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疾病预防科普知识范文

疾病预防科普知识精选(九篇)

疾病预防科普知识

第1篇:疾病预防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 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作用;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3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80-02

近年来,人们的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于健康的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于专业所限,人们对于保护自身身心健康的方法还未准确掌握,这就需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将健康知识加以普及。疾病预防控制是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具有国家、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种等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作为整体体系的最基本环节,更需要开展大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并在整个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贯彻,真正实现政府服务于社会的目的,保证广大群众尤其是为数众多的城镇居民基本的生存权与健康权。

1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是通过系统的计划与组织,在社会上展开健康教育活动,将相关的健康知识加以普及,促使人们对于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进行自觉采纳,将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因素予以减少或消除,对疾病进行预防,促进人们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还要对健康教育取得的社会效果展开科学的评价。实施健康教育,最核心的目的就是在社会范围内促进健康意识的树立,使人们自觉摒弃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及行为,培养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健康危害因素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健康促进是采用组织或行政方法,对社会中相关的机构、社区、街道、家庭与个人之间展开协调,促进各方对于健康责任进行良好履行,对健康进行共同维护并加以促进的社会策略与行为。

2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2.1 提高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水平,有利于健康知识的普及 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是最基层的工作形式,对于疾病进行防控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健康与生活。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可以提高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管理水平,以县为单位,以县级人群甚至镇、村等基础人群为教育对象,经过合理的计划与组织,展开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提高县镇、家庭和个人的健康意识,使其自动承担相应的健康责任,自主对于健康知识加以关注并学习,有利于县级群众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

在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对群众的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加以分析,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县级群众健康知识的构建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落实手段,也是县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及水平的具体体现。

2.2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 展开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可以使人们对于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加以科学评价,将对健康有不利影响的因素主动减少或消除,从而实现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目的。通过教育过程中对于健康信息的传播,展开认知教育与行为干预,可以推动县级范围内健康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家庭与个人对保健知识和卫生知识加以准确掌握,促使群众自觉的舍弃自身错误的行为习惯,建立正确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2.3 对于非传染性的慢性疾病可以有效预防 科学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对于非传染性的慢性疾病预防工作极为重要。在现代社会,诸多非传染性的慢性疾病都和生活习惯与方式的不健康有重要关联,如高血脂、高血压、肥胖、心脏病等。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现代社会有45%至47%的疾病都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要对非传染性慢性疾病进行有效预防,将这些病症给人们健康带来的损害尽可能降低,就必须在群众间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改变不良习惯,学习健康知识,减少疾病的发生。

2.4 对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可以有效控制 在现代社会较为严重的传染病中,有一部分传染病是和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如乙肝、性病、痢疾和艾滋病等。以艾滋病为例,众所周知,艾滋病的传播依靠的是人们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只要将自身行为适当改正,就能对这一具有严重后果的传染病加以预防,因此,在县级对于该疾病进行预防控制时,可以采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方式,使家庭和个人明确自身的健康责任,对相关的健康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就可以将这一传染病有效控制。

3 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措施

3.1 建立县级卫生服务中心 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多学科多部门的成立县级卫生服务中心,同时要有群众代表参与其中,从政策、资源和组织上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开展提供保证。

3.2 健全实施制度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长期开展。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机制,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具体实施阶段、实施过程和评估方法进行明确,保证健康教育开展的经常性、目的性与高效性。

3.3 采取经常性措施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 对于基本的卫生问题,县级疾病预防控制要实行常抓常讲,在群众中加以普及。同时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或专题报告,根据区域疾病特征和频发时间,确定重点疾病并着力展开健康教育。另外,要对各种宣传手段加以利用,使健康教育可以真正在群众中发挥实效。

3.4 开展达标活动 根据相应的考核标准,在县级疾病预控控制中展开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达标活动,对县级开展这些工作的模式和运行机制加以总结,促进医院、学校和工程间形成健康联盟,促使卫生保健在各行业中普及。

参考文献

[1] 韦茂国,杨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B].中国热带医学,2007,7(9):726.

[2] 沙文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如何发挥作用的探讨[A].江苏卫生保健,2006,12(4):960-962.

第2篇:疾病预防科普知识范文

妇女病的普查普治是保证妇女健康重要措施,调查掌握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患病顺位,有针对性的对某些疾

病制度干预措施,降低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患病率,对癌症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提高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我院体检中心于2009年起对本地区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进行妇女病普查体检及妇女常见病的防治保健科普宣传,降低妇女常见病的发生率,提高我地区妇女健康水平。现将我地区妇女病普查情况分析如下:

1 普查项目

⑴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可知是否患有阴道炎。⑵宫颈细胞学检查可排除是否患宫颈癌。⑶窥阴器视诊可发现阴道及宫颈病变,如阴道囊肿、赘生物、宫颈糜烂、息肉、腺体囊肿等。⑷妇科内诊可检查出子宫、输卵管、卵巢是否病变,如子宫肌瘤、附件囊肿、盆腔炎等。⑸检查,通过触诊、乳腺红外线、乳腺彩超,筛查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乳腺癌等。⑹妇科超声,可筛查子宫和附件疾患。

2 普查疾病的顺位

普查疾病的顺位依次为:阴道炎、宫颈糜烂、疾病、子宫肌瘤、附件炎、宫颈癌。其中阴道炎、宫颈糜烂、附件炎多发于24~45岁之间的已婚妇女;疾病(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多发于30~40岁妇女,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子宫肌瘤好发于35~55岁,尤其是45~55岁之间的妇女;宫颈癌多发于40~55岁妇女。

3 疾病因素分析

在普查的所有妇女中,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

3.1阴道炎 多发于25~45岁之间的妇女,正常阴道内有比较完善的防御机能,保持一定的酸碱度。一旦感染,酸碱度改变,就容易引起各种阴道炎。各种病原菌,如滴虫、霉菌、病毒、细菌等在潮湿环境均为发病诱因。传染途径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方式为传染,有些病原菌通过直接原因传染给女性,发展为阴道炎。间接方式为通过公共场所,如大浴池,公共用具,旅店被褥,宿舍的洗衣盆等被传染上阴道炎[1]。另外,还有经期不卫生;各种阴道炎手术操作原则放松;身体虚弱;孕妇;不洁性生活;长期滥用抗生素引起菌丛失调,导致霉菌发生。分析其原因是性卫生知识缺乏、保健意识淡薄。很多妇女,不能使用正确方法清洗外阴、滥用不洁卫生纸巾擦拭外阴,不注意性生活卫生、性生活不节制。

3.2宫颈糜烂 发生年龄主要集中于性成熟期,尤其是40岁以前是发病的高峰期。此时期的妇女正处于生殖旺盛时期,性活跃阶段,卵巢内分泌功能旺盛,雌激素水平较高,性生活较频繁,又要经历月经、分娩、流产及放取环等宫腔手术,破坏了宫颈正常情况下具有的多种防御功能,而宫颈管单层柱状上皮抗感染能力较差,并且由于宫颈管黏膜皱襞多,一旦发生感染很难将病原体完全消除,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糜烂。重度宫颈糜烂是宫颈癌的发病基础,应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3.3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多发年龄为30~40岁,文化程度越高,发生率越高,分析主要原因与卵巢功能失调、雌激素水平过高、工作压力大、精神过度紧张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母乳喂养率降低等因素有关[2]。

3.4子宫肌瘤 多发于30~55岁妇女,此类患病妇女职业区分不明显。多见于不孕或青春期后而在绝经后逐渐萎缩的妇女。分析其原因大致为妊娠或血清雌激素水平增高、子宫内膜增生过长。

3.5其他妇女疾病,如宫颈息肉、盆腔炎、附件炎等。

4 预防保健措施

针对我地区妇女病常见妇女病的患病率及发病原因,应加强健康教育,增强全民卫生健康宣教工作。针对部分妇女对妇女病普查的意义认识不足,采取一对一健康宣教,到企事业单位开展生殖健康知识讲座,为广大育龄妇女提供足够妇女保健意识,信息咨询平台,开通妇女健康热线电话等。通过多种形式、多样化、长期有效的健康教育,帮助妇女掌握疾病预防知识,真正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加强妇女病的普查力度。把妇女病普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理念灌输给每一位妇女,增强广大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通过宣传可使许多原拒绝检查的妇女自觉参加妇女病的普查,有效地将生殖道疾病预防和控制在疾病初期。为具有高危因素的妇女建立健康档案。妇女病普查作为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对普查中发现的疾病应给予积极处理,同时为具有高危因素的妇女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复查、随访,进行重点干预。

5 普查意义

普查使得广大女性⑴进一步了解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防止性传播疾病的传播和蔓延。⑵降低癌症死亡率,普查可以早发现危害较大的恶性肿瘤,如宫颈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和存活率,降低死亡率。⑶增强妇女卫生科普知识,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性卫生知识教育、性生活保健知识普及。

参考文献:

第3篇:疾病预防科普知识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章丘市机关、企业、事业、医院、学校等单位的女职工共计7657例, 年龄23~60岁。

1. 2 方法 依据国家统一健康查体标准, 参加查体医师为本院主治医师以上职称者, 临床经验丰富。查体内容及项目包括:妇科常规检查、乳腺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红外线乳腺扫描及乳腺彩超检查、盆腔彩超检查等。

1. 3 检查、诊断标准 妇科检查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8版[1], 乳腺相关疾病检查标准参照《外科学》第7版[2]。

1. 4 统计学方法 Excel软件电子表格建立数据管理系统,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本次普查统计7657例, 其中患病人数4655例, 患病率为60.79%。其中乳腺疾病4836例, 患病率63.16%;宫颈疾病2948例, 患病率38.50%;外阴及阴道炎症1197例, 患病率15.63%;子宫肌瘤939例, 患病率12.26%;附件炎287例, 患病率3.75%。针对所检疾病均对患者进行了相应的治疗及保健指导。注:部分女职工1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

2. 2 乳腺疾病共查出4836例, 患病率63.16%。其中乳腺增生症4650例, 患病率60.73%;乳腺包块96例, 患病率1.25%;乳腺纤维瘤88例, 患病率1.15%;乳腺癌2例, 患病率0.03%。

2. 3 宫颈疾病共查出2948例, 患病率38.50%。其中宫颈柱状上皮异位1401例, 患病率;宫颈腺囊肿762例, 患病率9.95%;宫颈肥大578例, 患病率7.55%;宫颈息肉185例, 患病率2.42%;宫颈癌前病变21例, 患病率0.27%;宫颈原位癌1例, 患病率0.01%。

2. 4 外阴及阴道炎症共查出1197例, 患病率15.63%。其中非特异性外阴炎839例, 患病率10.96%;细菌性阴道病183例, 患病率2.39%;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98例, 患病率1.28%;滴虫阴道炎56例, 患病率0.73%;萎缩性阴道炎16例, 患病率0.21%;外阴硬化性苔癣5例, 患病率0.06%。

3 讨论

从本次普查数据统计分析中可看出, 女性的妇科疾病谱中乳腺疾病患病率较高, 居统计数据首位(占63.16%), 乳腺疾病中, 以乳腺增生症为主。此次普查中发现乳腺癌者2例, 占0.03%。有资料显示, 乳腺增生癌变率较正常妇女高5~8倍[3]。由此可见, 乳腺疾病是女性疾病中的常见病, 近年来呈逐渐增长态势, 已成为影响女性及其家庭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随着社会快节奏的发展, 职业妇女越来越成为家庭、社会的重要角色, 在职场激烈竞争和紧张的家庭生活的双重压力下, 职业妇女面临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和冲击, 承重过久或不能有效排解, 易产生急躁、激动、紧张情绪, 重者可产生失眠、多虑、恐惧、抑郁等症状, 最终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 进而可引起乳腺增生等疾病的发生, 从而干扰了女性的身心健康, 引起生活质量的下降。如果在职业妇女中做到提倡母乳喂养、控制肥胖、改善睡眠质量和性生活质量等健康干预措施, 是可以减低职业妇女乳腺增生症的发病率[4]。同时, 还应进一步扩大宣传, 提高乳腺疾患意识, 增加乳腺防护知识, 提升乳腺癌防治措施, 加强理论和技术指导, 宣传定期检查及时常自我检查的重要性, 提高自我健康保健意识、积极有效疏导缓解精神压力、尽量保持心情舒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这样才能有效预防乳腺疾病。

此次女性疾病普查统计中患病率居第2位的是宫颈疾病(占38.50%), 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本市开展两癌普查工作, 早发现早治疗有关。宫颈炎症是常见的女性下生殖道炎症。其中以柱状上皮异位(过去称为宫颈糜烂)为主, 其次是宫颈腺囊肿、宫颈肥大、宫颈息肉。检出癌前病变21例, 及时进行了进一步的阴道镜检查并取宫颈活组织送病理检查, 对筛出的CINⅠ~CINⅢ级均根据个人不同情况进行了治疗并定期随访观察。宫颈原位癌1例及时进行了手术治疗。宫颈癌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唯一可预防的癌症。因此要做好预防工作, 通过普及、规范子宫颈癌筛查(二级预防), 早期发现CIN, 并及时治疗高级别病变, 阻断子宫颈浸润癌的发生, 并要广泛开展预防子宫颈癌相关知识的宣教, 提高妇女接受子宫颈癌筛查和预防性传播性疾病的自觉性。

外阴及阴道炎症患病率在此次妇女病普查中居第3位(15.63%), 以细菌性阴道病为多见。个人不良的生活习惯是阴道炎的主要致病因素, 不洁卫生用品、经期或不洁等皆可能引起阴道炎的发生, 故平时要注意卫生, 保持外的清洁和干燥, 防止致病菌的侵袭, 杜绝传染源并增强体质, 注意多活动, 避免久坐, 合理应用抗生素激素, 平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积极治疗糖尿病、膀胱瘘、尿道瘘、肛瘘等疾病, 以消除刺激物的来源。

4 小结

根据此次普查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得出以下建议:①妇女病普查是关系到妇女生命及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是保护人体健康、防治疾病的重要环节, 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人民应监督各单位负责人贯彻落实以预防为主的女职工保健工作方针, 认真执行国家有关保护女职工的各项政策和法规。政府要在妇女病普查经费上给予支持保障, 保健部门要通过普查普治为妇女保健工作的决策提供依据, 要对多发病制定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从而降低妇女病的发病率, 保障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②为更全面提升妇女保健及生殖健康水平, 维护家庭和谐和幸福, 应加强对妇女常见病、多发病, 尤其是乳腺疾病、宫颈阴道等疾病的医学健康知识、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 增强科学健康理念, 普及乳腺自我检查方法, 乳腺自查与定期医院常规健康查体相结合, 能够提早发现宫颈、乳腺疾病。

参考文献

[1] 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 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32-331.

[2] 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04-308.

[3] 李国光.妇女保健流行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289.

第4篇:疾病预防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江安镇;已婚育龄妇女;妇科病;普查

【中图分类号】R1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23-01

科病普查是目前早期诊断各类妇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育龄妇女占据了女性总人数的绝大部分,因此育龄妇女也是各类妇科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1-2]。目前,我国妇科病的普查包括了常规妇科检查、子宫附件彩超、宫颈刮片及乳腺检查等几项内容,对于绝大部分的妇科疾病均有较高的阳性检测率。本研究对我镇5347例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了常规妇科病普查,统计分析目前我镇妇女的妇[3-4]科病总发病率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指导我镇下一步妇女疾病的健康工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通过资料调查,发现我镇共有已婚育龄妇女27000人。2012年8月,对我镇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活动,活动持续2个月,期间共有5347位已婚育龄妇女参与了妇科病普查活动。对普查者的年龄进行统计,发现20-30岁1978人,占受检人数的36.99%、31-40岁1857人,占受检人数的34.73%、41-50岁1512人,占受检人数的28.28%。

1.2 普查方法:妇科普查前制定相应的妇科病普查表,表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6]:姓名、年龄、月经史、生育史、计划生育史以及既往疾病史等。检查前充分告知检查者的本次普查的内容、方法以及妇科病普查表的填写方法,在检查者充分合作和理解的基础上按照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填写。本次妇科疾病普查主要包括了常规妇科检查、子宫附件彩超、宫颈刮片及乳腺检查四项。(1)常规妇科检查:主要观察受检者的外阴有无畸形、水肿、皮炎、溃疡、赘生物以及肿块等,并采用阴道窥阴器对阴道、宫颈及阴道分泌物性状进行观察;(2)子宫附件彩超:主要通过仪器观察子宫、附件以及盆腔等腹内器官的情况,能够有效发现肿块、囊肿等;(3)宫颈刮片:宫颈刮片是目前早期诊断宫颈癌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显微镜下观察采取的少量细胞样品即可检查;(4)乳腺检查:主要观察受检者的乳腺健康状况,对于早期发现乳腺癌有较高的诊断意义。

2 结果

2.1普查后妇科疾病发生及分布情况:5347人,共有853人被检测出患有妇科疾病,占检测人数的15.95%。具体疾病分布以及患病率详见表1。

2.2 年龄与各妇科疾病之间的关系:详见表2。

3 讨论

妇科疾病普查是目前了解区域内妇女妇科疾病的主要依靠方法,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有较大的帮助指导作用。对于妇科疾病普查,目前有以下几个意义:(1)能够迅速检查出受检者的身体状况,对常见妇科疾病的防治有较好的干预作用,并能一定程度上防止性传播疾病的传播以及蔓延;(2)通过普查能够早期发现妇科恶性肿瘤(如宫颈癌、乳腺癌、卵巢癌等),而早发现、早治疗是目前影响各类恶性肿瘤致死率以及近期生存率的主要因素;(3)妇科普查能够帮助指导育龄期的妇女做好优生优育的准备,另外,普查还能够对妊娠期间妇女的各类高危因素进行观察,能够有效帮助妊娠妇女做好妊娠准备;(4)妇科普查过程中能够对受检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妇女的健康卫生知识,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妇女病普查,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区域内育龄妇女妇科疾病的发病情况,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不断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探索妇科疾病防治方法,降低妇科疾病发病率,提高治愈率,保障广大育龄妇女的健康安全。确保群众的生殖保健水平、自我保健能力及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满意度提高。本研究就我镇已婚育龄妇女妇科病普查进行了临床分析,可以发现阴道炎以及宫颈炎是目前我镇妇女的主要妇科疾病,几乎占据了受检人数的99%。说明生殖道感染是目前我镇已婚育龄妇女不可忽视的问题,造成生殖道感染比例较大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1)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的相关妇科疾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对于常见妇科疾病的预防无明显的防护措施;(2)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的卫生健康意识相对淡薄,而不健康的卫生习惯被认为是感染性妇科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通过本次妇科疾病普查,在5347人中共查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1例(宫颈癌7例、乳腺癌4例),占普查总人数的0.21%。说明妇科疾病普查对于早期妇科恶性肿瘤有一定的防治能力,能够在疾病早期进行干预治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另外,通过对各项疾病的年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类妇科疾病亦有一定的上升趋势,特别是恶性肿瘤的发生,在41-50岁的妇女中发病率较高。说明妇科疾病的发生与年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于感染性的妇科疾病,往往需要对所有年龄段的妇女进行检查,而恶性肿瘤的重点,则相对集中在年龄较大的妇女中间。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妇女采取不同的检查是有必要的,不但能够避免资源的浪费,亦能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

目前,对于妇科普查的时间,往往认为城市妇女1-2年检查1次,而农村妇女则为2-3次检查1次。因此,各地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时间选择,对于高危妇科疾病的检查更不能仅限于此,应该做到多次检查。综上所述,周期性的进行妇科疾病普查十分重要,能够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特别对于恶性肿瘤的临床筛查。对于后续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美玉.乡镇妇女妇科病普查分析158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4):271.

[2] 袁雯.社区妇女妇科病普查结果调查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15):38-38.

[3] 段丽娟,段桂芬,杨秀清等.1204例已婚妇女妇科病普查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0):1396-1397.

[4]Chow S,Wang FK,Chan T,et munity nursing services for postdischarge chronically ill patients [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08,17(7b):260-271.

第5篇:疾病预防科普知识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精神卫生工作方针,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机制和以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康复及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积极开展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完善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监护网络;将防控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康复”,有效预防和控制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全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普及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群众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开展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干预,遏止精神疾病患病率上升趋势。宣传精神疾病系统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治疗率。

(二)属地管理、联防联控。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市政府对本市的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防控工作负总责,有关部门、单位和团体在职责范围内制定和落实各项预防和控制措施,各镇(街)、村委会(社区)、单位分级负责辖区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加强社区监护,单位和个人发现精神疾病患者有危害或者严重威胁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可以制止并应当及时向*机关报告,*机关可以将其送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治疗。

(三)依法管理、依靠科学。实施科学防控,加强科研技术指导,实现防控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严格执行有关精神疾病管理的法律法规,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报告、康复和治疗工作实行依法管理。

三、组织管理

建立*市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全市精神卫生工作的重大问题,制定全市精神卫生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联席会议由市卫生局、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局、市教育局、市*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保障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法制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市老龄办等单位组成。市卫生局为牵头单位,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市卫生局分管副局长担任,联席会议成员为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立市卫生局,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落实联席会议议定事项,承办联席会议交办的有关事项。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

卫生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科技、财政等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全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协调和指导实施;负责组织精神疾病信息监测与管理,制订有关技术标准,组织对精神病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价和技术指导;承担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救治任务,做好对社区重性精神病人监管的康复技术指导与培训;负责精神卫生专业机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对医疗卫生人员及其各类从事精神病防治科研、宣传教育和管理人员精神卫生知识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有关科学研究和卫生宣传教育工作;积极推进医院-社区一体建设,积极探索“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疾病治疗康复模式,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心理干预工作;配合*、民政部门做好街头流浪的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工作;承担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常工作。

宣传部门要参与研究制定全市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有关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协调、指导有关宣传、新闻机构,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督促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将精神卫生知识内容列入日常宣传工作计划,并进行检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健康水平,消除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

发展改革部门要参与制定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并负责将其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教育部门负责在全市各类学校开展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并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病患者未成年子女给予减免学杂费。

*部门要将精神卫生知识纳入对社区民警的岗位培训内容;重点掌握辖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落实日常监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送工作。对街头流浪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实行属地管理制,由案发地派出所强制送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治疗。

民政部门负责对因精神病致贫、符合社会救济条件的精神病患者给予生活救济。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病患者未成年子女给予生活救助。在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应支持协助做好精神病的防治工作,会同市教育局共同落实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病患者未成年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对*部门强制收送的符合救助条件的街头流浪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救助。

司法部门要协调、指导精神疾病鉴定机构规范开展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法医鉴定工作。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司法援助。会同卫生部门制定和完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政策。

财政部门要根据精神病防治工作需要和财力状况,将精神病防治经费列入卫生部门预算,明确经费投入,加强资金监管,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经费使用绩效评估工作;配合发展改革、卫生等有关部门制定全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精神病防治工作人员奖惩政策。落实无经济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和街头流浪肇事肇祸的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治费用。

人事部门要检查和指导卫生、劳动、民政等部门执行国家制定的心理治疗与咨询、社会工作者专业职称资格管理,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扩大队伍规模。

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关规定,负责为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精神患者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对有劳动能力且病情稳定的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就业服务,帮助其实现就业。

法制部门要负责对部门制定有关精神卫生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做好精神药物的监督管理和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会同*、卫生部门严厉打击非法售卖精神药物行为。

总工会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职工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计划,配合有关部门在职工中组织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疏导和缓解职工因工作、竞争、失业、家庭生活等压力,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

团市委要积极配合学校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心理健康课堂活动,开设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热线,预防不良事件发生。

妇联要做好对弱势妇女的心理问题预防和疏导,开展妇女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妇女危机干预网络和危机救助系统。

老龄办要在中老年人群及其家庭成员中开展老年精神心理卫生宣传和咨询服务,普及老年性痴呆、抑郁等老年期精神疾病和常见心理问题知识。

残联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宣传发动和服务工作,组织精神疾病患者治疗后的康复训练,组织建立精神病防治康复网络,完善精神疾病患者社区监护组织。协助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将贫困精神疾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逐步完善相关保障制度,形成制度化救助机制。帮助精神疾病康复者解决就业问题,维护精神残疾人合法权益。

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研究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有关问题,积极参加联席会议,认真落实联席会议布置的工作任务。要互通信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

四、技术指导

成立*市精神卫生工作技术指导小组(设在*市慢性病防治站),由慢病站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成员由精神科、心理科医生组成,负责全市精神卫生技术指导工作。

各镇(街)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辖区精神病防治技术指导工作。

村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本地段精神疾病防治技术工作,指导社区家属督促精神疾病患者服药治疗。

五、预防控制

(一)精神健康促进与精神疾病预防。

1.市政府将重大灾害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列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业务培训。

2.各镇(街)及有关部门在重大灾害处理过程中,应当组织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降低重大灾害发生后精神疾病的发病率。

3.各级健康教育机构要组织开展精神健康教育工作,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公民的精神健康水平,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4.卫生部门要加强对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对医疗机构中非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识别精神疾病的能力。要为*、司法行政、民政、教育等行政部门以及相关社会团体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供技术支持。

5.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教师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其促进学生精神健康的能力。学校要为教师接受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供必要条件。

学校要将精神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开展精神健康教育、咨询、辅导,创造有利于学生精神健康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应当配备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6.*部门要创造条件,加强对社区民警等工作人员精神卫生知识的培训。

7.科技部门要加强经费投入,鼓励和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精神卫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提高精神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科学技术水平。

8.各镇(街)要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指导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组织居民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营造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的生活环境。

9.医疗机构要向就医者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社会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和服务提供技术指导。

10.残联、妇联、团市委、老龄办等社会团体要针对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人群的特点,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11.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要向公众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的公益性宣传。

12.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要关心干部职工的精神健康,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创造有利于干部职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提高职工的精神健康水平。

(二)精神疾病信息报告。

1.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以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2.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精神疾病信息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时限和方式将确诊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情况,向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信息进行核实,并向*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档案,并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通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各镇(街)派出所。各镇(街)派出所要及时了解掌握本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情况,并与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患者信息沟通机制。

(三)社区监护。

1.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由当地居(村)委会组织家庭成员、社区民警、居(村)委会干部、社区精防康复医生(村医)和义工成立监护小组,督促患者服药,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家庭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帮助其参与社会生活。

第6篇:疾病预防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11-0523-04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and control of AIDS*

SHEN Yin-zhong1**,ZHANG Yong-xin2***

(1.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1508;

2. Huashan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040)

ABSTRACTAID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s in China. The key measure to curb AIDS is to enrich clinicians’ knowledge of AIDS and control AIDS scientifically. Compared with high infection areas of the world,China’ s AIDS epidemic remains a low prevalence situation overall,but in some regions the epidemic is severe. The AIDS-affected population and areas have been enlarged. Scientific progress has changed people’ attitude to AIDS.Meanwhile,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s also changed the clinical profile of HIV infection from a sub-acute lethal disease to a chronic ambulatory one. Care for AIDS patients needs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Clinicians should understand and control AIDS scientifically to enhance the abilibities of AID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IDS patients can receive comprenhensive care in the general hospita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IDS patients’ prognosis and life qualities,mankind should optimize the dignonsi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AIDS patients through comprehensive cooperation between clinicians and researchers.

KEY WORDSAIDS;antiretroviral therapy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以人体免疫功能缺陷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简称为艾滋病。HIV特异性地侵犯CD4+ T淋巴细胞,使CD4+ T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CD4+ T细胞功能受损,最终导致以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要表现的免疫功能异常,临床表现为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艾滋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目前尚无法治愈,也无有效的疫苗。自1981年报告首例艾滋病以来,目前全球已有180多个国家报道了本病。艾滋病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关键。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还存在很多偏见和不足、甚至存在很多不科学的看法,这对艾滋病的防控极为不利。随着科学和研究的进步,艾滋病病人的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本文结合当前艾滋病研究的进步和笔者的工作实践,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认识和诊治艾滋病。

1艾滋病流行形式发生变化,艾滋病影响的人群和范围在扩大

人们常错误地认为艾滋病是一种极其少见的疾病、艾滋病离普通人很遥远、一般临床实践中极少接触到艾滋病病人。其实,艾滋病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根据WHO报告,到2008年底全球现存HIV感染者数约为3 340万人。我国目前处于HIV感染增长期。据卫生部统计,我国自1985年报告第1例艾滋病病例以来,截至2009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的HIV感染者和病人共计319 877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02 323例,已死亡者49 845例[1]。2009年,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WHO联合对中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仍存活的HIV感染者和病人约7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10.5万人;估计2009年当年新发HIV感染者4.8万人[1]。由此可见,艾滋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

很多人误认为艾滋病只会发生在那些“边缘”人群中。其实,随着艾滋病流行病学的变化,艾滋病影响人群在不断扩大,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就我国而言,目前我国艾滋病疫情已呈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1]:一是艾滋病疫情上升幅度进一步减缓,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开始显现;二是性传播继续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间传播的上升速度明显;三是全国艾滋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部分地区疫情严重;四是全国受到艾滋病影响人群增多,流行模式多样化。我国艾滋病疫情现还处于低流行阶段,但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定人群和部分重点地区已经出现高流行态势,艾滋病疫情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见到的艾滋病病人中很多是儿童、普通家庭妇女和普通农民,而高级知识分子、大学生等群体感染HIV的也并不少见。随着人们性观念的变化,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因素更为复杂,艾滋病高危人群的范围也在扩大,临床医生对此应有正确的认识,不应将艾滋病看作少见病或罕见病。

2普及艾滋病知识,早期识别艾滋病

控制传染源是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早期识别艾滋病病人并给予正确的治疗及随访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关键。在我国,由于普通民众缺乏艾滋病相关科学知识,很多病人并不知道自己可能感染了艾滋病;另一方面,由于HIV可以累及任何组织和器官,艾滋病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有多样化特点,非艾滋病专业医生缺乏艾滋病专业知识,艾滋病病人易被漏诊和误诊。笔者所在医院为上海市艾滋病定点收治医院,收治的病人绝大多数是在外院诊治很长时间后才“偶然”被发现和确诊的,以致此时不少病人已至疾病晚期,失去了有效救治的时机,严重影响了艾滋病病人的预后。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首先应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注意询问病人的冶游史、性取向、输血史、血液制品使用史、使用史和职业暴露史等。如病人出现以下情况,临床医生应警惕病人存在艾滋病可能[2]:1)间歇或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2)3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3)慢性咳嗽或腹泻3个月以上;4)全身淋巴结肿大1个月以上;5)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疱疹感染;6)消化道真菌感染(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或食道真菌感染、尤其是反复出现消化道真菌感染时);7)间质性肺炎(无明显诱因出现间质性肺炎、尤其是使用常规抗真菌和抗细菌治疗无效时);8)反复发生肺部感染;9)肺结核(对肺结核病人,建议常规筛查HIV抗体以排除艾滋病可能);10)反复发生败血症;11)隐球菌脑膜炎或播散球菌感染;12)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和尖锐湿疣等性传播性疾病;13)生长发育极度迟缓;14)巨细胞病毒感染、尤其是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15)年轻人出现痴呆或认知、记忆力衰退;16)弓形虫感染、尤其是弓形虫脑炎;17)青霉菌感染;18)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9)卡波济肉瘤;20)反复发生皮疹且常规治疗无效。

病人存在以上情况时,临床医生不能仅仅只针对某一具体病症进行治疗,而应尽力找出病人出现上述病症的可能原因、尤其应注意排除病人是否存在HIV感染可能,应建议病人及时进行HIV相关检测以尽快明确有无HIV感染。通过在全社会普及艾滋病知识,促使艾滋病病人早日就诊,同时提高临床医生诊治艾滋病的能力,使艾滋病病人尽早得到有效诊治,从而造福病人和社会。

临床医生应对艾滋病的相关表现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从事呼吸科、皮肤性病科、感染科、消化科和神经外科等科(室)的临床医生更应将艾滋病列入本科(室)的重要疾病之一,在临床工作中时刻警惕艾滋病的可能,这样有助于艾滋病的早期发现。

3艾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预后已得到显著改善

以前人们认为艾滋病的病死率为100%。随着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广泛开展,艾滋病病人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3,4]。在人们发现艾滋病后的初期,因无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措施,很多病人在进入艾滋病期后1~2年内即死亡。1987年第一个治疗艾滋病的药物齐多夫定开始应用于临床,艾滋病病人的生存期有所延长,但预后仍不理想。此后,抗HIV药物不断出现,人们对治疗艾滋病的方案也进行了优化。1996年,在第10届国际艾滋病大会上,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教授提出了新的抗HIV治疗策略,即联合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这种治疗策略被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也就是艾滋病“鸡尾酒疗法”。HAART是迄今治疗艾滋病最有效、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其出现被认为是艾滋病治疗史上的里程碑性事件。自从有了HAART,艾滋病不再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致死性的疾病。很多研究都已显示,经有效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得到重建的艾滋病病人的病死率与普通慢性疾病接近[5]。因此,目前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应该是:艾滋病是一种可以治疗、但现还不能完全治愈的慢性疾病。

随着科学的进步,新型药物不断出现,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近年来上市的整合酶抑制剂、新型蛋白酶抑制剂和HIV辅助受体抑制剂等都有强大的抗HIV活性,不良反应也较少,能有效地将病人体内的HIV载量控制在现有检测限以下水平,使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得到良好重建而保持健康状态。这些新型药物的出现将进一步优化病人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从而进一步改善病人的预后。

由于普通民众缺乏艾滋病相关知识,很多人仍误认为艾滋病是一种没有任何治疗希望的疾病,很多病人在确诊艾滋病后放弃治疗,有些病人家属也放弃了对病人的救治。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艾滋病病人的预后。医务工作者应加强自身学习,正确看待艾滋病的预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艾滋病病人及家属对艾滋病预后的认识,使全社会像看待其它慢性疾病一样看待艾滋病,让艾滋病病人享受到应有的医疗救治权利。

4对艾滋病病人的关怀需要多学科相互合作

艾滋病是一种涉及社会多部门、多学科的全身性疾病,其防治工作不仅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到社会、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对艾滋病病人的关怀涉及到临床所有学科,需要医生、护士、药剂师、科研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和非政府组织等的参与,离不开多部门、多学科的相互合作[6]。艾滋病防治绝不单是感染科医生的事情,单凭感染科医生的努力是不可能很好地落实对艾滋病病人的关怀工作的。

随着新型抗HIV药物的不断出现,艾滋病病人的预后将进一步改善。随着艾滋病病人生存期的延长,病人除了可出现艾滋病相关性机会感染和肿瘤外,还可出现或伴随非艾滋病相关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的诊治需要临床各科的共同协作,单纯感染科医生是无法承担全部的诊治工作的。因此,对艾滋病病人的关怀需多学科合作,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治的效率和水平、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另一方面可优化病人就诊流程、减少病人转诊以方便病人。多学科合作有两种模式[6]:其一,收治艾滋病病人的临床科室需要有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团队,包括各个专业的临床医生、营养师、心理医生、护士、药剂师、科研人员、数据管理人员以及其它专业支持人员,如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医生;其二,在医院内部或一定地区建立协作机制或模式,医院各科或各医院间相互合作,为病人提供综合的诊治服务。通过多学科合作,艾滋病病人的生存质量和预后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5正确认识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人们常误认为艾滋病病人的传染性很强、因而害怕与艾滋病病人接触,这是对艾滋病传播方式的严重误解。HIV只有三种传播方式,即血液途径、母婴传播和性传播,除此之外再无其它传播方式。与艾滋病病人握手、拥抱、一起进餐等日常接触是不会传播HIV的,无需恐惧。

在我国,不少医务人员不能正确认识HIV的传播途径,担心自己在为艾滋病病人提供诊治服务中会感染HIV,因而不愿或害怕为艾滋病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很多病人在准备接受手术治疗时因HIV抗体阳性而被终止手术、要求病人转院,这种现象在我国临床工作中很常见。其实,研究表明1次针刺伤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概率远高于HIV[7]。为艾滋病病人进行手术,只要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手术医生感染HIV的风险完全可以降到最低。HIV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医生为病人进行诊治时,一般不需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

6职业暴露的意识有待加强

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诊治服务中有时难免发生职业暴露,存在经血液传播感染HBV、HCV、HIV和梅毒等的可能[7]。职业暴露不仅可发生在传染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同样可以发生。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被病人使用过的针头刺伤的事件时有发生,很多人误认为针刺伤无关紧要,不需特殊处理。很多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不知如何处理,或只知道预防HBV感染的可能,根本没有预防HIV感染的意识。笔者经常接到综合医院职工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咨询电话,很多医院不知该如何处理。随着艾滋病病人的增多,很多病人会在综合医院接受诊治服务,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的风险在增加。因此,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应增强职业暴露的意识,掌握预防和处理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

发生HIV职业暴露后,通常首先应立即处理伤口,使用自来水进行清洗和消毒,而后进行暴露程度评估,启动HIV职业暴露后预防措施,尽快服用两联或三联(根据暴露程度)抗HIV药物,服药时间为28 d[7]。与此同时,应注意评估病人有无感染HBV、HCV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7临床和科研结合,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进步

尽管艾滋病相关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艾滋病研究领域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1)长期抗病毒治疗后HIV可能会变得耐药,耐药性的出现将严重影响HAART的疗效,从而威胁病人的健康。如何克服HIV的耐药性是一项紧迫的课题。2)HAART的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如何保持HAART的长期疗效也有待研究明确。3)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影响病人服药的依从性,开发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病毒药物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和依从性。4)目前抗HIV治疗需要终生治疗,病人需要每天服药。提高服药的便利性、减少病人的服药负担极为重要。5)艾滋病相关疾病的诊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6)艾滋病疫苗尚待研发。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着艾滋病病人的预后,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临床和科研结合,共同进行攻关研究,以不断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进步。

艾滋病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已把艾滋病列为重点防治的三大传染病之一。通过实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有力地推动了艾滋病等传染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艾滋病相关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实施的艾滋病“十一五”科技专项对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及结核病感染的诊治策略、艾滋病实验室检测、艾滋病疫苗等重大课题进行攻关研究,推动了艾滋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步。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艾滋病病人的预后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2010 UNGASS Country Progress Report (2008-2009)[EB/OL].[2010-04-04]. .

第7篇:疾病预防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开展模式健康教育讲座教育活动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1.258

健康教育进社区开展模式: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制定全年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课题,由社区居委会组织辖区慢性患病人群和健康高风险人群到居委会集中参与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做到有计划、分工、又有配合,使健康教育普,形成了便民的社区保健、医疗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年还将制定6期健康教育宣传专栏粘贴到社区居委会设立宣传橱窗内,社区居委会并利用展览、游园、文艺汇演、知识竞赛、发放健康知识明白卡等形式,确保健康卫生知识入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掌握本地居民健康状况、卫生需求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传染病、慢性病防治、健康知识讲座等行为干预工作,作到预防、保健并肩做。2007年至今,资溪卫生服务中心除经常化地开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工作外,以及各类宣传日上街宣传、义诊外,每月还要定期到11个居委会举行1次健康教育讲座,每2个月刊出1期健康教育专栏。截止目前,居民小区普遍设立了健康教育专栏20余期,健康教育讲座400余次,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调查达到80%以上,居民小区的健康教育实现了经常化。

健康教育进学校模式:是在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基础上,引进卫生课讨论会、编排健康操、动画片教学,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健康教育材料、手抄报、剪报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教师,开展了健康知识擂台赛、“猫猫腰”捡拾废弃物、“小手拉大手”向家长宣传健康知识等活动,使学校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寓教于乐,调动了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促进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组织人员对学校全体师生通过电视或广播开展应急性健康教育讲座并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如自然灾害与事故及疾病暴发流行时,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防病知识,进行行为干预,以提高自我预防疾病的能力,减少疾病,保护全体师生的身心健康。

中心(站)健康教育开展模式:在各我中心(站)开展了从门诊到病房、从预防保健到医疗、护理、康复的整个过程、从入院到出院全方位的健康教育。中心(站)内设有健康教育宣传橱窗和宣传牌,利用电视系统宣传医疗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处方随着就诊发放到患者手中;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和卫生科普入病房活动,使每位患者及陪床家属在住院期间掌握相应的疾病防治知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每位医务工作者都自觉地担当起健康知识传播者的角色。

健康教育进企业模式: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组织人员对辖区内企业全体人员通过健康教育讲座的形式开展应急性健康教育讲座并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如自然灾害与事故及疾病暴发流行时,积极配合企业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防病知识,以提高自我预防疾病的能力,减少疾病,保护企业全体人员的身心健康,由指导企业针对产业工人多的特点,在所有工企业普遍开展以职业保护为特点、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厂区设有健康教育专栏,还利用厂报、宣传材料、闭路电视、专家讲座等形式进行常见病防治、职业病防护的健康教育。结合经常性的职工查体、妇女病普查,开展防病知识宣传。

我中心开展的健康教育模式,目前主要是针对辖区内慢性病患病人群和健康高风险人群,健康教育讲座的远期效果尚有待进一步评估,需要从实践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不断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闵娟.社区人群开展健康教育的模式探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9):1092.

2徐伟德.无锡社区健康教育的模式和实践.中国健康教育,2000,16(12):747.

3徐永雄,严励.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模式的需求与效益评价.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6):586-587.

短消息

13所医学院将设控烟课程

本刊讯(记者 李正)国际控烟经验表明,医务人员是控烟主力军。然而中国有超过一半的男性医生是吸烟者,其吸烟行为有违“健康使者”形象,也极大影响了为患者和公众提供戒烟帮助的社会职责。日前,记者获悉,中国计划在高校医学院设立控烟课程,通过教育这些未来的医务人员明确吸烟的危害,并通过他们向社会传递控烟理念。

据介绍,这也是中国高校首次探讨将控烟列入高校教育课程。目前已有包括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等在内的13所大学的医学院参与了这一课程设置。

第8篇:疾病预防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 育龄妇女; 妇科病; 患病率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7-100-02

为提高我县妇女的健康水平,降低妇女妇科常见疾病发生率,我们开展了对育龄妇女普查普治工作,现将我科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盂县育龄妇女连续3年普查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普查对象

普查对象为盂县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服务行业等单位的已婚育龄妇女。

1.2 普查方法

统一填写妇女健康检查表。普查内容包括妇科常规检查、白带常规检查、宫颈细胞刮片、巴氏分级、超声检查、乳腺彩超。做到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统一表格、一人一卡,按普查表的内容进行询问、检查、填写。诊断标准以第6版《妇产科学》为标准,对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均由B超确诊。

2 结果

2.1 3年患病情况分布

3年共普查2074人次,其中患病人数为847人,平均患病率为40.83%,3年患病情况见表1。

2.2 患病年龄分布

年龄在40岁以下者患病例数为587例,占总患病例数的69.30%;41岁以上者患病例数为260例,占总患病例数的30.70%。

2.3 3年普查妇科常见疾病、乳腺疾病、妇科肿瘤等主要病种分布情况

见表2。从表2可见,3年中,2006年按疾病构成比较排位,前3位疾病依次为慢性宫颈炎、阴道炎及子宫肌瘤。2006年及2007年前3位疾病排位相同,依次为慢性宫颈炎、阴道炎及乳腺疾病。可见慢性宫颈炎、阴道炎始终位于前2位,且慢性宫颈炎呈明显上升趋势,乳腺疾病及卵巢囊肿也呈上升趋势。

2.4 育龄妇女慢性宫颈炎的患病情况

3年参加普查的育龄妇女共2074例,其中慢性宫颈炎患病人数为483例,患病率为23.28%,占育龄妇女所患疾病的首位。比邓亚玲[1]对297例已婚妇女的普查中检出宫颈炎41.08%为低,可能是我们病例人数与其相差较多有关。

2.5 育龄妇女阴道炎的患病情况

在普查的2074例育龄妇女中,患有阴道炎的病人数为173例,患病率为8.34%,占育龄妇女所患疾病的第2位,仅次于慢性宫颈炎。与陈小明[2]报道的常州市下岗职工生殖系感染率50.9%相差甚远。可能与普查对象不同有关。

2.6 乳腺疾病患病情况

在普查的2074例育龄妇女中,患乳腺疾病54例,患病率为2.60%,位居第3位。

3 讨论

3.1 普查结果

40岁以下的妇女患病率较高,占总患病例数的69.30%,因为生育年龄的妇女性生活较频繁,且外阴、阴道是分娩宫腔操作的必经之道,容易受到损伤及外界病原体的感染[3]。本资料经调查分析,40岁以下这一年龄段的妇女需要经历结婚,性生活,妊娠分娩,人工流产,上、取环,月经期等,若卫生习惯不良、自我保健意识缺乏、妇女保健工作跟不上,极易引起妇科疾病的发生,本资料统计慢性宫颈炎、阴道炎始终位居妇科常见疾病的前两位,且慢性宫颈炎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与40岁以下这一年龄段的患病率较高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发现通过感染某些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II型、人瘤病毒、人巨细胞病毒等可能与宫颈癌发病有一定关系[3]。由此可见开展以生殖健康为核心的妇女保健,作为慢性宫颈炎预防治疗工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我们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妇女加强自我保健知识的宣传,宣传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知识,使患有生殖道感染的妇女能及时就医,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因为炎症可导致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改变[3]。所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妇女自我保护意识,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必将使妇科常见疾病的患病率下降,有利于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

3.2 乳腺疾病的患病分析

本资料显示,3年来乳腺疾病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07年乳腺疾病检出率为9.34%,这就提示我们应提高对乳腺疾病的重视程度。在普查的同时要指导每位妇女学会自查方法,在进入青春期后不同年龄段妇女,每隔1~2年到医疗保健单位进行乳腺疾病检查,从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这是降低乳腺疾病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邓亚玲,杨静. 2006年宜昌部分已婚妇女职工慢性宫颈炎患病状况[J]. 预防医学论坛,2007,13(8):741-742.

[2] 陈小明. 常州市城区下岗无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流行病调研[J].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5,4:374.

第9篇:疾病预防科普知识范文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社区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不在辖区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的防护意识和社区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成立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加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强化协调处理联系纽带。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在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韩明轩主任为组长,李振学同志为副组长,城管科、社会事务科科长为成员的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城管科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管理。联系电话:82569250。同时成立四个应急小组:(1)综合协调组,韩明轩同志任组长。(2)现场处置组,李振学同志任组长,成员为城管科人员及社区卫生服务人员。(3)后勤保障组,行政科王风亮同志为组长。(4)宣传报到组,党工委办公室朱牧同志任组长。

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进入应急状态后,全面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小组,由组长亲自指挥。主要职责如下:

1、在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落实社区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的各项工作。

2、监测、汇总和收集地区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的信息和防治工作情况,分析、研究防治工作形势,会同区有关部门提出地区防治突发事件的对策。

3、根据不同季节和情况宣传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等突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的预防保健知识,减少这类疾病的爆发。

4、指导、落实并督查驻地单位、社区居委会防治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事件的措施的落实情况。

5、总结、推广各地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和做法。

6、根据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的分级预警控制措施的相关要求,对办事处的工作安排及其他相关工作作出及时调整。

驻地各单位要相应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事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本单位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本地区和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本单位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责任到人。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员工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员工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专人检查,保证食堂、厕所及其他公共卫生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喝上安全饮用水。

7、及时向当地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单位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在各社区居委会及社区门诊建立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疑似病历进行逐一登记,查明原因,并进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要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区周边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建立自下而上的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并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期间,办事处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2、严格执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要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医院感染爆发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各驻地单位、社区居委会应立即向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之内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区有关领导报告。

3、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4、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权向街道办事处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主管部门举报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的职责的情况。

五、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地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将突发卫生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事件、重大事件和特别重大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地区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