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粮食仓储设施保护条例范文

粮食仓储设施保护条例精选(九篇)

粮食仓储设施保护条例

第1篇:粮食仓储设施保护条例范文

日本粮食储备规模及库存

《新粮食法》中明确规定政府需设立专项储备。储备规模相当于居民2~3个月的消费量。粮食储备建立之初规模为150万 吨,并规定可上下浮动50万吨。品种为大米(主要为糙米,也有少量进口的成品米)。目前政府粮食储备规模调整为100万吨,以周转方式定期吐故纳新,粮源 主要来自于政府直接收购和进口的粮食。近几年日本的政府储备米库存变动情况如下:2001年190万吨,2002年166万吨,2003年163万 吨,2004年60万吨,2005年84万吨,2006年77万吨。

日本储备粮食管理及运作机制

日本农林水产省下设的食粮厅是国家粮食流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粮食供求预测,制定生产调整指标和库存调整指标;负责管理粮食进出口和政府米。食粮厅 在地方设食粮事务所。政府粮食储备由农林水产省食粮厅进行垂直管理,政府粮食储备的轮换由农林水产省直接制定计划,其轮出的销售价格和购进价格是由大米价 格形成中心通过招投标决定的。

储备粮的储存由政府与民间共同负责。政府粮食储备有15万吨储存在全国的10个政府仓库中。如我们参观东 京深川政府仓库的库容为5.95万吨、近畿农政局大阪茨木政府仓库的库容为2.52万吨、福冈政府仓库1.02万吨。其余的85万吨则通过招标方式交由社 会力量代储,主要是农协或专业的储存公司。对于委托民间储存的粮食,由农林水产省负责与代储企业签订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明确规定对违约将如何 赔偿。据北海道农政事物所介绍,到目前为止,代储企业没有发生过违约行为。

粮食储备费用由政府进行补贴。政府仓库的保管费用,由政府按 照每年每吨大米1.2万日元(约合0.40元人民币/斤米〃年)的标准(据了解政府仓库是按仓容量补贴的)进行补贴,民间代储的保管费用与此大体相当。政 府除了支付储备费用补贴外,储备粮轮换销售的价差损失也由政府负责,政府储备粮的收购资金是由财政资金拨付。政府仓库的建设维修改造、设备购臵等费用也由 财政部门核实后列入财政预算后下拨。

日本储备粮食的仓储管理

日本的仓储管理设施 先进,现代化程度高。其政府储备的大米多为糙米,糙米水分为15%,仓库都是低温储存,仓温不超过15℃、相对湿度为70%~75%。仓内湿度在不影响储 存粮食品质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节,因此,糙米在储存中,基本没有丢失水分的情况。糙米在运输过程中没有保持低温的设备,多为布袋或纸袋包装,叉车装卸。 储备糙米在一年以后就开始进行轮换,糙米一般储存2~3年,特殊情况下也有储存期较长的。如:日本深川政府仓库储存的一部分糙米已有10年。

据介绍,日本之所以采取低温储存方式,主要在于以前通过常温保管,容易发生虫害,需要进行熏蒸处理,要花费很多的人力和代价,而且储存的米将不能食用, 因此经过多次试验后,才确定了这种低温储存方式,以保证储备米的品质。低温储存的大米储存2-3年品质与新米差别不大,储存时间更长的虽然仍可食用,但日 本人一般不愿吃陈米。对储存时间过长的或受污染的,用于饲料或工业用粮。另外,日本政府对一部分轮出的储备米也用于对外援助。

政府仓 库 的工作人员均是政府公务员,工资由财政负担,不与政府仓库的经营业绩挂钩。政府仓库的正式工作人员很少,如东京深川政府仓库仅有10人,福冈政府仓库仅有 3人。其职能是按储存要求负责保管粮食,主要是控制仓内的温湿度。晚间警卫工作委托给民间保安公司,清洁工作委托给民间清扫公司,粮食的进出运输委托给社 会运输公司,粮食品质的检测由专门的检测单位的质检人员来定期进行检查测定。

日本粮食储备与供给保证体制

据了解,由于日本是地震、台风、水灾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日本政府对公众应急知识普及宣传演习、危机管理和应急物质储备非常重视,如在日本福冈政府仓 库,我们看到储备的救灾米饭,在佐竹株式会社的展览厅中看到展示的各种防灾用方便食品。日本政府将粮食供求分为正常、紧张和发生意外时三种情况,并分别制 定了不同的对策。

(1)在供求正常情况下,一是对国内和国际粮食供求有关情况和价格情况进行整理分析;二是对民众普及危机管理时的应急知识。

(2)在供求紧张时,政府储备米投放市场可以保证供给,但政府储备量将大幅度下降。假设的是1980~1983年大米连续收获很差或1993年大米大幅 度减产的情况。据介绍,

1993年的"平成米骚乱",其实并不是因为没有粮源,主要是因为储存的米为糙米,来不及加工成精米,消费者在米店前排长队购买不 到大米而发生的骚乱。对上述情况制定的对策:一是政府向公众信息,让消费者了解真实情况;二是运用政府储备米投放市场等手段,保证供给;三是政府通过 行政命令防止囤积和惜售。

(3)在发生不测时,政府储备米投放市场后,仍无法满足需求。制定的对策:一是制定供给计划;二是行政命令批发和零售业者必须将存粮卖出;三是命令生产者将大米卖给政府;四是实行大米配给制。另外还有紧急进口等。

美国粮食产量居世界首位,年产量一般在3.3亿―3.8亿吨。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出口量占世界粮食出口量的50%。每年约有其总消费量40%左右的粮食进入储备。因此,美国的粮食出口和储备对世界粮食市场有很大影响。

美国的粮食储备规模

美国粮食总仓储能力达201亿浦式耳(约为5亿多吨)。其中,位于农场由农民或几户农民联合拥有和控制的粮食仓储能力为116亿浦式耳(约为3亿多吨),占总仓储能力的58%。农民通过使用自己的仓储设施,可以较大程度上左右粮食的市场流通。农场以外的商业性粮仓共有仓储能力85亿浦式耳(约为2亿多吨),占总仓储能力的42%。

美国的粮食储备大致有四种:第一,正常储备,即粮食生产者和加工商正常经营的周转性库存。第二,缓冲储备,是指在两个生产年度间调节供求的粮食储备,由美国政府和私人共同参与。第三,农场主自有储备,即参加自有储备计划的农场主储存的粮食。第四,政府储备,是指政府为保证粮食安全的储备,由作为美国粮食市场的政策性调控机构商品信贷公司(CCC)经营。目前政府储备大约在500万吨,相当于粮食年产量的1.4%。

美国粮食储备的运作机制

美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主要通过市场来促进粮食流通,联邦政府运用信贷杠杆等经济手段对粮食市场实行间接调控。在《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改革法》实施以前,政府为了保证粮食安全,通过CCC从农场主直接购买粮食进行储备。近年来,政府粮食储备量逐渐减少,而农场主的自有储备则不断增加。农场主(包括一些投机商)进行粮食储备的目的是为了赚钱,但要参加储粮计划,就必须与CCC在各地的分支机构签订合同。CCC负责按合同规定的数量向农场主支付储藏费用和低息贷款。参加储粮计划的农场主必须执行政府的粮食种植计划,对储备的粮食在三年内必须保证质量,且不能自行处理储备粮,否则要被罚款。只有当市场粮价剧涨时,农场主方可出售储备粮。不仅如此,CCC还要求农场主必须在特定时间内归还贷款,以迫使其抛售粮食。如果此时农场主还想将储备粮留着,CCC就不再支付储粮费用和保证提供低息贷款。当市场价大大高于农场主抛售价时,才动用政府储备粮投放市场。美国的粮食仓储设施全部为农场主或私人公司所有,政府要寄存粮食须支付仓储费用。

美国粮食储备管理的政策法规

美国政府对粮食仓储业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法规来实行有效监督。1916年国会通过了《美国仓储法》,根据该法又制定了《粮食仓储条例》,对粮食仓储许可证、仓储保证金、仓储存单、仓储商的责任和粮食检验、称重、分级等一系列具体操作,都有非常具体和明确的规定。任何从事粮食公共仓储的法人,必须获得许可证。申请许可证必须符合农业部规定的财务状况、设施条件、管理能力以及仓储商对其设施的控制能力等各种条件。

为了确保粮食仓储商履行义务,粮食仓储商还必须交纳保证金,一般规定每蒲式耳(约36.37升)的仓容交纳0.20美元,每个仓储商交纳保证金的数额为2万―50万美元。

美国粮食储备政策的特点

1、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储备方式

美国的粮食储备方式有三种:一是政府委托信贷公司储备, 二是与信贷公司签约的农民自有储备, 三是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自由储备。自30 年代开始美国联邦一级的粮食储备就主要是通过商品信贷公司来进行。政府委托商品信贷公司发放贷款收购农产品, 收购的农产品作为抵押, 资金由政府拨给。当市价低于政府公布的贷款率时, 农民就会把农产品作为抵押交给商品信贷公司并得到贷款。这个贷款率相当于最低保护价。商品信贷公司的库存量一直成为调节市场粮食供求的一个蓄水池。如以小麦、玉米这两项产量最大的谷物为例, 该公司期末库存量最高的年份 (1960)年相当于当年产量的 90%和 35%,70 年代因粮食危机该公司期末库存量曾连续三四年为零。美国自通过1985 年农业法以来, 一直在实行低公共储备政策, 政府拥有的储备一般在500 万吨左右。从1977 年起, 美国的农业立法对建立农民自有储备作了规定, 其主要目的是减少粮食供应中的不稳定性, 降低商品信贷公司库存保管费用。农民通过使用自己的仓储设施, 可以控制粮食的市场流通。由于拥有充足的仓容, 许多农场主并不急于在粮食收获后马上就全部卖掉, 而是自己储存一部分, 一有销售机会, 再卖给收购商或用户。美国政府还鼓励自由储备, 其储备数量比商品信贷公司还稳得多, 因为这部分储备的目的首先是为赚取利润, 而不是平衡供需。

2、比较发达的储运体系

美国粮食储运体系十分发达和通畅, 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种粮食储备设施, 由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相连接。在粮食流通过程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是粮食初级市场 (主要是乡间粮仓)、终端市场(指位于铁路、港口附近的大型粮仓)及期货市场, 这种储运体系不仅可迅速将粮食运至国内各面粉厂、食品加工厂和饲料厂以及其他用粮单位和个人, 而且还可通过大型出口粮仓运至世界各地。

第2篇:粮食仓储设施保护条例范文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管理出效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年初,我局参照2016年度粮食经营成果,进一步修订、完善了2017年经营管理办法,推行“三放一优化、四管、四定”经营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明显成效。“三放一优化”即放活购销、放活经营、放活奖惩、优化用工、;“四管”即管住法人代表、管住贷款粮权、管住银行贷款、管住国有资产;四定”即定上交费用、定费用总额、定活算费率、定监管办法。通过半年的运行,全局实现利润85万元,实现了扭亏为盈,员工人均收入好于往年,同比增长10%。

(二)倾心服务“三农”,帮助农民丰产增收。

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视,粮食局作为涉农部门,积极为农民增产、增收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是积极推荐粮食适销对路品种。以多种形式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了稻谷品质测报信息,引导农民调整种植品种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粮食品种,为粮食丰产增收打好基础。二是指导农户科学储粮。为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我局结合农户储粮实际,深入开展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严格遵循“政府引导,农户自愿,共同出资”的原则,采取“中央投资,地方配套和农户自筹”相结的方式,积极争取到3800套彩钢板小粮仓,减少农户储粮损失。

(三)加强粮食库存检查,确保储粮安全。

2017年我局存储达30万吨,超近几年新高,粮食保管至关重要。为确保粮食安全,防止各类事故发生,我局结合工作实际,组织12名储粮专业人员,分成3个小组,在三月中旬对全系统29个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共330座仓房,进行了一次储粮安全检查工作。检点围绕粮油仓储制度执行情况、库存粮食安全状况、科学保粮情况、储粮化学药剂管理使用情况展开的,切实做到了有仓必到、有粮必查,共检查各类存粮6.2亿斤,检查结果总体情况很好,全市储粮处于安全状态。同时,加大了“危仓老库”维修建设力度,确保了粮食库房“上不漏、下不湿”,粮食库存已安全度过了梅雨季节期,粮食质量确保了安全。

(四)大力推进依法管粮,努力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我局认真履行粮食行政管理工作职能,强化服务,确保粮食流通市场活而有序。一是深入开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相关粮食政策法规宣传活动。今年是《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十三周年,我局积极组织在全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全社会对粮食流通政策法规知识的认知度。二是认真办理、审核粮食收购资格行政许可。组织开展网上行政审批,严格粮食收购资格准入,本着公开、公平、便民、高效的原则,为235个(户)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核发了《粮食收购许可证》,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34个,非国有企业49个,个人152户。三是积极开展粮食企业诚信评价试点工作。通过调查,国有粮食企业34户,非国有49户(登记未加工3户,停产半停产3户),实际运作43户。经诚信评价:所有国有粮食企业诚信等级为A级,非国有粮食企业诚信评价A级的41户,B级2户,半年来未发现涉粮企业违法违纪行为。

(五)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备战早稻收购。

为了做好今年早稻收购工作,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我局从早谋划,从早准备,为农民增产、增收创造一个良好的收购环境。一是上村串户,搞好粮食早稻产量、面积、生产成本调查,摸清了家底。二是认真做好仓容准备,根据我局今年收购仓容紧缺的特点,我们以积极的工作态度,采取滕仓并容,内销外调粮食1.3万吨,租借社会仓容2.1万吨,确保农民卖粮需要。三是举办了全市粮油检验、保防人员培训班,来自基层各粮食购销企业检验、保防人员共120余人参加了业务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加深了广大职工对粮油检验、保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了具体操作方法,提高了粮食业务水平,为做好今年早稻收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一是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和基层法人认真学习“八个严禁”、“52个不准”净化思想灵魂,在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的防线。二是规范了工作业务流程,对确定的4个廉能风险点制定了8条相应的防控措施,切实做到了风险定到岗、制度建到岗、责任落到人。三是认真开展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工作,把它作为服务于民,取信于民的一个窗口,半年来我局共接待来访5人次,上级转来件3件,全部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他们心坎上。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今年以来,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工作中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粮食仓储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新粮仓建设比较少;县级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和执法机构、人员、经费还没有完全到位,粮食行政执法不能有力开展;社会粮食流通统计、粮食市场监管、粮油食品安全保障等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等;企业人员普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适应发展要求,缺乏市场经营管理人才。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继续抓好学习教育。继承和发扬“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形成的良好的学习风气,继续加强学习,把学习作为最好的老师,认真领会《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与粮食经济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经济理论知识和自身岗位必须掌握和过硬的业务知识,做到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从而形成学习型机关、学习型股室,在全系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继续抓好粮食市场监管。在学习、宣传《条例》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落到对收购资格的审核、对无照经营私商粮贩的查处、对全社会粮食的监管、对粮食的调控和安全上来,真正履行粮食行政管理职能。继续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管,维护好粮食收购市场秩序,对不符合要求的粮食经营企业和个人予以取缔。

(三)继续抓好粮食质量管理。切实做好入库前的粮食质量调查,为指导粮食入库提供依据。加强入库期间的收购粮食质量监督管理,确保所有收购的粮食符合最低收购价粮食质量要求。进一步做好对重金属污染的筛查工作,杜绝重金属超标的粮食进入口粮市场。

第3篇:粮食仓储设施保护条例范文

一、上半年工作成效显著

(一)粮食企业改革有序推进。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6号)和省政府川府发[20*]26号文件,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一是妥善处理粮食企业改制遗留问题。达县、宣汉、万源市粮食局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社保、医保全部移交有关部门;大竹、开江、宣汉县粮食企业离退休人员医保移交工作正在进行中,正在消除企业改革后的“后遗症”。二是推进了市属粮食企业新的经营机制的建立工作。在全面实现市局直属粮企601名职工全部身份置换后,市局改革办根据《劳动法》、川府发[20*]13号和省发改委、财政、粮食、劳动与保障厅等七部门文件精神,在征求市国资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法制局等有关部门意见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市市属粮食企业职工分配制度的指导意见》,已在市局直属企业中组织实施,形成了新的人事、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三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资产重组、法人治理结构工作有序推进。达县、宣汉县、万源市粮食局继开江县率先推进国有粮食企业股份制改革之后,采取先试点、后推进的办法,以现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基础,除国(省)粮库、军粮供应站(点)实行国有独资外,其余国有粮食企业均组建为国有控股或国有参股的股份制粮食企业。达县对15个基层粮站实行租赁经营;宣汉县将原13个粮站通过优化配置,组建为7个粮油贸易公司,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切实加强了粮食购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粮油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的成效。今年,我们一是继续大力推动优质、专用、特色粮油产业化经营。打破区域封锁、行业限制、城乡分割局面,实行跨区域、跨行业联合,以“粮站(公司)+农户+基地+农技”等多种方式,同川粮米业、川农大、西农大和当地农业、农技、种子等部门一道,在全市开发优质专用订单粮油面积150.3万亩,超额完成2007年“订单粮油”目标任务110万亩的36.4%。其中发展优质水稻70万亩,优质油菜50万亩,红薯、红粮等专用粮30.3万亩。二是抓优质、专用粮油基地建设。近年我们先后在宣汉、渠县、大竹、达县、开江、万源市等五县一市狠抓了12个优质稻、“双低”油菜和大竹糯谷、宣汉红粮、渠县红苕等生产基地建设。三是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以优质粮油精(深)加工为切入点,抓好多种所有制的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了以*国粮库“立立”米业粉业公司、渠县国粮库精米面粉厂和薯类深加工公司、宣汉“云蒙”米业公司、宣汉金字塔油脂公司、大竹通源油脂公司、大竹石河米业公司、达县铜江粉业公司、开江梨梨生化公司等5个省级、10个市级龙头企业。四是实施“名优精品工程”,继续抓好“立立牌”、“绿明牌”、“云蒙牌”、“通源牌”、“川宣牌”等一批优质粮油名品的开发、培育工作,目前这部分名品已进入超市,销往全川,走向云、贵、渝等省、市。

(三)助农科学储粮实现了以点带面。我们继续把助农科学储粮和小粮仓建设作为服务“三农”、助推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首先,认真总结试点经验。20*年上半年我市在粮食产量较大、农户储粮较多的渠县渠南乡、中滩乡进行试点,结合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农民居住环境美化,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全市确定了400户家庭小粮仓建设试点农户;随后扩大到1950家农户试点。今年我们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根据群众要求研究钢皮仓、砖混结构仓、木板仓等多种形式的小粮仓设计、管理问题。其次,按照统一规划,实行试点户带户、基层站(所)包村、技术员分析指导等方法,上半年小粮仓建设农户扩大到1010户,占年度目标任务1000户目标的101%。再次,各县级粮食部门选派近100名技术人员深入农户分类进行技术指导,分户建档建卡,确保已建小粮仓全仓密闭、防潮性好、进出粮方便、经济美观,在改善储粮条件、减少储粮损失的同时,也利于农户改善居住环境。第四,发挥粮食部门的专业优势,抓好生物、物理措施的科技储粮工作,大力推广绿色生态储粮技术。

(四)城(镇)粮油超市和乡村便民连锁店有了新的发展。今年我们把城(镇)粮油超市和乡村农资及粮油便民连锁店建设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三农”的又一个切入点,采取了三项措施:第一,充分利用粮食企业点多面广、仓储设施完备、拥有营销及管理人才等优势,按照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的要求,全市上半年又投资300余万元整合改造现有收储营销网点,提升基层粮油站(所)的服务功能,拓宽为农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第二,根据全市城乡经济发展现状、商品物资流向、农民客观需求和粮食企业的营销网点布局,上半年全市有计划分步骤建设10个城(镇)粮油超市和85个乡村粮油便民连锁店,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56.6%。他们向农民提供订单种子、农资、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部分国(省)粮库还利用仓储、烘干、加工等设施,开展代购、代销、代储、代加工和品种兑换,搞活了农村粮油流通。第三,依托城(镇)粮油超市和乡村便民连锁店,开展“工业品下乡”、“放心粮油”进超市、进乡村、进农户活动,以放心粮油和物美价廉的农用物资占领农村市场,让广大农民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满意商品,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五)抓购促销搞活了粮食流通。今年以来,我们强化粮油购销工作:一是继续实行粮食购销目标管理,购销目标任务逐层分解,市、县粮局均实行了领导包片、科(股)包站、职工定任务,层层抓落实。二是认真部署粮油收购工作,全力抓好小春粮油收购。在小春粮油收购中,为促进农民增收,搞活粮食流通,市、县两级粮食局及时抓好小春粮油收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搞好市场行情调查,掌握情况,指导收购;做好粮油收购政策宣传,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将夏季粮油收购政策特别是质价政策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积极做好收购仓容的准备,满足农民售粮需要;配好收购器具、检验衡器、修理、添置一定数量的风筛设备和检测器材等,保证准确合格;配齐收购人员,并分期分批培训验质员、司磅员、核算员等,以提升其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落实收购资金,加强与农发行的沟通协调,确保收购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现金结算,不打“白条”。三是积极筹措收购资金,在积极争取农发行粮油收购贷款外,还通过加快粮油销售、抓好资金回笼,争取其他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动员职工集资等方式筹资,确保及时兑付农民售粮款。四是创新收购和服务方式,主动与个体收购经营户“联姻”,培育粮食经纪人,搞活粮食流通。市属五个粮油购销企业在*国粮库、西城国粮库两次召开农村经纪人座谈会,建立了覆盖全市30余个乡(镇)、500余个村的粮食收购网络。部分县的基层站(所)还租用农用车,带上搬运工,深入到千家万户收粮;大竹、达县、宣汉等地普遍在各粮源集散地或交叉路口增设固定收购网点进行收购;认真履行“订单”合同,全力抓好50余万亩优质油菜的“订单”收购,履约率达62%以上。五是认真落实国家和部队部署,按时按质按量圆满完成军粮加工任务;同时加强与省内外粮库、用粮大户合作,利用各种业务关系,努力拓展成渝、云贵等地粮油市场,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全市收购粮食X万公斤,销售粮食X万公斤,分别占全年购、销目标任务的60%、63.3%,分别占年度力争购销目标任务的51.4%、54.3%;收购油菜籽X万公斤,完成收购目标任务的51.5%。

(六)市场调控手段和地方粮食安全得到强化。保障粮食安全是各级粮食部门的重要职能。今年粮油价格上涨,市场物价涨幅较大,为此我们采取了三项措施:(1)健全和完善了市、县两级地方粮食调控预警和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健全了粮食应急机制。(2)落实了51家粮食应急供应网点企业(定点粮油加工企业10家、粮食储备企业18家、粮食供应网点23家),市、县两级粮食局和定点企业分别签订了《*市粮食应急供应目标责任书》,明确了粮食应急分工和职责;加强了应急培训和粮食应急预警演练。(3)切实加强中央、省级储备粮的按时轮换和市、县两级储备粮的科学管理工作,为保障地方粮食安全提供了物质保证。1~6月全市粮食购销企业“四无”储粮比例达98%以上。

(七)粮食行政执法工作深入推进。我们坚持依法管粮方针,大力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努力营造稳定、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一是加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中央六部委局《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特别是《四川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学习、宣传力度,采取悬挂横幅标语、印发宣传资料、出动流动宣传车、街头法规政策解答、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面向全社会开展粮食行政法律法规宣传。二是进一步健全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依法实施粮食收购行政许可,认真开展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保护和规范各种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维护粮食市场的正常秩序。三是认真实施粮食流通统计和必要库存常量制度,并建立和规范了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规范性文件备案制、行政执法情况报告制、财物收缴管理制等各项制度,确保我市粮食安全。四是加强粮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上半年市粮局同通川区、达县粮食部门联合开展了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市局组织协同各县级粮食执法机构开展了小春粮油收购执法检查和交叉检查工作;紧紧围绕实施“食品放心工程”这条主线,建立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制度,开展对收购、储存活动中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进行抽查和监测,并配合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等部门对加工、销售中的成品粮食质量、卫生进行监督检查,保障了粮食市场秩序和粮油品质安全,初步形成了粮油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长效机制。

(八)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今年我们把加快企业发展、提高企业效益作为工作重点全力抓好。一是继续推行粮食管理部门和企业提高增盈目标责任制和企业亏损“一票否决制”。二是企业效益目标任务逐层分解下达,实行严格的按季检查考核、通报制度。三是协助企业抓好粮食经营、多业发展,提高经营效益,市局制定下发了《*市粮食购销企业财务管理办法》,规范企业财务、资金、物资及费用管理,降低或减少非生产、经营性开支,提高管理效益。1~6月全市粮食企业实现销售收入X万元,实现利润X万元,占年度目标任务300万元的60%,占力争目标400万元的45%。

(九)安全、维稳和综治工作做到了常抓不懈。上半年全市粮食系统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没有发生一件不稳定事件,没有发生一次群众集体上访。在安全、综治和维稳工作中我们狠抓了五个环节: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安全、综治和维稳工作,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二是责任目标明确,市局年初与各县、市、区及市局直属单位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目标任务逐层落实到各企业、生产或经营环节及职工个人。三是以开展“安全生产月”、“综合治理月”等活动为契机,采取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横幅、办理板(墙)报宣传及组织职工学习等,加强了政策、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四是开展、维稳调研和安全检查,切实抓好安全隐患整改,抓好疏导和不稳定因素剖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化解各项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了粮食企业、粮食经济的和谐发展。

(十)机关干部作风整顿取得明显成效。根据市作风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局在干部作风整顿中一是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实施,整顿工作一环扣一环,环环落到实处;抓学习教育,结合思想、作风实际,坚持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抓住关键,找准问题,发出征求意见书38份,实施“五查五整治”;深刻剖析根源,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整改措施。通过4月25日局机关召开的职工大会,进行满意度测评,满意率达100%。二是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教育,做好组织发展工作。按照《》和《中国共产党党的基层组织条例》赋予的责任,狠抓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受名额限制。今年组织21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市直工委的培训,全部取得合格证书。三是继续坚持了政务公开、厂务公开,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强化学法、知法、守法和“三爱”、“三德”意识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抓好了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了治理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各项预防措施;继续抓好文明“细胞”建设和计划生育、爱国卫生、亮化、美化、净化绿化环境整治、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从而推动了机关和全行业党的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

尽管上半年全市粮食工作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1)改革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达县、通川区、渠县粮油工业企业改制收尾工作的资金差口问题尚待解决;宣汉、大竹、通川区粮油购销企业离(退)休人员医保负担仍由企业承担;市局直属购销企业改革成本筹集中有近500万元的缺口,因没有省财政关于动用粮食风险基金的批准额度计划,至今还是借用的粮食风险基金。(2)国有独资、控股粮食购销企业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并发挥主渠道作用,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企业融资难的问题。(3)参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粮油产业化经营,国有粮食企业订单量大、投入不少,农民履约率低;助农科学储粮发展不平衡,原因是为农户每建一个小粮仓需投入400多元,目前相当一部分投入是粮食局或企业垫支的;便民连锁店建设的前期投入每个县(市、区)均在50~100万元之间,尚未享受到国家关于实施“万村千乡”工程的优惠政策。

二、下半年工作要点

下半年,我们将采取以下六项措施,深化粮改,加快发展。

(一)谋跨越促变。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工作主题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大任务、三大目标,根据新时期、新形势下粮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服务“三农”,助农增收,抓购强销,多业发展,为国储粮,依法管粮,努力维护好粮食流通秩序,为促进*新跨越做出应有贡献。

(二)强服务利农。重点抓好利农的三大结合点:一是继续抓好优质、专用粮油开发,推进产业化经营。保证全年优质、专用粮油“订单”面积达到150万亩,建生产基地12个,发展壮大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5个。二是继续实施助农科学储粮工程,全年帮助2000个农户改建、新建“小粮仓”2000个,并切实抓好科学储粮的技术指导工作。三是抓好惠农、惠民工程,改建、新建乡村粮油超市、便民连锁店150个,推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工作,全力构建新型农村粮油等农副产品流通网络。

(三)抓购销强本。粮油购销是粮食企业的主要业务,抓好购销有利于我市粮食部门发挥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农民增收。今年我们将继续抓好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工作,转变经营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力争全年收购粮食44万吨、收购油菜籽3万吨,销售粮食40万吨、销售食用油8000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

(四)思发展固基。积极盘活国有资产,充分发挥粮食企业在仓储设施、购销网络、储粮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股份制改造、股份合作、租赁经营等多种方式,推动粮食企业的资产重组、机制转换工作,加快多业发展,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培育粮食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4篇:粮食仓储设施保护条例范文

一、主要经济指标任务

全市粮食行业总销售收入要达到24000万元。其中粮食购销企业销售收入24000万元。粮食购进115000吨,今年。其中贮藏粮直补订单收购90000吨。粮食销售95000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安排职工全面完成。

二、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要以创先争优、提高绩效、工作落实为标准,为了实现今年工作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要求,抓住重点,强化措施,集中精力抓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落实市、县贮藏粮规模特别是新增规模

1.巩固完善市县贮藏粮原有规模…吨的管理。对原有规模的贮藏粮要加强管理。使用有效。工作中严格按照《区贮藏粮管理条例》规定执行,切实做到一符、三专、四落实”即帐实相符、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帐记载、品种、质量、数量、地点落实)确保贮藏粮的质量全部符合国家中等以上质量规范,贮藏粮数量真实,贮存平安。

2.全面落实新增市县贮藏粮规模…吨。依照各县(市、区)现有贮藏规模、经济社会发展包括人口基数、市所在中心区(玉州区)以及仓储设施(新建粮库)等分配原则。储藏到位,按去年、今年6∶4比例的今年的.吨任务贮藏落实到位。

3.进一步落实废品粮应急储备。根据自治区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督查组的建议和市政府的要求。争取应急贮藏废品粮(大米)规模增加到吨,进一步提高粮食供应应急能力。同时落实贮藏方式,选择规模较大、贮藏能力强的企业落实贮藏实物。监管上,每月由市粮食局组织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确保贮存的数量和质量。

(二)不时完善粮食直补订单收购工作。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十一五”直补订单收购经验基础上。提出完善直补订单工作的新措施,为上级贮藏粮直补订单收购政策的制订出台提供参考。要督促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挥收购主渠道作用,规范粮食经纪人队伍,维护粮食收购市场秩序,切实维护种粮农民利益,确保不出现农民“卖粮难”严格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完善贮藏粮直补收购工作机制,集中精力做好夏粮收购工作。特别是对种粮农民直补工作抓好资金到位的监督检查,及时兑付直补资金,确保政策的落实,维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对地方贮藏粮的补贴,支持配合财政有关部门及时足额兑付给农民。要把方便农民售粮、维护种粮农民利益作为工作的动身点和立足点,确保各级贮藏粮和军供粮的粮源需要,让政府放心,使群众满意。

(三)推广科学贮粮。

确保各项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真实,要提高粮食贮藏科学保管水平。质量良好,贮存平安,管理规范。具体工作中要严格依照贮藏粮管理“一无四符”规范,做到专人专帐专仓保管。加强粮食仓储设施体系建设,对陈旧老化的粮仓,分期分批进行维修,确保平安储粮。市本级要推进市石鼓塘粮库建设,完善库区面貌改造、仓房设施,逐步淘汰建设年代久远、使用效率不高、维修价值不大的仓库。要全面实施粮食电子监控设备等的现代化管理,培训保管、防化技术员,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粮食保管科学水平。

(四)全面完成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职工扫尾工作。

采取有力措施,督促没有完成安排分流职工的单位做好企业改革工作。狠抓落实。对绝大多数已经完成分流置换工作的集中精力抓企业重组和经营,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真抓实干,采取扎实有效手段,集中精力研究企业改革的产权重组优化、资本运营、经营管理机制、项目研发和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等工作,做大粮食企业,提高适应经济形势变化的能力,保证粮食平安和企业发展壮大、扭亏增盈。

(五)做好粮食企业干部职工思想工作。

使企业职工思想稳定并支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做好改革中的企业职工包括已经分流安排职工的思想工作。支持国家的改革各项新举措,自觉投身经济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出力。认真解决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中遇到困难,全力化解因国有粮食企业的大力推进可能呈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每年根据实际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供应预案,根据需要建立各种预案。

(六)开展“放心粮油工程”前期工作

加强对“放心粮油工程”工作的领导。结合玉林实际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成立工程领导小组。指导各县(市、区)做好有关工作,保证有一定数量的优质粮油作为支撑。同时加强粮油品质测报、原粮卫生平安预警、粮油质量监测,保证粮食供应数量和质量不出问题,让城乡人民吃上“放心粮、油、面、食”

第5篇:粮食仓储设施保护条例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物流产业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流通是农业实践及理论中一直探讨的核心问题,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已成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动力源泉。对于农村物流来说,最为重要的即为粮食流通。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都高度重视粮食流通工作,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与其他农产品相比,我国粮食流通的市场化道路最为曲折和复杂多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几经起伏。即便从1998年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新粮食流通体制实施以来,粮食购销市场化的进程也并没有停止,而是在曲折中前进。

从20多年来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来看,此前决策者们不仅在创造条件加快培育新型粮食市场主体方面做得很不够,有时甚至迟迟不能消除束缚新型市场主体成长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同时没有按市场规则办事,一方面,国家为国有粮食企业确定了购进价,销售价却由市场决定,购价与销价由两种机制形成,往往相互脱节。另一方面,国有粮食企业既有与其他国有企业形成低效率的类似原因,又因粮食的特殊性而具有形成低效率的独特原因,达到盈亏临界点所需要的买卖差价往往大于合理的买卖差价。

2004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和国务院17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在我国20多年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央1号文件对新一轮粮改的市场化目标和所应把握的重点环节提出了原则性意见,国务院17号文件以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对新一轮粮改做出了全面部署。这两份重要文件使粮改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年底,全国(除外)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全部放开,已初步确立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新体制。在这新一轮粮改中,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铲除了束缚新型市场主体成长的体制,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受到高度重视;二是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粮食购销市场化得以最终完成;三是粮食补贴政策发生历史性转换,由以前的补流通环节改为补生产者。

在消除束缚新型市场主体成长的体制和政策障碍的形势下,经营主体开放、粮食价格市场化预计将形成新的粮食市场结构。未来形成的市场结构是否最优的结构(即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粮食安全),粮食流通的改革能否使得我国粮食市场包括生产、流通等环节真正地良性运行起来呢?在回答这一个问题之前,最起码有一点值得我们来思考,即经验显示在我国农村经常发生丰产而不增收,在现有情形下这个状况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变。之所以我们农民种粮经常是丰产而不增收,是因为粮食收割具有很强时间季节性,一般大家都在短短十几天时间内把粮食从地里收割下来,接着只是对它进行晾晒,此后农户往往将预留储存部分粮食作为口粮、饲料和种子粮,其余的粮食在短时间里抛入市场卖掉。这是基本上农户家庭的普遍做法,这是由农业生产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他们面临相同的环境与条件的限制,比如仓储条件、市场信息、控制风险工具等方面,这样导致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粮食价格下降,从而粮食丰产而不一定使得农民的收入增加。与此同时也导致粮价形成较大的季节性波动,在收割期间粮价偏低,在栽种、青苗期间粮价走高,因此不利于粮食市场价格稳定。另外,还会导致谷贱伤农的景象,降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粮食安全。为此,国家政府需要常年对粮食种植农户采取各种补贴措施,一般包括降低种粮成本的良种、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补贴,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农机具补贴,及其它直接补贴形式,除了在种植方面补贴外,在产出方面也常实行直接或间接性补贴,比如我国最近两年通过利用国有粮食流通企业实施粮食托市收购措施,其实质是保证农民收入稳定性的价格补贴,当然也是起到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由此可见,我国在粮食生产和流通里诸多环节上需要补贴,每年需要动用大量的财政收入,这里面还必然会产生大量的隐性资金浪费等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粮食购销体系模式甚至现有改革后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关键症结是把作为粮食生产者的农民排除在粮食流通市场之外。在传统模式里,农民种植出来的粮食是由国有粮食部门进行统购统销,是计划经济性质的;在最新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虽然粮食流通领域允许和鼓励私人企业参与粮食流通,但由于粮食经营企业在与单个农民家庭进行粮食交易或博弈上,具有资金、仓储、信息、风险控制等各方面的优势,通常来说普通农户家庭在粮食定价权上缺乏与之讨价还价的能力,除非粮食流通行业规范性发展,企业数目不断增加以形成企业之间完全充分的竞争状态。在现实中农民只能在把粮食从地里收割下来,在很短时间里把粮食卖给这些粮食经营企业,在粮食销售定价上根本上就没有谈不上有话语权。要不是国家施行在粮食价低时进行托市收购机制的话,农民处境就更加被动。

二、建立新型公共粮食仓储体系以弥补仓储市场缺失

长期以来农民丰产而不增收,传统粮食购销体系模式甚至包括现有改革后模式将农民排除在粮食流通市场之外,这些问题的症结又在哪里呢?我认为,症结在于农民仓储资产不足或仓储市场的缺失。在收入低的农村经济里,农户家庭除了交足国家分配的定购任务外,每年都剩余较多的口粮、饲料粮、种子和商品粮。农户如想储存剩余粮食的话,没有可借助使用的公共仓储设施,通常采用家庭自我储存方式。由于沿用传统落后的储粮方法以及设备简陋,鸡刨狗蹬、鼠盗虫蛀、霉烂变质等,粮食损失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农户自储粮食成本较大。因此,虽然把粮食暂时储存起来等到淡季时出售将获得更大的收益,但农户家庭由于仓储资产不足及农村仓储市场的缺失,他们也只得放弃似乎有报酬的库存投资,将具有较高未来预期收益的粮食兑换成现金资产。加上近年中央政府为了维护农民利益和稳定粮价,

采取了对粮食实施托市的举措,因此农户必然将粮食快速抛售到市场,根本没有充当市场参与角色的动力,从而在交易策略上农民表现出非最优行为。这种仓促将物质形态转化成易保存的货币形态,无论从成本上还是从安全性上对农户来说是明智的决策。然而,农户交易策略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即丧失了粮食交易的时间价值、期权价值,以及充当融资抵押功能的价值。从总体上来看,这种次优行为导致了农户家庭的福利损失。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上,代价也是较大的,因为由于粮食生产的特性政府每年都要进行强力托市操作(只要将实施托市政策列为手段的话)以维持粮价在收割时段的暂时稳定,势必将需要花费大量的财政收入来补贴这一过程。这里还不必说此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失误、腐败等诸多问题。另外,此也强烈地体表现出国家干预市场的痕迹,不利于粮食市场流通的真正成熟与发展。

农户这种次优交易策略或放弃粮食市场参与权是一种普遍现象,它不仅仅是某一家两户的个别行为,而且也是长期以来的现象。在人类发展到今天,尤其当前中央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要的国家政策,以及正在着力进行的粮食流通体制新一轮改革,需要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进行认真地思考和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既然是一个农村经济里的普遍现象,因此就必须从资产公共性角度来寻找解决的方法。我们认为,对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应该注重作为粮食生产者的农民参与市场,提升农民在粮食价格上的话语权,而这在过去的粮食市场几乎忽略了这个问题。更为具体地,要提高农户家庭对粮食的仓储能力和动力是问题关键,从而建立一个高效的粮食仓储管理机制则是其至关重要的前提,这样可以弥补农村经济里仓储市场的缺失或为农户提供一个公共的仓储资产。

农村经济里建立新型现代公共仓储机构或企业(具体模式见后面的详细讨论)之后,农户可以利用公共仓储资产或进入仓储市场改变自储粮方式,扭转自身现有售粮处境,解除储存条件的约束,使得其能真正意义上参与粮食市场。这里最直接的效果是可以使农户自由处置粮食出售时点,而不必象传统情况里粮食收割后不久就必须要抛售到市场或粮食中间商。这样必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使自己劳动得到应有合理的回报;同时又能起到藏粮于民的效果,而不一定要是大量地被控制在流通企业手中,这样也有利于主体多元结构,大大地减少粮食流通的垄断成份,从而容易形成比较合理的市场价格。另外,由于实现产后分流,增加农民自储粮,还可以减轻国家托市收购的压力和减少财政支出;同时国家、地方粮食储备部门还可以委托储备降低成本,也有利于保证粮食安全性。因此,新型现代公共仓储机构或行业的建立将能够极大提高粮食流通改革效果,更大程度地通过市场机制来形成储备粮的购销价格,为提高我国农村经济服务。当下无论我国宏观调控还是政策导向上,都是支持新型现代农村物流形式的。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是发展我国农村特色的新型仓单系统的最好时机。

三、解决具体方案及其社会经济效益

我们建议建立具有高度信誉、管理水平高的新型粮食公共仓储企业或机构,然后通过它将粮食储存的传统形式转变为粮食储存的标准仓单化,以及同时创建一个相对应的仓单交易辅助平台;具体地,农户将粮食根据仓储规章或标准的要求存入仓库,获取仓储企业的无记名标准化仓单作为存入粮食的凭证,该仓单内容主要包括标明质量等级、数量,它是一种类似银行存款的可以随时存取的不记名标准仓单。仓单对应于粮食,也即实物证券符号化。另外,在标准仓单体制基础上辅助创建一个仓单交易平台,比如现场交易大厅或网上电子交易大厅,实现粮食交易集中进行,以利形成粮食市场化价格。

由于具有高度公信力和专业管理能力的机构对实物有效管理,保证了仓单与粮食的严格对应,使得仓单交易实质上就是实物现货交易,只不过现在是通过仓单的形式买卖替代实物交易,从而避免了实物搬运,极大地方便了交易,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增加交易次数;仓单交易也创造价格透明性,使得农户能够掌握信息作出销售决策而不是等待上门来的购买者(如粮食中间商或流通企业),它们常常给较低的收购价格。因而标准仓单化使得粮食便于流动起来,而且是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从而增加其价值。

我们这里的模式有别于现有的国内外仓储模式,主要在于仓单是标准化设计且无记名性,包括标明质量等级、入库时间等,数量是百斤的倍数,这样可以大大增强粮食的流动性;同时建立了一个仓单交易平台与设计一套仓单交易机制;在未来条件时机成熟时考虑与粮食期货对接,形成粮食的现货与期货两市场之间协调互动发展,更加有利于粮食当前价格与远期价格密切关联,实现稳定粮食价格功能。

对于整个仓单体系,通过标准仓单形式涉及诸多方面的参与者,这些参与主体包括仓储企业、农户、粮食加工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系统里各参与主体间关系如图所示:

1.仓储机构或企业

仓储企业主要提供仓储、交易平台、质押物(动产)托管等相关的物流服务。仓储企业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客户(农户、粮食加工商)所需仓储以及相关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同时仓储企业在标准仓单质押贷款业务中,向银行提供质押仓单的信息。一般来说,注册的粮食仓储设施必须象一个供给粮食仓库一样运作。与客户的仓储协议必须是标准化且没有歧视的。仓库必须正式地贴出仓储和处置价目表。仓储企业的优势和价值表现在成本价值、服务价值、风险规避价值、社会效益四个方面。

2.农户家庭

粮食收割具有很强时间季节性,现在普遍的做法是一般大家都在短短十几天时间内把粮食从地里收割下来,接着对它进行晾晒,此后农户往往将预留储存部分粮食作为口粮、饲料和种子粮,其余的粮食在短时间里抛入市场卖掉,因此常常出现农民种粮是丰产而不增收的现象。在当前这个新型框架下,农户可以将剩余根据仓储规章或标准的要求存入仓库,获取仓储企业的无记名标准化仓单作为存入粮食的凭证。注意,我们这里利用了金融里的一个概念,将实物实行了证券符号化,即仓单对应于粮食。因此一个金融里的手段将原先缺乏流动性的粮食通过统一存储和标准化变得具有流动性,从而大大提升它的价值,至少是使粮食产生流动价值。从广义上来讲,这一操作已经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或财富价值。最明显的好处是,一方面,在农业生产和产品升级上急需资金支持,但农户以往可用来贷款的质押品较少甚至是缺乏,具有很强流动性的标准化仓单对于银行来说是质量良好的贷款质押品,从而解决了农户贷款难的金融问题;另一方面,在传统粮食交易方式中农户处于价格被动地位,仓单系统建立后,农户可以在价格不满意时期将粮食托管存放于仓储机构,在任意时点上进行买卖仓单,以获取

时间价值和价差收益,摆脱以往受无法跨季节销售的制约。

其实,最重要的是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粮食购销体系模式(甚至包括现有改革后模式)里把作为粮食生产者的农民排除在粮食流通市场之外的状况,现在使得农民能够有渠道和更大的空间来参与市场,从而分享市场交易里带来的好处。

3.粮食加工商

粮食加工企业以往做法是在粮食收割季节里,从农民那里收购粮食储存在自建的仓库里,即便如此也因库存有限而仅能供短期加工之用,过后则只能从粮食中间商那里购买所需加工原料。这里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二是粮食供给方(农户)相对分散,以往传统采购主要通过粮食中间商,有时供给严重缺乏甚至需要进口,自己很难控制这里的价格和供应风险。在标准仓单系统建立后,粮食加工商一是可以利用暂时未用的原材料存入公共仓储系统中的仓储企业,得到仓单后向银行质押贷款,从而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二是在标准仓单系统中,粮食加工企业可以直接从农户手中购入仓单,然后从仓储机构统一运输,不仅免去了粮食中间商的中间费,而且也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时原材料得到了仓储机构的保证避免了各种风险。

4.银行机构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借助农户或粮食加工企业的仓单实行质押或抵押对他们进行放贷。通常地,为了防范违约风险,绝大部分贷款都需要抵押或担保,而在农村里一般农户家庭或乡镇中小企业就是缺乏可用来抵押或担保的有价值抵押物。标准化后的仓单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存货的存在性和质量由仓储机构市场信誉,以及监管与资格认证机构来保证,同时在得到贷款前,存货还必须由仓储机构申请保险。在价格方面,还有政府托市收购的手段,存货价值不会有大幅度降低。因此,使用标准仓单质押贷款对于银行来说几乎是没有什么风险。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在农村引入多层次的金融机构是正在积极推行的做法,标准仓单抵押信贷给村镇银行提供了风险控制新模式,从而促进村镇银行的生存与健康发展。

5.政府或中央粮食储备部门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在探索适合国情的粮食流通改革,努力实现有利于维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目前,我国主要依靠中央粮食储备公司(简称中储粮)进行粮食购销库存来保证实现“三个维护”的目标。中储粮一家现每年在粮食市场上交易量已经高达40%,对粮食市场产生主导性作用,比较有利于实现上述目标,已经产生了较为积极的意义,但从经济角度成本是极其巨大的。首先,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大量的存粮仓库、设备、生产和管理人员,这里就发生了巨大的必要成本,此后还要定期维护更新以及行政管理等成本;其次,它占有绝对的交易量从经济学角度上来看不可避免产生垄断行为,对市场机制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虽然当前实施的托市目的是给出一个市场最低收购价格,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在涨价时实行顺价销售,暂且不说这些做法多少留给人有统购统销的意味。从政府高层对市场的认识、分析、决策、以及到中储粮执行要经历一系列过程,必然产生时滞效应,更不用说对市场运行认识不足产生决策有偏,比如在收购与卖出的时点、价位、数量上科学规范的确定机制没有健全,就容易产生凭经验感觉的主观性等,还有中储粮作为一个企业必然也存有局部利益。因此经多年曲折道路而探索出体系安排有它的优点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同时存在很大缺陷,并不一定是最理想的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这里的新型仓单系统可以为减少政府部门在农业市场化中干预,降低政府调控市场的成本而开辟了一条道路。在引入仓单系统后,除了中储粮等粮食流通企业外,大量的农户和粮食加工商将参与市场交易。我们根据经济学理论知道,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数量无限扩大化将会使市场竞争趋向完全,减少社会福利损失;在形成良性市场机制后,粮食的市场价格在一般情况下就会根据供求关系市场法则自动调节,并不需要政府如以前一样进行经常性干预,只是在市场里出现失灵状况时进场适度干预。

另外,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可以将从农民那里收购的粮食存入公共仓储企业里,以标准仓单形式持有国家储备粮,或者直接从市场上或农民手中购买仓单;即等同于将国家储备粮库存于自建专门粮库的传统形式,转存于公共仓储企业里。政府通过持有仓单就可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在必要时(如出现异常波动等)可以进场交易仓单而实现宏观调控操作。由于仓储机构负责现货存货的储存和处理,利用这些仓储的仓储能力,还可以大大地降低了国家储粮的成本。

总之,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形式转变,除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外,还至少几个好处:(1)可以减少人力成本和储存成本,减少甚至消除粮食定期转库的巨大成本i(2)增加了储备粮的流动属性,必要时可以用来抵押融资;(3)减少在平抑价格操作时的二次出入库手续,从而降低交易成本;(4)可以准确地统计全国粮食库存数量、地区分布、存放年限结构、交易流通等信息,极大地提高我国粮食现有信息统计的精确度,完善甚至改变现有粮食信息统计方法与系统,完全可以使政府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可以说公共仓储模式能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6.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与仓储企业合作,每一张保单的生成,都默示强制性参加存货财产保险。由于仓单在客户手中的风险测量困难,排除道德风险的成本很高,保险公司出于效益的考虑,在仓单系统建立初期,很可能只对存货在仓储机构发成的火灾、盗窃、以及由仓储机构的过失引发的风险进行承保。保险公司为降低赔付率,可以联合监管与资格认证机构,定期对仓储机构的风险隐患进行排查。同时,保险公司也将为仓储机构承保其仓储设施等其他资产,为其提供财产保险。

7.监管与资格认证机构

监管与资格认证机构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建立。该机构对申请从事标准仓单系统的仓储机构的信用、仓储能力和管理能力等作了一个完整的评估。评估之后,监管与资格认证机构做出是否给予加工商资格认证的决定,如果给予特许权,向该仓储机构颁发特许经营权证书,准许这些证书持有者对第三方开展标准化仓单业务。在日常监管过程中,监管与资格认证机构主要是确保仓储机构合规作业,确保仓单与实物对应,确定和监控仓储企业经营的财务风险指标,还包括对仓储管理水平、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等。最终目的是降低仓储服务需求方监督成本,提高他们的信心。

四、农村新型仓储业建立的条件与可行性分析

1、仓储企业或机构经营模式选择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仓单的发展都是从发掘其融资功能开始起步的。从各国的经验来看,仓储企业或机构经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由专业仓储运营商集中进行仓储管理,这些仓储运营商并不对仓储标的物进行交易,只是将仓储标的物作为银行信贷的安全保障。

由专业仓储运营商集中进行仓储管理,这些仓储运营商除了仓储职能之外,还充当对部分个人客户进行银行信贷的媒介。在政策许可的情况下,银行也可直接进行仓储营运或者通过子公司进行仓储营运。

由本身就是标的商品交易商的店主充当仓储商进行集中性仓储管理。

由个人借款者在专业监管机构的监督下自主进行仓储管理。

由贷款人和银行在一个双边合约安排下联合进行仓储运营。

由迄今为止的有限经验,表明在首次建立仓单系统的国家,采用第一种模式可能具有最好的前景。该模式最主要的好处是:通过保证仓储管理者对于借款人的独立性,可以给予借和贷款人最高程度的安全保障;该模式对于交易体系的透明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可以有效避免第五种模式中双边合约安排所带来的管理上的复杂性。

第三种模式被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大型贸易公司所广泛采用。这种店主兼仓储运营商的身份给农民两种选择机会,他们可以选择将标的物出售给仓储商,也可以仅仅将其存放在店主的仓库中。当然,当店主的存货不足时,他们可能仅承诺买入,这样可以给店主带来更大的获利空间。这种制度安排在仓单系统发展得较为成熟的时候通常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巴西,仓储法在90年代得到了修改,以允许仓储商用自己的帐户直接进行交易。

在仓单系统的规模太小,对店主或仓储商而言不具有经济性的情况下,第四种模式就很有吸收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借款人自己持有存货,并定期接受监管机构的监督,银行也可能会认为这种抵押模式具有较高的完全性,因而可以接受。如果借款人在没有得到银行授权的情况下就处置仓储标的物,则银行可采用法律武器。这种模式在菲律宾得到了应用,并且取得了成功。

在商业仓储业发展经验不足并缺乏对仓储业进行监管的有效法律的国家,银行更倾向于接受第一种模式。这是因为该模式可以避免仓储运营商因为自身的交易活动而破产的风险,从而也就降低了整个借贷运作的风险。在第一种模式中,银行对抵押物的信心建立在仓储管理者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而在菲律宾模式中,银行的信心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得到保障:由一个政府所有的公司协作签署银行贷款。但大多数专家认为,第一种模式比菲律宾模式更为恰当,特别是对仓单系统缺乏经验的国家(Coulter and Shepherd,1995)。

通过比较国外仓储业发展经验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们建议打造仓单仓储行业,分两步:

第一阶段为简单储存,农户将实物存入获取仓单,只为推延或选择卖出时间以及做向银行机构质押融资。仓储企业自己不能自营仓单买卖业务,因此其角色是服务而不是经营。这阶段最主要是让人们获得操作便利之外,对公共仓储机构的认可,也是对仓储机构的增信。

第二阶段为仓单制度化及交易市场建设,即在该市场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可和监管制度形成并得到一定规范下推动仓单制度交易,以增加仓单的流动性。

2、仓储运营商角色选择

关于新型仓储业的运营商是谁的问题,原来的国有粮食系统在仓单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消亡,还是可以发挥作用?

国有粮食系统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改造,则还有望在未来的仓单系统中充当仓储运营商的角色。实际上,它们可以成为未来货物仓储网络的主体,对很多产品提供安全的仓储服务。许多国营的粮食机构具有存储和杀虫的专业技术,这在未来的仓储业中为其带来了先天的优势。然而,不幸的是,用这种方式来使用这些国营机构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很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国营或半国营机构具有腐败的市场声誉,这会导致很高的保险费用,甚至使得私人的交易商或银行不愿意将存货委托给它们;它们缺乏政治上的独立性,从而当粮食危机发生时无法有效拒绝政府攫取仓储标的物的企图;它们通常会在自由化之后还继续从事交易行为,这给其仓储业务还来一定风险;与财务上的困境和人员上的臃肿相伴随,国营机构可能会存在较严重的利益冲突和服务质量低下。

考虑到这些问题的普遍性,一些外国经济学家提出应该认真考虑将仓储设备和仓库转让或租赁给私营部门的可能性。这当然可以通过招投标程序或其它机制,在保证处置价格不被高估同时又符合市场价格的条件下迅速地实现这一目标。另一种可能性是将粮店转交给一个专业的公共仓储机构来经营,它不再承担自主交易的功能,如印度的中央仓储公司。但是这一选择同样存在一些国营交易性企业相类似的制度性问题,这同样会打击银行在拓展仓单融资方面的信心。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办法是仓储公司仅仅维护这些粮店,并将它们出租给私人部门的专业仓储运营商。

中国的国有粮食系统曾经具有非常广泛的分支机构,粮站已普及到每一个乡镇。在建立仓单系统的过程中,如果利用如此广泛存在的粮站作为基本的仓储设施,显然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粮站要成为仓储业的主体,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在粮食价格走向市场化以后,许多粮站早已经名存实亡,或者根本不复存在;很多地方的粮站基本上只是一个中转站,缺乏清洁和干燥设施,存储的经验也并不充足;我国的粮站作为典型的国有企业,与其他国家的国有企业一样,具有信用不佳、服务不到位的通病,这可能会影响到仓单融资系统中银行或其它放款机构的信心。

根据以上判断,我们认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仓储和仓单系统,应该也只能适度利用国有粮食系统现有的资源和设施。具体说来,一是对尚存的粮站设施进行清查,挑选一批还具备基本储备能力、设施还比较完整的粮站作为候选的仓储设施;二是鼓励私人部门进军仓储业,并在适当的时候以租赁甚至收购的方式取得这些设施的经营权,使仓单系统真正完全走上市场化的道路。

对标准仓单化仓储机构运营角色选择,我们主张是以市场化机制为原则。现有大部分仓库都是民间投资占主体,地方和国家政府占少数的股份制仓储。有了这种形势,仓储业将会得到很快的发展。事实上,在仓储业上的私人投资欲望强烈。但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仓单银行这一新生事物开始时需要一段市场培育期,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建议中粮集团企业或其他大型有声望流通性企业参与,但以私人部门投资为主的方式,因为运营商的声誉包括它专业性、独立性、资金实力是成功的基础。为了表示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决心,政府也可以持有少量股份。

当然,要完全实现以上投资主体结构,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可能存在政策层面限制(主要是认识上问题),以及地方对现有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风险。为了尽快地建立有利于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市场参与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先退一步,现有国有粮油储备企业(如市级粮油储备公司)

开展对农户粮食代储拥业务,建立仓单交易平台,因为它们拥有并扩容现代化仓库及储存设备、专业人才、以及铁路交通部门长期合作便利等有利条件;然后,待以后逐渐积累了相关经验,以及条件成熟时,再对储备企业进行改制。当然,这样重复以往国有企业发展的老路,将来需要付出改革的经济与社会成本,但有利于当下公共仓储市场的启动与发展。另外,在它与农户之间还可以增设一个众多小型私营储备购销网络(或公司),它主要建立在农民居住集聚区附近,同时经营销售农民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如四川成都崇州模式),它的作用是将农户收割存入的粮食转储到前者。这样做的原因是方便农户存粮,以提高量少农户储备的积极性,同时也减少公共仓储机构收粮的成本。当然,仓单、储备管理等信息,以及仓单交易平台都归属公共仓储机构建立和负责,私营储备购销网络只是起到转储功能。

3、所要求的制度条件和法律环境

标准仓单系统带来了政府对私人粮食交易政策的巨大改变。在仓单系统建立初期,迫切需要政府的指导,同时政府还需为其建立会计、法律、税务等的良好运行环境。为了确保仓单制度得以应用,管理者必须在经济与法律制度方面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

3.1必须像支持实物担保一样支持仓单等保值工具,法律制度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7:

仓单必须与库存的物品相一致;

仓单参与的各方(比如农民、银行和仓储商)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必须明确界定;

仓单必须可以自由转让和背书;

在仓库进行清算或仓库有不当行为时,必须保证仓单的持有人拥有获得该现货或其替代品的优先权。

如果对仓单所有权存有争议,在仓单被收受前必须给予澄清。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大多数经济转型国家,缺乏相关适当的法律制度环境可能是限制仓单的产生与接受唯一最主要的原因。

3.2为了推出仓单制度,所有相关操作环节都要对它进行支持:

仓库必须是值得信赖的,包括其基础设施和资金水平。

能独立(不受外界干涉)对所储存商品按国家等级标准进行数量测算和质量鉴定(私人仓储公司要有政府部门颁发的仓储许可证,对于农产品的仓储,一般由农业部发放)。

有切实可行的财产保险和灾害保险制度。仓库签订保险合同的费用比较昂贵,因为这仓单制度比较新颖,并且有一些的风险。在波兰目前正制定实施担保合同和担保基金的联合,成立由仓单各方参与的共同保险基金,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3.3完善的担保机制及担保基金设置

仓单系统的完整性必须通过履约担保得到保障。贸易商和银行接受仓单的关键前提是存在对仓库的履约担保,保证存储的商品数量与仓单标明的数量一致,存储商品的质量与仓单载明的质量相同或更好。没有这些保证,农户、专业和贸易商就不愿存储他们的农产品,银行业不愿接受仓单作为安全可靠的抵押品而对储存的农产品进行融资。

履约担保通常采用保证金方式,这种方式有时用赔偿基金作为补充。赔偿基金由参与仓单系统的仓库交付,从他们收取的服务费中抽取。赔偿基金或单独使用,或作为辅助担保与保证金一起使用。在后一种情况下,赔偿基金降低了担保工具即保险金的成本,使担保条款容易被规模较小的仓库所接受。这种方式扩大了仓库的服务市场,提高仓储行业的竞争力。

另外为了防范仓储机构整体经营风险,需要设立担保基金制度。银行集资所成立担保基金将只在偶然事件发生的时候才会有支出,到基金的成熟阶段将成为银行的实有收益。原因很简单,仓库所有人(也是担保基金的所有人)将从这个基金中对使用该基金每一笔业务收取费用,所以该项目的存续期间同时也是资金股本化的过程,银行的风险将越来越小,直至降低为零。随着担保基金的增长,银行对潜在担保人依赖程度越来越低。担保基金完全能够满足仓库(有仓储许可证并通过检验)的资金需求,更能保护贷方避免因仓库许可证失效或没有通过检查等仓库欺诈行为所引起的风险。

3.4与税法相关联的要求

抵押物的价值有可能因为债务人没有缴纳税款(税务部门有优先留置权)而缩水,贷出资金的债权人的权益有可能得不到保证。相比而言,在美国和西欧,除非少数情况下因特殊的原因,税务部门不能这样做(他们没有优先留置权),他们只能对没有注册的抵押物品有税款留置权。尽管这些与税法相关的法律并不直接致使仓单不被应用,但它还是影响了仓单应有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但是,即使在没有完善的法律基础,并且还有税款留置权条件下,仓单抵押试验项目还是可以实施,比如在波兰就是这样,该项目之所以可以实施,是因为它建立在现行法律与适合仓库和银行参与的基础之上。尽管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仓单将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因为它会受制于现有的特殊法律关系。一旦完善的法律基础形成,仓单将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担保制度的核心。

目前,虽然缺少适宜仓单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但在政府认识到这一领域重要性和战略性意义下决心倡导和扶持它,我们可以有办法克服这些缺陷,促进该领域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政策环境的改善,政府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比如在用地、税收、用电等方面扶持,尤其在税收上要采取大力度,目前的情况是国有仓储企业不纳税,民营仓储企业需要交纳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等各项税收;政府可参股但不控股,以给仓储企业增信;确定权威的监管机构、监管机制;建立风险保险机制;高标准仓储技术和专业人员素质,等。

在仓单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问题需要克服。长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持续的政府支持,特别是政府在鼓励和解决私人部门竞争性存储服务发展方面所作的努力。

五、建立仓单标准化仓储行业的意义

4.1对粮食市场发展与流通的作用

(1)繁荣粮食现货市场、形成良好竞争机制的剂

标准仓单的表现形式为“标准仓单持有凭证”,由仓储机构依据国家相关部门设立的货物存储证明管理方法等开具,具有法律效用。标准仓单上注明了仓单所代表的库存现货的特征,并与库存现货一一对应,安全可靠。因此,仓单提供了买卖双方达成交易需要的所有关键信息,为商品交易奠定了基础。由于仓单的存在,既增加了交易量,又降低交易成本。由于卖方无需看货,所以交易没有必要再仓库或者检验地点进行。标准化仓单系统的建立,使得商品交易在除了传统的仓库销售之外,也可以仓单的形式在组织化的市场上或仓储机构的交易大厅进行交易。仓单带来的更大的好处是,它增加了市场参与者、特别是私营部门参与者的信心。

(2)有利于形成粮食合理的市场价格

为了跟标准仓单配套,我们建立一个相对应的仓单交易辅助平台,即仓单交易系统,它包括现场交易大厅、电子交易网络。这样,实际上形成一个以实物为基础

的仓单符号化的现货交易市场,由于实物符号化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吸引全国范围内的粮食交易者的参与。随着交易主体和交易量扩大,这样有利于信息、资金集聚,导致买卖双方在此集中讨价还价,从而形成合理真正的市场价格。同时也有利于未来与期货市场价格形成互为影响的良好事态。

(3)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储存数量、质量、以及地理分布等统计信息的精确度

目前,我国现有粮食储存量都是通过极其粗略的方法估计而得,即利用种植面积与亩产量相乘,而两者的统计在客观和主观上都存在很大的误差。更不用说,储存年限、分布、流通等信息的收集与掌握。如果建立公共仓储市场结构,可以准确地统计全国粮食库存数量、地区分布、存放年限结构、交易流通等信息,极大地提高我国粮食现有信息统计的精确度,完善甚至改变现有粮食信息统计方法与系统,完全可以使政府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4.2构建现代仓单系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

仓储系统建立后,粮食的流通不再由粮食中间商和粮食加工企业屯货哄抬,由于分散农民介入流通交易环节,信息相对于以前来说对称的程度大大增加,使得粮食的价格更具合理性,粮食市场变得更加竞争性,而利用仓单系统标准仓单的融资,使得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有了可靠稳定的贷款,农民升级粮食种植方式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在种植粮食过程中,可能会更多的考虑到长远利益,这对于我国整个粮食产业来说,确实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2)有利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随着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的具体实施,农村发展势头较好,农业税的取消使得农民受益很大,但农村市场依然相对城市市场发展滞后,目前农村物流供给及需求水平低,农村物流业发展缓慢。因此,通过现代仓单系统的确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便于当地政府果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化经营。如果政府能够扶持当地成立仓单系统,不仅使农业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发生了创新,而且能使其作为农民与市场连接的纽带。农民利用其信息,可以用以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减少农业生产和流通的盲目性。借助其运作,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分工,提高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水平,打造农业生产组织及流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农产品生产及销售的专业优势、品牌优势。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3)有利于降低和分散农业经营风险

在竞争加剧的农产品市场中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安全性、降低风险、增加利润成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棘手的问题。农业风险除自然灾害风险之外,还有农产品的市场风险以及由于政府逆向操作而造成的政策风险。建立仓单系统后,将农民纳入销售过程,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和减少这些风险。依靠仓单系统的支持,农业服务,农产品供应、信息获得和决策反馈的及时性,以及对不确定性风险化解的机制得到优化。物流管理在抗御农业经营风险方面已被广泛关注,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农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高度发达和完善的农村物流体系。因此,充分发挥现代仓单系统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功能,降低和分散农业经营风险是十分紧迫的事情。

4.3仓单系统对于农村金融的作用

如果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农村金融发展新思路确实是正确的方向,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走上一条农村金融市场化的康庄大道了。大力发展正规化金融机构、将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等措施无疑都是摆脱政府对农村金融直接干预的明智之举。但问题在于农村金融需求方确实在提供抵押物、资金需求规模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是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关键性难题。仓单系统有望在这些问题解决的进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在很多国家,农产品、金属等领域的产品都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问题:价格的高度季节波动性,农产品批发价格在丰歉季节价格差异可能会达到70%以上;很低的价格透明度,一些农民和生产商难以把握市场价格的信息和变动方向;不同等级产品的价格差异性不明显,这主要是缺乏统一的质量等级标准,从而打消精耕细作、提高产品质量的积极性;投入品供应体系运作低效,特别是很多农民和生产商几乎得不到信贷支持。

仓单系统正好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仓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优势:高度的融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仓单为质押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的信贷获取能力;由于有专业仓储业的介入,产品的质量等级标准得以规范和透明,从而产生优质优价的差别性价格体系;由于仓单可以用来进行交割、质押、买卖或进行衍生产品交割,具有高度的交易便利性;由于有仓储业主的保证,还可以大大提高交易合同的执行效率,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水平。仓单的这些作用已为很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所证明。

“三农”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基础的一个重要因素。“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已在许多文献中得到了讨论,也受到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其中最为棘手的环节莫过于农民的收入过低且不稳定,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是导致其重要因素。然而,农村信贷的高风险特征也使金融机构望而止步,农村的融资问题长期难以得到妥善解决。如果动态地看,农村金融服务业在最近10年不是发展了,而是退步了。这是因为国有银行(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在半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曾将服务农村作为一项社会职能和使用,而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以后,农业银行已逐步脱离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农业银行”的名称仅具有象征和历史意义了。农村信用社虽然还地处农村,但大多数机构已变成从农村“抽血”的专业机构,致使央行要求银行吸收的农村资金要“按一定比例投放”资金来源地,足可见问题的严重性。在市场化导向的改革中,我们不应该因为农村金融服务的缺乏而责怪农业银行或者农村信用社,它们恰恰是做了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所要求它们做的。问题在于,必须找到一种机制,解决农村资金需求方缺乏信用记录或者抵押物不足的问题,从而使农村真正成为金融机构“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鉴于农村金融问题的严重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要求有关部门要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多种担保办法,探索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然而,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生存状况仍然堪忧。探索仓单系统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仓单融资,对帮助农户及有产品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无疑具有有重要意义。

仓单的持有人可以是生产者、农户群体、交易商、出口商、加工商等,任何个人或企业都可以成为持有人。建立仓单融资体系,有望大大降低农民对信贷的进入壁垒。例如,通过吸引小农户和交易商对仓单系统的参与,可以建立农村居民规范的交易记录,发展他们经济活动的信用数

据库,这显然有利于克服农村信用记录缺失、征信系统无法覆盖的问题,大大提高银行进行客户筛选的便利性。放款人还可以通过接受仓单作为抵押品而显著降低信贷风险。此外,由于仓单运营中仅需要少量规范的仓储机构即可保证贷款的绩效,放款人不必再象以前那样监督数量众多的小额借款者,从而大大减低了监督成本,有利于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村发放更多的信贷。无疑,在农村金融改革举步维艰的情况下,这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新出路。

在推进仓单系统金融化的项目研究和调查中,结合目前我国部分金融机构所开发的产品,我们认为,可以开展以标准仓单为标的的仓单银行业务,这不仅可以使现有商业银行产生新的具有广阔前景的业务,还可以以此解决目前我国期货公司在仓单融资市场中的一些边缘,激活仓单市场,成为仓单金融化的重要载体。

六、结论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中的重大难题,我国长期以来粮食购销体系模式甚至包括现有改革后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把作为粮食生产者的农民排除在粮食流通市场之外。该问题的关键症结在于农民仓储资产不足或仓储市场的缺失。

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我们必须要着力注重仓储环节建设,它是粮食市场里极其重要的关键环节以往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我们这里提出建立一种新型机构的粮食仓储管理机制一仓单标准化的粮食仓储机构或行业,以弥补解决仓储市场的缺失问题,给粮食生产者提供一个参与市场的通道,使之有更宽松空间进行市场化操作,也为农村的融资难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我认为该公共仓储业模式至少可以选择先在几个粮食主产区(东北、河南、湖南、江西等)进行试点运行。目前,象中粮集团和益海嘉里全产业链经营的大企业进入东北等部分粮产地区,它们囊括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生产加工和运输环节,实现从产地收购后经过自有物流直达销售区减少运输和中转环节。他们试图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将大量稻田变成各自的专属原粮种植基地。这种“公司+农户”模式,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销售问题,同时有能力组织培养出我国优质大米的国际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然而,他们经营模式在形成规模经济和品牌同时,也导致更大的垄断性和削弱农民作为生产者的市场议价能力。因此,也并不排除我们标准仓单化仓储机构和市场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中国现实状况下,发展公共仓储模式是一个值得通过实践尝试探讨的模式,它具有“一石数鸟”的巨大效果。

第6篇:粮食仓储设施保护条例范文

一 安全管理特点

这里所说的粮食包括谷类、玉米、麦类、豆类、油料籽粒等。粮食中的化学物质具有多样性。其中谷类中糖的含量较多,豆类含蛋白质较多,油料种籽则含有大量的脂肪,这些物质都是容易燃烧的。因此无论哪一种粮油籽粒,都属于可燃物质。

由于粮堆内粮食自身和微生物进行呼吸产生热量积聚,从而导致粮食发热。其中微生物的呼吸强度比粮食要大,因此,微生物的呼吸是粮食发热的主要生物热源。

此外,粮食粉尘浓度达到一定时会达到爆炸极限;粮食熏蒸药品储存、使用不当会造成中毒、爆炸等特点,这些都是我们在安全管理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并且须切实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二 粮食仓库灾害的发生

粮食仓库发生的灾害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火灾

粮库中储存有大量的粮食,粮食都属于可燃物质。在外部火源的作用下,粮堆就可能起火燃烧。由于现在的粮库普遍使用机械化,储运中使用的电气设备如果防护设施不齐全或操作人员误操作,发生短路、过电压、过载等情况都会引起火灾事故的发生,从而引燃粮食,导致大范围的火灾。由于粮堆内有一定的孔隙和具有导热性,粮堆表面着火后,能迅速地往里燃烧。因此,粮堆在发生火灾时,火势会沿着孔隙往里延烧,加速火势的蔓延。尤其是稻谷和带壳的花生等粮油籽粒,因皮壳极易燃烧,往里燃烧的速度就比其它粮食要快。

2自燃起火

粮食经过长期大量的堆积以后,随着时间缓慢进行的发热,使粮食的温度逐渐升高,最终导致自燃起火。一般来说,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整个粮堆生物体的呼吸强度即显著提高,放出大量的热量,粮温开始上升,出现发热现象。在霉菌的作用下,可使粮温升到50℃~80℃,相对湿度可达90%以上。由于高温蒸发,粮堆温度可能降低,在一般情况下,能停止发热或温度下降,但在少数高温菌的作用下粮堆温度还会升高,可达65℃以上。微生物在高温下分解粮食有机物时,可以产生低燃点的碳氢化合物,只要有充足的氧气,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还将继续分解、炭化,产生新的热源,继续升温,最后导致粮食的自燃。

粮食自燃起火的因素很多:(1)与粮食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的因素有:粮食的粒度、形状,粮食的性质状态(水分、成分含量等);(2)与粮食的堆积状态有关的因素有:堆积方法,堆积形状,贮粮量,贮粮期限;(3)与环境有关的因素有:空气的温度、湿度,通风状态。

在通常的情况下,发热的粮堆大多处于缺氧或低氧的状态,因而不易发生自燃。但是,不能因为很少发生自燃的火灾事故,而忽略了粮食自燃的火灾危险性。必须看到,粮食是具有自燃的特性的,特别是粮粒大、孔隙度大的粮食和油料籽粒,在严重发热时会具备自燃的条件。事实上,无论国外、国内都发生过这类事故,必须引起重视。

3粮食粉尘爆炸

粮食粉尘属于可燃性粉尘,由于装卸、运输等原因,粮食表面被粉碎而脱落,这些可燃性粉尘随之被散发到大气中,当粮食粉尘形成的爆炸性粉尘浓度在爆炸极限内,一旦遇到足以点燃粮食粉尘的火花、电弧或高温,就会引爆粮食粉尘,引起粮食粉尘爆炸。

4化学危害

粮食的储存过程中,需要利用化学药剂抑制粮食本身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消灭虫害,从而防治粮食发热霉变和遭受虫害。目前一般采用磷化氢、磷化铝、磷化锌、磷化钙等物品来薰蒸杀虫。在投药时,一般都是用磷化铝、磷化锌、磷化钙生成磷化氢,用薰蒸的方法杀虫。但这些磷化物都是剧毒物品,遇水会生成磷化氢,同时产生比磷化氢更易燃烧的二磷化四氢(P2H4,又称双磷)。二磷化四氢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爆炸下限时,即使在常温下也能引起自燃。因此当二磷化四氢和磷化氢在局部空间内混合的浓度达到一定值时,由于二磷化四氢自燃,能导致磷化氢起火,甚至爆炸。PH3也有毒性,并且属于易燃易爆的化学危险物品。若在熏蒸过程中管理不当,就会造成人员的中毒危害,而且还可能发生PH3混合气体的爆炸危险。所以,在储存、使用这些化学品时,要特别注意安全,防止中毒、火灾、爆炸危险的产生。

三 粮食仓库的安全措施

1防止自燃起火及火灾发生的措施

(一) 严防粮食发热自燃

(1)为了防止粮食的自燃起火,在粮食进仓之前,应严格控制水份的含量和杂质的比例,凡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不得进库储存。

(2)要根据粮食的特性,加强对粮堆内部的温度和湿度的检查监测。如有发现升温现象,必须立即采取通风散热或翻堆、翻仓等措施。检查监测粮堆的温度、湿度应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粮堆,实行分层、分点检测。采取这些措施,不仅是为了保证粮食质量的需要,而且也是防止粮食自燃起火的需要。

(3)控制粮库内粮食堆垛的储量、高度,可利于粮堆的通风,降低发热温度,减少发生自燃的机率。即使发生自燃也容易控制,降低损失。

(二) 严防粮食火灾

(1)火种控制

粮食储存区要严禁吸烟和动用明火。如因生产需要,必须办理动火证,经仓库或单位防火负责人批准,并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动火证应当注明动火地点、时间、动火人、现场监护人、批准人和防火措施等内容。防火负责人在审批使用地点时,必须按照有关防火间距的规定审批,并制定防火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人。

(2)电气管理

①粮库的电气装置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电气设计和施工安装验收标准规范的规定。此外电器设备还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电气安全规定。

②粮库内不准使用碘钨灯和超过六十瓦以上的白炽灯等高温照明灯具。当使用日光灯等低温照明灯具和其他防燃型照明灯具时,应当对镇流器采取隔热、散热等防火保护措施,确保安全。

③粮食仓库内,除电气照明线路外,不得敷设其它动力电气线路和设备。粮库内敷设的配电线路,需穿金属管或用非燃硬塑料管保护。

④库区的每个库房应当在库房外单独安装开关箱,并有防雨设施,保管人员离库时,必须拉闸断电。禁止使用不合规格的保险装置。

⑤动力电气线路应安装在库房外面,使用装卸机械时,电源由橡套电缆引入库内,橡套电缆必须完好,不得破损和有接头。对提升、码垛等机械设备易产生火花的部位,要设置防护罩。

⑥粮库必须按照国家有关防雷设计安装规范的规定,设置防雷装置,并定期检测,保证有效。

⑦粮库的电器设备,必须由持合格证的电工进行安装、检查和维修保养,电工应当严格遵守各项电器操作规程。

(3)消防设施和器材管理

①仓库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设置、配备消防设施和器材。

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定安装相应的报警装置,附近有公安消防队的宜设置与其直通的报警电话。

③对消防水池、消火栓、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器材,应当由专人管理,负责检查、维修、保养、更换和添置,保证完好有效,严禁圈占、埋压和挪用。

④库区的消防车道和仓库的安全出口、疏散楼梯等消防通道,严禁堆放物品。

2防止粮食粉尘爆炸的措施

对于粮食粉尘爆炸灾害事先作好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预防措施。

(1)为了降低粮食粉尘的浓度,可安装整体通风和吸尘装置。应定期清除沉积的粉尘。

(2)应限制产生危险温度及火花,特别是由电气设备或线路产生的过热及火花。应选用防爆或其它防护类型的电气设备及线路。

(3)限制和缩小粉尘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并将可能释放爆炸性粉尘的设备单独集中布置,如提升机应设在单独的工作塔内。

(4)带式输送机、提升机、刮片输送机、除尘器及其管道等易产生静电的设备,应采取静电接地的防护措施,防止因输送时的静电火花引燃粮食粉尘。

(5)皮带机上应有除铁装置或清理筛等装置,以除去铁钉、石子之类的杂质,以免带进提升机系统,撞击产生火花。

(6)在有粉尘爆炸危险的部位,严禁明火作业和吸烟,不准用铁器敲击。必须动火时,应严格执行审批手续,在切实消除粉尘爆炸危险之后,才能动火,并有严密的防范措施。

3设置防止灾害的监控系统

为了防止灾害的发生,需要设置防止灾害的监控系统。粮库内可以配备粮情自动检测与通风控制系统。利用传感器件(例如测温电缆和测温/测湿传感器)随时或定时地采集实时粮情数据,包括粮温、仓温、仓湿以及仓外的气温和大气湿度,根据粮食季节性的变化规律数据,结合当前环境温度确定当前粮温变化趋热,自动确定不同粮食的粮情报警值,并自动控制通风风机的启停、运转,完成不同的通风目的(降温、降水、调质)。

另外还要根据各粮仓的具体形式、规模和粮食类型,合理的选用测温元件种类和数量以及测温点的位置和数量。

对粮食仓库的整体监测,可利用计算机联网的监视终端。

4严格管理化学物品的储存与使用

(1) 磷化铝、磷化锌、磷化钙等磷化物在储存过程中要注意严防库房漏雨,因为水会使这些磷化物加速分解,引起燃烧,甚至爆炸。同时还会对人员造成毒害。

(2)在进行薰蒸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和规程进行。此外还要设置磷化氢气体浓度取样装置和检测仪,快速、准确地测出仓内磷化氢气体浓度变化,来控制仓内磷化氢气体的有效浓度,从而达到安全、经济、高效的杀虫目的。

5建立事故应急预案

建立事故应急预案,对已确定的危险因素,根据其可能导致事故的途径,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避免事故发生。各种预防措施必须建立责任制,落实到部门(单位)和个人。针对可能发生的有毒有害物料泄漏、自燃、着火、爆炸等情况,还应制定尽力降低危害程度的措施。此外,还应定期组织演练。

第7篇:粮食仓储设施保护条例范文

一、重新核定市地及以下地方粮油储备规模

目前地方粮食储备规模是在2004年粮食实行“三放开”时建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形势的变化,主要是城镇居民的大量增加,现在看地方粮食储备规模严重不足,况且建立之初有的地方或是规模不足,或是落实不到位。当前增加地方储备粮规模十分迫切和必要,一是从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看,粮食连续七年丰收,有增加地方储备粮规模的物质基础,同时产销出现了新的平衡,也需要充实粮食储备。二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库存锐减以及社会存粮大幅下降,进一步凸显地方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2004年以前,地方粮食购销企业常年保持较高的库存,成为政府调剂粮食余缺,稳定粮食市场,应付特殊需求的重要物质基础。2004年粮食收购放开后,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了改革改制,多数农村粮管所实行了兼并、破产、重组等民营化改革,少数粮库按照中央和省市政府要求继续实行国有独资或控股。粮食市场化后,多元收购主体入市收购,实行公平竞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除承担地方粮食储备任务外,基本不存粮食。三是农民生活方式和存粮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售粮的意愿不强烈。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等劳务渠道的增多,家庭收入多样化,大多数农民不以售粮收入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待价而沽的现象十分普遍,如遇特殊情况,靠社会粮食存粮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必须依靠适度规模的地方储备来加以补充和调控。四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剧了粮食供需矛盾。城镇居民逐年增加,增长幅度很大,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也逐年增加。只有建立合理、充足的市地及以下粮食储备,才能保一方应急供应,确保区域粮食平衡。应按照国务院“产区保持三个月销量,销区保持六个月销量”的要求,对目前地方储备粮的储备规模重新测算,不足部分,尽快建立,储存到位;没有建立的,要立即落实规模,充实到位。同时根据居民对成品粮油的需求,测算城镇居民的成品粮、食用油的应急需求量,部分改变地方储备粮的存储形态。对成品粮油(可以是小包装粮油)的存储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保持常态下的存储数量,并及时进行轮换,既要保证应急的需要,又要使成品粮油有序流动起来,减少费用成本支出。

二、要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

目前粮食风险基金建立于90年代,一般基数比较低,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是粮食生产大县,也是财政贫困县,按中央和地方1:1.5比例配套资金,配套部分一般不能到位,粮食风险基金缺口较大,满足不了需求,特别是2004年以来,除了用于粮食直补外,所剩无几。要根据有关政策的要求,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部分,建议地方结余资金首先用于提高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基数,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向主产区倾斜,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和粮食产业化项目扶持力度,加快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强相协调。尽快建立健全适度增加粮食主产区的地方储备粮规模,确保储备粮油利息、费用有来源,在粮食风险基金中足额支出。

三、要实现地方储备粮集并管理

为确保地方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需要时调的动,用得上,要加大投入,建设和维修仓房,并加强规范化管理。

市地以下粮食部门要投资建设一批高标准仓房。从调查的大量情况看,中央储备利用国债建设了大规模现代化的粮库,上收了一大批地方储备粮库,省级储备也比较充裕,目前可以说是新旧两重天,中央、省级粮食储备库高大平,标准化粮仓,现代化储粮设施设备一应俱全,人员相对较少,而为确保军需民食贡献了半个多世纪的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仓房陈旧失修,规模不足,现代科技储粮条件很差,人员众多,这显然不符合粮食安全的要求,也不利于与国际粮食资本渗透抗衡所需能力的需求,无需危言耸听,以益海嘉里为代表的国外粮食商也正在加紧收购改制后的地方粮食购销企业,插手市场粮油收购,以大豆、豆油为主的话语权拱手让给国外粮食财团就是一个佐证,这也恰恰印证了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一味一改了之,忽视粮食流通网络建设、忽视地方粮食储存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惨痛教训。阵地不存,何以谈争夺战。而市(地)以下储备一般都达不到合理储存规模,特别是县一级粮食储备,更是不尽人意,达不到国务院关于建立“产区保持三个月销量,销区保持六个月销量”的储备要求,有的县(市、区)单纯强调财政困难,吃饭财政,根本没有建立地方粮油储备规模。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流通,确保粮食市场、价格和供给稳定的今天,这显然不符合政策措施要求,不符合市场宏观调控的要求。从确保粮食宏观调控角度讲,大中城市、工矿区集中的县(市、区)是人口密集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大多是农村人口聚集区域,粮食主销区是城镇人口密集区,也是粮食宏观调控的重点区域,理应建立充足的粮油储备,以备不时和应急之需。

近年来,国家对中储粮系统仓房建设力度相当大,而市以下粮食部门的仓房相比之下,年久失修的多,仓容也不足,特别是县级粮食部门的粮所、粮站仓容条件十分不理想,由于财政在这方面资金有限或者没有,县(市、区)粮食局始终也没有在仓容建设上有很大投入。根据新的形势和新任务,建议国家财政每年要将粮库建设维修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增加财政预算,逐年建设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粮库(粮仓),对现有粮仓进行维修改造,以改变当前的现状。

实行市以下地方储备粮全面集并管理,并狠抓规范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和储备粮安全管理制度,普遍建立安全管理档案,并不断充实完善相关内容。为确保地方储备粮的储存安全,实行集并管理,改变多头储存,不利于规范和安全

管理的状况。当前,市以下粮食部门已部分建立了食用油储备制度,为规范地方储备油管理,要参照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相应制度地方储备油管理办法。地方储备粮承储单位要按照规范化管理的各项要求,落实储备粮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储备粮管理的账、表、卡及检查记录,规范地方储备粮管理制度。各储粮企业要严格执行“一三七”查仓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处理,确保“一符四无”粮仓率保持在100%。

第8篇:粮食仓储设施保护条例范文

一、加强了粮食流通监管工作,维护了粮食流通良好秩序

一是加强了粮食行政许可工作。累计为15家符合条件的粮食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办理了《粮食收购许可证》。粮食行政许可更为规范,严格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严格执行行政审批制度。做到了阳光操作,公开办事内容和程序,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做到了高效办理,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做到了廉洁行政,免费提供服务,杜绝了吃拿卡要现象发生。二是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定期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组织了粮食库存的例行检查。对库存的省级储备粮和应急储备粮品种数量性质、质量和卫生状况、“四无”情况、帐务和费用情况等进行了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落实了整改责任,消除了储粮隐患。开展了政策性粮食出库专项检查。我市政策性粮食销售全部通过粮油批发市场电子交易中心公开竞价销售,承储企业能按照交易细则和合同约定及时组织出库,并严格执行规定的出库费用标准,未出现违规违纪行为。开展了早稻收购专项检查。我市早稻收购总体良好,全市粮食收购者基本上能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执行国家粮油质量标准,及时支付粮款,未出现代扣代缴现象,大部分收购者能按规定建立经营台帐和及时报送统计报表。三是加强粮食质量监管。坚持粮食质量测报,及时掌握粮食质量信息;加强政策性粮食质量管理,对收购入库和轮换出库的地方储备粮进行了逐仓抽样检查;认真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开展食品安全检查,特别是保障节日期间和重大活动节点的食品安全;认真做好新收获粮食的采样工作,采集早籼稻样品5个、晚籼稻样品5个,为省粮食局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提供具有代表性样品。2013年,我市粮食流通秩序良好,粮食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质量良好。

二、加强了粮食行业管理和服务工作,促进了粮食行业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实现了安全储粮目标。2013年,粮油收储公司承储省级储备粮550万公斤、市级应急储备粮1000万公斤,在制度建设、监督检查、科学保粮等方面得到了加强。“四无”库点、仓库、储粮达到100%。确保了地方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粮安全,需要的时候能够调得动、用得上。二是加强企业管理,国有粮食企业效益向好。坚持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的经营管理机制,开源节流,粮油收储公司实现了盈利。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仓储条件和能力得到改善和提升。云石山粮管所改扩建工程建设顺利进行,2013年主要实施了2#库和3#库工程建设,2#库仓容500万公斤,由省龙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标承建,7月份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3#库仓容500万公斤,中标价176万元,由省宇超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10月13日工程动工,目前正在实施墙体建设和屋面拱板制作。四是加强服务企业工作,龙头企业和放心粮油示范企业建设实现了突破。4月份,经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批准,五星食品有限公司被授予“市龙头企业”称号,7月份,该企业被省粮食行业协会授予“省放心粮油示范企业”称号,这是我市首家粮食龙头企业和放心粮油示范企业。五是加强军粮供应工作,主动服务部队官兵。着重在供应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加强管理,有效保障了部队官兵吃上放心粮油。六是加强粮经学会工作,成功举办了粮经学会河东片会。市粮经学会河东片会每年召开一次,河东片6县市轮流做东,2013年由主办,9月28日在金和大酒店召开,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同志们肯定。

三、加强了粮食应急工作,提高了粮食应急能力和水平

一是增加了应急储备粮实物库存。2013年,市政府批复新增应急储备粮实物库存295万公斤,11月份全面完成了入库任务并通过了相关部门的验收,至此,我市应急储备粮规模达到1000万公斤。二是明确了应急成品粮加工企业,30万公斤应急成品粮落实到了万群米厂、五星精制米加工厂、丰瑞米业有限公司3家粮食加工企业,签订承储协议书,明确了粮食应急状态下粮源安排与调拨、粮食加工与协调、粮食供应与质量监管等工作。三是地方储备粮轮换工作顺利进行。采取委托市粮油批发市场电子交易中心交易及直接竞价交易的方式轮换省级储备粮314万公斤,市应急储备粮236万公斤。

四、加强了粮食收购工作,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

2013年,我市粮食收购价格高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未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粮食收购随行就市。根据粮食轮换工作,下达粮食收购计划550万公斤。自8月以来,粮食收购工作持续进行,共收购粮食550万公斤,圆满完成了收购工作任务。2013年是粮食市场放开后收粮较多的一年,国有粮食企业从中得到更多的收益。粮食收购价格达到了种粮农民预期,早稻收购价每50公斤135元,高出国家最低收购价15元;中晚稻收购价每50公斤141元,高出国家最低收购价16元,种粮农民利益得到较好保护。

五、加强了综合治理工作,维护了粮食行业和谐稳定

一是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深入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在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规范执法行为、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了粮食行业环境。促使机关作风进一步好转,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二是加强了法制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提高干部职工拒腐防变能力,在工程建设、设备采购和政策性粮食购销等方面做到廉洁自律,坚持依法依规办事,杜绝了、吃拿卡要、刁难群众等现象的发生。三是加强和谐粮食行业建设。以解决企业改制、资产处置和军队退役人员问题为重点,认真做好工作,杜绝群体上访、越级上访和赴京上访现象发生。以粮油收储公司为重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开展了安全生产、安全保卫、安全防火大检查,及时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了安全生产无事故。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全系统无违反计划生育现象。

第9篇:粮食仓储设施保护条例范文

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粮食局的领导下,全市粮食干部职工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搞活粮食流通,推进产业进程,强化调控措施,依法规范市场,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顺利完成了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1、粮食购销成效显著,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五年来,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累计敞开收购农民余粮55.4亿公斤,比增长73%,平均每年收购粮食11.08亿公斤,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44%,占农民余粮的84%。五年间,按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政策共收购粮食20.18亿公斤,有力地促进农民增收。累计销售粮食72.1亿公斤,比增长91%。2008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粮食收购规范》,为规范粮食企业收购行为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全市创建规范站点59家,达到中心乡镇所在地全覆盖,确保了粮食收购政策的贯彻落实。年全市入库小麦10.07亿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0.9亿公斤。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入库小麦8.8亿公斤,同比增加1.15亿公斤。小麦最高收购价格达到了2.1元/公斤,平均价格在1.98元/公斤,比上年提高0.30元/公斤。入库稻谷3.23亿公斤,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入库稻谷2.74亿公斤,同比增加3100万公斤。粳稻平均收购价2.7元/公斤,籼稻平均收购价2.10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了0.60、0.14元/公斤。夏秋两季为全市农民增收5亿多元,为全面完成农民增收目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产业发展纵深推进,行业实力快速提升。紧紧围绕做强做大粮食产业这一目标,以粮油加工和装备制造为主导,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打造出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五年来,全市粮油工业累计实现产值315.9亿元、利税9.82亿元、利润6.93亿元,分别是的3.2倍、4倍和5倍。全市粮食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1亿元、利税9.3亿元、利润6.8亿元,分别占我市粮油工业的88.4%、94.7%和98%。特别是-年实施“省粮油精深加工拓展行动三年计划”,粮油加工区域布局、规模生产、特色化经营,形成了以为代表的大型稻米加工区,年产44万吨规模,占全市总量的52.5%;以名佳、万嘉为龙头的大型面粉加工区,年产21万吨规模,占全市总量的42.8%;以仪征方顺和都天一油脂为龙头的油脂加工区,年产25万吨规模,占全市总量的95%;以牧羊集团为龙头的装备制造加工区,占全市粮机制造的94%。达到了每个粮食加工主导产业都有1-2个大龙头带动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目前全市粮食行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由年的10家发展到24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5家、市级18家。

3、宏观调控措施到位,粮食安全保障有力。五年来,为确保粮食安全,全市把强化储备管理、完善基础设施作为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件大事来抓。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全市地方粮食储备规模0.75亿公斤已全部落实到位。结合市场调控需求,制订了《市级储备粮管理办法》,适时、有序、均衡落实储备粮轮换,对市级储备粮进行全额财产保险。年,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抽查、省级复查,获得省优秀组织奖。五年内,累计投入5762万元完成对全市75个企业152栋仓房的维修改造,有效仓容量达到11.9亿公斤,比期末增加了4.16亿公斤,增幅达54%。全市科学保粮率达90%。随着湖粮食物流园、高邮双兔物流中心、粮食储运加工中心相继建成,沿运河粮食物流走廊的雏型已经形成。期间,从容应对自然灾害和粮油价格的波动,粮食应急保供体系经受了考验。市内外产销协作更加巩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4、依法行政成效明显,流通管理公平有序。五年来,依照《条例》赋予的职责,制定了一系列贯彻落实《条例》的配套措施和管理办法,为依法管粮奠定了基础。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已经建立,市局增设了监督检查处,县(市、区)局落实了专门人员,明确了分管领导。全市共核发粮食收购许可证561份,依法注销56份。目前,全市有效粮食收购许可证505份,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27份,民营83份,个体工商户265份,外商4份,其它26份。开展“放心粮店”、“放心粮油示范单位”等创建活动,已建成128家放心粮店、12家“放心粮油示范单位”。年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政府粮食保供稳价的有关政策,重点围绕粮食经营者收购资格、履行最高库存量义务、执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等抓好监督检查。与工商、公安等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查处无证经营、违法收购23起,罚款9起,罚款金额2.4万元,有效规范了粮食市场。

期末,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粮食流通发生了一些需要面对的新问题。一是思想观念需迅速更新;二是发展方式需加快转变;三是体制改革需不断深化;四是运行机制需不断突破;五是人力资源需快速提升。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二五”的发展中认真对待,逐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粮食工作宏观发展环境

“十二五”既是粮食行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粮食安全保供将进入重要时期,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将进入关键阶段,发展中有利和不利因素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是市场主体规模化日益显现。随着农业产业的变革,粮油等大宗农产品的规模种植将成为发展趋势,新型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将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组织的主体。随着国家粮食流通开放度的进一步扩大,央企、外企、民企逐步进入,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等将加快流入粮食流通领域,各类市场主体活跃于粮食流通的各个环节,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空间受到严重挑战。在未来的粮食经营格局中,要争得有利的先机,就必须迎头赶上,发挥好地缘、网点和有限的政策等优势,整合运用好各种资源,配置好各种生产要素,使之形成最佳组合,从而培育出一批优势企业,有效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二是粮食经营市场化深入推进。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粮食国际化将逐步形成,粮食流通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快速转移,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时点上强势的粮食政策作用明显,管理通胀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不断增强,粮食市场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主体入市角逐,期现货市场的同振共荣,荡涤着我们的粮食经营者。地方国有粮食企业不可能置身度外,不可能再单纯的靠政策生存和发展。唯有全身心融入市场,象央企、外企一样壮大实力,象民企一样增添活力,主动进行改革调整,才能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是粮食产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从田头到餐桌的产业链正在加快形成,先进技术装备正在不断改造粮食产业,新型的业态和质态将逐步取代传统的产业运作方式。然而,不少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仍停留在买原粮、卖原粮的老套路,跨行业、跨企业、跨区域之间的联合经营开展不力。突出表现在载体上,缺少强势的收购网、销售网和紧密产业分工,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为滞后;在思想上,“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小富即安”、小商小贩思想影响较深,安于小摊子,守住小山头,缺乏大粮食、大流通、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的现代思维理念。

四是粮食商品资源化趋势明显。粮食具有特殊商品、公共产品、一般商品的三重属性。基于生产能力的有限性和需求的刚性等因素,其被资源化、金融化的趋势较为明显。因而,没有较强的实力和控制力是难以更多掌握粮食资源的。“质优、价廉、量大”是优势粮源的基本特征,有效掌握粮源已成为粮食生产经营企业的必然选择。然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小弱散”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能掌控的优质粮源基地尚未建成,内部管理较为粗放,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往往在无先进装备下不顾质量、价格,单纯追求数量,“价格战”、“质量战”频现,难以将有限的粮源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思路、主要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的粮食安全观,认真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充分发挥粮食资源优势,提高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创新、精致、幸福建设,全面推动粮食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通过五年努力,全市粮食宏观调控更加有力、产业实力更加壮大、市场体系更加健全、法制建设更加完备。总体目标是:“十二五”期间,年粮食购销总量确保在20亿公斤以上;地方储备粮规模与城市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相匹配;独立运作国有购销企业总数减少50%,国有粮食购销(规模)企业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粮油工业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5年实现粮油工业总产值180亿元,销售收入175亿元,利税8亿元,利润5亿元。其中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企业1个;年产值20亿元以上的企业2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4个。新增部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创建省级以上粮油名牌4个。全市沿运河粮食物流走廊全面建成,形成产业发展、物流顺畅、市场繁荣、信息灵敏、消费放心、调控有力、应急及时的粮食流通新格局。

(三)基本思路:以加快转变粮食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抓机遇、促发展、增活力、上水平、保稳定”的要求,突出统筹城乡、产业提升、农民增收“三个重点”,抓住以产业化提升质态、以基地化带动农民、以连锁化服务市民“三个关键”,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粮食合作经济组织、现代粮食物流载体“三个主体”,着力创新粮食企业与生产基地、与合作组织、与农民联结“三个机制”,不断提升粮食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三个水平”,实现粮食经济转型升级、粮食企业持续增效、粮食安全保障有力“三个目标”。

(四)主要原则:

1、保障安全。继续发挥国有独资和控股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提高宏观调控能力,确保全市军需民用、供需平衡、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完善粮油供应应急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立粮油价格监测预警和信息服务系统,提高预警能力和服务水平;抓好粮食质量安全,确保存粮安全。

2、协调发展。统筹规划粮食购销、储存、运输、加工、社会粮食管理等诸环节,促进全市粮食经济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既要加强宏观调控,维护粮食安全,又要提高粮食经济效益,促进行业发展;既要立足行业发展,又要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相适应;既要着眼于的粮食供求,又要服务于全国全省粮食安全大局;既要服务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又要带领粮食行业职工共同致富奔小康;既要着眼于量的发展,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3、科技先导。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技兴粮战略,运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高效低碳等新技术,着力提高粮食加工转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仓容配套设施。建立覆盖城乡的粮油信息网络体系,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大型企业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和标准化水平。完善粮油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农村储粮技术。

4、整合资源。按照保障粮食供应安全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粮食流通设施和各种所有制的粮食企业,结合政府规划,通过去弱留强、搬迁重建、售旧建新等方式重新整合现有的仓库、设备、资金、人员等资源,构筑高效、安全的粮食保供网络体系。

5、依法行政。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各项职责,加强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建立和完善粮食市场监测体系及粮食供求和价格信息制度,加强对全市的粮食流通市场监督检查执法。健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完善粮食监管体系,全面推进面向全社会的粮食流通管理与监督检查工作,切实保护好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维护粮食流通正常秩序。

四、主要任务

1、抓基地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一是发展一批订单基地。通过订单的形式,力争紧密型生产基地和订单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逐步形成优质食用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区域化规模种植。2015年,全市中心骨干粮库落实订单收购量达到收购总量的80%以上。二是发展一批优质品种基地。引导各地发展一批适销对路、居民喜食、优质优价、综合效益较好的粮食品种,引导各县(市、区)着力形成2-3个主导粮食品种,提高粮食品种的优质率。配合农业部门加大高标准粮田建设和高效优质粮食品种推广力度,推动各县(市、区)发展上规模、高效益的粮食种植。加快“三品”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全市建成10万亩有机粮食生产基地。三是发展一批粮食生产基地。引导鼓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粮田等形式,建立自营粮源基地50万亩,保证每年提供4.5亿公斤左右的商品粮,作为政府应急调控市场最基本的粮源。巩固市外粮源基地,稳定发展粮食龙头企业在金湖、盐城、天长及东北等地的粮源基地,掌控粮源7亿公斤以上。四是拓展一批粮油销售基地。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强化宣传,打响品牌,树立放心、安全、诚信产品形象,重点企业销售基地销售额超过20亿元。

2、抓现代物流,打造运河粮食走廊。一是打造现代粮食物流网络体系。依托省“两纵两横”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围绕我市重要交通通道的建设,重点完成2个区域性、枢纽型粮食现代物流中心、6个县(市)级粮食现代物流节点、22个骨干粮库的物流网络体系建设,使其纵向衔接、横向链接,实现公铁水联运和四散化无缝对接,具备散粮中转、储存和粮油食品精深加工及批发贸易等功能。力争到2015年,全面建成粮食现代物流枢纽型项目和主要节点项目,粮食仓储总容量稳定在12.5亿公斤以上。二是建成公、铁、水“四散化”运作体系。根据我市“二纵五横”干线航通和公铁水交通运输条件,按照不同粮食品种的运输特点,推进粮食流通的“四散化”作业。短途重点推广散粮卡车、便民机具和船舶散粮运输;省际重点发展铁路、集装箱、船舶散粮运输,形成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粮食物流运输体系。到2015年,全市“四散化”率达到80%。三是完善粮食市场体系。不断强化和完善以市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为中心,以各县(市、区)粮食市场为网络,以粮食经营企业、农村粮食集贸市场、放心粮店为依托,各具特色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多元化粮食市场体系。到2015年,全市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交易额达到10亿元以上。四是着力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重视无形市场培育,加快发展粮食的期货贸易、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改进服务和经营手段,降低粮食流通成本和费用,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粮食企业驻场经营。培育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粮食经营企业和经营大户,全市着力培育、扶持、规范500个粮食经纪人,每年新建10个粮油生产合作社,到2015年达80家以上。

3、抓龙头升级,培育百亿粮食产业。一是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扶持非国有粮食企业发展,保障非国有粮食企业在市场准入、政策扶持等各个方面与国有粮食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粮食行业,2015年前、高邮、都各引进一个大型粮油企业并与之成为合作伙伴。着力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十亿元以上企业和加工园区,争取2-3家企业成功上市。二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鼓励和支持现有粮食加工企业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改造老设备、老工艺,稻谷加工适度发展配制米、营养米和小包装米生产,着力打造绿色大米和有机大米产业链。小麦加工着力提高专用粉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增加食品专用粉、开发膳食纤维等适销对路产品生产。植物油加工开发生产精炼油、高级烹调油、调和油、专用油和保健油品,提高小包装油品的比例。三是加强粮油品牌创建。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委托加工等多种途径做强做大,统一标识,统一包装,发展区域品牌,到2015年,新培育2个省级粮油科技研发中心,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4个,其中中国名牌1个。四是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优化资源、劳动、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配置。重点打造牧羊科技园、粮油食品制造产业园、粮食储运加工中心、沿大米产业园区。

4、抓粮食储备,保障全市粮食安全。一是创新储备粮管理。实现由总量平衡转向数量、品种、品质的综合平衡,对储备粮食由静态管理变动态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储备粮食的调节作用。二是推进粮食储备仓储设施更新改造。根据交通、粮源和仓储设施条件,积极采用置换新建、改造提升、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使中心库与骨干库点的仓房容量分别达到2500万公斤和1500万公斤以上。中心库具有储备粮承储、粮食烘干、药剂管理、害虫防治、技术指导、质量检测、信息集成、大宗交易等功能,成为区域内仓储企业的示范;骨干库具有收购、储存综合功能,是落实国家收购政策的载体。结合行政体制调整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现有一线收纳库进行整合,达到37家,每个点仓容量达到1000万公斤以上。三是完善粮油储备体系。建立动态调节储备,发挥龙头粮油加工企业和粮油批发市场保障供应、调节市场的积极作用,减轻财政负担。根据产需情况、交通状况、储粮条件等因素,科学调整储备布局,确保储备粮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并节约成本、费用。四是强化储备粮安全管理责任制。降低储存环节粮食损耗,入库把好质量关、储存把好科技关、轮换把好市场关。

5、抓科技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导作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设立科研中心,鼓励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十二五”期间,全行业R&D(研究与开发)经营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每年提高0.1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1%以上。重点在粮食储运、粮食深加工、信息传感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建设科研项目,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新成果推广应用三个层面,全面提升行业科技含量。二是加快粮食科技推广运用。重视清洁生产和节能循环利用。采用环保、安全、节约、高效技术,逐步淘汰落后的粮食储存、运输、加工设备和技术,推进粮食企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到2015年,应用型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85%,开发3-4种粮食储藏保鲜新技术,建立2-3个现代化企业(粮库)粮食流通综合示范工程。三是加快“数字粮食”建设。以管理信息化、智能化为目标,全面推进电子商务、计算机自动控制、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粮食价格采集、粮食行情预报预警、粮库粮情监测管理、储备粮常规管理、生产流程控制等业务上的应用。争取建成集粮食资源管理、粮油交易、政务管理和粮油数据库等为一体的粮油信息网,加快“数字粮食”系统建设。

6、抓“民生工程”,创建消费放心行业。一是继续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以实施“五放心”工程为着力点,规范粮油收购、加工、流通秩序,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继续深入开展“五放心”活动,从加工业的“放心粮油产品”到流通业的“放心粮油市场”到“放心粮油供应店”,构成“米、面、油”质量安全体系。到2015年,“放心粮油示范单位”20家,“放心粮店”200家以上,每个乡镇都有1—2家。二是加强粮油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在积极完善市粮油质量监测所的同时,配套建成6个与粮食物流中心相匹配、功能齐全、特点显著的县级粮食质量品质监测机构,推动粮油监测从流通领域向消费领域延伸,为本区域的粮食提供全面的监测服务。推广应用先进检测技术,加快粮油检测设备和仪器更新换代,重点配置粮食品质快速检测设备、储存粮食品质监测设备、出库粮食质量检测设备等,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三是健全粮食应急保供体系。建立粮食安全预警及应急机制,建立健全全社会粮食统计网络,定期进行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分析、利用和工作。建立粮源、加工、供应、储运等应急保障系统,指定中心骨干粮库为应急供应出库单位,双兔米业、天一油脂、万嘉面粉等龙头加工企业作为加工保障点,十六粮油连锁店、大型超市约20个左右的应急供应点。建立粮食市场价格监测点。在市内建立18个监测点,与市外淮安、泰州、镇等地和省外天长等地建立价格监测横向联络关系,及时掌握周边粮食市场价格动态。加大应急成品粮库建设力度,在市中心城区、邗、都等县(市、区)城,建设应急成品粮库。

7、抓法治建设,提升执法规范能力。一是健全和完善监督检查执法体系。落实市县两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成立粮食执法专业队伍,明确机构和编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监督检查行政执法信息交流、信息和政策宣传。建立起公平、公正、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使广大粮食经营者都能知法、守法,营造依法管粮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制定和完善粮食行政执法检查制度,健全监督检查工作程序、工作纪律等配套措施,完善执法监督、评议考核、行政执法责任制等具体工作办法。到2015年,形成一套比较完善、具有较强操作性和适应我市粮食流通发展需要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三是积极开展粮食行政执法工作。认真贯彻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依法履行粮食行政执法工作职能。认真做好粮食收购资格审核,把好市场准入关,为从事粮食购销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平等的政策环境;粮食收购期间,大力开展以维护收购秩序、保护售粮农民利益为重点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拖欠售粮款及坑农害农等问题;积极开展以粮油质量监管为重点的粮食行政执法专项检查活动,确保出库原粮质量;加强粮食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与工商、质检、卫生、价格等部门加强配合,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共同维护好粮食流通市场秩序。

8、抓人才保障,构建人才聚集平台。一是政策引才。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开辟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制订一系列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二是载体聚才。结合实施项目带动人才发展战略,以粮食产业化项目、物流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信息化项目等各类项目为平台,面向国内外吸引相关科技和管理人才,不断提升我市粮食产业智能化水平。三是培养育才。分级分层抓好干部教育培训,重点抓好粮食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市场经营人才等人员的培训。大力开展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实现课堂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组织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打造全方位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同时,加强管理,开发行业人才资源,对“土专家”进行摸底,建立行业人才库和人才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四是激励留才。建立健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人才选拔激励机制、人才作用发挥机制。实行分配、评先、疗养向人才倾斜,领导与人才结对联系,人才评选滚动式管理。探索股权激励、公开招聘职业经理人等举措,推行职工持证上岗,真正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五、重点项目

(一)粮油产业园区(基地)项目

1、牧羊粮油食品机械产业园:项目占地500亩,总投资逾10亿元,将先后研制开发生物质能源设备、农业机械、智能设备、食品机械等。建成后,整个园区将实现总产值超100亿元,利税超10亿元,成为全球最先进的粮食加工、食品机械生产基地。

2、粮油食品制造产业园区:以湖粮食物流中心为基础,规划700亩土地。力争成为苏中地区有影响的生态粮食工业产业园区。

3、大米产业园区:将现有的大米加工企业进行整合,打造区域品牌,以品牌为纽带,缔结利益共同体,增强市场竞争力。

4、粮食储运加工中心:项目规划建设用地277.6亩,总投资2.6亿元,建设粮食总仓容8.1万吨、专业码头一座、年加工小麦20万吨、稻谷15万吨生产线各一条,检测中心、信息中心各1个。

(二)粮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

1、粮油食品制造产业园区年产10万吨大米项目。总投资1亿元,发展精制米加工,提高优质米的比重,开发食品加工专用米,实现年产值5亿元。

2、()麦芽年产15万吨麦芽生产线,总投资2亿元,实现年产值6亿元。

3、民生粮油股份有限公司5.5万吨仓储及日产600吨大米加工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

4、丁沟粮油管理所、神谷米业有限公司2万吨仓储及日产200吨大米加工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

5、都市粮食收储总公司、天一油脂集团有限公司3万吨油脂中心库项目。

6、仙面粉公司仓储10万吨及年产15万吨小麦加工项目,总投资1亿元。

7、粮食物流1000吨级专用码头,总投资1000万元。

(三)粮油加工食品安全检测和标准体系项目

1、市粮油质量监测所,总投资1500万元。

2、国家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总投资5000万元。

3、高邮市粮油食品安全检测中心,总投资200万元。

(四)仓储设施改造项目

1、中心骨干粮库设施完善项目。对全市6个中心库、22个骨干库完善设施,建设药品库、道路、室外地坪,配置吸粮机、扒谷机、输送机、清理筛、汽车衡等“四散化”作业设备,购置检化验仪器等,总投资6000万元。

2、仓库维修改造项目。对22个骨干粮库和37个一线收纳库分年度进行重点维修改造,提升仓房保温和库区作业自动化功能,总投资6000万元。

3、烘干设备项目。对中心库和骨干粮库配置22套粮食烘干机设备。总投资6000万元。

4、仓库建设项目。对中心粮库和骨干粮库仓容建设,采取报废旧仓重建、老库空地重建、老库整体置换迁址新建等方式。新建仓应按照现代化标准建设,配置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三大保粮系统,推动应用“四散化”作业。“十二五”期间建设仓容20万吨,总投资约2.5亿元。

5、低温绿色储粮试验项目。为解决成品粮及粳稻过夏的安全储存问题,借鉴近年来全国有关地区低温仓建设的经验,积极争取项目在试点。

(五)优质粮源生产基地项目

1、大运河西生态农业基地。目标流转1万亩,目前流转1700亩。北郊生态农业观光园,一期流转土地1000亩,目前已经流转400亩。

2、仪征市高效农业生产基地。目标流转1万亩,目前流转5000亩,其中马集3000亩、月塘2000亩。

3、优质粮源基地。目标流转4000亩,目前流转2300亩。

(六)粮食信息化建设项目

1、建立市储备粮管理系统。构建县(市、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储备粮承储企业之间一体化的网络平台,实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储备粮承储企业计划管理、统计管理、仓储管理、质量管理、粮情检测管理等远程监控和全程监管。

2、推进市粮食收购系统建设。县(市、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托粮食收购系统平台与各自辖区内的粮收购库站点连接,实现自动采集种粮大户、粮食经纪人粮食的销售数据,实时显示粮食的交易数量、方式和流向,准确记录收购企业交易行为,全面掌握粮食生产、收购与价格信息,并通过网络实现集化验、检斤、结算、统计等业务。

3、完善市粮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粮油品种的市场价格信息采集、处理时效性,增强科学分析粮油价格走势的能力,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即将发生的风险进行预警,增强粮食预警、监测和动态信息管理。

4、建立市粮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管理全市骨干中心粮库。实现出入库管理、统计结算、粮情监测等信息系统。

5、完善办公自动化、权力网上运行系统。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服务和应用水平,实现机关内部行政管理网络化、流程标准化、政务信息公开化。

6、配合省粮食局做好政务内网网络、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粮食流通统计系统、省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等“数字粮食”工程建设。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粮食行业的发展,关系到全市居民消费、农民增收和广大粮食职工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创新、精致、幸福和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因此,要加强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领导,努力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十二五”规划落到实处。

2、加快改革,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加快科研项目、技改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粮食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投资体制。形成由政府、企业、中介机构、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投资的有序竞争格局,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国资、民资,解决粮食行业发展中急需的资金问题。

3、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1)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所得税方面的减免政策。粮油加工企业在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方面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符合国家高新技术目录并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引进的粮油加工技术与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2)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争取农业发展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的金融扶持,特别是对粮油加工企业在农村直接收购和储存原料的资金供应,以及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上的符合国家鼓励发展项目的贷款,为粮油加工企业和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3)加大政府投入。在努力挖掘行业自身潜力、开辟融资渠道的同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投入,促进行业快速发展。争取地方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用于落实规划所列的粮食安全、基础设施、技术改造和重大研发项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