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案范文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案精选(九篇)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案

第1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案范文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的广东省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编号:06001);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课题《广州都市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农产品供应链集成研究》(06-YC1-3)。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企业越来越难以孤立于其价值链之外,而是逐渐演变成为各自供应链上的节点,供应链的管理也必须实行集成整合,以对物流、决策流、资金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实践表明,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网络集成式电子商务平台,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网络集成;电子商务平台

一、引言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主要涉及食品供应链、生鲜供应链、农产品物流、冷链系统、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供应链(棉花、橡胶、非散装谷物等)及农产品跨国供应链等领域,并呈日益扩展、深化、精细和外部交融之势。例如:许多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涉及并结合了ISO9000、HACCP、TQM、透明化(Transparency)和可追溯性(Tracing)等已有的技术和理论。整合过程包括最底层的基础建设,到职能集成,内部供应链集成和外部供应链集成,直至最高层次的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Daugherty et al.,1998),集成化程度是评价供应链实践水平的重要指标。电子采购一般可以提供三个方面的竞争优势:降低成本或改善交货,改善采购交易管理,改进交货准确性、服务与保障性等。信息和通讯技术(ICT)对农业供应链的发展相当重要,可以为农业关联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增加市场份额提供机会(Gimnez and Ventura,2003)。必须设计一般的、柔性的、广泛的ICT服务结构的政策和技术,进而在农业供应链中运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化供应链是供应链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供应链系统的优化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将会越来越明显,供应链的电子化也会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得到普及。

国内学者的研究中,王宁、黄立平(2005)认为,当前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农产品供应链间的信息是阻断的,这导致农产品供求失衡,流通市场的监管与安全控制成本过高,流通不畅;农产品在储运、加工和销售环节中的成本过高,致使农产品成本过高。因此,农产品供应链应该以批发商为核心,向上整合供应商,向下整合零售商,从构建新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开始,到最终形成农产品产销策略联盟。在引入供应链管理时,企业首先应从内部整合抓起,在企业内各部门建立共同的物流目标,建立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与协作机制并加强信息化建设;当企业的整合普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进行外部整合,以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整合的基本方法就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搭建不同层次的信息平台,以形成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易法敏(2006)提出,可以参照其他行业成功运行的电子商务模式,建立网上农产品流通中心和集成化的农产品交易平台。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探讨农产品供应链的电子化、网络化集成的模式,以及农产品供应链的网络化集成方向。

二、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由内部整合转向外部集成

在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具体实践中,多种类型的涉农供应链管理都已经出现,比如农产品原料供应链、粮食供应链、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新型肉类加工食品供应链等。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整体阶段是:单一的供应链内部功能整合基本完成,正处于向外部供应链整合转移的阶段,此时整个行业的外部供应链系统也必须得到有效整合,以使得信息结构不断适应正处于高级化阶段的组织结构。但是,就我国现阶段的总体情况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小”(经营规模小)、“少”(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高素质人才少)、“弱”(竞争能力弱、融资能力弱)、“散”(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是其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1)农产品供应链的生产、流通环节有不同的控制标准,标准的设立不科学或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所适从,也影响了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成效;(2)农产品供应链的监管缺乏系统性和集成性,由于不同部门之间对流动的农产品的控制和监管信息缺乏共享机制,使下游机构或最终消费者难以对农产品生产情况等上游监管信息进行回溯性查询,上游机构也无法对产品流向进行跟踪。

可见,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过程中缺乏整合机制,这种整合运作机制在农产品收成前开始安排促销计划,包括产量预估、消费市场的预测、价格机制的拟定、销售渠道的安排、销售网点的规划布局、宣传促销广告的准备、后勤补给及物流转运体系的联系预约、收成作业的协调、品质处理程序的准备等等,这些任务当然包含跨企业或个人间信息的收集、分析、共有与共享,这些日常的程序与作业方式互动,转换为作业流程,确定合作伙伴间的权利、义务与互动程序,进一步运用电子商务技术虚拟结合,形成一个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当负责销售的伙伴触发某一产品需求程序,提出对某些产品或服务需求时,整合网络与该程序相关的供应端及销售端系统,都必须动起来,经由整合中心的运算,寻求可行方案并提供给需求者详细信息,以供决策参考。一旦做出决策,业务往来的合作、互动、交易即同时进行,相关的物流作业也随之展开(马林、沈祖志,2004)。

实践表明,建立农产品供应链渠道整合机制最有效的途径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处理流程。信息系统是构建现代化农产品供应链的中枢神经,通过信息在供应链系统中快速、准确和实时地流动,可以使企业能动地对市场作出积极的反应,并指导企业调整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必须以信息流为切入点,通过供应链将农业生产中的生产、科研、采购、运输、加工、分销直至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看成是环环相扣的链条,对上游的供应活动,中间加工、储存、运输活动,以及下游的分销活动同等重视,使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相互作用,形成高效动力,从而提高流通速度。

三、农产品供应链发展趋势:从电子化到网络化

世界银行、国际食品和农业综合企业管理协会、Wageningen 农业大学及农业链竞争中心等的研究表明,集成式供应链是解决现阶段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面临供大于求,顾客需求变化快、服务要求高,对质量、安全和环保监督日益严格条件下的经营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供应链如何集成,有人提出通过实验和模拟筛选出供应链绩效最好的方案,并构建了由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核心企业水平位置为坐标的结构模型(Salin,1998)。总体来说,从其它行业供应链的发展来看,供应链的前后向一体化是供应链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一体化最终导致“价值集成商”的出现:(1)分销商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2)为中小零售商提供采购和物流服务的分销商可能出现并逐步发展;(3)分销商将继续扮演主要物流提供者的角色;(4)越来越多的大型零售商将建立中央采购物流体系,实现后向一体化;(5)自有品牌的出现和发展将加强供应链前后向一体化的趋势(Gimnez and Ventura,2003)。

最终的格局是,“价值集成商”越来越成为供应链的核心领导者和组织者。“价值集成商”主要通过“集成战略”和“协作战略” 来实现其供应链上的领导者地位:集成是指供应链上的主导者进行纵向价值集成,把供应链上更多的环节纳入其业务范围,从而实现价值的转移和提高;协作是指供应链上的主导者引发供应链流程的调整和优化,打破企业固有的边界,通过协作来提高整体供应链的效率,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未来供应链领导者将“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网” 的模式,建立无边界的生产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可以通过对供应链的价值(物流、营销、设计)进行集成,实现纵向价值集成获得成功,其中生产商通过协作的方式获得零售商终端价值,而零售商与分销商则可以在自有品牌基础上通过纵向价值集成获得成功。

供应链管理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手段。供应链的“价值集成”即纵向价值集成和横向协作都必须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前提。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供应链的电子化分为三个阶段(陈志祥,2005):第一阶段供应链电子化表现为企业局部的应用,如库存管理系统、物料需求计划MRP等,采用的是独立的单机应用模式;第二阶段供应链电子化主要体现在企业间的应用采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企业内部管理采用的是制造资源计划技术MRPⅡ,电子化的模式主要是C/S模式;第三阶段电子化供应链技术主要包括外部网(Extranet)和企业资源计划ERP,出现了电子化新模式,即B/S模式。现阶段,供应链电子化的新应用模式不断出现,比如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SRM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和联合计划、预测与补给系统CPFR。这些有关供应商与客户资源的管理系统的出现,增强了供应链的同步性,提高了顾客服务水平,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协调能力显著增强。从整体层面来看,电子商务整合和优化供应链,提高服务的品质,降低营运成本,引导企业重新整合资源和商务流程以改变传统的交易方式,形成高效产业链,网上交易平台使交易主体多元化,交易的频率大大提高。

在农业领域,最有可能成为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价值集成商”的是物流中心和大型加工企业,以前者为例:由于物流中心一般具有较大的规模与物流能力,可以同时为多个上游环节及下游环节提供物流服务。由于物流中心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平台,使得物流中心成为联结生产、加工、零售的核心环节。物流中心可以由现有的批发市场和连锁企业(如大型超市的配送中心)改造而来。两种类型的物流中心是分别从供应链上游(批发市场)向下整合和从供应链下游(连锁超市)向上整合形成的,前者位于供应链上游,往往应用于农产品大宗商品跨地区调配,实现农产品作为供应链生产原料的配置,后者的目的是面向连锁超市,实现生鲜农产品的快速调配,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

农产品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联结供应商到消费者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同步、协调运行,才有可能使链上的所有企业都能受益,因此畅通的信息流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是构成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农民、供应商以及批发商零售终端、客户联结起来,实现对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等。

网络集成式农产品供应链通过基于信息网络的供应链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农产品生产者、供应商、经销商通过信息平台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运作,各个环节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农产品的生产监管机构、检疫机构、市场监管机构等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市场准入、质量安全直接进行监管,同时从信息平台上农产品最新的国际、国内标准来指导生产。消费者则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的网络终端对所购买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查询,并可追溯产地,切实保证了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也有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和保护。农产品供应商根据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在储存、运输、包装过程中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供应链的快速形成,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农产品供应链还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实现网上拍卖等先进的交易方式,如果连接海关和银行,还可以实现网上支付等。

四、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模式:网络集成式电子商务平台

集成化的供应链(图1)管理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的采购、生产、财务、市场营销、分销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信息、制造和现代管理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集成化供应链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来实现集成。主要应用的信息技术是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同步化的、扩展的供应链计划和控制系统是主要的工具(林勇、马士华,1998)。

供应链集成包括职能集成、内部供应链集成和外部供应链集成,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外部集成,它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商和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供应链网,供应链从而成为一个能快速重构的动态组织结构,企业通过Internet网络商务软件集成在一起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一旦用户的需求消失,它也将随之解体,而当另一需求出现时,这样的一个组织结构又由新的企业动态地重新组成。

既然网络的功效取决于信息的聚集和用户的聚集,网络间的协同是流通业的大势所趋,农产品供应链就必须按照“纵向优化,横向集成”的思路,加强各种农产品供应链之间的联系,实现信息集成、计划同步和工作流协调,以发挥现有网络的整体协同效用。具体做法是:建立一种集成农产品信息、农产品流通增值业务,以及农产品物流的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提供农产品销售、采购、招商、、科研成果、资源合作等的完整业务需求,并具备、查询、通知、业务配对等功能。

电子商务平台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机制来产生价值增值:聚集和匹配。聚集功能把大量交易者汇集到一个虚拟平台上,通过提供一站式购齐服务降低交易成本;匹配机制把买卖双方集合在一起,实行动态、实时的价格谈判,在短时间内形成价格。聚集和匹配机制在如下环境中能发挥最好的作用:(1)处理一张订单的成本比按件购买要高;(2)交易者高度分散;(3)购买者不熟知自动定价机制;(4)购买按照事先的谈判合约进行;(5)能产生一个容纳大量供应商的产品目录;(6)交易量比交易成本大得多;(7)物流可以通过第三方实现;(8)需求和价格是不断波动的(Kaplan and Sawhney,2000)。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市场的现实正好与以上几种条件相符合,因此,在订单农业高速发展,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电子商务平台无疑对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图2所示,供应链网络集成式电子商务平台的基本技术架构包括三部分:交换平台、产品目录和用户管理控制台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微软电子商务应用解决方案”整理。。

交换平台是各供应商集成网络的消息交换中心,企业应用系统可以向消息存储中心消息,也可以在消息中心订阅需要的消息。平台上包含一个业务流程引擎,业务流程可以通过专用的流程设计工具建立,编译以后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外部应用系统或流程通过消息端口进行消息交换,同时流程可以贸易伙伴交互信息,实现面向信息、面向流程、面向服务的不同场景的应用整合的任务。在供应商集成网络中,交换平台是灵活的、基于流程的、安全的,是整个供应链集成电子商务的关键服务组件。

产品目录管理系统使用专用软件平台建立供应商门户,为供应商提供服务并与交换平台集成,可以与内部的财务、ERP等应用交换数据。目录系统为商务人员提供了在线的目录更新和功能,商务人员可以自己建立买方和卖方的产品目录,管理庞大的产品目录和销售服务系统。

用户管理控制台通过一个集中式的直观控制台管理客户和合作伙伴档案、个性化规则、产品目录和订价、营销和广告促销活动以及业务分析,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响应不断变动的客户和业务需求。

电子商务平台对供应链集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信息集成、计划同步、工作流协调、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信息集成是供应链集成的基础,信息共享是解决供应链中需求信息畸变(即长鞭效应)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供应链伙伴用局部信息进行需求预测并把结果传递给上游的伙伴。供应链伙伴根据局部经济因素、局部约束或性能测量进行定单决策,以及供应链伙伴感觉到供应的不确定性而夸大定单的行为,通常都会造成需求信息的畸变。这些畸变在供应链中被逐级放大,通常被认为是供应链无效率的最大原因之一。处理这种长鞭效应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供应链不同实体之间有效的电子连接,从而增加需求信息的透明度。

计划同步是指产品导入、预测和补货计划的联合设计和执行。本质上,计划同步定义了用共享的信息来做什么,它是供应链成员之间就共享信息采取明确行动的双边协议。计划同步瞄准供应链伙伴的知识交换,以便他们能协作产生同步的补货计划。建立利用共享信息进行协作的基本规则和就供应链上下游的重要活动达成一致,能进一步减缓长鞭效应问题,从而向获取最大供应链价值迈进了一大步。

工作流协调是指供应链伙伴间高效的自动化的工作流活动。Internet允许企业通过协调、集成和自动化关键商业流程使协作更进一步。工作流协调包括采购、定单执行、工程变化、设计优化和资金交换等活动。其结果使供应链运作更具成本效益、快速、可靠和不易出错。供应链成员之间的集成与协调的程度在这几个方面依次递增,最终产生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

基于集成式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具有以下优点(王宁、黄立平,2005):供应链信息充分共享,全程供应链的可视性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通过协调供应链上的信息流,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通过信息共享,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完成农产品供应链物流配送功能,则使整个农产品流动过程高效、协调、有序,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整个农产品供应链完全根据消费者客户需求进行协同管理,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先进的商务智能技术,开发客户知识,强化营销效果,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五、结论

农产品供应链网络化集成的结果是,新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将出现:与其他流通领域相仿,农产品流通也会形成网上、网下两个并存的市场,联结这两个市场的枢纽就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网络化集成化的供应链作为价值链集合体,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陈志祥. 2005. 电子化供应链研究的国际动态与述评[J]. 计算机应用研究(3).

林勇,马士华. 1998.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J]. 工业工程与管理 (5).

马林,沈祖志. 2004. 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产销策略联盟构建分析[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王宁,黄立平. 2005. 基于信息网络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3).

第2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案范文

目前,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生产商采用综合的物流管理措施,以全程保证这些农副产品从生产地包装到零售店的可追溯性。此外,采用这种技术还可以显著提高运营效率和供应链的透明度。

食品安全事件并非中国所独有,即使在美国,食品安全也是一个公众话题。2009年,美国曾发生一起食品安全案件,起因是花生制品受沙门氏菌污染,导致9人死亡、700多人染病。随后展开一项消费者调查显示,普通民众对零售业、制造业、种植业的信心指数均在下降。不幸的是,花生制品的召回远远不是一个独立事件。专家指出,长期低迷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可追溯至2008年的菠菜大肠杆菌污染事件,此事故共波及200余人。

在某种程度上,事件的传播比其爆发来得更快。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若不能果断地采取措施,将会被媒体批评为“不作为”。要保证食品安全和消费者信心,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要能追踪食品的货号、包装号乃至单个物品,更重要的是要跟得上恶性事件传播的速度。

推动立法实现食品可追溯

鉴于以往的食品安全事件,美国国会于2011年1月通过了《食品现代化法案》,其中要求零售商要具备追踪所采购食品的能力。食品行业先行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标准与方案。美国联合新鲜农产品协会、加拿大产品营销协会、美国产品营销协会这三个组织更是出资确立了整个食品供应链可追溯性的行业标准。

中国2006年公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记录、农产品包装标识、追查追溯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目前,有关农产品追溯的法规也在制订和出台中,其中有《农产品可追溯性通用规范》,《食品追溯信息编码与标识规范》等。

农产品追溯试点项目也在中国开展起来。农业部农垦局建立了农垦农产品追溯系统。北京市与河北省建设了北京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此平台有效支持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食品安全。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食品农产品安全鉴管暂行办法》,提出在流通领域建立“市场档案可追溯制”。南京借鉴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产品实行安全编码的经验,以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站为平台,启动了农产品质量IC卡管理体系。

此类重要的变化往往需要政府的强制和引导,也信赖于公众的认识和支持。实践证明,当消费者也要求零售商提供食品可追溯性时,零售商便会做出积极反应。

信息互联互通是追溯的基础

美国的农副产品行业每年处理的货品超过60亿箱。但是,在产品由一家公司转移到另一家公司时,关于食品的生产日期、食品保质期、如何对待食品等信息不足时,易产生供应链中食品安全隐患。并且,产品说明书中关于如何处理食品方法的描述过于模糊,也导致食品在不适当的温度下储存、搬运、递送,由此造成质量问题和潜在食品安全风险。

如何促使供应链中各实体实现信息共享是最大的挑战。当行业中各个实体可以共享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时,便可减少浪费、降低库存,进而把可追溯性的价值最大化。

中国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陈松先生认同这种观点。他表示:“农产品追溯必须要做到信息互联共享,通查通识。”

在此之中,除了政府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外,技术起了核心作用。在这一领域,一方面活跃着许多软件及设备开发商,包括霍尼韦尔等企业。据了解,霍尼韦尔扫描与移动技术部可以为行业提供全套供应链提供冷库技术、耐用型车载、手持和佩戴式移动数据终端技术,帮助农副产品行业提高仓储效率,加快易腐物品走上货架和销售的速度。

追溯:小处着手,大处着眼

不过,农副产品制造业是一个对成本非常敏感的行业,即使产品增加少量成本都可能会对其整体收益性造成巨大的影响。虽然食品可追溯技术对他们建立竞争优势有好处,但实践中,他们非常看中技术使用的便捷性及可扩展性。

霍尼韦尔供应链部营销经理道格·布朗(Doug Brown)认为,对于农副产品种植者来说,他们通常很愿意接纳这种解决方案,即先应用一些小项目,如商标印刷技术,之后再慢慢采纳一整套方案。但对于公司,他们则不希望合作商只提供一个权宜之计,他们希望得到完整的解决方案,囊括手携式扫描、冷藏存储技术等各方面。公司期望可以通过软件既解决当务之急又能在未来与ERP系统相配合。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技术为他们带来的优势。果缤纷(Fruit Patch)公司信息技术部经理亚瑟·内格尔特(Arthur Negrete)说:“不管法律是否规定,我们认为条码技术会给我们带来优势。我们的员工正在学习如何使用最新的条形码扫描设备,如霍尼韦尔MX7手携式系列,并通过分析数据来提升我们的运营。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到那一步,但长期的目标是实现对产品批次和包装箱的追溯能力。”

无论是在室外日光照耀下还是在野外的严酷环境下,霍尼韦尔移动设备都能正常使用。公司产品系列包括可连接无线广域网的移动电脑、可使用语音指令的便携式电脑及冷库设备。霍尼韦尔曾为农副产品市场的冷藏室提供可移动耐用型电脑。负责食品管理的主管比尔·瑞德尔(Bill Roeder)说,霍尼韦尔正打算将在冷库应用的经验,应用到农副产品生产领域。这些经验包括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卫生保健,以及员工的工作需求等。

此外,在硬件上运行的软件也必须针对农副产品市场进行优化。因为只扫描产品标签不能保证产品的可追溯,软件必须收集数据,才能查出每一产品的多种属性,如大小、包装、价格、质量和颜色。此外,我们也要能查出同一批次的多种货品批号。当产品准备装运出货时,还确保产品批号正确。总之,在持有数据记录,以备政府追溯某一特定货物时,软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追溯冷链

在食品供应链中,冷链物流又是最脆弱的;食品的质量依赖于食品在供应链中每个接触点的处理方式。第一步就是要系统地决定在哪个环节需要更好的整合,以提升食品质量和收货后处理周期。同时,还要考虑这些提升的经济成本有多高,是不是值得这么做,这些需要行业界提供相关知识数据、学术界提供分析,以及为合作建立平台。

当食品在各个供应链中转运时,我们如果能更准确地预测食品所剩的保质期,将能大幅提升行业的经济价值。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可以更好的预测食品保质期,那么我们就能更有效地在供应链中转运农副产品。

中国内地最大的低温肉制品生产商——南京雨润集团也正身体力行,积极寻求用科技化的方法来管理肉制品加工过程,采用二维码技术来确保肉制品在整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记录与追踪。雨润集团选用的是霍尼韦尔Xenon 1902无线二维影像扫描器,确保了食品在加工批次的准确追溯,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食品安全“防火墙”。由于这一系统的支撑,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使得雨润集团加强了源头控制。

五年内食品追溯性有望成为行业标准

行业观察家称,贯穿从生产地到餐桌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食品可追溯性计划有望成真。在市场经济、消费者需求、政府法规的三方全面推进下,美国农副产品行业的供应链透明度及基于行业标准的整合度将达到一个新高度。

在中国,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陈松先生说,他们已经就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产品追溯系统建设提交方案,此方案计划“将农产品龙头企业100%纳入追溯管理范围,以追溯到责任主体为基本要求,以标识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手段,争取在农业部门职能范围内,实现生产环节的追溯信息向下游环节传递,并能够信息共享”。

此外,以产品历史信息的记录为基础而建立的可追溯体系,能高效管理食品供应链,有助于保障食品链的生产环境,也是有机食品行业的一个新机遇。

食品追溯远非仅仅为了遵守法规,这么做也可以带来积极的商业效益,包括:

1、与供应商保持紧密联系:农场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条形码扫描技术节省订货与补充库存的时间,可使农场成为供应商的小型仓储房,这样即可提高运营效率。

第3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六西格玛农产品供应链流程物流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产品生产消费大国。在国内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呼越来越高。但由于农产品的分散化经营尚且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所以导致了供给方的质量和水平与需求方存在巨大的差距。在国外市场,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新一轮贸易自由化的推动,国内外的农产品以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但由于我国的农产品物流大多还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势为主,农产品在物流各环节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诸多原因造成了我国农产品质量较差,物流成本偏高,且不能很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必然影响其在国外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为了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就必须尽早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来改变现在我国的农产品物流现状。但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大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而且研究内容也比较分散。对于我国现阶段应该构建什么样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各研究者分别持有不同的看法。这主要是由于现在的研究大部分是定性分析的较多,很少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来说明问题。六西格玛是以数据为基础,注重量化管理;以顾客为中心,充分关注顾客;以流程为核心,注重持续改进;以DMAIC为方法,运用统计工具;强调无边界合作;以效益为目的,注重改进效益的一种管理方法。将此法用于对我国农产品物流流程进行定量分析,在流程的改进阶段结合供应链理论构建适合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可以使我国农产品实现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理念变成现实”。

二、六西格玛管理法介绍

1.六西格玛起源

六西格玛管理活动起源于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1987年摩托罗拉公司创立了六西格玛管理法,1988年,就在摩托罗拉公司成功实施六西格玛仅两年,在明苏达州的罗彻斯特获得了美国质量学会设立的马尔科姆·波德里奇奖。凭借六西格玛使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成为了质量的象征。随着六西格玛管理在GE的成功实施,有GE公司的总裁韦尔奇介绍的六西格玛管理法风靡管理界。现在六西格玛已经开始应用于金融保险、分销零售、运输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领域,从制造也到非制造业已经掀起了一场六西格玛管理的风暴。

2.六西格玛管理法的定义

一种灵活的综合性系统方法,通过它获取、维持、最大化公司的成功。它需要对顾客需求的理解,对事实、数据的规范使用,以及对管理的改进、再发明和业务流程的密切关注。

3.DMAIC改进模式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重点是将所有的重复性活动作为一种流程,采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流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找出关键的因素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六西格玛管理法系统工具中包含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流程改进模式DMAIC。

(1)定义(Define)定义阶段是六西格玛的起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以现有资源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定义核心流程并明确关键顾客是谁。找出影响质量的关键质量特性,对顾客反馈信息和质量数据进行分析,明确客户需求。

(2)测量(Measure)是六西格玛项目的关键工作,是体现六西格玛主题之一,以事实和数据驱动的具体体现。主要是对组织目前的输出要求的现状、业绩标准、差距的测量,以及对顾客满意度的现状进行测量。

(3)分析(Analyze)运用各种有效的分析工具深入分析收集的数据和流程图,确定影响质量的少数几个关键因素,并提出初始的改进方案和实施计划。

(4)改进(Improve)减少过程的缺陷或变异,这是六西格玛的核心过程。基于分析之上,针对关键因素确定最佳改进方案。在此阶段,通过对“关键的少数”原因或决定因素分析之后,利用试验设计找出根除和预防缺陷发生的最优改善方案。

(5)控制(Control)对改进后的流程进行不断监控,并不断改进提高。控制是长期改善质量和降低成本的关键。制定过程控制计划,搜集计划的开发、执行的数据,制作处理可能出现问题的应变计划,并使新的流程及相关的制度要求文件化。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针对顾客的要求做出灵活的调整。

三、以猪肉行业的物流为例进行分析

我国目前的生猪生产主要还是以小规模分散的农户来养殖,数量上占到我国生猪生产总量的80%左右。这就造成了生猪养殖难以适应市场需要,需要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而且由于目前生猪屠宰、加工、运输、储存、装卸等设备的简陋,造成其在物流环节中的成本相当高。而且在物流环节中造成肉质污染的原因比比皆是。这就说明了猪肉行业的物流环节中存在较大的劣质成本。六西格玛管理法将从定量的角度对猪肉行业的物流流程进行分析,发现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并消除物流流程中的劣质成本。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猪肉行业供应链体系,让人们吃上质量放心、价格实惠、很好的满足人们需要的猪肉或猪肉制品,并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定义阶段

目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质量。

2.测量阶段

在这个阶段首先要画出猪肉行业物流流程图,通过分析得出影响物流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

3.分析阶段

可对猪肉物流活动进行失效模式分析,或者使用基本的图表改进工具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对于这项物流活动,哪些要素起了积极作用,哪些要素必须改革。

4.改进阶段

结合供应链理论,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明确需改进之处,进行试验,在试验效果达到预期标后,正式应用改进措施,提出适合我国的猪肉行业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本文在实证分析阶段,只是运用六西格玛中的DMAIC中的某些工具对猪肉行业的物流流程进行分析,在这里主要是对六西格玛下的农产品物流流程管理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和指导,为如何构建适合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整合实证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2004.6。

[2]蔡建超、六西格玛下的流程管理质量成本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2004.10。

[3]刘旭华、6西格玛管理法及其应用[J].北京工业大学,2003.5。

第4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园区;电子商务;功能

目前我国多数农产品物流园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仅能提供农产品物流活动所必须的存储、运输、装卸、简单流通加工等基本服务,既不能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需求,也不能对入驻园区客户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各种支持性配套服务,更难以为高端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服务效能较低。如今,电子商务以其独特的优势使传统物流观念和运作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为农产品物流园区创造了一个高效便捷的运作环境。园区应当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有利条件,优化其平台功能,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1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功能分析

电子商务是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为一体,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高效便捷地实现网上商务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园区电子商务平台(见图1),农产品物流园区成为集电子商务与信息服务、组织管理于一体的多功能、动态化、综合性运营中心,实际上转化成为农产品供应链的集成商。除了基本的物流管理和物流运作功能外,园区还能够提供综合的、增值型的物流服务,为用户提供更为复杂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和价值,管理和服务功能大为提升。

农产品物流园区通过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物流信息、物流管理和物流运作三大系统,使"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在平台上协调融合,实现其综合服务功能。其中,物流信息系统是提高整个物流系统运行效率的基础条件,主要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供求信息、数据交换、订单处理、在线交易和公共信息查询等服务;物流管理系统是物流作业子系统之间衔接和配合的桥梁与纽带,主要为农产品供应链各方提供政务服务、金融服务、决策分析和成本管理等增值服务;物流运作系统是整个物流活动得以实现的核心和关键,主要为物流相关企业提供仓储管理、智能配送、线路规划、货物跟踪等智慧物流服务。

2 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功能优化

农产品物流过程涵盖了生产、流通和消费等与农产品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园区为平台,农产品物流园区连接了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传统的农产品物流园区,园区物流企业各自进行物流运作,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导致整个农产品物流过程的信息流动不顺畅、不对称,供应链中的产销脱节问题突出。

通过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见图2)将外部信息(包括供方信息、需方信息和公共信息等)和内部信息(包括用户信息、订单信息、仓储信息、配送信息以及基础信息等)通过数据交换在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该系统具有信息采集、信息组织和空间数据管理功能,涵盖农产品物流全过程的信息交流活动,因此,园区可以提供订货、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的相关服务信息以及客户需要的各类物流服务相关信息。这样,所有农产品信息通过园区信息平台及时,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农产品供应链各参与方之间实现了信息系统的无缝衔接,既提高了供应链各参与方的物流信息搜集、信息处理和服务能力,缩短物流信息交换与作业时间,又提高了企业用户的反应能力,交易效率也得到极大提升,运作成本和风险都得以降低。

3 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物流园区物流管理功能优化

农产品物流园区集中了运输、包装、商贸、物流软件企业、物流咨询公司等各类企业,通过园区的协作功能,从而形成紧密的协作关系。传统的农产品物流园区仅能提供基本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难以为农产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提供物流技术保证及管理优化方案。

农产品物流园区应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平台,通过物流管理系统对整个园区人、财、物进行集成化管理,还可以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政务服务、决策分析、成本管理等增值服务,并实现全局数据的集中DD分散共享管理。通过该系统,园区可以从订单中抽取数据,生成包括库存管理、装运执行、订单执行、破损、运输管理及物流成本等个环节的典型报告,为管理者进行战略和运作决策提供信息;利用数据交换系统和时点销售信息系统达到农产品相关信息的自动采集和交换,为农产品供应商和消费者提供灵活高效的物流服务,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性能;对各种业务的作业过程进行成本分析与计量,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流程再造;提供与物流业务相关的政府各职能部门如工商、税务、卫生、金融等一站式服务的集成环境,为区内企业和货主提供相关物流管理服务以及政策咨询、法律服务等。这样,农产品物流园区可以进行集成化、实时管理,实现从农产品订货、生产到销售所有步骤的"全程物流管理"。通过控制相关的农产品物流过程,为农产品市场的低成本合理化运作及实现效益最大化提供一条最佳渠道。

4 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物流园区物流运作功能优化

农产品物流园区是以园区为中心,将农产品生产、收购、批发、零售到消费之前的各个环节集成一个系统,构成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需要系统的协调性和环节间的配套服务。传统农产品物流人工系统速度慢,易出错,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都较低。

通过基于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物流运作系统,涵盖从供应、采购到销售、服务等整个供应链,而且充分适应了农产品品种多、数量少,要求快速响应的物流配送特点。通过物流信息系统,园区可以根据收集的订单信息数据进行智能计算,选取最优路线,制定最佳配送方案,形成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便捷化的物流体系,始终保持整个农产品物流运作过程高效、协调和有序;通过和后台财务系统实现无缝连接,可以根据需求的差异有针对性进行配送,有效降低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损耗,在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物流运作费用也可以有效降低。这样,农产品物流园区通过数据库系统进行数据的存储及表达,将农产品物流运作系统与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智能决策系统、LRP系统及自动化配送作业系统相连接,科学、快捷地向客户提供配送服务,从而逐步实现智慧物流的目的。

总之,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先进的、电子化的管理手段,为农产品物流园区的高效管理和运作提供了绝佳的平台,不仅可以降低库存、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而且使园区发挥出强有力的协同工作功能和增值功能。

参考文献:

[1]王静.浅议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物流的发展[J]. 管理观察,2013(514):125-126.

[2]李晓锦.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3]宋娟娟.农产品物流特性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6.

[4]孙贵勇.长春市农业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研究[D].吉林大学,2007.

第5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贷款难;农产品供应链

Abstract:In recent years,supply chain finance has became an new kind of finance service and became a new growth points of commercial banks.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function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i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peasant’s loan, and research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implementing supply chain financ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supply chain finance,the problem of loan,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4-0060-03

据统计,我国金融机构存款的20%来自农村,但是农业贷款只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4%;在超过2万亿的农村资金流向城市的同时,广大农民面临着贷款难的问题。当前农民贷款难已成为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民调整结构缺资金、农民搞特色经营缺资金、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缺资金等现象相当普遍。

一、农民贷款难原因分析

(一)从金融机构角度看

商业银行无法为农民提供及时、便捷的金融服务,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贷款风险大。我国广大农村点多、面广、战线长,农户贷款额度小、分散,而且农业贷款受自然、农产品市场等诸多不可测因素影响,贷款成本相对于城市“大客户”要高得多。第二,贷款利润低。支农贷款收益低。相对于分散、小额的放贷收益,发展“大客户”要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随着金融机构商业化运作,许多银行宁愿将资金投向非农产业,而不愿投向农业和农村,致使出现了农村信贷资金严重外流的现象。有人将金融机构设在农村基层的分支机构比作“抽血机”,意思是金融机构在农村“只收储不放款”,将农村宝贵的发展资金抽走。由此可见,农村本身并不缺资金,关键是在现行金融机制下,资金难以为农民所用。

(二)从农民角度看

农民拥有土地,在自家宅基地上建有房产,但却不能用来抵押。农民由于没有足够的抵押而缺乏获取抵押贷款的能力。可以说,无抵押和担保是金融机构不予放贷的主要原因。另外,从银行贷款,要办理抵押,不仅环节多、手续繁,而且费用大,需要去公证部门公证,登记费、鉴证费、评估费等等各种各样的费用相加,增加了农民从商业银行贷款的成本,因此,许多农民放弃了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而转向各种民间借贷。

二、供应链金融及其对解决农民贷款问题的作用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一种融资渠道。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对一个产业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供应链金融将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延伸到上下游成员企业,这是风险管理技术的一大创新。通过供应链金融,银行不仅和单一的企业打交道,还和整个供应链打交道,掌握的信息比较完整、及时,银行信贷风险也少得多。在供应链金融这种服务及风险管理模式下,由于银行更关注整个供应链的贸易风险,即便单个企业达不到银行的某些风险控制标准,但只要这个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稳定,银行就可以对这笔业务进行授信,并促成整个交易的实现。

供应链金融可以为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农民融资难的核心问题是由于抵质押担保不足、信用信息不对称、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而通过发展供应链金融,银行可跳出仅对借款人自身信用状况评估的视角,通过深化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关系,结合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基于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订单、应收账款和存货等资产,对其提供配套融资。与小额贷款相比,以农产品供应链为依托,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有利于明确信贷资金的用途,提高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增强农产品供应链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三、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可行性分析

(一)需求分析

从二十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20年来,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现代化的农产品供应链逐渐形成。现代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带动了小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它们通过与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签订生产和销售合同,获得了进入大市场的渠道,扩大了生产规模,对资金的需求也相应增加。然而,在融资渠道方面,企业面临贷款难的问题,尤其是针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与农户的金融创新产品开发不足。因此,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融资方面,金融机构应该为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企业“量身定做”各项金融创新业务,其中最关键的是与龙头企业合作开发针对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

(二)供给分析

在中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由深圳发展银行最先推出。2005年,深发展先后与国内三大物流企业――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和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拉开了我国供应链融资活动的序幕。目前,供应链金融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各银行作为新兴的金融产品加以应用,国内许多银行都已陆续提出各自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如光大银行针对小企业提出产业链担保产品,在汽车、钢铁等行业做得有声有色;中国工商银行则推出了“沃尔玛供应商融资解决方案”;中国银行推出融易达和融信达组合融资方案,为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

针对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供给主体不仅包括各商业银行,还可由农村信用社以及正日益兴起的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中国原有农村金融机构以服务农户为宗旨,但却由于缺乏合适的贷款担保品为贷款提供安全保障而形成惜贷。如果供应链金融运作机制可以保障其信贷安全,供应链金融业务将成为服务于农民的新金融产品,并为金融机构创造新的利润源泉。另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信息,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安排是:从2009年-2011年,全国35个省(区、市,除外)和计划单列市共计划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主要分布在农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域、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的县域,以及国家、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小企业活跃县域。这些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急需开发针对“三农”领域的各种新的金融产品,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成为其产品创新的新思路。

(三)效益分析

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以乳制品行业为例,在供应链的上游,奶牛大部分以农户家庭散养为主,现代化程度低,许多农民由于资金短缺无法扩大养殖规模而获得规模收益。另外在一些种养殖投入较大的特色农产品领域,如:肉牛、特色水果、蔬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存在较大的利润空间。如果上述农户能通过供应链金融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必然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再从银行的角度看,供应链金融有助于金融机构降低信贷风险,扩大业务范围,培育更多优质客户。目前,随着银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银行只关注大企业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为银行服务中小客户提供了可能。而且长尾理论告诉我们,大量的小客户所积聚的市场分额是重要的利润源泉。我国在“三农”领域有巨大的资金需求,然而商业银行的贷款比重却非常小,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引入,将有助于商业银行挖掘和培育一批优质客户,扩大商业银行业务范围。比如,渣打银行是目前外资银行中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布局最为完备的一家。在内蒙古和林格尔渣打村镇银行,其开展的“农产品业务”,就是“供应链融资”的一个表现形式。渣打银行和溢达集团于2007年在新疆共同推出了小额农贷试点项目。溢达集团本身就是渣打的企业银行客户,供应链融资不仅为渣打维护了优质客户,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控制了风险。再如,深圳发展银行探索的“1+N”供应链金融模式,仅2005年就产生了2500亿元的授信发生额,不良率只有0.57%。

另外,在目前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初期,凭借国家各种优惠政策,可以确保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

四、结论

综上所述,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从整个供应链认识风险、把握市场经营情况,从而对企业的评价更为科学,利用这种机制重新评估农民贷款,从而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针对农产品供应链的金融业务的开展,有利于提高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不仅能对龙头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还有利于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供应链中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中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竞争力。从而,对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有利于拓宽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领域,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与风险[J].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第6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整合;延伸

中图分类号:F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2102

产业链思想源于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分工理论,1958年赫希曼应用“关联效应”理论论述了产业的链条关系及相关概念,强调了企业之间的前后向联系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产业链(Industrial Chain)的研究实际上兴起于国内,我国对产业链的研究始于农业产业链。据李心芹考证,傅国华于1990年至1993年在立题研究海南热带农业发展课题中,首次提出了“农产品产业链”一词,随后引发了各地学者研究农业产业链的高潮,国内不少学者在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产业链的构建与优化整合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试图通过对农业产业链整合理论方面进行系统的综述,一方面总结农业产业链整合理论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为未来我国乃至世界对农业产业链整合研究提供展望。

1 农业产业链内涵的相关研究

国际上对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美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对此课题已进行过深入探讨。近年来,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农业产业链中的信息管理、价值链分析和农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霍夫曼(Wout J.Hofman,2001)认为信息和交流技术对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相当重要,可以为农业关联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增加市场份额提供机会。因此,农业产业链上的合作企业应该站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高度实施战略,有关这方面的教育培训也亟待加强。戴姆(F.van Dam)大力支持实施农业产业链信息管理改革和大力发展。斯迟拜(W.Schiebel,2001)以在欧洲进行的一项价值链研究为例,说明价值链分析从消费者需求和市场份额两个方面为农业产业链上的合作企业提供了估计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作用的普遍适用的方法。罗斯(Ross,J.E,1995))的“全面质量管理”包含过程质量控制和一系列具体的行为方法,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在国内,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农业产业链的具体涵义和分类。左两军等(2003)认为,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业产前环节、产中环节、产后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即农产品从种苗培育到大田管理、农畜产品加工、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等所有环节和整个流程;也可以从集合方面来界定。王凯(2004)认为,农业产业链是具体的不同农业产业链的集合体,如蔬菜产业链、棉花产业链、果品产业链等的总和,构成了总的农业产业链;还可以从产业部门来界定。他认为农业产业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理论在农业领域中的具体运用。赵绪福、王雅鹏(2004)认为,农业产业链是指与农业初级产品密切相关的产业群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为农业生产做准备的科研、农资等前期产业部门,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等中间产业部门,以及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后期产业部门。产业链的实质是产业关联,而产业关联的实质就是若干个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王桂霞(2005)认为,农业产业链是指与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具有关联关系的产业群组成的网络结构。农业产业链是产业链在农业中的表现形式。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也即产业关联,经济活动中的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了产业链。卢凤君(2006)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产业链大致可以分为逐级演进的三个阶段自由(培育)发展阶段、整合发展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韩纪琴(2000年)、陈超(2004年)、卜卫兵(2004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蔬菜、肉食品及乳品等产业链管理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农业产业链的的思路,可作为农业产业链构建的案例。从众多学者对农业产业链的观点可以看出,农业产业的起始点是农业资源,终点是各种加工而成的农业最终消费品,是以农业产品为纽带,从上游到下游联结而成的网状链条,它包括众多的环节和部门,从农业科研部门、农业生产和种植部门、以及农产品的加工、储存、运输、销售部门等,使各种具体农产品链的集合体。

2 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与延伸相关研究

近几年,部分学者结合实践,在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与延伸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王祥瑞(2002)认为传统农业产业链过窄过短大大限制了农业自身获利的空间,必须打破原有经营模式,将产业链不断拓宽和延伸,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赵绪福(2004)对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效应进行了研究。龚勤林(2004)认为,农业产业链构建包括产业链的区域内接通和产业链的区域间延伸。他认为,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同时,他探讨了构建产业链对于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的意义。李杰义(2008)通过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的系统动力机制的分析,认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应该包括农产品加工价值链的延长(不包括农产品销售价值链的延伸)和可拓展价值链的拓展两个维度。从地域空间范围角度,把农业产业链延伸分为区域内的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区域间的农业产业链延伸两种基本类型,并强调了区域政府必将成为促进农业产业链城乡间延伸和整合的现实动力。郭铁民和洪尔彬(2008)在分析闽台合作产业链构建中,提出新型农业产业链不应该只局限于农业,而应该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对传统农业产业链进行不断深化和拓展,将农业产业链延伸到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甚至观光旅游业等第二、三产业,形成新型网络型农业产业链。陈宏伟和郭鹏(2009)在分析我国农业产业链拓展的必要性及其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农业产业链拓展的对策。

3 农业产业链整合理论与实证研究

在理论方面,王凯(2004)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整合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对策:(1)采用多种形式发展农业产业链组织,使农业产业链组织从松散到紧密,从生产为主到销售为主,从单一到综合,从短到长,从小到大,从内到外;(2)通过发展品牌产品链、特色农产品链和竞争优势农产品链等方式,不断凝聚农业产业链组织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3)建立健全包括价值链、信息链、组织链和物流链的农业产业链管理系统;(4)为农业产业链创造宽松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任保平和洪银兴(2005)观点,认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质是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过程。芮明杰、刘明宇(2006)在总结了产业链整合的产业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在述评的基础上,提出了演化视角、知识基础观、顾客价值导向是新产业链整合理论的基本逻辑起点。张琦、孙理军(2005)在探讨产业价值链所具备的三重属性(价值链属性、供应链属性和产业链属性)基础上,建立起了连通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三维角度产业价值链结构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强调通过优化资源的配置来实现最经济最具效率的产业价值链运行模式,是我们分析和优化产业价值链的根本目的。刘慧波、黄祖辉(2007)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在协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产业链整合可以分为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和特殊目的的整合,其中一个重要努力方向就是实现产业链关联的协同效应。产业链协同是一个涉及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分工深化与整合的过程。赵绪福(2006)认为产业链是众多关联产业的集合,产业链整合包括产业链升级和产业链链环关系之间的协调化,其实质就是帕雷托改进。邵昶等(2007)论证产业链整合的着力点是“量子纠缠”和“量子跃迁”。张利痒、张喜才(2007)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链体系的“双柠檬市场”、“低水平均衡”、“双失灵”和“市场主体的力量不对等”四个困境,提出了中国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整合模式,建立了一个基于联动优化的新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框架和操作模式。李杰义(2007)论述了农业产业链的整合有许多内容:从产业链形态要素来看,有物流的整合、信息流整合和价值流整合,以及经营主体的整合等;从产业链的时空分布来看,有宏观视域内的产业链整合、区域内的产业链整合和跨区域的产业链整合等。赵绪福(2006)认为,农业产业链整合是产业链环之间的连接、合作与协调,它根据社会资源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在产业链环之间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协调各产业链环之间的比例关系,产生出协同效应和聚合质量。

在实证方面,杨启智(2004)以新希望集团、雨润集团为例,讨论了龙头企业产业链整合的方式及资本市场的作用。农业产业链的整合是要通过加强农业产供销或农产品上下游之间的组织、信息、价值和物流的沟通与协调,拉长或加强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农业产业链的整合是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核心。朱毅华和王凯(2004)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产业链整合绩效模型,并通过对南京市农业龙头企业的调查对假设模型进行了验证。宋建晓(2007)在比较分析闽台农业主要经济指标的基础上,认为闽台农业在生产条件与生产水平上的差异互补性使闽台农业产业链整合成为可能,并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了影响闽台农业产业链整合的因素,进而提出构建海峡农业经济区的战略目标,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为纽带,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建设为平台,闽台政策机制创新为保障,推进闽台农业产业链的整合。

4 综合述评

国际上对产业链管理的研究已经比较先进,但在农业产业链这个新兴领域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方面的研究不够。采用哪种类型的产业链对农业更为合适,核心企业如何发挥领导作用,利益和风险在合作各方之间如何分配和分担,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圆满的回答。此外,实施产业链管理后政府如何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少。

最近几年,国内学者对农业产业链有一些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可以发现,国内关于农业产业链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也不够丰富,对于农业产业链优化整合的研究则更为缺乏。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形成、分类、运行机制方面,这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不足之处在于:(1)关于农业产业链组织形成原因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但是从核心企业的角度研究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具体整合策略相对较少,对整合过程中强调政府作用的几乎没有;(2)关于农业产业链各功能主体以及功能主体之间的行为选择的研究较多,但是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对产业链组织模式进行绩效评价,进而进行优化和整合的研究较为缺乏;(3)已有的文献侧重从产业化的角度研究我国农业企业的产业链,缺乏对于农业企业产业链整合的内容和案例的实证研究;(4)在诸多的研究中,侧重于对农业产业链的产后环节,对产前和产中环节关注的很少,从农户的角度研究的几乎没有,有关产品质量的安全控制的更少。这些不足均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作者简介:

庄洪艳,女,山东省胶南市委党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政金融。

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政府的角色。目前各地区实行区域农业合作,在区域农业产业链整合过程中,仅靠市场的力量难免造成发展瓶颈,可以在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初步阶段,政府给予大力支持,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政府要逐步退出主导地位,完全由市场主导。

(2)正确分析我国国情和各地农业发展状况,在农业产业链整合中提出适合现阶段发展的农业产业链组织方式。

(3)在农业产业链研究中,众多学者把工业供应链思想运用到农业中,但要充分考虑到农业与工业的不同,农户作为弱势群体,与企业的力量相差较大,要建立合适的农业产业链运行机制研究,如信任契约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研究等。

(4)在农业产业链整合中,考虑农产品的固有属性,要充分重视农村物流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WoutJ.Hofman.Information and Conununieation Technology(ICT)for Food and Agribusiness.Chainman agement in agribusiness and the food industry,Proe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on ferenee,2001.

[2]左两军,张丽娟.农产品超市经营对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2003,(3).

[3]王凯.加强我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战略思考[J].科技与经济,2004,(1).

[4]赵绪福,王雅鹏.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效应和拓展优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5]王桂霞,吴文欣.吉林省肉牛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王祥瑞.产业链过窄过短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大障碍[J].农业经济,2002,(9).

[7]龚勤林.产业链接通的经济动因与区际效应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4,(3).

[8]李杰义.农业产业链区域延伸动力机制及途径研究[J].理论探讨,2007,(4).

[9]陈宏伟,郭鹏.农业产业链拓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09,(2).

[10]朱毅华,王凯.农业产业链整合实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4,(7).

[11]刘贵富.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6,(4).

[12]芮明杰,刘明宇,任江波.论产业链整合[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3]王凯,颜加勇.中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J].现代经济探讨,2004,(11).

[14]芮明杰,刘明宇.产业链整合的理论评述[J].产业经济研究,2006,(3).

第7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案范文

当前我国急需制定的冷链物流标准,包括冷链物流行业服务标准、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准入标准、冷链物流服务企业资质认证和诚信体系标准、冷链物流服务的接收标准、生物制剂、血液制品、高档食品等特殊商品的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以及冷链物流信息服务标准、冷链物流终端产品的接收标准等。

据悉,我国目前正在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指导准则与相关标准,包括整个冷链物流节点的相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如原料基地生产标准与规范、预冷与贮藏标准、加工标准、运输标准(特别是农产品运输温度标准)、销售标准、标签标准,以及检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服务标准等,并制定以GAP(良好农业规范)、GVP(良好兽医规范)、GMP(良好生产规范)、HACCP(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ISO为基本原理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全程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规程,从而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同时,农副产品冷链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也将得到加强。充分发挥现有国家和部门相关检测机构的作用,根据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的要求,补充完善检测项目和内容,并鼓励在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建立相应的检测平台,为农产品物流提供快速检测服务。此外,要建立健全检查与监督机制,积极推行专业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和安全屏障。建立有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具体运作、政府资金扶持并对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安全监控、督导、监测的信息平台。

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理念,它需要现代新技术的支撑。即依托现代前沿网络技术——物联网资源,尽快建立农副产品冷链物流追溯信息系统,构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备案制度,实施对农副产品冷链物流运作中任何环节的信息备案,以备查询。该系统不仅对农副产品生产环节加以控制,而且对其冷链物流环节的质量和安全予以全程监控,追溯任何环节和过程的问题,从而找出真正原因,最终实现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冷链物流行业及其农产品和食品制造企业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全程的检测、监督和控制。

同时,我国也应尽快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冷藏运输实施全过程控制,对各种冷藏车的运输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简化冷藏车运输计划和空车调配方案。保鲜是消费者对冷冻冷藏产品的第一要求,由于冷冻冷藏产品的品种越来越多,储藏也就比较麻烦,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可将产品与其储架的货位输入到冷冻冷藏产品的数量及储放位置,进行及时的提货和补货,同时可及时了解到产品的保质期、库龄等信息,从而提高冷链物流的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8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 物流 物流改进

一、前言

超市是2O世纪3O年代最早从美国发展起来的新兴零售业态,在发达国家,美国生鲜农产品的90% ,日本生鲜农产品的50%-70% ,英国生鲜果蔬的50% ,法国蔬果的60%都是经由超市销售给消费者的,然而超市销售仅占我国城市零售额的25%以上。可见,生鲜农产品在我国的超市运营中将占有重要地位。此外,随着我国超市对生鲜农产品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改进,超市生鲜农产品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同和接受,生鲜农产品将会成为超市的一个重要利润源。

自20世纪90年代初,超市作为一种新的零售方式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超市的商品主要是日常用品,价格低、种类全,消费者到超市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一次购齐所需的商品,因此超市消费方式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

我国的超市在90年代中期开始经营生鲜农产品。生鲜农产品主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消费的农副产品,包括蔬菜、水果、水产、肉类等,它们在我国居民消费中是除粮食以外最主要的食品,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人们在农贸市场购买生鲜农产品可以通过讨价还价获得一个低的价格,但农贸市场的生鲜农产品门槛低且来源多样,管理不规范、设施不完备、质量良莠不齐,而且缺斤短两现象时有发生;相比来说,超市干净卫生的购物环境、安全放心的商品品质以及产品的可追溯性比农贸市场要好,因此,正如发达国家一样,生鲜农产品主要由超市经营将是大势所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越来越高,从主要重视食品的价格变得更关注食品的品质、卫生以及档次。由其是近年来关于疯牛病、禽流感、瘦肉精和超标农药残留的报道屡见不鲜,人们会为了自身安全健康更多地去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

尽管如此,我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损耗多、保鲜难、成本高,所以利润偏低。国内经营生鲜农产品的毛利普遍不到10%,而国外好的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毛利率可达到20%。这些问题不仅产生于超市本身,限制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理由供应链理论深入挖掘超市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各个方面的问题。

二、广元超市简介广元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现状分析

秦皇岛市广元超市是一个大型连锁超市,他所销售的商品非常丰富,包括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东西。

广元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现状分析

广元超市生鲜农产品的进货渠道基本就三种:

(1)北京新发进货:主要是不同季的生鲜农产品

(2)直接去产地进货

(3)海阳市场进货

超市专门负责人员雇佣普通货车从各个地方把生鲜农产品运送到总店配货中心,配货中心采购员要经行简单的质量检验后,根据一定的预测的需求计划配货中心将货物分给各个分店,最后由各分店出售给顾客。在各个分店上货架前,先用保鲜膜包装,然后上货架出售。下面是一个流程图,可以清楚看出他的生鲜农产品流动过程。

三、广元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介绍和流程图部分地看出在农产品的流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或者可以改进的地方。为了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改进方案,我们对于广元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生鲜的标识和可追溯体系不完善

超市生鲜食品经营流程为采购、物流、入市验货、储存和销售五个环节。大部分的生鲜食品标识简单, 无产地、生产日期等,一旦出现问题, 无法追溯到责任单位和人员, 对其发生的原因没有依据可查。自制的袋装食品如馒头、馅饼等均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凉拌菜是在售货员取出装成小袋后, 才打印上当天的日期和保质期。

2.生鲜食品配送保鲜及物流监管不到位

超市生鲜食品的供应主要来自总部配送中心和供应商直送, 它的配送又有别于其它商品, 要以适当温度来运送不同的生鲜食品,做好各运送阶段冷冻库、冷藏车的低温管理, 防止保管及运送中的二次污染。有的超市没有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直接从农民或加工企业购买,没有冷链衔接,保鲜配送成为物流中的盲点。验货手段落后,多停留在感官及供方提供的资料上。

3.对各种生鲜食品的陈列储存缺少相应冷藏设备并物品管理欠当

操作规范生鲜食品品种繁多,特性不尽相同,因此存贮也有不同的要求, 保存技术不够严格完善,导致其腐败变质。高营养价值的且易腐败的鱼、肉、蛋、蔬菜、乳制品等产品都需低温保鲜,有些超市为了使利益最大化,易变质食品没放在保鲜柜里,在常温下长时间存放。销售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或塑料袋敞开着,没有防尘防蝇设备,顾客可随意触摸。开架陈列新鲜水果、蔬菜等具有随时间而枯损的特性,难以保持其新鲜度,不加整理, 缩短货架周期, 增加损耗, 削弱商品表现力。另外购物篮放在地上,污垢没有及时清洗, 致使所购的货物发生交叉污染。

4.加工原材料、环境、设备和技术不符合要求

随着消费者对生鲜食品的加工程度要求的提高, 加工程度也不断细化, 有粗加工、净加工和配菜加工。超市可以向供应商采购已加工好的产品, 或采用集中加工和店铺内加工。有时为了降低生鲜食品的损耗,将新鲜度不佳,但仍在保质期内的作为原材料加工, 由此材料的鲜度和各种理化指标已大大降低。还有些供应商为了牟取利益,降低成本,提供由劣质原料制作的熟食制品。食品加工中,微生物可通过水、空气、人、用具和杂物及调味品或添加剂等多种途径污染食品。有些加工环境比较差,没有安装空气消毒设施。有调查表明,超市食品加工场地布局合理的合格率仅为68%,表现在加工场地狭窄, 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不合理,食品容器用具未消毒,垃圾存放和及时清理不到位, 导致二次污染后的细菌繁殖。另外食品添加剂超标也是突出的问题。

5.对生鲜经营管理和监管不明确

基础管理体系薄弱。有些生鲜经营企业没有建立起高效运作的生鲜经营管理体系, 包括管理标准、制度和培训体系。存在多头管理,技术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标准不统一及执法体系相对薄弱等问题。超市生鲜食品的种类繁多,某些品种如寿司、炒菜类等缺乏相应的国家卫生标准。缺少独立的质量控制机构和人员。大多数超市设有食品卫生控制部门, 调查显示,92% 的设在采购或营运部门内, 没有独立的行政权。面对生鲜食品卫生质量控制的复杂性, 大多数食品检测室的检测设备和人员技术水平无法满足超市的需要, 检测手段落后, 使其作用受到限制或形同虚设。

6.从业人员卫生意识淡漠

有些生鲜柜台的售货员经营不规范,不按要求戴帽子、手套和口罩,有的虽然戴口罩,鼻子却露在外面。见到有的顾客用手触摸食品时,不能及时制止。

四、广元超市的生鲜农产品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和建议

1.建立完善生鲜食品标识和可追溯体系

超市只能维持产品的鲜度, 而不能提高新鲜度。鲜度管理应该从生鲜食品材料的选购开始,最大限度地控制上游企业,从源头入手。对生产和初加工环节建立基地规划、环境监测、安全跟踪、检验、承诺、认证、抽检等制度。认真把好食品索证关,核对供货单位卫生许可证, 对每批食品实行检疫、检验合格证制度,尤其是生鲜食品的采摘、收获、屠宰、捕捞必须符合规定的安全隔离期及休药期, 防止农残超标。

2.强化生鲜食品配送保鲜及物流监管

促进流通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 推广和应用冷链物流技术。超市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 大力发展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完善配送供应链和城乡一体化物流网,减少步骤,降低风险。选用适当的储藏和保鲜技术, 开发适应不同产品生理特点的宽温度带冷藏运输技术,应用适应多品种、小批量、高频率的物流配送设备,提高鲜活产品配送和分销能力, 建立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物流体系。

3.规范陈列和储存操作, 统一各种生鲜食品的存放条件和要求

按照生鲜品的保鲜温度要求选择陈列设备。易变质的食品,应在保鲜柜内低温保存销售,如0°C左右保存的冷藏食品,-18℃左右保存的冷冻食品。熟肉制品一般在10℃以下或60℃以上销售,细菌和微生物不易繁殖,未销售完的熟肉制品应在6个小时内回锅彻底加热。不同品种的生鲜食品按不同要求存贮和陈列。如豆类需冷盐水处理, 菠菜、芹菜等需苏生处理, 芒果、草莓等需放热处理等。按先进先出原则进行商品陈列,加强现场的鲜度检查。进货时要抽查,开架式陈列的水产品、生鲜果菜每天至少要进行两次以上的全数检查,必要时进行保鲜和补水,以免枯萎,及时捡出破损和变质商品,延长货期。展示冰台应随时检查冰台质量,保持足够的冰量,确保保鲜温度。冷柜中的畜禽类肉品要经常翻动,保持商品透气,防止肉品变色和表面干燥脱水。散装熟食和直接入口食品要用专用陈列柜或防尘网罩遮盖,设置隔离设施,并设有专门售货员监督,为消费者提供分拣及包装服务,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小包装,禁止将不同生产日期的食品混装销售。自制食品如凉拌菜,尽量做到以销定产,以防过剩,闭店前剩余的可降价促销。店内保持良好的通风,购物篮定期消毒,发现污垢及时清理。

4.严格把握生鲜食品加工原材料、环境

设备和技术要求生鲜商品加工应坚持低温、清洁、覆盖原则,保持冷链不中断。加工间是超市生鲜食品储存、加工的重要场地, 如熟食制品,畜禽产品加工要按照原料和成品进行工作区域划分,定期进行整体彻底消毒,并保留相关记录。工作台和加工器具专管专用,加强卫生消毒, 及时清理大型加工机器外表及内部的残渣和污渍。工作人员的洗手池和器具清洗消毒池应分别专门配置使用,化学清洁用品和工具定点专项密封保管,避免污染食品。

5.对食品安全管理和监管的需求

建立明确的鲜度目标与标准。政府部门应迅速制定生鲜食品的卫生安全统一标准, 统一执法检查、监督。超市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加强对生鲜食品的日常监管和执法工作。从定性角度来了解顾客对各类生鲜食品的需求程度, 掌握消费需求导向和需求程度, 有利于精选产品类别与品项。从定量角度依据各种理化检测指标,不断改进技术手段,或依靠专业的检测机构,独立公正地进行监督。完善和提升鲜度技术标准。运用G M P即“良好作业规范”或“优良制造标准”制度和HACCP过程控制技术这两个基本的鲜度管理技术, 建立完善各种生鲜食品的HACCP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各危害因素的分析, 对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关键点进行重点的质量控制。如建立严格的验收货制度, 将进货日期、品名、规格、数量、质量检验记录,收货员、生鲜主管等在验收合格单上签名存档, 形成相互连接的控制链,相互监督、共同促进品质的保证。

6.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消费者的引导

加强超市各级人员的定期食品卫生法规和营养知识培训。强化企业负责人的食品卫生责任意识,建立企业诚信档案。提高专职卫生监督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明确职责,授与相应权限。采购人员实行统一进货, 统一质量把关。生鲜区员工应持有效健康证明, 保持工服、头发和手清洁。熟食和面点的销售人员应戴干净的口罩和手套,不佩戴饰品,上岗前在专用洗手池洗手。并建立一支饮食专家队伍, 包括营养师、厨师、料理专家和食品加工专家等专业人员, 不断设计、生产、创造出新鲜、美味、省力、营养、经济的食品。

改动后,质检变成实时的,这样可以避免产品不合格太多,避免了浪费和不合格产品的流入市场,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且从产地到销售都由超市的参与,便于总体的管理规划。促进农产业发展。和避免一些问题的产生。如出现质量问题不知道由谁负责,现在明确了超市责任。避免出现农产品不合理种植,导致一些产品过多或一些过少的出现。去掉了以前的不合格产品运输回去和再采购的环节,减少成本的投入。同样取消了各分店的储存环节,减少了储存设备人员的安排。在运输过程中,采用了冷藏车,会加大运输成本,但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有利于长久发展。增加了产品的追溯环节,属于信息流,使整个系统更加完善合理明确。使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查看自己吃的产品由哪来的,质量如何。增大了消费者对超市的信任和依赖程度。虽然这个信息流不会有收益,还需要成本的投入。但它确实非常重要。是整个物流过程的辅助和补充。某些方面的改动由于社会整体现状的限制有可能完不成,但我相信社会一定会朝这个方面发展,直到完成这些改造。

五、总结

当前,现代化超市对于生鲜农产品的经营运作已与传统农贸市场的零售方式有了天壤之别,最大差异就是从田头道零售是在终端超市企业的管理之下经行的。而广缘超市还需要很多方面的改进才可以达到这样的企业。建立供应一体化的响应性供应链,可以减少农户资源,超市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的浪费,有效避免农产品生产的盲目性,有利于超市供应物流一体化管理。超市的有效发展,不仅是自身的发展,也可以推动社会的农业生产与供应系统的整体发展。广元超市在秦皇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他的进步肯定会有益与消费者。也同样可以影响到秦皇岛整个农业的发展。就像昌黎的葡萄酒厂一样,改变农产业链。在广元超市自身改进的过程中,政府要大力的参与和支持。同样包括其他的超市。促使秦皇岛的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更加的有效方便合理,是个项值得研究改善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凌宁波朱凤荣:构建由超市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J]. 农村经济,2006,7:116-118

[2] 赵群胡定寰:超市建立生鲜农产品基地的案例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24): 11754-11756

[3]钱廷仙: 农产品销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优化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 2010,(04)

第9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物流;农村流通;供应链

一、引言

由于受到传统“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深刻影响,现在我国农村流通产业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成为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阻碍因素。城市的居民吃着“不放心”的蔬菜;农村的农民买着大量伪劣产品等问题在当今中国社会层出不穷。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普遍存在农产品价格成倍上涨,农民在网上购物却不能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农产品、农资流通缺乏严格的质量检验标准、农村流通渠道、流通信息不畅和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所以,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模式在我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流通产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不仅改变了流通组织内部的运作方式,也对流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和手段,它的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对传统的商贸流通业提出了挑战,大大促进了商务理念和商务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为流通领域带来了积极深刻的影响,使流通真正实现社会化成为可能。它导致流通费用的减少,提高流通渠道效率,改变现有流通模式与流通格局。

二、关于农村流通供应链研究现状

关于农村流通供应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供应链方面的研究。夏英、宋伯生(2001)提出,我国农产品在种养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化肥、工业“三废”的污染,加上激素的滥用等,给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隐患。为使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达到ISO9000以及HACCP 认证标准,如何落实和执行农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是关键,这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刘从九(2004)在《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组织重构》中分析了我国农产品流通中的问题,提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组织重构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刘美远(2006)在《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中提出对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的模型并提出了建议。倪燕逾、燕翔在《农产品流通中第四方物流组织结构及其运作》中将第四方物流引入了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建立一个第四方物流的结构框架,对农产品了流通五个层次进行整体协同运作,以提供一个综合的农产品流通供应链解决方案。俞海宏在其博士论文《基于服务供应链契约协调机制的农村流通供应链运作优化研究》,他是基于服务型供应链的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理论来研究农村流通供应链的优化。鉴于此,本文从农村物流的角度对农村流通供应链进行优化研究。

三、我国农村流通供应链现状

我国现在的农村流通供应链模式如下图1所示: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流通供应链存在如下问题:(1)技术设施薄弱,销售网点总量不足,布局不够合理。(2)中间环节多,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规模化的农村流通企业。(3)农产品流通与加工技术水平不高。(4)管理缺乏统筹协调的机制与体制。(5)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交易行为不规范,监管成本高。(6)农村流通企业融资难度大,保险难度也比较大。

四、农村物流改善

1.农村物流组织。农村物流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规模物流企业的参与。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居民分散是阻碍物流企业进驻农村的关键因素。我国现阶段物流企业实力普遍不强也是造成其进去农村市场的主要原因。中国邮政有着百年品牌历史,多年来在每一位百姓生活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深受农民信任;特别是设立在农村的代办员,对村里的情况比较了解,能够及时传递相关信息。同时在拓展市场以及大用户发展、新业务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邮政完善的网络体系,覆盖面广的实物投递网、信息通畅的信息网和方便快捷的金融网三网合一,使得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顺畅。所以,农村物流组织可以考虑利用“邮政+第三方物流”的模式。

2.农村配送中心建设。农村配送是一个区域配送的概念,是相对于城市配送而言的。同样按照配送的一般概念,可以认为农村配送是以农村经济生活消费为目的,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一种既包含集货、储存、拣货、配货、装货等一系列狭义的物流活动,也包括输送、送达、验货等以送货上门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的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供应链环节。配送是农村物流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现阶段的农村配送体系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然存在组织设置分散、实力较弱;配送渠道少、环节较多;配送技术水平低;配送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这方面主要研究在农村连锁经验配送模式下如何构建农村配送网络体系,主要包括配送网络的规划,配送中心选址和配送中心运营三个方面。在配送方式也可以考虑先到镇,再到村的配送二级模式。

3.农村信息技术建设。在技术方面,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有了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原本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农民、供应商以及批发商零售终端、客户联结起来,实现对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Internet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国外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使用已非常普遍,无论是生产企业,政府监控部门,或者第三方物流公司等,都可以通过Internet相关信息。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前提。我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落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对农村流通供应链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方面主要研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构建出一个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的农村信息系统。

五、农村物流改善后农村流通供应链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利用改善后的农村物流优化后的农村流通供应链模型如下图所示:

六、结论

本文提供了一种从物流的组织、配送中心建设和信息技术建设三个方面对农村物流进行改善的思路,并建立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农村物流改善后农村流通供应链的模型。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农村物流改善和建设的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述,这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更进一步的分析。

参 考 文 献

[1]李建军,苏庆艳,曲慧梅.电子商务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夏春玉.流通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牛东来.流通业供应来年管理与电子商务模型及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杜文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J].商业现代化.2008(2)

[5]李海平.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模型创新[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