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市场形势分析范文

金融市场形势分析精选(九篇)

金融市场形势分析

第1篇:金融市场形势分析范文

【关键词】 银行业 市场营销 经济环境竞争环境

一、前言

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从事货币和信用经营活动的特殊服务企业,较之一般工商企业有其特定的职能和特点,其职能可概括为:(1)信用中介职能;(2)支付中介职能;(3)信用创造职能;(4)金融服务职能。这些职能决定了银行市场营销的含义是银行以金融市场为导向,通过运用整体营销手段,以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和欲望的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包括市场分析、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管理的一个过程。

二、银行市场营销的环境分析

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能在真空中运行,而是无时无刻不与外部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银行制定营销策略不仅要分析市场,还应认真研究市场营销环境,使企业营销策略与其环境因素相一致。所谓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对银行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它是银行制定营销策略并开展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它分为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两方面。

1.宏观营销环境

(1)经济环境。通过对经济发展状况、商品市场的情况、产业周期的变化、通货膨胀情况等经济形势的分析,找出有利于或制约营销业务的因素,把握未来的变化趋势。对居民收入的变化、居民家庭支出模式的变化、居民储蓄和消费信贷情况的变化等家庭收支状况分析,从而确定金融市场容量和购买力的大小。

(2)政策法律环境。通过对经济政策和计划的研究、分析,确定银行未来的资产业务规模和方向;通过对财政预算政策和财政收支状况的分析,预测未来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变化趋势:通过对金融政策和法规(主要是信贷货币政策、利率政策等)的研究,预测银行未来业务变化趋势,规范业务行为。

(3)人口环境。通过对人口数量、教育程度、年龄结构、人口增长、地理分布及地区间流动等因素的分析,预测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向和规模。

(4)社会文化环境。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找出对银行市场营销策略和工作方式的影响。

(5)技术环境。通过对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电讯设备的研究,分析由此带来的新的市场机会、金融创新能力、新的分销渠道和新的服务功能对目标市场的影响。

2.微观营销环境

(1) 银行客户。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特点及变化趋势,为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并最终制定营销组合策略奠定基础。

(2)竞争对手。通过对金融市场潜在进入者的数量、现有竞争对手的营销活动情况、竞争对手占有市场的大小、竞争对手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等方面的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及其营销策略的特点,根据自身资源条件,确定合理的竞争策略。

(3)社会公众。通过对媒介公众、政府公众、一般公众、内部公众等不同层次利益趋向和关注重点的分析,找出符合各类公众利益,并能得到理解、支持的营销策略。

三、目标市场策略

银行的目标市场策略即如何在对金融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和竞争要求,做好其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工作,因此它包括三个方面。

1.市场细分。这是根据客户对金融产品(或服务)需求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客户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的不同,将银行客户整体划分为不同顾客群的过程。其中每个顾客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整体市场经过细分后,就分成若干个子市场。不同细分市场之间顾客需求有明显的差别,但同一细分市场内部顾客需求却有相似性的特点。

2. 市场定位。是指在对细分市场顾客群和竞争对手充分理解,并对自身优势和资源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确立商业银行及其产品在市场之中的位置,以适应顾客特定的需要和偏好。定位就是要设法建立一种竞争优势,以便在目标市场上吸引更多的顾客,能为尽可能多的客户接受和认同,使其在市场中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3.市场选择。目标市场选择是在对金融市场细分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产品特点、各细分市场需求情况、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所确定的特定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主要客户群体,并全力满足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过程。目标市场的选择,可以是少数几个细分市场或多个细分市场,也可以是整个市场。

四、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产品策略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及客户需求,通过产品开发和产品组合的手段,扩大经营范围,调整产品结构,吸引现有市场之外的客户,提高现有市场的容量,降低提供同样的或类似的服务的成本的竞争行为。

2.定价策略。价格是代表银行产生利益的唯一要素,在银行的整个市场营销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制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时,又必须兼顾政府金融政策、顾客特点及竞争需要。银行的产品价格可分为有形产品价格(存、贷款),无形产品价格(中介服务)。有形产品定价往往受政策、法规及竞争对手价格限制而很难发挥价格优势;无形产品价格则需根据不同的追求目标即生存目标、当前利润最大化目标、市场份额领先地位目标、服务质量领先目标,并充分考虑政策、成本(盈利性)、风险、客户需求(购买力)、综合收益、竞争对手价格等因素,确定能达到目标的合理价格。

3.分销渠道策略。分销渠道策略是银行通过何种方式,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方便快捷地提供给其目标市场的顾客。通过分销,能够提高银行服务的可用性或便利性,从而增加其使用或从使用中增加收入。随着银行业中各种因素的变化,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分销渠道也越来越复杂和趋多元化。只有适应市场需要,不断增加新的分销渠道,才能增强银行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能力。

4.促销策略。促销即促进销售,指银行不能消极地坐等顾客要求服务,而应将自己的市场营销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将本银行及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的特色及优势主动介绍给目标市场的客户。产品促销是决定银行顾客多少、营业额大小和市场份额高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5.营销管理策略。营销管理就是通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有益的交换和联系以实现组织的各种目标而进行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从市场营销管理的全过程看,应包括设立专门的市场营销研究开发评价机构,配备专门的人才,建立营销管理评价与调控体系,对确定的营销目标根据策略执行时的环境、结果变化进行动态计划管理,以确保营销策略及组合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赵晓表.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一对一营销”策略及其应用[J].金融论坛,2003.3.

第2篇:金融市场形势分析范文

关键词:金融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效应

197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银行的迅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为代表的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为它们在母国扩展国际业务提供了新的机会,而且为它们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机会。金融机构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金融市场发展、金融体系稳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随着金融自由化步伐的加快,银行、保险和证券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全球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逐渐明显,考虑到金融业在一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因此,有必要将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等领域的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纳入研究视野。

一、金融业跨国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

金融机构的对外直接投资作为跨国公司的一种特殊形态,适应于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需要、其母国和潜在东道国政策、制度的变化,为实现其整体战略而从事跨国投资经营。金融业跨国投资一般也是出于节约成本费用、分散经营风险、追逐更多的利润;同时还有为客户跨国经营服务、减少市场不完全的影响和对不完全市场结构的寡占反应等动机。

对外投资最具说服力的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邓宁(Dunning,1981)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EclecticParadigm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认为一国企业能跨国投资经营的关键,在于所有权优势(OwnershipAdvantages)、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Advantages)和区位优势(LocationAdvantages)三种优势的综合作用。这一理论现已成为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并被誉为一个广泛接受的国际生产模式(裴长洪,1995)。其中所有权优势主要表现在企业所拥有的某些无形资产,特别是专利、专有技术和其他知识产权。内部化优势主要是指拥有无形资产所有权优势的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组织和经营活动,将这些优势的使用内部化的能力。区位优势是指潜在的东道国存在着阻碍出口而不得不选择直接投资或者使用直接投资比出口更有利的各种因素(前者如关税和非贸易壁垒,后者如劳动成本、吸引外资的政策等)。邓宁认为,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内部化优势是动力,而区位优势则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

金融机构也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其跨国投资经营也符合这一理论。跨国金融机构的所有权优势与不完全的市场相联系,包括商标或品牌优势、技术优势、企业组织优势、管理与创新优势等产权或无形资产优势,货币资金、对国际市场信息来源及处理规模优势,提供灵活、方便、多样化的服务特征、差异性的服务质量与服务范围优势,技术性人才等人力资本优势。对金融业来说,由于套汇、分保、投资组合、证券、债券上市的复杂性、随机性和风险性,内部化将在实现跨国金融机构的全球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区位优势包括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形成的优势(如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时间区在金融活动尤其是证券和外汇交易中能体现出它的优越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保险事业的拓展提供了便利等)以及东道国的政治体制、税收等政策优惠所形成的优势。对于以消费者的需求为首要原则的金融服务业来说,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商业中心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远较其他地区要多得多。

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银行业中的适用性被众多文献所验证(FariborzMoshirian,2001;DarioFacarelli和FrancoPozzolo,2001)。根据对制造业和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该理论也能解释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有很多,上述分析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具体到每一家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原因甚至同一家金融机构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投资的原因及战略也会不同。依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不可能反映出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事实的全部,其他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或理论的一部分也可以用来解释金融机构跨国投资这种现象。

二、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美国的实践

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实践中,以国家来分析,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看,美国都是站绝对优势地位。就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情况来说,美国也是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列。最近十多年来,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其中金融领域的直接投资比例逐步提高。1992年底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5020.63亿美元,其中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618.39亿美元,占32.23%;1994年底,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全球存量为6121.09亿美元,其中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2045.74亿美元,占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全球存量的33.42%;2000年底,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全球存量为12556.54亿美元,其中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为5344.22亿美元,占42.94%(王燕辉,王凯涛,陈金贤,2004)。可见,美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全部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例逐渐提高。

依据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假定以以下经济指标来近似表示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1)在东道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来度量金融机构在东道国所有权优势。可以预期,在一国的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越多,在该国金融业追加投资量越多,这项指标可以度量美国金融业在该东道国专有资产的所有权优势。(2)以非金融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双边贸易额来衡量东道国对母国的开放程度和双边经济一体化程度。这两个指标可以度量美国金融业内部化优势的可利用程度。(3)以东道国GDP、金融发达水平(以银行信贷占GDP的比重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来度量)等经济指标以及有无国际金融中心来反映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GDP总量越大意味着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更多的市场机会;东道国金融越发达,表明该国对金融业的依赖程度越高,从而对其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有着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更低的风险;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是跨国金融机构决定是否投资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东道国有无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便捷的同业市场和专业的金融人才都将吸引跨国金融机构的直接投资,众多跨国金融机构之间地域接近,彼此接触的机会很多,它们可以从国际金融中心的信息外溢(informationalspillovers)所带来的正的外部性受益。东道国拥有国际金融中心将吸引更多的跨国金融机构直接投资。

对美国1995年—2000年金融业对各东道国直接投资的投向的地域分布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美国金融业对各东道国投资流量流向与1994年美国在各东道国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995年—2000年美国对各东道国非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双边贸易水平、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有无国际金融中心等正相关,进而说明1995年—2000年美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与制造业跨国投资一样也符合邓宁提出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国际生产折衷理论。[NextPage]

三、金融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分析

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分析大多从制造业角度进行,很少有人从服务业角度来分析少。随着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日益增长,金融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分析显得日益重要。与制造业跨国公司一样,金融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也具有的经济增长效应、就业创造效应、资源转移效应、技术转移与扩散效应、贸易增长效应、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等经济效应,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与制造业相比,由于金融业在一国经济中居于核心的特殊地位,其效应也有自己的特性。

1、货币金融效应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通过货币资金的投入,可带来生产、管理技术的转移与扩散、创造就业、转移配置资源、促进贸易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经济效应,给东道国带来经济增长与发展,这基本上已形成共识。但是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效果大小、效率高低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实现这一经济效应等的研究不多。LauraAfaro、AreendamChanda、SebnemKalemli-Ozcan和SelinSayek(2002)算是在这方面作了开创性研究了。他们依据1975—1995年间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建立模型来验证有较完善金融市场的国家是否使对外直接投资高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考察了对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71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中金融市场作用的大小。结果表明,完善的金融市场可以明显改变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即具有完善金融市场的国家从对外直接投资中获益更多,而不具备完善金融市场的国家则不能从对外直接投资中获益,甚至会获得负效益。这里LauraAfaro等人是从一种静态的模型考虑,把金融市场视为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发生作用时的一种或粗或细的管道。他没有考察长期动态的效应会如何。任永菊和张岩贵(2003)根据中国1985-2001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验证了:外国直接投资和金融市场的信贷规模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和货币化程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外国直接投资也是货币化程度的格兰杰原因。而金融业跨国对外直接投资直接作用东道国的金融市场,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主体、带来更为充分的竞争、先进的市场交易技术、分析理论,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反过来,完善的金融市场有利于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效率。

2、市场结构效应

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所产生的市场结构效应较为复杂。从静态来看,由于金融业在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发展中国家对外来金融资本的进人十分敏感,总是尽可能地保护本国脆弱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这种保护实际上是对本国既有的政府垄断性市场结构的维护,这种状况如果没有外来因素的冲击是不容易改变的。因此,当这一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终于被打破时,外资金融机构的进驻、市场竞争机制的引人在短期内会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有利于打破东道国的市场垄断结构,产生正效应;在长期情况下,由于外资金融机构实力强劲,在他们站稳脚跟后会挤出东道国原有的弱小的金融机构,形成一种新的垄断或寡头垄断者,对后来者形成市场进人壁垒,产生一种负效应,从而部分甚至全部抵消原先的正效应。引人动态分析的话则情况又有所不同,面对竞争国内金融机构不可能坐以待毙,为了生存也会作出积极反映,而政府也会因为种种关系对国内金融机构提供有利的政策导向(比如制定较为严厉的反托拉斯法),因此,实际情况往往是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让位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发展中国家可获得部分的正效应。

3、人力资本形成效应

这一效应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尤为显著。因为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是一项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发展金融业需要有先进的分析理论、精确熟练的操作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因此,从普通交易员、行情分析师和精算师到金融业的高级管理人才都应掌握现代金融理论知识、操作技术,同时,也需要现代化的金融交易服务设施,这就需要安装、调试与维护这些设施的技术人员。而发展中国家在教育上的投资不足,各种金融设施的配套也比较落后,通过金融业跨国公司对其直接投资可一段室内改变这种局面。无论投资以独资、合资或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进入,大型跨国金融机构固有的对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的培训、可提供接触国际社会的机会和国际金融市场新信息的渠道都为当地人力资本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也吸引了大量外流人才的回流,遏制了长期以来的脑力外流,突破了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的“卢卡斯模式”,促进了东道国人力资本技术含量的提高,这是正效应。当然,本地的中高级人才在高薪高福利的影响下从本国金融机构向外资金融机构转移,这种人才的流失是负效应。一般来说,由于先进理论和技术分析手段的带入,这种效应总体上还是正的。

4、经济一体化效应

由于金融业自身的特点和对金融制度规范的要求。与制造业相比,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一体化效应较大。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在金融业中的普及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相互联接,全球范围内24小时的金融交易成为可能,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而金融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通过各分支机构之间网络终端的联结,促进了同一金融机构之间的异地交易,还方便了不同金融机构之间资金的划转,使信息的传递几乎在瞬间完成,金融服务出现了根本性变化。如无纸化交易被券商广泛使用,一张信用卡可以在全球通存通兑,分保险和再保险通过计算机网络而简便易行。同时,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相互联接,不仅加强了同类市场之间的国际联系,而且强化了不同市场如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共振效应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国际证券市场协会等国际金融组织的有关规定,《巴塞尔协议》和《金融服务协议》的签订,使得金融服务在统一规则下执行,这种制度的规范统一从更高层次上促进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由此可见,一体化效应的形成既离不开金融机构的跨国化又反过来刺激了金融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这一效应直接给消费者得到了更高质量和更方便的服务,也会通过市场交投活跃而产生投资乘数效应进而带来的全球经济增长的正效应;但在经济一体化联动共振效应下,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则会带来外部的负效应了(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因此,这种化效应既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5、东道国经济自与安全效应

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无论是制造业跨国公司还是与金融业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决策中心在母国(多是发达国家),它本身是一个微观经济主体,但其背后有一个国家(发达国家),它有很高的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执行东道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而削弱东道国的自。同时因为它拥有资金、技术、品牌、信誉等有形的和无形的资产而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谈判中处于强势地位。因此,引进的外国跨国公司越多,东道国的和自就受到越多的限制,这是一个纯粹的负效应。就金融业投资而言,由于该行业直接掌握着资金融通这一国家的经济命脉,外资金融机构进人后可以通过银行信贷、证券承销和财产保险等投资渠道与东道国的各行各业发生联系,涉及行业的分布面厂,影响力强;而且外资金融机构实力雄厚,业务多样化程度高,分支机构遍及世界各地,不易进行金融监管,使东道国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大受影响,在国际金融市场联动与共振效应作用下,甚至会危及其经济和金融的安全。

总的来看,金融业跨国投资产生的效应很复杂,有正有负。总体效应是正是负取决于东道国的经济整体实力、调控能力和对外资吸收能力结构(Porter,1990),一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一定要制定不同的吸引外资投入政策(杨先明,2000),对开放金融业更应如此。因此,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一定要慎之又慎。

四、结论与启示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与启示:

金融业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与制造业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在理论依据、影响因素和效应等方面多有雷同,但由于金融业的独特性质,居于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在具体动因和效应方面有其特征。

根据对金融业对外投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中国非金融领域直接投资规模及双边贸易的发展前景广阔,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增长必将吸引更多的资金直接投资于中国金融业。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根据承诺,金融市场将逐步向外资开放,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等方面对外资机构进一步开放,更多的外资企业将对中国金融业直接投资。这被国外金融集团认为是打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机会,金融和保险业现已成为国外跨国集团直接投资增加的重要领域。

第3篇:金融市场形势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信贷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金融市场从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结构以及市场竞争主体所采取的竞争战略与城市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同。根据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行业竞争理论,行业的竞争结构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因此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1]对于各个金融机构而言,要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深刻理解行业竞争的决定因素。本文利用波特的五动力模型分析了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结构,为金融企业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战略选择提供依据。

    一?农村信贷市场及竞争力量分析

    (一)农村信贷及信贷市场的概念界定

    信贷市场是指运用借贷方式,以信贷合同为工具融通资金的金融市场。农村信贷市场是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农村票据市场?农村同业拆借市场?农村证券市场以及农村外汇市场一同构成了完整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本文分析的信贷是指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不包括民间金融等其他信贷融资方式。本文分析的金融产品是农村一般性的信贷业务,不包括对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的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以及粮棉油收购的低息或者无息贷款部分的分析。一般的信贷业务包括农户为满足生产需求而产生的贷款需求,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农村经济组织或个体工商户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而产生的贷款需求。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力量分析

    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他们是潜在的行业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2]

    1.现有企业

    (1)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由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而来的农村合作银行。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供给方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农村市场最大的正规金融机构,其队伍庞大?点多面广,最接近农村基层群众,其信贷规模约占全国信贷总量的11%左右。[3]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成立了信用社,建国后农村信用社得到迅速发展,到1956年,农村基本实现了信用合作化。从1958年开始,我国农村信用社几经改革,但至今仍没有就其组织性质形成明确的结论。

    (2)商业银行。除农村信用社之外,农村市场还存在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是目前农村地区从事金融业务的唯一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成立和撤销。1996年,与信用社分离后,中国农业银行开始了收缩乡镇?巩固县城?拓展城区的经营战略,大量分支机构从农村撤出,仅仅保留部分营业网点。但是农业银行仍保留了一些农村的优质客户,比如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资信状况好的个人客户。

    2.潜在进入者

    虽然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首先,目前农村借贷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资金需求者对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另外,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农村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所以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出现新的竞争主体。

    (1)民间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各种民间金融机构和融资形式如基金会?私人钱庄?企业集资?农民互助合作社等一直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甚至打压。据估计,目前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在7000亿元至8000亿元之间。央行有的官员也多次表示:要解决小额信贷和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放宽民间金融活动空间。民间金融的许多优点是国有银行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民间金融机构有着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等特点,在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我国对民间金融机构的态度由一味的打击开始向规范转变,管理部门已经发出了明确的“解禁”信息,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合法化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

    (2)外资银行金融机构。2006年是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年底过后,我国的金融业将会全面开放。同时,中共中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在这种情况下,对外资银行来讲,具有一个非常好的进入我国市场的机会。原来已经进入的外资银行一方面会进一步对我国的各类金融企业扩大投资份额和加强各项业务的合作,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农村金融。据悉,澳新银行计划投入2亿澳元换取上海市农村商业银行约20%的股份,荷兰合作银行可能入股浙江省和辽宁省的农村信用社。[4]

    (3)其他商业银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随着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市民化,我国农村的机会增加了。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风险会相应降低,从而具备的投资价值会随着时间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显现出来。在这种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关注,一些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入到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中来。

    (4)邮政储蓄。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北京举行的“2006中国金融高峰会”上介绍,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得到国务院批准,这家银行将成为面向普通大众,特别是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性服务的金融机构。虽然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暂不经营信贷业务,但随着其内部治理结构的逐渐完善和管理的逐渐规范,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会不断扩大资金自主运用范围,极有可能涉足农村信贷,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

    3.替代品

    (1)直接融资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间接融资的替代品,直接融资市场相对于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不仅融资成本大大低于银行,而且募集的资金是作为股权资本使用,相对于银行信贷,没有还本付息的要求。山东省目前共有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4家,通过发行股票累计发行融资近12亿元。[5]同时,上市融资在经营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还可以使企业在获取资金的同时理顺内部关系,完善治理结构,实现更好的发展。这些优势都是银行信贷融资所没有的。另外,正在探索中的企业债券也会对银行信贷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

    (2)民间借贷。虽然民间借贷目前尚未以合法的企业形式参与农村金融市场,但农村大量的信贷资金还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以及私人借贷,民间借贷凭借其获取信息以及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具有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的服务特点,已经构成农村借贷市场的重要互补因素,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调查,2003年全国民间金融融资规模已达8000亿元左右。[6]

    4.储户和贷款者

    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资金供给者是各类型的储户,既包括农民及个体工商户,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各类经济组织和乡镇政府。因此,对储户资源的争夺就成为各个金融机构发放信贷资金的重要保证。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融入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有着高度的重合,因为金融机构就是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调剂资金余缺的中介组织,他们对资金的需求程度影响到了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强度,所以也成为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重要竞争因素。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分析

    以上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强度分析

    目前,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绝大多数信贷业务由农村信用社提供,中国农业银行仅仅占据少量比较大的客户,二者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处于一种垄断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信贷市场竞争者数量少且二者存在一定的产品差异,即农业银行只注重一些相对规模较大的优质企业或项目;二是农业银行正在逐渐寻求退出农村市场;三是农村正规信贷市场的进入障碍的存在使目前尚没有或者很少有竞争者进入这一领域。

    (二)进入威胁强度分析

    农村信贷市场之所以竞争强度有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种种进入障碍。但一些障碍正在逐渐降低,尤其是政策的限制。

    (1)规模和成本限制。这是阻碍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均衡,农业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所以从资本逐利的角度来说,社会资金是不会向农村流动的。即使一些地方或者一些部门利润水平达到了社会平均利润率,由于农村需求主体过于分散,且缺乏统一有效的征信体系,信息获取成本高昂,所以,进入这一市场的金融机构就很难扩大经营规模以确保盈利,规模的扩大会使经营成本上升速度提高。几大银行由于追求大市场?大银行的发展目标和降低成本考虑也逐渐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这样,农村信贷市场仅仅有农村信用社发挥自己信息成本优势在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下经营着农村信贷业务。

    (2)政策限制。虽然经营农村信贷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巨大的农村信贷市场需求催生了各种民间融资形式,它们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的资金需求。但是,他们一直没有走到农村金融市场的前台,因为我国没有出台正式的法规允许民间金融的经营,甚至将它们混同为高利贷等加以打击。但为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随着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渐在放宽进入这一市场的限制,目前民营小额信贷机构和外资小额金融机构的进入试点等措施证实了这一点。在政策不断放宽的情况下,新进入者的威胁不断增强,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机制将逐渐形成,从而打破信用社一统天下的格局。

    (3)其他因素制约。除了受规模?成本和政策的影响外,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制约,基于客户转换成本?信贷产品营销渠道等方面因素的考虑也是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制约因素。

    (三)替代强度分析

    正规金融机构的缺位给其他的融资形式创造了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条件。作为与间接融资同样重要的融资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已逐渐被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经济组织所接受。《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如果说上市融资距大多数农村融资主体还较远的话,那么农业保险?融资租赁等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则更加被农村融资主体所接受。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资金需求主体的直接融资比例仍然会比较低,因为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还没有延伸到农村市场,不仅是直接融资需求较少,难以形成成熟的直接融资市场。在一定时期内,直接融资还不会对农村信贷市场产生太大的替代作用。

    尽管作为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存在很大障碍,但一些民间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形式在满足农村信贷市场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地区,民间借贷的总量远远超过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放贷额。民间借贷有着天然的信息获取优势,信息成本大大低于正规的金融机构,同时,民间借贷具有方便灵活,手续简便等优势,所以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市场的借贷具有相当强的替代作用。

    (四)储户及贷款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储户作为农村信贷产品提供者的资金来源,其谈判能力并不是很强,首先因为利率水平相对储户来说是外生的,我国目前尚未达到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即使储户有一定的谈判能力,他们的选择也很少,能够吸收存款的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邮政储蓄机构,况且地理上相对分散的农村储户,资金也相对比较分散,吸收他们的存款本身成本就比较高。另外,农村存款主体的储蓄率比较高,缺乏其他的资金融出渠道。这一切导致了他们在金融机构面前出于弱势地位。

    在贷款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谈判能力要区别看待。农村一部分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且借贷成本比较低,享受着较低的贷款利息,因为他们资信状况好?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盈利水平比较高,从而具有的谈判能力比较强。但个体的农户就不具备这样的谈判能力,他们往往成为金融机构“惜贷”的对象,正常的资金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他们往往缺乏担保人或抵押物,而且要求的资金数量少,周期灵活,金融机构贷款的单位成本高,所以面对金融机构,农户在贷款方面出于弱势地位。另外,利率的管制使对农户的贷款利率达不到弥补风险的水平,也是金融机构“惜贷”的重要原因。

    三?结论

    就以上分析看来,我国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并不大,现有的两类金融机构按实力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细分市场。竞争意识的缺乏降低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C.W.L希尔,G.R.琼斯.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3][6] 何广文,冯兴元.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 安徽省商务厅.中小外资银行涉足我国农村金融[DB/OL].http://anhui.mofcom.gov.cn/aarticle/sjgongzuody/200605/20060502215107.html(2006.05.18)[2006.07.13].

第4篇:金融市场形势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9―0090-03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一)加强战略管理,是转变经营管理观念的需要

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公司治理不完善,资本补充机制缺乏,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薄弱,总体防范风险能力弱;二是市场定位不明晰,业务特色不明显,缺乏战略规划,业务发展追随大银行,自身优势未能充分体现;三是规模偏小,产品创新和开发能力、人才储备都不足,机构整体功能和服务手段明显不强。因此有必要转变管理机制。战略管理就是在新形势下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

(二)加强战略管理是提高竞争能力的需要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城市市场激烈的抢夺和挤压,农村金融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农行、邮储、股份制商业银行等纷纷瞄准农村金融市场这块蛋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空间和方式面临巨大冲击。其原有在产权安排、机制运行、机构设置等方面经营优势也正在削弱。因此,为提高竞争能力,需要树立市场观念,了解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找准市场定位,确定发展战略;要开展金融创新,做好市场营销,需要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要提高服务水平和科技水平。需要有服务战略和科技战略的配合。所以,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竞争能力需要有战略管理的坚强支撑。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管理的流程模式

一个规范、完整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管理流程主要包括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四个部分。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的分析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分析。主要体现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分析两个方面。外部环境分析宏观方面主要表现在对经济、政治、法律、人口、社会文化和技术等因素进行分析;微观方面主要是指对客户的需求和偏好、金融市场的潜在进人者、竞争对手以及客户心目中的形象等进行分析研究。内部资源能力分析内容包括对经营宗旨、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的分析、员工素质分析、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分析、营销战略分析。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的决策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目标选择要遵循如下思路和方向:

1、积极配合型的战略目标选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宗旨是为“三农”服务,所以,积极配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可以更好地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作用。如以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发展,支持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促进农业结构向纵深发展为目标,又如积极支持规模企业和高新科技产业,加大第三产业的信贷投入,大力支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

2、市场导向型的战略目标选择。根据农村金融市场变化确定战略目标,以农村金融需求为主要依据。分为现时市场需求导向和未来市场需求导向。在立足于现时市场需求基础上,关注和适应未来的市场需求,争取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3、竞争导向型战略目标选择。根据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可以选择市场领导型战略、市场挑战型战略、市场追随型战略和市场补充型战略。但忌讳战略趋同,这样容易引起恶性竞争。

4、资源优势型战略选择。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内外各种优势资源,可以是产品创新、优质服务、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等内部资源优势战略。也可以选择利用当地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地域优势等外部资源优势战略。

(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的实施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必须把战略真正落实为各种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并使这些活动分步骤、有计划、有序地进行,必须把战略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措施分解,整个战略的实施过程都要按照战略的进程逐步向战略目标迈进。同时,要形成和健全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战略的严肃、有效。总的来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必须要明确责任,逐级落实,保证战略在机构各年度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得到真正实施。

(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的控制

一是对战略实施情况进行密切跟踪和监视,不断分析银行内外环境变化对战略实施的影响。二是通过一些质或量的评价指标,检查战略运行结果,以市场份额增长率、不良资产率、资产利润率、收入费用等指标来监测战略的实施效果。三是把战略实施的实际情况与其对应的方案、标准进行比较,发现偏差。四是采取纠正措施,对战略进行及时的修改和调整,以适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正确发展的需要。

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战略选择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战略市场定位

1、立足“三农”,拓展社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壮大于农村,有着与“三农”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与地方经济建立了良性互动的双赢关系,更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农村和社区的认同。只有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沟通,保持业务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方向一致,才能把握地方经济的脉搏,寻找业务新的增长点。随着城镇集聚功能的增强,新市镇建设步伐的加快,社区新兴市场发展迅猛,由于地缘性优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较之其他银行更贴近社区,对社区更具亲和力,广泛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能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问题;同时,社区企业和个人不断产生新的金融需求,为金融产品功能的扩展、延伸,金融产品附加值的增加创造条件,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实施差异化战略,必将提高业务质量和市场影响力。

2、服务中小企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客户联系密切、熟悉客户资信与经营状况,较其他银行相比,能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达到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可以充分保障放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提供服务的效率。同时,由于决策机制灵活,更能符合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

(二)战略选择及战略举措

1、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具体表现为目标客户差异化、重点产品差异化、服务渠道差异化、资源投入差异化和运作机制差异化。对客户的差异化服务不仅体现在直接的接待服务上,更重要的在金融工具、资金价格、服务收费等更多的方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根据一级法人机构、地缘优势突出、运行机制灵活、决策效率高的特点,充分发挥在三农、社区、中小企业等领域的业务专长,并集中主要资源进行全方位“轰炸”,确立农村市场的绝对优势地位,通过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管理效率和发展质量。

2、品牌战略。

(1)以优质奠定品牌价值。一是提升运行质量,既

要注重资产业务的质量,又要提高负债业务的增值能力;二是提升服务质量,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服务效率。

(2)以自主创新打造品牌优势。实施品牌战略,自主创新是关键。创新特色产品,突出特色服务。要创新适应各类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产品,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做细、做精、做专,形成具有明显的服务特色,从而激发起新的需求,创造出新的客户,拓展新的市场。特别是在业务经营的政策和流程设计上要确保特色。增强竞争能力。

(3)以有效营销宣传扩大品牌影响。一是加大设施改造力度,建成众多适合城乡居民、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精品网点,树立起品牌。二是要通过积极的市场营销,使客户充分了解服务内容、渠道和手段,更好地享受产品和服务,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从而有效扩大品牌影响力。三是通过大型宣传活动,借助和发挥电视、报纸等媒体作用,深入宣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以及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

3、组织再造战略。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重点是从理(董)事会成员结构着手,增加业务相关的资深专业化人士,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有效性。

(2)整合资源,发挥网点的服务主渠道作用。实施服务战略转型,从临柜服务模式向销售服务转型,建立“以客户为中心,实施客户分层,重点发展维护中高端客户”的营销服务型模式;加强资源整合,实施机构网点扩权强势政策,增强营销人员及前台的市场营销功能和能力,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设置,实现营销的专业化、一体化和个性化。

(3)以利润为中心,实现集约化管理。一是要推行管理会计体系,公正评价业绩,提高成本控制能力,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二是要集中处理后台,对后台处理中心进行专业化设置,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率和强化控制。三是扩大网点的市场营销触角,通过业务流程优化改造、人员岗位优化配置、产品服务功能提升,形成集约化的经营格局。四是缩小管理半径,缩短管理链条,实行扁平化管理。

四、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管理的建议

(一)在战略管理体系上应更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

1、加强战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首先,要根据战略层次的不同,划分理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决策边界,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责任制。其次,要组建战略发展部门,强化其战略分析和评估职能,切实发挥决策参谋作用,并对银行各部门的发展方案做出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再次,要明确战略控制的组织部门,对战略执行的情况和结果进行检查和监督。

2、制定可操作性的战略计划。必须在总体发展战略框架下,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各项分战略、阶段性发展计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并确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需要采取的重点发展措施。

3、强化对战略执行的管理。战略执行是战略管理的核心环节。银行必须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业绩考核体系,明确理事会、经营管理层、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在战略执行过程中的作用和职责,明确重点、层层推进。贯彻执行发展战略,不断提高战略执行的有效性。

4、强化战略控制。战略控制和实施是同时进行的,目的是保证战略实施的进程和结果符合战略方案的预期。应对战略实施情况进行密切跟踪和监视,不断分析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通过市场份额增长率、不良资产率、资产利润率等评价指标来检查战略的运行效果,并和标准的方案进行比较,找出偏差,再采取必要措施对偏差进行纠正。

(二)在战略管理理念上应更注重持续性和长期性

1、盈利水平长期稳定增长理念。首先要考虑风险调整后的盈利水平;其次盈利能力须建立在合规基础上。

第5篇:金融市场形势分析范文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式 认识 思考 当前 分析

一、前言

充分的认识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对于改善我国经济市场环境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状态良好,逐渐从经济低谷中走出来,在拉动我国内需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环境的好转,我国的出口贸易也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依然面临着通货膨胀、贷款难等问题。发挥出经济金融的发展优势,解决经济金融中存在的问题,是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二、当前经济金融形式分析

自2008年下半年我国实行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后,我们看到了我国经济增站速度的逐渐回升。很多人提出了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如提高利率。而也有的人则认为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交易低迷、股票市场走势下降的问题,悲观的认为我国的经济展现出来明显的后劲不足的情况。但是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虽无前者的过热,但也无后者的过渡低迷。我国的经济金融处于一种较为积极的复苏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上半年度,我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CPI同比增长为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为18.3%,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为45%。从以上数据信息中能够发现,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良好[1]。

首先,我国最高决策层对于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具有良好的把握以及判断,能够正视经济金融负面发展的问题。并且在经济金融管理中积极的实行财政政策,并且湿度放宽货币政策。

其次,开展刺激性消费,推出新能源、新材料的进农村活动,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将农业投资的范围扩大,并且注重民间资本的整理。

最后,在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大的背景下,经济市场潜力增大,积极的推进城镇化经济发展,以城镇化为基础释放出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在劳动力充裕的大环境下,保障劳动力充分就业[2]。

三、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中的不确定因素

虽然,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良好,但是随着国际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社会发展形式逐渐推陈出新,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也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将会严重的阻碍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因此,为了推动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上的竞争力,就需要分析当前经济金融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已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决策。

(一)贸易顺差的影响

贸易顺差在人民币汇率升值作用下,将在2016下半年度中延续了上半年度的扩大趋势。国内很多经济出现了流动过剩、通货膨胀指数上升的对冲压力,最终导致了货币市场上的利率升高。在经济金融市场上利率提升的背景下,将会加剧美利差的扩大和资本流入的负面影响[3]。

(二)居民经济受到影响

从对于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中能够发现,居民对于经济金融、就业判断的指数期望下降,并且与经济增长出现反向意象。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受到了经济预期的影响,导致居民消费降低,并且相比于上一年度的物价满意度逐渐降低。

(三)国际上的经济金融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国际经济危机对于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导致经济金融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国际经济发展目标是采取何种方式来共同的面对经济发展危机,并防止经济下滑。很多国家为了应对危机,采取了基于扩展性的财政政策,事实证明这样的财政政策不适于国内财政经济发展,将会导致经济增长复杂化。如欧洲因债务危机,导致经济发展复杂化,并且引发了欧元危机。

四、经济危机后的经济金融改革建议

面对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新时期,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需要克服很多问题。

(一)建立完善的汇率形成机制

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式来看,提升经济金融发展水平,需要借助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市场中形成完善的汇率机制。该种汇率机制的实现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短期的经济发展方面来看,人民币汇率是由国际收支状况决定。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的情况下,将会导致人民币出现贬值。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的情况下,将会促使人民币升值。如果在汇率制度比较固定的情况下,国际收支情况不会影响到汇率,在人民币高估时,未来人民币将会面临着贬值的风险,出现严重的资源外逃情况。相反,在人民币低估时,未来导致时资本流入,人民币会升值。为了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实现经济金融发展市场,制定科学合理的汇率机制,在防范人民币国际化风险方面意义重大[4]。

(二)基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创新是时展的基础,在经济金融发展中,也需要创新技术、创新理念以及创新环境的推动。在国家时经济金融发展环节中,金融创新是改善经济金融发展的基础也是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路径。商业银行在利率信息掌握上比较超前,但依然不能够判断出利率的走势,同理,商业银行的大客户也不能够对利率走势进行判断。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够带动国家经济的创新。在国际经济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实现以市场利率化促进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现金融创,能够借市场利率化之东风,发挥出商业银行的潜在优势,革新其财务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推出多样化的保值金融产品,根据经济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推出风险防范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如,利率掉期、利率期权等产品,逐渐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得以应用[5]。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对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式进行介绍,分析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提出新时期经济金融发展的建议。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良好,但是随着国际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社会发展形式逐渐推陈出新,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也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将会严重的阻碍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为了推动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上的竞争力,提出了建立完善的汇率形成机制、和基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陆宗轩.关于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和思考[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2.

[2]黄思逸.谈谈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与思考[J].文理导航(中旬),2015,11:87.

[3]徐诺金.关于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与思考[J].南方金融,2010,08:34-39+64.

[4]安杰山.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思考[J].学术探索,2012,11:77-80.

第6篇:金融市场形势分析范文

基本面分析主要研究影响市场变化的各种经济因素和发展趋势,其最核心的步骤是市场参与者对资料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估并一贯坚持利用它们。基本面分析无疑是一种有用的分析工具,因为它能够清楚地展示市场为什么向某一方向变动。然而,基本面分析需要特别有耐心,这与市场参与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尽可能高收益的目标是相冲突的。此外,大宗交易的市场参与者为了尽可能周详地改变资产构成,会经常利用基本面数据公布后引起的短暂价格变化,这也会引起市场流动性出现无法预测的局面。

为了在短期分析中弥补基本面分析的不足,在认识趋势的初始变化时,技术分析提供了一整套手段和工具,它们有助于市场参与者对新的市场事件做出灵活反应。技术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市场供求双方必须自由发挥作用。此外,技术分析还依赖于三个核心假定:市场价格是包含了所有可获信息和观念的供求双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与这些理念是否理性没有多大关系;价格变化具有趋势性;历史会重演。

尽管价格反映的仅仅是一部分可获信息,但仍然表现出了买卖双方的看法和观点,可以通过技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现代传媒技术迅速传播着海量的信息,市场参与者对信息量的不堪承受使得技术分析获得许多人的青睐。不幸的是,尽管图形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了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但由于应用广泛,图形所示的意义大部分并不能实现,出现事与愿违的变化已经成为经常发生的事。

行为金融学者对此的看法是,从技术分析中找到的结论仍是肤浅的,因为它不能详细分析人们的心理活动,而后者才是市场交易价格形成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尽管行为人被认为是理性的,至少在他们进行市场交易时是这样,但实际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除了理性之外,人们还表现出了各式各样的行为。他们的动机、心智、思维方式、风险态度和交易视野可能完全不同。行为金融理论就是研究信息吸收、甄别和处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的学问。同时,它也研究人们的异常行为。与现代资本市场理论认为的市场参与者的唯一目的是利润的观点不同,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人们参与市场交易还有其他的目的。此外,市场参与者掌握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并且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信息会做出不同的评判,由此也会得出各种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

经验丰富的市场实践者乔齐姆・高德伯格和证券市场心理学家鲁狄格・冯・尼采综合了基于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及金融心理学的一些行为金融理论成果,汇聚为包括欲望与现实、投资策略、价值判断、投资者心理、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者等广泛内容汇集成《行为金融》。高德伯格认为,他们著作的“引人入胜之处是清晰地阐述了金融市场的行为导向分析能解释技术分析的基本原理”,尽管“还没有对人们行为的所有方面进行审视”,但期望他们的观点能够“使金融市场更加人性化,而少一些神秘”。

事实上,行为金融的分析方法已被证明对金融界从业者在交易中控制非理性决策、预测他人行为的作用非常巨大。更重要的是,行为金融理论不仅有助于改善个人的决策行为,还有助于深入地理解市场参与者的实际行动。我们目前所面对的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动荡的金融市场,就非常明显地体现着行为金融的这种实践价值。对于“华尔街的黄昏”,巴菲特的评价是:“当潮水运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是谁在裸泳,而现在,华尔街简直就是裸泳者海滩。”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看法是:“信任情绪终将再度浮出水面,投资者正在小心翼翼地重返市场。”而哈佛教授罗格夫认为:“赞解的金融产品、迟钝的监管者、神经质的投资者,这就是21世纪第一场金融危机所包含的全部内容。”

他们提到的“裸泳”、“信任情绪”、“监管迟钝”、“神经质”都是对行为金融所阐述的参与者心理及其行为的生动刻画。曾几何时,投资者们信誓旦旦地将大把钞票撤向基于预期收益抵押贷款衍生出的各种金融产品,然而,他们所依据的主要是市场的繁荣景象和想象中丰厚的回报率,而不是对衍生品本身的准确理解和深入分析,更不是对基础资产的价值和稳健性以及其他投资者行为的精确解读。一厢情愿的热情、莫名其妙的自信和无端的乐观等,这些玄幻的市场情绪在造就出投资者更大的自信和乐观的同时,也为最终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正如《德尔斐神谕》所指出的,智慧的关键并不在于预测未来。对于现代金融市场及其参与者来说,其通俗含义就是,投资的成功并不仅是建立于聪明的预测之上,准确把握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及其驱动的投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扑朔迷离的金融市场本身就富有无穷的魅力,踏过从基本面分析到技术分析的历久弥新的智慧,从行为金融这样一个现实的视角去透视真实的金融市场,不失为现代生活中极具的事情。

欧美财经新书最前线

The Snowball: Warren Buffett and theBusiness of Life

作者:爱丽丝・施罗德(Alice Schroeder)

出版商:Bantam(2008年9月29日)页数:976页

内容提要:很少有金融投资家能像沃伦・巴菲特那样长久地占据人们的视线。尽管欧美市面上有关他的书籍不下60本,但作为其本人亲自授权创作的首部传记,本书想不吸引眼球都难。这本被《华尔街日报》称作“今秋最值得期待的图书”,由巴菲特“钦点”摩根士丹利前保险分析师爱丽丝・施罗德操刀,不仅详细讲述了巴菲特作为投资人一生的奋斗历程与成功故事,还史无前例地描述了巴菲特的现实生活、价值观、处世哲学和人生经历。透过爱丽丝与巴菲特本人数千小时的交谈、对其商业伙伴、家人和朋友的采访以及充斥着两大资料室的投资材料和信件等,读者或许能摘掉“股神”的光环,还原一个真实的巴菲特。

The Partnership:The Making of Goldman Sachs

作者:查尔斯・艾利斯(Charles.Ellis)

出版商:Penguin Press HC(2008年10月7日)

第7篇:金融市场形势分析范文

关键词:金融会计;内部审计;强化;对策

一、当前金融会计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体制

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正处于不断变化的发展阶段,金融机构要想在这样的形势下保持自身的经济实力,实现更加稳步的发展,必须以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体制为指导依据。但仍然有部分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导致机构内部缺乏完善的金融会计内部审计的体制。随着市场经济活动的不断变化,对金融会计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这些机构内部,对于审计工作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对于内部审计的管理工作存在漏洞,导致管理体制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机构内部审计制度形同虚设。此外,金融机构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造成了工作程序上容易出现问题,进而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制约了金融机构的发展。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程度较低

随着现代化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会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工作的支撑,为审计工作提供更有力的依据。当前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工作效率。同时,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使得新型的支付方式涌现出来,对金融机构的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面对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金融机构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更新思维,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三)审计部门的工作缺乏独立性

金融会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具备最基本的独立性,但在实际工作中,金融会计内部审计工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难以确保审计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机构内的其他部门对于审计部门的工作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进而导致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同时,机构缺乏对于审计工作的监督力度,执行力不够,也造成了金融会计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难以提高。

(四)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金融行业对于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部分金融会计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给金融机构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在机构的资金监管与内部审计工作中,金融会计的职能被弱化,导致财务的核算与报表的分析工作不足,财务数据缺乏准确性。同时,审计人员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与对资金风险的防控意识,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没有将自己的职责有效落实,造成对客户信息的审查不到位,使得金融机构面临着资金风险。甚至有员工利用职务之便做出违法行为,进而给机构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二、强化金融会计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

金融机构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优化审计监督管理体系,提高审计监察力度,强化金融会计内部审计工作。金融机构要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流程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管理,并根据对经济活动的监察和跟踪,对市场主体的经营资质和能力进行严格的审查。通过内部审计的制度条例,有效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并对客户的信息进行优化选择,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提高内部审计监察管理力度,确保审计程序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在审计工作中,要对审计的相关资料进行有效的存储与保管,保障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此外,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的形势下,金融机构需要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因此,机构需要落实审计监察管理力度,确保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的清晰化和具体化。在机构开展业务的过程中,要严格把控好各环节的审核程序,确保审核手续的规范化。业务进行中,机构要提高对业务审核与结算的审查力度,保证业务合理合法,并对业务的开展进行有效的跟踪与分析,进而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促进金融机构健康良性的发展。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金融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市场交易形式多样化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及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构需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金融会计审计方面的人才。内部审计人员要对当前的国际与国内的经济发展形势进行有效的关注及全面系统的分析,通过不断学习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积累工作中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以满足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要通过组织专业的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对金融经济形势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其对资金风险的防控意识,并能够对客户的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与判断,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三)提高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

金融机构要充分引进并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当前部分金融机构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技术、设备与系统落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由于金融机构在工作中面临的客户群体较广泛,造成客户的信息量过大,因此需要通过建立系统的信息数据库进行信息的存储,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准确性与信息搜索的效率,对客户信息进行更优化的管理。通过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水平,还有利于对国内外的经济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并提高对资金风险的有效预警,避免资金风险发生。此外,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够对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进而确保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四)建设市场主体信用平台

市场中的一系列金融活动都应该以诚信作为基本的原则,通过建设市场主体信用平台能够帮助设立客户的诚信档案,并进行信用等级的评定,有效提高客户数据信息的质量。金融机构通过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作用,实现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加强了机构间的联系与沟通,有效掌握客户的等级信息,对于不良客户信息要及时在平台上公布,并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采取有效的金融合作限制手段,通过对不良信用客户进行有效的督促和监督,规范其市场行为,提高其信用记录和等级,利用市场主体信用平台的建设促使市场金融活动的良好风气,进而促进金融行业的稳步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形势下,我国的金融会计内部审计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行业与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因此,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中,金融机构需要不断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工作,提高金融会计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管理,使其工作更具规范性和有效性,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行业与社会经济长远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梦萍.强化金融会计内部审计的几点建议[J].商情,2017,(26):16.

第8篇:金融市场形势分析范文

一、 重庆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SWOT分析

一个地区能否成为金融中心,关键是要看其是否具备建立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和面对着怎样的限制性因素,即建设金融中心的环境怎样。SWOT分析法是由H?Z?安索夫提出的,常用于竞争分析之中,是一种能够主客观结合、准确分析和研究现状与对策的方法。SWOT四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优势与劣势属于内部因素,机会与威胁反映外部因素。 [3] 由SWOT分析法可以推演出四种战略, 即SO战略――增长型战略(依靠内部优势, 利用外部机会)、WO战略――扭转型战略(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机会)、ST战略――多元化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和WT战略――防御型战略(克服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

(一)重庆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优势分析

从金融中心形成所需要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金融发展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来看, 重庆在长江上游地区具有明显优势。

1. 区位优势

区位优劣是一个城市能否成为金融中心甚至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前提。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史来看,世界金融中心从阿姆斯特丹移至伦敦,再到美国纽约,以及近几十年来日本东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离岸金融中心的崛起,最后到上海、圣保罗等新兴金融中心的飞速发展,优越的区位是这些城市的共同特征。

重庆虽地处中国西部内陆、长江上游,但却是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之处,是中国西部惟一一个集水陆空三维一体多渠道的交通枢纽,是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地区,具有承东启西、左传右递的区位优势。并且重庆近年来,不断扩大开放,成功获批西永综合保税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协调促成开通“渝――新――欧”国际贸易大通道,并实现多国海关“一卡通”,今后部分货物可由重庆始发至欧洲, 同时欧美货物也可经重庆中转发往全国。这促使重庆成为内陆口岸高地、国际贸易枢纽和西部通向欧洲的桥头堡。基于此,重庆不仅已在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突出作用,而且还将成为区域科教、文化、信息、服务业中心,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这将为重庆金融产业的发展和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创造相当优越的条件。

2. 经济优势

强有力的经济支持是城市长期保持金融中心地位,并且向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最重要保证。 阿姆斯特丹的兴衰,二战后伦敦交出世界金融中心的宝座,再到东京、香港、新加坡强势崛起,其背后主要原因便是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和衰退所致。因此想要最终发展成为金融中心,必须有强有力的经济发展基础做支撑。

重庆是西部内陆地区最重要的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之一。一方面,重庆主城区的经济集聚辐射功能日趋明显,区域经济中心雏形正在形成。在长江上游经济区域中,重庆主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处于领先地位。 在2005年重庆主城区就以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6%和占全市23.1%的人口,实现了全市42.2%的地方生产总值,创造了全市49.8%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形成了全市61.6%的存款,吸收了全市68.6%的贷款。最近几年还有相当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成为直辖市以来,重庆市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见表1),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恶劣影响下,重庆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速,在长江上游地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公布的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报告,重庆的综合城市竞争力 ① 位列第13名,成都市位列第16名,昆明位列第50名,贵阳位列第91名;重庆的城市经济竞争力 ② 位列第15名,成都位列第16名。这说明,重庆在长江上游地区有较高的经济影响力。

重庆是抗战圣地,知名度高,长期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工业经济实力较强。汽车工业、摩托车工业是其支柱产业。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恶劣影响下,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73美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4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1%。三次产业比重为11.3:47.7:41。2008年,重庆成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加工贸易转移重点承接地和直航台湾口岸,争取到了全国首个内陆保税港区落户,新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9家。这一切大大地提高了重庆的产业层次,优化了重庆的经济结构,必将促进重庆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

3. 金融优势

金融体系完整、金融市场发达、金融工具多样、金融制度健全、金融政策优越、金融人才济济,这些对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进驻本地区,促使金融行业繁荣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尽管重庆与沿海城市(如上海、深圳、天津)的金融体系相比差距明显,但相比于西部内陆地区的其他城市,在金融行业有着较大优势。重庆金融业已具备一定规模,金融中心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初现。金融深度持续提高,资金集散功能增强。如表2,在2008~2010年间, 重庆本外币存款余额/GDP从139.84%上升到171.77%,本外币贷款余额/GDP从110.19%上升到138.79%,这两项指标明显高于四川、贵州、云南等长江上游省份。

重庆金融机构的聚集效应正在形成。 从银行机构看,重庆是长江上游四省市中银行业机构门类最为齐全和聚集效应最为明显的地区,尤其是外资银行数量在该地区的比例超过了1/3。2010年,重庆有中外合资、外资银行共8家;内资银行中,省(市)级分行/市联社27个,一级支行/地(区)级联合社524个,二级支行/信用社1410个,分理处(分社)2139个,储蓄所73个。从证券类机构看,重庆证券、信托、期货服务组织体系完备, 尽管证券类机构的聚集效应低于四川省,但远高于云南、贵州。2010年,重庆拥有证券法人机构1家,营业部96个。从保险机构看,近年来全国性和外资保险公司加快了进入重庆保险市场的步伐,目前重庆保险业已经形成国有控股、中外合资、相互保险等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竞争激烈的局面。2010年,重庆有保险公司法人机构3个,中外合资、外资保险公司5个。 近年来重庆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6%以上,成为地方重要的支柱产业。统计数据显示,重庆市的贷款规模增速比全国水平快约8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国第三,不良贷款率约0.76%排在全国第五。这表明,重庆金融业已经发展起了以银行、保险、证券为主体,其他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并存、结构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完备的现代金融体系。

另外,重庆金融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金融核心区,即以重庆渝中区解放碑为中心的金融核心区。目前该金融核心区银行、证券、保险机构齐备,各类市场完善。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渝中金融核心区金融业增加值达183.2亿元,占整个重庆的38.1%;金融资产达到13 802.6亿元, 占整个重庆的70%;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012.5亿元和3873.5亿元,分别占整个重庆存、贷款余额的22.4%和35.6%,是重庆金融资源最富集、金融市场最繁荣、金融产品最丰富、金融服务最完善的地区。

(二)重庆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劣势分析

重庆综合经济实力在西部地区虽然有一定优势,但在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层次上与金融中心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这主要体现在:

一是总部经济特征不明显, 不利于金融中心的形成。一方面,重庆分支金融机构多,法人机构少,这使得金融机构在业务审批、信贷权限、产品创新、资金调配、资金运用、服务区域等方面的自主权受到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机构的投资、融资行为往往由公司总部来决定,相关的金融业务也多在总部所在地开展, 加之重庆大型企业集团数量少, 客观上降低了重庆本地的金融业务量。

二是经济金融开放度偏低,尚未达到区域金融中心的要求。首先,经济开放程度低。以2005年为例,重庆进出口总值为42.9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仅为10.9%,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仅为5.2亿美元,远低于东部同类型城市。其次,金融开放层次低。目前重庆金融业中只有银行和保险有外资机构进入,而证券、期货、基金、投资银行等没有外资机构进入。第三,金融开放的规模小。目前进入重庆金融市场的外资金融机构不仅数量少,而且业务范围窄、业务规模小,截至2006年6月底,重庆4家外资银行的存款规模只有8148万元,贷款规模接近14亿元, 基本上没有给重庆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带来金融冲击和金融革新。

三是长江上游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重庆金融中心建设缺少金融腹地的强力支撑。一方面,长江上游经济区内的二元经济特征明显,2005年成渝经济圈的城市化率仅为36.8%,而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城市化率均超过70%,城乡发展之间的巨大差异必然造成金融结构失衡。 另一方面,长江上游地区发展遇到了依附于行政区域背后的行政壁垒,没有形成经济区的战略联盟,没有出现行政布局协调、经济能力聚集、产业结构合理的理想范式。

四是金融产业发育程度偏低, 重庆建设金融中心缺乏金融产业的有力支撑。金融中心客观上要求金融业成为支柱产业,一般来说当金融业增加值占GDP10%左右,就可认为金融业成为了支柱产业。但目前,重庆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较低水平徘徊,2005年仅为3.5%,这是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三)重庆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外部机会分析

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2007年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为重庆工作“定向导航”,作出了三大定位(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确定了一大目标(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交办了四大任务(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构成重庆发展“314”总体部署。2009年国务院3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又明确提出,“重庆要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重庆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可以说,重庆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地处我国西部,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下,中央政府相当重视和支持重庆的发展。重庆市政府在认真领会中央精神的情况下,果断做出了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战略决策,并积极创造条件。这为重庆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

二是东西部产业转移的良机。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的相关理论,伴随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第三产业日渐成熟,尤其是高级服务业将逐渐成为东部地区的主导产业,这将使其传统制造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重庆市凭借其优越的直辖市优势、区位条件以及固有的劳动力优势和制造业基础, 有条件在东西部产业转移过程中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

三是区际联系便利。中央为重庆勾画了“三大定位、一个目标”的宏伟蓝图,其中一个定位是“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在2006年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重庆将以主城区为核心,打造共有23个区县组成的“1小时经济圈”,使这个城市群成为带动全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了加强重庆市区内部资本的合理流动,协调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同时强化重庆市与各城市之间的区际联系,重庆提出“半小时主城区,4小时通全市,8小时到周边”的口号。区际联系加强将为重庆的发展提供交通便利,同时为资本的相互流动和补充建立平台。

四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企业都在寻求产业阶梯转移扩张,这给重庆产业崛起提供了机遇。城市区域经济是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区域化在空间上的具体表征,也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路径。城市区域合作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要求。在新的全球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和新的经济背景下,经济全球化以及城市一体化趋势为重庆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

(四)重庆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外部威胁分析

一是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香港、北京、上海三大金融中心的发展是重庆的先导。 珠江三角洲凭借其政策优势、香港回归的带动以及经济特区效应拉动占据了先行优势, 香港已具备了国际化的竞争优势, 已成为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在中西部地区,受到郑州、长沙、成都、武汉等城市的竞争压力,中西部的城市圈均已基本形成,其中有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 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和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城市圈, 这些都标志着中西部的城市争取建长江中上游金融中心正式进入到实际操作阶段。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 许多行业都要面临与外资企业的正面交锋,重庆将面临更加激烈的来自国内外城市的竞争。

二是经济社会梯度差异不断扩大。 总体上看,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改变,各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差距显著,人才东部集聚效应将继续拉大区域间竞争水平的差距,知识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将进一步影响地区间产业结构。即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分工中占据着更有利的位置,中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差异,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其发展重点, 外资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投资转移尚不具备条件。

(五)总结

综上分析,可得重庆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SWOT分析矩阵(见表3)。从该矩阵可以看出:(1)重庆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既存在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又存在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2)从数量上来看,外部机会和内部优势所决定的条件都优于外部威胁和内部劣势决定的困难;(3) 重庆在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应该抓住良好的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实施WO战略――扭转型战略,即利用好外部诸多机遇,克服内部存在的一些劣势。

二、 重庆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路径选择

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是金融中心的两大构成要素,特别是金融市场发展对于金融中心的形成甚至比金融机构发展更为重要。本文认为重庆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应该前瞻性地进入一些成长快、前途好、带动大、辐射效应明显的金融市场或者市场空白, 围绕金融市场建设健全机构体系,拓宽金融业务,推动金融创新,加快金融开放和提高监管水平,最终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

(一)明确重庆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目标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总目标应该是:建设以重庆为核心,辐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集金融产业中心、金融市场中心和金融创新中心为一体,以融资中心、农业发展融资中心、中小企业融资中心、投融资中心和再融资中心为主体的多层次、相互共生的综合性区域金融服务中心。以金融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使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成为战略支撑、对外窗口和辐射带动的核心城市。

(二)重庆构建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选择

金融中心的构建模式一般可分为自然形成模式和国家(地区)建设模式。

自然形成模式由需求引导,代表城市有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伦敦、美国纽约。其主要途径是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引发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实现金融繁荣,最后到金融中心的形成。

政府引导模式由供给引导,代表城市有新加坡、东京、香港。其主要途径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使金融体系先于经济得到发展,并带动经济增长,最后共同繁荣形成金融中心。

尽管重庆在长江上游有着显著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金融优势,但相比于东部沿海城市(如上海、深圳、天津),在经济基础、结构和整个金融体系上有着巨大差距,自然形成模式并不适用重庆。再加上西部大开发、产业转移等大环境的驱动,采用政府引导模式无疑是最优决策,这也符合本文提出的WO战略选择。

(三)重庆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具体措施

1.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在政府引导模式下,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产业西移、经济全球化等背景下,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自由化、宽松化、国际化的金融环境,促使国内外金融机构、金融人才、金融资本的集聚,引导金融业规范、高效、和谐发展,充分发挥金融业优化资金配置的作用。最终建立起金融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 实体经济为金融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形成金融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态势。

2. 完善金融体系与监管,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工具是建立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重庆的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应着力加强金融体系建设,不仅要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拓展各种金融业务,丰富金融工具,激活金融市场,也要努力培育本地区金融机构的发展,全方位发展各类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扩大金融业的辐射深度和广度。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金融制度,完善各项法规,做好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秩序的安全、稳定、高效。

第9篇:金融市场形势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式发生重大变化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相对困难的形势下,如何解决其融资困境的问题成了中小企业界所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造成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即金融市场体制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欠规范及其整体信用状况不佳以及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等,最后针对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一、新形势下宏观经济的特征及其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意义和要求的概述

目前总体通货膨胀水平较高、财政货币政策相对稳健和紧缩的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一直上调使得其可供使用的贷款额度进一步缩小,同时由于劳动力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等因素都使得中小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资金需求水平大幅度提高,仅靠其来自微薄的利润留存积累已经显得不能满足需求,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的短期利益投资策略的不善使得其资金链总体上呈现吃紧的趋势。

在目前这种宏观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获取融资的质量水平如何关系着其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也是其获得持续发展动力的基本保障,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在完善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财务管理制度的同时,通过多层资本市场拓展融资渠道,减少融资行为中的不诚信行为,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第三方介入的方式降低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或避免金融结构的惜贷行为。

二、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困境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不容乐观。据一份调查统计显示,2005-2010年期间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中除了自身原始积累和每年的利润留存在,仅有平均不超过12.3%的资金来自现代金融资本市场,另外大部分资金来自于家族资金的拆借和高利贷市场,这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较正常金融渠道相比抬升了仅46.8%,另外数据还显示,该期间中小企业融资额度提升幅度一直停留在3%左右的增长幅度徘徊。通过对大量的中小企业融资案例的研究和综合分析,本文认为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行金融市场体制方面的原因。持续多年的金融市场体制改革在中小企业信贷机制和实际操作流程中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体制方面的原因。目前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借贷资质的审核流程、机制和款项发放方法等都使得中小企业在资金链条出现紧张的情况下无法快速地低成本地获取资金融通;而证券市场中蓝筹股、大小三板及创业板块对于大多数缺乏资本运作经验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领域。

第二,中小企业自身管理信用状况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一般属于个体经营的家族式企业,其资金资源占有情况一般处于市场竞争链条的低端,生存压力较大,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水平和意识不高等因素都使得其对于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关注力度不足,这与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资本市场严格的资质审查产生较大冲突和矛盾,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不健全,企业资产处置的任意性使得其对于融资中的还贷义务能力缺乏保障,使得在实际中来自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普遍较高。

第三,第三方服务机构不健全的原因。由于包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内的第三方金融服务机构的不健全,使得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即资金提供方和资金使用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不能得到有效的减少或消除,而这更造成了在资本市场中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中小企业无法通过正当的渠道来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同时加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水平的科学认知和衡量,使得其更加加剧了面向中小企业的惜贷行为,第三方服务机构的缺失使得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会更加继续和扩大。

三、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新形势下宏观市场经济特征和走势以及其对于中小企业融资作用意义和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困境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参考相关金融证券市场运行机制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融资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同时借鉴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和模式,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方法和措施。

第一,继续推进和深化金融资本市场体制改革,加大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调整和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的审核机制和发放流程,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对于以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机构,要简化放宽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审查,容许提高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的坏账幅度比例,并且简化缩短款项的发放程序和周期;对于股票证券金融市场要放宽对于中小企业进入门槛的限制,并且要为其顺利进入提供包括财务、管理、资本运作、营销等多方面的培训和服务以弥补中小企业自身管理能力不高的缺陷。

第二,中小企业自身应该加强和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和提高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水平,自觉改善其融资行为过程中的信用状况。中小企业必须意识到,造成目前经营管理困难和融资困境这种相互牵制恶性循环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对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的意识和投入力度不够,为此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要的是规范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公司所有者的个人资产和公司资产的界定必须清晰且资产处置必须符合公司法的规定和要求。

第三,加大力度培育和发展包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内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在中小企业和金融资本市场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力度,降低银行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少金融机构的惜贷行为。第三方服务机构应该帮助和监督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各项财务指标的运行水平并向其融资机构提供如实的报告,以减少金融机构本身对于中小企业自身状况的担忧和不信任判断频率,同时第三方可以通过提供担保等多种形式以帮助中小企业快速取得资金融通,同时其自身也可以获得发展。

四、总结

本文针对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并结合相关金融市场及企业管理的知识慈宁宫下面几个方面提出了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方法和建议:加快金融市场体制改革的步伐,在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问题上取得操作层面的实质性突破;中小企业自身要提高和规范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包括政府在内的第三方机构在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雨娇.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其应对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