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进行旅游市场开拓范文

如何进行旅游市场开拓精选(九篇)

如何进行旅游市场开拓

第1篇:如何进行旅游市场开拓范文

一、旅游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对一个具体的旅游企业的国际化而言,由于它在国际旅游消费者消费环节中所处的位置、是否主动到客源国直接从事经营活动、国际化过程选择的主导要素等有所不同,从而在现实中表现为由低级到高级多种形式。

1、初级形式

旅游企业最初的国际化探索是初级的、被动的。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某一旅游企业坐等国外的旅游企业主动来访,该企业只是充当境外旅游经营商的境内接待组织。二是该企业不再等客上门,而是主动到国外促销自己的旅游产品,让境外旅游者可以事先预定自己的产品。第二种情况相对于第一种情况而言,国际化的意识和程度更深一些。第三种情况是在前两种的基础上,该旅游企业到境外旅游市场设立代表处或办事处。这种办事处不是独立法人,不能独立开展业务,只是作些宣传推广工作,为打入境外旅游市场做准备。

2、初级形式

中级形式是在初级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拓展。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某旅游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与国外的一家或数家旅游企业合作,从事境外旅游者的招徕、组团接待工作。这只是一种市场交易关系,而且由于双方分处两个国家,执行和约的监督成本和违约后的索赔成本相当高。二是旅游企业为降低交易成本,通过进入境外旅游企业的边界,变可控程度较低的市场交易为可控程度较高的组织内部的管理交易。这种形式通过合资的方式来学习和积累国际经营的经验,是一种初步成熟的形式。

3、初级形式

这是旅游企业国际化进程的高级阶段。某旅游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开办自己的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可以是旅行社,用来在国外推销自己的国内旅游产品,也可以是饭店、景区、餐饮和娱乐等在当地服务的旅游企业,它们为本国旅游者到国外旅游时提供住宿、游览、旅行、康乐等环节的服务,从而增加自己的旅游收益和企业利润。这种形式的国际化经营有可能使旅游企业获取本国居民出国旅游的绝大多数利润。这种高级形式的国际化进程还在进一步发展,表现在某旅游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业务时,不再仅仅使用直接投资一种手段,而是综合运用直接投资、合资、租赁、并购等投资手段以及管理合同、特许经营、联号扩张、集团化发展等多种商业工具拓展自己在全球旅游市场上的份额。

从旅游企业国际化进程的三种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大多数旅游企业还处在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只有少数大旅游企业开始进入国际化经营的高级阶段。因此,旅游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对我国旅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下面分析一下这种国际化进程给我国旅游企业的启示。

二、旅游企业国际化进程给我国的启示

1、进一步稳定和开发入境旅游市场,积累和外国旅游者打交道的经验。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过程是从先发展入境旅游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兴起国内旅游,而出境旅游则是90年代以来逐步产生的。因此,旅游企业经营者对入境旅游业务最熟悉,经验最丰富。他们在和港、澳、台同胞以及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掌握了很多技巧,他们开始了解和熟悉异域文化,对外国的语言、民俗、礼仪、禁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旅游接待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服务于他们,逐步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增强了自身的实力,为旅游企业进一步国际化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

2、加大对入境旅游市场的直接促销和组团,即对外国的出境旅游市场进行开发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旅游接待经历了等客上门和主动促销两个阶段,入境客流经历了以自然流量为主向竞争流量为主的变化。在国家旅游局“海外抓促销,国内抓建设”原则的指导下,我国旅游企业开始重视海外促销。如中青旅近几年提出,在境外投资旅游业旨在积极掌控旅行社企业的上游资源,贴近入境旅游的客源,争取发展的主动权。我国旅游企业到境外投资,直接进行中国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有助于外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对东方这个神秘的文明古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对于扩大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增强招徕能力,扩大组团量,都有很大意义。但迄今为止,中国旅游基本没有进入世界主流的旅行社促销网络。为此,旅游企业应加大宣传促销的投入,完善宣传促销的方式,在促销过程中,综合各个方面的经验,借鉴国际惯例,做好入境旅游市场开发工作。

3、到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设立分支机构,拓展旅游业务。

我国一些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应尽快进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市场,建立以接待中国出境游客为目标的分支机构。通过与外国旅游企业在这一领域的竞争,既可以回笼从境内流出的外汇,又可以拓展国内旅游企业的市场,确保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中国旅游企业最了解中国出游者的心理,可以开发出比外国旅行商推出的更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是我们的竞争优势。如果我们的旅游企业能够在已开放的出境游目的地直接投资,或几个企业参股联合在境外设立旅游接待企业,专门接待到境外旅游的中国人,实际上就等于把同一批客源按出境和入境渠道经营了两次,对于中国游客而言,在领略异国风情的同时,还能享受到自己同胞的周到服务,当然十分乐意,对于我国旅游企业而言,这属于国际化进程的高级形式,既开拓了市场,又锻炼并提高了我国旅游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

4、到境外经营外国人的国内游市场。

第2篇:如何进行旅游市场开拓范文

[关键词] 广西;东盟;旅游市场;开拓

[作者简介] 秦艳萍,梧州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经济,广西 梧州,543002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4-0075-0004 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相互开放旅游市场,互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的桥头堡,应加强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从广西与东盟各国相互接待入境旅游者发展情况看,相互接待入境旅游者占各自接待国际旅游者的比重不断攀升。广西区旅游局局长陈建军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介绍说,越南和马来西亚已成为广西排名第一、二位的客源国,东盟各国到广西旅游的人数已超过广西接待全部外国旅游人数的40%。自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以来,中国和东盟各国更是从各方面加大双方的旅游合作,把对方作为重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并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和市场开拓。

一、广西与东盟互为重要的客源市场

东盟是广西传统出境旅游目的地。广西地处祖国南疆,面向东南亚且其西南部与越南山水相邻。地理上的邻近,加上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直接或间接促成广西与东盟开展旅游活动的有利因素。首先,广西与东盟国家已建成便捷快速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公路方面,广 西已开通南宁至越南北部河内、下龙、海防等地的旅游巴士专线;铁路方面,桂林、南宁至越南河内、下龙都开有旅游专列;航空方面,南宁、桂林已开通到东盟各主要城市的空中航线;海运方面,广西成功开通北海、防城港两条至越南下龙湾的海上航线。北海正在与东盟各国协调开通广西至泛北部湾的远距离海上旅游环型航线,将该航线延伸至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印尼、菲律宾等国的主要海滨城市,打造“海上六国游”线路;其次,历史上广西和东南亚各国之间人员迁徙频繁,广西籍的东南亚各国华侨众多,认祖归根、探亲访友也使得旅游活动更为频繁。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全国3000多万海外侨胞中东南亚就占了2500多万,其中广西籍华侨、华人分布在东南亚的有200多万,占海外广西籍华侨、华人的三分之二。此外,广西是我国唯一具有沿边、沿海、沿江“三位一体”区位优势的省份,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的桥头堡,其边境旅游已成为广西出境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和热点。赴东南亚旅游成为广西出境游的主流。

东盟是广西重要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目前,广西已成功举办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及多项大型的国际性专业会议,广西与东盟在经济、贸易、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带来大批的商务旅游者,使到广西旅游的东盟游客人数大幅增长,东盟成为广西重要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之一。据甘永萍(2010) 对广西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亲近度(即客源国的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喜爱程度)的测算表明,广西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中亲近度前五位的客源国,东南亚占了三位,分别是越南第一、马来西亚第二、泰国第四。从广西入境客源市场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东南亚已成为广西入境旅游客源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2009年,广西接待越南游客22.87万人次,同比增长32.69%,在广西传统的主要入境客源市场中,增幅排名第三。马来西亚游客人数达16.20万人次,同比增长幅度高达42.46%,增幅为广西传统市场的第二位。新加坡市场也维持较高的增幅,达5.21万人次,增长24.06%。印尼游客的人数同比增长62.98%,在入境市场中增幅最大,该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以及广西不断开通前往东盟各国家的直航航班,加上将来东南亚将要实行互免签证,毋庸置疑,广西与东盟将会相互成为重要的客源市场。

二、广西与东盟已具备合作开拓旅游市场的基础

(一)广西与东盟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

地理上毗邻,文化上关系密切。地理上,广西毗邻东盟,西部与越南接壤,是我国唯一一个与东盟水陆相接的省份,拥有沿边、沿海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广西不仅是大西南经由北部湾走向东盟的大通道,也是东盟各国和世界市场连接中国内地市场的枢纽。因此,广西与东盟在旅游对接方面有极其便利的地缘优势,开展旅游合作空间距离小;文化上,广西与东盟同属东方文化,广西的壮族与老挝的老龙族、泰国的泰族及越南的岱族、侬族等都是“同根生”的民族,壮语跟泰语有近60%的词汇相同相近。加上东盟各国的广西籍华人众多,至今他们仍保留着广西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因此,文化上的相近或相通,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认同感,为广西与东盟合作开发旅游市场提供良好的人文基础。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武在召开的广西全区侨办主任工作会议上说:“东盟的华人华侨很多,这对于我们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合作,有着相当大的优势。”广西与东盟将倚重东盟华侨助推双方旅游市场开拓。

(二)旅游资源互补性强

由于地理上邻近和文化同根性,广西与东盟国家旅游资源的状况与特点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拥有各自特色,表现出很大的互补性,合作潜力大。

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由于同属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广西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闻名于世,而东盟的优势则是海洋旅游资源。东盟各国也有一些喀斯特地貌,但其数量和典型性均无法与广西相比。相比较而言,东盟的海洋资源较为突出。除了老挝,东盟的其他国家都是岛国或有海岸线的国家,因而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如越南下龙湾,泰国普吉岛、芭提雅,新加坡圣淘沙岛,印尼巴厘岛等。虽说广西也有享有“天下第一滩”美誉的北海银滩,但从知名度和综合开发角度来看,广西仍有一定的差距。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广西拥有以壮族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而东盟各国则集中展示不同民族风情与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异域风情;广西与东盟各国民族众多,不一。广西、越南、新加坡以儒家文化为主,还有不少居民信奉佛教,泰国基本是一个佛家国家,马来西亚、印尼国民多数信奉伊斯兰教,菲律宾则主要信仰天主教,多元的宗教文化增加了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此外,广西与越南有着共同革命的历史,如支持和帮助胡志明主席进行革命活动、援越抗法等,这些都能为广西与东盟合作开拓旅游市场提品基础。

(三)同处多个经济圈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主流,广西与东盟同处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多个经济圈中,无疑将对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联合自强,开拓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周边地区经济稳定发展为旅游业合作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近几年广西与东盟入境旅游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双方互送客源、互为市场。自贸区建成以来,中国和东盟部分国家的游客已实现区内互免签证。同时,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的桥头堡,积极与越南发展边境旅游,丰富和完善双方的旅游产品结构。其次,区域经济合作参与方可以利用区域优势借力发展。就广西、东盟各国单方面而言,在地域、经济规模、资源等方面均存在各自的不足。如果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则在自然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再次,利用区域的合作与发展机制,有利于改变地区或国家经济结构单一的状况。通过“外引内联”,加强对外服务平台作用,增加本身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自由贸易区建成,有力地促进了广西与东盟国际大通道的建设,关税壁垒的逐渐取消给广西和东盟带来更多实在的商机。至2015年关税降为零,广西和东盟将成为旅游的“购物天堂”。

(四)中国—东盟博览会助推广西与东盟合作

至今,广西已成功承办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促进广西与东盟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对全面提升广西特别是南宁在全国、东盟地区甚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形象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东盟、认识东盟。同时,借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东风,广西也加大旅游营销力度。自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南宁,广西旅游大篷车开进东盟各国,进行大型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这一活动产生轰动效应,使近年来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旅游合作不断升温。2007年广西与越南签署《2007旅游合作备忘录》,联合组织大篷车赴泛珠三角地区宣传促销“中越边境之旅”和“中国北海—越南下龙湾”海上旅游线路,双方鼓励和支持本旅行社宣传推销对方的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相互输送更多的客源。2008年4月,广西与越南四省签订《中越边境旅游管理合作备忘录》。此外,伴随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举行,广西也成为我国参与东盟合作内容最多的一个省份,在广西召开的与东盟合作的会议最多。广西与东盟积极发展合作关系已深入人心,“东盟元素”遍布广西街头。因此,中国—东盟博览会不仅是世界了解广西、东盟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它是助推广西与东盟合作的一剂强心针。

三、深度合作的措施

(一)打破国界与行政区划界限

广西与东盟旅游区地域之广阔,涉及不同地区、部级行政区,行政区划限制了产业链的区间协同与整合。就广西而言,不同的城市为了争夺客源市场在营销、开发旅游线路等方面各敲各的锣,出现各自为政、产品雷同的现象。东盟涉及不同的国家,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只有建立大旅游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才能使游客在广西和东盟这个大旅游区畅通无阻。笔者建议,首先,建立以国家旅游行业管理部门为主的跨国政府间旅游区协作框架,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主导作用,打破行政壁垒,进行区域旅游规划,推动行业协会与企业的协调。其次,简化出入境手续,在区内实现广西与东盟各国游客互免签证。再次,构建广西与东盟国际旅游大通道。目前,虽然广西在海陆空交通方面都与东盟有直接对接,但还不够完善。如广西仅有桂林、南宁开通飞往东盟的直达航班,且主要是南宁至河内,南宁、桂林至曼谷、吉隆坡和新加坡,通往其他非首都城市的航线、航班都还比较少。虽然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南宁实现了与东盟各国首都的直航包机,但都是临时性的,远不能满足广西与东盟间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交通的通达性,是吸引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广西与东盟合作开拓旅游市场,前提是通过各方政府的合作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状况,使得游客可以在这个大旅游区无障碍旅游。

(二)各国间可互设或增设旅游办事处

目前,在南宁建设了东盟各国联络部(办事处)基地园,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经贸等领域的合作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平台。而我国在东盟10国中仅在新加坡设有一个办事处,远不能满足国内旅游业在东盟各国开展相关业务的需要,特别是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之后,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迅速发展。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尤其在旅游宣传促销等领域,建议中国在东盟各国主要城市开设旅游办事处。若条件具备,由广西政府部门牵头联合旅游部门在适合的国家成立旅游办事处。一方面,通过旅游办事处为广西甚至中国旅游业做宣传,让所在地游客或潜在游客了解中国、了解广西;另一方面,旅游办事处还可处理游客在海外旅游遭遇的任何“不便或意外事件”,如签证问题、逾期滞留、证件遗失、意外伤害等,为游客分忧解难,使游客感到有依靠,增强其出游的信心。同理,东盟各国也可在中国、广西增设旅游办事处,为广西旅游部门、旅行社与东盟的交流合作提供便利,相信会有助提高中国人前往东盟旅游信心。互设旅游办事处,将使各方旅游沟通、交流更直接便捷。

(三)建立跨国旅游行业协会

旅游业涉及到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以及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其他行业,如同一副“八抬大轿”,轿夫的步调必须一致才能抬好轿子。然而,旅游业各方各有一套经营理念,要将旅游业这顶轿子抬起来,需要旅游行业协会进行协调整合。旅游行业协会作为行业性的中介组织,它的主要职责是代表和维护全行业的共同利益和会员的合法权益,搞好全行业服务,在政府和会员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维护旅游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维护会员和游客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广西与东盟涉及地域之广,旅游业又是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只靠政府间合作,很难协调各国及各方面利益。为此,笔者建议,建立跨国界、跨专业的旅游行业协会,通过协会活动反映学术研究成果,反映企业利益,使政府政策导向、学术界的研究以及企业的利益得到充分沟通,形成对政府和企业的双向促进;通过协会这个平台促进国与国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广西与东盟合作开拓旅游市场提供信息。

(四)深化跨国界旅游行业整合

广西与东盟旅游资源互补性强,如果要合作开拓旅游市场,那么对旅游市场而言,广西与东盟就是一个大旅游区,他们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是由东盟各国旅游企业和广西旅游企业共同提品和服务完成的。但由于分属不同行政区,在争夺客源市场的过程中,可能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全局做出有损成员国的利益。因此,建议进行跨国界旅游行业整合。首先,可以通过旅游产品线上的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战略联盟,或者是线路上相关景区或酒店的市场战略联盟,以及同一国家、地区、市的旅行社的战略性联盟。其次,广西和东盟各国旅游企业集团间的强强联合。通过相互参股、合资、合作开发、委托经营、联合促销等方式对广西与东盟旅游企业实施重组,组建集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交通购物、娱乐为一体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集团。最后,广西与东盟各国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对方知名旅游企业到对方合资、投资,大力发展中外合资及外商独资企业,促进旅游企业之间的交流,提升管理技术。此外,广西与东盟各方也要鼓励各种经济成分进入区内他国(地区)的旅游市场,参与经营该国(地区)的宾馆酒店、旅行社、景区等,开办旅游服务企业,实现国际旅游对接,从而为双方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美.中国—东盟合作的广西旅游业整合的路径选择[J].东南亚纵横,2009,(10).

[2]秦慧,阮思阳.中国—东盟旅游合作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8).

[3]佘伯明.推进广西与东盟贸易向广度与深度发展的对策[J].东南亚纵横,2009,(4).

第3篇:如何进行旅游市场开拓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市场营销

一、引言

博物馆是现代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或地域发展的缩影,同时也是展现地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平台。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逐渐认识到了开发产品、丰富馆内资源的重要性。并逐渐将发展的重点指向了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上,最大限度的吸引广大人民群众,拓展博物馆发展渠道,使博物馆发展能够紧跟时展的脚步。然而现如今博物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有形的旅游产品来承载博物馆的文化传承与服务能力,又采取何种营销策略来优化旅游产品管理和运营模式。

二、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我国博物馆长期以来坚持非营利性的原则,对于馆内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运营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缺乏一定的运营基础,使得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整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旅游文化产品单一且缺乏新意,与其他文化产品相比起竞争优势不够,没有深度挖掘馆内文化藏物的深层内涵,使得所开发和运用的旅游产品无法切实满足现代消费的需求。其次是旅游产品之间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形成联动效应,无法吸引消费者进行二次消费。同时大多数旅游产品设计和制作粗糙,与博物馆严谨、精致典雅的风格格格不入,容易使消费者产生低性价比的印象。此外,旅游产品开发与运营模式相对落后,过度的依赖传统的开发与营销手段,而忽略了对网络开发运营与口碑开发等新型开发与运用模式的应用,使得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效果差强人意。

三、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策略

1.加大馆内文物典藏品的宣传力度,打造独具一格的旅游产品品牌形象。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博物馆以其各种独特文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参观。因此,只有加强博物馆和馆内文物藏品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博物馆的文化底蕴。同时深度剖析馆内收藏品的文化价值,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藏品来吸引爱好者和参观者的眼球,才能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此外,还应立足博物馆自身发展的实际,加大哪些具有独特性、故事性、名人性以及较高观赏性的收藏品的开发力度,打造独具一格的旅游产品品牌形象。比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发的“中国秦始皇兵马俑精装纪念品”以及湖北博物馆开发的“曾侯乙编制仿制品”等均体现了博物馆的文化特色,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2.旅游产品开发应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现代社会更倡导发展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切实满足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因此,博物馆在开发和运营旅游产品时,应深刻的分析和广泛的调查大众的心理需求,注重游客的兴趣,并坚持“独特、新奇”的原则,努力开发出不同的旅游产品,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扩大参观者的事业,给参观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文化上的熏陶,充分调动游客的所有感官,给其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进而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3.科学融入博物馆具有内涵的文化资源,陶冶消费者文化情操。博物馆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要紧跟时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将现代休闲文化引入到博物馆建设中。并坚持以文化传播为导向,以游客为中心,不断改进传播手段,充分的挖掘和融入馆内具有内涵的文化资源,为博物馆旅游产品镀上一层文化底色,让游客切实的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精髓和力量,陶冶他们的文化情操。此外,还用充分的利用博物馆的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将其加工成“故事”,并融入到旅游产品中,让游客将美好的记忆和故事带回家,同时传播给更多的人,提升博物馆的市场竞争力。4.不断拓展营销渠道,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市场需求的不一而足,为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因此,博物馆应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发出具有地域和林组特色的高档次、高文化艺术品位的产品,赋予旅游产品以更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不断拓展高端消费市场。同时,随着旅游业和博物馆免费开放趋势的不断推进,使得游客的数量和组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侧重点也随着变化,逐渐由礼品和专业研究用转向几年和生活日用,这就为博物馆营销渠道的拓展带来了良好的机会。因此,博物馆应紧紧抓住机会,开发成本低、价格低的旅游产品,但是仍然不可忽略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采取多种手段和形式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以在情感和心理上获得消费者的共鸣,让消费者获得性价比高的旅游产品。由此可见,只有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变化,掌握市场消费规律,从不同的角度传播博物馆文化,才能不断的拓展博物馆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开拓更宽、更广领域的消费市场。此外,博物馆的旅游产品应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多元化需要,旅游产品的价格要有一定的差异化。比如在开发一些名贵高档的仿制品和丝网印刷品的同时,也应注重包装和规格大小不一的中低档产品的开发与运营,以最大限度的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

四、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旅游业高速发展的背景,博物馆旅游日益成为人们喜爱和追捧的对象。为了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竞争力,应加大对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不断丰富和创新旅游产品项目,优化旅游产品开发形式和营销模式,为博物馆旅游注入新鲜的活力,进而推动博物馆旅游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施永丰.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及市场营销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2):149.

[2]许汉琴.博物馆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的路径[J].学习月刊,2012,(14):149-150.

[3]段若鹏,李秋硕.博物馆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杭州运河博物馆群为例[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1):70-75.

第4篇:如何进行旅游市场开拓范文

关键词 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有智增长

Creative Travel:An Innovative Developmental Pattern in Tourism

LI Wuwei,WANG Huimin,SUN Jie

(Institute of National Economy,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anghai 20002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xposed the new concept Creative Tourism,and discussed the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of touris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suggested to remodel tourism industrial system with creative industrial way of thinking. It explored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e travel and analyzed the methods of using this new Smart growth model to lea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round industrial chain expansion,spatial chain expansion and theme chain demonstration.

Key words:creative trave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tern; Smart Growth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转变。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核心要义就是创新驱动。面对当前出现的增加值微薄、人流多而现金流不大的局面,如何创新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促成产业的转型?近几年蓬勃兴起的创意产业的发展之路带来了新的启示。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对重塑旅游业的产业体系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一、创意产业: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

当全球经济步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经济发展出现了“再结构的过程” (见图1),文化要素和人的创造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这种主导要素的变迁带动了创意产业的勃兴。据联合国统计,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并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长(James Purnell,2005),大大高于全球GDP7%的增长速度。国外有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将其看作实现跨越式“蛙跳”(leap-frog)的优势产业部门。创意产业的发展意义已经远远超越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业态的产业层面,更多的在于其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颠覆、对经济运行系统的创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对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对创意产业的界定,各国有不同的定义范畴,但都有三项共通的核心构成元素:(1)以创意为产品内容;(2)利用符号意义创造产品价值;(3)知识产权受到保障。它并非单指某一种产业,而是指一群在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贡献上特性相符,具有相同的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的潜力,并受到政府的额外重视而被划分出来的产业类别。

图1 经济发展形态的演变阶段

资料来源:据游文宏.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生活产业整理

“从政策层面来讨论创意产业,创造了多少财富,增加了多少就业机会,是必要的基础和前提,但这不是全部的内容和最根本的目标,对整个社会的改造和更新才是创意产业的最高境界,创意产业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社会,发展每一个人的创造力和潜能(许焯权,2005)。”它不仅包容了“以物质资本、经济资本为运转方式”的传统产业,还拓展了“以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为运营方式”的新产业内涵(薛晓源,2004)。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其意义不在于对其所涉及的产业内容进行重新分类统计,而在于强调在新的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下,创意产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形成及其对整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荣跃明,2004);在于强调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对经济增长新核心要素的把握,以及对新的产业结构通道的建构;更在于强调在创意经济时代对思维方式的转换、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创意产业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对传统的产业发展逻辑的颠覆。在技术进步、产业融合、消费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它对于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其他很多产业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二、创意旅游: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主张

创意旅游,是指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相对于传统旅游发展模式,创意旅游有以下几个特点(见表1):

1.强调对各类资源的多维化整合

特别是强调对传统旅游资源(自然山水、文物古迹等)之外的各类社会资源运用创意手法的整合。以创意转化资源为资本,是突破传统旅游产业边界的新手段,因此,跨越边界实现旅游产业的融合渗透是创意旅游的基本特征。

2.强调对未来文化遗产的创造

对历史遗留和现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传统旅游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常常投入大量财力和物力对历史遗迹进行修复和开发,而忽视创造力的发挥。从创意产业的视角来看,旅游产品是展示人类创意活动的吸引物,其着力点应向创造人类的未来文化遗产倾斜,因此,着眼于未来,创造旅游吸引物是创意旅游的基本立足点。

3.强调对旅游消费潮流的引领和塑造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导向大致可概括有两个:一是资源导向型,即有什么资源(狭义旅游资源)发展什么旅游产品,旅游景点景区是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也是旅游产业要素配置的中心,旅游产业呈现出“跟着资源走”的格局,这一导向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占主导地位,是旅游产业发展初期的主要模式;二是市场导向型,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占主导地位,是当今我国旅游发展的主流模式,得到政府、投资者和企业的广泛认同,旅游产业呈现出“跟着市场走”的格局,由于旅游产品从开发走向市场有一定的周期,常常出现“规划”赶不上“变化”的市场滞后,造成投资失败,资源浪费。创意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导向,注重对潜在旅游需求的激发和市场消费潮流的引领,缔造“市场跟着创意走”的产业发展格局,是一种高附加值的“酷”旅游产业模式,因此,创造新型旅游市场、培育旅游消费群体是创意旅游发展的基本导向。

4.强调旅游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区域整体价值的提升

传统旅游产业被纳入服务业的范畴,其发展重心是为旅游活动提供各项服务,“游、购、行、吃、娱、住”六大要素成为旅游业的主体,旅游产业链的构成也局限在相关服务行业,如旅游信息咨询、旅游金融服务等,属于旅游服务配套或被动延伸,注重旅游产品的价值实现。创意旅游的发展思路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以旅游活动和旅游吸引物为核心,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主动与一产、二产等产业融合,构建跨越各个产业部门的多层次旅游产业链,构筑旅游产业价值体系,促进区域(城市)整体功能提升与转型。因此,延伸和拓展价值链,实现价值体系的整体增值是创意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

三、“有智”增长:新模式引领旅游产业的转型

创意旅游的巨大效应和创新模式的积极意义在于产业链的构建,在于对城市整体转型的促进,以及旅游产业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增值,旨在形成旅游产业的有智增长(smart growth)新模式。

1.拓展“产业链”:跨越产业边界联动发展

旅游产业链的拓展主要在广度、深度与综合带动等方面:

一是在横向上与各产业部门直接和广泛的融合发展,实现小旅游产业链向大旅游产业链的转型。旅游产业链拓展的重点要突破“旅游六要素”的小循环,充分利用休闲娱乐时代的体验需求,把创意旅游作为产业(企业)成长的“投入要素”和“增值资本”,成为各类产业增加附加值(实现体验价值)的重要环节,形成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互融,构造大旅游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具体而言,旅游产业链的拓展要通过越界,实现旅游产业与各类产业的无缝链接,以创意旅游产品及其链条效应直接优化工业和农业的产业结构;要以大旅游产业链的整体价值为目标,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之间形成有机联动,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益。大连的玉米迷宫就是一次旅游业同农业的“亲密接触”。它的构想源于1993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诞生、随后迅速在欧美日本等地风靡的大型玉米迷宫项目。但它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另一种创新,打造出“勇者之旅”的情境,充分利用农业的特性,将体验式旅游和身心拓展相结合,让人们在享受自然风光、农业风情的同时娱乐、休闲。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农作物采摘、家畜代养、农家住宿、海滨浴场等配套项目。大旅游产业链的构建,大大提高了当地的农业产业附加值,也拓展了旅游的市场空间。

二是在纵向上与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渗透与融合,形成旅游消费带动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要围绕旅游者的潜在消费需求构建新型产业链,创造全新的产业空间。创意旅游的发展要将旅游的功能向产业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品牌销售渠道延伸,用旅游消费的需求引导产品的设计和功能的优化,用旅游消费的偏好进行品牌定位、培育忠实消费群体,建立有效的销售网络。理论上来讲,人类的精神需求是无止境的,旅游消费的空间是无限广阔的,对新型需求的旅游供给将衍生新型产业群。比如,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游艇旅游市场,正日益蓬勃的发展,带动了一批与汽车服务业类似的码头物业管理,游艇维修、美容,游艇驾驶培训等业务,体育业、地产业、酒店业等也随之兴旺,亲水旅游再次成为人们热衷的对象,诸如海洋系列服饰等户外运动用品销售市场一片欣欣向荣。

三是以某个创意产品为核心带动支持产业群、配套产业群和衍生产业群(见图2),从而极大地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这里不断生产创意成果的企业是核心,还有一批直接支持创意产品的制作、发展和传播的企业群,比如相关的科技、金融、媒体、广告等等。配套产业虽然不是核心产品生产的直接支持者,但为产业的整体发展包括人才的吸引和成长、产品的推介和促销等,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氛围,比如旅游、餐饮、酒吧、娱乐、培训等。衍生产业则是以核心的创意成果为要素投入的其他企业群,如玩具、文具、服装、服饰、箱包、食品、纪念品等等。上海杂技团创作演出的《梦幻时空之旅》节目,就是这类典型的创意产品,它突破了杂技的市场界限,另辟蹊径引入了音乐、舞蹈、多媒体音像元素,打出“秀一个上海给世界看”的主题,以其创意实现了杂技的价值创新,成为上海城市文化新名片和都市旅游新景观。

图2 价值系统示意图

2.延伸“空间链”:跨越区域界限联动发展

创意旅游的发展注重区域整体价值的提升,属于“新木桶”思维,即区别于旧木桶理论补短板的思路。新木桶理论是将自身的长板与他人(或他区)的长板进行组合,形成更大的木桶空间。旅游产业链通过在空间上的延伸,实现跨行政区域的联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优化配置旅游产业资源,形成跨行政区的旅游产业链。

以长三角区域为例,作为一个整体目的地,它的内部是非均质的,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需要对区域内不同城市进行功能定位,构建富有层次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有重点地逐渐推进。比如,可以依托长三角区域内的自然空间,打造若干个有竞争力的旅游集群,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如长江下游旅游带、环太湖旅游带、大运河旅游带、东海沿海旅游带等跨行政区旅游集群。再比如,可以通过搭建旅游平台的方式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主要基于三个层面:一是政府层面的旅游决策平台、政策保障平台、资源配套平台;二是企业层面的旅游经营网络平台、交通集散平台等;三是非营利组织层面的研发、咨询平台。

3.秀出“主题链”:以文化创意创造旅游新价值

“旅游就是城市,城市就是旅游”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城市就是旅游者体验和感受生活的大秀场,如何将城市的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具象化、故事化,秀出“城市处处是风景”、“城市时时有风景”的意境是创意旅游的新目标,其发展关键就是要以文化创意来提升旅游的价值,让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获得更多新的感受和体验,不仅要有好风景,还要有好意境。

一是要通过“感受力”和“故事力”,为游客的潜在需求欲望提供释放的场所,同时也为旅游价值空间的扩展提供新的渠道,即以“故事力”活化文化资源,以“感受力”展示文化资本。

二是秀出“节庆主题链”,要以增加大众参与性活动,以及打造衍生产品和建立产业链的方式,把节庆活动培育成代表城市形象的品牌,展示地区特色的文化名片。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形成的以商业展销为主体、以吸引游客为目的的经济模式,值得借鉴。

三是开发“活动主题链”。城市的文化活动、艺术活动、体育活动、教育活动、商务活动等都可能开发成新型旅游市场的“活动秀”,一方面要对这些活动进行信息整理和过滤,筛选出有亮点的精华;另一方面要从打造旅游吸引物的角度精心策划包装,把旅游链及其衍生品做到极致。核心是以“秀”吸引旅游消费。在体验经济时代,“秀”成为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形式之一,成为吸引眼球和注意力的营销手段,也是吸引旅游者参与和体验的新创意。

四是拓展“生活主题链”。社会从小康迈向富裕小康这一发展阶段,旅游产业不仅仅要提品(服务),而是要创造一种生活方式,创意旅游的发展思路是以旅游产品创造有效的休闲方式,引领生活方式升级,主要包括健康休闲方式、生态休闲方式、学习休闲方式、和谐休闲方式4类。

综上所述,创意旅游的发展模式,将引领旅游产业的转型,促进旅游产业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增值,推动城市经济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王慧敏,王玉梅,孙洁等.创意产业导论[M].学林出版社,2006:3-53.

[2]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6(11):5-12.

[3] 理查德・E・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 [美]弗罗里达.创意经济[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 [美]沃尔夫.娱乐经济[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6] 荣跃明.超越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本质与特征[J].上海: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5):18-24.

[7] 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7(6):13-19.

[8] 薛晓源.全球化与文化产业研究[C]∥.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2.

第5篇:如何进行旅游市场开拓范文

“运游结合”契合实际

客运与旅游的结合简称“运游结合”,国内外众多客运企业对“运游结合”新模式的初步探索已早有尝试,但真正从深层次拓展经营的道路客运企业却屈指可数。实际上,客运与旅游相辅相成,旅游与客运唇齿相依。我们在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下往往认为:客运经营仅仅是为旅客出行提供方便的交通来获取一定效益回报,并未能从深层次上考量客运在旅游市场的运作,从而忽略了搞好“运游结合”所带来的丰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铁路运输对公路客运冲击的巨大压力下,客运成本也在不断的上涨,汽车票价不提反降,这迫使我们公路客运企业必须探寻新思路,作出新尝试。而要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多创效益,唯有提供服务质量和提升车辆上座率才可提高效能和效益。“运游结合”正是道路客运的新商业模式,是我们公路客运企业做强做大的好思路。它以“游”为先,以“游”促运,保障了客运企业效益的增长,即:在同一运营区间内,唯有增加收入才可以节约成本,只有增收才能节支,做到以“游”为重节约效能,从而做大客运市场份额。傅家坡旅游集散中心正是对“运游结合”作出初步的探索与尝试,努力探寻这种创新意识的发展模式,为公路客运和旅游业的互荣互赢闯出一片新天地。

“运游结合”珠联璧合

如何将“运游结合”这个好思路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客运带动旅游,旅游促进客运”的珠联璧合?我们集散中心从市场战略入手,大胆突破传统的客运经营模式,树立新的旅游客运观念,把旅游当作产业来抓,开拓一条运游一体化的经营路子。在现有资源优势下,充分整合了车、站、集散中心、景区(点)、酒店等,进行了分层次的战略定位,首先在省客四大车站布局设点,统一招牌,统一产品,统一价格,规范经营,品牌营销。根据客源情况,适时增加班线,经过运行努力探索四种经营模式。

客运+景点合作模式

我们依托武汉的旅游资源,充分发挥运输企业的优势,以“一日游”为主攻方向,开发武汉近郊的“一日游”旅游直通车等特色运游产品10余种。与景区合作,景区门票,出售旅游交通套票。每日或每周末开通景点旅游直通车,逐步培育,提高客运周转量。目前,旅游集散中心开通了市内一日游,木兰天池、清凉寨、胜天农庄、木兰草原、隐水洞、江夏中山舰等景点的旅游班线直通车。另外,根据旅游市场的供需及季节的变化,每周开通季节性旅游直通车,如:红安对天河漂流、通山太阳溪漂流、毕升大峡谷漂流、麻城天景山漂流等多条漂流线路。

车票+旅游合作模式

运输公司可以将低效时段的运力、闲置座位按一定比例份额交旅游集散中心,由集散中心抛售给旅行社,通过时间差、票价打折等措施来提高车辆实载率和利用率。我们与汉光公司进行了合作,汉光公司将宜昌和荆州大巴的部分闲置座位低于5折票价让利给我们,我们则向武汉500多家旅行社统一价格进行出售,从而逐步实现了三方三赢的利益共享局面。

客运+酒店合作模式

将“车+酒店”捆绑起来,迎合日益繁荣的散客商旅市场,把交通跟住宿捆绑营销,以代订房的形式把车票跟各酒店、景区、机票、商务咨询等搭配起来包装销售,做到同一座席因服务项目不同出卖多个不同的票价。

客运+航空合作模式

机场大巴承载的主要是航空商务散客,这些散客也是武汉市内一日游的主要客源。集散中心可以在四大客运站专门开辟一块候机专区,提供飞机票和机场大巴车票捆绑销售,连登机牌亦可在车站先行办妥,同时,还可以向商务散客,提供武汉市内一日游、汽车票等多项增值服务,即可把“运游结合”做到“天”上去,其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将非同一般。

第6篇:如何进行旅游市场开拓范文

关键词:旅游意象;文化设计;技术路线

拙文《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从西语文献中的Image的词意辨析人手,分析了其基本内涵定向应当是“意象”而非通常国内学界和业界所说的“形象”,同时,从对旅游意象(Image)“意”与“象”互动生成从理论思辨角度进行阐释。如此“形而上”层面的探究究竟如何落到实处并且能得到操作层面的成功验证和支撑,或者,在实践中得到必要的修正(丰富拓展或调整完善),是本文所尝试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意象设计的技术路线

究竟如何做区域旅游意象定位?笔者在长期的旅游理论探索和旅游规划实践中摸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技术路线,那就是:立足于“昂普”(RMP,英语文献中的资源、市场和产品的缩写)模式,针对客源市场细分,发掘本土文化资源中最能显示自身特性、且最具视觉冲击力和心理召唤性潜能的元素,进而熔铸成扼要精炼、形神兼备的意象(Image),并以意象为核心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架构。

如上技术路线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概括为若干程序性步骤。这样的步骤,在笔者参与编著的《山岳型生态旅游目的地规划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一书的第六章,结合神农架规划案例作了实际表述,在拙著《旅游经济文化研究》中,则作了程序性概括,即,作为文化设计的旅游意象定位三“步”曲:

第一步:问题诊断。结合内外部环境分析对特定区域旅游意象构筑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解析;

第二步:地脉和文脉阐释。通过不无文化人类学意味的人文地理视角发掘特定区域的社会生态特征,并作相应评述;

第三步:内核提炼及其发散。针对特定市场需求、依据对资源特定的真理性把握厘定特定区域具有鲜明标志性的文化内核(主题),然后,由内而外,发散开来,构筑形散意聚的旅游产品和项目系统。

设若从理论思辨角度上审视,上述有关如何打造旅游意象所进行的程序性概括具有一定的说服力,那么,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具体如何操作,将如此旅游意象定位三“步”曲落到此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常常对如上所述的操作程序的实际掌握感到困惑,觉得有点难以下手。理论从实践中来,是对鲜活的生活现象的抽象蒸馏,又必须回到实践之中去,接受生活的严酷检验。区域旅游意象绝非信口开河、随便说说所能为,首先必须通过“思想实验室”,在专家的审视眼光以及质疑和反驳中接受检验,其次必须经历岁月长河的淘洗,被实际绩效所验证从而决定其真伪。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经验,尝试对旅游意象塑造进行颇具实战意味的论析说明,以便在接受方家的批评中修正旅游意象操作方案、完善有关旅游文化设计的理论。

二、“赫灵永康”

浙江省永康市的“中国科技五金城”赫赫有名,胡公祠则以四方还愿香客不绝如缕的香火证明其灵光四射,方岩部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在“赫灵”照壁的辉映下名不虚传。2008年4月4日至5日两天的实地考察,也让我们华东师范大学由冯学钢教授领衔的一行旅游规划人对此地有了感同身受的认识。按照笔者执著坚持的“以大观小、以小见大”系统规划观念,与其给方岩一个有关旅游意象的说法,不如从大处着眼,让方岩所处的永康市提高知名度,进而提携方岩在拓展客源市场知晓率的过程中提升其美誉度。

当时,在拿在手中的这份“中国・浙江永康旅游”的宣传活页上看到一个说法:“五金天堂,山水永康”;在踏访过程中我们也听到“千秋永康”的定位设计。如此说法有无商榷余地?显然是有的。

考察过程中,笔者搜寻着足以体现永康文化个性的细节。终于,方岩景区入口处矗立的一堵照壁引起高度关注。这堵宽12.7米、高7.28米的照壁正面居中为宋高宗赵构御笔手书的鎏金大字“赫灵”,据传此含金量极高的两个大字出自南宋绍兴末年(公元1162年)宋高宗送给胡公大帝的御匾。因此,胡公祠也被人称作“赫灵”祠。“赫”是吴语方言常用的程度副词,略当于普通话中的“很”。“赫灵”者,特灵也。宋高宗何以要赐额“赫灵”?胡则死后又是怎么由人演变为神的?如此问题可以交由文史专家来解答。但,我们却可以顺手拈来做旅游文章。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笔者当时的心头就浮现这样的创意,这块有着陈亮、胡公祠、丹霞地貌、五金产业重镇等显赫人文自然资源的土地之旅游意象,根本不要挖空心思异想天开,何不就从此人手,叫响4个字:赫灵永康!

网络资讯查阅可见,在永康,以“赫灵”作为企业命名的数以百计。聪明的永康生意人,用脚踏实地的商业嗅觉,掂出了这两个字的文化资本份量。有点遗憾,就是没见将这两个字作为永康市(包括永康旅游)的金字“招牌”。

五日下午考察组的会上,笔者谈了自己有关将“赫灵永康”作为该地旅游意象定位之想法。聪明的参会同伴意识到,这个“赫灵”,具有本土文化的独特性,且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市场很能叫得响。用上海方言读出的“赫灵”两字有其具有难以言尽的传神意味,气韵之生动,意味之深长,让大家不禁暗自为之击节赞叹。出乎笔者意料,家乡在四川、湖北的两位老师也认为,它们家乡方言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这就彻底打消笔者的“赫灵”是否具有方言地域性的局限制顾虑。当时的笔者非常执著地认为,完全可以就此入手,构建出一份《“赫灵永康”文化型产业集群发展取向下的旅游振兴计划》。同时,笔者还提出有着实际内容作支撑的“三步成就未来愿景”。这三大步骤就是:(1)抓眼球(注意力经济);(2)掏心肺(体验经济);(3)挖钱袋(旅游启动内需工程)。最终达到“促和谐”的综合绩效提升的愿景(目的)。

如何将“赫灵永康”作为区域旅游形象定位落到实处?进一步所要作的工作就是围绕“赫灵永康”做相应的主题演绎以及产品设计。这个来自生活的旅游规划经验告诉我们,有时候,与其挖空心思搞企划,不如眼睛向下面对大地“讨生活”。当年的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名气很响的美学断语:美是生活。的确,我们的旅游意象定位,有时候,其关键词往往就在我们眼前。旅游人永远需要的是植根于生活(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创意。

三、洪泽湖,新天府

如今的国内旅游业界时兴“先策划,再规划”的做法,在编制一项大型规划之前,先从诸多专题层面和不同专家(专业)侧面召开若干“群仙会”式的策划会议集思广益。今年的4月12至13日,笔者 于特定市场的产品和项目板块作对接。

对由设计单位编制的《南通市狼山地区发展战略及空间布局概念规划研究》,笔者高度评价了其规划内容的翔实、丰富和创意,同时,更进一层提出建议,文本中所设计的很多项目,诸如,青少年拓展训练基地、体育休闲公园、张謇历史文化公园、东浩山庄国际企业会所、西山春庐文化大讲堂以及“欢乐天地主题休闲片区”等,可以进行基于“南通大势至”主题麾下的系统整合,从而将“无主题变奏”转化为主题型的积聚一发散型产品(项目)支撑系统。比如,将青少年拓展训练基地等归人由“拔三涂苦”生发的“拼搏赞”板块,将张謇历史文化公园归入由“般若智”引申的“智慧树”板块,将欢乐天地主题休闲片区等归入由“解脱”升华延展的“欢乐颂”板块。于是,在解构中结构,形神兼备的南通“大势至”的旅游意象脱颖而出,意味深长的宗教境界从天界降临凡尘,进而与脚踏实地的人生旅游图景相结合。

在对南通旅游意象定位的探索中,笔者将在神农架规划(2004)中提出的意象塑造(从“问题诊断”入手,结合“地脉和文脉分析”,作“内核提炼及其发散”)技术路线,做了进一步补充。其“内核提炼及其发散”在这里具体化为3个环环紧扣的步骤:提炼-拓展-整合。彼此构成连锁互动关系:提炼是基础,拓展是桥梁,整合是归宿。

五、余论

旅游意象具有形神兼备的特征,是外在的“象”与内在的“意”之结合体。因此,特定区域旅游意象就不能单向度地仅仅关注诉诸官能感受的“形象”而忽视诉诸内心体验的“意蕴”。形象的塑造要求是鲜明生动因而“好看”,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具有视觉的冲击力,意蕴的提炼要求的是意味深长,因而使得形象获得丰富内涵而“耐看”,具有“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可持续体验性。

国内学界和业界通常所说的旅游形象定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自觉不自觉地在“意”和“象”两个向度上展开;但是,也许由于顾名思义的暗示作用所使然,人们往往重“象”轻“意”,以至于使得落到实处的“象”之设计因为缺乏“意”(主题)的统摄和提携而失控,失去应有的定性,形成特定旅游区域内的产品和项目不成体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散乱局面。

第7篇:如何进行旅游市场开拓范文

关键词:四川 高尔夫旅游 市场 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200-03

高尔夫球运动是一项极为文明、礼貌、优雅、浪漫的高尚娱乐休闲运动,它以一种独特的风格和特性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爱好者。人们通过高尔夫运动感受阳光、空气和绿地,享受愉悦和满足。目前,高尔夫旅游已风靡全球,作为高尔夫运动与特色旅游的结合,它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文化概念。高尔夫旅游(Golf Tourism)是高尔夫运动和旅游活动这两种资源的有机整和,它属于高端运动旅游形态,即高尔夫球运动的爱好者离开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国家),前往异地(异国)的高尔夫球场打球、参会、交友以及从事相关的旅游活动等。中国的高尔夫休闲产业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如何拓宽高尔夫旅游市场、如何创新高尔夫旅游品牌等,这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高尔夫旅游的发展现状

1.国内外高尔夫旅游发展背景

21世纪,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使得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人们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而以休闲活动为基础的新型体育形式,则迅速赢得人们的喜爱,而且迅速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成为新的体育产业发展动力。中国的高尔夫运动从1984年有了第一家高尔夫球场至今已有二十五个年头,正在成为一个具有强烈产业和经营特征的社会产业。高尔夫不单属于体育产业,同时兼具娱乐休闲产业,是仅有的老少皆宜、男女长幼都可参加的一项特殊运动和娱乐活动。高尔夫既带有运动性质,还带有财富和商务交际特征。

据美国一家休闲杂志报道,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美国高尔夫旅游总收入就已经达到了24亿美元。目前,韩国、日本来中国进行高尔夫旅游的人数与日俱增。有数据表明,一年有60多万人次来华进行高尔夫旅游,且逐年在增加,高尔夫旅游业已引领传统的观光型旅游经济向健身休闲型调整发展。国际旅游组织早已把高尔夫旅游界定为专项旅游产品。

2004年,世界高尔夫旅游界把中国评为最值得前往的高尔夫旅游待开发国家。可以看出,在中国,高尔夫与旅游的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同时,作为一个资源大国,中国也具备成为高尔夫旅游市场的优势和潜力。中国高尔夫旅游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基础,但同国外数十亿美元产值的高尔夫旅游市场相比,中国市场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中国高尔夫旅游市场蕴含着较大的商机,应该不断的开发和挖掘,真正实现高尔夫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

2.四川省高尔夫现状与市场

截至2009年,中国营业中的高尔夫球设施共有348家,分布于全国29个省。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人均收入的不断上升,今后一段时间内,高尔夫球场数量和人口都会急剧增长。四川省每2 225万人才拥有一个高尔夫球场。按照行内测算,未来每年打球人数可能按20%~30%递增。人数增加,自然对场地和设施的要求也就递增。例如四川、重庆这些重点投资热土,如果球场数量不变,供不应求的状态将继续加剧。对于一个现代化的商务城市来说,适度增加高尔夫项目是好事,也是实事。供需不平衡之中蕴藏着商机,也是一个商务城市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好开始。

3. 高尔夫旅游市场潜力

高尔夫旅游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十分显著,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中国高尔夫国际游的重要输入地区。有数据表明,一年有60多万人次来华进行高尔夫旅游,且逐年在增加,高尔夫旅游业已引领传统的观光型旅游经济向健身休闲型调整发展。根据亚洲职业高尔夫协会的统计,中国在不远的将来将有500~1 000家球场开业,高尔夫人口至少在100万,且每年还在以20%~30%的速度增长。据统计,中国高尔夫俱乐部入会消费人群以每年10% 的速度增长,各类高尔夫的消费人群已突破1 000万,中国潜在的高尔夫消费者现在是2 000万,2020年可能是5 000万。

二、高尔夫旅游的作用

高尔夫休闲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而且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潜力十分广阔。高尔夫休闲产业的发展形势很好,潜力巨大,商机无限。它既可丰富人们的业余体育文化生活,而且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促进经济增长。

1.高尔夫旅游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

高尔夫是一种时尚文化,是一种生活观念,是一种休闲娱乐,已逐渐为中国社会所认可。创造和谐社会,倡导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发展与休闲相关的产业,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精神,这为中国高尔夫旅游这个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人们从事高尔夫休闲已逐步成为一种时尚,体验的是一种高尔夫文化生活,所以,高尔夫休闲产业对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

2.高尔夫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高尔夫旅游的兴起不仅带动了与高尔夫相关的球具、服饰、球场养护、机械、传媒(电视、图书和报纸杂志)、教育等产业的发展。以健身休闲业、用品制造业、竞赛表演业、传媒广告业为代表的高尔夫产业发展势头也非常强劲,不但带动了经济的增长,还创造了众多的就业岗位。高尔夫旅游的快速发展,不仅拓展了第三产业的领域,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中的餐饮业、商贸、娱乐等行业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起到了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高尔夫休闲产业是一种新型产业,它是以高尔夫球运动的相关项目为主要支撑点形成的综合产业,如高尔夫球俱乐部、高尔夫球场、高尔夫练习场、高尔夫竞赛、高尔夫用品、高尔夫旅游、高尔夫保险、高尔夫服装、高尔夫服务、高尔夫俱乐部内进行的体育休闲项目竞赛及广告等。

三、中国高尔夫休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全面、管理不规范

从高尔夫球运动进入中国开始,通常被人们认为是一项贵族运动,这无形就把高尔夫球运动看作是少数人的休闲项目。由于政府调控管理,高尔夫球运动又被人认为是浪费土地资源的项目,加上高尔夫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不高和高尔夫文化的传播不足,导致了人们对高尔夫球运动的曲解,众多的障碍使得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举步维艰。高尔夫休闲产业的发展与文化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商贸服务业、市政公用事业等的发展紧密相连,其发展需要各管理部门和产业的协作。如果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混乱局面,从而影响其正常发展。

2.高尔夫休闲产业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 中国急需高尔夫专业人才10万人以上。目前,高尔夫旅游从业人员大部分的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缺陷,文化程度偏低,与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形成强烈反差。他们都需要既了解高尔夫球会相关知识,又需要旅游规划与市场方面的知识。这样两方面知识的综合利用才有利于高尔夫休闲度假市场的开发与发展。现在, 全国有深圳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等高校开设高尔夫球运动与管理的相关专业,但目前学生毕业人数不超过1 000人,专业人才的缺乏将严重影响高尔夫球运动的健康发展,在四川有烹专和阿坝师专有高尔夫专业,但都处于起步阶段。

3.同质化现象严重功能单一

现阶段,中国高尔夫休闲产业的主要活动大多以高尔夫比赛、练习和交友为主,具体表现在吃、住、赛、练、游等方面,而以高尔夫为主的文化艺术休闲、健康疗养休闲、高尔夫经济论坛等还处于原生状态。另外,中国高尔夫休闲产业的发展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市政公用事业等产业的横向联合不够。

4.旅行社与球会开发主体的问题

高尔夫休闲度假游逐步在发展,但始终有个问题横在高尔夫旅游的面前,那就是由谁来开发比较有利。可以从两个常规方面来考虑,一个是旅行社,一个是球会自身。高尔夫旅游,关键是在服务的质量与线路的搭配,而不在价钱的定位。现在很多旅行社想做高尔夫旅游这个高端旅游市场,但是因为没有这样的经验,所以不知道该如何入手。高尔夫与一般的游客团体相比,存在特殊性,客户的特殊性决定着服务的特殊性。与此同时,旅行社这边还存在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就是与球会的沟通。如何从球会拿到比球会门市价格要低的果岭、球童、球车以及酒店住宿餐饮费用,让旅行社有钱可赚,这个是旅行社愿意向这个方向发展和投入的关键。另一个方面,球会也可以做这样的开发。但是从球会角度出发的这个开发比旅行社的开发要来得困难。

四、四川高尔夫旅游发展思路

1.要加大宏观管理力度与组织建设

规范高尔夫休闲产业的竞争秩序和经营行为,督促其提高服务质量,优化环境,加快球场建设,完善交通、住宿接待设施,制订高尔夫旅游的收费标准和税收政策,尽快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治安环境。同时,球会可以利用一些高尔夫的国际组织,如国际高尔夫旅游经理人组织、世界高尔夫作家协会以及一些推进公共关系合作的协会等国际渠道来推动国外高球人士对国内高球设施的认识。如在策划高尔夫旅游活动时,注意到改善工作上的细节,那就是人性化的服务。因为在旅客去球会打球住宿方面,旅行社和预订网站是起一个中间商的角色。维系中间商的利益对球会和旅行社来是合作的关键。

2. 联合高尔夫旅游与四川优质旅游资源

四川省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特别是利用四川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旅游设施等内容, 来提高四川省的高尔夫旅游品牌形象。高尔夫休闲产业必须与优质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同时要设计独特风格的球场,做到标准要高,规模适中,球场服务要体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这样才能拓宽中国高尔旅游市场,提升高尔夫旅游的档次和质量。加大宣传力度,增加高尔夫休闲的吸引力,让更多的人成为高尔夫球运动的爱好者、参与者,提高高尔夫旅游的知名度,为推动高尔夫休闲产业快速发展,创建和谐的市场环境。

3.加强对高尔夫旅游人才的培养

他们都需要既了解高尔夫球会相关知识,又需要旅游规划与市场方面的知识。这样两方面知识的综合利用才有利于高尔夫休闲度假市场的开发与发展。所以,高等院校应根据市场需要,开设与高尔夫休闲产业相关的专业,还可利用高校资源互补、联合办学的方法,跨学校跨专业学习、培训。可以开设培训班,在短时期内培养出适应高尔夫休闲产业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中国未来的高尔夫旅游发展十分需要高尔夫与旅游相结合的专业人才,有了这方面的人才,现在很多旅行社和球会遇到的问题其实何以迎刃而解。解决了这些问题,中国高尔夫旅游发展的前景就十分可观了。

4.加强对开发高尔夫旅游资金的扶持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拓宽高尔夫休闲产业建设的投资融资渠道,制订切实可行的投融资的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投资商进行高尔夫旅游项目特别是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并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促进高尔夫与金融市场的结合,实现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促进资本流动,公平高效地配置资本和资源。进一步争取国家对高尔夫休闲产业在税收政策上的支持,还利于民,使高尔夫球运动和球场真正成为大众能消费得起的体育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陈才发.发展中国高尔夫休闲产业的思考[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7,(2).

[2]李明.体育产业学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程磊.对发展湖南高尔夫旅游产业的思考[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5,(4).

[4]贺小荣.积极开拓市场,推进中国体育旅游业发展[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第8篇:如何进行旅游市场开拓范文

关键词:政府职能;旅游业;市场竞争;全球化

一、引言

随着我国入世以后对服务业市场准入的逐步开放,中国的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问题。例如,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较为有利的位置、获得较多的市场份额,如何实现和保持我国旅游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等等问题,是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系列重大课题。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特点是时空距离的大大缩减,从伦敦到北京也只不过十几个小时的航空距离。旅游业的竞争,就是旅游目的地间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讲,旅游目的地的竞争趋于全球化,且态势日趋激烈。

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采取了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但在旅游产业市场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究竟应居于什么样的地位、该行使何种职能、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起何种作用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值得作深层次的探析。政府对旅游行业的全面管理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90年代中后期进入比较系统和完整的阶段,到目前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近20年来,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经历了由开拓者向规制者的演进。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在中国已是WTO成员国的情况下,旅游行业管理手段应该更多地转向间接引导和宏观调控,政府部门的作用也应逐步由规制者向协调者过渡。中国各级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必须从管理旅游经济微观环节中抽身出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行政管理的职能集中指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把一些属于企业自治权内的事情交还企业,把一些政府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交由社会管理,真正实现“小政府、大市场”。

二、政府在发展旅游业中应该发挥的基本职能

在旅游市场竞争全球化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创建一系列制度安排来规范市场、稳定市场和引导市场发展,并通过提供必要公共产品的形式来弥补市场供应的不足,政府不一定要自己来生产某种产品。可见,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不比市场小,而是具体的分工不同。政府的职能不是要去做大事,而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即政府和市场要做到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各得其利、各担其险,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1.制定一系列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政府政策的推行会引起社会成员对其切身利益关系的考虑,从而引发其意识和行为的改革。当这种考虑和改变形成群众意识时,就可能影响社会发展的趋势,体现政府的政策目的。所以,科学的、经过严密论证的法制化政策过程,可以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稳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宏观调控的规范化运行。政府执行政策具有强制性、直接性、权威性等特点,政府主导推行的过程,也是旅游业方面的政策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旅游业在政府政策推动下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从长远看,旅游业发展需要一个高水平、全方位的集目标、组织、规划开发、促销等要素于一体的政策支持体系,从而形成旅游业发展的最佳环境。

2.制定旅游总体规划。旅游业是由核心旅游业和辅助旅游业构成的综合性产业,其持续发展必须有赖于一个具有权威的管理部门对其进行必要的规划、规范、指导和调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旅游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不仅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更重要的是应按照总体规划的目标与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旅游业,宏观调控仍是政府管理旅游业的重要职能。

3.制定旅游市场法规、条例和规定。对旅游业的规制旨在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这是宏观调控的一种根本手段。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政府旅游部门在旅游业中所起的作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开拓者阶段、规制者阶段和协调者阶段。我国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即政府主管部门对旅游业的管理正由直接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

4.提供公共性服务,收集和旅游信息。目前旅游市场中介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因此,旅游产业的许多公共性服务还需要由政府来承担,这些服务主要包括旅游市场的宣传与促销、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旅游服务的评定与检查、旅游人才的培训与考核等。

中国旅游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导致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某些非理性甚至非法行为的存在。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旅游信息系统、强化旅游服务供应商披露真实信息的义务等途径来改善这种情况。

5.合理开发与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走可持续发展旅游的道路。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兼顾旅游经济效益、人文效益、环保效益。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各级政府应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发展要以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并能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资金支持,使其得到可持续利用,满足旅游者日益增加的多样化需求,并能保持对未来旅游者的吸引力,还必须能满足当地居民长期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6.通过政府资金启动社会投资。从而有效地刺激市场。政府投资旅游市场并不意味着政府的财政拨款包揽一切,而是通过政府资金启动社会投资,从而更有效地调控经济、刺激市场。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政府利用较强投资促使旅游业超常发展,能迅速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和供给能力。政府在这方面的角色表现为:一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主要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牵头开发旅游线路。二是重大项目的启动者。政府对重大建设项目的投资可以拉动私人资本的更大投资。三是浓郁氛围的营造者。主要是通过宣传促销活动刺激旅游动机,扩大旅游市场。此外,政府可以组织策划一些影响力巨大的主题活动。如昆明世博会、杭州的西湖博览会都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成功范例。

三、政府发展旅游业存在的误区

第9篇:如何进行旅游市场开拓范文

“旅游业和互联网是当今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支显著力量。”李金早说,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当前我国旅游和互联网正处于大变革、大融合、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当代旅游人和互联网人要深刻洞悉和准确把握重要历史机遇,共同开创旅游业和互联网经济。

对于未来5年“旅游+互联网”有望创造的“3个1万亿红利”,李金早解释说,“旅游+互联网”是全球两个最大消费群体领域的融合,我国旅游业互联网软硬件设施建设未来5年将创造1万亿元的需求红利;“旅游+互联网”是全球两大最具成长性消费市场的叠加,我国在线旅游交易未来5年将创造1万亿元的市场红利。

李金早强调,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时空如何变迁,技术如何进步,旅游业的三大本质没有变,即作为服务经济的特性没有变,作为实体经济的特征没有变,作为体验经济的内涵没有变。旅游和互联网融合必须始终坚持“以游客为本、服务游客”的方向与准则。他表示,国家旅游局将在全面构建开放包容的“旅游+互联网”发展环境,持续提升“旅游+互联网”创新能力,积极开展“旅游+互联网”创新试点示范,支持引导“旅游+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重点推进和突破。 城镇居民“5+2”生活模式已经形成

随着逐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国的旅游度假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作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游市场,我国城镇居民周末休闲节假期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乡村旅游点,全国主要城市周边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增长均高于20%。2014年,全国有“农家乐”超190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三分之一;乡村旅游营业收入3200亿元,同比增长15%,带动3300多万农民受益。我国乡村旅游初步形成围绕大中城市、名胜景区、山水生态区、特色农业区的发展格局,成为城镇居民“5+2”生活模式的主要载体,国内旅游发展主战场。

旅游业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最活跃领域之一。作为国内旅游休闲主战场和旅游就业主渠道,乡村旅游必将通过“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线上线下、城乡资源要素整合,实现跨产业融合。2020年全国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在全国打造1万家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

乡村旅游一手牵着农民,一手牵着市民;一手托着农村,一手托着城市;一肩挑着一产,一肩挑着三产,不仅关系到全国6.7亿农业人口福祉,还关乎7亿城市人口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城乡联动、乡城互动必然为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发挥积极作用。 乡村旅游将有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从全国来看,乡村旅游发展还带有自发式特征。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产品开发粗放、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较普遍,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现代旅游产业体系仍不健全等,难以满足多元化旅游消费需求。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发展停留在为游客做几个农家菜、安排几张床位的农家乐1.0版。这与城市游客要求不相吻合,需要加快转型升级。乡村旅游一家一户、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的模式要转变。我们要从加强组织化入手,推动产业化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品质,扩大乡村旅游综合效益。具体的就是实施乡村旅游提升工程,预计2020年全国将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利用闲置房屋和生产资料开展旅游经营,改变了千百年来单一依靠农业的发展模式,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不少乡村通过引进现代旅游企业,特别是国际知名管理企业,像阳朔的悦榕集团、瑞盛国际,九寨沟中查沟的希尔顿集团、四季集团等,改变封闭落后状态,从小农社会跃入现代社会。

据统计,全国12.8万贫困村至少50%具备发展乡村旅游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又可以带动70%贫困户脱贫。“十二五”以来,全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1000万人以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扶贫开发的主渠道。

若干意见强调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开拓旅游消费空间。特别是强调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到2020年,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扶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

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生产经营成本较低、扶贫效果来得快、返贫率低等优势。旅游扶贫给贫困人口带来的不仅是经济脱贫,还有精神脱贫。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民学习掌握现代思想文化理念成为自觉行动,根本上实现“真脱贫”,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推进旅游革命,从“厕所革命”开始

李金早指出,厕所虽小,却是一种全世界通用的嗅觉语言和视觉语言,是文明沟通中最短的直线。“厕所是人类文明的尺度”,而厕所被我们忽略得太久了。作为世界大国、文明古国和旅游大国,我国旅游厕所脏乱差,游客反映强烈,是公共服务体系最薄弱环节。我国厕所严重短缺、管理滞后局面必须改变。

游客不会因为某地厕所好而去旅游,但很可能会由于某地厕所差而不愿再去。境外游客对我国旅游环境反映最强烈、印象最差而最无可奈何的就是厕所。李金早回忆说:“一位侨居海外40多年的老飞行员给我写信反映:2013年秋,三峡之游偶遇外国旅行团百余人,交谈之下他们都对中国方方面面赞不绝口,唯独最令人困扰的就是景区公厕问题。其中一个外国女士因为厕所没有干净的坐厕直接尿裤子让我看到了,苦不堪言。”

厕所是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重要的基础设施。应明确地方政府为主体,要推动地方政府将厕所纳入当地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推动业主单位、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厕所建管中承担主体责任。

小小厕所,建设管理涉及旅游、规划、工商、税务、建设、环保、市政、环卫等部门,要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理念,整合资源。到2017年底,全国旅游景区景点、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乡村旅游点、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休闲步行区等旅游厕所要达到优良标准。“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要探索“以商养厕”之路。把厕所作为发展机会、商机,让厕所建管有商可经、有利可获。 “旅游+”代表一种新的先进生产力

李金早围绕“旅游+”为什么、是什么等问题,作出了深度解读。他指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这是指导新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件。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以开明的态度、开放的思路、开拓的精神,积极推进“旅游+”。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此过程中,“旅游+”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推进旅游转型升级。

“旅游+”与“互联网+”一样, 具有“搭建平台、促进共享、提升价值”之功能。互联网以其无处不在的技术力量,通过“互联网+”全面深刻地改变世界;而旅游则以其强劲的市场开拓力量、美好生活追求动力及人文交流优势,通过“旅游+”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