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方案范文

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方案精选(九篇)

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方案

第1篇: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方案范文

抓紧构建三维档案安全管理体系,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促进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的档案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工作者都在积极探讨和推进这项工作。湖北省档案局(馆)在探索和实践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始终把档案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把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湖北省档案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认真贯彻落实档案安全有关法律法规,以强化档案工作者的安全责任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为前提,以加强档案安全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健全和落实档案管理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制度为重点,狠抓定岗定责、硬件建设和制度保障,逐步形成了以职责明确、制度完备、齐抓共管、综合全面为特色的三维档案安全管理体系。

一、狠抓教育培训。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安全责任意识

档案工作者是三维档案安全管理体系的主体。档案工作者思想素质的好坏、安全责任意识的强弱,对能否做好档案安全管理工作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确保馆藏档案的完整安全,杜绝档案损毁、丢失、失泄密事件的发生,是档案馆工作的第一要务。在构建三维档案安全管理体系过程中,首先必须联系实际对全体档案工作者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增强档案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安全责任意识。

按照国家档案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的要求,湖北省档案局(馆)把档案安全管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把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责任意识作为构建档案安全管理体系、强化档案安全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档案安全事故的首要任务,结合开展“作风建设年”、“加强政府执行力大讨论”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大型活动,下大力气进行思想教育和作风整顿,强调档案工作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形势,克服被动和消极的档案安全意识。坚持不懈地把档案安全融人档案部门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倡导“以馆为家”、“确保馆藏档案的完整安全”精神,要求每一位档案工作者自觉履行档案安全管理职责。

1 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湖北省档案局(馆)始终把档案安全放在首位,认真贯彻实施《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档案法律法规,把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湖北省档案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确保国家档案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局(馆)党组成员和各处室负责人严格执行档案安全“一岗双责”制度,把档案安全作为机关建设一件大事,纳入局(馆)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局(馆)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局(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有关部门具体实施、机关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档案安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做到了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管。每年局(馆)党组书记都与各处室主要负责人签订责任状,并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处室把档案安全作为干部年度工作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处室全力抓、处室之间配合抓的齐抓共管格局。

2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强化档案安全责任意识。抓好档案安全工作,宣传教育引导是关键。局(馆)充分利用宣传栏和大屏幕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档案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表彰档案安全工作方面的先进典型,反映和交流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经验,积极引导处室和职工重视档案安全工作,树立“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档案安全意识。

3 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档案安全管理水平。一是认真学习有关法规和重要文件,增强档案安全意识。先后组织开展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条例》和《突发事件应对法》、《加强国庆安全保卫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通知》等学习活动。二是强化保密教育,落实安全保密承诺,三是加强消防培训,提高防火意识。定期举办消防安全教育图片展览、特邀省消防专业技术人员来局(馆)进行消防安全常识讲座和疏散逃生演练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全体干部职工的消防技能,增强了主动抓安全、切实保安全、用实际行动搞好平安建设的积极性,四是加强对全省档案系统档案安全管理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提高了全省档案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安全保密意识,促进了持证上岗制度建设,为确保档案管理和利用安全奠定了基础。档案工作人员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和培训活动,理论素养和思想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工作作风明显好转,业务能力明显提高。

二、完善安全设施,构筑档案安全管理体系的物质基础

配备和完善必要的档案安全设施是构建三维档案安全管理体系的物质基础。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应用,档案工作方式、安全管理的对象、安全设施及技术装备都在发生重大变化。档案的保管利用已由主要依靠传统人工操作方式去完成,发展为主要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实现;安全管理的对象已由以传统纸质档案为主,发展为以数字化档案为主,档案安全设施设备也已由以传统实物档案安全设施设备为主,发展为以电子档案安全设施设备为主。这就要求档案部门不仅要配备对纸质档案等实物档案的存储、传输和服务的档案安全设施,管理好传统的纸质档案,还要配备对电子文档的安全设施,肩负起管理好电子档案的使命。

目前,自然灾害、电磁干扰、电源故障、线路中断、设备被盗被毁及人为操作失误等各种因素,仍然时刻威胁着档案的安全。同时,由于我国的档案信息化网络建设处于内网、专网和外网同时使用阶段,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水平有限、应用尚不够全面,病毒侵袭、黑客攻击等人为恶意破坏因素大量存在,致使档案信息网络管理系统还非常脆弱,极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破坏和威胁。因此,配备和完善必要的档案安全设施,增强档案抵御外界环境危害的能力,仍然是保障档案安全的基础性措施。

近几年来,为了构建三维档案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档案安全,湖北省档案馆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强化了“物防技防”。2009年,局(馆)投资925万元对办公区和档案库房的消防系统、供电设施的进行了更新改造,基本消除了电线老化和负荷过重可能引发火灾等隐患;添置档案查阅电子监控系统,对档案查阅室、复印室等重点区域进行全程监控,安装安全防盗预警系统,对馆藏珍贵档案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监控防护。更新灭火器62个,并对旧的报警装置进行定时维护;落实检查整改措施,对检查发现的薄弱环节、重点部位的安全设施进行了修缮与加固。

2010年,省档案馆办公区和档案库房的防盗监控、温湿度、防雷等系统更新改造项目已获省发改委批准立项,投资38097元,正准备实施。

根据国务院及有关安全保密部门的网络安全规定,湖jE省档案局(馆)对可能的局(馆)内网络和国际互联网进行了物理隔离,严防不宜公开的内部档案信息通过网络连接泄露到外部公众网。为有效避免自然灾害、非法访问、非法操作、病毒侵袭等可能引发的档案信息数据受损,采取系统安全防范对策,配备磁盘阵列等设备。为确保数字档案馆的安全运行,还建立了数据冗灾备份系统。

三、建章立制,构建档案安全管理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档案安全制度,形成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是促使档案工作者自觉遵守纪律,自觉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的重要保证。湖北省档案局(馆)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档案安全工作的各个环节,先后制定T--系列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档案安全制度,形成了用制度规范管理、按规章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明确各岗位的安全责任,促使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落实到位,对确保档案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严格执行制度

加强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使广大档案工作者了解有关制度,增强制度意识,营造良好氛围。发挥领导干部带头表率作用,要求各级领导不仅带头遵守制度,自觉用制度约束自己的言行,同时要敢抓敢管,督促分管部门和单位严格落实制度。建立健全督办机制,强化对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处置突出问题,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对于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人员不到位或因忽视预防、疏于管理等造成档案安全责任事故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和领导者的责任。要严把“六”关:

一是严把安全隐患排查关。落实分析排查制度,做到每月各处室上报一次安全隐患自查整改情况,由保卫部门及时排查整改。每季度由分管安全的副局(馆)长,主持召开一次各处室安全负责人参加的矛盾排查与安全形势分析会议,及时掌握情况,妥善处置,做到隐患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在第一线解决、作用在第一线发挥。

二是严把档案库房安全管理关。局(馆)长每月都到档案库区检查《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做到及时发现、解决安全问题;按照档案库房保管安全要求,注重物防技防有机结合,严格落实“九防”(即防火、防盗、防泄密、防高温、防潮、防有害生物、防鼠、防紫外线光、防毁坏);特别做好灾害性天气期间的库房安全检查。

三是严把档案对外利用安全关。严格执行国家档案保密开放利用规定,严格控制涉及政治、经济、国防、外事、知识产权、隐私等档案的安全解密开放;严格办理档案利用查阅登记与出库入库手续,防止失窃毁坏。选用5名素质高的专职人员,专门负责档案对外利用服务工作。

四是严把档案整理安全关。为了加速电子档案对社会的开放利用,局(馆)今年加大了数字化建设力度,在档案整理中,把防火、防盗、防泄密、防毁坏等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选用合格的档案整理人员,并对其进行审查登记和安全保密教育,档案整理场地设置在局(馆)办公楼内,达到档案整理不出大楼、场地禁止吸烟、整理工作房有防盗网等安全防范要求,严格电子档案数据及时备份转存和入库安全保管,并加强电子加工设备管理和电子档案数据清理,防止失窃和泄密事件,严格档案出入库数量登记和对档案整理后入库案卷页数的检查,防止发生失窃毁坏档案事故。

五是严把基建施工安全关。局(馆)在消防和供电系统改造、档案防磁库及展览大厅等改造项目施工中,针对项目多、时间长、人员杂和档案安全管理要求高等实际情况,采取了有效管理措施;制定了《局(馆)基建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及管理规定》、《档案馆库安全管理规定与细则》等安全制度,明确了一名局(馆)领导负责基建施工和安全管理,并要求基建办、行保处、保管处在安全管理上做到任务明确、协同配合、分区管理、督促落实;加强施工人员管理,基建办和行保处共同负责施工人员的个人资料登记并办理出入证件,基建办和保管处共同负责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跟班安全管理和监督,加强库区现场施工安全管理,要求在档案库区启用电焊氧割等施工设备时,必须经基建办和行保处批准,并共同派人到场,清理施工现场物品,准备灭火器材,严格执行施工操作程序,切实杜绝火灾隐患;严格执行基建工程安全报批程序、建筑设计规范,落实消防等部门的批复要求,做到了手续完备,设计规范,杜绝事故,安全达标。

六是严把内部安全关。在内部安全防范方面,坚持局(馆)领导在特殊时期、节假日带班值班;局(馆)配备7名安全保卫工作专职干部,实行保卫干部日常24小时昼夜值班;加强办公区域安全管理,严格执行保安值班巡查制度,并与专业保安公司合作,聘请了4名专职保安人员,对局(馆)大院实行24小时昼夜巡逻值班。

2 立足实际,开拓创新。不断完善三维档案安全管理体系

制度建设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随着情况变化和工作实践的不断深入,应有针对性地做好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构建三维档案安全管理体系,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现制度建设的与时俱进。2009年以来,在构建三维档案安全管理体系的实践中,湖北省档案局(馆)按照“落实制度,创造条件,确保档案安全管理机制的平稳运行”的要求,及时总结经验,不断修订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切实提高了三维档案安全管理体系的实际效能。

一是湖北省档案局(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国家档案局《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了《湖北省档案局(馆)突发事故及灾害应急预案》。该应急预案在坚持档案优先、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基础上,从组织领导体系及相关处室和人员职责、应急保障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明确了启动条件和奖惩措施,加大了执行的力度。

二是结合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创建”活动,局(馆)先后研究制定了((2009年度局(馆)综治工作要点》、《局(馆)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局(馆)保密工作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并对《湖北省档案局(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保卫工作实施细则》、《湖北省档案局(馆)突发事故及灾害应急预案》、《湖北省档案局(馆)政务快捷反应机制实施方案》、《档案馆库安全管理规定与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了认真修讯这不仅保证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章可循,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安全防火、防盗、防泄密等安全管理工作。

第2篇: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项目档案 事前介入 事中控制 事后验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6-144-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在工程项目从立项、设计、施工到最后验收过程中,必然形成大量的工程项目档案材料。2006年6月14日,国家档案局,国家发改委下发了《重大建设项目验收办法》,从项目档案的形成到验收提出规范操作流程。对于企业来讲,保证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质量,是保证今后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技术性和管理性措施,为此,建立企业工程项目档案质量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1 建立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虽然档案部门要求对工程技术档案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但由于有些企业的个别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档案质量管理意识淡薄、工程项目档案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档案业务人员专业水平不够规范,从而使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一直不够规范和细致,并由此造成工程项目档案收集不够齐全,管理不够规范,保管不够完善,缺乏长效性、规范性和实用性,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少麻烦。为此,只有建立程序明晰、制度完备的管理体系,使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由“人治”向“法治”的轨道过渡,才能确保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质量。

2 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体系的构成

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时间跨度一般较长,参与的单位也较多。因此,对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必须实施事前介入,事中控制,事后验收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并应由档案管理部门、专业主管部门及项目建设、设计、施工和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实施。

2.1 提前介入机制

对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必须在工程立项时就提前介入,并对今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档案工作计划和方案,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作提前准备,防止“亡羊补牢”。

(1)建立健全组织和制度。作为建设单位,必须将档案工作作为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议事日程,并开展档案材料的收集,同时应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明确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归档范围、质量和进度要求,组织和经费保障等。健全工程档案管理制度,制定工程项目峻工资料的编制和移交办法、档案分类编号方案、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等规范性文件。

(2)工程招标内容应包括文件材料形成、归档等管理要求、峻工文件材料的编制水平应做为选择施工、监理单位的依据之一。在进行勘测、设计、施工、管理以及设备采购时,也应有工程项目档案移交的明确要求。

(3)加强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工程文件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监督。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方面的档案工作人员要落实到位,明确责任。建设单位档案员一般负责收集工程前期资料、工程管理资料,并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负责本单位工作范围内档案工作;建设单位应在施工合同和管理合同中对工程项目档案的管理作出明确规定,并辅之以经济手段加以保障。管理单位应负责监督施工档案的管理情况,审查竣工档案的质量。

2.2 事中控制机制

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应将档案工作与工程实体的建设同等重视。

(1)开工时应明确各参建单位档案员,建立档案管理网络。印发有关工作标准,召开专项会议,举办业务培训,提高全员档案意识,统一档案管理标准,规范档案员业务素质,明确施工、监理等单位工作职责。

(2)档案工作应贯彻建设过程始终。建设单位在检查工程进度、质量时,应同步检查档案工作情况,对已产生的档案资料的形成、管理进行监管,对现场的资料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在进行单项工程验收时,应验收归档文件材料的完整度和整理质量。最好利用现代化手段,通过网络化的项目管理系统或档案管理系统监控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档案的形成与管理情况,还应将档案工作与经济责任结合起来,在工程计量支付时,考核施工原始记录和质量评定资料的形成与管理情况,对于未能按要求完成竣工文件编制和整理工作的,扣发其工程质量保证金。

施工单位现场资料管理人员应严格规范各种施工记录的填写,并经有关责任人确认。有关责任人在确认时应仔细核对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规范性,无误后方可签字。

(3)监理单位须将档案工作纳入监理工作范围。监理单位应对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施工文件资料不完整、不准确、不规范的情况及时指出。改进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施工。在进行单位、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时,同时评定文件资料的形成质量和完整程度。监理单位作为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控制者,必须明确其对档案工作的监督职责,这是建立工程项目档案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

(4)重视视听档案的收集和归档。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势必带来档案载体的变化。因此在施工阶段,各单位的资料管理人员一定要重视录音、录像、照片、光盘、磁盘等特殊载体的视听档案的收集,因为它们更简单、直观,记录更真实、迅速,具有较强的客观性、透明性和不可替代性。

2.3 竣工档案的编制与验收

工程完工时,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一定要编制好竣工档案。如果设计单位不再出具竣工图,有关人员要依据实际施工情况对施工图加以修改、并加盖工图章。此时,各种工程资料已全部形成,档案管理部门和人员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工程资料进行归档审核。审核的内容通常包括:

(1)审核文件、资料的有效性。文件、资料必须是原件,这是由档案的凭证性决定的;同时要看文件上签名、盖章是否完整有效。这是工程文件合法性、有效性的标志。同时审核视听档案是否能有效使用。并标明存储格式。

(2)审核文件资料的形式与内容。资料用纸、用墨必须规范。纸张过脆、过薄、酸度过大,或用圆珠笔、铅笔、纯蓝墨水、复写纸等字迹不耐久工具书写,或用不合格金属器装订,都不利于档案的保存。不能出现随意涂改的现象。各项内容填写完整,并能够反映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详细情况。工程项目建设的承建单位须根据国家标准要求,使用统一的资料格式和标准图纸格式,实现资料标准化、规范化。

(3)审核竣工图与实际的一致性。竣工图是今后工程的管理、使用、维护、维修、扩建等的重要依据,必须与实际竣工后的工程相符。要审核签字、盖章手续是否完备,是否规范。必要时需有工程技术人员参与。

审核完毕后,最好将平时同步归档的项目档案系统汇总,全面审核一遍,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最后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组织档案专项验收,并将验收中出现的问题和专业主管部门组织档案专项验收,并将验收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整改,完善档案的质量,确保顺利移交。

第3篇: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方案范文

在当前我国自然灾害和频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提速、信息技术应用导致数字档案信息大量产生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各级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应对敌对势力觊觎和窃取我国核心档案信息资源的客观需要,是应对近年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对档案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客观需要,是应对社会转型期出现多发现象波及和威胁档案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应对公共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推进导致档案信息安全矛盾凸显的现实要求,是应对新技术广泛应用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安全带来的新隐患新挑战的必然选择。

从档案管理工作实践的维度来看,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涉及档案收集、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贯穿于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物化在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设施以及制度、技术、人员等诸多支撑要素来看,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系统工程,统筹考虑和谋划,全方位地整体推进。

一、加强涉及档案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档案馆库是保障档案安全的重要屏障。加强档案安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档案馆库建设,改善档案馆设施和档案保管条件。在档案馆库建设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抗震烈度、防火等级等方面的刚性要求。目前,在国家即将启动中西部档案馆建设工程的大好形势下,我们档案部门要抓住机遇,充分考虑坚固、安全、环保、实用等因素,严格遵循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把档案馆库建设好,筑起保障档案安全的坚固防线。在设施设备方面,《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副省级市以上国家档案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有关视频监控、门禁、火灾报警、消防、温湿度监控、恒温恒湿、周界防护、电子巡查、通讯、计算机安全等系统建设的新要求,是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涉及档案安全工作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起长效机制,确保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一手抓建章立制,一手抓贯彻落实,同时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两个方面下工夫,不能有“椰子效应”,即在政策的“硬包装”之下存在一个执行的“软内核”,从确保国家核心信息资源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完善各项涉及档案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并认真付诸实施,把安全至上的理念物化到档案管理各个环节中去。

完善突发事件应对制度,建立危机预防与危机管理机制,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损毁和影响的能力。按照《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的要求,根据各单位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对所能设想到的各种突发灾害、突发社会事件到来时怎样抢救、保护档案制定出方案,以便紧急情况发生时按预案办事。每年不定期按预案进行演练,以提高应急处置的执行力。加强《档案馆灾害防治工作指南》的宣传贯彻,用以指导各级档案部门的防灾备灾、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实施重要档案备份制度,是提高抵御各种突发事件影响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俗话说,鸡蛋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对重要档案实行多套异地备份的制度,在危害档案安全的突发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更加重视实施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制度,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完善档案利用安全保密制度,处理好档案开放和公开与信息安全的关系,提高档案利用过程中本体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在更多关注信息公开、改善公共信息服务的同时,同时要加强对利用档案的审查监管工作,不该提供利用的档案坚决不提供,能利用副本的尽量利用副本,保障档案本体的安全和档案信息的安全。

完善受损档案抢救制度,对突发灾害、事件以及自然老化等因素造成档案损毁的,一定要尽快对破损档案采取抢救和保护措施,避免造成更大损失。正在实施中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以及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如何把国家补助的专项经费切实用好,加强对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使用情况的绩效评估,加强对各项抢救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是落实档案抢救制度的关键所在。

完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制度,认真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应当从设备、网络、系统、数据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以完备的防范体系来保证数字档案信息万无一失。电子文件是一种易被改动、易被窃取、易于传播、易于消失的信息,特别是它还是一种不能直接识读而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设备和软件才能被读取的信息,必须在不断攻克相关关键技术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程,解决好电子文件的保真、保密、保存、保读取等巨大难题。

三、加强涉及档案安全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加强战略研究,从国家层面整体谋划并实施国家核心档案信息资源安全战略。加强档案安全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不断提高档案安全保障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充分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加强档案防灾减灾策略、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策略、受损档案抢救修复技术方法、电子文件真实性保证和长久保存方法、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等关键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攻关,不断提高档案安全的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能力。抓紧研究制定档案安全科研规划,将有利于从宏观上加强组织和统筹协调,推进档案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工作规范、快速、有序发展。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档案安全保障相关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促进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快速提升。

四、加强档案安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为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提高档案干部整体素质、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是档案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通过对档案工作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学习培训,强化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普及档案安全保障基本知识与技能,推介国内外档案安全保障的最新成果,培养造就一支责任意识强、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胜任本职工作的档案干部队伍,为档案安全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五、加强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为档案安全提供完善的机制体系保障

当前,我国档案工作者在档案安全保管和利用的具体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应当大力推广,并继续探索,不断创新,促进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持续完善,促进档案安全保障能力的持续提高。

重要档案馆际互备制度的提出与实施,极大地降低了档案馆备份基地建设的成本,加快了档案备份制度落实的步伐,得到了各地档案部门的拥护和积极响应。目前实施重要档案互为备份制度已经取得初步进展,南京市与哈尔滨市档案馆、天津市与广州市档案馆已经签署协议互建馆藏重要档案数据备份基地,云南与贵州省档案馆、北京市与陕西省档案馆、山东与湖北省档案馆也基本达成了意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异质备份理念的提出与实施,完善了网络和新技术环境下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机制。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非传统威胁上升。在当前法律环境、技术环境等现实条件下,强化数字档案资源异质备份机制,有利于化解网络黑客侵袭、数字载体脆弱、信息平台升级等可能带来的系统风险,有效提高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4篇: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影响建筑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1、市场性因素

工程建筑施工需要使用大量的建筑材料、辅助材料、施工设备和人力。这些项目的资金投入直接受市场价格影响,同一种物资受地区、时期、物资紧张程度、施工环境和定额水平等因素影响,其价格也会不同。这些都需要在进行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时予以注意。

2、人的因素

人是生产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工程造价管理一项规模庞大的、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高效运转,离不开造价管理人员的努力与付出,要求造价管理人员要充分了解工程的设计要求,全面掌握施工进展,熟悉施工细节,对于各项投入对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影响有着高度的重视,熟知行业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以及施工定额等造价依据,动态把握当地的政策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高质量实施。

3、政策性因素

中央及各地区制定实施的行业政策对于工程造价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各级政府建筑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建筑工程的报批、审查等工作,对于建设程序和投资费用的构成均颁布了明确的政策法规文件,对于工程价格、定额单价以及人力、建材机械台班费等内容进行了规范。这些文件规范的变化极易引发在工程造价的宏观方面的变动。实施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必须密切重视相关政策的变化与影响【1】。

4、施工因素

根据施工设计和具体的施工组织方案,建筑施工过程由许许多多道不同工序按照一定要求组成。每一道工序的进展情况都会对最终的工程造价产生影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进行施工,防止偏差走样,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杜绝随意施工,避免因为施工质量不过关造成的重复投资。这些都是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的重要作用

建筑工程造价作为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是决定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效果的重要因素。做好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工作,不仅可以节省投资,使获得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还可以规范建筑市场的竞争秩序,使建筑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并进一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建筑工程造价贯穿于工程的各个阶段,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工程的造价在建筑工程的建设阶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为了避免因发生大幅度变动的工程造价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可以通过强化动态管理与控制来实现。相对传统工程造价的控制方法,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具有定额指导性,其计价方法与实际情况更为切合。因此,在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运用动态管理与控制方法,能在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同时使得造价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幅提高,使建筑工程造价、进度、质量间的关系更为协调。所以,应在实际工作中为实施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积极创造条件。

三、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系统的概述

1、建筑施工造价的计划系统

1.1 建立明确的计划以及系统目标。施工造价的动态控制可以由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来表示, 而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体系一般由业主单位造价的计划系统和施工单位的造价计划系统组成, 这样做的目的可以使二者相互参照, 最后二者相互结合取得共同的造价计划。

1.2 规划系统的原则。建筑施工造价系统一般可遵循两条原则:分别是科学性原则与可操作性原则。具体分析, 科学性原则主要要求的是系统的设计流程、 系统中编制出的施工造价计划和造价计划方法, 它们都要遵循科学性、 可操作性的原则去系统化的解决实际性的问题。

1.3 计划系统的工作流程。通常我们说计划系统的工作流程主要是指其中的编制工程造价的流程。其主要的流程是:基于施工造价的依据和施工项目的全面性去分解项目来确立分部工程的施工造价, 再根据当中的分部工程和施工造价进一步确立整个工程所需要的施工造价, 最后去建立完善的建筑施工造价的监控系统【2】。

2、建筑施工造价的动态控制

在建筑造价动态控制中,需先对施工造价进行事先的预计,另外还需要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度建立动态控制,对工程造价采取实时的监控,进而采用有效调整和控制工程造价在预计目标之内。工程造价计划系统、工程造价监控系统和工程造价偏差调整系统这三大系统相互配合进行作业的过程就是工程造价动态控制最基本的原理。在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过程中,其主要工作原理是首先对工程项目结构进行整体的分解,然后根据施工特点以及施工进度进行分项造价的合理预算,经过确认合理后,来实施项目的造价计划、采集有关数据、数据的全面处理、接着预计出未完成分部分项的实际工程量、对比出实际值与计划直,分析其中是否有误差,一旦发现有偏差后,必须进一步对完成的工作进行具体的偏差分析和正确的去纠正偏差。

3、施工造价的监控系统

3.1 监控系统中的监控过程。监控过程中主要是灵活的掌握其相应理论进行完善的施工造价控制,具体步骤如下:预计施工项目预算的确立、监控模型的准确建立、监控准则的确立、监控过程的具体分析研究。

3.2 明确监控系统的目标。施工造价的监控系统是保证完成预计施工项目的计划的实施情况, 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已经施工的信息与预计施工信息之间的相似度, 再通过灰色系统理论对预计的施工造价进行全面的预测, 然后建立起实时全方位的监控系统。

3.3 施工造价具体的监控方法。其中主要方面有赢得值法、 因素分析法、 插值法与比率法, 后面的三种是静态控制中的方法。这些方法全都是可以或是从某一侧面上映射出整个施工造价的控制, 是值得采用的。

3.4 监控系统所遵循的原则是科学性原则与事前预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要就是能够映射出施工造价中所存在的真实偏差。而监控的目的却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尽早发现施工造价偏差所映射出施工流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它还能起到一个预警的作用。

四、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有效性控制

本工程为某商业大厦的建设工程,该大厦共13层,1-5曾是购物广场,6层是美食广场,7-13层是办公区域,该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于造价的控制选用动态控制系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决策与设计阶段的造价动态管控

1.1在决策阶段进行造价动态管控

建设施工企业的造价管理只有经过管理层的决策才能执行。所以首要在决策阶段就对工程造价要加强管理与控制。在决策阶段,建设施工企业从多角度全面的论证项目的可实施性和必要性,注意提高项目决策的准确性,并进行有效的投资和效益估算,以保障对施工方案进行预算评估的有效性,从而选择最优的投资方案,为设计和施工阶段进行科学合理的造价管理提供依据,帮助企业运用最佳的施工方案展开施工工作。

1.2 在设计阶段进行造价动态管控

工程设计阶段决定了一半以上的建筑工程造价,所以设计阶段造价控制工作尤其重要。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和控制的加强需要设计人员谨慎、全面地考虑整个项目。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限额设计和价值工程的作用来控制工程造价,在保质保量完成施工的情况下,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工程造价。筛选和控制备选方案可以按照投资限额进行,这样就能够保证实际的造价超不出总投资限额的允许范围。

在制定设计方案时,在考虑经济、美观及适用原则的同时,也要考虑设计方案结构的合理性、施工技术的可操作性、建筑功能及环保节能要求,确保选择出安全准确和先进的设计方案。设计人员以限定额度为依据,通过对对建筑的各项系数的具体测量和对建筑工程的具体分析,制定优的设计方案,并尽可能地保持设计方案不动。设计方案一经采用,在执行过程就要严格谨慎,避免随意更改。为了尽可能避免变更设计,则应全程跟踪方案的实施,针对设计方案中的缺陷及时优化原方案。同时,注意将成本的浪费降到最低程度。造价工程师在设计出完整方案的同时,分配好规划工作和资金,保证资金在运转过程中不会出现困难。

2、施工阶段的造价动态控制

2.1 规范现场签证管理

为保证各方关系协调,控制施工阶段的造价,必须规范现场签证管理,确保其真实有效性。监理方可通过书面核对与现场测量核对的方式,对工程量与签证单所附的原始资料进行重点核实,确定签证的形式符合规定,内容真实合理,才可将其作为调整结算的依据。

2.2 强化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工作,妥善处理工程索赔事件

无论是施工质量与进度的监管,还是工程计量与设计变更,或者工程款项支付与索赔处理,都需要依据合同进行造价相关的管理控制。在施工阶段业主方的工程师要对现场的监管工作负责,指定负责人也要重点审核合同执行中的变更、交付与延期事宜,以确保施工合同的顺利实施。承包方则应加强施工现场的机构管理工作,协调财务管理与资源配置,做好各项报表审批管理工作,保证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此外,建筑工程合同中存在客观风险与人为风险,因此业主与承包商都应具备合同风险管理意识,并积极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例如对于经济方面的金融市场变动风险,双方加强合同管理时要综合考虑市场要素与价格影响因素,充分掌握劳动力市场与材料设备市场的价格变动规律,进行有效的工程造价控制【3】。

3、竣工阶段造价的动态管理

竣工阶段在整个工程管理系统中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当对工程造价进行结算时,竣工阶段会对工程建设的成本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说,竣工过程的结算是造价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必须进行仔细审核。建筑过程进行到竣工阶段时,要选择那些信誉度良好、责任心强的审计机构审计各种税费、工程量和单价等的结算款项。在工程完成后,认真检查、核对工程项目,确认其实际建设情况与合同签订时的要求否相符合,对这些资料数据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审核,确保结算过程的真实性、可靠性。更要注意详细核对那些未完工的或者发生变更的项目,以便核减结算款项,避免资金的浪费。

结束语

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和控制是确保造价水平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加强造价的动态控制,促进造价控制水平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德才. 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J]. 科技与企业,2013,17:104.

第5篇: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安全管理、设计计算、材料选用、检查和验收、监理控制、政府监督管理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高危行业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建设工程、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事业的迅猛发展,高大模板工程应用日益广泛,而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稳定性,不但对工程建设成功与否至关紧要,而且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密切相关。特别是近年来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因为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失稳而导致坍塌事故频繁发生。使我们面临的安全管理形式日趋复杂,施工企业应提高对高大模板工程的安全策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稳定,杜绝因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失稳而导致坍塌事故的发生。特别是近年来因为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失稳而导致坍塌事故频繁发生。

案例一:2010年1月3日14时20分左右,云南省昆明新机场航站区停车楼及高架桥工程A-3合同段配套引桥F2-R-9至F2-R-10段在现浇箱梁过程中发生支架局部坍塌,造成7人死亡、8人重伤、26人轻伤,昆明新机场航站区配套引桥垮塌是一起责任事故,直接经济损失616.75万元。间接损失和所造成的企业信誉损失难以估量。

案例二:2010年1月12日中午11点50分左右,芜湖市芜湖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配送中心工程,在浇筑屋面梁板混凝土过程中,模板支撑系统失稳,发生坍塌事故,造成8人死亡、8人重伤。此次事故系施工等有关方面违法违规造成的一起较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案例三:2010年3月14日11时30分,在建的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工程A2展馆至A3展馆之间过街通道的模板支撑体系发生局部垮塌事故,造成9人死亡,19人受伤。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失稳而导致坍塌事故频繁发生,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血的教训是深刻的。作为一名安全管理工作者,惊心、痛心之余,不得不深思近年来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失稳而导致坍塌事故频繁发生背后的深层问题和成因。下面就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失稳事故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一些个人认识。

一、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为实现安全生产而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物质资源的过程。它利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机能,控制来自自然界的、机械的、物质的不安全因素及人的不安全行为,避免发生伤亡事故,保证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由于安全管理的范围比较广泛,仅就安全责任制度建设和落实为核心展开探讨。对于安全生产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五章 建筑安全生产管理 第三十六条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和群防群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 第十七条(一)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四章 施工单位的安全责任第二十一条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所需资金的投入,对所承担的建设工程进行定期和专项安全检查,并做好安全检查记录。这是对安全生产管理依法律的形式予以肯定和明确。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第3.0.2条和《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10第3.1.3条又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以上不难看出不管是国家法律、法规,还是行业标准都为安全责任制度建设和落实提供法律依据和标准依据。

(一)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管理应以安全责任制度建设和落实为基础。

从企业层面,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规章制度都是健全的,但问题主要发生在执行力的问题上。每次事故后都是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其实质就是执行不力,纠其原因主要是安全管理意识的麻痹和安全认知的不足,这一点也说明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分解、细化为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忽视4M1E当中人的重要因素,模板支架坍塌,不是天灾,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只要我们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执行规范,按科学精神办事,不追求不当利益,这些本不该发生的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对事故隐患的发生发展没有充分的认识,存在侥幸心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是事无巨细、责任明确、层层分解,要按“四全”管理认真组织和落实。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就是人人、处处、事事、时时都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并加以科学的管理和细化。不放过安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即现代管理学中细节决定成败的关键,也符合《建筑法》第三十六条的基本精神。如何提高执行力,必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落实、分解和细化工作。加强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安全技术知识的学习,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考核和奖罚制度,从上到下,必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分解和细化,加大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执行的考核力度,杜绝流于形式,文过饰非的管理。从下到上,要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安全责任制度的落实和执行为己任,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为基础,依法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上下形成合力是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和提高执行力的必由之路。

(二)严把市场准入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二十九条“禁止总承包单位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建设部令 第128号)及《关于严禁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建筑施工企业从事建筑施工活动的紧急通知》(建质[2006]79号)、《关于严格实施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的若干补充规定》(建质[2006]18号)第七条“施工总承包企业不得将工程分包给不具有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单位应依法严格审查施工总承包企业分包工程情况和分包单位安全生产许可证具备情况。对于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擅自进行施工活动的分包企业,依照《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第二十四条予以处罚”的规定,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政府监督管理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严把市场准入关。

从事故中不难看出,劳务公司没有取得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大部分架子工没有经过培训,没有取得上岗证。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公司对劳务承包方资质审查把关不严,让一个不具备资质的施工单位进入新机场建设市场,承包了工程,最终有导致了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坍塌事故的发生。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安全管理当中人性缺失的一面,如果在审查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时,有一关管理到位而坚持原则也不至于发生这么大的责任事故,何况是三关。

(三)安全管理应以技术管理为基础;以施工管理和监督管理为保障

安全管理必须以技术管理为先决条件和支撑基础,任何技术的出现、改进和完善、任何方案、措施的选择、设计、审核和实施,都是以管理手段来实现其工作目的和要求的。技术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技术管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6个方面加以思考和分析:

1、项目工程的安全策划、施工方案、措施与技术文件的编制、审核、论证和批准;

2、新技术课题研究、工程监测和专项试验;

3、方案措施的技术交底细致程度、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施工专项方案实际执行情况的检查;编制、审核、批准人对专项施工方案跟踪检查和验收的情况;

4、重大设计方案和技术措施的修改、调整和补充后是否按原审批程序执行;

5、新出问题、异常情况和突然事件的技术处置及处置结果;

6、工程技术总结和技术文件资料收集整理和归档。

安全管理必须以施工管理和监督管理为保障,即使是再完善的技术与方案、措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施工和监督管理,不被认真执行,或者可以随意改变,也难以实现其本有的安全保证要求。故需要依以下13个方面进行反思:

1、施工队伍使用与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教育;

2、施工方案(措施)安排的制定与修改调整;

3、施工现场与环境条件;

4、进场材料的检查、送检和验收与材料的修复和报废;

5、支架的搭设安全与检查验收;

6、混凝土浇筑施工与使用(承载)安全;

7、模板支架的拆除安全;

8、施工各阶段安全隐患的检查与整改;

9、异常情况与突发事态的应急处置;

10、工程监理实施规划和方案设计及施工安全的全过程控制管理;

11、企业上级部门的检查管理及处置情况;

12、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建设主管部门的培训、检查和监督管理;

13、有关主管部门对法规、标准编制工作与遵守情况的监督管理。

以上不难看出一个项目的实施,从技术到施工再到监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层次分明,侧重点各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一致的和相同的,都是为了工程项目实施的安全。显而易见安全管理是以技术管理为先决条件和支撑基础,以施工管理和监督管理为其保障,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辅助共生、缺一不可的关系。

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设和落实,提高安全管理各项制度的执行力,严把市场准入关,提高安全管理的意识和责任心,以技术管理为先决条件和支撑基础,以施工管理和监督管理为保障,严格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管理方针,安全管理是在“人”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管理和管理制度的建设与落实,而避免类似的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完全可能的。

二、加强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材料选用和验收是保障施工安全的前提

(一)建筑用钢管(碗扣式钢管)、扣件选用和验收规定

目前,建筑用钢管(碗扣式钢管)、扣件、租赁市场化加速,如何选用合格的模板支撑体系用钢管(碗扣式钢管)、扣件,是确保建筑施工安全的关键环节。根据建设部、国家质监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开展建筑施工用钢管、扣件专项整治的通知》(建质电[2003]35号)第三节第1、2、3款,已经明确钢管、扣件选用的基本要求和使用管理要求。对于企业而言把好模板支撑体系用钢管(碗扣式钢管)、扣件、等材料的选用关和验收关是保障施工安全的前提。

(二)建筑用钢管(碗扣式钢管)、扣件租赁市场的现状

施工现场使用的钢管、扣件、碗扣式钢管,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检测证明等相关资料不全,产品标识模糊不清。钢管材质难以保证,钢管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中Q235-A级钢的规定。但目前市场上Q235、Q215、Q195带钢经常混杂,钢管难以保证为Q235。对接扣件抗滑承载力为3.2KN,直角与回转扣件抗滑承载为8KN。从现场检查发现,很难达到此规定。当前,扣件钢管脚手架材料的低劣势头未得到有效遏制,已到了崩溃边缘。由于租赁市场的源头未得到有效控制,施工企业自备的扣件和钢管也跟随下降。在租赁市场,扣件论只和钢管论米计算日租金,导致扣件的自重逐渐降低,如直角扣件从每只1.15kg降低至0.8kg,Φ48mm钢管的壁厚从3.5mm降低至2.8mm,并继续有下滑趋势。钢管、扣件不合格,如钢管出厂壁厚不足,扣件抗滑和抗破坏能力不合格;钢管、扣件由于经多次(多年)周转使用后存在严重磨损,加上维护保养不到位,造成外观质量差,钢管和扣件锈蚀、麻坑、变形、弯曲、开裂等,致使模板支架承载能力明显降低,导致存在安全隐患。

钢管的管端经多次气割或电焊割,端面严重不平整,用作立杆时,在对接部位出现初弯曲,严重影响立杆的承载力,易失稳,导致产生模板架坍塌隐患。钢管、碗扣式钢管、扣件合格率低于50%是目前租赁市场不争的事实。狠抓高大支模工程施工中所用的扣件和钢管质量,特别是抓好源头的钢管、扣件租赁市场,加强租赁市场的行业管理是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行业自律是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自《关于开展建筑施工用钢管、扣件专项整治的通知》(建质电[2003]35号)等文件至今已有很长的时间,从浙江的6个红头文件管不住1个杀人扣件看,租赁市场并没有太大的改善,政府相关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三)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检查、验收制度是保障企业自身安全的关键环节

施工现场对进场的钢管、扣件及碗扣式钢管应按批次,再次把好进场的检查关和验收关,并留存检查和验收记录,按规定程序抽样送检。取得法定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不仅仅是今后模板工程安全计算和取值依据,也是今后施工过程安全管理先决条件,对于不合格的钢管、扣件一律清除出场,坚决不准使用,又为今后的施工安全添加一重保障。

事故的发生与钢管、扣件及碗扣式钢管等材料进场检查与验收有着必然的联系,对材料进场检查与验收无任何记录,忽视进场检查、验收关,未按规定程序进行验收、取样、送检法定检测机构检测,不符合《关于开展建筑施工用钢管、扣件专项整治通知》中的相关规定,也不符合《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质[2009]254号)第三章,验收管理的规定,以及《建筑工程预防坍塌事故若干规定》(建质[2003]82号)第十五条的规定和《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08的相关规定。其中一模板安全事故所用的碗扣式钢管壁厚仅为2.8mm。从上述看,也是此次事故发生的诱因,而加强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材料选用关和验收关,加强法律、法规、文件的认知程度势在必行。同样,施工企业如何把好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所用的材料,必须依据国家标准、规范、国家和地方的有效性标准和文件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保证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稳定性的先决条件和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故合格的材料是模板工程支撑系统的保证条件。

4、脚手架钢管不同壁厚与钢管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的对比

由表可知:钢管壁厚越小,钢管承载能力越低,安全隐患越大,而经济效益却越好。比如:钢管壁厚由3.5mm降至2.0mm,其承载力面积下降40.9%,抗弯能力下降37.2%,但钢管增长了69.7%,在同等重下减小壁厚使钢管增长,这就是经济效益。然而,这是用牺牲安全换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可取的。现代化的企业,它的经济效益不能靠牺牲安全为代价而获取,而应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去获取。安全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行业的风险越大,安全生产的经济贡献率越大,高危行业的经济贡献率达到7%,抓安全工作常常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企业通过事先的安全投入是获得合法利润最大化和良好社会效益的唯一可行办法。事实上安全和效益本来就存在着函数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安全生产的投入产出比是1比6,而同期生产投入产出比只有1比3.6,可见安全生产的投入产出比单纯生产的投入产出要高得多,安全是进行施工生产不可替代的资源。

三、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一)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是指搭设高度8米以上(含8米),搭设跨度18米(含18米),施工总荷载超过15KN/m2及以上,集中线荷载20kN/m2及以上的模板工程,《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的重点整治对象。由此可知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是施工安全的重要保证。

根据案例一事故情况看,碗扣式模板支撑体系设计和搭设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构架存在缺陷采取分段、分片设置,引桥桥面宽度为13.2m,支撑体系为两个3×6.5m基本单元,基本单元之间无有效结构连接,属独立单元,未形成有效的整体结构;(二)支撑体系四周未设置连续的剪刀撑,支撑体系内部未设置纵、横向竖向剪刀撑及水平剪刀撑,个别剪刀撑角度过小,不符合《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08第6.2.3条的规定,未形成有效的稳定性结构体系;(三)支撑体系底部纵横向水平扫地杆为600mm《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08)第6.1.4条规定应小于或等于350mm;(四)模板支撑体系上部纵横向水平杆以上立杆自由端长度加U型顶托螺杆外审长度(实际为300~600mm)为1.2~1.4m,远大于规范规定的700mm,;增加了模板支撑体系的不稳定性。(五)模板支撑体系立杆底部垫板厚度厚薄不一致;(六)立杆对接高度在同一水平面上;未错开设置;立杆与U型顶托不再同一垂直线上;(七)碗扣部分破损、部分未锁紧;(八)模板支撑体系构架未与既有结构进行连接;(九)翼缘板斜支撑体系未形有效成几何不变体,导致架体右上角翼板支架局部失稳,牵连架体整体坍塌;(十)采用从箱梁高处向低处浇筑砼的方式违反规范规定,而未考虑水平推力对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而对于碗扣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在实际应用中为充分认识其缺点,由于碗扣式钢管是统一生产,无法布置斜向杆件,如果用于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必须通过扣件设置剪刀撑,以增强支撑体系的抗侧刚度,以保证模板支撑体系的整体稳定。引桥发生坍塌事故的另一原因也就是抗侧刚度的不足。从上述问题不难看出模板支撑体系的构造缺陷极其严重,而且不符合《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08)及相关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规定和《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质[2009]254号)的文件规定,支架施工设计方案与设计计算方面的问题。包括支架施工设计方案缺乏针对性;荷载计算或有误、或考虑不周;模板支架搭设不规范、构造不全等等。由此而言不发生事故是偶然,发生事故是必然。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设计及搭设是模板工程施工安全重要环节,是整个工程项目正常施工的重要保证。现行模板施工安全计算软件均按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和《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08)偏重于立杆间距计算,而稳定系数计算公式并未充分考虑架体的整体高度整体线刚度(总回转刚度),实际操作中往往忽视了剪刀撑对增强整体线刚度和构成几何不变体系(图1)的重要作用,力学模型的错误指导下的搭设方法必然导致模板支架倒塌。按照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实际力学模型,架体上部1/4~1/3高度处弯矩最大、下部1/3高度处为立杆基础稳定的关键区域,这是支撑体系应重点监控的对象。根据我们实际监管的实践,架体上部1/3高度处因模板封闭后光线较暗,且传统思维习惯上认为重点受力部位是在基础而忽视了上部1/3高度处是传递弯矩的关键部位,所以应考虑偏心力和水平力作用下的立杆稳定性(图2、3),导致立杆搭设过密仍不能达到力学稳定性能,这就必须采取保证几何不变体系的构造措施来确保施工安全。

(二)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计算

稳定承载力是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核心,其影响因素较多,节点半刚性、斜杆支撑的布置、顶杆伸出长度、架体高度、立杆纵距、横杆步距、水平荷载大小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模板系统支撑计算很大程度上采用Φ48×3.5mm钢管,Φ48×3.5mm钢管搭设的模板支撑系统,在设计计算时,其计算模型和简图与实际情况尽可能接近,模板支撑系统和主体进行必要的连接,而且要求做到刚性连接,设计计算结果尽可能与实际接近,减少误差,以避免计算误差对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从大量倒塌事故的事后检查,立杆钢管所受的轴向压力极大部份均小于2.4t,一般均在1.0t左右,这说明立杆钢管稳定性验算符合规范要求,并不能阻止倒塌事故发生,这表明支模上部1/3高度处最大弯矩值示意图2系统立杆稳定性计算数学模型并不完善,还需从结构上给予综合考虑。

在模板支撑体系设计时,首先要根据工程特点选用与之相适应的结构体系,如扣件式、碗扣式、格构式三种,同时要有现场施工经验加强支模系统整体稳定措施来弥补。其次,还以根据模板支撑体系坍塌的三种基本形式(平推、扭转、V字型)进行内力分析对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见图4、5、6)。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还缺少足够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支撑;现行《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08)等安全技术规范的安全计算仅考虑了立杆钢管稳定性验算有其局限性等,其立杆稳定性计算数学模型并不完善,故规范的规定尚缺乏安全计算的针对性,如忽略53mm偏心矩、抗侧刚度、节点刚度(即半刚节点或铰节点)、水平作用力、支撑体系高度的影响,对于普通的模板支撑体系而言影响不大,对于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计算是决不可忽视的。对于节点刚度的设计计算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林伊宁《走出模板支架结构理论的误区》的观点,笔者认为其观点是正确的,模板支撑体系支架倒塌,其实质是支架所有杆件都离开了原来的位置。杆件要离开原位,只有节点破坏才有可能。所以,所有的支架倒塌都是从节点破坏开始的。节点破坏正是导致支架解体的第一位原因。支架倒塌是节点破坏引发的,而不是立杆失稳(压弯)引发的,这是现行理论的致命错误所在。水平内力致使节点破坏(扣件脱开或松动)、架顶发生侧移,随即支架解体,其案例一事故的发生即是如此。

最后,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计算,还需要通过对高大模板支撑体系进行ANSYS有限元的分析,对立杆纵距、横杆步距、竖向剪刀撑、水平剪刀撑等构造因素对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承载力的影响。另外还应考虑水平荷载作用对立杆轴力、竖向剪刀撑产生的附加内力以及风荷载、混凝土输送泵的水平冲力、混凝土振捣等外力对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由于现行规范计算条件的限制,模板工程支撑体系的计算结果仅可作为安全参考值,而不能作为安全精确值采用,确无把握时还可以根据《钢管满堂支架预压计算规程》(GJ/T194-2009)的规定,通过预压实验验证模板支撑体系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能。因此可靠有效的支撑系统体系是模板工程搭设的技术保证。

四、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检查和验收

(一)模板工程支撑体系检查验收工作是确保安全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质[2009]254号)验收管理已经明确验收规定,笔者认为除了《导则》规定的内容外,还应加强高大模板支撑体系与既有结构的刚性连接检查验收、检查专项施工方案、高大模板安全技术交底及相关规范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如:《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中关于模板分项工程的强制性条文共2条,即: 4.1.1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势、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筑砼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4.1.2模板及其支架拆除的顺序及安全措施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二)模板工程支撑体系检查验收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做好以下阶段的工作:

1、施工准备阶段的工作

1)做好施工方案的论证、审查管理

高大模板水平支撑体系,基本采用Ф48x3.5钢管扣件连接和碗扣式满堂红脚手架支撑体系。笔者认为主要是审查以下几方面:

(1)审核支撑体系的设计方法和需设计计算的项目;

如支架和支撑体系的整体、局部和单肢稳定性验算;重要杆件的强度(抗压、抗扭、抗弯)和变形验算;节点强度(抗压、抗拉、抗弯、抗剪、抗扭、抗滑)和变形(弯曲、扭转、滑移)验算;是否按最不利的荷载组合进行验算?荷载计算是否漏项?是否符合标准规范和施工中的实际荷载情况;

(2)计算公式和计算参数是否正确;

如采用PKPM或品茗、恒智天成等施工现场设施安全计算软件进行验算时,考虑到目前租赁市场的材料供应情况,为安全起见,将扣件式钢管及碗扣式钢管壁厚一般取3mm,当有由法定资质检验单位的检验报告中有壁厚值时按实际壁厚取值计算。

(3)支撑体系的结构和构造要求;

应突出对模板、立杆等材质要求,立杆纵横向间距,纵横向水平杆步距;连墙件布置,剪力撑布置等。

(4)立杆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方案的设计要求;

立杆底部应采用通长的型钢或枕木作垫板。当立杆支承在地基上时,应验算地基土承载力;当立杆支承在楼面上时,必须验算楼面的承载能力(抗弯、抗剪、局压等)。必要时,可对支承楼面预先加固或采取其他措施保证楼面的承载能力满足要求。如遇软松土,回填土,则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平整、夯实、不得发生沉降和位移。

(5)施工方案是否包含模板及其支架拆除顺序和安全措施;

(6)专项施工方案是否按专家论证审查报告进行了修订。

经过上述审查,基本上保证了方案自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严格按专项方案组织施工,即可满足强制性条文要求。

2、控制高大模板材料入场,严格检查,留存检查、检验、验收记录。

(1)钢管、扣件要有出厂合格证、厂家质量检验报告、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钢管应平直光滑、无裂缝、结疤、分层、错位、硬弯、毛刺。严禁打孔,无严重鱼鳞皮锈,并按相关规定应进行抽样送检复试,复试合格的方可使用。并按复试报告中钢管的实际钢管壁的厚度作为计算、验算的取值依据。

(2)扣件不得有裂纹、气孔砂眼或影响其使用性能的铸造缺陷。并按相关规定应进行抽样送检复试,复试合格的方可使用。

(3)检查施工项目各施工管理人员的相关安全职责、资格、安全人员的资质,搭设人员的上岗证。

(三)搭设阶段的检查

1、立杆间距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立杆是否垂直,是否存在独立杆,立杆底部是否按规定设置垫板或专用底座,楼层上下立杆是否在同一条垂直线上,顶托螺杆伸出长度、螺杆直径是否符合《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第6.1.9条第2款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3、接头是否符合构造要求;

4、扣件式钢管支架(碗扣式钢管支架)离地200mm(350mm)处纵横双向是否设置扫地杆,是否存在间隔设置纵横向扫地杆、中部、顶部水平杆的现象;

5、剪刀撑和水平杆的设置是否满足要求,架体四角、四周、及架体内部是否按规定采取纵横向的竖向及水平剪刀撑、斜撑等加强措施;

6、高大模板支撑是否已与浇筑完毕的框架柱、剪力墙等既有结构有良好的连接,当存在坡度≥15°坡面时是否采用水平钢丝绳的加固措施防止混凝土浇筑时产生的斜向推力,提高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整体稳定性;

7、扣件拧紧度检查。定期或不定期用力矩扳手对扣件螺栓拧紧扭矩进行检查,确保每个扣件的拧紧扭矩在40N•m~65N•m之间,且不应大于65N•m。

(四)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验收

高大模板承重支撑体系搭设完成后,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员对模板分项工程进行验收。验收标准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2)以及审定的专项安全方案进行。重点检查立杆的间距、接头、垂直度、扣件的拧紧度、基础等,立杆搭设方式,纵横向水平杆设置(包括扫地杆),剪刀撑纵横向及水平加强层设置等全面检查,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的,必须返工或采取有效措施加固整改,整改后重新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签署分项验收表。

(五)加强高大模板使用阶段中的检查

高大模板使用阶段应对模板安装、钢筋绑扎、砼浇筑时,应避免材料、机具、工具过于集中,严格控制施工荷载不超过设计荷载。泵管布料高度不超过板面200mm,合理安排砼浇捣顺序,控制砼浇筑速度,确保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均衡受力。砼浇筑过程中,监理人员旁站监理,并督促施工单位安排专职人员观察模板支撑有无异常情况。使用期间,严禁拆除纵、横向水平杆和扫地杆。

就上述内容而言,案例中的事故如果在事故前按照上述内容认真检查验收、认真履行各项安全职责,是完全可以避免发生事故的。这一点正好说明施工单位指派的事故段工程项目部管理人员不具备所担任职务的资格,管理人员和技术力量薄弱,专职安全员的配备不足,相关人员责任心淡漠、经验不足,对施工技术要求、规范的强制性条文、检查验收程序、专项施工方案不熟悉、掌控能力、执行力差,是引发事故发生的根源。所以高大模板工程支撑体系检查验收工作是确保安全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监理控制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监理控制笔者认为监理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监理规划和实施规划(细则)及自我管理

监理规划和实施规划(细则)是监理控制质量安全的核心,也是实施现场安全质量的主要控制性文件。编制是否针对工程实际情况,是否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建立关键控制要点,是否根据监理实施规划(细则)做出控制程序,建立控制程序分工表,安全控制责任划分是否明确具体是否责任到人,有无遗漏。监理实施规划(细则)是否已将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列入监理规划和实施规划(细则),是否针对工程特点、周边环境和施工工艺等,制定安全监理工作流程、方法和措施,这一点也符合《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及《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的规定。监理工程项目部的人员配备是否合理、人员的责任心、职业素养、管理能力、技术能力等是否符合项目工程管理的实际需要。现场的安全监理控制首先应以自我管理为基础,但目前监理的市场行为和自我管理、行业自律仍亟待完善和改进,特别是法律法规对监理市场行为和监理人的行为制约急需完善。

(二)对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批:

施工方案是施工组织设计的核心,也是指导现场作业的主要文件之一。它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工期和质量。作为工程建设参与主体之一监理方的总监,对施工方案进行认真审查,找出问题,加以指导,是有关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也是总监应尽的义务。对于高大模板等专项施工方案审查时重点做了以下审查工作:

1、审查施工方案编制依据的适用性。施工方案的编制依据主要有: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勘查调查取得的资料和信息,安全技术规范、规程、标准、安全操作规程等。审查时检查方案采用的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等是否已经废止。

2、审查施工方案编制内容的完整性,施工方案是否突出工程施工特点,是否有针对性,内容是否包括:地基处理及排水、材料规格、钢管连接方式、水平与纵向剪刀撑等构造设置、模板和支撑体系的设计计算验算、高大支模的安装拆除方法和验收程序、混凝土浇筑方案、安全管理措施、应急预案等;是否绘制支撑体系搭设详图,有特殊要求的有否作详细说明;专家论证意见是否充实完善到方案。

3、审查方案内容的准确性、可操作性及计算的可靠性:方案的内容是否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及地方性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物资和劳动力准备是否切实可行;应急预案是否完善并具有可操作性;计算采用的参数数据、方法是否符合相关规范、文件和本工程特点要求,计算的结果是否安全可靠,比如支撑体系应按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的要求,采用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设计计算应包括立杆地基承载力、立杆稳定性计算等内容,荷载取值应符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等要求,同时要考虑混凝土浇筑顺序、泵送混凝土等不利影响因素。钢管抗压强度设计值取205N/mm2,钢管按Φ48×3.0计算惯性矩、回转半径等截面特性。立杆稳定性计算应考虑架体搭设高度对稳定性的不利影响;检查梁、板模板的抗弯、抗剪和挠度验算是否符合要求。

4、检查专项方案是否经施工企业的质量与安全技术部门审核及企业技术负责人(总工)的批准。

(三)、对施工阶段监理控制:

高大模板支撑工程监理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且随机性很强的一项工作,加上现在建筑市场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其工作难度相对较大,监理机构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理,使工程的安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1、监理机构内部工作

1)、根据工程的特点、规模和技术复杂程度,以及主管部门的要求,组建项目监理机构,配置相应的专业监理人员。并在现场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工具。同时完善现场管理制度,规范监理人员的行为,保证监理人员能够履行自己的职责,提高监理机构的工作效率。

2)、总监理工程师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编制监理规划文件,并针对本工程高大支撑专业特点,在监理规划中制定了基本安全准则、安全监理程序、监理方法、措施以及监理人员分工等内容。

3)、组织编写模板高大支撑专项监理细则。重点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安全和人员的配备等相关内容。

4)、审核施工项目经理、安全人员资质是否符合要求。

2、安全技术交底监理控制

总监理工程师或专业安全监理工程师参加施工单位的模板支撑专项方案技术交底工作,以透彻地掌握专项方案设计原则及质量要求。要求施工单位完善组织机构,落实人员职责,建立考核考评体系,采取激励措施,调动人员积极性。同时督促施工单位以及专业班组认真做好专项方案校对工作。施工单位发现专项方案中存在问题时不得随意更改,必须按原程序申报、审核、批准。

监理工程师参加专项技术交底,并提出施工单位及专业班组重点控制内容:(1)钢管质量必须符合规范规程要求。(2)各杆件搭接及螺栓拧紧度必须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JCJl30―2002)规定。(3)凡进场搭设人员必须取得架子工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4)专项方案附图作为施工图纸依据,要求专业组长熟悉并掌握,同时贯彻到每位操作人员。(5)施工中还应注意的事项:基础处理要求、钢管扣件的要求、为达到实际目标应采用的施工组织和技术保证措施等方面要全面落实。

3、钢管扣件进场检验

施工现场的钢管扣件,进场前向监理机构提交《工程材料/构配件报审表》,同时必须附有出厂合格证、生产许可证以及质量检验报告。监理工程师对出厂合格证及生产许可证进行审查,在符合要求后,进行钢管外观质量验收。监理工程师对钢管扣件的外观验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钢管有无严重鳞皮锈,钢管壁的厚度采用计量检查。(2)扣件的完整性以及重量碗扣式钢管脚手架碗扣的焊接质量。(3)监理工程师对外观质量以及质保资料检查符合要求后,应按建设部、国家质监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开展建筑施工用钢管、扣件专项整治的通知》(建质电[2003]35号)文的规定进行现场见证取样,试验合格的方可使用。

4、设置控制点

为保证施工过程质量、安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项目监理机构根据高支撑的结构特点协助施工单位设置以下质量控制点:(1)地基处理工序验收。(2)扫地杆与拉接点的设置。(3)立杆的搭接方式。(4)垂直纵、横向及水平剪刀撑的设置。(5)扣件拧紧度。(6)钢管扣件与组合钢架及框架柱的连接。在此基础上实施质量预控。施工单位按照质量控制点的要求,每道工序完成后,经自检,公司安全检查合格后报监理机构进行验收,未经监理验收不得进行下道工序。

5、加强巡视检查与平行检验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监理部安排专职监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施工过程进行巡视检查。主要检查:(1)施工单位专职安全人员是否到位。(2)脚手架搭设人员是否按照《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划》(GB5036)考核合格,是否持证上岗。(3)支撑搭设工艺是否符合规范及专项方案要求。(4)施工过程是否存在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监理人员发现有违章作业及违规行为给予及时制止。对于不能及时整改的由总监理工程师或专业安全监理工程师下发监理通知,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对拒不整改的,征得业主同意后,由总监理工程师下发停工令,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解决有关事项。(5)监理部配备力矩板手,定期或不定期对螺栓紧固据力矩进行检验,扭力矩不符合要求时及时督促施工单位整改,同时也应监督施工单位配备力矩扳手,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对施工单位项目部进行扣件拧紧度及碗扣式钢管支撑架碗扣锁紧度和定位销实检记录的量化检查。

6、高大模板支撑验收

承重支撑搭设完成后,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员等对承重支撑搭设分项工程验收,验收标准按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l30-2001)以及《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质[2009]254号和《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规定的高大模板工程进行专项验收执行。(1)项目监理部对验收资料全面核查。(2)现场检查立杆间距、立杆垂直度、扣件拧紧度,扫地杆设置,钢门架及钢管拉结点设置,立杆搭设方式纵、横向水平杆设置,剪刀撑纵、横向及水平加强层设置、施工荷载等全面检查。验收符合要求后签署分项验收表。

7、浇捣砼过程控制

在浇捣过程中,监理人员旁站监理,并督促施工单位安排专职人员观察模板支撑有无异常变化,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汇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严格控制泵管布料高度不超过板面200mm。合理安排浇捣顺序,控制模板层上的施工荷载不得超载,进行分层浇捣。

从上述内容而言案例中工程监理不到位。监理方对事故段施工现场及施工质量监督检查不认真、不细致、不严格,特别是对事故段脚手架搭建施工检查和安全质量把关不严,没有发现脚手架搭建施工中存在的诸多安全问题,如模板支架的构架缺陷;碗扣式钢管支架扫地杆的距地高度为600mm;架体四周及内部未设置纵横向竖向剪刀撑和水平剪刀撑;未与既有结构进行有效连接等等构造缺陷。对支架及模板施工专项方案审查不严,从案例一事故段的专项施工方案的安全计算的钢管壁厚的取值为Φ48×3.5mm,也不难看出对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查缺乏严谨、审慎的科学态度和执业责任心,对施工中发现的安全质量问题不认真督促整改。如果监理对模板支架在检查验收阶段仔细、认真、严格一些,就可避免事故发生。另一原因是监理人员缺乏严谨、审慎的科学态度和执业责任心也是导致此次事故发生的因素。

六、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督管理

加大对高大模板施工的监管力度。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应当将高大模板等危险性较大工程作为本地区监控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在报监和监督交底时应予以明确,加大检查频次,发现隐患及时督促整改,遏制重大事故发生《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质[2009]254号文规定,“建设主管部门及监督机构应将高大模板支撑系统作为建设工程安全监督重点,加强对方案审核论证、验收、检查、监控程序的监督”。从中该条文看并不难理解。

(一)加强对严格遵守管理程序和认真履行序岗职责要求的监督,提高施工安全监管水平。

遵守管理程序和履行序岗职责,是加强监督管理工作的核心要求。

监督管理不是取代工程建设有关各方的直接管理工作,而是对其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控制,是监控直接管理工作的间接管理。

在监督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的程序反映了管理序列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即共处一体并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它是监督管理工作的纲和领,有了符合管理工作内在机理的程序,严格监管程序,就能达到提纲携领、使管理工作整体动起来的效果;而所谓“序岗职责”,就是序列管理工作的岗位职责。只有每个处于序列的管理工作的岗位职责都非常明确、具有可监管性并被认真履行时,各项序列管理工作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相互保证和促进的关系才能得以形成有机的整体,并推动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导则》的规定都体现了必须加强对管理程序和序岗职责的监控管理要求,而这一监督控制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化,其完善与规范工作要求有以下4个方面:

1、进一步理顺各序列管理工作的逻辑关系,使其形成有机整体;

2、进一步明确各序列管理工作的岗位职责,使其形成有力的责任追究机制;

3、进一步完善程序和职责管理的监督手段和措施,确保达到监控要求;

4、依据高大模板支架工程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形成杜绝坍塌事故发生的、具有全面覆盖性的重点监督环节和监控点,提高监控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而言还存在的问题,一是直接以专家身份参与专家论证;二是代表施工企业组织专家论证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三是监管人员的配备不符合专业化、合理化的要求、人员不适应,行政执法水平有限;四是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缺乏权威性、关系不协调,没有形成联合执法机制。对此,组建高素质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队伍,是建设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体系的基础。作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体系的组织基础,必须建立一支与其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队伍;在监管执法人员配备上,应当是上少下多,加强基层。监管执法队伍应当是高素质、高效率、高水平的、熟悉法律、精通专业技术知识,为提高政府执法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科学合理地界定各有关部门的职责,防止和减少职责交叉,各负其责,相互协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各有关部门的监管执法职责应当法律化、制度化、即在法律规定和政府授权的范围内履行各自的职责。行政执法过程中行使行政执法处罚权的一定要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框架和额度内实施,以避免滥用行政执法处罚权之嫌。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逐步建立行政执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督管理程序性检查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文件规定的已经十分清楚,组织专家论证是企业的自主行为,应由施工企业自行组织专家论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主要是管理程序性检查(即合法性检查),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方案是否严格履行了审批程序;

2、方案是否存在违反《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筑施工和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或《建筑施工门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28-2000)、《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等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要求;

3、方案是否依法经专家组论证并按论证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

4、施工单位是否严格按照方案施工等。

施工单位违反上述规定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施工安全监督机构应当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应当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或地方性标准、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责令暂时停工整改。施工单位应将整改情况上报施工安全监督机构,对停工整改的,应经复查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

在依法监督检查中除严格执行合法性检查外,尚应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强技术性检查,这是为在今后的行政执法过程中逐步建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权威性打下基础。

就上述事故而言,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是否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严格履行其法定职责;是否按照相应的审批检查程序进行审查,处置结果是否合法,答案是否定的,否则就不会在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有那么多的违规违法行为存在。这也是每一起事故背后多多少少都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成因的根本所在。正是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事故并不可怕,只要正视他、遵循程序公开化、透明化;监管职责制度化、法律化;行政执法规范化、合理化是完全可以提高政府监管部门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在监督管理过程中只有保持对己负责,才有可能对人负责。

第6篇: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思考意见

【中图分类号】 TU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4-018-01

1 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做好工程建设管理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导下,项目法人责任制为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它是我国投资建设领域最基础的制度,承担着完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根本作用。项目法人负责着整个工程建设,确保了建设项目的正常实施,监督着项目建设的质量、安全和施工制度,保证了资金管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2 规范招投标管理和合同管理程序,明确管理条件

国内的水利工程建设目前已经全面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管理,国家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为工程建设的管理提供了系统性的依据,在合同条款中,编码制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更加清晰明确,评标报告和标候选择人从多方面综合考虑,选择程序更加正规。在管理的条件中,投标单位从《文件》规定的形式、金额和时间条件上进行递交投标保证金,签订施工合同,项目法人也必须按标准预支款项,提交履约担保。

3 严格执行项目开工报告审批制度和设计变更审批制度

按国家下达的通知要求,项目法人要在项目开工前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签订合同,按规定做好土地征用、移民安置、资金筹措、质量安全监督等工作,才能办理项目开工报告的审批手续。对于需要设计变更的文件,要及时办理设计变更审批手续,经监理单位签发变更指示后才能真正实施设计施工。

4 加强档案管理,使之有效服务于工程建设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定》明确表示,项目法人必须建立项目档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好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移交和归档工作,加强与档案管理部门的沟通、配合,坚持档案管理与工程建设同步开始、同步进行、同步完成,发挥工程档案的利用效果,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建设。

5 加强质量监督工作,做好工程建设的监理管理事项

确保工程质量,组织协调参建单位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是建设监理的必要目的。在建设过程中,强调市场之间的合作关系,实现市场对工程的监督、制约、协调机能,是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能够实现投资的最大效益。工程监理对工程质量实施的监理工作要求对工程质量进行阶段性的质量监督,把工程质量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6 建立管理统筹计划,确保建设项目质量

水利工程质量结合项目法人负责制度、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设计服务和政府监督形成了独特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了质量管理意识,全面落实了质量管理的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起了质量管理的统筹计划,通过建设工程中的各方人员齐抓共管,确保工程质量的优良性。

7 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中,推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强化各项安全生产措施。工程实际情况中制定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能够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完善各项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能够提高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给水利工程建设的预案计划提供有效的保障措施。

8 处理好建设项目各方人员的相互关系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及时处理好参建各方的相互关系,能够有序开展工程建设。建设单位可以运用“查、促、帮”等方法来监督控制参建单位,督促监理单位认真履行职能,主动要求监理单位召开施工图会审、技术交底和施工方案研讨等活动,了解工程的具体情况,协调并解决管理中的具体问题。

9 实施文明工地建设工作,科学管理,文明作业

施工单位要注意保持环境优美、卫生整洁,做好施工区、生活区的文明建设,做到布局合理,标识明晰,体现现代化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精神,将文明工地建设中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把工地参建人员的精神面貌和环境卫生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科学、文明作业的目标要求。

第7篇: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方案范文

省发改委:

为全面落实《*****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切实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市政府制定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市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方案(2017-2020)》和《*****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酒政办发〔2017〕378号)。方案确定了主要目标、实施范围、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明确在*****区、*****市开展先行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后向全市推广实施。现将我市垃圾分类工作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一、垃圾分类进展情况

*****区政府制定并下发了《*****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办法实施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委托西北设计院编制《*****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后即着手建设实施。项目估算总投资5000万元,通过建设城市社区多功能垃圾分类收集站点、落实垃圾分类到户、建立垃圾分类物联网、实现垃圾分类工作智能化管理、建设“互联网+资源回收”系统,建成后垃圾分类制度落到实处。

*****市积极落实垃圾分类处理制度。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多种方式积极营造舆论氛围。促使垃圾分类处理制度深入人心。在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先行示范,制定了内部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并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编制垃圾分类实施办法,构建*****市垃圾分类、餐厨处理集于一体的智慧环卫系统。主要建设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前端保洁模块,主要购置含垃圾分类标识的垃圾回收装置;餐厨垃圾监管模块,主要建设餐厨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生活垃圾监管模块,主要建设生活垃圾中转、收运系统及购置运输车辆;垃圾分类及监管模块,主要针对宣传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处理奖惩措施进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目前,医疗废弃物、建筑固体废弃物及生活垃圾已实现了分类填埋和处理。智慧环卫系统可行性研究正处于编制阶段,该项目估算总投资6100万元。

*****市政府在党政机关率先实施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印发《*****市推进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酒管局发〔2018〕4号)和《*****市公共机构常见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细则》,建立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统计制度。党政机构和公共机构率先垂范,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垃圾分类工作在公共机构顺利推行。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居民垃圾分类投放意识薄弱。由于垃圾分类制度在我市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市民还不具备垃圾分类的自觉和意识。虽然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对垃圾分类常识进行了广泛普及,部分居民已经有了垃圾分类的概念,但对于如何分类、如何投放、分类意义等问题仍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由于缺乏相关的垃圾分类知识以及受长期以来垃圾袋装化生活习惯的影响,再加上垃圾收集设施的缺位或标识的混乱,公众垃圾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和执行力还不强。

二是建设完整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难度大。长期以来,固定的垃圾处理体系已成型,垃圾分类制度下新的垃圾收运模式还不完善,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收运、处置和运营服务积极性不高,仅靠政府投资难以健全垃圾分类运营体系,推进落实难度较大,致使垃圾分类体系链条较短,甚至无法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有机衔接。

三、整改措施

第8篇: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1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现状

建筑工程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直接关系着社会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与建筑工程的资源投入的回报有着直接的关联,但是我国的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在很多的层面上工作开展的并不到位,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的现状,因此先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现状作出分析。

1.1 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立的并不完善

我国的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依旧是沿用着原先较为传统的质量控制办法,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办法在很大的程度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可见目前的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体系存在着很多的弊端,给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的顺利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在使用着传统的质量控制体系的时候,不能严格的执行质量控制的措施,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依旧是得不到保障。

1.2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法并不科学

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控制的方法在执行的时候并不科学,尤其体现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的时候,施工现场的监督人员往往对于建筑现场的质量控制措施的执行采取了直观的判断方法,缺少科学的依据对其进行的决策辅助,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质量控制措施控制的结果产生与预想的不同的状况。也就是说,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监督人员在进行措施是否执行的决策时,依仗的往往是自己的感性认识,缺乏科学的依据辅助,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结果多数情况下不尽如人意。

1.3 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对于质量控制欲管理的认知不足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还是人为的参与,也就是说人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质量控制管理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但是实际的情况往往是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许多的施工人员对于质量控制与管理的认知不足,对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认识的不到位,因此在对于质量控制的一些措施进行落实的时候,就会出现实际的工作效果与制定质量控制措施时预想的效果出现较大的偏差,导致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建筑事故,这些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便是施工人员的行为不当,没有严格的按照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的要求进行施工,甚至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1.4 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问题

由于一些建筑工程的承建单位的高层管理者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的认知并不足,导致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管体系的构建也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施工现场的监管人员对于施工人员的行为监督不当,使得施工人员出现了偷工减料的行为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破坏;监管人员对于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制定的防御措施的执行力度不强,致使整个施工单位的所有人员都缺乏一定程度的质量认知意识,;监管人员对于施工现场的大型的机器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工作的监督程度不强,存在问题的设备导致在施工的过程中给建筑工程带来了安全隐患;施工现场的监管人员没有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不合格的建筑材料砸使用的时候无论是多么完美的施工技术都无法弥补其存在的缺陷的,因此建筑工程在完工后依旧存在着较大的质量问题。

2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的完善措施

2.1 选择信誉优良的施工单位承建建筑工程的建设工作

为了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在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就要选择优秀的单位承包设计工作,使得工程的设计与建筑工程周围的地质和环境完美的契合,并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的施工单位承包建筑工程的建设工作,施工单位的选择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其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的质量,所以在进行施工单位的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进行仔细的斟酌,在开工前将施工的每一个步骤进行详细的核实,规划好一个优良的建设计划,明确施工单位的责任,并对施工单位的责任意识进行严格的考核,避免其出现推卸责任的不成熟表现。

2.2 对于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核

建筑工程的质量优劣关系到很多的因素,所以进行质量管理工作前提就是要确保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案是最佳的,确保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与方案相符,并保证设计方案中的每一个设计细节都是与实际情况相联系的。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设计单位对于建筑工程的建设现场进行了仔细的勘察,设计的方案综合的考虑了建筑环境周围的特殊性,保证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案不是大众化的建筑方案。在进行施工方案设计的时候,也要充分的与设计方案的主旨相联系,确保施工顺序不会破坏到设计方案中的一些细节的考虑,并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一定是工程进行设计阶段首先考虑的问题。

2.3 增强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的培养

人作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确保其具有积极正确的质量认知意识是相当重要的,定期的对施工人员进行质量意识的培训,强调作为作为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身上肩负的责任,教育施工人员将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与质量作为施工的前提,同时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以及专业素质进行培训,使得施工人员在具备了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才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才可以真正做到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准

2.4 极强政府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

政府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很高,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也是相当的重视,当政府的监督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强的时候,对于一些质量管理措施的实施也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施工人员的思想教育意识也是一个有利的保障,使得施工人员更深切的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使得工作的态度更加的端正。

3 总 结

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与社会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很大的关联,只有在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工作做好,才能真正的扩大社会大众的福利,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作出了一份贡献。本文切实的分析了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的现状,并提出了几点改善的措施。

参考文献

第9篇: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方案范文

系统建设的质量治理框架

档案机构开展信息化工作的质量目标是高效率、低成本地建设一个能够支持现代档案管理业务开展的应用系统。而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能否按照预期计划高质量建成,与参建人员综合能力、基础设施环境、现行法规制度,以及建设过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有很大关系,所以从系统建设之初就要明确影响质量的关键要素和质量控制框架。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所依赖的法规政策标准、系统建设需求、建设过程监管、软硬件设施支撑环境,以及参建人员能力和水平,都是决定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质量的关键要素,如图所示。从图中可见,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质量不仅要从最终输出的档案管理系统角度进行衡量,还需要追溯到建设过程中支撑、控制、输入和监管等环节的质量。这是因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并非一次性的成品输出,而是一个滚动建设和持续完善的过程。此外,多个立档单位与档案保管单位之间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等特点,决定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由此,需要从系统建设的支撑环境、需求输入、制度控制、过程监督、功能实现、系统运行和建设成效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管理,最终形成一个满足档案机构实际需求的高质量电子档案管理系统。1.环境建设质量治理软硬件基础设施及其网络环境、建设项目资金等,是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基础支撑和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成果能否得以使用。网络与软硬件设施,及其运行管理机制,直接影响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使用、数据访问和业务开展。当前,网络技术、中间件、存储设施、服务器等基础设施的迭代更新速度很快,要求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需要保障档案系统的功能稳定、安全可用和业务的连续性,环境基础设施的质量治理能力亟待改进。2.需求分析质量治理档案机构及其人员是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主体,决定了系统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档案部门人员根据实际业务需要,提出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档案服务工作的目标,最终形成系统建设需求,而需求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直接影响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方案,因此档案管理人员的需求分析能力至关重要。通常,需求分析由档案管理业务人员和系统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协同完成,而双方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沟通交流,明确潜在需求和需求可能变更的方向。需求的变化和更新是软件系统建设的重难点,由此各方人员在分析系统需求时,不仅应充分理解现有业务活动流程、范围和要求,还应具有前瞻性思维,以发展的眼光来开展需求调研和分析设计,确保系统建设需求能够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有效。3.制度嵌入质量治理法规政策遵从性是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区别于其他类型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特点之一。档案管理机构在开展各类活动时,需要在外部制度的基础上,提炼出本单位应遵循的条款和工作实施的具体要求。而后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将具体化的制度要求嵌入到系统中,尽可能实现系统自动化的制度遵从,减少人工参与度,更客观、有效地执行各项法规、政策、规范和标准。这就要求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相关人员熟悉并深刻理解各个层级制度中约定的各项要求,研究其应用场景及其间的关联关系,制定切合本部门业务活动的各项制度。同时还应借助监管手段和各种技术方法加强制度执行的质量,督促和检查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漏洞与风险,并持续改进。4.过程监管质量治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信息化系统工程,对其建设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是保障质量的重要措施。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通常会采取政府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等方式来选择供应商,并委托第三方机构(承建方)来完成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具体任务。承建方负责方案设计、系统开发、环境部署与集成调试;建设方负责全局规划、整体设计、资金筹措、明确需求等重要工作。对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系统设计、设备采购、软件开发、数据处理和系统测试等各个阶段,承建方和建设方均应采取过程质量控制方法,检验各自承担的任务,同时监督对方的工作。必要时还可引入第三方监理公司来协助建设方对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进度、成本、目标、任务、范围,以及合规性和有效性等进行检查。由此监理方的质量检查、风险控制、发现问题和诊断能力成为影响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5.功能实现质量治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显性成果就是将档案业务融入信息系统的电子档案应用软件系统,作为档案部门及其人员开展业务活动的网络化工作平台,其功能的完整性、流程的合理性、数据的规范性是助力档案人员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重要保障。与一般的应用软件系统相比,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质量除了实现基础的系统管理功能以外,还具有档案业务的法规、政策和相关标准强执行性等特点,需要有标准符合性的质量检查。因此,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需要深入了解档案业务事项、办理流程及其政策、规范要求,才能保证系统功能完整、流程合理且数据规范。6.运行维护质量治理以往的烟囱式、自给自足的建设模式正在逐渐被淘汰,而共建共享成为新的系统基础设施部署的共性特点。许多省级综合档案馆统一建成了区域性的数字档案馆基础设施运行服务平台,采取了海量存储、云计算的虚拟服务模式。云计算的IT集约化服务模式在统一规划、资源租赁、平台支撑和应用共享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统筹性、规范性和专业性,但对各档案管理机构而言几乎是个“黑盒子”,即档案人员只需规范地按照操作规程使用,无需关注其背后复杂的技术方案和实现原理。一方面,这有助于档案人员集中精力钻研档案管理业务、提升档案信息服务;但另一方面,由于档案人员缺乏技术知识,对外包服务的监管和控制将成为提升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7.应用成效质量治理按时完成建设工作,并顺利通过项目验收、保障档案人员能够基于应用系统开展档案工作,是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标志性成果。系统建设不仅要保障建设方获得一个高质量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而且还需要承建方能够在建设成本范围内取得良好的信誉,积累经验和获取收益。因此,衡量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质量,需要从建设工作成效多方面进行检查评估。近年来,“以评促建,以建促用”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治理理念和方法已经在我国各级各类档案管理机构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使建设方、承建方、监理方均能各尽其责、获得最大的收益和顾客满意度。

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