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生物产业发展范文

微生物产业发展精选(九篇)

微生物产业发展

第1篇:微生物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微生物工程 现状 前景

一、微生物工程面临的挑战

1. 微生物工程与合成化学工业的竞争

微生物工程,合成化学工业与农业生物工程在过去几十年中各自经历了巨大变化,以前, 农业一直为微生物工程和化学工业提供原料,包括淀粉,蛋白质,油脂等.微生物工程完全依赖 于农业原料,生产乙醇,酒精,丙酮丁酸,氨基酸,有机酸等小分子化学品,以及复杂的次级代谢产 物(抗生素).小分子发酵产物为化工制药提供原料,复杂代谢产物又为农业提供安全,无污染农 药.化学工业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采用石化原料合成多种合成纤维,塑料,人造橡胶,有机溶 剂等,特别是有机溶剂的化学合成极大威胁微生物工业的生产.如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丙酮丁 酸发酵工业在石油化工发达的国家消失,我国丙酮丁酸发酵一直坚持到 90 年代,当时受国内 石化工业的压力和进口产品涌入的双重竞争,使丙酮丁酸和乙醇大规模发酵工业基本消失. 但是,时代在前进,科技在进步,生物技术也在发展.从国际上来看,当前的微生物工程已开 始对合成工业进行强烈竞争,由于育种技术,基因工程等多方面的运用,两项大产品柠檬酸和味精,估计年产量均已接近百万吨,单价也接近中等规模合成化学品;用作燃料的乙醇已达 13 亿吨,而合成不到 1 亿吨;另一例子是发酵乳酸,已完全替代合成乳酸.从工业用酶,如半合成青 霉素,头孢菌素和淀粉糖化产业的发展,可以看到微生物技术的实力.

2. 农业生物工程对微生物工程与合成化学工业的冲击

植物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促进农业生物技术突起,首先成功的是转基因作物,至今已有几十种转基因作物,如抗虫棉花,玉米,马铃薯,大豆,抗软化的番茄等,在许多国家大面积种植.除 了提高抗性外,还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如含硫氨基酸,赖氨酸等). 另外,多种微生物的酶可以在植物中表达,如植酸酶,菊粉合成酶,海藻糖合成酶,(PHB(V)), 其中植酸酶可作为饲料添加剂,植酸酶转基因油菜种子,不经分离,用作饲料添加剂,效果显著. 再者,转基因植物可生产多种抗体,包括霍乱毒素(CT-B,LT-B 亚基)抗体,病毒外壳蛋白抗体,表 面抗原抗体,狂犬病毒抗体,在马铃薯,烟草,菠菜中表达成为口服疫苗.在转基因植物中生产这些分子药物具有成本低于传统微生物发酵技术等的特点,所以,分子农业(molecular farming) 对微生物技术有冲击.

二、微生物工程的发展方向

目前,微生物工程技术已深入到生产的各个行业,如工业、农业、矿业、化工、医药、食品、能源和环境保护等.微生物工程技术已作为一种新兴的工业体系发展起来,在各个行业的 知识和技术创新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医药工业 新技术主要应用于三个方面:工艺改进、新药研制和菌种改造.工艺改进主要依赖于计算机理论及技术的发展.新药研制则得益于医学研究中对疾病机理的深人了解.菌种改造主要利用基因工程原理及技术.正是由于采用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新技术成果,使得微生物工程成为一种高新技术.这反应出当今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持,促进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趋势.

2、食品工业 随着全世界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粮食及其它食品的需求问题日益严峻.而微生物工程正是为人类提供食品、改善营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微生物蛋白微生物发酵 生产的蛋白质,有的可直接供人食用,有的可做家畜、家禽饲料,增加市场的肉食供应.科学家们设计了分泌蛋白质的微生物,由“工程菌”(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发酵生产高营养强化蛋氨酸的 大豆球肮和鸡卵清蛋白,不再受动植物来源限制和季节气候的影响,单靠微生物就能高效快速 地生产出动植物的纯蛋白氨基酸氨基酸生产过去都采用动植物蛋白提取和化学合成法生产,而采用基因工程和细胞融合技术生成的“工程菌 ”进行发酵,其生产成下降、污染减少,产量可成倍增加.饮料酒类 我国一直沿用混合菌株传统酿造发酵技术(霉菌、酵母菌、细菌多菌株自然接 种混合发酵),产品具有特殊香型风味一酒香、酱香、醋香.近年来已分离出己酸菌和甲烷菌, 并发现它们在酿酒香型风味中的作用.利用现酵工程技术改革旧工艺,也已取得明显效果,例如在传统酿酒工艺过程中,构建由己酸菌和甲烷菌组成的“人工老窖” ,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成品味感;啤酒生产中在生物反应器中把酵母吸附于不动载体上,缓缓流人麦芽汁, 啤酒的发酵时间缩短到 1 天,甚至 9 0 分钟,而生物反应器中的酵母菌连续发酵 3 个月活力不降低,为制造“生物啤酒” ,开创了新途径. 其他食品添加剂微生物发酵生产 的柠檬酸、乳酸、苹果酸等多种有机酸,是饮料中不可缺少的酸味剂.另外,发酵工程生产的天然色素、天然新型香味剂,正在逐步取代人工合成的色素和香精,这也是现今食品添加剂研究的一个方向。

3、能源工业 能源紧张,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大难题,石油危机之后,人们更加认识到地球上的石油、煤碳、天然气等石化燃料终将枯竭,而利用微生物工程则能开发再生性能源和新能源. 1.绿色能源的再生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是微乎其微的 地球上贮存太阳能的只有绿色植物和光合微生物, 但它们贮存的能量也只是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量的 0 . 0 5 % .如能将这些能量利用,能源紧张问题也就大大缓解了.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技术,可将绿色植物秸杆、木屑、工农业生产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废弃物转化为液体和气体燃料 (酒精和沼气 ) 2. 采油微生物运用向油层注人细菌或其产物(生物聚合物、表 面活性 剂等 ),可以增大油层压力,降低原油粘度,将残留在岩石空隙间的深层粘滞性原油从“枯竭”的油田中采出,提高 产量的 2 0 % 一 3 0 % .现各国均在大规模现场试验,已取得满意结果. 3 微生物电池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氢气、甲酸或氨等 )作为电极活性物质,通过阳极、 阴极电子流动从而获取电能的装置,叫做微生物电池.其中日本科学家设计的生化燃料电池最为理想.他们把氢气产生菌(丁基梭菌 )固定在阳极,阴极为炭极(由蚁酸氧化空气中的氧), 这样就构成了氢一氧(空气)型微生物电池。

第2篇:微生物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 微生态系统;微生态;制剂

前言:所谓微生态系统,指的是在一定结构的空间内,正常微生物群以其宿主的组织和细胞及其代谢物为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能够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相互交换的统一生物系统。对微生态系统进行相关研究,对我国动物养殖业的相关发展有着不俗的推动作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微生态系统和微生态制剂进行相关研究,就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1.微生态系统

在我国当下的微生态系统研究中,主要研究集中在对动物的口腔咽喉部微生态系统与胃肠道微生态系统两方面,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对二者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微生态系统研究的相关发展。

1.1口腔咽喉部微生态系统

在动物体内,口腔咽喉部称得上是其最常与外界接触到部位,这种特点使得动物的口腔咽喉部极易出现相关病症。在呼吸道的微生物检测中,由于不同的空气会对其造成不同的变化,这就使得通过检查呼吸道微生物的方式,就有可能对其进行大气污染的相关监测,这种发展也是口腔咽喉部微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1]。

1.2胃肠道微生态系统

胃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一直是我国相关业界研究的重点,其本身包含着大量的细菌,这些细菌是胃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着其本身作用的正常发挥。在胃肠道微生态系统中,其能够起到增强免疫力、维持生物的生长代谢、参与新陈代谢、维持动物健康等作用。

2.微生态制剂的作用

2.1促进生长

在微生态制剂的应用中,其能够有效的促进相关动物的生长。具体来说,由于微生态制剂本身含有大量营养物质,这就使得其在具体的应用中,能够产生促进相关动物生长的物质,最终实现促进相关动物生长的作用。

2.2提高饲料利用率

在微生态制剂的应用中,其能够通过自身特性,与相关养殖饲料进行混合,以此提高相关饲料的利用率。具体来说,由于相关微生态制剂能够对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进行降解,这就使得相关饲料能够更为便利的被动物所吸收,大大提高相关饲料的利用效率[2]。

2.3提高免疫力

在微生态制剂的应用中,由于微生态制剂本身就是较为优秀的免疫激活剂,这就使得微生态制剂的应用能够起到提高动物免疫力的作用。具体来说,微生态制剂能够通过细菌本身或细胞壁成分刺激宿主的免疫细胞,通过激活免疫细胞的方式,提高宿主的抵抗力[3]。

2.4改善肉的品质

在微生态制剂的使用中,由于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替抗生素的使用,这就使得相关动物体内的化学成分与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大大降低,而通过微生态制剂作用产生于动物体内的有益微生物,将大大提高相关动物的肉质。据相关权威机构调查,通过微生态制剂代替抗生素进行饲养地动物,其本身具有鲜嫩可口、无腥味的特点,由此可见微生态制剂对于动物肉质提升所发挥的作用。

3.微生物制剂的应用

上文中我们对微生态系统与微生态制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对微生态制剂的具体应用进行相关论述,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动物养殖业的相关发展。

3.1畜牧业的应用

随着微生态制剂研究的不断发展,微生态制剂在畜牧业中应用发挥的作用也在不断提升,据相关权威机构实验表明,合理利用微生态制剂能够有效提高猪的增重效率,极大程度上提高猪饲料的利用率,最终起到促进养猪业发展的效用。此外,在畜牧业养殖中引用微生态制剂,还能够起到减少相关动物疾病发生几率,减轻应激发应等功效,这些功效的发挥对于我国畜牧业发展有着较为不俗的推动作用。

3.2水产养殖业的应用

在水产养殖业中,微生态制剂同样能够发挥较好的效果。具体来说,在水产养殖中使用微生态制剂,对于提高相关水产产量,减少疾病有着较为不俗的效用,同时微生态制剂能够起到的改善水质的作用,也使得其在水产养殖业中的效用大大提升。

3.3其它方面的应用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在畜牧业与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外,微生态制剂还能够用于改善土壤、环境、水体质量等方面,对于相关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病虫害风险的降低等,有着较为不俗的效用,由此可见微生态制剂研究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微生态制剂的应用中,相关应用人员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菌种,并对菌种的数量与活性进行严格控制,以此保证相关微生态制剂能够顺利发挥预定效果[4]。

结论:本文就微生物系统和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具体研究,详细论述了微生物系统的研究进展、微生态制剂的作用与具体应用,在这些论证中,我们了解了微生态制剂在我国各个方面的广泛效用,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动物养殖业的相关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静利,张莉.微生态制剂研究进展[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01:53-56+130.

[2]陈谦,张新雄,赵海,官家发.用于水产养殖的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2,03:524-530.

第3篇:微生物产业发展范文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中国唯一专门从事内陆水体生物学综合研究的科研机构,是亚太地区微藻研究的权威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先后拥有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湖泊蓝藻控制、蓝藻的生物学以及藻毒素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绩,是我国微藻产业最权威的技术和理论中心。

与会代表在会上踊跃发言,湖南省副省长贺同新、株洲市副市长张浩国在会上作了重要指示。

微藻是一类原始而十分重要的海洋和水生物资源,是单细胞藻类和生物发展层次较低的多细胞藻类的合称,涵盖多种藻类,目前在国内外得到较广泛研究和应用的主要是小球藻、盐藻螺旋藻、杜氏藻、球形念珠藻(又名葛仙米)、雨生红球藻、紫球藻等。微藻种类多、分布广,很多藻类具有相当的营养价值,同时不同物种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微藻细胞往往在某个阶段或某种环境下积累一些特殊化合物,其中有些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应用现代高新生物技术,开发微藻的各种生物活性物质、保健食品和海洋药物等,是目前国际生物技术领域中最为活跃的分支之一。同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如何控制和合理利用它们,也是微藻生物技术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

我国对微藻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我国就曾掀起大规模小球藻养殖技术的热潮。70年代,我国将螺旋藻和盐藻的研究列入"七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90年代以来我国微藻产业发展很快,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2004年我国仅螺旋藻产量就超过3000吨,占世界总产量70%以上,产值5亿欧元。小球藻和盐藻的产量也有所增加。从微藻中提取活性物质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藻蓝蛋白用作荧光探针、螺旋藻粗多糖和蛋白多糖用作保健品。微藻在食品、保健、化妆品和饲料方面的应用愈来愈广,但其开发应用在我国还未形成规模。此次合作在弥补我国微藻产业科研后劲不足、产品单一、深加工品种少等方面树立了榜样,必将成为微藻生物技术产业异军突起的标杆。

此次合作的微藻产业化项目暨微藻工程中心分3期进行,总投资6000万元。第一期投资建设以大规模光生物反应器为主体工程的培养微藻产品的上游加工体系,主要以人工培植的方式开发我国独有的濒临灭绝的珍稀微藻――“皇家贡品”葛仙米,在我市筹建国内外首家微藻工程中心,通过微藻工程中心的筹建,一定能分离筛选出有开发应用前景的新微藻和某些微藻的新品系,使我国的微藻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再上一个新台阶,使我国特有的、日益枯竭的微藻生物资源得到保护和开发利用。

第二期建设提取、分离、纯化、修饰等完整的下游工程系统,从微藻藻体中获得藻蓝蛋白、藻类多糖等微藻初级代谢产物和虾青素、DHA及其它有高度生理活性的药用产品为主的次级代谢产物。

第三期利用航天技术和分子遗传学技术,获得新型的工程藻种及目标产物,进行微藻控制培养的工业化生产集成系统的建设。

微藻产业化项目合作技术方面将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领衔,组成技术工作组,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技术设计、技术指导和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规模化生产问题;产业化方面湖南炎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将组建微藻项目工作组,负责项目建设的工作计划和资金、物质安排,组织人员进行施工、生产和销售。目前,微藻产业化项目合作已完成拟球形念珠藻(葛仙米)藻体的中试培养、营养成分分析及其活性物质检测等基础研究,为后期产品定位和产品开发的决策奠定了基础。

第4篇:微生物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微生物肥料;分类;特点;应用;前景S144

中图分类号:S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77-1

1 微生物肥料的分类

1.1 微生物拌种剂

将多孔物质(如草炭、蛭石)作为吸附剂,吸附菌体的发酵液而成菌剂,这种菌剂多用于拌种或蘸根。拌种剂所含的有益微生物能够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为植物生长供应一定的营养元素,从而增加作物的产量。微生物拌种剂主要品种是根瘤菌肥料,多用于豆科作物的栽培,能在豆科植物根、茎部位形成根瘤,同化空气中的氮素,成为作物的氮素营养主要来源。此种肥料也含有2种或2种以上的微生物(固氮菌、芽孢菌或其他微生物),它们互不拮抗、互相有利,通过其生命活动增加作物的产量,微生物拌种剂的作用不仅是提高营养元素供应水平,微生物还在繁殖过程中自身产生的各类拮抗某些病原菌的植物生长刺激素,从而达到抑制各种作物病害的目的,特别是土传病害如根结线虫、全蚀病、青枯病、枯萎病等。有的微生物拌种剂能活化土壤中被固定的磷、钾等元素,使之能够被植物充分吸收。有的微生物拌种剂还能加速作物秸秆的分解腐熟,促进各种有机营养的发酵。

1.2 复合微生物肥料

这种肥料除了含各种有效的微生物外,还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一些营养物质。复合微生物肥料可根据所含营养物质的不同分为微生物和有机物复合肥料、微生物和有机物质及无机元素复合肥料。根据肥料的作用机理可分为:营养为主的复合微生物肥料、抗病为主的复合微生物肥料、降解农药为主的复合微生物肥料,也可多种作用机理同时兼有。各种不同的肥料各有特色,作用不一致,但最终的功能都是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化肥施用,降低生产成本,改良土壤结构和改善作物品质,保护生态环境。

2 微生物肥料的特点

微生物肥料属于活性肥料,它的功效是通过所含有益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来完成的。当这些有益微生物处于旺盛的繁殖和新陈代谢的时候,才能够通过产生各种次生代谢物质或者促进某些生命活性物质参与作物的生长发育。因此,微生物肥料中有益微生物的种类、生命活动是否旺盛是其能否发挥肥效的基础。因为微生物肥料是或活性制剂,所以其肥效与活菌数量、强度及周围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括温度、水分、酸碱度、营养条件及原生活在土壤中土著微生物的排斥作用都有一定影响。

3 微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3.1 培肥地理,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品质

微生物肥料的主要功效是培肥地理,减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品质,各种固氮微生物肥料可以有效增加土壤中的氮素供应。许多微生物肥料含有分解磷、钾矿物的微生物(如芽孢杆菌、假单胞菌的应用),可溶解土壤中难溶的磷、钾,转变为能够被作物吸收利用的磷、钾离子。由于微生物肥料可以增加各种养分的供应,因此可降低化肥的用量。施用微生物肥料还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品质,如增加蛋白质、糖、维生素等含量。

3.2 分泌生长激素

微生物肥料所含的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够产生各种对作物有益的代谢此生物如生长素、吲哚乙酸、赤霉素、维生素、氨基酸等,能够刺激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使作物长势旺盛,营养良好,进而提高产量。

3.3 增强作物的抗性

微生物肥料所含的多种微生物能够诱导植物体内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苯甲氨酸解氨酶,脂氧合酶,几丁质酶等参与防御放应,从而提高作物的抗性,有的微生物还能产生抗菌素物质,有的可形成优势种群,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基数。微生物肥料所含的菌根真菌可以在作物的根部大量繁殖,其菌丝可为作物生长提供营养,同时还可增加根系对水分的吸收,从而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

4 微生物肥料的发展前景

微生物肥料由于生产成本低,对农作物的增产效果好,能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降低化肥的使用,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其综合效果显示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优势以及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我国的微生物肥料施用仍然存在一定弊端:一是在对微生物肥料的认识不足,不能客观认识和评价微生物肥料的作用及效果;二是科研部门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明显与生产实际相脱节,头重脚轻的生产应用格局和在科研方面长期投入不足的现状已经制约了生物肥料在生产上的应用发展;三是在我国微生物肥料生产的质量问题比较明显,四是伪科学或伪劣产品在市场上时有出现,造成了认识上和生产上的极大混乱。五是产品管理有待加强。

第5篇:微生物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物肥料;种类;作用特性;应用

长期以来,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对土壤、环境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人们试图寻找一种新型的肥料来改变这种现状。随着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生物肥料便应运而生了。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所面临的人口急剧膨胀、资源减少、环境恶化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微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又称白色农业)己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与绿色农业(植物生产)、蓝色农业(海洋制品)一起形成中国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在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六大产业中(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能源、微生物食品),生物肥料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较快,己由单一作用的生物肥料发展成具有多种功能的复合型生物肥料,对改善土壤根际环境、刺激与调控植物生长和抑制病虫害的发生等具有重要作用。

1生物肥料的含义

生物肥料的研究应用起始于豆科植物应用根瘤菌接种剂,50年代原苏联微生物学者在固氮菌、磷细菌和硅酸盐细菌的研究上卓有成效。关于生物肥料,国内专家(陈华癸,中科院院士)定V为含有微生物的特定制品,应用于植物生产,能取得特定肥料效应,在这种效应的产生中,制品中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起到关键作用。国内一般将其称为微生物肥料。外国专家认为,生物肥料是借微生物生命活动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并促进植物的生长,其重要性在于能从难以利用的非再生资源中增补和活化土壤养分并融合到植物营养体系的组成中。

2生物肥料的种类

目前生物肥料多按制品中微生物种类和其作用特性划分。按制品中微生物的种类,生物肥料可分为细菌肥料(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等)、放线菌肥料(如抗生菌类)、真菌类肥料(如菌根真菌)和藻类肥料(固氮蓝藻等)。在细菌肥料中又可按单一菌种分为固氮菌类、磷细菌和钾细菌肥料,或者由几种微生物混合在一起形成复合型生物肥料。

按其作用特性划分,可将生物肥料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有效微生物接种到农作物根部,产生肥效或促进生长效应为目的,其作用性质为微生物接种剂,效应是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而产生的。这种类型以根瘤菌菌剂为代表,包括所有以接种为手段的生物肥料。另一类是将有益微生物与有机肥混合在一起制成的生物有机肥。其中既含有用以接种的有益微生物,又含有作为促进微生物活动的有机肥基质。近几年兴起的生物有机肥均属此类。

3生物肥料有其独特的特点

3.1 能改善农作物物理性状,增产效果显著增产

本人通过生物钾肥在大豆上的应用试验,处理与对照相比,其茎粗、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增产率为8.9%。而且使用生物钾肥的大豆与对照(用二铵)相比,其根系发达,苗情好,芽率{。

3.2 提高农作物产品的品质使用生物肥料的产品,口感好、色佳、味美、蛋白质含量高。

3.3 可改良土壤、防病抗病、抗倒伏连续使用生物肥料,土壤的结构可得到大大改善、孔隙度好、通透性高、质地疏松,而且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资料显示,使用生物肥料的土壤,其物理性状表现良好,土壤容重减小0.13mm/cm3,土壤孔隙度增加3%,土壤田间持水量提高5%,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而且提高了农作物的防病抗病能力。

3.4 是生产绿色食品的良好肥料据测定,施用尿素的蔬菜,其致癌物硝酸盐残留量达637PPM,明显超过标准432PPM。近年来,癌症发病率提高,这也是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有直接关系的。相反,施用生物肥料的蔬菜,其硝酸盐含量只有87.5PPM,比标准低344.5PPM,是一种良好的绿色食品。

3.5 生物肥料具有微生物的一切特点有生命、可以繁殖、分布广、种类多、数量大,而且繁殖的速度快,适宜条件下,一天可以繁殖多代,以指数增长;容易培养,易发生变异,条件充分时,一般儿个小时就可变异。

以上特点是生物肥料的共同特点,是常规化肥所无法比拟的;正因为生物肥料的诸多优点,所以近几年来,对于生物肥料的应用也愈来愈广泛。目前,水田、旱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药材等都在应用生物肥料。可以拌种,可以蘸根,可以单用,也可以与化肥、农家肥配合施用,方法灵活。

4生物肥料是有生命的微生物群体,因而在使用过程中也应该有其应注意的事项:

4.1 避免阳光的曝晒,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细菌),在强烈的阳光下,会因为紫外线的照射而受损或者死亡,丧失活力,从而肥效降低甚至完全丧失肥效。因而在施用过程中应该做到及时覆土,以避免紫外线的照射。

4.2 保持适宜的土壤含水量:生物肥料中的菌剂在长期浸水的情况下,会使肥料中的微生物受损或者死亡,而过于干旱又不利于微生物的繁殖。二者都会降低生物肥的效果。故涝要及时排水,旱要适当灌溉。

4.3 避免低温的损害:温度过低,肥料中菌剂的活性受到抑制。

4.4 不宜和化肥混用,尤其是碱性的或者酸性的肥料,混用时会因化肥的酸碱性使菌体死亡,造成肥效的降低,应隔离施用。

正是因为生物肥料的诸多优点,所以生物肥料正逐步受到人们的青睐,专家们断言,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的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以往“只念化肥”的日子巳逐渐远去了,多用生物肥少用化肥,甚至逐步代替化肥,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生物肥料必将在“绿色革命"的赞誉声中迅速崛起。

前景:生物肥料将与化肥有机肥一起构成21世纪的植物营养源

目前,就大部分地区而言,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投入远未达到极限值,不容置疑,化肥在我国21世纪的粮食发展战略中,仍将起到巨大的增产作用。随着全球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和社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料的开发与应用必将有较大的进展,将与化肥一起构成21世纪植物营养资源。据现有的研究结果,生物肥料只能在具有一定的土壤肥力基础或者在相应的化肥投入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特性。因此,生物肥料与化学肥料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关系,它不仅是化学肥料数量上的补充,更主要的是性能上的配合与补充。生物肥料只有与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同步发展,才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黄大肪,林敏.农业微生物基因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徐丽华,姜成林.微生物资源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陈萌山.农业技术推广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4]葛诚.微生物肥料概述[J].土壤肥料,2007,(6):43-46.

[5]杜秉海,贾隽永,泉维洁.生物肥料[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第6篇:微生物产业发展范文

在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形势下,开辟微生物肥料部分替代化肥日益受到重视。

一、生物肥料简介

生物肥料又被称为生物菌肥、菌剂、接种剂。是指用特定微生物菌种培养生产具有活性的微生物抑制剂。

它是一种辅助肥料,它本身并不含植物所需营养元素,而是通过菌肥中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参与养分的转化、分泌激素作物根系发育、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来发挥其增产的效能。

二、生物肥料的分类

目前微生物肥料可分两大类:一是狭义的微生物肥料,指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增加植物营养元素的供应量,从而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来提高产量,其代表品种是根瘤菌肥。

另一类是广义的微生物肥料,指通过其中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高植物营养元素的供应量,产生植物生长激素,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或拮抗某些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减轻农作物病虫害而使产量增加。

三、生物肥料载体的选择

固体菌剂主要以泥炭、蛙石、珍珠岩为吸附剂,由于其营养与pH适中,表面积比较大和吸附性好,有利于细菌的存活及菌剂保存,是理想的吸附性。

但由于泥炭具有短期不可再生性,所以,近几年来,又把菌糠作为生物肥料载体的研究对象。菌糠是食物菌生产后的剩余废料,菌糠中丰富的营养成分为根瘤菌、固氮菌、促生菌,为吸附后的继续存活提供了物质保证。

四、生物肥料的应用现状

1.根瘤菌类肥料

根瘤菌类肥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研究最早、应用时间最长、生产最多、应用最广泛和效果最稳定的微生物肥料之一。

它是利用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植物根毛弯曲而形成根瘤菌来进行固氮。有花生、大豆、绿豆等根瘤菌剂。

有学者认为,全世界一年中通过各种途径固定的氮素约为27030吨,其中70%))是生物固氮,而生物固氮主要是利用根瘤菌进行固氮。

2.固氮菌肥料、磷细菌和硅酸盐细菌肥料

磷细菌肥料的作用机制是利用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机酸和酶类,使得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类矿化成可溶性磷供作用吸收利用。

硅酸盐细菌肥料也叫钾细菌肥料,它除能对土壤中云母长石等含钾的铝硅酸盐及磷灰石进行分解,释放出钾、磷与其他灰分外,还能从空气中固定氮素,并有增强作物抗病的能力。

3.复合微生物肥料

复合微生物菌肥是含有二种以上有益微生物,它们之间互不拮抗,并能提高农作物一种或几种营养元素的供应水平。

第7篇:微生物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小微企业;发展;建议

小微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基础,是判断一个国家经济是否活跃、是否有潜力的关键性指标。小微企业决定了一个国家工业体系、市场经济体系是否完善、健康,小微企业关乎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无论在哪一个行业,都存在着小微企业。他们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为国计民生,为下游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资源。一个国家要想自主发展,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在我国改革开发时期是立过大功的,今后也将继续为我国的稳定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我们要善待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希望,是一个国家工业经济的起点,是产业链的始点。我们上世纪90年代以及本世纪初累计近二十年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的兴起与发展,小微企业构成我国改革开放的生力军。从组织形式讲,改革开放就是从小微企业开始,一定意义上是依靠个体工商户和乡镇企业启动的。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热潮,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高潮,都形成过小微企业的井喷。尽管目前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小微企业总数已达4000万左右,但仍然可以肯定,改革开放要进一步推进,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要“充分涌流”,少不得小微企业的活力,离不开小微企业的发展。

一、对小微企业适合生存的行业、生存地域和吸纳就业的建议

1.小微企业适合生存的行业。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很多部门、很多人认为小微企业是我国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小微企业把节约视为自己的生命,不可能造成浪费。当然,对于一些要求技术很高的产业,如果小微企业不能胜任,应设准入门槛。几乎每一次资源整合,受到冲击的首先是小微企业。其原因是认为小微企业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比如认为小微企业是耗电大户、是用水大户、耗费资源大户和环境污染大户等等。小微企业在有些领域确实应该退出,如矿产资源的开采等,因为这些领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高的技术,还有巨大的环境保护工程的推动以及与众多产业的联系等,近几年的情况如稀有金属领域、煤炭领域等,小微企业确实导致了国家资源的巨大损失。所以,在我国现有制度设计下,这些工作是小微企业无法完成的。当然,小微企业可以在资源型产业领域从事一些辅的工作。小微企业在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领域可以有巨大的作为。国家在整合资源,调整结构时,在这些领域不应和小微企业争市场、争资源,国家应多出台有利于小微企业在这些领域公平竞争的法规,并以裁判者的身份,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2.小微企业适生存的地域。小微企业的形成,大多是借助合适的内外环境和市场环境,自然产生的。现在,城市的改造一波接着一波,每一次城市改造,受到直接冲击的往往是小微企业。城市市容改造、市区规划、道路规划等,一般都不会顾及小微企业的利益,往往采取关停的办法。小微企业没有再生的能力,因为许多小微企业的存在,都是历史的产物。他们之所以能够生存,大多是借助于老城区遗留下来的产业延续,利用低资源成本、便利的渠道、熟悉的人脉和就近的市场,如果一旦拆迁,他们生存的环境将不复存在,只能破产消失。比如武汉的汉正街,其形成与繁盛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武汉市为了进行旧城区改造,将其迁出原来的地域。现在汉正街不存在了,影响武汉以及华中地区几百年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也消失了。现在许多城市越来越现代化,但产业却越来越萎缩。有些大城市规模很大,但城市中的小微企业,只剩下餐饮、酒店、洗车等服务业了,成为纯消费性城市。

3.小微企业吸纳大量的低端就业人口,节约了大量的社会成本。小微企业创造大量低端劳动力就业。中国70%的城镇居民和80%以上的农民工都在小微企业就业,吸容的就业人数超过2亿,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政府解决民生问题。人们有了工作才能增加消费,扩大内需。小微企业为大量城镇无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国企分流人员等群体及时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已成为社会就业的主渠道。小微企业要学会应用低端就业人员,善于培养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才,知人善用,在低端就业人员中挖掘人才,绝对不能歧视就业人员。国家战略之一就是发展中小城镇,而中小城镇的形成,主要还是依赖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为城镇主导产业提供配套服务,为城镇功能的实现提供全面的、不可或缺的系统服务。

二、对小微企业吸纳资金的建议

1.国家建设小微企业发展政策性银行。在重要的产业领域,对下游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小微企业,国家应专门成立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性银行。这类小微企业主要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提供服务,如提供辅助产品、零件、配件等。通过政策性银行的扶植、引导,提升这类小微企业的制造质量,促进这类小微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并逐步地参与我国主要制造业的主体结构制造,参与我国制造装备的竞争,改变我国重大制造完全依赖国有企业的局面。

2.设立风险贷款银行,完善银行贷款、融资担保机制。尤其要对担保机构的担保资质做充分的评估,同时加强此类机构的政策与法规建设。对市场预测风险相对较高,利润相对较高的小微企业,我们可以通过风险贷款的方式,满足其融资的需要。

3.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可以大幅降低资金成本,但我国企业直接融资的占比偏小,对于小微企业而言,现有政策下,推动直接融资几乎是不可能的。直接融资对某些高科技小微企业尤其适合,只要加强管控,严肃执法,打击借融资之名的圈钱行为,就可以促进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健康、跨越式发展。

三、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建议

1.小微企业是产业链上不可替代的一环。一个地方,如果一类小微企业的消失,将直接导致地方主导产业的消失。反过来说,一个地方主导产业的消失,首先是从产业链上端的小微企业开始的。因为小微企业的市场敏感度极强,对宏观经营环境变化的感应度极高,一旦经营环境有细微变化,小微企业就会伤风感冒,严重的会破产倒闭。因此,小微企业在经营中应突出灵活性,尽量与下游企业结成联盟,建立信用,规避自身资金短缺的风险。

2.小微企业是利基市场的守望者,是国家主体经济体系的有效补充者。许多小微企业承担着市场补缺者的角色。其功能是大中企业无法替代的。这些小微企业默默无闻,艰难地生存着。小微企业创造需求,刺激消费。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的细化分工需求实现了有效对接。大、中型企业大都掌控成熟市场,但对一些新兴需求则无暇顾及,这些需求经常被小微企业率先挖掘并开发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所以,小微企业要善于发现新的市场需求,充分利用新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借此机会成长为大、中型企业。例如,1984年,柳传志和中科院计算所10名科研人员,在北京中关村的一间20平方米的传达室里创办了联想。

3.小微企业是我国“世界工厂”的坚定守护者。要保持中国的“世界工厂”的位置,就必须保护好小微企业。我国的制造业、纺织业、服装业等一直居于世界首位,小微企业功不可没。比如服装产业,服装产业的发展,我们看到的大多是服装厂,事实上,除了服装厂之外,还有许多小微企业,如拉链厂、制线厂、纽扣厂、绣花厂、配饰厂、浆洗厂、辅料厂等等,这些小微企业与服装工厂构成一个服装产业的整体,为确立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我们如果失去了这些配套的小微企业,我们将会失去我们好不容易得来的“世界工厂”的地位。

四、小微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小微企业要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这是毫无疑问的。如何建设小微企业的企业文化,这是一个从长计议的大事。很多小微企业认为自己规模小,人员少,没有必要搞企业文化,这是不可取的。企业文化建设不一定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企业的物资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每个小微企业的开办,总会创造物质条件,满足其运作的基本需要。小微企业的行为文化以及理念文化,则是小微企业发展的根本。小微企业大多以家族为主体,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技术、管理的进步,小微企业的上层管理应随时进行调整,引进社会优秀人才,改变落后的管理。同时,要建设规范的、可执行的企业章程、企业管理制度。这些,都是小微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小微企业很容易受到来自内外环境的威胁,其生存状况相较大中企业要艰难的多,依靠什么来维持其生存与发展呢?文化建设是其抵御威胁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小微企业的物资文化受企业实力的限制,但良好的行为文化与制度理念文化则是企业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培养出来的。小微企业一定要把人才引进与文化建设同步建设,从本质上说,小微企业的文化是企业自己塑造的,与企业的价值观息息相关,这种文化对外体现小微现企业的形象,对内表现为小微企业的凝聚力。一个没有优秀文化的企业注定是无法做大的企业。

五、小微企业产业升级换代的建议

小微企业要在变中求得发展。这种变主要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与社会技术同步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小微企业也要改变自身的生产和工作环境。小微企业的产业升级换代,并不意味着小微企业一定要做大。影响企业规模大小的因素很多,市场的需求状况、竞争状况、文化习惯、行业的技术发展状况以及行业发展的特点等,都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小微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由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后来,小微企业就没有归口管理单位了。鼓励创新,帮助小微企业升级换代。重点是两条对策:一是建立共享式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由地方政府只能部门牵头引导,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骨干企业,在共性技术、基础性技术方面为小微企业提供支持,实施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计划、小微企业特色产业提升计划和小微企业培育计划;二是设立小微企业产业孵化中心。中心所需启动资金,国家可投入30%(从支持高技术企业研发资金中切出一块)用于初期研发,70%的资金可通过具体的产品开发从小微企业获得。

总之,小微企业只有实时升级换代,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才能满足社会日益丰富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参 考 文 献

[1]《多层次小微企业发展政策体系将逐步形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微博.2011-10-13

第8篇:微生物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微型化

当资源、环境等成为经济发展的“掣肘”时,持久发展,动力何在?加快转型让城市的脉动更为清晰、强劲是唯一的选择。近年来,无锡市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举措,围绕加快产业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的“三大转变”,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初见成效。在新兴产业培育上有了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结构调整的支撑力量。

物联网产业就是无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志。目前,我市物联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二是应用示范作用有效发挥,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四是品牌形象日益彰显。曾荣获科技部“国家物联网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无锡作为建设物联网及“感知中国”的示范区,成为中国物联网发展的摇篮和中心,全球物联网产业、资本和创新资源迅速向无锡集聚。随着云计算、应用示范等物联网终端产业的不断完善,位于产业链底层的智能传感器产业眼下成为此间物联网产业新宠,据中国研究发展中心数据显示,自2009年无锡获批感知中国中心城市,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国内一流传感器研发团队在此成立MEMS公共技术平台以来,已吸引华润、美新半导体等千余传感器企业,成为当地物联网发展和应用示范的尖端力量。无锡发展传感器产业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平台优势、市场优势、应用优势和产学研联合优势。无锡将是未来几年全国最大的传感器创新基地。

物联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

利用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和分布广泛的传感器网络,可以实现对某个对象的实时状态的获取和特定对象行为的监控,如使用分布在市区的各个噪音探头监测噪声污染,通过二氧化碳传感器监控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通过GPS标签跟踪车辆位置,通过交通路口的摄像头捕捉实时交通流程等。同时物联网基于云计算平台和智能网络,可以依据传感器网络用获取的数据进行决策,改变对象的行为进行控制和反馈。例如根据光线的强弱调整路灯的亮度,根据车辆的流量自动调整红绿灯间隔等。

智能传感器和核心元器件被称为物联网最基础的产业,其技术水平同时也是影响物联网应用普及的关键因素。目前,随全球智能产业的不断升温,对传感器的微型化、智能化、低功耗等提出了更高需求,核心传感器高昂价格也是限制当下物联网产业大规模推广的瓶颈之一。

所谓智能传感器,就是指传感器在基本的功能之外,具有自动调零、自校准、自标定功能,同时具备逻辑判断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对被测量信号进行信号调理或信号处理。智能传感器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数字化阶段、智能化补偿和校准阶段、智能化应用和网络阶段。

与国外相比,我国智能传感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采用先进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出将传感器和微处理器结合、具有各种功能的单片集成化智能传感器,这是当前智能传感器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二是针对传感器的材料,利用生物工艺和纳米技术,开发分子和原子生物传感器,这将为以后智能传感器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整合国内外芯片技术,结合敏感电子元件,研发出混合型集成智能传感器,这种传感器精度更高、成本更低、稳定性更好。我国在集成智能传感器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国产传感器逐步打开了智能传感器的市场份额。

传感器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微型化。微型传感器不仅仅指传感器的体积小、质量轻。就单一的传感器而言,微传感器是指尺寸微小的传感器,如敏感元件的尺寸从微米级到毫米级、甚至达到纳米级,主要采用精密加工、微电子以及微机电系统技术,实现传感器尺寸的缩小;就集成的传感器而言,微传感器是指将微小的敏感元件、信号处理器、数据处理装置封装在一块芯片上而形成的集成传感器;就传感器系统而言,微传感器是指传感系统中不但包括微传感器,还包括微执行器,可以独立工作,甚至由多个微传感器组成传感器网络,或者可实现异地联网。

就市场占有率来讲,微型传感器是目前最为成功并最具实用性的微型机电器件,目前,微型传感器已在汽车应用和提高员工效率等方面积累了良好的应用经验。其次,由于微型传感器具有体积小、功能新、便于大批量生产、单件成本低等优势,其未来市场前景也非常光明。

第9篇:微生物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产业群;产业集群;相关性产业群

微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微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在以微电子产业为基础的许多领域产生了极富创造性的变革,从而引领了新一轮的产业群发展浪潮。本文旨在通过对微电子技术与产业群发展关系的研究,探讨微电子产业群的分类以及它们的特征,把握微电子产业群发展的基本要求,促进微电子产业群健康有序发展。

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微电子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尤其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系列技术,它包括系统和电路设计、器件物理、工艺技术、材料制备、自动测试以及封装、组装等一系列专门的技术。微电子技术除集成电路外,还包括集成磁泡、集成超导器件和集成光电子器件等。为便于分析,我们设定:研究的微电子技术主要限于集成电路的器件、工艺技术等领域。

微电子技术始于1947年晶体管的发明,到1958年前后已研究成功以这种组件为基础的混合组件,1962年生产出晶体管―晶体管逻辑电路和发射极耦合逻辑电路。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单极型集成电路(MOS电路)在高度集成和功耗方面的优点,微电子技术进入了MOS电路时代。从1958年TI研制出第一个集成电路触发器算起,到2003年Intel推出的奔腾4处理器(包含5500万个晶体管)和512Mb DRAM(包含超过5亿个晶体管),集成电路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5%。

目前,微电子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其发展表现在三点:一是缩小芯片中器件结构的尺寸,即缩小加工线条的宽度;二是增加芯片中所包含的元器件的数量,即扩大集成规模;三是开拓有针对性的设计应用。其中微电子前沿技术包括:微电子制造工艺(元器件的生产、测试和封装等);微电子材料的研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混合信号/射频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等。例如,微电子制造工艺中的微加工技术是制造微机电系统(MEMS)的主要手段。微加工技术包括IC制造技术(如光刻、薄膜淀积、注入扩散、干法和湿法刻蚀等)、微机械加工技术(如牺牲层技术、各向异性刻蚀、反应离子深刻蚀、双面光刻、键合,以及软光刻技术等)和特殊微加工技术。

综观微电子技术发展,主要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器件的特征尺寸继续缩小。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向0.1微米以下阶段进军。二是重点发展系统集成芯片(SOC)。SOC进一步发展,可以将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敏感器和执行器与信息处理系统集成在一起,从而完成从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到执行的系统功能,这是一个更广义上的系统集成芯片。三是微电子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将诞生新的技术和产业增长点。微机电系统技术(MEMS)和生物芯片等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前者是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光学等领域结合而诞生的,后者则是与生物工程技术结合的产物。

二、微电子产业群的类型

可以看出与上述微电子技术发展相伴生的是微电子产业群,该产业群的形成、发展和变革主要就是微电子技术促成的,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在许多方面突破了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全方位地拓展新的产业疆域。

为了准确划分微电子产业群的类型,首先需要清楚产业群和产业集群的区别和联系。产业集群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的,按照他给其所下的定义,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而产业群则是在产业链关系上、在地理领域上都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和其他组织的联结共生体。因此,产业群和产业集群的区别是明显的,不应当把它们混同。当然,它们的联系在于产业群包含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产业群的一种类型。按照产业链关系和地理区域关系,我们可以把产业群划分为相关性产业群和产业集群两种类型。同理,微电子产业群应当划分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和微电子产业集群。

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就是涉及到系统和电路设计、器件物理、工艺技术、材料制备、自动测试以及封装、组装等一系列产业共生体。这些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是由于地理区域因素带来的,而是以技术联系、产业关系和产业结构为动因的。例如,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推动航空技术、遥测传感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家用电器产业的迅速发展,己成为世界各国极为重要的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之一。同时,该产业还有着极强的渗透性,几乎所有的传统产业只要与微电子技术结合,用集成电路进行智能化和信息化改造,就会使传统产业得到变革。

微电子产业集群则是围绕城市区域、制造业园区和微电子园区等发展起来的的微电子企业和其他组织等的群体。例如,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有惠普、微软、DBM、NTT、中国移动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基本形成了半导体、PC制造、软件与服务外包、电子元器件配套的四大产业格局。在这些企业集群发展的同时,一些与之适应的社会中介机构如专利所、技术交易中心、行业协会、科技情报研究所等也应运而生。

按照产业群形成的原因,把微电子产业群划分为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和微电子产业集群,研究其各自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设计科学的战略和策略,对微电子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微电子产业群的特征

比较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和产业集群,我们可以看出如下的具体特征:

1.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产生是以产业关系和产业结构为动因,而微电子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以地理区域因素为动因。微电子产业群的发展归根于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日趋复杂,各个产业、部门、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和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但是,不同类型的微电子产业群其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存在差异的。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是围绕微电子产业,提业上下链关系或者支持、协助微电子产业发展的产业群,这个产业群不会受地理、区域因素的较大影响,而是取决于产业关系和产业结构的状况;微电子产业集群是围绕某一地理区域,这一区域有明显的优势,众多的微电子企业集聚起来形成的产业群,这个产业群受产业关系和产业结构的影响较小,而是取决于地理区域的优势状况。

2.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主要以纵向和横向的关系为主,微电子产业集群主要以空间关系为主。所有微电子产业群都存在纵向、横向和空间的关系即微电子产业上下链、产业之间的协作和区域位置等,其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但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是以微电子产业上下链、微电子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为主。微电子产业集群以空间关系为主,在同一区域中,若干产业的不同企业组织群集,既配合又竞争,使其具有生产和销售规模大、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生产和交易成本比较低的特点。

3.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的发展主要依靠宏观产业政策引导,微电子产业集群发展则主要依靠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由于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形成的动因和纵向、横向关系的特征,使得这一产业群的发展不是区域性和局部性的发展能推动,必须置于全国甚至全球的产业关系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的体系之中,因而必须依靠国家的宏观产业政策来实现。而微电子产业集群则有区域性和空间关系的特征,使得这一产业群的发展是在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发展基础上,可以在区域性和局部性中实现。其发展有赖于特定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4.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和微电子产业集群都具有非独立性即它们的都必须相互一致、协调发展。微电子产业集群的发展虽然是区域性的,但其发展与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紧密联系。一方面,微电子产业集群的发展有赖于制造业、农业、商贸业等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的发展。另一方面,微电子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其他产业的调整和结构优化,促进企业专注核心业务,降低微电子成本,提高微电子效率,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进一步推广现代微电子管理、努力扩大微电子市场需求、推进微电子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同时,加强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与微电子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推动微电子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

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和微电子产业集群的四个特征中,前面三个是反映了它们的差异性,后一个反映了它们的联系性。从这些特征中我们发现,划分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和微电子产业集群是必要的,这是因为,通过区别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和微电子产业集群,使我们清楚微电子产业群发展的基本结构,深化了对微电子产业群的认识。

四、促进微电子产业群发展的建议

微电子产业群的发展已成趋势,加快微电子产业群的发展对于优化我国总体的产业结构,提高中国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率、提高企业、地区的竞争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有必要根据微电子产业群类型和特征,制定积极的微电子产业群发展政策,以有效地引导和促进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发展。

1.制定我国微电子产业群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微电子产业群类型和特征,制定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和微电子产业集群分类的发展战略。近几年我国已经制定了若干微电子产业发展的总体和区域性发展规划,有效促进了微电子业发展。但微电子产业群发展规划则显得不够,表现在虽然开始重视微电子产业群的发展,也制定了许多微电子产业园的发展规划,然而从微电子产业群,特别是从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和微电子产业集群角度制定的规划较少。所以,需要在微电子产业群发展规划中,按照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和微电子产业集群的划分,根据它们的差异性和联系性,分别从宏观和区域性两个层面制定微电子产业群发展规划,确定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和微电子产业集群各自的并且相互紧密联系的发展战略。只要这样,整个微电子产业群的发展才能够健康、有序发展。

2.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制定规范的微电子产业群发展政策措施,为微电子产业群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定规范的微电子产业群发展政策,为微电子产业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同时要避免政出多门和确保政府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有必要建立起政府部门间的协调机制。要对微电子管理制度和相关政策的调整。首先要对现行政策中影响微电子产业群发展的相关活动的规章制度进行必要的清理,特别是对妨碍公平竞争、限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策进行清理,为微电子产业群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研究和制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微电子产业发展的微电子管理制度和有关政策,以保障微电子产业群在规范管理制度环境中健康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微电子产业群发展的区域布局。在发展微电子产业群的过程中,首先必须从全国产业结构入手,按照产业结构变化的客观要求,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微电子相关性产业群的形成。然后,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发展条件和发展要求,即根据产业布局、市场需求、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提出了微电子区域、微电子通道和微电子节点城市的布局,并强调要加快重点区域和微电子节点城市的微电子产业集群发展。

参考文献

[1]余修武,余员琴,黄海军,杜秋来.微电子技术与新技术革命[J].制造业自动化,2010,13.

[2]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