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新型医学技术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当前,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已成为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选取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从技术与政策两方面探索创新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发展;创新;研究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促使我国生物医学材料与产业迈进了崭新的时代,传统生物医学材料已逐渐走向没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与产业已成为新常态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构建高速成长的生物医学产业发展新途径至关重要。当前,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层出不穷,其产业体系建设也日趋走向完备,不仅为人类有效治愈重大疾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且为人类健康生活保驾护航。本文从我国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的发展概况入手,在考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技术与政策两方面探索创新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概述
从全球科技领域的发展来看,生物医学材料专指那些能够应用于人体组织的特殊高科技材料,其具有下述功能:如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外科修复人体组织或进行理疗复健、置换人体组织或器官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强化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原有功能,是生命与材料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一直以来,我国都将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与开发视为具有高附加值、节能环保、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朝阳产业,尤其是2012年以后,第九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在我国召开预示着我国生物医学材料建设已经迈入了世界领先发展的行列。当前,我国的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主要集中在通过合成的方式构建的各种生物医学材料上,如天然高分子材料、生物合金材料、生物陶瓷等等多种复合材料,而生物医学衍生物也凭借其与自然人体组织有相似性的特点跃为生物医学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市场需求极为庞大,使用者人数众多,广泛的市场前景推动了生物医学材料研发与营销力度,基于此,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的崛起也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发展现状
从国内需求来看,人类对健康身体与高质量生活体验的追求一直未曾停歇,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凭借其对人体组织或器官的智能化、功能化改善或替换等优势,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全面而广泛的使用。尤其是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近2亿的老龄人口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有着巨大的需求;在我国,因各种原因而发生身体创伤的人数每年超过数百万,这部分人群也属于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需求人群。因此,自2000年以后,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销售逐渐出现大幅度的井喷式增长,以2013年为例,该产业销售额达1200亿美元,这一数据相当于2008年全球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产值,销售额增幅维持27%的高速增长。自2014年以来,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产业规模仍在迅速扩张,并已构建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生物医学材料产业集群区域。从国内外市场竞争来看,我国国内对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制与开发起步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国,生物医学材料这一交叉学科的研究基础是非常薄弱的。从学科自身特点看,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作为一种高技术附加值的产业,其材料产品研发的知识成本高达总成本的70%,受知识产权保护与专业技术壁垒的影响,很多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发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较高的生物医学材料还需从国外进口使用。近年来,以强生等公司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在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发展中不断推进实施并购战略,这些跨国公司凭借其产业集群发展较为集中的优势,掌握了我国国内市场的部分生产、销售份额。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仍处于外资跨国公司等强敌环视的不利地位,产业突围还需要不断努力。面对上述现状,考虑到生物医学材料的高技术附加值特点,单个生物医学材料企业单打独斗的研发、销售过程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我国新型生物医学材料及产业必须依托区域经济发展,走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才能在未来生物医药材料国内国际的激烈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的医学教育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培养出大批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人民健康需要的医务工作者。但是,我国医学院校在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方面可谓是不尽如人意。而创新型医学人才恰恰是推动医学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1-2]。在教育全球化的今天,要想不落后于时代,惟有进一步加强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更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注与思考[3]。结合国内外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成果和第四军医大学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笔者对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进行初步探讨,报道如下。
1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是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能对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临床医学工作者[4-5]。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学识渊博。首先,创新型临床医学工作者必须具有渊博的医学专业知识及熟练的临床实践技能。这是他们作为医生的第一身份所决定的。其次,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还必须拥有相应的社会科学知识。临床医学研究的是人的疾病,服务的对象是人,兼具社会科学的特征。因此,不但要掌握好生理、病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医学知识,还必需了解和熟悉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内容。再次,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还应该了解和熟悉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前沿进展,并做到融会贯通。惟有如此,创新型医学工作者才会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中更多地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推陈出新,做出创造性的贡献[6]。创新型医学人才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方面,他们能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能运用临床研究或基础医学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能追踪基础医学和相关学科的进展,善于把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提高预防和诊治疾病的水平。
2第四军医大学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在第四军医大学的本科生教学中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培养理念;在加强医学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上,本校精简和浓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门类,构建了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掌握基本的知识整合能力;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引导开展科研实验,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等。抽样调查显示,改革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率平均提高2.1%,优良率提高6.9%,毕业考试平均成绩提高8.8%。
2.1改革课程设置重视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这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但是,目前国内课程设置多以学科为中心,这种课程体系过于强调某一学科理论的系统性,而相对割裂了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相反,近年兴起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则可以把基础和临床的知识横向及纵向有机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人体和疾病,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综合把握知识的能力[7-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较早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学生较传统教学组具有更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9]。本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也证明了上述结论。从2000年开始,本校历时8年构建了一个有1800门医学课程的医学信息库,开发了一个包括门户网站、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平台,形成了具有医学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并首次通过信息化教学,广泛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实现了老师导学和学生自学的教育理念。实施新课程改革措施以来,本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但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参加国家、军队等各层次的科研项目人次较之前提高了15%,自主完成课外科研和实验项目数增加了26%,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提要】药理学实验是医学生必修的实验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培养适应时展的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对以往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开展创新性实验设计,引入问题式教学模式,以科研促教学,改革实验教师队伍,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全方位提升药理学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药理学;实验室;学生,医学;教学方法;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药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也是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1⁃2]。药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针对性。药理学实验技术为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推动了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药理学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3⁃4]。本文分析了目前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促进药理学实验教学工作的发展,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1开展创新性实验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以往的药理实验教学更侧重于验证理论知识,通过验证性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课讲授内容的理解及动手能力的培养[5⁃6]。通常由教师设计好实验并准备好实验动物、试剂及仪器设备等,学生则按照教师的讲述和示范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这种教学方法虽有利于教师掌握实验内容和进度,配合理论教学,但教学形式单一,忽略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更无法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7]。因此,以开展创新性实验设计为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目的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创新性实验设计的开展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及实验方法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在实验课前首先由教师给学生做科研基本知识的指导,包括查阅文献、科研选题、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及论文撰写等。然后根据每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调研后自行选题,并进行初步的实验设计。每组指定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选题及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给出适当的提示和指导。最后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再次查阅资料写出较为完善的实验计划,反复论证后实施,并完成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论文撰写及答辩等。教师综合个人的操作技能、论文质量及答辩情况最终给出实验课成绩。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从以往的只是按照教师的讲述和示范进行实验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中,从而真正明白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为什么做,以及在做什么和怎样做。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实践的精神,为培养具有创新性的科研人才奠定了基础[8⁃9]。
2引入问题式教学模式(CBL),强化思维能力训练
CBL是以“病例为先导,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小组讨论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互动式教学”。因此,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CBL教学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药理学实验课与理论课相比更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0]。传统的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多以教师设计好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操作,缺乏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以CBL教学模式引入临床病例的方法可以改进这种教学方式的不足,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习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11]。例如在“有机磷酸酯类农药急性中毒及解救”的实验中,教师可以以临床有机磷酸酯类农药急性中毒的病例为引导,对学生提出该如何解救的问题,在课前通知学生结合该病例及所学知识进行预习。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之后每组派选一位学生对该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汇报后全班学生可以补充、提问,每一位学生都可充分发表意见,最后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行论证,直到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案,并按此方案进行实验。讨论中教师应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并及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和引导,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创新教育中,莆田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学院医学检验系围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与科研能力训练、创新环境等素质培养环节入手,将创新教育思想和行动渗透并贯穿教育全过程,对构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设计和实践。
关键词:医学检验;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医学高等教育已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因此,医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观念,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医学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1]。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检验学科的内涵逐渐分化和细化,因此建立创新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模式是应对医学检验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医学检验教育创新的动力。
1强化创新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医学检验系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主线,构建了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新型课程体系。通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自主与个性发展。主要体现五个特点:①课程设置“三减三加”,即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减少集中安排、增加自主学习[2];②按照学生的跨学科发展、考研、就业等不同去向进行专业课程多元化设计,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③进一步强化实践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占总学分约42%;④推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和引导;⑤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考核评价,并实施多元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学生互评。
1.1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为适应莆田学院确定的“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定位,执行学校“基层骨干,行业中坚”的人才培养定位,突出“上手快、能吃苦、有后劲”的人才培养特色,着重培养“懂技术、会操作、善沟通、有后劲”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医学检验系努力打造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课程,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3]。主要措施有:①调整了专业课课程类别,如临床实验室管理从专业必修课调整为专业选修课、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从专业选修课调整为专业必修课;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程,如“生物信息学”“现代医学检验进展”“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等专业选修课。②独立设置专业必修课实践课程,将6门核心专业必修课的实践教学内容整合为4门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分别为临床基础检验实验学、临床生化与分子检验实验学、临床微生物与免疫检验实验学、临床血液检验实验学。另在专业任选课中设置临床检验技能综合训练课程,以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③增加毕业综合训练学时学分,毕业综合训练从第六学期下半学期期中开始启动,至第八学期上半学期期中结束,不仅加大了实践教学(毕业论文)的学时学分,而且提高了学生宿舍使用率,为扩大招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实现教学资源和办学效益优化。
摘要: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是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医学创新人才内涵的阐述,分析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基本问题;以整合医学理念为向导,探索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即树立创新型教学理念、应用整合型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创新人才综合考核制度。
关键词:整合医学;医学创新人才;医学教学改革
一、医学创新人才的内涵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医学创新是指在医学领域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新原理,在同一原理的基础上有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的创造。医学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其关键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谓医学创新人才的内涵,是指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宽厚的基础知识、丰富的文化底蕴、科学的创新实践、活跃的创新思维、较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医学应用型人才[4]。
二、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医学以人体作为研究对象,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医学人才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勇于接受各种挑战的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一名合格的医学生在拥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救死扶伤的决心基础上,更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医学创新人才能够对复杂的病情进行综合判断,然后做出正确的诊断,并且根据诊断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正确的评价疗效和判断治疗预后,减少复发风险。所以说,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医学体制转变的必然要求[5]。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培养医学人才大多沿用传统的医学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支配下,传统医学教育常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被忽视,而忽略了对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多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等模式,重视理论,忽略操作,严重束缚了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传统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完整性而忽略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这就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内容结构陈旧,抑制了医学生的创造发挥能力[6]。在此传统教学结构基础上,其评价体系多采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缺乏有效医学能力评价,以至于考试作弊情况屡禁不止,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适用于医学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存在明显不足。故此,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应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了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重点和难点[4]。
三、整合医学理念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