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畜牧专业实训总结范文

畜牧专业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畜牧专业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畜牧专业实训总结

第1篇:畜牧专业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畜牧兽医专业 创业型人才培养 四阶段五环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33

Vocational College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Professional "Four Phases and Five Steps"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Mode Practice

――Take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SHEN Junsong, QIAN Jiabei, WANG Ligang, HONG Ju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 Targe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ot only to train the employed, but to nurture entrepreneurs, entrepreneurship to create more jobs.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makes effective exploration o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Professional and personnel training, 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rom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ial skills development starting formation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professional "four-phase and five aspects"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model of practice initiatives.

Key words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mode; four-phase and five aspects

党的十报告指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仅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还要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创业是高质量就业形式之一,创业型人才培养显示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不断给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注入新的活力。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是学院的主干专业,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也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在校学生最多,每年向行业、企业输送400多名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畜牧兽医专业近年来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创业教育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畜牧兽医专业“四阶段五环节”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1 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建立全程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设计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穿插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实训课程,不断完善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专业课程为基础,拓展创业能力培养,促进专业学习和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针对现代畜牧业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在畜牧兽医专业“课堂-养殖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将专业学习、技能锻炼、创业教育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培养具有畜牧文化素养,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创业品质和创业技能的创新创业人才。根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创业教育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第一学期):畜牧文化感知和职业生涯规划。将畜牧文化、企业文化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合,通过学前专业教育、行业专家讲座、参观养殖基地、体验畜牧、企业文化等让学生感知养殖环境和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趋势,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设计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选择专业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围绕专业进行创业规划。

(2)第二阶段(第二、三学期):专业基本技能和创业意识培养。学生通过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课堂学习和养殖场实践相结合,熟悉养殖生产过程,初步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知晓技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在创业意识、品质培养方面,学院设置职业素养与创业精神、大学生KBA创业基础等课程,邀请知名创业企业家、成功创业校友来校做讲座,举行学生创新、创意设计比赛,创业素质拓展等活动,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让学生了解畜牧业发展规律和现代农业技术升级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依托专业进行创业的潜能,告知学生创业并不是特别困难、遥不可及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创业。

(3)第三阶段(第四、五学期):专业实践技能和创业实训模拟。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全部进驻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包括养猪场、家禽养殖场、饲料生产车间等实训场所,以岗位工作任务形式,企业教师进行现场指导。根据学生在生产经营岗位上的掌握程度,进行多岗位轮换,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专业技能与创业技能学习相结合。

以学生创业社团活动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涉及畜禽养殖、饲料生产销售等畜牧业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的多个环节,依托校内、外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进行不同形式的学生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参观,亲身体验创业实践现场氛围,身临其境,激发创业热情;进行生态养殖创业设计竞赛,以学生创业团队自行设计创业项目,涵盖创业实践的各个环节,进行现场汇报和交流,筛选相对成熟且具有可行性的创业方案进驻校内创业实践基地进行试验;社团邀请专业经验丰富、创业实践能力强的老师、专家为学生提供创业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以不同形式,定期为学生创业辅导;联合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训模拟公司教育指导机构,开展SYB创业实训,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学生将来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第四阶段(第六学期):创业实践经营和创业项目孵化。学生在最后一学期进入顶岗实习和创业实践阶段,经过前期学生创业团队创业项目的申报,筛选相对成熟、可行性较强的创业项目进驻“两园一企一街”校内创业是基地进行孵化实践,学院提供场地、硬件设施等各方面条件,每个项目配备生产经验丰富,具有创业导师资格的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全程指导。

2 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注重创业技能培养,提高创业成功率

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大多数学生主要面向就业,只有少数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会做以创业为主的职业规划,创业教育可以使就业学生提高自身的市场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潜力,对于创业或就业的学生都是有帮助的,创业教育是一个分层次分步骤的过程,有如下五个环节。

(1)激发创业灵感和创业意识。学生入校后,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渗透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指导课、创业实践活动、畜牧业创业优势政策讲座等不同形式的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践指导。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紧扣行业发展和现代畜牧业生产,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点,投身农牧业的创业精神,培养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技能。学校各部门合作联动,为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搭建各种创业教育活动平台,发挥学生社团活动优势,重视学生活动创业导向,专业技能引领,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舞台,挖掘学生潜在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激发创业灵感。

(2)发掘可能的创业学生。一些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平台参加创新设计、创业规划、市场营销等比赛,思维比较活跃,有自己的创业想法,并在创业活动或竞赛中获得成长和鼓励,打算在校或毕业后尝试创业,在校期间积极关注市场动态和创业扶持政策,通过自主学习或向创业指导老师求教,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创业想法。

(3)创业知识学习和创业技能训练。每年定期组织一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参加SYB创业实训班,以不同的创业项目分组,每个创业项目组建一个创业团队,通过基础创业知识讲解和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创业基础知识、创业政策和创办企业的整个流程。每个创业团队汇报各自的创业方案,对出现问题集中探讨解决,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在创业设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4)遴选创业项目进驻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在前期养殖、生产经营创业大赛中,根据不同创业团队的汇报答辩和创业计划书的科学完善性等方面,评选出最优秀的创业团队进行跟踪指导,针对畜牧兽医专业不同创业项目(养猪、养禽、奶牛生产、特种养殖、饲料生产销售等),从猪生产、牛羊生产、家禽生产、饲料生产等教研室筛选创业教育指导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创业团队指导老师,将他们送进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饲料生产实训中心、创业一条街进行初次创业的尝试。

(5)创业实战跟踪,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促进创业教育良性循环。创业创团队进驻创业园后,创业项目运行初始,学院尽可能为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市场运作、技术支持等各方面的帮扶,为创业者解除后顾之忧。学院对创业过程进行阶段性考核,指导学生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持续加强学生在创业期间的创业教育和技能指导,保证创业实战顺利进行,有效推进。另外,对于进入创业园创业者,如果不好好经营,就可能被淘汰,会被新的创业团队替代,增加创业者的危机感,进行压力考验。创业团队在毕业后按规定要全部离开创业园,无论创业效果如何,需进行创业总结汇报,将在创业实践过程的亮点和不足进行全总结,形成书面汇报,可以指导下一届创业的学生,这样更有实践指导意义,避免重蹈覆辙,促进创业教育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学生创业质量和成功率。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创业教育需要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善于创业管理的创业型人才。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愈加重视,新型家庭农场及职业农民观念不断得到社会的认可,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这些更有助于激发畜牧专业类大学生将创业热情挥洒在广袤的大地上,成就创业理想。

基金项目: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院级课题“‘五结合’畜牧兽医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SKQN1404)

参考文献

[1] 黄兆信等.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

[2] 钱佳蓓等.“五结合”畜牧兽医专业创业人才培养途径构建及运行[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

[3] 张绍男.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

第2篇:畜牧专业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 畜牧兽医专业 示

范性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079-03

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是农业大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畜牧业历来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体产业,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广西畜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畜牧业经济科技含量低,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不能很好适应行业发展等,已严重制约着广西畜牧业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依靠畜牧兽医科技进步,因此除加大力度对在职的畜牧兽医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素质创新培训提高外,还要对现在校就读的本科教育、高职教育、中职教育的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加强其畜牧兽医专业的建设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毕业生能适应行业发展要求。据初步统计,中职在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占大中专畜牧兽医专业在校生70%。因此,加强对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建设的研究尤其显得突出和必要。本文以广西水产畜牧学校为例对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示范性建设进行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正确定位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中职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200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教育部在2010-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就是:不断增强中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那么作为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如何定位?以广西水产畜牧学校畜牧兽医专业6年多来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就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畜牧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以适应广西畜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

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确立“面向企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的育人理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了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逐渐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几年来,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在畜牧兽医专业建设中根据社会、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形成了如下人才培养模式:

(一)“2+1”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根据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需要,积极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然后1年到企业带薪顶岗实习。这种模式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完成,充分发挥了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的优势。学生第三年通过到企业以职业人身份顶岗工作,边工作边学习,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训练,直接体验到职业岗位的内涵,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规范的熏陶,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这种培养模式能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作用,密切了校企关系,强化了就业基地的培育,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实施“校中厂”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专业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几年来,学校通过“政府支持、学校自筹、企业参股”等形式筹集资金,在校内建设了畜禽养殖场、动物医院等生产性“校中厂”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学习专业岗位技能,真正做到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融合,逐步实现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选择了一些区内外优秀企业,如扬翔集团、春茂集团等,校企共同育人,订单企业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数量,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企业技术骨干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目前广西水产畜牧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这种订单式的学生占专业学生15%左右,“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试行,为解决学生顶岗实习、零距离就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积极开展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家畜饲养工等职业技能鉴定,实施“职业技能证+中职学历证”“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也应取得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持多证毕业,在企业各工作岗位的应聘时增加了竞争筹码。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与鉴定有机结合起来,使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促进课证融合,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目前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双证制”学生占专业学生95%,毕业时取得双证,成为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改革

根据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目标,从职业能力标准出发,广泛开展专业调研,本着“突出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的原则,构建以就业岗位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生产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改革上应重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改进,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改革上遵循文化基础课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基础课以实用为原则,专业技术课突出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方法上融教、学、做为一体,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程化,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目标。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充分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校内外专业人士的意见,调查畜牧兽医专业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形成能反映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在具体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对行业工作过程化探究,筛选典型工作任务,经过典型工作任务整合,根据职业成长与认知规律将整合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将原来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进行重新构建,按岗位要求选择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相适应”等方面作为衡量新课程体系建立的标准,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如动物疾病防治岗位设计出动物微生物及检验、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动物(猪、牛、羊、禽)疾病防治、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四个模块课程。每个模块课程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以项目教学、场景教学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逐步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知识相对接,实践技能与岗位技能相对接,学生素质与职业素养相对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能同时满足学校育人、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共赢的目的。

(二)重视德育课教学,创新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德育课、文化基础课是为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交、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团结协作与环境适应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而开设的。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法律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三门德育课放在首位,充分体现德育这一主线,将德育贯穿在各课程教学中。以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为载体,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设计。对语文、化学、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程度、行业需要进行改革、调整,并与时俱进确定教学内容和标准,促进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使文化基础课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如语文应加重应用文写作的比例等,以调动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积极性。

(三)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除进行教学内容精选组装外,还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合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特点的教学新法,其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是要突出一个动学,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凸现一种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修炼身心、磨炼意志、锻炼体能”,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目前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目标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模拟教学等。每种教学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其独特的优缺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特点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要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专业教材、多媒体课件的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学校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组织专业教师主编、副主编、参编《猪生产》、《动物微生物及检验》、《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等6部国家和农业部规划教材,编写校本教材1部,在专业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师们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基础理论适度,满足行业、企业发展要求,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编写的教材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认定和推广,教师在编写教材过程中业务水平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此外,依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工作过程导向编写了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书、习题集,开发和制作了猪病防治、禽病防治、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和多媒体课件,利用教学软件把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组合成一体,优化整合了教学内容,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信息量,营造了师生互动交流教学氛围,初步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突出了专业特色。

四、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是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专业教师既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案的实施者。多年来,学校重视专业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有计划、有措施、有经费保证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出台了相关奖励政策,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一,开展了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为重点的教师培养计划,如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岗位培训,其中参加国家级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培训4人;第二,强化教师实践技能训练,每年都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1个月以上的生产实践,使其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第三,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编写教材著作和,仅2008年以来,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就承担了教育厅、水产畜牧兽医局教改、科研项目7项,发表教育教学和专业论文20余篇;第四,聘请相关企业、行业技术专家5人,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充实专业师资队伍;第五,学校重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道德修养,教师普遍树立了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和发展观,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初步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枝能、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目前,学校有畜牧兽医专业教师14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3人;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7人,“双师型”教师11人;有两名教师被评为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名师,1人被广西教育厅批准为自治区名师培养工程人选,专业教师数量和质量要求上都远远超过了示范专业要求,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五、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

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基地是畜牧兽医专业开展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场所,是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按照示范专业的建设要求,对校内实验实习场所进行整体规划,建设集教学、实训、培训、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教学实训环境,确保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本专业生产性、技术性的各种规范性实训。目前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基地由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大楼、校内畜禽养殖场、动物医院和校外实习基地组成。

其一,新建设的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大楼设置了16个实训室,基本满足了畜牧兽医专业校内各课程实验实习的需要。

其二,按生产企业标准和学生就业岗位要求在校内建设了畜禽标准化养殖场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将实践教学融入到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培养职业素质,锻炼能力,提高技能,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其三,完善动物医院的建设,在满足相关课程实验实训的基础上,专业课教师能积极对外开展畜禽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还结合教学带领学生为附近养殖场、专业户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解决养殖户在防治疾病中碰到的问题,为畜牧业生产、农民增收做了大量有益工作。

其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求。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工学结合”的一系列政策等有关规定,制订一套完善的学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方案,做到规范管理,确保安全,互利共赢。积极选好了一批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规范、育人环境好的企业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先后与广东温氏集团等20个著名畜牧兽医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协议,保证了常年可容纳500名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由企业技术人员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与技能训练,学校教师则担负起学生的具体管理工作,并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学生通过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将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技能,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专业素质得到迅速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为专业师生提供了完善的教学、科研、实训的条件,在行业内有显著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对全区同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发挥其指导和示范作用。

六、学生素质的现状及素质教育的方法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作为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可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就业技能素质等6个方面。据对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素质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热爱本专业,诚实守信,学习态度端正,能吃苦耐劳,实际动手能力强,能正确对待就业等。但部分学生文明素养和法律意识较差,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能薄弱,厌学、自卑、失落等现象令人忧虑,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与社会所期望的素质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种差距致使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为此,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应采取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素质。第一,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意识,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第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开设人文课程,并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要在每一门课程中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引导和感染作用。第三,在教学方法改革上要重点突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广泛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第四,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改革实验、实训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爱岗敬业、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等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把学做人和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五,通过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达到教、学、做合一,增强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通过校园的各种文化活动、学术讲座、专业教育等途径加强校园文化、专业文化建设,打造学生科学和人文品位的专业精神,逐步建立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总之,广西水产畜牧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经过多年示范性建设,潜心探寻,无论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师资队伍、专业实践性教学基地、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畜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广西水产畜牧学校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专业建设与企业、职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对专业发展缺乏整体性规划,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滞后等,加之中职畜牧兽医专建设的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这些都有待今后在专业建设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第3篇:畜牧专业实训总结范文

一、畜牧类专业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特殊性

建设畜牧类专业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必须充分考虑其特殊性。1、“校中厂”、“厂中校”模式必须改革创新。高职院校一般都位于中心城区,校园内因环境影响与用地制约,一般不适合在校园内建设畜禽饲养场,难以实施“校中厂”模式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动物诊疗机构,均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每个企业能容纳的实习生人数比较有限,因此建设“厂中校”模式的实训基地也必须改革创新。2、高职院校规避市场风险能力有限。集约化规模化畜禽养殖行业投资大、市场风险高、疫病风险大,而职业院校财力有限、承担风险能力不强,校方充当基地主体时规避风险是需要应对的巨大挑战。3、生产的连续性与教学的阶段性矛盾。畜牧生产具有极强的连续性,而传统的实习实训具有阶段性。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实现教学与生产的高度融合是基地建设的重点内容。

二、“三•三一”多点式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原则、内容与功能实现

(一)“三•三一”多点式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必须实现学生顶岗实习,生产合格产品;以基地为阶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2]。为此,在“三•三一”多点式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坚持以下基本思路:一是在“校中厂”基地的建设中不一定建设畜禽生产的整个生产流程,而将技术含量高的部分功能转移到学校;二是在“厂中校”基地的建设中不一定将成建制的班级安排到一个企业,实行分组分阶段轮岗;三是拓展“双主体”建设机制,形成“政院合作”、“院企合作”、“院村合作”等多种基地建设模式[1]。坚持三项建设原则:一是坚持特色性原则。依托“地方特色”,突出“专业特色”。二是坚持实用型原则。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不断完善基础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实践平台。三是混合型原则。混合型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

(二)“三•三一”多点式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三•三一”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包括“三室一院、三场一站、三村一园”。“三室”:“校中厂”基地———动物疫病监控诊断实验室(与娄底市畜牧局、娄星区畜牧局“政院合作”共建)、动物繁育实验室(与天华科技牧业“院企合作”共建)、饲料营养与食品安全检验实验室(与唐人神集团“院企合作”共建)。“一院”:“校中厂”基地———娄职动物医院(与湖南长沙文医生宠物医院“院企合作”共建)。“三场”:“场中校”基地———湘村高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湘村黑猪养殖场)、涟源天华科技牧业有限公司(湘中黑牛养殖场)、涟源市明珠农业综合专业合作社(涟源黑山羊养殖场)。“一站”:“校中厂”基地———湖南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湘中丘陵区试验站(属湖南省农业厅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三村”:“村中校”基地(与三个养殖特色村“院村合作”共建)———娄星区小碧乡十字村(土猪、土鸡、经济动物养殖)、双峰县印塘乡铁马山村(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湘中黑牛养殖基地)、市开发区大埠桥办事处中阳村(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湘村黑猪养殖示范推广基地);“一园”:“校中厂”基地———“娄职学生农林创业实践园”。

(三)“三•三一”多点式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功能实现

“三•三一”多点式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产业契合度高、社会服务功能强,能很好地实现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功能。1、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实践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实训设备更加完善,实训教师技术水平提高,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2、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开展社会服务的平台更加完善,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提升,在社会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为企业进行畜禽疾病监控诊断和养殖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社会服务能力大大增强。3、生产服务经营以产养训。充分利用娄职动物医院、动物疫病监控与诊断实验室、娄职学生农林创业实践园等基地,在实境教学的同时,开展对社会和养殖企业服务。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服务的学做合一,并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以产养训。

三、校企一体化合作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思考

第4篇:畜牧专业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 中职学校 畜牧兽医 《猪病防治》课程

《猪病防治》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是融猪生产学、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致力于解决养猪生产和猪病防治过程中提高养猪技术,预防猪病发生及防控猪病的难题,与养猪业的发展、猪肉食品安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紧密相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是中职教育改革的要求,利用我校建立示范校的契机,畜牧兽医专业对《猪病防治》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从现代养猪业需要入手,以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为主线,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适应现代养猪业和新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积极研讨、设计并实践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一、《猪病防治》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只有对工作过程实施系统化设计,才能在满足社会或职业的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求,进而实现个体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

(一)设计理念

《猪病防治》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理念将突出以下几点:

1、以职业教育为出发点,理论和实践想结合。以理论知识满足工作需要为前提,少而精,压缩猪病防治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将一部分课堂理论教学放在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完成。

2、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基础。注重课程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使课程内容符合实际工作需求。

3、突出优势,有所侧重针对性强。分析畜牧兽医高职学生的优势,典型专业技术岗位的特点,对准市场压力拓展就业,对准市场需求办专业,对准猪病防治岗位设课程,对准职业能力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把侧重点放在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4、校企合作,按市场需求设计。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依据企业需要什么知识,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去设计课程。与企业联手,做到与企业零距离的接触、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谋发展,企业给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学校给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5、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采用引导式教学,通过大量的课程讨论、分组协作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认同感,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让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开展社会调查、行业调查、市场分析、就业分析、职业资格培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猪病防治》课程设计的针对性

第一,教学内容针对养猪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猪生产岗位猪病防治工作任务的需要设计。第二,针对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操作脱离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避免平辅直叙的冗长讲授,增强教学趣味性,将课堂教学融入实践教学。第三,针对畜牧兽医中职的特点,加强防治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做到实践技能操作娴熟。第四,针对猪生产过程不同于其它行业的特点,课程教学围绕猪这一活体动物进行,首先让它存活下来,不要发病死亡,在此基础上再探讨猪的生长与效益问题。第五,针对养猪行业脏、累、臭的特点,注重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能吃苦的爱岗敬业精神。

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内容编排

1、设计方案模式。在《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内容编排时,根据前期行业、企业调研,基于对养猪职业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在课程开发设计过程中,广开思路形成课程开发设计方案。可以工作项目为载体,按照生产环节设置学习情境根据猪场生产与管理各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典型工作任务与项目搭建课程结构,以场、种、养、管、防、治工作项目和实际生产工作环节发生顺序设计学习情境,按中等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培养的要求和特点,结合现代养猪生产与猪病防治的临床实践,吸收先进成熟养猪技术与成果,优化重组设计课程内容。

2、理论与实践课时安排比例合理。例如,总学时126学时,理论教学52学时。多媒体教室上课,有实物和标本,边讲边展示;实验室上理论课,先讲后做;养殖示范场上理论课,边做边讲,实训场(种猪场)上理论课,讲讲做做,做做讲讲,汇总共性的问题,集中在课堂上再讲。实训教学安排40学时,兽医站实习教学30学时,通过兽医站门诊病例治疗的实习,弥补一些见不到的病例。肉联厂实习教学30学时,在肉联厂屠宰加工过程中,学习对猪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检疫和相应的无害化处理。顶岗实习教学34学时,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掌握实际生产中每一个岗位中,常见和多发的动物疫病,如何处理这些疫病。

3、校内和校外实训结合

学校与玉林春茂集团等公司校企合作,他们公司的猪场是按照现代化养猪生产工艺建起来的高要求、高标准的种猪场,猪场设施齐全,场技术力量强,拥有大中专毕业生员工,科研仪器设备先进,为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开展养猪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场所。另外,在养猪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直接参与养猪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去,综合应用在学校所学知识指导实习,验证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想法。通过理论、实验、实训、实习等课程学习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综合分析、思考、归纳、总结,提炼精华,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1、校企合作带动实践学习。2013年我校分别到广西养殖龙头企业广西巨东公司、广西春茂公司、广西扬翔公司进行了校企合作签约、揭牌仪式。这些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实战演练,不但使自己得到锻练和提高,而且给企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顶岗实习的学生,熟练后能独当一面,成为企业的一名临时放心的员工,学生也还能得到一份报酬。

2、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

中职学生文化水平相对高职来说不高,所以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易掌握。针对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认知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尽量关注养猪业最新动向和最新实例,如新设备、新技术、新品种、新疫情,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优化考评考核制度

考核检查是评定学生学习效果和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方法之一,改进考评考核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课程设计时依照突出能力、注重操作、讲究实用、培养创新的原则,坚持知识与能力、人格并重,大力推行多元化考核办法,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结合,技能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校内理论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以此全面考核学生的生产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促进教学方法的改变,促进工学结合的实现,促进教、学、做的有机融合,强化学生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第5篇:畜牧专业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动物防疫与检疫;实训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9-038-02

随着近年来国内外重大动物疫情频繁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我国也先后多次发生较大规模的禽流感、猪蓝耳病疫情,对局部地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动物防疫与检疫已成为当今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有着重大影响。做好动物防疫与检疫工作,对保障动物和人类健康,促进现代畜牧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保障现代畜牧业扎实推进,基层需要大量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中职毕业生承担动物防疫与检疫工作。因此在培养基层所需的动物防疫与检疫人才时,要以培训操作技能训练,注重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加强实训课程建设,培养基层需要、留得住、用得上、干的好的动物防疫与检疫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动物防疫与检疫》实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动物防疫与检疫的相关知识为生产实践服务,为广大农牧民增产增收服务。

笔者根据在暑假对部分基层站所动物防疫检疫部门和村级防疫员岗位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梳理分析。结合学校当前《动物防疫与检疫》课程教学实际,就实训课程改革进行了思考和改革预期效果分析。

1《动物防疫与检疫》实训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内容缺乏新型重大疫情知识部分

通过近些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实践证明,要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进一步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健全兽医工作队伍。这就要求兽医工作队伍人员必须掌握重大疫情处理方法。而传统的教学内容中,没有涉及到这一部分内容。

1.2 《动物防疫与检疫》实训课程缺乏行政法规知识部分

动物防疫与检疫相关法律法规学习是提高动物检疫人员执法本领的有效途径。对普及动物防疫知识,增加职工群众的食品饮食安全常识、依法进行屠宰检疫申报、活禽市场检疫、运输检疫,认真按照检疫申报要求开展动物检疫工作起着积极的意义。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出具检疫合格证明上市,把检疫不合格的动物按规定进行处理,确保动物卫生食品安全。因此,实训课程中应增加法律法规条文是必要的。

1.3 《动物防疫与检疫》实训课程缺乏综合技能实践部分

综合技能实践是对学生课程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检验方式,是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训练手段。目前,中职《动物防疫与检疫》课程实训内容主要以单项技能为主,没有系统地将防疫与检疫工作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例如:消毒实训部分,仅有消毒药品分类、各类消毒方法、消毒注意事项等三个单一部分,而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不仅要会选择消毒药品、知道注意事项,而且最重要的是要会根据生产需要选择消毒药品、消毒工具、自行安排消毒工作过程。在实训内容设计上消毒应该作为一个综合技能项目。

2《动物防疫与检疫》实训课程改革设想

2.1 增加重大动物疫病防疫与检疫实训项目

将高致病性禽流感、蓝耳病、新城疫爆发、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疫编入实训内容,单项技能要求掌握国家强制性疫苗发放程序、疫苗管理、注射登记、免疫效果监测,综合技能要求会制定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理办法。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做到重大动物疫病预防基础工作,就业时就能直接上岗工作,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需要对接。

2.2 增设动物防疫与检疫行政法规实训模块

将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家畜家禽饲养、管理、屠宰国标纳入实训项目。单项技能要求掌握各类表格填写,包括产地检疫申报记录、产地检疫证明、运输消毒检疫证明、屠宰加工厂动物产品检疫证明、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表等实用性表格,做到规范填写。综合技能要求熟悉法律法规条文,灵活处理工作中遇到的事件。使学生达到知法、懂法、执法,确保动物食品安全性。实现职业教育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

2.3 增加校内外实训场所,加强实训课程教学设施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无疑是实践导向课程方案实施的硬件保障。如对于《动物防疫与检疫》实训课程来讲,执法案例教学数据库、检疫病例多媒体库、校内养殖场是在校内进行实践教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而在校外养殖基地(小区)、动物监督所、动物屠宰场等部门建立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也是技能培养的重要场所。因此,要保证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的质量及效果,必须加大投入,对校内外实训场所及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保证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需要。继而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对接。

2.4 增加实训课时量,将必需理论穿插于实训课中讲授

《动物防疫与检疫》课程是实践性强的课程。动手操作是学好课程的根本途径。在课时设计上应加大实训课时量,将一些理论知识穿插在实训过程中讲授更有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也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结合。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必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更便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识记。

2.5 增加实训课程考核,打破单一理论考核形式

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程度的有效手段,必须加强职业导向的综合课程考评机制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要规范有效地开展,制度保障是关键。必须针对实训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实施,建立从过程到结果全面的管理、考核、反馈和不断完善的机制。同时,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效果进行考核。改革考评方法,尤其注意增加对能力的考评、实践学习过程的考核和在工作现场的考核比重。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质量观,采用知识和能力并重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而不仅是针对个别能力进行孤立评价。

传统的考核主要以闭卷笔试为主,实训考核为辅。然而《动物防疫与检疫》课程仅仅依靠笔试,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无法检验学生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因此,考核应该以实践操作为主,在考核过程中穿插理论知识考试。理论知识主要集中在实训考核项目必需的知识点上,以口述作答,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主动性。

3《动物防疫与检疫》实训课程改革的预期效果分析

3.1 通过实训课程内容改革,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有效避免填鸭式的课堂理论式教学。综合实训项目使学生接触真实的生产环节,熟悉工作流程,做到工作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工作。

3.2 通过实训课程组织的改革,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以组为单位,学生自行合作完成实训项目,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在工作过场中,训练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确立工作目标,按时完成工作计划,时时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提高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

第6篇:畜牧专业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多技能;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是我国新兴的教育体制,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区别,其宗旨是培养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成功的培养模式,从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发展。针对当今牧医专业职业教育,我们界定了多技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

1.职业院校牧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1职业院校牧医专业学生的实际技能要求;牧医专业学生的实际技能主要包括:现场各种动物养殖管理技术、动物繁殖生产、动物疫病检验和诊断、预防和治疗,饲料和兽药的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技能。在生产中既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又有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由于不同的内外部条件关系,教师使用各种先进教学手段、借鉴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生掌握的实际技能仍然有限,甚至于有些技能已不适合当时的生产应用。因此许多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后,几乎都得经一定的技能学习和培训才能上岗,有许多因技能差或所掌握技能不合乎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失去就业的机会。

1.2现阶段牧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分析;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出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顶岗实习、通过加强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培养实用人才、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单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这些办学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1.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走产学研相结合育人的道路,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与养殖企业、公司等通过协商,并签定协议,进行定向培养以满足生产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并进行顶岗实习,达到掌握技能目的。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①生产部门所需技工岗位通常固定,所解决就业的人数有限。②受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只适应于某一企业,过于单一。③毕业学生就业选择范围固定,丧失灵活自主性。④企业裁员时,订单培养的学生大多无法适应新的企业岗位,再就业机会很小。

1.2.3顶岗实习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积极推行专业知识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单一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的界限,采取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专门能力,又解决了实际难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服务中提高。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多样化为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提供了条件。

由于牧医专业各学科教师对自己所授课程的技能详加细化强化,往往忽略了横向联系,因此这种职业人才培养方式大多无系统和固定的做法。现阶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处于零散的、不系统的某些项目顶岗实习,掌握若干项技能。通常是临时性从事少量生产项目,片面性大,所掌握的技能有限。

1.2.4加强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培养实用人才;为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通过加强实验仪器设备和基地养殖场的建设,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校内实习基地和场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强化了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

1.2.5校企联合办学;通过职业学院与相关生产企业的互助关系,定期聘请企业中技术人员来校讲学和进行培养,学校的师生也深入企业中培训和顶岗实习,达到提升应用职业能力目的。

1.3现阶段牧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足方面;现阶段牧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憾,往往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生产中应用的多项技能,也使学生掌握的技能较为单一,或仅适应于某些地区,甚至某些生产部门,一旦脱离了原有的生产厂家或地区,在新的单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而无法就业,只能频频更换就业单位,所学技能无法在固定的生产部门中持续更新,经过一段时间后往往落后而不再适用,以至于有些毕业学生在毕业后不久就被迫转行。

职业教育有些基本问题仍未解决。最主要的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差异与距离。我国已多次尝试引进国外先进模式以推动高职教学改革,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国情有相当紧密的关系,这给全面引进国外经验带来了难度,大量的实际教学改革实际上仍局限于宏观或局部,没有全面提出符合国情特点的培养模式,更没有系统总结开发方法。

2.牧医专业多技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

本项人才培养实践是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在不同课程学科教师联合指导下,进一步扩展生产实践的种类和范围,使被培养的学生尽可能全面掌握现阶段畜牧业不同行业生产中的多项操作技能,同时结合在校学习、总结和讨论分析,学生教师之间的相互指导、体会交流,达到进一步掌握和强化生产技能的目的,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应用能力升华的目的。(要系统的、多方面掌握畜牧业第一线生产多项技能,制定系统合理的教学计划,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企业取得密切联系,探索职业教育牧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我们进行多技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为了使学生多方面、系统地掌握畜牧业一线生产的多项技能,我们制定系统合理的教学计划,并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企业取得密切联系,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牧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进行多技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2.1教学模式改革内容①授课方式以目标培养为中心,授课内容采用目标教学与讨论总结相结合的方式,与学生岗位实训同时进行。在外实践,在内学习和总结,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以掌握生产中实际技能为目的,进行授课、总结和分析。②学生轮流进入本专业多种生产部门和行业,在教师指导下或自行进行“工学结合”实践,可以一人兼多个不同职业。在校进行相关技能学习和讨论,相互交流心得,进行总结。③通过在校内养殖场、校外养殖企业、饲料药品生产销售部门、动物疫病防治部门、畜产品加工厂实地进行顶岗实践,通过指导或自学直接从当今生产中获取最新的操作技能。每名学生在熟练掌握技能后进行有计划轮换企业单位和岗位,同时在学校集中交流和讨论,或进一步强化训练。④对没有掌握的技能要再次训练和强化,直到合格。

2.2实施研究过程;选取畜牧兽医专业三年制高职两个平行班级,对试验班相关师生进行试验前动员,进行试验。另一班采用常规教学作对照。对实验班级采用如下方案;横向选取:兽医0731和牧医0831为试验班;牧医0832和牧医0731为对照班。纵向选取:牧医0551和兽医0551为试验班;牧医0552和兽医0552为对照班。

实验时间从2009.3日-2011.1日,期间按计划进行项目研究的实施,学生轮流进入社会各生产部门进行技能培训。特别是寒暑假期间,根据学生家庭住址具体情况,分别安排学生到学校实验实训基地、省内多家养猪场、鸡场、饲料生产销售部门、兽药店、肉禽加工厂、动物医院等进行顶岗实习,个别在兽药生产厂兼职,进行兽药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掌握相关的生产技能。除去节假日,为期20-30天左右开始轮换工种,负责教师定期到区域进行指导,解决问题,了解畜牧生产的新动向。

2010.7月学生毕业,2010.7-2011.1之间对学生继续就业情况继续追踪调查。

3.项目研究结果统计

3.1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加,知识技能掌握更为全面;通过调查统计,试验班级牧医0551、兽医0731的学生相比对照班级牧医0552、牧医0731更多的掌握职业技能,同时为了更好地学习技能,激发了自身的学习兴趣,能自主地学习探究技能的理论支持点,通过教科书、网络、相互交流来增加知识。更加深刻地理解牧医专业的职业教育目标,树立正确专业思想,专业学习兴趣浓厚。

相反,对照班级学生,多数对畜牧行业生产感到陌生和抽象,无法将课堂教学的知识和生产技能有机的联系起来,机械性记忆,掌握知识不牢固,丧失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无所事事,少数同学转移兴趣去玩电脑手机游戏或上网聊天。在毕业生产实习中晕头转向,不能提出观点见解,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机械性执行,不受生产单位重视。

3.2实习中行业技能的掌握;实习中,试验班级学生能正确掌握牧医专业的多项主流操作技能,通常在一个工作所需能力掌握后,调换工作种类,再次完成新的技能要求。而对照班级相比之下明显不足,由于缺乏前期强化训练,需一定的时间在某一工作单位感受熟悉企业生产环境,不理解生产中主要技能的意义和操作,掌握工种和技能较少、不完善,就业时不适应,频频更换单位无法适应。大多只从事低层工作,有的只能从事饲养员工作,有的干脆转行。

3.3独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在试验班级实习调查中,实习单位反映,试验班学生普遍存在实践操作能力强,深刻掌握理解畜牧生产技能,并能举一反三,达到了能力升华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后的试验班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可喜成绩,主要表现为从事畜牧行业工种多样,掌握技能较全面,个别的在没有毕业时就被实习单位确认留用。

3.4技能测试;学生在毕业前的职业技能测试中,试验班级的学生表现积极,成绩突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10月份的全国首届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中,试验班级有4人通过考试取得了执业兽医师和助理执业兽医师资格,而对照班级无一人通过。

截止2011年1月,对毕业后兽医0731、牧医0551试验班和牧医0731、牧医0552对照班不追踪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毕业班级相关数据对比

4.结论

多技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牧医专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从数据统计来看,试验是成功的,试验班级和人数达到一定的样本规模。统计数据表明,试验班级的成绩、技能掌握、就业岗位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班级,达到职业教育目的,有必要进一步推广,深入课题研究。

通过教学研究和实践,提高牧医专业学生的多项实践技能,提高毕业后的就业率。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对我院牧医专业学生进行在校教学和现场操作的工学结合人才多项技能培养模式研究和探讨,使学生掌握目前畜牧业生产中主流应用技能,进一步探索更适合牧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利前,张京生等.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6.

第7篇:畜牧专业实训总结范文

随着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更新,职业教育也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人才的培养上不能只是应付就业需要,更要注重创新精神等新的素质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工学结合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这要求职业学校根据自身专业设置去寻求企业的帮助,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一起培养出适用的人才。我校把办学的方向统一到了面向企业需求上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创设新的专业培养急缺的技能型人才,真正达到了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目的。在当今社会,职业教育办学最重要的就是要贴近就业市场,积极地寻求适合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起实习与就业、生产和教学、学习与工作等相互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即把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和育人单位的学校密切联合到一起,这样才能真正把职业学校做到企业化、市场化,以满足时展的迫切需要。

二、如何推进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

我校综合两年以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下面几个有效的推进措施。

(一)为了保障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

当今社会的职业教育和企业行业的关系密不可分,让企业直接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办学中是推进工学结合的最佳方式,也是进行技能型、素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之处,能够使校企之间优势互补、共享资源,达到共同发展。为了使企业参与办学助推职业教育发展,2012年我校选取畜牧兽医专业与当地的食品厂、养殖场和饲料厂等相关企业确立了校企合作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与企业合作的新理念,在人才培养上做到了工学结合与产学研一体化,在制度建设上切合实际制定出了《教学与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办法》等制度,在组织机构上专门设立了针对工学结合的专业化教育团队,学校高层每学期就工学结合问题召开专题化会议,对培训计划进行修改和制定,并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解决相应的问题。

(二)在教改政策制定上要以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为重心

对于学校来讲教学的质量就是生命。我校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要学会专业的知识,也要学会实际操作的技能,使培育出的人才能够应用到一线的管理、服务和生产岗位中去,以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用,达不到这一目的。如今的职业教育模式需要切实推行模块实训和案例教学等更为先进的教育方法。一是要建立贴合企业和市场需要的专业课程,建议组设专门的专业课程建设委员会来指导专业课程的建设,促成“盯住紧俏产业建设专业、根据专业选择适宜产业、学科和产业相互链接、岗位和专业相互链接”的科学化办学模式;二是把课程设置的实用性作为核心内容,在课程的规划和设计上要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联合企业建立课改指导机构,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把握好“学生为中心、就业为导向、课程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职业活动为主线”的总体思想。

(三)推行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

1.如何理解顶岗实习模式以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为例,在学生实践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顶岗实习,这是学生如何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也可以借此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顶岗实习模式的具体要求顶岗实习需要学生通过企业专家和教师的指导独立完成所负责岗位的全部工作,并据此提报顶岗实习的报告。

第8篇:畜牧专业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畜牧兽医 岗位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化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高职教育,要求毕业学生既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能融入行业企业的发展,又能自我学习和创新。而传统的高职教育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畜牧兽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我国高职教育持续的、科学的良性发展。

为掌握行业企业岗位设置和生产技能,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教学和毕业生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此,我们以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主流就业单位为突破口,大量地走访调研了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调查辐射了辽宁省具有代表性的养猪场、养鸡场、养牛场、饲料厂、兽药生产厂、少数动检部门,同时对在岗的部分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一并调查。

一、行业企业岗位需求调查结果

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学生未来在企业中就业,最终目标是在生产结构中从事技术员和管理人员,甚至更高层的工种,因此,我们对领导层、管理层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岗位都进行了调研统计。在调研的企事业单位中,虽然工作性质不同、生产结构和人员分配、人员所需能力不尽相同,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对取得的材料信息都进行了详细地汇总分析,得出畜牧兽医行业企业生产流程,每个生产流程各环节都对应着生产岗位,每个类型的生产企业除生产岗位外,还产生一些必要的附属岗位。

1.猪场的生产流程

饲养空怀母猪母猪的鉴定和人工输精饲养管理妊娠母猪母猪接产及产仔饲养管理泌乳母猪和哺乳仔猪饲养管理育成猪饲养管理后备母猪和育肥猪。

养猪场的附属岗位包括:饲料配比和成份化验、兽医防疫工作、人工采精和质量检验、种猪销售和售后服务。

2.鸡场的生产流程

管理种鸡育雏期饲养管理育成鸡饲养管理产蛋鸡和换羽鸡孵化种蛋鸡雏出售及售后服务商品肉鸡回收、检疫、屠宰及出售。

养鸡场附属岗位包括:饲料配比和成份化验、兽医防疫工作、人工采精和质量检验、人工输精、鸡雏销售和售后服务。

3.饲料厂的工作流程

采购原料生产加工各类饲料检查饲料质量运出销售饲料养殖场及养殖户使用饲料。

饲料厂附属岗位包括:饲料配方的研发、饲料配比及成份化验、技术人员指导养殖和疾病防治、组织促销活动、售后服务及追踪调查。

4.奶牛及乳业公司的生产流程

饲养犊牛选育后备母牛母牛的诊断、配种及妊娠诊断饲养怀孕母牛饲养管理母牛的生产、哺乳及榨乳饲养管理干乳牛。

乳制品的贮存乳制品的加工乳制品质量的检验、化验乳制品销售。

奶牛及乳业公司附属岗位包括:饲料配比和成份化验、人工采精与输精工作、牧场各类牛饲养管理、兽医防疫工作、产品销售、售后追踪调查。

5.毕业生岗位技术

各种实验室检验技能;熟练掌握养殖各阶段生产技术、疾病防治技术;饲料配方组成、促销培训授课能力;正确专业观念和热爱本行业的情感能力,沟通和交际能力。

二、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1.按照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充分把握辽西北畜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发展现状,确定了符合区域特点的高职畜牧兽医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畜禽饲养、养殖场环境控制、饲料加工、繁育改良、疫病防治、养殖场经营管理、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等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辽西北畜牧业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需要,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畜牧兽医职业道德、较强的生产和经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2.依据“工学结合”的理念,制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为使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可行和有效,围绕着“工学结合”的高职核心办学理念,聘请并组织行业企业的专家学者、能工巧匠召开研讨会,共同制定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行业背景和岗位能力的要求,对整个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符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并凝练出了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能力及核心课程,对学生的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3.加强校企联姻,建立具有区域特点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的特点,不断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不但可以解决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不足,使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还能为企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达到“双赢”的目的。在培养模式上,可以选用“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校中厂”、“厂中校”等;在培养项目上,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技能训练项目的改革、专业教材的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等。

4.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为使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高职院校要积极推动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依据畜牧兽医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制度,参考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方法,结合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定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过程监控指标体系,将教学质量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要素有机地结合,健全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实现“过程+结果”的教学效果评价。

第9篇:畜牧专业实训总结范文

针对村村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作为“村村大学生”培养牵头学校之一,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在“村村大学生”培养期间,共招收四个专业350名来自省内各乡村的学生,按照为农村培养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带动群众致富的“上得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科层次乡土落地人才,也就是要为农村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通市场、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采取了诸多有力措施,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师资配备、经费投入、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优化和强化。本文就我院“村村大学生”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的“15+5”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优化问题进行阐述。

一、工学结合“15+5”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背景

针对村村大学生的学制较短,生源基础总体偏低,文化水平良莠不齐,年龄相差较大,部分学生已成家立业等现实问题,我院知难而进,认真研究和探索,制定详实的实施方案。“村村大学生”培养能否立足龙江、面向乡村、服务“三农”,为农村畜牧生产一线培养适用、实用的落地人才,构建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1.培养目标准确定位,面向“三农”,培养落地人才

黑龙江是畜牧业大省,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中占有较大比重,已经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2003年,省委、省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主辅换位”,2010年以后,畜牧业产值要达到农业经济70%以上。要完成这一战略目标,人才支撑至关重要。据统计,全省1100个乡镇现有畜牧科技人员4384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仅占1.33%,平均每个乡镇不足0.5人。由此可见,我省乡镇畜牧行业生产第一线极其缺乏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确定“村村大学生”畜牧兽医专业的培养目标,既要立足本土,结合当前农村基层养殖业的现状,又要着眼于未来发展,使学生掌握常规技术外,熟悉规模化、现代化、工厂化、自动化畜牧业的生产技术。

2.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关键技术环节

畜牧兽医专业面向比较宽泛,涉及行业的养、繁、防、治、管、加、销等技术环节,涵概了畜牧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及服务体系,在有限的二年时间内,学生不可能每个技术都能做到精通,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把握好特殊与一般、基础与应用、宽泛与突显的关系,增加针对性,淡化或删除繁琐、无应用意义的理论知识,强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根据学生的意愿,提供若干个专业方向,在实践中加以强化。

3.体验基层生产环境,强化服务意识

村村大学生毕业后均回乡工作,在校期间必须让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达到统一和共识。通过加开必要的与农村工作相关的课程外,每学期安排5周的专业生产实践,使学生熟悉养殖一线工作场景,从事专门专业工作,练达专业技能。假期内安排2周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在任务中了解农村畜牧工作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及改进措施,对其学习、工作大有益处。

二、工学结合“15+5”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基于“村村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行业现状和发展态势,从“村村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实际出发,在总结和借鉴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工学结合的“15+5”人才培养模式。

“15+5”意为每学期20周的教学进程中,15周为校内教学,其中包含必要的理论、课堂实习、教学实习。每学期安排5周的专业生产实践,学生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专门的实践活动或顶岗实习。

在校学习期间,在教学方案的指导下,按着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学习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练达必备的专业技能,融“教、学、做”为一体,专业能力螺旋式递进,从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应用能力逐渐上升。

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期间,实行现场技术人员导师制,学生在生产岗位从事专门的技术工作。第一、二学期,学生在畜禽饲养管理、常见疾病防治、繁殖育种、饲料加工调制等岗位进行轮换实训;第三、四学期,根据学生的意愿,结合本乡工作特点进行定向培养和顶岗训练,达到胜任岗位工作之目的。

三、科学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村村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畜牧兽医专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围绕“养、繁、防、治、管、加、销”七大要素,打破原学科制教学体系框架,对课程进行解构与重构,专业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体现实用、适用、应用的理念,课程内容删繁就简,及时补充行业新知识和新技术。

1.增设部分课程结合毕业生工作场景的需要,增设农村社会学、农村发展规划、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等课程。通过专题讲座、参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使学生熟悉农村发展的现状,把握农村发展动态,具有适应乡村工作环境能力,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献身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尽心尽力。

2.整合部分课程,使之与生产环节相吻合将牛羊饲养管理技术、猪饲养管理技术、鸡饲养管理技术、动物内科疾病诊断及治疗技术、动物外产科疾病诊断及治疗技术、动物传染病防制技术、动物寄生虫病防制技术等7门课整合为牛羊生产、猪生产、禽生产三门课;将解剖生理、药理、病理、动物临床诊疗技术整合为兽医基础;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整合为应用化学。整合后的课程更具有岗位针对性,内容设置与生产一线关键技术和环节相融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即为工作过程。

3.教学组织灵活多样根据畜禽生产周期,结合行业生产特点,依照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科学有序地组织教学。有些内容和课程可先讲后练,亦可先练后讲或边讲边练,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结合现场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突出重点,其它课程与之相匹配、有机穿插教学,达到时间、空间多维利用,信度、效度相统一。

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1.以岗位需要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构建由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三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堂与实验室相结合、实验室与校内生产基地相结合、基地与行业企业相融合。

2.将实践环节贯穿于教学始终。学生入校后即接触专业生产实际,营造专业学习氛围,达到早实践、多实践,整个学程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的目的。

3.遵循从简到繁、从专项到综合的原则,与畜禽生产周期和主要环节密切结合安排教学,通过紧密结合实际的螺旋式周期循环,使学生掌握综合专业技能。

4.加强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积极与省内、外行业生产企业合作,通过工学结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5.实行双证制,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认定有机融合。在毕业前,按着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每名同学毕业前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都能获得高级动物疾病防治员、高级家畜饲养工、高级家禽饲养工、高级畜禽繁殖工等2个以上畜牧兽医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

五、特色及效果

1.随着我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畜牧业产业地位进一步凸显,成为现在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新的经济生长点。借鉴以往的办学经验,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畜牧兽医岗位(群)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进行“村村大学生”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体系的全新设计。

2.以适应农村发展需要及畜牧兽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与养成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3.调整课程设置,对原有学科体系课程进行科学的整合,删除陈旧的教学内容,及时补充行业新知识和新技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加强实践教学,建立与理论教学即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由片面加强单项实习向畜牧兽医生产综合应用转化,基层畜牧业生产定位由分散型、粗放型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化。

5.根据培养模式的要求,认真编写与教学计划相配套的教学大纲、“村村大学生”实用教材、教学讲义,形成完善的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