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课程管理范文

教学课程管理精选(九篇)

教学课程管理

第1篇:教学课程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于提高本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质至关重要。准确在分析目前高校在薪酬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三种途径来缩短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间的差距。

目前,我国很多本科院校都开设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社会和企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由于各种原因,在人才培养上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各界人士都在研究如何通过专业课教学的改革来缩小社会需求和高校培养的差距。本文将在这个方面做些探讨。《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在整个专业体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并且《薪酬管理》课程涉及面广,包括工作分析,职位评价,绩效考核等很多内容,实际操作性强,使得该课程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一门老师不好讲,学生又不好学的“难点课程”。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和实践教学三方面进行探索。

一、《薪酬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能及时适应社会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行业是个发展很快的行业,社会对该专业人才要求在快速不断地提高,由于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以教材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限制,高校对于这种变化的反映比较缓慢,因而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及时适应社会需求。WwW.133229.Com《薪酬管理》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这种问题同样比较突出。众所周知,教材更新速度往往大大滞后于理论的更新和实践的发展,并且《薪酬管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发展非常迅速,所以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很好满足教学需要,以至于出现老师课堂讲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根本用不上或已经被淘汰这种现象。

2.教学方法单一,效果不理想

目前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方式,从书本到书本,照本宣科,一门课一本教材用几年,一套习题用几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单一,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效果不好。并且《薪酬管理》课程中的很多知识点非常复杂,仅靠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

3.理论教学和实践严重脱节

《薪酬管理》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并且很多知识点只有在不断地实际操作中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而很多高校教学中实践教学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比例过低,实践教学环节投人不足。

二、《薪酬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更新

在以上提出的三个问题中,教学内容问题是最基本的。如果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教师教授的再好,学生学的再努力,结果还是学生在学校中学的知识技能不能适合社会企业的需要。所以我们首先更新教学内容,使其能及时反映本课程的最新发展,适合社会的不断变化和需求。更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教材的更新

虽然本科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但是我们要打破过去“一门课一本教材”的模式,采用复合教材的模式。复合教材包括主教材和辅助教材两类,其中主教材涵盖薪酬管理理论体系和其主要的知识点,内容精练;辅助教材注重以实践为导向,强调通过各种实践形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复合教材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更好的掌握各种知识,锻炼自身能力。

2.课程前沿内容的引进

对于《薪酬管理》课程教学而言,向学生教授最前沿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应该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教材更新周期长,薪酬管理理论方法发展快,使用的教材中几乎不可能包括课程前沿的理论和方法。所以教师在课程教授时要有意的引进一些相关的前沿发展。一旦国际国内薪酬管理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或者教师本人在这些领域的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教师可以在讲授时通过一些手段向学生传递这些信息,使学生能接触到本课程领域内的新发展。通过引进课程前沿,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很好的弥补教材更新周期长的缺陷,完善教学内容。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努力,从整体上能保证《薪酬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既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能反映社会实践的最新发展,使其能更好的适合社会需要。

三、《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在对《薪酬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两方面更新的同时,还应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期最大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案例教学与团队学习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管理学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地教学方法。案例主要来自于企业实际的真是实践,针对教学中特定的问题,通过相关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薪酬管理》课程教学中应根据讲授内容和进度,将案例教学贯穿始终。同时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应注重学生的团队学习。在课堂上,可以把学生分成一些小团队来分析教学案例。在团队中,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分析、讨论,共同完成学习。通过团队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主课讲授和专题讲座相结合

《薪酬管理》课程内容丰富,广泛涉及其他学科领域。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可以采用主课江苏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主课讲授《薪酬管理》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配套开设一些专题讲座。通过这种结合,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薪酬管理的外围理论和知识,从而使学生对薪酬管理理论体系有更加清晰地把握。

通过更新《薪酬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其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校中更加好的掌握各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其以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四、《薪酬管理》课程实践教学

第2篇:教学课程管理范文

知识管理的四个基本要素是人(包括团队和组织)、知识(包括信息)、分享和信息技术,其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实现知识共享,加速知识在人、团队和组织中的储存和流动(信息流),进而实现知识的自我升值。另一方面是对人的管理,认为知识作为认知的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知识不只来自于信息,而很重要的一部分静态存在于人脑之中。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在于发掘蛰伏的这部分知识,通过促进知识和加强人际交流的互动,使静态化的个人知识得以充分共享,从而提高组织竞争力。关于知识管理的一个成功案例就是公共知识领域的维基百科。“课程负责人制”就是一种以提高课程质量为目的的课程管理模式,围绕责任人,以课程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课程为最终载体,对以往的教师管理制度(教研室制度等)进行修正和补充,得到成熟的课程模块和课程群,再通过优质课程的构建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模块化必将使课程内容标准化,课程管理制度化,从而制订专业标准,为专业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2、理论研究与创新

在本研究中,我们找到将“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教学基层组织和师资分类管理的切入点。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我院我系实际,创新“课程负责人”制度体系,将“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教学基层组织和师资分类管理就是很好的切入点。“课程负责人”通过教研互动平台和对课程组成员的管理汇集各成员(教学团队)的知识与信息,构建学科专业知识库和教育专业知识库,并对其实施保护、分配、整合、记录、检索等管理,在实现分享的同时促进知识流(信息流)的科学运动,实现知识的创新和价值的提升,最终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竞争力。通过知识管理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动态管理,达到及时修改、更新、超前和升华的目的。基于知识管理的课程负责人制的四要素间的关系。在核心骨干课程有选择的试点“课程负责人制”,并对具体的课程实施保护、分配、整合、记录、检索等管理,在实现分享的同时促进知识流(信息流)的科学运动,最终实现知识(课程信息)的创新和价值的提升。可以达到教研室作为基础的教学管理单元与学术研讨和课程教学相区别,并试点向教研室和课题组核拨管理研究经费的制度,将责、权、利下放,充分调动教研室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对其完成情况进行过程和目标考核。课程负责人制度的实施能更加明确课程建设发展目标,以课程负责人作为教学基层组织实现对师资的分类管理的目标。

3、实践应用

第3篇:教学课程管理范文

(一)教学内容脱离中职学生现状

目前财经类职业中专《财务管理》课程所有教材,大多内容以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为主导,内容偏难,而且目前我国中等财经学校对于该课程无论是从设置、内容等都与专科、本科财经院校基本相同,导致中职学校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教材本科用、专科用、中等财经学校的学生还在用,教材定位与中职学生的不适应性体现的尤其明显,致使学生感觉学的知识和实践工作相脱节,学不会、学不精、产生学会了也没用的普遍心理。

(二)教学方法枯燥单调,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大多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分析。而财管管理课程本身就是偏理科的内容,公式多、计算多,这对数学基础本就薄弱的中专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填鸭式”的枯燥讲授轻视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创设,因此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无法充分发挥中职学生热情、探索欲强的特性,久而久之,学生对该学科就自动放弃了。

二、职业中专应用型与应试型相结合的《财务管理》课程优化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优化

多少年来的教育体制,使很多人对中职学生存在偏见,认为中职学生什么也做不了,财务管理这么高深的学科更是弄不明白,其实,职业中专的学生在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运用资讯科技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更胜一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要更贴近中职学生的特点。

1.完善实践教材内容,有效开展案例教学

目前中职学生所用《财务管理》教材中采用的案例大多是具有权威性的大公司案例,但这会让学生感觉遥不可及。因此,授课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注意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例如在讲解抽象、复杂的货币时间价值问题时,引入自己家中买房时是一次付款还是分次付款、是现在付还是以后付的决策问题,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现值、什么是终值,学会了这些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从这些身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理财的思维习惯,切实保证学生学到的东西有用、会用,使教学与实际生活、就业岗位有机结合。

2.增加多媒体等多样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图表模型应用能力

《财务管理》教学中有很多公式推导,板书费时费力,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方式,加以小动画,学生感兴趣才能注意听,听明白了,只要课后稍加复习,就能很好的掌握所学内容。财务管理课程中还有很多需要学生掌握的财务方法和模型应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表形式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较抽象的、多维空间的内容。例如在讲解货币时间价值时,可以借助时间线段图,可以很清晰的看出现值与终值的区别、复利与年金的区别,增强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

3.利用情境式教学法,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研究发现,利用情境式教学,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尤其是中职学生的教学内容的理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可以将一个班级设计为一个公司或企业,设立董事会、企业管理中心、财务处、生产车间、销售部门等职能机构,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通过情境模拟完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与考核等财务管理工作,使学生能真正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与职能作用,作好企业财务管理的参谋,起到企业财务决策的助力作用,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培养应试型人才的课程优化

1.加强基础课程的教育

学好财务管理,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以适应高层次教育的需要。而中职学生数学、英语能力的严重不足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开设《财务管理》课程之前或同时,要加强数学、英语、政治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的教育,不需要象高中课程一样讲的深、讲的精,但要向空气一样弥漫在学生的周围,时时加强。

2.扩展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

《财务管理》是一科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如果想学好这门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是基础课程,同时要扩展如财政与金融、税法、市场营销、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以注重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具备长期发展的能力,扩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应试能力。

3.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增强应试能力

即使是为参加高职考试,也要求职业中专的毕业生要具有熟练进行实务操作的能力,这是衡量职业类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准。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即使是对考高职学生的教学内容设计,也要根据章节内容增设案例教学,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更好的理解、掌握有关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以加深和巩固教材内容,增强应试能力。

三、结语

第4篇:教学课程管理范文

案例作为一种科学工具早就出现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20世纪20年代,哈佛商学院率先把案例应用于管理教学中,学者称之为案例教学法。案例用于教学时,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案例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不允许虚构;遵守保密原则,所以相应的人名、地名、单位等信息可以自己替换,称为掩饰。第二,案例教学中应当反映一定的管理问题,体现相应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否则,案例教学对于管理课程就没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第三,教学案例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案例的使用与剖析必须是为明确的教学目的服务的,这样案例教学才不会浮于形式。

二、案例教学的原则

第一,围绕教学内容,选择案例素材。

不同阶段、不同授课对象所采取的案例教学形式是不同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员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所需的素材,确保备课有目的、教学有重点、训练有层次。

第二,针对实践效果,完善案例体系。

一个案例只有通过多次的实践检验,才能体现其教学价值,证明其质量的高低。教员编写完案例后,应将案例应用于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记录案例存在的问题,修改后将修改的案例投入到第二批的教学过程中。这样一个案例经过多次修改,多个教学对象、教学批次的验证才会更加成熟、真实、具有代表性。

第三,充实鲜活生动的实践知识。

一是请进来教。定期请部队领导介绍各部队在思想政治建设、部队训练、管理和作战等方面的现状。二是走出去学。教员要定期到部队代职、调研,有组织、有计划地参加部队的重大活动,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

三、在部队管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

在前期的教学准备工作当中,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选择合适的案例、布置有代表性的思考题、确定案例教学的开展形式。

第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并且加以合理编写。

衡量一个案例优劣的标准应遵循以下几点:①必须是有关部队管理的真实案例;②能够紧密结合部队基层管理理论;③能够给人以思考的空间;④充分体现管理理论的应用价值。在选取好案例之后,教员要不断深入地钻研案例,逐步地完善案例,充实部队管理课程的案例库。

第二,布置有代表性的思考题。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案例内容确定思考题,保证题目具有思考性、启发性、可辩性。人们常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平时讲这句话往往是针对学员的,实际上,对于一个老师更是如此。在应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提出有代表性、有思辨性的思考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教员应该深入钻研相关案例,为学员设置疑问。此外,在设置疑难时,应当使学员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状态,让他们在困难中不断提高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三,确定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

第5篇:教学课程管理范文

在摆正师生位置、理顺师生关系的前提下,如何在教学中优化学生主体活动,促使学生发展,是我们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因为,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发展,主要是通过其主体活动来实现的。学生获得发展,一般落实为其主体结构的完善和丰富,它是主体活动的产物,是活动内化的结果。学生正是通过学习这一特殊的实践活动形式,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识范围,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认知结构,不断提高活动能力。尤其是在就业指向明确、学习应用性强的职业学院,教师更应注重设计组织好教学活动,引导、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培育他们的职业观念,又促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总结、提高,建构自我认知经验,提升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2教学:积极互动,重在增效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以“广东导游基础知识”教学为例,这是一门地域性、知识性、应用性强,乡土气息浓的课目。如何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学习、参与实践,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技术的平台和挑战、展示、提升自我的舞台,以达到教学效益最大化,是教学设计的聚焦点和创新点[3]。

2.1精讲导引,布置任务

笔者将教师在该课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于“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中的“师傅”(即导师)。在课程一开始先由教师进行导入,对广东全貌进行概述,如广东的历史渊源、发展沿革、地理地貌、粤语的形成、粤菜的产生发展、广东三大民系形成及特点等,首先让学生对广东这个自身成长的大环境有全面、整体的了解,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并引发学习兴趣、热情。根据学生大都来自于广东各地,而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又旨在让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广东的地理概貌、历史概况、旅游资源、特色民俗、饮食文化、建筑艺术等的实际情况,笔者要求学生们原则上按家乡所在地级市,分别组队学习担任“宣传大使”,分头准备,届时集中在课堂上,以组为单位,根据课程目标,讲述自己家乡的相关知识,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课时分别由各组成员自编、自导、自演,设计并展现出风格形式各异、充满新意和创造性的城市介绍,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渊源、旅游资源、特色民俗文化进行全面的展示介绍。

2.2小组学研,充分准备

全体学生按照老师要求,通力合作,兴致勃勃地投入“自编、自导、自演”的准备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2.1组建小组按生源所在地或籍贯归属进行划分,来自相同专业、不同班级但来源地相同的学生组成一支支团队,或三五人、或八九人一组。各组经自由推荐或毛遂自荐并民主评议后产生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组织协调组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并及时向授课教师汇报有关活动情况,保持密切联系。由于各组学生都来自同一地区,很容易相互认识、熟悉并产生亲切、认同感,从而较快地形成攻坚克难、共同完成任务的凝聚力。

2.2.2学习研讨在组长带领下,各组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共同学习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并结合原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酝酿讨论各组供“大课堂”学习交流的集体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团队自主学习研讨,犹如开展一场头脑风暴,学生们的思维都异常活跃,纷纷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创性的想法,并畅所欲言,交流碰撞,对作品内容和形式提出意见、建议。在此过程中,教师统一要求,坚持不对任何设想作终极性评价的原则,既不简单肯定,也不草率否定某个设想,以不影响自由畅想、充分讨论的良好氛围,对创造性思维产生束缚抑制作用[4]。各组在汇集诸多建议的基础上,再让组员反复切磋筛选,最终确定本组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2.2.3角色分工头脑风暴结束后,各组由组长牵头,根据作品内容、表现形式,对全体组员进行分工,各尽所能,各负其责。如有的策划文案,有的制作PPT,有的制作道具,而拟参与课堂交流的学生,则根据各自角色的要求,抓紧熟悉关于本地区旅游资源、景点景区、民风民俗、人文历史等各方面的内容,作好演示准备。

2.2.4全员演练当各方面基本准备就绪后,即通过排演合练对作品进行“组装调试”,促使大家不断加深理解内容,各环节间进行磨合,协调理顺角色间配合的关系,同时在此过程中对内容、形式不断进行修改完善、查漏补缺,并寻找作品闪光点进行放大凸显。

2.3交流共享,相得益彰

当准备工作完全就绪,一个凝聚师生心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作就可以正式登上“大雅之堂”了。在一堂课两个课时共90分钟的时间里,每堂课展示一个地级市作品,课程教学方式以小组作品展示、自我小结,与评委学生点评和教师总结相结合。

2.3.1小组自我介绍及作品概述(5分钟)在小组自我介绍及作品内容简介的短短5分钟里,让各组员“精彩亮相、闪亮登场”,组长则以诙谐而精练的话语概述作品,使全体学生在上课的第一时间即被吸引,大家饶有兴致地期盼到底该作品会如何展现在面前,课堂学习的氛围即刻被“点燃”。

2.3.2小组演示作品(40分钟)在最关键的课程作品展示环节,各小组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作品纷纷出台:模拟情景剧、角色扮演、小品、相声、知识问答、互动游戏……新颖、奇特、充满想象力的表现形式,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口头和肢体语言,将满堂学生深深吸引,不仅认真看、听,还时而参与互动。相关职业理论知识自然而然融合渗透在作品里,寓教与学于无穷乐趣中。

2.3.3组长小结及学生评委点评(25分钟)作品展示完毕后,先由当堂展示组组长作一小结,介绍本组对作品内容要领的理解及准备、展示过程的经验教训、自我评价等。随后,当天参与作品打分的8位随机被挑选出来的评委学生,依次上台点评,谈观感、体会,提意见、建议,既激励、帮助展示的同学,也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既提升了自身胆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大家学习交流、共同提高。

第6篇:教学课程管理范文

围绕专业定位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定位包括的内容较多,但是如果从“专业———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的角度看,笔者认为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二是专业服务面向的定位。从专业培养目标看,很多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明显偏高,缺乏针对性。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大多数高校专业培养目标一般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备工商企业管理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工商企业管理实际能力和专门技能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这一定位显然与现实有较大程度的背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多地面向企业生产一线,无论从生源素质,还是从用人单位需求,以及现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来看,“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明显偏高。在“专业———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中,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

比如,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育目标定位是:培养企业基层管理者。很明显,这种定位比起笼统的培养“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定位要具体、清晰得多。专业定位的第二个内容是专业服务面向定位。专业服务面向实际上是指专业服务区域,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是地方高校,属于区域性高校,高校建设必须服务、服从于区域经济发展,其专业建设必须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与产业类型相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在进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前,有必要区分两个概念: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很多高校将两者等同看待(从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可以看出),笔者过去也常常不作区分。其实,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专业核心课程是专业的核心,是一个专业与其他专业、特别是相近专业区别的根本标志,只有少数几门课程能列为核心课程(大多数专业的核心课程可能只有一两门)。而专业主干课程是指专业的主要课程,是从核心课程延伸出来的,服务、服从于核心课程的专业课程,可以有多门课程(一般为6-12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培养目标如果定位为培养企业基层管理者的话,那么专业核心课程就可以确定为企业班组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如果为:培养中小企业基层管理者,那么,可以考虑将企业班组管理和中小企业管理两门课程确定为核心课程),其专业主干课程就必须要从企业班组管理延伸出来,具体可以设有:企业生产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为专业主干课程。

围绕专业岗位技能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群

专业课程群由专业核心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岗位技术或技能课程组成。在完成了专业定位,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后,接着要进行专业技能课程设计。专业课程群中的岗位技术或技能课程,要依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和专业服务面向进行设计。在企业中,基层管理者所需要的岗位能力与高、中层管理者明显不同。企业基层管理者所要求的岗位能力主要是技术和技能。因此,岗位技术和技能类课程的设计必须要满足学生获取岗位技术与技能的需要,为此就要结合专业服务面向定位进行设计。广西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服务面向是广西区域经济,广西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中以制糖、水泥、机械和金属铝加工为支柱,那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群中就应该设有:制糖技术与工艺、水泥技术与工艺、机械制图和加工、铝加工技术与工艺这几门课程(或将其融合为一到两门课程)。在进行专业课程群开发与设计时,会出现一些多学科相互渗透或交叉的新课程,这些课程一般没有现存的教材可供使用,解决办法是:高校选择区域内支柱行业中较大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施校企合编教材,并且由企业技术骨干利用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的时机,在企业为学生讲授。校企深度合作能为高校提供固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场所,高校亦可利用其技术、师资优势对企业员工进行在岗培训,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或技术骨干也可为高校学生授课,进而形成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真正实现校企融合。

第7篇:教学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 教学改革 管理心理学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51

A Research on Case Teaching Reform of Management Psychology

LI Jun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Guangdong 512005)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ored adopting managerial cases to reform the management psychology course. In classroom teaching, the article discussed how to use the computers and network technique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management psychology teaching resources. The research explored adopting management theory and technique, such as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ory and leaderless group discussion to refor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student evaluation.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management psychology; case teaching

1 管理心理学学科概况

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和心理学这两门独立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它是一门边缘科学,它的产生离不开企业管理的需要和实际管理工作经验的总结。它是研究各种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

因此,对本学科的教学而言,管理中的实际案例和心理学理论之间应取得一个平衡。但目前我国管理心理学教学中,却往往出现失衡现象,即侧重心理学内容,过分以心理学理论为中心,忽视了管理学案例作为心理学理论的载体作用。①

管理是一种实践活动,而不是抽象的思辨。无论是管理学或者管理心理学都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种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管理心理学的课程不能单纯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教学方法,而应加强贴近经营管理实践、具有生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系统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能力的案例教学。管理心理学课程如果不能有效采取案例教学法,那它的意义将会大打折扣。

我国高校开设本学科课程名有的称“管理心理学”,有的称“组织行为学”,但基本内容并无很大区别。在教材上,大多沿袭本学科传统体系分为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三大部分,以“人性假设”为理论基础,内容重视心理学理论的阐述,涉及现代企业管理实际案例的内容甚少。②有些教材甚至与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内容多处重叠。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讲授法灌输心理学理论为主,并未有效结合管理实践案例,即使有结合,那也是非常牵强,导致学生感觉在重修普通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无助于解释管理实践中的心理现象。

本文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达到以下目的:

(1)探索在管理心理学教学内容中以管理学实际案例为主要线索,在每一案例中贯穿多角度、多层次的心理学理论。

(2)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技术,例如目标管理理论、组织承诺理论、无领导小组讨论等等,作为课堂教学的管理方法。

(3)探索在管理心理学教学中如何系统运用研讨法、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法等等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2 本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管理心理学教学处于不断改革之中,人们不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本课题改革思路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针对教学内容少而陈旧。目前,各院校选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版本,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内容主要集中在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领导心理、激励理论等。因此,本学科教改课题集中在引进新的心理学成果,扩大课程中出现的心理学理论范围。

(2)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目前各院校在管理心理学教学中主要通过教师讲授,用黑板、PPT、书本等作为展示手段,而学生单纯是作为接收方在台下听课,两者缺少互动。近年教改研究主要针对该问题,探讨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改变教师和学生缺少互动的现状,例如采取互动的教学模式,又如采用视频作为展示工具,提高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多通道接收信息从而有利于知识建构。③

(3)针对考核和教学管理。针对考试方法和内容缺少案例、重记忆轻运用,探讨考试方式和内容的改革。结合本课程的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目的。案例单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以往本学科的课程案例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将案例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辅助手段。以案例和问题为导向,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其实质是帮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可以参照过去的经验,从实际情况、措施和结果中学到东西。④

3 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具体方法

3.1 改革内容

(1)教学内容的结构性改革。不再将管理学案例作为一种辅的工具,而是直接以管理学案例为中心和主要线索组织教学内容。研究如何跟踪理论前沿和现实信息,追踪和引入合适的现代管理案例,适当介绍学术界和企业界最新的发展动态。

(2)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探讨如何实施新型的教学方法能有效体现以管理案例为中心的心理学理论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视频、音频等不同技术手段,加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直观性,建立内容丰富、使用方便、易于随时更新的管理心理学教学资源系统。

(3)考试模式的改革。确立以管理案例为中心的考试模式,注重在试题中通过实际管理案例考核多种心理理论的灵活运用。确立以问题解决能力为导向的考试模式。发展多种考核方式,尽量采取计算机网络作为媒体的考试形式,例如用计算机呈现管理实例,学生可采取记录视频音频,或者上机操作答卷等各种方式,全方位考核各种素质和能力。

(4)运用研究成果,实施具体教学,观察分析教学效果,形成实施报告,提高学生对管理学案例的心理学原理的分析能力,并通过抽样对比研究,问卷调查等量化的方式评估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3.2 改革目标

丰富管理心理学的内容,通过管理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案例为中心和线索重组教学架构。拓展多种教学方式,应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考试模式改革,更有效对学生学习成果作出评价,同时对教学和学习起到正面导向作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管理心理学理论,提高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3.3 拟解决关键问题

如何解决既能以管理学案例为中心和线索组织管理心理学课程,而又不致教学内容和结构的零乱。如何有机统一以上改革内容和措施,达到对该学科的理论、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考核评价等方面都比旧教学模式更加有效。如何使得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维持教学秩序,增加个别化教学的时间,以及深化学生对本课程内容和理论的整体理解。以上都是要解决和具备实施可行性的关键问题。

4 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和评价

4.1 总框架

结合以往积累的经验, 构建一个以管理学案例为中心和线索组织起来的管理心理学教学课程,同时以培养学生心理学理论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培训操作程序和执行策略,且具有相应的评价机制,革新学生考核机制。

4.2 实施步骤

具体内容包括:(1)以管理学案例为中心和主要线索组织教学内容,重新组织教材。(2)实施新型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手段,建立教学资源系统,实施教学。(3)教学过程中应用管理的方法,例如:无领导小组讨论、目标管理、管理游戏、情景模拟等等。(4)确立以案例为中心的考试模式,注重在试题中通过案例考核多种心理理论的灵活运用。(5)运用研究成果,实施具体教学,观察分析教学效果,评价案例教学的效果,形成实施报告。

4.3 对教学的评价方法

本研究可采用调研、咨询、 教育经验总结法、统计法、实验对比法等方法,对本文所提教学方法实施评估,以了解其效果和价值,为进一步推广或者修改提供信息。

5 本研究的价值

本研究的最直接价值在于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有利于管理实践,对管理心理学教学的改革乃至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都有着较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操作意义。无论是对于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教师的课程教学,都能够从本研究受益。

本研究同时具备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课程案例教学并不局限于管理心理学,它对于所有学科尤其是应用性强的各门社会科学的教学有普遍意义。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其他学科有启发意义,课程案例教学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推广至其他学科,从而使得研究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的价值并不局限于高校的课程教学,它可推广至企业或者各种机构的培训课程的组织和编制,以及各类拓展训练项目的实施。

本研究获得韶关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

注释

① 卢盛忠.管理心理学[M].4版.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3-6.

② 刘星期.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心理科学,2001.24(1):3-5.

第8篇:教学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学校教学管理 学校课程管理

在原有集权型的课程管理体制下,课程的决策、设计与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权责,学校主要是通过对学科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去保证法定课程的全面实施。前者通常被称为“学校课程行政”,后者被称为“学校教学管理”。而在国家、地方与学校权力共享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课程管理”作为一个新概念被提了出来。

“学校课程管理”是对“学校课程”的管理,“学校课程”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对象。但由于人们对“学校课程”概念的理解歧义丛生,因而导致对“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界说也莫衷一是。“学校课程”从语义上看会产生两种内涵不尽相同的理解:一是指各个学校自己开发、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具有学校个性色彩的课程。即将“学校课程”视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校定课程”,专指“学校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授权自主建构的课程,主要是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二是指只要是在学校中实施、由学校来管理的课程都属于学校课程。由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都是以“学校”为载体的,都要通过学校才能付诸实施的,这就使其外延显著区别于前者。即“学校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管理的对象,不仅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且指校定课程、校本课程乃至潜隐课程,它们都是学校课程管理直接作用的对象。

“学校课程管理”的提出,意味着学校具有了“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双重权责。理查兹把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区分为“为顺从而管理”、“为成果而管理”、“为建立永续的组织的生态而管理”的三种类型[2]。管理的目的取向不同,导致学校课程管理的理论构建与实践也会呈现出殊异的意蕴。若“为顺从而管理”,则学校课程管理因与过往的“学校教学管理”没有异同而近乎成为“纯粹的文字游戏”;若“为成果而管理”,则学校主体性的发挥纯粹是为了达成上级的评估指标,也没有走出过往的“教学管理”的视阈;只有“为建立永续的组织的生态而管理”,学校才真正成为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主体之一,从而呈现出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展态势。

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提出“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并予以界说。其中,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混合,包含是(is)和应当(ouhgt)两种成分;只有包含“是”和“应当”两种成分,才是完整的定义。[3]因此,在界说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时,既要回答“学校课程管理是什么”,即学校课程管理的实然与必然问题,又要进一步回答学校课程管理应该是什么,即学校课程管理的“应然”问题。前者是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后者则是研究的重点与目的。也就是说,对于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界定,应当综合不同层面和维度立体地去把握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

1.就管理地位与角色而言,较之原来的“学校教学管理”,“学校课程管理”突出强调了学校在课程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而非上级法定课程的“从属者”与“被动执行者”。在“学校教学管理”的视阈中,课程实施即教学,即学校必须忠实实施法定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愈是接近法定课程的意图,课程实施的效果愈好。而在“学校课程管理”的视阈内,课程实施即变革,其蕴涵的基本假设是: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事先规定精确的实施程序,而应该让不同的实施者自己来决定,因为只有对实际情况最了解的人,才有可能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因此,作为课程实施者,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法定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或“再改造”。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自主地研发和管理课程,学校在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在此得到了合理发挥。

第9篇:教学课程管理范文

中央电大开展的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改革,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个环节构成,前者通过“形考平台”完成,后者通过网上考试系统进行。其教学运行实行中央、省、市电大三级管理。中央电大管理员负责学期课程开设,授权主持教师和省校管理员具体操作;主持教师负责设置学习周期、任务计划和发布任务;省校管理员授权责任教师和教学点管理员,查看学生任务完成及教师评阅情况;责任教师调整学习周期、授权评阅教师,查看任务完成及评阅情况;教学点管理员负责建立班级,授权导修主任,查看任务完成和评阅情况;导修主任负责分组,查看学员任务完成情况,添加辅导资料;评阅教师负责评阅作业;学员自行选课,完成作业,并及时查看教师评阅信息。

二、课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参与改革的导修主任工作不到位。按照中央电大课改课实施的基本要求,我作为分校课程管理员,主要任务是建立班级并授权导修主任,导修主任由直接面对并负责学生的班主任承担,因为导修主任直接面对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情况,因此导修主任负责分组、查看学生任务完成情况。但是我校负责会计专业的班主任过于分散,部分班主任根本不清楚课改要求。

(二)参与课改的部分学员学习不认真。学员队课改培训不重视。在每学期课改开始之后,我校会及时安排一项工作――给参与课改的学员进行课改操作培训,这种培训是针对课改课程学习和操作的专项培训,但部分学员不重视课改技能培训,不参加或不认真参加培训,不清楚形成性考核作业提交程序,按想当然的程序提交作业,导致完成了作业却没能提交成功。

(三)关键问题是“教”与“学”信息的不对称。教学工作组织安排,但是学习者的积极性不高,还有学习者的缺席,最终导致“教”工作的不到位。我校针对课改课有难度,会计专业实用性强,给会计专业开设课程充足,教室专业实施丰富,教学态度严谨认真。例如《电算化会计》这门课程,我校专任教师阮群燕老师在课堂上一直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多媒体课堂上不但讲授课程,还带领学员熟悉形考平台,有助于学生形考作业的完成。但是本课程到课的学员不足30%,每学期都有30%的学员本课程的形考作业不能按时完成,需要重修。

课改课程形考作业分多次、多阶段、多种类测评,其时效性、准确性等特点要求参与课改的学员必须按时准确地完成,老师及时评阅、讲评,达到使学员拾遗分散的知识点、整合并内化之的目的。而课改管理及师生的现状,却很难达到上述要求。

三、强化课改教学过程管理的对策

(一)实行“教管合一”简化管理环节。在班主任管理专业相对集中的时期,我校会计专业主要由李文清老师管理,李老师善于学习新知识,管理学生积极认真。李老师胜任导修主任的工作,积极催促学生选课,为学生分组,及时查看学生每次作业完成情况,并经常和专业管理人员沟通,以便管理员及时查看评阅教师对作业的评阅情况。现在,我校实行班主任改革,会计专业分散到多名班主任手上,各班主任对课改课的认识水平不一样,不能有效管理学生对课改课的作业和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对课改课的管理应该减少中间环节,有助于改革目的顺利实现。具体操作如下:(1)导修主任与课程管理员合一。课改中,导修主任兼具课程管理员职责,既负责为学员注册、建班,检查作业完成等导修主任工作,及时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群中发通知,相关班主任及时查看通知并将信息整理反馈给学生。更能有效地落实学习过程。(2)评阅教师与课程辅导教师合一。课程辅导教师兼具评阅教师,既能及时评阅作业,履行评阅教师职责,又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结合作业中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提升课程辅导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