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域发展规划方案范文

区域发展规划方案精选(九篇)

区域发展规划方案

第1篇:区域发展规划方案范文

在北京市东南四环的朝阳区垡头地区,一个坐拥首都北京,面向整个环渤海区域的大型总部商务区将在未来几年内崛起。

2010年6月23日,北京垡头功能区暨环渤海总部商务区规划设计方案征集活动正式启动。记者从征集活动现场了解到,15.16平方公里的垡头功能区核心区规划用地面积已开始征集规划设计方案,其建筑总面积达1300万平米,建成后有望成为北京中心城的东南门户形象区。

面向国际征集规划设计方案

朝阳区在北京城市规划中属于城市功能拓展区,在北京市中心区范围内,六大产业功能区把整个朝阳区串联起来,CBD、电子城、奥运功能区近几年发展日趋成熟,在此基础上,今年朝阳区已开始大规模启动温榆河、定福庄、垡头三大储备区建设规划。其中,垡头功能区总体规划范围93平方公里,是仅次于温榆河功能区的第二大产业功能储备区,其中包括六乡一街,涉及垡头、南磨房、王四营、十八里店等街乡。

北京垡头功能区核心区位于北京中心城东南部、十个边缘集团之一的垡头边缘集团,第一、二道绿化隔离带之间。紧邻东南四环和京津塘高速,北接京沈高速,东接京津第二通道,是北京中心城与天津、河北等环渤海经济区距离最近的区域。

本次规划方案征集范围为垡头功能区核心区,东为郎庄西路、通惠灌渠,南为萧太后河、化工路南侧及城市铁路环线,西为垡头西路、北为京沈高速路。规划用地东西长约6.15公里,南北宽约3.16公里,规划用地面积约15.16平方公里。

其中,规划重点区域有两个,一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垡头基地,用地面积约8.9平方公里,建筑规模约1000万平方米;二是原北京朝阳港项目,用地面积约1.1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方案征集活动采取国际邀请征集的方式,包括英国BDP景观设计有限公司、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在内的7个分别由规划设计机构、咨询策划机构、房地产开发单位共同组成的联合体参加了征集活动。

经过接收征集文件、现场踏勘等环节,在今后的三个月内,7个联合体将分别描绘出环渤海总部商务区的发展蓝图,在9月份举办的朝阳国际商务节上将展示征集成果并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预计12月底前完成方案综合,并确定最终规划方案上报市政府审批。

朝阳区寄望于通过这次征集活动,汲取国内外先进的城市规划思路和经验,对垡头地区的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土地开发策略以及城市规划进行研究,借助朝阳区位优势,实现垡头功能区整体高端转型,建设立足环渤海、面向全国的总部商务区,成为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商务空间载体,和北京中心城的东南门户形象区。

“规划决定区域功能,设计决定城市形象。”朝阳区政协副主席、垡头功能区管委会主任赵增华谈到,“这次采取国际邀请征集的方式征集规划设计方案,是利用国内外最优秀的设计资源,共同商议北京垡头功能区的未来发展大计。”

将建设成为低碳、人文的绿色商务区

此次垡头功能区核心区规划设计明确要求结合经济型与低碳理念。“商务区的建筑不会一味追求楼宇高度。”朝阳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该区域的最高楼宇高度将不会超过200米。

根据规划意见,未来的垡头功能区将精心构建绿色交通系统,提升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在整体交通体系当中的比例,从根本上打造一个低碳环保的绿色功能区。

“与现有的交通状况相比,垡头地区的出行难题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朝阳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建有大型公交场站之外,规划中的地铁M7号线将从垡头功能区中穿过,另外,地下空间也将在未来的规划当中作为重要节点给予重点考虑。

此次征集活动对设计单位提出的要求是,垡头功能区两大重点区域的绿化总量不得低于142公顷,要从人性化的角度营造适宜的城市绿化景观,打造宜业宜居环渤海总部商务区。规划设计将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萧太后河、大柳树沟、东南郊灌渠和通惠灌渠等4条河流,在河道两岸设计开敞空间,让人们可以享受亲水的乐趣。

根据规划部门对垡头功能区核心区的设计要求,该区域将主要用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商务办公、建设总部商务区以及满足居住功能等,区域内居住用地所占比例将控制在25%至35%,其中包括朝阳区王四营乡的农民安置房项目,还包括专门用于东城区和崇文区两个老城区的定向安置房项目。

此外,垡头功能区核心区内还有已经停产的北京著名工业老厂区――北京焦化厂。在此之前,对于如何利用北京焦化厂旧址,朝阳区曾经征集过建设方案,最终胜出方案将该项目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分别为工业旧址公园、地铁车辆段风貌区和综合开发区。在此次新的规划征集活动中,北京焦化厂将启动230万平米建筑面积的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具有挑战性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朝阳分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说,垡头功能区是朝阳区六大功能区之一,包括垡头街道老工业区、王四营乡、豆各庄乡部分地区,以及北京焦化厂部分保留区域,其土地现状隋况十分复杂,既包括已报批将建或在建的项目,还包括批而未建的项目。该区域现状产业以工业为主,但大部分处于停产状态,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产业主要以建材、贸易等行业居多。无论是从土地空间上来看,还是从产业发展上来看,垡头功能区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垡头功能区管委会主任赵增华分析认为,垡头功能区在发展上具有两个非常明显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突出,处于京津冀门户地带,紧邻CBD、亦庄和通州新城,二是空间资源丰富,整体规划面积9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15.6平方公里,除了已建成区域外,可利用面积仍有10.6平方公里。此外,垡头功能区位于北京市第一、二道绿化隔离带之间,前期发展基础比较好,具备承接新型产业发展的条件,并具有良好的空间保障。同时,处于北京市东南部地区的垡头功能区,还将成为北京南部增长极建设的重要节点,推动北京南部地区快速发展。

结合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商贸中心目标的提出,垡头功能区将在拓展商务需求上下功夫,深入研究商务和总部两大要素的配比问题,通过商务办公、商务服务两大功能,进一步完善商务总部的经济体系。

垡头功能区未来发展定位初步考虑划分为“一核、一带、两片区”,一核为总部商务办公区、一带为文化生态休闲带、两片区包括生态化总部办公拓展区和高端商贸配套区,将整合区域资源优势,提升现有产业水平。

第2篇:区域发展规划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淘汰关停一批、搬迁转移一批、升级改造一批、引进发展一批”,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形成“区域特色化、布局合理化、生产集约化、产业高端化、设施一体化”的现代产业格局,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布局调整与优化升级相结合的原则。对南部区域现有产业布局进行调整优化,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加快片区改造建设,推进传统老工业区向现代产业集聚区转变。

(二)坚持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相结合的原则。要进一步强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水准,南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协调统一,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三)坚持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的原则。编制南部区域产业发展长远规划,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推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要重点做好关停淘汰工作,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期分批、有步骤地对南部区域内污染重、能耗高、不符合环保和安全要求的企业实施关停淘汰,为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腾出空间。

(四)坚持行政手段与市场规律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推进南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

(五)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就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和生态环保型的产业和产品结构,建设区域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努力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实施范围

区南部区域,主要包括杏园街道办事处、镇、镇、镇。

四、工作任务及分工

(一)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由区发展和改革局牵头制定《区南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工作实施方案》,报区委、区政府同意后,由区政府办公室印发实施。

(二)制定并落实关停淘汰实施方案。由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区产业转移办公室、环保分局、区安监局及南定镇、傅家镇、沣水镇、杏园街道办事处配合,根据市关停淘汰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区南部区域实际情况,分别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能源消耗、清洁生产等方面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提出具体企业名单和完成时限,报区南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后。同时,负责跟踪、协调、督查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

(三)制定并落实“煤改气”专项实施方案。由区公用事业局牵头,依据市制定的“煤改气”专项实施方案,对我区保留企业调研摸底,制定我区的“煤改气”专项实施方案,确定企业名单和完成时限,并负责跟踪、协调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

(四)组织编制区域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一处牵头,编制南部区域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该区域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环境景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置等。

(五)组织编制区域土地调整利用规划。由国土资源分局牵头,对区域内的土地构成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编制南部区域土地调整利用规划,并负责制定土地资源综合利用与各产业调整的相关配套政策,依法规范企业用地行为。

(六)配合完成区域产业和区域园区发展规划。由区发展和改革局牵头,配合市发改委编制南部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园区发展规划,整合现有土地资源,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定位,提出区域内重点发展产业,明确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并结合南部区域产业基础,完善基础设施社会化配套服务,策划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七)组织编制区域环境治理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由环保分局和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分别牵头,结合“十二五”全区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目标,提出该区域环境整治和节能减排的任务、实施方案(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移、技术升级等)和完成时限。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产业优化升级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产业优化升级工作顺利实施,区政府成立区南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研究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政策措施及实施办法,审定区域发展规划,协调解决产业优化升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局,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人员集中办公。

第3篇:区域发展规划方案范文

根据水利部的部署,目前漳河上游流域水资源规划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该规划将为规范和指导漳河上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鉴于漳河上游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实际,笔者认为要做好规划工作,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打好两个基础

一是各分区的水资源量。水资源量是可利用水量和可分配水量的基础,应借助本次水资源评价的机会,将这一基础工作扎实、扎牢。

二是各分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各分区的供、用水等开发利用现状情况,是制定该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的重要依据,在规划的第一阶段必须做细,为后面的规划工作打好基础。

2、以合理配置水资源,缓解省际水事矛盾为中心任务

目前,《漳河水量分配方案》和《漳河侯壁、匡门口至观台河段治理规划》做为重要依据,在漳河水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二者没有充分考虑流域内水资源情势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其水资源配置方案也不完善(主要考虑了下游河南、河北两省),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规划应全面考虑上述情况,以合理配置省际间水资源,有效缓解省际水事矛盾,特别是保证规划区下游沿河村庄生产生活用水为中心任务,实现漳河上游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保障规划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协调工作

首先协调好晋、冀、豫三省对规划的认识。晋、冀、豫三省均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开展漳河上游水资源规划很有必要。但对规划的开展,山西认为应充分考虑今后的发展,而河南、河北则认为应尊重历史,考虑下游生产、生活需水的同时,兼顾下游的生态用水需求;这无疑增加了规划的难度和协调的工作量。规划应在坚持公开、公正,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协调好三省的认识,以利于规划工作的开展。

其次要协调好几个技术问题。一是与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相协调。本规划是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专项规划,规划区是流域综合规划规划区的一部分,应与流域综合规划相互协调配合,基础资料共享互补,规划数据相互衔接。特别是对六大灌区和邯郸、安阳两城市的考虑应与流域综合规划相协调。二是考虑南水北调的影响。规划应充分考虑南水北调工程对本规划区及其供水区域的影响,结合本规划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对规划区及其供水区域的水资源配置方案进行综合分析。三是为保证规划的合理、可行,应对规划中的一些关键指标,如灌溉定额、生活及工业用水定额等,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制定采用的标准或原则。

4、处理好与“国发[1989]42号文”的关系

1989年,国务院以国发[1989]42号文批复了《漳河水量分配方案》,使之成为漳河上游冀、豫两省分水的重要依据。本规划应处理好冀、豫两省用水与“42号文”有关规定的关系,并从整个漳河上游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出发,对“42号文”进行补充和完善。

5、规划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规划区存在跨省及省际边界河流且水事矛盾多发,这就要求规划应充分考虑水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从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协调各方关系,制定具体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措施,以利于规划的实施。

6、重视水市场理论在管理中的作用

2001年和2002年漳河上游两次跨省调水的成功实践,为该区域的水资源管理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本规划应重视两次调水过程中,水市场理论在水资源合理配置、预防水事纠纷等方面的作用,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的管理措施,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7、重视信息化技术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漳河上游规划区内已建大中型水库100余座,另有大量引提水工程,这为规划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有利的硬件条件。若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加强水库之间及地表与地下水之间的联合调度,则将对漳河上游地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充分利用洪水资源,缓解下游用水紧张局面,预防和缓解水事纠纷发挥重要作用。

8、要注意发挥有关地市的作用

第4篇:区域发展规划方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区域环境评价;新经济开发;reia;污染物预防

一、区域环境评价的概念

从1979年中国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至今,其相关制度在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污染、协调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就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众多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发展,例如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及边贸开发区等,使多个建设项目在相同地区,相近时间陆续开展。届时,如果对各建设项目进行逐个环境影响评价(eia),就不能准确预测最终的环境变化,不能显示区域开发的总体环境影响,进而导致无法采取合理的环境保护对策,使环境质量目标的实现落空。故而,应当将这类开发建设项目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全部区域开发的建设行为,开展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即区域环境影响评价(reia)。从理论上说,reia可归入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seia或sea)的范畴。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为了达到即定的目标和要求,依照评价的性质、行政区划、区域类型、环境要素等,可以把reia划分成多种类型,与开发建设项目息息相关的常见类型有:

(一)新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在沿海省市开辟了一系列新经济开发区。这些经济区一般都有各自的经济发展规划,有的制定了区域环境规划,因此,应该开展相应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二)现有城市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发展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依托现有工业基地,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利用它们的经济基础和技术优势进行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以扩大再生产,从而形成了许多以大型企业为主的老工业开发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些开发区的建设普遍都需制定相应的环境规划,做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环保部门进行区域发展综合决策的有效途径

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制定区域开发建设决策之前,对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现状和目标、区域环境承载力、区域废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度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证和评估。按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调整区域的总体发展规划,为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环境功能的科学规划提供有效依据,为区域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保障,真正将环境保护做为区域开发综合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控制的重要保证

单一建设项目的eia,使合理确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成为空谈;因为评价范围小,导致许多单项环评无法对区域大气和地表水环境容量进行估算。而区域环评却能对确定的区域,着眼于整体,根据区域环境规划与保护目标、功能区的划分、区域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状况来研究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较准确地制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为实现总量控制奠定基础。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为污染物有效集中控制创造了条件

对污染物进行集中控制和综合治理是兼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为一体的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单项建设项目环评虽说能把拟建项目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充分的诠释,但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和污染集中控制只能提出宏观建议。在这方面,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有其优越性,即可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和总量控制目标,对区域开发建设活动进行有效的整体规划,应用“工业生态原理”,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使一个项目排出的废物成为另一个项目的原料,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充分利用;在上述基础上,再提出统筹治理和基础设施规划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控制方案),为区域污水集中处理与资源化、以及推行集中供气供热工程创造条件。

(四)有利于识别不良的累积效应并在区域范围采取对策

单个建设项目的eia难以从整体上分析其与区域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开发建设所产生的累积效应。reia有可能比较确切和全面地分辨区域各时段的开发对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恶性累积反应,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加以预防和消除。

四、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一般而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区域开发规划纲要制定之后和区域开发规划方案实施之前。实际上,区域开发规划设计方案的制定和环境影响报告书(eis)的制定是一个同期,互补的过程,环境影响评价随着区域开发规划的启动就同时介入了,以区域环境特征等因素为基准,综合区域开发性质、布局和规划,进而编制出区域开发规划方案,评价每一个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分析修改后的方案的环境影响度,最终达到协助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保护协调的区域开发规划和区域环境管理规划的目标,促进整个区域可持续性开发。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区域开发规划与区域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从宏观角度上说,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对区域开发活动的选址、规模、性质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的考虑分析可以避免决策的重大失误,尽可能的减少对区域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损害。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区域开发各功能的合理布局、入区项目的优化选择等决策的有效依据。

第5篇:区域发展规划方案范文

一、上半年全区城乡规划工作总结

上半年,区规划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合川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城乡规划工作目标任务,按照“提速发展,跨越赶超,奋力建设*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全区城乡规划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开展宏观研究,夯实理论基础

依托新组建的规划研究服务中心,建立开展规划宏观战略研究的工作平台。根据*一小时经济圈战略布局及合川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围绕热点、难点问题,抓住规划管理的薄弱环节,深入开展城乡发展战略、城市发展动态、城乡规划政策、规划管理运行机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等不同层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启动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依据的城市战略研究工作,开展“建立规划发现机制”、“规划统筹与统筹规划”、“主城(合川)区建筑外装饰及色彩规划行政许可办法”、“在统筹城乡中如何发挥好规划的参谋作用和宏观调控作用”、“草街航电枢纽成库后的影响及对策”等课题研究。其中:“主城(合川)区建筑外装饰及色彩规划行政许可办法”、“草街航电枢纽成库后的影响及对策”、“建立规划发现机制”已基本完成,其余课题研究工作也正在深入开展。

(二)抓好规划编制,充实法定依据

1.开展了各类专项规划编制。一是完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城乡总体规划)大纲编制和初步方案,已纳入*市规划局试点范围。二是完成新农村总体规划深化修改方案,并进行了行政评审。三是完成了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实施方案、招标资料收集工作,并就该规划交通主骨架方案通过了区委、区政府审查。四是协助区经委开展合川工业发展布局(一区多园)规划。

2.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了渝兰高速路以西片文化教育发展区12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化设计方案(通过了区领导的审查),并征求了相关部门和专家意见,形成了行政评审成果。

3.开展重要地区城市设计。一是完成了南城区城市设计和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化设计方案(通过了区领导的审查),并征求了相关部门和专家意见,形成了行政评审成果。二是完成城市三江六岸滨水区域城市设计的实施方案、项目招标和基础资料收集。

(三)理顺规划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

1.结合《*市人民政府关于创新行政管理培育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决定》,完成了与市规划局下放部分规划管理权限对接工作,拟定了《关于规划审批权限划分方案》,明确*市、合川区政府、合川区规划局相互间的审批权限。

2.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机制。根据区规划局“三定方案”,按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监督三大块合理划分内部科室职能职责,做到程序设置严密,分工合理有序。

3.参照*市规划委员会组织结构,拟定了《合川区规划委员会组织办法及工作制度》,明确了合川区规划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人员组成、下设机构、会议制度及议事规则,理顺了规划行政许可与专家咨询的关系,完善了规委会及下设专家咨询会职能职责,有效地建立依法行政的长效机制。

4.参照*市规划研究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档案馆等机构的运行模式,初步建立区城乡规划研究服务中心管理机制。

(四)加大规划监察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法建设

上半年,针对草街镇育才学院周边地区违法建设、钓鱼城东城半岛违法建设突出的问题,制定了《钓鱼城东城半岛违法建设实施方案》和《草街镇育才学院周边地区违法建设实施方案》,并拟定了重点拆除对象。

(五)强化市政规划管理职能,狠抓测绘管理工作

一是积极配合各项目办协调推进市政项目建设。完成了沙坪路、假日大道、学园路、南津路、高阳路等市政道路和小沔大桥、相合输气线路的规划协调工作。二是在*市规划局测绘处支持下,完成了合川区总规要求515平方公里1:10000的矢量图和区域内2356平方公里1:10000双格网地形图的收编工作。

(六)加强作风建设,机关良好形象初步树立

结合“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活动。一是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讨论了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并联系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二是开展加强作风建设知识考核活动。三是邀请党校教师开展“加强作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主题党课活动。通过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干部职工纪律观念和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增强,不计个人得失,工作勤奋努力,对办事群众笑脸相迎、热情接待,坚持依法行政,廉洁自律,机关良好形象初步树立。

二、下半年全区城乡规划工作打算

下半年,按照区委、区政府“提速发展,跨越赶超,奋力建设*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规范管理,强化服务,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深化规划宏观研究,高标准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一是深化城市战略研究,全面完成“规划发现机制”、“规划统筹与统筹规划”、“在统筹城乡中如何发挥好规划的参谋作用和宏观调控作用”等课题研究任务,形成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二是充分发挥规划研究中心职能,创新研究机制,努力提高研究水平,建立运转高效、科学合理的各类规划调整、优化、更新的工作平台。

(二)认真抓好城乡规划,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一是编制完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达到指导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的成果要求。二是完成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三是启动高等院校及中、小学布点规划。四是协助区经委完成工业园区拓展区布局规划。五是协助相关镇人民政府完成5个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六是完成已编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整合。七是启动“三江六岸”滨水区域城市设计,优化天际轮廓线,保护并利用滨水资源,构建和谐的滨水休闲空间。

(三)完善管理制度,理顺和相关部门在管理过程中的关系

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进一步理顺配套费收取的方式、项目配套绿化建设方案审查等行政管理过程中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衔接,更好地推动服务。

(四)狠抓违法建设查处工作

加强草街、钓鱼城拆违工作,按照“钓鱼城东城半岛违法建设实施方案”和“草街镇育才学院周边地区违法建设实施方案”时间安排严格进行实施,争取全区拆违工作取得新成效。

(五)完善市政规划、测绘管理工作机制

一是根据《南城城市设计和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及《渝兰高速公路以西文化教育发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引导各管网部门,编制市政专项规划。二是着力提高合川现有测绘队伍资质及水平,加快引进较高资质的测绘单位,提高合川整体测绘水平,完善测绘市场机制。

第6篇:区域发展规划方案范文

当今,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先驱越来越受城市管理和决策者重视。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发展,在城市景观艺术性需求的影响下,城市规划的方法和内容在不断进步。传统的二维结构图和效果图因在表达规划对象建筑风格和主色调上受制约,已不能满足当前需求。作为计算机、地理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集成体,三维城市模型技术成为当前特大城市、新兴城市规划工作的主力。三维模型技术最早是为解决工业设计的某些问题产生的,用在城市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上是近些年地理信息技术和硬件技术发展推动的结果。城市三维模型可采用写实和设计等方式表达城市构筑对象的外观形态和纹理特征,能较好地表现对象的主观特点和艺术风格,还能准确记录规划设计的精度、拓扑、语义等特性。因此,通过对三维模型表现目标对象的不同规划方案与周边三维环境进行整合分析可以对各个方案进行较为直观、方便、准确判断。换句话说,与传统二维规划方法相比,采用三维模型进行城市建筑对象的规划在精准度、效果、效率、成功率等方面更有优势。本文以上海市长宁区B32地块为例,对该地块170m超高层大规模建筑多种三维建模方案在规划审批、技术衡量、指标考量、环境融合性、色调柔和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三维建模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2三维模型在规划报建方案中的主要优势

采用三维模型制作立体全方位的规划方案报建是近年来城市规划的新方法。它是一种通过把待规划区域的空间结构和现状环境进行虚拟还原并在此基础上置入规划对象的设计方案。它支持多方案的对比分析,最终以最合适的方案完成相应区域的规划设计。这种方式的规划对象可视化更直观,能直接在比选系统中量测规划对象的空间结构和尺寸,可以与周边现实环境能进行纹理、风格、感观的配合度分析,在不同规划方案之间的比较有依据并可以过三维可视化展示系统对规划区域进行各种空间、物理和环境模拟分析。这均是传统二维规划难以实现的。三维模型在规划报建中所表现的全方位无限制可视化特点以及支持多种立体化空间分析的性质为城市的规划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提高了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准确性、全面性、适宜性、合理性,为城市规划技术的发展迈出了新步伐。从当前二、三维规划方案设计实践来看,三维模型在城市规划报建设计中存在必然优势。

2.1直观的规划对象三维细节特征

二维线划图、剖面图、效果图表达规划对象的结构、尺寸、纹理和风格是静态、平面的,只能对某个特定方向或部位进行描述,对特征表达不直观,且不容易实现微观细剖。而对象的三维表达则可以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展示满足视觉效果,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实现各种规划指标的可视化评判,让非专业人员参与到实质性的规划设计中,提高了城市规划方案的认同感和成功率。这是二维地图与三维地图最显著的区别。

2.2直接的规划数值量测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规划对象的位置、高度、结构等尺寸可能需要根据规划指标要求和设计结构要求进行多次调整,此类调整可能涉及细节结构变化。在建筑类规划设计中,尺寸的变化会引起结构受力的变化,进而可能影响到建筑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因此,在对结构进行调整时,需要时刻关注尺寸数值变化,避免出现超限等不安全因素。在三维系统中,当规划对象三维建模后,可直接在系统中对规划对象的高度、平面、表面、斜距、空间等相关数值进行量测,直观反映对象真实的空间结构细节和尺寸,减小规划设计中尺寸量测的工作量,方便规划物体作结构修改,并可记录修改前后的形态变化量,有效把握规划设计进行。

2.3便捷的纹理、风格、感观配合度分析

在建筑的规划设计中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把规划对象的建筑风格与周边现状建筑或规划建筑的风格进行配合度分析,用多个小局部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构建大局部的区域规划,以保证整个规划区的总体思路、特色和艺术氛围,准确表达功能分区的内涵,突出总体上的一致和协同,彰显总体规划特点。传统二维规划在这种需求下力不从心,二维表达的平面视觉制约了其在全方位可视化需求下的应用。而真三维模型的规划设计高仿真地还原了规划区域内的建筑对象和环境,把不同规划方案置入还原后的虚拟现实环境中,将规划对象与周边环境进行纹理、风格、感观等属性的配合度比较,分析规划设计的有效性、合理性、全面性、先进性。这可以使规划设计的过程更高效、准确,规划设计的结果更全面、优质且更贴合实际。

2.4实时的规划设计方案比较

规划设计作为城未来建设和发展的蓝图,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策划、研究、设计、比选、分析、控制和协调,局部的规划方案也需符合总体和区域的规划要求。因此,在规划方案的设计和选定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多个方案的规划指标比较,不仅包括数值比较,更包括思想、理念、方向、意愿等无形知识比较。三维模型有全方位、多角度、无级缩放等无限制浏览模式,可以完整表达建筑色调、纹理、结构、风格、空间、艺术等特性,能详细记载规划设计对象的详细信息,包括设计者设计意图,可以在系统中直观比较各设计方案与环境现状是否契合,让观者从各种不同视角和尺度剖析、还原、理解、体会设计者的思想,更容易形成共鸣,增加了规划方案的成功率。

2.5方便的空间、物理和环境模拟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关系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案设计过程需要考虑现有的空间、物理、社会等环境要求,也要考虑未来各种环境发展的需要。在进行规划方案的设计时,通常要进行各种空间、物理和环境的模拟分析,如城市冷热桥分析、噪声分析、光污染分析、可视域分析、日照分析、温度场分析等。此类分析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重要影响,对城市宜居性、土地升值潜力、道路通达性、区域发展预测、城市改造建设可操作性等方面的研究起到支撑作用。但是,这些分析很难基于传统的二维数据环境得出理想结果,通常需要规划方案的完整三维空间数据体系,包括平面、高程、高度、结构以及相关的物理函数模型等信息。通过系统工具,可以依托规划方案的三维空间结构特性和语义信息,利用几何分析、缓冲区分析、表面分析、统计分析、网络分析等空间算法,模拟、计算规划区域最合理的环境要素指标,从而通过调整形成合适的规划方案,得到理想的设计成果。

3结语

第7篇:区域发展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内容;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56-04

我校发展正在经历两次关键转型,第一次自2004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开始直到现在仍未结束,即由专科向本科教育的转型;第二次则刚刚开始,即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的革命性调整,其调整重点是将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两次转型已经并正在影响各院系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在与学校发展定位同步前提下,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基于原有专业基础、地理学强应用性和教育部地理类专业调整三方面考虑,最终确定了重点发展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科学4个本科专业的发展战略,其中前三者已经招生,地理信息科学计划2015年增设。相应的专业培养方案和开设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正在调整之中,《区域分析与规划》则是其中之一。

一、开设《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必要性

《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区域分析是指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包括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整体之中的作用,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其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区域规划是指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1]。简单讲,《区域分析与规划》是利用地理学相关理论,综合、系统地分析不同类型和尺度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的课程。一方面,其充分体现了地理学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征,对提高学生的地理理论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很有意义;另一方面,其制定的区域规划是能够有效指导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的应用性,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作用很大。

开设《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长久以来得到了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者们的一致认可。1977年恢复招生以来,中山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院校经济地理专业、同济大学等建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相继开设了《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育部新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2],将地理科学类原有的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3个本科专业调整为了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科学4个,相应的城市规划专业名称也改为了城乡规划。其为各个专业提供参考的三种核心课程示例方案中(见下页表1),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实例三、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核心课程实例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全部三种方案,以及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示例二和三中,都涉及到了《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虽名称略有不同,但实质都是一样的。

随着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05年开始招收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学生,《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开设也逐渐提上议事日程。特别是2008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开始招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作为专业方向课程被列入了培养方案,其包括理论38个学时,课内实践12个学时。紧接着,在2009级的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为专业方向课程被安排了42个学时。2013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开始招生,该课程也被列入了培养方案。至此,我院的3个本科专业都开设了《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但由于本科总体学时的减少,以及试图打通不同专业的相同课程,目前该课程统一开设32个学时,且都属于专业模块课程。

二、《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材的选用

随着各高校相继开设《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1989年和1991年西北大学陈宗兴教授等先后编写和翻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和《区域科学导论》,填补了国内区域分析研究与教学的空白。之后,中山大学魏清泉、同济大学彭震伟等也先后出版了区域分析与规划教材。1999年以后,国内陆续出版了多部关于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教材,影响最大的是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编著的《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其是1996年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研究内容之一,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理科地理学“九五”规划教材,由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西北大学合作编写,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外,北京师范大学的吴殿廷等也相继出版了面向本科生的《区域分析与规划教程》,以及面向研究生的《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级教程》。

近年来国内采用的教材主要是崔功豪等的《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2版)》、吴殿廷等的《区域分析与规划教程》、同济大学彭震伟的《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最近又增加了杨培峰等的《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见表2)。其中,前两者由地理学家编写且首要专业对象面向的是地理科学类专业学生,后两者主要由城乡规划学者编写且首要对象面向的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同时各高校也可根据自身的专业基础和培养方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材。但在地理类专业中,大家普遍选择的还是前两者,特别是以《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2版)》为主导。我院也一直选用《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2版)》作为教材。

三、优化后的《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由于《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2版)》内容更为系统和全面,因此我们主要是在其基础上讨论我们的教学内容优化问题。教学内容的优化将本着以下原则:①在32学时前提下优化原则,即要求对原来的教学内容进行大幅精简;②与其他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不重复原则;③针对不同专业培养要求错位教学原则;④与学生素质和能力相匹配原则,很多教学内容只讲结果,不讲数学公式和推导过程;⑤过于细化或者说与地理相距较远的规划不讲原则;⑥充分借鉴其他教材精华原则。

具体优化措施如下(见表3):①“第十二章 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和“第十三章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属于第五条原则涉及内容,其规划很多是由专门的经济、电力、交通等方面专家来参与完成,因此仅提供案例供学生课下参考与学习,不作为课堂讲授内容。②《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课程涉及了很多经济理论,因此与之重复的内容“第七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和“第十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不讲。③《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类课程涉及城镇体系规划内容,因此“第十四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不讲。④地理科学专业一方面课程中有《旅游地理学》、《环境规划与管理》、《区域土地规划》,因此与旅游规划、环境规划和土地规划方面的内容不需要讲;另一方面其主要是培养中学地理教师,不强调对规划的实际操作能力,只需要了解规划并具备解读能力即可。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一方面课程中有《旅游规划与设计》和《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相关内容不用讲;另一方面其主要培养规划设计类应用人才,因此至少应该安排1次模拟区域规划训练。⑥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一方面课程中设有《生态环境规划》,“第十五章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不需要讲;另一方面其更强调对生态环境评价与规划人才的培养,对其他类型的规划强调认知而非实际操作。⑦对各章中内容进行提炼、精简、补充和完善,特别是先修课程中已涉及内容少讲甚至是不讲,同时注意将最新的发展动态、研究成果和规划文本引入课堂。

经过上面的优化措施以后,《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2版)》教材仅剩下了8章内容,即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第五章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第六章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第八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第九章 区域发展战略。在这8章内容中,实际缺少了区域规划案例部分,即没有专门的章节给学生展示具体的规划样貌,需要补充完整。优化以后的《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由9章内容构成,各章的名称、学时和教学内容都进行了相应调整(见表4)。最终形成的教学体系由三部分构成,即区域分析部分,包括第一~四章,共14个学时;区域评价、分工和战略部分,包括第五、六和七章,共10个学时;区域规划部分,包括第九和第十章,共8个学时。

四、《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的保障措施

1.《区域分析与规划》主讲教师加强交流。我院的《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由孙中伟和王佳两位教师主讲,其中前者负责地理科学专业,后者负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由于该课程都安排在了三年级下半学期即第六学期开设,而我院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2013年才开始招生,因此目前还只在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两位主讲教师应该继续加强交流和研讨,以便进一步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并有效保证教学效果。

2.与其他相关课程主讲教师加强交流。《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2版)》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内容非常系统与完整,这既是其优点,也是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之处。由于各院校即使是同一专业先期开设课程门类及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所具有的地理理论基础和整体地理素养存在很大差异,而该教材的许多内容是和其他如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等课程重复的,因此就需要和相关课程主讲教师加强交流,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错开,同时又需要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

3.认真听取学习过该课程学生的意见。由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教学又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目的的,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和结束后,应认真听取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讲授方法、考试形式等的意见,并在科学分析基础上吸收其合理成分并加以改正。

4.适当调整该课程原有的教学方法。《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原有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其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该领域的知识储备优势,将尽可能多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也有效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缺点是学生的能动性较差,教学效果打了一定折扣。今后将在教学方法中适当增加学生讨论和实践环节,特别是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同时,考虑到学时减少的情况,相关环节需要增加学生课外准备与工作的时间,课堂之上以学生汇报和讲评为主。

5.有效保证教学内容调整的动态性。《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会一直保持其动态性。因为其会受到不同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特别是课程设置和学时变化,教材的改动,最新研究和规划成果出现,教学效果以及教师认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需要在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区域分析与规划素养的目标下每年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地理学名词[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1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吴殿廷,乔家君,曹康,等.区域分析与规划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8篇:区域发展规划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根据流域综合规划的特点及其环境影响特征,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重点进行分析,提出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点,为编制工作方案和开展环评工作提供参考。

1流域综合规划环评的目的和重点

流域综合规划一般包括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水电、航运、水土保持、旅游及水资源保护等九项专项规划,规划环评要以涉及水资源时空分配和造成河道阻隔的工程(如供水、水电规划中的水库等水利枢纽工程、输水工程等)为重点评价对象,从流域或区域的宏观角度出发,分析规划实施所引起的区域和流域问累积和协同环境影响问题,处理好上下游及地区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规划环评具有宏观性、全局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具有战略决策意义。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要对规划的布局、规模、结构、方式和开发时序的合理性进行论证,提出科学调整意见,实现从源头开始的、全过程的预防、减缓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2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和SL45—2006《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规划内容概述;

②规划实施范围及其周边环境、资源的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③规划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④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识别、分析、预测,特别是规划实施对环境敏感区、环境功能区目标可达性的影响评估;

⑤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⑥公众参与状况以及公众意见不予采纳的说明;

⑦对不良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计划;

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流域综合规划环评的工作要点

3.1评价范围与环境保护目标

流域综合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般与流域规划范围是一致的,并要根据规划实施可能的影响范围和重要保护对象的分布进行必要扩延。

环境保护目标应以水环境和生态保护为重点,根据国家、地方的“十一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与水环境功能区划以及所在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划等进行确定,重点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生物栖息地、生物资源(尤其是国家保护、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

3.2环境现状调查

环境现状调查以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社会环境一般要采用规划基准年的数据;与流域综合规划密切相关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应尽可能采用现有调查资料;对可能受重点工程影响的流域或区域,资料缺乏的,应进行补充监测和现场调查;对于规划中的已建工程,垃注意收集工程实施前、实施后及现有的资料数据,分析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给出近年来流域水资源变化趋势。

环境调查一般包括水温、SS、pH、DO、BOD5、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水质参数,并根据流域污染源情况选择特征污染因子。

生态环境应重点进行特有鱼类等重要水生生物和陆生珍稀动植物的调查,以及自然保护区、特有人文和自然景观、其他自然生态敏感点等。

3.3规划方案分析

3.3.1流域综合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因素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自然因素:水文、泥沙、水温、水质、环境地质、局地气候;

·生态因素: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珍稀动物、珍稀植物、水土流失;

·社会因素:移民、土地利用、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人群健康、社会经济。

根据规划方案的不同开发内容和流域的环境特征,进行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筛选确定重点评价内容。

3.3.2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分析规划与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规划的符合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及流域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性。重点分析规划与涉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其它规划的协调性。

3.4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3.4.1预测方法

采用定量预测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可参照《关于印发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会议纪要的函》(环办~[2006]11号)、《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3.4.2已建工程的回顾性评价

应重点分析回顾规划中已建水电工程等对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并对所采取的水环境和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3.4.3规划方案的影响分析

在对已建工程回顾评价的基础上,系统研究规划方案实施对流域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总体的累积影响,对规划的环境合理性进行评价。

3.5公众参与

参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主要采取专家咨询和对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进行意见征询的形式,了解公众对规划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6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根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提出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针对规划实施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

·对已建工程,着重提出补救措施,或予以调整的建议;

·对规划中的其他待建工程,应明确给出是否可行的结论,对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应提出予以调整或替代的方案;

·减缓措施中,着重针对生态用水、低温水影响以及重要生物资源保护等提出预防、减免、恢复、补偿、管理的措施;

·河道生态用水量的计算需开展多方法、多方案的比选。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最小水量一般不应小于河道控制断面多年平均流量的10%(当多年平均流量大于80m/s时可按5%取用),在生态系统有更多更高需要时应加大流量,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河流、同一河流不同河段的生态用水要求差异较大,应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合适计算方法予以确定;

第9篇:区域发展规划方案范文

据了解,在各派目前汇总的“两会”提案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教改、医改、房价、房地产调控、就业及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密切相关的区域经济振兴、新兴产业、三农工作等议题成为焦点。

随着2009年多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出台,区域发展议题在2010年的两会中将继续发酵。而长三角、珠三角、海西区、重庆与成渝经济区、安徽及皖江城市带成为提案关注热点。致公党提案建议,将安徽加入长三角经济发展区。

致公党报送全国政协的29项提案以及1 8条发言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占了很大篇幅,具体议题包括《关于进一步推进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提案》、《调结构、抓转移,促进长三角区域合作新发展》、《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的提案》等。

全国人大常委、华侨委副主任委员、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表示,在2009年国家提出多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后,以国家战略支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继而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效果良好。在201 0年的两会中,致公党的重点。将聚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已经上报国务院,将于201 0年内出台,而皖江城市规划带也提上议事日程。在致公党报送的提案中,将借力这些规划,大力推动安徽加入长三角区域发展。

为了凸显对区域经济的重视,致公党的首条大会发言即为《调结构、抓转移,促进长三角区域合作新发展》

发言提出,虽然长三角地区目前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综合实力强、城镇体系较为完备的区域,但致公党中央去年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调研中,提案组发现,长三角地区仍然面临着区域产业同构和无序竞争、区域市场一体化远未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难以实现以及环境保护与产业转移的压力不断增大等发展难题。

因此,致公党建言,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将是长三角迎来新一轮发展的关键。

为此,致公党为长三角的发展开出“药方”:根据长三角地区的特点,抓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同时,依靠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的功能辐射作用,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建设。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致公党的调研结果显示,安徽的加入,对长三角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提案》中,致公党建言,要充分发挥安徽省生产成本低、商务成本低和研发成本低的优势,建设和完善政府高效能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平台,实现长三角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