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新型医学技术范文

新型医学技术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新型医学技术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新型医学技术

第1篇:新型医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发展;创新;研究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促使我国生物医学材料与产业迈进了崭新的时代,传统生物医学材料已逐渐走向没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与产业已成为新常态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构建高速成长的生物医学产业发展新途径至关重要。当前,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层出不穷,其产业体系建设也日趋走向完备,不仅为人类有效治愈重大疾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且为人类健康生活保驾护航。本文从我国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的发展概况入手,在考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技术与政策两方面探索创新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概述

从全球科技领域的发展来看,生物医学材料专指那些能够应用于人体组织的特殊高科技材料,其具有下述功能:如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外科修复人体组织或进行理疗复健、置换人体组织或器官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强化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原有功能,是生命与材料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一直以来,我国都将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与开发视为具有高附加值、节能环保、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朝阳产业,尤其是2012年以后,第九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在我国召开预示着我国生物医学材料建设已经迈入了世界领先发展的行列。当前,我国的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主要集中在通过合成的方式构建的各种生物医学材料上,如天然高分子材料、生物合金材料、生物陶瓷等等多种复合材料,而生物医学衍生物也凭借其与自然人体组织有相似性的特点跃为生物医学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市场需求极为庞大,使用者人数众多,广泛的市场前景推动了生物医学材料研发与营销力度,基于此,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的崛起也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现状

从国内需求来看,人类对健康身体与高质量生活体验的追求一直未曾停歇,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凭借其对人体组织或器官的智能化、功能化改善或替换等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全面而广泛的使用。尤其是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近2亿的老龄人口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有着巨大的需求;在我国,因各种原因而发生身体创伤的人数每年超过数百万,这部分人群也属于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需求人群。因此,自2000年以后,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销售逐渐出现大幅度的井喷式增长,以2013年为例,该产业销售额达1200亿美元,这一数据相当于2008年全球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产值,销售额增幅维持27%的高速增长。自2014年以来,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产业规模仍在迅速扩张,并已构建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集群区域。从国内外市场竞争来看,我国国内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制与开发起步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国,生物医学材料这一交叉学科的研究基础是非常薄弱的。从学科自身特点看,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作为一种高技术附加值的产业,其材料产品研发的知识成本高达总成本的70%,受知识产权保护与专业技术壁垒的影响,很多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发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较高的生物医学材料还需从国外进口使用。近年来,以强生等公司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在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发展中不断推进实施并购战略,这些跨国公司凭借其产业集群发展较为集中的优势,掌握了我国国内市场的部分生产、销售份额。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仍处于外资跨国公司等强敌环视的不利地位,产业突围还需要不断努力。面对上述现状,考虑到生物医学材料的高技术附加值特点,单个生物医学材料企业单打独斗的研发、销售过程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必须依托区域经济发展,走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才能在未来生物医药材料国内国际的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创新研究

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已从原有的分散、低水平研发逐渐转型为集中发展、重视技术创新、自主研发的产业发展方向上,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方面成效显著。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培育与塑造离不开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持与技术支持,本文从技术创新与政策助力两个角度,探讨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1.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创新的技术路径。

1.1产学研协作,推进技术创新。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之路仅仅依靠生物医药材料企业自身是不可能实现的,而生物医药材料的技术创新又面临着学科交叉复杂,新型材料研发周期长,耗资巨大,对知识技术要求较高等问题,这就需要对我国国内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所涉及到的各种资源进行充分整合,通过产学研协作开发方式,优势互补,推进生物医学材料的技术创新。当前,可以利用现有我国国内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功能体系,为其技术研发提供优质环境。如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生物医学材料企业自身的现有资源,积极开展协作创新,在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发方面共同进步,期待收获。近年来,国内部分知名高校已成为推动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各大高校在新型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研究均有不同程度的突破,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均凭借其在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方面的出色表现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项,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快合作下的产业园区建设,实施产学研协作策略,对我国新型生物医药材料及产业的技术创新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2完善技术引进,加强模仿创新。近年来,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虽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对于生物医学材料这种知识密集型产业而言,我国该产业目前的发展仍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显著差距,尤其在一些高端生物医学材料产品制造方面。基于此,我国当务之急应认清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完善国外技术引进的基础上,通过模仿创新谋求更大发展。这不仅符合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技术薄弱,自主研发的核心能力差的当前国情,而且有利于我国生物医学材料企业或科研单位对引进的行业高端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尽快获得其技术的核心要素,加以改良创新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这种通过技术引进而开展模仿创新的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方式,并不是完全照搬照抄西方先进技术,而是立足于我国生物医药材料发展实际,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本土化、中国化的消化吸收,为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技术成熟、技术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1.3确定发展重点,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创新。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技术水平低、重复研究现象普遍的突出问题,这要求无论是我国政府,还是生物医学材料企业,都应该确定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合理定位,明确发展重点,才能有效集中我国生物产业研发的优势资源,有的放矢,通过自主研发、创新实现并促进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技术成果的转化。通过对当前国际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重点应该集中在再生生物医学材料与智能化生物医学材料方面,尤其是建立在干细胞、生物材料基础上的可供置换或移植的生物器官、组织等材料等研发,这些材料在未来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市场上前景广阔。

2.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创新的政策路径。

2.1转变政府对医学材料及产业的管理方式。实践中,政府部门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支持和管理对产业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政府通过行政管理的方式,引导、支持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向集群化运作,通过资源整合与调配,协调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研发的关系,并通过健全生物医学材料行业法律法规、市场准入条件与技术标准等方式,维护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市场良性运转;政府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研发的资金支持更是该产业创新发展的源泉所在。但我国政府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管理方式仍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突出问题,不利于生物医学材料企业突破传统谋求发展。基于此,我国政府应积极转变生物医药材料及产业管理的方式,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发展的优势,构建大生物医药材料产业理念,改革传统组织体制,深化产业融合度,建设区域化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协调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

2.2引进高端人才带动产业发展。如前所述,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水平与程度则取决于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开发人才。对我国生物工程的当前发展而言,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生物学、材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国应立足于现有高等院校与研究所等人才培养机构,注重新生代生物医学材料人才的发觉与培养;同时,还应注重对高端精英人才的引进,通过开辟渠道、整合资源等多种方式,加大对生物医学材料实验室与研究的基地的投资力度,吸收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建设中来。

2.3创新驱动引领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集聚效应。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上、下游相关行业及环境的大力支持,纵观国际上生物医学材料较为发达成熟的跨国公司发展历史,产业高度集聚无疑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另外,通过技术创新拓展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品的品种,淘汰单一产品生产企业,而推行多种产品并行开发销售的战略决策,也是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我国政府应立足于当前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现状,通过政策引导与规划,不断扩大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集群的规模,在现有产业集聚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高端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园,以品牌生物医药材料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建设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产业特色鲜明、信息资源融通的多个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集群。

2.4政策导向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其产业发展就被作为新兴产业而纳入到我国政府重点培育的项目工程,随着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力的增强,我国政府开始从政策角度入手,单独制定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着力主导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趋势,对该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也由十一五规划中的4亿元投入提升到十二五规划中的5.1亿元的投入,十三五规划中国家无疑将继续增加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关键机遇时期已经到来。另外,在产学研协作、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等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引导与支持,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将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四、结语

生物医药科技的发展将给人类健康生活提供新保障,从无生命的生物医学材料发展到有生命的生物人体组织,无不彰显着生物医药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带来的巨大力量。由此可见,未来我国生物医学产业的飞速发展必将成为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助力。在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未来我国生物医学材料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向,以解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为根本目标,走科技创新融合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注重政府、医药企业与研究机构等多方组织的协同共建与资源整合,以此构建我国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的成熟体系。

参考文献:

[1]梅梅,吕鹏辉.我国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科技成果计量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1).

[2]本刊通讯员.新型生物材料及其与再生医学交叉的前沿[J]中国材料进展.2012(6).

[3]贺正楚.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效率研究[J]求索.2014(1).

第2篇:新型医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医学高等教育已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因此,医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观念,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医学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1]。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检验学科的内涵逐渐分化和细化,因此建立创新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模式是应对医学检验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医学检验教育创新的动力。

1强化创新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医学检验系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主线,构建了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新型课程体系。通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自主与个性发展。主要体现五个特点:①课程设置“三减三加”,即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减少集中安排、增加自主学习[2];②按照学生的跨学科发展、考研、就业等不同去向进行专业课程多元化设计,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③进一步强化实践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占总学分约42%;④推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和引导;⑤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考核评价,并实施多元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学生互评。

1.1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为适应莆田学院确定的“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定位,执行学校“基层骨干,行业中坚”的人才培养定位,突出“上手快、能吃苦、有后劲”的人才培养特色,着重培养“懂技术、会操作、善沟通、有后劲”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医学检验系努力打造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课程,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3]。主要措施有:①调整了专业课课程类别,如临床实验室管理从专业必修课调整为专业选修课、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从专业选修课调整为专业必修课;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程,如“生物信息学”“现代医学检验进展”“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等专业选修课。②独立设置专业必修课实践课程,将6门核心专业必修课的实践教学内容整合为4门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分别为临床基础检验实验学、临床生化与分子检验实验学、临床微生物与免疫检验实验学、临床血液检验实验学。另在专业任选课中设置临床检验技能综合训练课程,以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③增加毕业综合训练学时学分,毕业综合训练从第六学期下半学期期中开始启动,至第八学期上半学期期中结束,不仅加大了实践教学(毕业论文)的学时学分,而且提高了学生宿舍使用率,为扩大招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实现教学资源和办学效益优化。

1.2多元化设计专业选修课程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和发展方向自主的、科学合理的选择并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4]。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设计了生物技术类课程群、医学技术类课程群和科研技能类课程群,拓宽了专业口径:①生物技术类课程群包括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等课程;②医学技术类课程群包括病理生理学、机能学实验、临床病理学技术、临床检验技能综合训练、临床检验医学、流行病学、现代医学检验进展等课程;③科研技能类课程群包括医学文献检索、医学微生态学、生物信息学、医学物理学、专业英语等课程。

1.3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构建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5]。要求学生须在第一课堂外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大创竞赛、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各类科研小组和学术讲座等,并按活动的内容及取得的成果获得相应学分。本着“以选为主、以编为辅”的原则抓好教材建设,这也是构建创新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医学检验系教师作为第二主编完成实训一体化特色教材《现代生物医学检测技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了专业选修课“现代医学检验进展”,并完成了教材编写。莆田学院通过举办“杨梅山学术讲坛”和“北楼专家讲坛”传播科学精神,介绍学术前沿动态,学生享有参加多学科、高水平学术讲座的机会。医学检验系积极邀请海内外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学者们结合亲身经历,讲授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新发现的过程,开拓了学生思维,增强了创新意识[4]。

2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占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的比例。在不过多增加规定的总学时和总学分的前提下,尽量增多了专业课的实践学时。重视教学实习,大力推进学生毕业综合训练的“双导师制”。在掌握必备的实验技能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素质[6]。在教学实施中,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融合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教、学、做”结合和理论实践一体化。实践教学应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不仅可以延续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学习,将课堂时间腾出来用于和学生面对面互动、答疑解惑,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针对预先设计好的问题,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全部实验设计和操作,最后制作幻灯片进行实验汇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科学实验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并接受科研能力培养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

3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发挥第二课堂教学环节的作用。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开放实验室项目、各类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等各项活动。通过一系列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兴趣、探索真理的精神,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在探讨问题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7]。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学院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或学校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科技作品大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同时把指导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基本能力,纳入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育中。

4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教师的角色从以“教”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导”为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医学检验系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提倡互动教学,推广案例式、微课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在网络信息时代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备团队协作与创新精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拥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为今后个人就业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总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逐步完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把创新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何玥,阴赪宏,吴玉梅.基于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医学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探讨[J].北京医学,2016,38(11):1245-1246.

[2]刘华东.本科教育培养体系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34(1):16-20.

[3]吴承祯,汤凤莲,贾蓉,等.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策略思考——以武夷学院为例[J].武夷学院学报,2017,36(4):1-5.

[4]曾常茜,张庆镐,王云华,等.综合性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53(5):59-60.

[5]李晨光,廖明,张永亮,等.开展跨学科通识技能训练提升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1):13-16,37.

[6]许崇波,韩美君,刘为国,等.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大连大学学报.2012,33(3):110-114.

第3篇:新型医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药理学;实验室;学生,医学;教学方法;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药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也是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1⁃2]。药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针对性。药理学实验技术为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推动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药理学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3⁃4]。本文分析了目前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促进药理学实验教学工作的发展,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1开展创新性实验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以往的药理实验教学更侧重于验证理论知识,通过验证性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课讲授内容的理解及动手能力的培养[5⁃6]。通常由教师设计好实验并准备好实验动物、试剂及仪器设备等,学生则按照教师的讲述和示范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这种教学方法虽有利于教师掌握实验内容和进度,配合理论教学,但教学形式单一,忽略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更无法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7]。因此,以开展创新性实验设计为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目的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创新性实验设计的开展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及实验方法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在实验课前首先由教师给学生做科研基本知识的指导,包括查阅文献、科研选题、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及论文撰写等。然后根据每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调研后自行选题,并进行初步的实验设计。每组指定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选题及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给出适当的提示和指导。最后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再次查阅资料写出较为完善的实验计划,反复论证后实施,并完成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论文撰写及答辩等。教师综合个人的操作技能、论文质量及答辩情况最终给出实验课成绩。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从以往的只是按照教师的讲述和示范进行实验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中,从而真正明白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为什么做,以及在做什么和怎样做。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实践的精神,为培养具有创新性的科研人才奠定了基础[8⁃9]。

2引入问题式教学模式(CBL),强化思维能力训练

CBL是以“病例为先导,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小组讨论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互动式教学”。因此,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CBL教学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药理学实验课与理论课相比更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0]。传统的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多以教师设计好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操作,缺乏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以CBL教学模式引入临床病例的方法可以改进这种教学方式的不足,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习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11]。例如在“有机磷酸酯类农药急性中毒及解救”的实验中,教师可以以临床有机磷酸酯类农药急性中毒的病例为引导,对学生提出该如何解救的问题,在课前通知学生结合该病例及所学知识进行预习。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之后每组派选一位学生对该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汇报后全班学生可以补充、提问,每一位学生都可充分发表意见,最后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行论证,直到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案,并按此方案进行实验。讨论中教师应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并及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和引导,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以科研促教学,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药理学实验也涌现出了许多新技术。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科研工作中的新发现、新进展及新技术等融入教学中,将科研课题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以科研项目的部分内容为题,结合新技术、新方法让学生对药理学科的前沿技术有所了解,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工作或继续深造都大有益处。把药理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结合起来,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掌握药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也对药理学科的新进展及科研的基本思路有所了解,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12]。以科研促教学,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不仅能促进教师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能使学生的创新才能和创造潜能得到发挥,为今后走向社会开展持续创造性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13]。

4改革实验教师队伍,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对药理学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证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出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实验教师队伍教学水平也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还应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先进技术,并教会学生如何及时获知最新科学动态,将新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实验教学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型的师资队伍。作为药理学实验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将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此外,还应打破因循守旧的思想,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验的理念,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目前我国教学事业发展迅速,许多既有良好理论知识又掌握着专业技术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校在人才引进时可以将这部分人才充斥到实验教学队伍中,以促进实验教学的改革。另外,学校在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的同时,还应鼓励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为培养创新型的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5小结

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点内容。药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今后开展探索性的研究工作积累了方法和经验,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金凤,徐尚福,聂晶,等.促进药理学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医药人才[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5):345⁃347.

[2]姚继红,吕莉,高东雁,等.突出创新能力与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药理学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142⁃144.

[3]栾海云,孙雪华,姜文国,等.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6):84⁃85.

[4]林熙,肖飞,朱林燕,等.转化医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药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6):28⁃30.

[5]袁菊丽,刘东玲,王瑞琼.中医药类院校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3):97⁃98.

[6]喻泽兰,卢新华,曹喻灵,等.药理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与实施[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6,18(3):59⁃61.

[7]朱林燕,林熙,肖飞,等.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药理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51⁃52.

[8]尤婷婷,陈博,邹丽宜,等.培养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9):55⁃56.

[9]骆新,陶义存,王烨,等.设计性实验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医药科学,2016,6(4):203⁃205.

[10]孙陶利,许晓辉,卢新华,等.浅谈医学生在药理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17(4):70⁃71.

[11]周俊俊,姚继红.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药理学教学模式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5,36(6B):81⁃83.

[12]蒋毅萍,李琳.引入科研思维,促进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7):516⁃519.

第4篇:新型医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案例讨论法;医学遗传学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高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教育教学从观念、方法、手段以及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医学教学无法解决医学遗传学内容复杂、教学环节繁复、实践性要求强的问题[1]。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其内容主要是从群体、个体、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来阐释疾病与遗传关系。学科的全新视角需要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教学资源的注入,从而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推进其教学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针对医学遗传学的教学需要大胆的创新与改革。针对其结合的方法的探索也是推进医学遗传学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2]。

一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在促进教学目的实现中的作用和具体表现

1、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对医学遗传学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新型网络教育技术,通过教育中教学过程和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来实现教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新型网络教育技术主要通过一下几个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①培养拓展学生的研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主动性。学生通过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改变了以往教师作为教育中心、教学活动主题的传统模式,增强其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为学生提供更为现实的思考环境。②为教学资源的存在形式提供了全新的载体。教学资源与教学成果作为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尤其在先进信息爆炸时代,其巨大的数据体现亟须全新的载体,用以支持其产生、传播、运用,储存等。③拓展了资源共享平台,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所依托的互联网背后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掌握最新的信息、资源是学习和研究的关键。网络所提供的是一个完全透明的资源平台,超越实践空间的限制,信息共享从封闭走向开放,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各取所需。

2、新型网络教育技术的具体表现。网络教育技术的体现主要通过对过程和资源的运用和设计,因此在针对医学遗传学的教学中运用新型网络教育技术的侧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医学遗传学教师的新型网络教育技术技能。②提高医学遗传学专业学生的新媒体运用能力。③加强网络教育技术的外部硬件条件,改善教育环境。

二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目的的实现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1、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案例讨论法是指通过传授临床实践中的真实遗传病例及相关典型实验操作过程来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它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主观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案例分析法本身需要学生通过主动了解病例,在了解过程中基于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势必对病例本身产生疑问,疑问的解决方式有课堂讲授及课后查找、阅读、理解、讨论等;②客观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式教学不同于演绎法,更多的是启发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结合理论,这种反向式的学习方法,更利于学生记忆、迁移、运用,并且能够促进学生思考案例与理论之间的联系点,刺激学生形成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这对培养实践性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③增强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案例分析法的学习过程通过两个方面体现互动性,首先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这种互动性主要是通过相互争辩、讨论、交流得以体现。互动性还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得以体现。老师通过关键点的引导,刺激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的目的[4]。

2、案例讨论法在促进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表现。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基于其本省的学科特点,需要从几个方面侧重进行案例讨论式教学,这几个部分通过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是是否能够成功教授本们课程的关键。这几个部分分别是:①遗传病传播方式的案例分析,学生需要针对具体的病例自主的绘制系谱图并讨论图表内容,并通过讨论归纳传播规律,在讨论规律之后分析计算再发风险,并学会查询资料了解例如如何提前判断遗传病等相关知识,提高各方面相关知识;②医学遗传学的技术方法传授,对于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直白的讲授方法本身就与实践操作有着天壤之别,但实践操作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环境,因此,通过具体的病例进行讲授,便能够克服晦涩的理论概念,促进学生自主探索治疗该病例的技术方法,从而最终与所要讲授的医学遗传学方法“不期而遇”来实现教学目的。③遗传规律的讲授,对于遗传规律的讲授也是坚持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讨论分析,并对问题进行解释,最终理解所授知识。

三全新教育模式的设想与构造

以上是对新型网络教育技术和案例讨论法这两种不同教育工具在医学遗传学教学终的作用以及表现的概括。本文的设想是结合两种工具,设计出医学遗传学教学的一个整体构造。下面拟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阐述:

1、资源分享平台设计及运用。依托医学遗传学自身新型发展特性,建立静态与动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网络平台设计需要专业软件工程设计,软件设计形式包括教育网站,网站内资源平台。①静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其内容包含专业课理论知识核心展示及思考题、专业图表制作方法索引及练习平台、主要经典案例索引资源库;②动态医学遗传学理论知识平台:其内容主要为交流讨论组、网络模拟实验室、实验成果展示分享平台。

2、课堂平台设计及运用。教师在设计课堂展示的时候,更多将资源分享平台中讨论的案例进行分析,并通过软件展示学科知识,更多拓展资源分享平台内的病例,促进学生第二次讨论。着重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寻求答案并讨论的能力。建立班级学习小组,在网内网外形成团队模式,共享成果,共同进步。以上就是我对新型网络教育技术与案例讨论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结合运用。在充分讨论了两种教育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两者的优势,搭建信息网络平台,促进学生线上线下的讨论与思考,是目前医学遗传学教学的全新探索,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医学遗传学教学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司。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经验选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0.

[2]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116-118.

第5篇:新型医学技术范文

1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是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能对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临床医学工作者[4-5]。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学识渊博。首先,创新型临床医学工作者必须具有渊博的医学专业知识及熟练的临床实践技能。这是他们作为医生的第一身份所决定的。其次,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还必须拥有相应的社会科学知识。临床医学研究的是人的疾病,服务的对象是人,兼具社会科学的特征。因此,不但要掌握好生理、病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医学知识,还必需了解和熟悉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内容。再次,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还应该了解和熟悉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前沿进展,并做到融会贯通。惟有如此,创新型医学工作者才会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中更多地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推陈出新,做出创造性的贡献[6]。创新型医学人才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方面,他们能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能运用临床研究或基础医学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能追踪基础医学和相关学科的进展,善于把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提高预防和诊治疾病的水平。

2第四军医大学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在第四军医大学的本科生教学中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培养理念;在加强医学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上,本校精简和浓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门类,构建了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掌握基本的知识整合能力;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引导开展科研实验,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等。抽样调查显示,改革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率平均提高2.1%,优良率提高6.9%,毕业考试平均成绩提高8.8%。

2.1改革课程设置重视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这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但是,目前国内课程设置多以学科为中心,这种课程体系过于强调某一学科理论的系统性,而相对割裂了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相反,近年兴起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则可以把基础和临床的知识横向及纵向有机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人体和疾病,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综合把握知识的能力[7-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较早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学生较传统教学组具有更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9]。本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也证明了上述结论。从2000年开始,本校历时8年构建了一个有1800门医学课程的医学信息库,开发了一个包括门户网站、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平台,形成了具有医学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并首次通过信息化教学,广泛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实现了老师导学和学生自学的教育理念。实施新课程改革措施以来,本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但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参加国家、军队等各层次的科研项目人次较之前提高了15%,自主完成课外科研和实验项目数增加了26%,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呼唤富有活力的教学模式。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该模式下的教学以传统的大班教学和讲座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注,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0]。与此同时,部分院校开启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注意综合运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TBL(team-basedlearning)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1-12]。笔者借鉴了国内外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BL);通过把每一个知识点隐藏在问题的后面,教学中学生能积极与老师交流探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学习了相关的知识,而且训练了逻辑推理能力,启发了创新思维[13]。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培训其创新性思维。所谓的创新性思维,指的是一种开创人类认识新领域和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有研究发现,创新性思维可以通过培训而获得[14]。在临床教学中,本校注意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等方法培养创新思维。例如,胸膜疾病的诊断在临床上是一个相对棘手的问题。一般的胸膜疾病,通过胸部CT、PET-CT、MRI等影像学方法可查明大致病变部位,通过检查胸腔积液常规、胸腔积液生化、胸腔积液培养等检验方法则能进一步分析原因,而通过胸腔镜检查、胸膜活检等可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但是,在经过系列的检查后,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胸膜疾病未得到明确诊断。而转换一下思维,有时则可产生柳暗花明的效果。在疑难胸膜病变的诊疗中,如把自发荧光技术与胸腔镜结合使用,利用荧光下恶性病变呈现红色而正常组织呈现绿色的特性,可进一步提高微小胸膜病变的检出率,最终在荧光引导下利用胸腔镜进行活检而明确病因[15]。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即从课程特点出发,通过合理编排和生动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之道,最终达到“授之以渔”和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除此以外,笔者还开展了发现式教学法,即在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和探索,将传授知识过程变为教育研究过程,将被动学习转变为自觉研究和模拟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开展新教法以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部分学生不但发表了多篇论文,而且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和三等奖2项。

2.3重视临床实践培养科研能力

创新思维始于实践,源于问题,创新能力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出来。临床是临床医学生必须面对的实践,也是科学问题的来源。陕西某大学的对照研究表明,早期接触临床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16]。第四军医大学的教学改革调查也表明,实行把临床课程的课堂放到医院中和加大床旁教学的比例等措施后,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了较大的提高。综上所述,早期接触临床可以提高临床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早期接触科研应该是一个可行的途径。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检索和阅读文献,可以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课题的过程中,通过自主设计、开题论证和不断自我完善,则可以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验证假设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把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并逐步培养其创新能力[17]。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教学试验表明,早期接触过科研的学生具有更严谨的科学思维、更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好的动手能力[17]。本校的教学实践也证实了科研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校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鼓励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了解导师的科研方向和需求,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步的科研活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以来,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本科学生累计发表科研文章140余篇,其中SCI文章15篇,最高影响因子达17.125。

2.4加强国际交流开拓学术视野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而医学教育国际化则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面对挑战,只有迎头而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生和创新型人才。近年来第四军医大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投入了较大的精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生的国际化和教师的国际化,从而为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一方面,学校与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著名学府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本科学生可以通过答辩等形式获取学术交流的资格,研究生可以通过考取国家公费留学和联合培养的途径实现留学海外的目标从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本校也通过多种形式充实教师队伍和实现教师的国际化。首先,本校立足自身,鼓励学校的教师和附属医院的医生通过海外攻读博士后、访问、进修等形式开阔视野和提高医教研的能力。其次,通过聘请外籍老师任课、聘任国际一流学者担当客座教授、邀请知名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和面向社会招聘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拔尖人才等途径使教师队伍进一步国际化,为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增添助力。

3结语与展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