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内部审计管理范文

内部审计管理全文(5篇)

内部审计管理

第1篇:内部审计管理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审计质量;控制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整体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企业的规模以及数量呈现了“爆发性增长”。企业的增长不仅可以为我国经济带来有效的支撑效果,同时还额外增加了工作职位,使我国人均GDP产值得到有效增强。为了保障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其内部的审计以及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因此,这对于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融入,对于整体的内部审计质量更是产生了“双刃剑”的作用。虽然可以有效地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帮助企业能够实现更好发展,但是也会对其进行一定影响。如何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将是本文探讨的重要目标。

一、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风险解析

(一)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综合含义在对我国企业进行整体宏观分析时,可以得知,如果企业自身的产品质量以及产品形式想要得到有效保障,就必须对内部审计进行加强[1]。因此,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可以与内部审计报告或审计结论的质量为基准。在企业的综合发展过程的当中,内部审计质量具有“广义”与“狭义”的分别。其中,“广义”泛指内部质量的工作总体质量,其中包含但不限于内部审计管理与审计机构的工作程度;从“狭义”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内部审计质量,对于项目立项、实施、选择、效率等具有明显的掌控效果,可以保证企业达到预期值。

(二)在现代企业的综合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的特征对于审计工作,应保证不同的审计主体以及客体具有明显特征。对审计工作进行宏观分析,可以得知在我国经济业务当中,世界经济一体化“跨国经济”业务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常态[2]。因此,对于部分企业来讲,在个体经营业务当中,经常会涉及海外业务,这对于内部的审计风险管理系产生了全新的要求。内部审计在整体状态当中的调整,都会对企业的控制、生产以及人力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很多企业在此类环境当中,经常会出现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整体业务有可能会出现亏损的现象。此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呈现“多样性”发展,已经脱离了传统的财务报表性质。在整体的审计工作过程当中,企业必须加强自身的培训,保证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并始终并使其业务呈现“一体化”“专业化”“现代化”“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以便在后续的改进过程当中,可以实时根据时展特征,进行综合调整。同时,对于在教育当中出现的一些常规性的问题,必须加强重视,对于独立审计赋予专员的权限。通过权限赋予,避免审计处于被动趋势,加强整体审计风险的有效性。

二、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审计风险因素解析

(一)企业内部审计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风险因素”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其主要具有“主观性因素”以及“客观性因素”,对于主观性因素而言,审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及整体道德素养是保证整个审计工作有效性的关键[3]。只有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养成,才可以保障企业在后续的发展过程当中得到有效支撑。对我国目前的企业经济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在内部审计过程当中,很多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知识体系。这种“缺乏性”对于整体技能的培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很多领导并未对内部审计工作加以必要的关注,对于审计部门的认知,也仅局限于“辅助性”的认知。这种“单向化”思维不仅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更是会导致企业整体效益的降低,引发严重的风险危机。因此,对于企业综合发展来讲,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要以整个组织形成有效的利益观点,具备基本特点,加强整体业务因素以及风险管理意识。

(二)企业内部审计中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风险因素”在现代公司的整体治理模式当中,内部审计的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客观性因素”影响。例如,在内部审计组织设计当中,其自身的地位以及架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将导致整体的审计“独立性”以及“权威性”产生一定的综合影响[4]。对我国整体的内部审计机构以及纪检等部门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在内部审计过程当中,基本以“挂靠”财务部门或纪检部门为主,整体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受到了明显的压制。在企业的综合发展过程当中,内部审计的对象也由“简单性”变为的“复杂性”。审计内容不断延伸,整体工作进程不断加快,这对于内部审计的信息对称性产生了严重影响。

三、如何在后续的工作模式中加强内部审计风险控制质量

(一)加强整体的审计意识对审计部门展开单项分析,可以有效得知在财务报表当中,审计所负责的区域繁多[5]。在财务管理以及企业管理当中,整体存在一种“倒置”的性质,无法对企业未来产生的风险以及现有风险进行准确识别。这将导致内部审计无法发挥其有效性,丧失其原有的作用以及效果。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对企业后期的经营产生严重影响,必须加强工作人员自身的风险意识,调整其工作态度。例如,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在日常工作当中进行大力宣传,有效激发审计人员的风险认知,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后续的工作当中开展审计工作。

(二)制定合理有效的运营机制为了保障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整体的运营起到“有效性”,应对其独立性进行专业提升,使其保障在相对独立的位置[6]。企业想提升自身的运作模式,强化整体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对内部审计管理机制进行完善,使其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内部审计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自身的产权关系以及内部管理框架进行整体梳理。例如,企业内部的领导层制定相应的运营机制,缓解在企业运行过程当中内部审计的压力,积极减轻风险发生概率。并将我国制定的审计条例与公司现状进行融合,保障整体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以此完善现有工作制度,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落实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能够有效发挥。

(三)加强对相关职员的整体培训机制对内部审计工作来讲,除企业制定有效的强化措施外,工作人员自身的积极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只有工作人员自身养成有效的工作模式以及认真的工作态度,才可以有效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整体的质量。在后续的改进过程当中,企业必须定期组织培训,加强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体系,使员工在工作中形成自身独特的工作模式[7]。介于审计人员自身的工作强度较大,因此,培训模式可以以线上模式为主。例如,在钉钉群当中,以直播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利用员工休息或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此外,制定专项的奖惩措施,对审计人员进行激励。当内部审计人员在整体的工作当中取得有效进展或突破时,公司应给予其职务或现金奖励,调动员工整体的积极性。此外,对于出现审计错误的工作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处罚,保障整体奖惩机制。有效的通过集中设计,使内部审计产生高效化的特点,还会对后续员工的整体工作流程以及进度起到保障效果。

(四)开展有效的审后评价体系对整体的审计项目检查完毕后,必须对工作人员现有的工作情况以及设立项目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对整体目标的达成效果以及风险体制是否健全、完善等起到有效的认知性。例如,企业自身加强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帮助其自身对审计人员未意识到的问题进行改进,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全新的评价依据,为日后审计项目的选择与计划提供必要的参考。(五)完善审计工作整体的考评制度在对现有的审计工作制度进行分析过程当中,应建立有效的考评制度,对整体审计质量的标准进行评定[8]。例如,加强考核制度。通过考核,激发员工的认知性。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设立考核制度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避免考核出现“随意性”以及“主观性”。考核对于员工整体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在考核的设立体制当中,公司不应以“强迫性”为主,应开展“阳光考核”,以提升员工工作能力为基础进行设立。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基于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质量进行分析后可以得知,审计风险除与审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及职业道德水平有一定的关联性之外,还与企业整体的经营理念及方案设定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在二者的融合过程当中,必须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模式。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加强自身的管理模式,使其可以根据企业整体的现状进行有效的评估。判断相关风险,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进行规避,实现公司盈利的与自身价值的双向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妍妍,张强,李妍,等.内部审计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中的作用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8(23):216.

[2]高樟亭.基于内部审计视角的农商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8(24):266+271.

[3]胡琳卿.基于企业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审计质量改进[J].财会学习,2020(15):155–156.

[4]顾刚.基于内部控制五要素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J].财会学习,2019(19):159+161.

[5]谢薇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消费导刊,2019(32):244.

[6]焦鸿雁.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09):153–154.

[7]张亚茹.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探讨[J].中国民商,2018(05):171+237.

第2篇:内部审计管理范文

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及其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复杂,各种各样的经济违法违规违纪行为时有发生,一来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二是影响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正常教学科研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完善进而导致内控失效造成的。而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一环,又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加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减少或杜绝各种违法违纪违规现象,不断降低和防范各种办学风险,提高办学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面临着领导重视不够、被审计部门配合不力、所处地位偏低、内控规章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职能有待拓展深化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升高职院校内部审核人员的全面素质

高职院校内部审计相关人员的全面素质直接应先天这审计工作的质量,这也大大的影响到了院校领导对审计工作的不同看法,最终影响到内部审计人员组织地位的提升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一些内部审计人员还停留在审计就是查账、审计就是维护财经纪律的认识水平,审计理念已滞后于形势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层次的审计人员应掌握的职业职能有所不同。2012年IIA内部审计职业脉搏调查显示,对于新的内部审计人员追求的五大技能是:分析和批判思维、沟通能力、数据挖掘和分析、一般的IT知识以及商业洞察力;对于内部审计主管来说,经营活动分析能力、风险分析能力、组织内外部的沟通协调能力至关重要。而对于一般内部审计人员来说,发现错误和舞弊的能力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主管应积极了解经济、管理发展的前沿态势和最新科研成果,用深厚的审计理论指导鲜活、复杂的审计实践,不断借鉴、吸收先进成熟的审计经验和方法;一般内审人员可以通过参加会计、审计职称考试和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考试,丰富专业知识,增长专业技能,提高职业判断能力;要以思想建设和能力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营造有利于审计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给予内审人员提供必要的“充电”培训,提高审计人员应对新形势、新常态的本领,特别是面对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需要所有内部审计人员能熟练地运用网络、审计软件、计算机数据库等现代技术手段和方法实施审计监督。学校既要给予内审人员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又要强化内审人员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进而打造出一支精通审计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强、职业道德素质高的内审人员队伍。学校内部审计人员只有掌握全面的审计措施以及过硬的综合素质,才能使内部审计工作科学有效的进行,将越来越隐秘的违法违纪违规问题揭露出来,才能为高职院校领导提出更好的审计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服务作用。

二、高职院校领导大力支持内部审计工作

首先,内部审计人员要积极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在高职院校内部宣传国家关于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介绍内部审计的职能、权限、监督内容、工作目标、工作程序等,尤其要向学校、系部及各职能部门领导简明扼要地说清内部审计在提高被审计对象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方面所起的纪委监察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获得各级领导对内部审计的理解、支持;其次,内部审计人员要将内部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归口领导汇报,虚心向领导征求解决问题的意见;此外,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全面履行自身职能和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紧紧围绕领导需要了解、解决和决策的热点、难点问题,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切实有效地开展内部审工作,让领导和被审计部门直观地看到内审工作的价值,使其感受到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堵塞漏洞、防范问题发生的建设性作用,就会得到领导的支持和被审计部门的欢迎,逐步形成“依法规范审计、主动要求审计、自觉接受审计、积极配合审计”的融洽、和谐有序的审计环境。

三、科学有效的实施高职院校内部控制

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是规范审计行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必然要求,而内部控制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则是实现内部审计制度化、规范化的前提和条件。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应积极参与单位内控建设,充分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面对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分析哪些是因为规章制度缺失造成的,哪些是因为现有的规章制度执行不力造成的,进而将国家法律、法规宏观层面的大政方针与本单位微观层面的经济活动相衔接,制定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且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合理保证高职院校经济活动及教研活动合法合规,财务信息真实有效、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有效预防腐败和防控舞弊,提高教育服务的效果和效率。制度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制度建设永远在路上。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单位经济活动的变化适时对内部控制规章制度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制度建设又是一件严肃而慎重的事情,不能朝令夕改,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内控制度建设是一个问题和制度动态平衡的过程。内控规章制度相对完善了,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要将其内化为相关人员共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办事规矩,切实起到其规范和约束相关人员行为、减少或杜绝违法违纪违规现象的作用。

四、认真对待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建立独立的内审机制

随着高职院校不断的发展,大部分的院校都设立了独立的内审机制,但和其他部门没有什么区别,有好多院校的内审工作依托财务部门来完成,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检查、审核本单位的财务工作,客观分析和评价单位经济资料的真实性、公允性以及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内部审计工作与财务工作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内部审计不能隶属于财务部门管理,就像一个人,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分管财务工作的领导也不能兼管内审工作,内审机构应处于比其他职能部门更高的地位,应直接对高职院校党委负责并汇报工作,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客观性。

五、结语

第3篇:内部审计管理范文

虽然有些企业也设立了风险管理部门,但它隶属于风险管理部门,向总经理报告,并不具有独立性。比如风险管理部门针对某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后发现投资的风险太大,认为不应该投资,但总经理好大喜功,觉得项目可行,并促成项目的实施,所以此时风险管理部门形同虚设。如果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风险管理部门,由董事会直接领导,向董事会报告其风险评估的意见,就可以增强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部门意见的重视程度。

二、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尚待加强

我国的风险管理真正开始只有几年的时间,企业各阶层对风险管理还不是很了解,不够重视,也缺乏风险意识。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在法律法规的要求下被动进行,而不能主动进行。在风险管理活动中绝大部分企业都采用定性分析法,而不是定量分析法,使企业不能正确地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

(二)内部审计职能范围较窄

在西方国家,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其内部审计的类型多样,把经营管理审计作为重点,辅之以财务审计和遵循性审计这两种方法。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还处于财务导向阶段,很少涉及管理审计和业务审计。虽然有些企业还涉及经济效益审计,但相比于西方管理审计,其在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内部审计的职能主要是进行评价和监督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不是以提供确证和咨询服务为主,为公司治理层和管理层提供风险管理及控制方面的资料,以增加企业价值。

(三)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整体素质较低

内部审计是一种能够防弊兴利和增加企业价值的综合性活动,因而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说内部审计人员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知识,还要具备管理、法律、金融、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因而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是其是否具有胜任能力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都是财会专业出身,其他专业的比较少,这样就不能适应财务审计之外的其他审计类型。

(四)审计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迅速,已远远走在了审计工作的前面,而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电算化操作还很陌生,多数审计工作仅仅只是传统的手工查账,无法适应不断更新的技术要求。审计方法的落后,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使审计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三、完善内部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改变观念,走出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误区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决定了他们对内部审计的态度和内部审计在公司的实际地位。

1.加强宣传

人们常说:审计难、处理更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对审计的理解,认为审计就是查查账,收几个钱了事,没有把审计与监督联系起来。解决认识不足的问题主要靠宣传,加大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的力度,让大家认识到,加强内部审计不仅是企事业单位增强自主性的要求,也是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还是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更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的需要。

2.转变观念

企业管理者自身的观念、道德品质和对信息使用的态度以及对遵纪守法的认识也会影响其对内部审计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如果企业管理者在股东利益、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方面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并且能够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对信息进行披露,那么,内部审计自然而然就会被重视,就能利用内部审计达到其企业目标。宣传可以提高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二)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结构,提高胜任能力

1.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的获取条件

可以根据IIA创建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制度的做法,在我国建立内部审计师资格考试制度,加大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难度,提升整个内部审计行业的素质。

2.改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

随着内部审计领域的扩展和审计层次的提升,以前单纯的财会人员结构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所以企业必须拥有工程技术、企业管理、法律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就是说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应由单纯的财务人员构成转变为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结构。如何完成内部审计人员结构的转换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优良的职业道德、熟练的电算化操作技术及敏锐的洞察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第二,在内部审计从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的影响下,内部审计人员应在知识构成上实现多元化,除了要掌握会计、审计、法律、税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还应当熟悉企业管理、工程技术、工艺流程等方面的知识;第三,企业应当抓好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使其及时掌握新知识,提高应变能力,提高整个团队素质,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高层次审计工作的需要。

3.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第4篇:内部审计管理范文

一、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人员力量不足

人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内审人员是质量控制的主体,也是质量控制的客体。从主体上看,现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面临的现状是人手少、项目多、任务重,没有专职的质量管理人员实施质量考核、责任追究等控制手段,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奖罚激励。从客体上看,由于企业发展变化快,内审工作的专业性在延伸、综合性在提高,内审人员本身面临很大的工作压力,质量管理的形式要求好操作,易评价,落实比较到位;实质性要求评价难,效果往往因人而异。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业务过程管理不到位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开展业务方面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审计准备过程中的问题第一,审前调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审计人员对风险评估不到位,搜集资料过于宽泛从而导致调查浮浅;也有审计人员对于熟悉的单位或领域自以为驾轻就熟,对目标和方法不深入研究,导致调查流于形式。第二,审计方案设计不足,执行困难。审计小组在方案设计阶段各自为政,没有考虑方案整体与被审计单位的协同性,导致执行中在被审计单位某个岗位或者部门形成“拥堵”。

2.审计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一是审计人员对审计方案重视不够,执行中出现经验主义,影响到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二是审计底稿复核不到位,如底稿问题描述不清晰、证据不充分等。三是成果评价的数量导向,导致审计忽视性质重要而金额不大的问题。四是审计评价不公允,建议缺乏建设性,可操作性不强。

二、后续审计在审计质量控制中发挥的作用

后续审计是指在审计报告发出后相隔一定时间内,内部审计人员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问题和建议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纠正行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实施的跟踪审计。实践中,在探索深入执行后续审计工作的同时切实认识到后续审计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一)后续审计使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环境明显优化,审计监督力度显著增强

管理层下发了审计整改考核文件,表明重视、支持内部审计的态度。后续审计可以监督管理者纠正错误的态度是否积极、措施是否得当、效果是否显著,改变了过去一纸《整改报告》作为整改效果判断依据的状况,整改检查中审计人员真刀实枪的工作,让问题整改必须踏踏实实。

(二)后续审计部分解决了内部审计质量管控人员不足的问题

通过对审计人员的适当调度,后续审计形成了审计机构内外两种监督。从内部看,作为前期质量控制主体的内审人员在后续审计中都要作为质量控制客体接受监督,主体和客体身份的轮换,提高了内审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和水平。从外部来看,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也可以监督前期审计结论是否全面、深入、可靠。

(三)后续审计使质量业务过程控制明显优化从审计准备过程看:

1.相对于后续审计来讲,前期审计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审前调查,审计人员可以针对问题更好地设计审计方案,有利于把问题调查得更透彻。

2.审计计划的自主性增强,审计人员与审计方案的匹配度提高。从审计实施过程看:

1.经验导向受到抑制,审计方案能够得到比较彻底地贯彻,为审计结论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2.后续审计增强了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相互监督的氛围形成。

3.由于后续审计与前期审计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密切监督过程,之前忽视的问题有可能在中间演化并酿成恶果,所以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也受到审计重视,实践了“治未病”的理念。

(四)后续审计有助于快速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实战能力,成为审计质量控制的源头活水

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因素是执行审计工作的人的能力。用“深究细查”、“如实报告”、“妥善处理”三个词描述这种能力。深究细查:后续审计针对性很强,这有利于审计人员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从多个层次和角度对整改情况进行验证,甚至对问题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溯,提高审计人员设计审计方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的能力。如实报告:此处不仅是言之有据,更讲通过后续审计对于被审计单位形成更深的认识,要透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妥善处理:如果后续审计验证了审计结论和建议的正确性,那么审计人员的工作信心和干劲无疑会增强;反之,也有利于找差距、析原因,优化建议。

三、应用后续审计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两点思考

实践中体会到后续审计在提高审计质量、完善质量管理机制方面的诸多积极作用。这种作用的形成和发挥也来自于在安排、执行后续审计中的认真探索和思考。

(一)在设计后续审计方案时,以前期审计结论和决定所涉及的问题为焦点,进行适当的扩展和延伸

后续审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其审计重点一般限于审计结论和决定所涉及的范围。但是,前期审计没有发现问题的相关领域并不代表实际就没有问题,后续审计过于强调针对性就会加大审计风险,降低审计质量。例如,某次审计中发现某单位招标工作中存在招标单位、中标单位资质不符的问题。后续审计中没有发现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发现存在拆分合同金额,规避招标的问题。后续审计能够发现问题是因为在范围上关注到了被审计单位整改期间的所有合同,而不仅是招标签订的合同;在流程上考虑到了实际招标之前,而不仅是招标之后。事实提醒,后续审计要针对问题作适当的扩展和延伸;否则,过分强调针对性,很容易陷入“就事论事”误区。进一步讲,为了让后续审计有更好的针对性,先前的审计结论也要适当的总结概括,以为后续审计圈出合理的内容范围。

(二)后续审计对于未整改到位事项、新发现问题要深入分析,恰当评价

在后续审计中,结合审计回复,对于已经整改的问题重视其真实有效性;对于未整改到位的事项、新发现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对于未整改到位的事项的原因分析及处置建议如下:

1.被审计单位对于问题的认识理解存在误区。例如某地按照前期审计建议登记台帐,但是流于形式,不能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控制作用。这种情况往往与管理重视不够、能力不足有关,是纠正的目标。

2.被审计单位和内审部门对于风险的认识差异,前者认为风险可控,问题不大。这时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对于确实影响全局和整体利益的决不姑息。

3.历史遗留问题等客观上整改难度高。对此应当在获取翔实的整改方案、核实整改进度的基础上在审计报告中说明情况。

4.因政策、环境变化等原因不需要整改的,就不再视为未整改事项。

第5篇:内部审计管理范文

关键词:煤炭企业;会计;内部审计;财务管理

1三者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和方式

1.1会计、内部审计与财务管理的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最基本职能是如实反映出企业价值的过程。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系统、全面和综合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依靠这些数据做出决策和管理。会计的另一个职能是监督职能,根据会计反馈的信息,使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这一职能为管理属性,它决定了会计不能对价值进行管控,而只能作为管理所依。审计按功能分为管控、证明和评估三种职能,其中管控又包含监察和督促两方面作用。审计的管控职能就是监察被审计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引导会计事务在规定的范围内运作。审计的证明职能是指外部审计机构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财务及相关的经济活动的审核检查,保证经济活动符合实际而做出书面证明,并具备公认性。审计的评估职能就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计单位的预算、决策以及方案的可行性,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完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财务管理具有直接的管理职能,是对财务活动组织计划与调控的一种管理活动。财务管理不仅管理资金活动,还通过管理资金运动实现产权管理,是价值与权利的融合。

1.2三者在管理模式上的区分

煤炭企业会计以经济信息系统的形式提供人们进行企业决策的财务信息,解决信息的收集、加工等问题。企业会计为职能管理活动提供基础而不是具体管理,其本身还需要管理和维护。内部审计从工作内容来看是管控企业经济运作的活动统称,对企业会计行为合规性、合理性的监督与审核。财务管理的范围包括企业在财务方面的组织计划与协调,管理的对象是货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流向。这三者是层层递进的管理模式,首先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会计信息,对运营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给负责人提供依据,从而制定执行相应的财务管理决策,来推动企业发展产生经济效益。在这一过程中,内部审计审核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分析决策的合理性,以此来监管整个会计过程,使其处于正常合理的发展轨道中。

2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探讨

2.1会计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关联

会计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职能是体现经营管理过程中资金的流向与具体数量,从而通过财务信息的形式给企业负责人提供会计信息支持。而财务管理正是依靠这些基础会计信息,才能更有效把控生产运行状况,制订出符合实际需求与能力的发展计划。通过以上对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描述不难看出,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发展的密切联系。二者均体现了企业价值与资金的内在联系,通过货币资金的形式进行评估与计量。在我国煤炭企业的财务活动中,经常会将会计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整合为一。二者的主要功能是提高企业经济价值与加快企业发展。这两者的主要区别体现在过程、结果与要求的不同。会计是对企业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货币统计核算的过程,主要功能体现在已发生的活动中,属于后期核算体现;而财务管理是通过已发生的活动,对即将进行的计划或决策提供支持与引导的作用,在过往的基础上具备前瞻性。在结果上,会计注重的是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而在财务管理上追求的最终目的是管理与控制,通过现象对将来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取得既定的目标。最后在对财务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上也不尽相同。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遵守相关财务法律法规。而对于财务管理人员就有更高的要求,需要能对已知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掌握市场及国家经济环境,政策支持等动态。结合企业基本会计信息做出决策与判断,抓住时机把握市场。

2.2会计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之间的关联

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离不开会计所提供的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的提供也应适应审计和财务管理的要求。煤炭企业会计与内部审计的关联体现在:内部审计的主要审核对象是会计部门所处理的会计凭证和账簿,二者在监管、评估方面具有相同的职能。而企业会计主要反映企业运行相关的经营状况、收支来源去向等并进行监督。会计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管理建立在会计提供的信息之上,缺乏真实有价值的数据,就会直接影响到财务决策的合理性。没有会计信息的支持,企业和财务部门负责人就无法分析公司运营状态、合理调配资源,而会计人员的考核更无有效的考量依据。以上都体现出会计的根本作用和其基础性,因此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信息过程中必须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否则后续的财务管理与内部审计将无从谈起。以会计信息为基础依据的内部审计和财务管理又反过来加快了会计发展的进程。内部审计作为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这两者为了同一目的进行会计信息管控经营活动,相互依存发展。具有独立性的内部审计,是形成于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条件下的新形式会计实务,不同于企业财务管理中其他的会计实务,内部审计与财务管理中其他实务的区别在于对企业财务管理中具体的经济活动加以合并与整理,包括企业资金流、营销活动、融投资等过程的专业性处理。内部审计因其独立性的特性,只对财务信息进行监督与管控,不参与会计信息的编制过程,依据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审核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及时规避企业财务风险,为解决问题提供引导。在企业的监督复核过程中,内部审计对煤炭企业会计的监管核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会计舞弊揭示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内部审计能够对企业的资产和财产进行保护。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经济活动等进行综合的审核得出最后的评价结论,通过审核的评价结果能够针对性地指明企业在管理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活动规律和特点等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在经济指标的对比下存在哪些不同、还有多大差距。内部审计的结果是评估与检验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成效与业绩的重要依据来源,通过审计给出合理的建议与有效的决策,给财物安全提供保障。对于大型煤炭企业来说,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与财务管理相互监督共同发展。内部审计做好对企业及下属各分公司财务状况的分析与监督,使决策人能更清晰准确地了解相关经营情况及发展动态。如判断企业是否能达到制定的经济目标、公司重大经济决策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等情况。结合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的结果,使企业部门负责人做出的相关经济决策和战略发展计划有据可依。通过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机制的不断改进完善,对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与结果导向,提升煤炭企业的经营效益。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打造为企业发展服务的高能效内部审计团队,通过内部审计对企业运营的会计、财务管理环节实施监控管理引导,使一系列的财务活动工作与实际相结合,反映到企业生产活动中,健全与规范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流程,提升企业竞争力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孙京海.煤炭企业会计、内部审计与财务管理三大职能关系之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5(8):56-57.

[2]蒋智霞.浅谈内部审计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