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代建筑法范文

古代建筑法精选(九篇)

古代建筑法

第1篇:古代建筑法范文

摘要:技法与对象是绘画中的两个重要因素,表现古镇人文景观是当代中国绘画研究的一个课题方向,而从自然景观到画面表现需要一个合适的媒介,或者说是手段。作为中国古老画种的重彩画,发展延续至今演变和拓展出众多的绘画技法语言形式,这些技法的运用能给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古镇建筑一个重要的启示,论文以广西黄姚古镇建筑群为分析研究对象,试论以重彩技法表现古镇建筑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笔彩;非笔彩;黄姚;古镇建筑;绘画研究

1当代重彩技法语言

重彩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原始时期的陶器到隋唐壁画以及青绿山水画无不表明重彩画在其形成、发展、成熟、变革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可以说它是中国发端最早又成熟最早的画种。它以线为造型手段并崇尚色彩的表现,在作品中多使用矿物色及金属色,并且注重技法与制作,从而形成了或工整谨细、或厚重粗放的画面特征。在传统重彩技法里笔彩是主要的手段,即以毛笔为主要的绘画工具,平涂、分染、罩染、托染、勾填、勾勒、斡染、积染、褪染、掏染、接染、烘染、提染、三矾九染、描金等是重彩画的传统技法。而在当代,观念、材料、工具发生变化,除运用传统技法外,还出现了新的笔彩样式,如:勾、撞水撞粉、托色、点染、干画、刷、湿画、冲、脱粉、泼彩、积、擦、洗、没骨、错位染、皴染、虚染等。另外,非笔彩成为重彩表现手法的一个主要方面,如传统的推金立粉法与现代的滚、揉、洒、磨、喷、贴、礁、印、刻等技法是脱离毛笔为主要工具而产生的,这些新技法的产生为画家表现艺术客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更自由的空间。

2重彩技法与黄姚古建筑的绘画表现

黄姚古镇位于广西贺州昭平县境内,镇内的古建筑群建成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其建筑样式具有岭南建筑群落的艺术特征,著名的建筑有文明阁、宝珠观、兴宇庙、狮子庙、古戏台、吴家祠、郭家祠、佐龙寺、见龙寺、带龙桥、护龙桥、天然亭等。这些建筑均采用依山傍水的自然特征进行修建,在镇内,用石板铺制八条街道,通向全镇的每个角落,在镇外,用寨门与石围墙把古镇围成一体,总体形成了九宫八卦式的建筑格局。这些建筑由于常年的自然风化,其建筑体面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肌理,这为重彩技法的使用提供了先天的条件。

2.1肌理与非笔彩的运用和表现

重彩画的肌理表现语言十分丰富,大体上有底色肌理与物相肌理之分,底色肌理的制作取决于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艺术感觉,它的制作可薄可厚,可深可浅,变化及为丰富;物相肌理是主体对物相的局部处理,它的效果往往根据所画物体的质感或画面需要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底色肌理制作的优劣往往关乎一张作品的成败,所以一副优秀的重彩作品其底色肌理的制作必定是有意味的,它的色彩倾向和质感往往引导画面制作的走向,牵引着画家的思维,启发着画家的灵感,有时还决定画面的最终效果。黄姚古镇建筑群多是砖瓦建构而成,房屋结构一般为两层,并有砖雕、石雕、木雕作修饰,这些建筑经过岁月的侵蚀其墙壁、梁柱斗拱、檩椽、等处形成了不同质感的自然肌理,为重彩画表现提供丰富的素材。如风化的墙壁、剥落的梁柱和老化的砖瓦等都呈现出斑驳、沧桑之美。这种自然肌理可利用矿石色彩的逐层叠加形成丰富而厚重的色彩感,或者利用矿石颗粒的相互冲撞和流淌形成如屋漏痕班的现象,再或者是利用蛤粉的与矿石色彩相互冲撞形成水落石出的效果等。但是肌理表现需要控制在一个大的底色之下,才能使画面的关系较为融洽,如果画面的底色肌理是选用滚、揉、洒、磨、喷、贴、礁、印、刻等特殊技法来制作的,那么画面之中的单个物相的制作也要控制在整个画面语言之中进行赋色,这样画面的底色与物相肌理就较为融洽,整个画面才能和谐统一。当然,其他的笔法如干画、刷、湿画、冲、脱粉、泼彩、积、擦、洗、没骨等可以根据画面的不同需要进行选用,在表现古镇景观之时可根据客体的艺术特征进行技法的交替使用。

2.2叠加、脱落重彩技法的运用和表现

重彩画中普遍的一种用色方式为色彩叠加,及绘画上所谓的做“加法”。一般情况下绘画者多易用“加法”却很少或者不善于用“减法”,即用洗或者揉搓等脱色方式去掉一些颜色。重彩画中的颜色一般可分为石色、非石色,石色是一种天然的矿物色,其色彩艳丽、浓郁,具有经久不变的色质及晶体闪光之特性。矿物色叠加可呈现厚重丰富的效果。在古镇建筑中经常可见到红色和绿色两种色彩,如古镇宗祠中的梁柱及房门的红色,屋檐及门上的花雕中的绿色等,古代建筑中多用这两种色彩作对比和装饰,色彩一般比较饱和且古朴,这与重彩画上的朱砂、石青、石绿色非常相似,直接运用这两种矿物色来还原物象原本的色彩非常适合。在广西黄姚古镇建筑中有一色彩特色非常明显,就是以灰色瓦砾、青砖、青石板为总体色彩印象,这就要求在画面上需要大量的灰鼠类的色彩来制作。非石色可包括多方面的,如水色(传统绘画里一般是用在矿物色之下起衬托作用)、土质色、水干色(蛤粉染色制成)等。水干色有流动、含蓄、厚重之美、可用来表现梁柱斗拱、木雕的花纹图案等;所谓土质色用来表现土质的物体再合适不过了,如建筑墙面、地面等。值得一提的是,古建筑的墙面大多已经脱落不全,这种剥落效果反映到画面上可以借助蛤粉得以实现。蛤粉为白色,具有流动性和厚重感,且厚涂的蛤粉易脱落,恰好与脱落的墙壁相似,这就是重彩画上的所谓的脱粉,也就是绘画上的做“减法”,它是相对于刷粉墙壁而言的,因为大面积或者小面积的脱落使得墙壁露出砖质结构,所以用脱粉法来表现这个艺术特征是最恰当不过的。在具体的制作手段上可以灵活运用,如可以干擦(也可以说是皴染,由于古镇砖瓦结构的墙壁和房顶早已岁月累累,用皴染技法恰如其分)制造苍茫感,可以调入较多的水分使其具有流动感(可以认为是冲),也可以薄敷(也就是重彩中的罩色)而显飘渺,更可以厚涂揉搓脱落而显沧桑感。由于重彩画色彩的种类繁多,技法的丰富多变,艺术家在表现物象时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技法制作,各种色彩可以相互调和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只要符合画理就是正确的。

3小结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当代重彩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画开放形态之集大成者。它在大力追求与弘扬我们民族艺术传统的同时,又广泛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段。技法语言的不断丰富也为主体表现客体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黄姚古镇建筑经过千年的人文与自然洗礼,从内而外散发出她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斑驳淋漓的色彩感,而这种自然景致的形成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丰富的重彩表现元素。

参考文献:

[1] 唐秀玲.重彩技法语言解析――传统重彩与现代重彩技法传承与发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第2篇:古代建筑法范文

过去三十年来,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为了突出“地域化”特征,避免“千城一面”,各种形式的建筑作品层出不穷。其中,仿古建筑与古建筑在形式上最为接近,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木雕斗拱、山花线脚出现在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面对这种现象,学术界一直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并对此现象评价褒贬不一,大众则习惯笼统地将仿古建筑解读为“假古董”,可以说建筑仿古现象从产生开始经历了坎坷的发展过程。而对建筑仿古现象的态度与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如何传承文化、如何古为今用等重要问题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建筑设计中的仿古现象,坚持辩证的分析方法,对于正确认识和设计仿古建筑、摆脱仿古建筑作品的尴尬处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1关于仿古建筑的既往研究

关于仿古建筑的以往研究主要分为仿古建筑的多重价值、设计理念以及构建形式等三类。首先,仿古建筑的形式、空间以及建筑元素具有一定科学和艺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承传了传统文化。例如,卢中一、斯满芳的《仿古建筑与现代文明》探索了仿古建筑的现代价值,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借鉴[1]。其次,仿古建筑设计并非对传统要素的复制和粘贴,而是对富有美学意义的传统建筑或其构建方式进行抽象和总结,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抓住传统精华,在作品中恰当地展示传统韵味。相关研究如赵侃的《仿古建筑兴起的文化因素》,着重从文化要素等方面对仿古建筑的兴起进行分析,挖掘其文化根源[2]。再次,仿古建筑的构件组成和建构形式也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刘卉的《仿古建筑坡屋面设计探讨》等,对古代某些具体建筑的构件数据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考察[3]。上述研究为文章提供了研究范围和方法上的参考,但既往研究中缺少对仿古建筑出现根源的系统性总结,仿古建筑设计手法的研究更为少见。文章将针对以上问题着重讨论,并提出适应仿古建筑发展的相关策略。

1.2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进行研究。(1)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各类文献来获得资料,全面地掌握建筑设计中的仿古现象。在了解仿古建筑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最终在现实资料的比较中全面了解建筑仿古现象出现的根源和创作手法。(2)描述性研究法:将已有的建筑仿古现象相关理论通过理解和验证进行叙述和解释。通过叙述总结相关论证,定向提出问题并予以阐释,从而对仿古建筑的发展和运用进行展望。

2.仿古建筑的出现根源

2.1崇尚传统、追根溯源

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面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独特的传统建筑风貌,尤其是身处文化历史保护区中的建筑设计,建筑在形式上往往难以整体改变,而沿袭模仿便成为延续文脉中一种很自然的手法。“建筑,应当就像从她所在的地方生长出来的一样”[4],受此思想的影响,建筑设计常常以地域传统为依据研究特定的历史文脉,创作出与历史建筑融为一体、服务原有环境的作品。例如,屯溪老街沿街店铺改造设计(图1)仍保留老街独特的街巷肌理和风貌特征,并在建筑高度、体量、风貌、色彩上进行严格控制,使老街视觉协调、尺度适宜。同时,街边店铺采用统一而又有变化的匾额以及各种灯饰、小品,使老街充满传统气息与时尚活力。类似屯溪老街沿街商铺立面改造的仿古设计,不仅在建筑的体量和细部构造上与传统建筑相近,更从神韵上、气质上达到了“神形兼备”的境界。

2.2吸引眼球、创造价值

仿古建筑出现在风景名胜地是一种常见现象,往往能为原有风貌增色并弥补原有功能的不足,而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多地出现仿古建筑甚至仿古街区,在城市也不例外,城市异域风情商业街即是其中一种。异域风情商业街大多通过对异国风情的刻画形成特色风貌从而吸引游客、促进投资。例如,仿欧式建筑借鉴了欧洲传统建筑的空间关系和比例尺度,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公众视野,带动了当地经济。然而,建筑比例失调、装饰烦琐等现象仍时有出现,对于建筑设计创作来说,通过刻意模仿的欧洲风情聚集区如何与原有区域环境文化相协调仍有待思考。

3.仿古建筑的主要设计手法

建筑设计中的仿古形式大体分为两种,即狭义仿古设计和广义仿古设计[5]。狭义仿古建筑设计手法是指利用当地传统材料和工艺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进行复原工作;广义的仿古建筑设计手法是指延续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并利用现代材料和科学技术手段对古建筑实施一定改造。在仿古建筑的具体设计手法方面,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3.1造旧如旧

此种做法通常针对特定风貌保护区中的历史文化建筑。历史建筑的意义在于文化,因此对历史建筑进行的改造或者加建,形式上应与传统保持一致。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氛围中,仿古建筑的设计多遵循“造旧如旧”的原则。例如,青岛中山路历史风貌保护区中的天主教堂修缮项目(图2),为了保持建筑原有的欧洲风情以及良好的比例关系,施工过程中仔细参考旧堂资料并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当年德国设计者所保留的大样图纸则为改造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2造旧添新

相比“造旧如旧”的设计手法,“造旧添新”主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关键内容既在于保持与传统建筑在形式上的微小差异,同时又有所创新,满足美学意义上的形式统一。新建的仿古部分不管与原有建筑多么相似,也不可能饱含先祖的劳作和汗水,因此,后人所做的仿古建筑远观能保持整体风貌统一,近观可令细心的观察者将仿古部分同原作分开,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将新作仿古部分与历史遗迹混为一谈的“假古董”的现象。例如,绩溪博物馆的设计中,继承了传统徽派建筑与聚落的表现肌理(图3),设置了多个庭院、天井和街巷,并尽可能地保留用地内现有树木的原状,既是对徽派传统建筑的传承,也是对传统山水相融环境理念的重释。

3.3无中生有

相对于前两种设计手法,“无中生有”或许是建筑设计中最容易让人质疑的设计手法,尤其对于结构复杂、代价高昂的仿古建筑。实际上,“无中生有”的设计思路若能清晰地展示地域文化、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或其他需要也无可厚非;而若只是一味追求模仿,忽视建筑空间本身的功能性则大可不必。研究古建筑的意义在于传承文化、感悟先祖的创造印迹,如若仅为粗糙和生硬的仿古,则很难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仿古的效果,更难说像真正的古建筑一样给大众带来震撼力和感染力。

4.建筑仿古现象的未来

4.1古建筑信息库的建立

仿古建筑的依据是古建筑,设计是否得当、准确,其重要的参考标准都来源于现存的古建筑和相关文献。因此,考察古建筑现状、测绘古建筑数据、整理相关古代建筑设计文献,对于今天仿古建筑的设计具有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同时,今天也是未来之古,相关研究人员应按照设计需求做好当代地域特色建筑的信息收集,供后人参考。

4.2设计素养的提高

仿古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求设计者具备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和综合设计能力。要不要建仿古建筑、仿古建筑形式好不好,设计者修养的高低、设计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否往往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不断加强建筑师的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升,不断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在仿古建筑的设计舞台中找到合适的继承模式和贴切的现代作法。

4.3现代技术的融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人们对仿古建筑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纯粹的形式模仿是原地踏步的消极继承。仿古建筑应与现代环境相结合,与现代生活需求相适应,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形成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协调的“艺术整体”,构建安全可靠的舒适空间,达到“仿古不同古”的艺术效果。现代技术的应用,让仿古建筑在认真忠实地继承传统建筑形式的同时有所创新,在创新中有所进步,并在进步过程中传递时代特征。

5.结论

仿古建筑作为当代建筑的一部分,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民族的精神的延伸。一方面,在坚持承传文化指引下的仿古建筑设计继续发展,有利于传承和保护传统建筑遗产;另一方面,建筑师应该站在建筑学的专业立场上,致力于研究建筑仿古现象,继承和发扬其精髓,统筹兼顾其象征功能、价值功能、使用功能等社会层面的作用。仿古建筑并不是生搬硬套地建筑符号拼贴与罗列,也不应一味地沉醉于历史的辉煌与文化的璀璨。仿古建筑设计必须通过辨证思维的运用,坚持文化高度自觉,摒弃奇奇怪怪的建筑,从民族精神实质上下功夫,真正提升建筑文化内涵,使仿古建筑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成为众多建筑作品中画龙点睛、承传文化的一道风景线,为城乡风貌增色。

参考文献:

[1]卢中一、斯满芳.仿古建筑与现代文明[J].城乡建设,2003(10):45.

[2]赵侃.仿古建筑兴起的文化因素[J].艺术评论,2009(3):72-75.

[3]刘卉.仿古建筑坡屋面设计探讨[J].上海建设科技,2009(2):31-33.

[4]李剑平.关于仿古建筑形式的思考[J].文物世界,2001(03):76-78.

第3篇:古代建筑法范文

关键词: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古建筑改造工作是一个长期工程,特别是在一些维修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保留价值的古代文物,修复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文物保护,尽可能修复后的古代建筑,保持和原来的一样。在维修过程中,必须注意总结古人的经验,从质量、材料、技术等几个方面的严格控制,及时改进不足之处,从而确保我国园林古建筑被长期保存下来。

一、古建筑修缮工程特点

1、认真遵守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

2004年,《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其中第一章第三条有这样的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原则,保护文物本体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纵观国际和各个国家,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大多数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和“最大限度地维持原貌原则”。根据上面的规定,在进行古建筑修缮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已经出现损坏的部分加以修复,使其正常运转,同时不得擅自扩大建筑的修缮范围及随意改变建筑本来的历史信息。

2、古建筑修缮的方法具有多样性

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的过程中,对于其中出现破损的构件,基于“最小干预原则”和“最大限度地维持原貌原则”,如果能够通过修补维持正常运转的构件,尽量要避免更换。如果确实无法修补,必须用新材料来弥补,而新材料的选用应注意与原构件的颜色、质地等方面保持一致,切勿破坏整个建筑的感觉和风格。此外,还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建筑的一部分已经缺失,在修缮时未与原构件进行对比,尽管如此,在选用代替材料时,应当切实找到相关的史料,并以此为依据,来对材料的外形、色彩乃至质地予以选择,而不能简单的凭借主观的猜测。

3、古建筑修缮的管理具有创新性

对于古建筑的修缮并不同于普通构件的修补,应当如同新建工程一样,在修缮之前需要进行立项、规划、设计、监理、招标、现场施工和竣工交付,这些工程必须由专业的建筑团队来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及施工。考虑到古建筑的历史价值是无限的,而修缮关系到其重大的历史价值,但凡出现任何差错,往往均会造成古建筑的缺陷,导致历史的失真。因此,为了保证古建筑的修缮,其管理要具有创新性。在常规的工程管理方法基础之上,有效结合古建筑修缮的实际特点,进而找到全新的古建筑修缮的管理方法,全方位完成古建筑修缮的工作,以便于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

二、园林古建筑修缮的基本原则

1、按照古代的建筑思想和建筑文化进行修缮

在对此园林古建筑群进行修缮的过程中,对古人的思想进行保留,了解并尊重古人的观念和思想,以此来保证恢复古建筑的原貌。比如,在不同的时代,古建筑的摆放和建筑的风格是不同的,在和平年代,讲究的是左养右阴、左雄右雌,在战争年代往往更加注重左右相应、阴阳相合、文武对应,在门口摆放的狮子一定是左雄右雌,对联也讲究的是左前右后、左上右下等,这些东西在修缮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弄错位置。

另外,在古代建筑过程中,对风水格局是非常重视的,几乎涉及到建筑的规划、选址、营造和设计中的所有方面,不仅是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建筑的灵魂,风水包含了古人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总结以及易学的理念和观念。但是,当前在对古代园林建筑进行修缮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淡忘了风水方面的内容,大多数人对此非常轻视,认为这是封建迷信。因此在对园林的古建筑进行修缮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更好的了解古建筑的建筑理念,就需要熟悉风水学,只有这样才可以体会到古人的建筑思想,对古建筑进行原样修缮

2、按照原样进行修缮

在对此园林古建筑进行修缮的过程中,要注意按照建筑的原貌进行修缮,所有的古建筑都蕴含着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可以让人们看到过去的历史,所以在对这些古建筑进行修缮的过程中,要对各个时期历史留下的痕迹进行保存,而不是根据现代人的想法去抹杀历史。不允许出现对古建筑进行大面积的重建和拆迁。文物是一个无法再生的资源,不管是民式建筑还是官式建筑都属于文物,都是我国的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着我国古老的文化。古建筑可以将当时社会的艺术风格、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等情况反映出来。在修复的过程中,如果修缮失败,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在对此园林古建筑进行修复的过程中,要对构造的建设特点、损毁规律进行分析和考虑,要对修复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根据建筑自身的特点,尽可能的原状化修缮。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对修缮的古建筑进行保护,延长古建筑的使用保存年限。

4、遵守文物保护工程的特殊性

1.1同现代普通建筑工程相比,古建筑修缮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现代建筑公司建筑工程大多数是为了享用建筑的使用价值,例如:住宅,办公,娱乐,购物等等。而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我们对其进行维修,并非是为了古建筑的价值,而是为了保存这些历史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资料,进而利于相关学者深入的研究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从而帮助子孙后代正确的认识历史,全面了解祖先的过去。价值取向的差异,决定了最终的衡量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不能用单纯的经济效益来对古建筑的修缮进行评价。

1.2相比于新建的工程来说,古建筑在修缮之前,古建筑本身就是已经存在的。也就是说,在修缮之前,相关的施工队伍就应该对古建筑的整体状况进行详细地了解,同时对于要修缮的部分进行实际的考量,并逐一反映在图纸之上。找到修缮的部分还要及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而新建工程,只需相关的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对现场地质、周边的环境进行勘测,以此大幅度减少工程量。

三、加强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1、加强古建筑修缮前期的准备工作

古建筑修缮即是对古建筑进行维修和复原,古建筑修缮前的准备对古建筑修缮工程有着又要意义,因此,在进行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时,应当加强修缮前期施工准备。一方面,应当落实原古建筑的原貌记录工作。记录工作的主体是即将修缮的古建筑原貌,在进行记录时可以采用拍照、绘画以及摄影等方式,同时在古建筑原实测图的基础上记录古建筑受损部位和受损程度,同时对古建筑的每个结构环节和相应的建筑元件在图纸的相应位置进行标明,并辅以文字记录,促进古建筑修缮工程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注重古建筑修缮的相关资料收集。古建筑一般具有较长的历史,同时也可能在不同朝代进行了修缮,因此,应当注重古建筑以往的修缮资料,为古建筑的修缮提供参考。

2、保障修缮施工中文物安全

由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因此,在对古建筑修缮过程中应当注重文物的安全保护。在古建筑修缮中,现场施工人员文物安全意识淡薄、机械选择、自然环境以及各种不可抗力等因素都能直接威胁到古建筑的文物安全。因此,在古建筑修缮过程中,应当加强现场施工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同时规范作业场地的安全施工,注重相关作业机械的选择和操作,尽量避免由于作业机械的选择和操作不当而导致文物受到破坏,同时还应当制定古建筑修缮时突况的相关预防和解决方案,降低在修缮过程中对古建筑的破坏。

3、注重修缮材料质量

在古建筑的修缮中,使用的新工艺相对较少,施工工艺风险相对较小,因此,施工材料便是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质量的一大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古建筑物修缮时,应当注重修缮材料的质量,保证古建筑修缮使用的石料、木料以及漆料质量,必要时应当对使用材料进行特殊的加工工艺处理,保证古建筑修缮工程的质量。

结束语

总之,古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重要施工工程,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不可再生性,同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应当加强古建筑的修缮。

参考文献

[1]俞孝.浅议古建筑修缮工程的施工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0,(7)

[2]吴文琳.古建筑修缮的原则与施工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2,(15)

第4篇:古代建筑法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中式建筑;设计

中式建筑有其自身的特色和魅力,无论是在设计形式上还是在文化内涵上,其都有着自身的格调。但是在欧式建筑风格以及现代化建筑风格的影响和冲击下,现代中式建筑出现了设计上的偏差,中式建筑原有的风味被大大缩减,使得中式建筑变得面目全非。而为了使得现代化中式建筑可以恢复其原有的魅力,就需要加强设计力度,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其中,下面本文就针对现代中式建筑设计进行深入的探究。

1中式建筑概述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建筑行业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地位逐渐提高。就现代的中式建筑来说,其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建筑行业引进各种新技术和新的施工方法,建设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建筑,但是社会的发展变迁瞬息万变,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建筑具备现代化的气息,同时也要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中式建筑在发展的进程中,对四方文化有着一定的排斥性,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艺术园林等建筑均有着很高的成就。而发展到近代,由于战乱等多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现代建筑无法与世界建筑相接轨,在设计潮流上通常都落后于世界水平,这就使得我国的建筑文化逐渐的丧失。而在最近几年,由于建筑设计者思想上的偏差,使得中国的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出现了严重分离的情况,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大力影响和冲击作用下,我国建筑设计人员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进行设计思想的转化,从而为我国的现代中式建筑发展开辟了一个阳光大道。在中式建筑中,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其体现出了中国从古至今的精神追求变迁。在针对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将朴素的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应用其中,开展设计的新形势,使得中式建筑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高效的体现,现阶段,大部分的中式建筑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如园林、家具等的设计,均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同时也发扬了中国的特色文化,使得我国的民族文化实现了长久保存。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审美的不断转变下,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法和美感追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与古代人有着较大的区别,当前人们已经习惯了现代生活方法,无法融入古代建筑的生活环境中,而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传统建筑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所以为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力优秀的古代文化,而具有中国古代文化代表的就是古代建筑,例如宫殿、园林、民宅等等,在当前的现代建筑设计中,古代建筑不仅是其设计灵感、构造等的借鉴,对世界建筑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当前的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古代建筑设计的元素,进行现代中式建筑设计,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2现代中式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就现代中式建筑的建设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来进行研究,可以充分的说明,现阶段的建筑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也较为多元化,根据不同的表现手法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建筑形式,在建筑感官上,也会对人们的视觉神经带来一定的冲击效果。我国古代的建筑在设计上,采用了多种的设计手法和形式,这些简单的设计中,融合了我国传统的文化特色,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建筑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风气。而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代中式建筑开始出现,这种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参照了古代建筑设计的方法,融合了古代传统文化和色彩,有效的起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在目前的现代中式建筑中,即使得古代建筑的实际特色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也使得古代建筑的作用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2.1借用建筑形式

现阶段,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效的融合一些古代建筑形式,并且结合现代建筑形式,使得现代建筑逐渐演化为现代中式建筑。在现代中式建筑中,设计时会充分的考虑到审美艺术以及结构艺术等。在融合一些古代建筑固有的美感和特征后,将现代建筑中所具有一些的独特风格也融合其中,使得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协调融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将现代建筑形式与古代建筑形式融合的过程中,也需要对两者拉开一定的距离,从而实现对现代建筑的创造性设计。例如,例如万科第五园,其设计为现代中式建筑,建筑的外墙设计为双层墙体,在内层按照空间的要求进行开窗、开门,外层墙体则根据景观、通风等需求进行开洞,将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从形式上看与古建筑的设计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处。

2.2设计技术上的扩展

在针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合理的对古代建筑中的一些优秀的方面进行汲取,同时结合建筑场地周边的情况,做到就地取材,尽可能的避免远距离材料的运输,在施工材料上要做到有效的选择,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建筑建设现场的气候条件以及地理因素等进行充分的考虑,这样可以使得建筑设计更加符合当地的特色,也能够实现节能环保的建设要求。另外,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合理的应用现代建筑所具有的设计手段,将现代中式建筑所应该具有的特色有效的表现出来,并合理的将古代建筑的优秀设计形式和方法也融入到现代中式建筑设计中,使得现代中式建筑既具有现代化的特色又具有古典韵味,在丰富建筑内涵的同时,使得建筑的设计更加符合艺术设计的要求,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2.3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在社会发生转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也在进行着转变。人类社会的变化会使得人类意识也发生相应的转变。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会不断的通过生活来获取相应的经验,并且进行生活习惯的累积,逐渐就会融合成属于本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在现代的中式建筑设计中,需要融合这种民族文化,将古代建筑中的一些优秀设计方式和文化融合到现代中式建筑中,使得现代中式建筑更加亲近自然,适应人们的生活,在针对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在借鉴古代人经验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人的生活实际情况,即达到发璞归真的效果,又要切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2.4合理的融合周围环境

我国过去的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多注重安逸以及自然的特色,尤其是在对庭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得庭院更加符合自然的特色,不断的进行庭院绿化设计,以打造出舒适的环境,而现代的中式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和人们对舒适度的需求,所以在设计中就需要充分的借鉴古代建筑设计的经验和技术,合理的营造出轻松的氛围,尽可能的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从而实现与自然的交融。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较为严重,而建筑建设是导致环境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了能够使得环境得到改善,就需要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有效的发挥出建筑设计的优势,充分的结合现代中式建筑的特色,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合到建筑设计中,从而有效的满足人们精神上的追求。现代的中式建筑在设计上,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古代建筑设计的形式和样式,然而,现代中式建筑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风格上均与古代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别,现代建筑只是借鉴,而不是模仿,其对古代建筑的设计风格等均进行了有效的创新和改进,从而才设计出现在所说的现代中式建筑。

3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充分的了解,建筑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进程中,使得建筑的形式以及风格也出现了极大的转变,但是建筑中所蕴含传统风化却逐渐的消失。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式建筑越来越不具备自身的特色。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点,我国必须要大力的在建设设计中融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使得现代中式建筑具有民族代表性,这对于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在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中,加强对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是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

作者:盖丽华 单位:大庆市城乡规划局城市规划监察支队

参考文献:

[1]韩则冰.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2]张昭.对中式建筑设计兴起的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1):123-124.

[3]刘敬业.现代中式建筑设计的思考[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9):15-16.

[4]王澍,陈卓.“中国式住宅”的可能性——王澍和他的研究生们的对话[J].时代建筑,2012(03).

第5篇:古代建筑法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中式建筑;设计

中式建筑有其自身的特色和魅力,无论是在设计形式上还是在文化内涵上,其都有着自身的格调。但是在欧式建筑风格以及现代化建筑风格的影响和冲击下,现代中式建筑出现了设计上的偏差,中式建筑原有的风味被大大缩减,使得中式建筑变得面目全非。而为了使得现代化中式建筑可以恢复其原有的魅力,就需要加强设计力度,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其中,下面本文就针对现代中式建筑设计进行深入的探究。

1中式建筑概述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建筑行业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地位逐渐提高。就现代的中式建筑来说,其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建筑行业引进各种新技术和新的施工方法,建设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建筑,但是社会的发展变迁瞬息万变,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建筑具备现代化的气息,同时也要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中式建筑在发展的进程中,对四方文化有着一定的排斥性,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艺术园林等建筑均有着很高的成就。而发展到近代,由于战乱等多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现代建筑无法与世界建筑相接轨,在设计潮流上通常都落后于世界水平,这就使得我国的建筑文化逐渐的丧失。而在最近几年,由于建筑设计者思想上的偏差,使得中国的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出现了严重分离的情况,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大力影响和冲击作用下,我国建筑设计人员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进行设计思想的转化,从而为我国的现代中式建筑发展开辟了一个阳光大道。在中式建筑中,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其体现出了中国从古至今的精神追求变迁。在针对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将朴素的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应用其中,开展设计的新形势,使得中式建筑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高效的体现,现阶段,大部分的中式建筑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如园林、家具等的设计,均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同时也发扬了中国的特色文化,使得我国的民族文化实现了长久保存。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审美的不断转变下,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法和美感追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与古代人有着较大的区别,当前人们已经习惯了现代生活方法,无法融入古代建筑的生活环境中,而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传统建筑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所以为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力优秀的古代文化,而具有中国古代文化代表的就是古代建筑,例如宫殿、园林、民宅等等,在当前的现代建筑设计中,古代建筑不仅是其设计灵感、构造等的借鉴,对世界建筑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当前的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古代建筑设计的元素,进行现代中式建筑设计,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2现代中式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就现代中式建筑的建设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来进行研究,可以充分的说明,现阶段的建筑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也较为多元化,根据不同的表现手法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建筑形式,在建筑感官上,也会对人们的视觉神经带来一定的冲击效果。我国古代的建筑在设计上,采用了多种的设计手法和形式,这些简单的设计中,融合了我国传统的文化特色,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建筑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风气。而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代中式建筑开始出现,这种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参照了古代建筑设计的方法,融合了古代传统文化和色彩,有效的起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在目前的现代中式建筑中,即使得古代建筑的实际特色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也使得古代建筑的作用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2.1借用建筑形式

现阶段,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效的融合一些古代建筑形式,并且结合现代建筑形式,使得现代建筑逐渐演化为现代中式建筑。在现代中式建筑中,设计时会充分的考虑到审美艺术以及结构艺术等。在融合一些古代建筑固有的美感和特征后,将现代建筑中所具有一些的独特风格也融合其中,使得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协调融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将现代建筑形式与古代建筑形式融合的过程中,也需要对两者拉开一定的距离,从而实现对现代建筑的创造性设计。例如,例如万科第五园,其设计为现代中式建筑,建筑的外墙设计为双层墙体,在内层按照空间的要求进行开窗、开门,外层墙体则根据景观、通风等需求进行开洞,将现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从形式上看与古建筑的设计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处。

2.2设计技术上的扩展

在针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合理的对古代建筑中的一些优秀的方面进行汲取,同时结合建筑场地周边的情况,做到就地取材,尽可能的避免远距离材料的运输,在施工材料上要做到有效的选择,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建筑建设现场的气候条件以及地理因素等进行充分的考虑,这样可以使得建筑设计更加符合当地的特色,也能够实现节能环保的建设要求。另外,在对现代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合理的应用现代建筑所具有的设计手段,将现代中式建筑所应该具有的特色有效的表现出来,并合理的将古代建筑的优秀设计形式和方法也融入到现代中式建筑设计中,使得现代中式建筑既具有现代化的特色又具有古典韵味,在丰富建筑内涵的同时,使得建筑的设计更加符合艺术设计的要求,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2.3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在社会发生转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也在进行着转变。人类社会的变化会使得人类意识也发生相应的转变。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会不断的通过生活来获取相应的经验,并且进行生活习惯的累积,逐渐就会融合成属于本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在现代的中式建筑设计中,需要融合这种民族文化,将古代建筑中的一些优秀设计方式和文化融合到现代中式建筑中,使得现代中式建筑更加亲近自然,适应人们的生活,在针对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在借鉴古代人经验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人的生活实际情况,即达到发璞归真的效果,又要切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2.4合理的融合周围环境

我国过去的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多注重安逸以及自然的特色,尤其是在对庭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得庭院更加符合自然的特色,不断的进行庭院绿化设计,以打造出舒适的环境,而现代的中式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因素和人们对舒适度的需求,所以在设计中就需要充分的借鉴古代建筑设计的经验和技术,合理的营造出轻松的氛围,尽可能的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从而实现与自然的交融。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较为严重,而建筑建设是导致环境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了能够使得环境得到改善,就需要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有效的发挥出建筑设计的优势,充分的结合现代中式建筑的特色,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合到建筑设计中,从而有效的满足人们精神上的追求。现代的中式建筑在设计上,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古代建筑设计的形式和样式,然而,现代中式建筑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风格上均与古代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别,现代建筑只是借鉴,而不是模仿,其对古代建筑的设计风格等均进行了有效的创新和改进,从而才设计出现在所说的现代中式建筑。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充分的了解,建筑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进程中,使得建筑的形式以及风格也出现了极大的转变,但是建筑中所蕴含传统风化却逐渐的消失。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式建筑越来越不具备自身的特色。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点,我国必须要大力的在建设设计中融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使得现代中式建筑具有民族代表性,这对于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在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中,加强对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是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韩则冰.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2]张昭.对中式建筑设计兴起的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1):123-124.

[3]刘敬业.现代中式建筑设计的思考[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9):15-16.

[4]王澍,陈卓.“中国式住宅”的可能性——王澍和他的研究生们的对话[J].时代建筑,2012(03).

[5]刘晓都,孟岩,王辉.用“当代性”来思考和制造“中国式”[J].时代建筑,2013(03).

第6篇:古代建筑法范文

关键词:建筑动画;古建筑;复原工作

一、建筑动画与古建筑复原技术

在建筑动画出现以前,建筑物的展示主要以二维平面设计图为主,无法展示出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分析起来过于抽象。相较于传统建筑动画,现代建筑动画主要采用三维建模,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虚拟技术,构造出一个三维立体的虚拟空间,充分的展现出了建筑物的整体外观、内部结构以及周围环境,使观看者可以按照自由式的视角对建筑物的结构与构造进行欣赏。因而,经常被用于房地产的销售、城市的建造与规划以及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中。所谓古建筑,就是现存的古代时期的建筑物,古建筑不仅可以真实的反映出当时的建筑技术和文化水平,也体现了该时期的文化特点及民风民俗,是人类历史文明的自然记录,具有机枪的考古价值。在我国的古建筑中,木质结构的建筑物居多。但是,由于木质品容易受到潮湿、温度等方面的影响造成损坏,因此,我国的许多古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很难得到完整的保存。所以,便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采用三维建模以及虚拟技术等手段,结合当时的建筑技术、建筑特点,以建筑动画的形式对古建筑进行还原。最终,根据还原的结果,计算出古建筑的残缺比例,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使这些古建筑可以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光彩,使其可以被更多的人们所欣赏,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

二、建筑动画在古建筑复原中的实际应用

1.在古代建筑群体结构复原中的应用我国古代的建筑的群体性结构十分明显,很少会以单一的建筑形式出现,这集中体现出当时建筑美学的概念与建筑领域的文化思想。由于我国古代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社会阶段,阶级思想较为严重,这一点在建筑领域的文化思想中也有十分明确的体现。例如:古建筑会因建筑物居住人物的重要性决定建筑物的建造位置、方向、高低以及相互之间的距离。对于古建筑群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建筑群的修复提供可靠地数据,还能够从中发掘出改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与建造技术,对于该时期的史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在古代建筑群体结构的修复过程中,需要使用现代建筑动画对古代建筑结构,以三维虚拟动画的形式进行复原。在实际的操作中,工作人员可以使用专业的数码相机以及测量设备对残缺的古建筑进行实际的拍摄与测量,并根据该历史时期的建筑技术特点以及文化特征,对建筑群体进行整体化的复原,并建立古建筑群的立体模型,使人们可以对古建筑群的内部结构以及建造格局展开自由观察。一旦由于古建筑群中的部分建筑物残缺严重,不利于复原工作的展开,可以充分发挥三维建模软件的优势,分析产生多种可能的分布格局与建筑结构样式,以便制图者进行选择。2.在古建筑雕刻装饰复原中的应用我国古代的建筑物,十分注重雕刻装饰,很多著名的古建筑物就是以其华美的雕刻艺术而文明,不仅体现出了该时期的艺术文化特点,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技术的结晶。由于战争或灾害等历史原因,使得许多古建筑的雕刻装饰呈现出不同程度上的破损,许多历史典籍中记载的著名雕刻、壁画已经无法辨认。因此,可以使用建筑动画技术对古建筑雕刻装饰进行复原。随着建筑动画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动画技术不仅可以对建筑群落的整体构造进行还原,还可以进行精细化的处理。除了对建筑物的外形以及内部构造进行展示以外,还可以将建筑物上的雕刻形式,装饰颜色样式等细节部分进行复原展示。在实际的复原工作中,工作人员主要利用建筑动画技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收集反射光点的云数据,并利用计算机进行快速准确的计算,从而成功的记录古建筑雕刻装饰的相关数据,以便对建筑物的雕刻装饰进行复原。

三、建筑动画对中国古建筑复原的积极作用

1.修复精确度传统的二维建筑图片,只能展示出古建筑的平面效果,无法展示出古建筑的立体构造与整体效果。三维建筑动画则是从立体信息方面对古建筑的整体效果进行了立体式的动画展示,提高了展示的精度与准确度,为古建筑的复原提供了更加充足的依据。对于我国古建筑的复原工作来说,三维建筑动画的出现,解决了古建筑复原中长期存在着的精确度不足的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建筑动画的相关技术,将古建筑的相关数据输入到建模软件当中,通过软件进行精确计算,模拟建造虚拟建筑模型。如此一来,古建筑修复工作者,便可以根据模型中的相关数据资料,结合该时期的建筑技术特点,对古建筑进行高精度的修复与还原,大大的提高了古建筑修复的准确度。2.成本投入与现代建筑不同,古建筑主要以木质结构为主,原料成本价格远高于现代建筑所用的钢筋混凝土,再加建筑技术、风格上的差异,修复人员需要经过反复尝试才能确定最终的维修方案,其间也会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与人力资源,造成了大量的成本消耗。建筑动画的使用,可以降低古建筑修复的难度,采用三维建筑动画技术提供的虚拟古建筑模型,可以精准的还原古建筑的整体效果,减少了修复过程中不断练习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成本,减少了古建筑修复的成本投入。而且在修复工作开始以前,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修复方案进行模拟,从而看到修复后的效果图,使古建筑的修复可以达到良好的复原效果。

四、总结

我国古代建筑物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文化的传承,由于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许多古建筑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遭到了破坏,甚至有的正面临着消失的威胁。现代建筑动画技术的出现,为我国古建筑的复原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援,其利用现代建筑动画中的三维动画技术,建造出一个虚拟的古建筑立体模型,降低了古建筑复原工作的技术难度,对古建筑文化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鹏,孟昭博,刘东.浅谈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特性[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1).

第7篇:古代建筑法范文

一、关于对历史古建筑的认识

建筑物是人类文明存在一个很明显的标志,从原始社会的洞穴,到封建社会寺 庙宫殿及普通民居,再到现在社会的高楼大厦乃至摩天大楼,无不标志着人类社 会的发展。对于历史古建筑物来说更是对历史某个时代社会风貌的展现和某个地方特色的反映,标志着当时社会科技发展及施工技艺的水平,表现着当时人们对 艺术的创作和认识水平。很多历史古建筑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像中国的四大名楼,就我了解的最多的岳阳楼留下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脍炙名片,如刘禹锡的《望洞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这座历史古建筑愈发闻名,其文化价值更是无法估量。历史建筑物普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是很多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的来源。个人对历史建筑物一向有着很深厚的情。靠近古老的历史建筑物总能让我闻到历史的气息,看着雕刻的石匾和沉积着历史尘埃的台阶总能激发人的遐思。每一座历史古建筑都有着与之相应的故事。历史古建筑物上每一片砖瓦都在见证的历史。每一段残垣断壁都在诉说着历史。我们可以从历史古建筑看到过去,也能从历史古建筑看到未来。

二、从历史古建筑物的分类、功能、造型、设计认识历史社会

古建筑物是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包括寺庙宫殿、皇陵与金字塔、城墙与长城、桥梁 和各种民用建筑物。从这些实物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的当年社会的科技发展情况,根据建筑物的造型可以了解当时人们对艺术水平的认识和追求。比如说颐和园里面的十七孔桥, 其优美的造型和桥上众多精美的石雕更是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艺术及安逸生活的追求。根据建筑物的功能便可了解当时社会的背景关系。比如说城墙和长城,这些都是防御性的建筑物,这些遗留的历史建筑物让我们了解到冷兵器时代城墙是保护一个城池的安全保障,长城更是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保护屏障,从这也可以看出历史上边疆民族对内陆地区的骚扰和侵袭。从建筑的功能,设计和造型可以看出古人们杰出的智慧,像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用石头建造的单孔拱桥,平缓的桥面坡度便于车马行人上下,桥拱两肩上的四个小拱 洞的设计一方面节约了石材,减轻了桥梁自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泄洪量。合理的设计、精湛的工艺使得这座始建造于隋代的石桥仍然十分坚固。赵州桥的设计从原料的采用上和当地的环境非常协调,在设计上的合理布局体现了古代设计者的智慧,在造型上也反映出了人们 在当时代对美学的认识和追求。在精湛施工上看以看出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艺。

三、关于对历史古建筑物的修缮和重建

历史文物是社会历史的再现,对于历史古建筑物的修缮修缮和重建对不同的人则有着不同的观点。对于历史古建筑物的修缮重建有着“不改变原状之争”和“改变原状之争”。

1、个人认为对于那些非常重要的历史古建筑应该采用不改变原状的的原则,历史古建筑物本身就是携带着当时代的历史信息,反映的是当时代的社会建筑艺术水平和社会工艺。如果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损毁,修缮是也应该采用不改变原状,因为我们要透露给后代一个真实的历史信息。

2、对于一些主体结构完好的历史古建筑和破损模糊的建筑壁画在修缮时应该采取“最小干预的原则”和“可识别性原则”。在很多地方,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许多地方打着古城的旗号,同时也开始修缮和兴建古城。但是他们太多的只是强调表面工程和商业利益。

3、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和重建,应充分的尊重历史。很多建筑物在毁灭中又重建了起来。但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古建筑在毁灭了之后是需要重建。如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本身就历史。一方面圆明园是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烧杀抢掠留下的罪证,是我们整个民族该引起惊醒的地方。因此,对于历史古建筑物的修缮和重建我们要充分考虑其现实的意义并兼顾对历史的尊重。

四、关于对历史古建筑的保护

第8篇:古代建筑法范文

关键词:唯理论哲学观;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凡尔赛宫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运用三段式构图手法,追求外形端庄与完整统一的稳定感。古典主义建筑作为一项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建筑师们仍然在汲取其中有用的因素,用于现代建筑之中。

唯理论哲学观与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古典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理论,唯理论是17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化艺术的最主要潮流,它的哲学基础源于自然科学早期重大成就所形成的唯理论哲学观。唯理论认为客观世界是可知的,理性是方法论的唯一依据,不承认感觉经验的真实性,几何学和数学是适合于一切知识领域的理性方法,君主制和等级制是理性的体现。古典主义建筑理论的代表人物笛卡尔认为,艺术中最重要的是:结构要像数学一样清晰明确,合乎逻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理论认为,古罗马的建筑就包含着这种超乎时代、民族的绝对规则。因而,古典主义者强调整齐划一、秩序、均衡、对称,平面构图上崇尚圆形、正方形、直线等几何图案和线形分割。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布隆代尔认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通过测绘研究古希腊罗马建筑遗迹得出的建筑法式是永恒的金科玉律。古典主义者在建筑设计中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的美学思想下形成的,它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的思想内涵。巴黎卢佛尔宫东立面和凡尔赛宫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巴黎卢佛尔宫东立面的设计由基座、巨柱式柱子额,檐墙组成;主体是双柱型的成空柱廊,中央两端各有突出部分,里面前有一道护壕保护,正面分为五段式,高为三段式。构图运用简单的几何结构,开间虽大强壮有力,造成结构的变化,构图丰富。它体现了古典建筑设计的理论,崇尚简洁和谐合理以及比例美,尊奉柱式建筑为尊贵,,突出轴线,讲求陪衬,强化封建等级制的政治观念。

凡尔赛宫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最杰出的代表作。凡尔赛宫位于巴黎郊区,由宫殿,园林以及许多雕像,喷泉,草坪,花坛组成。宫殿建筑气势宏大,结构对称。王宫的平面图为“凸”字形,中央部分是国王的庭院,则是主宫。“凸”字底部向外伸展的两翼是南翼宫与北翼宫,里面有王家教堂和王家歌剧院。凡尔赛宫宫殿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其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厅堂为洛可可风格。以凡尔赛宫为代表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所呈现的是人工美。它不仅布局对称规矩,而且花草树木也按人的意志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充分强调了几何图案之美。它还以近6000公顷的总面积,在法国北部的森林众多、河道缓流、起伏平缓的地景上,雕塑出平面几何构图的视轴、星状放射的路径和林中的各种花园、喷泉、雕塑和倒影池等。园中宽90米、长达1.6公里的运河,与全园中央的开放视轴相交,加之从宫殿到运河间以连续平缓的坡度降低后再向天际线延伸的轴线,显现出超大的尺度以及人工改造自然的气势。完全是人工雕琢的,极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在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轴线无论以哪种形式被设计,都表现出强烈的集中性,不仅将最精彩的景观要素组织在一起,也通过集中的特性而形成清晰易辨、主次分明的空间骨架。

三、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法式风格

建筑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背景中的,建筑物化了一个时期的思想和技术,也物化了一个时期的审美文化。古今中外的建筑艺术,无一不是和彼时代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的。在当代建筑设计中法式风格的重新受到重视,法式建筑有一种神圣的特质,营造庄严、尊贵的美感。其主要特征有:1、布局上突出轴线的对称,恢宏的气势,豪华舒适的居住空间;2、贵族风格,高贵典雅; 3、细节处理上运用了法式廊柱、雕花、线条,制作工艺精细考究;4、建筑多采用对称造型,屋顶上多有精致的烟囱;5、宽广舒适的园林设计,沁人心脾。整体规划不仅将最精彩的景观要素组织在一起,也通过集中的特性而形成清晰易辨、主次分明的空间骨架。将建筑点缀在自然中,在设计上讲求心灵的自然回归感,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浓郁气息。开放式的空间结构、随处可见的花卉和绿色植物、雕刻精细的家具,所有的一切从整体上营造出一种浪漫田园之气。

建筑是建筑设计者通过建筑作品向使用者或欣赏者传达设计理念和思想的过程,是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优秀的建筑作品一定是适应时展、具有时代特色的,是能够同时被建筑设计者和欣赏者认可的,能使设计者和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建筑背后所包含的精深的文化,对现代的建筑设计、审美教育,以及与美学相关的设计起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古代建筑法范文

关键词:园林建筑;古代绘画艺术;意境;成景

1 表现手法上的契合

1.1 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的契合

园林建筑与古代绘画在表现手法上都惯于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动景与静景相结合,例如在古典园林建筑中,时常会在静态的池塘内放入各种鱼类,以增加生气,使动景与静景实现了完美的结合。除了惯于营造动静结合的画面,还惯于在虚实结合中营造一种高雅的艺术氛围,并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以体现中国山水的特色。

1.2 源于自然的契合

由于人类都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因此古典园林建筑与古代绘画都非常重视对自然的模仿、顺应,故大多园林建筑都有借助人造山水与景观来实现人和自然的完美结合。古代的绘画为了在方寸间创造出新奇的变化,还配上了云与影的交替或山水之间的交替,如上林苑、圆明园、苏州园林等,都是以山水林泉之乐为设计思想的。古人还追求将美好的自然环境引至室内或建筑中。

1.3 表达含蓄的契合

由于中国长期受封建思想与宗教礼法的禁锢,故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与绘画艺术都要受其制约,在表达上大多是较含蓄的,追求的是引而不发、显而不露的意趣,并特意营造“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在古代,许多能人志士在受到社会的压迫或对社会不满但又不能畅所欲言,因此他们就想到用事物来表达情感。中国人注重财不外露,故一般的私家园林建筑都会采用较含蓄的表达,不会过于张扬。中国的古代绘画艺术也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或赞美祖国河山的美好,或对社会、统治者不满,其思想情感的表达也大多较含蓄、隐晦。

2 意境上的契合

2.1 在创设素材上的契合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以自然界中的山、水等素材作为原始的创作题材,经过设计师们的精心构思,便创造出了幻觉无穷的艺术形象,从而可以让人在有限的空间领略到无限的艺术境界。古代绘画艺术亦是如此,多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竹等素材作为创作题材,让人们可以在有限的画幅里领略到无尽的意境。

2.2 在艺术意境表达上的契合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体现的是动态的三维实体艺术,所展现出来的是一些物质实体,如亭、台、楼、桥、榭等,且景物都是采用了一些造景手法进行布局,同时还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来表现意境,使园林建筑更具艺术意境。中国古代的造园者,还追求一种即玄即真的艺术意境,通过绘画艺术来衡量造园艺术的成就,并以此来深化园林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山水画及田园诗有着紧密的联系,园林建筑的意境创设可通过绘画完成,也可以直接参与园林物象景观的成景,并突出园林意境;同时,园林建筑又为绘画提供了素材及表现的场所,对其艺术意境的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2.3 成景上的契合

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因为运用了碑刻、匾额等景,使得园林建筑的标题性更突出。从单独的景色或风格的角度看,园林建筑中的对联、碑刻都可成景,并对主体的景物及周围环境起到衬托或突出的作用,这种艺术特征无处不在,如故宫、颐和园等古典建筑。由于园林建筑中有了绘画、雕刻等的参与,既增加了园林建筑的观赏性,又使人们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升华。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几乎都有绘画艺术的参与,两者之间是血与肉的关系,相辅相成并互相衬托与突出。

3 点景上的契合

绘画、诗词在古典园林建筑中具有点景的作用,因为诗词与绘画的运用,能为园林建筑增添文化内涵,为建筑增添文化氛围,故在我国的许多古典园林建筑中都可见绘画、诗词的运用。纵观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从北至南、从皇宫大院到私家园林建筑,大都有诗词、绘画的运用。

4 拓景上的契合

从绘画的角度看,园林本身就是一幅画,艺术家只需借助园林建筑的形式美与布局美,再重新立意或构思,便可成就一幅新的美画。创作的源泉是现实社会,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园林建筑,便理所当然可以成为绘画艺术的理想创作素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园林建筑与绘画艺术都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风格独特的形式,园林建筑的创设与表达、绘画艺术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古代绘画艺术有着较多的契合点,中国的文化将这两个概念完全不同的东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一条无形的细线,贯穿于艺术的始终。不管是园林建筑,还是绘画艺术,这两者都是在传达一种文化,它们相互依托、相互推进,并契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博大精深、绚烂多彩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