展集中培训时间达15d,生产技术现场指导达15次。

1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组织领导

项目实施县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县农委、组织部、宣传部、财政、畜牧水产、林业、科技等单位领导为成员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委,实行统筹协调、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各培训机构、各乡镇和项目村成立相应领导小组,确定人员负责。

2公开招标择优选定培训机构

动员和组织各类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加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项目村培训需求,面向社会进行项目招标,经过公告、公示,择优确认肥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肥西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县农广校)、肥西县畜禽业协会、肥西县小庙镇商品鸡养殖协会、肥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5个单位为2006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机构。

3择优选聘培训教师

选聘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或农村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担任培训教师,加强培训教师资格认定。择优从肥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肥西县农广校、肥西县畜牧水产局、肥西县林业局、安农大、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选聘60多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培训教师。

4组织农民参加科技培训

积极引导和组织动员广大农民参加科技培训,鼓励农民参加科技培训。县项目办制定了《肥西县2006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方案》,各培训机构和项目村严格按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规范实施。各培训机构和45个村均制定了培训实施方案。全县统一制定了培训工程学员登记卡、培训工程台帐等。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宣传和动员农民参加科技培训。全县农民参加科技培训达3.9万人次,农民接受生产技术现场指导达3.9万人次。

5围绕产业按需设置培训专业内容

培训专业设置坚持突出一村一品,紧紧围绕肥西县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带和地方主导特色产业发展要求,按需培训,主要专业内容有优质粮油生产技术、蔬菜栽培技术、果树栽培技术、苗木花卉生产技术、畜禽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技术、栽桑养蚕技术等。

6坚持集中办班和实地指导

采取集中办班培训、现场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推广相结合,采取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专业教师讲课与实践能手传授经验相结合。实行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集中办班培训教室在村,组织农民参加。现场指导由实践教师在田间地头或生产现场进行面对面、手把手技术指导和服务。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技术培训,兼顾经营管理、政策法规、生态安全等知识。

7加强培训经费的投入和管理

合理安排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资金,实行培训项目补助资金报帐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培训项目实施后,培训机构缺少培训启动资金,市、县项目办公室及时拔付启动资金,于2007年1月为每个培训机构拔付50%项目经费,共计拔付项目启动资金22.5万元。项目完成后经过验收合格再拔付50%项目经费,合计拔付项目经费45万元。资金主要用于教材、编印资料、交通费、教师补贴、培训证书、办公费用等。

8加强培训项目监督管理

加强对培训项目的检查督促,加强对培训各个环节的抽查和监察,严格抓好项目的规范化实施,设立公示制度和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培训项目实施后,项目办认真按照培训合同、实施方案、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等做好培训工作检查和督促,采取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方式,对每个项目村进行检查和监督,核实培训工作进展情况,了解农民对培训工作的满意程度。

9科技培训初显成效

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升了农民科技素质,加快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步伐,促进了一村一品发展。肥西县三河镇龙安村通过葡萄栽培技术培训,全村现已发展葡萄种植面积26.67hm2,并带动周围农民发展葡萄生产,成立了“肥西县清平葡萄专业技术研究会”,注册了“清平”葡萄商标,并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上派镇三岗村通过苗木花卉生产技术培训,全村苗木花卉生产面积发展已达666.7hm2,并带动周围农民发展苗木花卉生产,发展了近10个苗木花卉示范园,其中天赐种苗花木场、阮岗苗木基地和苗木花卉新品种示范园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成立了三岗苗木花卉协会,全村80%以上农民成为苗木花卉协会成员,苗木花卉经纪人达280人。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

10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工作建议

第3篇:新型农业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 新型农民培训 需求 影响因素 公共产品理论

党的十报告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农村现有2.4亿农户、8亿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成败。因此,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现代化农业建设的灵魂。目前,在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政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新型农民培训是直接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增加农民收入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发展,传统的农民培训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多层次的农民需求。本文从公共产品理论视角阐述政府应该重视农民培训,并发展与多层次农民培训需求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型农民培训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

在公共经济学理论中,准公共产品是指不完全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一般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即消费者增加到一定数值后,就会出现边际成本为正,不像公共产品那样边际成本为零。如教育、公路、医疗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一般地,人们把教育,尤其是非义务教育称为“准公共产品”,因为非义务教育虽然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但是,教育具有巨大的外部性或社会效益,一个人受教育,其他人和社会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益。物品的属性不同导致提供者有所差异,私人物品一般由市场提供,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只能是政府,准公共物品由市场提供的同时,还需要政府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新型农民培训作为非义务教育的一种形式,其产品属性也是准公共物品,而新农民培训与普通农民培训的区别在于,新农民培训的目的是培育与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民和与城镇化进程相匹配的农民工。新型农民培训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农民培训不能完全由私人市场来筹资,政府的筹资或经营是必要的;同时,由于农民培训需求的多层次特点,决定了培训内容和形式必须多样化,因此,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以新型农民的需求为决策依据,全面了解农民不同层面的培训需求,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

二、影响新型农民培训的原因分析

现实中农民参与新型农民培训的积极性较高,但实际参与率低。农民实际参与率低本质是由新型农民培训无法满足参与者需求,导致此现状有来自政府、培训机构以及农民自身的因素。

1、政府层面。农民培训缺乏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我国尚没有专门的新型农民培训法律或者法规,虽然有关规定体现在一些法律、法规之中,但很不全面,造成在全国范围内无相应部门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进行统筹、协调、规划,难以保障新型农民培训的有效实施,特别是缺乏与培训配套的就业与维权的政策,农民培训的效果更加大打折扣。

政府宣传缺位使农民难以了解培训信息。当前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合作社达37.91万家,实有入社农户2900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1.6%。农村相对落后的宣传环境导致培训信息不通畅,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对培训项目不了解。当前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很多,但政府部门还是以“直线式”上传下达,文件精神一般传达到村委会或规模较大的专业合作社。当前专业合作社一般能够结合自身农业技术要求认真落实,因而社内农民相对而言培训比较规范,而村委会则往往漫不经心,落实起来仅仅是“凑人数”。这导致很多农民难以了解到培训信息,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不知道政府有哪些适合自己、对自己有用的培训项目,因此出现了“柠檬市场”。

2、培训机构层面。现阶段农民培训内容普遍存在“填鸭式”和“普教化”的现象,农民培训没有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农民受教育水平和农民的工作时间进行调查来拟定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多,缺少针对性,形式单一,培训时间不恰当,大大挫伤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如大多数的农户反映种植业培训包括水稻、小麦、玉米、黄瓜、西瓜、西红柿等农作物知识,在三至五天的时间内根本无法掌握、消化,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农民培训的主体大致分为有地从事农业的农民,有地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民,失地从事农业的农民,失地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民以及失地失业的农民,由于其文化程度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时间、内容和形式需求侧重点也不一样,“一刀切”的农民培训内容难以吸引农民参加,更难以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新型农民培训的师资与农民的需求有脱节。我国农民培训缺乏真正了解农村基层情况的教师,也缺少适合农村特点的教学手段。由于从事农民培训的教师既缺乏实践经验,又不了解农村实际,因而在培训中灌输理论知识比较多,讲授实用技术较少;培训的理论性太强,实用性偏低,可操作性较差,语言过于书面化,农民无法理解并快速吸收;培训内容严重滞后,不能把握农村和农民多元化的需求,不能紧密联系农村基层的实际,不适应农民发展需要,与农民的现实需要不相吻合,因此对农民的吸引力有限。

3、农民层面。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比较收益低,致使农村大量青壮年高学历者长年在外务工,导致“留守”农民中,一是兼业者众多,出于“耽误时间”、“影响收入”等方面机会成本的考虑,农民普遍缺乏参与培训的实际行动,组织农民培训难。二是务农农民中老年多、妇女多、文化低。如2010年安徽省农委针调研中588名农民中纯务农人数有195人,主要是老年人和妇女,且文盲半文盲或小学文化程度。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弱,培训质量和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三是部分农民的观念落后,对农民培训存在误解,认为农民培训是浪费时间。

三、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

新型农民培训的供给主体是政府和培训机构,需求主体是农民。新型农民培训,单从需求上看,农民对新型农民培训的需求大,并期望短期连续性、种类较多、费用较低、实用、授课形式多样且最好由大中专院校提供的农民培训。但是现实是新型农民培训项目较少和资金投入相对不足,项目监管不到位以及培训体系不完善,导致农民培训与农民需求有脱节,培训效果差。在此背景下,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1、完善制度建设。政府应重视新型农民培训,完善新型农民的法律法规。政府要制定相关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培训机构、社会组织和农民的权利和义务,为完善农民培训制度提供法律依据,同时也要健全农民培训的经费制度、考核制度以及软硬件制度。其次各地政府要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农民培训的职责,并根据自身农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农民就业和维权等配套政策,以提高农民参与新型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同时也保障农民的就业生存权利。如杭州制定出台了《杭州市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管王里实施细则(试行)》,2011年落实农培资金800万元和人才专项资金200万元。全年培训农民12.8万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3.64万人、转移就业培训3.71万人、务工农民培训4.44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07万人。农民转移就业2.38万人,转移就业率64%,并首次举办农业技能高级工技能鉴定培训班2期,100余人参加培训,考试合格率、获证率达到95%以上,开展农村“双证制”教育培训,2.6万人参加培训,新型农民成为生产主力军。最后各级政府应鼓励和支持相应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与农村基层组织相结合建立起合作培训基地,切实做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大对培训需要的相应经费投入,减轻农民培训费用。

2、创新培训模式。政府应发挥典型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政府、培训机构要根据各地特点与农民需求,推行多样化培养模式。一是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新型组织模式。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培养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采取“公司+培训班+学员”培训。在龙头企业设置培训班,既明确农业龙头企业对学员的技术培训义务,包括物化技术的供给,又通过技术纽带使企业与学员的合作关系得到维系和巩固。三是进行示范基地培训。每个学员在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生产基地,将学到的先进种养技术组装到基地中去,并通过自己创办的产业基地开展技术示范,向周边农户辐射,促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和普及。

3、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机构要根据农民的需求设置不同形式的农民培训课程,创新农民培训形式,增强对农民培训的吸引力。首先培训机构从农民培训需求设置培训课程,从事农业生产的中老年人迫切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给他们指点种植、养殖技术;准备外出的青年农民希望通过培训来学到一技之长,以便获得一份相对稳定、收入丰厚的就业岗位;而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则希望通过培训实现其理想。其次培训机构要从农民的文化程度设定培训课程的难易程度和形式,如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可以使用田间实践示范,或者观看视频等形式,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可以使用课件以及书本等形式,如杭州的新型农民培训制作课件10个,包括农业、林业、水利等现代农业知识,编印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实用教材小册子5000册,涉及水果、粮油、蔬菜、茶叶、食用菌、蚕桑等,编印种养植业模式图2000张及农村科普知识图书资料等。最后培训机构要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设置培训课程的上课时间,并做好宣传,做到农民培训让农民指导,并且适应农民的工作生活习惯,以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土地出让与地方政府债务研究”(12CJL017)、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基于土地出让视角的政府间竞争研究”(11YJC63010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鸿: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培育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

[2] 张亮、张润清、张岩峰、赵邦宏: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分析——基于河北省农民培训问卷的调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 丁丽军、赵莎莎、钱建中、奚照寿、郝福星: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现状分析——以江苏省盱眙县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7).

[4] 李斌、李玉峰、童红兵:宿州市农民创业培训实施现状及对策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

[5] 莫鸣: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第4篇:新型农业技术培训范文

为开展好新型农民的培训,我们专门对现在的农民培训情况作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组织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部分干部认为农民只要能有活干、不上访闹事就够了,对组织农民参加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宣传教育不到位;二是农民自身认识存在误差。相当部分农民等待开发建设征地,认为征地后政府会包办解决就业问题,自主参加培训、提高自身就业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学习的效果不佳。同时部分农民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希望通过2~3天的技能培训就能掌握一门技术,对应该具备的基本技术和管理知识缺乏兴趣。三是有很多农民工认为他们外出打工靠自身已有的劳动素质就行,根本没想到要通过培训来改善就业环境,增加收入。四是对农民培训部门过多、过杂,缺少统一组织和安排。五是很多已经实现灵活就业的农民工看重眼前既得利益,而忽略经过培训可能实现稳定就业带来的长期利益,所以培训愿望不强。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要搞好新型农民的培训,必须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新型农民的培训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一、营造浓厚氛围 动员农民参训

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设立专门栏目,宣传外出务工人员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历程,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鲜活事例教育、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就业技能培训。

二、制定培训计划 落实培训任务

为使农民培训有计划、有步骤、高质量地开展,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根据现有的农村劳动力现状、农业生产技术和企业用工需求,积极联合各部门制订年度培训计划及班培训教学计划。确定好以各村化技术学校为主体的培训组织。各组织根据培训工作要求安排专用教室,配备一定设施设备(课桌椅、投影仪、电脑等)。由培训组织统一安排上课教师和参加人员。多方配合共同完成培训任务。

三、规范管理培训 提高培训质量

严格按照培训要求,从本地区经济发展和自身优势出发,选择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作为授课主要内容,积极聘请高层次的专家和有实际经验的专业户“土洋结合”进行授课;规范培训教学理论教材,积极订购农民创业的国家专业统编教材;根据农民培训实际需要,组织有关培训单位、企业、专家编写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养殖、苗木栽培与管理等乡土教材。

四、整合教育资源 联合开展培训

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覆盖面广,培训群体数量大,需要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目前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部门多,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的职责范围没有明确划分,自成体系,互不联通。纵向层面省、市、县、乡建立的科技素质培训资源未能相互有效地衔接。横向层面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妇联、共青团等近20家,造成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复培训等。 因此,必须由政府出面,整合这些教育资源,确定具体的牵头部门,一部门(比如我镇以成教中心为主)牵头,其他单位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才能搞好农民的培训工作。

五、摸清培训需求 培训因材施教

一是立足现代农业发展,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为基本对象,以生产大户、示范户、村民组组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为重点,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二是着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出现的大量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三是鼓励和支持企业、经济合作组织、民营机构等开展农民培训。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专业协会等组织中重点进行农业、工程技术专业培训;在农村务工人员中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设计职业生涯,使他们从简单的熟练工成为有技能有职称的技术工人。

六、打造培训品牌 提升培训层次

第5篇:新型农业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农民素质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而发展现代农业,最终需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虽然很多,但整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而培训新型农民就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亟需解决的难题和任务。

一、培训新型农民的意义

所谓新型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律、讲文明的农民。“新型农民”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它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内涵,它既要求农民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政治素质身体素质诸方面,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而使自身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培养新型农民。

(一)培训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农民知识、农民思想意识更新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和决定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整合。鉴于此,国务院总理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全力提高农民素质。

(二)培训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

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能加快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才能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成功转型、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将人口压力传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同时也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三)培训新型农民能够促进农民增收

对农民进行培训,能够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全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劳动职业技能培训、科技文化培训,能够促进农民增收。

二、培训新型农民面临的问题

1.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落后,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都开始逐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针对培训农民的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也迅猛发展,同时加大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力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培育,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太多,目前农村的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诸如资金短缺、优秀师资匮乏等,农村教育依然薄弱,农民文化素质依然偏低。有关部门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大大高于农民,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不到8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到了87%。再加上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地域资源分布不均衡,就导致农民素质有高有低。总之,农民受教育年限偏低,这直接会影响和制约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农民科技素质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所以农民对新鲜事物的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往往对新鲜事物持观望和怀疑态度,再加上很少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导致其学习和掌握相关科技知识较慢,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也较差。这相对于发达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来说,存在很大差距,国外农民通过科技推动带来的农业附加值是相当高的,极大的促进了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我国农民主要从事一家一户分散式传统农业生产与经营,附加值比较低,经营方式和经营规模的不足,信息又不流通,直接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没有充分彰显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3.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

农民往往通过看电视、听广播、邻里之间相互交流来获取信息,信息来源既单一又缺乏时效性。因此,他们思想陈旧,接受新鲜事物较难、比较慢,对高新技术关注度不高,往往效仿他人的做法,没有创新意识。信息传递的不通畅,也使得市场需求和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的现实状况也难以对接,造成培训内容空洞单一、缺乏现实时效性,既影响了培训效果,也钳制了农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4.农民思想保守,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经济

受小农经济思想影响,我国农民主要从事一家一户分散式传统农业生产与经营,再加上信息沟通不通畅,所以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现代经营思想,难以驾驭讯息万变的市场,不能及时捕捉市场释放的信号,有效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构和方向。同时又缺乏竞争意识与创新变革精神,难以抓住市场经济带来的大好机遇。总之,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发展现代新型农民。

5.农村实际从业人口素质较低,难以提升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快,在利益和生计的驱使下,大部分青壮年农民背井离乡,奔赴各大城市打工,目前留在农村的人员大都是老人、儿童和妇女,这些人构成了农业劳动的主力军,单纯依靠这些人难以提高科技水平,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就致使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削弱,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如何留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是目前农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培育新型农民的应对策略

1.有效整合资源,加大政府对培训的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入,把农民培训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同时由政府牵头,建立以农业部门为首,财政、教育、科技等部门协调参与的综合管理机构,尽快制定出台并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计划”,确立实施目标、实施办法和考核标准,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全面推进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同时,鼓励和支持建立农民培训多元化投入体制,推动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进一步解决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不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

2.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劳动技能

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结束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后就直接参与农业劳动,极少有机会和途径接受更高层次涉农领域的科技知识与技能。因此,要在农村地区全面普及9-12年的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既能弥补许多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在涉农领域的科技知识与技能不足,也能提升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

3.科学规划,明确培训目标,重点突出,扎实有效地搞好新型农民培训

各级政府、培训机构在培训时要科学规划,统筹管理,有层次有条理的搞好培训。在培训对象上重点突出对有意愿从事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内容上突出对农业专业技术、农民创业、农民科技示范进行培训;在培训时间上,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可以采取农闲季节、晚上等安排培训时间;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采取现场指导、远程教育、课堂教育等方式。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培训激励措施,激发更多农民的培训意愿,避免培训走过场,从而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4.打破原有的农村生产方式,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经营

改变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式农业生产与经营,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组织,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农民参与农业生产与经营,改变现有“3860”现象。青壮年农民相对于“3860”,其教育水平稍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只有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农民参与农业生产与经营,才能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真正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好专业化、高效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

5.采取丰富多样的培训模式,促进培训成效

针对新型农民培训,可以采取现场指导型培训模式、典型示范型培训模式、项目推动型培训模式。现场指导型培训模式就是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线农民为培训对象,直接在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种植、施肥、病虫防治等理论讲解和技术推广,同时辅以现场示范和疑难问题解答。典型示范型培训模式就是指通过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的形式,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形成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科技学习的一种农民培训形式。科技示范园里品种新颖、技术超前、实例详实,便于观摩学习,使农民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高新技术带来的成果和便利。项目推动型培训模式是指以高新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选好项目、进行试点示范,组织农科教各方力量,解决人财物、场地、师资等问题,全力开展项目培训。在项目开展和推广过程中,逐步拓展项目生产规模,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学研、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生产走上产业化道路,以服务于农民致富、发展现代农业。

6.积极发展远程教育,拓宽新型农民培训渠道

远程教育是指利用发达的网络媒介及电视等传播媒体来进行教学,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密度低,各大高校、农科院所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给广大农民搭建信息传递平台,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远程教育能够克服传统教育方式的诸多不便,利用其自身优势,高效、快捷的将前沿的农业科教知识传递给农民,同时农民也可以在有网络资源的情况下随时接受各种教育资源,这样就能增加农民参与农业技能培训的机会,提高农民素质。但是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积极创造农民上网的便利条件,让农民能够随时随地上的了网。

7.通过立法保障新型农民培训

目前,虽然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也取得较大进展,但没有相关法律来规范和支撑农民职业教育。因此在未来培育新型农民的进程中,可以在借鉴国外农民培训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一些关于农民教育培训的立法,从法律层面来保障我国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建立健全农民培训机制,从而保证新型农民培育能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纪中强.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3年第8期,17-18页.

[2]洪洁,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养方向与途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13年7月,

217-218页.

[3]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考[N].湖北日报,2010年9月1日.

第6篇:新型农业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新型农民 科技培训 思考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S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243-01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党和政府始终把发展农业作为工作的重点。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的论断;指明了发展农业的目标。为此,各级政府要更新农民队伍培养观念,拓宽新型农民的培养口径,联系本地实际,认清国内、国际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拓宽农民的生产渠道,掌握科学技术,提升经营理念,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通过培训打造一支思想开放,具有创新意识、学习探索意识,市场经济意识、法律意识的新型农民队伍,作为发展农业的主体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1 当前农对队伍现状的分析

(1)改革开放以来,具有创新意识的农民在实行家庭土地承包的同时,进入了耕种科学化、机械化,农闲时间有开拓精神的剩余劳动力通过培训或自学加入市场经济活动行列。他们率先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从事农业产品运输、加工等行业,通过考核得到技术专业证书。有的成为各行业的技术能手和骨干,有的从事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管理岗位,发展成为农民企业家,成为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先行军,成为家乡民众发展致富的榜样。这些新型农民为家乡的集体经济发展储备了主要力量,他们是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2)乡村留守从事农业的农民是培训的重点,这些人大多数是老年的,身体条件差的,为子女看护留守儿童的、家庭牵扯及思想意识保守的部分农民。他们没有走出去,没有亲身体验外部的经济发展的环境,有的甚至还没有彻底从传统的耕种观念中解放出来。他们缺乏的不仅仅是农业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的理解,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跟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是新型农民队伍建设中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2 加大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是新型农民队伍建设的思想基

抓好新型农民队伍思想建设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利用可以利用的条件,以各种方式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利用农村文化室活动,文艺宣传活动,科技致富典型报告会,农民企业家致富脱贫先进事迹报告会、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报告会,从多方位对农民进行教育。通过教育增强农民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观念,打造和谐向上的新农村生活氛围。要激发首富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企业家科技致富典型的优势,为家乡的致富发展献计献策,发挥他们“领头羊”的作用。带动全体农民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

3 改革培训科技方式是新型农民队伍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

新型农民培训是一项针对农民开展的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系统工程,要深入调研,结合本地实际,围绕产业特色,确定各村的主导。明确培训方向,如,适合梨树种植引进的玉米水稻等农作物、蔬菜、水果种植技术,畜牧业、水产养业品种养殖技术等等的培训。拓宽农民的开发致富口径。同时抓住骨干农民,形成以点带面。培训教材编写语言大众化,要切合本地实际,讲解通俗易懂。教学要理论现场实践相结合,与现代教学设备相结合,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要组织种田、养殖业能手、农村经纪人、科技带头人率先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做到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农产品储藏保管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营销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化的经营新模式,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4 加强市场经营意识培训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是农业生产产业化发展的载体,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就必须对广大农民进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营科学的培训。培训方法要适应农民的特点,培训内容要结合实际,要做到典型事例与理论相结合,内容与本地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培训内容要由浅入深,语言讲解要大众化,通俗易懂,举例要恰当,引人入胜,适应农民的心理和理解程度。要以农民企业家作为培训教师为主,以他们从事市场经营的现身说法和经验事例来吸引农民,激发农民,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从而提高农民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更新农民的生产观念,掌握市场经营方法,培养经营法制观念,诚信观念,培养跨乡村跨省市跨国界合作的经营理念。打造生产科学化、加工专业化、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要真正搞活农村经济,就要做到村与村联合,乡与乡联合,跨县省联合,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力争走向国际市场。

5 跟踪培训效果反馈,做好咨询服务,是提高农民队伍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

新型农民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跟踪培训效果,改进培训方案,是提升培训效果的必要途径。各主管部门要有计划的走下基层对培训的项目进行调查实施效果,跟踪回访听取群众意见,评估培训效果,通过广大农民的实践效果检验我们的培训工作水平,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反馈,调整我们的培训方案,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水平。在实施的过程中,设立专家咨询服务电话,应时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挥各村农民科技书屋的作用,通过查找资料及时解决农民生产经营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培养农民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总结,自我发展。提高农民的探索能力,创新意识,全面的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发展目标。农民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培养农民掌握现代的农业科学技术,掌握相关的科学技能,企业管理技能,在思想上建立市场经营意识、合作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全面的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适应农业生产社会化的新型农民,是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各级政府的十分重视的问题,是我们基层农业管理部门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讨完善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爱华.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2(22):232.

第7篇:新型农业技术培训范文

当前,我省正处在“十二五”跨越式发展的新起点上,要奋力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新跨越,加强新型农民培养,提升农民素质,是促进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在“三农”问题中,农民是主体工程,是推动农业发展、农村进步的内在动力。培养新型农民,加强技能培训,就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力量源泉。

目前,全省户籍人口617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000万左右,占全省总人口的62%。在乡村人口中,农村劳动力1960万,占乡村人口49%;农业从业人员1149万,占农村劳动力的59%。从受教育程度看,文盲占5%,小学文化程度占16%左右,初中学历占60%,高中学历占17%,大专以上学历仅占2%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我省虽是教育资源大省,但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仍然较低。因此,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有关农业培训机构,重视和抓好农民教育培训,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湖北省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训机构体制不顺

目前我省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统筹管理,部门多,组织分散,内容杂,培训工作交叉多。许多培训不是按照农民需求组织开展,更不是按农事季节组织有效模式,在某些地方存在搞形式、走过场,体制不顺,机制不完善。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明确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主体,各部门各自为政,致使一些地方、一部分农民可以得到多次、多部门的重复培训,而大多数农民没有机会参加培训,从而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均衡,教育培训公平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2.培训观念亟需转变

一是基层领导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农民只要能有活干、不上访闹事就够了;二是农民自身认识存在误差。部分农民存在急功近利思想。据了解,培训一项实用技术需25学时(4d),培训一项就业技能需50学时(8d),而部分农民希望通过2至3d的技能培训就能掌握一门技术,甚至在专家教授实地培训时,只要求讲“如何增加产量、如何减少投入”或直接传授“秘诀”,对应该具备的基本技术和管理知识缺乏兴趣。

3.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从我省情况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和科技培训经费大多未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培训资金缺乏,与农民培训工作的紧迫性相差太远。如,湖北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一个以政府领导、科协为主、多部门协作参与的公益性农民科技培训教育组织,是我省农村科学普及和农民创业培训的重要基地。然而,在发展过程中,长期面临着诸如人才缺乏、体制不顺、机构不健全等问题。这其中最主要的困难,还是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农函大的发展和壮大,影响了新型农民培训进程。

4.培训法规缺乏保障

当前,我省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及培训滞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除受到观念、体制、投入等因素制约外,更重要的是缺乏法制保障,没有把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纳入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致使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不规范,制度不严格,资金投入不足。此外,在激励农民接受农业科技培训方面也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

二、加强湖北省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1.激活主体,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针对当前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农民、支持农民职业技能和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一是舆论引导,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农民培训相关的方针和政策;二是典型带动,请通过科技致富的农民介绍其提高职业技能和掌握致富本领的经历,对其他农民形成带动作用;三是服务到位,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主选择培训形式、专业、时间,自主参加多职业培训。

2.多方参与,创建灵活多样的经费筹集模式

为使农民培训经费得到有效保证,应逐步建立起由政府牵头,培训机构、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民培训经费投入机制。一是设立新型农民培训专项资金。农民培训经费要在公共财政中按规定列支,并且每年都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二是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加强对农民培训的投入,要像支持“希望工程”一样支持新型农民培训,直接依靠农民并服务农民的企业,也应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工培训,担负起提高农民素质的重任;三是要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措施。2010年5月26日,天津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我国第一部地方性农民教育培训法规——《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这标志着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将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条例》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组织原则、发展规划、培训主体、经费保障、组织管理、法律责任,以及对农民的培训后续支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天津的这一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样本。我省也应启动相应地方法规的制定工作,使我省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有法可依、有制度可依,从而使我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走上健康持续发展道路。

3.科学统筹,建立完备的农民培训体系

一是按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求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将目前分散的教育培训资源有机地统一起来,合理整合,优化配置,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优先发展各级农函大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大对两大体系的扶持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农民技术培训班办到村组,让农民就近就地培训学习,通过看电视就能学到现代实用技术;二是有关职能部门的技能培训都要以农函大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和载体,形成部门配合和参与,建立和完善一批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三是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库建设,规范各类培训就业档案。

4.注重实效,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一是政府要加大对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力度,选送一批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对农业产业熟悉和热爱的骨干教师到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去深造,更新知识,提高教学能力。让他们既会实践操作,又懂技术理论;二是选聘一批农业科技企业家、种养加专业大户承担教学工作,支持和鼓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担任专兼职教师或技术顾问,开展有偿服务。

第8篇:新型农业技术培训范文

按照农业部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重点开展以小麦、玉米、蔬菜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在全市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争当科技示范户的高潮。通过广泛培训,我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科技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2006年我市小麦、玉米平均单产达历史最好水平。

一、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2006年,主要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启动了2006年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作为全面提升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的战略性措施来抓。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全面搞好组织协调,促进了培训工程的顺利开展。一年多来共举办市级培训班21次,培训市镇技术人员2006人次;技术人员入村举办各种类型的村级培训班累计2006余次,入户咨询培训30000人次,重点培训了1000个科技示范农户,示范带动了10000个农户,接受培训的农民累计300000余人次。

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把这项工程与“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业部“标准良田建设”及“科技书屋建设”等项目相结合,广泛组织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实施了农业部“农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和“测土配方施肥秋季行动”。

主要做到“九个落实”:

1、组织领导落实。在兖州市农业局分别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领导小组、技术小组和监督考核小组。

2、培训计划落实。农业局以文件形式印发了《兖州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方案》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对培训目标、内容、对象、时间、方法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3、首席专家落实。确定了县域首席专家、小麦、玉米专家及项目区乡镇的区域首席指导专家,具体负责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

4、技术人员落实。在农业系统选拔100名业务精通、年轻有为的技术人员,包村入户搞好培训。

5、培训对象落实。按照"相对集中,点面结合,择优推荐,公平合理"的原则,在主要粮食生产镇谷村镇、大安镇、小孟镇、漕河镇、新驿等镇选择100个村,由村民申请、村委会推荐、镇农技站审查、培训单位审定,确定1000个农户作为科技示范农户,进行重点培训,并建立示范农户档案,统一管理;保证每户培训一个明白人,每个示范户示范带动5-10个农户。

6、培训技术资料的落实。一年来共发放农民培训卡10000份;科技光盘2006多套;《高油玉米生产技术》及《优质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教材13500本;特别是为农民发放了10000份科技挂历,把各个季节的主要生产技术、农业政策,印在挂历上,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市实际,在农时关键技术环节编印并发放《春季麦田管理技术要点》、《夏玉米套种技术要点》等明白纸共30余万份。

7、培训设施落实。全市共协调镇、村培训教室215间,建设农民科技书屋16个,100个村全部配齐电教设备。

8、培训经费落实。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市农业局多方筹集培训资金,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9、配套政策落实。为鼓励农民积极参加科技培训,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市农业局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先享受国家农业部优质小麦示范区建设中的每亩10元的良种补贴政策;每个核心示范农户年底发一套农民科技挂历;优先免费得到示范新品种和相关技术资料,在资金、物资、技术上支持他们开展科学试验、生产示范、科技攻关等活动;积极引导、支持他们参加各种专业协会和技术协会。

二、培训的主要内容

主要培训以小麦、玉米、蔬菜为主的农业实用技术兼顾其它经济作物栽培技术,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产销信息;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种植新模式;小麦玉米精播半精播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化学促控技术、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生物有机肥、标准化生产等技术以及党在农村的法律、法规、政策等。

三、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是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为加强培训工作,程局长多次召开会议,重点研究农民培训工作。农业局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各镇相应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协同作战,共同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技术人员自身建设培训是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要求,千方百计壮大自身服务功能,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强化技术人员自身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3、优选拔技术人员优选科技示范户在全市选拔了100名技术骨干和100个科技示范村,每个村明确一名包村技术人员,在每个村重点培养10个核心示范农户,以村为单位开展培训,全市重点培养1000名核心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10000个农户。同时鼓励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攻关示范田,与本单位所承担的农业科技项目相结合,开展农业科技实验、示范、推广。通过对1000个科技核心示范农户进行重点培训,涌现出了一批农业科技致富能手,通过他们进一步示范带动,初步解决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的问题,满足了农民多层次的科技需求,使我市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更加完善、有效。

4、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人人签定责任状是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市设一名首席专家,各镇设区域专家;优势作物小麦、玉米和经济作物设立专业首席专家,负责对包村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及对包村技术人员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工作的监督指导。每个实施村固定一名技术人员。实行层层负责制,首席专家对所培训技术负总责,每个技术人员对所包村的10个核心示范农户及100个联系户负全责,首席专家负责对下一级人员培训、指导、释疑,每一级都需对上一级负责。

5、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为切实加强广大技术人员的责任心,调动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把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搞活搞实,农业局制订了《兖州市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监督考核办法》、《兖州市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奖惩办法》。农业局与每一位技术人员签订责任书,针对每名技术人员在所包村及所联系的核心示范户开展技术培训,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培训效果以及群众反映等进行严格考核。农业局成立了以纪委书记石亚鹏同志任组长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考核领导小组,不定期进村入户抽查,查看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并根据农户电话随时了解培训情况,采取年终与平时相结合,注重平时,并把参加培训的核心示范户纳入微机管理。对技术人员严格考核,按考核分数,排出名次,作为评先树优和奖励的依据。凡是弄虚作假、减少培训次数不准晋升职级或解聘现任职务,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

6、加强核心示范户的能力建设,是实现农业科技培训由点到面全面提高的重要保证。100名技术指导员深入千家万户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田到田”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推广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手段进行科普宣传,切实提高核心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科技示范户培养成一支学得会、用得好、留得住的农村科技服务人才。从而达到“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农业科技“传、帮、带”体系。实施一年多来,在技术服务上采取“入户指导”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技术指导员在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如种植业在备耕、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鼠害多发期、收获等)能及时到每个示范户家中开展技术指导,有些技术指导员甚至与农民吃住在一起。他们与示范户建立了经常性联系,平时可以通过电话、信函、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对示范户进行远程技术指导服务,及时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

7、增加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让农民积极参与是保证培训效果的重要措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量大,直接牵扯到农民的利益,发放科技光盘、书籍、科技挂历、明白纸等费用较大。为搞好这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多方筹措资金,推进农民科技培训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积极协助农民成立优质小麦协会、优质专用玉米协会等农民自发组织,与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畅通销售渠道,实施定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8、扩大宣传,形成合力。定期印发《科技入户工作简报》并通过各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站等广泛宣传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农业、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局面,农业局广大技术人员自觉的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群众中去,及时宣传在科技行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相互借鉴,提高服务质量,使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真正深入民心,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关怀。

四、下步工作打算

1、认真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

深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和《2006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精神,实施我市“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机制,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项目带动,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推广机制,不断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者素质。

2、加强科技推广培训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农民培训体系,按照农业部和省厅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以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民培训机构建设,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建设,与互联网、电视、报刊等现代化的传媒手段紧密结合,不断加快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步伐,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入户率。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入方式,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在资金投向上,除了培训资料,要进一步扩大核心示范户新品种、新肥料和无公害农药的无偿试用,实现更好的示范效果。

第9篇:新型农业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

作者简介:胡娟(1981-)。女,湖北恩施人,土家族,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6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7-0040-03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十三亿人口中有九亿是农民,而耕地逐年减少。人均耕地只有一亩多点。在中国这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很多,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7年1月29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文件中就明确提到用新型农民来发展农业。要培养新型农民。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教育培训,以职业教育为龙头来引领新一代农民。由此看来。“农村职业教育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既要着重推进产业革命,又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当前还要注意适应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着眼于造就现代新型农民。”

一、“新型农民”概念阐释

关于“新型农民”。学术界有各种表述。学者巫继学认为:“从经济学角度看,新型农民就是‘农商’。传统的农民是农夫,农夫与自然经济相契合,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而农商则不同,是一个新的范畴,它是现代农民的经济学意义表述。农商反映了一个新的经济关系,一个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以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又以新产品引导市场,并以商业活动为舞台的新生产者。”四川省副省长郭永祥在谈到新农村建设时说:“新型农民包含三个方面,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学者们各抒己见,而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对“新型农民”也有明确表述:“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利益考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和成败。所以,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

二、“新型农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型农民”究竟“新”在何处,“新型农民”到底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李少元在其《农村教育论》中具体提到了“新型农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笔者通过整理如下:“从发展的眼光看,农村职业教育从总体上必须着眼于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需要的现代新型农民。这种现代新型农民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具有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美化农村的主体意识,较高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经得起金钱诱惑,坚持依靠科学技术和劳动致富的思想品德;具有较高的基础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能较快地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地提高生产劳动的效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已致职业岗位的转换能力:具有经得起艰苦和挫折考验的身体心理素质和扎实能干的劳动技能素质,能胜任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所必需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具有现代商品经济意识: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具有现代民主政治意识:具有现代开放意识和市场观念:具有不失高尚人格的做人准则而又灵活多变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现代文化意识和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只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重视智力投资。”这种表述清晰地表明了新型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需求,也是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三、如何以职业教育为龙头来培养新型农民

有效的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使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结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就必须培养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农村适用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一种基本教育形式。它能够培养手脑并用的农村建设者。有利于造就现代新型农民。“这种现代新型农民,显然是要在良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基础上。经由必要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才能造就的。”所以,笔者认为,要造就新一代农民。应该以职业教育为龙头,按照“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的宗旨,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把职业教育摆到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

(一)崇尚科学,提高素质――培养“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1 崇尚科学,抵制迷信。传统的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对科学缺乏一定的认识,甚至很多偏远贫困山区的农民思想意识里天生就带着浓厚的迷信色彩,对一些自然现象缺乏科学认识,导致思想封建,贫穷落后。例如在某些山区本来是由于天气恶劣或者病虫害导致自然农作物大面积死亡,而一些迷信的农民便认为是他们没有给土地爷烧香拜佛,是老天爷在惩罚他们。于是他们既不去找农作物死亡原因。也不从实际出发去解决问题,而是静静等候老天的裁决,直至农作物颗粒无收,本来就生活贫困的农民更加贫困。诸如此类的现象很多,这种愚昧落后的思想是导致农民贫困的直接原因,这也是传统农民思想意识所存在的弊端。所以,新型农民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并且相信科学,能抵制迷信,能用科学的头脑来致富。而要使农民减少对自然现象迷信的认识,就要通过职业教育切实加强“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的宣传力度。各级职业学校和各级职业培训部门可充分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让“科学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

2 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的好坏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国外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这也为我国农民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当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结构显然不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如何提高农民素质,不仅需要通过接受道德思想教育,提高自身讲文明、守信用的能力,还需要扎实认真实施农民基本文化素质教育,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首先,搞好职业院校或者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配备有专长、懂教学的专、兼职教师,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新技术。精心备课、上课注重培训效果。其次,职业院校要鼓励农民多培训。为了提高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的积极性,职业学校每举行一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对前来参加培训的农民依据

路程的远近可以一次性发放5―10元的交通补助费。一方面让农民通过学习农业培训知识切实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还让农民得到了实惠。最后,积极参与国家“阳光工程”。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及农业培训机构应该积极申报“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积极争取成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这样不仅扩大了职业教育在农村的影响,也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转变。

(二)服务农民,创新技术――培养“懂技术”的新型农民

1 构建县市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如何使农村庞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关键在于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要培养“懂技术”的新型农民,首先应该构建县市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何谓技术素质,比如说很多农民知道如何用现代化机器来收割稻谷,实际操作能力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让他们说出这种操作的具体原理,他们却说不上来,这就需要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新型农民是需要综合性素质的农民,否则只会使用现代化农业机器,而不懂得使用原理,机器坏了怎么办,如果请人来修理肯定会耽误农作物的收割时间,如果农民自身能够掌握这些农业技术原理,那么既节省了农作物收割时间,也会为农民的增收创造必要的条件。所以,新型农民的培养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县市职教中心建设,整合县市范围内的各类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拥有的职教资源,以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或者高等职业院校为龙头,以其他职业培训机构为骨干,以乡镇农校为基础,通过相关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来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提高农民对各项农业技术的科学认识,从整体上提高传统农民的技术素质。

2 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实用技能。提高劳动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发展高效农业的关键是发展农业科技技术和农村实用技术,包括耕作的、养殖的、农产品加工的这一些具体的实用技术。通过接受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自身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和就业本领,使他们成为真正懂得运用技术、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新型农民,职教培训机构或者农广校应该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列为重点。通过广泛宣传。增强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和掌握致富技能的自觉性。根据各地实际。围绕主导产业,针对特色产业,认真筛选农业技术培训内容。购置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购买新型实用技术光碟,针对培训的内容不同,编印适合各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资料,利用先进的现代化设备给农民进行培训,例如可使用投影仪给农民进行培训,或者农业技术员亲自下乡到田间给农民进行实际指导,使农民培训的方式更为先进和直观。增加农民对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兴趣,实实在在的将最新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突出培训工作实际、实用的原则。并且还可以“产业定向培训”、“订单培训”为主。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培训成果转化率。

(三)打造品牌。灵活经营――培养“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1 打造劳务品牌。突出特色。要想科技兴农,促进农民增收,其最根本方法就是打造特色劳务品牌。为什么名牌衣服和普通牌子衣服的价格相差那么远,就是因为“品牌效应”。品牌有了。其身价就上来了,那么使农民脱贫致富就是很简单的事情。四川省的农民就有其特色劳务品牌:“我省打造了‘川妹子’、‘巴山妹’、‘柠都汉子’等省内外知名的农民工品牌,增强了我省外出务工农民的竞争力,使农民工收入提高了50%,通过培训就业的农民工无不感到‘身有一技之长,胜过万贯家财’。如国家星火培训基地――四川科技职工大学联合北京海育合家政服务公司,开展高级家政服务培训,经过四川、北京2次培训,首批30多名学员很快在北京就业,塑造了“川妹子”品牌。”江苏省农民也有其独有的特色劳务品牌:“根据江苏劳动力的资源特色、人文历史优势和已经形成的就业特点,目前可着重培育五大主打品牌:江苏技术蓝领、江苏建筑铁军、扬泰‘三把刀’、里下河水乡‘智家型’保姆、江苏海外劳务。”当然,打造一个成熟的劳务品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人力、财力投入及全社会的支持,不同地方政府应该针对其不同地域特点打造地方品牌,充分显示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