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精选(九篇)

儿科常见疾病预防

第1篇: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

【关键词】  小儿;预防保健;辨证论治;中医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由于卫生防疫、免疫接种工作发展,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儿科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难治病有了新医疗方法,降低了儿童的病死率,提高了难治病的存活率。21世纪如何增强小儿体质的防病保健将是社会的极大需要。时下小儿中医保健药和食品有不根据儿科特点滥用“补养剂”、对脾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肠胃疾病的儿童滥用苦寒泄热药的现象。根据学习和应用中医药十几年的体会,重温“中医预防学”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结合儿科疾病的实践阐述两者的关系。

1 “对预防医学”的两种观点

“预防医学”是研究人体保健、预防疾病的科学,中西医学都十分重视,但由于两种医学的发展各有不同时代背景,地域差异、所受哲学思想和科学文明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从而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由于西医学引用新技术微观研究致病因素理论比较清楚,在治疗和预防措施上强调消灭致病因素,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选用不同的消炎药,或手术和物理疗法。中医学则受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影响,整体观念强,宏观是其主要分析方法,所以对疾病的预防强调扶正,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法则,其中同样有扶正防病的预防思想。

2  中医预防保健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一身一整体”,局部组织或一个器官生理功能失调,或受疾病侵害,则整体功能受损,各脏器失去协调关系受到传变。预防要注重整体,以扶正为主,治疗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求本”,要“标本兼顾”。所谓“天人一整体”是指人的生存靠天地、气候、环境奉养,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均来之于外界环境,因此人体生命根本机理在于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平衡、脏腑之间协调”。同时要“顺应四时”,即随四时气候变化、外界环境不同加强保健防病措施。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祖国医学特别重视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不仅有“未病先防”,还有“已病防变”的涵义。由此可见“辨证论治”的涵义,除辨证候所属,还有根据审机、求因、因人、因地、因时和防疾病传变的预防思想进行辨证用药、辨证饮食、辨证施术和辨证防病等广泛意义。在整体观点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有预防观点,预防保健同样要根据辨证论治。   

3  中医预防保健的具体应用

  

3.1  未病先防

       

祖国医学认为邪气是导致疾病的先决条件,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中医预防以养生扶正为主。   

3.1.1  平阴阳、调气血、协脏腑

   

阴阳的消长在人体内呈动态平衡,是生命健康的标志。小儿素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说,意指阴阳均未成熟,一方偏盛,另一方则显虚弱。起居、饮食、保健护理需遵从这一法则,不能按成人的方式进行保健。小儿脾常不足,小儿保健饮食要根据年龄、体质选择健脾运、助吸收的保健食品和中药,不能专从西医营养学的观点选择保健品。所谓小儿“肾气未充”是未成熟之意,与成人的肾虚不同,防治小儿遗尿、肾脏疾病慎用温补壮阳药物。小儿藩篱薄弱,肺气不固,容易患外感疾病。所以饮食保健一定要考虑小儿肺、脾、肾三脏的弱点。《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小儿五脏中有三脏薄弱和不足,五脏之间相生相克,脏腑之间互为表里,所以小儿整体脏腑娇嫩,保健预防要遵从这一特点。

3.1.2  小儿饮食保健与辨证施治

   

《灵枢·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曰:“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育婴家秘》指出:“乳为血化,美如饧。”以上均说明祖国医学对小儿起居、保健、饮食均应根据小儿的年龄、不同的气候时节辨证进行。如梨,性寒味甘,入脾、胃、肺,有养阴清胃、润肺生津止咳的作用。如婴儿体质属于脾气虚,痰湿不化的痰稀便溏者应用秋梨膏或梨汁均不相宜。小儿缺钙、佝偻病是常见疾病之一,防治此病除用钙、维生素D以外,多嘱咐添加鱼虾等海产品类辅食,海水咸,属肾,属阴,小儿佝偻病中医辨证多属脾肾虚,但婴儿临床未出现骨骼畸形时表现只有脾虚证,这时鱼虾等营养品对脾气虚型婴儿佝偻病是不相宜的。中医食品中药都有性味归经,中医书籍从未记载一药、一方、一位医家可以防治百病。   

3.1.3  预防保健要顺应四时

   

保健饮食要有季节性。春天阳气升发,多风,不能过食油腻煎炸动火的食品,谨防受风引发过敏性疾病(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的复发。夏天暑热湿盛,出汗多,宜食祛暑清热的食品,如绿豆荷叶粥、西瓜、冬瓜、酸梅等食品。秋天气候干燥,葱、姜、蒜、辣椒慎用。冬天寒冷,可用祛寒暖胃食品。小儿脾、肺、肾三脏薄弱应互相兼顾,必要时进行食物调配则可改变食物性能。如生姜性味辛温辣,能治胃寒呕吐,但刺激性大,脾胃虚弱或年幼儿童不宜食用,配以红糖、大枣则既可祛寒止呕又能和胃。

3.2  已病防变

   

辨证论治和已病防变都是中医治则的指导思想。《难经》“上工治未病”与未病先防的涵义不尽相同,此处“治未病”,是“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的已病防变之谓。是指防疾病传变其他脏器,邪气深入恶化,突变甚至死亡或预防合并症、后遗症的发生。这是中医治病整体观念的具体发挥。否则按“中工治已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将会受到因用西药给疾病造成的假象得到错误的辨证,或疾病的恢复期和隐匿型的感染使疾病无证可辨延误了疾病的防治。

第2篇: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

关键词:住院儿童;疾病谱;死因

儿童疾病谱变化规律的研究是了解儿科病种变迁,为临床治疗、儿童预防保健提供宏观指导,及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供可靠依据。研究珠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近20年住院患儿疾病谱,对珠海市儿童疾病诊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某妇幼保健院1999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儿科住院,年龄为14岁及以下的患儿共计137849例归档病案进行分类统计。资料来源于某妇幼保健院病案统计管理系统中住院病案首页信息,资料完整真实。

1.2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疾病诊断参照诸福棠等主编的第6版《实用儿科学》[1]和相关专业会议统一规定。疾病分类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2]及广东省医院病案管理系统中《疾病分类与代码库》,主要诊断作为疾病分类病种。按患儿出院时间分组:划分为1999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2009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2个时间段组别,以研究对比前后10年某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患儿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年龄分组参考常用的年龄阶段划分为5组。新生儿组:脐带结扎起至满28天;婴儿组:29天至未满1周岁;幼儿组:1岁~3岁;学龄前期组:>3岁~6岁;学龄组:>6岁~14岁。

1.3统计方法

用Excel2013建立数据库进行整理、汇总;采用SPSS18.0处理年龄、性别、疾病分类构成及死亡人数等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年龄分布

20年来儿科14岁及以下的住院患儿共计137849例,婴儿组52341例(37.97%),新生儿组37683例(27.34%),幼儿组24284例(17.62%),学龄前组15413例(11.18%),学龄组8128例(5.9%)。婴儿组患儿在各个住院时间段中所占百分比均为第1位,两个时间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性别情况

男性患儿在各个住院时间段中所占百分比均为第1位,比较2个时间段住院患儿住院人数,发现住院人数数量逐渐增加,男性患儿所占的百分比逐渐下降(χ2=96.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疾病系统构成及顺位

2个时间段住院患儿疾病系统中占第1位的都是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疾病居于第2位。传染病有上升趋势,由第4位升至第3位;血液系统疾病及先天性疾病有上升趋势,分别升至第5和第7位;消化系统疾病有下降趋势,由第3位降至4位,见表3。

2.4单病种构成及顺位

肺炎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稳居2个时间段第1、2位,例数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手足口病在第2个时间段出现大爆发升至第6位;新生儿肺炎、早产儿及支气管炎例数和构成比逐年增加,分别升至第3、4、5位;腹泻病明显下降,由第3位下降至第7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第5位降至9位,见表4。

2.5死亡疾病顺位及构成

住院死亡患儿共127例,合计病死率为0.09%。1999年-2008年为0.22%(82/37989例),2009年-2018年为0.05%(45/99860例),病死率下降明(χ2=87.21,P<0.001)。前10位死亡病种中新生儿疾病占了一半,其中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重度窒息一直都位列死亡病种的前6位内;重症肺炎一直位列死亡病种第二位,见表5。

3讨论

3.1住院患儿一般情况

20年期间1岁以内患儿发病率最高,婴儿组和新生儿组在两个住院时间段所占百分比均分别为第1、2位,其原因考虑:⑴婴儿期主动免疫功能不成熟,母乳喂养的婴儿,6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而主动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易患感染性疾病。而且是体格生长第一高峰期,需要营养素丰富的食物,其消化功能尚未成熟,易患消化紊乱、腹泻、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等疾病[1];⑵新生儿期是婴儿出生后适应环境的阶段,生理是出现血液循环的改变和自主呼吸的建立,其他功能未完善。故继续加强母乳喂养的推广、合理喂养、定期体检、体格锻炼及预防接种等仍是婴儿期保健的重点。比较两个住院时间段,幼儿组患儿所占百分比增加明显(χ2=361.31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幼儿患病率增高原因考虑与近十年早教机构迅速发展,0岁~3岁儿童集中生活接触,容易导致疾病传播等因素有关。住院男性患儿占比高于女性患儿的原因考虑为:⑴有些疾病本身的发病率存在男女差异;⑵部分家属仍保留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较多的关爱男孩;⑶我国长期存在男女性别比例失调。比较两个时间段,男性患儿所占百分比逐渐下降(χ2=96.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考虑与2013年二孩政策实施,女孩出生率增加有关。

第3篇: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护理的150例新生儿,分析所采取的疾病预防措施及效果。

结果:通过科学、精心的护理,只有2例新生儿因病转新生儿科治疗,其余新生儿均正常出院。

结论: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可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提高新生儿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 疾病预防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6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23-02

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后算起到满28天,这段时期称为新生儿期。这个期是新生儿进行生理功能调节并适应宫外环境的关键时期,由于新生儿器官组织功能不健全,调节能力差,身体机能非常脆弱,容易发生窒息、感染等各种疾病,死亡率较高。因此,新生儿期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疾病,以保证新生儿健康快乐成长[1]。为了更好地了解新生儿护理中的疾病预防措施,现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出生护理的150例新生儿进行分析,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出生的150例新生儿。其中,男81例,年龄4d~24d;女69例,年龄4d~25d。所有新生儿体征正常,年龄、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150例新生儿采取积极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1.2.1 维持体温稳定,预防寒热病症。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容易受到体温改变的威胁,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新生儿病房保持安静、整洁,并且光线充足、空气流通,配置空调设备、空气净化设备及温、湿度计,在新生儿穿衣及裹被情况下保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

(2)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给新生儿头戴帽、母体胸前怀抱、婴儿培养箱等。在为新生儿进行其他护理时,尽量减少暴露在外的面积,以免身体散热过多。气温过低,新生儿易患伤寒综合征和呼吸道感染。但气温过高或保暖过度,新生儿可能患上湿疹或脱水热,所以保温措施应当适宜。

(3)观察体温,每4h监测一次,维持新生儿体温在36℃~37℃。

1.2.2 喂养护理,防止窒息。

(1)新生儿出生半个小时左右可以给予母乳喂养,让婴儿吸吮母乳,并在出生1~2小时喂些5%~10%葡萄糖水,4~6小时或更早时候喂奶[2]。尽量给予新生儿母乳喂养,以确保新生儿获得全面优质的营养。如果确实无法实现母乳喂养,可从喂养葡萄糖过渡到配方奶。

(2)人工喂养时,奶具必须专用并进行消毒。对于消化道畸形或咽下综合征的患儿,应由临床医生进行诊治。喂后应先抱起婴儿头部片刻,再以侧卧位放到床上,避免呕吐或溢奶。如果发生溢奶,可将婴儿抱起,让其头部靠在喂奶者肩部,一手托住婴儿臀部,另一手握成空心状轻叩其背部,方向从腰部往上至背部,5~10min左右[3]。

(3)人工喂奶时新生儿容易发生呛奶,应采用仿母乳奶嘴,并且一次喂奶量不宜过多,喂奶时奶液应充满整个奶嘴,避免吸进空气。发生呛奶后护理者取坐位,将新生儿面朝下俯卧于护理者腿上,然后一手抱住新生儿,另一只手空心状轻叩其背部,助其将呛入的奶汁咳出来。

(4)为了防止新生儿窒息,及时调整新生儿睡姿,以平躺为宜,避免长时间趴睡。新生儿口鼻附近的被子、毛巾等软质物品必须及时移开,避免其发生窒息。

1.2.3 预防感染。

(1)严格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制度。新生儿病房定期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采用湿式法进行清洁,每日以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30min以上。进入新生儿病房必先更衣换鞋,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洗手。

(2)皮肤护理。新生儿应穿着柔软舒适的棉质衣物。婴儿体温稳定后,每日沐浴一次。为防交叉感染,遵守“一婴一盆一巾”原则。沐浴应采用煮沸过温水(36℃~37℃)清洗。为保持皮肤皱褶处干燥,可用消毒过的植物油轻轻擦拭。然后进行5min左右的抚触。每次换尿布或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再以毛巾蘸干,并涂抹少量油膏,防止红臀和尿布疹。

(3)脐部护理。新生儿出生1~2min脐带就可以结扎,处理时采用无菌法操作,残端应保持清洁干燥,并敷上脐部无菌敷料。每天对新生儿脐部护理一次,洗浴后擦干全身,除去原有敷料进行观察,并以0.5%碘伏涂搽脐窝。通过这种方法让脐部残端自然脱落,并可预防脐炎发生。

(4)眼、鼻、口腔及外耳道的护理。每天进行2次清洁护理。若眼部分泌物较多且为脓性时,提取分泌物进行微生物检测。

1.2.4 新生儿常见疾病预防。

(1)预防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病房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洁净,避免过多探视,谢绝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员探访新生儿,乳母患有呼吸道感染时应采取隔离措施并暂停哺乳。

(2)预防新生儿败血症。主要感染源有羊水污染、产道污染及出生后皮肤、粘膜、脐部感染。由于新生儿对化脓性细菌抵抗力差、皮肤及淋巴组织屏障功能低等原因,新生儿容易感染败血症,并且同时可得脑膜炎、肝脓肿、肺炎等疾病,因此对新生儿败血症应采取措施积极治疗,皮肤、脐部局部感染者应给以碘伏等进行处理,避免引起败血症。

(3)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破伤风主要由断脐、脐带结扎不洁引起,因此接生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就能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的机率。

(4)预防接种。新生儿出生3d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分别在出生1d、1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感染。

2 结果

采取上述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150例新生儿中148例正常出院,有2例因病转新生儿科治疗,其中1例为高胆红素血症,另1例为湿肺。经过治疗2例患儿也已痊愈出院。

3 讨论

结合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探讨并总结了新生儿护理中疾病预防措施。综上,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由于新生儿生理器官和皮肤都很脆弱,容易受到感染和生病,因此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应采取积极的疾病预防措施,以促进新生儿健康发育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琳华.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的预防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35):68

第4篇: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儿童患者180例,将其用计算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加强预防组各90例,试验组男46例,女44例;年龄4岁~6岁,平均年龄(4.8±0.56)岁。预防组男48例,女42例;年龄4岁~6岁,平均年龄(4.5±0.78)岁。试验组采取常规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预防组采取加强之后的预防传染病的控制方法。2组实验人员,其他项差异不大[1]。

1.2研究方法

针对试验组患儿,采取儿童检测诊断病情所用的医疗器械等设施进行了全方位的管理控制,对儿童的病房居住环境进行感染控制。同时,对儿童的家长进行了预防传染疾病的有效宣传,由单一门诊部门发放预防手册,宣传预防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经验传授。针对加强预防组患儿,除采取以上措施以外,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染疾病,实行不同程度的干预控制措施。首先,要加强对儿童病房整体环境的监测及消毒处理。针对不同季节,要改变儿童病房房间内的湿度、温度。增加房间内的清扫次数,杀毒次数,及监测房间内部细菌的数量的次数。对于病房内部的用具要提高对其管理程度,比如:适当增加房间内部的光照时间,擦拭房间内部的柜子等物品,定期消毒清洗病房内的被褥等,对于患者用后的物品也要进行集中处理,不可私自处理。对于患者居住的病房、经常行走的走廊通道都要进行消毒。其次,要加强监测患者的日常饮食卫生,包括食材的卫生,餐具的卫生,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监测,并且要进行全面控制,保证其卫生程度。然后,要加强对儿童呼吸道的检测控制。具体控制措施如下:①重视医疗器械的消毒。对于一些公共的设施要每日进行消毒,对用于辅助患者呼吸的相关器械,比如呼吸机等器械要严格进行消毒。②重视个人的清洁卫生护理。医务护理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一旦有打喷嚏、流鼻子等行为,要使用洗手液或者是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医务人员还要做到戴口罩,不能随便摘掉口罩。对室内要进行及时的通风,确保空气清新,对屋内要进行消毒,保持空气清新。另外,对于消化道传染病的儿童患者,也应该加强监测及护理。以急性腹泻为例,腹泻病所占儿科传染病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给儿童带来很大的痛苦,为此,要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坚决防止病从口入。医护人员可以采用中医按摩推拿的手法,给孩子进行适当次数的捏脊、按摩,次数不宜过多或者过少,从而增强孩子自身调节胃肠的功能,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引起的腹泻等疾病。最后,加强家长的抗菌药物用药意识管理。对于日常所用的抗菌药物要进行严格控制,控制其使用剂量及次数。改变患者随意使用抗菌药习惯,不要随便使用抗菌药物,以免增强细菌对药物的抗性,削弱药物的药力,放大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增加身体负担[2]。

1.3比较项目内容

主要比较呼吸道传染病,肠胃传染疾病,及其他的一些常见传染疾病,例如风疹、水痘等疾病。

2结果

试验组任意一项的感染程度均要超过加强预防组的感染例数,整体防治效果较之加强预防组,也相差甚多。具体如下:就呼吸道传染病感染例数而言,试验组有50例儿童感染,加强组有30例儿童感染;就肠胃传染疾病感染例数而言,试验组有25例儿童感染,加强组有15例儿童感染;就风疹、水痘传染疾病的感染例数而言,试验组有12例儿童感染,加强组有8例儿童感染。从整体的预防感染效果来看,试验组的90例儿童中有3例并未被感染(忽略并发症状感染),而加强组的90例儿童中,有37例儿童没有被感染,且未出现并发症等感染现象。

3讨论

第5篇: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

【关键词】 佝偻病 误区分析 预防措施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所获得的营养不仅仅要维持生命活动,更重要的是还要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相对比成人高。机体生长越快,需要的钙越多。所以,处于生长发育极为旺盛的婴幼儿则需要更多的钙。由于缺乏正确、合理的营养学知识,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健康,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仍是婴幼儿期多见的营养缺乏症,也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2]。作者在多年从事儿科临床治疗工作中发现,很多家长在小儿佝偻病的预防中存在诸多误区,现分析如下。

1.存在的误区

1.1 孕期不注意补充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应从胎儿期开始,大多数女性怀孕后认为,现在的生活水平高,饮食丰富,根本不会缺乏维生素D,因此不注意补充维生素D、钙和磷丰富的食物;而怀孕后的大部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妊娠反应,因而缺乏必要的户外活动,不能经常晒太阳,结果导致外源性和内源性维生素D的缺乏,为先天性佝偻病[3]埋下隐患。

1.2 婴幼儿期未补充维生素D或补量不足:婴幼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特别是婴儿期。营养需要与成人显著不同,他们所获得的营养不仅仅要维持生命活动,更重要的是还要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相对比成人高。家长虽然注意给小儿在食物中补充了外源性的维生素D,或有时晒太阳,但两者补充的量远远满足不了生长发育所需要的量.从而导致小儿发生不同时期的佝偻病。

1.3 只注意药补,忽略了食补:无论是城市和农村,现在的家庭只要是饮食多样,食物搭配合理,并在生长发育较快的婴儿期补给充足的维生素D和丰富的钙、磷食物,注意晒太阳,一般是不会患佝偻病的,一部分家长特别是城市的家长,不注意从食物中补充这些物质,而一味补充维生素D、钙剂等,而忽略了食补。

1.4 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不全面的认识:一些家长认为本病为“缺钙”,补钙就是预防佝偻病,这种认识虽然较过去明显减少,但仍然存在。佝偻病主要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缺钙”是继发于维生素D不足,当然,也有部分小儿是单纯摄钙不足,或两者兼而有之,也就是说,维生素D不足,摄钙不足,或两者兼有,都可导致佝偻病,而最常见的是维生素D不足,所以把佝偻病称为“缺钙”是不恰当的。

由于这样的误解,在没有医生指导下,一些家长十分重视补钙,给小儿吃各种各样的钙,而不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结果是无效补钙,相反,补钙过多,不能有效利用,从大便中排泄,不但浪费药源,还导致小儿便秘,影响胃肠道功能,造成小儿厌食。

2.预防措施

2.1 佝偻病是一种容易预防但经常被忽视的疾病,适当日照是预防佝偻病最有效、方便、经济的方法。由于紫外线不能穿透玻璃窗,所以冬天要开窗晒,夏季日照也应少穿衣,不能过分遮挡紫外线。日照应适当,以不损伤皮肤为度。佝偻病的预防要从胎儿期开始,孕妇应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平时多晒太阳。多食用维生素D及钙、磷丰富的食物。如不能做到以上者,应在妊娠中、晚期每天补充维生素D 400~800 IU,或每月一次给予维生素D 5~10万IU,以预防先天性佝偻病。

2.2 婴幼儿的预防:小儿出生后应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

有研究显示,每周让母乳喂养的婴儿户外活动2小时,仅暴露面部和手部,可维持婴儿血25—(OH)D3浓度在正常范围的低值(>11ng/dI)。 但专家提示要注意日光的影响因素,如:季节、气候、空气污染、环境因素、生活方式、衣着、皮肤类型等;夏季要注意防晒伤。近年来研究发现日光照射可能导致过多儿童健康问题,故不主张过多日光浴及人工紫外线疗法。如不能晒太阳者,纯母乳喂养婴儿建议生后2周摄入维生素D 400 U/d至2岁,混合喂养婴儿可延长至满月后摄取维生素D 200-400U/d至2岁。人工喂养婴儿每日摄入500ml配方奶粉。可摄入维生素D 200 U/d,加之适当的户外活动,进食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可酌情减少维生素D滴剂的补充量,甚至可不添加[4]。平时注意多从食物中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佝偻病还是完全可以顶防的疾病。

2.3 高危人群补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多胎)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 800一l000 U/d,3个月后改为400U/d至2岁[5]。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维生素D(VitD)每日供给量:0~6岁儿童为400U/d,7岁以上为100U/d[6]。

2.4 增强体质指导家长做好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和护理,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贫血等急慢性疾病。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变偏食等不良习惯及加强体质对预防佝偻病非常重要。佝偻病是一种容易预防但经常被忽视的疾病,因此应该大力宣传防治佝偻病的知识,得到每个家长的充分合作是预防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沈晓明,王卫平,主编.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5.

[2]《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3):192.

[3]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557.

[4]《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3):190-191.

第6篇: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

[关键词] 社区健康教育;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7(b)-130-02

婴幼儿常见疾病多以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腹泻常见,常占就诊率的60%以上[1],且多在气候多变时发病,特别是抵抗力差的婴幼儿,有的一年7~8次甚至上10次发病,在临床治疗护理此类患儿时,通过与其家长或看护人沟通及社区访视中了解到多因大人缺乏婴幼儿方面的保健知识和这类疾病的预防知识,没有给婴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导致他们体质弱而常发此类疾病。为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减少日常疾病的发病率,降低危重患儿比例,减少家庭医疗费用支出, 2007年6月~2008年6月,对我院附近的宝真社区110例0~3岁婴幼儿采取各种方式进行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改变家长错误的养育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2008年6月宝真社区110例婴幼儿为观察组,其中,0~1岁35例,1.1~2.0岁38例,2.1~3.0岁37例;以2006年6月~2007年6月该社区102例为对照组,其中,0~1岁38例,1.1~2.0岁37例,2.1~3.0岁27例,以每年发病4次(含4次)以上为阳性,观察两组在常见病的发病率、危重病例例数、平均一年医疗费用支出三方面的差异。

1.2 方法

首先得到宝真居委领导支持,从2006年6月1日开始对宝真社区102例0~3岁婴幼儿建立儿童档案,请家长配合,从建立档案开始,宝宝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腹泻常见疾病算发病(以到医院门诊或住院为准),以出现危急生命症状算危重病,并请家长保管好就诊时的各种费用收据或发票,每个月进行一次资料收集登记,截至2007年6月30日,统计出该年内每名患儿发病次数、出现危重疾病次数以及在一年内医疗费用支出。然后算出该社区102例在这一年内的发病率(以每年发病4次或4次以上或出现危重病为阳性)、危重病例的比例及一年内医疗费用支出。再从2007年6月新建好0~1岁儿童档案,保留上一年0~2岁儿童档案,并开始对该社区的110例0~3岁的婴幼儿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并及时收集登记好婴幼儿发病次数、重病次数及费用支出(标准同上),到2008年8~10月统计出这一年每名患儿发病次数、出现危重疾病次数及一年内医疗费用支出,并核算出该年110例婴幼儿的发病率、危重病例的比例及平均一年医疗费用支出。对两组的这三方面作比较。

2 结果

通过社区健康教育,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常见病的发病率、危重患儿病例例数、平均一年医疗费用支出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三方面的比较

3 社区健康教育措施

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根据婴幼儿发育特点,把整个社区的婴幼儿分为两组,0~1岁为一组,1.1~3.0岁为一组。分组做好时间、内容的具体安排,定期做健康知识讲座,向婴幼儿家长或看护人教授婴幼儿安全保健知识及日常疾病预防知识[2]。

协助和指导家长制订婴幼儿膳食计划,监督家长和鼓励婴幼儿在多吃奶类及其制品的同时,把握好食品的种类和数量。

指导家长培养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根据年龄特点及季节特点安排一日的生活内容,如睡眠时间、饮食时间、活动时间(每日至少1~2 h的户外活动)[3]。另外,指导家长做好家庭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如经常洗头、洗澡、换洗衣服等。

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预防接种及定期到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体格检查,1岁以内每年体检4次(生后3、6、9、12月),1.1~2.0岁2次(生后18、24个月),2.1~3.0岁1次(生后30个月)[4],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改变措施。

定期访视,每个月进行1次家访,对婴幼儿睡眠、饮食、衣着(特别适中)、卫生等习惯及家庭环境进行具体指导。并与其家庭保持电话联系,定时询问宝宝近期情况,家属也可随时来电话咨询。

通过指导,问卷式调查,评价,使每个患儿家庭都得到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并根据婴幼儿家庭对其宝宝在这方面的保健知识及日常疾病预防知识掌握情况决定是否结束健康教育。

4 讨论

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家长的合理喂养、正确护理密不可分,很多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都与家长健康知识的缺乏有关,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是婴幼儿疾病的诱因。譬如:衣物的不及时添减可能导致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甚至肺炎等;饮食的不合理可能导致腹泻、肠炎、营养不良、贫血等;睡眠,家庭卫生环境等都与婴幼儿健康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因此,对婴幼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

笔者对该社区的婴幼儿家长实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产生了良好效果,通过对患儿饮食、睡眠、卫生、衣着等方面的指导,提高了患儿的机体抵抗力,明显减少发病次数,降低危重患儿比例,节省了患儿家庭开支,有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护理观念的推广,社区护理已成为护理学不可少的一部分,护士职责要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转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减少痛苦,集医疗、预防、护理于一身。但现在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还缺乏政府的有效政策、财政及其他方面的支持,做好这项服务需要很大的人力、精力、财力,我院仅对一个社区婴幼儿进行了上门健康指导,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事实证明,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对疾病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建议政府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社区服务点履行好职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轮流到自己管辖的社区进行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愿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4],且能有效地节约卫生资源。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2.

[2]桂月娥.社区护理干预在儿童晚发性佝偻病治疗中的作用[M].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0):65-66.

[3]石洪.社区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1-83.

[4]高同娟.社区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和能力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3):153.

[5]司凤梅,常杰.临床路径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3):73.

第7篇: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加快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农民看病就医问题,我厅决定在20**年对**三市农村卫生人才进行培训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培训范围,重点对全省各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负责人,11个经济欠发达地市及江门市恩平市的乡镇卫生院院长、业务骨干和乡村医生分期分批实施培训。为了做好此次培训工作,调查农村卫生人才的数量及学历构成,及时掌握有关情况,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方式和内容

(一)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

开设地、县(区)级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和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全脱产学习,培训时间7天。通过培训,提高市、县(区)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和乡镇卫生院院长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1.地、县(区)级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

主要学习有关卫生政策法规、现代管理理论、公共卫生管理、卫生经济管理、卫生信息管理、危机管理和卫生文化建设等知识。

2.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

主要学习农村卫生和农村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农村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医疗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基本知识、全科医学概论和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等知识。

(二)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培训班

开设乡(镇)卫生院内儿科、外科、妇产科、预防医学和护理骨干培训班,实行全脱产学习,理论培训2个月,临床实践1个月。通过培训,提高业务骨干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1.乡(镇)卫生院内儿科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相关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内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2.乡(镇)卫生院外科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相关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3.乡(镇)卫生院妇产科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相关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妇产科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4.乡(镇)卫生院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计划免疫的知识、技能及计划外免疫的相关内容;掌握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5.乡(镇)卫生院护理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常用药物疗效、反应的观察与初步处理;掌握规范的基础护理基本操作技能;能运用医学和护理知识向个体、家庭、社区提供整体护理和保健服务,并能进行健康教育。

(三)乡村医生培训班

脱产学习10天(每周2天,共5周),统一使用“好医生网站”视频教育系统。主要学习重点传染病防治和急诊急救的基本知识,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其防治社区常见疾病和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基本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

二、培训对象

(一)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

1.地、县(区)级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

全省各地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和卫生监督所所长。

2.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

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经济欠发达地市和江门恩平市乡(镇)卫生院院长。

(二)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培训班

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经济欠发达地市和江门恩平市乡(镇)卫生院或中心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业务技术骨干。

1.乡(镇)卫生院内儿科骨干培训班

乡(镇)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内儿科临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技术骨干1名。

2.乡(镇)卫生院外科骨干培训班

乡(镇)中心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外科临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技术骨干1名。

3.乡(镇)卫生院妇产科骨干培训班

乡(镇)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妇产科临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技术骨干1名。

4.乡(镇)卫生院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

乡(镇)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预防医学技术骨干1名。

5.乡(镇)卫生院护理骨干培训班

乡(镇)中心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护理技术骨干1名。

(三)乡村医生培训班

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经济欠发达地市和江门恩平市在岗乡村医生。

三、培训地点、时间安排

(一)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二)乡(镇)卫生院外科和护理骨干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韶关学院医学院(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中心);汕头、河源、梅州、汕尾、潮州5市乡(镇)卫生院内儿科、妇产科和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嘉应学院医学院,韶关、惠州、肇庆3市乡(镇)卫生院内儿科、妇产科和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韶关学院医学院,阳江、湛江市、茂名、恩平4市乡(镇)卫生院内儿科、妇产科和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广东医学院。

(三)乡村医生培训班的培训地点由县(区)级卫生局统一组织安排。

各培训班将分期分批进行,具体时间安排另行通知。

四、培训经费

培训费、教材资料费及培训期间的食宿费用由省卫生厅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专款统一支付。

五、有关事项

第8篇: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某小学1 906名小学生为研究样本。所有受试者均有龋齿预防需求。依照单双号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953人以及观察组953人。对照组男性534人,女性419人;年龄7~11岁,平均年龄(8.7±1.5)岁。观察组内,男性533人,女性420人;年龄7~11岁,平均(8.8±1.3)岁。2组受试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学生接受常规化龋齿预防,详细流程为:定期对该组受试者开展口腔检查工作、叮嘱青少年儿童平日生活内少吃甜点、每日早晚都要刷牙。当发生龋齿之后及时到口腔科门诊就诊。在此同时工作人员也要和家长以及青少年儿童做好沟通,让双方明白龋齿形成的根本原因,提升其对于疾病的认知度。观察组受试者则接受口腔综合保健预防干预,具体方案如下。

1.2.1 健康宣教:

医护人员应当告知青少年儿童和家长平时生活务必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纠正既往不正确观念;告知青少年儿童家长定期带领儿童前往口腔门诊接受口腔检查的必要性;组织学生家长参加口腔知识培训会议,发放与口腔保健相关的宣教资料;告诉家长和青少年儿童应用正确方式刷牙。

1.2.2 调整饮食以及刷牙教育:

医护人员应当为青少年儿童以及家长阐述正确饮食的方法,不要过多进食甜食以及刺激性食物,多摄取高纤维素食品,平日内不要进食零食。建议青少年儿童多进食粗粮、水果、牛奶、蔬菜等。进食后马上漱口,每天刷牙次数必须在2次以上。小儿每次刷牙使用的牙膏量应当在豌豆粒大小,牙膏使用量不要太多也不要过少。禁止横向刷牙,每次刷牙务必彻底。

1.2.3 开展窝沟封闭:

针对于符合窝沟封闭条件的青少年儿童,应当开展此项工作。于窝沟间隙位置涂抹封闭材料。具体位置为牙冠咬合面及颊舌面的窝沟点隙,窝沟封闭预防窝沟龋的原理是用高分子材料把牙齿的窝沟填平,使牙面变得光滑易清洁。

1.2.4 定期查看青少年儿童牙齿生长情况:

医护人员应定期检查青少年儿童牙齿生长详情,查看牙齿是否存在松动龋坏的不良情况。评价受试者的牙齿松动现象是否因换牙所导致。结合实际情况,评判青少年儿童是否需要拔牙。另外也要观察其牙龈组织详情,告知青少年儿童不要过度吸吮缺损牙龈,以免引发牙龈大量出血,延迟恒牙发育。

1.3 观察指标

干预后3个月分别观察以下指标:干预后龋齿发生情况、干预依从性以及2组受试者以及家长针对于口腔保健知识掌握水平对比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内计量资料开展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则开展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受试者龋齿发生率、干预依从性对比:

干预后,相较于对对照组,观察组受试者龋齿发生率更低(P<0.05)。干预依从性方面来看,观察组在正确刷牙人数、每日2次刷牙人数以及饭后立即漱口人数明显更多(χ2=15.264,18.526,19.241,P<0.05)。见表1.

2.2 2组学生以及家长对于口腔保健知识掌握度对比:

相较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学生家长以及青少年儿童口腔健康知识掌握度明显更好(t=15.267,13.264,P<0.05)。见表2.

3 讨论

龋齿为一类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疾病和口腔卫生不佳以及定植于口腔内部细菌过度生长有关。由于受到细菌的侵袭,导致龋齿患者牙体受损。近年来,此类疾病的发生概率有所上升[1],青少年儿童为罹患该疾病的好发群体。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1)相较于成年人而言,青少年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加上很多家长没有在第一时间遵嘱其当成清洁口腔的习惯,饮食不合理,导致青少年儿童口腔中的细菌过度生长。(2)由于青少年儿童处于重要的身体发展阶段,因此机体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元素。比如说维生素、磷、铁、钙等,而因为上述微量元素没有办法满足受试者身体生长需要,导致青少年儿童牙齿钙化程度偏低,引发有害细菌入侵到牙体组织中,造成龋齿。由此能够看出,利用有效方式全面强化青少年儿童口腔综合保健意义重大。

表1 2组受试者龋齿发生率干预依从性对比

表2 2组学生及家长对口腔保健知识掌握度对比

针对于青少年儿童群体而言,如果发生龋齿,不仅会影响乳牙生长,另外也极有可能就此引致牙齿缺失。就此干扰了其自身颌骨正常发育以及咀嚼功能发挥。如果情况严重龋齿疾病,还会对青少年儿童的恒牙发育造成不利影响,致使恒牙发育异常。现如今,世界卫生组织(WHO)组织已然将龋齿和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预防性疾病的管理水平之中。面对这一现状,医护人员有必要利用有效方式对青少年儿童群体开展口腔综合保健,以降低龋齿发生概率,确保其口腔健康[2].

本组实验研究结果中我们能够看出,针对于存在龋齿预防需求的人群而言,开展口腔综合保健预防干预能够明显减少龋齿发生概率,有效提高青少年儿童口腔清洁度水平,降低口腔内细菌滋生度,进而发挥出预防龋齿的成效。此外,通过告知家长龋齿疾病病因的方式,也能够令其指导青少年儿童保持口腔卫生,养成随时清洁口腔的良好习惯。由此不难看出,实施口腔综合保健干预,有助于降低青少年儿童龋齿发生概率。

青少年儿童群体于牙科疾病治疗过程中配合度偏差,单纯依靠医生治疗口腔疾病无法在根本上降低总体龋齿患病概率。可见,通过有效方式改善青少年儿童口腔卫生,预防龋齿意义重大。在早期,有效评价青少年儿童发生龋齿的风险,开展与之相关的预防工作为当前医护人员的主要任务。利用评价青少年儿童龋齿患病风险评估的方式可以及时知晓受试者患病风险,进而在青少年儿童群体中筛选出高危人群,为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口腔保健计划[3].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将口腔综合保健应用于预防青少年儿童龋齿方面,能够帮助其养成科学的清洁牙齿习惯,同时也可提升青少年儿童口腔保健知识掌握水平,有效预防龋齿。

总而言之,针对青少年儿童群体而言,为其开展口腔综合保健干预有助于降低龋齿患病率,可确保青少年儿童口腔清洁度,减少口腔内有害细菌定植率,有助预防龋齿。因此该法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内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葛日芳。综合口腔护理干预预防儿童龋齿的临床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20(15):2655 2657.

第9篇:儿科常见疾病预防范文

[关键词] 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年龄

[中图分类号] R725.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a)-150-02

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合并症或并发症多,预后情况各不相同,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为提高临床医师和儿保工作者对本病的认识水平,现对2002年2月~2009年6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87例IHS患儿的病因、合并症、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7例患儿均符合IHS诊断标准[1]。男50例,女37例。就诊年龄:≤28 d 12例,29 d~3个月46例,3~6个月23例,7个月~1岁6例。病程:≤1周42例,>1周45例。

1.2 方法

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合并症、治疗进行归纳分析。

2 结果

2.1 病因

87例IHS患儿病因明确66例(75.86%),其中感染因素59例(89.39%):人巨细胞病毒(HCMV)相关感染41例(均为HCMV-IgM阳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9例,其他病毒感染9例。非感染因素7例(10.61%):胆管发育异常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21例未找到明确病因(24.14%)。

2.2 临床表现

所有患儿均以皮肤、黏膜黄染为主要症状,肝脏不同程度肿大;纳差及拒乳67例,脾脏肿大58例,呕吐56例,腹泻30例,大便白27例,夜惊、多汗25例,咳嗽25例,发热16例。

2.3 合并症

本组共发生合并症68例次,仅一种合并症40例(58.82%),2种或以上10例(14.71%)。其中呼吸道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28例次(41.18%),佝偻病19例次(27.94%),婴儿腹泻病10例次(14.71%),真菌性口腔炎5例次(7.35%),尿路感染3例次(4.41%),消化道出血2例次(2.94%),肝硬化伴腹水1例次(1.47%)。

2.4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2.4.1 肝功能检查全部病例谷丙转氨酶(ALT)均异常升高(正常值<40 U/L),最高达480 U/L;87例均有胆红素代谢异常,血清总胆红素(TBIL)最高可达400 μmol/L(正常5.1~17.1 μmol/L);17例碱性磷酸酶(AKP)>150 U/L;HBsAg阳性者10例。

2.4.2 腹部B超检查87例患儿均有肝脏肿大,58例脾脏肿大,9例显示肝内胆汁淤积,1例肝外胆道闭锁。

2.5 治疗与转归

全部患儿均接受综合治疗措施,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保肝、退黄、利胆),病因明确者对因治疗,同时治疗合并症(合并感染者应用有效抗生素,合并佝偻病补充维生素D,合并胆管发育障碍者接受小儿外科干预治疗)。治愈78例,黄疸于入院5~21 d消退(平均13.5 d),肝脏恢复正常,复查肝功能正常。8例病情好转带药出院,1例肝硬化伴腹水自动出院。87例IHS患儿住院治疗时间15 d~2个月。

3 讨论

IHS可由多种病因如病毒、原虫、细菌等感染引起,少数由非感染因素引起,有相当一部分病例原因不明确。CMV感染在我国相当普遍,儿童感染率高达83%以上[2],据刘慧等[3]报道,CMV侵入人体后可长期或终生存在体内,若不及时干预治疗,感染持续加剧,可造成肝细胞纤维化,最后导致肝硬化而失去治疗机会,是目前儿科婴儿期最常见的一种肝脏疾病。对IHS患儿及时的抗病毒治疗是必要的。非感染病因中胆管发育异常常见先天性胆道闭锁及胆管发育不良,其引起IHS的机制认为是肝内外胆管发育障碍(主要是肝内胆管发育障碍),导致胆汁排泄不畅,引起肝内胆汁淤积,进而影响肝细胞的营养代谢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4]。

本组病例临床上普遍表现为黄疸、纳差、吐奶、肝脾肿大,说明本组患儿有较明显的肝功能损害和较严重的胆汁淤积现象。实验室检查也支持这一点,ALT及TBIL升高,部分患儿明显升高,而ALT是评价肝功能损伤的敏感指标。

从本组结果可以看出,IHS多有合并症,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感染较多见,可能是由于肝脏损害影响蛋白质、脂肪、糖代谢,机体发生营养障碍[5],同时网状内皮系统防御及吞噬功能降低易导致各种感染。临床工作中应重视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肝脏是维生素D代谢的重要器官,由于肝脏损害,肝细胞线粒体内25-羟化酶活性不足,使维生素D在肝内羟化发生障碍,25-羟胆骨化醇生成不足,同时由于胆汁排泄障碍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维生素D吸收和代谢障碍,易导致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影响婴儿正常的生长发育。2例合并消化道出血,与IHS代谢障碍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损害婴儿肝细胞、凝血因子合成障碍以及胆汁淤积排泄不畅,影响维生素K合成关系密切。因此,IHS患儿及时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很重要。

IHS是儿童罹患的主要感染性疾病,韦立功[6]对住院小儿肝脏疾病18年回顾调查中提到,小儿肝脏疾病与年龄密切相关,在小儿肝脏疾病突出的好发年龄阶段,首要疾病仍然是婴儿肝炎综合征(85.42%)。临床上应重视该病的防治。早期采取综合性治疗方案退黄、保肝,改善症状,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病因诊断进行针对性治疗,预防和及时治疗并发症,大多数预后良好。有较多资料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可取得满意疗效;胆管发育障碍者应尽早进行外科干预治疗,防止发生肝硬化,本组1例患儿(胆道闭锁)因治疗时间较晚,出现肝硬化伴腹水而放弃治疗。对病因未明的IHS患儿治疗应合理选择药物,以免用药不当而加重肝损害。

[参考文献]

[1]嫣希光,段恕诚.婴儿肝炎综合症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1982,19(2):120

[2]王培鑫,陈洁,黄晓磊,等.巨细胞病毒性肝炎28例肝脏病理改变[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12):54-58

[3]刘慧,蒋玉红,陈艳萍,等.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肾功能改变[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4):533-534.

[4]李晓峰,蔡耘,窦娟,等.婴肝综合症的病因、合并症及治疗分析-附238例分析[J].新医学,2009,40(9):592-594.

[5]袁玉荣,熊安秀.婴肝综合症62例病因与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5):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