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通中小学教育范文

普通中小学教育精选(九篇)

普通中小学教育

第1篇:普通中小学教育范文

为贯彻落实XX市委、市政府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做好我市普通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根据《XX市普通中小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立足我市疫情防控工作实际,切实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市县统筹组织、学校具体实施、班级全程管理、家庭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通过电视频道、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在全市普通中小学全面实施线上教育教学工作。

二、实施时间

自2020年3月2日起至学生到校正式开学前止。

三、实施形式

(一)电视频道直播与网络教学互动互补

根据XX市统一的各学段、各年级、各学科教学进度及每周课程安排情况,XX市每天定时播放课程教学,学生主要以收看电视直播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通过网络点播的方式学习(XX市教育局将拟定“在线教育教学收看指南”提前推送给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

各校可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基础上,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将电视教学、网络教学与微课教学等有机结合,将网络优秀教学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有机结合,实现电视直播与网络

教学互动互补。

(二)录播教师授课与任课教师辅导同步

全市统一线上教育教学期间,采用录播教师统一授课与本校任课教师网上辅导相结合的“双师课堂”方式同步教学。在播放教学视频的同时,班级任课教师要同步听课,课后根据班级学生学情,对需要补充的内容及时通过钉钉、QQ、微信群、教师个人空间、班级空间、电话等通讯手段对学生进行辅导,并做好线上答疑、作业布置批改和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等工作。

(三)线上教学与线下自学结合

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发挥班级、学生学习小组的管理沟通作用,督促学生提前预习、按时听课、及时完成作业等,养成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习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传授与身心健康并举

坚持“五育并举”,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运动习惯,确保学生在适度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疫情防控知识,提高健康防护意识和能力。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引导,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科学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锻炼、自主劳动、自主探究,实现自主成长。

四、实施要求

(一)加强领导,分级负责。

按照“市县统筹组织、学校具体实施”的原则,推进在线教育教学。XX市教育局、文旅体局、经信局及有线电视、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领导下,加强对疫情防控期间普通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电视频道能满足各学段学生的学习需要,确保网络运行畅通,保障教育教学顺利开展,引导规范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市教育局成立线上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地在线教育教学实施方案,组织辖区所有普通中小学在线教育教学活动,协调本地师资和专业技术人员力量,资源共享,整体推进;统筹做好线上线下教学管理工作,指导学校认真研究和制订在线教育教学计划及疫情解除后返校教育教学工作方案。学校是在线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学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学校要“一校一案”制定在线教育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本校学生的在线学习。正常开学后,学校要及时精准分析学情,对学生居家线上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对学习质量进行诊断评估,根据学情调整新学期教育教学计划,及时查缺补漏,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以及因故没有参加线上学习的学生,要在返校后实施个别辅导。

(二)精心谋划,认真实施。

各校从即日起再次对本校学生开展线上教学的智能设备、网络运营情况等硬件条件进行精准摸底清查,确保学生有途径接受在线教育教学。要发挥年级组、班主任的作用,提前将电子教材、教学计划、课程表推送给每一位学生及家长。加强对教师、学生、家长在线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指导,并认真做好各学习时段教师对学生进行在线辅导答疑和学习情况的管理督促,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提高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实效。班级要结合学生健康监测、控辍保学等工作建立班级工作日志。学校要主动公布线上学习咨询热线,及时听取学生、家长意见建议,回应社会关切。要建立激励机制,将线上教学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三)家校共育,协同推进。

各校要加强家校沟通,引导家长合理的线上教育教学效果预期。指导学生、家长提前熟悉掌握线上学习方法,点对点解决技术操作问题,帮助学生顺利进入课程学习。指导、支持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和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尽可能让孩子随班级同步学习,帮助孩子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安排制定并落实个人学习与生活计划,要督促孩子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严控电子游戏和上网时间,保护视力健康。要引导孩子科学文明用网,确保网络学习空间清朗、纯净,传播正能量。

(四)统筹兼顾,分类施策。

义务教育阶段一至八年级、普通高中一、二年级的线上教学根据XX市统一的教学进度及课程安排,以组织收看省教育厅统一录制的各学科教学视频为主,九年级和高三年级可继续通过原有行之有效的线上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各类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和复习迎考工作。3

月上旬开始,XX市将推出部分正高级教师、特教教师、学科带头人录制的高三专题复习课。对确因特殊原因无法通过电视或网络参与在线学习的学生,要一人一案,精准施策,确保教育教学全覆盖、无遗漏。要特别关注防疫阻击战一线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困难家庭子女及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帮扶落实工作,力争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五)规范行为,严明纪律。

要严格控制线上教学时间。小学一、二年级每天线上学习时间不超过60分钟,每次连续学习时间不超过20分钟;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每天线上学习时间不超过80分钟,每次连续学习时间不超过20分钟;初中七、八年级每天线上学习时间不超过150分钟,每次连续学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高一、二年级每天线上学习时间不超过180分钟,每次连续学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要增加课间休息次数、延长课间休息时间,注意用眼健康。要严格教学进度,严禁超标准、超进度、超难度、超负荷教学。

要严格控制作业量。学校要根据线上学习的实际,科学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布置弹性作业和分层作业。要统筹学生作业量,不得安排过多、过难和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安排书面作业,其他年级作业时间每天不超过半个小时;初中不超过1个小时,高中不超过2个小时,不得强行要求学生家长每天上网“学习打卡”、上传学习视频、打印和批改作业,不得向家长布置作业。

各校推广使用的线上教育资源面向学生全部免费,严禁各类搭车收费行为。建立严格的资源审核机制,不得推送与教育教学无关内容,禁止进行商业宣传和误导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等活动,严禁有害APP进入校园。

第2篇:普通中小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赣南地区 小学教育 普通话 客家方言 教学方法

一、赣南客家方言区小学生普通话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出台,加速了推普工作法制化进程。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也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以及高等院校大学生新闻媒体和广播电视有关从业人员以及国家机关公务员中全面展开,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全社会普通话应用整体水平的提高。

赣南地区地处江西省南部,与广东、福建交界,是指今江西南部现属赣州市管辖的18个县市区,总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10多万,而客家人就有680余万,占总人口的95%以上。赣南是与闽西、粤东相提并论的全国三大客家人聚居地之一,客家话为赣南地区主要方言。客家方言是海外华人使用较多的方言,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与普通话的语言、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赣南地区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对外交流,为打破方言隔阂,推广普通话,营造一种良好的语言环境,显得格外重要和刻不容缓。

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是各级各类学校,标准的普通话也是国家规定的各级各类学校的规范教学用语。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普通话教学更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教学的重中之重。

我国现阶段,小学等级按照城乡地域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市立小学,镇中心小学,村小。三者中,城区小学在日常语文课普通话教育中受方言的影响无疑是最小的,村小普通话教育则相对来说比较令人堪忧。镇中心小学就地域分布而言,地接城区小学和村小,学生在常规教学中接受的是普通话教育,但在日常生活中又难免受到自身家庭、社会其他成员带来的方言影响,他们长期夹在普通话教育和日常方言交流之间。研究镇中心小学普通话教育受方言以及学习心理的影响相对于其他两类小学而言更有价值。本文以赣州蟠龙中心小学2012年入校的一年级三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一次家校普通话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现列表如下:

如表格所示,在蟠龙中心小学低年级段的185名学生中,家校均使用普通话的学生共有168人,占九成。没有家校均不使用普通话的情况。统计数据还是比较乐观的,但实际接触学生的日常用语就会发现,他们虽然都说普通话,但和标准的普通话相比,“客家味”十足,当地人把它称为“赣普话”。

二、赣南地区小学生普通话的常见问题

(一)声母中平舌音和翘舌音混用

客家方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只有平舌音而没有翘舌音。在日常语言表达中,学生易将“知识”(zhī shī)读作(zī sī),将“少年”(shào nián)读作(sào nián)。还有些学生干脆两类声母混用。

(二)声母中没有r音,一般用l代替。

普通话里的r和l两个声母,在赣南方言中只能读出l音,r音则被l音取代。例如:将“柔软”(róu ruǎn)读作(lóu luǎn)”。

(三)鼻韵母中只有前鼻韵母

赣南地区方言中,习惯将ang、eng、ing都读成前鼻韵母an、en、in。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常将长征(zhēng)读成长针(zhēn),将影(yǐng)子,错读为引(yǐn)子。

(四)韵母eng、ong不分

eng、ong不分的现象突出表现在唇齿音f和韵母eng的搭配上。学生常将“风(fēng)”念成(fōng)。由于低年级学生还不能理解唇齿音f无法和韵母ong相拼的规律,因此此类问题时常出现。

三、赣南地区小学普通话教学的对策

赣南地处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在普通话教育方面长期与沿海发达城市有相当大的差距:教师专业素质仍有待提高,教育教学资源仍旧十分欠缺,家庭干扰过大。这些都成为赣南地区普通话教学工作的阻碍。

针对推普和普通话正音工作,笔者认为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大力推广《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但现今由于英语学习的低龄化趋势越发明显,很多孩子都按26个字母在英语字母表中的读音去读汉语拼音,这显然是不对的,《方案》是一套汉语普通话的拼写注音工具。当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使用26个拉丁字母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但是,这些字母在不同文字字母表中的名称并不相同。因此小学生正确掌握《方案》尤为重要。

(二)发挥两大主体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和学生

1.教师方面

教会学生说普通话,教师首先自己要会说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情况进行培训。”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

首先,要克服说普通话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农村边远地区的小学教师。有的教师认为与其说不标准的普通话,还不如干脆说家乡话痛快。其实这都是心理障碍。教师要树立语言规范意识,要想到讲普通话是人民教师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

其次,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应达到教学的要求,要创造学习环境,听广播,看电视的时候,跟着主持人学习;和名家朗读的名篇学,在对比中寻找差距。

第三,坚持对所有教师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各教育管理部门要严格坚守教师持证上岗制度,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教师,或代课教师,要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相应等级。

2.学生方面

小学生刚开始系统地学习自己的母语,各种形式的外语学习又铺天盖地而来,导致小学生出现母语与外语混乱的局面。要从小增强小学生的母语意识,提高学生口语表达意愿。还要多组织主题演讲赛、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赛,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当这两大主体充分发挥出其学习普通话的主动性、积极性时,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在小学阶段的语言基础教育的任务,使其形成初步的语言能力,从而为其在更高阶段更深一步地学习普通话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在客家方言地区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中,学生掌握普通话的程度还有待提高,推普工作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有信心、有决心、讲方法、重练习、在学校、家庭、社会的三重努力下,赣南客家方言区的普通话水平定会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四版.

第3篇:普通中小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等师范 专业美术教育 普通美术教育 职业心理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常指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美术教师的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指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深度知识,而不需要具有覆盖美术宽度的知识。“普通美术教育”指普及美术知识和美术文化的教育,也称基础美术教育,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覆盖美术宽度的知识,而不要求其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深度知识。

在当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一些美术教师还存在着“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

一、这种职业心理形成的原因

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从事教师职业的资格要求很高,除了具有专业学历外,还要到师范院校接受师范教育的第二学历的学习,之后才有资格从事教师职业。在我国,教师的培养一般是由师范院校将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合在一起来完成,更为特殊的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由一些名牌高校的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直接担任。从事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也不例外,其主要来源是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接受的是专业美术教育,由于在专业院校没有受过师范教育,不了解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普通美术教育特征,在一些教师的潜意识里只有专业美术教育,普通美术教育却被其忽视。一些教师认为只有多培养几个艺术家,自己的教学成果才能得以体现,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以后的走向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成名成家抱有强烈的愿望,这加剧了一些老师重视专业美术教学的职业心态。由于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师范性缺乏认识或认识上有偏差,造成了师范美术教育中一些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

在“”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小学的美术作为副科而不被重视,普通美术教育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可。所以,在那段时间里的师范美术教育中,普通美术教育被忽视,专业美术教育得到重视,这种职业心理仍遗存在现在的一些高等师范美术教师中。

从美术教育界内部来看,长期以来,专业美术教育条件优于师范美术教育,地位也高于师范美术教育。而从高等师范院校内部来看,其他学科的条件往往优于美术学科。这些原因造成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内部人心浮动,师资不稳。所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专业、学科上竭力效法专业美术,力图培养一些专业能力强的学生,以提高专业或学科的地位。或者,一些教师将成为艺术家作为目标,以提高知名度和在美术界的地位。一些高等师范美术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也是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作用中形成的。

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自身的发展和目的的演变,现阶段的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由原来的师范美术教育分化为专业美术教育和师范美术教育两块,美术教育的重心倾向于国画、油画、艺术设计等专业美术教育。财力、物力和优秀的教师资源都向专业美术教育倾斜,作为普通美术教育之一的师范美术教育常常被轻视或淡化,其规模从整体看不到专业美术教育规模的四分之一。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师范院校的一些美术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职业心理的形成。

二、这种职业心理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在这种职业心理的影响下,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常常把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美术教育等同于专业院校的美术专业教育,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等同于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根本没有注意到两种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走向是完全不同的。直接把专业院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复制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导致师范美术教育偏离了应有的方向,达不到师范美术教育的目的,致使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化,并直接把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嫁接”给了学生。一些学生无法树立从事普通教育的职业观,他们不愿意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即使这些学生别无选择地到了中小学从事美术教育职业,也无法安心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工作,其教学任务不可能按要求完成,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矫正这种职业心理之我见

其一,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要明确师范美术教育和专业美术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学生的工作走向。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任务是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活动,目的是普及美术文化和以审美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以及培养美术文化发展的专业美术人才的后备力量。专业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门的美术创作和科研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是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研究,其目的是创造更先进的美术文化。

其二,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必须认知专业美术和普通美术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普通美术教育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以及专业美术教育的关系及其各自的教育目的,及时把握中小学美术教育目标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脉络。同时,专业美术人才到高等师范院校从事美术教师职业,应对他们进行师范性教育,培训其正确的职业心理和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使他们了解师范美术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强化他们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意识,并对确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行普通美术教育的综合素质培养,在此前提下进行专业美术教育,不能片面地对所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美术的教育。

第4篇:普通中小学教育范文

20*年,全国教育经费为8418.84亿元,比上年的7242.60亿元增长16.24%。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为5161.08亿元,比上年的4465.86亿元增长15.57%。

二、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情况

1.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为4665.69亿元,比上年的4027.82亿元增长15.84%。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349.85亿元,比上年的299.45亿元增长16.83%,高于中央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15.42%的增长幅度。

2.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

20*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327.24元,比上年的1129.11元增长17.55%。其中,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204.88元,比上年的1013.80元增长18.85%。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山西省(33.41%)。

(2)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498.25元,比上年的1246.07元增长20.24%。其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314.64元,比上年的1073.68元增长22.44%。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湖南省(33.99%)。

(3)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959.24元,比上年的1758.63元增长11.41%。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34.12%)。

(4)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980.54元,比上年的1842.58元增长7.49%。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5.27%)。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5375.94元,比上年的5552.50元下降3.18%。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1.70%)。

3.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

20*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66.52元,比上年的116.51元增长42.92%。其中,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42.25元,比上年的95.13元增长49.53%。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海南省(448.10%)。

(2)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32.88元,比上年的164.55元增长41.53%。其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92.75元,比上年的125.52元增长53.56%。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海南省(261.10%)。

(3)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363.54元,比上年的290.31元增长25.22%。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海南省(127.64%)。

(4)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336.66元,比上年的267.70元增长25.76%。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38.06%)。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237.57元,比上年的2298.41元下降2.65%。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73.83%)。

三、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情况

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20*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33930.28亿元(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比例为14.58%,比上年14.90%下降了0.32个百分点。从全国情况看,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四、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情况

第5篇:普通中小学教育范文

  

农村基础教育在我市全面建设开放南充、和谐南充,积极构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证;是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推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实现南充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的必然要求,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影响深远的大事。 

  

一、农村教育面临的形势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推进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市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是我市农村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面对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构建开放、和谐新南充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统筹城乡、富县强区、兴市裕民战略整体推进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南充市农村教育既赢得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着崭新的挑战。 

  

1.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制约农村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南充市属农业大市,县域经济不发达,地方财政匮乏,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总量严重不足,中央、省、市、县、乡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严重失衡。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义务教育体制严重扭曲。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的施行,农村义务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被取消,农村教师工资难以按时足额发放;学校危房资金缺口大,不能及时维修改造;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过紧,正常运转困难;“普九”花明年的钱,办今年的事,欠债太多,无法偿还;农村中小学编制偏紧,工学矛盾十分突出。 

  

2.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现象突出。长期以来,南充市教育资源紧缺,城乡经济差异较大,教育投入不均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差距不断拉大,教育机会的不平衡问题非常严重。部分适龄儿童、少年失去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和享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农村弱势群体更为悲衰。校际的巨大落差,教育市场的无序竞争,择校选班收费应运而生,挖生源挖教师,农村薄弱学校骨干教师大量流失,义务教育质量整体下降,硬件软件建设陷入双重困境。 

  

3.教育布局结构不合理,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落后,难以适应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农民文化素质提高缓慢,农村青年初高中毕业后难以适应农村经济活动,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更是难以入门。农村学生“升学无指望,回乡无技术,致富无窍门”,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滞后,阻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效益农业和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行政推进的农村城镇化,使农村教育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城镇人口不断聚集,乡村小学萎缩,城镇归点办学,城区学校的入学压力不断增大,班级学额大幅膨胀。协调城市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关系,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是目前农村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4.教育发展的模式单一,新农村建设缺乏人才支撑。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办学思想“轻农”,办学模式“离农”,教育结构“脱农”,升学率一直是农村学校的生命线,广大农民更多地关注基础教育的“升学价值”,却很少顾及其“育人价值”和“生活价值”,学校教学以升学为导向,主要围绕必修或必考的课程展开,课程内容与现代科技生产和社会发展,以及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城里人”与“乡下人”的传统身份歧视,相当程度上导致农村辍学现象增加。成千上万现代城市文明“边际人”的涌现,留守农民工子女弱势教育群体产生。农村单一的升学教育,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伴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农村教育服务农村的任务发生了转向,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致富,迫切需要农村教育的哺育和支撑,农村教育不仅要为农村培养适应现代农业产业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育适应未来城市文明建设需要的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 

5.教育信息化程度偏低,农村学习型学校建设步履维艰。信息化的凸现,教育信息化应运而生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短缺,广大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难以配置,信息技术课和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形同虚设,教师没条件参加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现代信息技术无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更是无从谈及,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中小学的转型性变革。随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学习型学校的构建受到广泛重视。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学校不再是“教育工厂”,而是“学习共同体”;教育不再是人类已有知识的“代际遗传品”,而是人类社会更新性的“再生系统”。创建以人为本、结构开放、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持续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农村中小学校任重而道远。 

二、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 

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城乡教育统筹,对于实现南充教育均衡化发展,全面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充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实施和“分级负责,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推行,南充农村教育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面临着诸多新的矛盾。  

 1.中小学学生大幅减少,办学规模萎缩。2005年,南充市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42.90万贫困生得到免费教科书,38.70万贫困生被免除杂费,“两免”资金达9061.30万元。全市新建学生公寓于l0.10万平方米,寄宿学生达到50万人。贫困生资助工作有效开展,市政府《关于资助特困家庭子女入学的通知》得到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  

2005年,南充市小学共有3660所,其中农村教育部门和集体办小学2718所,民办小学630所。全市小学班数共14218个,其中,城市小学班855个,县镇小学班:3770个,农村小学班9593个。城市小学平均班额57人,县城小学平均班额57人,农村小学平均班额35人。  

2005年,南充市小学在校生603158人,其中,城市小学在校生48482人,县镇小学生在校生216047人,农村小学在校生338629人,占全市小学在校生的56%。  

2005年,南充市普通中学共有556所,其中完全中学6l所,高级中学8所,初级中学13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54所,而教育部门和集体办农村普通中学279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2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50所。农村民办普通中学8所,其中初级中学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 

2005年,南充市普通中学共有7448个班,其中初中班5422个,高中班2026个。城市初中班507个,高中班559个;县镇初中班2916个,高中班1420个;农村初中班1999个,高中班47个。 

2005年,南充市初级中学在校学生319414人,其中农村初中在校学生106438人,占全市初级中学在校学生的33%。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32076人,其中农村高中在校生2952人,仅占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的2%。 

2005年,南充市小学生年初报表603158人,年终减少174850人,其中农村小学年初报表338629人,减少117983人(含毕业57440人);农村普通中学年初报表106438人,减少42170人(含毕业33144人);农村普通高中年初报表2952人,减少1343人(含毕业804人)。农村学生减少数量大,办学规模逐渐萎缩。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历达标率偏低。2005年,南充市小学教职工27073人,其中专任教师25259人,代课教师1476人,兼任教师73人。农村小学教职工14362人,其中专任教师13676人,代课教师lo80人,兼任教师36人;县镇小学教职工1029人,其中,专任教师9371人,代课教师387人,兼任教师36人;城市小学教职工2420人,其中,专任教师2212人,代课教师9人,兼任教师1人。2005年,农村小学减少教师25l7人。 

2005年,南充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7.2%,其中,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本科学历170人,专科学历4587人,高中学历8322人,高中以下597人,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占全市小学专任教师的54%,学历达标率为35%,远远低于全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2005年,南充市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3658人,代课教师529人,兼任教师61人。其中,城市普通中学专任教师3340人,代课教师24人,兼任教师69人;县镇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3467人,代课教师314人,兼任教师l7人;农村普通中学专任教师6671人,代课教师191人,兼任教师5人。农村普通中学专任教师仅占全市普通中学专任教师的28%,农村普通中学代课教师占全市普通中学代课教师的36%。

2005年,南充市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69.30%,普通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0.76%。农村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38人,专科学历78人;农村普通初中专任教师研究生毕业5人。本科学历914人,专科学历4718人,高中学历908人,高中以下学历l0人;农村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33%;农村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6%。

3.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学校危房改造任务艰巨。2005年,南充市小学占地面积6104503m,校舍建筑面积2118395m,教学及辅助用房1287037m,行政办公用房130307m,其中农村小学占地面积4092195m、校舍建筑面积1285832m、教学及辅助用房830967m、行政用房67662m,分别占全市小学上述办学条件的67%、6l%、65%和52%。南充市初中上述办学条件面积分别为5612771m、2125060m、880224m、112138m,其’中农村初中上述办学条件面积分别为293184m、1024803m、414121m、45169m,分别占全市上述办学条件的52%、48%、51%和40%。南充市普通高中上述办学条件面积分别为3577656m、1763169m、460268m2、90507m,其中农村普通高中上述办学条件面积分:别为134691m、34963m、8588m、2168m,分别占全市普通高中办学条件面积的4%、2%、2%和2%。 

2005年,南充市小学体育运动场面积达标校87所,其中城市小学l5所,县镇小学49所,农村小学23所,农村小学仅占达标校的26%;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小学校80所,其中城市小学l9所,县镇小学42所,农村小学l9所,占达标校的24%;音乐器械配备达标校75所,其中城市小学20所,县镇小学40所,农村小学l5所,占达标校的20%;建立校园网校69所,其中,城市小学20所,县镇小学36所i农村小学13所,占建网学校的19%。 

2005年,南充市各类学校危房面积156122m,其中普通中学82255m,当年新增333897m,小学67840m,当年新增31867m。城市普通中学危房面积3632m,当年新增69761m;县镇普通中学危房面积43607m,当年新增227604m;农村普通中学危房面积35016m,当年新增36532m。城市小学危房1070m,当年新增7289m;县镇小学危房18029m,当年新增14652m;农村小学危房48741m,当年新增9926m。 

4.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2005年,南充市小学在校生603158人,辍学7742人,辍学率1.30%,其中,城市小学辍学2779人,县镇小学辍学19897人.农村小学辍学30418人,辍学率9%,远远高于全市小学辍学水平。2005年,南充市普通初中在校生319414人,辍学13061人,辍学率4.10%,其中,城市初中辍学175人,县镇初中辍学6177人,农村初中辍学7059人,辍学率为7%,高于全市普通初中辍学水平。 

2005年,南充市农村小学专任教师13676人.其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14人,小学高级职称6054人,小学一级职称5570人,小学二级职称668人,小学三级职称28人,未评职称的小学教师1342人。2005年,南充市农村普通中学专任教师6671人,其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79人,中学一级职称2127人,中学二级职称3656人,中学三级职称47人,未评职称的338人,其中初中未评职称的331人,高中未评职的7人。南充市农村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为44%,农村普通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为1%,高级职务的教师所占比例太低。 

2005年,南充市农村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35%,86%,33%,均低于全市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7.20%、90、70%和69.30%的水平。 

由于政府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资源十分短缺,农村学校发展环境非常恶劣,农村教师队伍高级职称比例学历达标率偏低,骨干教师数量尤其偏少,且很难稳定。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进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使农村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2005年南充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学生”43万人,约占农村学生74.4万人的57%。部级贫困县仪陇县“留守学生”10万人,占62.99%,嘉陵区“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达63%。农村学校教育观念滞后,新的课程改革推行困难,,校本教育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育管理流于形式,很难落到实处。农村教育质量严重滑坡。 

三、农村教育的改革出路 

深化南充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南充市委三届四次全会精神,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进程。 

1.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从传统的“人民教育人民办”,转向“人民教育政府办”,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南充市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创新农村义务教育融资体制,通过校银合作、校企联合办学、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制等融资模式,发挥融资体制在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市场功能,以盘活农村教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区县试行教育券制度,通过农村教育投资体制创新,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农村中小学日常运转所需的公用经费,确保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确保农村贫困学生能够获得政府的助学资助,确保学校图书、仪器等办学条件能够得到基本保障,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培训和扫盲教育的经费投入,使全体农村孩子至少能够享受到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从而使得南充市农村人口素质得到根本性提升。 

2.完善“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县级政府对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教师和校长人事等方面统筹管理的责任,制定符合南充农村实际的义务教育人事制度,建立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实行城市中小学教师“农村服务期制”,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学习进修制”,鼓励更多的教师到农村第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以农村学校为单位,核定教师编制,修改教师编制制度,规范代课教师制度,出台流入地对流出地农村教师流失补偿规则,放宽教师职务评聘制度,努力强化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制度重建,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教育工程”,积极支持乡村优秀骨干教师参评特级教师和入选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并予以政策倾斜。 

3.推进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调整。按照农村教育城镇化,城市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要求,制定农村标准化办学制度,加大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要通过做大做强中心校,引导周围农村学生向中心城镇聚集。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撤并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的村级小学,扩大乡镇中小学办学规模,加快乡镇初中和山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通过结构调整,逐步形成高中在城镇,初中、中心小学在集镇,定点校在相对集中的中心村的新布局。 

第6篇:普通中小学教育范文

为认真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省政府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强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着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把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重要举措。切实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是贯彻党的*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重要举措,是建设创新型省份、培养“创新创业创优”新一代江苏人的基础性工作。各级教育、科技行政部门与科协组织和广大中小学要从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作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领导和规划,集成力量和资源,创新方式和方法,务求普惠广大青少年学生,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效。

二、进一步明确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二)指导思想。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普及与提高并举、普及为主”的原则,突出抓好科普教育、科技活动、队伍建设、资源整合、保障机制等关键环节,努力形成学校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政策保障有力的学校科学教育新格局,着力构建加强青少年学生科学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新江苏奠定坚实的公民素质基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目标任务。“*”期间,全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1.所有中小学新科学课程全部落实,科普教育全面展开,力争使城市和农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比例分别达到85%和70%以上。

2.各类科技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所有中小学都有科技教育的活动基地(场所),基本形成适合中小学生的普及型、系列化的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体系,建成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示范性、高水平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品牌项目、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科学实践活动示范基地。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和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

4.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明显提高,科学创新意识普遍增强,涌现一批具有较好创新素质和潜质的优秀中小学生。

5.家长和社会各有关方面参与学校科学教育的工作机制健全,形成有利于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三、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全面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活动

(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中小学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全省所有中小学开齐开足科学课程(含高中技术课程,下同),提高科学课程的实施水平。切实加强科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按规定开齐上好所有科学实验课并分组安排实验。注重在相关学科中强化和渗透科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掌握科学方法。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中设计安排科学教育专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高度重视学龄前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积极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与实践活动。

(五)广泛开展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各地各校要积极开展以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为内容的科普教育。每年组织“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节”和以科普为主要内容的班团队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节约资源能源、生态文明建设、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专题深入开展科普教育。认真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参加“科普宣传周”和“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普通中学和职业学校普遍开设“科学家(或科技专家)讲座”,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建立“少年科学院”。

(六)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与实践活动。各地各校要坚持因地(校)制宜、重在普及、遵循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科技教育与实践活动。中小学要积极开展科技夏(冬)令营、科学考察、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科学论文评比、科学实验、科学技术信息传播、种植饲养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普遍建立科技社团或科技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具有广泛参与性、较高普及性的科技竞赛活动,重视开展示范性和创新性的科技竞赛,并努力发现具有较好创新素质和潜能的科技创新人才苗子。省每年举办“高中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五门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中小学生科技竞赛”和“职业教育创新大赛”等系列科普竞赛活动,并努力打造省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的科技活动品牌。

(七)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广泛开展科普教育进农村学校系列活动,省有关部门每年组织“快乐科学校园行”、“科技大篷车”和“流动科学宫”等科普进农村学校活动,努力满足农村中小学生的科学知识需求,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各地各校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科教兴农”、“送科技下乡”活动,普遍开展初高中毕业生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一个走向社会的中学毕业生都能掌握一门致富技术。

四、着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中小学科学教育水平

(八)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强科学课程新教师的培养,鼓励并支持师范院校设置科学教育和通用技术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科学教育新师资。要配齐配足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师,满足全面实施新科学课程的需要。强化科学课教师的培训,将科学教育课程教师培训作为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省、市、县分级培训的要求,全面提升科学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加强中小学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期间,全省各中小学(含职业学校)都要配备1名以上的专职或兼职的科技辅导员;三星级以上的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省级优质初中和小学要尽可能配备专职科技辅导员,市、县教育部门和乡镇都要设1名中小学科技总辅导员,负责对所辖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督查等;各级科协要积极组织广大在职和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担任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加强科学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组织大学生和符合条件的社会有关人员担任中小学科学教育志愿者。要在工作、生活、进修、职称评定和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努力稳定、不断提高专职科学课教师队伍和科技辅导员队伍。中小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承担课外科技辅导工作应核定工作量。

(九)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基地建设。强化现有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有条件的地区可建设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专门的科普活动基地。“*”期间,每个市和县(市、区)都要建成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并配有适合中小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备设施(如机器人工作室、科普活动室、计算机室等)。积极鼓励和推进社区、乡镇建设青少年科学活动室,为区域内中小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教育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健全省、市、县(市)的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示范基地命名制度,每两年命名一批省级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示范基地。

(十)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设施和资源建设。切实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全省所有中小学都要建成合格的科学类课程实验室,满足中小学生科学课程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需要。有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建科学工作室,省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都要创造条件建立创新实验室。职业学校要建立技术创新工作室。各中小学都要进一步充实和配备科学实验仪器,特别要重视农村中小学和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合格实验室建设。中小学图书馆藏书必须配备15%以上的科技类书籍。要在各级科技馆建立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机器人、科技模型、未来工程师科学工作室和计算机活动室等。

创建江苏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网站,开发科学教育资源库,充分利用“校校通”网络平台对中小学生实施科学教育。组织编写和推荐一批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满足科学教育需要的科普读物。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有针对性地指导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

(十一)充分利用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各级科技类博物馆、青少年科技场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及其它校外科普教育基地,要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供学生参观和参与科学实验,支持和配合当地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各级科协和所属学会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支持参与中小学科技教育活动。要充分发挥离退休科技人员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电视、电台和报刊杂志等媒体的作用,面向中小学生开设科普专题节目,努力形成良好的科普教育氛围,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五、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合力

(十二)加强对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地教育、科技和科协等部门,要把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负责中小学科普教育的职能部门和人员,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集成相关力量与资源,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形成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合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组织领导、牵头负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职责,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加强指导、积极推进。各中小学校要把科学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特色建设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第7篇:普通中小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教育投资;预算内教育经费j成本分担;生均学费;居民消费支出

中图分类号:G4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1)06-0005-07

自1999年普通高校规模超常发展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投资也在总量和结构上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中,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总结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及其合理性,或许会对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的科学化、促进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有一定的益处。关于我国普通高校投资的文章已经有不少,如武毅英等人的“我国高教投资体制改革的模式探讨”、杨震的“高等教育投入的国际比较与我国高教投资体制改革”、孙海涛等人的“我国高校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彭易的“当前高考报名人数下降现象的人力资本理论分析”等论文都从不同角度对高教(校)投资问题进行过研究。本人对于我国普通高校规模、学费、投资及评价等问题也有过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对普通高校扩招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投资的各种变化进行系统分析的文章仍然较少。

本文将对我国1998-2009年间普通高教投资总量,政府、民间和个人对普通高教的投入比例,生均教育经费及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在部属与地方高校之间、在本科与高职院校之间以及在地区之间的差异等方面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一、普通高校投资总量的变化

1.普通高校投资总量的增长呈现指数变化趋势,增长速度超过普通高校规模的增长

1998年,我国普通高教投资的总量为549.34亿元,2001年超过1100亿元,2004年超过2100亿元,2007年超过3600亿元,2009年达到了4645.01亿元。也就是说,2009年我国普通高教投资总量是1998年普通高校大扩招前的8.46倍。如果对我国普通高教投资的变动曲线进行拟合,可以用指数曲线很好地拟合,如图1所示。

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包括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专科生)规模为413.4万人,2009年达到2285.5万人,增长了4.5倍。显然,我国普通高教投资的增长高于同期普通高教在校生规模的增长。

2普通高校经费占各级教育总投资的比例快速提高

如表1所示,1998年,全国各级教育经费总量为2949亿元,2009年增长到16503亿元。2009年全国各级教育经费总量是1998年的5.6倍。同期我国普通高校总经费的增长速度高于各级教育经费总量的增长速度。因此,普通高校投资总量占全部教育投资总量的比例也从1998年的18.63%提高到2009年的28.15%,其中2005年甚至达到了30.29%。

二、普通高校政府投入的变化

1.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增长幅度小于普通高教总投资,占总投资比例呈下降趋势

如图2、表2所示,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335.07亿元,2009年达到了2191.26亿元,是1998年的6.54倍。这一增长幅度虽然不低,但却远远低于我国普通高教总投资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我国普通高教总投资比例呈下降趋势。1998年,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我国普通高教总投资比例为61%;2005年这一比值跌到谷底,为41.03%;2009年这一比值上升到47.17%。2009年与1998年相比较,减少了13.83个百分点。

2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各级教育预算内经费的比例前两年快速提高,然后持续缓慢下降

如表2所示,1998年,全国各级教育预算内经费总量为1566亿元,2009年增长到11419亿元,是1998年的7.29倍。同期我国普通高校预算内经费的增长速度低于我国各级教育预算内经费总量的增长速度。因此,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各级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总量的比例也从1998年的21.4%减少到2009年的19.19%,但其中1999-2005年都维持在22%-25%之间。

3.普通高校财政性投入的增长速度慢于普通高教总投资的增长速度

1998-2009年,我国普通高教投资来源渠道中,不仅是预算内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降低,其他3个渠道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教育税费、企业办学经费和社会服务收入)占普通高教总投资的比例也呈现减少态势,2009年比1998年分别减少了0.41、0.26和1.7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1998-2009年,4个渠道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速都比普通高教总投资的增速要慢。

三、普通高校民间投资的变化

分析表明,我国民办普通高校举办者投入数量增长,但是其占普通高校总投资比例极小,且呈波动趋势。

如图3所示,1998-2009年,我国民办普通高校举办者投人大幅增长,从1998年的0.1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3.1亿元,增加了33亿元。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占我国普通高教总投资的比例也从1998年的0.02%提高到2009年的0.69%(2004年达到最高,为1.38%),增加了0.67个百分点。虽然如此,民办普通高校举办者的投入都从来没有能达到普通高校总投资的2%。这反映出我国普通高教投资环境不利于民间对于高校的投资。

我国普通高教的社会捐赠经费,1998年为11.46亿元,2009年增长到26.18亿元,增长速度较为缓慢。2009年,社会捐赠经费占我国高教投资的比例为0.56%,与1998年相比减少了1.52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同期其他经费比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快,1998年为106.86亿元,2009年增长到了780,88亿元。其他经费主要指学校的其他收入,包括住宿费等。其他经费占我国高教投资的比例从1998年的19.45%减少到2009年的16.81%,减少了2.64个百分点。

四、普通高校的个人投入--学费的变化

1.普通高校学费总量直线上升,但是学费占普通高校经费总量的比例先上升、再下降

如图4所示,1998-2009年,我国普通高教的学费收入增长较快。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学费为。74.16亿元,不足100亿元。此后,随着普通高校规模的跨越式发展,学费总量一路上升,2009年达1540.35亿元,比1998年增加了1400多亿元,是1998年的20.77倍。

学费占普通高校经费总量的比例,1998年仅为13.5%,2005年达到了最高点37.47%。此后,这一比例

不断下降,2009年为33.16%,比1998年增加了19.66个百分点。

分析表明,1998-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学费的总量是直线上升的,但是学费占普通高校经费总量的比例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波动。

2.普通高校生均学费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比值在逐渐变小

如图5所示,普通高校的生均学费在1998-2005年间一N-~涨,然后波动趋于稳定。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生均学费为1974元,2005年涨至5112元,7年间增长了1.5倍。普通高校生均学费在2006-2007年间逐步下降,但其后又缓步上升,2009年达到了5117元。

如表3所示,在普通高校生均学费上升的时候,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和教育支出也在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00年的4998元提高到,2009年的12265元,增长了近1.5倍;城市居民的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也从670元提高到1473元,增长超过了1倍。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和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也相应发生变化。

数据表明,普通高校的生均学费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值在逐渐变小。2000年,学费与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比值是0.71,到2009年下降到0.42。同期,学费与城市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的比值也从5.3下降到3.47,学费与城市居民教育支出的比值从9.76下降到7.92。普通高校生均学费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值以及普通高校生均学费与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的比值也相应发生变化。

五、普通高校生均经费的变化

1.生均经费增长缓慢,有些年度甚至呈负增长;生均预算内经费的增长更为缓慢

如表4、图6所示,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生均经费为13991元,2009年达到了18647元,增长了33%。但是,1998-2009年间,普通高校生均经费的波动很明显:1998-2000年期间呈上升趋势,2001-2004年间出现下降趋势,2005-2009年再度上升。1998-2009年,随着我国普通高校规模的大幅增长,经费总量虽然上升,但是生均经费却变化不大。同期我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经费也呈现相应变化:1998年为8529元,2009年为9035元,增长了6%。其变化轨迹是:1998-1999年增长,2000-2005年持续下降,2006-2009年再度增长。

考察我国普通高校生均总经费的年增长率变化,可以看出:2001-2004的4个年度,都呈负增长;如果扣除当年物价的增长,其他年度的增长率也是很低的,均未超过10%。至于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经费的年增长率,情况更为严重:2000-2005年这六年间,都是负增长;如果扣除当年物价的增长,其他年度的增长率也是很低的,只有2008年超过了10%。

2.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在生均经费和生均预算内经费上的差距拉大

如表5所示,1998年部属高校生均经费为17132元,2009年达到了36233元,增长了111%。同期,地方高校的生均经费从11182元提高到14755元,仅仅增长了32%。增长幅度的差异导致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在生均经费上的差距拉大,两者比值从1998年的1.53上升至2009年的2.46。

如表6所示,1998年部属高校生均预算内经费为10279元,2009年达到了17055元,增长了66%。同期,地方高校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从6965元提高到7298元,仅仅增长了5%。其中,2003-2005年,地方高校生均预算内经费甚至不足5000元。增长幅度的差异导致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在生均预算内经费上的差距拉大,两者比值从1998年的1.48上升到2009年的2.34。

3.地方本科高校与高职专科院校在生均经费和生均预算内经费上的差距明显缩小

如表7所示,2005年地方本科高校的生均经费为13540元,2009年增长到16223元,增长了20%。同期,地方高职专科学校的生均经费从8312元提高到1 1909元,增长了43%。由于后者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前者,地方本科高校的生均经费与地方高职专科学校的生均经费比值从2005年的1.63缩小到2009年的1.36。

2005年地方本科高校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为5416元,2009年增长到8346元,增长了54%。同期,地方高职专科学校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从2954元提高到5411元,增长了83%。同样,由于后者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前者,地方本科高校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与地方高职专科学校的生均预算内经费比值从2005年的1.83缩小到2009年的1.54。

4.在地方普通高校生均经费和生均预算内经费上,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扩大,而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缩小

如图7、表8所示,1998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地方普通高校生均经费分别是14384元、9570元和8259元,中、西部地区地方普通高校生均经费分别是东部地区地方普通高校生均经费的67%和57%。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地方普通高校生均经费分别是19057元、11476元和13481元,中、西部地区地方普通高校生均经费分别是东部地区地方普通高校生均经费的60%和71%。从排序上看,西部地区从低于中部地区,变成了高于中部地区。从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看,中部地区的差距扩大了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差距缩小了14个百分点。

如图8、表8所示,1998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地方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经费分别是8862元、5807元和5527元,中、西部地区地方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经费分别是东部地区地方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经费的66%和62%。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地方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经费分别是10148元、5090元和6548元,中、西部地区地方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经费分别是东部地区地方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经费的50%和65%。从排序上看,西部地区从低于中部地区变成了高于中部地区。从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看,中部地区的差距扩大了1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差距缩小了3个百分点。

5.全国31个省份地方高校生均经费与生均预算内经费的差距的比较

如表9所示,1998-2009年间,地方高校生均经费最高的省份通常是北京和上海;而在多数年份,地方高校生均经费最低的省份是贵州和安徽。地方高校生均经费最高与最低省份的比值在2.72与5.06之间波动,但多数年份的比值在3.00-4.00之间。

如表10所示,1998-2009年间,地方高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最高的省份通常是和北京;而在多数年份,地方高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最低的省份是四川和新疆。地方高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最高与最低省份的比值在4.00与12.02之间波动,但多数年份的比值在7.00之上。

数据表明,各省地方高校生均经费与生均预算内经费的极值差距的变化,可能取决于最大值与中位数的差距,而不是中位数与最小值的差距。

六、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论

对上述五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

1)普通高校经费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比例不断提高,2009年达到了28.15%,挤占了其他各级教育所占的份额,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应有的份额,影响了普通高校生源的质量。

2)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没有能跟上普通高校总经费的增长,这从成本分担的角度看有其合理性。然而,政府投入的缩减加大了个人对普通高校成本分担的比例,使得学费占普通高校经费的比例从13.5%提高到了33.16%,衍生出贫困家庭学生放弃高校学籍、高校贫困生等一些社会问题。

3)民办高校举办者投入占普通高校经费比例仍然很低,值得我们关注。

4)我国普通高校学费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逐步下降,表明家庭中除了高校学费以外的教育支出增长更快,或许高校学费不再是城市居民的重要支出。

5)普通高校生均经费增长缓慢,特别是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多年都呈负增长趋势,影响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

6)地方高校与部属高校在生均经费、生均预算内经费上的差距拉大,影响了地方高校的办学质量。

7)地方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在生均经费、生均预算内经费上的差距在缩小,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第8篇:普通中小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师;教师教育;困惑;一体化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onfusions that engage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education in their development, and offers fundamental approaches and solutions therewith in order to integrate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educational reform and make it sustainable.

【Key words】University; Teachers’ education;Puzzle;Integration

教师教育是融教师职前培养、入职任用、在职进修的一体化教育。履行这种教育的体系是教师教育体系,它是当今普通高师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普通高师除传统的教师职前培养外,正愈来愈多的承担教育硕士培养和教师在职进修的各类培训工作,教师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普通高师的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尤其是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普通高师尤其是地方高师如何优化、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推进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增强其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使教师教育尽快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则应成为普通高师教育决策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1 普通高师教师教育所面临的困惑

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普通高师也由传统的“师范教育”这单一的教师培养模式向教师职前培养、教育硕士培养和教师在职培训等多层次的教师培养模式转变。随着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普通高师所承担的教师在职进修的各类培训工作愈来愈多,尤其是2010年起我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的实施,使普通高师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1.1 教师教育一体化观念淡漠

由于历史原因,人们认识的普通高师只是“师范教育”,这单一的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和思维在普通高师根深蒂固。虽然现在也承担教育硕士培养和教师在职培训,但这仅仅是从单层次到多层次、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的变化。终身教育思想、教师教育一体化观念和意识并未在普通高师领导和教师头脑中形成,也未真正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教育”更多的是表现在口头上和形式上,教师教育机构并未真正建立或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教育的实施仍限于学校层面。观念的淡漠带来教师教育工作定位模糊,绝大多数地方高师在性质上把教师教育机构定位为培训或实践基地,这种偏移造成了教师教育机构的职能与工作任务上漂忽不定,工作方向偏离教师教育轨道,工作内容和教学功能上除了传统的“师范教育”这一教师职前培养外只是完成某项教师在职培训任务而已。

定位模糊带来体制混乱,职能含糊不清自然形成了一种多头并行管理体制,学校教务、教师培训基地、教育科学院系、各教学院系等部门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使得教师教育工作无法正常运行,同时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利益上的分配,教师教育工作又被人为肢解,诸如单设教师教育中心、教师实训中心、师资培训中心、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有限的教学资源,使教师教育研究与应用无法全方位展开。

1.2 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缺失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但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教育机构缺乏自上而下的宏观指导与统一规划,致使教师教育机构存在着不确定性,即培养和培训教师应由什么机构和组织来实施。许多普通高师尤其是地方高师没有设置专门实施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机构,教师教育资源仍分散在从事各相关学科专业活动的院系中。由于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缺失,相对独立的各部门就形成了多头并行的管理,致使课程设置不科学,教育教学内容重叠交叉,教师在职培训的方式方法、教学计划、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只是教师职前培养的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与上级部门的规划不力有关。由于宏观管理不力,微观管理不畅,教师教育机构缺失,组织分散、效率低下,使普通高师教师教育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也使得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成效不高。

1.3 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目前普通高师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基本上以本校学科专业教师为主,他们是教师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培训者)。由于长期在高师院校工作或硕、博士毕业刚入职,他们在思想观念上、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上主要还是倾向于封闭式的学科专业教学。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所限,他们没有,也无法深入到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因此缺乏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直观的、全面的了解,更缺少与培训对象(中小学教师)的有效沟通。由于教师教育专业教师紧缺,只能用学科专业教师来代替,导致校内外一些教育专家、教育专业教师重复聘任,资源浪费,甚至竞争资源。

普通高师正因缺少既能进行职前培养又能进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师资,导致因人设置培训课程、在职培训脱离基础教育教学实际、培训内容是大学相关学科专业课程内容的补遗等等。还有不少因为“运动式”的培训任务重,虽然培训项目和培训对象不同,但聘任同一培训者使用相同培训内容。单纯地完成培训任务,使得教师在职培训的实效性不强。

2 推进普通高师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针对目前普通高师尤其是地方高师教师教育发展的困惑,分析教师教育体系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可知,普通高师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努力构建和完善教师教育体系。

2.1 在观念上树立教师教育的一体观

教师教育是对教育者本身实施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教育性表现在使受教时段延伸即终生教育,使从教素养提高即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也就是要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一体观,其核心“在于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养和培训,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受到连贯的、符合其阶段发展特点的教育。”[1]一体观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可持续性,表现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阶段相互衔接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动态性。

教师教育一体观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一体化的进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普通高师首先要正确树立教师教育一体化观念,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和完善一个体系完备、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管理得当、培养培训衔接连贯、运行有序的教师教育体系。[2]

2.2 在体制上建立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

“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是教师教育机构的一体化。”[3]普通高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设置专门实施教师教育的机构,并不意味着学校层面领导的削弱,而只是学校领导方式的转变。应结合本校的现状,正确定位教师教育机构的性质和机构的归属,对原教师教育中心、教师实训中心、师资培训中心、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教育科学院系、继续教育学院等职能管理和教学资源部门进行整合。同时,建立与校外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优化、整合校内外教师教育资源,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机构。

普通高师教师教育机构应建立起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和支持体系,要把提高教师职后培训质量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教师教育课程是培养高质量教师的重要条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应符合各阶段教师发展的特点和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既要显示教育的阶段性,又能体现终身教育的整体性。

普通高师教师教育机构更应主动融入国家教师职业制度中,积极参与国家教师资格的认证。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面对的是教师人才市场,必须加强教师教育研究,打造自身的教师教育品牌,以品牌和特色在教师人才市场中立足。

2.3 在师资上建设既能进行职前培养又能进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既能进行职前培养,又能进行职后培训的师资队伍是关系到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成败。普通高师应高度重视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建立以本校教师为基础的教师职后培训团队。在职称晋级、课时待遇、职后教育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并给予充分保障,鼓励学科专业教师深入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和定期支教,使之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有直观的、全面的了解,以弥补在教师教育研究和职后培训方面的经验不足。同时,注重选拔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专家和中小学一线优秀骨干参与教师职后培训,形成动态更新的职后培训团队。通过对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国教师教育进人一个历史性转折和改革发展新时期,建立学习型社会要求教师教育加快一体化进程。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与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普通高师尤其是地方高师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重要培养基地,应更新观念,突破体制上的障碍,建设教师教育一体化师资,努力构建和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普通高师的特色与优势,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师教育模式,逐渐由“师范”学历教育转向教师资格教育,完成向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战略性转变,尽快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董吉贺,穆国华.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6(3).

[2]任少静.中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学园,2009(3).

[3]管培俊.为全而建设小康社会准备高素质教师[J].人民教育,2003(17).

[4]朱旭东.论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的十大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当代教师教育,2012,9.

第9篇:普通中小学教育范文

第一条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加强国家对普通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指导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评估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增强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发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监督作用,自觉坚持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

教育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三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通过系统地搜集学校教育的主要信息,准确地了解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作出评价,为学校改进工作、开展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部门改善宏观管理提供依据。

第四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地方针,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能否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

第五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主要有合格评估(鉴定)、办学水平评估和选优评估三种基本形式。各种评估形式应制定相应的评估方案(含评估标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评估方案要力求科学、简易、可行、注重实效,有利于调动各类学校的积极性,在保证基本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办出各自的特色。

第六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是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监督的重要形式,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在学校自我评估的基础上,以组织党政有关部门和教育界、知识界以及用人部门进行的社会评估为重点,在政策上体现区别对待、奖优罚劣的原则,鼓励学术机构、社会团体参加教育评估。

第二章合格评估(鉴定)

第七条合格评估(鉴定)是国家对新建普通高等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和基本教育质量的一种认可制度,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实施,在新建普通高等学校被批准建立之后有第一届毕业生时进行。

第八条办学条件鉴定的合格标准以《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为依据,教育质量鉴定的合格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关于学位授权标准的规定和国家制订的有关不同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学科)的基本培养规格为依据。

第九条鉴定合格分合格、暂缓通过和不合格三种。鉴定合格的学校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名单并发给鉴定合格证书。鉴定暂缓通过的学校需在规定期限内采取措施,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并需重新接受鉴定。经鉴定不合格的学校,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区别情况,责令其限期整顿、停止招生或停办。

第三章办学水平评估

第十条办学水平评估,是对已经鉴定合格的学校进行的经常性评估,它分为整个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评估和学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课程及其他教育工作的单项评估。

第十一条办学水平的综合评估,根据国家对不同类别学校所规定的任务与目标,由上级政府和有关学校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目的是全面考察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学校建设状况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水平和质量。其中重点是学校领导班子等的组织建设、马列主义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这是各级人民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对学校实行监督和考核的重要形式。

办学水平的综合评估一般每四至五年进行一次(和学校领导班子任期相一致),综合评估结束后应作出结论,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粗改进意见,必要时由上级人民政府或学校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整顿。学校应在综合评估结束后的三个月内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写出改进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应组织复查。

第十二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或其他教育工作的单项评估,主要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目的是通过校际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或其他单项教育工作的比较评估,诊断教育工作状况,交流教育工作经验,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评估结束后应对每个被评单位分别提出评估报告并作出评估结论,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不排名次。对结论定为不合格的由组织实施教育评估的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整顿,并再次进行评估。

第四章选优评估

第十三条选优评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进行的评比选拔活动,其目的是在办学水平评估的基础上,遴选优秀,择优支持,促进竞争,提高水平。

第十四条选优评估分省(部门)、国家两极。根据选优评估结果排出名次或确定优选对象名单,予以公布,对成绩卓著的给予表彰、奖励。

第五章学校内部评估

第十五条学校内部评估,即学校内部自行组织实施的自我评估,是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的饿基础,其目的是通过自我评估,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学校主管部门应给予鼓励、支持和指导。

第十六条学校内

部评估的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或其他教育工作的单项评估,基础是经常性的教学评估活动。评估计划、评估对象、评估方案、评估结论表达方式以及有关政策措施,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本规定的要求自行确定。

第十七条学校应建设利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与社会用人部门经常联系的制度,了解社会需要,收集社会反馈信息,作为开展学校内部评估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评估机构

第十八条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务院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工委、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并确定有关具体机构负责教育评估的日常工作。

第十九条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在国家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其具体职责是:

(一)制订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基本准则和实施细则;

(二)指导、协调、检查各部门、各地区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根据需要组织各种评估工作或试点;

(三)审核、提出鉴定合格学校名单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公布,接受并处理学校对教育评估工作及评估结论的额申诉;

(四)收集、整理和分析全国教育评估信息,负责向教育管理决策部门提供;

(五)推动全国教育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促进教育评估学术交流,组织教育评估骨干培训。

第二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校工委、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指导下,负责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其具体职责是:

(一)依据本规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有关文件,制订本地区的评估方案和实施细则;

(二)指导、组织本地区所有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评估工作,接受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进行教育评估试点。

(三)审核、批准本地区有关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课程及其他单项教育工作评估的结论;

(四)收集、整理和分析本地区教育评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估信息,负责向有关教育关利决策部门提供;

(五)推动本地区教育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促进教育评估学术交流,组织教育评估骨干培训。

第二十一条国务院有关部门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在国务院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直属普通高等学校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的对口专业(学科)的教育评估工作。其具体职责是:

(一)依据本规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有关文件,制订本部门所属普通高等学校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的对口专业(学科)的教育评估方案和实施细则;

(二)领导和组织本部门直属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评估工作,审核、批准本部门直属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结论;

(三)领导和组织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的对口专业(学科)教育评估,审核、提出对口专业(学科)教育评估结论,报国务院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公布;

(四)收集、整理、分析本部门和对口专业(学科)教育评估信息,负责向有关教育决策部门提供;

(五)推动本部门和对口专业(学科)教育评估理论、方法的研究,促进教育评估学术交流,组织教育评估骨干培训。

第二十二条根据需要,在各级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领导下,可设立新建普通高等学校鉴定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学科)教育评估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教育评估委员会等专家组织,指导、组织新建普通高等学校的合格评估(鉴定)和专业(学科)、课程的办学水平评估工作。

第七章评估程序

第二十三条学校教育评估的一般程序是:学校提出申请;评估(鉴定)委员会审核申请;学校自评,写出自评报告;评估(鉴定)委员会派出视察小组到现场视察,写出视察报告,提出评估结论简易;评估(鉴定)委员会复核视察报告,提出正式评估结论;必要时报请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政府批准、公布评估结论。

第二十四条申请学校如对评估结论有不同意见,可在一个月内向上一级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提出申诉,上一级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应认真对待,进行仲裁,妥善处理。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学校教育评估经费列入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年度预算,并鼓励社会资助;申请教育评估的学校也要承担一定的费用。

第二十六条本规定使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其他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可参照实施。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