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部审计工作要求范文

内部审计工作要求精选(九篇)

内部审计工作要求

第1篇:内部审计工作要求范文

关键词:内审;准则;央行;借鉴

Abstract:PBC announced“internal audit transformation plan”in 2011,and pointed to study IPPF which has great practical value to promote the internal audit in PBC.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PPF and the situation of internal audit in PBC,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ference of IPPF,and comes up with the ideal path and practical choices to develop PBC internal audi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internal audit,standard,People’s Bank of China,reference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11-0030-04

一、央行内审工作借鉴国际内审准则的必要性

(一)国际内审准则的权威性、统一性有利于实现央行内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是由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① (IIA)制定和颁布的。最新版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国际内部审计准则于2009年1月由IIA。从国际内审准则发展历程看,国际内审准则内容的不断充实和完善、范围的不断延伸与扩展、性质的不断变革与明晰和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均适应了审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体现出社会发展对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最新要求,能够指导各类内审机构规范开展内审活动,更加有效地发挥内审职责。IIA在对当代内部审计理论进行概括、提炼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了各国内部审计行业组织的意见,并结合各国内部审计实践对准则进行反复修订,因而国际内审准则成为各种组织内审部门和内审人员基本的工作指南,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权威性、统一性。在央行内审工作中全面借鉴国际内审准则,使用国际标准来衡量自身工作水平,有利于推动央行内审工作不断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最终实现央行内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二)国际内审准则的实质内容有利于明确央行内审工作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从国际内审准则的内容看,一是明确了内部审计的定位和职业基础。IIA在内部审计定义中阐明了内部审计的基本宗旨、性质和工作范围,而道德准则阐明了开展内部审计活动的个人或机构需要遵循的原则和行为规范,表明了对执业行为规范的最低要求。这两部分内容明确了内部审计的职业定位和基础,成为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环境下,内部审计人员都必须使用的准则。二是准则提供了具体的内审工作标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主要由《属性标准》和《工作标准》组成。《属性标准》论述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的特性,主要涵盖了内部审计的宗旨、权力、职责、组织独立性与个人客观性、职业审慎性、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等。《工作标准》描述内部审计活动的性质,并提供了衡量内部审计活动实施质量的准绳,主要涵盖了内部审计活动的管理、计划、批准、资源管理、协调、向管理层报告以及具体的业务计划、范围、方案、分析和评价、信息披露等。《实务标准》适用于所有的内部审计服务,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审计业务的实施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和标准,也为内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三是准则提供了特定审计工作的具体指引。作为强力推荐的立场公告、实务公告和实务指南,准则虽然不具备强制性,但是为满足强制性指南的要求提供了一系列适用的解决方案,如:开展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和需要考虑的因素;具体审计活动的工具、技术、程序以及分步骤的方法和形成书面文件的范例等,从而为内部审计师在具体审计工作中进行专业判断提供指引。总体来说,国际内审准则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审计工作的管理、具体审计业务的选择和实施等提供了一个国际标准或操作指引,对改进和完善央行内审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加强和改进央行内审工作提供了方向和重点。

(三)践行国际内审准则有利于推动央行内审工作转型

从人民银行实际来看,一是总行自2008年以来倡导的内审工作转型和“学准则、找差距、促转型”活动,本质上就是内审工作的一种改革和完善,就是要使央行内审工作摆脱现状的束缚,适应时展要求,进一步借鉴和遵循国际通行准则,力争符合国际先进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是总行在2011年5月下发的《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2011―2013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要以国际内审准则为指导,努力构建符合央行实际的内部审计新模式。因此,内部审计转型的目标取向和路径设计,必须紧密围绕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来进行。而国际内审准则作为国际通行标准,本身也对内审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具体的指导。从国际内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出发,对照央行内审工作实际,找出差距,采取措施,实现进步,有利于全面提升内审工作水平,有利于贯彻和推动央行内审工作转型,有利于推动央行内审工作的国际化。

(四)以国际内审准则指导央行内审工作符合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央行内审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在完善单位风险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如:有的单位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未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有的甚至将内部审计看作是业务管理层的对立面;最高管理层以及利益相关方对内部审计应承担的责任和职业道德定位模糊;对新业务、新流程审计瓶颈问题突出等。央行内审工作要想实现科学发展,在单位治理结构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应用国际内审准则来面对和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作为唯一世界公认的权威标准,国际内审准则本身科学界定了内部审计工作,明确了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责任,对如何保障内部审计质量提出了相关程序要求,为增强公众以及内部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信心奠定了基础,无形中为央行内审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指引和方向。因此,应用国际内审准则指导央行内审工作向更高、更成熟的层次发展,是内审工作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国际内审准则与央行内审工作现状的对比分析

(一)审计环境建设尚待进一步优化

国际内审准则对于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职能、隶属关系具有明确的定位,力图为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其中最重要的是国际内部审计准则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与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这是内部审计发挥职能的根本要求和保障。在机构设置方面,准则提出要通过建立双重报告关系来保障内审部门负责人直接且无限制地与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接触,即:在职能上和行政上分别向董事会和首席执行官汇报工作,这是保障内审独立性的重要举措。与国际内审准则的要求相比较,目前,央行内审工作独立性略显不足。央行内审部门作为内设机构,在人员配备、干部考核、晋升等方面受同级职能部门的牵制较多,而且,分管内审的领导同时分管主要业务部门,这对于内审独立性和客观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内审成果运用机制尚不完善,内审部门作为独立行使监督检查职责的部门,通过审计活动的开展,对被审计对象风险管理、内控状况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发现组织存在的风险隐患和内部管理缺陷或不足,对于提高组织风险应对水平、强化内部管理规范化程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体现上述价值的相关审计报告却未能成为对其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审计成果也未能在业务主管部门、其他监督部门之间形成有效的共享,既影响了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又影响了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尚未完全建立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明确提出要建立风险导向审计,并将该风险导向理念应用于审计项目确定、审计方案制定和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其优势在于通过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确定高风险项目,从而使重大的差错和舞弊可以揭露出来,使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而目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基本上还是账目基础和制度基础审计,主要依据总分行制定的各类制度规程对分支机构的业务操作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审计项目的确定大都遵循一定的循环周期,尚未形成高风险部位高频率审计、低风险部位少审或不审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另外,审计手段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利用计算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在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中仍未得到广泛应用,手工审计方式仍占有较大比重,审计抽样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审计手段的科技化、信息化含量不高,审计技术方法的陈旧制约着内部审计效用的充分发挥。

(三)审计职能尚未得到全面、有效发挥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职能界定为确认和咨询两方面,而且从国际上内审发展态势看,内部审计已由传统的注重财务收支合规性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组织风险管理和组织结构治理;由传统的查错纠弊转向更多地发挥鉴证、咨询职能,咨询职能在防范组织风险、加强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方面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已逐渐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国际内审准则的要求相比较,目前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在职能发挥方面仍主要停留在合规性审计上,内审在单位内部管理过程中发挥咨询职能的方式和渠道还不够通畅。而且各类审计项目主要是对业务操作规范性以及相关制度执行的审核,对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以及绩效审计、持续监测等效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同时缺少对组织整体价值提高的持续支持和保障。

(四)审计队伍专业结构、人员素质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公正、客观、保密、胜任,同时还提出内部审计师应通过持续职业发展来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和其他能力。这也就明确提出了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基本的专业能力,在审计活动中要逐渐培养审计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开展后续教育和职业规划,提高持续发展的能力。而目前,人民银行内审队伍专业、年龄结构搭配不够合理,与国际内审准则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内审部门尤其是基层内审部门无论是内审人员的数量还是内审人员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尚不能完全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部分行内审人员老龄化比重较大,且审计人员多属于会计、金融等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工程管理、数理统计、法律等专业人员匮乏,审计职能的发挥缺乏充足的人才队伍保障。

三、央行内审工作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央行内审工作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一是进一步完善内审工作制度体系。结合国际内审准则要求和央行实际,修订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明确内审工作章程、范围、机构设置、基本职能、工作责任等事项,继续完善内审工作操作程序等制度,集中体现准则的要求和精神实质,为央行内审工作的发展在制度层面上提供指导和保障。二是积极采取措施,将总行倡导的“学准则、找差距、促转型”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不但组织各级内审人员深入学习,还要在各级业务人员、管理人员中进行宣传、培训,达到既通过学习准则提高审计人员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又取得被审计对象对内审工作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的目的,为内审工作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三是建立审计成果共享机制。继续完善发挥内审咨询职能的渠道和形式,如探索完善内审成果沟通磋商机制,更加有效地发挥内审咨询职能,加大审计成果与业务部门的交流、沟通力度,共同促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探索、完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提高审计效能

一是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实现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应结合对国内外先进理论和实务知识的学习,探索出适合人民银行实际的风险评估模型,并通过开展风险评估来明确业务风险的分布情况,从而在制定审计计划时按照业务风险高低来确定审计的优先次序和审计频率,在审计过程中更要重点关注具有风险特征的事项,实行风险引导审计,进而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二是继续完善审计方式方法,逐步加大ACL等通用审计软件的应用力度,探索开发适用于人民银行各类业务系统的辅助审计软件,逐步改变手工审计的现状。

(三)多措并举,逐步实现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

一是立足实际,探索、完善审计类型,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内控审计,提升审计的宏观分析水平。各级内审部门要改变当前“管中窥豹”的状态,牢固树立“控制”、“风险”视角,在对内控具体要素进行审计的基础上,提升宏观分析能力,强化对被审计对象整体内控状况的评估和分析,要从根本上发挥内审对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风险控制水平的职能和作用。另一方面,探索开展绩效审计,为提升组织价值发挥审计效能。从人民银行实际来看,我们尝试探索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从具体项目或业务入手,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最终形成综合的、整体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体系,进而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强化各级分支机构内部管理的效率效果,提升央行金融服务水平,为更好地履行央行职责提供保障。二是拓展职能,逐步实现内审为组织增值服务的目标。从实际情况来看,内审人员要加强对具体问题的归纳和分析,逐步改变罗列式的问题描述方式,要善于把握问题的关键和重点,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状况进行总体分析和评价,为报告的阅读者也就是各分支机构管理者提供一个清晰的风险和管理的概念,为党委改善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出谋划策,发挥内审“增加价值”的作用,推动内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继续强化内审队伍素质,为内审工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严格岗位准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明确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条件,在人才选用上应注意知识层次和结构的多样化,确保计算机、工程管理、风险评估、管理学等方面的人才占有一定比例,实现审计人员结构的优化。二是不断完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人才库,实行分散管理、统一使用,逐步实现高层次内审人才资源的共享。三是注重后续教育,加强对现有内审人员的培训。应制订中长期培训规划,通过各种培训方式,逐步提高内审人员理论修养,增强审计人员在基建工程、信息技术、内控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审计能力;要积极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更新审计理念,不断提升审计水平。

注:

①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1941年在美国纽约成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致力于推动内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人员发展的国际性组织。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5.

[2]杨立杰.学习运用国际内部审计准则 推动央行内审工作转型发展[N].金融时报,2010-4-12.

第2篇:内部审计工作要求范文

关键词: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它的工作质量对审计部门的发展与壮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有“系统性”“经济性”“模糊性”等特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完善,尤其在当前大环境下根本无法有效解决问题,那么从它的主要表现挖掘出有效的完善方法就变成了关键性目标。不管是我们以前坚持的“监督导向型”标准,还是现在根据企业文化决定的“服务导向型”标准,都是企业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

一、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影响审计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公司的规模、审计环境、公司的竞争机制、绩效考核和企业文化等等。但是内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团体的细致广泛的要求决定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更加有效的发展的成果。“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公允以及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比如公司事物规模、审计的地点和方式、对盈利情况的评估等等都是企业审计工作进行的必要条件。没有对内部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要求公司根据自身的条件来进行培训的,进行培训之后,工作人员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加大内审过程的监督进程和内审情况。如下图表1所示:

(二)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

审计工作进行的阶段存在的问题,是整个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核心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完善,尤其在当前大环境下根本无法有效解决问题,那么从它的主要表现挖掘出有效的完善方法就变成了关键性目标。我们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经过的程序较多,容易导致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审计组内部沟通不够、审计方法落后、审计效率低下、审计调查不充分、审计执行不科学等一系列问题。任何事情都是有风险的,内部审计也一样。施工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相对的落后,以查账为主的审计形式主要是以手工查账为主。审计风险不仅仅是审计机构或者审计机构内部的审计人员由于自己的主观判断错误而导致的,其实,审计风险它可能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的任意一个过程中都会出现。

(三)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建筑施工企业大多不太关注审计时候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对这一块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低的程度。所以出现了“督导复核具体内容不明确”督导复合相关的工作人员没有进行督导工作的相关经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无专职审理机构和专职审理人员”内部审核人员的工作分工不明确从而导致了“内部审计考核未能有效执行”、“内部审计责任追究不到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把审计团队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就很容易促进团队人员的团队意识,对审计工作的进行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把建筑工程和开发商紧密联系起来,不要产生建筑公司和开发商之间不必要的纠纷。

二、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表现及要求

(一)尽可能的优化内部审计环境

要优化审计环境,不仅需要扩大公司的经营体制,还要完善公司的经营内容,最重要的要求是改进内部审计经常运用的体制,保证内部审计工作一定要做的有意义,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一定要足够优秀负责,不仅是身理和心理素质,还有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等等。中介机构的选择,由领导小组采取招标或委托方式选择,由审计局与中介机构签订合同。内部审计机制要能够快速挖掘出有用的人才,并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充分发挥时代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力,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优化和整合,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

(二)尽量对内部审计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

在计划阶段就要对内部审计进行控制,审计项目计划是为了体现审计工作的重点而确定的。目前由于没有完善的招标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对重大的招标工作没有进行积极的参与,所以,监督工作做起来相当困难。对采购等工作也做好监督审计,这就要求内部审计的最高管理阶层要明确目标,在充分考虑了风险以及原则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达到内部审计的效率要求。而且分配审计工作也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例如领导会考虑“让谁去审”、“怎么审”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且最重要的是审计实施方案要突出重点,能够轻松的进行指导和操作,必须明确审批要求,不能进行随意改动、随意调整方案。必要时要规范审批内容和审批方法。

(三)审计监管方面尽量控制建筑工程的质量

建筑工程质量是指在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合同中,对工程的安全、适用、经济、环保、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上述定义阐述了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一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根据施工环境的不同,具有以下几个定义,比如:单件性、一次性、寿命长期性等特点。对于一个建筑公司而言,工程的质量决定这个公司的实力和发展的前景。从现在开始如果尝试引入外部评价机制,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借鉴先进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并且做到不断总结,不断发展出自己的经济体制,做到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是必要的。最后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考核评比机制。内部审计考核工作需要进行科学的考核。各个健全单位体制的建筑公司都应该完善自己的考量体系。

三、如何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

工作

(一)改善企业的内部环境

关于如何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一定要有能够坚守自己的岗位,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职业素质。尽量建立起来适应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一个不适应现代施工进程发展的企业,是没有未来可言的企业。要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就要尽可能的优化内部审计环境。企业建筑工程内部审计的质量、环境并且包括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的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都体现着工程建设企业管理的基础要求,内部审计工作的运作质量是参差不齐的,是企业形象和企业信誉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因素。本文论述了四个基本方法:1.加强设置标准的机构,一个标准的机构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如“一个老鼠搅了一锅汤”这句俗语,一个团体如果每个个体都完美的话,那个整体一定是个完美的整体。2.尽量配备高素质的人员,如果同事之间进行积极地交流,那么工作效率肯定会提高,况且内部审计这个工作更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3.明确标准的审计方案,标准的审计方案,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4.审计报告也要标准化、程序化。把建筑工程和开发商紧密联系起来,不要产生建筑公司和开发商之间不必要的纠纷。

(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外部环境的敏感度

企业对国家政策和规章制度的敏感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前途,企业内部施工审计工作的进行,需要培养大批懂得内部审计标准、善于进行内部管理、对内部审计工作勇于负责、有相关专业的能力和素养的审计人才,这些要求对于工程质量水平的有效提高、施工环境积极的进行保护、减少内部审计工作的健康安全的风险具有无法替代的现实意义。领导小组实施审计监督时,人力资源不足,可根据需要组织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或聘请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参与审计。这样,才能够积极地避免风险,把握审计的每一个过程,认真仔细的钻研每一个步骤,这样才会降低风险,减少问题存在的机会。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当突出重点,但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重点,哪些重点是在企业自身条件和国家基本政策的影响范围之内的。把企业的审计机构独立出来,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更权威、更独立。内部审计环境是建筑工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健康、高效完成的重要原因。公司规模大,可能整个工作气氛会处于紧张之中,对每个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会更加的高、内部审计的标准可能会更加严格一点;对审计环境的要求就是对审计结构构架标准和内部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高的话,审计环境会更欢快,效果会更加明显;其它的如公司的竞争机制、内部考核机制和企业文化等的要求就是以上问题的集中

体现。

四、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决定着建筑施工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由于当前的建筑施工企业大多不太关注审计时候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相关意识依然停留在比较低的程度。出现了“督导复核具体内容不明确”“无专职审理机构和专职审理人员”“内部审计考核未能有效执行”“内部审计责任追究不到位”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把审计团队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就很容易促进团队人员的团队意识,对审计工作的进行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运用积极的措施进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当代社会建筑施工企业的首要工程。

参考文献:

[1] 石艳.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7).

[2] 刘心怡.浅析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有关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经贸,2014(7).

[3] 李庆臻.浅析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转型[J].新财经(理论版),2013(10).

[4] 伏全宇.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J].财经界,2013(9).

第3篇:内部审计工作要求范文

关键词:乡镇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思考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提出,乡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高质量履行其监督与服务职能显得尤为重要。乡镇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会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要提高审计质量,关键在于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因此,提高乡镇内部审计质量已成为内审协会、乡镇审计机构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笔者结合当前乡镇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对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质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对提高乡镇内部审计质量的探索

“免疫系统”理论要求审计不仅要依法、程序,而且审计提出的处理意见和审计建议必须符合实际和发展规律;“免疫系统”理论还要求,内部审计既要立足于监督,坚持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不放松,又要着眼于服务,促进单位加强管理,增收节支。各乡镇内审机构在工作过程中要突出并利用好内部审计“内”的特点,努力乡镇领导的眼睛和耳朵,把促进部门、单位健康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审计关口前移,注重预防,增强风险意识,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单位健全各项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效益。

(一)主动作为,积极争取领导支持

影响乡镇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其应有作用的一些制约因素有:乡镇领导对内部审计是否重视;内部审计能否取得单位各方面人员的理解与支持;内部审计能否取得相关部门的合作;内部审计是否拥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的技术、方法、条件、手段等等……但从审计实践看,乡镇领导对内部审计是否重视是最重要的因素。领导不重视,工作难开展。作为乡镇内审人员,在内部审计这个工作岗位上,不能被动的等领导来重视内审工作,必须积极履行职能,勤奋工作,多向领导汇报工作、多与领导交流沟通,多向领导建言献策,反映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帮助被审单位加强管理、促进增加效益的建议,让乡镇领导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内审工作取得的成效,真正实现从“有为到有位”。

(二)科学合理确定审计项目,为提高审计质量寻求捷径

乡镇内部审计是为基层党委政府服务的,乡镇内审机构及人员必须要根据乡镇审计人员少、范围广的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内审项目,突出审计重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内部审计机构在确定审计项目时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体现重要性原则,即立项和计划审计的项目必须是可能存在风险和问题的重点领域、重点资金以及事关基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事项,例如乡镇小型公共建设工程项目,“三农”政策执行情况等。二要体现针对性原则,就是要紧紧围绕乡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单位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注意选择群众密切关注且有举报的、长期以来未能审深审透的、以前年度审计时发现问题突出的内容进行审计。三是要具有可行性,即审计事项必须与审计活动的要求范围相适应,并且保证内部审计人力资源能够达到开展审计活动的要求。

(三)全程监控,为提高审计质量提供程序保障

内部审计的整个过程是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发挥的过程,从审计计划到审计报告,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了质量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必须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从审计程序执行规范、审计文书操作规范、审计证据获取与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规范、审计督导和复核规范、审计项目成果与运用情况、审计档案装订与管理规范等入手,把握好审计准备到终结的每一个细节。并细化,见下表1。

(四)掌握方法,努力提升审计质量和成果

乡镇内部审计机构除了要规范上述诸多审计行为外,分管乡镇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主审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把好“四个关口”,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成果。一是把好“深查精查”关。“深查精查”就是要通过查“死账”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办法,深入了解被审单位的真实情况,掌握被审单位遵守财经法纪和相关制度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查深查透,不能遗漏重大违纪违法线索。二是把好“实事求是”关。“实事求是”就是乡镇内部审计机构及审计组要如实报告审计情况,它既是审计人员最起码的职业准则要求,更是内部审计机构能否作出正确结论的关键。审计组要将“深查精查”中发现的问题如实报告,不能隐瞒实情,更不能少报、不报和谎报。同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要逆行定性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和意见。这也是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三是把好“客观公正”关。“客观公正”就是对查出的问题定性处理时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定性。要按现行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在有利于经营管理、有利于团结稳定、有利于促进单位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四是把好“利用成果”关。“利用成果”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审计成果,这也是提高审计工作层次的重要方式。审计部门要利用审计成果来衡量、分析宏观和全局性问题,提出为乡镇管理工作服务和领导决策服务的意见、建议,使审计成果“审有所用,审有所为”。

二、乡镇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弊端

近几年来,通州区镇级审计监督职能逐步得到加强,乡镇内部审计在促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免疫系统”理论提出的“及时识别、处理和化解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种障碍、矛盾和风险”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也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乡镇审计独立性不够,内审意识较弱

乡镇现有的审计办公室不属于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又未经编委核定为镇级政府内设部门(科室),使得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部分乡镇未能设置单独的内审机构。据统计,目前,某区20个镇单独设立审计办公室的仅占1/2。另外,大部分内审人员都认为,“内审是得罪人的工作”,被审计对象都在一个镇上工作,低头不见抬头见,工作开展时存在畏难情绪,内审工作独立性不强,工作开展有时流于形式,后续审计也不能实现,造成对审计中查出的问题及处理意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落实,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审计成果得不到体现,影响了内审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乡镇审计力量不强,执业能力偏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审计工作量逐年增加,工作要求也不断提高,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工作繁重等矛盾比较突出。而内审人员多由原来的财务或其他岗位转职,且其中专职审计人员少,有的靠加班加点、挤时间来完成审计任务,对工程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知识和技能了解甚少,难以适应审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急待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化的内审队伍。

(三)乡镇审计领域不够宽,监督内容较少

近几年来,通过区、镇两级的共同努力,乡镇内审在完善乡镇经济体制、辅助乡镇领导决策、管好乡镇政府资金、维护农民合法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少数镇不能针对审计对象多元、审计内容复杂、纵横牵连面广的特点来不断拓宽内部审计领域及服务面,有的乡镇内审还局限于原有的村级财务收支审计、一事一议和村居届满审计工作,对投资审计、专项审计、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尚未全面展开,使一些乡镇审计客观上缺乏全面而有效的监督。

三、提高乡镇内部审计质量的具体实践

(一)建章立制,推动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正常化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工作实际情况,认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包括内部自我质量控制、审计准备阶段质量控制、审计实施阶段质量控制、审计终结阶段质量控制、后续审计质量控制、检查考核等内容,并设计内部审计通知书、实施方案、报告等多种文书格式,明确了审计对象、操作流程、结果利用等内容,为乡镇内审机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南。各项制度及规范的建立,为乡镇内审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二)加强指导,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内审质量

一是组织内审人员参加各类培训班。区内审协会根据需求制定年度内审业务培训计划,指导开展多种形式、个性化的内审专项实务培训。同时,组织内审人员积极参加省、市各类内部审计培训班,实现职业教育形式多样化。二是在组织内部审计项目时创新审计方法。为解决内部审计独立性相对较弱的问题,内审协会在组织乡镇“一条鞭”项目时采取分片交叉审计模式,明确本镇内审机构负责人不得担任本镇项目主审(或组长),避免在审计过程中出现求情等行为,影响审计的客观公正。另外,通过分片交叉审计形式开展工作,很好的发挥了典型引路作用,带动了部分内审工作欠规范乡镇帮助其完善手续、规范操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三)争先创优,组织开展内审项目质量考核评比

为了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项目实施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出台优秀内部审计项目评比办法,定期开展优秀内部项目评比,严格按操作规程实施。将内部审计质量评比结果列入年度考核项目,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内部审计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重要依据。在年终考核评比结束后,由区政府以书面形式向各镇、区直有关部门通报考核结果。通过优秀内部审计项目评比和年终考核评估等激励机制,激发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营造了内部审计机构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有效地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内部审计工作要求范文

一、 各级领导充分重视,有力推动准则的执行

2003年4月12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第一批10个具体准则,2005年第二批又了10个具体准则,2个内审实务指南。内部审计准则和实务指南的施行是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件大事,是内部审计实现法制化、规范化、化的重要举措。

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后,教育系统主管审计工作的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一致认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对于推动内部审计的具有深远的意义;要求内部审计机构认真,要以准则为指导,结合本单位实际,将准则贯彻落实到审计实践工作中,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2004年,教育部财务司司长杨周复同志在《教育审计》上撰文《再接再厉 实现教育审计的跨越式发展》,要求教育审计在确保执行内部审计准则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审计质量。随后在以内部审计准则学习培训为主要的教育系统审计处长培训班上,他又对内部审计准则的学习提出了期望,要求审计机构负责人通过学习准则,指导工作,切实提高内审工作水平。2005年上海市教委主任张伟江同志在《教育审计》撰文,要求内审机构恪守《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内部审计准则,规范工作,提高质量。甘肃省教育厅召开高校教育审计研讨会上,省教育厅党组成员黄玉珍同志要求内审机构以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学习贯彻为契机,加强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领导的重视和亲自推动,迅速在教育系统内形成了一股学习准则、贯彻准则的热潮。我司指导中国教育审计学会组织培训班,针对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展开培训;各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也积极组织审计人员展开学习讨论,并将准则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去。

二、 积极组织准则的宣传、学习和培训活动

我司把贯彻执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当作提升教育审计工作水平的大好机遇,有步骤地组织安排宣传、学习和培训活动,并要求各教育行政部门、部属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和教育审计分会行动起来,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积极组织学习培训。

1. 宣传活动

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部属各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宣传准则。如东北大学审计处按照学校领导的要求,及时在校园网上进行宣传,并配以宣传介绍材料,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安徽省教育厅则通过印发《审计简报》和在干部培训班上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宣传内部审计准则等审计法规和审计相关制度,使教职工了解审计法规并监督审计人员依法、按制度行事。天津市教委为深入学习《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以纪念中国教育审计制度建立二十周年为契机,联合天津市教育审计协会开展了一次“天津教育审计协会杯”知识竞赛活动,并在中央教育电视台播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为宣传准则,每批准则后,中国教育审计学会都为每个会员单位寄去新的准则,为学会会员提供学习材料。

2. 培训活动

2004年,我司举办全国教育系统审计处长培训班,把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作为培训内容,请专家授课。为提高培训效果,还就培训内容进行。此次培训效果良好,为内部审计准则在教育系统的深入贯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国教育审计学会、地方教育审计分会也开展了大量的培训活动。如2004年中国教育审计学会会同河北省教育厅举办了一期审计干部培训班,聘请专家教授就教育部17号令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进行讲座,培训审计干部150多人。2004年和今年3月份上海市教委邀聘请主管领导、审计专家和工作在审计第一线的审计干部,对全市460多位教育系统内审干部进行了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福建省教育厅于2003年-2005年每年分别举办内部审计准则培训班,邀请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委员会副主任王光远教授、厦门大学袁新文教授等专家学者授课,100多位教育系统监察审计人员参加了培训。北京、江苏、湖南、广西、广东、贵州等省区市的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各种形式就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举行了培训活动。

3. 学习活动

要使内部审计准则深入人心,自觉贯彻,仅仅靠培训活动是不够的,还要靠审计人员自己学,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属高校的内审机构根据我司的要求积极组织人员把内部审计准则当作日常业务学习的重点。如青岛市教委组织全市教育审计人员认真学习《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自觉规范内部审计行为;中国矿业大学采用自学和培训相结合办法,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学习讨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武汉大学审计处采取个人自学、轮流主讲的方式进行准则的学习讨论,即每批准则后,先要求审计人员自己学习,并分配主讲内容,要求准备好讲稿,在每周的业务学习时间,进行主讲;等等。2003年,教育系统许多内审机构还参加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组织的“准则百题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 以准则为指导,使审计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我司以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出台为契机,进一步规范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要求各级教育内审机构在学习的基础上,比照准则,仔细梳理,查找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并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审计基础工作。首先我司根据新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4号令),重新修订并颁布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部令17号令)。规定中明确提出: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严格遵守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部属高校找出本单位原有审计制度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准则不一致的地方,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与具体准则中的要求存在的差距,及时进行修订、补充或规范。仅2004年,教育系统制定和修订规章、制度5768个,比2003年多制定和修订近600个。

1. 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部直属高校通过制度的修订或补充,将内部审计准则融入本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中,通过执行制度,贯彻执行准则,进一步规范教育审计工作。如山东大学在审计项目管理上,制定了《山东大学审计复核暂行规定》,建立了由审计组长、复核组长、审计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三级复核制度。中南大学结合三年来的工作实践及学校的实际,对原有制度和管理办法进行了广泛讨论,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修订或制订了10多个审计制度与办法,对学校审计规范化建设,推动审计工作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湖南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从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入手,对各层次审计岗位的职责按照新法规制度的要求进行全面修订,建立起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

部分内审机构工作做的更加细致。他们根据内部审计准则,重新梳理审计作业流程,形成详细的作业规范。如大连理工大学制定了《审计工作流程》、《审计人员守则》《审计质量考评办法》等规定,形成审计立项制、主审负责制,建立承诺制、分级复核制、审计结果通报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并对审计项目计划、审计方案、项目管理、审计程序控制、审计报告质量控制、档案管理、后续审计等等进行了详细规定,使每一步骤都按准则的要求规范进行。重庆大学整理、修订、增补校内审计工作流程和审计技术规范,全面规范审计程序、作业标准和审计行为,避免审计行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四川大学在已建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形势和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对审计业务操作规程及有关审计规章作了修订,进一步完善了审计作业规范等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新制定了《四川大学关于财务审计质量控制办法》。陕西师范大学按照审计工作逐步实现“客观、公正、廉洁、透明”的总体思路,起草了《陕西师范大学审计结果公开实施办法(暂行)》;为确保审计结果的落实,起草了《陕西师范大学落实审计结果暂行规定》。中山大学建立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和考核体系,进一步健全内部管理规定,明确工作流程、强化制度化管理。东南大学制定了审计处校务公开计划,将审计情况上网公布。审计人员与所负责的单位保持联系,及时提供情况、反馈意见。

部分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内部审计准则,制定或修订了本地区的教育内部审计准则。如天津市教委对《天津市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天津市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进行了修订,建立起天津市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及其附件7个和审计制度10个,并编辑出版了《天津教育审计规范》一书。河北省教育厅修订了《河北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和《河北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浙江省教育厅为规范全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明确审计责任,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规避审计风险,2005年制定并下发了《浙江省教育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办法》。

2. 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基础工作

教育系统内审机构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还根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要求,对内部审计的一些基础性工作进行了规范。如华东师范大学,按照准则规定,及时修改了原审计业务文书格式、审计工作方案编制规范、审计业务审核审批程序等10多项。北京大学也规范了审计文书。根据审计准则中对各类文书提出的要求,结合学校审计实际,对文书进行了清理,重新制定了责任审计、工程审计等的部分文书,编制了规范的表格15份。北京市教委根据内部审计准则,结合自身的特点,设计制定了审计工作底稿等一系列的规范式表格,并对审计方案、底稿的编制、报告的撰写、文书传递、档案管理等方面予以规范。南开大学则通过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和内部审计准则的,在审计定位上重新思考。进一步明确了内部审计的指导思想、工作定位、发展方向和行为规范,还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作成标牌在办公室悬挂,以规范审计人员言行,随时接受监督。中央财经大学从编制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重点和实施方案、采用何种审计实施审计,直至形成审计报告,都严格规范审计程序,确保审计质量。西安交通大学结合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执行,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组织审计人员学习有关政策法规,以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和道德水平。

四、 意见和建议

1、 考虑各行业的特殊性。内部审计准则的建设是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一方面,内部审计准则的面要广,就很难照顾到行业的特殊性,另一方面,面太广了,准则的就会显得空泛,操作性不强。因此,建议内审协会针对一些特殊行业的内部审计单独制订准则。比如,的准则是以为蓝本设计的,但对于事业单位,就有一些特殊性,需要就其特殊的情况作出全面考虑。

第5篇:内部审计工作要求范文

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助于内部审计活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可以防止偏差,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确保落实责任制,从而帮助组织达到预期目的。质量控制贯穿整个审计活动的始终,将质量标准分解到每个具体环节,每个审计人员都应进行自我控制,并由审计执行主管进行监督。它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是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事中控制主要是审计程序的选择与应用、工作底稿的记录与复核、报告的编制与审批;事后控制主要是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包括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反馈意见。内部审计活动范围涉及组织内不同的层次和领域,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揭示风险管理漏洞和内部控制弱点,建设性地提出审计建议并跟踪落实,能够把组织的战略层、控制层和执行层上下左右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既支持战略层针对目前需要改进的项目做出科学决策,又合理保证执行层按预定方案进行操作、不偏离目标,最终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能够保证满足顾客需求、维护自身信誉。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在做出战略规划后,迫切地希望得到处于不同部位、不同角度的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者是如何具体执行的,执行效果和效率如何,存在什么风险,风险的严重程度,以便于进行分析判断,在加强指导、修订政策和接受风险之间做出选择,但是这些消息的来源必须客观、真实、可靠。而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者希望将操作流程中客观存在、自身难以解决、不敢或不愿反馈给上层领导的问题和建议通过一个可信的信息通道进行反应。建立在严格质量控制之上的内部审计活动可以通过对有关流程的内部控制进行扩大测试来发现和验证问题性质,在两者之间充当媒介,满足双方的诸多需求。同时,内部审计师通过出色的工作,能够得到服务对象的信任,进一步融洽审计与被审计、审计与高层之间的工作关系,进而维护自身信誉,逐步树立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权威性。

3.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师工作效率和专业技能。内部审计师工作效率表现为完成既定目标所耗费资源的多少。在每一个审计项目中,内部审计师都应按照质量控制要求,始终如一、全神贯注、精益求精地投入到工作之中,通过自我控制和审计主管监督,保证实施既定的审计步骤和审计程序,保证工作底稿充分支持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内部审计师所必要的专业技能包括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程序和技术,理解管理原则,深入领会会计学、经济学、商法、税收、金融、量化方法和信息技术等。加强质量控制,可以促进内部审计师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寻找差距,明确学习目标和改进方向,通过接受持续教育、进行培训、参加资格认证考试等形式来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准,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总之,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当既定的控制目标得以实现后,应及时对其进行补充修订,使之不断完善,从而使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1.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定位的特殊性和工作性质的重要性有必要加强自身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在组织中处于超脱地位。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经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批准并在内部审计章程中做出规定,审计执行主管由董事会任命,并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相关治理机构报告业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定位是定期评价并协助其他部门进行风险管理,但不负风险管理的责任。客观性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工作中不与任何方面达成重大的质量妥协,不能把对其他事物的判断凌驾于对审计事务的判断之上。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独立性和客观性的有力保证,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只有持续地加强管理、改进程序、提高质量才能在组织中树立权威性,达到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和满意,从而融洽各方面的关系,更好地开展工作。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受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参考标准的约束,内部审计机构应促进职业领域内的道德文化发展,内部审计师应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履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道德倡导者。

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全面质量管理是根据组织向顾客提供最优产品或服务的原则制定的长期战略性措施,是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实施的全部管理活动。它的主要原则是追求顾客的完全满意、不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全员全过程地参与。

4.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最关键因素之一。银行内部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银行业务经营、内控管理、综合绩效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优劣、高低,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和效果的有效发挥。

5.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因此,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各个方面的工作,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内部审计质量及效果,而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作为内部审计服务的最基本、最有力的保证,自然也就成为评价和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6.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树立内部审计人员形象的内在要求。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良好的内部审计形象是开展工作、履行职责的有力保障。内部审计人员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获得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及员工的认可,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和效果是最基本的支点。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第6篇:内部审计工作要求范文

一、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风险大,质量低

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这种性质的影响下,医院性质一直在公益性和营利性之间摇摆不定,而为了保持预算的收支平衡或是利益目标,医院擦很难过场采取调整措施来达到与其目标,这就意味着内部制度的强制性在一定程度上力度消减,法律法规建设意识薄弱。目前来讲,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对导致财务风险的因素惊醒准确预测,以致不呢国提出相应的应对措置,而仅仅关注优化处理财务活动的后期事项,难以做到对财务、经济活动的前、中、后期的全方位的检测,因此,医院管理层在没有有力依据的情况下,无法决策下一步的计划,最终影响了内部审计质量。

(二)内部审计人员构成不合理

现代审计工作不仅要求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有着较高的政治素质,它也是一项体现专业性、技术性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在财务、审计方面具备专业素质,对市场、管理等经济学也具备一定的储备知识和学习能力,并且在在信息化的背景之下,计算机的熟练应用也是必备技能。而目前的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内审人员由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兼任,仅仅把审计工作当成财务人员岗位轮换的中转站,部分缺乏经验,不一定能够胜任审计工作,达不到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标准。另外,没有严格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加上人员结构显老龄化,使得一些人员安于现状,没有学习新审计知识的积极性,这样使得审计工作质量停滞不前,审计力度严重削减。

(三)内部审计范围过窄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过去单一监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只注重事后监管工作,仅限于财务收支审计,监督违规行为,在新的改革要求下,这种单一已经把那个不适合医院严峻市场竞争的要求,电会化的普及使得财会工作不仅在效率、准确性方面更加提高,也可将财会支出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利于在对比中发现问题,从而为管理者下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二、新医改政策下加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对策

新医改政策不仅明确要求公立医院强化自身工作,更应该用高标准、个哦要求探求新的审计理念,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及经济活动等具备完善的监督措施,不断突破原有审计职能,为医院的管理层做出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一)构建规范统一的风险评价体系

新医改形势下,医院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风险,医院内部审计作为要塞部门,可反映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而准确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可为医院在强大竞争下仍旧得到进步发展提供后盾力量。而风险评价标准体系中:“共性标准、行业分类标准、项目补充标准”这三个原则缺一不可,它们是是相互依靠、彼此补充的。为保证内部审计审计质量,要求审计工作者在风险大的领域有所侧重;另外,审计部门应该与各个部门加强合作,与医院管理层充分沟通,共通探讨评价系统是否合理、是否规范,决定出更加具有导向性、规范性、适合本医院的统一标准,充分体现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二)培养一批复合型内部审计人员

新医改政策下,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熟悉财务方面的工作,对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方面也提出了要求,是要求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推动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公立医院人才不仅在数量上进行扩充,还要要多样化引进人才。另外,可开展业绩考核制度,通过岗位轮换、事业技能考试、人员培训等拓宽审计人员的知识面,丰富人员知识结构,熟知更多技能,培养其问题应对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判断,为提高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人力支持。

(三)科学扩大内部审计范围

当前,公立医院仅对财务收支审计等事后监督已经过于单一,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内部审计要求,还应逐步向效益管理方向迈进。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健全性等进行反馈,从而做出适当调整。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找出经济活动不必要的的成本消耗,对主要环节找出对应措施,提高成本应用效益。开展审计调查,对审计人员任职期间的不规范行为提出合理建议。加强基础建设审计,加强医院基础建设管理,从而节省建设资金。

(四)健全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使审计工作全方位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评价。只有抓住、抓紧内部审计,才能医院内部控制的运行又起到监督作用,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五)强化后续跟踪审计

内部审计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因为内部审计可以揭露问题,更是因为它在过程之中提出的反馈问题得到了合理的建议,而这一系列的意见和建议的落实,依靠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后续跟踪审计工作。对审计单位加强管理、用实际行动提高效益,对存在的问题有效整改,确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力,为健全医疗改革机制提供保障力量。综上所述可知,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现代医院管理要求公立医院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兼重。新医改过程,内部审计人员的角色担任更加具有挑战性,需要根据新的改革形势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自己水平,成为复合型人才,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在医院效益方面的作用,从而推动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季春花 单位: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

参考文献:

第7篇:内部审计工作要求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内部 审计转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审计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实现内部审计全面转型是现阶段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作为内部审计组成部分之一的高校内部审计,如何“实现从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为主,向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效益审计与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并重”的转变,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笔者拟根据自身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经验,探讨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渐进性及关键因素。 

 

一、外力推动与自身谋求发展促使高校内部审计必然转型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既符合我国高校发展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潮流,同时也是内部审计自身谋求发展的需求所致。 

 

1 国际内部审计发展潮流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影响。国际内部审计近年来快速发展,国际内部审计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都要比我国先进。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致力于对内部审计定义、准则框架的研究和推广,其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约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研究和推广,使现代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风险和控制中如何改善管理、增加价值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热点。2002年萨班斯法案中,把内部审计提升到公司治理基石的高度,其职能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广阔。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的数理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实现了内部审计的实时在线工作。 

近年来我国内部审计的国际联系、交往日益紧密,国际先进的审计理念与方法技术不断被引入我国,而国际内部审计师(cia)考试制度在中国的推行,使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及其教育培训经历着国际化的冲击,促使我们不断思索改进与转型。 

 

2 行业协会及教育系统的推动。随着审计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审计准则相继颁布实施,为内部审计工作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6至2010年工作规划》的安排,内审协会将把逐步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与发展作为今后的一个工作重点。内审协会近年来通过组织研讨风险导向审计、改善组织治理等前沿课题,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加强内部审计培训工作,扩大内部审计职业化教育培训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的颁布,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模式,这有助于提高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更加明确高校内部审计的性质,从而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加快推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转型进度。 

 

3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内部审计转型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资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渠道也不断拓宽,办学资金多元化,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多样。教育部要求将教育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难度逐步加大。高校审计工作必须走出传统审计的老路,积极探索内部审计转型的途径和方法,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管理和效益审计转变,从促进防范高校风险到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新模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风险管控功能与服务功能。 

 

4 高校内审人员自身谋求发展的需求。高校本身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是理论研究的发源地。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所表现出的典型特征包括:一是具备一定的审计理论功底和研究水平,爱好和擅长审计课题研究;二是善于学习,对前沿的、国际的先进理念极为敏感;三是积极把理论应用于审计实践;四是致力于对先进审计理念、准则与指南及审计实践案例的推广与交流。 

作为服务于高校发展的一个职能部门,内部审计如果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领域,将逐渐失去存在的必要。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主观上有提高审计影响、发挥审计作用,使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意愿,因而愿意改革传统的审计模式,准确定位,及时转型。 

二、高校内部审计多层次并存的特点决定其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内部审计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审计观念、审计职能、审计内容、审计手段和审计方式等方面的转变。目前各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差异很大,多层次并存,这就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不能一刀切,而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 高校内部审计多层次并存。我国高校发展水平有高低之分,内部审计所处的审计环境也有所不同,各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差异较大。总体来看,高校内审从审计模式上处于账项基础审计与控制基础审计及风险导向审计并存;在审计目标上,以查错纠弊为主与以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能力为主并存;在审计职能上,既有单纯的监督,也有监督与服务并重;在审计内容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与经营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及信息系统审计并存;在审计方式上,既有事后监督为主,也有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并重;在审计手段上,手工操作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审计并存;在审计技术上,简单查账技术与大量运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技术并存;在机构设置上,既有独立设置内审部门,也有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在人员配备上,既有一人审计处也有多人审计处,且人员素质差别大;在审计作用发挥上,既有主动立项寻求更大突破的积极能动作用,也有被动从属配合的消极作用。这种内部审计多层次并存的特点决定了转型的内涵多元化。 

 

2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是在摸索中前进的,加之上述内部审计多层次并存的现状,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不是搞一刀切,简单设定一个年限就能转型成功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对高校内审转型的观念转变不能一蹴而就,有的高校对内审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位,对转型的需求并不迫切;其次,现有内审人员素质不能即刻提高,传统审计下的惯性使然,审计人员从学习新理念和新知识,到实践应用并根植于日常工作中,再到确实发挥作用需要一个周期,即使是引进人才,在现有人力资源市场中能满足拥有现代内部审计理念和实践经验双重要求的人才却严重匮乏;再次,一些审计设备软件的购置、应用需要报批程序和熟练过程,才能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应有的作用;最后,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也需要领导重视和其他部门的转变和配合(如提升内审地位、建立健全内控、重视风险),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 

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不是对传统做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在常规审计工作中逐步利用先进技术并把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审计渗透、融入日常工作中,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渐进式的转变过程,每一个层面的变化,都属于转型的一个方面,而只有当最终达到“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以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并重”,才能算全面转型成功。 

 

三、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关键因素 

 

就如何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王道成会长曾提出,应该把握“六个转变”和“三个特点”。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推进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上,还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内部审计转型与领导大力支持及各部门积极配合密不可分。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不是其自身有要求、有改进就能转型成功,达到转型目标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首先是领导高度重视。内部审计转型意味着内部审计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参与决策和重要管理环节,拓宽审计范围,增加人员规模及经费需求等。高校领导在审计转型工作中应该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制订规划,保证转型工作顺利进行;重大决策会议要求内审列席并发表意见;关心转型工作的进展;注重内控与风险管理;加强内审部门综合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关键审计结果公开落实,为审计转型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是审计成果的获得也是建立在各部门相应的支持和配合上。现代内部审计的核心理念是为组织增值服务,内审不是站在其他部门的对立面挑毛病、找缺点,而是通过提供评价与咨询活动促进各部门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加强风险意识,从而促进学校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2 扩大内部审计转型成果应用的宣传与推广。要提升高校内部审计整体转型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一是高校内部审计自身通过尝试转型,积累并总结经验,不断扩大转型后审计成果的应用;二是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对转型的典型经验进行大力宣传,实现经验共享,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三是行业协会组织专门力量,深入总结在转型过程中做出成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尤其是在开展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方面,或者在信息化条件下内部审计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好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和交流,形成示范作用,并进一步深化转型的力度。 

 

3 通过内外部评估来评定内部审计转型的落实情况。高校内部审计如何落实转型工作、确定已经转型的程度以及改进措施等,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考核与评价,来促进转型工作的深入。一是高校内审定期开展自我评估,查找不足,强化改进措施,推进审计转型工作不断深入;二是各高校之间应进行同业互查,互相帮助,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探索在转型与发展上有成效的方式与方法;三是行业协会通过设定实用可行的评估指标,定期开展对高校内审的检查与指导,树立转型成功的典型予以奖励,对转型不到位的审计部门进行激励并提供一定的专业指导。 

 

第8篇:内部审计工作要求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30-0040-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审计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实现内部审计全面转型是现阶段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作为内部审计组成部分之一的高校内部审计,如何“实现从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为主,向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效益审计与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并重”的转变,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笔者拟根据自身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经验,探讨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渐进性及关键因素。

一、外力推动与自身谋求发展促使高校内部审计必然转型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既符合我国高校发展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潮流,同时也是内部审计自身谋求发展的需求所致。

1 国际内部审计发展潮流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影响。国际内部审计近年来快速发展,国际内部审计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都要比我国先进。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致力于对内部审计定义、准则框架的研究和推广,其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约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研究和推广,使现代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风险和控制中如何改善管理、增加价值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热点。2002年萨班斯法案中,把内部审计提升到公司治理基石的高度,其职能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广阔。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的数理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实现了内部审计的实时在线工作。

近年来我国内部审计的国际联系、交往日益紧密,国际先进的审计理念与方法技术不断被引入我国,而国际内部审计师(CIA)考试制度在中国的推行,使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及其教育培训经历着国际化的冲击,促使我们不断思索改进与转型。

2 行业协会及教育系统的推动。随着审计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审计准则相继颁布实施,为内部审计工作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6至2010年工作规划》的安排,内审协会将把逐步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与发展作为今后的一个工作重点。内审协会近年来通过组织研讨风险导向审计、改善组织治理等前沿课题,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加强内部审计培训工作,扩大内部审计职业化教育培训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的颁布,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模式,这有助于提高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更加明确高校内部审计的性质,从而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加快推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转型进度。

3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内部审计转型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资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渠道也不断拓宽,办学资金多元化,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多样。教育部要求将教育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难度逐步加大。高校审计工作必须走出传统审计的老路,积极探索内部审计转型的途径和方法,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管理和效益审计转变,从促进防范高校风险到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新模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风险管控功能与服务功能。

4 高校内审人员自身谋求发展的需求。高校本身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是理论研究的发源地。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所表现出的典型特征包括:一是具备一定的审计理论功底和研究水平,爱好和擅长审计课题研究;二是善于学习,对前沿的、国际的先进理念极为敏感;三是积极把理论应用于审计实践;四是致力于对先进审计理念、准则与指南及审计实践案例的推广与交流。

作为服务于高校发展的一个职能部门,内部审计如果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领域,将逐渐失去存在的必要。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主观上有提高审计影响、发挥审计作用,使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意愿,因而愿意改革传统的审计模式,准确定位,及时转型。

二、高校内部审计多层次并存的特点决定其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内部审计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审计观念、审计职能、审计内容、审计手段和审计方式等方面的转变。目前各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差异很大,多层次并存,这就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不能一刀切,而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 高校内部审计多层次并存。我国高校发展水平有高低之分,内部审计所处的审计环境也有所不同,各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差异较大。总体来看,高校内审从审计模式上处于账项基础审计与控制基础审计及风险导向审计并存;在审计目标上,以查错纠弊为主与以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能力为主并存;在审计职能上,既有单纯的监督,也有监督与服务并重;在审计内容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与经营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及信息系统审计并存;在审计方式上,既有事后监督为主,也有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并重;在审计手段上,手工操作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审计并存;在审计技术上,简单查账技术与大量运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技术并存;在机构设置上,既有独立设置内审部门,也有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在人员配备上,既有一人审计处也有多人审计处,且人员素质差别大;在审计作用发挥上,既有主动立项寻求更大突破的积极能动作用,也有被动从属配合的消极作用。这种内部审计多层次并存的特点决定了转型的内涵多元化。

2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是在摸索中前进的,加之上述内部审计多层次并存的现状,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不是搞一刀切,简单设定一个年限就能转型成功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对高校内审转型的观念转变不能一蹴而就,有的高校对内审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位,对转型的需求并不迫切;其次,现有内审人员素质不能即刻提高,传统审计下的惯性使然,审计人员从学习新理念和新知识,到实践应用并根植于日常工作中,再到确实发挥作用需要一个周期,即使是引进人才,在现有人力资源市场中能满足拥有现代内部审计理念和实践经验双重要求的人才却严重匮乏;再次,一些审计设备软件的购置、应用需要报批程序和熟练过程,才能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应有的作用;最后,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也 需要领导重视和其他部门的转变和配合(如提升内审地位、建立健全内控、重视风险),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

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不是对传统做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在常规审计工作中逐步利用先进技术并把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审计渗透、融入日常工作中,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渐进式的转变过程,每一个层面的变化,都属于转型的一个方面,而只有当最终达到“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以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并重”,才能算全面转型成功。

三、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关键因素

就如何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王道成会长曾提出,应该把握“六个转变”和“三个特点”。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推进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上,还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内部审计转型与领导大力支持及各部门积极配合密不可分。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不是其自身有要求、有改进就能转型成功,达到转型目标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首先是领导高度重视。内部审计转型意味着内部审计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参与决策和重要管理环节,拓宽审计范围,增加人员规模及经费需求等。高校领导在审计转型工作中应该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制订规划,保证转型工作顺利进行;重大决策会议要求内审列席并发表意见;关心转型工作的进展;注重内控与风险管理;加强内审部门综合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关键审计结果公开落实,为审计转型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是审计成果的获得也是建立在各部门相应的支持和配合上。现代内部审计的核心理念是为组织增值服务,内审不是站在其他部门的对立面挑毛病、找缺点,而是通过提供评价与咨询活动促进各部门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加强风险意识,从而促进学校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2 扩大内部审计转型成果应用的宣传与推广。要提升高校内部审计整体转型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一是高校内部审计自身通过尝试转型,积累并总结经验,不断扩大转型后审计成果的应用;二是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对转型的典型经验进行大力宣传,实现经验共享,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三是行业协会组织专门力量,深入总结在转型过程中做出成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尤其是在开展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方面,或者在信息化条件下内部审计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好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和交流,形成示范作用,并进一步深化转型的力度。

3 通过内外部评估来评定内部审计转型的落实情况。高校内部审计如何落实转型工作、确定已经转型的程度以及改进措施等,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考核与评价,来促进转型工作的深入。一是高校内审定期开展自我评估,查找不足,强化改进措施,推进审计转型工作不断深入;二是各高校之间应进行同业互查,互相帮助,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探索在转型与发展上有成效的方式与方法;三是行业协会通过设定实用可行的评估指标,定期开展对高校内审的检查与指导,树立转型成功的典型予以奖励,对转型不到位的审计部门进行激励并提供一定的专业指导。

第9篇:内部审计工作要求范文

结合IA-CM等级模型和央行内审工作实际,本文将着重围绕影响审计职能发挥、内审队伍素质、审计专业实践等方面的问题对人民银行审计能力建设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审计机构体制、审计人员素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方法手段、审计工作环境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内审工作管理体制不够顺畅

目前,人民银行内审工作主要实行总行、分行、中心支行三级管理。各级内审部门对本级行长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还接受上级行内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审工作职责的有效发挥。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区行管理体制下人权、事权与监督权三权分离,影响了内审工作成效。人民银行业务工作在总行的统一组织下,由各省会中心支行分省承担管理职责;而内审工作实行总行、分行、(省会/地市)中心支行三层管理。跨省区分行对各中心支行拥有人权、监督权,但没有多少事权;省会中心支行对其他中心支行有部分事权,却没有人权、监督权。在这种人权、事权、监督权三权分离的情况下,监督权与人事、业务管理权在层级上不对应,内审工作监督、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难以得到保障。如分行对中心支行业务工作进行审计监督,但并不拥有对中心支行业务的管理权限,使得即使审计查出问题,在整改管理环节上也较为尴尬;分行负责对全辖中心支行领导干部开展履职(离任)审计,对部分业务也可进行审计,无论对人还是对业务的审计都直接与业务工作管理有密切关系,而各中心支行业务工作却是归口省会中心支行管理。再如,跨省区分行年初审计计划是根据全辖三个省情况统一制订的,由于业务工作实行分省管理,分行并不十分了解其他省份业务发展现状及风险情况,在制订审计计划时对各省的针对性欠佳。总之,内审工作管理体制的不顺畅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内审服务业务管理、提升履职效果的增值作用。二是内审部门独立性不足,影响内审工作的力度和深度。审计报告要经本行领导审核后方可上报上级行,这种先横后直的报告制度不利于内审报告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问题;内审部门与各职能部门属于同一层级的部门,在开展同级监督工作时,较难打破情面深究细查,导致审计人员个人客观性易受影响。

(二)审计人员素质有待强化

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内部审计要求逐步从传统审计角色向组织管理参与者演变,这就要求内审人员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近年来,人民银行内审队伍经过内审转型实践锻炼,整体素质得到一定提高,但从内审发展趋势来看队伍素质仍不能完全适应内审转型进一步深化的要求。一是各级行审计科班出身的人员甚少,绝大多数分支机构没有科班审计人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员少、年龄大、业务单一、审计理论不强等情况。部分审计人员不了解本行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缺乏必要的审计能力和技巧,现代化审计技术手段掌握得也不够,专业胜任能力有待提高。二是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审计人员学财会专业的较多,管理、审计、计算机、法律、金融等专业人才较匮乏,懂人民银行国库、外汇管理、货币信贷等业务的人员较少,影响了深层次地发现专业领域的问题,制约了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三是内审人员学习培训的机会不多,后续教育时间和质量难有保证,内审人员中具有审计师、工程师等专业职称比例非常之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果和权威性。

(三)审计质量控制存在不足

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实现审计目标,根据审计质量标准,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的总称。内审转型以来人民银行审计质量控制已有一定的举措,但仍缺乏健全的控制体系,实务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审前调查不充分,对已经发生变化的审计项目仍按以往的经验对待,致使编制对审计事项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的评估不充分,直接影响审计的深度、效果和质量,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二是审计实施方案编制的质量不高,如方案编制过于简单、审计重点不明确,审计内容泛泛、操作性不强,分工不合理、审计责任分担不清等。三是审计实施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不严。主要表现在:审计组内部沟通不够,审计组长对审计情况掌握了解不全面,存在审计风险;部分审计人员对审计技术和方法掌握不够熟练,没有使用补充审计程序,影响审计质量。四是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绩效审计时,由于风险和绩效指标、权重及其评价和控制措施尚无一个客观公正的标准,行与行之间可比性不强,不利于实行审计质量控制。五是审计报告层次不够高。对审计发现(问题)挖掘不够,就事论事,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较少,审计价值不高,影响了审计报告的层次。

(四)审计方法手段较为滞后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管理得到日益普及,人民银行工作全面信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绝大多数业务工作均实现了信息系统网络化管理模式,业务数据、业务流程更加复杂。业务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使得审计工作环境、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线索等基本的审计要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近年来人民银行内审信息化水平在不断发展,但仍然跟不上业务操作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步伐,主要表现在:一是现场审计仍以手工操作为主,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还不够广泛;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非现场审计的网络审计尚未真正开展起来;三是业务操作与管理系统的开发大多数未预留审计接口或开发审计子系统,从而使审计的数据采集与处理难以实现信息化和自动化;四是内审干部中计算机专业人员和有计算机专长的人员仍比较缺乏。以上问题不仅影响内审工作的效率,而且影响审计的质量,成为制约当前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审计工作环境有待优化

内部审计是内审部门接受管理层的委托,对人民银行内部各层管理人员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确认和咨询,它是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履职水平的必要途径与手段。内部审计效用的发挥离不开央行全体员工的通力合作。但目前,人民银行仍有少数管理者和职能部门对内审工作认识比较片面,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是央行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内部审计所能提供的各种确认、咨询服务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尤其认为风险导向审计和绩效审计涉及范围太宽、查得过细,在接受审计时,心理上存在较强的排斥、戒备和抵触心理,把内部审计当成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对内审工作不配合、不支持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内审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不足。

二、人民银行审计能力建设框架设计

针对当前人民银行审计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推动央行内审转型进一步深化,促进内审工作向更高的层次和层级发展,我们认为应构建一套系统的审计能力建设框架体系。

(一)审计能力建设框架设计原则

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和生命。面对审计领域、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和审计深度不断发生变化,必须确保内部审计在基层人民银行内部拥有合理的地位,为内部审计配置适宜的资源,以避免一些主、客观利益的冲突或左右,从而影响审计的效率和效果。独立性是指内审部门不受任何影响和控制的情况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能力。一般来说,要通过组织状况来获得。客观性是指审计人员工作的出发点要公正、没有偏见,即在分析、判断、审核、验证各项审计业务过程中,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不受任何利益或他人观点所左右。此外,随着央行内审工作转型的推进,内部审计在央行组织治理中的作用逐步彰显。因此,审计能力建设框架的设计在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还应体现服务导向性。服务导向性原则是指内审部门在审计监督的基础上,要从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出发,把领导重视、员工关心和影响重大的问题作为审计关注的重点,通过审计堵塞工作漏洞、完善工作制度、防范内部风险,为央行履职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

(二)审计组织结构设计

当前人民银行内审管理模式在独立性上存在不足,现行大区行管理体制使得人权、事权、监督权三权分离,影响和制约了内部审计在人民银行组织治理中全面发挥作用。在设计审计组织结构时,首先应明确内审部门是服务于本单位业务管理的,应从增强内审工作成效的角度出发,改革目前内部审计大区行管理的组织体系,可设想创建总行直接集中领导、分省管理的内审管理模式(详见图2)。总行内审部门主要负责对总行和分行、省会中心支行各职能部门以及直属单位开展审计监督,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对人民银行的治理程序、运营管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进行检查和评价,提出建设性建议。各分行、省会中心支行内审部门主要负责对本行及省内分支机构开展审计监督,重点评价各分支机构领导干部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情况、业务执行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评估各分支机构的治理程序、运营管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情况,促进各分支机构的规范有序管理。鉴于内审工作地位不够超脱,在当前人民银行管理体制下,可从改变内审工作考核方式、经费来源、审计方式等方面着手,以保障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如内审部门考核、内审人员提拔实行以党委意见为主、民主评议为辅的形式,设置内审专项经费,审计方式采取跨省、跨地区交叉审计等。待时机成熟,可参照国内一些股份制银行采取内审部门人员上收划片管理的办法,来确保内审机构的独立性。

(三)审计工作流程设计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审计计划、项目准备、审计实施、审计终结和后续审计五个部分。审计计划和项目准备是为完成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对一段时期的审计工作任务或具体审计项目作出的事先规划,主要包括年度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前调查等内容。审计实施阶段是指审计项目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针对该项目的高风险领域或显示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领域进行重点审计的阶段。项目实施阶段主要是依据审计方案的要求,采用适当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对实地调查中确定的缺陷或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获取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揭示审计发现的原因和结果,作出审计结论和意见,并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有:内部制度健全性的评价和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审计证据获取,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及工作底稿的沟通、总结审计发现及结论等。内部审计项目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该阶段完成的,它是审计工作的核心阶段。审计终结是从实施检查工作结束到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下达为止的一段时间内所要做的各项工作。它是指对审计项目实施阶段的大量而分散的审计证据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判断,以形成恰当的审计结论,也是对整个审计过程的全面总结。其主要工作是:整理和评价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征求审计对象的意见,并修改审计报告,呈报审计报告,下达审计意见,进行文档归档。后续审计是为了使内部审计的作用最大化,审计组对每一个项目进行追踪落实问题整改的必要程序,审计整改情况调查和后续审计报告程序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审计对象往往会对一些问题草草整改,应付了事。进行后续审计则能对前期审计指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了解其整改情况,督促其按要求执行。阶段性的后续审计甚至可以看做一个内部审计循环的开始,作为下一年度审计计划的参考。内部审计流程图如下:

(四)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设计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有效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内部审计质量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内审工作的质量;二是审计报告的质量。工作质量是基础,决定审计报告的质量,而工作质量的优劣又通过审计报告来反映。1.内审工作质量控制。对内部审计进行日常的质量管理,应当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进行。一是实行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byobjectives),即明确内审工作以及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工作目标,并对工作目标进行任务分解,落实职责到每一个审计人员。目标管理可以为内审部门负责人监督和指导内审工作提供一个框架,能有效保证内审工作质量令人满意。二是对审计项目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见表2),这一环节也是内审工作质量控制最重要的一环。三是开展审计质量评估,即由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对内审工作进行检查,评价内审工作的管理和实施情况,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内审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2.审计报告质量控制。提升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关键是要做好审计发现(问题)的综合分析,重点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深加工。分析加工审计发现时,不能停留在发现问题的表面,应注意从控制风险、提升绩效、增加价值等内审转型元素角度入手,注意问题产生的根源,注意管理和控制上的重要缺陷,找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为写好审计报告服务。二是审计报告立意层次要高。审计报告反映的审计信息应有利于审计对象加强内部控制、改善内部管理、有效防范和规避内部风险,应体现全局性、宏观性和服务性,切忌泛泛而论、没有深度、没有重点。三是审计结论要准确、客观。依据审计发现得出的审计结论,一定要体现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审计原则,不能带感彩,表达的意思应该简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四是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应该直接指向审计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便于审计对象从根本上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堵塞管理和控制上存在的漏洞。

(五)审计成果转化机制设计

为充分发挥内审在查错纠弊、服务管理、增加价值方面的作用,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结果的运用,使审计工作成果真正落到实处。一是建立内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建立内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台账,定期汇总归纳审计发现的问题,并加强对审计结果落实情况的跟踪管理。对督促整改不到位、整改不彻底或屡查屡犯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适时采用通报、经济处罚等硬约束手段,有效促进审计成果转化。二是建立审计成果共享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审计成果转化的时效性。扩大审计成果信息的报送范围,可与其他监督管理部门、有关业务职能部门建立联席会议等机制,多部门形成合力,加大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督促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成果的外部效力。三是建立审计信息服务改进管理机制。内审部门要通过对审计结果和审计信息的归纳、分析和提炼,建立审计案例库,为领导决策和业务部门管理活动提供建议和支撑服务。要深入挖掘风险成因、研究提升绩效手段,及时向业务主管部门反馈审计信息,提示风险和缺陷,促进业务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实现内审成果向管理服务转化,将审计结果转化为长效成果。

三、保障人民银行审计能力建设的措施

在构建人民银行审计能力建设框架的基础上,还应针对央行内审转型实际,着力在审计队伍建设、内审制度管理、审计手段改进、内审沟通机制等方面明确一些具体措施。

(一)提升审计队伍职业能力

随着人民银行业务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电子化在业务中的不断普及,相关风险领域也在不断增加,越来越需要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团队,对决策过程及业务执行流程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开展绩效评价,站在更高的层次服务央行治理。首先,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分支行和实际需要,采取定编、定岗、定责,最优化的配置原则,优化内审人员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逐步形成一支结构相对合理、优势互补、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复合型专业队伍。其次,应创造条件保障基层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根据内审转型的需要建立内审职业再教育培训机制,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知识结构,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多种形式并举的再教育手段,培养造就一支真正具有服务组织治理能力的内审专家型队伍。此外,要支持和鼓励内审人员参加CIA、高级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考试,不断提高内审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

(二)完善内审工作管理制度

完善的内审工作规章制度是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随着内审转型的不断深入,以往一些内审制度办法已不能适应转型形势发展需要。根据转型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些制度又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因此,建立完善内审工作制度是推进转型步伐的重要保障之一。一是要围绕内部审计转型要求,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结合内部审计的新功能、新领域、新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的审计制度,坚持风险导向原则,突出内部控制评价,适应审计领域拓展,充分体现查错防弊与价值管理功能相统一的要求,体现事后监督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要求,以制度推动内审转型。二是要围绕审计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内部审计工作规则。要明确内部审计工作标准,系统地建立一套满足新时期央行发展需要的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或指南。三是制定完善各类专项审计工作制度,如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程项目审计、高风险业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明确各项审计工作的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和审计要求,同时针对风险导向审计和绩效审计逐步制定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的风险和绩效指标设置、权重设定、评价认定标准。四是制定完善与内部审计配套的工作制度,如审计协调沟通制度、审计质量评估制度、审计成果转化制度、内审工作考核制度等,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

(三)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变审计方法手段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内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是实现内审工作全面转型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要逐步建立起具有风险预警能力的非现场审计系统,通过对日常业务数据的检测分析作出风险预报,然后进行现场的稽核检查,使审计方式由过去的事后检查型向风险预警型转变。要逐步构建和完善审计信息平台,通过现代审计信息处理系统对大量的审计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处理、分析和反馈,逐步实现与业务部门审计接口的对接,实现从业务部门直接提取数据进行审计,从而达到实时全覆盖监控的目标。在新系统开发和应用前内审部门应积极与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沟通协商、提出需求,为有关的审计或检查留有接口,使业务系统具有可复核性和可追溯性,促进内审工作全面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内审人员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开展审计的指导和培训。

(四)完善内审沟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