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交通安全培训内容范文

教师交通安全培训内容精选(九篇)

教师交通安全培训内容

第1篇:教师交通安全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煤矿安全培训;教学方法;培训效果;存在问题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较为严峻,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煤矿事故所占比例超过了80%,如何提高煤矿从业人员的素质,就成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煤矿安全培训对于提高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具有重要作用,其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煤矿安全生产及生产效益[1-2]。我国《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煤矿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未经安全培训的,不得上岗作业。”为此,全国建立了1000多家煤矿安全培训机构,对煤矿从业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安全技能培训,增强了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但是煤矿安全培训过程中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如培训方法单一、培训内容学员不感兴趣等,从而使煤矿安全培训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理想的培训效果,部分煤矿从业人员的经过安全培训后,安全素质仍然较差。因此,迫切需要找出煤矿安全培训过程存在的问题,改善煤矿安全培训方式,提高安全培训质量,这对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煤矿安全培训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

1.1培训内容学员不感兴趣

我国煤矿安全培训人员大部分是从事安全生产一定年限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他们多年工作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安全生产技能。但是,我国部分培训机构在设置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时,忽视了对培训需求的调研,从而使得培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授课的内容相对较为老旧,不适应现有的生产实际,最终导致理论与生产实践脱节,培训的知识在深度和宽度上都不适应安全生产的要求。甚至有一些培训教师使用的教案、讲述的案例常年都没有更换过,讲的都是老技术、老方法,不利于煤矿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得到普及和推广[3-4]。最终使培训内容与现场实际脱节,不能有效的提高企业安全生产能力,学员带着极大的兴趣来参加培训,最终变成为了取证而参加,失去了对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煤矿安全培训普遍采用教师在讲台授课,学员在台下听讲的方式。这种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不顾及学员的求知方向和接收能力,只是一味给学员灌输安全知识,学员只是被动接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这种授课方式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教师和学员得不到互动,教学效果较差。

2互动式教学法的特点

针对煤矿安全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进行安全培训,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互动式教学法主要体现于2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安全培训之前对学员进行培训需求的调研,确定学员感兴趣的学习内容,针对学员的现状,查漏补缺,强化弱项;另一方面对教学方法进一步改善,采用互动式教学来提高培训效果。互动式教学具有如下特点:1)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动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理论式”教学,而是以学员的实际需求为目的,以双向沟通作为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5]。“互”指的是交替、交互、相互,而“动”则是指使起到作用或者发生变化。由于培训学员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安全生产技能,互动可以是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可以是学员之间的互动,这种教学使学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培训当中,而不是单纯的被动的去接受教学。教师和学员以及学员之间共同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2)师生紧密合作。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针对某项培训内容,教师经常提出启发性问题,学员需要不断的思考和讨论,并可随时向教师求教难题,教师可以解答问题,也可以启发其他学员解答问题,在教师和学员不断的思考和讨论过程中,提高学员的安全生产技能。3)增强了学员之间的交流。由于一般培训的学员都来自煤矿,有着相同的工作背景,但是各个煤矿的采煤工艺,地理地质特性等都有其独特性,采用互动式教学以后,学员之间以及学员和教师之间的信息流通更为通畅,培训的2个主体灵活、高效的互动,使得最终使得不同煤矿之间的经验得到广泛的学习和借鉴,同时煤矿上的一些问题也在学员的互动时得到了有效的解决[6-8]。4)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煤矿安全培训学员长期在煤矿一线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安全生产经验,其缺乏的往往是理论知识和其他矿井的先进经验。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理论知识,介绍其他矿井的先进管理经验,使学员安全技能得到提高,同时在与学员互动过程中,也可以学习现场的先进管理技能,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

3互动式教学的实施

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如图1。

3.1准备环节

1)明确学员的需求。这个环节可以分成2个步骤。首先,可以在培训开始前,“请每个学员带着问题来”,根据学员问题的侧重点,有目的的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培训师可以制作一套相关的煤矿安管人员的能力评估标准,让学员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不记名作答,从而明确的了解学员存在着那些弱项和问题,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同时培训后期这份能力评估标准也可以作为课堂效果评估,使学员清楚的了解通过培训都有哪些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2)确定教学方法。在清楚的掌握学员培训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学员的年龄,人数,知识﹑技能和从业经历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培训目标,根据培训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目前,最常采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

3.2课堂教学

1)培训课程导入。培训课程导入主要是使培训师和学员之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明确培训的目的和目标,培训的内容等。导入是培训至为关键的一环,它会影响到学员对培训的参与意愿、参与度以及参与动机。导入环节如果设计的足够巧妙,可以顺利的帮助学员了解更多有关培训目标的内容,并让学员更积极的参入其中。2)互动式教学的开展。在培训过程中,不断的通过观察学员的上课状态和阶段时间的讨论来改变培训的进度和内容。如果学员积极性很高,大部分学员都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培训的内容上来,讨论时也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目前的培训进度是适应学员的需求的,可以深入开展。如果学员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讨论时沉默或者感到不理解,那么说明我们的培训内容脱离了学员的需求,应当实时的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可以考虑是不是要讲的更加具体更加清晰明了一些,或者引入更多的图片、视频或者实例,对培训的内容进行实时的调整。

3.3教学效果评估

1)课堂培训效果评估。课堂效果评估主要分2个方面,对单独每门课程的评估和对整体培训课程的评估。主要是通过课堂和课下与学员交流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接受程度和掌握程度,学员对于课程的设计是否感兴趣,是否真正能够运用的现场,以及整体培训课程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学员的需求。2)动态的培训效果评估。动态的培训效果评估主要是一个长期的效果评估。一般分为4个步骤。第1步是培训前对学员目前掌握知识的水品进行评估,这阶段的评估一般采用煤矿安管人员的能力评估标准的测试,一般和学员的培训需求调查同步进行;第2步,在每门课程的课堂当中对学员的接受程度和这节课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这个阶段的评估主要是依靠互动式教学的方式来体现并进行;第3步,在一整套培训课程结束后,立即对整个培训的培训实时效果进行评估,这部分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和研讨会来进行,可以让学员再进行一次煤矿安管人员的能力评估标准的测试,更准确的评估到学员在这次培训中能力的提升程度;第4步,培训效果的长期反馈,一般是在培训结束后的1年内,以3个月为周期去培训学员的单位进行调研,观察培训的内容和理念是否真正的用于生产和工作中,学员所在的单位经过培训安全生产水平是否真正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工人的技术知识水平是否有所增强,干部的安全管理业务水平是否有所改善,并且根据培训的长期效果来对我们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再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真正的体现出培训的意义。

4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

1)学员开始报名时,通过问卷的方式向学员征求感兴趣的培训内容。如很多学员指出,在松软低透气性煤层进行掘进时,如何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是一难题,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为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重点讲述松软低透气性煤层的卸压增透技术,有效的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2)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法,使学员主动参与到授课过程中。如针对松软煤层的防突问题,教师请学员讲述自己矿的具体防治措施,部分学员提出,他们矿井采用水力冲孔卸压增透技术,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瓦斯抽采效果,有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但是他们提出在采取水力冲孔措施过程中,喷孔现象严重,经常会导致底板巷瓦斯超限,这又是一大难题。此时,有学员提出,他们制定了瓦斯超限装置防喷装置,可有效的防止底板巷瓦斯超限事故。其他学员就可以把该装置引入自己矿井的瓦斯防治过程中。又有学员提出,他们矿井采取水力冲孔卸压增透技术,初始阶段抽采效果很好,但是瓦斯抽采浓度衰减很快,仅10多天抽采浓度就降低为5%以下,如何保证抽采效果就成为一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详细介绍了为什么抽采浓度会大幅度的衰减,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煤体蠕变变形,钻孔不断发生缩孔现象,最后导致抽采通道被堵塞,瓦斯抽采浓度大幅度的衰减。为了防止抽采浓度大幅度的衰减,授课教学提出了在钻孔中安装套管至煤层顶板,人为留取一条抽采通道,可以保障瓦斯抽采效果。通过这种不断的教师与学员、学员之间的互动式教学,有效的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5结语

煤矿安全培训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互动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培训开始前准备大量的资料,以便能够实时的根据学员的互动情况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互动式教学法可以根据学员的需求制定培训内容,激发学员兴趣;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与学员以及学员之间能够及时互动,教与学的过程紧密联系,最终使教学效果与培训质量得到有效调高。

作者:孙丽娟 郝富昌 张彦宾 单位:1.河南理工大学 2.河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刘静.煤矿企业安全培训工作定势探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4,31(1):67-68.

[2]刘笑天,刘勇,高昆.建立现代培训理念对煤矿安全培训的重要性[J].煤矿安全,2014,45(3):220-223.

[3]郑玮.关于煤矿安全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41(3):116-117.

[4]赵鹏飞,聂百胜,张忱.煤矿企业安全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煤矿安全,2013,44(1):222-224.

[5]任红杰.关于高校互动式教学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7(5):43-46.

[6]周毕文,李金林,田作堂.互动式教学法研究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S1):104-107.

第2篇:教师交通安全培训内容范文

1、重形式、轻过程,安全培训流于形式,为了完成“硬性指标”而产生的“应付公事”、走过场现象突出。这其中包括:(1)、企业业主的安全意识差。不少企业的法人代表“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比较严重,根本不把安全培训当回事,但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就选派一些人员为其参加培训,这样一来,本应接受培训的企业一把手都不能保证参训,难以想象企业的整体安全素质能有所提高。(2)、学员思想素质过低。在培训中,经常能听到某些学员抱怨:什么理论不理论,只要能干活就行。因此将培训当成是正常工作中的休闲、出来散心,上课时也不认真听讲,或者报到一下就走人,到结束时再进场。(3)、主办方对培训的考核及发证把关不严。把培训当成一项任务,不管参训人员有没有实际到位,只要培训试卷收到,基本上人人都可以过关。而对于培训效果如何,很少有关心或者回访。

2、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作为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中心,从目前来说,专职授课教师人员偏少、年龄偏大。不少教师对普通话感冒,因此授课中时常夹杂着一些难懂的方言,使不少外地学员听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对于一些高危行业的专业技术课程,往往是靠聘请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员来授课。虽然这部分人员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毕竟不是专业的教师,难以保证学员对所授内容的实际接受能力。

3、培训方法上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目前的培训方式往往是以课堂和理论灌输为主,缺少必要的案例剖析和讨论、交流,学员始终处于被动的角色,缺乏一定的互动性。因此培训中就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上面老师在讲课,而下面的学生蔫蔫欲睡,或高谈阔论。

4、培训内容不全面、针对性不强。目前培训方面的教材,除了高危行业外,其它行业基本上还没有针对某个行业特点的安全培训教材。因此,一次培训,往往将几种行业的人员集中在一起,搞“大一统”的上课。这种培训尽管数量上比较可观,但内容上针对性不强,不可能涉及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

提高安全培训实效性的几点建议:

1、建立安全培训管理与考核机制。安全培训不能只流于形式,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要真正让受训学员达到安全培训的目的。培训部门在制定培训计划的同时,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坚决杜绝“代考”、“代培训”等不良现象。同时,要完善安全培训的信息化管理。通过市安全生产网的电子政务管理系统或通过建立培训中心QQ群,实现各类培训网上申报,网上咨询,证书查询等管理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

2、壮大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一支好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安全培训质量的关键。培训部门在现有师资力量较少的情况下,应当引进一些学历高、能力强、有专长的专业人员充实到师资队伍中,并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力度,通过外出进修、请知名学校的名师来“讲座”或请有经验的老教师“一带一”等各种方式与途径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3、安全培训方式方法上要多样化、灵活化。教育培训的方式、手段要由单一的课堂授课向多样化、灵活化的教学方式转变,采用动画、幻灯片、多媒体等学员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授。在培训中,要融入一些生动的事故案例,并且通过开展案例讨论分析、双向交流等形式激发学员主动参与的的热情,活跃培训的气氛,增强教育培训的效果。

第3篇:教师交通安全培训内容范文

“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经过一定的实践摸索、总结的适合公安院校和借鉴的教学方法,它依托公安实践业务需要,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将教授、学习、演练和实战四种教学方法按照科学的方法组合,各种方法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以实现强化学生理论基础,提高实战应用能力的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根据警专道路交通管理专业培养“公安基层部门从事道路交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需求,其教学重心由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职业精神培养、专业能力教育和警务技能训练为主转变。为了良好地实现培养目标,作为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工学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还有具备比较扎实的法律理论基础,了解和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执法的实践。基于此,在道路交通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良好地设计道路交通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合格的毕业生是交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1.“教学练战一体化”是适应公安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2008年,11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2008年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在培养模式上,以公安业务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职业精神、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教育培养为核心,探索‘教、学、练、战’—体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传授,在真实或模拟的教学环境中,学生首先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进行实际操作的观摩和训练。其中的“教”,是指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教学;“学”,是指学生学校内外的学习;“练”,是指综合训练与专项训练、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战”,是指仿真模拟实践与全真实战实践、应急处置实践。教为学,学为练,练为战。以实战需要主导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指导模拟演练、参与实践,使教学从“课堂理论为中心”向“现场实践为中心”的转变。“教、学、练、战”一体化,是警务实战训练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警务实战训练改革的先导。作为一个有机联系整体,它包含了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效果评估等要素和实践环节,体现和追求的都是培养学生的警务实战能力。2.教学内容结合道路交通管理专业专科层次教学的实践,“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其实质要求是改革现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方式,融素质、知识、技能培养成统一体系,道路交通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编排应遵循职业性原则,即从交通警察职业需求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安排教学内容。通过交通警察各岗位工作分析,明确其所需能力要求,从而确立专业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在课程目标确定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交通警察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课程能力训练项目,整合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当围绕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设计,选择能够培养学生执法能力教学方法。对于理论部分在传授知识的同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实践环节则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战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理论融入训练和实战,用理论指导训练和实战,提高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考核模式,采用现场情景模拟、实战现场操作、角色扮演等多种操作考试方式,发挥导向作用,切实加强学员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4.演练与实战这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的环节。一是应当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交通警察岗位的需求训练学生掌握相应的警务技能;二是练中学,通过演练,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训练其应用理论和实战的能力;实战,可以考虑学生寒暑假进行实习或者毕业实习;同时为了配合“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进行相关科目的考试改革,如在最后的考核部分增加调研报告,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以掌握各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执法的实际状况,了解实际需求,进一步了解和发现下一步学习中的问题,并为今后在校期间能都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警专道路交通管理设置分析

(一)道路交通管理课程设置警专道路交通管理专业,培养掌握法学、公安学、交通法规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维护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等专业技能和从事交通调查、事故分析的初步能力的大学专科毕业。为了满足道路交通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其主要课程包括公共课、警务技能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几个部分。从警专道路交通管理课程设置来看,相较其他道路交通管理其课程设置多了国内安全保卫、缉毒、刑事技术等相关专业和技术性的课程,这是依照公安工作的实际需求而设置。(二)道路交通管理学生情况从目前的招生来看,警专的道路交通管理专业招收理科生,这样保证了学生对道路交通管理所需要的工科类课程,如道路交通工程、道路交通控制等课程的学习。而从今后的培养来讲,则应当注重对学生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三)培养学生能力要求从警专道路交通管理的人才培养规格来看,除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外,还要求有与公安工作相适应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写作和藏汉双语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则对教学过程提出了相同的要求,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的选择注重对学生执法能力的培养。

三、警专道路交通管理专业“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设计

第4篇:教师交通安全培训内容范文

一、培训原则

(一)培训工作统一部署,教学考核与培训管理分离。

(二)培训规范,内容切合实际,注重实效。

二、培训目标

拓展监理工程师的知识结构,更新监理工程师的专业知识,提高监理工程师从业技能,今年重点开展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监理知识培训。培训工作分两个阶段组织:

(一)*为试点培训期,组织对部分甲乙级监理单位中已办理岗位登记且从事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监理工作的监理工程师进行培训;

(二)*-2009年为全面推行期,组织对全部公路水运工程监理企业中已办理岗位登记的监理工程师进行轮流培训。

三、培训对象

(一)公路水运工程监理企业中分管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工作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

(二)项目总监(代表)、高级驻地工程师;

(三)受聘于公路水运工程监理企业并经岗位登记,现场从事安全、环保监理工作的监理工程师;

(四)其他自愿参加培训的人员。

四、培训教材、内容与学时

(一)培训教材。

1.《公路施工环境保护监理》(人民交通出版社,*.3);

2.《水运施工环境保护监理》(人民交通出版社,*.8);

3.《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监理》(人民交通出版社,*.4)。

(二)培训内容。

1.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相关技术知识;

3.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监理的基本概念、业务范围和法律职责;

4.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监理工作的实施要点。

(三)培训学时。

1.安全生产监理:3天;

2.环境保护监理:3天。

五、培训组织分工

(一)部质监总站负责制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监理培训总体方案,指导协调有关工作;

(二)各省质监机构负责本地区、本部门的培训组织管理工作,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具体组织培训的各项工作;为保证培训效果,每个培训班不得多于100人,每期不宜多于3个班;培训收费按培训管理实际成本核算,不得以赢利为目的。

(三)监理协会具体负责教学安排与培训考试工作。协助部完成培训大纲、试题库的编制;统筹组派授课教师;具体负责命题与阅卷及学员学籍管理等,并定期向部报告情况;所需费用商省质监机构从培训费中提取。

六、培训考试

培训结束按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两个科目分别组织随堂考试,试卷结构以单选、多选、判断等客观题为主,占70%,以改错、简答、分析题为辅,占30%,每科考试卷面总分为100分,60分合格。考试监考工作由各地参照监理执业资格考试模式组织,答卷由各省质监机构密封后交监理协会。部将适时抽查各地培训考试情况。

七、培训成绩认可

对安全生产和(或)环境保护监理科目考试成绩合格者,由监理协会颁发安全生产和(或)环境保护监理培训考试合格证明(附成绩单),在监理协会网站上公布。

部质监总站将根据监理企业的申请,对成绩合格者,适时在其个人监理执业资格证书上背书“已接受安全生产和(或)环境保护监理培训并考试合格”等字样,对其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予以确认。

八、*年培训工作的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年4月)。

1.4月上旬,部质监总站《关于开展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监理培训工作的总体方案》。

2.4月中旬,监理协会编制培训教学大纲,测算培训学时,初步建立试题库框架。4月下旬,部质监总站组织对教学大纲、试题库框架和试卷格式的审定工作。

3.5月中旬前,监理协会筹备师资力量,建立教师资源库报部质监总站备案;制定案,组织师资培训。

4.5月中旬前,各省质监机构调查培训需求,制定今年本地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监理培训计划并送监理协会。

(二)启动试点阶段(5月-12月)。

1.5月下旬,监理协会*年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监理培训总体安排;同时调配培训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2.5月下旬,开展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监理培训及考试试点工作。

3.6月下旬,监理协会完成试题库的建设任务,部组织审定。

4.7月-12月期间,根据培训总体安排,完成培训任务。

(三)年度总结阶段(*年1月)。

1.监理协会完成教学评估总结工作并报部质监总站;

2.各省质监机构组织培训效果测评,完成培训管理总结工作,将年度报告和*年培训计划报部质监总站。

3.监理协会进一步完善试题库。

十、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突出重点。

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监理培训工作是监理工程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及时汇总分析、研究解决有关情况和问题,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

(二)密切配合,务求实效。

第5篇:教师交通安全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在职民警;双语培训;价植确定;模式

近年来,随着全国在职民警培训力度的不断加强,对培训质量有了一个新的要求,特别是拉萨“3・14”事件之后,藏区民警培训的重要性突显。青海警院专门针对政法干警培训相关问题组成课程组深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同德、贵德、兴海、贵南5个县展开实地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在这些地区双语政法干警普遍缺泛,在职干警培训大多以学习汉语知识为主,有关双语尤其是藏语的业务知识培训机会很少,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据此,民警培训双语教学价值突显,如何面对藏区公安工作和警察培训现状,站在全国民警培训发展的高度加强双语教学,成为当前民警培训的又一重大课题。

一、在职民警培训汉藏双语教学模式的价值确定

(一)青海“多元文化”的民警培训价值需求

了解一个民族,掌握其语言,懂得其风俗习惯是交流的前提。青海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汉藏文化并存,藏族人口在青海占了很大的比例,如青海海北、海南、海西、黄南、玉树、果洛六个藏族自治洲藏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5,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充分展现了藏族的特点。他们的语言交流工具主要是藏语,其他语言很难流通。另外,这些地区汉藏民族双语教学本身也是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出了文化传承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同样,在这些地区,要开展公安工作,就需要一批懂双语、了解藏民族多元文化的高素质警察队伍,这些警察的培训就要通过双语教育来完成。然而,在全省政法系统中,懂汉藏双语的民警只占总数的15.6%,兼通汉藏双语并具备双语文字能力的民警仅占5%,所以,对于在这些地区已经从事公安工作的在职民警双语业务培训势在必行。[1]

(二)青海民警培训职业素质教育的价值需求

在职民警教育培训中一直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究竟当前青海民警培训要培训哪些业务知识,哪些知识是民警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这实际也是警察的职业素质要求是什么,青海的民警在职业素质方面缺泛哪些培训,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警察的职业素质,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民警培训的质量,也可以为今后警察院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1.当前民警职业素质的要求。警察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法律决定了警察的性质,也决定了警察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应发挥的积极作用,这个作用确立了警察职业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也确立了警察培训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当今社会警察担负着多种职业的角色,不仅要打击犯罪,同时也要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从工作角度看,还要懂法律、懂心理、掌握一定的刑事科学技术,警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不仅要有强壮的身体,还要有高强的警体技能,综上所述,警察的职业素质可以归纳为: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职业素质。[2]

警察的政治素质具体内容包括:职业的荣誉、职业的身份认定、职业的道德观、职业的责任感、职业的沟通、职业的公共关系建立等多项提升执法能力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要求。从警察教育培训来看,民警的职业知识需要有系统的文化理论知识铺垫,是需要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青海藏区需要一批懂双语的民警从事业务工作,这个学习的过程还必须包括藏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警察职业技能的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和实践的方式来进行,在实践中摸索,做中体会,不断练习中达到精熟。这也是警察教育培训必须遵循的规律。

2.民警职业素质培训缺失的环节。民警职业素质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没有永恒不变的民警职业素质,一定的民警职业素质是与时展对警察的要求相适应的。特别是当前和谐社会对民警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综观近年民警培训的现状,在职民警的素质教育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新需要,还不能完全适应公安系统的改革和公安工作的发展,一些培训机制、体制和培训保障性问题还制约着在职民警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民警培训未能凸显出全局性、先导性和重要性。具体表现如下:

(1)培训认识存在偏差。警务实践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提高民警的职业素质,培训无疑是最好的途径,但却不是唯一的途径,但在实际培训中,对其抱有过高的期望,认为通过培训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全部问题,因此培训被赋予了过多的功能,希望教师能准确定位每一位民警的素质和能力,来传授知识和解决他们的问题,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民警心理课程的开设不可能解决每一位培训民警的心理问题,警务沟通课程的开设,也不能迅速提高每位民警的沟通能力,真正做好沟通还需要其他因素,如民警自身的性格特点、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等。因此,对培训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培训应该是长期的,经常性的活动。

(2)团队教学没有形成。影响民警培训的又一重要原因是教官的选择,当前青海民警培训承担课程的教师有三种,实战派、学院派、外聘专家。实战派是来自业务部门的业务骨干,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更容易和学员沟通和交流,但缺泛理论的高度和教学的经验。警察院校的教师理论性较强,有较高的分析比较能力,知识的传授能力较强,但他们缺少实战经验。而外聘专家虽有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的高度,但缺泛对本地区民警的执法水平、执法能力的了解,课程内容的针对性较低,况且对他们的聘请受时间和经费的制约。这种情况造成对教官的选择处于了两难的境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无疑二者的结合为上策,但当前,青海民警培训中还没有形成警院教师和基层教官教学团队的有效结合,还没有较好的激励机制促使基层教官愿意成为团队的成员,特别是当前还没有组成一支合作式的双语培训教师队伍。[3]

(3)对培训民警岗位现状调研的缺失。公安民警的培训应立足于民警执法意识的养成和警务技能的规范,要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满足现实公安工作的需要,培训应进行充分的岗位调研,掌握公安业务部门的工作现状,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需要,分警种、分层次地确定培训目标,量身定做,以达到较好培训目的。但当前,青海民警培训前期的岗位调研工作开展的还不竟如意,存在较大的漏洞,调研流于形式,基层民警对培训调查热情及重视都不够,调查结果还不能真正反应民警的培训需求,制约了民警培训的效果。

(4)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缺少藏区双语教学内容。培训内容是制约培训质量的关键,是实现培训目标的载体。在职民警对公安工作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培训的重要目的是更新知识,补充尚未掌握和掌握不好的技能,所以,培训内容要有实用性和针对性,要紧贴公安工作实际需要。但近年的培训效果可以看出,虽一直强调培训内容针对性、实战性、超前性,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未完全落到实处,培训内容缺泛新意,导致民警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青海民警培训在内容论证方面较前期相比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还不能做到充分调研和严格论证,针对藏区民警特别是藏区藏族民警在培训中双语教学尚未开展,他们往往受汉语水平的限制,对培训内容的理解不透彻,学习掌握较慢,如不使用双语教学,培训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分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内容双语教学,能够增强培训效果。

(5)考试方式形式化。考核一方面能够反映学员的整体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反映教官的教学水平,在职民警培训由于受年龄、经验教育背景、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学员之间个性差异较大,采用闭卷考核方式,显得过于呆板,也不能有效地与公安实践相结合。整体把握培训目标,贴近实践的考核方式更能有效地反应学员的素质,展现个性的差异,并且还可以通过考试,达到进一步交流经验,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青海民警培训的部分考核方式近年有了较大的转变,从注重理论考试到注重实操训练考核,但较多还是采用闭卷的形式,考核流于形式,因此,针对不同警种、岗位和职级的需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模拟演练、实践操作等方式,考核会更加合理、科学和规范,使培训更加贴近实践。

二、建立突出实践合作式的民警培训双语教学模式

民警学历教育和在职民警培训是两种不同的教学对象,他们各自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因材施教,是教育培训的根本,学历教育要充分体现公安教育的特色,要打好公安的坚实理论基础,而民警培训则要分警种、分层次,深入研究其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工作需要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练什么,以职能需要的知识、技能实行岗位核心能力的教学训练模式。这种培训模式是对在职民警培训的一种变革和挑战,也是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对警察执法能力发展的需要。青海民警培训当前已经分为新警培训、晋升培训、各种业务培训、新知识培训四种类型,其中业务培训初步做到了分警种、分层次展开,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前期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培训模式一直是困扰教官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根据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需求采用何种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突出实践需要的开放式双语教学模式

开放教学模式,可以冲破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以及教学人员的限制,采用实时教学与非实时教学的不同方式。开放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双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师团队的组合,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提高青海民警在职培训质量的关键。公安民警在职培训的内容,应适应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紧贴实战,突出新知识和新技能,切实能引起民警强烈的学习兴趣,解决他们实际的问题。在教师配置上应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从基层一线聘精通双语、业务强的兼课教官与双语教师共同协作,组成团队完成一门课程内容的培训,既有理论,又是实案,既有教师讲授,又有教官示范,不仅能提高培训学员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双语公安专业教师溃泛又缺实践经验的现状,有的放矢地做好教学与训练工作,使培训更加突出其针对性、实用性。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训内容要贴近实战,双语教学突出重点。[5]充分调研培训对象的现状及培训需求,根据不同的培训类型,形成各具特色的培训目标,如新警培训由于培训对象大多是刚毕业的警察学院民警及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且培训期短,警察学院毕业的民警,理论学习较扎实,但实践技能较弱,对他们的培训应侧重于技能的教育,操作性和程序性双语教学必不可少,而普通高校毕业生专业较杂,应依据学科不同分成小班有针对性地选实践性、针对性强的内容进行双语教学,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训练共同开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个性差异,分层次进行培训。依据区域、警种、岗位、年龄、职位、知识水平等,分层次分类别实施双语教学与训练。对在藏区工作的民警应加大双语教学的内容,特别是实践性和技能性强的业务训练更要强化双语教学力度。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民警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案。推行“分警种、小班化”,改“大灶”为“小灶”的培训模式,实施岗位核心能力教学训练,帮助民警掌握实战中最常用、最基本、最重要、最实用的岗位核心能力,使教学从“懂不懂”向“会不会”转变。

3.聘请有经验的双语兼职教官,注重解决新问题、新矛盾。平时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发现和聘请有经验能解决实践问题的双语兼职教官,经常性地与教师共同探讨公安实践工作中的焦点和亮点,教学中结合这些进行讲解与训练,这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亮点。这些焦点和亮点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或轻或重地影响和制约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增加新的培训内容,而且能有效地推动对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的解决,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益。

4.结合科技发展,传播新知识、新信息。民警培训要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需要,和适应科技进步的需要,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成果层出不穷,治安形式不断变化,如何掌握前沿知识,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形势,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民警培训中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随时调整和添加新知识、新信息,以便民警在培训中及时获取,从而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案例分析与深度提问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是通过教师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受训民警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深度提问则是教师运用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就案例相关知识,不断地向受训民警提出开放式问题,以促使大家进行思考,参与教学讨论的活动过程。由于民警一般都是来自于基层,他们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所以,案例的选择上一定要有针对性,特别是要选择藏区疑难案件,教师要明确,通过案例的分析,使受训学员能够理解知识点和解决的实践问题是什么。在受训民警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性地展开提问,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遂步将学员引入知识的纵深,并通过实案的剖析,使学员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案例分析中始终贯穿的主题是“你将怎么做”和“为什么”,受训民警不仅可以熟练掌握、使用已学过的概念、观点,而且可以触类旁通,发展自己的技巧,乃至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概念、新的思路。开放式的提问一般围绕新知识和公安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在提问中要注意引导和激发受训民警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对问题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此模式又具体分为:

1.“案例评析”式。就是根据民警需掌握的技能训练内容的需要,从藏区日常工作中筛选和设置出若干个疑难案件和案例的教学情境,由学员代表讲述案件的侦破经过,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学员和教师对案件进行讨论、点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使学员学会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综合研判,从而对各种问题进行主动地体验、交流、探讨和研究,以达到获取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训练效果,促进参训学员研究创新能力的提高。“案例评析”的训练模式,使学员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则是教学训练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充分发挥参训学员在训练中主体作用的同时学员间也形成了交流和互动。

2.练习互评式。即在案例评析课后,教师将事先选择和收集好的典型案例分发给大家,案例中没有结果,需受训民警经过讨论后形成共识,受训民警分小组进行讨论,形成结论,讨论的过程也是在培养和提高民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组织对各组讨论的结果进行互评,以便大家充分讨论后形成一个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3.媒体展开式。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搜集各种视听、录像案例资料,搬进课堂,组织观看和讨论;或者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组织民警通过电视等观看案例影像,组织讨论和分析,其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增加了教学效果。

(三)课堂单项训练与模拟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课堂单项训练式,是指教师对知识要点进行课堂讲授后,立即以真实案例为基本素材,再现实践活动情境,使民警设身处地的积极参与,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共同研讨,通过教师与民警及民警与民警之间的双向、多向互动,重点培养民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民警对课堂知识要点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教学模式。模拟实践训练式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典型真实的案例为原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民警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模拟实践训练的教学活动。这种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弥补课堂讲授的单一性和抽象性,充分调动民警的积极性,使民警在实际操作中独立思考和分析,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去模式统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对阶段知识和课程系统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不仅能很好地解决理论知识要点课堂学习和课堂实践的问题,同时又能解决将课堂知识完整地运用到实践训练中同步提高受训民警技能水平的问题。

1.课堂单项训练式。课堂单项训练法是一种讲到什么知识训练什么技能的方便灵活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帮助双语民警透彻理解理论知识,还能激发民警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技能的单项训练,促使民警对的所授问题进行积极思考,提高民警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和锻炼民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的灵活性,使学习始终处于自觉、能动、活跃的状态。此外,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及时了解课堂知识掌握的不足,通过训练使其真正理解和掌握,最终实现民警培训的目标,在训练中,要注意双语教师与教官的有效配合,不仅使用双语开展教学,而且技能训练也同步跟进,使双语教学与训练落到实处。

课堂单项训练教学要注意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首先,民警应有一定的思考讨论时间,通过思考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其次,还应该保证课堂上有时间开展训练;最后还应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总结,避免草草收场,达不到预期效果。

2.模拟实践训练模式。模拟实践训练法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教学环境的情境性。模拟案情一般要求以典型真实案例为蓝本,设计案发的时间、案发的地点、现场情况、侦查的情况、犯罪嫌疑人的情况及确定嫌疑人的依据。模拟接近现实,这样能够使民警很快进入角色,并能真正感受到案件侦查的情景。同时,该项教学法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民警提供了一个提高技能和展现自我的舞台。

模拟实践训练式在开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设计训练方案。在方案中要根据所训内容做好案例及现场设计,案例设计带有典型性;要注意结合藏区多发、常见的案件设计,要以真实案例为模板,角色扮演要有真实感;模拟现场设计要科学。(2)做好训练准备。要充分考虑学员意愿,确保每人均能积极参与,可采用自由组合方式,按4-6人一组将受训民警分为若干组,由民警自由推选指挥员,并由指挥员决定小组分工。同时,要对模拟实践所需物品等进行充分准备,以保证训练的有效开展。(3)教师与教官全程跟进训练过程。在训练中,教师和教官全程跟进训练过程,以教官为主,教师辅助,要注意双语教师与双语教官的搭配,以保证双语训练的实际效果。(4)总结评比。采用受训民警汇报的评比方式。每一组将自己的训练结果以PPT形式进行展示,民警和教师及教官共同参与评比,评比采用开放式进行,这种方式不仅能考评民警实践技能,同时也增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上述各种模式在民警双语培训过程中可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方法,选择藏区培训民警较多的班级展开。一方面,在试点过程中教学相长,弥补双语教学之初经验与准备不足,多多实践巩固教学成果;另一方面,试点班受训民警能力的提升,会起到良好的宣传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立群.双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3.

[2] 林华瑜.信息时代公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构建[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2).

[3] 王大伟.中国公安教育的特色与定位――从中西比较的角度考察[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2,(3).

[4] 王彦吉.中国警察教育与培训[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5] 杨永生.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创新公安教育模式[J].公安教育,2007,(4).

[6] 王卫国,李晓鹏.关于青海省汉藏双语政法人才需求及培养模式研究[J].青海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2).

[7] 桂萍.警察职业素质教育与双语教育的价值整合[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

第6篇:教师交通安全培训内容范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基层体育教研员成为推动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承载中小学教研指导和业务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一名体育教研员,我们肩负着教师业务能力提高的重任,我们的工作必须要具有效率和效益.以往我们对教师培训大多是以集中大面积培训为主,但效果不佳.但通过分片区小范围培训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下面通过多体育教师基本功培训弹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片区培训的缘起

一个县市基层教研员多肩负着对众多教师的培训任务,培训活动主要以集中培训为主,培训时有以下问题出现:

1、耗时长,影响学校正常上课。远的学校离县城100多公里,有的村小还要远,且交通不便,参加一次培训活动,有的教师要耽搁2—3天,边远学校就一个教师影响学校正常上课。

2、由于学校离县城远,不少学校不能当天来去,又增加了吃住的费用。

3、很多教师就是来走走过场,且个别教师自我约束力差,聚在一起喝酒打牌影响很坏。

4、培训时由于人员较多,难以全面照顾到,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这些为活动的组织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何克服呢?如何发挥教研室的组织协调功能呢?如何科学、扎实、创新地开展教研工作呢?近两年作为教研员在教师基本功培训中采用分片区培训,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优点在于:

1、规模比较适中,便于组织管理,便于教师全身心的投入,一个片区最多7—8所学校,人数上少则7、8人,多则四十几人,人人都能参加活动。杜绝了一些不良现象的发生。

2、每次培训为期两天,耗时短,时间灵活,片区学校离得较近,交通方便,教师可当天来去,时间也很好安排,有的利用周六、周日培训,还不影响学校正常上课。

3、由于培训内容都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便于指导,且人员少发现的问题可以逐一解决,适合小范围培训,能提高活动质量。

二、片区划分

根据区域特点和学校实际,结合城乡教师交流的实际需要,从方便学校和教师出发,把相邻多所学校划为一个片区 每个片区制定一所牵头学校,负责培训的一切事宜,主要是活动的场地器材的安排。

三、 片区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

1、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我们都知道,学校教师一般年龄结构都参差不齐,每个教师基本功能力相差很多,且很多只具备单一运动技能,在培训过程中我首先让每个体育教师知道只有具备多项运动技能,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现在,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都以“安全”为基本前提,因此,诸如体操、器械等具有危险性的项目都没有开展,导致体育教师在这些项目上的体育技能都有所退化。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不断地加强专业的温习,这样才能胜任未来体育教学的发展。这样,当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需要有所突破、有所变化的时候,体育教师就可以避免“现学现教”的局面,教师讲解、示范技术动作也不会出现学生不感兴趣的尴尬。

2、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不断提升练功质量

制定详细的片区培训制度。使教师们对练功活动真正重视起来,不走过场、不走形式,注重了实效。建立了签到簿,人人签到,几乎没人迟到早退。真正杜绝了以往懒散、走过场的现象。以有效培训为重点,以完善的激励机制为保障,规定不达标的教师向所在学校领导通报,只有在培训中表现突出的才有资格参加上一级竞赛。使每个教师有了紧迫感危机感,激发教师练功的积极性。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以训促练,练中提高

(1)每次现场培训形式采取参与式、体验式,利用“教研员讲解示范——分组练习——集中指导——示范带动——集中展示”的方式开展培训,内容和活动时间满负荷安排。在培训中让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互动中加深彼此的了解;在体验中获得技术的提高;在合作中感受彼此关爱的价值;在探究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讲解示范。整个培训我们教研员做到提前备课、以身作则,把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项目内容通过示范、讲解,让广大教师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征求教师意见规范动作。

分组练习。根据人数合理分组进行练习,练习中教师之间对每一个技术动作进行可讨论交流,精炼技术动作的重难点,提出合适有效的练习方法。让培训的教师通过相互切磋、合作互助掌握技术动作。

集中指导。教研员对培训中我们体育教师在日常一些“习以为常”的错误,或者说是“不拘小节”的错误,及时集中进行纠正。

示范带动。选出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负责带动底子较差的教师努力提高运动技能,在培训中发挥了示范与指导的作用。

集中展示。培训中,每位教师必须都单独上场展示,力求人人过关,给教师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对他们心态和语言表达上也是一种锻炼和培养的过程。

(2)每位教师培训结束后,要书写培训心得,同时为督促教师时常练好基本功,要求每位体育教师以学校为单位采用小组学习和自我学习消化集中培训的内容,并且还制订了验收时间,及时了解教师的练功情况,激发教师练功的积极性。

(3)我们根据教师在培训中的表现对教师进行“一对一”跟踪培训。并且针对个体因势利导地点拨和给予帮助。对基本功出色的让他们在校、县、州各级活动中增加表现机会。 对基本功相对薄弱的加强指导,督促其努力提高。与学校领导沟通多次深入学校检查教师的各项运动技能。

四、效果

1、分片区进行培训最大优势就是人数少,易管理,形式上更灵活,内容上更丰富,成效上更显著,全员参与,互相互动,能极大丰富教师的专业交流和发展,能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取长补短,达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进步。教师在教育教学观念上、个人基本功素质上进步明显,充分反映了片区培训取得的显著成效。

2、认为理论联系实践使大家学到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方法,能在今后的教学中触类旁通,对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这样的培训使教师真正成为培训活动的主体,将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3、不管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教师,大家在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一起探讨,一起努力,每个人建立了新的目标,对未来有了新的规划,都把它作为推进体育教育改革、交流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掀起了苦练教学基本功的热潮,有效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4、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觉练习,培训项目得以巩固,加强了自身业务的提高。

五、待完善之处

由于只是片区培训,某一方面限制了片区与片区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关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一致,对自身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标准理解的不是很到位,感觉一些教学方法、手段陈旧,今后将做好集中培训与分片区培训的有效结合。

第7篇:教师交通安全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师培训 实践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培训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主义;面授式的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师培训,效果甚微。针对以上弊端,当前改进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细化培训计划,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安排有差异的培训内容、方式、形式及重点等,从而通过培训使每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进步和发展。

一、教师培训的实践探索

根据省教育厅、省师训中心的统一部署,在暑假期间江南大学校长教师培训中心承担了初中化学培训研修班、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和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培训时间分别7―10天,参加培训学员共计五百多人。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训”,达到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在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培训计划的基础上,我们认真讨论和制订了培训方案,其实施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量身订制,精选内容。

三个项目学员差别较大,根据“按需施训,有的放矢”的培训原则,培训前项目组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培训需求调查,调查面覆盖参加培训的江苏省十个大市,同时对回收问卷进行深度分析,旨在使培训方案、培训内容更加符合教师的需求。

2.组建团队,优势互补。

科学合理的专家团队结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保证。每个具体项目都建立培训项目组,项目组核心成员由大学教授,市级教研员和特级教师组成;同时,项目组在组建培训专家团队时,做到兼顾省内外、高校与中小学等不同领域的培训专家。我们还聘请了相关企业培训的专家参与指导,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这个项目就邀请了当地知名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参与我们的培训,为学员介绍网站制作的具体案例和网站安全的解决方案,深受学员好评。

3.突出主体,创新方式。

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及对培训的主观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而传统的专家讲授式的集中培训则很难满足不同教师的实际需要。其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培训内容、方式、要求和标准的同一性与培训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之间的不一致性和矛盾性,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培训方式的选择、培训地点的安排和培训过程的管理等方面,积极征求学员意见,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由学员主持专家讲座全过程,专家介绍、总结点评、互动交流,“学员主持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进入培训现场,培训气氛融洽,弥补专家讲座“一言堂”的不足,提高专家讲座的实效;论坛交流更加突出学员的主体,学员主题发言内容丰富,互动研讨气氛热烈。

4.培训形式多样,创建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从整体培训课程安排来看,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培训形式,使学员在7―10天的培训中既有收获又享受学习过程,不感到枯燥。比如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我们安排了顾毓纪念馆参观和南菁中学考察。再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我们带领学员参观了江南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机房,专门介绍了江南大学在物联网建设方面的设计理念和系统架构和云计算方面的应用,拓宽了学员的视野。这些都深受学员欢迎。

二、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暑期三项培训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学员普遍非常满意。省教育评估院在培训期间到我校,对培训中心承担的2011年省级项目开展了质量评估工作,对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校教师培训工作定位准、理念新,方案设计合理、实施到位,专家团队优势互补、实力强。但在培训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培训拟解决的问题过于分散。

7―10天的短期培训课程涉及校本教研基本理论问题、教育科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命题、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过于兼顾面上的问题,容易造成剖析不深入、解决问题不彻底等,使学员有意犹未尽、蜻蜓点水的感觉。

2.专家讲座专题过于灵活。

从单个讲座效果来看,每位专家讲座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但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专家往往更多执著于自己的研究,无意识地忽视了培训目标、培训对象。从整个讲座的系统结构来看,由于缺乏系统的专家团队的有效沟通,难免出现讲座内容“撞车”现象。总之,缺乏有效的专家讲座效果监控机制,在专家讲座的安排方面缺乏有效沟通与管理,讲什么、怎么讲主要由专家说了算,培训机构、学员更多时候处于“失语”状态。

3.培训形式进一步创新。

在培训活动中,虽然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多种培训形式,但遇到一些新问题,由于缺乏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专家,创新培训形式的要求与设想还有差距。此外,在培训过程中的论坛活动中,由于担心论坛现场的效果,一些老师过多安排主题发言,导致只有“谈”没有“论”。

三、培训的改进与实施

通过本次培训,我认为要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培训重点。

期望通过培训把教师教育的所有问题解决是不现实的,需要瞄准方向,突出重点。设计方案需抓住重点,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有限的几个重要问题。

2.组织专家集体备课。

在现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下,可以采取专家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构建富有逻辑顺利的系列专题讲座,环环相扣,增强培训效果。

3.设计多样培训形式。

从整体培训课程安排来看,培训形式虽然多样,但从单个培训活动来看,培训形式也有需有所突破,比如专题讲座也需要设计,增强专题讲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丽,伍正翔.引领式在线教师培训模式理论创新与实践机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61-65.

第8篇:教师交通安全培训内容范文

为进一步优化执法队伍结构,努力提高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省厅决定开展新一轮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岗位培训工作。为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

全省交通系统从事公路路政、道路运政、水路运政、港口行政、水上安全监督、船舶检验、航道行政、公路规费征稽及交管站等部门的行政执法人员都必须参加培训。

二、培训内容

本次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岗位培训以基本法律法规、交通法律法规和交通行政执法的基本知识为主,辅之以交通疑难案例评析、军训和交通职业道德培训等。

基本法律法规重点学习《宪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行政诉讼法》、《公务员法》、《国家赔偿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物权法》、《劳动合同法》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

交通法律法规重点学习《公路法》、《港口法》、《道路运输条例》、《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船员条例》、《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交通行政复议规定》、《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交通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及责任追究规定》、《交通行政执法监督规定》、《内河海事行政处罚规定》、《湖北省道路运输条例》、《湖北省公路规费征稽管理条例》、《湖北省农村公路条例》、《湖北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湖北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湖北省公路规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湖北省港口管理办法》、《湖北省交通行政执法管理规定》、《湖北省交通行政执法文书管理规定》以及新出台的交通法律法规规章等。

不同的执法门类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

三、培训时间

执法人员岗位培训于2007年底开始,至2009年底结束,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对全省交通系统行政执法人员全部轮训一遍,每名执法人员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0学时。

四、培训方式

岗位培训原则上采取分级培训的方式,即省厅主要负责组织各市(州)、县(市)交通主管部门领导干部、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的培训;省厅各业务管理局分别负责高速公路执法人员、各市(州)、县(市)业务管理机构领导干部、法制工作部门负责人和部分新进执法人员的培训;其它执法人员的培训由各市州交通局委负责组织。培训结束时,培训人员必须参加由省厅统一命题,由培训单位组织的闭卷考试。考试合格的颁发结业证书;考试不合格的,允许补考一次,补考还不及格的,收回行政执法证。培训结业证书将作为下次换发执法证的重要依据。

五、培训的相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工作是规范交通行政执法行为,加强交通行业管理,提升交通管理形象的需要。各地、各单位要切实加强管理,把培训工作作为交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目标管理体系,一并检查,一并考核,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完成。

第9篇:教师交通安全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交通管理 实习基地 实训教学 实战

交通管理是一门社会性强、实践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工作。我国近年来汽车数量迅猛发展,小汽车家庭化浪潮已经到来,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汽车化交通条件下,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更高,社会民众与交通的联系更加紧密,交通管理的社会属性更加突出。新形势下,交通管理工作对人才的需求,突出强调对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迫切要求学校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公安交通管理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交通管理教学越来越注重警务技能、实战能力和服务民众的意识的训练和培养[1],要求各公安院校在职业化教育中必须进一步贴近实战培训合格人才,积极建设实训实战设施,加强实训实战教学。

交通管理实习基地为交通管理实训实战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全面的综合实训条件。交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安排了一定课时量的实践教学环节。校内课堂教学在开展理论教学上具备优势,长期以来已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受客观条件限制,如教学中设计的实践情景及实践氛围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性不可避免,所以校内课堂教学在实施实践性教学上相对薄弱,效果不尽如人意。实训教学需要理论与实践条件的良好衔接。交通管理实习基地为交通管理理论与实践条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衔接平台,为实习教学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训条件。将实习基地建设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地,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实训教学作用,是新形势下深化交通管理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1、目前交通管理实习基地实施实训教学问题分析

公安高等院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行业办学的优势,教学实习基地一直比较稳固。就交通管理专业来说,每一个交通管理机构都可成为学生专业实习单位。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在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的改革背景下,公安高校普遍存在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教学实习的地位不相适应的问题,公安院校虽然有较多的交通管理教学实习单位或者实习基地,但在交通管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上却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突出表现在基地要素建设薄弱和实习教学组织的欠缺上,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公安高校的重视[2]。

目前,公安院校依然缺乏规范的、高标准的交通管理实习教学实习基地,基地并未能充分发挥对学员实践实战能力的培养作用。从专业学习上讲,基地为学员提供了实习岗位,但对以实战为导向的综合实训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使实习效果受到影响。交通管理实习在综合实训教学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一是制定的实习计划简单,对实习实训内容、步骤缺少安排,对学员实习目标未能明确;二是考核管理措施相对不足,对学员参与实习实训教学的热情激励不够;三是学员到实习岗位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缺乏规范和系统的岗位及专业技能培训;四是实习岗位单一,基本是以路面交通指挥疏导为主,交通管理其他业务则很少涉足;五是缺乏系统的实训实战培训。因而,学员并不能充分利用宝贵的实习机会而有效地得到全面的实践实战能力的培养[3]。

2、交通管理实习基地实习实训教学指导思想

实习基地既是承担实践教学、实现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场所,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实习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桥梁[4]。交通管理实习基地综合实训教学要突出培养学生实践实战能力和创新精神。

2008年,中央政法委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2008年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开始启动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文件明确提出政法院校以培养和造就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更加注重专业特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当前的社会治安形势也对公安机关的整体素质、对公安院校实践性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此为指导,公安院校和公安机关在交通管理实习基地的综合实训教学中,应围绕交通管理岗位职责和交通警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开展实训教学,突出实战导向,实施“教、学、练、战”一体化的实训教学模式,使实习基地真正成为为公安机关培养实践性和创新性人才的基地。

3、改进以实战为导向的综合实训教学的措施

3.1制定详细的综合实战实训教学指导书

目前,交通管理实习基地安排实习学员工作以路面交通指挥为主,较多地考虑了实习地单位的工作需要,较少地考虑学员实训学习需要,使整个实习过程的实训教学缺乏系统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满足学员实习实训教学为主,兼顾实习地单位工作需要安排学员实习期工作。为此,学校与实习基地应根据实训需要和实习地工作需要,研究制定学员实习计划,并为实施“教、学、练、战”一体化的实训教学制定系统的综合实战实训教学指导书,为学员的实习实训提供指导。实战实训教学指导书应涵盖实训教学的目的、内容、步骤、要求、组织、成果及考评等。同时,公安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安排具体课程教学内容时,既要充分考虑校内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性教学的有机衔接与相互补充,又要着重发挥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在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应用能力和实战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