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治价值观教育范文

政治价值观教育精选(九篇)

政治价值观教育

第1篇:政治价值观教育范文

膨胀的信息、激烈的竞争、多元的文化、多样的选择构成当今社会的主要表征,同时也预示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契机和困境。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在关联的剖析和对大学生价值观在当下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阐释,旨在找到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现方式,以“三大原则”凸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轴心,以环境优化形成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合力,以队伍建设保证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向,以传承借鉴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式。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教育视域;实现途径;“三大原则”;环境优化;队伍建设

0引言

当今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点,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出现了部分学生的思想背离主流价值取向的现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无疑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研究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将青年正确价值观的生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贯彻,也是实现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1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逻辑关联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研究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联系呈现出3个维度:一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可以有力回应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1.1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科学性、继承性和稳定性,是一个内容丰富、层次清晰、要素完整、循序渐进的整体,涵盖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等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教育是导向,道德教育是内容,价值观教育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年学生,而青年又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力量[1]。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中之重。大学生价值观是指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广大青年学生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以及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它一方面表现为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呈现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青年学生的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他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标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一直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和基础工程,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1.2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可以有力回应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马克思曾预言这样的时代特征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全球化已经由经济向政治、文化方面蔓延。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自己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试图根据一种比任何东西都更有效地服务于一些利益的新的全球想象来重新建构世界”[3]。这就导致全球化呈现出不同文化的冲突和交融。随着多元文化的介入,西方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强势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境遇下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尤为突出。面对西方各种价值观念,绝大部分青年学生可以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正确审视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也有少部分青年学生在多元文化场域中迷失了方向,被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等价值观所腐蚀。这既表现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严重缺失,又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所遭遇的重重困境。因此,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回应思想政治教育挑战的时代要求,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3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具有一致性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的真正价值在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当中[4]。当然,我们要分清教育的一般目的和终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应该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外,而应追本溯源。透过思想政治教育在工具理性方面的功利价值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正从工具手段向生存手段跃迁和转换。把人作为关照对象,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所在。同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最终目标的设定也要体现人本意识,遵循正确的人本价值取向,克服价值观教育目标中工具价值取向对人本价值取向的冷漠、无视甚至强行剥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2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文化领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主流与非主流的交流碰撞。大学生价值观在此背景下产生了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皆有其特定的成因。

2.1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价值观主流向好,但由于青年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缺乏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所以表现得不够成熟,容易走极端。具体来说,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着如下3个突出问题:

2.1.1理想信仰危机,政治意识淡薄

多元文化冲突,如民族文化与异质文化的碰撞,不同传统习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之间的矛盾等,强化了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各类文化形态都尽力保持和维护自身的存在,并在最大限度上争取主导话语权。这就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由一元向多元发展,价值取向层次性逐渐增强,呈现出由重义轻利向义利并重、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换的趋势。在这种环境下,当代青年学生容易在多元文化境遇下出现信仰选择困惑,在强烈的文化碰撞中迷失自我。所以,有少数青年学生在此情况下,会政治意识淡薄,抵制不住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乃至脱离主流意识形态引领,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怀疑甚至否定,甚至会出现对执政党不信任的思想和行为。

2.1.2价值取向扭曲,价值诉求转变

从价值取向看,青年学生价值取向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体本位,重个人利益而轻国家利益,社会价值缺失,价值取向扭曲。传统社会本位、集体至上价值取向时代已经过去,个体本位价值取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体现在社会各个层面。从价值诉求看,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由理想主义转向功利主义。功利主义代表人物爱尔维修认为,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和介入,是人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之一。这源于经济活动的特殊目的或性质,即经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绕不开“利益”这个落脚点,进而使参与经济活动的人的价值可以通过“利益量”得到直观的评价和衡量。在这一过程中,“人似乎是在为利益作出牺牲,但更进一步来看,事实上从来没有纯粹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利益的。人们的利益导向正犹如河水之奔腾前进,永不回头”[5]。而此前针对青年理想追求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学生更普遍表现出明显的趋利追求,而抛弃虚无的精神假设。

2.1.3民族意识淡化,爱国观念缺失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向前推进,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面临严峻挑战,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在逐步淡化。比如,在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为推行其霸权主义,提出“一切无国界”、“地球村”、“人权至上”等言论,甚至认为国家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消亡,部分青年学生受其影响,失掉国家荣誉观念,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逐步消解。多元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强势介入,容易使青年学生深受其害,加上青年学生本身辨别能力不强,无法抵制西方价值观念的诱惑,因而对本民族和国家缺乏信心和热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呆板、滞后,无法及时有效干预,致使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的民族意识淡化、爱国主义观念缺乏趋势日益明显。

2.2大学生价值观存在问题的成因

2.2.1青年学生自身人文素质不高

所谓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技素质而言的。狭义的人文素养指的是人文科学(主要指文、史、哲)的知识面。广义的人文素养指的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把自身掌握的文史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思想观念,通过外在的言行举止、品德、品格呈现出来,也就是所谓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识[6]。传统应试教育片面强调考试成绩、职业技能,把宝贵的头脑变成知识的容器,导致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偏低。学校在培养青年学生时注重智商教育,而不重视情商教育。在这种教育体制下,青年学生会普遍缺失文化元素中的个人情操、人文精神,未能构建起完整合理的精神世界,容易心理失衡和精神失落。在面对外来环境影响时,由于缺乏正确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会出现无所适从、迷失方向现象。

2.2.2大学生价值观受到国内外环境双重影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浸染。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保守到开放、由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由传统向现代的深刻转型过程中,社会的组织结构、生活方式、就业观念等日益多元化,导致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多元化趋势明显。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持续推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上的有利地位,向世界输送其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往往会借助一定的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这种扩张具有范围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我国青年学生在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尤其是价值观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2.2.3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现实挑战

首先,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有效供给不足。在多元文化境遇下,教育主体向青少年传授内容单一、形式单调且局限于官方认可的一元价值观内容,教育实效性不高。受到多元文化影响的青年学生会对一元价值观教育内容产生怀疑,教育内容易脱离现实而失去生机。其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灌输教育法为主,缺乏艺术性和灵活性。灌输教育方法与传统价值观教育内容相适应,产生过巨大作用,但是现代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内容多样化,这种强制性色彩浓厚的方式已显陈旧,与青年学生在当下展现的独立自主、大胆创新、彰显个性、充满竞争、民主公正等特性不相容。最后,教育途径局限于学校教育,教育效果难以持续。社会上存在“五加二等于零”的现象,即青年学生在学校接受五天正面教育产生的正面效果被其在社会接受两天负面教育产生的负面效果所抵消。如今,不同的社区、家庭充斥着各类价值取向,在移动互联背景下这种情况更为复杂,如果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只靠学校孤军奋战,很难有良好的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为研究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现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现方式是认知大学生价值观存在问题及成因的延续,它是现代社会如何实现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生成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在解决问题途径上的具体呈现。它以“三大原则”凸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轴心,以环境优化形成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合力,以队伍建设保证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向,以传承借鉴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共同促进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1“三大原则”凸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轴心

“三大原则”即以人为本原则、合力共振原则和社会实践原则,这三大原则凸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轴心,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在此“三大原则”引领下进行。一是以人为本原则。马克思曾指出:“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压迫的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可见马克思正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定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的,为“以人为本”指明了方向。二是合力共振原则。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其内在规律,一方面由青年学生内在因素决定,另一方面受客观外在环境影响。从客观外在环境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需要社会、政府、社区、家庭、学校等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振,才会有所成效。三是社会实践原则。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重理论、轻实践,学校和老师片面重视课本知识、概念、定理公式,却忽视了让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学习锻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有此弊病。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导致价值观教育效果不佳。社会学家密尔顿•罗基奇认为“人的生活当中的经历是获取价值观的主要因素,通过重复的模仿也是取得新的价值观主渠道”[8],可见社会实践对青年获取正确价值观意义重大。

3.2环境优化形成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合力

环境好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忽视的。当价值观教育内容与其所处环境产生矛盾时,环境便会弱化教育效果,当价值观教育内容与其所处环境协调一致时,环境便会强化教育效果。马克思指出,“既然环境造就人的性格,那么就必须从环境着手使之改造成为与人性相契合的环境”[9]。因此,在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要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使之发挥正能量,为青年学生提供人生导向。优化环境就是要整合优化校园外部环境和校园内部环境,共同促进正确价值观在青年学生中的形成。校园外部环境即社会环境,包括社区环境、媒体环境、家庭环境等。“积极营造一个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塑造一个充满正义、和谐、民主、法制的舆论环境,使整个社会彰显真、善、美的思想道德,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社会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相互监督、相互协调,这样的环境为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10]。优化学校内部环境有利于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自觉养成。学校是人们着意营造的环境,对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学校又是一个复杂的小型社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也是复杂的。学校内部环境的优化主要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的改善,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校风校貌建设等进行。

3.3队伍建设保证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向

价值观教育队伍是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组织保证,也是维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向保证。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队伍肩负着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任,队伍自身建设关系到价值观教育的成效,更关系到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因此,培养一支业务水平较高、知识结构合理、思想品德优良、能力素质较强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队伍,是一项急迫而重要的任务。在引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队伍阶段,要遵循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能力强的要求,精挑细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队伍成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队伍成员应该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合理的知识结构,除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外,还需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第二,较高的能力水平,如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力、良好的表达力、果断的执行力等必备能力。第三,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坚韧不拔的意志、稳重老练的性格、积极良好的心态、广泛稳定的兴趣等。此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队伍成员还需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不仅教书,而且育人,其言行对青年教育对象影响深远。

3.4传承借鉴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

我国传统价值观教育以灌输教育为主,缺乏艺术性和灵活性,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急需改革创新。一方面,可仍以灌输教育为主,但要创新具体形式,改变硬性灌输弊病。列宁指出,“工人阶级自身的特点不会具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需要外部的灌输,但不是硬性的灌输。各国的实践证明,工人阶级自身的认知程度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7]。那么怎样灌输呢?肯定不是简单的填鸭式教育,而要不断有所创新。另一方面,借鉴和运用国外价值观教育方式,为我国价值观教育服务:一是借鉴价值澄清法和认知发展模式,培养青年学生的鉴别力;二是运用体谅模式和情感熏陶法帮助学生内化正确价值观;三是运用典型示范和自我教育法提高大学生价值观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四是运用实践锻炼法深化价值观教育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和运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时,要根据教育目的不同、教育属性的差异、教育对象的性质演变等,选择运用适当的方法,以提高方法运用的针对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应注意,方法运用要讲究艺术性,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它关乎一代新人的成长,关乎未来社会的发展,关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本文试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在关联的剖析和对大学生价值观在当下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阐释,找到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现方式。需要指出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不能流于形式、“涛声依旧”,必须切实发力、磅礴推进,但也不会如媒体所称道的那样“一举成功”,而要通过以人为本原则、合力共振原则、社会实践原则来彰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轴心,以环境优化形成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合力,以队伍建设保证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向,以传承借鉴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进而使“青年兴,中国兴,青年强,中国强”。

作者:康海轩 单位: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3]德里克.全球化的形成与激进政见[M]//王宁,薛晓源.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

[4]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4.

[5]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37.

[6]冯契.智慧的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8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8]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第2篇:政治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理论互通性与实践互融性,但它们之间的耦合性在学理层面上到底包含哪些方面、是基于怎样的理论基础?笔者试图从学理层面深层次地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性,找到两者之间的关键联结点,拓展两者的理论深度,创新两者的实践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契合性

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非同一范畴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着某种能够满足价值需求的效益关系,这种价值契合性,主要体现在社会和个体两个层面。

1.两者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契合性。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逐步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明确将“和谐”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而且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能够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升自身涵养与素质,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用更加敬业、更加诚信和更加友善的言行举止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遇到利益矛盾的时候,能够更加文明地通过法制手段维护自身利益,能够主动将集体利益放在个体利益之上。与此同时,高校是我国重要的精神文化生产部门,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优秀人才的历史任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断增强其实效性,能够确保大学生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康、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夯实基础。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强大的社会凝聚力,表现在精神文化层面内,主要是社会中不同职业、不同组织、不同阶层的群体有着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并对国家的政治体制、执政党的依法执政、政府的社会管理活动有着较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表现在社会动员层面,主要是国家和政府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管理活动时,对社会民众参与的调动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当前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明确的、包容度广的核心价值观。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增强大学生群体的制度认同、文化认同有着显著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助于提升党和国家的社会动员能力。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我国社会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与冲突,这其中由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占有不小的比例,急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者是当前我国社会整体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是我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都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两者在个体层面的价值契合性。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助于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人的政治社会化,主要是指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学习政治知识、政治规则、政治礼仪等政治文化内容,实现从自然人、经济人向社会人、政治人的转变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具有促进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大学生实现政治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可以使社会成员明确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是国家和社会所倡导的,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是当前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所必需的,从而积极提升不同职业、不同教育背景的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大学生的精神思想领域,旨在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积极的政治立场、道德观念,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助于树立人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源泉,是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强大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清晰的理想信念,坚信社会主义理想必然能够实现,坚信通过党的领导必然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两者都有助于树立人的理想信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的功能契合,一般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契合性,实际上是研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社会和个人所发挥作用的契合性。

1.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纷纷进入我国,我国的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态势。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快速涌现,使人们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这势必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因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国抵御西方意识形态侵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就决定了它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求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事业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把关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把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首要目标,这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功能完全契合。

2.引导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是对整个国家、社会和个人树立了价值指向,也是对整个社会文化进行了引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和践行表明,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首先不能忘记自己民族的优秀精神和道德标准。中华民族是一个开放和智慧的民族,我们不仅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兼收并蓄,不断地汲取世界文明的养分并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改造和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引领了当前我国社会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优秀世界文化为养分的社会主义文化潮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教育,它不仅传递工具性知识,还能通过文化的感召去触及人内心的思想,最终使人从被教育转变为自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文化除了一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外,还包括通过课外实践、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互动以及校园文化的营造等方式传递的非理论性的文化,如正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民族精神、政治信仰、爱国情感等。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学科构成、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方式都渗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因此可以积极发挥引导社会主义文化的功能。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功能是实现其其他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以人为本,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摆在首位才能促进祖国其他的事业发展和创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曾明确指出,大学生培养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要成为不仅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通过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课内外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校园文化的营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引导大学生完善自身品格,不断促进自身向全面发展的方向进步前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契合性

曾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才能使人们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于高校而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渠道。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并不仅仅包含大学生,还应包含在高校工作的所有教职工,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不仅要涵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还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及行政人员被视为教育者,而大学生被看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的要求和目标任务是割裂的。当全社会都提倡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界限不再那么清晰,大家都朝着相同的价值指向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大学生,更是整个教育实践环节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要完成的时代任务。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内容包含正面的宣传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教职工的思想学习和实践等等。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个实践环节都有其对应的实践内容,但从整体而言,却并没有贯彻始终的内容主线。因此,很难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个内容明确且实践环节层层强化的优势实践活动。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划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判标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判标准,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判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其实效性的评判标准可能会因具体的实践活动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主要通过教育对象是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是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确认的。这“三个认同”都是思想上的认同,程度最高也最为真实的认同就是能够自觉做到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个“行”的标准就是是否能自觉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换言之,是否自觉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然成为划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强弱的新的评判标准。

参考文献:

[1]佘双好.价值观的层次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变革[J].探索,2015,(2).

第3篇:政治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流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如何能够找到一个好的方式,更好地在高校里面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各高校关心的重要话题和主要工作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中,是帮助学生构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时效性的关键环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现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培养现状,主要是在现在物资丰满的社会背景下,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很多高校学生的价值观都跟随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偏差、很多学生以利益为目的的观点,思想品德以及构建核心主义价值观都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和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所遗忘[1]。接下来具体来分析目前社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建设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现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清晰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来看,学生应该遵从的方面更多。但是,很多学生却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太过空洞,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发挥和应用。各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观点不相同,因此,知识无法带动行为。高校在课堂教学设置上和教学活动设计上,非常重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学生进行传达,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因此,高校的师生大多比较认可对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二)学生内心存在多种价值观

高校的培养模式不同,导致学生会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也不同,学生一方面具有自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在接受学校传递的价值观,两种价值观发生冲突、融合,产生了新的价值观,这里面不但有不好的内容,也包括积极健康的内容,因此,学生会对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产生疑虑。对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认识非常多元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主要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培养和教育,是高校政治教学中一门特殊的学科。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理论学习实现的,使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转变学生的人生观,使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对人生的意义和机制进行重新定位思考[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境界,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班级、社会中。同时,高校大学生通过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树立正确的奉献观,理清奉献和享受之间的关系,正确改变思想中存在的落后观念,重塑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师生交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相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过程,就显得非常丰富生动,教师除了给大学生传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基础知识,还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灵疏导,引导大学参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相关实践活动,从实践活动中,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3]。这样的教育实施方式,不但能够增强学生对这门学科学习的兴趣,还能够使这门学科得到发展,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侧重于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大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实践,使大学生经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学习,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强调道德品质高于一切,主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

三、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教学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以及产生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面临大改革,在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要使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做好社会的维稳工作,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理论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高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的中重要的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教学成果,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不仅需要学生不断的学习,也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学科教师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充分将两者的知识融会贯通。正确认识高校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的传播两者的内容和意义,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4]。接下来就对高校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说明,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基础,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塑造正确价值观、树立正确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政治教学中坚持宣传的观点,使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各方面有深刻的了解,告诉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会指导人们的行为[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提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工作中,人们都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求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要树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无论是哪一种思想观点,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中必须坚守的原则,因此,高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取得长足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体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一门学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主要是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行培养。从两者的教育目的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教育目的,都是为社会主义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因此,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补充,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但具有高尚的道德素养,还具有丰富的理论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理论知识教育,因此,还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方面进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6]。

(三)对自身产生的影响

近些年来,高校师生的一些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教师虐待学生、学生之间相互殴打等一些极端恶劣的事件频频发生,这不但导致高校师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下降,还导致了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缓慢。基于此类原因,国家有关部门加强了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教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这样能够使师生牢记教师的职业操守和学生的职责。加强对学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这样才能够保证师生自身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建设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地方,如果没有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和正确的核心主义价值观,可能会使培养的人才在思想等方面出现各种问题。人才培养是国之大计,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因此,对高校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和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一直非常重视的事情,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决定着未来人才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国家建设发展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四、结束语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对高校师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对高校师生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高校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价值观中基础的一部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成效,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品德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郭开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8:110-112.

[2]陈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路径论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61-165.

[3]曹群,郑永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74-78.

[4]陈宗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2:93-96.

[5]陈锡喜.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6:4-8.

第4篇:政治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是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到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又先后深刻阐述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再到党的十明确提出“三个倡导”,表明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在进一步深化。在当今社会,中学生明白如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践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了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总结出认同特点,使中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升华,也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成果。“三个倡导”一致体现了国家、集体与个人三个层面的要求和希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高度的价值自觉与价值自信,是兴国之魂、立国之本与强国之基的有机统一,是党中央基于现代化建设实践作出的具有重大现实理论意义的战略决策。

从国家制度层面来说: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精神与价值层面的相互联系,展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全方位的价值追求。四者的地位如下:富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价值;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价值;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的核心价值。

从社会集体层面来说: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描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追求地理想价值,也是我们党始终并且长期坚持的核心价值理念。其中四者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自由是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平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前提。公正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价值。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的制度保证。

从公民个人层面来说: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的精华,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与价值理念的新发展。四者的地位在社会上具有重要作用;爱国是公民的社会美德敬业是公民的职业道德;诚信是人的基本德性;友善是人的善良和宽容凝聚的一种宽厚的德性。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是有机联系、内在统一、密不可分的逻辑整体。“三个倡导”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体现了国家、社会与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

二、当代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我们可以从教师和学生这两方面来讨论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如何使思政课堂生动有趣,课堂知识又深入学生的心中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如何在中学这个校园环境中更好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探讨和研究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上需要做到三个阶段的合理安排。“内化”阶段时,教育者需要将社会所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道德规范输送给受教育者,这也是中学生理论知识学习阶段。中学生只有充分的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内涵,才能使他们上升为情感上的共鸣,只有这样中学生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因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外化”阶段时,需要构建四维一体的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模式。因此中学校团组织需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长效监管机制,切实提高各方面的服务能力。“反馈”阶段时,是中学生运用知识,反复实践的过程。两者共同检验教学的过程,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反馈到下一次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候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第一,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渗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离不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同样,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也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特点。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特点;第二,需要形成一个共同的认知或者环境;第三,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特点是要让中学生达到情感认同。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心任务是要让中学生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中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是认清引导体系和内化机制。因此,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结合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规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学生中形成认同感。中学生通过显性的学习、实践、体验和内在的思辨、选择、融合等活动来形成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制,整个内化过程包括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五个环节。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使当代中学生获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帮助中学生增长实践的信心,引导中学生以积极、包容的心态看待生活、看待社会。只有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感认同,才会让中学生达到明理,明辨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第5篇:政治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价值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是其灵魂及保持生机的源泉。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只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才能满足教育对象的需求,才能培养大批“四有”新人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整和。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自身内涵的拓展基础上,它需要以相关的社会理论为依托,以从中汲取发展的理论养分和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光辉结晶。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意识形态建的主要方式,其内容发展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首次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党进行文化建设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新形势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要求。从而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发展的价值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其体系的完善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包括:社会的价值体系、社会的规范体系、对象的需要体系、对象的问题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体系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本质和主旨在于把社会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有效环节,变成教育对象指导自己行动的信念和追求。社会的价值体系是社会要求的核心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和根本特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富足才是社会主义。因此我们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专制不是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才是社会主义。坚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从而共同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完善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追求和主张,也是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从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需求体系。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求体系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有着物质需要和能动精神的人,他们在自身的生活、学习、发展过程中,总会各种需要和追求,总要面对一些现实问题。“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社会主义的自由平等,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公民免于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剥削,享有平等地位,能够有尊严的生存并得到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公正,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因此“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我国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人民共同需求的凝练,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求体系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只有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先进性,思想政治教育才有感召力,才有说服力,也才能真正实现自身所应担负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规范体系的内容

一个社会得以运行,需要有多种因素,其中一个基本因素在于有规范体系的存在。没有规范,社会就无法运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实现服务社会的职能,也必须把社会规范体系教育纳入自己实践的基本框架之中。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环节,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四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其中“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根本要求,是任何一个公民都必须履行的最基本的义务和道德责任。热爱祖国也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公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集中体现。敬业,就是敬重并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事业,千方百计把事情办好,热爱本职工作,忠于本职工作,勤于本职工作,精于本职工作。诚信,即诚实守信,主要指言行相符,表里一致,遵承守诺,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同时也是做人的一项基本准则和优良品质,自古至今,关于诚信的认识、践行和反思,都对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交往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规范体系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套,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2] 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及其逻辑模式展开构想[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校研究版),2008(2):93.

[3]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第6篇:政治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政治价值观教育 路径选择 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14-03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政治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大学生对于政治现实和政治理想的一般评价。高职生是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承担着我国一线高级技术人才的重任,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确保国家政治稳定和科技安全的使命。当代高等职业教育有责任、有义务通过政治价值观教育,来引导高职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本文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大一学生为例,调研对象共128名,收到问卷102份,有效问卷96份,问卷调查采用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两种形式。调查显示,当前高职生政治价值观现状整体上还是好的,价值取向积极向上,追求进步,表现出高尚的精神追求和使命担当,这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但当代高职生政治价值观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加强当代高职生政治价值观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 高职生政治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人生价值取向功利化

“义利之辩”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问题。“义利之辨”主要指道德与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孰重孰轻的问题,即道(精神)和器(物质)的关系问题。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是大一统的专制主义统治,要求注重整体利益,提倡协同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因此,“义”不仅指个体的“道义”,而且指在封建社会中代表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重义轻利”的道德价值观,增强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最终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稳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重道轻器”的思想使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易于轻视技艺和科技,这是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当摒弃的,我们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到“义利合一”。因此,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功利主义都具有双重性:一种是使人积极进取,另一种使人滋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本次调查显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67.5%的学生认为当人与自然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人类应当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24.5%的学生认为人类不应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8%的学生认为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在个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上,87.8%的学生经常使用一次性碗筷和塑料袋,12%的学生偶尔使用一次性碗筷和塑料袋,仅有0.2%的学生从不使用碗筷和塑料袋。可以看到,当代高职生在人与自然观念上绝大多数人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但不能做到言行一致。在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56.5%的学生认为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利益;22%的学生认为当国家遇到危险时,可以献出一切;5%的学生说不清楚;16.5%的学生认为当国家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当以个人利益为主。在个人工作意向选择上,58%的学生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37.6%的学生选择省会城市;仅有4.4%的学生选择农村地区。从理论层面看,当代高职生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但也有少数高职生在理论上认识模糊。从实践层面看,当代高职生在人与国家的关系之间有较大的矛盾性,在涉及个人职业选择时患得患失,爱国精神较弱。

2.政治价值选择困惑化

随着功利思想和实用主义的泛滥,当代高职生政治价值选择出现了个体关注政治向个体关注世俗功利的非政治化的转化,尤其是各种西方主要社会思潮借助于新媒体一起涌来时,在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下,各种不良信息混杂于新媒体环境中,造成高职生政治价值观中的困惑也随之增多。甚至导致部分高职生的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念发生动摇,出现了意识形态淡漠化的现象。

本次调查显示,9.2%的学生认为“当代中国应建立资本主义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制度”;48.78%的学生认为“当代中国应该坚持人民民主的民主政治制度”;34.62%的学生认为“当代中国应建立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7.4%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随着手机和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加快了自身的传播速度,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在西方强势媒体舆论的高压下,不断地被压制,甚至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挑战与威胁。从数据显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是当代高职生较为关注的政治话题。关于“我国能否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0.1%的学生认为“充满信心”;30.5%的学生认为“较有信心”;17.4%的学生认为“没有信心”;2%的高职生“说不清楚”。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高职生能保持较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政治价值判断,从而进行正确的政治价值选择。但如果放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淡化”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淡化”的思潮,必然会影响整个中国的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倍加警惕。

3.人生理想信仰缺失化

理想信仰缺失表现为主体作为信仰者对原有信仰发生动摇和失落的一种心态现象。从整体上来看,部分高职生理想定位从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偏重功利实用,崇尚消费享乐。“去圣化”的心理现象逐步导致部分高职生淡化理想主义,淡忘终极价值,甚至出现了崇高被嘲弄、美德被调侃的怪象。在“去理想化”、远离崇高的世俗化背景下,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然面临严峻挑战。

本次调查显示,34.56%的学生肯定有自己的理想信仰;64.34%的学生认同“报效祖国”的人生理想;87.98%的学生认同“合法地索取,积极地奉献”;80%的学生支持和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在开放式问卷回答“你经常和同学交流的内容”时,选择“个人前途”的学生为97.2%;选择“社会现象”的学生为89.6%;选择“个人情感”的学生为93.56%;选择“国际国内政治”的学生为90.87%等。在回答“你在选择工作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时,97.92%的学生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是否对口”;89%的学生选择“收入待遇”;5%的学生选择“国家和社会的需要”;89%的学生选择“个人发展前景”;92.87%的学生选择“工作稳定并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等。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高职生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积极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命运。但在涉及个人切身利益问题时,高职生理想信念的选择则是务实和多元化的。因此,社会环境的复杂性更需要理想信念作为高职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但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却尚未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往往相互脱节,有时还彼此矛盾、冲突,使得教育效果相互抵消或彼此削弱。

二 高职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1.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告诫我们,越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环境,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高职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践行者,他们的意识形态状况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只有绝大多数的高职生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主流的价值观念,中国社会才能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反之,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中丧失领导权和主动权,各种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就会乘虚而入,我国将会失去发展的保障和动力,势必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加强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2.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在历经沧桑变化却依然屹立不倒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又是什么呢?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儿女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当2008年的奥运火炬境外传递受阻时,海内外学子用实际行动捍卫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显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正是这种民族精神,当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巨大的地震灾难时,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用实际行动彰显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而中国今天进步与发展,恰恰是中华民族精神动力的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我国的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面对日益竞争的社会环境和现实社会的问题,以及国外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高职生的内心难免失去平衡,易于出现困惑和迷茫的思想。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强自身的智慧、施展自我的才华?如何减轻内心的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我想可以从中华民族精神那里汲取养分和寻找答案。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加强中华民族精神的话语权,创新“话语方式”。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用贴近大学生的“话语方式”影响高职生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从而加强中华民族精神对高职生精神世界的影响。

3.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载着提升高职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使命,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重任,担负着帮助高职生正确认识国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但我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不容乐观。调查显示,9%的学生课堂能做到认真听课;感兴趣就听、不感兴趣就不听的占到30%;根本不听的占到61%。关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78%的学生认为有助于考研和考公务员;86.67%的学生认为必须获得必修课的学分;43%的学生根本不愿意学习本课程。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矛盾相对突出,如果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进头脑”的问题,作为提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的作用则无法发挥。

从教师个体层面上来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素质的提升。首先,教师要做到真懂、真信、真爱;其次,教师应具备科学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最后,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从教学理念层面上来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的重要条件是教学理念的转变。首先,教学目的的创新,学生不仅要“学知”更要“践行”;其次,教学设计的创新,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最后,教学备课的创新,除了传统的集体备课、个人备课和教学反思外,教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积极与学生建立互动和联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需求,使学生参与到教师备课环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应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魅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4.提升校园文化环境影响力

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价值观构建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包括环境优美、硬件设施先进的“硬实力”,也包括学风优良、校风健康、班风和谐的“软实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恶劣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则起到消极的作用,甚至会出现阻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结果。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需要广大师生的合力维护和共同构建。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在互动中逐渐消除交往障碍,以社团活动、拓展训练、小品表演等形式,创造情境,使学生们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训练,在相互协作中培养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从而获取成功的信心。

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发展,也成为决定校园文化环境优劣的重要考评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影响非同一般。在多元文化不断交流、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谁占领了互联网谁就占领了人们意识形态的主阵地。2011年2月15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华盛顿发表名为《互联网的是与非:网络世界的选择与挑战》的演讲,美国支持在互联网上的“言论、集会和结社自由”,美国政府决定投资拨款推动“互联网自由”。西方国家正是利用自身在网络信息上的优势地位,将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等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群体,教育者一方面积极占领网上意识形态阵地,另一方面要引导高职生加强网络信息的鉴别力和判断力,实现高职生自我教育和网络管理双管齐下,从而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对校园文化的侵蚀。

参考文献

[1]石书臣等.主导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主导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第7篇:政治价值观教育范文

摘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打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营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需要搭建一个平台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这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基础、舆论环境、实现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包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手段这样几个基本因素,这几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包括党和国家、学校、家庭,客体是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丰富到任何一物、一事、一人、一理都可以在其教育过程中发挥意想不到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这个工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那么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

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七大虽然没有具体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但却从四个方面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原则与依据。

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

三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解决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

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基本的行为规范的问题。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有区别的,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符合上述核心价值体系的四条要求,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打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和价值关系的观念系统,是人们对现实价值体系选择和追求的观念形态,是价值取向的反映。价值观来源于社会形态的深层结构与运行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社会才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首先是对各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政结构和发展状况的反映,也是对人们理想中的个人发展目标和社会关系状况的期盼。

2.营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

核心价值观既是对各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和发展状况的反映,也是对人们理想中个人发展目标和社会关系状况的期盼。也就是说,虽然“社会现实状况”——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和发展状况是一种教育,但只要事实的教育,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教育主体遵循教育对象成长规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对事实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成功矫正。事实没有完美的。特别是“和谐、公正、发展、创新、仁爱、共享”,它们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同时又具有极其的复杂性。“近年来,有人大肆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应奉行的‘普世价值’以此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否定我们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十分有害的。如何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努力营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价值概念和价值理论的确立,不仅始终需要有其客观基础,也需要以其真理性认识作为前提,才能具有现实性和可靠性。如果离开了事物的客观性和认识的真理性,单纯从人们的主体性甚至仅从其主体意志出发,而讲价值和价值实现,那么就有可能滑向主观唯心主义。所以舆论的引导、良好而舆论环境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价值观的形成除了对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舆论的导向作用,更主要在于价值主体的自我意识。价值主体实现将外在社会崇尚的价值取向内化为自我的价值观,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和感悟社会对个体价值的认同或否定,形成自我对社会价值取向。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实践平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认识真实自我的有效途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是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看到自己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二是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必华.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与方法[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6)

[2]冯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08,(7)

[3]张忠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J].高校理论战线,2007,(5).

[4]王水兴,江晓萍.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选择[J].前沿,2008,(3).

第8篇:政治价值观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31

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相对于一般知识教育而言,价值观培养与其存在本质差别,价值观是动态积累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生成行为支配器的过程,即对人的行为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考察知识体现了客观、主观二者之间相契合的显现,而考察价值观则体现客体与主体二者之间效用满足关系情况。为此,高校任课教师要区别对待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从而为我国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培养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1 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在长期的价值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一种客体对主体效应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内容被称为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在对有关于价值问题进行处理的所持态度、观念以及立场的表现,位于价值观体系的核心主导位置,彰显了价值观的基本属性和根本倾向,能够对其他处于非核心地位的价值观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统率。

基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方式视角定义高校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旨在正确认识人与他人、自然、自身之间的关系。作为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栋梁,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应与民族乃至国家的发展方向相契合。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目前,已经形成了趋于完善的价值观教育模式,而该模式主要应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教育教学中。

2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培养面临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以科学育人为导向,由教学方法与内容等方面构成,能够实现多层次育人的作用,同时,也是作为高校德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存在的。就现阶段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情况来看,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方面面临着诸多的阻碍,下文将详细列举。

2.1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仍无法完全摆脱“知识中心课程观”与“社会中心课程观”这两种传统教育观的局限,表现为对知识和社会因素作用的过分重视,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这就直接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并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中心课程论”教育观念中,给予了社会整体高度的重视,使个体受到了忽视。不考虑大学生个体,以抽象的视角看社会,则会出现形而上学的现象;在“知识中心课程观”教育观念中,主要以知识为基准,对思想政治理论间接知识的学习进行了片面的强调,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同时,也无法适应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差异。

基于此,上述两种传统教育观,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新时展要求背道而驰。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要拜托这类片面的教育观,以培养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建立正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

2.2 缺乏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

具体化的教育目标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体现了思想政治的基本教育目标。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情况进行反思,高校缺乏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不够关注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涉及到五个课程目标,其中,仅有一个是有关于大学生世界观塑造方面的目标,由此可见,无论是相关教育部门还是高校,关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程度远远不够,这就不仅会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样产生了直接影响,还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设置没有涵盖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相关价值观目标。随着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已经将关注焦点落在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上。但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却忽视了对大学生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价值观的培养,使得教学目标无法顺应新时展要求。其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设置没有涵盖对审美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伴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大学生对审美价值观方面的需求也上升到另一个层次,但显然,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并没有对此作出积极的引导。其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设置忽视了人类共同利益的优化与培养大学生的国际合作精神,在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设置在这一方面的缺失,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以上均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所设置的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目标不够明确的具体表现。

2.3 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差异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方面有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在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时,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性。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各方面情况存在较多的差异,但思想政治教学却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差异,使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更重视课程自身体系的科学性与完整性,倾向于以理论层面对问题进行阐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无法科学解释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最后,本科院校通常设置了四门思想政治课程,但课程内容却有较多的重复现象,例如,“中国近现代史”既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与重复,又与高中历史有较多重复内容,不仅浪费了课时,还会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养。

3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培养的主要路径

3.1 全面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的主要导向,遵循育人为本的教育观。该教育观对科学培养人才进行了强调,将思想政治课中心设置为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而又积极的思想品德。自社会改革以来,社会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目前,新时代的精神号角已经变为改革创新,倡导当代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和主体人格。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教学应全面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基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对教学课程进行设计,使其主体意识得到有效的唤醒,并对其核心价值观的修养进行不断的强化,最终实现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与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目的。

3.2 建设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标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目标,将培养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目标,以育人为本作为基本教育理念,对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的建设。首先,高校要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目标进行科学的设定,并制定人与自然关系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标,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次,高校要按照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审美价值观方面的导向目标进行科学的设定,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应涵盖人与世界利益同化的目标,以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进步。

3.3 丰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设置彰显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基本要求。在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时,学者们要对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缺陷与不足之处进行深入分析,并在实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丰富。就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内容来看,重人生观、世界观、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轻价值观培养、政治实践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时,针对于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我国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内容建设要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协同多个部分共同解决该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不足的问题,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另一方面,高校也要科学地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储备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做好中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内容与大学阶段的教学衔接工作,从而帮助大学生有效培养其核心价值观。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校教育的先进文化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作为精髓部分存在的。如果每个大学生均由核心价值观构建精神家园,不仅能够催人奋进,帮助其健康成长,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生观的教学,任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陈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路径论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61-165.

[2] 马小华,赵亚军,郑丽波等.文化强国视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与重构[J].前沿,2012(9):27-29.

[3] 桂芳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华章,2014(18):179-179.

[4] 何玲玲.红色经典教育――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D].西南大学,2010.

第9篇:政治价值观教育范文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因分析

1.时代进步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电视节目、互联网等给青年学生带来了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冲击着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迫切需要用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来引领学生,消除他们在娱乐消遣中形成的不良的价值观。

2.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

当前,应试教育理念还未退出历史舞台,在单纯追求高考升学率的理念影响下,中学德育已成为基础教育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如何结合高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营造有益于高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完全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需要从各个角度和多个方面贯穿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

3.中学生的个性特点要求

高中学生总的来说具有心理不太成熟的特点,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诱惑,处于社会经济不断变革、信息数据大爆炸年代中的他们,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心理状态都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在高中生身上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及现代经济条件下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学生们常常遇到现实生活与课本的价值冲突,心中也会产生种种疑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面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主阵地。广大一线政治教师应该努力塑造人格魅力,以身作则,在教学实践中把“24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借助生活主题,以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政治教师要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既要依靠价值观自身具有的真理力量,又要依靠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素质形象的展现。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给学生做好榜样,不能根据成绩好坏、家庭背景等因素对学生实行差别待遇,这样必然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行动、言语给学生树立起高大形象,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并能不断感染、净化学生的心灵。

2.教师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例如,在教学《文化生活》第七课“永恒的中华民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时,可以给学生讲岳飞、邓世昌、钱学森等人的故事,以及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时用身体保护火炬的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事迹等。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讲自己身边感到我们的爱国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学生的爱国之情会油然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深厚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它们的传承和升华。政治教师要注意对这些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挖掘阐释,讲清其内涵和源流,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3.结合学校主题活动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