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新型医学技术范文

新型医学技术全文(5篇)

新型医学技术

第1篇:新型医学技术范文

1.1绿色化学工程

绿色化学这个词汇已被人们所熟知。绿色化学是通过化学工程与工艺实现的。研究化学工程与工艺不仅能够使人们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且减少消耗资源和环境的污染。许多国内外的公司运用化学工程与工艺,研发符合公司要求的绿色产品。化学工程与工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运用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能够减少催化剂等有害的原料的使用。绿色化学的技术就是在源头上阻止环境污染的产生,从根本上杜绝产生环境污染,并且回收再利用一些废弃物品。

1.2分离工程

物质在一些重力、压力还有温度和电的影响下,通过外力的作用,将物质自发的从无序转变成有序的过程被称为分离工程。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的分离工程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分离工程是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使用最多的分离工程方法就是蒸馏法,虽然我国在蒸馏分离法方面的研究已经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但是蒸馏分离方法在蒸馏速度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除了改进蒸馏速度外,还要采用最先进的蒸馏设备,采用新型的材料才会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采用新型的吸收剂不仅能够影响蒸馏时间的长短,而且能够提高蒸馏吸收的效率。膜分离技术因其具有节能、高效、易于清理等特点,成为现如今比较流行的分离技术,备受各个国家的科学家关注。膜分离的吸附分离法在气体干燥、废水等污染物的处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膜分离重点开发新型吸附剂和实现膜的高效的使用寿命,但是膜分离存在着膜的污染和防治。

1.3SupereriticalFluid,SCF(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流体是一种具有液体和气体的性质的一种流体,在温度和压力临界点之上的无气体液体的相界面。这项技术广泛应用在化工、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工程中。对质量和工艺的要求较高。开发超临界流体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并且会为企业带来丰富的发展利润。近几年来,超临界水氧化法在环境治疗保护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是在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研究较少,现如今处于研究试验期。

2结语

第2篇:新型医学技术范文

(一)利用信息技术,扩展资料获取方式传统的资料搜索方式存在局限性,信息技术很好地扩展了资料的获取方式,但有些资料可能由于时间的流逝,生活中很难搜索到,而信息技术则可以改变上面遇到的问题。

(二)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当中,学生自由搜索资料,没有了传统教师的讲授,难免在网络上搜索资料时遇到问题,学生这个时候可以互相教学,也可以在网络上搜索解答自己遇到的问题,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变换了教学方法,对学生今后自我学习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习成果的分享研究性学习重要的是将学习成果进行分享。让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及时了解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自己在第一时间也及时了解到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这是研究性学习进行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通过信息技术知识中的网络知识,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上传到网络上,让各个成员了解小组学习情况,自己也能够将个人的资料研究成果展现给大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成果的分享,培养一种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四)研究过程中的学习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研究性学习注重研究,学生在课下进行研究性学习资料收集工作的同时,更要注意资料的整理工作,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并从中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判断,选择出和小组研究课题相关的素材,对资料进行辨别,然后上传到小组的空间当中,小组内进行资料的进一步探讨研究。

第3篇:新型医学技术范文

计心理学的应用范畴图形艺术的形成吸引了各行各业专家的注意,由于不同专业的人共同参与进来,以设计心理学为基础的图形艺术,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为社会和民众广泛服务,成为设计心理学应用的重要结果。

二.基于设计心理学的图形艺术作用

图形艺术具有选择性、整体性、可识别性、和恒常性等规律,在信息交流、引导行为、解释议题、宣传文化等多方面都具有特别的优势及特定的作用。

1.图形艺术建立了世界性的

图形艺术语言体系图形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语言,能够跨越民族、语言、文字等的障碍进行信息的传递。它创造了无需语言的沟通,与无国界障碍的交流。即使是较为复杂的议题也可以通过图形读懂。目前,各个国家将一些极为重要的图形标志进行了统一,已经部分实现了世界性图形语言的通用。如交通标志、医疗标志、环保标志、绿色标志、安全食品标志、安全卫生标志、禁止标志等。

2.促进图形艺术的理性发展

图形艺术的创作,运用的是形象思维、具象思维,将具象或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图形进行阐释说明。因此设计心理学的介入可以更好的与感性思维方式相结合,有利的引导和扶正图形艺术的理性发展。

3.提高图形艺术的实用价值

图形艺术信息的传播建立在设计师与受众之间。设计师与受众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相对差异性导致了图形艺术设计和接受的双重差异性。而介入设计心理学的图形艺术,可以最大化的降低这种差异性。从使用或需要的角度出发,使双发对图形的理解趋于相对一致,从而图形艺术的实用性得以加强。

4.增强受众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第4篇:新型医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环保理念;多学科交叉;生态审美观;地域特色

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在2013年9月提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突出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本身就是优化空间、节约资源,其初衷即为遵循生态可持续发展观进行空间和资源的优化整合和优化设计,因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于生态理念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由于各种环境因子的变化及相关技术的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生态理念的融合也成为一门常说常新的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它们的深度融合需要环境艺术教育工作者从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总结符合高校发展的专业方向和教学体系以及教学目标模式,以保证所培养的环境艺术领域的人才能做到美观性与生态性俱备,人文性与自然感兼有。然而纵观当前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一专业大多由学校专业艺术系开办,受视野所限,其培养的学生常常注重视觉上的美感和质感,追求怪异的形状、新颖的形式,对环保设计、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方面却所知不多甚至完全忽视;依靠各种“技术设备”满足用户居住地的舒适,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号,却忽视了其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有害气体的产生及废物的增加。因此将生态保护的理念深度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树立生态审美观,并且引入相关环境保护方面的师资,开发生态保护方面的课程,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性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内涵是指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在遵循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改善设计,以图构建人类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活空间,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入生态性内涵即在构建生态性环境上,将节水系统、节能系统、降噪系统、热循环系统等因子充分融入到教学体系中,结合环保工程技术课程,针对不同的空间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绿色”设计。尤其是,当今社会,环境艺术设计在生态性上的发展尤为强调“古法今用”,将中国传统的施工工艺和材料引用到教学中,特别是传统的“被动式”生态概念,能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态性教育开辟出更多的可能性,从而促进本土的艺术专业生态性教育体系的完善。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融入生态环保理念的原则

2.1生态审美观的树立

在如今的环境背景下,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生态审美观,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环保理念已经被植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审美观已经具备培养土壤。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变得异常重要。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审美观主张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美,因地制宜,把“自然美”请进来,通过不同的设计形式将“自然美”转化为与之和谐的“设计美”,使人工环境和自然和谐统一。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时时传导、灌输这种科学的生态审美观,可以避免设计者只注重单纯的形式美感而忽视环境的承受能力,消解长期以来形成的片面“形式美”,真正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审美观的意义。

2.2多学科交叉的尝试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其生态性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之上。同时环境艺术设计还是一门应用性强、综合理论知识丰富的艺术设计类学科,它既包含艺术类学科自身专业的统一性,同时又包括与其相关工程学科的关联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中运用多学科交叉推进教学是可以尝试的新路径。将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水体等环境治理方面的师资组织起来,研究探讨如何在减少对自然环境损害的基础上创造令人舒服的良好的生存环境,不仅可以增加人居环境的美感,并且还能避免人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受损。这种尝试可以解决实践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困境,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化水平。

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融入生态环保理念的人才培养路径

3.1增设有关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理论知识

首先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当中加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理念的内容。将生态环保理念巧妙融入到相关专业课程当中,让学生对生态环境理论知识进行渗透式理解,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环保理论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运用。如将住宅空间、餐饮空间、展示空间等设计课程与生态环保相结合,突出环保材料和生态空间理念的作用。其次是调整教学方法。以环境艺术设计项目课为主线,在纵向教学中增设生态环保的理论课程,着重深入剖析与生态环保方面结合相对紧密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设计项目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对可持续生态环保理念的理解和运用,同时避免课程之间各自为营,缺少互动,使生态理念融入设计从而形成一套科学的教学体系。

3.2设计项目课中引入现代环保工程技术类课程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建立在艺术学基础之上的应用性学科,它需要运用艺术的手段,结合工程技术来完成最终的作品。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美”需要通过材料和工程技术来体现,可见材料和工程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专业教育必须建立在对材料、工程技术了解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长期以来,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形式美,轻工程技术,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专业知识脱离了实际的工作需求,很多学生必须从头开始,严重削弱了学生对于工作的积极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除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外,还需加强环保材料和所对应的环保工程技术的知识普及,锻炼学生在项目设计中处理节能环保事项的能力,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体系。

3.3系统分析中外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经典作品案例

将经典的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作品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使学生在学习经典案例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建筑、生态环境与空间的关系,通过学习中外设计师优秀的生态理念和设计手法,从中获得一定的启发,并将其更好地运用到学习和设计作品中。尤其是环境艺术本身是一门空间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自然生态规律、空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人工环境,通过对生态性经典案例的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空间的实质意义以及它与环境的关系,使其明白这种凝固的艺术其实也是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积累素材,取精华,去糟粕,为以后的艺术创造打下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

3.4结合地域特色进行生态环境设计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不仅需要在生态环保上下功夫,同时也应该注重地域文化的影响,因为文化艺术设计作品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历史传统存在关联关系。现代环境艺术作品也是建立在传统性的文化艺术基础上的产物,它与传统文化融合后才变得更有生命力,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积淀,再“美”的艺术作品,也会乏味,不值得推敲。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上也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所设计的作品应结合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与当地生态环境融为一体,不显突兀,才能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

4结语

当今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态观念已经形成,环境的生态性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尊重自然规律,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以而且也应该成为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中心思想,贯穿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每一个部分中。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对解决当今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生态性问题,具有现实性意义,这也是世界各地对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极为关注的原因。本文以生态审美观的树立和多学科交叉的尝试为原则,试图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绿色”设计人才的途径,以期能对教育者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刘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研究[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0:11-14.

[2]赵昆.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以佤族为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23-26.

[3]班建伟,刘松.关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4):103-104.

[4]汪慧.解析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12):54-55.

第5篇:新型医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平面设计;艺术创新性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平面设计专业应该着眼于教学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从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突出艺术创新性,站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开阔学生艺术创新视野的角度,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

一、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与度低

在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较低,部分学校的教育模式存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的问题。平面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如果将教学活动与实践分离,会使学生的学习碎片化,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与平面设计专业有关的基础知识。部分教师将知识进行分割处理,割裂平面设计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难以将所学平面设计专业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更难以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学以致用。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对于平面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参与兴趣将会越来越低。

2.教学内容创新性不足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育依然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上存在误区,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以书本为主和通过成绩考查学生的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不够多元,虽然也有针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但是缺乏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忽视了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的创新性。如,部分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在教学初期选择素描、色彩两个部分重点设置课程,但这两部分的内容与学生在高中学习的内容多有重合,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懈怠、厌倦等学习心理。部分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采用的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知识结构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也难以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进步,而且会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造成阻碍。

3.课堂教学缺乏思维的引导

在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认识到设计与创新的重要性。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和创新性设计思维的锻炼与培养,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教育不能仅仅关注当下,还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更加全面的认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有益的。此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面对更加斑斓的平面设计世界,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创意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

二、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教学增强艺术创新性的意义

研究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教学增强艺术创新性的意义,需要从我国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说起。高职院校是为我国社会发展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其中就包括平面设计专业。我国的平面设计产业涉及内容众多,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参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装潢设计、动漫设计、广告设计等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消费能力不断变化,受众对于平面设计的需求也不断变化,因此,平面设计行业的人才需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艺术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平面设计产业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较强的产业,也是近年来的新型产业。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育形式的改革非常关键,因为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是培养平面设计人才的重要平台。增强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教学的艺术创新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帮助学生从职业和行业发展的角度看待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让学生从学生时期就能够打开设计思维,不断开展创新研究。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我国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都是大有助益的。

三、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教学增强艺术创新性的途径

1.组织教学论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应该根据时展的步伐逐渐优化自身建设,全面提升平面设计专业人才的专业水平,增强其技术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培养平面设计专业人才的主要负责人,平面设计教师要不断增加知识储备,深入理解平面设计教育知识,充分重视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育工作;同时,还应该了解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开展相关教育工作。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应该掌握教育学知识、计算机技能、管理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只有这样,其才能快速适应教育改革的节奏和时展的步伐。同时,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需要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储备,确保平面设计专业教育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做好示范工作,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作为输出平面设计行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增强师资力量、挖掘教育资源。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应该定期开展教育研讨会,向在平面设计教育方面具有先进经验的国家和地区学习,跟进国际前沿教育趋势,不断创新和发展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从而实现师资力量的整体提升。此外,教师应该深入各类平面设计企业,向专业的设计师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从而确保向学生传达与时代相适应的平面设计趋势和观念。

2.融入微课教学,合理规划教学主题

高职院校平面设计课程涉及众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如果想更加充分、深入地理解这类知识,就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学习和交流。将信息技术融入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教学,可以帮助教师突破教学瓶颈,将平面设计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平面设计概念和原理的认知更为深刻。如,在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教学中融入微课教学,可以更加合理地规划教学主题。微课教学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形成的新兴教育方式,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视频、动画等。微课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通过录屏功能,录制教学重点或者实践演示,然后运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成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进而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微课教学之所以广泛受到师生的喜爱,主要是因为其具有自由度高的教学形式和学习形式。微课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中,微视频是微课的主要表现形式。一个微视频往往只有5到10分钟的时间,针对性较强、重点突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微视频特有的回放、暂停、快进等功能,使微课的教学形式更加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表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教学的形式,为学生选取并展示世界上典型的、具有创意的平面设计作品,并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每个微视频中,教师可以重点分析一些优秀设计作品的艺术价值,启发学生从中获得艺术创意性观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各种流行元素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从复古、现代、民族等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入手,引导学生在课下寻找具有艺术创意性的设计元素,并鼓励学生将这些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设计。通过微课教学,教师可以拓展与创新教材内容,充分融合各种新颖的设计元素。如,教师可以将版画语言融入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启发学生改良和创新版画语言,并将其应用于平面设计作品。又如,教师可以将民族文化融入平面设计基础课程,藏族、彝族标志性的图腾、图案等都可以成为平面设计的创新点。这些教育内容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往往难以呈现,但是将其融入微课教学,可以突破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将更多的艺术创意元素、更丰富的平面设计世界呈现给学生。

3.开展实践教学,增加动手操作机会

要想进一步培养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应该多开设实践教学课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为此,高职院校可以与相关平面设计企业合作,共同探讨培养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艺术创意能力的策略,通过开展一系列综合性强、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及其教师可以与相关企业开展项目合作,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平面广告设计。如设计方便面广告,企业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广告的设计思路,挖掘广告的创新点,让学生通过实践调查分析市场对方便面这一产品的需求变化,从而总结出广告设计要围绕商品和环保两个方面进行。在这类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会接触到在学校接触不到的前沿设计理念。如,教师可以将方便面广告图片设计成3D效果,从环保角度出发,将方便面包装和调料包设计成糯米纸材料。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平面设计不能局限在对商品形象、外观的设计上,还要从更多的角度分析和评测作品;艺术创新性也不能局限在对于设计技巧的创新上。实际上,从平面设计的各个方面思考,学生都可以得到与众不同的创意观点,而教学实践活动就是突破学生思维定式的关键。教师应让学生在真实的设计案例中得到启发,从而获得全新的设计灵感和设计方向。综上所述,我国平面设计产业的人才队伍虽然充满活力、专业性较强,但是平面设计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受到了人才资源的限制。为此,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育应该不断增强艺术创意性。针对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不高、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性不强、教学过程忽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等问题,学校和教师可以从组织教学论坛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融入微课教学以合理规划教学主题、开展实践教学以增加动手操作机会等方面,优化平面设计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效果,不断发展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个性化优势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林道佳.美术学专业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大学教育,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