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法律常识范文

建筑法律常识精选(九篇)

建筑法律常识

第1篇:建筑法律常识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 合同管理 存在问题 处理对策

由于建筑工程往往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利益主体多、对公共安全影响大等特征,所以其除具有一般承揽合同的特点外,还具有风险性强、动态性强、系统性强及专业性强等特点,这极大地增加了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难度,为此对如何强化建筑工程合同管理进行研究就迫在眉睫了。

一、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法律知识匮乏及合同意识淡薄。建筑工程合同明确规定了双方的合同权利与合同义务,双方必须依据合同进行工程建设。但是,作为合同主体的承发包双方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不强,以及建筑业买方市场的市场导向,导致许多行为依经验和习惯行事,而非依据合同、法律来执行项目。通常情况是,买方在明确项目建设意图后,为了尽快完成项目建设任务,通常会尽早将项目发包出去,而承包商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去往往会选择尽快与业主签约,从而取得项目的建设权,这就导致项目双方均未能对项目进行详细筹划与准备,草率签约,待发生合同纠纷后,不愿也无法通过合同或法律途经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二,合同内容不全面。合同作为约束双方行为、主张权利的依据,通常项目发包人或承包从自身利益出发会相应地编制一些符合自身利益需求的合同文本。受制于合同地位不平等及合同法律知识储备不足,这些合同最大的问题是,权利义务不平等、合同条款描述不准确、合同内容不完善、合同条款间逻辑性不严谨等。

第三,合同管理人才稀缺及培训体制不完善。具体说来:①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涉及工程技术、法律法规、工程造价、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合同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及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现实中很少能遇到这样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也正是合同管理的瓶颈所在;②对于合同管理者的培训与教育,通常都重点强调合同、法律方面的知识,少量涉及工程造价的内容,对工程技术、财务方面很少涉及,这种机制的直接结果是,合同管理者往往对合同标的无法理解透彻,此时编制的合同必然不可能做到内容完善、条款完整、逻辑严密。

第四,合同索赔纠纷问题。因合同任何一方没有遵守合同条款而给另一方造成效益损失时,损失一方可以按合同条款规定要求赔偿,但就在这个环节中,经常出现索赔纠纷问题。通常情况下,被要求赔偿的一方会坚持自己没有违反合同规定,出现效益损失的一方只能通过法律的途径寻求帮助,最终由法院和相关部门裁定。合同索赔纠纷,对建筑工程任务执行具有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工期影响最大,需要加强控制管理。

二、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存在问题的处理对策

(1)标准合同文本的使用。目前,无论在国际建筑工程中还是在国内建筑工程中都有通用的、标准的合同文本。由于标准的合同文本具有内容完整、条款齐全、双方责权利关系明确、易于分析等优点,因此使用标准的合同文本,能确保承包商获得合理的合同条件。标准合同文本的使用,可以减少投标文件的编制和审核时间,减少漏洞使双方理解一致,极大地方便合同的签订和合同的实施控制,对双方都是非常有利的。作为承包商,如果有条件,则建议用标准合同文本。

(2)合同法律性质的深刻认识。合同是承发包双方的最高法律,签订合同同样也是法律行为,不能把道德观念或者政治观念应用到合同的谈判和签订中,从法律的角度规范合同签约管理,深刻认识到合同中的每一条都与双方利害紧密相关。提高合同的法律意识要注意如下几点:合同签订中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和各个细节问题都要考虑到,不能有侥幸心理;一切都应明确地、具体地、详细地规定;在合同的签订和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文本的作用,尽量避免口头承诺和保证;对合同补充的说明、允诺、解释和一些合同外要求,都应以书面的形式确认。

(3)合同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合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强化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工作的核心,主要需做到如下几点:①聘用高素质合同管理人员。企业可以采用公开考评与竞争招聘方式选择合同管理人员,在招聘过程中坚持择优录取原则;②合同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可根据企业跟市场实际情况,组织合同管理人员在职期间进行继续教育学习,补充专业知识,关注目前业务热点问题;③合同管理人员的定期深造。企业应加强合同管理人员培养力度,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培育有关技术的合同管理人员,定期选出能力强有潜能的业务主干去有关院校学习,学习最新前沿知识理论,并与实际工作中的事务联系起来。

(4)合同索赔管理的强化。一方面,工期索赔管理的强化。工期索赔管理必须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管理,从合同的签订到合同的履约完成,这个周期内都要把工期索赔纳入合同管理的范畴,积极做好对方索赔的应对措施,和自己向对方索赔的工作,作为合同管理人员通过对合同条件逐条分析,识别索赔机会,根据潜在的索赔落实到具体负责人,建立项目索赔程序,积极准备基础材料,索赔理由遵循合同条件,做到有理有据。

另一方面,费用索赔管理的强化。承包商对待不同的干扰事件和费用项目可以采用不同策略:如果一些费用项目如工程量有固定计算基础或标准的,尽量不要把费用的计算值扩大,防止对方察觉到;有些干扰事件如果将按实际费用支出计算索赔值可以扩大,如加速施工提出的索赔值(因为发包方对承包方实际费用开支进行鉴别的工作量比较大);对于合同范围外的工程量提出的索赔,承包方可以提高报价以增加利润。

三、结语

合同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施工双方履行义务和享受权利的法律基础、处理争执和纠纷的法律依据,虽然近年来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受到经济体制及传统合同管理观念的影响,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仍凸显了诸多不足,为此强化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篇:建筑法律常识范文

关键词:建筑 工程管理 创新模式 应用

中图分类号: TL372+.3 文献标识码:A

建筑工程管理最早出现在英美等西方各国,是建筑工程的核心。其中,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施工质量是不仅关系着整个工程的质量,还关系着建筑企业、施工人员以及业主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是确保建筑企业长远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在如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要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提高,就必须实现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并将创新模式在不断的探索发展中改进和完善。

一、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应用的重要性

1.建筑行业发展趋势的需求

同国际的建筑市场相比,我国的建筑市场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法律法规不健全、项目管理不规范、质量安全不过关等,这使得建筑行业中常常出现相互压价、低价中标等违规现象,严重影响着建筑行业稳定健康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建筑市场发展的国际化,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势在必行。

2.建筑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众所周知,建筑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市场,而市场的激烈竞争又要求建筑企业能创新其内部的管理模式,建立创新型的管理制度,不断适应市场的新需求,因此,只有不断探索并建立新的管理创新模式,建筑企业才能不断的壮大发展。

3.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顺应科学发展观是每一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建筑企业也不例外。因此,由于建筑工程设计的面广、周期长、投资大,其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而紧抓工程管理、积极探索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是建筑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现状及不足

一个科学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既能够保证工程质量,亦能够节约工程成本,实现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但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却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

1.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几十年来,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发展的过程,其中受到了社会的诸多关注。但是在这从无到有的发展中,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一直是导致许多建筑企业不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业内人士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

2.人员素质较低

在大部分建筑企业内部,其员工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尤其是建筑施工方面的基层人员,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技能也较差,更谈不上掌握先进的施工设备的常用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施工的质量和进程。同时,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文化素质虽然较一般的员工高,但是他们常常是只懂管理或技术的单方面人才,整体创新管理的意识淡薄,使得工程管理的优势难以发挥。

三、实现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应用的途径

1.管理观念创新

要促使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和发展,首先要在建筑企业内部树立全新的管理观念,尤其是企业领导的管理创新意识,使得管理者们提高自身对工程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在管理上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着重引进并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主动学习其他企业新的可行性较强的管理理念,将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案落实到实处,使得管理创新模式不断的更新和完善。

2.制度创新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需要的制度创新可分为管理制度创新、安全制度创新、法律管理制度创新。首先,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建立一个全面完善的管理体系是一个建筑企业正常运营并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要进行管理制度创新,不但要确保企业员工对内部的管理制度熟悉和学习,还要不断提高管理者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得他们在不断的提高自我,不断的更新管理理念的前提下,实现管理制度的不管创新和完善。其次,安全制度创新:安全问题,是每个企业正常运转的关键问题。在建筑企业,进行安全制度创新,不仅仅是需要管理者们紧抓安全施工,还要采取多种安全教育方式,引进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让员工们在安全知识讲座、培训中不断的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并进行定期的安全风险评估,将安全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再者,法律管理制度创新: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法律管理制度创新需要的是政府的支持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只有在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持下,建筑行业的公平竞争和合法经济利益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

3、技术创新、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中,技术创新是又一重点。随着近几年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不再仅局限于工程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还有先进信息技术的引进、开发和创新应用。因此,要实现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和发展,建筑企业就要加大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引进,用先进的信息管理软件实现管理的高质高效。同时,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还能够使得建筑企业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优势,提高建筑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

4.人才培养和引进管理创新

随着建筑信息化的发展,建筑企业不再只需要单一的管理、施工或设计方面的技术性人才,而是需要既懂建筑管理、技术又熟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复合型人才。因此,建筑企业要实现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实现信息化管理创新模式的应用,就必须大力引进高复合型人才,或在企业内部培养一批复合型管理技术人员,使得这些复合型人才能够在权衡信息化管理及建筑技术两者的重要性后做出能够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科学决策。此外,在建筑企业中,创新人才的培养还包括对技术性人才进行法律法规的培养、对基层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灌输等。

5.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思想灵魂,是实现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应用和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是需要建筑企业的领导管理者们对企业文化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索,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以新的理念对其内部的经营理念、价值理念、发展战略、服务理念、管理原则等进行新的改进和完善,让新的思想导向和新的文化机制来提高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活力。

参考文献:

第3篇:建筑法律常识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主要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建筑企业中的工程管理问题是一项关乎工程质量和企业效益的大问题,由于工程管理受到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使得一些企业在管理方面出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效益和发展水平。由此可见,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企业管理中务必要加强工程管理工作,使其达到标准化、科学化,全面提高建筑企业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进而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1、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在企业发展中,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从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方面看,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在选拔施工人员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程序,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以便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对材料和设备的质量要进行检验和验收,检验结果需要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的要求,保证材料和设备的质量,这样建筑工程的质量才能得到提高,得以保障。其次,从加强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方面看,针对成本进行成本预算,制定计划,结合施工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这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加强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完成预算工作,进而保障建筑工程资金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最后,从加强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方面看,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别要重视安全管理,安全建设可谓建筑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加强安全管理,才能尽量减少或避免施工中的各种安全隐患,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以及造成的损失,由此可见,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有助于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总之,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加强不同生产领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我国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管理质量不断增强,促进建筑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2、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建筑工程管理的制度不完善

建筑工程管理的制度是否完善与整个工程的质量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工程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然而现实情况中,我们国家的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制度欠完善,表现为原有的制度难以适应当前建筑工程市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制度规章缺乏针对性,不能随着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对制度进行有效的更新。另外,建筑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大多是借鉴国外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模式,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还比较落后,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为许多建筑工程企业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管理欠科学,不规范,缺乏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难以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建筑工程管理工作。

2.2企业领导对建筑工程管理不够重视

一些企业领导在进行工程管理时往往凭借经验习惯加以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对工程质量管理非常不利,与此同时,一些企业领导对建筑工程管理缺乏重视,监管力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此外,一些企业领导对安全管理不到位,造成各种事故发生,严重威胁到施工人员的安全。数据显示,大多数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与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和责任密切相关,他们大多在管理施工人员上存在缺陷,缺乏对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必要的培训,即使有培训教育,也往往只是表面文章,对有关安全教育的实质内容的培训力度不到位,造成事故频繁发生。

2.3建筑施工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关乎建筑工程质量的高低以及管理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建筑工程管理人员都要具备相关的建筑知识和管理经验与实践,同时还要熟悉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等,由此可见对施工管理人员的要求是比较高、比较严格的。然而现实情况中,我国当前还缺乏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制度,管理人员来源比较复杂,由此组成的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

3、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不断完善建筑工程管理的制度和法律法规

在建筑行业进行工程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法规,对已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更新,使其适应现代市场发展的需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各项制度和法规,以便满足建筑工程管理不断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要不断健全相关的法律规范,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并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使得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更加明确,建立起新型的建筑管理制度,综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思路方法等,制定出符合我国发展的建筑工程管理的新途径,进而为我国的建筑工程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3.2企业领导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视

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企业领导要发挥其带头作用,重视工程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意识和经验,带动员工树立起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认真贯彻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认识到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善于采取各种方法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召集起来共同学习,使得相关的工作人员学会运用法律知识维护企业的权益。同时,企业领导要加强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视,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将安全意识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位职工身上,时时处处关注企业的安全,重视安全管理,进而尽量降低和减少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企业的损失。

3.3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要增强自身的素质,相关单位要严格执行上岗考核审查制度,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使其掌握先进的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管理法律法规,严格控制管理人员的行为,提高其综合素质,以便满足建筑工程管理的需要,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年生.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常见问题及对策的综合探讨[J].科技传播.2010.

[2]林胜华.浅谈建筑工程管理若干问题及控制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0,(2):29- 30.

[3]王相坤.探析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2(8).

第4篇:建筑法律常识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行业;实施模式

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速度很快,在建筑施工建设要充分的重视节能环保这一概念,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的实施过程中,很好的提高了建筑行业对于能源的利用率,加强了建筑行业中的对环境的保护。所以,绿色建筑的实施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绿色建筑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缺陷,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的实施过程中,没有一个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对其进行管理,在绿色建筑的建设中也缺乏环保的意识。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的实施,要将节能环保的意识贯彻到建筑行业的各个环节中去。

一、政府要推动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实施中的发展

1、对绿色建筑中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的进行完善

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的实施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中正常平稳实施的保障。就我国目前绿色建筑的相关法律法规来看,我国还没有在法律法规中设立绿色建筑法以及绿色建筑的管理法,我国法律法规中虽然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绿色建筑的,但是大多数都是对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实施的一些激励的条款,这些条款没有实际的具体细则,条款的内容没有一个强制性,对绿色建筑的发展没有一个切实的有效价值。所在,我国的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中,需要政府对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这对绿色建筑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构建健全的绿色建筑评测体制

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构建对绿色建筑进行评测的健全体制,绿色建筑中健全的评测体制是绿色建筑在管理中的重要评估,对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的实施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构建健全的绿色建筑评测体制时,应当根据我国建筑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中的实施情况进行构建,深入的对建筑行业中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结合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与绿色建筑的实施状况对绿色建筑的评测体制进行构建。健全的绿色建筑评测体制的构建,需要政府利用自己的职能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扶持,在绿色建筑评测体制的构建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基本概况对绿色建筑评测体制的构建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构建健全的绿色建筑评测体系,有利于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中的实施,推动了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中的发展。

二、管理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中实施的项目

1、绿色建筑中实施项目的管理模式

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中的一种类型,对绿色建筑中实施项目的管理模式必须要以建筑行业中传统的管理模式作为基础。建筑行业中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里没有一个对绿色建筑进行专门分析与探究的部门,所以在绿色建筑中的实施项目管理模式中,要有针对性的设立对绿色建筑进行专门分析与探究的部门,专门负责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中的相关事项。绿色建筑中实施项目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中的发展进度,它能够有效的管理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中实施项目的各个方面,推动着绿色建筑的建设。绿色建筑中实施项目管理模式的构建,要根据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中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根据绿色建筑实施项目中的相关事项来进行,不能盲目的对绿色建筑中实施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构建,绿色建筑的管理模式要符合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

2、促进绿色建筑在实施项目中的施工

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建筑施工是建筑行业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中施工的实施,对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中要重视对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进行管理,要保证在建筑行业中实施的是绿色施工,这对于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中实施项目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对绿色建筑中的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促进绿色建筑的建设,促进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中的发展。在绿色建筑的施工过程中,要提高施工的整体水平,提高施工人员自身的施工能力,采取绿色的施工方式与施工技术,这是绿色建筑在建筑行业中施工的重要环节。在绿色建筑的施工中,要加强绿色建筑中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将环保意识贯穿于绿色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之中,要加大对环保意识的宣传力度,真正的落实对绿色建筑实施项目中的施工,从而促进绿色建筑在实施项目中的施工。

3、完善绿色建筑实施模式的管理

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绿色建筑的实施模式对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绿色建筑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绿色建筑实施模式的管理。就我国目前来看,绿色建筑中的实施模式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缺陷,在绿色建筑的建设中要针对实施模式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完善。绿色建筑在对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实施模式能够很好的规划绿色建筑在建设中的实施方案,能够在绿色建筑中,对各个环节在进行实施建设之前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促进绿色建筑在建设中的实施过程,完善绿色建筑实施模式的管理,对绿色建筑的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着绿色建筑项目的建设进程。

三、结束语

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这建筑行业的发展,对我国建筑行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绿色建筑的建设时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对于绿色建筑的建设要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与建筑行业自身发展的状况来进行,绿色建筑中的实施模式对绿色建筑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绿色建筑中要对其实施模式进行有效的管理,要站在不同的视角对绿色建筑中的实施模式进行分析与探究,充分的发挥出实施模式在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实施模式的有效应用不仅仅促进了绿色建筑的发展,还促进了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继红,刘景立,杨建荣.绿色建筑的运行管理策略[J].住宅科技,2009(6).

[2]薄卫彪,周明.常用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绿色建筑项目中应用的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12).

第5篇:建筑法律常识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管理 问题 对策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现代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能促进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有积极意义。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一)法律法规制度的缺失

目前的工程质量管理法律体系中,虽然对勘察、设计、施工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但是对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却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支撑;此外,在勘察设计、招标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属于雏形期,对工程建设中的相关问题规范还不够完善。基于以上原因,施工单位在建立之初没有得到严格的资质审查,给工程质量造成了潜在的隐患;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为获得更多利益,对建设单位进行贿赂,于是,建筑单位就成了造成工程质量的帮凶,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来对工程质量进行“管理”,许多“豆腐渣工程”因此而“闻名于世”;在现行法律体系中,对建筑材料、工序等的监督力度也不够,特别是检验过程中再加上检验人员的“渎职”的关系影响,工程质量就随之降低。

(二)管理人才匮乏、水平太低

建筑工作质量的管理依托与建筑管理人员对建筑工作实施的管理活动,换言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水平将直接收管理人员的影响。但就目前建筑工程的管理来看,很多建筑单位都没有专业的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建筑管理人才在资源配置上也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造成了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布局,多则无处,少则找不到人任用的现象较为普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人才因为待遇、福利等方面的因素也逐渐形成了流失现象。

从建筑人员的管理水平上看,他们都依靠知识经验和以往管理经验作为工程管理的基础,单位没有抽出更多的资金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才外,所谓的非管理人员充当管理人员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甚至有的建筑施工单位临时从企业中抽调一些人员就组成了“管理队伍”,诸如此类都为建筑工程的质量买下了不可估计的隐患。

(三)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工程建设的主力军。这些从业人员大多没有一定的建筑知识、文化素质水平也较低。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工作后,虽然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一定的工程质量安全常识,但在包工头等人的利益唆使下,偷工减料等现象就随之发生了。如此以来,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就变得令人担忧。

(四)建筑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延续的计划经济体制,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在长期时间内占据了主要地位。建筑行业也延续了这一模式,喜欢搞摊子式的建设,而在基础设备和技术的投资上有显得有此“吝啬”,这就造成了施工质量的不高。加之建筑法律在施工过程中的随意性,建筑工作的质量就变得更加严重。

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对策

高速发展的经济必然让建筑工程随之不断发展,建筑工作的质量决定了建筑工程的发展,为此,要推进建筑工程的发展,就必须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做起。笔者针对以上问题,就此提出以下对策:

(一)以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作为质量管理的基础保障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需要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否则管理就会成为空中阁楼。考虑到我国在建筑工程相关法律制度方面的特殊原因,可以西方发达国家相关法律为借鉴,在完善《工程质量法》、《建筑法》的基础上考虑制定包括勘察、设计、施工在内的《建筑工程质量法》,同时以该法为宏观法律进行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兼顾政治、经济等手段,以政府为主导,落实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

(二)以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的提高来作为质量核心

首先是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建筑单位在新招从业人员时,需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也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从业人员素质培训,培训要注重实效;其次是对质量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提高,一方面,建筑单位应和广大高校合作,通过高校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要提高管理人员在实践中的应用水平和技能。当然,对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除了相应的技能培训外,必要的思想政治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以设备和技术的完备来提高施工的质量

建筑设备和技术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也是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为此,建筑单位要根据市场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建筑设备和技术,对使用中的建筑设备应落实专人监管制度,做到常用常检查常保养;对技术人员要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和检查,强化其质量意识、提高其技术水平从而保证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工序的管理,质检员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检查,如实进行汇报,让质量管理在监管下得到保障。

建筑工程的发展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以法律为依托,以政府为主体,以管理为核心方能让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不断发展,也才能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小龙: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年第27期,

第6篇:建筑法律常识范文

1 当前的建筑物常发生的安全事故。

20世纪50年代的结构设计方法,与现在近似,当时所用的混凝土强度很低,只有110-140号,比现在的C15还低。20世纪50年代初期施工手段也很落后,混凝土用体积配合比,人工搅拌,没有振捣器,而当时施工发生安全事故的较少。有一些建筑物使用至今近50年,因此可以说,现在的安全事故,只要施工质量保证,设计不出错误,安全程度已能满足要求。所以不必做出全面的变更,个别地方有不够的,则可作局部修补。规范对安全度的要求只是最低值,设计人员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工程对象,必要时采用高于规范规定的数值。基本建设规模逐年增大,科技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工程日益增多,工程技术风险日益突出,建设工程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建筑施工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筑施工领域的这些新变化,使安全生产和监管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接连发生,充分暴露出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二是对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贯彻执行还不够得力,有的责任没有真正落实,措施没有真正到位;三是在企业经营规模扩大和建筑施工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严,管理粗放;四是一线操作人员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较差。当前,很多工程项目不论具有多高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中标,施工人员中都要有一大部分从劳务市场招聘来的农民工。有的企业没有对农民工进行系统的安全培训,有的虽有培训也只是流于形式,与现场施工要求差距很大,导致农民工不熟悉施工现场作业环境,不了解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2 建筑物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建筑物常发生安全事故,管理者安全生产意识不到位是事故的主要原因。领导者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安全工作的成败。领导的不重视是最大的危险源。部分管理层未能将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摆到应有地位,对于国家有关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每一个建筑施工工地;安全文明施工监管薄弱,检查不到位,事故隐患整改落实不到位、责任追究与处罚不到位;为了在施工中抢速度,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对操作员工进行安全教育,造成员工严重缺乏安全生产科学知识,安全操作水平低下,自我防护能力极差;一些企业安全技术措施专用资金不足,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有些连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安全保证设施也不愿购买。部分企业领导、项目经理忙于日常事务,只在口头上讲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或为了应付检查走过场,从而影响了建筑施的安全性。主要有一些几点:

2.1 安全意识淡薄。企业领导长期对安全生产工作没有充分重视,漠视生产工人合法的劳动保障权益,加上大部分工人由于自身素质较低,相应的也会安全意识淡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而造成安全事故。

2.2 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安全管理基础薄弱主要是由于一些人的安全意识谈薄,理不清安全与速度、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的关系而造成的。一是建筑安全技术研究工作比较薄弱,解决建筑安全生产关键性技术问题的工作相对滞后。二是我国安全防护技术、防护用具和机械设备还相当落后,标准化、定型化和工业化的程度很低。三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施工队伍素质普遍偏低,无法对施工队进行管理。

2.3 建筑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我国虽然颁布了许多有关建筑业的安全施工、劳动保护、文明施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但还有不少的缺陷,现行的建筑安全管理规定对规范建筑市场主体的各种安全行为与责任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条款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存在着重复和交叉管理的问题。

2.4 建筑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监管监察队伍建设仍需加强。我国有效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机制还未形成,与国际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安全监督方式和管理手段无法适应日益增大的建设规模,难以有深度地开展建筑安全监督工作。

此外,目前事故频频发生的原因还有:大量的是属管理腐败,违法违规,假冒伪劣,偷工减料等;其次是野蛮施工,不按施工顺序,不按验收标准,粗制滥造;极少是由于设计错误,不符合设计标准规范要求的。我们要从结构设计理论、标准设定上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3 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在建筑物的安全管理方面,监理在工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安全监理是指对工程建设中的人、机、环境及施工全过程进行评价、监控和监督,并采取 法律 、 经济 、行政和技术手段,保证建设行为符合国家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止建设行为中的冒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效地把建设工程安全控制在允许的风险度范围以内,以确保安全性,是维护建筑业安全发展的卫士。因此,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有:

3.1 规范安全管理工作。为了适应当前工程建设监理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规范建设工程监理行为,应尽快修编《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增加安全管理方面的章节和内容,使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便于监理人员在施工现场规范地操作,使安全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3.2 加强安全知识的培训。针对监理企业监理人员普遍存在安全管理相关知识缺乏的状况,建议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举办安全管理人员上岗资格培训班,使监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相关知识和安全管理技能方面得到全面提高。监理企业内部亦可通过经常性的学习、讲座、研讨、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监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

3.3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切实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是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具有强制性,这就要求监理企业必须依法履行安全管理职责,承担安全管理责任,规范安全管理行为。为此,监理企业对安全管理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如报告制度、检查制度、奖罚制度等),把责任从上到下层层落实下去,对项目监理部的安全管理具体工作应作详细规定。

3.4 建立项目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将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到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中。根据项目监理部具体情况,进行有效控制,编制安全管理方案,建立安全管理机构, 把安全管理置于程序文件中,并使监理人员的监理行为有规范、服务质量有标准、检查考核有章程,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4 结束语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层建筑兴建越来越多,提高高层建筑的建设质量,确保工程建筑的安全问题,成为建筑工程项目的重中之重。提高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是保证建筑安全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昊:建设工程安全监理的探讨[J].市政技术,2007(2).

第7篇:建筑法律常识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很多行业的发展,其中建筑行业的发展就是非常明显的。建筑工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面临着施工技术不断提高的问题,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这样也使得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建筑工程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建筑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为了更好的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国家颁布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相比较于国际先进水平来说,我国的法律法规还是不够完善的,而且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一些法律法规不能更好的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在建筑施工中,很多的施工项目都是通过承包的方式来进行施工的,这样就会给工程管理带来很大的影响。

2、建筑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

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在进行管理的时候缺乏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同时在管理的时候,管理团队的专业性也是很难得到保证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团队不专业都是给建筑工程管理带来很大的问题。在很多的建筑工程中,建筑企业为了节省人员方面的开支,使很多的员工身兼数职,这样不但会影响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会导致工程管理工作出现不到位的情况,导致很多的管理工作只是在表面上,这样就会使管理工作失去作用。建筑工程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会导致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低下,这样会导致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下降,对企业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3、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建筑工程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多的企业中,管理人员的素质都是非常低的,而且非常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这样就使得企业的管理水平出现下降的情况。建筑企业在发展中,需要有专业技术的人员来进行管理,同时也要去项目负责人要掌握必备的技术,是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管理的水平,而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工作作业的质量。建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不断提高专业素质,这样能够保证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

4、建筑工程管理的意识薄弱

在很多的建筑企业中,对建筑工程管理是存在不正确的认识的,在管理方面出现了观念淡薄的情况,没有意识到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经常会出现建筑企业对施工技术非常重视,对工程管理不重视的情况。在一些施工工程中,管理人员认为只要将施工技术进行很好的控制就可以避免问题的出现,这样就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施工中只要不出现安全方面的问题,就不需要进行工程管理方面的工作,这样管理方面的费用也能得到节约。这样就会出现建筑工程中管理意识薄弱的情况,使得很多的建筑企业中根本就没有专业的项目管理团队,在管理方面只是依靠简单的行政手段来实现。

5、建筑工程管理规安全问题不够重视

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的建筑企业在进行管理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对安全管理问题不够重视的情况。安全事故对建筑工程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出现安全事故不但会导致施工人员的生命受到威胁,同时也会导致工程出现停工的情况。建筑工程出现事故导致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一定要对安全问题非常的重视。很多建筑工程管理中,认为只要保证工程的进度,按时加工即可,这种做法会导致施工中出现很多的问题,尤其是施工安全事故。在施工中,一定要保证安全技术措施和制度健全,同时要不断开展安全教育工作。

二、解决工程建设问题的措施

1、完善建筑工程相关法律法规

一方面,国家应健全并完善建筑工程管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可靠的法律法规依据,确保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另一方面,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对工程项目管理进行强制推行,硬性规定管理范畴,严格控制和考核建筑工程管理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水平,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确保建筑工程管理得到施行,保障各工程项目的有序进行,逐步缩小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2、建立健全建筑工程管理体系

建筑企业所承建的建筑工程能否得到科学的现代化管理,取决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程度。国家和政府应该积极组织人才,指导和帮助建筑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并在建筑工程管理的各环节与各方面设立竞争机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使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转变建筑工程管理作风,提高建筑工程管理质量和效率。

3、强化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员需要在具备工程管理技能的同时,掌握设计、管理、经济、合同、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目前国内具备这种条件的专业人员并不多,企业需要大力培养懂技术、懂管理、懂设计、懂经济、懂合同的复合型人才。企业要根据工程需求,对各项目间的劳动力进行统筹优化、有效流动的合理调配,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和创新性,最大限度发挥劳动力资源潜能。同时,企业要做好对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教育,使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能。

4、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意识

为了充分发挥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作用,建筑企业应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通过加强员工培训、普及现代化管理知识等手段,提升建筑企业全体人员的工程管理意识。并且,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企业内部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升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水平。

5、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

安全生产是高效生产的保障,建筑企业的生产活动应当得到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全面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要首先从建筑企业领导开始提高认识,从政治的高度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并有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各个部门的各个员工都要有“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意识,真正将安全生产落实到底。建筑企业还要制定好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做好安全技术措施的具体实施,落实好安全检查制度。

第8篇:建筑法律常识范文

1)城市建筑消防法律机制没有完善,相应的监督力度比较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消防法律机制并没有健全,而城市建筑消防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这给消防立法部门带来了重大的挑战。而当前消防立法部门法律意识也比较淡薄,监督力度还不够大,人员配置上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同时,消防管理意识也存在偏差,直接导致削弱消防检查力度。

2)对城市建筑安全疏散的安排不够合理。①疏散安排人员在安全意识上比较薄弱,认为城市建筑群体安全疏散路线是可有可无的,没有充分认识到安全疏散路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②疏散线路工作人员在路线设计上,重复修改线路方案,擅自修改消防部门所提供的设计线路,这样就会引发许许多多的问题,一旦发生火灾,这些线路就会堵塞逃生出口,引发重大人员伤亡。

3)在城市小区的消防办公室中,消防安全人员的流动性是比较大的。某些小区物业为了节约人工成本,克扣人员工资,导致人员流动性偏大。甚至有些小区物业招聘一些没有专门培训的消防安全人员来上岗,这些人员连证书都没有。同时,物业对这些人员疏于管理,消防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也比较低,安全意识比较薄弱,有些不会使用消防设施。此外,人员的流动性过大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四处调动技术相对成熟的消防人员,这给城市小区的消防安全留下了巨大的隐患。通过上述分析,消防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低,消防安全责任意识很淡薄,自防自救能力差,不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城市建筑消防检查和消防管理的对策

1)完善城市建筑法律机制,加强监督力度。消防立法部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树立起强烈的法律意识,加强监管,合理配置人员,责任不断细分到每一个人,把关严格。对一些新开业的超市、酒店以及宾馆,加强动态化管理,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纠正违法违章行为。

2)合理设计疏散路线。疏散线路比较简单明了,必须要有指示标志,这样方便人们来寻找和辨认。电梯和楼梯的布局,电梯的位置要和楼梯接近,而楼梯要区分疏散楼梯和消防楼梯,电梯和楼梯接近是便于人员快速及安全的疏散,因为当发生火灾时,人们往往会考虑自己经常所走过的路线。疏散楼梯和消防楼梯没有混合在一起,这样疏散人员和消防人员就不会冲突,也不会扰,非常有利于疏散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消防救援活动的开展。

3)整顿那些消防设备处于不正常运转的城市建筑。例如,一些刚开业的休闲中心、便利店和理发店。这些单位消防管理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消防管理力度比较薄弱。消防部门对这些单位进行全方面的消防检查,不合格的单位是不能批准开业的。只有等他们安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整顿,改造有安全隐患的地方。对于那些有严重缺陷的城市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很容易引发周边的火灾事故。那些单位要严格整顿,要根据规定进行合理改造,重新进行建造。合理加强消防检查和消防管理是消防工作人员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促进城市建筑消防检查和管理,促使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4)积极加强城市建筑群体消防的合理化管理。最重要的是加强对消防安全人员的培训,加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树立工作责任心,提高自防自救能力。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合理完善这些人员的薪资待遇,避免人员流动性过大。积极鼓励他们进行考证,坚持持证上岗的原则,杜绝违法行为。

3结论

第9篇:建筑法律常识范文

关键词: 建设法规课程 特点 问题 建议

一、建设法规课程的性质

随着我国建设行业的迅猛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大量规范和管理建设行业的法律法规,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等建筑类专业也都陆续将建设法规这门课程纳入学生在校期间的修读课程。

对建设法规课程性质的界定在实践中存在分歧。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各建筑院校对建设法规的课程定性不尽相同。有的高校将之定位为学生的专业考察课,属专业限选课,有的高校将之定位成专业基础课程,属专业必修课。

基于建设法规课程的实用性及重要性,本文认为高等院校建筑类专业应将建设法规课程定性为学生专业必修课。

二、建设法规课程的特点

(一)跨学科性。

建设法规涵盖了工程项建设全过程所有法律环节和内容的综合,其课程内容涉及到工程项目建设程序、建筑许可、工程的承发包、工程合同、工程监理、安全生产、质量管理等各个领域,其所包含的知识信息量巨大。

(二)学科知识的抽象性。

建设法规课程作为工科类专业开设的一门“文科”课程,与建筑类学生以往所学知识中经常出现公式、数字、图片等较为直观的灵活应用型课程内容不同,建设法规课程中涉及大量的法律法规、工程建设程序等相对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

三、目前建设法规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名称不够统一和规范。

前已述各高等院校建筑类专业均开设建设法规课程,然而这一课程的名称却各式各样,这一点从汗牛充栋的建设法规课程教材上五花八门的课程名称可见一斑,有《建筑法规》、《建设法规》、《土木工程法规》、《建筑与房地产法规》等名称,不胜枚举。考察其内容,却发现并非是分别针对建筑学或土木工程专业按照学科进行的内容编排,教材体系和篇章的编排大同小异,并无新意。

(二)课程不受重视。

近年来,迫于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高校教学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能力而忽视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培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反映在建筑类专业学生培养上,各高校普遍注重对学生技术、专业设计等技能训练,建设法规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今后从事建筑类行业的法律意识,培养专业法律素质、增强设计规范意识,同时对从业后可能遭遇的法律风险也具备一定的提醒和防范作用。然而各高校普遍存在《建设法规》课时较少,且开课学期较后等问题,体现出对该门课程的不重视。

(三)学生法律基础差,教学难度大。

建筑专业类学生学习建设法规课程,是一种跨专业和学科的学习。无法律基础知识的积累,直接进入建设法律和法规的学习对工科类学生而言势必是一个挑战。加之内容抽象,学生很容易感觉枯燥无味,产生懒惰和厌学心理。

四、加强建设法规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分学科统一课程名称。

总体而言,建设法规的内容主要包含工程建设项目程序法规、建筑法法律制度、土地管理法律、城乡规划法、工程建设执业资格法规、工程建设标准法律制度、建设工程承包与发包法规等。我在授课中发现,建设法规中包罗万象的法律法规知识并不全然适用于建筑学、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等专业,分学科地将建设法规的内容因材施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授课效益。因建设法规原本就存在安排课时较少等问题,将与本学科相关的重点法规章节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基本掌握未来执业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或知晓查找和学习相关规章制度的方法、方向,远比囫囵吞枣,重点不分,一揽子地将全部内容灌输给学生效果要好许多。据此,建议建设法规教材可按专业分为《建设法律、法规》、《建筑法律、法规》、《土木工程法律、法规》①,教材的编排上根据专业的不同有所侧重和舍弃。

(二)将建设法规定位为必修课。

前已讨论建设法规对建筑类学生的重要性,那么提高对建设法规课程的认识需要做到:(1)将建设法规设为学生专业必修课;(2)课程安排上应考虑安排在学生大三期间,不应将课程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3)延长课程学时。

(三)运用好案例教学法及增加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事实上,在建设法规授课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是共识,然而,案例教学法也绝非简单地为在讲课过程中穿插几个案例,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讨论,解决案例中发生的法律问题。同时,建议在授课过程中应安排教学实践环节,如组织学生到招投标现场熟悉招投标操作程序,熟悉招投标流程,并将实践环节作为考查学生成绩的环节之一。

注释:

①法律广义上而言指包含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等在内的所有规范性条文的总称,狭义上单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颁布的法律,原有的《建设法规》课程名称本文认为不能涵盖内容繁多体系庞杂的建设法律、法规体系。故此将课程命名为《建设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赵剑峰.建筑法规课程教学与方法改革的探讨与实施.大连大学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