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范文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精选(九篇)

普通高级中学教育

第1篇:普通高级中学教育范文

我国当前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强调学生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潜能的开发,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内涵包括了要为学生未来升学与就业做准备,同时,其基本价值就在于培养合格的、具有一定素质要求的公民,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近些年来,海南省各地普通高中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作用,以评促建,以评促优,以评促特,本文试图从各地的经验中探寻海南省未来高中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客观上产生了一个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推”动因素。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大增加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吸引更多学生参与高中阶段教育,产生了一个“拉”动因素。在“推”“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加上各地采取了强化督导评估等措施引导高中教育的发展,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已进入高普及率时代,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超过80%。

1.基本情况

(1)发展规模。2010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学校28584所,招生1706.66万人,在校学生4677.34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2.5%,高中升学率达83.3%。其中,全国普通高中14058所,招生836.24万人,在校生2427.34万人,毕业生794.43万人。

(2)教师队伍基本情况。全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518194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4.81%。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加入高中教师队伍。2009年全国共有博士、硕士研究生42015人担任普通高中学校教师,占全部普通高中教师的2.8%。

(3)办学条件。普通高中共有校舍建筑面积39821.83万平方米。普通高中设施设备配备达标学校的比例比过去有所提高,建立校园网的学校的比例为76.74%。

2.主要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过去一些年,教育经费投入的重心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高中教育受前后“两端挤压”,教育经费投入较少。2009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为1779.44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109.34亿元,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相对不足,低于普通高校和普通初中(在海南甚至低于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

(2)地区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高中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有些发达地区已经实现了高中教育的基本普及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的高中教育表现出两极分化,薄弱学校大面积存在。

(3)应试教育色彩浓厚。不少学校办学方向不端正,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考试科目和应试准备上,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抓部分尖子学生,忽视了全体学生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还未得到有效落实。

(4)缺少特色,千校一面的现象没有大的改观。

二、近些年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近些年来,在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和素质教育推进困难的背景下,各地结合本区域实际,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措施来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而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作用,以评促建,以评促优,以评促特,是大多数兄弟省份的共同选择。

(一)加强评估,以评促建

1.国家“示范性高中”建设

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全国重点建设1000所左右实验性、示范性的高中”。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各地要建设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性高中。其间,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陆续出台了评估细则和指标体系,并开展了示范性高中的评估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26个省市进行了示范性高中的建设与评估验收工作。

2.部分省市的经验

(1)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评估。上海市突出学校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学校自主创新和内涵式发展方面的评估,建立起“政府指导、学校自评、专家评估、社会评议”的评价机制,以及“准入”“年检”“公示”“退出”四项制度,形成了促进示范性高中持续发展的内驱机制。评估分为基础指标和发展指标。近年来,上海又在尝试开展绩效评估,在取得同样办学业绩的情况下,还要考核办学成本(人力、经费、时间等方面的投入)的高低。

(2)北京市以校内评价为主的示范性高中评估。北京市遵循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以“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终结性评估”序列递进的评估模式,促进学校建立内部评价机制,使评价过程发挥自我诊断、自我规划、自我实施和自我反思的作用。

(3)江苏省普通高中星级评估。江苏省根据学校的不同发展状态,把普通高中分为五个等级:一星级突出基本合格性,二星级突出基础发展性,三星级突出主体骨干性,四星级突出实验示范性,五星级突出国际可比性。

(4)广东、浙江等省市开展等级示范性高中评估和特色高中评估。广东拟在必要时增设广东省特级高中。等级高中从办学条件和学校管理水平两大方面综合评定。浙江省将重点普通中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五大板块45项指标都有对应的一级、二级、三级标准,达标指标在五分之四以上的认定为相应的等级重点中学。并在原来特色学校建设基础上评估省级特色高中。

3.各省市普通高中教育评估的共同特征

(1)注重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各地评估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当地政府和学校的积极性,增加投入,提高办学水平,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因而一般对获得相应称号的学校都有一定的激励措施,而当失去这种称号时,相应的优惠政策也会随之取消(如山东在规范办学行为的过程中对于违规学校的处罚措施包括学校降等并同时降低收费标准、校长撤职等),因而学校十分重视这种称号的获得和保持。

(2)评建工作突出规范性办学、内涵发展能力和示范引领。按照国家对示范性高中的定位和要求,先后进行示范性高中评估验收的各省市均突出“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思路,通过示范性高中的建设与评估,推动高中学校规范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并带动区域内高中学校共同发展。

(3)在扩大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上取得显著成效。示范性高中建设过程中,一批基础较好的高中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自身努力脱颖而出,形成了在更高水平上持续发展的能力(上海、天津和江苏等省市都很突出)。示范性高中的教育服务范围逐渐扩大,示范引领作用日渐显现。

(二)特色建设,多样发展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教育越来越走向多样化和特色化,也更加注重内涵发展。

重庆市从2007年年初起在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紧紧抓住特色学校建设这个办好每一所学校的关键举措,不断将区域特色学校建设推向深入,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再到特色学校,而后直指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特色文化。学校通过课题研究审视自身传统特色,强调教育观念的转变,探索出独特的发展之路。特色学校建设对于提高重庆高中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学习借鉴外省成功经验,加快海南省高中教育发展

(一)海南省高中教育的成绩与问题

1.课程改革取得可喜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海南省是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先行实验区,在高中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与试验,形成了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海南课改精神”和“海南课改模式”,得到兄弟省市同行、专家和教育部的认可,在2010年获得教育部奖励的14项教学研究成果奖中,有11项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关,同年在获得省教育厅奖励的39项教学研究成果奖中,有31项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关。

2.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仍然突出,成为制约各级教育协调发展的瓶颈

尽管普通高中在新世纪曾实现快速发展,但目前每年仍有约3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矛盾十分突出。2010年,海南省小学、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分别为96.6%以上、75.8%左右;高中毕业生高考录取率超过90%,呈两头高、中间低的格局,这种格局既影响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又影响了高等学校的生源质量。

3.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偏少,发展缓慢

由于海南省高中教育基础差,长期以来教育投入少,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高中教育的发展。学校千校一面,部分学校课程实施与管理不规范,教学效率和质量不高,考试评价制度与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要求不匹配,学生素质与兄弟省市有明显差距。

(二)以督导评估为手段,推动海南省普通高中教育加速发展

针对海南省普通高中发展面临的问题,在目前尚无立法或强有力政策支持普通高中发展的背景下,海南省可以学习借鉴外省改革和发展普通高中的成功经验,以督导评估为手段,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加快发展。具体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评估为抓手,引导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进一步扩大普通高别是优质高中规模

在加大投入、增加学位方面,当前仍要以政府投入为主,新增财政投入中宜划出更大的比例用于普通高别是优质高中的建设和发展,并努力化解公立普通高中的债务负担,使高中学校能够轻装前进。同时,制定激励性的政策措施(包括必要的经费资助),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投资兴办普通高中。

在经费投入的构成方面,要按照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来主导投入,既要加大校舍投入,努力增加学位,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又要注意功能室的配套建设,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抓好图书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多媒体教室以及各种专用教室等功能室的建设,为选课、走班创造条件,留有余地,还要加强体育设施以及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的投入。

加大人力资源投入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于薄弱高中学校,可以敞开胸怀引进一批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或者采用合作办学、委托管理方式,引进一批教育专家管理学校,提升学校品质。

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形势,有条件的区域和学校,还可以引进国外资金和管理,举办国际高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上述目标应可以通过有效的督政或督学来部分达成。

2.通过评估依法规范引导课程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真正的优质高中不能只关注升学率(何况就全省而言,升学指标是恒定的),必须办出品位,办出特色和内涵。这就不能不谈及课程和教学改革。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海南省教育厅于2012年出台了《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通知》,并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切实抓好“海南省依法规范中小学课程实施研究”“海南省基础教育三级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海南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经验与问题研究”“海南省有效教学实验推广研究”和“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模式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等协同攻关课题研究实验工作,努力破解课程和教学改革难点。其中“海南省依法规范中小学课程实施”和“海南省有效教学实验推广”,是两个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是落实课程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项目。建议通过专项督导评估或在其他督导评估中强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方面的督导,引导各普通高中学校切实抓好上述项目的落实工作,使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真正成为促进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

在课程改革方面,各普通高中学校特别是样本校已经创造了很多成功经验,我们希望各样本校继续发挥实验、示范和辐射作用,通过手拉手等多种方式,不断巩固和扩大已有成果的辐射范围,在深化改革中再立新功。同时也希望其他学校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使省内外成功的课程和教学改革经验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在当前形势下,要特别引导提高学校管理团队的课程领导力。

3.在继续开展一级高中评估的同时,尽快启动示范高中和特色高中的建设与评估

第2篇:普通高级中学教育范文

成人高等教育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其发展也面临着来自体制内外的挑战。新时期普通高校做好成人高等教育的班级管理工作,对促进成人高等教育良好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做好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班级管理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班级管理;管理措施

一、引言

“成人高等教育”是指对符合规定标准的在业或非在业成年人素质提高的学历教育,属于继续教育(含职业培训)性质。它既可以满足成年人提高自身素质或适应职业要求的需要,也可以扩大高等教育机会,培养专门人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成人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不断延伸、教育层次不断提高、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同时其办学方式也日益趋向开放、办学主体趋向多元、教育渠道趋向沟通,并且成人高等教育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学科建设也已启动。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空间不断扩展,其主要阵地是专门的成人高校和普通高校,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普通高校中的成人高等教育。班级是普通高校开展各种活动的基本单位。良好的班风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并以此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成人高等教育也是如此。因此,针对成人学员的自身特点,制定适用于成人学员的班级管理方法,做好成人高等教育的班级管理,对提高成人学员的专业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成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制度,完成了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过渡,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输出人才。然而随着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普通高校开展成人教育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如定位存在偏差,具体表现为把成人教育仅仅当作创收的手段,从而忽略了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班级管理,也忽视了其自身人力资源的培养。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实施保障首先,相关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普通高校中的成人高等教育的班级管理缺乏可遵循的总体规范。现存的成人教育法律法规大多以政策、条例等形式出现,多分散在各种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条例之中,且过于抽象,缺乏系统性、具体性和针对性,难以对新时期的成人高等教育起到应有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其次,缺乏明确的实施保障单位,其中众多教育主管部门对成人教育的多头管理,使成人教育陷入了“都管都不管也管不了”的尴尬局面。正因此,地方一些培训机构开始在成人教育行业变相捞钱,甚至喊出“只要有钱,一切都好办”。最后,班级等基层单位难以贯彻方针。由于成人教育的对象较为广泛,且层次多样,缺乏固定的基层管理组织。仅靠教师一人,难以实现有效的管理。

(二)班级管理者专业化水平不高我国目前的成人教育管理者通常都没有经过系统化和专业化的训练,而是依据自身多年的普通高校教育管理经验来进行管理,这自然会引起管理方式与管理对象的不匹配。我国目前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的班级管理者通常由其他从事普通高等教育的辅导员兼任,但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对象在年龄、职业经历、社会阅历等方面均存在区别,若将两者等同,便会导致成人高等教育体系的僵化,不利于成人的素质发展,与其最初的目的相背离。其次,社会上也缺乏相应的专业训练机构来对成人教育管理者进行培训,政府和相关高校对成立相关培训机构缺乏构想和资金投入。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班级管理者通常要利用假期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热情不足,容易产生倦怠感,也会导致管理工作不到位。

(三)班级管理手段缺乏针对性,师生沟通渠道匮乏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班级管理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班级往往是一个形式上的教学单位,而没有成为真正的集体,凝聚力较低。大部分成人高等教育班级的学员通常都是上课或考试时才聚到一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渠道较为匮乏。这就导致了班级管理者无法真正了解班级成员的具体情况,从而也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并使班级凝聚力日益降低。因此,师生之间的沟通亟待加强,使班级管理者更好地开展工作。

三、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班级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细化学员常规管理1.制定健全规章制度,确保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在班级管理制度方面,规章制度制定者应该针对成人学员的具体特点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具体做法为:第一,重新组建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明确总负责人和各项工作负责人,避免多头管理;第二,以学校客观条件为依据,从而确保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了保证这一点,在制定规章制度前,可以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成人学员以及成人高等教育一线教育工作者进行调查,并以此为规章制度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可以抽取有代表性的学员样本进行制度的试实施,对规章制度进行评估和修订。2.细化班级常规管理,保证规章制度实施在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后,应敦促教育管理一线人员对规章制度的实施给予切实保证。只有一线教育管理者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班级管理制度,班级的学习活动才能井然有序地进行。在常规管理方面,应明确规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对于考勤制度、请假制度、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等规章制度的传达,应该通过宣讲和案例的方式让学员学习并熟知,而不是因怕麻烦避而不谈,或者出了问题才告知对方。除此之外,对于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学员要进行奖励,对于违反规章的学员要进行惩罚,奖励和惩罚可以用学分的方式或其他对学员有一定切实影响的方式来体现。这种榜样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员对于规章制度的重视,保证规章制度的贯彻和实施。3.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学员自我管理能力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为增强机体凝聚力,应该采用民主选举方式组建班干部队伍,并就学业完成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研讨。班级管理者应该充分调动有能力、尽责性强、有奉献意识的学员的工作积极性,协调组建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班干部队伍,明确班干部职责,使信息能够流畅地上传下达,保证班级活动正常运转,深入了解学员的总体情况。同时,班主任要加强班干部队伍的教育,提高班干部自身素质,并进行定期考察,可以实行轮换制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班级管理者不应过于突出体现班级干部和普通学员的区别,而应逐步实施“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的干部制度,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能管事、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氛围。以此提高全体学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增强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而达到良好的班级氛围。

(二)提高班级管理者素质,提升班级管理效率首先,作为班级管理者应该对自身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内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全身心投入班级管理工作中去,树立良好形象。班级管理者应该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自己既是班级管理者也是学生的服务者,要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学员,增进与学生之间的友谊,在管理过程中宽严相济,懂得灵活应变。其次,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多是在职者,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安排和行为习惯,故班级管理者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员创造一些符合他们习惯的学习环境,组织一些能够发挥学员长处的课外活动,这将有利于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最后,作为班级管理者,要时刻与时代接轨,不断更新观念,学习和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为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政府部门或高校应该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的专业训练机构对在岗的班级管理者进行定期培训,以满足班级管理者的学习需求。

(三)增进师生沟通,掌握学员总体情况班级管理者与学员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够消除许多在班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沟通的手段和渠道日新月异,班级管理者应该与时代接轨,有效运用电话、微信、QQ、微博等各种现代通讯设备进行师生间的沟通,消除与学员之间的隔阂。另外,班级管理者要与学员形成日常性沟通,而不只是有事情的时候才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者更加及时有效地了解学员的相关信息,提高应变能力,及时处理问题。除此之外,管理者与学员间的沟通要以平等为原则,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除了学员的日常基本信息外,深入了解成人学员的心理,对班级管理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成人学员学习环境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对班级中一些事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因此,一定要事先深入了解学员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应对某些突发问题,达到管理好班级的效果。班级管理者可以通过与学员进行谈心、通过较为熟悉的学员间接了解、定期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来达到这一目的。除此之外,还要充分了解、积极挖掘每个学员的特长、爱好,并充分利用,以推动班级管理的良性发展。另外,成人高等教育班级管理还应该注意到成人教育特有的需求。成人教育注重学习者经验及活动情境的整合。这就要求班级管理工作不仅要注重成人学员的知识学习需求,更要剖析成人学员日常生活经验,提供解决相关问题能力的训练,使其更好地适应班级生活。与此同时,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班级管理注重学员自主参与,突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成人教育中,管理者的角色着重于提供良好的环境与资源,辅助学员更好地进行学习。成人教育不仅以“学生中心”为特色,而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些都要求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班级管理者要具有与学员情况相匹配的管理方法以及与自身优势相协调的管理方法。

四、结语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主要为在职人员,这使成人教育班级管理工作具有了特殊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成人高等教育班级管理要具有与自己特色相适应的班级管理方法。班级管理者应当转变观念,加强与学员之间的沟通联系,构建和谐的班集体。随着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普通高校必须不断提高对班级管理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给成人学员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小云,周淑芬.新形势下中国成人教育发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6):164-165.

[2]吴晓东,张东红.关于普通高校办成人高等教育的几点思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2):42-44.

第3篇:普通高级中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阶段 普职融通 问题 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要求。”按照这个纲要,我国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的目标是90%。广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一是距离此目标仍有一段距离,二是从目前的教育状况看,普通高中教育仍然受到学生及家长的高度青睐,而同属高中阶段教育的中等职业教育却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因此,通过普职融通,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的有效途径。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某市属中职学校、县级职校与普通中学开展职普渗透、融通的基本情况、具体的模式和做法,为全区高中阶段普职融通政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1.与初中学校开展的职业渗透教育

初中阶段的职业渗透教育,主要是为了解决中职学校招生难的问题,做好初三阶段学生分流和送生工作。

一是面向初中校长的职业渗透教育。该市教育局自2014年起,每年4~5月份开展初中校长职业教育渗透班,通过专题讲座、职校参观、学生技能展演等活动,让初中校长们深入了解国家当前职业教育的政策形势、本市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前景,增强他们鼓励初中学生报读职校的信心以及对接下来中职招生工作的支持。初中校长从最初的不了解、严禁职校入校宣传,到现在积极敞开大门欢迎职校,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是送教入校的职业渗透教育。市县各中职学校编写包括职业教育政策、学校招生情况、就业指导、专业技术培训等内容的职业教育专业入门教材,利用初中劳技课对初三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渗透,如市级中职学校三职校定期对九中、十中等多所初中学校的初三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方面的教学活动;某县职教中心为初三学生开发了茶叶生产与加工、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等13门中等职业学校入门教材;县职校组织教师到全县26所学校对8000多名初三毕业生进行一个月的职业渗透教育,得到学生、家长、学校的广泛欢迎。

三是分流部分学生到职校进行职业渗透教育。某县在2014年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 “支持县中等专业学校举办职业初中,接受从初中三年级第二学期转入的初中学生,在帮助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相关课程的同时,增设职业指导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积极引导其继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职业初中学生管理主要由县中等专业学校负责,初中学校可派教师参与管理。学生参加中考后,学籍计入县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总数。县中等专业学校落实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和教师培训工作,保障职业教育渗透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2015年5~6月,县职校对该县初三毕业生开展分流试点工作,分流部分学生到校进行职业渗透教育,分流对象包括7所初中学校当年不参加中考的学生547人。县职校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方案,收集分流学校学生的基本信息,对学生进行编班,通过开设相关专业技能课程、开展职业教育政策宣传、职业生涯规划、优秀毕业生和企业老板宣讲等对学生进行职业渗透教育。经过一个多月的试点,此次分流试点工作并不理想,活动结束后仅剩393人, 2015年9月份来校就读的学生更是仅13人。县职校分析原因:一是学生难以管理,分流过来的学生基本是初中学校不参加中考的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约束能力等方面较弱,并认为自己不是职校学生, 缺乏身份认同,短期难以管理;二是职校专业教师不足,学生学习时间太短,只能学到浅显的专业基础知识,误认为在职校学不到专业技术;三是学校设备资源有限,分流学生与在校生共享实训室和设备,致使实训课不能正常开展教学。

2.与普通高中开展的普职融通

高中阶段的普职融通主要集中在县级职业学校,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解决规模小、招生不足的问题。该市县级职业学校有6所,每县各1所。其中2个县因当地产业经济较好,职业教育的基础条件优于其他县,因此职校生源情况较好。而其他各县由于地域经济和文化的问题,职业学校的招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甚至面临难以维持的困局。在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之际,借助普职融通纵向发展的立交桥,开展高中阶段的综合办学改革,招生开始回暖,成效初显。

首先,A县职业技术学校就业与升学双驱并行。 A县职校自2013年起开始特色高中的试验,成立特色高中班。2014年A县在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中要求 “采用‘2+1’模式与普通高中融通办学,即学生前两年在普通高中学习文化课程、第三年到县级中专学技术,学生学籍转入县级中专。严格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实施办法》,允许学生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双向转学。”学校目前有两个学部,分别为特色部和专业部。专业部前两年主要以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为主,第三年分流,一部分实习就业,一部分进入对口升学备考班升学。特色部也叫“特色高中班”,凡是参加中考统一考试的学生均可报读,但一般要求成绩在C及以上,对D以下成绩的学生会建议其去专业部学校。学生在校学习三年,学籍属职校,入学即选定专业,一年级全部按照普通高中课程上课,二年级开始加入专业课程,三年级备考高考(主要是中职的对口单招)。目前,学校有特色高中班17个,其中一年级11个、二年级4个、三年级2个,每班约有学生40~50人。

近两年,对口升学取得突出成绩,2015年对口高考专科录取55人,校长实名推荐升本科5人;2016年对口升学再创佳绩,有112人参加对口高考,24人被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区内重点本科院校录取,78人被^内专科院校录取。

其次,B县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高中合作办学。B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模式与A县职校类似,有中职班和融通班。中职班每年级1个班,由于人数少,同年级不同专业混合在一个班,统一管理,文化课同上,而专业课和实训课则按照不同专业到专门的实训室上课;二年级第二个学期6~7月份开始分流,一部分顶岗实习,另一部分在校加强文化课学校并准备参加对口升学考试。

与A县职校不同的是,B县职校的融通班是与该县某普通高中合作办学,学籍入合作高中,称为“某中学职校学区学生”。2016年招生4个班,每班40~50人,共240余人;在课程设置上,一般是两年在职校学习高中课程,高三回到该中学;在教学等方面的管理由该中学进行指导,按照普高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高一年级后会进行分流,有意愿继续读高中的学生,可继续留在融通班直到返回该中学参加普通高考,另一部分愿意接受业教育的学生,可入职校学籍,进入对口升学班,参加中职学校的对口单招升学考试。B县职校与普通中学合作办学的基础,一是职校招生困难,当地学生读高中的愿望强烈,社会普遍认可普通高中;二是普通中学校舍紧张,部分达不到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仍希望继续读普通高中,如不接收便会流失;三是B县职校曾经办过综合高中,2006年停办后,原有大批普高教师闲置,与普高合作闲置师资也得以利用。

B县职校原是招生“困难户”,存在办学严重困难的问题。近两年,通过与普通高中合作办学,并逐步分流部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取得一定成效,学校办学有了起色。2016年学校的招生人数有明显提高,参加职校对口升学的学生也逐年增加。在2016年专业对口升学考试中,该校实际参加考试人数57人,有50人被区内各院校录取。

二、存在的问题

1.关于初中职业教育渗透问题

职业学校送教入校,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招生宣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加深了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之间的沟通联系,使初中学生、家长、教师对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从全市的招生情况看,各级中职学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提升。但是,这样的活动只是多集中在每年4、5月份的招生火热阶段,而且多是中职学校“一头热”,普通中学迫于行政压力等因素被动配合,在课程开发、教学活动等方面主动参与度不高。

2.关于初中分流问题

从某县职校分流初三学生到职校接受职业教育的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在职校办职业初中,从初中的什么阶段开始分流比较合适,学籍、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如何合理配置,这些问题需要再思考。

3.关于县级职校综合办学问题

县级职校在高中阶段进行的普职融通,无论是A县模式,还是B县模式,就目前来看,优势和效果都是显著的,对口升学比率高、成绩好,学校社会声誉提升,进而生源数量提升,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但从长期来看,要预防职业学校的升学教育陷入普通高中应试教育的模式,自治区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抓好“职业高考的指挥棒”。另外,目前职业学校的“特色高中班”“融通班”,其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等都由学校自行安排,是否合理,尚需要进一步论证。

三、建议与对策

1.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

普职融通的基础是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两者在地位上等同,才能实现两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真正意义上的融通。只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个人终身发展等需求中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具有同等价值,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才能在横向上实现平等的沟通与融合,个体才会在面对个人发展的选择上平等地审视两种教育。因此,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缩短与普通高中在受教育水平、就业和升学上的差距;同时,多渠道宣传职业教育的成果,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

2.建立自上而下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普职融通的媒介和载体,是实现双向贯通的桥梁,这就需要顶层的课程规划,建立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体系。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全面审视、科学规划各个阶段普职融通的课程,对课程的结构、设置、实施、评价以及相关教材的编写等进行全面规划和系统考虑。此外,还可以在国家相关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指导下,建立由政府主导,职业学校、普通高中、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合作,共同开发相关的课程与教材。

3.建立普职融通的保障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实施普职融通的制度保障政策,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制定相应普职融通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重点应该在招生机制、课程衔接、资源共享、分流办法、师资建设、学分互认、考核评价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二是建立学分互认的学籍管理机制,在学籍管理上,建立普高和中职学分互认、互动分流的政策机制;三是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协调招生考试,合理设置考试内容、形式和录取方式,加大技能考试的权重,避免普通高考的应试模式;四是建立区域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学校之间尤其是普高与中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在教学场地、实训基地以及师资等方面,实现彼此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加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9).

[2] 刘丽群.高中阶段普职沟通的问题反思与政策建议[J].教育研究,2015(9).

第4篇:普通高级中学教育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三个面向”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坚持有利于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个性化的发展的原则,落实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体现我省信息技术教学特色。

二、考试的对象和等级设置方式

实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起始年级为*年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结合我省信息技术设备、师资、课时、开课情况,按照课标要求采用等级考试方式,共划分为五个等级。其中一级的考试范围为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加任一选修模块;二级的考试范围在一级的基础上,增加考测与一级不重复的另外一个选修模块;以此类推,三级、四级、五级的考试范围分别在上一级的基础上,增加考测与上一级不重复的另一个选修模块。

三、考试的组织和实施

(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由各地级市教育局负责安排组织考试。

(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按照《*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大纲及说明》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公布试卷结构、考试要求和题库。

(三)各市按照《*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大纲及说明》要求,在规定的题库和机上考试系统组织本市考试,考试时间由各市自行确定。考试以模块为单位,每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6个模块全部开考,考生必须先报考“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他模块可以由学生自行选考。考试采取随机抽题,统一考试平台,每个模块考试时间为70分钟。

(四)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分为基础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全部在机上完成。每个模块基础理论考试共60分,操作考核共40分,合计达到60分及以上者合格,否则为不合格。不合格者准予重新参加该模块的考试,也可以另选其他模块考试。

(五)各市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并入普通高中毕业考试统一进行管理,学校负责将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

(六)通过某级别的考试,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发给考生相应的等级证书。

四、考试成绩的应用

(一)考试成绩可以作为学校学分认定的依据。

第5篇:普通高级中学教育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教育强市、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提高人口素质为根本,在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按照全面启动、分县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方针,充分调动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积极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坚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结合,坚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与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相结合,坚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与增加优质学位相结合.坚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与推进城镇化进程相结合。

二、目标任务

(三)总体目标和任务。至2011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与初等、高等教育相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通,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高中阶段教育体系,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4.4万人,比*年增加7.2万人,其中普通高中4.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下同)3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实现上述目标,分两步走:第一步,*年至*年,通过扩建与新建高中阶段学校,新增学位3万个左右,使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普高与职高之比达到6.5:3.5;第二步,2009年至2011年,新增学位4.2万个左右,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每年增长5%,至2011年达到85%,普高与职高之比达到6:4。

(四)各类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普通高中教育:2011年在校生由*年的5.5万人增加到9.7万人;校均规模达到2000人左右,各县区重点普通高中校均规模达到3600人左右。中等职业教育:2011年在校生由*年的1.7万人增长到4.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达到2000人左右。重点职业学校校均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至2011年,全市普通高中全部达到省普通高中办学基本标准,并通过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建成部级示范高中6所、省一级普通高中8所以上,其余19所普通高中基本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至2009年,10所职业学校达到中职学校设置标准,10所职业学校基本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到2011年,所有职业学校全部达到设置标准,建成部级重点职校5所、技校1所,省级重点职校5所、技校1所,省一类技校2所。

(五)区域发展目标和任务。至2011年,市直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3.22万人,其中普通高中0.9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2.26万人;源城区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0.83万人,其中普通高中0.4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0.4万人;东源县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1.58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2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0.3万人;和平县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1.63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2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0.34万人;龙川县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应达到3万人,其中普通高中2.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0.6万人;紫金县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2.79万人,其中普通高中2.2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0.5万人;连平县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1.35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0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0.3万人。

三、主要措施和要求

(六)均衡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夯实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基础。*年春节前,要全面完成全市义务教育学校C、D级危房改造工程。从*年开始,分步实施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继续完善全市教育网络建设,全面推进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力争至2011年完全小学以上的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到70%。积极贯彻落实免费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在2011年前与全省同步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切实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落实初中校长责任制,提高初中三年保留率,大力降低辍学率,引导初中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人生观,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供充足的合格生源。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禁止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举办重点班和实验班。强化教育考试评价和招生管理功能,从*年开始,实行全市统一中考评卷和招生管理,切实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与质量。

(七)以市区为重点,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根据市区产业结构和工业化对劳动力配置的需求,4年内在市区新办2所4000人规模以上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做大做强市技工学校、市职业技术学校、市工业学校、市体校,力争4年内市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26万人。大力办好市卫生学校,积极争取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大专层次的专业,2009年建成部级重点职校,在校生达4000人以上。各县区要整合县域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着力办好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年前加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牌子,承担起学历教育和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双重任务,条件较好的县区要办好l所技工学校。

(八)合理调整普通高中学校布局,扩大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要根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城镇化进程、人口流动规律、生源等因素,采取新建、扩建和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合理调整普通高中学校布局。今后4年,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要分别新建1所普通高中,新建普通高中选址应在县政府所在地。生源无保证、在校生不足600人的农村普通高中要分期分批予以撤并。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要根据新建学校规划和未来区域生源需求规律,科学合理作出撤并农村薄弱普通高中的计划。各县区要充分利用现有校舍资源,着力支持占地面积较大、生源较充足的面上普通高中学校的建设,有效扩大办学规模。全市现有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要利用品牌效应,采用兼并、托管等方式扶助薄弱普通高中学校发展。

(九)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扶持民办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认真制定和落实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优惠政策,在立项报批、土地划拨、基本建设、融资、师资、招生、收费等方面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引导社会力量重点兴办高中阶段学校。允许各地依托重点普通高中和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独立设置的“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类学校。鼓励高中阶段各类学校之间,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采取多种形式联合办学。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类学校和联办学校的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十)多管齐下,加强高中阶段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聘、招聘录用、调配交流、考核奖惩的职责。各级人事、编制、教育、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要根据办学规模和课程设置要求,按年度在学年度第一学期前核定高中阶段学校教师编制,并在当年7月份前配足教师。采取优惠政策,吸收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和外地骨干教师来我市任教,鼓励“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任专业教师。与省属师范院校合作,组织初中的专科学历教师参加本科脱产班进修。培养选拔高中阶段教师,确保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师资需要。争取省和深圳等兄弟市的帮扶,开设全市高中阶段校长培训班,选拔一批校长及校长培养对象参加培训或到部级示范性高中跟班学习。同时,对全市现有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职务胜任培训和计算机全员培训,鼓励参加硕士研究生学历进修,提高学历层次,使全市普通高中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每年提高4至5个百分点,到2011年提高到90%,其中3%以上的高中专任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水平。中职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到2011年提高到90%,其中50%的教师达到“双师型”要求。

(十一)改革创新,健全高中阶段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今后4年内,除积极争取省支持,并确保省专项补助和省财政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经费要全额专款专用外,市、县区本级财政每年要在预算中安排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现有高中达标所需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公办高中和职中新建校舍和完善配套设施。对城市教育费附加,除继续用于巩固“两基”成果外,要采取倾斜政策,确保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资金投入。市财政对各县区新增学位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加强高中阶段学校收费资金的管理,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资助学,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以“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方式兴办高中阶段教育,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分担高中阶段教育成本的机制。

(十二)因地制宜,加快高中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高中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达标、安全、实用、节约的要求进行。市、县区政府要把2011年前新建、扩建高中阶段学校的土地列入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满足新建、扩建高中阶段学校的用地需要。发改、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环保等部门要制定有效措施,开辟高中阶段学校新建、扩建项目“绿色通道”,优先落实校舍规划、立项、用地、设计、招投标、建设、验收等工作。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做好每所高中阶段学校的整体规划,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创建节约型学校,杜绝建设豪华型学校。要制定和完善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建设的优惠政策。全面减免市级以下收取的学校基本建设规费,最大限度降低学校用地和基建成本。

(十三)建立健全助学体系,保障困难家庭子女能就读高中阶段学校。从*年秋季起,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高中阶段学校要从事业收入中提取5%的经费,用于本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奖学和学费减免。中等职业学校要大力推行紫金职教中心“8316”办学模式(即学制3年,每学年保证学生在校学习8个月,组织学生利用暑假前后共3个月集中到企业参加实践,寒假1个月为自主分散就近实践,第6学期直接到企业定岗实习),以及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学习形式,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通过勤工俭学完成学业。市、县区政府要抓紧建立高中阶段扶贫济团助学基金,同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助学。

四、考核和监督

(十四)成立机构,加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自觉做到思想认识、领导责任、政策措施和资金投入“四到位”。市成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陈建华同志任组长,市长刘小华同志任常务副组长,市委副书记龚佐林同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建中同志,市委常委、副市长杨耀初同志,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周伟万同志,副市长温文斐、谢春森同志任副组长,市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

(十五)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考核评估。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市、县区两级政府。从*年开始,严格按照《广东省地级以上市、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试行办法》(粤办发[*]9号)要求,将各县区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建设、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在校生规模等列入对主要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内容,考核结果与评价县区主要领导政绩直接挂钩。市与各县区政府签订阶段性及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市委组织部和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等部门要加强对县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督导、检查和评估。

第6篇:普通高级中学教育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4―0031―01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始后,甘肃省教育厅积极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实施伊始就提出了“走班制”教学的要求。省教育厅也对“走班制”教学给以理论指导,省教育厅领导在多次讲话中就选课指导、行政班和教学班的关系、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建议。本文就“走班制”教学相关问题做简要介绍。

一、“走班制”教学

“走班制”教学是目前我国许多高中选修课程开始推行的新型授课模式,与大学选修课相似。这种模式为:日常管理在一个固定的班级,称行政班,但选修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上课内容和学习的教室,学生走班后上课的选修课教室为教学班。不同班级学生,根据自己所选课程的不同到相应的教室上课。

“走班制”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学生的选修课程是通过自己选择决定的,选择的结果体现了学生的真实个人意愿,所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由于学生们对于选修课程会有不同的选择,修习不同的课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了学生自信心。学生对于自己喜欢学的课程,一般情况下,学习成绩会比较理想,优良的学习状态会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提升。促进了学生发展,选修课程具有多样性,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会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组织方式沿革

“走班制”教学是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依据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不是以固定不变的形态存在。随着社会进步、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以及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充实发展。在教学史上出现的影响较深远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等。我国普通高中采用的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班级授课制的缺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加之欧美等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理念的冲击,教育工作者们也不断地在改进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最大的缺陷在于不能因材施教、缺乏课堂互动交流、不利于学生个性化与创造力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有创造力的人才,对完全的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对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曾有人以古代个别教学到近代班级授课的变革为线索作过概括,其线索为:个别教学――班组教学――导生制――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以班级教学为基础的能力分组――开放教育――小队教学――自学。

从目前来看,班级授课制的突出优点体现了其存在的价值,其在教学组织形式中的地位还是不可取代的。但是,其制约学生个性发展的局限性必须要得到改变。因此,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走班制”教学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走班制”教学在根本上没有打破班级授课制的特征,还属于班级授课制,依然有班级授课制 “班”、“课”、“时”的基本特征。“走班制”教学特别之处在于让学生自由选择任一“时”、“课”、“班”,学生按自己水平、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有利于促进个性和能力发展。“走班制”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发展和提高,顺应了当今时代的要求,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

三、我国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的发展过程

国内的“走班制”教学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单科“走班”到多科“走班”,从单纯地为“分层教学”而实行到逐步成为全面的教学组织方式的发展阶段。从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走班制”教学组织方式起步于华南师大附中“高中物理按程度分班教学”,是国内“走班制”教学最早的尝试,同时也是“分层教学”的产物。90年代末,“走班制”教学逐步发展,由单科“走班”教学发展成为多科“走班”教学,例如长春外国语学校外语和数学学科的“走班制”教学。21世纪初,“走班制”教学方式得到更多的尝试。上海晋元高级中学建成了“套餐式课程,走班制学习,学分制管理”的“走班制”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体系。虽然“走班制”教学还只是个别学校的初步尝试,属于个案。但“走班制”教学的优势已经逐步走进人们的视线。

第7篇:普通高级中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普九”现状 成因分析 对策分析

一、黔东南州基础教育的现状及普及程度

1.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

基础教育是普通国民教育中的基石。基础教育在我国大致划分为小学教育、普通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等几个方面。当前黔东南州的基础教育主要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相对过去而言,黔东南州的基础教育发展已发生巨大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据2001年黔东南州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全州中小学在校生人数73.79万人,其中小学54.02万人,普通初级中学16.04万人,普通高中2.24万人,2000年招收新生16.23万人,比1999年增加0.35万人,其中小学新招收8.12万人,普通初级中学6.52万人,普通高中1.04万人。全州有锦屏县、天柱县和凯里市现实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全州以县为单位验收的“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25.1%,比1999年提高10.48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06%,比1999年下降0.1个百分点,高中扩招比例为37.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8%。

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也得到发展。全州现有幼儿园169所,比1999年增加26所,在园人数4.69万人,比去年增加0.23万人;2000年全州举办扫盲班(点)2894个,参加扫盲学习人员达到5.22万人,其中妇女3.68万人,完成州政府下达任务100.94%;全州现设有特殊学校5所,在读生有0.26万人,比1999年增加191人。

全州各级各类学校有专职教师33683人,比1999年增加815人,其中:幼教1389人,小教21599人,中学教师8791人,职业学校教师787人。教育素质普遍提高,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9.76%,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5.38%和58.89%。

2.黔东南州义务教育普及的程度

以榕江县计划乡为例,就入学率而言,2005―2006学年度小学为98.43%,女童入学为98.1%,比2003年前上升了21个百分点,其中女童上升了26个百分点。初中入学率为67.2%,比2003年前上升了30.5个百分点;就辍学率而言,2005―2006学年度小学为1.84%,初中为1.18%,小学初中比2003年前分别下降了8.1个百分点和10.6个百分点;就完成率而言,15周岁完成率为95.8%,17周岁的完成率为24.7%;文盲率:15周岁的文盲率为1.06%。近年来,由于得到贵州省教育厅和世界宣民会的关心、支持,加上广泛发动群众自力更生,投工投劳,几年来共新建校舍5392平方米,占全乡校舍总面积56%。全乡有小学教师58人,其中已评定职称53人,小学学历合格率为100%;初中专任教师19人,均取得大专学历,学历合格率为100%。教师的缺额逐渐减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有所提高。

二、黔东南州教育发展的存在问题与缺陷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教育是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开始和发展起来的。时至今日,即从历史来说,黔东南州的教育发展状况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据相关统计数据可见,黔东南州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仍比较低,还存在诸多问题与缺陷。

1.教育投入不足及安全问题困扰教育发展

农村地区“普九”的艰难在于很大程度上是地区经济落后、财政收入不高、教育的必要投入不够。辍学率上升与近几年学校分布调整,家庭承担的教育成本提高不无关系。黔东南州各级学校的办学设备严重不足,校舍、教学设施紧缺,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十分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教育难以普及,多数学校的教学仪器、图书配备等方面不能达标。这种有限的办学条件与接收更多适龄学生入学接受教育之间的矛盾,制约了黔东南州教育的发展。同时,安全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2.师资短缺问题突出,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黔东南州的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教师数量不足,普遍缺编,“超级大班”存在,代课教师数量居高不下;外语教师、双语教师奇缺,边远地区的师资水平较低,学科不配套,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黔东南州的中小学代课教师有2540名。在榕江县计划乡九秋小学有163个学生,学校开设一至四个年级,共有3个教师,其中代课2人,(一人为“普九”期间临时聘请的初中毕业生)。摆拉教学点共有61个学生,开设一至三年级,只有一个五十多岁初中学历还达不到的代课教师。全乡各村教师普遍欠缺,这些村不通公路,办学条件极差,有的离乡所在地要七八十里路,这些学校的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工资待遇低下(每月仅仅200元),不少村小、教学点教师不是因条件艰苦不愿干就是因一些原因被辞退,更换频繁,缺编严重,严重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发展。

三、实现黔东南州教育和谐发展的思考

1.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的转移支付制度,制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

在义务教育的投资结构上,应多向边远地区农村倾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完善国家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和制度,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完善并加大对地方各级政府实行转移支付的力度。由于省及以下稳定的骨干税种保留在上级政府,因此县、乡政府没有稳定的税源收入,这就是要求加强以省级政府为主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力度。鼓励教育捐款、社会力量办学的法制建设,对公司、个人捐款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做出减、免税的具体规定。

2.改革义务教育的投入和教育体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构建和谐社会人口的软环境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不仅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要有良好的身体、道德、心理素质。而教育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对黔东南州这样经济落后的地区而言,要构建好和谐社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享受到基础教育。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支持发展民办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振助,张钰,沈百福,傅禄建.中国教育发展状况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2]杨军昌.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贵州人口与发展问题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9.

[3]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 《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上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9.

[4]贵州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10.

[5]榕江县地方志办公室编.榕江县情20003.贵州省新闻出版局,20004,10.

第8篇:普通高级中学教育范文

一、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中关于教职工队伍建设这一指标规定: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在教职工配备、骨干教师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几个方面必须达到规定指标。具体要求:一是教职工配备指标。按照《细则》规定,“四川省二级示范校师生比例达到省定指标,专任教师及其它辅导人员按规定配备,20%以上老师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进修或毕业。”还规定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必须有“30%以上老师获得硕士学位、研究生进修或毕业。”二是骨干教师培养指标。《细则》规定四川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要求有省级骨干教师,有一批市(州)级骨干教师,部分学科有市级学科带头人。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要求“有一批省级骨干教师;部分学科有省级学科带头人或省级知名教师。三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指标。《细则》规定,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要求“全体教师有专业化发展计划和研修记录,并取得明显成效。50%以上教师能够兼教一门以上选修课程;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在省级以上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二级示范校要求“全体教师有专业化发展计划和研修记录,并取得较好成效。40%以上教师能够兼教一门以上选修课程;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在市级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这些规定对农村普通高中的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农村普通高中面临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

基于《细则》规定,笔者对雅安市几所农村普通高中进行调查,结合所在学校创办四川省省级示范性高中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农村普通高中在创办省级示范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较多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配备不足

相当一部分农村普通高中教职工比例不达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师生比例严重不达标,师资严重缺乏,班额过大。二是教师高学历比例小,教师的学历尤其是研究生学历提升率进展缓慢。达不到省一级示范校对教师学历规定的要求。

农村高中教师配备比例不达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办学资金不足。我国传统的以县为主体的教育投资体制不完善,县级财政所占份额很少,涉及教育事业发展所需资金县级政府则无能为力,加上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政策一直奉行重点配置取向。由于农村普通高中办学资金不足,地方政府为了节约办学成本,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扩充教师编制,在师生配备上就难以达到省定标准,这是师生配备不足的最根本原因。第二,就业观念的影响。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经济不发达,教育文化落后,基础设施差,教师待遇差,相当一部分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之后宁可留在一线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到农村公立普通高中任教。第三,研究生教育规模相对较小。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相对数量上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和基础教育的需求。第四,研究生在职培训力度不够。农村普通高中由于教育经费不足,部分学校不重视研究生培养,加上教师自身的经济压力,工作压力,也不愿意提升学历。

(二)高层次教师严重缺乏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农村普通高中骨干教师和名师严重缺乏,很难达到省级示范校的要求。一方面,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教育以城市为中心的不合理的教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生活基础设施差,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低下,教师得不到应有的人文关怀,城乡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农村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评选政策指标又向城市中学教师倾斜,农村普通高中教师缺乏自身发展目标和空间。

(三)教师专业化内涵式发展任务艰巨

调查表明,农村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经济待遇差使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失去了原动力。与城市普通高中相比,农村高中3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加紧迫,是发展的重点。农村高中新教师较多,28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约占四分之一。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部分农村青年教师在自身的发展上显得“无能为力”。 部分农村教师对自身的发展“没兴趣”。当前经济收入“脑体倒挂”现象很严重,加上房价、生活费用上涨,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面临家庭的种种困境,教师们也难免“不患寡而患不均”,很少有教师能“安贫乐教”,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就既无能也无趣了。

第二,时间和机会短缺使教师失去内涵式发展的外在保障。由于农村高中教师负担过重,大部分教师感觉自身的发展“没时间”。一方面,当前大多数农村高中师生配备比例不够,班额过大,一人带多班、兼多职、跨年级上课等现象严重。另一方面,高考压力大。学生的分数成了衡量老师工作业绩最主要甚至唯一的指标。尤其农村高中,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与城里学校平等竞争,要想取得好成绩,教师就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如此不堪重负的工作压力使大部分农村高中教师“心力交瘁”,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搞教研。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中学相对城市中学的诸多不足,使农村高中教师的内涵式发展失去了机会保障。农村中学大多地处较为偏僻的地区,信息相对闭塞。“春风难度玉门关。教师接受外界新思想、新观念的渠道相对有限,使大部分农村教师的出成果、成名师的职业追求成为泡影。农村教师职称评定指标极少,很多农村优秀教师的职业价值得不到认可,自身发展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愿望便会淡漠,时间和机会短缺使教师失去内涵式发展的外在保障,很少有教师能够兼教一门以上选修课程;很少有教师在省、市级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因此,农村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任务尤其艰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养,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陶行知先生曾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爱因斯坦认为“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应让教师明白:教师应具有高超的德行、要持重、明达、和善。并搭建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养的平台,使每一位教师的道德素养有较大提高,让他们乐于奉献,将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学校领导应该努力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观、教师观。让他们有紧迫感,有强烈的职业发展愿望。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孔子曰:“学而不已,阖棺而止”。荀子也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布卢姆把教育看成一种永不完全停止的过程。《颜氏家训》中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自我发展意识,才能使自己的专业得到较快发展。

(二)增加投入,大力引进高学历、高层次教师,扩充教师数量

教师资源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财政资源是农村高中教师数量和质量配置的有力保障。教师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问题是农村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为解决农村高中教师资源配额不足和高学历教师紧缺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政策上向农村高中倾斜,积极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并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的教师需求。增加经济投入,如积极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和捐资助学,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以提高教师待遇,健全教师的绩效工资管理体制。对城乡结合处、山区学校进行特殊补助。加强推进城乡教师绩效评比的公平性,体现农村高中教师的价值。足额配备结构合理的教师,通过对教师数量、年龄、学历、学科等方面结构的优化来改善农村高中教师资源配置不足、配置不均的现状,适当降低高学历教师的准入门槛,制定高学历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引入的优惠政策,同时在经费上适当向农村高中倾斜,采取特殊措施,来吸引优秀教师任教,并留住这些教师,以稳定和壮大农村高中的教师队伍。

(三)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学校领导应正确把握教师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发展动机, 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类竞赛活动, 并加强指导。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种教研活动, 帮助教师努力探索教学规律,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要以教师为本,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反思和研究,激励他们勇于探索, 大胆实践,把教学与教研紧密结合。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评优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时通过专家引领、外出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激励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活动。大胆使用优秀人才方面,不论资排辈。欧阳修有句名言,“世无伯乐良可嗤,千金市马惟市肥。”“人才难得而易失。”只有不拘一格重用优秀教师,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脚手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普通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

第9篇:普通高级中学教育范文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布局中,始终存在着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这就是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战略不明。其主要表现是:(1)战略上没位置。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布局是: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普通高中几乎成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禁区。(2)投资上没保障。可以说,在我国大中小学教育中,普通高中是唯一没有实现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教育。其结果导致普通高中建设债务负担严重、编外教师工资及福利负担沉重、普通高中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财政政策对高中学校投入不利。(3)办学上没人管。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着不执行国家教育方针、不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在高中教育中大搞文理分科、不执行国家基础教育学制等“四种现象”。

    基于以上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科学确立普通高中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刻不容缓。

    在战略上必须明确普通高中的科学定位

    普通高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延续,既是基础教育的终结阶段,又是高等教育的准备阶段。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既影响着中等教育结构,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结构。因此,普通高中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健康运转的“枢纽”,它上影响整个高等教育,下影响整个基础教育,横向上又决定了我国的教育结构和教育分流。因此,必须尽快确立普通高中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必须承认,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表现。总体上讲,普通高中是我国应试教育表现比较突出的领域。现在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功利化教育倾向愈演愈烈。在这种背景下,普通高中在道德教育、实践教育、文化教育等方面既丢掉了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又远离了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几乎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普通高中不改革,中小学素质教育就不可能得到真正实施;普通高中不改革,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没有基础。因此,必须确立普通高中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向教育战线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提高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水平。普通高中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的兴趣、习惯、独立性、责任感培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些素质恰恰是一个人创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普通高中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承担着特殊的使命,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期”,必须确立普通高中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战略地位。

    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独立的高中教育发展计划。如美国有“蓝盾学校”、“科学高中”、“人文学校”、“州长学校”等项目;英国建有数学等特色高中;加拿大政府为科学高中的学生提供为期几个月的研究项目;韩国设有16所科学高中和19所外语高中,开办科学探求班,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等等。我国应该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加强普通高中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普通高中发展战略。

    在保障上必须确立政府的主体地位

    我国普通高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至今没有确立政府投资在普通高中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在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教育中,只给“人头费”,几乎不拨付其他任何财政经费的,恐怕只有普通高中了。在这种情况下,普通高中发展最大的资源是“好生源”,有了“好生源”就可以向重点大学输送学生,向重点大学输送的学生多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来上学,有了更多的学生来上学就可以收到更多的学费,得到更多的奖励。于是乎,千方百计地抢拉生源,千方百计地保障“好苗子”上重点大学,就成为学校办学的着力点。为此,重点保“好学生”,放弃大多数学生,也就成为普通高中教育办学的必然现实了。

    普通高中政府投资不到位带来的另外一个后果是:高中教师和教学资源设施的配备向高考需要保障的文化类课程倾斜,致使我国高中教育存在德育、体育、音乐、美术类教师和实践技术类课程教师配备不足,各种功能教学用房、教学设施、实验器材、实践场所、体育场地、图书资料匮乏。

    笔者认为,国家应尽快出台加快普通高中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就如何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普通高中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作出具体的政策规定。一是各级政府要把普通高中的基本建设投资列入财政预算。普通高中是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应该承担基本建设经费。当前,各级政府应采取措施,通过整体规划,确保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化解普通高中发展中的各种建设债务。二是各级财政切实保障普通高中教师的工资待遇。各级政府必须在按照最近3年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量重新核定编制的基础上,将高中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不留缺口、全口径地纳入财政预算。三是按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需求配备各种教学设施。国家应该尽快出台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投入,保障普通高中教学设施的足额配置。四是保障普通高中的生均公用经费。国家应该出台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将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五是建立普通高中国家助学体系。现在,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高等教育,国家建立起了完善的助学体系。建议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将我国普通高中助学体系的这一“缺口”尽快补上。

    在办学上必须保障国家课程方案的全面落实

    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了培养创新人才,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进一步加快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和力度,切实保障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的贯彻落实。

    ——实施“文化课质量改进和提升工程”。我国教育向来重视基础知识文化类课程的教育教学,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我国的基础文化类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着严重的“知识本位”和“应试训练”的弊端,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在坚持为学生打牢基础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施“音体美和实践技术类课程保障工程”。音乐、体育、美术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始终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面临的一个薄弱环节。而正是由于这些课程的开设不到位,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这些课程开设不到位,一方面,有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与师资和教育教学设施配备不到位有关。国家应该按要求为各级各类学校配备合格的音乐、体育、美术和实践技术类课程教师,同时加强教育教学设施的配备,以保障相应课程开设的需要。

    此外,还应加强对普通高中办学的管理,严厉处罚破坏国家学制和课程方案的行为。

    在体制上实施“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改革

    尽管我国有一套从省到市、县的重点中学教育体系,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国中小学教育对天才青少年的培养陷入了与常态青少年一个模式、一套课程、一种方法的“窠臼”之中,这对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形成了极大障碍。

    如何加强对我国天才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现在有一种声音,主张实施所谓“早期超常儿童教育计划”。对此观点,我不敢苟同。中国人历来有望子成龙的文化传统,再加上我国实行的独生子女人口政策,往往把几代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因此,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再到校外教育,我国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甚至在许多方面已经走上了歧途,不必要也不能再给我国儿童早期的健康成长加上另一个功利主义教育的“指挥棒”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