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基本知识点范文

高中语文基本知识点精选(九篇)

高中语文基本知识点

第1篇:高中语文基本知识点范文

语言文字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工具,也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因此,就语文学科来说,基本属性应当是工具性,同时兼具思想性、人文性等其他性质。高职院校设置语文课程,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在语言教育的基础上带动思想教育、人文教育等,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有效运用奠定基础。然而,在片面强调技能教育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功利化育人倾向的影响下,不少高职院校不再开设语文课程,即使少数高职院校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点缀”开设了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缺少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课堂设计缺少有效的语文训练;三是教学主题只有“人文”,没有“语文”。换句话说,高职语文教育只注重了教育的宽度,而缺乏学科的深度。

一、高职语文应在教育的宽度和学科的深度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大多数学习材料是借助言语呈现出来的。”因此,教育心理学在讨论学习的准备条件时,非常重视学习者的语文能力,因为它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构成。然而,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准备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高职学生的语文水平整体偏低,约有60%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积累起必要的语文知识,没有形成必要的语文基础能力,具体表现为识字总量不足、词语掌握有限、句意理解困难,等等。语文能力低下导致的学习障碍,必定对学生适应职业教育产生直接影响,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理解不力、接受吃力、学习进度慢、学习质量差等特点,最终限制了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水平。因此,高职语文教育应该针对学生语文学习准备不足的特点,以语文能力为本位设计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注重使学生积累和掌握支持读写听说能力所必须的陈述性知识,通过读写听说技能训练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说,在高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忽视学科的深度,而应该在教育的宽度和学科的深度本文由收集整理之间寻求一种恰当的平衡。

二、高职语文应具备教育的宽度和学科的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的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二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一次性、平面化形式呈现的,不会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情境而变化。综观现行高职语文教材,在形式上大多以主题单元来组织篇目,如以“职业道德”、“亲情友情”、“生命礼赞”、“亲近自然”等人文话题编排教学单元。但是,把单元的着眼点放在人文话题上,必然无法顾及语文因素之间的联系,忽视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某种程度上混淆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淡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目标,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去知识化”倾向,只随文讲授所谓的“人文性”,忽视语文的知识训练。

但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人的语言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试想,对于一个缺乏听、说、读、写基本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人来说,无论言语作品具有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都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学生感悟不了,也感悟不到。恰恰相反,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感悟,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仍然必不可少。因此,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一定要占据语文教育的中心地位。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师对学科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针对教材的不足进行补充,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所提供的学科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和多重演绎,使高职语文教育既具备教育的宽度,又有学科的深度。

三、建立从语文学科性质为出发点,以语言教学为核心任务的学科理论

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思想教育、人文教育都应以语文知识教育为基础和核心,随着语言教学的进行而展开,处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其他教育都与语文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为语言教学提供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艺术形式和知识内容,并具有各自的教学任务。因此,高职语文教育应该处理好主从关系,在基本任务语言教学的带动下,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训练、思维训练和人文教育等。也就是说,高职语文教育必须在具备一定学科深度的基础上再谋求教育的宽度,要建立从语文学科性质为出发点,以语言教学为核心任务的学科理论。

四、提升高职语文教师素质和修养的措施

从教学实践看,学科知识的深度和教育的宽度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修养。因此,为了加强高职语文教育的学科深度,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业务进修着重学语言。语文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必须自己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才能发挥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示范和答疑解惑的主导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强化对学科知识的深刻认识,摈弃语文教育“去知识化”的泛人文主义倾向,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和业务水平,成为语言文字的爱好者,读写听说的能手,进而成为语言教学的“设计师”,学生语文学习的“辅导员”,乃至名副其实的语文教育专家。

2.备课着重备语言。无论是各自备课还是集体备课,重点都应该是文本的语言文字或与其有关的内容,如每个字的读音、每个词句的理解,等等。要着重研究作为语言学习载体和媒介的文本,在语言表达方面的重点、特点和难点。高职语文教材的选文一般比较长,备课时除了要理清作者思路、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的脉络,可以把备课重点放到语言最精彩的重点段和精华段去,对这些段逐字逐句加以体会和分析,为讲课做好准备。

第2篇:高中语文基本知识点范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语言知识是这样描述的:高中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1972)指出:Without grammar,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but without vocabulary,nothing can be conveyed.然而,在当前高三英语教学课堂中,许多教师对基于教材阅读文本的词汇处理仍停留在字典搬家式讲解、听写检查、课文填空等简单机械的模式中,很少主动创造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词汇使用情景语境。这种费时低效的词汇教学模式俨然让高三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成为鸡肋。为此,本文重点探讨基于文本阅读高三语言知识教学的基本策略。

二、教材分析

《牛津高中英语》第九模块第四单元Reading 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文本阅读材料主要介绍三部分内容:圣经习语的定义,几则习语的圣经故事以及掌握圣经习语的重要性。但当进入对文本语言知识点学习的时候,学生忽略了对高三课文语言知识点学习也是一次温故而知新的过程。

三、教学设计说明

1.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根据阅读任务,基于话题去整理语言,理清文本的内容和脉络。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联想策略来理解记忆词汇,主要是横向联想和纵向联想。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可改善语言输入的质量,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例如,相对于by and by,可以帮助学生大脑风暴这类短语:again and again,on and on,bit by bit,little by little,step by step,day by day,day after day.相对于文本中出现的in a word,可以帮助学生整理表示“总结”的表达:to summarize,in summary,to sum up,on the whole,in short,in brief,in a word,in conclusion,to conclude.语言知识,特别是词汇知识相对零散,导致学生在进行语言输出时,需要从大脑记忆深处临时调集所需词汇来满际的需要,费时低效,而且准确度不高。

2.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最终达到扩大学生语言知识储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阅读课教学目的。

【设计说明】学用结合永远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最佳途径。(文秋芳,2001)。创设与所读文本内容相关的新的情境,将书本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的情境中,给学生提供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机会。语言学习与阅读密切相连,但不能凌驾于阅读之上,至少不能脱离语境和上下文来孤立地学习语言知识。用选词完成句子的练习来巩固文章中所学的谚语,再补充其他类似文本中的圣经习语,一方面满足学生对圣经习语学习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至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更多圣经习语的意义以及具体的使用的情况。

3.探究熟词新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利用各种字典探究阅读文本中重难点词汇,及时整理归纳。

【设计说明】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对文本词汇进行深度广度探究,进而促使学生对词汇的熟词新意更关注。《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针对语言知识这一项注明:“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掌握不少于3500个英语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同时,在语言运用这一项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考生应能根据特定的语境准确适用英语语法,选用恰当的词汇;适用一定的句型、词汇,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相较于2014年《说明》,2015年更强调在熟记3500词汇表的基础上关注一词多义,熟词新意。

四、结束语

英语文本是教学的凭借,它承载着话题、语言、结构等功能信息,是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其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陈娇玲,2014)。词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词汇、积累词汇、扩展词汇和正确运用词汇(陈琳等,2007)。在一切为了高考的环境下,如果教师不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学生不能形成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词汇的学习仍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次,那么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语言形式,很难把语言知识转化成语言运用能力。“不管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词汇,都要学以致用。只有在语言使用(包括听、说、读、写)中才能深化和巩固词汇知识”(桂诗春,2006)。高三词汇复习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基于文本的语言知识点的学习最终目标应该是基于高考,高于高考。

参考文献:

[1]Wilkins.D.A.1972.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4]陈玲.程晓堂.高洪德.张连仲.英语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陈娇玲基于文本阅读的写作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4.8.

[6]桂诗春.英语词汇学习面面观[J].外语界.2006.

第3篇:高中语文基本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初中生对词语、诗词掌握和积累较少,语言能力处于形成阶段,所以语文基础知识始终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基础知识教学,以语文基础知识为教学的切入点,增强学生的学习理解力,进而提高其语文能力。但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师生双方都以考试为目的进行教与学,只注重诗词的背诵、写作的训练,对字音、字义、字形等基础知识关注不够;忽视对句法、修辞、逻辑等语法知识的教学,学生不能掌握复句的概念,对修辞的作用认识模糊,有的甚至不能在阅读、写作中正确理解、使用标点符号;教师以程式化的方式讲解语文知识,以练习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将基础知识教学与语文能力训练相分离,不能将语文基础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以上种种弊端要求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培养,以文章、写作等知识的讲解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讲解所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去分析文章,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通过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巩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实现两者的同步提升。

一、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基础知识体系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认识同化的过程,即把新的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果学生缺乏合理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就不能实现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就会使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变得困难。所以,教师必须使学生了解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结构,这对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主要由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短语、句子、修辞等内容;文体知识包括基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一般常识;文学知识则包括基本课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纲要求掌握的这些知识用表格或知识树的形式系统地为学生列出来。实践证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从宏观地把握认知语文基础知识的整体结构,对他们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非常有帮助,非常重要。

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时期,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情感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文学常识比赛、成语竞赛、常用字书写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这样动态、活泼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教学效果会更好。

1.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

教师可以对语法、修辞、标点、逻辑等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其概念、不同的语法、修辞、标点的意义有所了解,然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训练为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训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2.与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中渗透着语文基础知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便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掌握。教师讲解课文,不能只注重分析文章,而应结合语文基础知识讲解课文,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语法和逻辑的作用等。同时,应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实际来讲解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注重对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写作中常出现的错别字、病句等,在教学中对所涉及的字词、修辞、语法等进行补充,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其使用能力。

3.把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言、语法、文字、词汇、修辞、句子、标点、逻辑等基础知识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例如,对句子的学习,需要掌握文字、词汇、标点、修辞等,句子的运用也涉及逻辑、修辞,它们彼此之间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各类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使语文课堂成为知识丰富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4.合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方法。例如,在讲解一个句子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对句子的语法、修辞等进行分析,对涉及的词语、生字等通过查字典掌握,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个句子涉及的知识点,最后教师再进行补充分析。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所涉及知识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5.联系学生语言应用实际,注重实际运用

教学中不仅要告诉学生这是什么词,那是什么句,还要着重讲用法,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比如,可以结合作文评改,选择学生最容易出错的语言现象:错字、语序混乱、搭配不当、遣词造句不恰当等,分析原因,纠正错误,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语言基本规律,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学生提升语文能力与素养的基础。教师应充分重视基础知识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应遵循实用性、引导性、趣味性等原则,积极设计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借助科学引导,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为目标展开教学,通过综合的、与实际相结合、自主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4篇:高中语文基本知识点范文

修辞是指通过运用语言手段,恰当表达感情内涵的语言艺术,其主要分析语言的规范性与艺术性,在得体生动表达的同时增强语言的交际功效。修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为“文章的谋篇布局与遣词造句”,狭义则为“语言文字的修饰”,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教学内容主要为狭义修辞。本文通过分析中职修辞教学的基本内容,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修辞的基本知识和运用方法,并进行创新运用的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中职语文修辞教学的基本内容

中职教育强调对学生高新技术及人文素质的并重培养,其语文教学注重语文的功用性与职校各专业板块的个性或共性的融合,而修辞教学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中职语文的教学目的决定中职修辞教学内容为人文性与功用性的统一。中职语文中的修辞教学内容主要对语言文字的修饰与恰当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现实运用能力。

2中职语文修辞教学的实践策略

2.1掌握修辞的基本知识

修辞知识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及较完整的系统性,相似知识点间易造成混淆,对中职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提出较大挑战。因此在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师应注重对修辞教学内容进行条理性梳理,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修辞,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以一种修辞手法为中心进行知识发散,并对相似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框架,从而提高学生修辞运用的准确度。

例如,在修辞教学的新授课中,中职语文教师可先应用多媒体放映修辞手法的系统框架图,并依据知识点之间的相似点进行归类,从而构建学生对修辞学的整体认识,再分门别类对各种修辞进行详细解释与举例分析。反问、设问是中职学生容易混淆的相似知识点,教师应将其进行对比分析,反问不表疑问,其主要作用为加强语气,设问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其主要是提出问题并引发思考。在对比其基本特点后进行实例讲解,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

2.2掌握修辞的基本运用

修辞的运用不等同于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或堆砌华丽辞藻,而是将最适合的词句安排在最恰当的位置,做到既不含糊也不夸张,以精确妥切字眼表达心中所想。大部分中职语文教师偏重于学生对修辞的积极运用,而忽略语言表达的真实需求,从而致使许多中职生未能掌握修辞运用的真正原则。因此在修辞教学中,专职语文教师应先教授修辞手法的最基本运用,通过对名家散文小说中的精彩修辞进行鉴赏,提高学生对修辞运用的认识,并鼓励学生对作家语言及修辞进行仿写,增强学生对语言艺术性的追求,从而为学生创新性运用修辞奠定基础。

例如,在修辞的运用教学中,中职教师可依据教学实际选择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的阅读文章,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修辞手法与语言环境,体会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方式与表达效果。教师可通过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描绘荷花的片段,引导学生对比喻、拟人、排比及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联合运用,增强学生对优美语言的鉴赏能力及有意识地运用。

2.3领悟修辞的创新运用

教师引导学生对名家作品进行仿写,借此提高学生对修辞运用的认识。仿写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各类优秀的修辞运用实例,是学生进行创新运用的基础,最终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修辞能力,引导其有意识地将妥帖的修辞手法运用于日常写作中。在仿写与创新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知识总结与用法归纳的引导,深化学生对文学修辞的认识与理解,并依据学生学习实际进行片段作文练习,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并提高其对修辞的创新运用。

例如,互文是古诗文中的常用修辞,意为“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实为上下两句相互呼应并互相阐释,从而完善对一件事情的表达,这在《木兰诗》中具有众多实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此类修辞进行化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所用语言的凝练性,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创新运用。

第5篇:高中语文基本知识点范文

一、在思想上,要把握“双基”教学与“创新”教育的辩证关系

1.从创新教育的本质上认识。

阎立钦教授在全国“语文创新教育”理论学习班上指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基础上,在全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对中小学生施于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创新教育的实质是“立足全面”而又“突出重点”的素质教育,它的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创新奠定基础。

2.从语文学科的任务上把握。

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而学生的语文能力系统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五种品质构成的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这种开放动态的语文能力系统正是创新能力形成和赖于发展的母体,因此,只有在重视语言文字“双基”训练的同时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所指出的初中语文教学要“在学习语言、发展语言中创新,又在创新中促进学习和发展语言”的论断,正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双基”教学和“创新”教育辩证统一的高度概括。

二、在实践中,要寻求“双基”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整合点

1.以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指导作为创新的起步点──扎实基础,指导学法,提高知识搜集和吸收的熟练程度。

初中语文教学首先应做的是基本的听说读写方法的传授,比如,汉语拼音的拼读方法、解词识字的方法,“浏览筛选式”“辨析评价式”“摘读存贮式”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阅读方法,日记、书信等应用文以及记叙文、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其次是工具书使用方法的传授,如查字典的方法,图书室书目的检索方法,网络信息的搜寻方法;第三是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比如优美诗词的背诵,优美文章的朗读等。立足于这些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改变学生“知识结构和体系的合理程度”,提高学生“知识搜集和处理的熟练程度”,为学生自主学习铺平道路,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搜集吸收能力,让他们向创新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2.以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作为创新的加速点――注重实践,训练技能,提高知识迁移和应用的灵活程度。

善于自主地迁移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全新而又生疏的实际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一种创新的训练途径。可以说,任何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颖生疏的,学生每获取点滴知识都必须历经前人的创新之路。而且只有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能富有创新地运用知识去解决更为新颖、更为生疏的实践问题,拓展知识的应用领域。可以看到新课标强调的是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际上要求更高的。而不应只跟着考试大纲走。

三. 吃透教材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只是作为一种载体和一种手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鲜活的“例子”。这些“例子”把课程标准再组织,重新创造。所以教师必须在理解本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吃透教材,钻研教材,力争借助教材实现学段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也强调是教师用教而不是教教材。新课标中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若对新课标吃不准,不能切实把握主教材,甚至出现偏差就会很荣易把语文学科带入死胡同而找不到出路之所在。

第6篇:高中语文基本知识点范文

一、明确复习目标,理清思路

“夯实基础,强化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兼顾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这是英语第一轮复习的目标,也是高考英语复习的重点。复习知识是为了提高运用能力,而知识网络的构建更便于运用知识,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培养。只有对所学的教材进行层层挖掘才可能使知识形成网络,才能有利于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并在应考中运用自如。所以高三复习不应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强化,而是一个再学习、再认识、提高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过程。在短暂的高考复习中应该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兼顾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这是高考取得优良成绩的根本前提。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发展能力,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做好复习课前的备课工作

1.摸清学情,对症下药。

高三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出现高、中、低分化现象再正常不过。为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都能有所提高,在平时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测试中,要及时、准确反馈和调查学生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重点、难点,做好补差转优工作。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基础知识(词汇、课本上的语言点)掌握不牢固,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语法复习没有及时跟上。因复习量大,复习速度快,有些学生(特别是本来语法知识就差的学生)感觉像走马观花。练习题的选用缺乏科学性,材料的选用没有做到由易而难、循序渐进。选题不够精,不够典型。学风不够严谨。做题时丢三落四,粗心马虎,书写潦草,不规范。

2.低起点高落点,纵向剖析知识难点。

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了学生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的差异。高三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学生主体水平的不同层次,从最基础的知识着眼,从最难掌握的知识点切入,由表及里做好剖析归纳,如对于动词时态、语态的复习,先让学生写出正确的常见时态结构,再把其中含义进行拓展归纳,附之以典型例题,最后练习一些高考试题,进行提高训练,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三、重抓课本中的难点

第一轮的英语复习以教材为主,梳理所学知识。教材是知识点的载体,各种各样的知识点通过教材这个载体表现出来,所以要以《高考英语大纲》及《高考英语考试说明》为依据,系统掌握教材内容,过好语言基础知识关,要特别重视词汇的掌握,大纲和考纲所列基本词汇要做到音、形、义和基本用法的落实。同时,词汇掌握不要局限在教材和大纲之内,平时报刊资料泛读中要加强对社会、生活中常用词汇和热点词汇的了解和积累。这样对于近年高考的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频频出现的新鲜词,就没有心理上的负担。基础语法复习要理清基本线索,突出重点。比如动词的时态、语态、情态和非谓语形式,以及从句等重要的词法、句法内容要掌握好。复习中切忌钻牛角尖,去做大量偏题怪题。要培养熟练掌握正确的遣词造句能力、组句成文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语法知识的识记、理解,以及词汇知识在语境中的辨析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最后特别要强调不能直接把课本放在一边,去盲目地复习。要通过教材逐步地进行归纳和总结,理清知识网络,这样在以后的二、三轮复习中能力才能够慢慢得到提高。

四、熟练各种题型,掌握答题方法和技巧

近几年的高考越来越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如何把系统复习所获得的知识加以巩固提高,由知识向应用能力过渡?只有通过实践,反复限时练习各种题型,从而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达成此目标。

1.对于单项选择要特别注意审题,抓住答题关键的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充分理解题干意思,强调得分率。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是重头戏,要大胆通过构词法、同位语、上下文甚至读音来推测生词的意思,获取信息,进行细节理解、词义判断、分析推理、弄清文章的主旨、概括文章的题目及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

2.对于让学生感到头疼的短文改错,要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要求学生准确掌握考纲词汇和语法,结合短文语境,找出错误,并作改正。

第7篇:高中语文基本知识点范文

【论文摘 要】为什么说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如何有效地推进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进程,这两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深思。

当我们站在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审视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时就不难发现,在整个社会大力弘扬知识创新,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大量知识信息的大氛围中,中学语文教学却依旧沿袭着近百年来的的老路子艰难跋涉,踽踽不前,致使语文教学与语言基础知识的疏离的现象愈来愈重。对此情况,语文教学界质疑语言学的无助,呼吁“淡化语法教学”,这种状况,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深思。

一、为什么说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

中学语文教育属于言语交往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往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整个中学语文教育的底座、基石,起着支撑、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作用。无论从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哪个角度来分析,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层面上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必然的、普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一刻也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自始自终是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但是,中学语文教学却长期淡化,甚至淡化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在逐渐淡出语文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这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言语与语言基础知识

我们知道,言语是指个人在具体情景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呈现的出具体性,多样性,创造性的特征;语言系统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系统,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结构性及稳定性的特征。言语千变万化,其内容无法穷尽;人们的言语是对有限、稳定的语言系统中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自由组合,这些组合要遵守语言组合规范。其规范如同如来佛祖的手掌,无论言语如何变幻,都要符合言语规范,不能逃出“如来佛”的“手心”。从这个角度看,语言系统包含着言语,言语仅仅是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当然,语言组合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发展变化相对于言语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既要语言内容变化的灵活性,又要尊重语言规范的相对稳定性,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搞好语言教学。

(二)交际能力与语言基础知识

交际能力的概念是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语言能力的概念提出来的,指的是利用语言资源来表达和理解言语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依据语境和角色创造性地运用的特征。它包括又远不止关于静态语言的规则。具体来说,是由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的,即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社会语言能力,把握种种言语功能(如陈述、宣告、发问、表态等)和言语功能变体(不同语体和言语风格)的能力;话语能力,运用语篇来完成言语行为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科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需要传统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内部结构及其基本规律和修辞、逻辑、文体基础知识,而且更加需要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如语用原则知识、言语行为知识、语用结构知识、语用含义知识、语篇知识和语体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理论支撑。

(三)言语认知与语言基础知识

真实情境中的言语交际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言语交际认知的特点是,在交际过程中,受话者总是主动地寻找证据和暗示以领会发话者的意图,而不是编码—传输—解码的电码通讯式的过程,理解不是对静态的语言进行解码,要依赖言语环境的把握。

言语环境除了包括交际双方对交际基本事实的了解外,还包括下列三种信息:词语的信息、关于世界的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实现交际认知,交际双方必须具备语言材料及其规则的知识、语境的知识、语言逻辑推理的知识等。

可见,在真实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言语认知水平,实现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加强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认知能力。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如何有效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教学属言语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规范是贯穿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的一项最根本的任务,体现在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任何忽视或偏离社会语言规范的语文教学都会直接导致语文教育质量的下降。

在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处理好个性化的言语活动和社会语言规范的矛盾。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人的个体交往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完成特定的社会交际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人的个体言语活动仅仅是对社会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这种演绎要遵守社会语言规范。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尊重、鼓励个性化的言语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规范运用语言的能力,两者相互为用,不可偏废。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促进言语形式教育的有效实施

语文教育以言语形式为本,言语内容为言语形式服务,通过言语内容,把握言语形式的规律,从而科学、高效地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言语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言语形式的抓手和着力点之一。通过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摆脱盲目的感性摸索、自我领悟的泥沼,才能实现语文学习理性的跃进。

在言语形式教育过程中,注意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与言语技能训练的有机整合,为实现言语技能训练的科学化服务。如果离开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指导,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就会蜕变为简单、机械的操练,变为“磨练”,语文课堂也变为一个大磨盘,学生的言语能力就成为日复一日“磨练”的产物。这种费时低效的语文教学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为指导,我们才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有序、高效的言语技能训练,让学生快乐的成长。

当然,在呈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时,注意充分考虑其可接受性及示范性,少用过于偏、难的概念术语,尽量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去表述,并紧密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及言语经验。

参考文献

[1]余应源.语文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2]桑志军.语文教育与语言学的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7).

第8篇:高中语文基本知识点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21世纪我国的语文教育将发生巨大的变革。“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内容,是实现从传统的旧的教育思想到新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要求我们探索合乎时代需要的、现代化的语言教学之路。没有面向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思想,就不可能有适应现代化要求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一、要强化对语文学科实践性、社会性的认识

语文观即对语文学科性质、任务的看法。语文课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语文教学的任务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完全弄清楚但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现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已被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理解、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但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实践性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因而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现有的语文观是不全面的,进而也是不科学的。

 

语文是思维与交流思想的工具。作为工具的一种,它具有工具的共同特点: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掌握,这就是它的实践性、应用性。掌握工具,使用工具是一种能力,而能力只有在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中才能培养起来,然而语文教学中这样一个重要特点,却常常被忽视。把讲知识当目的,阅读课上重讲轻练,用过多的分析代替学生自己的读书,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大痼疾。

 

要想从根本上医治这一痼疾,就必须强化对语文学科实践性的认识,不应当只满足于语言的认知,语言的理解,语言的积累,尤其要注重语言的运用,要强化语文训练,以训练为中介,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有一个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广阔背景,这是语文教学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常常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即是以为学生的全部语文知识和能力,都是由教科书提供的,都是由教师教学生学的。于是编教科书就要面面俱到,讲起课来,也就滔滔不绝。过低的估计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切从头讲起,在课堂上大量重复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或是越俎代庖,不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攻克新知,使得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脱离。把学生关在狭小的教室里,枯竭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重视语文学科的社会性,要求语文老师摆正课内学习语文与课外学习语文的关系:课内学习应当成为课外学习的向导和示范,课堂教学应当成为课外学习的酵母,课外学习则应成为课内学习的应用与发挥。

 

知识经济社会在对人的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要求很高。在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同时,强化对语文学科实践性、社会性的认识,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使语文教改沿着正确的方向,科学的轨道向纵深发展。

 

二、要着力于提高人才的语言素质

关于教育思想的争论,实际上都是围绕人才观进行的。人才观是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人才观方面也应从传统的知识型、专才型、工具型向现代化的能力型、通才型、智能型、创造型和国际型转变。人才问题的实质是人的素质问题。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有机结合。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提高人的语言素质是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相当的语言素质,包括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解、表达、观察、思维能力,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基于以上论述,适应现代化要求的语文教学人才观应当建立在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基础上。为此,语文学科在人才的培养上,必须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1.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上,要实现由近及远的转变 现在在校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力军,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要有前瞻意识,不能有近视行为。不能只顾眼前,甚至急功近利地瞄准中考、高考的升学率。要做到重视实践,立足未来,切实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创造的能力。要努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迁移能力和利用图书馆、利用语料库的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而且要发展学生内在的创造能力;不仅着眼于学生的现阶段发展,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终身发展。

 

2.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形式上,要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要重视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实践,切实解决语文“双基”的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等现实问题,即切实解决语文基础知识如何获得、语文基本技能如何培养、语文应用实践习惯如何形成的问题。为此,必须实行民主、开放的教学,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让学生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使学生树立市场观念、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彻底解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重解题训练,轻生活磨练这一“老、大、难”问题。

 

三、实现语文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必须强化效率观念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高速、高质、高效的社会,不讲速度、不讲效率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反映。语文教学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摆正教与学的关系,优化教学结构,提高单位时效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两个方面。要切实使教学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并在此基础上改革课型、创新教法、优化教学结构,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最佳结合,认知因素和情意发展的最佳结合,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最佳整合。

 

2.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抓好双基训练,增强训练实效

讲与练是课堂教学的两种基本形式,必须做到精讲多练,切实加强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训练要有目的、有重点、多层次、多形式的展开,要讲求实在,符合实际,注重实效。

 

3.摆正知与能的关系,减轻学生负担,追求发展长效

根据现代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知识、能力、素质是构成现代化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知识和能力是人才成长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转化,密不可分。未来人才的素质不仅反映在对知识的占有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对知识的运用和创造能力上。语文素质教育要求的语文知识指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语文知识,还包括与生活、生产、经济、科技等发展的实际广泛联系的语文应用知识;语文能力指的是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语文素质指的是通过语文学习,语文的知识、能力、智能结构不断完善,促进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切实把语文教学重点放在语言能力的提高上,为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9篇:高中语文基本知识点范文

(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鉴于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知识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都在逐步完善和改革,只有深入研究与实践,才能不断地提升整体的英语教育水平。本文通过阐述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性,对英语教学知识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进行了介绍,指出了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与特点,并由此提出了高校英语学科知识对教学发展影响的新方向,旨在进一步完善英语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提升教育质量。

关键词 :英语学科;教学知识;体系结构;基本内容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2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52—03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基于学习策略的职前英语教师PCK建构问题研究”(课题编号:14jsyw-30)。

收稿日期:2014—11—16

作者简介:窦琳(1983— ),女,河南洛阳人。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外语教学。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对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是目前教育领域里最受重视的教学阶段,可谓贡献很大,对大学生全面素质能力、技术知识的提高与培养成为了现代高等教育中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而师资队伍的建设又对整个教学质量的高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而,要想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首先应该增强师资力量,加强人才的储备与培养。随着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如何构建科学、合理、全面、丰富的英语学科教学知识体系结构和内容成为相关学校和教师的研究、管理重点,教师的视角也应该逐渐由外转内,在关注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的同时,开始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完善教学能力,为构建强大的师资队伍做出应有的努力,而对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也不能松懈。所谓学科教学知识,指的是教师对某一学科领域的结构体系、知识框架组成与内容的理解,并以教学的方式体现出来,通常是指教师对自身专业知识的理解,可以看作是教师对专业领域知识内容的整合、理解的特定形式。通过教师的理解与领悟,把握教材的主旨目标和任务,借助课堂教学来达到教会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目的。其中教师的思想表达很重要,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把握较为常见的熟练教学思想、知识整合的思想等,对教学的有效实施非常有益,由此可见,

理解与掌握

学科教学知识对于教师掌控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

(一)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体系结构。高校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应该是每一位大学教师必须了解与把握的,这项基本要求关系到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学校的教育改革计划乃至国家英语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可谓意义重大,所以教师必须加以重视,严肃对待。在学习、了解的同时,按照相关的规定要求,把自己的观点与理解融入到英语教学当中,达到创新、改善的目的。目前,所有高等院校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都是遵循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基本要求》而制定的,知识、技能、文化、素质等多方面的教育成为核心,着重强调知识理论与实际运用的结合能力。大学英语教学知识体系结构注重对课程结构的安排,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不忽视对学生基本素质,创新、探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和资源,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地训练其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使学生能完全掌握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发挥出现代化教学课堂的优势,让全面、立体的教学知识结构体系提供给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实现对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例如:组成网络自学学习小组、开设具有不同难易程度的网课都是实现灵活、实用教学方式的很好的途径。

(二)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在高校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基本内容中,整个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需要学生掌握4500个左右的单词以及800个词组,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内容布置很均匀,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平衡发展,掌握全面的学习技能。按照国家大学教纲的要求,在内容上也设置了一定的标准,使学生通过知识内容的学习,掌握这门语言技能和知识、文化内涵,拥有正确的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结合教学目标,了解全新的英语语言教学知识结构。例如:在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基本内容的编制上,就包括听力理解能力,要利用课余时间听英语节目,加强听力训练,掌握内容大意,提高听力理解能力;还包括阅读学习能力,在读懂教材的同时,丰富课外阅读途径,对于一些常见的英语报刊中的文章,需要快速阅读、理解文章的含义,做到读懂;而书面写作与翻译能力同样也是一项基本内容,在规定时间内,要运用所学知识和词汇,根据题目要求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写出内容连贯、语句准确通顺的完整文章,而对于翻译能力,常见的是英汉互译,运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在保证速度与准确性的前提下,完成相应的译文任务。

三、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与特点

(一)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学科教学知识又简称PCK,早在1986年,这个概念就被首次提出来,当时其独到、新颖的教学观点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将专业科学知识与教育学知识深入融合,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研究,经过两个阶段的发展演变,其有了很大的完善和变化,1987年的重新定义扩展、丰富了其内容,而在90年代之后,则有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但始终是以为教学质量服务为前提的。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则不难理解,通常是教师依据个人的经验和理解对英语专业知识内容进行加工整合后以最理想、最恰当的表现方式传授给学生,实现在英语教学情境中师生的相互作用,进而达到使学生知晓整个英语教学知识体系结构、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二)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特点。

1.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英语教师在反复的实践教学当中,将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充分结合、联系起来,以丰富的经验和认知来开展教学活动,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来灵活把握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引导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和进步。

2.具有多样融合性与情境动态化的特点。从上文中PCK的内涵不难看出,这是一种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良好结合的产物,其融合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例如:英语学科与教育学科的融合、英语学科知识与课程知识的融合等,都有助于PCK的进一步整合。同时,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教授过程还应该是充满情境动态化的构建过程,不仅仅有学科知识、教学知识,还包括情境知识、与学生有关的知识等,总之,是一个高度凝聚、整合的学科教学过程。

3.具有一定的转化性。在PCK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其中的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实际上是经过一定的方式转化而来的,并不是一成不变、固定的,这一点从20世纪90年代后PCK融合发展的新方向中就可以看出来,在不断的深入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沉淀、经验教训的总结,无论是由一般教学知识、学科知识或者两者结合转化而来,还是通过教学讨论、研究、根据教师个人实践经验的转化,都足以证明PCK具有转化性的特征。

四、高校英语学科知识对教学发展影响的新方向

(一)对知识结构体系的重新认识和理解。在以往的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育理念与对英语学科发展理论的认识过于简单化,没有经过自身的思考与理解,而是仅仅依靠实践经验来实施,使得高校的英语教学指导、实用意义不足。英语学科教学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涉及领域众多、集合各种理论知识、较为复杂的整合产物,不应该顾此失彼,要全面利用各类学科的技术优势来为自身所用。例如:高校英语教师需要对英语基础理论知识、心理学教育理论、社会学知识、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知识进行整合,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具效果。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必将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高校英语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重新认识和掌握整个英语知识结构体系和内容,进一步改善和丰富教材内容体系,使知识结构框架体系更加适用于学生。

(二)注重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理念思想来看,其属于一个复杂、整合的知识体系,而在目前的高校英语教学中,很明显,很多英语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其真正的作用和价值,或者说还没有科学、有效地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充分利用,缺少深刻的理解、灵活的把握能力。随着现代教育制度不断深化改革,传统教学中单纯把学科知识教授给学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教学发展的要求,教师应该认清英语教学的本质,从对知识的传授逐渐向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向转变,深化对理论应用于实际过程的分析与研究,缩小教学理念与实际课堂教学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开放式教学与人文教育理念的融入。英语是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这种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知识特点促使高校英语教学应从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向开放式教学模式转变,摆脱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英语是一种语言,是用来交流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进而促使其多关注外界的环境变化,利用学到的英语知识来解释和看待事物,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应多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真实的环境背景来增加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让其在实际的体验过程中掌握英语语言的交流特点和学习、运用方法,这样既使学生获得了相关知识的补充,有效地弥补了课堂教学质量的不足,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获得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英语文化价值的可贵。与此同时,在素质教育被大力提倡的今天,高校英语教学应该朝着人文素养的培训方向发展,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让英语教育成为一种跨文化教育的典范,重新审视和定义现代社会人才的标准。教师不但要运用有效、科学的方式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其形成有益的学习习惯,进而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以人文教育为指导,重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会反思自己,正确、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道德素质,将英语学科的文化与人文教育的主旨融合到一起,从而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良好形势,通过英语学科文化知识的教育以及人文思想关怀的渗透和引导,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最终提高其整体的科学素养。

(四)发展跨文化交际的英语能力。全世界有200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的体现,包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直以来以促进多民族交流发展为主要目的,鼓励和倡导实现跨民族、跨地域的语言文化交流。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的交流语言,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随着我国外交活动的日渐频繁,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灵活、正确运用也彰显了一个大国的教育实力,所以,这种大环境背景决定了当前高校英语的教学方向。要积极培养英语语言专业的人才,提升学生对外交流的语言能力,那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放眼全局,在整体上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进行把握,不要被教材内容和目标所限制,对课本中出现的单词、语法以及句法等要加以拓展,让学生多了解理论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多学习西方的文化与历史,这样不仅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对英语语言的综合掌握能力。

(五)对英语专业知识运用的补充。学习任何一门科学知识,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生活、造福社会,掌握其应用性是最为关键的要求。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同样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懂得英语不仅是一门学科,学习的目的不应局限于提高成绩,应付考试,而是应将其作为一种有力的实践工具来研究和解决生活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让学生在专业领域中多实践、多思考,自己总结经验,进而实现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国际语言,是高校课程中的基础学科,为了不断地改善英语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高水平的英语人才,教师需要结合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指导思想,不断地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掌握有效的教学途径,进而推动外语教育事业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石炜娜.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1.

[2]史平.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发展中的学科教学知识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

[3]陈珊.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和设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