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安全预案范文

课堂安全预案精选(九篇)

课堂安全预案

第1篇:课堂安全预案范文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引导方式 时间保证 收查 培训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主学习是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课前了解本节知识概况,以做到心中有数或者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听讲。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有目标的学习,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监控自我的学习过程、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的过程。在课堂,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如果自主学习部分没有完成好,就不利于课堂的积极思考、求疑、解惑。课堂要高效必须落实课前的自主学习,它是课堂高效的保障,这已经是课改者的一个共识。

随着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进行课改的学校意识到自主学习这一环节的重要性,甚至做到一节自主学习课后进行新课。所以他们的课程安排往往密集,但如此多的课时能排列过来,是因为这些学校是封闭学校,学生的所有时间可以掌控、安排,而走读学校,学生在校时间也不过8个小时,而正式的课程安排就7节课,所以不可以照搬封闭学校的自主学习模式做,要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1自主学习的引导方式

为了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以导学案的第一部分呈现的。

例:历史七年级上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自主学习的设计。

【自主学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查阅资料,思考问题,用红笔记下重难点问题及疑难问题,以备课堂讨论。)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7-9页有关半坡聚落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9-10页“河姆渡聚落”的内容,找出其中包含的内容要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2自主学习要保证时间

(1)当天课程结束发放下节课的导学案,学生回家完成自学任务。

(2)有些小学科可以当堂下发导学案,当堂落实导学案的自主学习。

导学案的发放因课而异,因每天的学习任务而异,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应以保证自主学习质量为出发点。

3要保证导学案的收查

3.1课前收查

目的:(1)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2)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点和易错点。

(3)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杜绝不完成导学案的现象。

收查方式:(1)全部收、分层查。(2)按组收、分组查。

3.2课后收查

目的:(1)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2)重点检查学困生对导学案的修改和补充。

(3)对学困生还未掌握的知识进行课后辅导。

收查方式:课后全部收交,教师重点查阅学困生的导学案。

4要保证课前培训

目的:

(1)帮助学科班长熟悉课堂流程。

(2)在班级内培养学科带头人。

培训对象:

(1)学科班长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一节课的课前组织、展示任务的安排、导学案的收查、全都由学科班长来执行,课堂的有序进行和学科班长对教师的协助密不可分,所以对学科班长的课前培训不容忽视。主要内容有:课前组织、课前检查导学案、课前检查学习用品、课前课件的安装、课前展示安排、课堂评价记录等。

(2)小组学科带头人

可以在班上每个组选出一个本学科的学优生,成为小组学科带头人,课前组织小组成员对导学案中的探究知识和难点提前研究,这些学生一方面可以充当老师的角色,大大地延伸了教师的辅导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小组合作探究,提高探究效率,杜绝假探究。

5要保证课前评价

目的: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自己完成导学案的情况,激励学生的上进心,调控每一天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养成团结协作的学习习惯,同时还可以对预习不扎实的学生起到督促作用。

具体的做法:课前用ppt展示优秀个人、小组及其积分,进行表扬奖励。

具体积分方式:

(1)导学案全部上交,小组记基础分6分。

(2)小组中,导学案评价有几个A就给小组在基础分上再加上几分。

(3)每节课表扬3-5个优秀个人,发给红星。

(4)所有记分由教师或学科班长记录。

6要注意的问题

(1)由年级统筹,将下午第四节课的自习按教学任务重新分配给各科,保证有一次在学校的自主学习,以方便对自主学习中学生、设计内容等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

第2篇:课堂安全预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拟定

笔者先将学生分成三组:一般组、优良组和优秀组,然后依据课本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能力,分别拟定各组学生的教学目标。一般组要学会当堂的教学内容;优良组要学会当堂教学内容并会直接应用;优秀组则要在前两者的目标之上再学会间接应用。以高中一年级函数公式课堂教学为例,笔者要求一般组学生对当堂的内容做到理解即可;优良组学生则要记住公式,并会直接应用其解三角函数的简单题;而优秀组的学生还要在理解当堂内容的基础上,会推导公式,并尝试解决较为复杂的三角函数题。

二、预习学案设计

教学开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这样课堂教学的效果才会明显。笔者认为最好的预习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好预习学案,因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各不相同,预习学案也可在基本格式一致的情况下各有差异。学生预习学案的一般格式为:针对预习内容直接在课本上边读边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预习本上按教师的预习要求写出将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等。在写预习学案时,教师对不同组的学生要求也应有所不同:一般组的学生能按学案格式的步骤预习并找出疑问即可;优良组的学生完成学案后,如遇难题能通过复习旧知识或互动解决;优秀组的学生能较好地写出预习学案,几乎没有疑难,上课时则要帮助其他学生解决疑难或向教师提出延伸创新问题。

三、教学过程实施

课堂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主场所,它要通过分组教与学的多向交流、多边互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要让各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潜能,人人积极参与,才能完成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做好科学安排和练好课堂驾驭基本功。例如,教师应以优良组学生为尺度,同时兼顾一般组和优秀组,让不同组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各尽所能。俗话说得好,“抓中间带两边”,既要使优秀组学生在听课时不等待,又要使一般组学生基本听得懂。例如,教师可有意让优良组学生回答问题,当遇到障碍时,教师不要直接说答案,要注意启发,启发后先让一般组学生作答,再让优秀组学生进一步讲解为什么这样答。在学生回答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恰当地给予启发、指导,做到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全过程,以收到人人学会、人人会学的教学效果。

四、课后巩固训练

当学生学完一节课的内容后,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巩固和提高训练。巩固训练一般可分为三个梯次:课后练习题(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题为主,外加适当的提高题;课后练习题可选做,外加提高综合能力的题目。举例来说,在课堂学了“一元二次不等式”之后,布置如下课后巩固训练,各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部分做或全做:

解下列不等式:1)3x2-3x>14 2)12-2x2≥x

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l)y= 2)y=

已知不等式kx2-x+4k

五、课外拓展应用

第3篇:课堂安全预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预设与生成 定义 策略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预设是课堂教学生成之基础,生成则是课堂预设之升华。在教学中,如果处理好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那么课堂教学则会被演绎得更精彩。下面就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预设和生成,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定义

我认为洪卫国老师说得好:“教学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的特征。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的特征。教学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课堂生成是教学预设的补充和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讲授的每一节课根据新课标与教材本身以及授课对象间的联系,在备课时进行提前预设,做到心中有数。因此,教师根据出现的课堂偏差进行必要的课堂调控,是教师发挥教学经验长处的关键。怎样调控?教师根据学生、教材、课标、课堂出现的问题以清醒的头脑根据教学经验加以分析,果断地做出决策,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预设与生成的教学策略

1精心预设,动态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精心“预设”。所谓预设是教师在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应考虑的两问题:学什么与怎样学最有效的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预设包含了教学理念及在理念引领下的具体教学的操作层面。如果教师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并有机会学习目标的理想意图和操作思想,则教学效果会更佳。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了一种艺术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生成为“动态生成”。所谓动态生成,我认为是在教师精心预设条件下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价值、有创见的问题等想法与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成改《爱的教育》。变预设的计划,遵守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的成功。

2捕捉信息,把握生成

叶澜教授曾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及时筛选,为我所用。新课改以来,我们试着从高一级层次——生命的层次来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线,创造性地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真正的生命活力。

3点拨预设,灵动生成

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学生的思考需要教师的点拨。点拨的过程就是学生语言、思维、精神蜕变的过程,它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把学生看作是“学习人”、“发展人”。在预设时,教师虽然要预想学生课堂中会出现的多种可能,但学生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想法,实施过程中必定是会产生事先预料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发挥“信息重组者”和“学习指导者”的作用,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

在《我也是普通一兵》的教学中,当教师问:“从宜昌去武汉的路上,面对天气的突然变化,少奇同志表现怎样?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的时候,一学生说:“我觉得工作人员对少奇同志的安全不负责任。船刚行不久天气就发生了变化,说明出发时天气就有要变的迹象,为什么他们不劝阻呢?”之后,其他学生顺着此生的思路一路滑去。最后教师不得不无奈地说:“这个问题,我们不去考虑,还是继续读书吧!”我们的教学不应只是满足于老师备课意图的顺利实现,而是要为全体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思考、交流的空间,而点拨就是为学生创设了相互交流、碰撞、争论的机会。其实,学生一开始理解上的偏差,正是进行点拨、促进正确理解的契机。教者可这样引导:工作人员对少奇同志的安全真的不负责任吗?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是不是这样。通过阅读探究,学生对上述问题就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对少奇同志的感人形象就有更真切的感悟。

4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1)预设与生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十分注重生成性,许多教师在课堂的生成中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精彩。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来一些灵感,抓住那些生成性的问题大做文章就行,课前对教材的斟酌似乎没必要。但我们看到,由于没有充分的预设,课堂一度陷入迷茫。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生成性的特点,然而课堂教学又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活动内容,事先必须有周密的预设。有效地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精彩的生成来自于精心的预设。

(2)预设与生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展。新课程反对过去那种依赖预设,把预设完全等同于写教案,无视课堂生成,主观演示教案的做法。教师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执行教案,遇到课堂上不在教案之内的生成,想办法将学生拉到自己的思路上来。特别是公开课的教学,一旦生成多了,担心自己没能力引导。这些都是缺乏活力的课堂,久而久之,课堂生成的重要基础——学生参与的热情,师生互动对话的活力必然缺乏。而预设与生成这样一对互相依存的实践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使用,又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动态发展的优势课堂,即当预设有了资源生成以后,师生将在新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新的预设;围绕新的预设,师生又将进行新的生成。这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也是学生语文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总之,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这样的教学才是一门名副其实的艺术,这样的对话才会充满人性的光辉,这样的课堂才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

参考文献:

第4篇:课堂安全预案范文

关键词:转基因生物;转基因食品安全;教学设计;小组合作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一课是200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四第一节课内容,学生通过专题一的学习,对转基因技术有了较深的了解,并且专题一第三节转基因工程应用也对转基因产品有所介绍,但关于转基因安全的问题没做过多的涉及,转基因产品已经走入我们身边,通过对转基因成果的关注及理性看待,学生才能深刻理解转基因成果带来的利和害,从而理性看待这一技术。同时也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转基因技术,对核心内容的把握,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更是本模块的重要体现之一。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原认知能力、认知的临近区)

1.已有知识基础,专题一基因工程原理及相关步骤。

2.生活中,通过媒体、书籍对基因工程产品有一定了解。

3.怎样看待转基因工程安全性,学生比较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分析与确定

根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体现在三个方面,转基因生物与食品安全、转基因与生物安全、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合理梳理本节课的内容,重点突出,确定讨论第一方面转基因生物和食品安全问题,依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确立本节课课标如下。

1.知识目标

关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以及转基因食品安全讨论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

运用转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以给出不同的观点和论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新的生物技术安全性讨论的必要性。形成对待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的理性看待、求实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多层面、多角度的关注。

(2)运用转基因相关生物学知识对不同观点进行辨析和讨论。

难点:(1)关注整个生物圈的和谐与发展,理性看待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2)保证课堂小组合作讨论以及问卷调查的组织工作有序、有效地实施。

五、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1)预习本节的课本内容,网上查阅转基因食品相关知识,并完成课前导学案卷。

(2)小组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并进行问卷调查,并录制视频(调查报告)。

(3)小组进行相关资料查询,完成汇报交流。

2.教师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调查超市转基因食品、课前预习案、课内探究案、课后检测案。签字笔及纸卡(小组完成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观点的论据)。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展示成果

提问的形式,看看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展示超市调查转基因食品,导入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二)小组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转基因成果令人叹为观止

学生展示收集的成果,汇报转基因成果(小组协作学习)。

教师总结,引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

2.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

(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展示本组讨论的观点及论据,写在纸卡上,并展示在黑板的相应位置,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生思考、分析等综合能力。

3.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

小组探究,给出小组角色扮演民众、科学工作者、政府官员。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剖析怎么去看待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问题,实现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理性认识。

这个环节讨论后,再给出学生问卷调查的汇报结果,从而更客观地体现民众对转基因的看法。

(三)课堂小结,课后检测案

本环节意图: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对本节课有逻辑关系的认识,对所学知识进行构建。课后检测案,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做好课后延伸和拓展。

七、板书设计

(一)转基因成果令人叹为^止

(二)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争论

(三)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

(四)课堂小结

八、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思路是采用课前下发预习案,找出迷惑的地方,课外搜集资料。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混点,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完成知识延伸练习,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第5篇:课堂安全预案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对于教育模式,目前较受关注的有九种,即: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辽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靖远四中的“通案式目标下的163高效课堂”也逐渐走进本市县乃至省教育界的视野,获得了同行的一致好评。这些在高效课堂建设中走在课改前列的经典课改模式各具特色,各有风格。可谓“百花争艳,百家争鸣”,这些成功的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实施的根本途径,当然成为新课改的窗口[1]。

一、课堂主体的转变,体现了教育的宗旨:以人为本

不论是因课改而名闻天下的杜郎口中学,还是新技术与新文化高度融合的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抑或是刚刚起步而小有成效的靖远四中的“通案式目标下的163高效课堂模式”,其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都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用当今使用频率较高的一句话说那就是:“高效课堂体现的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高效课堂的本质是让学生乐学、愿意学、自觉学,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础。高效课堂在于开发学生的学习力。[2]

二、教师身份与学生身份的转换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引领者。在课堂上,要么教师滔滔不绝,学生专心听讲,要么教师设置问题,师生问答,教师牵着学生走。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身份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无论是杜郎口还是天卉中学或是靖远四中,教学都是紧扣“教”与“学”两个维度,课堂教学中围绕“合作、自主、探究”,真正体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的话语霸权地位已经被学生的话语霸权地位取代,即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或问答式教学为主”向“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由“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学生是课堂上的真正主人和主体。课堂上学生的随堂展示、讲解、质疑代替了教师的板书、讲解。学生敢于上黑板像老师一样板书、演示、讲解、质疑。你争我抢,使传统课堂中教师抱着学生走到后来的牵着学生走转变成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用菏泽市教学研究室于文江老师的话说就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驾驶汽车,而教师好比是路标,他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上高速公路,不走岔路。

三、课前充分预习是前提

“功夫在课外”已成为教育界众多人士对新教学模式的普遍看法。新课改模式中,学生课前预习成为课堂学习的重头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预习的充分与否直接决定课堂探究效果,从各个课改成功名校对预习的时间分配、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杜郎口模式以“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为特点,这一特点的呈现是以课堂结构上的“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为支撑点的,预习在整个课堂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以师法杜郎口经验而成名的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则把课分为两段――展示与预习,这是符合高中教学特点和学校教学及师生背景而产生的新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也是“预习”当头,它将传统的课后辅导和作业练习前置变成了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通过课上的自学、合作、探究及展示交流获得知识,带着句号甚至是感叹号走出课堂。循环大课堂把课分为两段,时间上分为“35分钟、10分钟”两段,即“35分钟的展示加10分钟的预习”。其中的“三步六段”是课堂的组织形式,前35分钟的课堂展示上节课的内容,后10分钟加课下自主预习的成果,预习的内容是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学习模式”的预习更彻底、更扎实。在此模式运行下,提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学。新知的模式在预习中对学生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完成学案上老师预设的问题,了解学习文本需要掌握的知识、考查的技能等;二是要对学案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未涉及的问题进行补充,丰富完善;三是敢于否定书本中既定的事实和结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这不仅将原属于学生的思维权利通过自学还给了学生,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思维的成果。可以看出预习的层次、梯度、深度,更彰显了“功夫在课外”的真谛。被誉为安徽课改小岗村的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则以“五环大课堂”走在了课改时代的前列。在建构“三模五环六度”课堂运行机制中,以预习为基本内容的“自学指导”成为三大课堂核心元素之一。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辽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都无一例外地将预习作为其教学的重中之重。甘肃省靖远四中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通案式163高效课堂模式”的内涵更加丰富。这一教学模式以通案为课堂教学的路线图,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先学,课中探究,课后巩固。通案既是教案,又是学案,将课前预习、新课导学、当堂检测、总结提升、学习评价和课外作业等学与教的要素有机整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常规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这一模式的课前预习仍在整个课堂环节中占据不容小觑的地位。

四、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是教学的根本

本次课改的亮点是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学习方式。这一改变能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总结,最终获得成功。在这种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彰显,真正遵循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导学的中心。因此,在探究中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这种课堂贵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上下工夫,在调节学生情感和激发学生灵感上下工夫,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的机会上下工夫,在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和转变学生主人翁身份上下工夫,更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及训练上下工夫。中国著名特级教师夏青峰曾说:“要让学生很好地进行自主探索,就要让他们直接面对问题情境,进行大胆尝试。”当前的这几种成功的教学模式正是对此的精彩阐释。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的是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生。”这正印证了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4]其本质就是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这一课堂的价值取向在于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体现的是“生命的律动与狂欢”,使“合作探究、兵帮兵、兵带兵、兵教兵”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

五、教学时间分配上的变化

这些以改闻名的教学模式,师生主体转变的最突出表现是师生课堂上时间分配比例的变化,甚至课堂对教师的时间做了严格限制。比如:杜郎口的“10+35”模式规定教师用10分钟的时间分配学习任务、引导点拨,学生用35分钟的时间自学、合作、探究。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则将课堂45分钟时间按照2∶7∶1的比例进行分割,要求教师讲解、点拨、分配任务的时间不大于课堂时间的20%,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整堂课的70%,而剩余的10%则是课堂的成果测评,这10%仍是学生在主宰,即整堂课上,教师只有9分钟时间,而学生有36分钟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靖远四中的“16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规定教师利用5分钟(10%)时间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给定本节课学习目标;而学生则有25~30分钟(60%)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还有10~15分钟(30%)达标训练,归纳完善。教师讲课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30%),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占到整堂课的25~30分钟时间(60%),剩余的10%(5~10分钟)成果测评反馈。山东兖州一中则从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入手,走出了一条光明的通途,不仅把学习全交给了学生,甚至连学校的管理权也交给了学生。“循环大课堂”将整堂课分成“35分钟展示+10分钟预习”两截,前35分钟课堂上展示的是上节课预习的内容,后10分钟则是自主预习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整堂课没有给教师明确的时间,教师仍然只是作必要的点拨,这种模式体现的是“学生自治”,重新解读了教育“使人成为人”这一目标。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辽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五环大课堂”,都要求教师将课堂让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取代了教师讲解的时间。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做法更彻底――完全把学习的权利和课堂时空还给学生,不让教师进课堂。在新知的“特色自主学习模式”里,学生自主是课堂的核心,而自主的实质是学生的自学和交流,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极大发挥和主体意识的唤醒,这使教师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权衡利弊,最终教师被拒之教室门外。从各个模式在课堂上师生时间比例可见,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间分配上的明显变化。

六、结语

新课程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革路上的阻力重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学习成功的教学模式和成功经验,优化自己的教学。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永远都不可能从成功的教学模式中克隆相同的模式和方法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自身素质和学生背景及自己所任教的学科特点,博览群书将这种成功教学模式的经验、模式、方法内化提升,推陈出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符合学生和学科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特色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出学生乐学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2][英]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0.

第6篇:课堂安全预案范文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应在“还”字上下工夫,力争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那么,教师应如何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生成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设计“丰满”而灵动的预案,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条件。

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并不是主张师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开展活动。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作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有力保证。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没有预设方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会可望而不可即。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使教学资源尽可能在预设之内,改“线性”设计为“板块”设计方案,这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2.准确把握教材。

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

3.全面了解学生。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如,在制定“圆柱的体积”一课教学计划时,应考虑到学生可能已经知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起码要预设两种教学方案:对计算公式未知的学生,该如何引导自主探索;对计算公式已知的学生,又将如何引导其进一步确认并追溯公式的来源。只有尽可能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4.善于利用课堂生成乱象中悟道,精彩引入。

我们已习惯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最害怕课堂中乱糟糟的场面。自如,在教学“克与千克”时,我准备了很多的实物,以便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原本以为学生一定会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是由于上一节课是体育课,学生很渴,偏偏教室里的水没了,学生的思维不是很投入。我显得有些着急。正在这时,送水的老大爷挑着两桶纯净水进来,不知是谁眼尖,大声地喊了起来:“噢,水来了!”一部分同学也忍不住叫了起来,还有一部分同学盯着我看,眼里充满了恳求。我忍住不发火,这时如果我狠狠地训斥他们,那么这节课肯定完蛋了,即使学生表面上在学习,效果也不佳。看着老大爷很辛苦地把肩上的担子缓慢地放下来,突然我心生一计,说:“老师知道你们很渴,小朋友可以喝水,但是,喝水前,请你们帮忙搬一下水桶,好吗?”学生大声地欢呼:“老师万岁!”“水很沉,老大爷挑过来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表示?”学生忙向老大爷道谢。“谁来估计一下这桶水到底有多重?”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10斤,有的说50斤,还有的说20千克,等等,答案五花八门。“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使你们的估计更加准确呢?你们可以动手搬一搬。”我的话音刚落,只见学生搬的搬,抱的抱,有的拿出有刻度的杯子来放水,还有的学生同组合作,相互抱一抱体重,再抱抱水桶,比较轻重,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的体重。在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我不知不觉引入课题,整节课,学生非常投入。试想一下,假如我当时制止学生的吵闹,那这节课的效果会如何呢?会有如此精彩的引入吗?

5.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有效利用精彩生成。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生活是个大舞台。在学生的创新活动中,教师不曾预约的精彩也随处可见。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对于该如何把握起点,要求学生掌握到何种程度,我心里没底。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我预设了几种方案,但都不满意。人民币的知识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的体验上,纸上谈兵根本不行。我又想:把课堂搬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学习数学,那不是很好吗?我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课前,我让学生去商场了解有关物品的价格,在家中尝试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和妈妈进行换钱游戏;课中,创设模拟购物的情境――师生买卖活动,学生开文具店――在小组内以自己的文具进行买卖,小组长当售货员,其他组员当顾客。我也充当顾客,穿梭于各小组间,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小组解决问题。在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中学生找钱、付钱,换钱都非常利索、熟练;最后集体共同反馈购物情况;课后,结合学校里的各项活动,如:小学部的春游活动――“人民币的使用”、大队部的活动――“爱心义卖场”等,使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再一次得到提升。在模拟的社会生活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使学生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新的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倡数学课堂开放,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中学生活。实践活动中,学生所创造的方法已远远超过了老师的预设,在老师的惊喜中,精彩随机生成。

6.和谐氛围,是课堂生成的“滋养液”。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自由、安全、和谐的课堂文化才能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孵化”有效的课堂,是课堂生成的“滋养液”。这种课堂文化,首先表现为师生间以诚相见、情感交融,在课堂上听不到呵斥声,看不到苦恼和僵持的局面。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完全平等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的融洽关系,能使学生体验到民主、尊重、信任、亲情与关爱,同时得到激励、鼓舞、感化和指导。

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一开始就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中央电视台的什么节目。学生猜出后我接着问:“谁知道这个节目每天什么时候播出呢?”有的说是7点,也有的说是晚上7点。“那么电视上究竟是怎样标出的呢?”我用多媒体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学生发现电视右角上标的是“19:00”。这时有学生说:“这是24时计时法。我喜欢看的动画片《蓝猫》就是在18:30开始的。”我灵机一动,问道:“谁来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几点播出呢?”学生非常高兴,他们以聊天的方式说出了不少电视节目播出的时间。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

参考文献:

第7篇:课堂安全预案范文

关键词:课堂 预设 生成

1. 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于是,我们就见到这样的景象: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一旦学生的思维跳出预设的框框,就想方设法把他们拉回到自己预设的方案中来。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学生的创造智慧泯灭,师生的生命活动受到阻碍和压抑。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处于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若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尽管这堂课多么的“环环相扣”,突出的是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许这堂课会热热闹闹,但因为缺乏目标,会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无论怎样的生成,教师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引导作用。因此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从“预设”走向“生成”显得至关重要了。

2. 概念的界定

通过翻阅一些相关资料和反复思考,笔者认为这样的定义较适合。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和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

教师要摆正两者关系。从教学目标上看,一种是“教学性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这是预设的,对大部分学生来讲都是共同的,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充分预设;一种是“表现性目标”,指每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性充分发展的时候,他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具体行为及所学到的东西是无法预知的,这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宝贵资源,教师要珍视并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因此,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而生成的亮点是精彩的,教师要从预设走向生成,实现两者相统一,相得益彰。

3. 实践和探索

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为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笔者在如下几方面作了探讨。

3.1 精心“预设”,更关注“生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堂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此,课堂不能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而是根据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成为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

在上《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第二课时,一开始教师就根据教材要求分析完书本例3:已知求证:|a|<1,|b|<1,求证: <1。正准备下一教学环节时,一学生突然举手提问:“老师,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里强调|x|<a?圳-a<x<a,在这证明里就不用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的眼睛盯着教师,急切地期盼着结果,教师将计就计跟着学生走,让大家探索。通过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分析,最终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解答过程:|a|<1,|b|<1,|ab|<1,即-1<ab<1。又 <1?圳-1< <1?圳-1-ab<a+b<1+ab?圳(1+a)(1+b)>0且(a-1)(b-1)>0。|a|<1 -1<a<1,同理-1<b<1,(1+a)(1+b)>0且(a-1)(b-1)>0成立。 <1。

在学生的“捣蛋”下,教师兴致大增,问:“在不等式证明这一节,我们学习了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三角代换法,大家再来试一试,看看有无其他方法?”学生纷纷动手,出现了如下两种证法:

一节课的时间很快过去,虽然教师对教学的环节进行了精心预设,但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时,教师没有为了“顾全大局”对这生成性的问题弃之不顾,而是真正从学生出发,改变自己的精心预设。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3.2关注“生成”,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能将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都调动起来,从而使“动态生成”呈现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而这样的“动态生成”需要教师提供一个能促进有效学习的环境:不受传统束缚、敢想、敢说、敢做,不屈从权威;没有威胁、批评,对不同意见、想法均能受到重视、尊敬、赞扬与鼓励的环境。这样的环境能使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用不同寻常的方式来运用其思维和想象。

在学习了直线和双曲线的位置关系讨论的主要方法后,教师例举了这样的问题:

已知双曲线x - =1,过点P(1,1)能否作一直线l,使l与此双曲线交于Q ,Q 两点,且点P是Q ,Q 的中点?

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一一笑纳,并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拨”,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进入正确的解题方向。其中一位学生的解题如下:

设l存在,则l不平行于y轴,设点Q (x ,y ),Q (x ,y ),则有x- =1,x- =1,两式相减得:(x +x )(x -x )- =0,Q ,Q 的中点,x +x =2,y +y =2,k= =2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y=2x-1。

教师表扬了学生“点差法”用到恰到好处,但提出问题:“这个结论对吗?如何使其更有说服力?”大家冥思苦想,突然一个平时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提出了异议:画图不满足。那有无更好的方法判断直线和双曲线的位置关系呢?生:Δ=-8<0,直线与双曲线没有交点。教师也达到预设的目的,即注意Δ对所求的结果进行检验。可万万没想到学生又提出问题:直线y=2x-1与原双曲线究竟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不符合题意,却被求出来了?此时教师面临挑战,不研究的话显然会斩掉创新思维的萌芽,因此继续引导学生,创设探究的环境。

若x- =1,x- =1,两式相减,则可以求出k= =2。

若 -x=1与 -x=1,两式相减,则也可以求出k= =2。

所以这里前者是后者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教师进而让学生回去研究:“是否与点P的位置由关,能否作一般性的研究?”教师创设了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充分重视学生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给予表扬与鼓励,而且以此为契机,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组织者、参与者、指导着的身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畅所欲言,积极互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深化和升华。

3.3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课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只要不是故意的调皮捣蛋,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一堂题为《组合的应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要求分析完例3:在100件产品中,由98件合格品,2件次品。从这100件产品中任意抽出3件。(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抽法?(2)抽出的3件恰好有1件次品的抽法有多少种?(3)抽出的3件中至少有1件次品的抽法有多少种?此时学生提出第(3)小题用c・c来列式更简单。理由是:从2件次品中任意选1件有c种,再从剩下的98件产品中任意选2件有c种,完成这件事共有c・c种。听起来很有道理,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并让他们计算c・c=9702与书本答案c-c=9604不符。找出错误的原因:对于c・c分析,如先选了次品a,然后再选了次品b和合格品c,与先选次品b,再选次品a,然后选合格品c,是相同的选法,出现了重复计算,而且刚好多了98种。

学生制造的这堂课的“亮点”,不仅仅是提出了问题,而且更好地解决了其他学生的疑点和易错点,是一场大丰收。

3.4关注“生成”,适时引导。

我们关注“生成性教育资源”,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情境、问题和信息,如果对这些生成性的教育契机不进行引导,它们仅仅是一个情境、一个问题和一个信息而已。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处理简单粗暴,那么也许今后在课堂上再也听不到这种思考的声音。当然学生的问题可能有价值,可能很肤浅,也可能让你一时无法回答,我们都应做好适时地引导。

教师在和学生共同讨论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解不等式:|x-3|+|x+2|>5,把不等式左边看作数轴上的动点到两定点A(3),B(-2)得距离之和,而A与B之间距离刚好为5,从而结合数轴知不等式的解集为{x|x>3或x<-2|。这时学生提出右边为6呢?这方法可行吗?教师应给予引导:能否找到与A、B两点距离之和为6的点呢?一学生提供了坐标为- , 的两点,进而问题解决,解集为{x|x<- 或x> },学生们都啧啧赞叹,不禁鼓起掌来。对于该问题并且加以总结:是在距离之和为5的两点基础上同时向两边移动了 ,其它以此类推求出解集。进而对改为|x-3|-|x+2|>3的题目也作了研究,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解决了一类问题。教师充分利用生成资源,进行问题的探索,而不是囫囵吞枣,敷衍了事。

4 结束语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的收获,那么新课程把“生成”当成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同时,真正的新课程不排斥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教师应当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从预设走向生成,来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2]罗增儒.课例反思时时有 教师发展步步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2).

[3]王工一.数学教育新视野[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5]江丕权.关于美国数学科学教育改革的简介[J].教育科学研究,1999,(1):81-89.

[6]马龙友.数学科学教育对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的作用与地位[J].高等建筑教育,1998,(3).

[7]江西省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究组.高中数学新课标有哪些重要变化[J].数学通报,2004,(1).

[8]瞿葆奎.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4[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室.2002/2003中国区域教育发展研究报告[R].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蒋建华,赵学敏.2005教育中国[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第8篇:课堂安全预案范文

关键词 安全系统工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3.059

自南A大学2004年开办安全工程专业以来,“安全系统工程”课程就成为该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相近专业学生学习和了解安全工程专业知识的主要课程。“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是我国大多数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入学考试的专业科目,也是当前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考试重要的知识点,更是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在将来从事安全技术工作所必备的基本功。据调查,全国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安全系统工程”或相近的课程。[1-2]由此可见,“安全系统工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由于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泛,知识点非常抽象且实践性强,如何在规定的学时里讲授好每个知识模块;如何让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是教师在教学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依据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培养目标、学科发展前沿和学生的就业去向,近年来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了系列的改革与实践,以使教学效果得到持续改进。

1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特点

安全系统工程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人-机-环境”系统,研究的内容是采用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识别、分析和评价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并采用系统危险控制技术使系统安全性达到预期目标的工程技术(它是一整套管理程序和方法体系)。“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密切的课程,主要讲授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预测、系统安全评价、系统危险控制技术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学会辩识系统危险因素,分析和评价系统安全性,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系统风险、消除事故隐患的技术措施和方法。

安全系统工程所面对的对象是工业工程,涉及矿山、石油、化工、机械、煤矿、交通、建筑和核工业等多种行业领域,应用范围非常广泛。[3]随着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安全系统工程涉及的前沿知识体系也不断创新和扩展,且现有教材与“安全学原理”、“安全管理学”以及“安全人机工程”等基础课程的现行教材存在知识交叉和重复,安全系统工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有的放矢和更新。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授课时间一般在第五学期,授课对象是刚刚修完学科基础课的三年级学生,除了大二下学期的认识实习时能稍稍接触企业生产实践外,所掌握的行业背景知识相当有限,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了解甚少,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并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要求承担这门功课的教师具备相当的行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2.1 合理选择教材和组织教学内容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也是教学内容设计的母体,教材选择的合理性对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安全系统工程”的教材有十余种,通过分析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对比分析各类教材的内容体系、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选择由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规划教材“安全系统工程”(主编为林柏泉和张景林)为课程教材,并选择3本参考教学供学生课后学习。依据选用教材提供的内容体系组织课堂教学内容,[4]主要由以下5个模块构成:安全系统工程基础(2学时)、系统安全分析(16学时)、系统安全预测(6学时)、系统安全评价(8学时)和系统危险控制技术(8学时),将安全系统工程的典型应用实例作为以上各个模块案例教学的素材。

2.2 依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特点,分模块优化教学内容

南华大学安全类人才培养一直坚持核特色,学生主要面向核行业和建筑施工企业,如核电建设施工、民用建筑施工、核电运行和铀矿冶企业等,围绕学科发展动态、核特色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要求和学生就业情况,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以下优化:

(1)系统安全分析教学模块 依据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分析的特点,增加“LEC评价法”的教学内容;为了避免与“安全人机工程”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删减了“人的工作可靠度预测”的教学内容;针对教材中缺少预先危险性分析的危险等级确定方法的内容,增加了“危险等级确定方法”的教学内容。

(2)系统安全预测教学模块 追踪当前安全预测方法的发展前沿,在本模块教学末期,增加了研讨式的教学内容“系统安全预测方法的发展”,帮助学生扩宽专业视野;针对安全预测方法涉及数学计算较多,且一些计算手算复杂等问题,引入“MATLAB数学计算软件的介绍”的教学内容,通过介绍MATLAB软件的数学计算功能和在系统安全预测的简单应用实例,增强本专业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兴趣。

(3)系统安全评价教学模块 依据核行业安全分析的特点,增加“概率安全分析方法(PSA)及应用” 的教学内容;依据安全评价师的能力要求和“安全评价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要求,增加了“系统安全综合评价”的教学内容,补充讲解《安全评价通则》和层次分析法等课本上没有的内容。

(4)系统危险控制技术教学模块 随着《安全生产法》的修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施,灾难性事故的应急处理技术是今后企业安全工作的重点,从事安全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应急救援的基本知识,因此,在“灾难性事故的应急措施”小节补充了“应急预案的编制与演练”的教学内容。近年来,随着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公共安全也是重要的学科领域,在“安全措施”小节补充了“城市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的教学内容。

2.3 依据学生就业去向,通过教学案例扩大相关行业知识面

没有行业或企业作依托将无从谈安全;离开了行业或企业的安全生产,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也将无施展之地。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典型行业或企业的生产特点及安全知识。目前,安全系统工程涉及的行业较多,学生不可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逐一了解所有行业的安全特点。为此,在“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中,依据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近几年的毕业去向,主要面向核工业、建筑、矿山以及化工等行业设计教学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去思考和查阅涉及行业的安全生产特点。

3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强化任课教师专业素养,合理设计“教”的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领导者。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决定了课程“教”的质量。目前,“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责任教师为我校安全工程系系主任,南华大学“十佳”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具有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国家注册安全评价师(二级)等资格。同时,以责任教师为中心,组建了一直责任心强、教学和工程经验丰富的课程教学团队,共同设计和开展课程教学。

教案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5-6]针对“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性质、教学任务以及授课对象的特点,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差异性、艺术性、可操作性和考虑变化性的原则,认真编写南华大学详细教案,明确每次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主要知识点、重点与难点;依据前几届学生对所授教学内容的掌握效果、教学手段的实用性和教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讲授方法、时间分配、媒体选用、板书设计等);依据教学知识点和学生的理解情况,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和布置课后自学内容和习题。

3.2 强化课程地位,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在第一堂课,强调“安全系统工程”的课程地位:(1)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2)该课程是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资格考试必考的内容之一;(3)该课程是绝大多数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主要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其他开办安全工程专业院校的考研试题、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资格考试试题,编写课程习题库在该课程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上;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对相关考试动态和试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刻认识该门课程的重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扣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开展“课前预习、课上互动和课后复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通过对本专业学生的了解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在课前主动预习和课后复习功课的自主学习的习惯,造成部分学生对一些教学知识点似懂非懂,跟不上课程进度;对一些课堂上看似听懂的知识,没有及时的复习巩固, 前面所学的知识点又很快被遗忘。这种恶性循环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学生不能较好的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针对此问题, 设置课堂互动环节,事先让学生利用教材、参考资料或baidu文库等资源在课前对本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自学,在课堂上将一些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设置成互动教学方式,如提问、师生讨论、角色变换等,并对踊跃发言和回答得好的学生给予加平时分的奖励,从而调动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在课后通过留课后作业和学习笔记等形式,引导学生去复习。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绝大部分学生在完成后续的《安全评价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起到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了本门课程的教学成效。

3.4 强化“案例教学”,拓展课堂知识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是让学生对课程有兴趣,让学生感觉这门课程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能解决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能用得上。针对“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比较单调,学生有时不愿意认真听,也不容易抓住关键点。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案例教学”。在授课内容讲解前先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安全形势和发展前沿,不仅可以拓展课堂知识量,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安全检查表时,先以学生熟悉的学生宿舍楼为对象,讲解学生宿舍楼不安全因素安全检查表的编制过程和作用;接着,讲解地下矿山通风系统的作用、组成和安全特点,指出地下矿山通风系统安全检查的意义以及安全管理的法规等,让学生自己在课下利用CNKI等学术网站完成地下矿山通风系统安全检查的编制工作;在讲解事故树分析法时,以学生熟悉的宿舍火灾事故为例讲解事故树分析法的作用、分析流程和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接着,讲解建筑施工现场脚手架施工作业的特点和事故类型,让学生以脚手架倒塌事故为顶上事件,在课堂上完成事故树的编制工作。学生完成作业后,选择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并与大家共同讨论,形成全员参与、共同探讨并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起到了加深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5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目前,“安全系统工程”课程于2011年获批为南华大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项目。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搜集国内外相关高校“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料,总结本课程以往教学经验和教学素材,本课程建立了较为丰富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建设了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与课件、图书资源、参考资料、试题库、交流讨论平台和网络链接资源(包括国内外专业网站和其他高校“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网站)等,方便与学生间的交流。在交流讨论平台中进行作业的布置、问题的答疑、相关教学信息通告的以及一些学生反应问题的反馈。每年依据学生成绩考核情况、学生和同行教学评估的结果、学科发展动态以及任课教师的自身认识对各教学资源进行了完善和更新,不断促进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发展。

4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及热点。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双语教学近年来逐渐进入了课堂,成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将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安全系统工程”建设成为双语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为此,今后应根据高等教育和安全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要不断更新和修订“安全系统工程”双语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始终处在学科前沿;另一方面要在语言环境上营造出一个互动交流的氛围,使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利用中英两种语言进行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安全系统工程的基本知识、现代安全科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为今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基础。

5 结束语

“安全系统工程”是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也是研究和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必备工具。为了能把该门课程的知识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必须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两方面下功夫,优化教学内容,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地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以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安全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丁厚成,刘海英.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8-109.

[2] 邓奇根,牛国庆.“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教与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00-102

[3] 傅贵,周心权,等.安全工程本科的“工程型大安全”教学方案构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8):64-67.

[4] 林柏泉,张景林.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第9篇:课堂安全预案范文

【关键词】课堂;预设;生成;互动

“课堂生成”是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基本理念,这对构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形态,无疑起到一种了催化剂的作用。在这一理念的指导和影响下,促成了课堂教学“无法预设的精彩”,于是关于 “课堂生成”就成为一种全新的追求目标。同时,大多数一线数学教师产生一定的疑问:追求“课堂生成”的数学教学是否就不用进行事先进行教学预设或者简化课前预设。甚至不少教师在平时评课和教研中拿“预设”责难,只要课堂教学中有事先设计的痕迹,就都以违背课程改革的精神进行一刀切,这种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与思考。

一、常规性的预设,促进课堂生成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的一个问题、演示的一个实验、创设的一种情境、给出的一道习题,看似随意,其实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新课程指引下的课堂预设应该是以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依托的预设和人性化的预设,同时也应是一种具有一定弹性的预设。

(一)以学生为蓝本,预设学生的学情

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着手。需要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思维活跃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掌握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差别较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可能整齐单一,这是一个不争的教学现实,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进行备课时要充分了解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程度,预设可能会发生的一些课堂随机情况,并思考其相应的有效对策,并储存在事先的弹性预设的空间里。

(二)以文本为主阵地,预设内容

授课教师要提前把握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在课前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合理的安排:

(1)预设合理的教学目标。评价课的优劣,首先要需要考虑的是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否有落实,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起点。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都必须要在课前预设合理,而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每一教学环节来体现逐一体现。达到教学目标的这个过程应该是生成的,但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一定是预先设计的。

(2)预设课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需要教师课前精心构思,使它符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让课堂教学离学生认知结构比较近。

(3)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上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衔接和过渡、延伸、拓展;怎样实现师生,生生的信息交流通畅,反馈及时;怎样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探索、研究,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清楚,不能太随意。

(4)预设学习的方式。学生选择哪一种方式达成目标,教师要提前考虑周全。课堂教学如果在学生学习能力不高、自控能力不太强的情况下,不能起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作用,更有可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因此,教师清晰地要求学生使用哪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更快速准确地达成目标。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老师要为学生量体裁衣。

(5)预设课堂的教学手段。用什么样的手段辅助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要提前精心准备和合理设计。比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挂图、教学模型等。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实现课程资源与教育技术的整合。因此,多媒体如何在情景的创设、思想的方法展开等过程发挥作用,也要提前精心准备,认真预设。

二、课堂情境的预设,体验各种生成

(一)故事的情境预设,期待精彩生成

用数学角度来观察发生在周围的人和事,以学生的周边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优化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环境。

案例1:

在教浙教版(七)上4.5节《合并同类项》时,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活动的,先拿出一小袋纸币,要求同学们帮我数一数这一小袋纸币共有多少钱。同学们争先恐后,非常积极,学生小琛把纸币一张张从小纸袋里拿出来,一边拿出来一边数,0.5角、1.5元、2元……,几分钟后,结果是10元。另一个学生小豪把1角的纸币10张、10张地拿出来,把5角的纸币每次两张、两张地拿,二分钟后,结果也是10元。再另外一个学生小韦把桌面上的纸币分堆,一堆全是5角、1角、1元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时间用了1分钟,结果也同样是10元,学生的兴趣正浓厚,因势利导,这时马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小袋里的纸币不是那么小,比现在要多很多。你们会怎么样去数呢?

这种教学方法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层层的问题预设,为生成而铺垫

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是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问题,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储备之间产生一定的碰撞,学生所拥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暂时不能解决,于是激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起点比较高的问题,知识生成遭遇一定的障碍时,教师就应当在问题预设上下功夫,通过降低起点、层层递进方式,为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牵线搭桥”。

案例2:

说说下列图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你是依据什么来判断的?

生1:这个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对折后两边不会完全重合。

师:那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1: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且这两个图形又都是轴对称图形。

(大部分学生都投来赞许的目光)

生2:平行四边形不像轴对称图形。因为……,我就感觉不是。

“是啊,是啊,我也认为不是”,然后底下就炸开了锅。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那我们就动手验证你们自己的结论好不好?

师:请你上来说你的想法。

……

生3:老师,我发现一个规律,正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五条对称轴,我猜想正n边形有n条对称轴,对吗?

师:很会动脑筋,想到规律了。这个规律对不对呢?我们今天的作业本中就有的,在做作业时我们就会知道。

三、适当调节预设,巧妙生成

课堂的生成是动态万变、丰富多彩的,再好的预设课堂生成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实施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的信息资源,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调节预设,动态生成。

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生成

课堂因为预设和生成的碰撞而精彩。教师中应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将我们崭新的理念预设在我们的教学预案中。在预设、生成的互动之中找到动态的平衡点,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在预设和生成中更加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09

[2]薛圣玉.《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