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疾病预防的方法范文

疾病预防的方法精选(九篇)

疾病预防的方法

第1篇:疾病预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失配性疾病;疾病预防;档案;数据库

文/赵玮,曾奇,陈心恬

失配性疾病是美国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教授丹尼尔·利伯曼提出的关于非传染性的慢性疾病概念。应该说,现代人体与现代环境的不匹配造成了“失配性疾病”的产生。它主要有两种,即“能量太多”造成的疾病和“用进废退”造成的疾病。因能量太多导致的疾病主要有糖尿病、脑卒中、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因用进废退造成的疾病主要有骨质疏松、肩颈下背痛、关节炎、风湿、心肺功能低下。[1]产生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快速进化和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这些疾病随着人类文化及生活方式的飞速变化,范围在不断扩大,患病几率在不断升高,并逐渐呈现年轻化,死亡人数也在逐年增多。它给病患者及家属造成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它不仅降低了家庭幸福指数,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因此致贫返贫的现象已经成为社会扶贫攻坚的重点。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手段,利用多种渠道进行预防和遏止。

一、失配性疾病预防数据库构建的资源现状

失配性疾病预防数据库资源经历了多年发展、累积和沉淀,不同种类的失配性疾病预防文献已经相当丰富。众多医学工作者特别关注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它们的严重危害性,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专家胡大一提出,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的裂痕及如何不失配的对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郭晓蕙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等强烈呼吁要防治慢性疾病,[2]还有不少的失配性疾病临床专家对不同类型的疾病预防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积累了很多成功的预防经验。这些经验为失配性疾病深化的研究及预防数据库建库的深化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尽管他们对各种失配性疾病的预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预防数据资源相对零散,医者大多是站在某一角度针对某一种疾病预防,没有形成深入系统的整合,没有产生全面完善的失配性疾病预防数据库。

基于众多见解和不同领域专家预防的成功经验,本库将以失配性疾病预防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方法与应用体系为主线,根据失配性疾病预防知识资源的内在联系性,构建针对不同慢性疾病而采取的立体式预防档案数据资源库,为今后的其它各类疾病预防库构建和知识服务研究做前期的基础性数据准备。

二、失配性疾病预防数据库的构建

数据库设计关乎系统功能实现度、稳定性、扩展性等多个方面的内容。[3]

(一)失配性疾病预防数据库设计框架

根据失配性疾病框架,拟设定预防数据库表,注重表与表之间的内在联系性。本数据库的团队参考教科书和相关的分类方法,按不同的失配性疾病人群非常关心的预防知识,如膳食合理、身体活动、心理健康、未病养生、家居环境和减肥瘦身等,进行了有效编码、存入。结合相对成熟的预防具体实践应用,又把各类失配性疾病预防分为基本理论预防、方法预防、应用预防三大类。从理论、方法到应用三个层面组建预防知识的相关内容。其中基本理论预防主要是为预防对象提供预防思想和原则,预防方法和预防应用是预防理论的基础。预防方法主要是为预防对象提供不同层面失配性疾病的操作与指导方法。预防应用则提供不同阶段的疾病预防思路,是预防方法的应用范围。(见图1)。

pagenumber_ebook=65,pagenumber_book=63

图1预防知识分类框架

(二)失配性疾病预防数据库形式内容设定

本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是根据各类失配性疾病的不同特点及不同层面来设定相应的预防内容。它将各类非传染慢性疾病不同的预防基础知识、预防方法和预防应用关联在一起。因此,本数据库首先建立失配性疾病预防方法的各类数据表,据此分别建立预防理论表、疾病表、来源表、病证关联表,并根据预防知识分类和特点、疾病表及处理表中的数据(见表1)来进行失配性疾病数据库的不同字段设定。表1中二级知识分类、各种慢性疾病、证候、体质、来源、时节分别与相应的预防知识分类表、疾病表、病症关联表、体质表、来源表、时节相关联(见图2)。具体内容的加工和关系展示见图2。

表1预防方法

pagenumber_ebook=65,pagenumber_book=63

pagenumber_ebook=65,pagenumber_book=63

图2失配性疾病预防数据库构建

(三)失配性疾病数据库功能设定

数据库是存储在计算机上、可共享、具有一定格式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多样性,如用户数据、数据字典以及数据存储路径等,通过数据库可以定义、存放和管理这些数据。失配性疾病数据库不仅可以实现数据库的基本功能,如数据库的定义、管理、维护,也可以实现对失配性疾病预防数据的操纵。也就是说,用户可以操作数据库内的数据,如进行数据的存储、查询、插入、修改与删除。此外,也能通过本库所建立的各数据表及表与表之间的关系数据,提取各字段内的所需要数据。本设定的宗旨就是要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最佳服务。

三、失配性疾病预防数据库构建的具体路径

(一)预防知识获取路径

近年来通过深入的研究已经为失配性疾病预防理论与预防实践积累了大量而丰富的档案资源。这些资源主要保存在失配性疾病书籍以及目前的临床研究文献中。为了获得较为全面的预防知识数据,研究利用大数据库进行文献采集,并将不同类型的失配性的预防思想、预防原则、预防方法等作为关键词,来获取指南或相关标准;利用教科书中所载、健康类报纸、预防类期刊和古籍等等获取文献资源,如从《黄帝内经》《周易》《诸新病源候论·时气病诸侯》等文献中获取。

(二)预防知识采集

所收集的预防知识量大、数据较为复杂且不易处理,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满足要求的数据至关重要,数据库知识发现技术应运而生。数据库知识发现技术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会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效、可信、新颖且能被人们理解的模式。[4]在文献数据资源基础上,应用数据库知识发现技术梳理、筛选出预防内容相对具体而且比较具有权威性、原始真实清晰、涵盖面大、知识表达相对完整的知识片段。例如,对癌症疾病预防知识的采集,采用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的对癌症预防总结的十四法: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坚持体育锻炼、多吃水果蔬菜、注意吃些谷类食物、限制饮酒、不过量吃红肉、少吃高脂肪食物、少吃盐、不吃在常温下存储过长的食物、用冷藏或保存方法易腐烂的食物、防止污染食品、不吃烧焦的食物、不过分依赖营养补充剂等预防知识。[5]

(三)预防数据加工处理

经过采集得到的数据往往不能完全满足结构化的处理要求,需要经过进一步严格处理,为后续数据组织入库奠定基础。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以常见的失配性疾病预防为主,建立失配性疾病相关的预防病典,规范处理相关知识,如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数据的加工,从建立预防高血脂、高血糖、血压高等病典开始,再根据数据依赖与规范化要求,对数据进行严格处理,主要是为后期对数据库字段内容进行调取做基础准备。

(四)预防数据审核

数据审核主要从准确性和完整性两个因素来考虑。其主要功能是在整理数据前对原始数据进行审查与核对。在采集加工数据过程中,大多包含了人为的主观因素,如在采集抑郁病档案数据过程中,采集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阅历与背景去主观地臆想,夹杂很多复杂不确定成份。为了保证数据的质量,尽管对数据进行了加工,也一定要根据建库的标准做进一步严格审核,以充分确认数据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五)预防数据入库

数据库与外部进行数据交换可以通过数据的导入与导出来实现。在数据入库过程中,以建立的数据表结构与数据表关系为基础,将Excel、Oracle等其它数据库中的数据转移到当前数据库中,并将失配性疾病预防数据进行保存、处理和审核。

第2篇:疾病预防的方法范文

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为世界所中仰慕,从上古至春秋战国时期到唐、宋、元、明、清,在近7000年的历史过程中不断进行发现、实践、探索、总结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内容极为丰富的有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的预防保健理论和方法。其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和疾病随时空变化的辨证观以及疾病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等预防医学思想,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哲学智慧。研究其深邃的预防思想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当前特别是生活、工作方式日渐西化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井喷式和低龄化发展趋势的严峻形式下有现实的积极意义,同时对促进全民健身和重大慢性病的预防以及疾病的转归也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1.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

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大胆探索和艰辛实践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有显著的文化基因烙印,内容博大精深,方法丰富多彩。其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体对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和疾病随时空变化的辨证观以及疾病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的预防医学思想。

1.1疾病个体化的预防观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的体质、性别、年龄不同,先天禀赋不同,所生活的地域、季节、气候不同以及生存条件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种类、几率及愈后就会不同。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身体特征;同时认为疾病在早期会表现出特有的征兆,可以通过面色、脉象、身体状态、大小便等外象并经医生的“望、问、闻、切”进行观察、判断,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并有针对性地用食物、药食两用物质或药物对身体进行调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这种个体化的疾病预防观正是传统预防医学的独到和高明之处,值得肯定和推崇。它与现代预防疾病采取的“千人一方,万人同药”有极大的区别,虽然现代医学可通过体检来提早发现疾病,但只有当生化指标出现异常或临床征兆已经发生时才能发现,对主观表现出来的不舒服、不适应等亚健康症状,现代医学还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即使是有某些指标的异常如血糖的升高,现代医学仍缺乏个体化的预防措施。因此强调针对个体体质、地域、季节、气候、饮食习惯等情况的不同,具体分析,差别对待,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季节性、地域性和实用性。因为是个体化的,所以有十分理想的强身、保健和疾病预防的效果。现在在我国江南、江淮、闽南等地区在季节变换时,有请中医开膏方、吃膏方的传统,显然绝大多数是进行疾病预防、身体调理和日常保健而非治疗疾病。因此现代预防医学应充分吸收传统预防医学的个体化疾病预防的精华、特色和优势,既注重人群预防的研究,也应有针对性进行个体化的疾病预防研究,尤其是根据个体体质、地域特点、季节、性格和日常行为生活方式等有针对性地对疾病进行个体化预防,中西医结合以期达到更好地预防疾病的目的。

1.2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自然观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员,人体是一个和谐、有机和充满生机的整体,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神经、肌肉、激素水平乃至心理活动等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照应、相互影响的,并与自然季节的变化、生活起居、饮食等有密切关联。因此自然界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基于这样的认识,古人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出发,发现并总结了人体与自然相适应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具体适应自然变化的疾病预防法则;总结了四时变化对人的情志、气血、

脏腑、经络影响的关系;昼夜、晨昏变化,日月星辰变化,地理环境及温度、湿度、气压、气流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关系等。同时指出人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听从自然变化而束手无策,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整自己,使自己更加适应环境。疾病预防的总原则就是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并总结出了许多经过实践和历史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俗语,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郎中开药方”;“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春捂秋冻,一年无病”;“秋风凉,添衣裳。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等。《黄帝内经?邪客》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与,与日月相应也”就是这个道理。人在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时还积极地改造自然环境,如在气温极热或极冷时,人体的自然调节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就发明了空调,以改变室内环境,保证人体不因极端环境变化而对机体造成伤害。正如《道德经》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现代医学证明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如海的潮汐、月的圆缺等都会影响人体的情志和脏器功能,极热或极冷的时候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也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预防疾病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并遵循自然规律来养护身体。例如春天万物生发,人的情绪应随自然一样心旷神怡,生机勃勃;这时稍晚睡觉,早点起来;提升精神状态,与自然和谐;在饮食上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如适当吃一些大枣、山药、刀豆、南瓜、扁豆、西红柿、核桃、栗子、鱼腥草、芹菜、菠菜和胡萝卜等对助升阳气有积极作用。若不尊重自然规律,不遵循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规律,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本身有疾病则会使疾病加速发展。可见古人早就发现并观察到自然规律对人的影响,从而产生了遵循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的思想。

1.3疾病预防变化的辨证观

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事物不断发展变化”,这是一个根本规律,在疾病的预防上其显著的预防医学特征可归纳为“根本是‘象’,核心是‘变’”。所谓“象”是指像自然界那样,因为“疾病预防”的基础是遵循、效法和学习自然。而遵循自然法则的核心是“和”。“和”是指人、自然、社会、身体本身的大平衡与大和谐,所有的方法和手段只有达到“和”的状态,才达到“最佳健康”的境界;因为自然界是最和谐的。“象”的根本是取自然之象,自然之象的精妙是在“变”。“变”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和规律,例如一年四季的变化会使疾病预防方法“变”,不同年龄的“变”会使疾病预防手段“变”,四季的“变”会使补益的方式“变”,不同的疾病会使预防和治疗方法“变”,一天之内不同的时辰对疾病预防的要求也在“变”。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工作环境、生存状态、休闲娱乐方式与古人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多数中国人是营养过剩而非营养不足,上班族压力大,紧张度高,因此疾病预防的方法要“变”,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例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如果今天的人们遵循“与鸡俱兴”的作息时间,那么就会与社会脱节,显然必须要“变”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其实“变”就是发展,因此“疾病预防”的观念、方法和生活行为方式也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

1.4注重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

中国传统的疾病预防医学思想特别注重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预防为先、病中防变和愈后防复的重要性。在疾病初起时,便能知道病邪之所在,及时进行治疗,控制病情,使之不发展到严重或危险的境地。还强调不但要治病,还要防病;不但要防病,必须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有应对之术。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脏腑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因此在预防和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之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讲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这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于使脾正气充实,不受侵袭。如见肝之病,不知道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就可能使未病的脏器发生疾病,或治好肝病而脾病又来,达不到好的治疗效果。可见“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的疾病预防思想在今天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2.传统医学中的预防医学思想与促进全民健身

2.1传统中的预防医学思想与现代预防医学思想高度统一

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渊源于中国古人,但与现代医学科学发展有惊人的一致。首先,所有预防疾病的方法、活动都是围绕“健康长寿”进行的。其次,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防微杜渐治未病,在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的指导下去把握生命和健康,最后,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还特别重视社会心理因素,把人类、社会和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正确地认识人类的生命活动,积极地预防疾病,达到强身防病、益寿延年的目的。可以说传统医学中的预防医学思想是古为今用的典范。进人21世纪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增多,人们对“未病先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不仅注重社会心理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还着眼于提高人们的心身健康。《黄帝内经》就指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著至教论劝》),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国传统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的主张不谋而合。传统预防医学思想重视社会、心理对人的影响,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处于更加协调的状态,因此对现代社会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的“形神共养,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协调阴阳,节欲保精,畅通经络,协调脏腑,饮食调养,谨慎起居,益气调息,和于术数,动静适宜”预防保健的基本原则已被现代医学科学证明。

2.2促进全民健身

第3篇:疾病预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疾病预防与控制 健康教育 措施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327-01

预防医学以成为现代医学观的主导思想,现代医学的发展及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实现“人人健康”成为现代医学的最高目标,疾病预防与控制成为现代医学的核心任务。

疾病预防与控制是在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的基础上。以正确的防治对策为指导,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达到预防、控制疾病以及保护、增进人类健康的目的。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不仅是卫生防疫工作者的具体工作,也是各级医务人员的重要职责,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关心和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1 健康教育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措施

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对策是三级预防。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社会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疾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是第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也是三级预防中最重要的,是现代医学致力于达到的目标。在第一级预防中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纠正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适当的体育锻炼,增进心理健康,适时的预防接种,优生优育优教,妇幼保健,中老年保健等。所以健康教育是一级预防的先导,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起重要作用,也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卫生保健措施。

1.1 通过健康教育使全民了解疾病的防治方法,健康教育使人们掌握了疾病的发病危险因素,通过对发病的危险因素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减少或消除危险因素,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投入少、效益高。尤其是在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中的今天,利用健康教育的有效的策略方法,对人们进行健康教育是许多疾病预防中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进入20世纪以来传染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随着科学预防方法的实施而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如霍乱、鼠疫发病率的下降,人类天花消失,危害儿童健康的麻疹、脊髓灰质炎等都得到有效控制。一些新发现的急性传染病(如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疯牛病、甲型H1N1等)的预防知识得到了普及。

1.2 通过健康促进使全民采取健康行为,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健康教育促进人们行为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促进人们自觉地、主动地追求健康,增加健康投资,提高生活质量,强调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改善预防性卫生服务,促进人群健康;强调政府立法、行政干预,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共同努力。社会动员是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在全民中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创建健康社区环境,从根本上改善和保护个人健康,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2 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应采取的内容及措施

2.1 全民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以最基本的、普通的健康教育为内容。如:个人卫生、日常生活方式、环境卫生、心理健康等内容,同时要根据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进行目标人群健康教育。

2.1.1 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传染病的发生在20世纪里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有的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消灭。但是由于病原体的变异、环境改善、新的群体状况的产生,使人群对于新的病原体的免疫力下降,有效治疗手段缺乏,可能造成新的传染病流行或旧的传染病重新扩散蔓延,人类面临新旧两类传染病的双重威胁。通过健康教育使全民认识,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在人们的思想予以高度重视,常备不懈,防患未然;在突发传染病时,全民积极参与、积极配合消除恐惧,稳定情绪。

2.1.2 慢性病的防治知识,近年来随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急性病和危重疾病得到及时救治,目前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加强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疾病预防控制的首要任务。

2.1.3 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卫生问题多种多样,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可提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心理健康涉及人们的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康复力等方面。通过心理卫生问题的产生与控制方法的教育使人们通过健康心理的促进和维护,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乐观生活、面对现实;适应环境、改善环境;结交知己,与人为善;挫折磨砺、自强不息。

2.1.4 健康相关行为知识:[1]一组行为知识是:如合理膳食、适量睡眠、积极锻炼、定期检查、避免有害环境、戒除不良嗜好、预防事故发生和发生后正确处理的行为、主动求医、积极配合、保持乐观向上情绪等。另一组行为知识是:如吸烟、酗酒、吸毒、性乱、不良饮食习惯(如饮食过度、偏食、高脂高糖低纤维素饮食、进食过热过快)、不良疾病行为(瞒病行为,对疾病自暴自弃,对疾病恐惧行为,疑病或拖延行为)。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培养、建立和巩固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2.2 全民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2.2.1 组织措施 ①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站[2]。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基层卫生机构的核心,要充分发挥,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为了疾病预防和控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健全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功能,注重健康教育,为社区人群健康提供有效的服务保障。②通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部门、各级医疗单位、专职健康教育机构、经常进行全民健康教育。③保证政府经济和政策的支持。

2.2.2 经常性措施 ①对基本卫生问题要常讲常抓。如:个人日常卫生习惯、生活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营养和食品卫生、生活垃圾的处理等。②专题讲座或报告。针对疾病流行和发病的季节进行讲解。如:冬春季节的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节的肠道传染病。③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等文化载体,进行健康教育的传播。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健康教育的传播。预防疾病。

总之,通过全民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提高全民预防、保健知识水平、增强参与能力,才能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第4篇:疾病预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部门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615-02

作为食品等公共卫生检测数据主要的提供部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检测结果直接影响着公共卫生安全,若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检测结果真实可信,对公共卫生和食品的监督部门在执行食品与公共卫生的监督任务时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保障人们的公共安全。尤其是对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如何强化质量管理的意识、满足群众在公共卫生服务上的需求、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仍然是需要继续努力并解决的问题。

1 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质量管理现状

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质量管理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到的组织学习等方面的内容较为复杂,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职工都必须要学习新惯例和了解新体系,疾控部门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原有工作方式,来适应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2)由于受到地方政府的财政情况的影响,使得县级等基层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环境条件、以及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差距过大,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同时,在技术人员的结构上,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过小,也没有先进科研设备,对原有设备维护差,无法满足实际质量管理工作需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检测质量[1]。另外,对质量监督人员欠缺确实可行的奖惩机制,使得许多的制度都只是流于形式,在实际工作中矛盾较多,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3)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运转效率过低,众所周知,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是专门为公众而服务的,这也决定了其在某些业务方面存在垄断的性质,使服务提供者助长官僚思想,同时也缺乏私企的组织及竞争意识。公众对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服务与其具体形象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

(4)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直接影响着质量控制,但是目前仍然有一部分人员的综合素质欠缺。主要表现在:从业人员的专业不对口,对疾控理论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质量管理人员学历层次参差不齐,较少有高学历的人员,致使人员之间的学风不浓,重实际而轻理论。且对质量管理的认识较为片面,无法适应基层的疾控工作。

2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目前的现状,从多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质量管理显得十分有必要。

2.1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自身的内部审核。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自身内部审核,就要定期对质量管理的工作计划开展审核活动,并且审核的内容应该覆盖质量管理体系所有要素及检测活动,对相关部门的执行准则情况等进行系统检查,确保其运作符合质量管理的要求,若有不符合的及时指出并令其按期完成[2]。另外,定期进行管理评审,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质量管理目标、方针的有效性进行全面检查,发现薄弱环节要及时完善,通过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审核和评审工作确保质量管理的有效性。

2.2 加大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及培训的力度。质量管理与每一位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疾控人员都息息相关,要想实现全面的质量管理就必须以全体疾控人员的参与作为基础,让所有人员都加入质量管理建设之中,并对疾控人员进行质量管理的相关业务培训,加深对质量管理理念的理解,使他们培养自我完善和自我分析能力。其次,提高疾控人员服务素质和质量管理的意识,真正的明确社会公众的需求,如何才能做到让公众满意。

2.3 加强质量检测仪器设备以及物资的管理。对所有的检测仪器和设备进行统一的建档和管理,其中包括仪器的型号、名称、检定日期、购进日期、使用科室以及故障的维修记录等等,全部都交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室按照管理要求进行统一的存放和管理。在仪器的使用科设置相关管理人员,并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定期将计量仪器交由计量测试的部门进行检定,并将检定合格的与不合格的进行区分。除仪器设备的管理外,对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环境要求也是很严格的,检测室环境如通风和照明等要求都要符合仪器运转以及检测方法。

2.4 将具体的职责落实到位。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可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评审准则,制定出相关的质量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并将它们当作质量管理方面的指导文件[3]。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最高的领导人指派为技术的负责人其他分管的领导则为质量管理的负责人,依次往下级进行指派,并对各个层次责任人明确相关的岗位责任,并在整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质量管理科,负责日常的质量检测与管理。除此之外,每一个业务科都应该有质量的监督员,负责全过程的科室活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质量管理关系到整体的服务质量与整体的质量检测,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只有不断的增强竞争意识,努力做到高效和优质的质量管理才能使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真正满足群众的需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质量管理应根据具体情况从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自身的内部审核、加强质量检测仪器设备以及物资的管理等方面入手,从而树立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良好形象与声誉。

参考文献

[1] 何作凡,李如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实验室的计量认证与质量管理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2013,25(12):123-242

[2] 王朝杰,郑淑荣,张文婷.探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管理发展情况[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3,15(10):456-533

第5篇:疾病预防的方法范文

【关键字】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保健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31-02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在我国较为突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以及发病率均已经与许多的发达国家接近,甚至是超过较多的发达国家,与此同时,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心脑血管疾病不仅严重威胁了我国经济的增长,而且对人类造成严重的伤害,为改善这一情况,我院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预防、保健以及健康指导,对患者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150例患者进行回访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本院在近一年的时间内收治的所有心脑血管患者,并且经过医院相关诊断之后确诊为心脑血管疾病,回顾性的分析所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诊疗护理工作,并且从中抽取150例心脑血管患者进行回访,二个月为回访期限,并根据患者的恢复程度,对护理人员实施的预防以及保健措施进行总结。

1.2 方法

医院为住院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检查、诊断、治疗以及相对应的护理工作,在患者出院前经过专业的检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恢复,甚至部分患者在出现时已经达到彻底痊愈。其中医护人员的预防以及保健指导措施如下:

预防指导,预防指导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的基点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关键因素,重点干预人群为从未发生冠心病、脑栓塞以及脑血栓,但是存在相关方面的危险因素,为了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首次发生,应该加强对上述人群的预防措施工作,二级预防防治对象则为已经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人群,预防重心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进行关键靶点的找寻,关键靶点为可以控制患者病情的危险因素,与此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以及服药情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在最大程度上控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针对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的症状,进行相关的疾病知识宣传、教育以及引导,使相关人群可以及时、明确的掌握这几类疾病的预防知识,还要注意对相关人群日常生活中的作息、饮食以及情绪等多方面进行及时的控制和调整;第二方面,帮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加强对自身的控制,遵从医嘱,长期并按时服用专业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药物,无论是中医还是西药,都不应该出现停吃或者是不定期服用的现象,还要注意在服药过程中,应该按照医嘱避免吸烟饮酒。

保健策略,临床医护人员可以组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或者是常常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自我保健,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防治,可以采取的策略包括干预饮食、指引运动以及指导用药等方面。其中关于控制饮食,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就是肥胖,因此针对此情况,医护人员应该指导相关人群进行合理饮食,使热量的吸收得以控制,帮助相关人群养成按时就餐、合理控制饮食的良好饮食习惯,进而达到帮助心脑血管疾病相关人群预防疾病的目的。指导运动,其核心是对心脑血管疾病相关人群有益的有氧运动,使患者了解适当运动的好处,引导患者结合自身需求进行对运动方式的选择,其中包括跑步、太极拳、五禽戏、散步以及游泳等。指导用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该避免发生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而过度服用保健药物或者是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而错误使用治疗药物的现象,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患者进行相关方面的用药指导,提醒患者按时服用药物,还要注意提醒患者在服药期间,应该禁止抽烟、饮酒以及禁止吃油腻、寒凉以及油腻食物等。

1.3 随访调查

依据为本院自制的调查访问表格,对1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自觉症状、饮食习惯、服药情况、作息时间、治疗效果以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程度进行调查、记录,对这1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随机性的访问调查。

2 结果

1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了解疾病的发病因素、治疗措施、预防方法以及保健策略的前提下,结合本院临床心脑血管相关医护人员的预防、保健以及健康指导等护理措施之后,进行自身科学管理和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避免疾病进一步恶化程度,心脑血管疾病治愈率明显升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恢复情况较好,而且患者的生活也较有规律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对预防、保健指导表现较为满意。

3 结论

本院调查结果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接受护理人员预防以及保健措施后,提高了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因此提高了对自身的约束能力,同样也就提高了战胜心脑血管疾病的信心,进而达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被治愈的效果,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同时也表示对预防以及保健措施较为满意,不仅患者的疾病得到治愈,而且医院的声誉也得到大大的提升。因此,医院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对预防以及保健措施的重视,并将其正确运用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人群中,改善我国心脑血管的现状。

综上所述,临床医护人员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保健以及健康指导等护理后,心脑血管疾病治愈率明显增高,而且治愈患者精神情况较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至健康状态,在临床上加大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意识的力度,在最大程度上改善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李欣 徐世源 蔡卫华.宝山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和潜在寿命损失趋势的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1, 28(4):123-124.

第6篇:疾病预防的方法范文

健康教育是一级预防的首要任务,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有重要作用。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对策是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心理、社会因素等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并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及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这是疾病预防的主要任务。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卫生知识水平以及自我保健能力来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并纠正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并增进心理健康,适时的预防疾病,进行优生优育优教、妇幼保健和中老年保健等。开展健康教育使全民了解疾病的防治方法,健康教育使全民掌握了疾病的发病危险因素,针对发病的危险因素采取一些治疗预防措施,消除或者减少了危险因素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和进一步发展。很多疾病不但会带来痛苦而且通过治疗也不能痊愈或者反复接触危险因素进而反复发病,治疗在疾病痊愈效果中很局限。因此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投入少效益高,尤其是当今医疗费用的日益增长,利用健康教育的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对人们进行健康教育是许多疾病预防中最经济有效的办法。传染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随着科学预防方法的实施而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如鼠疫和霍乱发病率的下降、天花的消灭、危害儿童健康的麻疹和脊髓灰质炎等均得到有效控制。一些新发现的烈性传染病所造成的后果比预防医学建立以前要轻的多,例如艾滋病、疯牛病和目前的变异冠状病毒所致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都得到有效控制。这些都是人们科学预防疾病知识和方法的普及作用。通过健康促进使全民采取健康行为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健康促进指包括健康教育在内的促进人们行为改革以及社会环境改革的组织、法律、资源支持等各项策略和活动。健康促进强调参与意识和自我卫生保健,促进人们自觉的主动的追求健康并增加健康投资,来提高生活质量;还强调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改善预防性卫生服务促进人群健康;还强调政府立法行政干预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共同努力等,在全民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创建健康环境,从根本上来改善和保护个人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等。

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对非患病人群的健康教育

非患病人群并不代表健康,许多人则表现为亚健康状态,即临床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或部分指标有轻度异常但未达到相关的疾病诊断标准,自觉身心状态差。对非患病人群的健康教育主要是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情况不同采用的具体方式各异,许多人自我感觉身体状况良好但可能多年未进行系统的体检。要让其明白没有不良感觉并不表示没病,如果有明显的不良生活习惯即使体检无异常得病的概率也很大,所以要根据自身实际进行相关的生活习惯调整。此外要从年龄、性别、职业、病史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其提出个体性健康调整计划;关注不同人群的发病特点,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随着近年来各种慢性病和癌症发病率明显增高等,对于具有相关疾病患病趋势的人群要重点加强健康教育并促使其尽快调整生活习惯,尽可能减少相关疾病发病的高危因素等;强调身心的和谐统一,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进展都与情绪关系密切,就心理状态来讲单纯的心理异常也可以发展成为心理疾病,而心理状态的调整主要在于其自身。对其阐明情绪和疾病的联系指导其改善情绪的可能性方法,并在必要时提供心理支持等。

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对患病人群的健康教育

可治愈或维持稳定的急性或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不仅要强调治疗期间的生活和药物调理还要对疾病的诱发因素、表现、进展、治疗等方面进行说明介绍,使患者在痊愈后能加以注意减少同类疾病的再次发生。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通过相关的调理,能逐步逆转或者稳定病情或者至少达到疾病进展放缓的目的。对手术后和癌症患者,有些手术明显改变了患者术前的生活方式,如截肢、乳腺切除、尿路重置等,患者术后不仅面临实际的生活困难还要承受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压力,其生活质量会明显降低。健康教育主要是让患者以积极的态度,较为客观和理智地看待自己的现状面对当前的实际,通过手术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效果,特别是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同时指导患者转变观念并且就自己能力所及为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而努力。大多数癌症可以通过手术和后续化、放疗等方法消除病灶,癌症患者的生存期除了与本身病情有关外还要与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有直接关系。许多患者终日担忧害怕并且其生活质量明显降低,要对癌症患者加强心理支持,指导患者定期来院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病变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

传染病的流行可以分为低致死性和高致死性,如流行性感冒、红眼病、婴幼儿腹泻等一般不会致死。但由于流感的发病频繁相对较高流行范围相对较广和传染人群相对较大,所以其死亡的绝对人数也是很高的。又如霍乱、病毒性脑膜炎和狂犬病等属于高致死性,一旦发病其死亡率非常高。根据其生化特性可以分为传统病菌和新型病菌。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环境的日益恶化,许多新型病菌,如非典病毒的出现和蔓延曾经让人们感到恐惧。对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要继续强化和完善传统教育,指导人们完善相关的疫苗注射和生活预防,并针对现代城市人口流动性大的特点要加强人们在高密度人口区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如何自我观察病情如何避免被传染以及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心理调整等。

第7篇:疾病预防的方法范文

【摘要】祖国医学即“中医学”,它对疾病的预防问题已早有深刻的认识和措施,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并提出“治未病”要从正邪两方面入手。祖国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做了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祖国医学;中医学;治未病;未病先防

祖国医学即中医学,中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所谓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在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海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臂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它生动地指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所谓“治未病”就是“未病先防”,意思是说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邪两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所以“治未病”必须从正邪两方面入手。

1 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邪气虽有发于阴和发于阳的不同,但发病的关键在于人体正气的强弱,而正气的强弱是由人的体质所决定的。《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增强体质是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关键。增强体质要注重形体和精神的调养,要注意调摄精神、锻炼身体、饮食起居和避免过度劳逸、适当药物预防等方面。

1.1 调摄精神: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同时精神刺激又可导致人体正气内虚,使外邪入侵而致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思想上安定清静,不贪欲妄想,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病从哪里来呢?所以说调摄精神,可以增强正气抗邪能力,预防疾病。

1.2 锻炼身体: 经常锻炼身体,能增强体质,可以减少或防止疾病的发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的健身运动,就是锻炼身体的方法;汉代医家华佗创造了“五禽戏”健身运动,模仿虎、鹿、猿、熊、鸟五种动物的动作锻炼身体,以及后世演变的太极拳等健身方法,促使血脉流通,关节流利,气机调畅,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

1.3 生活起居应有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要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益寿延年,就应该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

1.4 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素问-遗篇-刺法论》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由此可见我国很早就开始了药物预防的工作;宋明时代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16世纪的《种痘新书》先后流传到欧亚各国成为“人工免疫法”的先驱,比英国18世纪末用牛痘接种法还要早几百年,为后世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近年来,用中草药预防疾病也收到良好效果,如用贯众、板兰根、大青叶预防流感;用茵陈、栀子等预防肝炎,用马列齿苋等预防菌痢等等,都有较好的效果。

2 防止病邪的侵害

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故“未病先防”除了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病能力外,还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中医学在预防传染性疾病方面亦早有深刻的认识和措施,如隋代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侯论》一书中指出:“人感乖疠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故在隋唐时为防止麻风病的传染,采用隔离居住措施,将麻风病患者集中在“疠人坊”一处,并给予治疗以杜绝传染。《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备急千金要方》说:“凡人居住之室,必须固密,勿令有细隙,有风雨得入。”《寿亲养老新书》说:“栖息之室,必常洁雅,夏则虚敞,冬则温密。”等等都提出了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具体措施,以防止病邪侵害,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

第8篇:疾病预防的方法范文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043-01

为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2001年4月卫生部出台了《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与任务。在此管理模式下,全县的结核病防治工作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通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该模式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1 管理模式简介

在原县卫生防疫站的基础上成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镇级血防站、各镇卫生院防保组均撤销,在其基础上每镇设立一个疾控组归并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行县、镇两级疾控机构行政和财务统一管理、人员和物资统一调配、业务工作统一安排。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本部设立结核病防治科、传染病防治科等10个相关职能科室,下设8个镇疾控组。疾控组负责本镇所有疾控相关工作,服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和业务技术指导。这一管理模式改变了以往县级防疫机构与乡镇医疗机构需协调开展工作的局面,有效建立了县、镇两级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管理体系,逐步提升了全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和水平。

2 结核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嘉鱼县结核病防治工作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科负责实施各项具体工作。在县、镇疾控工作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有利条件下,全县结核病防治工作按照《规划》要求,除县政府与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县卫生局与各级综合医疗机构签订年终工作目标责任状外,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对各镇疾控组进行年终目标工作考核。具体做法是年初制订出详细的考核方法和评分细则,定期到各镇疾控组进行细致地考核评分,年终进行汇总,将考核结果纳入镇疾控组负责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发放考核内容。这样使得全县的结核病防治工作在行政指令上做到了上下统一,各项工作措施落到了实处,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2.1 病人转诊: 按照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安排,中心本部疫情报告管理人员每旬到县级医疗机构进行传染病病例的主动监测,各镇疾控组疫情报告管理人员每日两次到卫生院收集传染病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结核病防治科工作人员每月对全县各医疗机构进行专项督导检查。通过这一举措,全县各级结核病的网络直报工作均能及时、准确、规范地进行,结核病病人的转诊率和转诊到位率有了明显提高(表1),(x2=431.12,P

2.2 病人追踪: 由于县、镇两级疾控工作实行一体化管理,也就没有了其他中间环节的干扰。结核病防治科组建了防痨人员QQ群,利用这个信息平台,使得结核病病人的就诊、治疗信息在县镇两级可以共享,对那些转诊没有及时到位的结核病病人,结核病防治科能及时将病人信息反馈到其所在的镇疾控组,疾控组防痨人员收到信息后可以通过家访、联系村医和电话通知等方式进行全面追踪,从而提高了结核病病人的追踪率和追踪到位率(表1),(x2=255.55,P

2.3 病人治疗管理: 按照《指南》要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年初将结核病病人治疗管理工作纳入镇疾控组全年工作计划当中。结核病防治科利用防痨人员QQ群定期结核病病人的治疗信息,各镇疾控组防痨人员收到辖区内的结核病病人相关信息后及时下村进行督导管理,并作好督导记录。因此,全县镇、村两级能及时对结核病病人进行规范的治疗管理,督促病人进行规律服药和定期复查,提高了病人的治愈率(表2),(x2=33.79,P

2.4 健康教育与村医培训: 根据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年初工作计划,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已纳入各镇疾控组业务工作范围。特别是在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将其作为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健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各镇疾控组严格按照《健康教育服务规范》要求,通过设置宣传栏、发放健康处方(健康教育折页等)、播放音像资料、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各镇疾控组每年还定期组织辖区内的村医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使村医对结核病防治工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为结核病病人的转诊、追踪和治疗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4 讨论与体会

4.1 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体制改革前,因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嘉鱼县原镇级血防站、卫生院防保组的主要精力放在业务创收方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从而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另外,由于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县级行政管理部门和业务技术部门下达到乡镇级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常常不能落实到位,严重制约了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的整体发挥。体制改革后,在县政府加大经费投入的保障前提下,撤销原卫生防疫相关机构和部门,实行县、镇疾控人员统一管理,有效地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得全县包括结核病防治工作在内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4.2 体制改革前,全县原卫生防疫人员共186人。其中,无学历的临时工作人员37人,占19.89%。另有年龄偏大、或体弱多病、或长期不在岗的共38人,占20.43%。存在人力资源总量短缺、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专业人才队伍布局不合理等诸多现实问题,很难适应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改革后,在有编制和岗位保障的前提下,严格人员准入制度,调整后聘用上岗110人。在此基础上,结合全县疾控专业人员布局情况,打破地域、级别界限,对县、镇两级疾控专业人员进行了合理调整。后期根据各地实际工作情况,进行人才交流互动,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以点带面,有效地促进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全面发展。

4.3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逐步从创收型转变为服务型,并要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从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工作协调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方能不断提高疾控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完成日益繁重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制改革后,县政府增加了疾控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做到上级项目经费地方财政不截留、需地方财政配套解决的积极到位。年地方财政人平经费拨款由过去的3500元包干增加到全额人员工资、工作经费到位。从根本上解除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全心全意集中精力搞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1-2]。

参考文献

第9篇:疾病预防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预防医学 疾病治疗 作用

在医学领域中,预防医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预防医学是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该学科应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预防医学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

一、预防医学定义

预防医学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康复医学组成现代医学科学的四大支柱。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环境一人群—健康为模式,以预防为主的观念为主导思想,运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等理论和方法,探讨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归的特点,以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群疾病和健康的影响规律,从而制定群体防治策略和公共卫生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学科。

随着人类对自身、疾病和环境的不断认识,尤其是SARS和禽流感的暴发,人们都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和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关于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之间,可以理解为:公共卫生是用来促进公众健康的措施;而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措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没有预防医学的理论指导,公共卫生就成了无源之水;而没有公共卫生实践,预防医学则成为空中楼阁。公共卫生的工作范围包括:通过有医学教育组织的社会活动来净化环境、控制传染病、进行健康教育、组织医护人员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发展社会体制、保证每个人都享有足以维持健康的生活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它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流行病学、环境、职业、营养、伤害等等方面。

二、预防医学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群体的角度探索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及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个体医学发展到群体医学,今天许多医学问题的真正彻底解决,不可能离开群体和群体医学方法。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1:预防医学的特点:(1)价值导向的超前性;(2)服务对象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3)研究方法的独特性;(4)工作范围的全球性和广泛性;(5)工作效率的紧迫性和时效性;(6)工作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7)工作效果评价的滞后性和效益影响的深远性。

2:预防医学对疾病防治的作用

(1)健康认识

完善的保健与预防疾病之道。我们每天经由阳光、空气、水及食物获得所需的营养素和氧气,却也不知不觉累积了许多的毒素于体内。再加上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等,如不被排出而留在体内时,会妨碍消化、血液酸化,引起细胞及多种器官的疾病。毒素累积而附著在肠壁皱折中成为所谓的“宿便”无法排出体外,导致细胞缺氧,并刺激五脏造成体内生化的紊乱,所以说毒素乃万病之源,非排除不可。

(2)树立健康观

健康和疾病是医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无病即健康”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它仅以躯体生理功能正常作健康的指标,未涉及心理和社会方面,因而是片面的和消极的。1948年WHO成立时在章程序言中指出“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与WHO的健康定义一致,健康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概念,即“三维”健康观,健康的内涵由生物学健康向心理学、社会学领域拓展,这对现代卫生保健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防治突发性疾病的能力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对预防控制突发性疾病事件,降低其危害性具有重要意义。突发性公疾病事件的范围:甲类传染病出现、乙类传染病明显升高、新传染病出现、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各类自然灾害过程或发生后疾病暴发流行、各类中毒、免疫接种出现群体副反应、医院内感染事件等。

(4)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培养合格医学人才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框架建立起来的,具有该模式的内在缺陷,目前全国大多数医科院仍以招收、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主,毕业生“医疗第一”的思想根深蒂固。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教育培养的医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具有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在专业方面除具有临床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也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人们忽视了正常生活品质与精神生活,人人为生活、事业、理想而疲于奔命,种种因素正腐蚀著人类的健康,使原已相当进步的医药科技,更难以应付层出不穷甚至原因不明的现代病。预防医学是以“预防为主”为指导思想,服务对象是群体,从而防止人类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预防医学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吉武.预防医学[M].3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