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早期教育的方法要体现范文

早期教育的方法要体现精选(九篇)

早期教育的方法要体现

第1篇:早期教育的方法要体现范文

关键词:台湾;早期疗育;特殊教育;发展迟缓儿童

一、台湾早期疗育的发展概况

1、早期疗育的概念界定

根据2004年公布的《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实施细则》指出早期疗育是指,“由社会福利、卫生、教育等专业人员,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依未满六岁的发展迟缓的儿童及家庭之个别需求,提供必要之教育、咨询、治疗、转介安置与其它服务与照顾”。早期疗育的目的和重要性,对特殊儿童而言,减少障碍程度,防止二次障碍发生;对家长而言,提高特殊儿童家长的疗育水平和能力,增进家庭功能;对社会而言,可以有效地减少教育投资和社会负担。

2、台湾早期疗育的发展

1991年台北政府委托心路文教基金会办理“心路儿童发展中心”,服务0-3岁的障碍儿童,台湾第一个早期疗育中心成立。1992年,中华民国智障者家长总会成立,积极倡导相关法律的修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台湾早期疗育事业的发展。1993年修正的《儿童福利法》用法律的形式规定要求建立早期疗育的通报系统,规定由社会、教育及医疗系统结合民间团体共同执行“发展迟缓儿童疗育转介中心实验计划”,成立鉴定中心以及早期疗育转介中心。1997年修订的《特殊教育法》提出要将学前特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的。同年,《身心障碍者保护法》,明确规定相关单位的分工、权利和职责。1999,台湾内政部儿童局成立,台湾早期疗育的工作开始朝向跨部门、多专业整合的服务模式。随后2003年颁布的《儿童及少年福利法》、2004年《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和促进了台湾早期疗育的发展。

3、台湾早期疗育的服务流程

台湾早期疗育服务流程通常包括儿童发展筛检、发展迟缓的儿童通报与转介、评估与鉴定以及提供早期疗育等服务。

(1)发展筛检

儿童发展筛检是发展迟缓儿童进入早期疗育服务系统的起点,早期疗育的契机在于及早发现及早介入,因此及早发现是整个流程中极为重要的工作。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来说,采用不同的发展筛检策略。在婴幼儿时期儿童的发展筛检主要由保健单位执行。当儿童进入幼儿园以后,筛检工作就由幼儿园的保教员来执行,一般在新生入学时候定期进行筛检。

(2)通报转介

《儿童及少年福利法》第22条规定:“各类儿童及少年福利、教育及医疗机构,发现有疑似发展迟缓儿童或者身心障碍儿童及少年,应通报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应讲接收资料,建立档案管理,并视其需要提供、转介适当之服务”。通报转介中心在接受通报发展迟缓儿童以及疑似发展迟缓儿童的资料以后,社工人员首先建立个案资料库,其次,要与通报者确认家长是否同意通报,以及接受后续早期疗育服务的意愿,对于同意通报的个案主动走访其家庭,并开始个案服务,提供家长早期疗育的资料。对于不愿意通报的个案,提供通报者可行之策略与相关早期疗育讯息,让通报者在日常生活中,协助疑似发展迟缓儿童的家长了解早期疗育的服务和好处,进而提高早期疗育的意愿。

(3)评估鉴定

目前在台湾地区发展迟缓儿童的评估坚定工作,是由卫生署指定的“发展迟缓儿童联合评估中心”医院执行,参与联合评估的专业人员包括:小儿神经科医师、儿童心智科医师、儿童复健科医师、耳鼻喉科医师、眼科医师、临床心理师、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语言治疗师、社会工作师和特教人员,各专业人员根据多专业评估模式和跨专业评估模式进行评估鉴定。

4、台湾早期疗育的专业团队

台湾的早期疗育专业团队成员包括医疗体系下的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听力治疗师、视力治疗师、临床心理师、护理师、专科医师,特殊教育体系的包括特殊教育师、普通教育师、特殊教育行政人员、特教巡回访视人员、教师助理等以及及社会福体系的社会工作人员、职业辅导人员以及家长。专业人员之间往往采用多专业团队模式、专业间团队模式、跨专业团队模式和合作式团队模式。多专业团队模式是由一般的医疗院所发展出来的一种平行服务模式,各个专业人员各司其职、独立作业,分别对服务对象提供诊断、评量、制定服务计划;专业间团队模式重视团队各个专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相互协商和商讨的基础上对服务对象拟定服务计划;跨专业团队模式是以机构和家庭为中心,突出家庭在整个团队中的重要性,团队成员中会指定一个人成为直接服务的提供者,与个案和家庭共同讨论,执行服务计划;而合作式团队模式是根据儿童和家庭所面临疗育问题和需求采取弹性模式,兼具多专业团队模式和跨专业团队模式的特性,满足儿童和家长的需求。

二、台湾早期疗育发展特点

1、健全的法律保障

受西方先进国家特殊教育立法的影响,台湾在1993年、1994年通过修订《儿童福利法》、《儿童福利法实施细则》,1997年通过《身心障碍者保护法》、修订《特殊教育法》,2003年通过《儿童及少年福利法》、以及2004年《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实施细则》,在这些法律中,不但明确规定对未满6岁的发展迟缓的儿童提供早期疗育的服务,并针对早期疗育的服务方式、原则、团队合作的形式、乃至发展迟缓儿童的定义均给出了清楚的规范,同时更进一步将特殊教育学生的入学年龄向下延伸至2岁。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根据时代要求就尊重差异性以及融合教育等方面,《特殊教育法》被不断完善和修订。

2、专业的疗育团队

台湾早期疗育的服务团队由来自医疗体系、特教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个成员组成,通过专业不同的团队模式,让每个成员发挥其专业领域的职能共同致力于发展迟缓儿童的诊断康复和治疗。例如物理治疗师主要负责对特殊幼儿的肢体动作发展、身体关节活动、神经肌肉和动作平衡等方面进行诊断和训练。职能治疗师主要对特殊幼儿进行日常生活、感官动作、手眼协调能力进行训练和调整。学前特殊教师是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的合格者,或是学前教育专业在校期间特殊教育修满一定学分的专业教师负责特殊儿童在幼稚园的教育活动。

3、规范的服务流程和多元的服务模式

台湾的早期疗育形成了比较规范化制度化的服务流程,从发现、筛检、通报、转介,到评估鉴定,

早期治疗等。通过制度的规范,台湾绝大部分特殊儿童在早期都可以及时被发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目前台湾早期疗育的服务模式大致分为时段、在宅服务、学前特教班、特教机构/早期疗育中心及融合式幼托机构服务。多元的服务模式可以让特殊儿童根据自己的不同水平和障碍程度选择适合的服务模式,以达到最好的疗育效果。

三、台湾早期疗育发展对大陆的启示

1、完善立法,增强法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早期疗育在大陆被称作“早期干预”,在相关法律条文中并未对此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其中与早期干预相关的法律条文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及《残疾人教育条例》这些法律条款主要是倡导性的、号召式的,其规定过于空泛、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指导残疾人教育的具体实践。应当增加对于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对象等概念的界定,细化早期干预评估、鉴定等相关流程,明确政府、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部门的职责和具体程序。

2、加强早期疗育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团队合作

大陆目前缺乏专业的早期疗育服务人员,尤其是缺乏大量的学前特殊教育教师。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康复机构,从事学前特殊教育的老师主要来自师范院校,大多数缺乏特殊教育背景和实践,专业能力不足。大陆特殊儿童总数、特殊教育学校数量都远远多于台湾地区,但是所培养的教师数量却要低很多,所以大陆应当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改变传统的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建构学前特殊教育的支持体系,从质和量上提高学前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此外应当加强专业人员团队合作,针对大陆特殊儿童的家长缺乏社会和支持,幼儿园的很多教师缺乏专业医生的指导,应当结合起医疗卫生、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共同力量。

3、落实早期疗育服务流程,健全服务模式

大陆目前早期疗育缺乏规范的流程和体系,从特殊儿童的发现筛检到治疗,并未能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和落实。例如很多发展迟缓的儿童由于在早期表现症状不是特别明显,在缺乏专业筛检工具和评量工具的条件下,又未能落实在医疗单位尤其是幼托机构的发现及筛检,很加之多家长和老师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因而造成很多特殊幼儿没能在早期得到发现和治疗,延误了疗育在最佳时期。此外,大陆应当借鉴台湾形成多元的早期疗育服务模式,政府应当进一步建设各类早期疗育机构、幼托机构,在幼儿园开设特教班,大力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幼儿园的硬件与软件建设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万育伟、庄凤如.从医疗与福利整合的角度探讨我国发展迟缓儿童之早期疗育制度之规划.社会发展季刊,72,48-61,1995

[2] 孙世恒.早期疗育发展迟缓儿童筛检模式之建立.中国医药大学研究计划报告,台北:中国医药大学

[3] 杨希洁.我国大陆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研究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03,(4):63-68

[4] 传秀媚等着.早期疗育.台中市:华格那企业,2009.02

[5] 周文丽、邓丽珍、慧芳.台湾早期疗育的发展与未来展望.文教新潮,2000,(4):7-12

[6] 曾红、雷江华.台湾地区特殊幼儿早期疗育的发展之路.现代特殊教育,2011,(10):42-44

第2篇:早期教育的方法要体现范文

[关键词] 早期教育;0-3岁;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19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With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gradually, and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ower fertility rates and labor population, China began to implement universal two-child policy. China's fertility rate will rise in the next few years.Meanwhile, early educa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life. Therefore, early education market will face the serious challenge. Starting with the current problem of early education, the stud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perfect early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early education, from 0 to 3 years old, problem, suggestions

一、引言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认为,“人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人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活的适应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0-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大,从这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人的一生。儿童是人生的另一极。”足见人出生的头3年在人一生中的作用何等重要。同时为了应对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和逐渐降低的生育率人口问题,以及劳动力人口未来可能出现的下降,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简称“全面二孩”政策)。2015年1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全面二孩”政策及相关政策法规得到修订,自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实施。预示着我国0-3岁儿童数量在未来数年将面临着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我国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研究还存在严重不足,教育体系还不完善,相关教育法规还不健全,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我国现有早期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早期教育教学系统不完善

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教学系统设置仅局限在3-6岁的儿童,0-3岁的早期教育只是在学前教育教学系统设置里少量体现,仅仅是依附关系,没有独立完善的教学系统,致使合格的早期教育从业人员严重匮乏,无法满足市场对早教人才的需求。

(二)早期教育教学理念不完善

F有早期教育服务存在“看护”和“教育”两者缺乏融合的现象。一部分早期教育机构仅承担婴幼儿父母外出工作时日常看护的工作,另一部分机构则注重对婴幼儿的智力开发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不同早期教育机构的目标家庭群体存在差异,这需要完善现有教育体系,恰当融合“看护”和“教育”两者之间的分歧。

(三)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目前相关文件中都没有明确提及0-3岁婴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导致0-3岁儿童教育经费没有保障,教育的低投入影响教育的质量。政府的低投入导致社会上现有的早教机构多数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收费昂贵,导致很多家庭难以承受。

(四)缺少早期教育机构评价监督体系

我国现有的早期教育资源匮乏,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早教机构更是零星存在,现有社会上的早教机构多数是以商业性质存在的,非科学的商业性宣传导向泛滥,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普遍存在。同时3岁前婴幼儿教育主管归属问题仍不明确。目前为止,中央政府部门无明文规定0-3岁婴幼儿教育由教育部门主管,所以中央政府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3岁前婴幼儿教育机构的主管部门,一旦发生问题,将会出现无人监管的局面。

(五)缺少资质认定机构及认定政策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多年来仍局限在3-6岁的研究,对早期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没有相关早教人才资质认定机构及认定政策,部分早教人员并没有对早期教育有全面的认识,仍将“看护”和“教育”分离,也存在部分早教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的现象。

三、针对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早期教育教学系统的构建

针对现有早期教育教学系统的不完善,各高校应对现有教学系统进行改革,对早期教育教学系统进行不断改革和完善,补充0-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教育目标,完善教育大纲,课程设置,区分0-3岁与3-6儿童教育的区别,分别建立相关的教育体系,健全教学大纲及课程设置。

(二)加强专业培训和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早期教育机构从业人员资质良莠不齐,无资质上岗等现象,应尽快制定出台0-3岁早教机构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要求。早教从业人员需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格的资格准入制度,确立其专业身份,使早教从业人员身份职业化;高校开设婴幼儿早期教育相关专业,健全从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制度,加快早教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速度,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的早期教育发展专业服务队伍。

(三)增强政府对早期教育发展的投资力度,建立合理的费用分担机制

瑞典法律规定瑞典公民有权利了从1岁开始接受早期教育服务,服务由区级政府下辖早期教育机构提供,由国家承担费用的80%,仅向家庭收取部分费用。婴幼儿从1岁起开始接受部分免费的,每周15-50小时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我国现有社会上以营利为目标的早教机构,收费昂贵,导致部分家庭难以承受,改善这种局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可借鉴瑞典相关法规制度,实行中央、省市、地方、家庭四位一体的费用分担机制。保证大部分婴幼儿都能接受到正规的早期教育。

(四)政府完善政策监管制度,制定早期教育政策法规

我国现有早教市场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归咎于监管制度的缺失及政策法规的不健全,因此完善政策监督制度,制定早期教育政策法规是当务之急。美国在早期教育方面开展较早且发展良好,这离不开政府引导建立并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评价监督体系。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提出0-6岁儿童整体教育计划,于1965年开始了“开端计划”,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证婴幼儿从出生就接受教育;1979年美国国会通过《儿童保育法》;1988年美国教育部推出了《平等开端计划》;2002年布什总统正式签署了《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根据这些法律法规,保证了美国早期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些相关政策值得我国借鉴及学习。

(五)明确早期教育归属,明确主管部门职责,协调部门关系

现在不明_的归属问题导致了谁都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的局面。一旦出现问题,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应尽快明确婴幼儿早期教育发展工作的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与法规,明确机构设置、部门职能、市场监管、资金投入、收费标准等方面。以法规形式明确相关职能边界,明确主管部门的法律地位,既要纠正各种不作为,也要克服各种乱作为,构建部门间相互协调配合的管理格局,建立合理有效的审批机制、监管机制、实现权力和职能统一、财权和事权统一、审批和监管统一,切实把部门责任落实到位。

四、总结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我国约有6000万0-3岁婴幼儿,约占全国人口的4.5%。2015年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决策,“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未来几年我国0-3岁婴幼儿的数量将会呈现一定程度的增长。儿童数量的上升,早教市场将面临新的扩展,对早教人才的需求将大幅上涨,对早期教育体系的完善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应根据婴幼儿早期发展特征构建一个“以婴幼儿早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全面普及的基本方向,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社会有效资源,鼓励社会健康积极参与,多形式、重科学的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体系”,明确的早期发展服务思路。

[参 考 文 献]

[1]佘宇、张冰子,等.适宜开端:构建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6-08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团队/陈学锋,等.强壮开端III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质量工具箱[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1

[3]李玲、杨顺光.“全面二孩”政策与义务教育战略规划[J].教育研究,2016(7)

第3篇:早期教育的方法要体现范文

1.1儿童发展评价研究势在必行。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终身教育理念、早期教育理念的提出,0-3岁婴幼儿早期潜能开发和早期教育的研究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在我国,对儿童的早期教育主要依靠家庭,以家庭散养为主。广大婴幼儿家长越来越迫切渴望得到科学的早期教育指导,同时家长也迫切需要一种评价的工具,从而能更全面的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在国家优生优育政策的指引下,儿童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同时,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儿童的发展水平也必然会产生质的飞跃,需要对儿童的发展评价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来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及现状。

1.2儿童发展评价研究言微旨远。为改进早期教育过程提供指导、依据和参考。一方面,目前,我国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缺乏国家统一标准,早期教育市场的基础和经验相对薄弱。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系统的搭建。早期教育事实上就是一种早期干预,要干预有效,必须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因此建立科学的早教评价系统,是早教事业中亟待规范和完善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系统的评价活动可以了解儿童发展,对每个儿童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使教育工作更适合于每个儿童,更有效地为儿童发展服务,使早期教育工作更具有目的性;通过对儿童发展情况的分析,教师可以了解教育内容、方法及手段的选择是否适用,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教育过程中的诸要素进行调整,促进早期教育课程的发展。

2、儿童发展评价研究的现状

2.1儿童发展评价的发展瞬息万变。本世纪以来,在教育评价的发展从理沦到实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于19世纪末并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兴盛期的早期教育测验,其功能主要是选拔性的,即通过评价对儿童进行鉴别,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现代教育评价则强渊诊断功能和改进功能,即通过评价,有目的地改善教育过程,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儿童发展评价是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对儿童实施有效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为教育评阶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发展评价的理沦与实践,亦遵循着同样的发展轨迹。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儿童发展评价开始从“测验”转向“评价”阶段。这种转变不仅表现为评价内容更加全面,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和客观,而且突出表现在评价观念及其核心问题――评价目的的重大变化上,即更加注重评价在改善教育过程、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即对儿童的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和发展。

2.2儿童发展评价差强人意。目前3-6岁幼儿阶段的发展评价在《纲要》的指导下已经趋向成熟,但是0-3岁儿童的发展评价因早期教育发展的不成熟而表现出许多方面的不足,主要有:

2.2.1评价方法单一。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儿童智力测验运动推动和促进了儿童发展量表的编制工作。随着人们对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视,以及对儿童发育及心理行为问题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儿童发育量表如DDST 、贝利儿童发育量表得到进一步的修订完善,一些国家也对修订的版本在本国的应用进行标准化;亦出现了一些比较专一的发育评价方法,例如Peabody 运动发育量表、早期语言里程碑等。很显然,目前的评价工具仅限于量表、测验等对儿童的发展情况进行定量的分析,而真正的评价不仅需要定量的分析,也需要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进行的定性的描述。不可否认,现存的评价方法以测验为主比较单一。

2.2.2评价工具缺乏适用性。上述对儿童发展常用的测验中主要分为两类:诊断性测验和筛查性测验。评价的目的分别是通过评价对儿童进行鉴别,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以及筛查出发展比较迟缓的儿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干预与治疗。而当前在《纲要》的指导下,儿童发展评价的目的正由“测验”转向为发展而评价,为了儿童的发展而进行评价,通过不间断的评价过程,使教育者不断改变教育实践,从而追求不同儿童的多元发展。另外,目前国内早期发展评价所用的量表大部分来自国外原版的标准,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国产量表不多,应用也较局限;评价问卷也缺乏国内常模;儿童早期发展评价多在各个不同领域分散开展,各有侧重,不利于整体综合评价。总之,现存的评价工具已不能适应发展评价的新要求。

2.2.3以静态评价为主。目前针对0-3岁儿童的发展评价主要以静态评价为主,测定的是儿童当前所处的水平,忽略了发展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同时,许多量表在进行测试时都要求儿童处于兴奋状态,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实测工具和时间等方面的原因,很难长时间保持儿童的兴趣及兴奋性。故,在测验特设的虚假情景中进行评价,追求静态化的评价方式对儿童发展的评价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和偏差。

3、0-3儿童发展评价在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3.1提倡“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儿童发展评价的方法是指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儿童发展评价应该提倡“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定量的方法如:通过量表、测验等进行的测量。定性的方法像观察法、谈话法、问卷调查法、档案评估法等。在进行评价时,交互运用日常观察、情景观察、交流、记录、测量、儿童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在幼儿阶段儿童发展评价中运用最广泛,在研究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是档案袋评价法。同样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对0-3岁儿童的发展评价,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客观全面的对儿童发展进行评价,可以忽略时空等客观因素对儿童发展评价过程的影响。另外,对“定性”评价方法的重视,也体现了一种过程取向的评价理念,体现了对儿童发展过程中个性差异的重视,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第4篇:早期教育的方法要体现范文

关键词 早期学习标准;发展适宜性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604(2008)10-0012-07

21世纪以来,全球早期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以美国为主的一些发达国家为确保早期教育的高质量,提升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制定与推行了早期学习标准。

为早期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制定标准,这一举措不仅在一些发达国家得以推行,而且还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近年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的“遍及全球项目”(Going Global Project),迄今有近20个国家加入到制定本国早期儿童学习标准的行列,并有多个国家已经完成了标准的制定。我国教育部也于2006年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开展了中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制定工作。

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是早期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就美国而言,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与推行所产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既引发了人们对早期教育实践的基本理念、原则与方法的重新思考,也引发了人们对早期学习标准实践价值的广泛讨论。其中一项重要论题是如何看待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与长期以来学界及实践领域奉行的发展适宜性教育之间的关系。本文拟从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在美国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人手,对两者之间的冲突及融合作一分析,以期为我国更有效地推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供参考。

一、发展适宜性教育:美国早期教育传统的反映

所谓发展适宜性教育,是指早期教育相关人员应当运用儿童发展的有关知识,在教育实践中作出最适宜于儿童发展的决策,即为儿童提供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宜的教养环境、材料、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者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社会和文化适宜性。

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幼儿学校运动开展以来,卢梭的浪漫主义儿童观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在美国早期教育实践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初,随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儿童研究运动的推动以及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思想的影响,美国早期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自然成长、重视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健康、重视游戏、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一度成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早期教育的主流思想,同时也形成了美国早期教育的传统。

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促使美国社会开始关注基础学力竞争力的问题。有人认为当时美国的学前教育没有为儿童提供满足他们实际需要的教育内容,并且影响到了儿童学龄期的学业成绩。早期教育实践开始从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转向重视儿童的基本学业技能。20世纪60年代,基于行为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在美国早期教育界开始流行,这与美国早期教育的传统理念分歧甚大,其间的冲突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直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建构主义的兴盛。行为主义思潮逐渐被认知心理学取代。在此背景下,全教协会提出了“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以下简称DAP)。DAP在秉承美国早期教育传统思想的同时,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和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在游戏与学习、儿童自我探索与教师教学间进行了权衡。DAP的提出不仅明确了美国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有关争论。

1987年,全教协会有关“0-8岁儿童发展适宜性教育”的立场报告正式刊行,并于1997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

1987年版DAP在课程、成人与儿童互动、家庭与教育机构的关系以及儿童发展评估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原则。该版本一经,立即得到广大早期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对当时的美国早期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在获得拥戴的同时,DAP也遭到了学术界的一些质疑,比如DAP是否真正适宜所有儿童,DAP对儿童发展条件的差异和文化多样性是否有所忽视,等等。Wien(1995)将1987年版DAP面临的质疑归纳为两类:一类认为DAP将主流文化作为所有儿童的标准,忽视了其他文化价值和标准;另一类则认为DAP的诸多教育建议缺乏包容性。针对上述意见,有关DAP内容修订的探讨也在不断进行,其中以强调发展适宜性教育应满足不同文化和发展条件下儿童的需要,强调教师应在全纳式早期教育的目标制定和活动实施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决策权这两方面的呼声最高。这两方面也成为1997年版DAP修订的主要内容。

发展适宜性教育体现了美国的早期教育传统,代表了美国当今早期教育的主流,得到了实践工作者的广泛认同。在面向全体儿童、尊重每个儿童的理想之下,发展适宜性教育描述了高质量教育过程的准则。

二、早期学习标准:制定及推行

尽管DAP对美国早期教育实践起到了指引性的作用,但是作为面向教育过程的准则,DAP实际上并未具体规范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水平,而且在尊重儿童个体差异的前提下,DAP也难以提出针对儿童发展水平的具体标准或指南。内容标准的匮乏使得DAP难以承载民众对其直接提升教育质量的期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实践也表明,DAP对于解决美国中小学生基础学力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助益甚微。

20世纪90年代,以提升基础学力为要旨,美国中小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标准化教育改革。其改革成果表明,明确儿童应该学什么是提升儿童学习质量的有效策略。与此同时,佩里学前项目和卡罗莱纳初步研究项目等一系列纵向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在诸多领域均表现出学习的潜能,高质量的早期学习经验会对其后继的学校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进入21世纪,制定早期学习标准成为美。国早期教育改革的又一道风景。

制定早期学习标准,即期望通过文件的形式对儿童“应该知道什么、会做什么”进行界定,以达成对早期儿童学习期望的共识,帮助教师更有目的地开展教育活动,改善儿童的学习效果。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是标准化运动由中小学教育领域向早期教育领域的延伸,成为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2000年,美国“开端计划”项目署推出《“开端计划”儿童发展结果框架》。该框架在K-12学习标准的基础上,将早期儿童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身

体健康与发展”“语言发展”“读写”“数学”“科学”“创造性艺术”“社会性与情感发展”“学习方式”等八个领域,并提出每一领域的构成要素以及3~5岁儿童相应的知识、能力表现。该框架作为联邦标准,成为各州制定早期学习标准的重要依据。2002年,联邦政府提出“良好开端,聪明成长”(Good Start,Grow Smart)议案,鼓励各州自主建立面向3-5岁儿童的涵盖语言、读写和数学三个方面的早期学习标准。在政府议案的督促下,美国各州迄今均已颁布了自己的早期学习标准。各州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大多以国家教育目标、K-12学习标准及“开端计划”儿童发展结果框架作为主要参考。大部分州立标准均涵盖身体协调与运动发展、社会性与情感发展、学习态度、语言与交际、认知与常识等五大领域。内容结构上,大部分州立标准均包含四个层次,即子领域、子领域标准条款、每条标准的行为表现指标、准备性学习活动与策略。

早期学习标准的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标准统一了对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的期望,帮助保教人员和家长就儿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形成基本共识;其二,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早期教育课程的编排,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从而改善儿童的学习效果,同时有利于为儿童基本能力的发展建立可靠的评估依据;其三,标准建立了可靠的内容体系,并与基础教育阶段的标准相联系,为幼小衔接和儿童的入学准备提供了依据;其四,标准的制定有利于规范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保证早期教育质量;其五,标准关注弱势群体,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美国的早期学习标准在绩效责任系统下得以落实。所谓绩效责任,是指教育发展相关人员、机构和组织依据事先协定的责任状,履行完成工作的责任,即对教育结果的达成承担责任。早期学习标准推出之后,各州纷纷加大对学前教育机构标准实施效果的奖惩和干预力度,使得标准的达成与绩效责任明确挂钩。此外,如何使绩效责任系统行之有效,近年来也成为美国学术界和实践部门探讨的重要话题。美国Pew公益信托机构联合全国儿童发展、早期教育以及政策方面的专家于2005年设立了国家早期教育绩效责任特别研究项目,提出了包括基础系统(含早期学习标准及项目质量标准、项目评价及改进系统、专业发展系统、数据管理和报告系统等四个子系统)、评估与项目改进方案、学前至三年级的绩效责任连续体等三个部分组成的质量体系,并明确了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这也为基于早期学习标准的绩效责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指明了方向。

早期学习标准的实施首先得到受政府资助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响应。至2007年年初,全美已有39个州的受政府资助的学前教育机构开始实施早期学习标准。此外,各州也积极鼓励其他类型的早期教育机构实施早期学习标准。

三、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冲突及困惑

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与推行对于一贯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坚持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的早期教育界是个不小的挑战,并一度引起了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普遍困惑。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之间的冲突,可以从理论层面及教育实践层面来作具体分析。

(一)理论层面的冲突

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之间的冲突,从理论层面来看,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价值选择差异

从动因来看,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以提升国家基础学力的全球竞争力为要旨,因而其基本推动力在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发展,这是社会本位论的主张。社会本位下的教育行为更多受工具理性驱使,关注实用效率。而DAP遵循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倡导儿童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应以适宜的方式将儿童培养成遵循内在发展的个体。个人本位下的教育行为主要受价值理性引导,追求“教育民主自由”的价值理性。

2.有关早期学习理解上的差异

早期学习标准与DAP之间的差异,还反映在早期儿童应该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的问题上。综观美国各州早期学习标准的内容,可以看出早期学习标准较为强调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强调各年龄阶段间的连续性,以便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而从DAP的角度来看,早期儿童的学习至少应包括知识和理解、技能、品质和情感等几个方面,其学习方式也不应是正规的学科教学,而应当强调儿童在游戏、生活中自发地学习。

3.学业准备与全面发展的导向差异

尽管早期学习标准涉及多个领域,但总的来说,其侧重点在认知和语言领域,对儿童的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等领域的关注相对较少。研究表明。大多数州的早期学习标准中,近70%的内容涉及认知和语言。尽管DAP也同样重视认知和语言,但其基本出发点则是儿童的个性化发展,主张通过适宜的方式满足儿童的不同需要与兴趣。

(二)教育实践层面的困惑

从教育实践层面来看,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之间的差异容易导致教育实践工作者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困惑。

1.游戏和自主探索是否会被针对早期学习标准中有关指标的练习性方法所替代

早期学习标准的提出,给早期教育工作者带来了课程推行标准化的印象。许多早期教育工作者担心,标准的推行将逐渐把儿童推向由教师主导的以语言和数学学习为主的集体活动,而减少了他们在教师引导和支持下自主游戏和探索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事实上,确实有一些机构开始采取练习性的策略以应对评价,还有一些早期教育方案则完全围绕标准设计,变成了一种为标准而标准的课程。

2.个性化教育是否会被“一刀切”的教育模式所替代

早期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以发展适宜性为信念,他们对如何将学习标准转化为统一的课程方案感到迷惘。尽管统一的课程方案容易达成早期学习标准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结果的期望,但是这种标准化课程无论是从教育情境的独特性、教师应有的课程决策权的角度还是从尊重每个儿童的发展进程和个性特点的角度来看都缺乏适宜性,而这些角度一直以来都是衡量高质量早期教育的关键所在。

3.真实性评价是否会被与标准相关的测试性评价所替代

尽管诸多早期教育协会和团体都强调真实性评价方法(如现场观察记录、成长档案袋等)在早期教育中的合理性,但是在实际推行早期学习标准的过程中,要从真实性评价中获取反映儿童学习与发展特定指标的信息确实存在一定困难。对绩效责任的强调引发了人们越来越多地对评价方式的关注,测试性评价也开始由学龄阶段逐步向学前阶段推行。当然,测试性评价能否真正反映特定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状况,这一点仍有待考证。

4.教师的适应困难:信念、情感与教育行为的失衡

追求早期学习标准和绩效责任的实现,在教师看来可能并非最有利于儿童的选择。比如,早期学习标准并未充分考虑儿童学习能力的差异:标

准导向课程的实施可能忽视儿童的主体性;量化的评价方式过于强调鉴定而非促进功能,容易导致儿童产生挫折感。因此,教师可能会对早期学习标准产生抵制情绪,甚至离开教育岗位。

四、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协调及融合

在积极推行早期学习标准的过程中,美国早期教育界也意识到了上述诸多问题。近年来学界在协调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关系、整合传统教育思想与时展需要上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之间关系的梳理

在有关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关系上,学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可能存在的误解进行了澄清。

1.过程性原则和结果导向标准可以相互补充

早期学习标准并非与发展适宜性教育不相适应。标准要求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有更加清晰的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方式必须一致。内容标准并不意味着过程的标准化。早期学习标准是关于“教什么”而非“怎么教”的界定。早期学习标准这一结果导向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这一过程性原则是可以相互补充的,早期学习标准能够通过发展适宜性教育来实现。

2.没有明确的显性标准不等于没有隐性标准

正如Bowman提及的,教育方案虽然自称没有标准,但并不等于真的没有标准。标准潜藏在教师、家长或其他决策者的观念中。无论是否言明,所有早期教育工作者对儿童应该知道什么和会做什么都有自己的期望。

3.早期学习标准充分考虑到标准达成的灵活性

美国各州在制定早期学习标准时既考虑了儿童的年龄适宜性和发展敏感性,也充分考虑了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制定标准并不等于要把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标准化。标准作为考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指南,并不意味着特定年龄段的全部儿童都必须达到该年龄段的所有指标。考虑到儿童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标准的达成具有相应的灵活性。

4.游戏、方案教学是实现早期学习标准的有效途径

将早期学习标准整合进课程,教师并不需要彻底改变现有的教育方法,而是需要在课程计划和实施过程中贯穿一种标准意识。事实上,标准可以通过各种传统教育形式实现,这既包括儿童自主的游戏和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也包括教师主导的小组或集体活动。

5.早期学习标准的评价方式完全可以采用真实性评价

近两年来,介绍早期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真实性评价方法来记录儿童实现早期学习标准的发展进程的文献越来越丰富了。真实性评价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接近和了解儿童,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使儿童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健康成长。应该说,可不可以采用真实性评价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才能把真实性评价用得更好。

(二)教育实践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

在梳理两者关系的同时,行业协会、高校、培训机构等相关教育实践部门也对早期学习标准的提出作出了积极的响应。

作为全美早期教育规模最大、也最具影响力的行业协会,全教协会(NAEYC)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1.了关于早期学习标准的立场报告

全教协会和美国教育部早期儿童专家协会(NAECS/SDE)2002年发表联合声明,指出早期学习标准在构建全面、高质量的早期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早期学习标准在内容上重视发展适宜性,在制定过程中集思广益,注重发展和修订,在实施与评估中考虑到地域和文化差异,在实践中能得到教师、专家和家庭的广泛支持,那么它就能提升儿童的教育经验,促进儿童发展。

2.修订了学前教育方案的认证体系

2005年全教协会重新修订了学前教育方案的认证体系,并于2006年付诸实施。新的认证体系增加了更加务实的内容,要求有待认证的教育方案必须拿出所遵从教育原理的具体文字说明,以及课程内容或大纲的书面材料。另外,在评估方面,新的认证体系既强调应遵照真实性评价程序。又强调教育方案能随时澄清评估过程。

3.继续对DAP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

2007年全教协会启动了DAP的第三次修订工作,并于2008年提出了新的DAP修订草案。2008年版DAP草案强调课程目标的实现,指出课程目标的表述要清晰,课程设置应全面有效,课程的各实施方案目标指向应具有一致性。教师应熟悉各领域不同年龄段儿童应掌握的关键概念和技能,并依据自己对儿童兴趣和需要的了解,发挥教学主动性,以满足儿童在各领域的发展需要。

全教协会作为DAP的提出者,能够审时度势地积极应对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这说明DAP与早期学习标准之间确实可以相互融合,共同服务于早期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此外。各类针对早期学习标准的职后培训项目也纷纷上马,以帮助早期学习标准使用者熟悉和理解标准,掌握将标准与现有课程、评价方式联系起来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总之,发展适宜性教育与早期学习标准两者各有侧重。两者之间的协调与融合是美国早期教育界努力的方向。

五、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对我国早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我国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反映了政府对早期教育质量的重视以及对教育公平的关注。《指南》有助于各界人士在早期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取向上形成共识:有助于保证和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倡导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明晰欠发达地区儿童的发展现状与教育期望之间的差距,从而制定相关政策,以改善教育条件,促使不同地区儿童在入学前做好入学准备。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指南》时,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推进经验,但更应考虑我国的早期教育传统,总结20年来学前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充分考虑当前幼儿园教师的能力水平和师资准备现状,妥善处理《指南》与课程之间的关系,避免《指南》使用不当可能带来的问题。

综合国内外因素,笔者对《指南》的实施提出如下建议。

(一)不能矫枉过正。使标准导向下的课程变成为标准而标准的训练

我国教育历来重视儿童对社会的价值,而相对忽视其自身的发展需求。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教改革提出“儿童是主动发展的个体”,强调游戏对幼儿的意义,反对实行分科教学。尽管如此,整个社会的衡量尺度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好幼儿园-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这一应试传统下的成才路径使学习压力下移到幼儿园。在这种情况下,如若简单推出《指南》,幼儿园教育极易被应试教育传统所同化,结果将不仅违背《指南》制定的初衷,也必定会进一步加重儿童的负担。

另外,《指南》的说明性文件明确提出,教师

不应把《指南》理解成一张训练内容清单,《指南》是用来引导成人有针对性地帮助儿童实现更好发展的“诊断器”而非筛选优劣的筛子。然而,目前我国幼儿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准有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推出指标明确的《指南》,尽管能够弥补《纲要》过于原则和抽象的不足,但也很可能导致部分教师照本宣科,把标准指导下的课程变成为标准而标准的训练。

总之,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现行教育体制的应试取向以及教师专业水准的参差不齐,提醒我们在实施《指南》时,首先要防范将《指南》指导下的课程变成为标准而标准的训练。有效的防范方式是将《指南》与《纲要》有机结合起来,以《纲要》对教育过程的理解实现《指南》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结果的期待。

(二)早期学习标准的落实需要质量监管与评价机制作保障

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和落实应当放在绩效责任系统的框架下来理解。一个完整的绩效责任系统至少包括标准、评价和激励机制三个要素。早期学习标准能否有效落实,关键在于各要素的设计是否合理、完善,各要素间的关系处理是否得当。

《指南》出台后,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来考量早期学习标准的落实尤为关键。从实践的角度看,美国开端计划的全国报告系统(HSNRS)的设计较具参考价值。HSNRS在确定评价方式时,本着不给幼儿园、教师及儿童造成过多压力的原则,选择了与基础教育衔接紧密的语言、读写及数学三方面指标而非标准的全部指标,主要采用测试性评价而非观察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这样能够对评价的内容、条件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的规定,确保评价的可比性,避免了观察性评价因情境性要求所造成的困难;同时,对评价人员进行培训与资格认证的程序更简单,更节约时间和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但是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如学前教育法律法规不健全,幼儿园工作缺乏具体规范的指导,教育质量缺乏监督等。简言之,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还相当薄弱,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仍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指南》的制定是一个契机,政府职能部门在推行《指南》的同时应当统筹全局,根据我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和实际状况,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系统规划和设计,并真正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三)标准实施的关键在于有效的教师专业准备

从《指南》的设计来看,标准能够让教师较为全面、系统地把握儿童发展各领域的关键要素;’与标准相应的指标又能帮助教师明确各关键要素下各年龄段的儿童应当知道什么,会做什么,教育期望儿童能做什么;同时,《指南》的活动建议还可以帮助教师针对儿童某一具体能力的发展状况,设计并开展相应活动,这就使教师能够突破从理论到实践转换中的瓶颈,在了解儿童、把握各领域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其设计课程、编排活动的能力,而这正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内容。

尽管如此,我们必须从教师的现状出发,考虑教师是否为《指南》的落实做好了准备。从美国等发达国家推行早期学习标准的经验来看,教师的认知、能力、情感和态度存在差异,应对标准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我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总体还不高,城乡差异和地域差异又相当显著,教师对《指南》的理解、对《指南》与《纲要》关系的把握、对《指南》实施有效方法的掌握,是未来《指南》落实的严峻挑战。

第5篇:早期教育的方法要体现范文

[关键词]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早教机构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10-0011-04

[作者简介]马磊(1985-),女,甘肃陇南人,琼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助教;钱晓飞(1958-),男,黑龙江鸡西人,桂林市象山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办公室主任。

一、问题的提出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人生的头3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在2001年9月联合国大会儿童特别会议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会议讨论的三个目标,其中,第一个目标就是“每一个儿童都有权力拥有最佳的人生开端”,联合国儿童基金执行主任卡罗尔・贝米拉也认为任何负责任的政府和个人都应把0岁~3岁婴幼儿放在最优先考虑的位置,所以0岁~3岁婴幼儿的教育至关重要。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0岁~3岁婴幼儿的教育。

当前我国对0岁~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加大了研究的力度。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和措施:发展0岁~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建立和完善0岁~3岁儿童教育管理机制。各地政府纷纷制订了契合各自城市实际情况的行动性政策,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在0岁~3岁早期教育政策的制订上更加活跃。比如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以课题研究带动政策的发展,即课题研究为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研究为政策服务,政策为进一步的研究服务。在国家各级政府的重视、鼓励和倡导下面向0岁~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了。但是,尽管0岁~3岁早期教育活动开展得热热闹闹,在全国范围内却存在着极大的地区差异。

那么,目前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桂林市,0岁~3岁早期教育现状如何,还面临着哪些问题?未来如何发展?本研究以桂林市象山区为调查对象,对该区0岁~3岁的婴幼儿早期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研究的设计

(一)被试的选取

从桂林市象山区随机选取0岁~3岁婴幼儿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0份,其中无效问卷12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为468份。

(二)研究的具体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首先,参照前人相关研究的问卷来设计好本次调查研究的问卷,其次随机抽取家长50名来进行预研究。在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请教导师一起分析其信效度。保留可信度题目,删除可信度值不足的题目,进行修改和补充,形成以下正式的问卷。最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各个数据之间的联系、趋势等等。

(三)问卷设计

此次调查问卷题目共24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被试的基本资料,第二大部分是问卷的主体部分,选择内容涉及:0岁~3岁婴幼儿的基本状况;0岁~3岁婴幼儿的教养方式;家长和家庭的基本情况;家长的教育观念及对早期教育的期望等几个大方面。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0岁~3岁婴幼儿发展基本状况

1.婴幼儿的喂养方式

在所调查的婴幼儿中,有71.8%的婴幼儿在出生后4个月内的喂养方式为母乳喂养,10.1%为人工(如奶粉)喂养,17.2%为混合喂养。整体看来,母乳喂养的比例较高,超过半数。母乳营养成分全面、营养素比例适合小儿消化能力与需要,尤其最初4月~6月最为适宜,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不仅如此,它还可以随着婴儿的生长而调整乳汁的成分,与婴儿的需要相适合母乳含丰富的免疫成分,降低婴儿感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母乳为直接喂哺,无感染变质的可能,且方便经济,乳量随小儿生长而增加。喂哺母乳也可增进母子感情,并可密切观察小儿微细变化。因此,较高的母乳喂养比例为婴幼儿的身体发育打下了―个良好的基础。

2.婴幼儿的身体发育状况

其一,59.6%的婴幼儿生产方式为顺产,40.4%的婴幼儿生产方式为剖腹产。比例较为均衡,并且顺产略多于剖腹产。其二,家长对于婴幼儿出生后体质的评价情况都比较乐观,其中表示婴幼儿体质较好的比例高达95.4%,93.5%的婴幼儿没有任何先天疾病,也没有患过重大疾病,96.3%的家长表示没有家族遗传病史。87.7%的婴幼儿在近期体重和近期身高上分别均达到我国卫生部推荐的参考标准,即使有少数的婴幼儿在身高上未达到标准,但是通过对其进行身高和体重的两项综合分析,发现“身高别体重”(参见相关的卫生学书籍)是达标的,即,没有营养不良的状况。婴幼儿身体发育总体状况良好。

(二)0岁~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基本情况

1.抚养人基本情况

其一,在所调查的家庭中,扩展家庭占据最大比例为59.7%,核心家庭为29.1%,单亲家庭为11.2%,占据较少部分。整体看来,桂林市象山区0岁~3岁婴幼儿的家庭多为扩展家庭,因此,抚养方式以父母和(外)祖辈共同抚养为主,单亲家庭中多为母亲担任主要抚养人的角色。抚养人的教育程度集中分布于初、高中水平,占72.2%。大专为18.6%,以本科及以上占据最少部分,仅有3.5%,小学及以下5.7%,亦属于较少部分。因此,家长教育程度属于中等水平。接近60%的家长都有高中以上的学历。普遍家长的教育程度以初中和高中(中专)程度居多。

其二,图2显示介于31岁~35岁的占据较大的部分为45.3%,可以看出孩子的出生年龄是在父母亲的年龄约为25岁~30岁左右,小于25岁的仅有7.2%,占极少数的部分。而大于35岁的为10.5%,由此显示父母亲的生育年龄较为合适,对于孩子先天的健康也较为有益。小于25岁和大于35岁的都比较少。比起农村地区,家长生育年龄显得较为晚些,家长的成熟度较高。

2.家庭早期教育基本情况

(1)家长已初步形成早期教育的意识

对“0岁~3岁婴幼儿有必要进行早期教育”的看法,七成以上的婴幼儿家长表示赞同,其中27.8%的家长表示非常赞同。可见,绝大多数家长已经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初步的早期教育意识。

对“只要有育儿经验的人就能当其老师”的看法,68.8%的家长表示应由懂得儿童心理知识和有科学的育儿知识的专家授课,这样才能传授有效的育儿知识,20.3%的家长表示只要听取具有科学育儿知识和育儿经验的人的意见,就能获得育儿知识,10.9%的家长表示老人就是最好的老师,应当听取老人的育儿经验。由此可见超过半数的家长对于早期教育知识的传授有着较为适宜的认识。

(2)家长的早期教育知识匮乏

其一,调查显示,只有23.8%左右的家长表示参加过幼儿园或社区组织的亲子活动、育儿知识讲座或接受过育儿知识宣传。大多数家长的育儿知识都是在怀孕期间从医院获得的,主要是关于优生优育的内容,并且,34.2%的家长表示也并不了解婴幼儿发育过程。而对于宝宝的早期教育,家长更是所知甚少。

其二,在对“您获取早期教育知识途径有哪些”的调查中,通过听取其他家长的早期教育经验获取,占据最大比例,为34.9%。通过浏览互联网或观看相关的电视节目获取,居其次,为29.3%。通过上代传授获取,占18.4%。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获取,占9.7%。仅有7.7%的家长表示,报读专门育儿课程进行学习,但是,这些育儿课程也多是幼儿园、社区、医院随机进行组织,时间上不定期,地点上随意性也较强。因此,通过对家长获取早期教育知识途径的调查和分析,可见,家长所了解到的早期教育知识科学性较低,多是实践操作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几乎没有。

(3)早期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

首先,根据图3中显示,我们不难发现,在早期教育形式上,呈现的是一边倒的情况。幼儿园内设立的小小班或托班是家长为婴幼儿选择的主要教育形式,同时幼儿园也是家长认为为其提供的早教信息的最重要信息源。这些家长认为,幼儿园的管理和教育都比较规范,自己也比较放心。其次是个人开办的托儿班,占2.8%。这种托儿班规模非常小,托儿班主要是以帮助家长照看孩子为主要目的。另有0.9%的家长选择在家,他们认为0岁~3岁的婴幼儿还比较小,幼儿园孩子太多,老师也照顾不过来,家里有老人照看就可以了。没有家长选择早教机构这一形式,目前,家长还未认同早教机构这一教育形式。

其次,调查问卷要求家长按照0岁~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内容重要性进行排序,通过整理所有的排序结果发现,47.8%的家长将“对婴幼儿进行识字、数数等知识的传授”排在第一位,35.7%的家长将“对婴幼儿进行生活基本技能”排在第一位,16.5%的家长将“对婴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排在第一位。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各种生活技能。而“对婴幼儿进行审美情感的培养”“帮助婴幼儿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对婴幼儿进行道德情操培养”这三项在所有的排序结果中均排在后三位。整体看来,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偏颇,普遍重视婴幼儿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了情绪体验和审美情感对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

3.社区早期教育基本情况

一方面,0岁~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与社区是密切联系的;另一方面,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0岁~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网络,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和总体目标。因此,想要了解0岁~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现状,也有必要了解社区的早期教育基本情况。

首先,在对“您所居住的社区用什么方式为您提供早教信息”这一项的调查中,根据图4中显示,社区中没有提供过早教信息,占据最大比例36.1%,社区宣传栏其次,占据35.8%,比例最低的是开设相关课程,仅为8.3%。家长普遍反映:(1)社区提供的早教信息大多以宣传栏的形式,但是内容有限,也较为陈旧,并且更新很慢;(2)开设的相关课程或是讲座也大多是与社区内的医疗服务点联合组织,内容主要涉及婴幼儿喂养、营养等方面,多偏向医学方面的知识,而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非常少。(3)不同社区的发展也不平衡,社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非常少。社区的行政性强,对于早期教育的社区服务则各自为政。

但是,在对“您最希望通过何种渠道了解早教信息”的调查中,家长对社区的期望和需要却是最大的。如图5所示,45.6%的家长最希望从社区获得早教信息,这些家长表示,“社区很方便,上班,下班的路上看看宣传栏什么的”“社区组织讲座什么的,都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所以最希望社区能多提供一些早教信息”。33.7%的家长最希望从幼教机构中获得早教信息,这些家长表示“幼儿园提供的一些信息或者知识什么的,应该会更科学些”“幼儿园组织亲子活动什么的,能从这些活动中获得很多信息,所以最希望幼儿园能多组织一些这样的活动”。但是,家长普遍反映幼儿园与社区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与合作。

由此可见,一方面社区内的单位和个人未形成建立社区0岁~3岁早期教育社会服务网络的责任意识,还构不成“社区基础”;但是另一方面,家长们对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的需求却很旺盛。

其次,通过调查,家长普遍反映卫生部门局限于对社区内0岁~3岁婴幼儿的健康检查、预防接种等保健指导,未能涉及教育。计生委等部门对0岁~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问题虽然也有积极性,但这些部门对婴幼儿早期教育这一专业服务也同样是无能为力。在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刺激下,私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应运而生,但大多数私营机构都以追求利润、迎合家长为首要目的,专业性不强,提供的保教质量不过关,甚至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社区0岁~3岁早期教育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早教社会服务网络建立缺乏真正可依托的服务实体和保教专业队伍。

四、提高0岁-3岁早期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有关政府部门或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对家长早期教育的指导

本次调查显示,家长都已经认识到0岁~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家长的认识上有误区:普遍过于重视婴幼儿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忽视情绪体验和审美情感对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而实践证明,只有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意识,改进他们的教养方式,才能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有关政府部门或教育部门应该组织教育专家面向广大家长开设讲座,增加家长与专家之间交流的机会,丰富家长的科学育儿知识,形成适宜的教养观念,提供长期持续的跟踪指导,针对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保证他们能够对子女实施科学的早期教育。

(二)提高社区服务能力

本次研究发现社区的早期教育情况不容乐观,(1)社区自身为0岁~3岁婴幼儿家长提供早期教育服务的能力较低。(2)社区现有的早期教育服务,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3)社区与社区之间,幼儿园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甚少。各自为政,对0岁~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服务相互割裂。

由于0岁~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社区服务是社区服务系统的组成部分,属于社区建设的范畴。所以,提高社区的服务能力对提高早期教育质量同样有着重要作用。由于当前我国社区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真正意义上的“以社区为基础”的早教服务尚未建立,现有发展水平也较低,其运行机制的“重建”与“再造”,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示范性幼儿园可以作为0岁~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研究指导与社区服务枢纽,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吲。

(三)早教机构也应提高自身水平

第6篇:早期教育的方法要体现范文

笔者综合分析后认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应该把握好早期儿童和音乐教育这两个词的内涵。早期儿童音乐教育虽然属于音乐教育的一个分支,但是其并非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

一、早期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取向

理论上分析,0~6岁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广义的,本文认为应该包括幼儿园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以及家庭音乐等,但具体的学习目的、内容与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略有差别,关键是由早期儿童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建立在年龄基础上的早期儿童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身体活动能力、音乐学习能力、音乐理解能力的局限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阐述了早期儿童的身心特点。皮亚杰认为人类是通过认知来有效适应环境的,人类的思维以表征行为和动作的图式进行组织,通过同化和顺应的交互作用,使个体得到发展。因此,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早期儿童主要包含在前两个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儿童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各种感官和肢体动作感知外部世界。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音乐的学习首先从聆听音乐入手。因此我们必须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音响环境,这包括他们的歌声、器乐声及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以便儿童积累初步的音乐听觉经验。

前运算阶段儿童主要特点是伴随语言发展,储存了各种表象,可以用符号进行思维,促进了想象的发展;以直觉思维为主,没有建立守恒,儿童跟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仍以感官为主。因此,同样要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音乐,引导儿童辨别各种音乐要素的差别,同时辅以可操作的玩教具(打击乐器、节奏图谱等),便于儿童多感官通道参与学习音乐。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早期儿童仍然处于感官学习的阶段,因此其音乐教育也要以刺激感官为主,丰富他们的音乐感性经验;并且充分利用身体动作与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将身体动作和音乐有效结合进行音乐教育。

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说:“如果一个人想胜任自己的专业,如果一个人的专业要在整体上卓有成效,那么某种哲学――即有关该专业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则是需要的。”①因为“一种音乐教育的哲学为我们的专业生活提供了基础,既解释了其作为一个领域的价值,也指导着我们的行动”②。音乐教育哲学可以说是对音乐教育的看法或者说是音乐教育的观念,一般包括对于音乐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和方法的看法。当前主流的音乐教育哲学是雷默的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和埃里奥特的关注音乐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两种。雷默强调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而埃里奥特则反对雷默的观点,认为其割裂了感知与创作的联系,提出音乐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强调音乐教育的实践,主要探讨聆听、表演和音乐表演本质间的关系。

作为音乐教育分支的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我们无法完全抛开这两种哲学的争论,但正如埃里奥特本人所说的“没有绝对正确的音乐教育哲学”。那么,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何去何从?早期儿童的特点可以指引我们选择合适的哲学观。美是必然存在于音乐教育中的,我们不可否认审美是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但面对倾向于用感官和肢体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儿童我们也不排斥实践。2012年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是最好的证明,其中关于艺术领域是这样说明的:“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③

二、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性

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取向,决定了早起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目的的独特性

美国音乐教育家EdwinE.Gordon在其著作《AMusicLearning Theory for New bornand Young Children》中强调,音乐启蒙教育要早,最好从0岁开始,他通过对18个月前儿童的音乐教育研究,他坚信音乐学习是有关键期的,除非在5岁前在家庭或者幼儿园建立音乐学习的基础,否则后续将无法弥补。

蒙台梭利强调幼儿的音乐教育是启蒙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及早对早期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我们一直强调的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也并非为了把早期儿童塑造成为专业的音乐家,而是希望播下“音乐的种子”,为早期儿童奠定初步的音乐学习的基础,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不断提升他们音乐欣赏和创造力。

(二)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独特性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的、情感的艺术,我们相信音乐学习必然是由音乐感受与体验开始的,这是早期儿童进入音乐的必经之路。因此,基于早期儿童的身心特点,为其提供丰富他们的音乐感受和体验,科学合理地引导他们正确理解音乐。从而提高早期儿童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据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音乐教育。

1.营造音乐感受与体验的环境

早期儿童的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地、不是自发地、不是通过天生素质的逐渐成熟来实现的,而主要是决定于后天环境的学习。EdwinE.Gordon强调18个月以前的儿童就应该拥有丰富而多样化的音乐环境,广泛地接触音乐。

2.音乐律动

通过皮亚杰的理论我们已经知道早期儿童的发展是动作在先,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早期儿童用肢体动作对音乐的反应更早一些。这也是什么我们不排斥实践的原因。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中最重要的要素且和生活密切关联的是节奏性的动作”④,据此我们认为音乐律动是适合早期儿童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贯穿早期儿童发展的始终。

3.歌唱

歌唱是人的天性,柯达伊说过,歌唱属于每一个人。当然最关键在于早期儿童动作发展的同时语言也在逐渐发展,音乐和语言都是一种符号,我们应该像对待语言学习一样对待音乐。随着早期儿童语言从辅音、元音、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营造音乐的环境,鼓励他们随着音乐哼哼或者喃喃发音,EdwinE.Gordon认为早期儿童越早开始音乐的喃喃发音,将来就越有可能获得音乐感。因此说唱活动是更适合早期儿童的一种歌唱方式。

4.探索音响和乐器演奏

早期儿童主要用感官来认识世界,其中听觉作为一种重要的获取信息的通道,在早期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2岁前,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各种声音感兴趣,并喜欢通过探索敲击玩具、用品等发出各种声音。乐器演奏是早期儿童音乐表现的重要方式,符合他们的兴趣,是他们很好的音乐体验,有助于培养早期儿童的音乐节奏感。

综上所述,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并非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早期儿童的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这主要是由早期儿童身心特点决定的。而通过对音乐教育哲学价值取向分析,我们发现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音乐家,而是接触、感受、聆听、表现音乐的独特个体。因此,对于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并没有明确的概念,这可能跟我们对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目的的期望值不高有关。

三、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如何遵循其独特性

在早期儿童的空间尽可能地提供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音乐教育内容。

(一)丰富早期儿童的音乐感受经验

如何为早期儿童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可以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他强调“环境中的发展”,并将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划分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系统组成的嵌套模型。微系统主要指家庭和学校,中间系统是两个以上的微系统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外系统是个体没有参与,但却对个体有影响的环境,比如社区,宏系统:基于上述三个系统的社会文化环境。

因此我们要构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环境,需要从家庭和幼儿园(早教机构)、家园沟通、社区音乐(区域音乐)以及整个社会音乐文化环境入手,整体联合为早期儿童音乐创设丰富多样的音乐接触的环境,使音乐生活化,以此唤醒早期儿童对音乐的敏感性,提升他们的音乐感受力。

以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为例⑤:

首先,引导幼儿感受、发现和欣赏周围环境中的各种音响,培养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倾听兴趣和倾听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倾听自然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风声、雨声,汽笛声、火车的隆隆声等)及各种打击乐器的声音。

其次,创设丰富多样的日常音乐活动。可以是无意识地听,将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进行音乐律动和即兴创作表演;也可以是有意识地专注于音乐的活动,例如音乐歌唱、音乐欣赏等。

最后,创设幼儿音乐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设置丰富的音乐区角活动,引导幼儿能够较长时间专注于某一音乐活动。

(二)提供早期儿童音乐表现的机会

首先,处于动作发展敏感期的早期儿童,可以充分利用音乐律动的乐器――身体,探索、尝试、发现各种各样的身体动作,以音乐节奏为媒介将身体动作和音乐联系在一起,产生丰富多样的音乐律动活动。在节奏活动中创编动作,准备一些动物的图片,并注明是哪种动物,让幼儿用走路、跳跃等动作表现这种动物。其他的一个或多个同伴可以根据动作的节奏敲打乐器或拍手,并让大家猜一下你装的是哪种动物。

其次,为早期儿童多提供歌唱表演的机会。幼儿在歌唱时,创编动作并表演,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幼儿创编动作的能力有限,我们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周围的环境,通过让幼儿观察周围生活,认识更多的事物,丰富其感性经验,了解生活,有利于动作更加形象逼真。

最后,乐器演奏。乐器演奏主要是打击乐器,例如大鼓、铃鼓、沙槌、三角铁等没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在奥尔夫教学法中还有固定音高的琴,例如木琴、钟琴、定音鼓。

在音乐律动和乐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早期儿童而言大肌肉动作先于小肌肉动作,精细动作相对弱一些,因此在乐器演奏时注意选择适合他们身体活动特点的动作进行。

(三)激发早期儿童音乐创造的兴趣

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需求,具有创造的潜能,他们也喜欢创造性的活动。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认为: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在实践中利用节奏进行创编活动更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给幼儿提供一些节奏乐器,或者是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的简易节奏乐器,并教给他们正确的用法,让幼儿用这些乐器为歌曲、诗歌、歌谣配伴奏;让幼儿熟悉基本的节奏型,如2/4拍等,并用不同的节奏型朗诵诗歌、古诗;还可以用不同的节奏型来做一些节奏游戏⑥。

创造性的提高有赖于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创造性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生活的点滴为早期儿童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并从中获得愉快的音乐体验,为幼儿音乐的创造性奠定基础。

本文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发现早期儿童本身的独特性,逐层分析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内容,期望带给早期儿童更好的音乐教育。旨在通过提供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从最简单的音乐要素学习,丰富早期儿童的音乐经验,采用适合的内容,运用恰当的方式,启蒙早期儿童的“音乐种子”,激发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提升早期儿童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注释:

①[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9.

②[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第3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5.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7.

④Rae.Pica,著.王惠姿,译.0-8岁婴幼儿肢体动作经验与教学[M].台北: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6:2-6.

第7篇:早期教育的方法要体现范文

现在的早教机构层出不穷,有的是纯蒙氏教育,有的是双语教学,有的是家庭式亲子教育。

早教,是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简称。现在早教的主要对象是孕妇和0~3岁孩子的父母以及家人。有科学研究表明,正确的早期教育能够为孩子多元化的大脑发育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早教’并不只是要教孩子,也是教育家长如何在孩子成长的最关键时期,用科学、系统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及行为能力的发展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我们所提倡的亲子教育,是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是建立和谐健康的互动关系,从而帮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好的发挥潜能。”八州水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安娜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说。

行业现状

婴幼儿早期教育行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行业”。从全球范围看,早期教育经济发展迅速,据有关机构预计,未来几年内婴幼儿早期教育经济收入将以7%~8%的速度增长,2010年全球婴幼儿教育市场营业额将达到2800亿~6200亿美元。

目前婴幼儿早教机构呈现明显的地域不平衡性。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地区集中了全部85%左右的消费量,而发展中国家虽然人口数量众多,但接受婴幼儿早教服务的消费无论在时间还是档次都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未来10年将是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段。

国内早教市场在1998、1999年开始萌芽。2001年是早教发展的“井喷期”,政府开始加大对早教的关注程度和投入力度。2003年早教企业进行了大洗牌。2005年国内外更大资本的进驻,让早教市场真正“热”了起来。

据了解,目前北京城区0~6岁的儿童参加早教班(幼儿园之外)的占约1/5,婴幼儿(3岁以下儿童)参加早教班的比例为14%。据统计,目前北京市常住人口中6岁以下儿童约有65万人,以此来算北京市早教市场约有13万消费者的规模。在全国范围内,这一新兴市场规模则更加庞大。

“从人数比例来看,怀孕期间准备接受早教的占59.8%,孩子在2岁以内接受早教的占64.92%,2~4岁孩子接受早教的占63.4%,4岁以上继续接受早教的孩子所占百分比达到47.6%。大致可以得出结论:接受亲子教育的群体主体年龄在0~3岁左右。而家长大多为孩子选择英语、艺术、手工、音乐、游泳等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注重培养艺术表达能力,思考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可见家长很注重孩子的能力培养和潜能开发。” 八州水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安娜表示。

从培训主体规模角度分析,由于不同规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居民收入差异以及人口数量不同客观上决定了早教市场大小不同,最终决定了不同规模城市的早教事业发展规模存在较大差异。一线城市早教规模最大,省会城市早教规模较大,中小城市及城镇早教规模最小。

随着城市规模的降低,早教培训主体规模也在逐步降低,一线规模城市和省会城市早教培训主体规模大于中小城市及城镇。不难想象这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同时培训主体所存在的问题也在随着城市规模的降低而降低。比如: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随城市规模变小而下降。大城市聚集的人才较多,因此自身力量比较雄厚,教学质量相对较好。

许多早教企业直营中心和加盟中心的收费标准也不同,存在一个很普遍现象:直营中心收费高于加盟中心。这主要是由于总公司对加盟中心的管理和监督强度较弱,使加盟中心产品质量无法得到切实保证,对消费者没有较强吸引力,退而求其次而降低价格,但这样做常常会导致自身品牌危机。

早教市场之不足

作为新兴行业,早教市场存在众多不足。

早教行业不受教育部门监督。尽管早教行业处于蒸蒸日上之时,但细心人会发现那些正从事早教的公司名字无一有“早教”名号,比如东方爱婴、新爱婴、天才宝贝、金宝贝、红黄蓝等大众熟知的早教品牌,均未冠有早教头衔,而是以教育咨询、咨询公司、教育培训中心的名称出现。

据了解,目前早教尚未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教育部门对学前教育这块只负责幼儿园的准入和管理。国家教育部门不负责早教机构的审批和登记,也没有监管责任。有学者表示,目前早教企业以商业机构的名义在工商局注册登记,因此市场上究竟有多少早教机构也难以统计。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正式身份”带来的直接问题是:一边行业长期发展规划缺位,另一边监管空白。幼儿园和学前班(3~6岁)的管理是有详细法规的,办园条件、卫生保健、教育教学、师资力量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早教却没有这些规定。

早教质量难以监控。由于早教不姓“教”,因此其生死存废只能由市场决定。总体上,这个行业还处在幼儿期,在发展的过程中,市场会自发地优胜劣汰。此外,由于早教不受物价局教育收费监管,因此早教机构的定价完全是参照行业标准自行定价。早教机构根据自己的盈利空间,把所有成本计入课程价格,然后推向市场。家长购买课程后所收取的发票也是商业营运发票。“但高消费未必带来高质量。没有监管的行业,只能靠各家经营者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和爱心。”安娜强调说。

人才资源成瓶颈。教育行业的共性是:人是主要的资源。早教机构的老师主要是幼师毕业的学生或者有幼儿园经验的工作者,经公司培训后上岗。这部分人才的短缺也令早教机构扩张速度受阻,同时难以保证早教机构的教育质量。

“目前教育部门没有对早教人才进行资格认证。现在市场唯一有资格认证的是育婴师,但证书也是由劳保部门颁发,教育部门没有参与。早教人才大多数来自于早教机构自身的内部培训。对于这行来说,早教人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是不争的事实。规模很小的一些早教机构,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有的老师不具备任何教师资质。据业内透露,在国内培训蒙氏课程只需半个月就可获发证书,而在美国学完蒙氏课程,需要2~3年的时间。”八州水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邢军益表示。

课程设置有待讨论。目前的早教市场课程内容五花八门。一方面,这样的课程设置迎合了家长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早教市场的不规范。

教学混乱是当前早教行业存在的问题之一。在一些早教机构课程设计组,老师们的工作主要是设计活动方案。比如,针对可以站立的宝宝,就要设置一系列游戏和活动,帮助宝宝练习锻炼站立的能力。但 “设计”方法却不得不令人堪忧――市面上到处都有早教书卖,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方案。这里借一点,那里拿一点,有时也上网搜资料,整合在一起,再改头换面。比如把教学工具木马换成塑料球,就成了他们独有的方案。“教学质量尚未有行业的统一标准,没有参考和评测的依据,这是早教行业教学水平良莠不齐的主要因素之一。”安娜表示。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由于近年来早教机构的过度膨胀和相应标准缺失,各类早教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导致早教市场出现混乱局面,让消费者无所适从。由于目前尚无对早教机构教师资格、教材、教具、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相关标准,早教产品的科学性、专业性及安全性都无法得到保障。

问题亟待解决

规范市场,首先需要专业认定、规范的培训人员以及培训教程。

为提高早教质量,规范早教市场,中国国际人才开发中心、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会同“八州水教育”联合组织上百名教育界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人员,历时两年研发编撰的《早教人才培训教程》已经通过专家委员会审定和国家权威机构的专业认定,即将出台,这将是中国第一部由国家认定的儿童早教统一培训教程。

中国国际人才中心、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外文局所属新星出版社等机构,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专业科研人员,根据长期对北京、上海、香港、深圳等十余座城市儿童教育机构的监控、考评、分析,集众家之所长,并结合多年从事儿童教育教学研发、教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而创办的“八州水教育”,拥有独立的早教理念和前瞻性,是一所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的专业教育研究培训机构,并将提供承载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权威性早教师专用教材和相关配套书籍、电子材料等。

作为中国首家集“早教师”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儿童早期教育系统开发与服务为一体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教育科研机构,“八州水教育”组织并签约多位海内外长期致力于儿童早期教育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专业团队,针对0~6岁儿童的语言、行为和心理特点,综合研究、系统开发,为0~6岁儿童及其父母和从事早期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专业培训和服务:提供幼儿教育信息、产品研发、针对课程研究设定、以及幼儿园建园指导等专业服务;为中国儿童早期教育行业从业者提供系统、专业、完整的培训框架和科学的培训模式。

“八州水教育”成员多在国内或海外公司从业,拥有丰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熟悉教育产业和早教行业,具有团结合作精神,对公司发展战略、市场营销、流程管理等具有科学规范的系统规划和长期发展愿景。同时,还有一批在业界极具声望的专家学者,为公司发展规划提供远瞻性顾问。

第8篇:早期教育的方法要体现范文

[关键词]电化教育;早期特点;发展逻辑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249-01

一、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发展阶段

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发展的最初阶段是在1932年到1936年期间,这一时期仍处于民国阶段,由当时的教育电影协会提供支持,提出了我国最早的电化教育模式,当时的电化教育并不仅针对于学生,而是对民众进行教育,其内容也以救国、强国等宣传为主。因此可以说这一阶段我国的电化教育是以宣传教育为主。第二阶段则是在1936年到1949年至今,旧时民国政府也正是在1936年时才将这种结合影片的教育方式成为“电化教育”,并且由当时的旧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而民间的各类教育组织也开始逐渐增加,此时的电化教育则是以传播知识、提高民众素质为主的教育方式。第三阶段也就是新中国早期电化教育调整阶段,是党中央在国内完全解放后对旧政府的电化教育机构进行的重新调整,并由文化部对各类教育类幻灯片和电影尽心管理,也是现代电化教育的前身阶段。

二、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特点

(一)诞生于对抗当中

我国的电化教育与美国相比,其最大的差异就是该教学理念是由美国提出并首个用于实践的,因此在美国国内电化教育拥有者极深厚的技术基础,民众的接受程度也普遍较高。而我国在施行早期电化教育时却困难重重,因为这与国内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矛盾。首先,民国时期美国对于我国政治的干涉行为较强,西方列强和日本殖民者均妄图通过文化入侵的方式来同化中国,因此电化教育在早期施行阶段被视为“崇洋”的行为,很多传统教育者并不看好这一教学方法[1]。其次,电化教育实际上是由我国早期留学生引入国内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的用意在于强化民众素质,进而抵制西方的文化侵略,但这种做法与清政府时期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类似,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二)发展动力与救亡图存相依

在20世纪初期,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转型时代,封建王朝的统治和军阀混战刚刚结束,国内民生和经济发展均处于颓败状态。当时国内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为我国总结了五大内患,分别是穷、弱、愚、私、乱。而正是基于这种民族存亡的危险时期,部分留学海外的有识之士开始利用教育来改变国运。在当时,电影是宣传教育的主要工具,其教育影响力远远超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当时的很多电影也有着“七分思、三分乐”的说法,也就使其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电化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救亡图存的大教育背景影响下,早期的电化教育的内容也均是启发民智、自强不息等主题的,并且从最早的默片到有声电影,从静态到动态电影均是由早期的电化教育所推动的。

(三)注重教育规模和效果

时至今日电化教育的核心特点也是提升教育中的教学效率,这一教学效率可以从个人和整体两个方面来讲。其中针对个人素质教育时,电化教育能够提升个人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并且将这种知识深化为个人素质;而在对大众进行宣传教育时,电化教育则能够扩大影响范围,并且能够使一个地区内的民众获得相同的教育,以提升地区群众的凝聚力,进一步提升了当时我国国力的改善和民众意识的觉醒[2]。

三、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发展逻辑

发展逻辑也就是一项事物在历史当中的发展规律,在研究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发展逻辑时应该从教育技术发展的深层次进行研究,进而实现对电化技术发展逻辑的了解。

媒体技术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记录人的意识和行为,是人类发展当中记录各类事件的重要工具。教育工作本身则是人类知识的延续和发展,其生产和受益的对象均是思维复杂程度较高的人类自身,也就要求各类媒体技术以工具行为介入到教育工作中时,其必须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在早期的电化教育当中,媒体技术是作用于教育,提升教学效率,满足被教育者需求为目的进行发展。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凸显了媒体技术“工具”的逻辑性,也就将其称为教育工具论。

在明确了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后,就可以进一步了解电化教育发展的逻辑。我国早期的电化教育发展逻辑就是以工具论作为起始,逐渐向媒体改造论发展。随着现代的电影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化教育的发展逻辑也必然不会仅被局限于强国、救国,而是向着更好地启发民智、完善学术理论、提高教学效率等方向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其必然会继续扩大受教育者的覆盖面,并打破传统“师生”角色的界限,并且弱化教育的空间性和时间性,进一步促进国内教育工作的发展。

结语:

我国早期电化教育诞生于动荡的时期,其发展特点与救亡图存、启发民智等有着密切的关联。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内环境发展稳定,电化教育也必将向着更加高效、更加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滢.蔡元培: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推动者[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02):5-12.

[2] 徐红彩.中国近代社会教育视野中的早期电化教育发展历程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2(11):115-120.

[3] 杨登峰.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历史研究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2):12-13.

第9篇:早期教育的方法要体现范文

在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研究发现:创设有效的阅读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前提,采取多样化的师幼互动方式、引导幼儿提问、教师善于倾听、开展新颖多样的早期阅读活动、家园合作等途径是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有效教育策略。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阅读材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尊重幼儿的想法与创造,支持幼儿富有个性的表达,是指导和评价幼儿创新思维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早期阅读 创新 思维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1.时展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关于语言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也强调“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当今社会,人类已走进了21世纪,这是一个创新的世纪,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知识信息时代。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即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人。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开始萌芽的时期,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开展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正是顺应了时展的要求,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课程改革的呼唤。

当前,围绕《纲要》精神,广大幼教工作者正在大力着手教改工作。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幼教改革强调活动中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给予幼儿自由探索、尽兴表达的机会;倡导以幼儿为主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强调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行为,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主动学习;重视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共促幼儿健康成长……在如火如荼的教改大潮中,“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开展,应该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3.我园早期阅读活动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园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注重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掌握,注重口语能力的培养,即以背诵诗歌、复述故事为主,忽视了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因此,开展“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课题,对于探索培养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提高幼儿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

1.早期阅读:一般是指0~6岁学前幼儿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和成人形象的读讲,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内容的活动过程,它是一个融观察、记忆、思维、表达等多种认识于一体的综合过程。本课题的“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园中,按照《纲要》精神,引导幼儿与环境充分互动,呈现多元的文学作品,提供有趣、感性的学习素材,开展情境表演故事、自编自画故事书、接龙游戏、听录音讲述等多种形式的早期阅读活动,培养早期阅读能力。

2.创新思维:它是相对于传统思维而言。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为解决某个问题,自觉地、能动地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新颖而有效的方案的思维过程。爱因斯坦说:“创新思维只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而且能清楚地勾画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本课题的“创新思维”是指幼儿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根据《纲要》的要求,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主动思考能力、想象力等方面。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建构有利于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建构论认为,认知发展系源于幼儿对环境的探究,经由个体与环境互动后扩展其认知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幼儿受个人兴趣爱好、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受自身原有经验、思维方式等制约,在对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以幼儿为主体,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富有探索互动的情境,适时给予支持、鼓励,容易被幼儿所接受,激发创新灵感,发展创新思维,进而促进创新素质的形成。

2.多元智能理论:20世纪后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具有的智能应更加统观,涵盖的面应更为多元。他将人类的智能归为八项,即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空间智能、博物学家智能。其中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言语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给幼儿教育者的启示是:教育旨在提供幼儿多元及整合的学习机会与刺激,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让幼儿的多种潜能得到有效激发和培养,真正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探索出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和符合幼儿学习规律特点的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内容。

2.大大提高幼儿创新思维能力,增强自信,全面落实幼儿素质教育。

3.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更新教育理念。

4.形成我园的办园特色,提高我园的办园水平。

(二)研究内容

1.建构具有本园特色的早期阅读课程体系。着重进行早期阅读内容的选择、早期阅读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2.早期阅读活动中如何有效提高幼儿创新思维。积极创设良好的早期阅读环境;倡导师幼互动;一日活动中渗透早期阅读活动;推行家园共育,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

3.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创建学习型基层组织;搭建教学观摩平台;开展教学比武;组织参观、培训学习;开展园本教研。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强化理论学习。

课题主持人组织课题组教师以集中学习、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学习《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早期教育》《学前教育研究》《幼儿教学研究》等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早期阅读活动方面的论文近100多篇,推荐教育理论专著有《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给教师的建议》《环境启蒙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师幼互动行为研究》《创新教育》《创新学习与教学设计》、《教育新理念》《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论》《学习策略研究》《幼儿园语言教育》《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语言教育》等10余部。要求每位教师精读2-5本教育专著,每学期写1万字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在每周教研活动中开展十分钟的读书交流活动,并且每学期末,在全园开展“读书笔记”评比活动。

2.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创设有利于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阅读环境。

(1)营造自由、宽松、平等的精神环境,尽量为幼儿提供实间、机会,让他们自由地选择交流对象、内容、地点,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激发幼儿阅读后的想象与创新意识。

(2)各班级布置图文并茂的阅读区,如“小小阅读区”“快乐书吧”等,把图书放置在安全、宁静、明亮的地方,并张贴许多幼儿喜爱的照片、图画等,让幼儿感受文字、画面等阅读材料无所不在,并不由自主地去看看、想想、说说,并且适时更换环境内容,更多地吸引幼儿去观察与思考。

(3)设置多元化的阅读后表达区。在表达区里提供丰富的材料,如表演道具、图片、绘画纸、笔等,当幼儿读到兴奋处可以选择道具与同伴再现故事情节或创造性表现故事情节,也可以拿起笔、纸绘画阅读后的联想,充分发挥幼儿创造力、想象力。

3.专家引领,参观培训。

近日,幼教专家谈亦文副教授来邵阳做专题讲座;以及市教科所综合科主任赵健军先后2次来园,对课题研究进行现场指导点拨;我们特邀南京凤凰康轩教学研究部的曹焱娟讲师在我园做了专题讲座――“做探索观念的幼儿教师育主动学习的幼儿”;

为使培训学习活动收到实效,外出学习的教师都会将学习的心得体会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并执教优秀案例让大家观摩学习,力求达到拓展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效果。

4.搭建教学观摩平台。

我园还组织了全园青年教师语言教育教学比武,有15位教师参加,全体教师观摩了比武活动;在资江学校观摩了南京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全体教师观摩了周丽亚老师执教的阅读活动《家》;陆续开展了阅读活动的观摩;并就科学领域的教育教学组织了园内观摩。同时,以播放DVD光盘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方式,让大家观摩学习,收到良好效果。

5.推行园本教研。

“教育改革,教师是关键。”而园本教研是幼儿园教师学习、成长的重要阵地。通过园本教研来为教师提供成长平台,让教师成长于学习之中,发展于工作中之中。

我园以轮流主持、互动研讨、专题辨析等多种形式,通过互动游戏(集体体验)明确研讨主题,集体研讨,围绕课例展开对话,归纳总结,理论提升等几个研讨环节,让教师与理论对话、教师与教师对话,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后开展了《如何营造支持幼儿创新思维发展的早期阅读环境》《早期阅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策略》《听说游戏的组织方法与策略》《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策略》《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家园共育》等内容丰富的园本教研活动。

我园开展园本教研的宗旨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力求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能人人参与、主动讨论,发扬每一位教师的主人翁态度,让大家有更多的机会投入到教研的讨论和互动中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6.一日活动之中渗透早期阅读。

(1)有计划地开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较为集中的阅读经验活动,(大小图书阅读活动、听赏、排图活动、自编图画故事书活动等),帮助幼儿多角度、多方位地获得阅读经验,培养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2)一日生活中,坚持每天20分钟晨读,采取“欣赏――跟读――朗读――评价”的模式,在幼儿朗读时,教师时常让幼儿比一比,看谁读得对,读得有感情,这样一来既发展了幼儿的阅读能力,又提高幼儿的鉴赏朗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在集体面前敢想、敢说、会说、愿说。

(3)在自由活动中,鼓励幼儿在图书角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图书,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阅读方式(独立阅读,结伴阅读等)。

(4)在语言区角放置画笔,引导幼儿在仿编诗歌、续编故事的基础上,用图画的形式表现,逐步引导幼儿由欣赏――跟读――仿编到创新的过程,孩子们自己制作的图书放在图书角,充分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满足了他们的欲望,也逐步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5)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根据所见所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成长故事讲述、旅游趣闻讲述、漫画讲述等),通过感受与体验,积累阅读经验。

7.倡导家园共育。

在家园联系栏中设“早期阅读”专栏,在这个栏目里张贴大量有关早期阅读的文章,宣传早期阅读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介绍家庭早期阅读的指导方法,并交流部分家长的亲子阅读经验,推荐一些适宜家长和幼儿阅读的书籍。如《让孩子爱上读书的N个理由》《说来听听》《朗读手册》等家庭早期阅读指导书籍,向家长宣传早期阅读的观念、方法,给家长切实有效的指导;教师把幼儿园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及亲子活动建议写在周计划上,让家长把孩子在家中的阅读情况反馈上来,共同帮助幼儿提高阅读能力;在家长会上通过亲子趣味游戏、阅读活动展示等形式向家长介绍班级开展阅读活动的主要情况,引导家长有目的地观看阅读活动,捕捉发现自己孩子思维的闪光点,将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意识、方法转化给家长,使之体会到幼儿的生活中处处有创新思维培养的契机,共同分享孩子成长的喜悦。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认真学习国内外早期阅读方面的研究理论、现状、发展趋势、方法等,积累相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行动研究法。

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观察他们在阅读活动中的表现,观察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行为、教育机智等,积累研究的具体素材,并在实施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3.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分析积累的资料,归纳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行理性思考,形成研究报告。

四、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实践研究,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对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方法与途径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

(一)探索出符合本园实际和幼儿认知水平的早期阅读创新思维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课题组在确定目标前,首先,对我园教师在早期阅读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及幼儿的创新思维发展状况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语言教育的要求,确定了我园培养在幼儿早期教育活动培养创新思维的研究目标,并围绕目标展开研究、探索出符合幼儿学习特点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A.教学模式

1.采取多样化的师幼互动方式,培养幼儿创新思维。

(1)支持式互动――激活感知,积累经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创新思维离不开想象,唤起丰富的想象在幼儿创新思维活动中至关重要。幼儿的想象力越丰富,对阅读的理解就越有创见,而想象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幼儿对阅读内容、知识背景越熟悉,与他的生活经历越密切,他的理解速度就越快,理解内涵就越深,想象思维也就越活跃。因此,我们尝试在早期阅读活动帮助幼儿建构阅读经验。在建构过程中,幼儿随着认知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发展,对阅读的内容会引发更深入的思考与连结。进而建立自己的知识层次。如:在开展阅读活动“亲亲晚安”前,教师与幼儿通过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谈话,激活了幼儿的感知。当孩子对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与认识时,教师出示图书,孩子的想象思维与创新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孩子们理解体验作品并迁移作品经验,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与体验创编出了优美的儿歌诗句:“爷爷,亲亲晚安;奶奶,亲亲晚安;星光从窗户外溜进来,痒痒的,像爷爷的头发;星光从窗户外溜进来,暖暖的,像奶奶的怀抱,星星也想跟宝宝亲亲晚安”。(附原诗歌:爸爸,亲亲晚安;妈妈,亲亲晚安;月光从窗户外溜进来,痒痒的,像爸爸的胡子;月光从窗户外溜进来,暖暖的,像妈妈的嘴唇;月亮也想跟宝宝亲亲晚安。)

通过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不仅促进了幼儿的想象力,也为幼儿创新思维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

(2)诱导式互动――分析点拔,循序渐进。

观察是智慧的窗口,是创造的基础,观察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由于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阅读时目光常常被图书中生动形象或自己感兴趣的画面所吸引,注意出现跳跃性的特点,思维过程呈现一种无序状态,影响阅读的理解。为此,在阅读活动中,教师经常性提醒幼儿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有顺序地阅读,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让幼儿对各种角色的表情、动作及角色间的关系进行仔细观察、分析和判断。再如受经验、思维的局限,幼儿准确识图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根据幼儿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对于一页单幅图重在引导幼儿抓住画面的整体特征,进行细心观察;而一页多幅图,重在引导幼儿从整体上感知,了解图与图之间的联系。通过观察,激发幼儿的想象,丰富幼儿对内容的理解,并用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出来。

(3)合作式互动――拓展空间,自由创造。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利用阅读材料创设有关的环境,设计有关的题材,运用有效的引导方法,积极参与幼儿的创作,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帮助幼儿创造性地开展制作阅读小书或绘制自编儿歌图画书活动。通过“编编、画画、记记”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放飞幼儿想象和创造的翅膀,表达对阅读作品的心得与感受。阅读自己制作的图书,幼儿备感亲切,既提高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体验到创造性活动的快乐。

表演、迁移作品,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一种活动。因此,幼儿在阅读之后,我们注重引导幼儿不受阅读材料上文字、画面的束缚,通过“看看、说说、演演”的方式,展开想象翅膀,进行富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表现,努力打开幼儿阅读的思维通道,如:在阅读活动《给大象穿裤子》中,为了更好得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教师先让幼儿看图书,在理解图书的基础上尝试表演故事的内容,表演完以后再进行讨论:“小动物们给大象穿了什么样的裤子?如果你给大象穿裤子,你想给它穿什么裤子?为什么呢?”孩子们都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纷纷阐述自己的原因,在孩子们看看、讲讲、演演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能力,又激起幼儿创新的积极性,让幼儿时时都有成功的喜悦。

2.注重教师的倾听、幼儿的提问,促进幼儿创新思维发展。

教师的倾听具有亲和力,可以增强幼儿在阅读活动中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因此,在阅读中,教师还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幼儿,仔细倾听,善于倾听,及时抓住幼儿思维的闪光点,适时进行肯定(“你讲得真好听”)、赞赏(“你真会动脑筋,讲的和别人不一样”)、激励(“你进步真快,编的儿歌越来越好听,继续努力吧”)、鼓励(“想一想,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奖励(五角星、苹果娃娃等小贴画),这样幼儿在阅读活动中的主动性、创新性得到了培养和体现。

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探索和创造的源泉。幼儿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有效地开发幼儿创造思维的潜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在阅读活动中,要鼓励幼儿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多想、多思、多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例如在《糖果雨》阅读活动中,教师问:“你们还有哪里听不清楚、看不明白的吗?”幼儿提出:“天上为什么会下糖果雨呢?糖果雨以后还会再下吗……”在《给大怪龙洗澡》阅读活动中,幼儿提出“大怪龙那么可怕,灰灰鼠和黑黑鼠不怕吗?大怪龙为什么要和它们交朋友”等等一些源于故事又超出原本故事内容的问题。幼儿在阅读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无不渗透着培养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做法。可见,早期阅读活动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培养、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机会。

B.有效的教学方法

1.绘画创编法。

通过绘画、纸工、泥工等美术手段,让幼儿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然后让幼儿自由结伴互相交流。幼儿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大胆出笔,你一言,我一语,积极性高,想象丰富,能创编出许多成人意想不到的有趣情节。如诗歌教学《味道》,让幼儿根据“××酸酸的,××也酸酸的”的句式创编出不同的诗句,幼儿运用绘画的方式创编出了“草莓酸酸的,挨骂后泪水也酸酸的;西瓜甜甜的,爸爸的拥抱也甜甜的。”

2.续编故事法。

根据原有的故事情节发挥想象,把故事继续编下去,为主人公创造出新的生活情景、不同的结局。如讲述活动《战胜大老虎》中,教师提问:如果大老虎下次再来,你们认为小动物会怎样对付大老虎,结果又会怎样呢?如此引导幼儿续编故事,增强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3.表演法。

让幼儿用肢体动作和分角色表演把阅读的内容创造性地表现出来,能提高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和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表演能力。如讲述活动《战胜大老虎》中幼儿用石头砸老虎、用树枝抽老虎的动作,表现了小动物勇敢的品质。

4.游戏多变法。

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一些好玩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自主地获得知识,加深理解。将一个游戏灵活多变地开展,幼儿在变化式的游戏中会产生出不同的想法。当然,游戏的设计应合理有效,结合阅读内容开展。如阅读活动《许愿小仙女》,教师开始设计了“我是小仙女”的游戏,每个幼儿手持魔法棒自由选择教室里的某一物品或某一个人,帮助其实现愿望,这个愿望由幼儿自己设想。接着,教师让游戏变成 “我的愿望”,幼儿变换角色进行游戏,各自对小仙女说出自己的愿望。孩子们在变化着的游戏中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感受,他们说出来的想法也是不同的。

(二)给孩子们提供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学习规律特点的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内容

对幼儿来说,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阅读内容是激发幼儿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根据了幼儿年龄特点、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生动的阅读内容更注重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书本阅读,还有丰富多彩的音像材料、多媒体读物。同时提供题材文体多样化:如有关儿童生活、科学知识、环境问题以及亲情、友谊、历险等多方面的内容;儿歌、童谣、故事、传记、散文、知识性图书都成为孩子们的阅读内容。通过多元化的、符合幼儿特点的阅读内容,有效地培养了幼儿阅读兴趣及创新思维。

(三)通过研究活动,全面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素质教育

1.幼儿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在教师组织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所创设的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体现的尊重幼儿、信任幼儿的教育理念,采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们充满自信、充满快乐,不仅促进了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语言表达力、创造力,更加培养了幼儿健康开朗的个性。

研究组成员通过孩子活动前后的对比观察、分析,教师与家长一致反映,自从开展活动之后,幼儿的个性变得开朗活泼了,愿意与成人、同伴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主动、自信、没有胆怯、与教师的关系特别亲密,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喜欢并善于观察、探究,愿意去发现、去想象、去表达,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幼儿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幼儿全面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

2.我园制作出了一本幼儿创编的儿歌集。

经过研究活动,我们收集了大批幼儿自创诗歌、散文,幼儿的作品凝聚了孩子的智慧与创新,也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与汗水,这本手册内容生动形象,充满着童趣、充满着爱,是孩子创新的结晶,它让教师与孩子共同体验了创编的快乐。

(四)促进了我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探讨,我园教师特别是研究组成员自觉学习幼儿教育科学理论,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集中研讨一些教育现象和问题,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水平显著提高,表现为:

1.教师的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以幼儿为本,研究幼儿、尊重幼儿,教育内容的选择、目标的制定、活动的设计、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实施都能考虑幼儿的需要和认知水平,特别注意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角色。教育过程中,注重引导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注重幼儿想象力,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培养。

2.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显著提高。

研究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自觉撰写教育反思、活动实录,积极参加学习研究教育理论,教师的写作水平有明显的提升。近年,我园都写出了一批有一定水平的研究论文,一改研究前教师一提起论文就头痛的局面,提炼出了“优化环境、尊重兴趣、贴近生活、积极互动、创新整合”的早期阅读教学原则。

五、主要研究成果

(一)出台了一批优秀早期阅读及其他学科的优秀案例、撰写出了一批优秀论文

1.优秀案例。

卿茜老师组织的早期阅读活动《难驯服的马》在2009年省婴、幼、特教优秀语言教育活动比赛中荣获省一等奖;彭小婧、李莉老师组织的科学活动《统计各种水果》、《认识风》在2010年省婴、幼特教优秀科学教育比赛中分别获省二、三等奖。

下列语言活动获市级奖励,并在全市观摩交流:大班语言活动――诗歌《春天在哪里》、大班早期阅读活动――《月亮像什么》、大班语言活动――故事《快乐的口袋》、大班故事活动――《蜗牛城的故事》、中班语言活动――《快睡吧,小田鼠》、小班语言活动――《小手小手拍一拍》、中班阅读活动――《数一数》、大班阅读活动――诗歌《快乐》、大班阅读活动――《数花灯》、大班阅读活动――《鳄鱼怕怕 牙齿怕怕》、早期阅读活动――《小螃蟹找工作》、中班语言活动――散文《家》。

2.优秀论文。

教师论文《让幼儿音乐教育“情趣”化》《规范语言 重在创设环境 乐在交流之中》获省一等奖,《谈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谈网络与幼儿教育》获省二等奖,《浅谈蒙氏阅读的好处》获省三等奖,《让爱在音乐活动中悄然升华》《让美术成为孩子的乐趣》《艺术教育活动与其他领域整合的点滴思考》《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策略》《浅谈幼儿园如何创设有效的早期阅读环境》获市一等奖,《如何让孩子畅所欲言》《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一日生活中的语言教育》《谈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我对教研工作的新思考与新实践》荣获市二等奖,《融入爱心点滴谈》《幼儿挑食的成因与矫正》《浅谈孩子在快乐中学数学》获市三等奖。

(二)“书香”充满了园所,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鼓励幼儿阅读,也提倡教师阅读,结合教师现状,实行了三个通过:通过为教师订阅报刊、书籍创造阅读条件;通过“读书品文”“好书推荐”等促使教师去看书;通过阅读心得交流、教学反思撰写、活动组织、案例式研讨让教师体会阅读带来的益处,逐渐在园内形成一种“书香”氛围。同时,“书香”也浓厚了我园的教研氛围,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组的培训、园本教研和交流活动,并在学习――实践――研讨――再学习――再实践――再研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形成了我园的办园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一年半的研究,早期阅读已成为我园办园特色,受到了上级部门及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在每期的早期阅读活动汇报中,孩子们的表现让家长们十分开心。在每次的家长问卷调查中全园家长的满意率达到了97%以上,早期阅读在我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社会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要求入园的孩子络绎不绝。

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在课题探索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现提出与同行共同探讨、共同思考。

1.在课题探索中,我们的教师一方面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设计活动,另一方面又会有意无意地忽视幼儿的创造“火花”,从而产生“中国式的创新能力培养”――为创造而创造,为结果而创造。

2.在创新过程中,当幼儿的一些思考与成人经验相违背时,(即幼儿的思维和想法不符常规),教师有时会被幼儿的这些“奇思妙想”弄得束手无策,还缺乏一些机智的、灵活的应对能力,老师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3.家庭是幼儿最重要的生活场所,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如何使家长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创新教育活动中去,帮助幼儿积累一定的知识结构,掌握一定的创新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在创新教育上和幼儿园形成合力这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4.在早期阅读中,教师没有有效地开展游戏阅读活动,制约了早期阅读中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