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沉浸式教学理论范文

沉浸式教学理论精选(九篇)

沉浸式教学理论

第1篇:沉浸式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及状态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和策略,是由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的老师创立并正在实施研究的一项课题。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思想修养的完善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内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的课堂教学制订一个较为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对于此课题研究及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指导下结合语文“沉浸式”教学的特质,我们尝试初步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二、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如何使整个课堂教学因有效沉浸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上教师要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获得忘我体验,即最佳学习体验的过程。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趋势的,因此其评价体系的确立必须适应和体现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学规律。

(一)建构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一堂有效的“沉浸式”课堂教学应该包括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设置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让学生在优质经典语言的熏陶下,浸润其中,充分感受祖国语言的精彩,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学生能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规范精彩的语言,通过模仿及创造,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精彩的经典文本,在确保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材料中的可沉浸因素。例如,诗歌和散文教学应让学生徜徉在优美的韵律和意境中;小说教学应让学生投入到精彩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中;议论文教学可让学生在理趣思辨的环境中获得乐趣;说明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准确的表述和明晰的条理中得到启示。

3.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课堂中的结合使用,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为学生的“沉浸”作铺垫,学生沉浸体验能够在教师为他们创设适合的前提条件下获得。同时改变以听教师“教”为主的学习方法,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积累。

4.教学流程的实施

在教学流程上,遵循先“浸”后“出”的原则。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领入”与“导出”:创设氛围―领入情境―发问设疑―精辟讲解―举一反三;从学生角度来说是“浸入”与“跳出”:入情入境―诵读吟咏―体悟品味―解疑交流―积累运用。

在评价中,必须强调关注以下几方面:(1)有否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沉浸和主动探究的前提。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活动的参与者,保持与学生人格、心理上的平等,达成与学生情感的融洽,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2)有否注意思维训练的梯度。“沉浸式”课堂教学由“浸”而“出”的过程应由浅入深,有梯度,学习内容要有层次感。(3)有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沉浸式”课堂教学力求师生共同沉浸,而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尤为重要,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沉浸式”语文课堂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积极参与的场所,教师应给学生主动表述的权利和积极表现的机会,要尽可能让学生自读、自练、自省、自评(包括互评),培养学生参与意识。(4)有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因为每个个体的沉浸体验和感受是存在差异性的,所以“沉浸式”课堂教学要积极保护学生的求异性表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效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地获得适合于自身的发展。

(二)创立多元化的评价原则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更是为了校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与“学”的评价,“教师”与“学生”都是评价的对象,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评价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其中学生评价应是课堂评价的重中之重。

1.教师评价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相比,“沉浸式”课堂教学的教师评价更应围绕沉浸目标的设置、沉浸文本的选择、沉浸的途径运用以及沉浸教学流程的体现等方面来加以考察和判断。问题的设计应既根据备课计划,又根据学情和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而生发问题,围绕目标恰当地处理。提倡以教师反思为核心的“自评―互评―点评―反思”的评课模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邀请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客观全面地评价课堂教学,并从理论与实践上综合指导。

2.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重中之重。我国传统的评价机制存在着评价对象错位的问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评定一堂课的效果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的效果质量是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教学实施的结果,因此,评价学生学习就是评教,即“以学论教”。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

3.评价原则

“沉浸式”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评价力求坚持如下原则:体现发展性的原则,立足过程评价与坚持全面评价,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突出全面性的原则,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心理品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趣;注重过程性的原则,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习惯、方法、情感表现等;重视互动性的原则,不仅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突出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样化的原则,促使评价由封闭走向开放。

4.评价的内容

“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学生评价内容包括:(1)学生的参与度。“沉浸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应该尽量做到百分之百,力求每位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沉浸体验。(2)学生的状态。“沉浸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应达到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有学习的快乐感受。“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学生评价内容以学生的反馈情况为主,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表现来判断和评价,如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主动对文本提出质疑并探究,是否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沉浸体会,是否有拓展研究的兴趣等。总而言之,“沉浸式”课堂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无论是听讲、问答、讨论、练习都动机强烈,兴趣浓厚,学习积极热情,在老师的启发下,思维的流畅性和深刻性更强。

(三)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量化

结合前面对评价要素的分析,我们将整个评价体系分为两个版块,即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再根据每条指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赋予不同的分值,由此确立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形成如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表

此外,书面检测也是检验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质量、考查学生语文认知水平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考试要力求突出其对沉浸式课堂教学的诊断性与发展;考试内容以新课标为依据,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注重基础,更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重视考试结果的运用,进行积极的评价反馈。

三、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

“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那么教学评价则是这个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只有很好地掌握教学评价这个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了解教学系统运行的情况,有效地调节和改善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可设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由业务水平高且客观公正的教师、专家、学者组成,选出业务组长。进行课堂评价前要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充分了解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深刻地理解评价的目的、理念、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指标的内涵。观摩课前要求评价小组全体成员根据课程标准,熟悉研究教材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在课堂上听课,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并初步评定有关的项目及分值。最后整理信息,作出结论:收集各小组成员的评价结果,检查收集到的信息能否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和信息是否真实正确。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得出分数,评出等级;写出写实性评语,指出评价对象的优点与不足,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对于基础性的知识掌握情况,利用量化评价是恰当的,但它又难以切实评价探究、实践能力和情感状态;况且课堂教学量化评价只局限于课堂时效,对于课堂教学的后续影响很难作出及时评价,因此必须结合质性评价(指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教学的接触、互动过程中,以观察和交流为主要方式,从不同角度不断了解学生,进而形成对学生某种看法和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其借助的手段是日常观察、记录等,但费时费力、管理难度大、评论结论一致性差,因此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只是从操作层面上看,目前还很难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其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对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只有与时俱进,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校)

第2篇:沉浸式教学理论范文

一、酒店管理专业“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含义

双语教学的含义主要是通过外语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都得到同步的提高,而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分为“沉浸式”“浸润式”“过渡式”和“维持式”。其中,“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处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教师不单单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英语知识点讲授,并且还使用第二语言进行其他学科课程的讲授,也就是说,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不单单是将英语作为学习的内容,更是将英语作为了学习的工具,在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就使用英语进行学习。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能够极为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掌握水平,让学生可以快速的融入到第二语言环境中,提升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成为社会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二、现今酒店管理专业“沉浸式”双语教学的现状

虽然国内诸多高校已经相继开展双语教学,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如下:

1.师资力量不足。现今各大高校层出不穷,很多高校的师资力量并不雄厚,很多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都来到高校任课,缺乏专业的知识与经验,而有很多英语基本功扎实的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英语口语方面并没有达到专业要求,也有英语水平高的教师,却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无法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因此,提高高校师资力量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2.课程设置不合理。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双语课程主要是针对于前台、餐饮以及客房等相关方面,除此之外,其他环节并没有严格按照双语教学的标准来进行教学,这样一来,高效培养出的酒店专业人才其实并不专业,在全面性上有所欠缺。

3.教学方法不够规范。我国国内的双语教学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规范的体制和模式,教育者也没有对双语教学模式做出硬性的规定,教师在教育过程当中,无法合理的把握外语所占的比例,不能够有效的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定制双语教学的强度。因为没有规范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的制约了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

三、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方法

1.合理选择师资,开展“沉浸式”双语教学。从上述的“沉浸式”双语教学定义可以看出,想要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授课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英语水平,同时,因为是酒店管理专业,该专业的操作性极强,更大程度上的增加了任课难度。所以,合理选择师资十分重要,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培训的方式来增强本校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培训工作是保证师资水平的先决条件,通过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师资力量,从而加强双语教学的建设,通过开展“沉浸式”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化人才。

2.合理选择教材,广泛开展“沉浸式”双语教学。教材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媒介,在“沉浸式”双语教学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选用教材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现今各大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所使用的双语教学教材大多是由英文教材翻译而来或者是自编教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但是在进行教材翻译和编写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解的偏差,并且使用这种教材,学生无法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外语的真实作用。所以,高校应当合理选择教材,可以选择原版的英文版本酒店管理教材供学生使用,突出教材的“原汁原味”,同时,使用原版的英文教材还有助于营造“沉浸式”双语教学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使用英语去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3.结合实践,培养国际化人才。酒店管理专业实际上是属于操作性、实际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既要有理论的支持,又要有实践的操作,而在“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下,通过实践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专业水平,有助于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学校可以与社会上的知名酒店企业联合,实现校企互动,输送学生到企业中去实践,让学生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在真实的酒店环境中灵活运用。为了突出“沉浸式”双语教学,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将学生输送到国外去实习,将学生放入真实的国外语言环境中,不再仅限于国内的涉外星级酒店,让学生在国外的语言环境中受到熏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从而能够更好的适应国外的竞争环境。例如,学校可以开展“带薪赴美实习”,联合国外的酒店,每个学期输送固定的学生前往美国星级酒店深造,在学习别人先进的酒店管理技术的同时提高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国际化人才。

第3篇:沉浸式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129―02

一、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的内涵

“沉浸式”网络学习的思想来源于传统的“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沉浸”就是让学生“浸泡”在目的语的环境之中,通过与目的语的充分接触与广泛运用,同时减少母语的干扰与影响,从而提高目的语学习的进度与效果。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改变着我们生活与工作方式。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我们的学习将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进行,数字化学习将遍布每一个角落。”十多年来的社会发展已经印证了他的推论。正如庞帝所言,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借助网络进行学习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提高各方面技能的一种新手段、新模式,也为开展英语“沉浸式”学习提供了便利和条件,成为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的一种崭新模式。

二、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的特点

“沉浸式”网络学习模式是传统的“沉浸式”外语教学模式与现代网络学习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的特点,首先具备“沉浸式”外语教学模式的特征,主要有:一是沉浸性,如同加拿大沉浸式外语教学那样,让学习者完全“沉浸”在目的语的环境中,全面地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二是临境性,在传统“沉浸式”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在课堂内外都处于一种真实的目的语环境之中,营造了一种真实的学习环境。三是互动性。传统沉浸式学习环境是一种模拟现实的封闭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师生可以自由地交流互动,为学习者提供了语言学习与运用的互动平台。

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还具备网络学习的各种特点。因特网的普及,使广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为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提供了条件,利用网络开展大学英语学习已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外语学习模式。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网络学习环境具有更强交互性、虚拟性、开放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资源共享性、信息呈现的多媒体性、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性、信息检索的超媒体性、信息传递的即时性等特征。一方面,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学习网站、院校、图书馆、出版社等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海量的数据知识资源库;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或专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相同知识的学习素材和教学指导,学生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BBS、MSN、QQ等进行网上英语聊天等,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访问,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网络学习。

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的突出特点。集中体现在“沉浸式”网络学习环境方面。所谓“沉浸式”网络学习环境是可以让学生进行“沉浸式”外语学习的一种虚拟网络空间。这种虚拟的网络空间,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传统沉浸式教学模式所类似的学习环境。通过沉浸性的虚拟网络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环境沉浸感”、“角色沉浸感”、“过程沉浸感”,实现“意识沉浸”和“思维沉浸”,从而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三、大学英语教学开展“沉浸式”网络学习存在的问题

“沉浸式”网络学习还是一个新事物,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总体上讲,目前开展“沉浸式”网络学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环境还不完善。首先,“沉浸式”网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沉浸性,最大的问题是“沉浸式”网络学习环境的实现。现有网络学习系统逼真度差,沉浸感不强。其次,“沉浸式”网络学习环境的协同水平低,实时交互能力弱。互动是“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也是进行“沉浸式”网络学习的必然要求。“沉浸式”网络学习强调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与环境的互动等。但是,目前的网络学习环境大多情况是个体学习,一对多、多对多等模式下的互动学习还很欠缺。再次,“沉浸式”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还不够丰富,适合于进行“沉浸式”网络学习的虚拟现实技术还未得到充分开发运用。

2. 学生进行“沉浸式”网络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在新的外语学习环境下,学生学习动机的唤起、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学习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速度和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网络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它是直接推动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的一种内驱力。有积极动机的学习,就会有一定效果;反之,而无动机的外语学习,往往学习效果不佳。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所运用的特定方法或手段,是学习者获取、储存、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或途径,在积极的学习动机条件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并熟练地运用这些策略是自主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条件。自我评价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学习者对其学习活动的规划、实施和监控更加敏感。这是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通过自我测试与自我评价,学习者可以知道自己目前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水平,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确保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的效果。由于受长期以来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多数学生自主地进行网络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3. 教师对“沉浸式”网络学习的特点与规律还不熟悉。网络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十分重要。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是近年来才开展的一项教学改革,而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也是一种新事物,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因此,教师们对这一学习模式的特点与规律还不熟悉,有许多问题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与解决。

四、对策与建议

1. 要加强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加强“沉浸式”网络学习的互动性,增强“沉浸式”网络学习的沉浸感。加强网络学习环境,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网络,构建资源丰富多彩的大学英语学习平台。其中,网络学习实验室系统是一种常见的网络学习环境,该系统集中了外语学习所需的语音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在这种网络系统中,系统模拟真实的纯外语环境,学生在系统内可以用外语交谈、询问,学习者既可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也可以上网浏览信息,和朋友互动交流。

2. 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建立各种形式、包含各种社会和文化知识在内的资源库,使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语言能力,还可以学到各方面的知识,扩大视野,同时还可以增加趣味性,避免枯燥单调。

3. 提高学生进行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的能力。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者潜能的发挥,主张学习者的积极、自发学习,强调自我评价的重要性。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学习者的自主性为先决条件的,因此,提高学习者开展网络学习的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去学、自主去学,自我管理网络学习的过程,成为影响开展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数院校开展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时间还不长,学生对网络学习这种新模式还没有得心应手,对开展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更不熟悉,因此,网络学习能力的提高是网络学习主体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保障学习效果的基本条件。

4. 教师还要积极探索开展“沉浸式”网络学习的特点与规律,加强对学习活动的指导和管理。“沉浸式”网络学习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但教师并未边缘化,教师在学生网络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如何激发学生开展“沉浸式”网络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如何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学习水平的“沉浸式”网络学习环境,如何管理学生的网络学习的进度,如何评价学生开展网络学习的评价,这些都值得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只有真正掌握了开展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的特点与规律,才能更好地给予指导,提高学生进行大学英语“沉浸式”网络学习的能力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钱明才,沉浸式教学及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启示[J],国外外语教学,2003,(3).

[3]李宗花,基于局域网的沉浸式外语学习环境构建[J],教育科学,2008,(1).

[4]袁平华,俞理明,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与美国淹没式双语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8).

第4篇:沉浸式教学理论范文

一.沉浸式诵读,走进散文语境

散文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鉴赏文章的能力。通过沉浸式阅读,学生能深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初中语文课本所选散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我们通过沉浸式阅读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沉浸到大量而丰富的经典语言范例中去,让学生读出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文章的语境。

教学散文,要善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带领学生走进散文的语境。让学生在诵读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快速地把情感融入到文章中,欣赏散文中韵味。朱自清的《春》是初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的散文,其中描写花草在初春争奇斗艳的一段文字,孩子们特别爱读。教学中我们因势利导,把孩子们神奇的想象带入春天花园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小草、桃树、杏树等事物的俏皮可爱,想象“杏树”和“桃树”之间你推我攘的顽皮劲。学生在朗读中不自觉地沉浸在文章的语境中,想象出一幅幅有趣生动的画面,自然对描写事物的拟人手法有了兴趣。

诵读是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指导学生有兴趣地读,有目的地读,有收获地读,调动起学生的全部感官,让学生快速走进散文的语境含英咀华。

二、沉浸式赏读,品味散文意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单纯地教导学生借鉴作者的写作技巧,沉浸式散文教学主要教会学生品味散文中突显的人文精神,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融入到散文的情境之中。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励志和正能量的内容,文中主人公的奋斗历程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是一种难得的精神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坚强的人格。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描写了父子在离别时的感人细节,表现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和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之情。文中语言较为平实易懂,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父亲为他去买橘子的一系列动作,学生要感受到深藏在父亲内心的爱子之情,必须要反复揣摩文章的细节,慢慢品味父亲的背影的深层内涵。让人感动的文章从来就不是辞藻华丽的文字,而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包含着最朴实的情感。文章越是平淡,学生越是要把自己沉浸到文章情境中去,才能体会到散文中高雅意境。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是保证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把握好散文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这样学生才真正品味到散文的高雅艺术。

三.沉浸式体验,陶冶人文情怀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是一种学生和作者进行感情交流的体验形式。学习散文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陶冶生活情操。初中语文教师设计沉浸式教学环节时,要结合生活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好和乐趣。沉浸式散文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善待万事万物。

第5篇:沉浸式教学理论范文

涉外护理专业,主要是培养能适应国际卫生保健需要的具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与扎实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且熟练掌握外语(以英语为代表)听说读写的国际型涉外护理人才[1]。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国内许多高校开始了护理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授课范围主要局限在理论课程或《护理学基础》技能训练项目,主要采取的是保持式或过渡式双语讲授法,即母语教学为主,外语教学为辅,该模式由于存在有母语干扰,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难以控制,给外语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同时由于双语课程基本限于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程几乎尚未开展,学生的英语学习语境存在有脱节的现象,由于缺乏练习环境,教学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2]。纵观现状,涉外护理专业的双语教学改革还有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英语沉浸式教学: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中全时间段只能使用英语,使学生形成英语思维习惯,达到灵活运用该语言的目的。该教学模式源自加拿大,自引入我国后主要在幼儿园及中小学教育中使用,该手段能营造外语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3―4]。

通过参考文献、借鉴成功经验、课题组研讨和专家论证,设计一套英语沉浸式实训课程及评价体系。拟定《护理英语》课程的实训课设计为英语沉浸式双语教学课,课题组老师根据专业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参,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控制教学手段和过程,训练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能力和和护理操作能力;构建多元化考试评价体系:(1)考试内容多元化:考核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临床思维能力、学习态度、人际沟通等能力:(2)考试方式多元化:有英语会话、英语笔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技能操作、临床思维等;(3)评分对象多元化:由教师评分、自己评分、他人评分等方式结合给予最后的分数;(4)成绩评价多元化:采取平时测试、阶段性测试、期末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课题组成员共同编写整合式双语实训项目指导书,制作全英文多媒体课件及操作视频,建立网路学习平台,构建双语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英语沉浸式实训课程的开展 ① 实验前,向学生解释课程改革的意义和方法,交代师生的注意事项和配合内容;②在开学前制定好教学计划和安排,课题组编好讲义和教材,授课前课题组老师通过集体备课或说课进行教学环节和效果的控制;③授课前将相关讲义和可利用资源分发给学生预习;④授课时,教师采用沉浸式教学法授课,即便是和学生交流及解答疑问均使用英语。迫使学生在脱离母语的情况下,专注于英语的学习;⑤授课形式多样,如 “无菌术”可以采用演示法, “模拟手术”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 “接生”可采用情景模拟, “临床思维训练”采用PBL及情景训练;⑥多元化阶段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在英语实训课程结束后,就所学生的内容进行阶段性考核,要求考试内容多元化、考试方式多元化及评分对象多元化;教学期末时,进行整合式总结性考核,采用多站式考核法,如考试时给予考生一个案例,再根据案例的护理需要,逐一完成多学科的多考点的轮转式考核。以糖尿病病人护理为例,先考核病历的收集,考察学生专业英语交流能力和护患沟通能力,再考核 “皮下注射”胰岛素,考察护士的操作能力和英语沟通能力,最后考核“糖尿病健康教育”,考察学生的健康教学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在涉外护理专业开展以英语沉浸为背景的实训课程,可满足教育国际化的迫切需要和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需要。通过在实训课程教学中开展沉浸式双语教学,营造专业英语的使用环境,改变“哑巴英语”的现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英语交流沟通能力,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护理人才做准备。

第6篇:沉浸式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沉浸传播;沉浸人;互动

沉浸传播,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李沁副教授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是指“以人为中心、以连接了所有媒介形态的人类大环境为媒介而实现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传播”。沉浸传播具有四大特征:传播以人为中心:一切皆为媒介,人也是媒介形态;传播无时不在:现在、过去与未来融合,虚拟与现实同在,即时与恒久同在;传播无处不在。

因而,沉浸传播是以人为中心的传播方式,个人在此过程中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成为沉浸传播中的“沉浸人”。“沉浸人”既是沉浸传播时代受众的集体名词,又是沉浸传播时代的传播主体,其本身作为“人”,具有主动性和被动性双重人性,影响着传播环境,也为传播环境所牵制。

一、“沉浸人”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一)沉浸传播满足并赋予“沉浸人”主动性

1、作为“传播中心”的“沉浸人”能够自主构建信息网络

沉浸人可以构建以自己为传播中心的关系网,一方面意味着可以通过个人的关系网络来进行信息筛选,以减少不必要信息打扰。另一方面,沉浸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依赖广泛的个人和社会信息源,去发现、收集与整合信息,形成自我的认知框架。

2、沉浸传播的“众媒”给予“沉浸人”信息生产的主动性

沉浸传播下的“众媒”重构了传统媒体的传播链条,标志着传统意义的“把关人”地位的弱化或缺位,意味着信息传播的无约束和无节制,新媒体平台尤其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中受到瞩目的信息,往往是分散的用户用鼠标“投票”的结果。沉浸人获得了一种新的权力:“历史上从未有哪一个时代,如今天这样,能让普通个体拥有如此之大的话语权。”作为传者,我们总希望塑造更好的自我形象,在“拟剧”的社会中更好地扮演角色,因而在对外传播信息时进行个人化地处理。

可见,沉浸人根据自己的媒介使用需求运用媒介,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并生产符合需要的信息。

(二)“沉浸人”作为人,本性具有被动性

1、“沉浸人”的惰性:降低成本

“我们越来越懒”。这里的“懒”指的是人们总是愿意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报偿。清华大学彭兰教授将施拉姆曾经提出了一个选择的或然率公式,以解释更广的现象:选择的或然率=获得的报偿/付出的代价

沉浸传播中的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沉浸人倾向于通过各种方式减小成本,依赖便是降低成本的一种有效方式。依赖标题,依赖关键词,于是诸多新闻为博眼球而成为标题党、噱头党;依赖圈子,依赖社群,沉浸传播将个体能量聚合起来,成为群体能量,产生强大的“群体效应”,“乌合之众”以及“集体搭便车”应运而生。

2、“沉浸人”的惯性:形成依赖

人们容易被自己的习惯所固化,面对沉浸传播中的海量信息,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行为惯性去降低获得信息的成本――较之熟悉的对象,陌生的对象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显然更多,我们习惯于固定的网页模式,导航跟进,“朋友圈”里我们习惯了去“刷”以了解他人、了解圈内的事和观点,免于“OUT”。反过来讲,沉浸传播基于个人惯性便于进行“与你相关”的信息排序。

因此,沉浸传播事实上是不断激发用户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同时尊重和顺应用户的被动性,满足沉浸人的需求以推动传媒的转型与改革的一个发展阶段。

二、“个性化”强化主动性与个人的被动选择和信息泄露

(一)个性化传播提升主动性并为“信息茧房”提供可能

沉浸传播是个性化的传播,致力于了解用户及其需求,了解其行为及其心理特点,并对它们进行强化。传播学“选择性接触”理论表明“我们只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东西”,美国学者桑斯坦用“信息茧房”概念来描述这种现象。当沉浸人只选择自己关注或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时,便被动地躲在安全的温室中“自在逍遥”,却也“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二)个性化服务尊重用户需求的同时形成“全景监狱”

个性化服务,比如电商平台的“猜您喜欢”“大众点评”等等均是通过大数据技术了解沉浸人的需求偏好及行为特点,推送符合其需求的信息,这是沉浸传播以人为核心、尊重人需求的一个标志。作为沉浸人的我们可能越来越依赖于被“设定好”的选择路径,去跟随,去迎合,一旦失去这样的导向,便会惊慌失措,寸步难行,对环境的感知力和敏锐度弱化。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在各种信息系统中留下“数据脚印”:输入的网址、搜索的关键词、手机显示的位置等等存在于不同系统中的“数据脚印”会被记录在各个系统的数据库中,“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可以彼此印证、互相解释”,点状分布的个人数据便会汇总成连续的面状的个人生活记录,进而拼接出一个完整的甚至包含细节的个体生活图景,沉浸人必将完完全全暴露在阳光下,成为“超级全景监狱”的被窥者。

所以说,媒介技术的发展倡导尊重个性,越来越走向“定制化”,进一步满足人的主观需求,但伴随而来的是个人安全感的缺失,寻求庇护而躲进沉睡的信息温室,拒绝接受不愿意接受的信息。同时紧随而来的是个人信息的被动泄露,个人成为“全景监狱”的被窥者。

三、人与环境的互动建构了虚拟与现实共生的沉浸世界

沉浸传播中,“沉浸人”与传播环境之间相互适应、排斥、抵触、迎合、满足,从而深化了“沉浸”效果。

一方面,我们以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主动获取的信息很可能是被虚拟的后台所导向的。沉浸传播中每个人都是被激活的个体,其点击、转发、评论等形成集合行为,就可能对信息传播的大局产生影响,即优胜劣汰的马太效应――那些排行榜上的热门文章更容易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另外一些文章则可能被边缘化或“沉没”,从而影响沉浸人的信息接触,如此说来我们可以选择的信息内容范围,实际上被画地为牢。

另一方面,沉浸传播不仅是一种传播环境和状态,也是一种生存空间,其中,沉浸人更加认识到他人对自身行为的期待,不断根据自己身处的舞台以及交往对象调整自己的行为,基于个性和诉求进行多重角色的多重表演和转化,传播有利于自身形象塑造的信息,进行主动的“信息控制”。

诚然,沉浸传播中沉浸人与传播环境的互动是必然的,不断发展的新媒介技术在赋予人们主动性同时,也强化着其被动性。这种互动是传播的新常态,是传播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但沉浸传播并不是终极目标,人性、技术、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在每个沉浸人身上的能力与效果,会因人而异,存在异化、畸形等风险,应该引起人们的反思并保持警惕。我们要做的则是发挥理性、全面的主动性,消除和克服消极面,推动和促进人和整个传播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沉浸式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沉浸式医学英语教学;普外科;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16-02

临床实习阶段对于每一个医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阶段,更是对书本知识总结并进行临床实际应用的阶段,是将来的临床工作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信息全球化的现在,临床医学的国内外交流愈加频繁及重要,不仅体现于文献的交流和国际会议,还包括各类疾病的国际多中心诊疗合作及各种信息的远程传输。因此,英语教学对于现今医学生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普通外科学这类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率高的学科,英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临床医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医学英语是指一种以中、高级公共英语为基础,与医学(专科)紧密结合,使医务人员能以英语为工具,自如地从事临床医疗活动的一种专业英语。而医学英语因来源复杂、构词讲究、词汇量大而具有相当的独特性。现代临床医学英语的教学,不仅需要通过提高现代医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英语表达临床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具有英语表达和应用能力的高级复合型现代化医学人才。在世界范围内,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约5亿多,而学习英语者至少在15亿人以上。在我国大部分城市,虽然从小学就开始进行英语的学习,但随着教育部根据其1987年颁布《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实施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自此几乎所有医学院校本科生甚至绝大部分的硕士研究生和其他院校的学生一样,其英语学习转向专攻公共英语,各医学高校更加注重的是英语四、六级的全国统考合格率,而忽略了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

同时,医学专业的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统的英语教材和公共英语的教学方法。国内尚无统一的五年制普及型双语医学教材,特别缺乏临床实习阶段可以应用的实用性专业英语教材。目前国内多数医学高校应用的医学英语教材中关于临床医学中实用性的英语内容却很少,内容比较零乱片面,其实用性及系统性均较差。同时,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一直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灌输模式,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阻碍了医学生的语言交际及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后果是,医学生的英语学习与实际的临床应用脱节,学习英语的目的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上,以至于进入临床后仍旧无法应用医学英语。

二、沉浸式医学英语教学模式

良好的英语教学模式和环境是解决我国目前医学英语教学中“费时低效”和“聋哑英语”的有效途径。其实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不断地对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进行着探索,所谓沉浸式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是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对受教育对象进行各种教学活动时,让所有学生完全沉浸在第二语言的语言环境中。沉浸式英语教学模式将学生“浸泡”在英语氛围中,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最大限度地运用英语来组织教学及其他活动,以减少母语的介入,从视觉、听觉及思维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英语眼、英语耳、英语脑,使学生进入一个完全“英语化”的世界。

医学英语绝不仅仅是医学单词的简单排列,而是比公共英语更加复杂的一类社会语言系统。尤其是临床医学英语,临床医学英语不仅代表医生对所在专业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是医生和患者、医生与医生间的交流平台,医生需要用临床医学英语为病人、为整个社会服务。在临床医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公共英语的教学,否则就像完全分割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联系而单独学习,这样也失去了临床医学最重要的意义。因此,临床医学英语应通过结构型沉浸的方式进行教学,即以具体学科双语教学为基础,利用第二语言教授具体的临床课程,以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临床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具体的科目内容学习为主线,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穿插大量的临床典型病例。临床病例的学习必须把公共英语的内容融会在其中,以促进临床医学英语的学以致用。

三、沉浸式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在普外科临床实习阶段的应用

普外科是所有外科的基础,涵盖了外科很多的基础知识,普外科的实习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外科的基础知识,同时对于进一步地学习其他外科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普外科不同于内科,最主要的特点是普外科实习中有很多的临床实践操作,而学生在进入实习之前虽然已经接受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缺乏在实践操作中使用医学英语的能力。因此在普外科临床带教中,要求带教老师有目的、有方向、有重点地引导他们正确掌握和了解普外科实习内容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具体的实践和操作更好地领会贯通医学英语。

在普外科临床实习阶段,沉浸式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应贯穿整个带教的过程,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授课:在临床实习阶段,每周应组织小班讲课,具体用英语讲授关于普外科临床的理论知识,使得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对普外科的理论知识、普外科相关医学词汇、术语如何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进行系统地了解,为临床实践应用打下基础。(2)英语教学查房:所有医学生在普外科临床实习阶段每天都要跟随带教老师对住院病人进行查房,这是英语教学最好的实践机会,语言的锻炼需要环境,只有通过和患者接触,才能学到全方位的医学英语。同时,由于对话的不确定性导致难以准备。这对临床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熟练地掌握医学专业英语,同时对临床实用性英语及其相关的公共英语非常了解。在查房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刻地掌握相应的疾病知识,同时能够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考和对话,有助于迅速提高学生对医学英语及相关公共英语的熟练度。(3)英语带教操作:普外科是所有外科的基础,从换药、门诊小手术到临床大手术,牵涉到很多的实际操作,这对实施沉浸式医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临床带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注意在教授专科理论知识时应用英语,同时在带教操作时也要注意使用合适的英语。使得医学生不仅学习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能学会这些知识和操作的正确英语表达。(4)医学英语论文的写作,在现代医学中,医学论文的写作是医学英语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锻炼学生用英语思维书写英语论文,而不仅仅是中文素材的翻译,同时通过英语论文的写作加深对医学英语的理解。

临床专业理论知识课之后临床实习阶段过程中,继续进行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对于巩固和提高教学成果及对以后临床、科研工作、学术交流中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均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提升作用。因此在全球化的国际化规模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使临床医学英语教学更加规范及实用性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苗劲蔚.临床医学英语的教学与应用浅谈——留学美国沉浸式医学英语学习有感[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6):41-43.

[2]杨洋.浅谈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4):78-80.

[3]袁平华,米保富,胡洁茹.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4):141-144.

[4]罗天航,李荣.医学本科生普外科临床实习的教学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B):217-218.

第8篇:沉浸式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沉浮条件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74-01

在浮力一章,对于物体沉与浮的理解及其应用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关于沉与浮关系的界定与实际联系的应用问题也一直是历年中考的常见题型。但笔者发现,教师对沉浮相关知识的讲解更习惯分情况探讨沉浮的条件,罗列对应公式,再利用大量练习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教学容易导致学生混淆情况复杂的沉浮关系,从而对物理学习产生倦怠感。其实沉与浮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复杂,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明确概念的界定,把握沉浮的实质,科学探究应用过程,化繁为简,就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沉浮的条件和应用。

一、探究实质,厘清沉浮的相关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初中生要掌握的“沉与浮”,因此,引导学生厘清沉与浮的相关概念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迎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在讲解类似沉与浮相对性较强的概念时,教师可采用“排除法”让学生准确地理解目标概念,排除相关概念的干扰。

在《沉与浮》一节中所涉及的几个概念(即上浮、悬浮、下沉、漂浮、沉、浮),它们在实验中的表象相似又相对,极易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干扰和迷惑。教师可采用排除法依次对概念进行梳理:对于上浮和浮,教材所给出的定义是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很明显,这里的上浮指的是一个运动的状态,而我们理解的浮则是一个物体漂浮于水面的静止状态,可见浮不等同于上浮。同理,下沉与沉也是如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研究的是物体仅受到重力和浮力的影响,以及物体由静止发生上浮和下沉的条件,而悬浮和漂浮是在力的平衡状态下,物体在水(空气)中的特殊情况,不属于上浮和下沉的过程。这样,学生明确了沉浮的条件是物体运动的条件,有效地排除了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干扰,为接下来条件的判断在思路上获得了清晰的认知。

二、挖掘实质,掌握沉浮的对应条件

通过厘清沉浮的相关概念,我们对沉与浮一节的下一个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沉浮的条件是什么?谈及对条件的学习,我们会联系到分情况讨论。因此,教要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发生沉浮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这时,教师可以积极地采用联想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挖掘内容实质,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内化。

通过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决定了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沉与浮。所以可以结合阿基米德原理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推导。物体在水中悬浮时,浮力与物体重力相等,即F浮=G物,因为F浮=ρ液gV排和G物=m物g,可以得出m物g=ρ液gV排的关系,又因为m物g=ρ物V物g,所以可以得到ρ液gV排=ρ物gV物的等式关系;对于物体悬浮的特殊情况,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即V排=V物,所以可以得出物体在悬浮时,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ρ液=ρ物的特殊关系;当物体由悬浮开始上浮时,此时物体的浮力大于重力,则ρ液>ρ物;而当物体由悬浮开始下沉时,此时物体的浮力小于重力,则ρ液

通过联想教学,帮助学生利用数学关系,掌握了物体发生沉浮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

三、运用实质,破解沉浮的实际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实际的应用,如飞艇、潜艇等,它们也反映出通过控制物体的重量或密度实现飞艇或潜艇的升降。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实际模型抽象为物理模型,通过受力分析,运用物体沉浮的实质来解决物理问题。

例:一根绳子向上拉着一个实心铝球浸没在一个水槽中,铝球的体积为1×103cm3,铝球的密度为已知,求铝球浸没在水中时绳子的拉力是多少?解析:由受力情况可知,铝球浸没在水中时竖直向上F拉+F浮的和等于竖直向下的铝球的重力,即:F拉+F浮=G球,所以F拉=G球-F浮,又因为浸没时V排=V球,所以F拉=(ρ球-ρ水)・V排・g(解题过程略)。变式一,如果绳子承受的最大拉力为20N,铝球露出水面多少体积时,绳子被拉断?解析:拉断时,绳子达到最大的承受拉力,同样F拉+F浮=G球,则F浮=G球-F拉,而F浮=ρ液gV排,所以G球-F拉=ρ液gV排,得出V排,可以求出露出的体积。变式二,将铝球改为乒乓球,拉力的方向改为向下,求乒乓球浸没在水中时绳子的拉力是多少?解析:因为F浮=G球+F拉,所以F拉=F浮-G球,则F拉=(ρ水-ρ球)・V排・g。这样教学让学生对浮力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9篇:沉浸式教学理论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the actual nee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of equipment theory cour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ing the "task Modularization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equipment theory, and expounds the advantages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VR) i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ask Modularization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the equipment theory course. The main functions and design ideas of the maintenance simulation training system of a type reducer based on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and the relevant suggestions and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the system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VR technology; course of equipment theory; task modularization teaching

0 引言

装备理论课程与一般理?课程相比,其显著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理实一体,其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岗位指向性和较强的实践应用性。为适应装备理论课程的这种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任务模块化教学方法。然而,由于装备理论课程任务模块化教学对实训条件的要求很高,在该方法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实施往往受实训条件的限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VR)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愈加广泛,这为解决装备理论课程任务模块化教学受实训条件制约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1 装备理论课程任务模块化教学概况及存在困难

1.1 装备理论课程任务模块化教学概况

任务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针对装备理论课程岗位指向性和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以“贴近装备、贴近岗位”为原则,旨在培养“会操作、能维护、懂组训”的技能型人才。以往装备理论课的教学过程通常是按“功用-组成-工作原理-使用维护”这个顺序进行组织。与之不同的是,任务模块化教学则是首先按照装备使用流程梳理出一个“任务模块”群,此“任务模块”群涵盖了岗位实际工作中与装备相关的所有工作任务,并将其作为学习的核心内容。而后,围绕“任务模块”群中的各个“任务模块”,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拣、提炼、聚合序化,将理论知识分类打包融合到与之相应的各个“任务模块”中,以此作为学习该“任务模块”的理论基础。在进行某一“任务模块”训练时,利用实际装备对与本“任务模块”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实地讲解,让学员在“学中练,练中学”,学员在完成了“任务模块”训练的同时也完成了装备理论知识的学习。较以往的装备理论课教学,这种方法注重在实践中升华理论,通过贴近岗位工作的“任务模块”,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合在一起,使学员依托“任务模块”这个载体,在接近岗位实际工作的情境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1.2 装备理论课程任务模块化教学存在的困难

(1)实际装备价格昂贵,“任务模块”训练成本高,影响教学效率。不难看出,任务模块化教学的前提是要有实际装备等硬件基础。然而,实际装备价格昂贵,在任务模块化教学实施中,反复的操作使用易造成装备的磨损和老化,影响装备使用寿命,这使得任务模块化教学的成本较高,较难进行大量、反复的“任务模块”训练,影响教学效率。

(2)实装操作规范严格,“任务模块”训练中存在安全风险。在任务模块化教学中,对实际装备的操作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否则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危及人员和装备安全。教学实施中,教学班次中学员数量一般较多,学员要完全掌握某个“任务模块”的内容,必然要经历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大量反复的“任务模块”训练。从统计学角度看,大量的“任务模块”训练难免会出现安全事故。此外,由于每个学员的心理素质、操作的熟练程度各不相同,在“任务模块”训练的过程中可能还面临着各种突发事件,这无疑又增大了“任务模块”训练的安全风险。

(3)任务模块化教学力求贴近岗位工作,对教学场景建设的要求高。在任务模块化教学中,仅有实际装备并不足够,还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教学场景建设。实际装备都是搭载在一定的平台之上,为达到接近于真实的训练体验,还应有实际装备的平台环境,即营造一个接近岗位工作的教学场景。这样才能使在学员在任务模块训练中感受逼真的岗位工作氛围,从而达到与实际一致的训练效果。然而,实际装备的平台环境系统众多,结构复杂,搭建这样的平台需要很多相关技术支撑,投资巨大,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难实现。

2 在装备理论课程任务模块化教学中应用VR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2.1 VR技术概况

VR(Virtual Reality,VR)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临境技术”。它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建出一种适人化的虚拟多维信息空间,借助某些交互设备让参与者以近乎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实时交互,使参与者产生与真实环境相似的感觉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等诸多优势,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推广和应用。[1-2]

VR技术主要有三个突出的特征,[3]即3I特性:沉浸性(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vity)和想象性(Imagination),如图1所示。

(1)沉浸性,又称临场感,指参与者感受到自身存在于虚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被认为是VR系统的性能尺度。这种沉浸性与人的多个感官相对应,是一种多维沉浸,包括视觉沉浸、听觉沉浸、味觉沉浸、触觉沉浸、嗅觉沉浸及体感沉浸等。

(2)交互性,指参与者对虚拟对象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中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4]参与者与虚拟环境之间的交互是一种近乎自然的交互,使用者不仅可以利用键盘、鼠标,还可以借助专用的三维交互设备(如立体眼镜、数据手套、三维空间交互球、位置跟踪器等传感设备)进行交互,如同在真实环境中用自然技能与作用对象发生交互关系,实现对虚拟环境的访问与操作。[5-6]

(3)想象性,指参与者根据在虚拟环境中所获取的多种信息和自身在系统中的行为,通过联想判断和逻辑推理等思维过程,随系统的运行状态变化对系统运动的未来进展进行想象,以认识系统深层次的运动机理和规律。

2.2 VR技术在装备理论课程任务模块化教学中的优势

如前所述,在装备理论课程任务模块化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成本高、实施中存在一定安全风险、教学活动对教学场景建设要求高等具?w困难,但从VR技术的3I特性则不难看出,应用VR技术可较好地解决这些困难,具体表现为:

(1)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学成本。利用VR技术可以制作与实际装备配套的虚拟仿真训练系统,可有效地克服 任务模块化教学对实际装备依赖严重的问题。相较于实际装备,虚拟仿真训练系统造价低、磨损小,使用寿命长,因而教学成本低廉。另一方面,虚拟仿真训练系统受场地、时间限制较小,可承受大量、反复的任务模块训练,从而提高训练效率和训练水平,具有很好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

(2)提供虚拟操作,降低安全风险。在任务模块化教学中,由于学员在学习阶段对实际装备的操作还比较生疏,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VR技术提供的则是虚拟场景,即便在学员任务模块训练中出现操作失当,也不会对人员造成实际伤害,安全风险极低。甚至可以设置虚拟的事故场景以提高学员在复杂条件下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加深学员对操作环境的熟悉和对操作技能的掌握。

(3)创建虚拟场景,提供逼真体验。利用VR技术可创设一个与任务模块化教学配套的,涵盖声、光、味、热等多感官刺激的虚拟“岗位工作环境”,使学员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进行实操的同时感受到逼真的实际工作氛围,从而获得逼真的学习体验。如美军开发的“虚拟舰艇作战指挥中心”,能逼真地模拟舰艇作战指挥中心的环境,使受训者能够沉浸于“真实”的战场之中。[7]

3 VR技术在装备理论课程任务模块化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某型减速机维修检查”是按照任务模块化教学要求设置的一个“任务模块”。在该任务模块的教学中,采用基于VR技术的虚拟维修仿真训练系统代替实际装备操作,下面对该系统的构建与设计进行介绍。

3.1 功能定位

某型减速机维修仿真训练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演示学习、操作训练、考核评估与信息管理四项功能。

(1)演示学习功能,是指为学员提供相关理论知识、结构原理、操作过程等的多媒体演示,为学员提供操作训练前的理论储备。

(2)操作训练功能,是指按照实际的维修操作设置相应的操作训练内容,通过虚拟交互的方式完成操作训练,使学员熟悉工作流程、要素、方法。

(3)考核评估功能,是指采用测试的方法对学员的操作行为进行实时采集、评估,从而对虚拟维修的训练效果进行评估。

(4)信息管理功能,是指系统对学员的操作过程、操作成绩等进行储存管理,便于对教学工作进行管理、评价。

3.2 系统整体设计

根据某型减速机维修检查仿真训练系统的功能定位,结合其维修检查的具体工作内容,该系统的整体设计框架如图2所示。

3.3 减速机维修操作仿真建模

首先,使用建模工具Mutigen Creator建立减速机的三维几何实体模型。为了增加建立的三维几何模型的真实性,所建模型不仅在外形尺寸上要与实际装备一致,而且减速机一些物理属性,如材质、纹理、自由度属性等也要进行相应表现。[8]其次,按照实际装备的维修操作过程建模,特别是揭示减速机内在工作机理及行为特征交互特征和行为特征进(如装配关系)的部分应严格进行建模。在建模过程中,为提高系统的实时性,还应尽量减少模型的数据量,并对模型结构进行优化和取舍。

3.4 减速机维修操作虚拟场景构建

虚拟场景是减速机虚拟维修检查的三维虚拟操作环境,包括:减速机的外围设备、减速机所在的舱室环境,以及配套的维修工具、维修工作台、测试设备等。首先,按照实际情况设置若干项维修操作内容,每一项内容对应一个虚拟场景,按照该项维修内容的具体要求对其所对应的虚拟场景进行内容设计。然后,利用3ds Max 软件对每个虚拟场景逐个进行建模,同时按照具体维修要求进行交互设计,编写交互接口、界面。最后,利用Quest 3D软件对所有的单个虚拟场景进行集成和调度管理,生成一套完整的虚拟训练场景。

3.5 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包括功能集成和软件集成两部分。功能集成是将某型减速机维修仿真训练系统的四项主要功能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结构嵌入和接口搭建,使各项功能间能够实现数据的相互调用。软件集成是使用目前常用的软件开发平台(如VB、VC++等)将减速机维修操作仿真模型、减速机维修操作虚拟场景按照任务模块化教学要求的形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功能完整、结构规范、操作友好的教学软件。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