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节能有我绿色共享范文

节能有我绿色共享精选(九篇)

节能有我绿色共享

第1篇:节能有我绿色共享范文

20XX年XX月XX日——XX日为今年的节能宣传周,主题是“节能有我,绿色共享”, 为树立和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在全县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充分发挥xx县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引领作用,传播绿色低碳生活,共建青山碧水蓝天,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特向全县各级公共机构、广大干部职工及社会公众提出以下倡议:

一、牢固树立节约意识,发扬勤俭美德。节约能源,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点滴做起。我们一定要有能源资源紧缺的危机和忧患意识,自觉树立节能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争当节能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和监督者,争做节能工作的传播者、实践者、示范者,让节能减排、低碳出行、节俭生活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一份社会责任,一种社会公德,努力形成人人讲节约、处处见行动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在全县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风尚。

二、自觉养成节能低碳习惯,倡导绿色生活。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低碳出行要实现“3510”( 即3公里步行、5公里骑车、10公里乘公交)的引领作用,让全县人民改变健康低碳的出行方式,体现健康活力和谐宜居的本色。节俭生活要实现常态化,让全县人民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升油、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米开始,保持和延续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美德,推动全社会形成节俭健康的良好氛围。

三、广泛开展节能宣传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网络、微信、短信等媒介,扎实开展好全国节能周、全国低碳日宣传周和全国水周等重要时段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节能减排知识,积极开展以节能低碳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推动绿色低碳生活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养成良好的节能意识和行为习惯,在全县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希望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在校学生、社会公众踊跃参与。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节俭是美德,低碳是品质,节能是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践行节能低碳生活,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绿色xx贡献力量!(请各单位积极宣传!做到人人知晓)

第2篇:节能有我绿色共享范文

根据全市统一安排,2017年6月11日至17日,我办将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为深入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培养节能低碳行为习惯,进一步增强公共机构的节能意识,形成崇尚节约、合理消费与低碳环保的社会风尚,加快节约型机关建设,结合“节能有我,绿色共享”主题,特发出如下倡议:

一、强化节能责任,养成节能习惯

切实加强资源节约的责任感,率先垂范,争做勤俭节约的示范者和推动者,争做节约资源的组织者和监督者,带头遵守勤俭节约规定,落实各项节约节能措施,反对铺张浪费。积极投入到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行动中,要从自身做起,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规范节约行为,珍惜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升油、每一粒米。

二、节水节电节油,降低办公费用

自觉养成良好办公习惯,做到爱水、惜水、节水,加强供水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杜绝跑冒、漏、滴和“长流水”,提倡一水多用。充分采用自然光照明,办公室用电要做到人走灯灭,及时关闭用电设备电源,减少待机能耗,杜绝“白昼灯”和“长明灯”。尽量减少开汽车次数,提倡骑自行车、步行或乘公交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上下班。

三、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粮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节约粮食、合理健康饮食,在公务接待和自行就餐时做到按需定量不浪费,提倡“光盘”行为,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四、倡导绿色消费,循环利用资源

积极倡导环保健康、循环利用的办公和生活方式,大力宣传低碳发展理念,养成绿色消费习惯。垃圾分类处理,便于资源回收利用。

五、践行低碳,维护可持续家园

6月13日(全国低碳日当天),各科(局)要同步开展能源紧缺体验和绿色低碳出行,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耗,减少待机能耗,停开空调和关闭公共区域照明等体验活动。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以低碳的办公模式和出行方式体验能源紧缺,支持节能减排。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是公共机构每个干部职工应尽的义务,要争做勤俭节约的倡导者、宣传者、实践者和示范者,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和运行成本,努力成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表率。让我们携手并进,以实际行动为建设节约型机关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3篇:节能有我绿色共享范文

绿色共享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自然三大系统的结构性问题而提出的新思维、新举措,包含狭义和广义两重内涵。绿色共享的理论基础是三大系统的共生性和交互作用,实现主体包括政府、市场(企业)、个人三元结构,实现过程需要经历基础、提升、理想三大发展阶段。就狭义绿色共享而言,当前工作的重心在于保基本、促协调、补短板,提高绿色供给的可持续性和均等性。就广义绿色共享而言,包含产业、要素、制度和政策四大层面,重点在于加快形成产业转型、创新驱动、体制改革、政策保障的总体格局。

关键词:

绿色共享;三大系统;转型三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7)02-0045-06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主要针对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存在的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客观现实,力图重新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同自然环境的关系,将生态改善纳入发展的核心目标,推动实现低能耗、低污染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共享”发展理念则立足于我国社会结构失衡、贫富分化加剧的严峻形势,强调优化社会结构、促进普惠式发展,实现公平正义。值得注意的是,绿色发展与共享发展并非是分离的,而是相互融通、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改善生态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乎全民福利水平;另一方面,推进公平正义将为绿色发展凝聚社会共识、整合社会资源,避免由社会冲突诱发的环境问题。基于这种交互关系,我们认为应当确立“绿色共享”的综合思维,将改善环境与促进公平正义视为有机整体。秉承这样的理论自觉,本文将对绿色共享的基本概念、内涵以及发展战略进行多维审视。

一、绿色共享的分析框架

绿色共享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具有协调性、系统性、阶段性、普惠性等特征,具体表现在其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实现主体和发展阶段四个方面,这也构成我们基本的分析框架。

(一)绿色共享的两重内涵

综合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挑战和国内外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我们认为,绿色共享应当包含狭义和广义两重内涵。狭义的绿色共享是对生态资源和绿色公共产品的普惠式分配方式,其基本特点是均等化、普惠性和可持续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尊重民众在生态方面享有的平等权利;二是逐步提升绿色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三是将生态保障纳入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建设;四是着力推进绿色扶贫,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态条件。广义的绿色共享是一种兼顾经济增长、环境改善和社会公平等多元化目标的发展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破除将经济增长凌驾于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之上的传统理念,寻求经济、社会、自然三大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应该看到,狭义的绿色共享和广义的绿色共享是统一的,两者共同体现着绿色l展理念和共享发展理念的有机整体性。前者是后者的一个环节和重要着力点,让民众享有更高的福利水平和生态权利是绿色发展的最终目的;后者则是实现前者的根本条件和动力源泉,唯有在整体上推进发展方式的升级,才能真正在分配领域实现公平正义。值得欣喜的是,“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调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这表明两种含义的绿色共享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都得到了科学的阐明。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相关制度建设将进入快速推进期。

(二)绿色共享的理论基础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新发展理论逐步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识。以环境经济学(大卫・皮尔斯)、产业生态学(罗伯特・弗罗斯彻)、能源经济学(迈克尔・韦布)为代表的绿色发展理论和以互惠理论(古德纳、萨林斯)、“宽泛理性观”(阿玛蒂亚・森)为代表的共享理论在社会科学的各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并转化为现实的社会实践。这些理论的共同特点是:在人类整体发展的目标与前提问题上,承认经济、社会、自然三大系统的共生性和交互作用,强调其中任何一个系统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其他系统的健康运行,尤其重视自然环境对于人类存续的极端重要性,主张超越狭隘自我利益和人类中心主义;同时,在绿色资源和公共产品的分配问题上,强调绿色权利的不可让渡性,重视生态保障体系的建设。

通过合理吸取上述理论成果,我们认为,绿色共享的理论基础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主轴的三大系统的相互关系,也有学者将其称之为“三圈模型”[1]。

第一,狭义的绿色共享的理论基础在于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交互作用。即建立合理的共享机制、着力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同绿色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民众生态条件得到普遍改善时,将释放社会活力、提升人力资本、降低社会风险、减轻社会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社会稳定和福利提升(如受教育程度)有助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凝聚社会共识、加强社会约束、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投入,为绿色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稳定的环境。

第二,广义的绿色共享的理论基础涉及经济、社会、自然三方关系。绿色财富和绿色公共产品归根到底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因而社会和自然系统的调整也离不开经济系统的支撑。但是,经济系统并不具有本质上的优先性;相反,当经济增长创造的财富无法通过合理的机制为全体民众所共享时,会导致社会系统的结构错位,进而诱发通过掠夺自然转嫁矛盾的行为,最终的结果也必然是恶化经济发展的条件,葬送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社会结构是保持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提高生产力的题中之义。

第三,两重绿色共享的根本目标是在三大系统共生性基础上形成经济增长、社会福利、生态财富的耦合关系。其中,促进绿色经济增长是手段,积累生态财富是重要载体,提升和共享社会福利是落脚点。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摈弃单纯积累物质财富的传统思路和以资源、环境为代价、以土地增值和廉价劳动力为主导要素的驱动模式,转而通过绿色创新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推动生态财富累加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二是经济增长和生态财富的增加必须最终转换为社会普遍福利水平的提升,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速相匹配、绿色公共服务水平同环境改善程度相匹配,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是绿色共享所追求的福利不仅包括民众生活的安全利和适宜利,也包括可持续利;不仅包括当代人绿色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也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使用的代际公平。

(三)绿色共享的实现主体

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绿色共享,其实现主体都包括政府、市场(企业)、个人(包括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组织),这三元主体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也被称作转型三角[2]。在该三角关系框架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是绿色共享得以成功实践的关键。即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措施,发挥政府在绿色共享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健全市场机制,激发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市场在绿色共享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联动机制,提高民众在绿色共享中的参与程度和监督力度,发挥公众参与的支撑作用[3]。

第一,政府是国家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生态保护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承担着宏观调控、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务等职能。绿色共享或绿色发展能否实现,首先取决于政府能否秉持公平正义的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建立完善的制度和具备高效的决策及行动能力。

第二,市场在绿色共享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市场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追寻是经济发展的最深层动力,它既构成绿色经济转型和绿色创新的根本源泉,也构成绿色公共产品和绿色福利的重要来源。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市场在绿色资源配置中的功能优势,鼓励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参与到绿色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来,开掘绿色产业和绿色创新的发展潜能。

第三,民众是绿色共享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和监督者。由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组织扮演了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的角色,在绿色增长、共享经济、环境治理和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充分发挥民众和相关社会组织的作用,有利于弥补可能出现的“政府缺位”和“市场缺位”,推动形成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绿色共享局面。同时,绿色共享的实践最终需要体现在私人生活中,通过发展绿色科技、推动循环社区建设、建立绿色补偿机制、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等措施,培育民众绿色的消费文化,激发环境保护意识,推动自我管理,使绿色共享落实到生活点滴之中。

(四)绿色共享的发展阶段

绿色共享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主要矛盾存在差异,其思路、理念和策略必然各有侧重。从相关发展经验和人类历史的逻辑看,大体而言,包括基础阶段、提升阶段和理想阶段。在我国,每一个阶段又与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事业密切相关。一是基础阶段。狭义绿色共享是指民众在生态方面的权利得到基本保障,生态福利及均等化程度处于低端水平,生态产品供给侧与需求侧达到低水平均衡,针对弱势群体的绿色扶贫实现基本覆盖,广义绿色共享是指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负向交互作用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具体包括:绿色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绿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提升;社会贫富分化和结构错位得以缓解;环境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二是提升阶段。狭义绿色共享是指全民生态权利和生态福利处于高级水平,绿色产品供给结构健全,民众的绿色需求得到充分保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起到重大的支撑作用。广义绿色共享是指完成传统产业向循环经济产业、高效节能产业以及绿色科技产业的升级转型。三是理想阶段。绿色共享要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建立一种同工业文明、物质文明不同的“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它能有效克服由资本逻辑所导致的对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发展条件的排他性占有,以及由这种占有引发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结构性冲突。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g共生和谐的社会阶段同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有着共通性。换言之,绿色共享的理想状态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等于自然实现了的人道主义”[4](p.185)。

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现代化事业下半程的开端,就绿色共享的双重内涵而言,我国都处在基础阶段。正视这一点,对于我们把握现阶段的基本方向和任务具有极端重要性。当前工作的重点在于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厚植发展优势,坚守民生底线。既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加速建设绿色保障体系;又要避免急功近利,不能超越历史阶段,不能超出经济和社会的承受能力。

二、绿色共享的发展战略

绿色共享对当下的中国而言,既具有急迫性,又具有阶段性。因此,相关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充分考量主体能力和客观形势,坚持科学规划、制度保障、多方参与、有序推进。

(一)狭义绿色共享的发展战略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遵循中央的整体部署,绿色共享机制建设应着力实现“保基本、促协调、补短板”三大阶段性目标。

第一,拓展民众的基本生态福利,保障民众生态权利,建立可持续的生态保障体系。现阶段,我国绿色产品供给和绿色福利相较于世界发达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问题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生态欠账过多,生态风险高发;二是保障体系仍不完善,资源配置低效;三是供给侧结构失调,供需错配较为突出;四是市场机制有待完善,产业化进程滞后;五是路径依赖严重,政府财政负担巨大。因此,目前我国绿色保障体系建设仍以“保基本”为首要目标,完善托底社会政策,守住民生底线。必须看到,要完成这一任务,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寻求供给主体的多元化,通过消除制度性壁垒,减少不合理干预,为市场主体和民众参与绿色公共服务营造更为宽松的经营环境与投资环境。特别是要积极探索各种类型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模式,发挥民营经济在技术与资金方面的优势,推动供需结构调整和增量提质;同时,积极搭建公众参与平台,保障民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发挥社会组织的软性支撑作用。

第二,提升生态福利均等化程度,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生态环境本是相对公平的公共资源,但是现实中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分配不公,影响社会的整体稳定。一方面,我国各地区生态基础、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各异,地区间的生态问题呈现扩散性,而资源分配呈现积聚性,一些地区承担了较大的生态风险和资源环境代价。另一方面,城乡之间绿色产品供给也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绿色保障体系发展滞后。因此,要把“促协调”作为重大任务,从全局出发制定全面、均衡的发展战略,注意调整关系,落实普惠理念,对重点区域和农村地区给予政策倾斜和生态补偿,提升绿色共享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第三,将生态扶贫纳入精准扶贫的统一部署,补齐扶贫工作的生态短板。随着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深水区,生态环境在诸多致贫因素中越来越突出,生态恶化与贫困之间存在耦合关系,扶贫开发与生态保障间存在高度重叠。但是,在以往的扶贫工作中,存在片面追求脱贫而忽视环境代价和生态福利的现象,其结果是因灾返贫率居高不下,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脱节严重[5]。因此,必须调整思路,确立绿色扶贫的新思维,探索原地绿色扶贫模式和离地生态补偿模式,健全公共保障机制,实现生态保障与扶贫开发同步进行,生态恢复与脱贫致富相互协调。尤其针对生态欠账严重的地区和生态保障缺失的弱势群体,要根据社会管理主体的能力和资源许可,不断拓展服务项目,不断提升帮扶工作水平,有计划、多维度地避免由生态问题引发的社会风险。

(二)广义绿色共享的实现路径

当前广义绿色共享的重点在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适当扩大需求侧容量,使绿色创新和绿色产业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来源,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双赢。主要包括产业层面、要素层面、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蕴含对应着“转型、创新、改革和保障”四大原则,体现出“转型是目标、创新是手段、改革是基石、政策是保障”的总体格局。

第一,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打造新型生态产业链。绿色产业是绿色增长和绿色共享的物质载体。绿色产业不仅提供优质充足的绿色公共产品,而且带动经济结构的整体转型升级。现阶段,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有步骤地淘汰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推动绿色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重组、兼并、退出市场等途径,优化供给结构,清理无效供给,化解高污染工业特别是钢铁、煤炭、石化等高产、高耗、低效行业过剩产能。二是重点打造以循环经济系统、高效能源系统和绿色科技体系为核心的新型生态产业链,加快形成以新能源汽车、节能技术、生物医药、新型建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是完善准入与竞争机制[6]、基础设施、市场培育、系统整合与商业运作五大环节,提高行业标准和产品生产质量,优化消费服务环境,提升绿色产品的供给品质。四是依托“双创”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行动计划,促进绿色服务业、绿色金融业、绿色制造业的发展,扶持小微企业成长,形成绿色产业的合理梯队和科学布局。五是加速掌握绿色核心科技,打破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实现“绿色赶超”,通过对外开放增强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物流链、价值链,放大绿色产业的乘数效应[7]。

第二,打破要素驱动惯性,实现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创新是绿色共享和绿色发展的动力源泉。以往我们的发展过于依赖“投资驱动”和“要素驱动”,不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而且也埋下了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加剧的诱因。因此,我国应抓住绿色技术革命和绿色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多种方式,实现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具体措施包括:一是营造创业、创新、创智的良好环境,提高与绿色创新相关的教育支出密度、研发支出密度、基础设施密度、人力资本投资密度、环保投资密度,发挥我国资本积累与人才积累的双重优势[8];二是大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新型金融支持方式,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

的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是积极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领域的创新步伐,大幅提升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的质量,推动低碳生活、环保生活和节能生活的全面普及;四是推动国土规划、环境污染治理、生B保护修复、生态安全保障与监测机制建设等领域的技术革新。

第三,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体制改革是绿色共享和绿色发展的基石,涉及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就政府而言,要持续推进简政放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理清职责边界,彻底扭转仅依靠末端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局面,真正建立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的完整制度体系,形成激励与约束并重的长效机制。具体措施包括: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全覆盖、全共享的环境监测网络与预警机制;健全差别化的财政制度;明确涉绿部门主体责任,加快整合行政资源;建立官员绿色发展绩效考核体系和生态责任追究制度,对地方党政负责人实行离任绿色审计等。就市场而言,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完善自然资产产权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和第三方评价监督制度;积极建设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激发非公经济的创造力;建立现代绿色企业制度,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氛围和绿色绩效体系,培育具有绿色发展能力的市场主体。就社会而言,体制改革包括: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立绿色社区管理机制,搭建环保平台,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程度。

第四,完善政策工具,推动绿色政策落地。合理的政策工具是绿色共享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健全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严格实行资源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制”,继续收紧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推动政策目标从单纯控制污染排放向控制污染排放和促进经济转型并重的方向转变[9]。另一方面,要充分发展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和基于公众参与的政策工具,包括绿色投资、环境信用、绿色财政、绿色基金、绿色税费、绿色信贷政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证券、绿色价格、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发电权交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诸多类型[1]。特别是利用好绿色金融、绿色财政和绿色税收三大政策性工具,为绿色创新和绿色福利体系建设提供灵活、坚实的政策保障。

三、绿色共享的时代指向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人类历史的宏观尺度出发,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那就是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的综合关系才是国家、民族和社会制度兴盛与衰落的决定因素。如果一种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只关注物质财富单纯量的积累,而忽视环境改善和社会公平等多元化目标,那么必然造成经济活动突破生态边界和社会边界,造成文明程度不可控制的下降[10]。肇始于西方的现代物质文明和工业文明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全球扩展,给人类带来了整体的进步和巨大的繁荣,也积淀了深刻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已经走到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以上两点构成了今天我们探讨“绿色共享”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情境。我们看到,当代中国既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处在资本新一全球扩张及信息化的历史时期,无论从价值取向还是现实需求看,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构建共享型的绿色分配体系都将是“十三五”期间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大实践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绿色共享既是中国道路的重要体现,也是未来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既体现了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基本特质,又体现了资本全球化时代重建共同体和实现绿色资源的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现实努力。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

[2]胡岳岷,刘甲库.绿色发展转型: 文献检视与理论辨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3,(6).

[3]兰洋.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与多维审视[J].学习与实践,2016,(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刘慧,叶尔肯・吾扎提.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扶贫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0).

[6]郇庆治.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度创新[J].学习论坛,2013,(8).

[7]兰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思、溯源与问题[J].理论与现代化,2016,(6).

[8]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2016,(2).

第4篇:节能有我绿色共享范文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 建构 优化 对策

由于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资源匮乏、自然环境受损等矛盾日益尖锐化,“世界贸易困局”正影响着国内的正常的出口贸易。怎样提高国内企业在世界经济市场的竞争价值?怎样面对新经济发展环境中的贸易困局?在此背景下,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既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我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进程中,国内公司企业需要接受空前的的市场冲击与发展机遇。

现代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概述

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一种极其注重环保概念的新颖监管手段,它以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着重点,全面思考了衔接过程里不同步骤的环境难题,用绿色生产思想与供应链监管手段为基本条件,选择具有绿色优势的企业为核心进而建立战略联盟,通过采用详细的环境效益标准,树立供应链成员的环保意识,并采用绿色技术,使产品在原材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投放到回收利用以及废物申报的全部流程里,把环境污染降到最低,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到最高。绿色供应链的根本意义体现为: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产生研究组织在1995年在“环境生产职责(ERM)”的调查里首次提出了绿色供应链这一理念,又被叫做环境理念供应链(EAKI)或生态供应链(ESI)。这是一个在供应链中全面思考环境与资源利用的新式监管手段,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实现成员知识创新

绿色供应链监管着重于供应链成员完成理论革新,只有将新颖的理论、科技和生产资源投放在供应链的不同步骤中,才可以全面的革新传统环境监管体系,进而进行“防御为首,管制随后”的环保理念,而且也提高了知识在供应链成员间的共享效率,使新的设计与工艺能及时有效地在各成员间顺利实施。因而,知识流成为继传统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之后绿色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考虑环境问题

绿色供应链监管是环保理念、生产资源的合理应用于供应链不同步骤的融会贯通,不但涉及到供应链自身能源的全面发挥,还得思考在提供环节里所制定的计划会给附近生态环境与周围居民带来怎样的干扰、能否合理利用资源、能否节能减排、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与回收、环境影响是否做出评价等,增加环境保护意识,把“无废无污”和“无任何不良成分”及“无任何副作用”贯穿于整个供应链中。

现代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构

绿色供应链管理要以产品潜在价值为根本,把“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的思想融入其中,全面思考涵盖产品生产资源的来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产品的推广和运作、产品的实际运用于产品的回收再利用的全部环节,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不同的阶段:绿色设计阶段、绿色材料阶段,绿色生产阶段、绿色物流阶段,绿色营销阶段、绿色消费阶段及绿色回收阶段。

(一) 将绿色理念渗入到现代企业文化

企业想要进行绿色供应链监管,最基本的是要打造绿色观念,打破固有的将短期经营收益的目标变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发展计划,把环保工作放在企业生产的头等位置,拉动经济和环节的共同进步。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的运作需要得到全体企业员工的肯定与支持,将绿色观念融合在监管层、掌握层与工作层,借助全体员工的交流和合作,发挥好资讯流(涵盖经济流与成本流的相关资讯)和物流的根本作用;实现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总体功能。在发展的初期,管理层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支持具有决定性作用,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管理层要制定一系列的有关节约资源、减少废物等自身标准,积极提高整条供应链乃至整个行业的环保水平。把绿色理念渗入到企业文化,让企业员工了解企业的环保意识,以期建立共识,促使企业的行为方式发生改变。

(二)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

在绿色供应链的监管中,与优秀的供应商合作能够确保企业绿色供应链的有效实施;供应商的规模确定关系到企业资金消耗的大小,由于新式的合作模式要求降低供应商的规模,进而让短期资金降到最低;同时优质的供应商是绿色供应链的无形财产,可以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所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选择供应商时应该把环境项目纳入自己的评价体系,从而保证与自己合作的供应商都具有相应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还有,因为企业能够就供应商实施训练培养,其培训项目就能够融入绿色观念。借助绿色销售和顾客打下良好基础,并借助产品监管降低运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绿色供应链的制造环节

制造企业在进行绿色供应链监管的时候必须全面思考生态问题与能源资源的耗损,进而通过不同的新颖的生产手段、生产技艺、监管手段,让产品在制作、装饰的过程里,就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使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这也是通常所说的绿色制造。绿色制造要求我国制造业采取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工艺(生产工艺、废物利用工艺、净化工艺)设计、电子科技与信息资源手段等,在企业的生产能力、成本消耗、人力资源等层面都有着严格要求。

我国企业绿色供应链重整与优化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加入WTO,“绿色贸易壁垒”正威胁着我国产品出口,迫使企业必须适应新形势,对已有的供应链进行重整和优化。绿色供应链重整与优化的具体对策如下:

(一)我国企业绿色供应链优化要重视逆向供应链的构建

1.做好逆向供应链的构建,增强反馈机制。逆向供应链表现为把顾客使用过的产品实施回收再分类,其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将还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进行再加工、再使用,其二是将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进行报废。一方面借助逆向供应链得到有实际意义的产品利用资讯,有效地避免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信息失真与放大效应,增强了反馈机制。另一方面,逆向供应链的形成稳固了制造链条,让绿色供应链变成一个完整的环境循环系统,进而拉动经济发展与社会消费的良好进步。

2.供应链“正向”和“逆向”的无缝链接。绿色供应链涵盖由自由规划到实际销售的“顺时针”物流环节与可持续发展的“逆时针”物流环节,二者的无缝链接是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优化重整的关键。在“正向”与“逆向”供应链实现无缝链接的闭环体系中,物力资源需要在衔接过程里得到良好的发挥,将生态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

(二)我国企业绿色供应链优化的生态企业化

生态企业化体现在企业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确定制造步骤,采取低碳、科学、合理、实质、无害、高效与污染最低化的制造模式。采用节能、低消耗、高效率的生产技术,并尽可能做到闭路循环的生产工艺,比一般企业更能高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生产出更多的清洁产品。

1.绿色供应链优化推行生态设计。生态设计的核心理念是在环保与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全面思考产品的价值、作用、制作成本与实际费用的同时,将全部设计分解进行科学规划,让产品与生产流程对环境整体污染与能源耗损降到最低。优化绿色供应链要求这种设计理念不仅要从单个供应链企业的角度来考虑,更应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

2.绿色供应链优化建立生态工业园区。进行绿色供应链监管与生态园区之间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生态园区是以生态生产概念为导向,注重企业内部的生态网与生态链的打造,最有效的增强自已的使用程度,为了完成区域制造卫生,它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它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实现彼此资源的科学性规划。打造好生态工业园区,让绿色供应链监管达到经营收益与环保的共同进步效果,实质性的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共赢目的。

(三)企业绿色供应链的技术支持与数据处理

在绿色供应链监管运作经过里,企业无法借助现有生产技术与能力来实际操作绿色供应链。而这需要企业分析和研发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绿色资料与绿色概念模式,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估体系,提高信息和技术的数据处理,更快速地建立和重组绿色供应链。

1.现代企业需要构建绿色资源数据库。数据共享是完成供应链全面行为规划的基础与条件,绿色供应链监管的数据共享体现在海内外绿色生产手段、绿色物流、绿色品牌、绿色资源、绿色规划体系等相关资料得到共享。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单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很难靠自己的研发和自身的技术积累来实现整个绿色供应链的运作,而且外部环境随时可能对供应链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所以政府与相关机构需要努力营造绿色资源数据库,给绿色供应链监管做出相应的资料与技术帮助。

2.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在绿色供应链的运作过程里,有大量难题需要借助资讯收集与资讯共享等科技手段。打造出一个完善的数据库与稳定的数据共享模式,把绿色资源挑选、绿色制造流程、绿色装饰、绿色储存、绿色物流、绿色推广与回收利用等步骤结合起来,借助电子共享技术达到不同企业间的全面讯息收集和共享。经过这一系列过程,产品在消费后又通过绿色物流回到绿色供应链上游各企业,同时绿色供应链上产生了信息的双向流动。因此,各节点企业通过信息系统管理软件将企业内外部信息的集成构建一个共享平台。实现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与传递,更好的发挥绿色供应链管理优势。

政府对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制定相应的监督惩罚管理措施。长期以来,国家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上明显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条例,但是缺乏强制力,使其只能流于形式,效果差强人意。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相关政策和立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体系并严格执行。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对有污染活动的税赋、减少收入所得的税赋、采取排污费、使用费、排污权交易等做法来使得行为主体的私人成本等于其社会成本。

政府要注意绿色知识的宣传。一般的消费主体是无法区分出来产品和绿色价格等相关问题,所以在面临这一系列问题时,可以通过政府的公共信息方式来解决。政府需要加强一些产品的宣传知识让更多的消费群体了解如何辨识产品。与此同时,需要加强对环保的宣传,最大程度上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培养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把绿色思想贯穿于整个消费活动之中。

综上,由于国内环保观念的深入,环保相关律法、条例的健全与实施、绿色供应链监管体系会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采纳,这表现了当前经济进步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也必将成为代表21世纪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主题,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构建环境和谐型社会。

参考文献:

1.黄慧婷.刍议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J].集团经济研究,2005(9)

2.王能民等.绿色供应链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田中禾等.现代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建构与优化[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

4.红等.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J].物流技术,2010(2)

5.张艳平.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J].中国市场,2007(5)

第5篇:节能有我绿色共享范文

关键词:共享经济;城市发展;绿色交通

0引言

近年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共享经济在城市发展中占有较大规模,共享经济在交通出行领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共享经济时代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可持续发展,其消费方式发生了改变,新型绿色交通需求显著提高,低碳排放和绿色出行已经在城市中得到普及,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共享经济和绿色交通的内涵

1.1共享经济的概况

共享经济主要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将物与非物的使用权通过租、借等方式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中包括劳动力、物品、资源等,使人们能够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共同获得经济红利,其中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电车等都是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共享经济具有较低的经济成本、较高的资本效率以及灵活便捷的操作,能够对闲散资金进行有效整合,使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对资源的浪费情况大幅降低,但也需要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相互信任和自愿共享。共享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定位服务、信息反馈系统和互联网平台等技术基础,高效利用社会资源,合理分配闲散资源,降低消费能力差异和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从而达到可持续和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共享经济活动不仅能够使消费者的传统消费模式得到改变,而且能够给供给者带来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大量的额外收入,同时能够打破行业垄断局面,降低共享经济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品的使用率。

1.2绿色交通的概况

绿色交通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中产生的,能够提高低碳排放和绿色出行,是一种新型的交通发展理念,有利于城市生态发展,推动城市环境保护。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严重,噪声污染、尾气污染、道路拥堵等交通问题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而交通事故还会对人们的出行和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大气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堵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的严重制约。绿色交通的应运而生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绿色交通提倡安全、高效、无污染,不仅可以减少交通拥挤,而且能够降低环境污染,同时能够节省建设维护费,符合城市生态均衡和环境保护的基准,能够使人们的出行达到安全、舒适、便利的目的,进而创造畅通的交通设施和绿色的生活环境。绿色交通能够彻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降低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减少资源浪费,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城市绿色交通的现状

2.1城区土地规划存在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建设城市化时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为了实现长远快速发展,提前规划未来十年的交通用地,导致后期城市交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相关规划人员没有按照集约用地的要求进行交通规划,大量交通用地缺乏科学性,不符合绿色交通要求,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导致绿色交通难以发展。另外,由于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人们绿色出行意愿较低。在大部分城市中,很少看到公交站附近设置自行车停放点或座椅,没有为老龄人和残障人士进行全面考虑。很多公交站台由于暴露户外且年久失修,导致使用功能不全,站台上存在积水问题,在夏季由于挡雨棚过窄很难起到遮阳作用,而且有很多站牌线路被小广告遮盖,不利于信息的获取。在人文设计和情感化设计方面,也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道路上缺少城市文化和本地特色的宣传信息,仅作为城市的交通枢纽,并未让市民感受到环境舒适。

2.2汽车数量逐年递增,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汽车数量逐年递增,交通环境舒适度较低。由于公共交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导致很多市民在出行时选择私家车。虽然汽车数量在增长,但交通道路并未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改进,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交通环境逐渐恶化,道路拥堵愈演愈烈,直接影响到城市空气质量。而且拥堵路段,车辆怠速产生的尾气排放量是正常行驶状态下的2~3倍,造成交通拥堵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2.3慢行交通服务能力差,非机动车辆供应不足。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越来越多,目前形成了“车多路窄”的情况,道路空间逐渐饱和,道路拓宽程度有限,非机动车道被很多机动车占用,城市在道路改扩建时压缩人行道的空间,大大降低了慢行交通的舒适度。与此同时,公共交通线网准点率较低,且分布不均匀,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公共交通分布密集,基本保持在1000m一个站点,而城区的边缘地区则分布分散,站点之间的距离较长,给城市边缘的居民带来不便。大部分城市都有轨道交通,但由于公交与轨道站点之间没有换乘交通,服务能力较差,导致人们更多的选择私家车作为代步工具。近两年新型的共享单车受到人们的喜爱,但由于城市投放资源不均匀,覆盖面较小,导致局部车辆供应失衡,人们对慢行交通服务能力心存疑惑。

2.4共享交通模式漏洞多,缺乏成熟的配套机制。

共享交通作为新兴的一种交通模式,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以及使用方便等特点,但由于管理模式和法律法规存在漏洞,导致很多共享车辆乱停乱放,尤其是在闹市区严重阻碍了市民的正常出行。共享车辆的管理缺乏明确的职责划分,运营过程中缺乏后期维护,车辆报废后没有进行及时回收,共享车辆的押金退还需要较长时间,部分地区投入数量过多,导致供大于求,共享车辆大量堆积,不仅浪费大量的城市空间,而且没有发挥绿色环保的作用。

3共享经济时代下的城市绿色交通发展策略

3.1优化硬件设施,提高绿色出行意愿

想要实现绿色交通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硬件设施。尤其是公交站台,不仅是公交信息的载体,而且是城市形象的展示,需要对车辆行驶路线信息进行清楚的传达,健全信息内容,增大内容字体,定期清洗站牌小广告,使公交站牌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路线信息牌要选择较暗的背景颜色,使用黑色字体,使乘客更容易阅读。设计人员要丰富信息内容,将附近公共场所和换乘车辆信息添加到路线牌中。另外还要将汽车路线地图张贴在站牌宣传栏上,使市民能够根据地图信息选择最优出行路线。在一些城市轻轨中,已经应用智能化站台站牌,通过太阳能板提供电力,智能化站牌可以详细的显示列车信息和车辆时刻表,并具有语音搜索功能,能够查找下辆车到站时间和当前位置,为乘客提供便利,满足乘客各项需求。在公共交通附近,还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安装座椅,设置无障碍通道,安装辅助踏板等,并在车门附近设置专用座,为弱势群体提供良好服务,提高市民的绿色出行意愿。

3.2完善配套服务,发展绿色交通

想要推动城市绿色交通发展,必须完善配套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过车站、地铁口附近建设充电场,满足新能源汽车的需要,增强城市中加气站的数量,改善每年用气不足的现状,使大家有愿意购买油气混合车辆。另外,还可以发展绿色交通运营一体化服务,提供公交与地铁换乘优惠卡,并将共享自行车投放在公交站牌或地铁站口50m以内的位置,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在支付方式改变以往的人民币支付,设置移动支付方式,减少人们兑换零钱的烦恼。对于共享单车的使用给予激励,完成一定距离的骑行后可以给予红包抽奖,提高人们共享单车的使用率。城市交通部门还要积极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大范围投放共享单车,设置试点引进共享电车,建设新能源车辆快速通道,增加城市道路的顺畅度,有效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3.3建立慢行系统,营造良好环境

发展慢行交通系统不仅要与城市经济水平相适宜,而且要对城市的地形和地貌特点进行综合考虑。一是大范围安装自行车租赁系统,使市民能够随时随地的使用和归还自行车,对公共交通未覆盖的地段进行补充,实现无缝接驳,从而达到绿色交通全城覆盖;二是合理规划沿路景观,营造良好的步行环境。在很多城市中,为了满足车辆通行,不断扩宽机动车道,蚕食人行道的空间,导致人们不愿意步行。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加大绿色种植,沿途规划舒适美观的景观,并扩建护城河岸、湿地公园、水库等周边的人行道,为游客创造“友好”的环境;三是在市中心规划步行街,限时段禁止车辆进入繁华地段,鼓励市民步行游玩,有效改善交通问题。

3.4加强人文设计,增强情感体验

城市规划人员要站在市民的角度,加强人文设计,提高出行的舒适度,缓解交通带来的疲惫感。例如在公交车上张贴中华传统美德漫画,在地铁站的LED上播放城市的历史风情,在城市道路上设置具有本土特色的工艺和绿植,使人们在绿色出行过程中能够感受城市的温度和风情,进一步推动城市绿色交通的发展。

4结语

第6篇:节能有我绿色共享范文

关键词: 保障房;共享;和谐;绿色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M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住房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发展,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日渐成为国家住房政策的重点。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的重要图集,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公平是其基本价值理念,这应该也是落实保障房制度基本价值取向。建筑作为耗能大户,据统计2008年时我国城镇住宅能耗已占全国建筑总能耗的26.2%左右,而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处于大规模减少初期,在保障房中进行绿色节能设计,有着政策上的先天优势,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示范效益。当然,促进保障性住房的公平性和推广绿色节能理念牵涉到政策、制度、分配等方方面面,不是一言蔽之。本文从深圳莲塘地块罗湖区保障性住房项目实践出发,仅从设计层面谈谈对着这两方面的思考和认识。

1案例概况

莲塘地块罗湖区保障性住房项目由深圳市罗湖区建设局开发建设,为深圳市重点保障房项目。工程用地位于罗湖莲塘梧桐山脚下,国威路延伸路段将基地分为南、北两块用地。地块东北两侧临规划的市政道路仙桐路,西面为市政绿地和生态小区仙桐渝景,南面为国威路延伸段。 项目用地面积总用地为37298.04平方米,总建筑面161672.16,计容积率建筑面积共约123240万平方米,由10栋高层保障房、1栋多层幼儿园、1栋多层商业组成及地下车库组成。

2方案理念

基于对促进保障性公平性和推广绿色节能理念大的前提出发,在莲塘项目的设计实践中,提出均好、开放,共享,低碳的设计理念,结合保障房自身特点,通过项目选址,产品类型,单体设计和绿色节能一系列策略的运用,试图通过低成本手段,营造绿色节能,和谐共生保障房社区。

3 项目选址和产品类型策略

由于大多数保障性项目选址都存在选址偏远的情况,产品单一的情况,居住者又多为低收入群体,这使得该部分人群居住空间出现聚集化和边缘化,在制度上人为强化了不同社会阶层在空间上的分化,造成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与保障房促进社会公平的社会稳定的初衷不符,更不利于社会和谐。本人亲身参与的几个保障房项目就存在选址偏远,交通不便,存在空置率高或滞销的情况。

从居住模式上也不难看出,如果着眼于将不同收入阶层混合居住,可以通过中高收入群体的影响,改变低收入群体的行为模式,使住宅质量和城市邻里的生活环境质量都得到提升;;同时高收入群体的更明显、更严格的社会行为准则可以规范每个混居邻里成员,从而降低区域犯罪率;最终低收入居民可以得益于更多的就业机会、教育设施、安全性和更好的地区社会服务,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公平和目的。

因此,选址应适宜,产品多样,混合居住是理想的模型。

本项目选址位于罗湖莲塘梧桐山脚下,北面紧靠山体,山体景观资源丰富,使得景观资源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属;北侧和中部道理紧靠市政路,交通便利,便于保障对象选择公共交通;紧靠深圳市重点,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平衡和分配;本项目产品类型基本涵盖了保障房的各个种类,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等;在户型面积上,从1房到3房,在满足国家保障房的标准下,通过精心设计套型配比,满足各层次人群的需求。这样即可以避免产品单一带来的群聚效应,又可以促进各层次人群的沟通和交流。

当然,项目选址和产品类型的选择往往超出建筑师能力范畴,但建筑师如果有机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可以在政策制定层面建言献策,也可以在产品配比上多做优化比较。

4 规划布局策略

4.1布局规划

围绕开放、共享概念,南地块布置公共租赁房,北地块布置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房。并在两个地块的结合部位布置幼儿园、社区居委会、社区警务室、邮政等社区配套设施。所有的保障房均按照塔式高层建筑设计,共分为10个塔楼,保证在立面形象和城市空间的均好性。北地块设计布局采用周边点式围合式布局,围合形成一个中心大庭院,并结合架空层的设置,拓展活动空间和绿化面形成共享空间,使每个住户都能均好的享受小区空间,满足社区实际交流需求;南侧地块成“L”形,地块狭长,为优化节省景观空间及组团绿化最大化,采用“一”字形布局,使楼栋之间无对视。周边布局和“一”字形布局及各个户型均有最佳朝向,内部日照通风良好,从而实现设计的均好性。中间布置的公共配套设施小区住户的同时兼顾对外开放。这样即解决了购物效率,客观上也营造一个平台,促成各类的人流,促进社区的和谐。

4.2单体设计

单体设计是保障房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依据均好性和共享的原则,对户型设计进行多样化的设计, 在保证外观和谐统一的情况下,既能照顾到低收入人群的心理需求,又可以避免失去中等收入人群的吸引力, 满足不同收入群体居住需求,可供不同群体选择的多样性是形成混合居住社区的基础, 还可以一定满足市场需求,降低保障房开发商的市场风险。

本项目共有三种保障房类型,45平米一房的公共租赁房,60平米的2房经济适用房和人才公寓,90平米以下3房的限价商品房,设计以最优的户型配比,结合户型自身特点,公单体设计融塔式住宅的集约与板式住宅的通透于一体,突破了传统一梯多户住宅塔楼的封闭、局促,做到南北通透,电梯厅、楼梯及公共走道均可自然通风采光,户型设计标准上,套内使用空间均统一标准,朝向和景观接近,利于后期管理工作的开展;并且针对保障性住房的特点,依照大小权衡利弊,在户型朝向,功能分区、平面尺度等方面都进行合理的安排精心的设计,均做到全面紧凑高效,确保舒适实用,彻底改观保障房设计粗制滥造的印象。

建筑外观尽量减少楼栋之间的差别,单栋建筑造型设计考虑保障房造价限制的特点,摒弃繁琐的构建,通过有机组织空调位凸窗等必要元素,形成简洁大方的立面造型,整体形象既鲜明、简洁清新、大方,从第一观感上改变人们对保障房的认识,增强对社区的认同,促进小区和城市形象的融合。

4.3景观设计

保障房由于种种原因,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投入上不住,多数保障房社区基本没有景观或者设景观设计粗制滥造,使得整个小区档次较低,造人们对保障房小区的不良观感,丧失了化小成本营造好效果的良好机会。本项目从一开始就重视景观设计,总体上强调整体绿地率和景观设计的均好性,遵循共享和多样的原则。南地块强调景观设计中采取了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手法,丰富了户外空间变化效果,北地块小区设计,规划采用大片集中绿地的方式,结合规划整体布局与步行空间序列,设计了带状绿化空间,使绿化系统贯穿至楼宇之间,使住户尽可能接近绿化、看到绿化、享受绿化。

4绿色节能策略

很多地高价住宅捆绑绿色概念,使得在认识上普遍存在误区,认为绿色建筑就是“高价建筑”。绿色不等于高消费,绿色建筑是一个综合的指标,其实简单说来就是四节一环保,就是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以及环保。只要树立正确的节能和设计理念,通过一些常规的技术应用,在增加不多投资的情况下即可获得很好的节能效果。以本项目为例,通过一系列设计层面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开展节能设计,

节地:在满足容积率和限高的条件下,优化建筑距离和高度比值,创造适宜的建筑密度。高层建筑分为10个塔楼,沿周边点状设置,围合形成一个中心大庭院,在一层设置较多的架空层,拓展活动空间和绿化面,满足实际需求,并结合社区广场对外开放,与周边共享。充分利用地形高差主塔对地下的开挖,做地下车库,实现节地目的。

节能: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地比,利用阳台、飘窗等遮阳措施。点式布局及部分底层架空等措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 选用高效节能电梯等节能设备,绿化种植适应深圳气候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身体无害的植物。设计立体绿化,丰富城市景观,减少热导效应等。

节水:完善系统自动监控设施,对水池溢流等情况发生,系统自动发出声光报警;加强物业管理,定时对管道进行巡查,做到管道漏损及时,加大地面渗透,降低地表径流,将雨水收集,重新加以利用,作为绿化景观用水等,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

节材与材料利用:设计中的四种户型,统一标准,便于装修批量化,所有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商品混凝土,所有砂浆采用预拌商品砂浆。结构施工与装修一次到位,避免重复与浪费。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只要设计理念正确,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并不需要过多的资金投入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就可以达到营造一个构建绿色节能,和谐共生的保障房社区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本项目已通过深圳市绿色建筑铜级认证,国家一星的也在认证过程中,并且本项目也获得了全国保障性住房优秀设计专项奖三等奖,深圳市保障性住房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5 结束语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在我国刚刚起步, 并且处于需要大规模建设的时期,在这个阶段进行建设模式和设计理念的探讨和尝试, 对于今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有着积极的意义。建筑师作为保障房设计活动的实践者,应以更加严谨务实的态度,更科学先进的理念,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推动保障房朝更利于社会公平,绿色节能及和谐共生的方向进行。

参考文献

[1] 基于混合居住的城市毗邻隔离住区更新建筑学报, 2013(03) :535. 杨昌鸣 张祥智 李湘桔

[2] 焦怡雪. 促进居中融合的保障性住房混合建设方式探讨[J] . 城市发展研究, 2007(2) : 45 46.

[3] 田 野, 栗德祥, 毕向阳. 不同阶层居民混合居住及其可行性分析[J] . 建筑学报, 2006(5) : 58 59.

[4] 濮慧娟. 保障性住房设计特色[J] . 上海建设科技, 2009(10) : 11􀀁12.

第7篇:节能有我绿色共享范文

绿色一般来讲是指:节能、环保,《物流术语》中对绿色物流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绿色物流即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绿色物流不仅是一种经济学理论,它更是一种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

2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策略

发展绿色物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需要物流行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运作理念、发展政策、基础设施、系统建设等方面入手,寻求转变。

2.1树立绿色物流全新运作理念

要发展绿色物流,首先必须树立起绿色物流的全新运作理念。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紧迫性的宣传,增强企业、民众的环保危机意识和他们对绿色、低碳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鼓励工商企业改变原有的企业内部独立物流运营模式,积极采用物流外包,开展第三方物理,整合物流资源,统一物流设施,以此来节约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率。物流企业要改变原来的“还钱环保,消费环保”的观念,将绿色环保的理念与资源节约理念相结合,将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相结合,以资源整合促进资源节约,以资源整合促进绿色环保,将资源节约、减废减排作为企业长期且重要的任务来抓。

2.2制定绿色物流规范发展政策

现代绿色物流综合性强;涉及工种繁多,涵盖了:运输、仓储、装卸、货代、联运、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环保等;关联部门繁多,包括: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商务部、信息产业部、海关、环保、工商、税务等;这样的运营环境往往容易导致相关政策规定不统一,各部门有各部门的相关政策,执行起来容易混淆,更有甚者,两部门或多部门之间的政策发生冲突,使得物流企业无所适从。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应该将个关联部门的政策规定进行协调,最好是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统一对物流行业进行管理。这样既可以方便政府职能部门对物流行业的管理,也使得物流企业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方便其了解最新政策法规和最新的行业动向。同时,要使绿色物流健康发展,就必须要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以此来完成对物流行业的规范、监督、激励、管理。例如:立法要对绿色物流中的排污量、资源使用量做一个明确的规范;对职能管理部门的管理监督权限进行明确规定;对物流企业绿色补贴、贷款优惠等的达标要求进行明确规定。

2.3加快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实现绿色物流,完善的基层设施是有效的保障。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合理利用,改建原有的基础设施,通过科学有效的整合,将原有基层设施的规模、布局、功能有机整合,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率;其次,要加快新的基层设施建设,在新基层建设中,我们要站在战略高度,对整个物流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筹管理、合理分配,杜绝重复建设、防止无用建设,以求在基层设施的建设上就能凸显绿色物流的特点,节约资源;再次,要加大物流便利设施的建设,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设施不仅仅可以便利物流,更是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命脉,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力物力投入,扩大物流企业的经营渠道,刺激企业做大做强;最后,加强各种交通网络和各种交通运输衔接基层设施的建设,增强物流企业货物运输的灵活性,从节约、环保上也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节约、环保途径。

2.4促进绿色物流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化建设成为各行各业的工作重点,信息化是绿色物流的重要基层,因此,促进绿色物流的信息化发展势在必行。首先,政府需要引导企业,鼓励企业积极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从技术层面上全面提升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其次,政府应花大力气支持建设一个物流信息平台,将物流企业间的非商业机密信息进行资源共享,构建一个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物流网络,同时,在平台中将物流相关部门的资源进行共享,方便物流企业及时了解情况,并对工作进行调整,例如:与气象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可以使物流企业及时了解各地天气,及时调整运输路线,与交通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可以让物流企业及时了解各地路况,及时调整运输路线。

第8篇:节能有我绿色共享范文

【关键词】

绿色信贷;环保信息披露;新制度经济学

一、引言

当前,我国面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而绿色信贷是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企业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力量。所谓绿色信贷,主要是指银行将贷款用于国家政策所支持的一系列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促进产业升级的项目,使其产生效益的同时,不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前提。

自提出以来,绿色信贷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引导资金流向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今后绿色金融在我国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绿色信贷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后,在我国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面对国外绿色信贷实施中的成功的经验,找出我国绿色信贷实施中的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的解决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二、文献综述

对绿色信贷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学者,但是研究的方面与角度都有很大的不同,即侧重看问题的视角不同。我国的学者主要集中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绿色信贷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银行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意义。苏宝梅(2009)从经济伦理的角度,指出绿色信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绿色信贷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的研究。陈光伟,胡当(2011)研究绿色信贷通过资金形成、资金导向和资金催化三大机制的作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的高级化发展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绿色信贷的环境风险的研究。陈伟光和卢丽红(2011)环境的恶化使商业银行面对更大的经营风险,客观上需要建立一套银行自身的环境风险管理系统。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完善我国的绿色信贷。张秀生和李子明(2009)通过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的博弈模型,提出了能够完善绿色信贷的政策主张。

绿色信贷制度的研究。李建勋(2011)提出在丰富和完善绿色信贷制度内涵的基础上,应通过健全激励机制,创新绿色信贷监管体系,健全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完善农村信贷制度等对策建议来推动武汉城市圈绿色信贷制度的建立。

虽然已经有很多人对绿色信贷进行了研究,但是研究的方面与角度是不同的。从制度的角度对绿色信贷实施的过程中的问题的进行分析无疑是站在一个比较独特并且比较高的角度,这样有利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原因,更加有利于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使绿色信贷在我国更好的发展下去。现在站在制度的层面分析的人较少,并且研究也不构成体系。因此本文将从绿色信贷的制度方面,通过国内外绿色信贷实施中的比较,找出差异,分析我国绿色信贷制度层面上的问题,并且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三、国内外绿色信贷制度现状的比较

(一)产生背景的不同

1.我国经济发展中环境的压力与政府的推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经过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和宣传,加大推行的力度,绿色信贷被一步步地在我国推动发展,积极创新试点,并逐步的被大家所认知,得到重视。

2.国外市场与社会责任运动的推动

节能环保法律政策为银行业带来压力与机遇。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充分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出台相应的法律规范以及财政金融激励政策,通过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并鼓励资金投入到节能环保的业务当中。

(二)实施中手段的不同

1.以行政手段为主,约束性与激励性机制均不足是我国绿色信贷实施的特点

在绿色信贷具体的实施中,主要是以行政手段为主,以政府、银监会、发改委这种国家部门一些限制性的或者是约束性的政策。并且很多都是原则性的规定,根本就不具有实际的操作性。

2.国外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约束性与激励性机制兼备

为实施绿色信贷制度,国外综合运用了法律、经济、技术和市场等手段,有约束性的、激励性的措施。在法律上,有较好的法律保证环保措施的实行。同时,国外的市场机制也很健全,对绿色信贷的实施有较好的约束性。

(三)环境信息机制的不同

1.我国环境信息的收集、披露、共享、处理机制存在缺陷

尽管目前已有原国家环保总局与银监会在2008年签订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协议》以及环境保护部与人民银行在2009年下发的《关于全面落实绿色信贷政策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但在实施中依然存在下列问题:

(1)银行对企业环境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不足。

(2)国家并没有统一要求和规范银行业披露“两高”行业的贷款数据,导致银行目前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处于自愿状态。

(3)体制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使环保部门执法不严,导致大部分的企业环境违法没有披露查处,更没有报送至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

2.国外发展基础好,环境信息的收集披露沟通机制较好

(1)金融机构重视环境金融人才、信息技术的完善。

(2)金融机构重视环境信息的披露。有些出口信贷机构受国家信息自由法律的规定约束,必须披露更多的信息。除了对公司的贷款,为政府和国企所提供的贷款的细节也应公布。

(3)由于法律责任的明确和监督机制的完善,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都有压力和动力对环境信息进行较好地收集、披露和沟通。

四、我国绿色信贷制度中的问题

(一)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1.对企业和银行的约束机制都不完善

当前我国环保政策主要是落实到产业政策上,在没有硬约束的情况下,这些高污染企业并不会花费高成本治理污染。在监管部门未对商业银行采取环保要求的情况下,向高污染企业放贷是大中型商业银行支持经济发展甚至是同业竞争的必然结果。在外部政策法律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和银行都没有外在的约束去落实绿色信贷。

2.对企业和银行的激励都几乎没有

对于“两高”企业来说,在没有足够激励的前提下,无论是污染治理还是产能转换,从短期来看都是高成本、低收益投资。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面临绿色信贷政策操作性不强、人才和技术不足困境。在没有相关激励机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当前推行绿色信贷的动机就没有了存在的根基。

(二)环保信息披露沟通机制不健全

1.环保信息披露不足

当前中国还未建立起完善的环保信息披露制度,现在并没有要求银行对贷款企业的环保信息进行披露。同时,国内商业银行还没有使用环境信息后的反馈机制,以及环保部门间没有真正做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

2.环保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

在银行与环保部门之间没有很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本身银行去进行环保的测评是不现实的,也是高成本的。但是由于信息沟通的不健全,银行在了解贷款企业的环保信息时就存在着巨大的交易成本与低效率,这显然是对银行自身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三)绿色金融支撑体系尚不健全

主要是指包含政策、技术、人员在内的绿色金融支撑体系尚不健全。在政策方面,因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有些方面规定的过于粗范,甚至有些很重要的方面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在技术的层面上,由于评估环境信息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也对技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绿色信贷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更高知识的人才来适应政策的发展,积极了解国外先进的做法并且吸收加以借鉴,但是我国确实缺少这方面的人才。这些大的方面体系的不健全,成为了绿色信贷的推行的瓶颈。

五、可行性建议

(一)健全绿色信贷法律保障机制

为绿色信贷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不仅包括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立法,制定更为严格的节能减排要求和更为严厉的处罚措施,也包括完善绿色信贷相关立法,对金融机构的环保义务提出更为严厉的要求与相应的监控惩罚措施,真正做到法律应有的约束的效力。

(二)强化激励,完善利益平衡机制对绿色信贷的推行,不能够只强调法律的约束,而应该约束与激励并存。因此,必须首先明确银行、环保部门以及企业各自的职责。对于在绿色信贷推行中旅行职责好的部门应该积极的鼓励。不仅仅是精神方面的鼓励。而更加应该整合政府与社会资源,通过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结合,加大正向的激励程度,在动态均衡过程中实现社会总福利最大化。

(三)建立有效的环保信息传导机制

由国家环保主管部门和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牵头组建全国统一的企业环保信息数据仓库,明确地方政府环保主管部门、环保直属系统和商业银行各自在数据库建设、维护和使用中的职责。

(四)建立“绿色人才”储备与培训机制

无论是进行政策与技术分析的研究型人才,还是承担环境风险评估的复合型人才,都是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必需储备的人才。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人才储备。

六、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外绿色信贷制度层面上产生的背景、实施中的手段和环保信息机制的对比,发现我国绿色信贷在约束激励机制,环保信息的披露共享以及绿色信贷支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阻碍了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由此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加强我国法律的约束机制,提高环保信息的共享程度等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的绿色信贷的实施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宝梅.绿色信贷: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J],济南大学学报,2009(2):12-14

[2]陈雁.绿色信贷:金融服务调控环保行为的新篇章[J],环境保护,2008(8):20-22

[3].浅谈“绿色信贷”与环境风险管理[J],经营管理者,2008(9):73-76

[4]陈伟光、胡当.绿色信贷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与效应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12-20

[5]王建华.“绿色信贷”与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37-42

[6]杨劬,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的节能减排机理分析[J],学术论坛,2011(10):126-130

[7]陈伟光、卢丽红.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外部障碍与环境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3):66-76

[8]胡乃武、曹大伟.绿色信贷与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J],经济问题,2011(3):103-107

[9]董利.绿色信贷体系建设和风险防控[J],中国金融,2012,(10):64-65

[10]张秀生、李子明.“绿色信贷”执行效率与地方政府行为[J],经济问题,2009(3):87-90

[11]李庶泳.金融支持节髓减排的合理边界:济宁个案[J],金融发展研究,2009(1):38-40

[12]曹洪军、陈好孟.不确定环境下我国绿色信贷交易行为的博弈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2):17-22

[13]李建勋.试析武汉城市圈绿色信贷制度的完善[J],湖北社会科学,2011,(8):71-74

[14]古小东.绿色信贷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金融与经济,2010,(7):19-21

[15]张静、高鑫.关于加快推进积极绿色信贷制度的思考[J],北方经济,2011,(11):77-79

[16]樊志刚,李卢霞.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政策环境分析及业务创新路径探讨[J],金融改革,2012,(9):11-16

[17]卢瑾.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制度分析[J],商业银行,2012,(10):62-64

[18]燕娥.完善绿色信贷政策体系[J],中国金融,2012,(10):70-72

第9篇:节能有我绿色共享范文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倡议书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倡议书不是对某个人或某一小集体而发的,它的受众往往是广大群众,或是部门的所有人,或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甚至是全国人民。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倡议书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绿色出行建议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绿色出行建议书1

各位市民:

植树造林,绿化家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参加义务植树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更是每位公民光荣而神圣的职责。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更与每位公民的生活福祉息息相关。

为进一步改善和恢复元谋脆弱生态,建设绿色家园,贯彻落实“组织实施好元谋生态规划,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努力实现天蓝、水清、山绿、城美,探索实践绿色崛起之路、生态发展之路”精神,特向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学生、企业家及所有热爱、关心、支持元谋国土绿化的社会各界人士,发出倡议:

一、积极响应号召,争做绿色家园的“传播者”。

植树造林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大事。要自觉树立植树造林、关爱自然、善待环境、节约资源的发展理念,大力宣传植树造林和城镇美化绿化的重大意义,宣传全民义务植树的公益性、义务性和法定性,宣传植绿护绿、爱护环境、善待自然、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增强全民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植绿护绿、共建共享绿色美丽元谋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主动参与,争做绿色家园的“践行者”。

投身新一轮绿化元谋大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山水田园融合、生态宜居元谋的美好蓝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各级各单位和广大公民要从我做起,掀起全民义务植树造林行动新高潮,为“创建绿色家乡,共建美丽元谋”出一份力、建一份功。迅速行动,通过捐赠苗木、义务植树、认建认养、树木保护、植绿宣传等方式,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义务植树和造林绿化活动,亲手栽下一棵树,亲手植下一片绿,自觉履行植树造林法定义务,迅速掀起植树造林高潮。

三、积极开展活动,争做绿色家园的“实施者”。

各级各部门要发动和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在积极捐资做好全县义务植树的同时,结合本部门、单位工作职能职责,分步逐年实施管辖范围和单位办公场所绿化、美化。各乡镇要统筹规划好本乡镇辖区内国土绿化,认真做好政府所在地近山面山植树造林;鼓励引导群众开展乡村绿化、庭院绿化和道路绿化。您可通过认捐、认种等方式参与“回赠母校一棵树”、“回报家乡一片林”、“家家多种几棵树”和“绿色乡村”、“绿色乡镇”创建活动;也可参加单位、团体、民间组织开展的各类义务植树活动,栽植“希望树”、“幸运树”、“理想树”、“友谊树”,建设“青年林”、“巾帼林”、“纪念林”、“家庭林”、“公仆林”,以树寄情、以树铭志、奉献绿色,为家乡添绿,为元谋增彩。

四、积极呵护绿色,争做绿色家园的“保护者”。

植绿护绿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我们都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森林,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生态”,关爱绿色生命,呵护树木花草,保护绿化成果;多种一棵树,多植一片草,不侵占绿地林地,不将火种带入林区,不盗砍滥伐林木,做一名爱绿护绿的保护者。

植下一棵树苗,播种一片绿色;栽下一棵小树,种下一份希望。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全县义务植树活动中,争做绿色文明使者,争当环境保护志愿者,为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元谋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把广袤群山变为绿水青山、促进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变为推动元谋跨越发展的绿色财富。

让我们携起手来,创建绿色家乡,共建美丽元谋!

绿色出行建议书2

全市青年党员、团员: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吹响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号角。近年来,沈阳市推进实施了《绿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生态屏障保护规划》,团市委广泛发动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连年开展“保护母亲河美丽中国梦”全市党团员义务植树统一行动日活动,号召广大青年积极履行植树、绿化义务,在全社会营造“从我做起建设美丽沈阳”的浓厚氛围。全民植树,人人有责;义务植树,青年带头。为此,我们发出倡议:

一、积极植树绿化,争当义务植树的“排头兵”。

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是建设美丽沈阳的重要举措。全市青年党、团员要带头行动,自觉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为广大市民和群众作出示范表率。积极完成市委、市政府《绿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要求,通过人人参与植树,切身感受到造林艰辛,成活不易,成绿更难,绿化成果来之不易,形成全社会全民“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我市掀起全民造的义务植树新高潮。

二、努力引导带动,争当种树护绿的“宣传员”。

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形成“人人种树、家家护绿”的良好格局,需要全员参与,全民协力。全市青年党、团员要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生态战略思想,深刻认识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对于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和建设美丽沈阳的重要意义。在企业、机关、高校青年中积极宣传义务植树活动的全民性、法定性和义务性,带领身边更多的人投身植树行动,把全市人民“盼生态”、“要生态”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共建共享的'统一行动。

三、强化管护责任,争当植树履责的“领头雁”。

义务植树造林要按照造林绿化属地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造林绿化责任制度,做到包栽、包活、包管护、包成林,并实行认栽、认建、认养、认管的管护责任制,确保义务植树成活率。广发发动青年成立养绿、护绿志愿者服务队,做到栽一棵,活一株,植一片,绿一片,提高全民义务植树的实效。

四、自觉保护环境,争当美丽沈阳的“守护者”。

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及千秋。全市青年党、团员要从“理解绿色真谛、关爱绿色生命、保护绿色家园”的环境保护的高度,多形式更有效地履行植树义务,将环境保护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让植树绿化和环境保护成为建设美丽沈阳的自觉行动。

义务植树、青年当先,美丽沈阳、全民共建。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为建设山更绿、水更清、地更净、天更蓝的生态环境贡献青春力量。

绿色出行建议书3

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广大市民朋友:

万木吐绿,大地回春,又逢植树好时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抓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坚守生态底线,深入开展新一轮“绿满梅州”大行动,广大市民自觉植绿爱绿护绿,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掀起义务植树造林高潮。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创森林家园,共建生态梅州,在第_个植树节即将到来之际,倡议全市各团体、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广大市民、农民、学生、海内外乡贤、企业家及所有热爱、关心、支持梅州绿化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号召,积极投身到新一轮“绿满梅州”大行动中来,为维护我市的生态平衡、擦亮生态良好的梅州名片出一份力、建一份功。您可通过认捐、认种、认养等方式参与“回赠母校一棵树”、“回报家乡一片林”或者“万村绿”创建活动;也可自行在荒山或城镇、村庄、庭院、小区、路边、山边、水边、房前屋后等任何适宜的地方植树;还可参加单位、团体、民间组织等开展的各类义务植树活动,或者结合家庭、个人有纪念意义的事件、活动种植各类纪念树、纪念林,以树寄情,以树铭志,奉献绿色,为生态梅州增色添绿。

植绿护绿是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我们倡议:

广大市民朋友自觉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多种一棵树,多养一盆花,多植一片草,自觉践行低碳生活,共同守护我们的森林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相约郊外,共同为明天种下一抹新鲜的绿色,踊跃投身到“绿满梅州”大行动中来,努力让梅州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以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梅州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富庶美丽和谐幸福梅州贡献一份力量。

绿色出行建议书4

各少先队中队及全体同学们: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又是一个明丽的秋天,新的学期,新的起点,新的挑战。再过几天就是共和国63华诞。为了美化环境,净化校园,营造一个干净、整洁、和谐、文明的校园。学校少先队特提出:“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口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做校园文明先锋。向全体师生发出如下倡议:

1、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做模范中学生。

2、爱护学校一切公共财物。

不践蹋草坪,不攀枝折花,爱护花草树木。不刻划桌椅,不故意损坏门窗、安全指示、开关及其他公物。

3、净化语言环境,不说赃话、粗话,不在走廊内追逐打闹,使用礼貌用语。

4、上下楼梯讲秩序,真正做到“礼让右行”。

5、校园内课间不吃零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及废弃物,主动捡起别人丢在地上的垃圾。

6、让绿色走进班级。

班级内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整齐;主动清理地面和墙壁上的污垢。

7、以节水、节电、节粮为荣,随手关紧水龙头,节省每一度电,每一滴水,珍惜每一颗粮食。

8、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能源,维护环境整洁。

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人人都希望生活在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文明环境里,同学们,我们是学校的主人,让我们行动起来,自觉增强保护校园环境的意识,让知识在健康的环境中传播,让美好的青春在纯净中飞扬!让我们一同努力,唱响文明的主旋律!

绿色出行建议书5

广大业主朋友们:

小区是我们自己的小区,家园是我们自己的家园,保护好小区环境,维持好各自楼道的卫生,是我们大家共有的责任。

环境整洁、楼道干净、空气清新能促进业主朋友们的身心健康,能提高小区的良好形象,能融洽邻里之间的关系,同时又能使我们每个业主朋友享受到好环境催生出来的喜悦心情。

现在我们的小区环境卫生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路面、走道不时有烟头随地抛洒,有的楼道内堆放过多杂物,这样对行走有诸多不便,尤其给上下楼梯的老年人造成了许多困扰,对于这些薄弱的环节需要大家共同关注、逐步改进。

为此,特向小区广大业主朋友们提出以下倡议:

一、共同关爱小区环境,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逐渐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人人爱护小区种植的花草树木,促进小区绿化工作。

三、人人关心,户户参与,为自己为邻居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楼道环境。

四、人人关心和爱护小区内灯光照明设施和消防灭火设施等公共设施,对毁坏公共设施的不良行为要进行劝阻、制止。

五、人人都要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丢乱倒生活垃圾的好习惯,以实际行动支持保洁员的工作。

六、对于游商或闲散人员在小区内游荡、贩卖采取抵制的态度,不与其进行商业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