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镇发展规划范文

乡镇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乡镇发展规划

第1篇:乡镇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乡镇;体系;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169-01

前言:为了扎实推进我国农村的发展和改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近些年来的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中明确要求,“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由此可见,统筹城乡发展,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推进乡镇规划工作的开展显得十分重要。

一、乡镇规划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乡镇是县域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在城乡经济发展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乡镇面貌明显改善。科学合理的乡镇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发展乡镇经济,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只有在优良的规划条件下,才能发挥当地优势,再能走上经济建设的高速路。优良的乡镇规划也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要求。只有改善居民的生活设施,提升乡镇的服务质量,才能让人们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抑制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农村的发展更离不开规划的指导,科学规划是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规划先行,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有序展开、科学发展。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乡镇规划的龙头和先导作用,加强乡镇规划,加速乡镇建设

二、目前我国乡镇规划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规划不科学

科学的乡镇规划是乡镇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但是我国部分乡镇在实际进行规划时缺乏远见,导致乡镇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致使具体建设时频频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给排水管道和雨水管网设置不合理方面,对乡镇整体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对乡镇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2、乡镇建设水平低

我国大部分乡镇地区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规模也比较小,导致其建设水平较低,特别是一些基础的公共设施,建设情况十分简陋,甚至根本就没有。这给乡镇内的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乡镇人口规模小、建设水平低使得乡镇发展空间狭小,统筹的资源也极其有限,乡镇想要良好、快速的发展可谓是难上加难。

3、地区分布不合理

我国乡镇地区的分布特点是西疏东密,然而很多乡镇规划的设计方案,没有做到差异化规划,使得规划相对统一,无地域差别,在建设方面也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没有结合乡镇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全面的统筹规划,致使乡镇规划建设在整体上存在严重的密、疏分明现象,这严重影响了乡镇集约作用的发挥。

三、乡镇统筹规划的几个重要措施

1、乡镇规划有必要进行高质量的市政工程

水、电、气、排污、绿化等功能都要统筹于乡镇规划大方案中。乡镇企业、服务市场及商业区、政府机关、学校及居民区合理布局,统筹资源利用。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避免在规划中出现不切实际的客观因素,避免盲目追求规模效应,盲目投资而使工程成为一个吸金的泥沼。同时注意与当地自然景观和乡风民俗相统一,突出当地特色、环境优先、规划先行、以人为本的原则。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布局,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居民住房向居住区集中,禁止对分散建筑住宅基地的规划审批,同时加大对乡镇的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力度。

2、规划城镇体系,设置功能分区

所谓城镇体系规划,就是要通过区域人口、产业与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方面的联系,从而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镇区规划布局一定要坚持“功能分区明确、优化布局结构”的原则,处理好生产、生活、休憩、交通四大要素的关系, 各功能区要严格区分,避免混杂,功能区之间要用绿地或自然景观隔离,并可以设立商业生活街或休闲自然风景区等。

3、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乡镇建设的本质就是要改善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因此,在乡镇的规划建设中,决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一定要对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文化毁损、交通恶化、社区干扰、景观杂乱等环境危害和破坏性危害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充分加以控制,并且要积极治理“三废”,防止环境负荷超过容量,实现乡镇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

4、深化改革推进乡镇统筹发展

乡镇一方面可以制定激励政策,以鼓励乡镇企业开发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制定开放政策,从而鼓励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并可出台鼓励农村人口就地向乡镇集中和就地就业的配套政策和鼓励乡镇镇发展的政策等。

5、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循环农业经济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好当地资源,最大限度减少物质资源和能量的投入,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产出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

排放,使农业经济、农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实现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使乡镇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不仅强调经济效益,还强调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主张与自然界和谐共赢,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循环农业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接生态化、废物循环再生化,而且可以解决目前乡镇规划建设中面临的诸如村庄产业发展缺少支撑、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生态环境恶化、资环浪费严重等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推动现代农业持续、高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6、乡镇规划工作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使“人”成为乡镇发展的中心,为“人”服务成为乡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这是做好乡镇规划的最基本点。而且,规划的制定要严肃认真,要发动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一旦制定出来,首先要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使其具有法律效力,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实施,不能随着乡镇领导人的变动而随意更改。

7、让城镇居民参与到乡镇建设

乡镇建设和发展的主体是人,城镇居民既是受益者,又是参与者。因此,必须确实尊重居民,尊重居民的根本利益,让城镇居民参与到乡镇建设的方方面面,广泛地听取居民的意见。实践证明,在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乡镇发展的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的文明素质和参与程度。要运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对政府官员和城镇居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城镇管理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和管理意识,引导居民积极支持和参与城镇建设发展的全过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快乡镇建设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解决好乡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学规划乡镇的建设、改进和完善乡镇管理水平、加强乡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乡镇的保障制度等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第2篇:乡镇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发展背景;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党中央对“三农”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关注为我国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新格局带来了机遇,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特别是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使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历史问题、城乡二元分治造成的差距太大,改革仅仅只是解决了其中的一部分,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的面貌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

1、概述

中国城镇化发展以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主要内容是促进人口乡城转移,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体现在规划领域的探索就是进行城乡空间统筹规划。特别是城乡统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城乡空间统筹规划迅速成为规划界研究的热点。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2.1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现状比较落后,公共服务的基本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这种供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导致供需失衡。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首先表现在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不足导致与实际需求脱轨。基础设施薄弱,医疗、教育、卫生、文体设施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偏低,使农村居民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

2)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低,提供服务范围有限。在大多数农村中,除行政机构和小型商店覆盖率较高外,一些如学校、医疗站、体育场所等公益性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并不理想,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养老院、托儿所等服务设施的覆盖率更低。再加上受农村地区范围广、村落分布分散的限制,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仅能为本村居民提供服务,而不在辐射范围的村庄无法获取,即便能够获得其服务质量也会受到场地条件限制的影响。

3)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指导不足,后期管理、维护工作滞后。目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多沿用传统模式,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由于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的大众性和服务的广泛性决定了其建筑设计、建材选择、施工难度等方面的复杂性,若缺乏专业指导,可能会由于施工不规范或建材质量问题等原因造成工程低质量。而且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维护机制不健全导致其使用寿命变短、功能衰减、设施损坏等问题。

4)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缺乏协调性。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水平差距大,导致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区域不平衡。例如我国东部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也较为发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而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设施资源相对匮乏。而对于某一地区来说,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建设随意且过度分散导致资源利用率较低,造成空间的支离破碎和农村用地的浪费。

5)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少,投入不足。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进入21世纪以后,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但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仍有较大差距,依靠有限的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低收入远远不能改善现状。

2.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1)历史的原因导致“重城镇轻农村”的思想扎根于城乡建设中,国家财政投入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发展建设中,而忽略了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2)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不完善,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指导不具体,导致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纰漏。

3)政府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不健全,使对建设工作热情不高,建设效率和持续性较低。

4)当地村民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参与性低、管理意识的缺乏是使其难以获得自身需求,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供需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没有突破区域范围的限制,规划本身存在技术和综合协调能力的局限。

3、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

3.1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原则

1)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原则。将城镇作为核心,充分利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统筹协调资源配置,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与

综合利用。

2)远近兼顾原则。规划建设不仅需要考虑近期需求,还要充分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农村人口分布变化与服务半径变化问题。

3)以人为本,方便生活原则。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根据当地居民生活需要,兼顾设施规模与服务半径要求,帮助农村解决最基本、最基础、最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以人为本,贴近生活,服务便捷,为农民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生存环境。

4)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形地势和风俗习惯,结合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作出合理规划。

5)集中布置原则。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应将其尽量布置在农村居民相对集中的地方;同时为满足人们对各类设施的需求,应将其集中布置,满足在一定区域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全面化与便利性。

3.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

城乡统筹,实现城乡一体化要求我们将城镇与农村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也要求我们将城镇与农村共同考虑,统筹规划。就农村而言,重点研究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 1)文化体育设施布局。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是农村重要的文化工作网络和主要的文化活动阵地,其布局应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据点、以居民为对象进行规划建设,要求每个乡镇必须配有综合文化馆,设置图书馆、影剧院、室内外体育场等,条件允许的乡镇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配以多功能活动中心如茶室、棋牌室、书画室、游泳池等。

2)教育设施布局。经调查,目前农村教育设施布局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学校分布多而散、办学规模小、设施不齐全、教学资源浪费、教学氛围不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教育发展。要改善这种城乡间差距,教育设施的改革至关重要。首先,应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学校的布局,合理布置中小学,考虑交通和经济负担等问题,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其次,要提高校舍建筑质量与美感,提高教学设施水平;第三,要合理规划学校规模,提高办学条件,充分考虑就学条件。

3)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目前农村医疗服务设施主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相较于城市而言,存在规模小、环境差、保健功能薄弱且医疗人员缺乏、专业素质较低、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医疗设施的建设关系着居民的就医问题,首先,在规划时必须严格按照医疗卫生设施的标准进行建设,确保医疗卫生设施覆盖整个农村;其次,条件较好的乡镇可考虑配置专科医院和特殊性质的医院,如急救中心、妇幼保健医院、精神病院等;第三,政府应加大相关政策的改革,推进医疗设施的改善,改善当前乡镇医疗设施缺乏、诊疗受限的情况,确保居民的就医条件和健康水平。

第3篇:乡镇发展规划范文

舟山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冯国海

没有规划权哪来的批准权

我认为乡镇一级人民政府没有规划权,因而根本不存在乡镇人代会需要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地方组织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以及它们执行情况的报告”,第九条第四款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这里,地方组织法没有赋予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职权,根本原因是乡镇一级政府没有规划的权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规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行政层级分为部级规划、省(区、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并没有提到乡镇规划。可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该是县级及县级以上政府的事。事实上,县级人民政府在编制五年发展规划草案时,都事先征求了所属各部门和各乡镇的意见,基本上涵盖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内容,因而乡镇无需单独制定五年发展规划。

乡镇可以有建设发展计划。地方组织法第九条第三款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根据国家计划,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这里所指的计划是“根据国家计划”制定,不是由乡镇自行单独制定。如果乡镇各自为政制定发展计划甚至长远规划,那么整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岂不被分割得四分五裂?而且计划不是规划,计划可以随时调整,而规划则相对稳定。

贵州省德江县人大常委会 黎启海

乡镇人大只需审查决定建设计划

笔者认为,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精神,乡镇人大只需审查决定乡镇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建设计划以及乡镇民政工作实施计划。乡镇人大无需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全国性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区域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须由本级人民政府(包括国务院)编制计划草案,提请同级人大会议审查和批准。在本级人大(包括全国人大)会议闭会期间,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必须作部分调整的,须由本级人民政府提请同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调整方案。然而,乡镇是我国行政区划的最小单位,一般县级人民政府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时,都事先征求了乡镇的意见,乡镇无需制定包括五年规划在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且,乡镇人大的法定职权与县级以上各级人大的法定职权有所不同,乡镇人大审查批准包括五年规划在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缺乏法律支撑;乡镇人大不设立常委会,审查批准包括五年规划在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调整方案同样缺乏法律支撑。

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人大根据国家计划,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政工作的实施计划;乡镇人民政府执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由此,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乡镇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草案,并提请乡镇人大会议审查决定;编制乡镇民政工作实施计划草案,并提请乡镇人大会议审查决定。据媒体报道,2012年3月16日至17日,江苏省大丰市万盈镇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2012—2016 年万盈镇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报告》。这一做法,与一些地方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五年规划的较多数做法相比,应当说是乡镇人大依法履职的一个典范。

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人大常委会 滕修福

乡镇人大审查批准五年规划于法有据

笔者认为,乡镇人代会审查批准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或五年规划,于法有据。

咬文嚼字地说,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有明确的法律表述,而在乡镇人大的法定职权中不能直接找到;但类似的表述还是有的,地方组织法第九条规定:“根据国家计划,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以及“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政工作的实施计划”。这里的“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民政工作”等无疑包含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

“规划”是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如“十年规划”、“五年规划”之类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前10个五年称之为“五年计划”,到2006年才称之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因此,从2011年开始的地方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其实就是过去所说的未来五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地方组织法未见“规划”一词,究其原因,地方组织法从1979年制定到2004年第四次修正,那时候只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还没有“五年规划”一说。现在我们所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在2004年之前就是称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既然乡镇人大决定(审查批准)单项或年度相关计划有法可依,那么决定长远计划(规划)也是于法有据,只不过规划比计划更长远更全面而已。

开化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陈宏卫

乡镇人大批准发展规划是现实需要

笔者认为,乡镇人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草案的审查虽无法律的明文规定,但从当前社会发展现实来看却十分需要。

其一,全县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年度计划草案虽已涵盖乡镇内容,实际上由于强镇扩权和城镇化的深入,每个乡镇的发展都有其特殊性,乡镇人大把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计划草案列入人代会审查也是合理的。

第4篇:乡镇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小城镇;总体规划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Area" and Master Plan of Small Towns/Chen Zhicheng,Hou Lei,Lan Guisheng

[Abstract] Traditional master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is based on urbanization and growth level theory.It places emphasis only on the planning of the township zone and ignores the planning of the township area as well as ignore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Of the "five coordination" strategies,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area is based on the new idea of urbanization and advocates the pattern of network development for urban-rural areas.This idea can be best presented in the master plan of small towns as planning the towhsip and the town area at the same time,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pace,coordinative governance of regional space,integrated coordination of urban-rural traffic,etc.

[Key words]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area,small town,master plan

城乡矛盾历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对主要矛盾,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是各学科长期致力于研究的热点问题。从规划层面而言,小城镇直接面对广大乡村地域空间,小城镇总体规划是协调城乡关系的最基层衔接点。因此,笔者拟以小城镇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参与的大量小城镇总体规划实践,在对小城镇总体规划传统思路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以城乡统筹新发展观为指导,对城乡关系进行重新思考与界定,提出城乡发展应相互协调与融合的观点,并将其应用于小城镇总体规划中,使编制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思路与时俱进,克服传统规划产生的弊端,适应城乡发展的新趋势。

1、对象与范围的界定

1.1对象

小城镇作为乡村与城市之间过渡的载体,其不定性导致了人们对小城镇范围的理解存在分歧(目前人们只在小城镇包含建制镇这一点上取得统一认识),这些分歧主要有两方面:①是否包括小城市;②是否包括没有设镇建制的乡集镇。由于本文主要涉及到对城乡关系与总体规划的研究,我们一方面要考虑到小城镇与乡村直接联系的紧密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随着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相继开展,总体规划中的小城镇主要是指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建制镇。因此,本文将小城镇界定为:对周边农村区域有确切影响的建制镇,不包括小城市及没有设镇建制的乡集镇。

1.2范围

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乡村人口非农化和乡村地域综合化发展,以及城市发展生态化和城市地域空间的扩张,城市与农村的分界日趋模糊,城镇和农村地域相互渗透的作用增强,形成了连片的城市化区域,即城镇密集区。这些地区城镇与乡村差距不大,因而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中出现了将镇区规划和镇域规划合二为一的做法,即明确镇区规划区范围为小城镇功能区范围,覆盖小城镇的整个行政区域,如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一些小城镇。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城镇与乡村的发展差距仍然比较明显,乡村相对比较贫困。本文讨论的城乡关系与小城镇总体规划主要是针对我国大量存在的城乡二元化比较明显的地区而言的,小城镇总体规划包括镇区规划和镇域规划两部分,镇区规划区为建制镇辖区,镇域规划区为建制镇行政区域。

2、传统规划思路

2.1规划特征

目前,我国小城镇总体规划主要以镇区规划为重点。在规划内容上,总体规划侧重于镇区性质与规模的确定、用地功能的组织、总体结构的布局、道路交通的组织及市政公共设施的安排等方面,涉及面比较广。镇域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村镇体系的等级、职能和规模及相应的市政公共设施规划,而对镇区与周边农村地域联系的分析和研究则深度不足。就成果而言,无论是规划说明书还是规划图件,镇区规划都要比镇域规划详尽得多。规划审批与实施也主要围绕镇区规划展开,镇政府的资金也基本投向镇区建设,镇域规划形同虚设,只是被作为总体规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被完成,镇域规划蓝图成为镇区规划的“附属品”。镇域规划不被重视,使得总体规划对整个镇域空间资源没有起到合理配置的调控作用。

总的来说,现状小城镇总体规划具有几个特点:突出镇区规划,弱化镇域规划;与广大农村腹地结合不紧密;忽视城镇与农村的相互联系和融合。

2.2规划动因

2.2.1理论意识

结合一些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现状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思路主要建立在城市化与增长极理论关于空间集聚的内核基础上。

(1)城市化集聚观。对于城市化的概念,由于人们认识角度不同而各有不同的理解。人口学家Christopher Wilson在其主编的《人口学辞典》中对城市化所作的解释为“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地理学家则认为,城市化是居民聚落和经济布局的空间区位再分布,并呈现出日益集中化的过程。社会学家则把城市化看成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产方式由农村社区转向城市社区,并由此引起各种社会关系变化的过程。城市化指标的测度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二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三是城市用地比重指标等。无论是从概念上还是从测度指标上都可以看出,城市化普遍被理解为要素在城镇空间的集聚,且城镇规模越大,相应的城市化水平越高。

(2)增长极理论。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J·Boudeville和其他许多学者一起将经济学家提出的“产业极”概念引入地理空间,他把增长极与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认为增长极是指在城镇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将原来为某种推动型工业的“极”与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这个“增长中心”相结合,提出投资应集中于增长中心,进而通过这个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达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的理论。

集聚理论具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空间集聚理论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区域推行增长极战略的效果存在差异。城乡二元化地区由于产业之间缺乏关联效应,小城镇推进型产业与当地产业无紧密联系,基础结构落后,无适宜的外部环境。因此,增长极战略不完全适合贫困的乡村地区,如要在这些地区培育小城镇增长极,就必须同时重视区域内的经济联系与空间联系,否则容易造成增长极“飞地”经济的现象。

2.2.2政绩驱使

依照我国《城市规划法》,小城镇总体规划由镇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由于受政绩的利益驱动,一些基层官员不顾发展规律,片面强调做大镇区规模,重“外延”,求“大”求“高”,不切实际盲目攀比,搞形象工程。

2.3后果与弊端

由于空间所“关心”的主体为镇区,这就导致出现了小城镇的规模过度扩张,而外围农村地区则相对不景气,城镇经济发展以牺牲农村经济增长为代价等不合理和不协调的现象。很多地方出现了“盲目”的造城运动,镇区脱离实际,规模过大,发展速度过快,出现了大量占地较多的公用设施、超规模的基础设施(如宽马路、大广场)及大型工业园区,进而导致了土地、资金等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农村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城乡二元化仍然突出,小城镇并没有起到规划预期中的对周边农村地域的扩散带动作用,这与总体规划的预期目标相违背。

3、规划新思路

3.1城乡统筹发展观

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作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之一,统筹城乡发展是“五个统筹”中的关键。统筹城乡发展,是从全局出发看“三农”,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其实质是把城镇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镇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

转贴于

(1)城市化新理念。以城乡统筹发展观为指导来确定城市化发展理念,城市化不只是一个人口转化、经济结构和地域景观空间变化的过程,而应是一个对人类社会进行整合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空间集聚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空间关联的过程。按照科学发展观思想,城市化侧重于改善城乡地域系统的有机构成,不断优化城乡关联结构和构造一个有序的空间组织,使城乡发展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并为不同规模层次的城镇居民和不同聚落类型的城乡居民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保障他们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城市化并非要将所有的乡村都变为城镇,不赞成为刻意追求城市化指标而忽视农村发展,而是提倡通过理性选择,促使城乡公平发展,保持城乡社会稳定,这也与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新发展哲学观一致—改变传统城市化中只追求集聚经济效益的线性产业布局。

(2)城乡网络化。城乡统筹发展观,在承认非均衡发展规律的同时谋求城乡协调发展,力图使区域城乡互补性和协同性发展中的整体效应最大化,改善城乡发展中的空间结构关系,使人们增强城乡网络化发展意识,重视调控城乡发展的协同关系,提高城乡空间的组织化程度。其实施途径应该是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均由不同容量、便捷的现代化交通、通信设施和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连接在一起,形成和谐的网络型城乡复合系统,使城乡居民在具备现代化和网络型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共享现代文明。这就是曾菊新所倡导的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2001)。其中心含义旨在使一定地域内的城乡之间的网络设施完备、产业内在联系紧密、要素流转通畅、组织功能完善,城、镇、乡网络系统共生共长,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3.2规划应对

3.2.1理念转变

目前,规划理念已从关注“空间变化过程”和“空间集聚过程”转到关注“空间关联过程”和“空间重组过程”,从城乡发展为线性因果发展理念转到城乡网络化协调发展理念(图1)。将小城镇与农村地区结合起来,把城乡统筹发展、网络化发展作为一个地区城乡有序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指导一个地区城乡发展全过程的基本模式。

3.2.2内容完善

对应城乡统筹发展观,小城镇应由侧重于镇区规划转变为镇区规划和镇域规划并举,同时进一步完善镇区规划和镇域规划。镇区规划,要立足于城乡区域,用区域的眼光对小城镇进行合理的定位,确定镇区适度的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增长极(点);镇域规划,则要强化对广大农村地域的研究,对城镇与农村关联度及融合度的研究,并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地域上。小城镇总体规划新旧思路比较见表1。

镇区作为镇域增长极,镇域作为镇区发展腹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镇区要依据镇域的分析研究,切合实际制定镇区规划;镇域要在遵循非均衡发展规律的同时,突出城乡关系的融合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主要体现在镇域中,针对镇域规划现状,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产业空间统筹发展、地域空间统筹管治、交通设施统筹协调三大方面加以补充和完善。

(1)产业空间统筹发展。

城乡产业空间统筹发展实际上是指城乡之间多元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和有机关联,主要内容有:①根据小城镇和乡村产业体系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结构模式,促进城乡之间的产业结构协调化和城乡内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②对城乡产业结构体系在空间层面上进行相应调整,促进城乡产业空间的有机融合与城乡空间产业的合理布局。

农业经济要求根据本地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按照农村产业化发展要求,引导分散的农户从小规模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积极努力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在空间布局上,建立农业特色基地、农业示范点、农业科技园区等农业区,对农业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农业经济发展带。

工业经济要求改变目前主要局限于农村内部的农村工业化发展策略,依据产业关联效应,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村服务业,大力发展传统工艺,以及有地区资源优势和特定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把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销售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依照专业化的垂直分离组织方式,生产城市中大中型企业所需的零配件或配套产品,确立主导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小城镇工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小企业能对市场的需求做出适时快速的调整和变化,加上地方社会网络的植根性、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相同的文化背景,培育具有柔性生产特点的中小企业新产业区,形成一批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中小企业集群。规划布局上,布置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利用横向联系形成新产业区;适当考虑在某些行政村规划农产品加工点,与交通和规划中的农业产品基地建设相结合,以便利地获得原材料;利用交通联系,构建农村经济产业发展轴等。

第三产业中要重点发展商贸业、信息通讯业,发挥其与乡村物资交易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的功能,使小城镇成为商品集散地。同时注重对其他特色资源的整合(如旅游资源),并做出相应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2)地域空间统筹管治。

城乡地域空间统筹管治,是一种可持续的空间管治模式,具体包括引导城镇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保护自然环境。通过划分各项建设用地类型,对各类用地进行分区管治,针对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的对策;将基本农田、水源、自然环境、交通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居民点建设等不同的空间建设内容纳入到建设用地的分区管治之中,划定农田基本保护区,促进对镇域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实现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可将镇域空间划分为城镇建设区、生态敏感区和农业开敞区3种类型,依据镇域空间的特征和内部功能,对各类型空间进行范围界定,并相应提出建设管治要求及空间发展的优先次序,使城镇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得以协调进行。

(3)交通统筹协调。

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网络化发展的本质在于强调城乡之间的联系。罗杰·特兰西克在图底关系理论及联系理论中,认为城市空间是“图”,乡村及生态空间是“底”,认为“图”与“底”通过一些“联系线”可组织成一种关联系统和一种网络,这些“线”可以是交通线等实体要素,也可以是信息、技术、资金等虚体要素。可见,统筹城乡发展,道路交通规划至关重要。

在更大区域内,规划建设与市区、县城的联系通道。市、县城区与建制镇镇区之间、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要有一定级别的公路相连,一般要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并尽量与重要交通干道、交通骨干线相连接;规划网络化的公路交通,加快小城镇镇域内道路的建设步伐,建制镇驻地与行政村、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一般要有三级公路相通。

4、结语

小城镇总体规划尤其是其中的镇域规划,需要我们付诸实施,而不应该停留在“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尴尬层面。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对公共政策进行研究,制定配套的政策是规划实施的关键。通过完善现有政策,出台新政策,强化具体措施,营造健康有序的小城镇发展环境。

针对现状规划的不足,笔者认为主要可从几方面加以完善:①完善规划管理、执行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规划决策体制,严格执行规划审批制度,坚决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②合理利用资金,除投资镇区进行适度规模建设外,还应将资金投向城乡公路、通信设施的建设等方面,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③改变政绩考评标准,在招商引资、发展镇区建设等考核标准的基础上,增加解决就业、抓好农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等标准;④改革制度,创新体制,建立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确保城乡各种联系要素顺畅。

[参考文献]

[1]Grabher G.The Embedded Firms:On the social-economics of industrial networks route[M].London,1993.

[2]Poter M.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1998,(11)~(12):77-90.

[3]顾朝林,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第5篇:乡镇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乡镇林业;发展规划;设计;造林:技术

前言

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涵养水源、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地等重要作用,它不但在净化空气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在富含水源,对城市生活、生产用水方面也具有很大的贡献。它也为了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宝贵资源和财富,基于经济发展迅速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我国森林资源受到严重影响和破坏,进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平衡,使人类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威胁。目前,森林资源短缺已引起了人类极大地关注。积极研究造林技术,做好林业方面的规划设计工作便显得极为重要,这也是进一步促进乡镇林业发展规划与设计造林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一、乡镇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重要性

乡镇的空气质量较高,土地面积广阔并且与城市相连接,不仅能够为林业的发展提供土地资源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而且还能协调城市的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我国目前的乡镇林业状况来看,很多专业人员在乡镇当中进行林业规划设计,并且研究造林技术,为乡镇林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为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加强我国乡镇林业建设和造林技术。上级管理部门也积极地参与,为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提供有力支撑。

二、乡镇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方法

1.造林地点的选定

造林位置与林业资源的质量及生产环境效益有很大关系,在林业规划设计中要科学统筹选取好合适的造林位置。在进行位置选择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在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选择能够大量种植树木的地点和种植面积。做到资源优化配置,改善生态环境,从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2)造林地点最好选择在能及时观察的地段,因为在造林过程中,把树种埋入土中后,除了及时观察,也要做一些详细的记录,例如比较哪些树种最容易存活,哪些树种能够大量的种植,以及各个地区的优势、劣势等等,因此,造林地点的选定以方便利于观察为主。

2.造林树种的选择

(1)树种的选择就要考虑种植位置因素,要考虑成活率高、生长条件好、自然环境优越及树种自身的生物特点良好等方面因素。相应的品种只有与种植位置相结合,在地理环境和自身特点支撑下,才能在繁杂的树种类型中合理选择、归纳整理,才能保证树种选择的科学性和完备性。

(2)在乡镇林业规划设计中要以当地树种为主,同时配合其它树种作为替补树种,最后根据造林位置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树种的类型。以此对种植树木的坡度、土壤类型和湿度、土层的厚度以及海拔等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选择最优质种植方法。

(3)做好规划设计。乡镇林业规划设计是造林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林业规划与造林工作紧密不可分割,因为造林工作的实施必须按照规划和设计进行。另外,在乡镇造林工作开展前后,要保证设计工作的内容清晰,计划严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造林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乡镇林业发展规划与设计造林技术策略分析

在乡镇植树造林工作中,林业造林技术策略的应用显得非常重要,只有融入科学、先进的技术。才能够保证乡镇造林工作的合理实施。

1.培养多样化的树种,更好地筛选优良树种

发挥种类多样性的优势性、可以对不同物种实行合理替补,在对森林虫害的问题上可以更好的得到稳固。对多样化树种的选择上,要结合动、植物与微生物的种类特点,保证物体问的能量互动得以维持。同时,也可以购置不同类型的植物,利用混合种植的方法,保证林业树种种类多样化,这是保证林业造林长久发展的重要方式。

2.做到外来树苗“入乡随俗”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树苗的选择和生长态势也会不同,选用植物种子和苗木时,要与当地的本土自然生长条件和技术相结合,尽量减少长途调运的频率,严格控制跨地区移植次数,使树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态系统之中,对病虫害也有较强的抵御能力,这是苗木快速适应本土生态环境的有效方法。

3.因地制宜。选取与本土生长环境相适应的树种

本土树种对本土环境是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及抗逆能力的。这样更能够为本土树种的良性生长提供保障依据。

4.设计复层植物结构群落

造林规划设计在选择植物时除了多品种、多类型外,还要注意植物株层间的混配与结合,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复层植物群落。根据植物苗期测定与无性系建立杂交苗木,观察苗木的生长、越冬情况,看病虫情况、天气状况、形态等性状。经1至2年的观察和测定,在每个组合选择1/3左右的植株建立无性系(品系),采集插穗繁殖与扩繁,待进入区域试验。剩下的植株继续观察和测定,表现好的再建立无性系进行测定。不能越冬、病虫害严重表现不好的组合直接淘汰。

第6篇:乡镇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乡镇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使我国大多数村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较发达的地区,村、镇巨大的变化令人惊喜,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宅从过去的一层、二层,发展到三层、四、五层;在村、镇所划拨的一方土地上,一个比一个高的“塔楼”挤涌在一起,无规则的、大量的分布在城郊广大的土地上,其建筑形式有中式的、欧式的、美式的……,民办、镇办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有发展的,也有倒闭的,其中有些就其布置的随意性可以看出缺乏统一的规划,大量耕地被占用,水资源遭破坏,无序建设造成环境破坏,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剧增、交通堵塞,城市将向周边农村扩大,那种无序建设不能适应未来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必将改造或拆除,但遭破坏的自然与资源不能再生,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资源可用不可生,破坏自然与环境也许只需1年、2年,但是我们要恢复自然、改造环境却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久,所以如何实现乡镇规划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进行乡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性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城区,其数量多、分布广,是县域经济的增长点和城乡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越来越成为我国当前高速城市化进程的主力军,况且我国大部分农民都居住在乡镇,所以乡镇规划建设的好坏将直接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实利益,极大地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以及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建设的成效,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乡镇规划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实施,只有规划先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有序展开、科学发展。

乡镇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提高其规划和管理的水平,以不断推进乡镇建设的发展,实践证明,规划和建设好符合人居环境要求,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乡镇,对于调整城乡布局、合理利用土地、促进经济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当前乡镇规划建设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乡镇建设起点低,种类多样化,乡镇发展沿袭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乡镇一系列的环境部问题:一是乡镇居民对环境保护意识较差。乡镇居民从农业人口转化而来的居多,素质较低,许多乡镇居民虽受周围环境污染(如:铁匠铺的噪声、烟尘污染、饮食服务业油烟、废水污染、畜禽养殖产生的臭气、粪便等),但却不知道拿起法律武器进行自身权益的维护,另外,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乡镇居民随意抛弃固体废物、倾倒废液、制造生活噪声现象十分普遍,而乡镇领导虽然大多具备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但由于当地财政不宽裕,存在无钱治理环境污染的现象,况且大多数领导急功近利,以经济建设为主,较少关注环境问题,虽然大多数乡镇环境问题突出,但没有引起乡镇领导及居民的重视;二是乡镇污染防治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大多数乡镇目前自来水普及率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对乡镇饮用水源的保护却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其饮用水水质较差,而且大多数乡镇根本没有完善的污水排放管网,其污水处理能力极低,生活污水大部分直接排入河道,就造成污染区域水环境,还有不少乡镇没有固定的垃圾填埋场,垃圾收集处理功能不强,垃圾包围城镇现象普遍,其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也不高,燃煤型污染面广大,难以管理控制,另外不少乡镇沿公路干线建设,区域噪声环境质量较差。

三、如何实现乡镇规划建设应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并不拥有自身所居住的世界,仅仅是从子孙处借得,暂为保管罢了,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和乡村交给下一代?人类在发展和建设中存在的危机,从我们在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环境所带来的破坏和隐患,不难发现:人类尊重自然,合理理用资源,自然给予人类的回报是慷慨的、美好的;反之自然给予人类的回报是无情的、灾难性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紧迫性使一种早已为人们遗忘或忽略的观点又重新获得了生机:即规划应该按照一种宏观的理念来开展,问题的关键是,我们首先应当分析与反思乡镇规划在解决现实乡镇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宏观价值理念本身是否正确、是否与环保理念相协调,乡镇设计缺乏生态价值理念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以往乡镇规划深受“经济理性”和“发展优先”思想和观念左右,因而,在实际编制和制定近期实施的乡镇设计项目时,如果遇到行政干预或强势利益集团介入时,通常牺牲最大的总是自然要素,而究其原因呢,确实非常简单的,除了个别像土地那样的生态要素可以商品化外,一般的生态要素及其作用通常都是难以用商品货币形式来衡量的,从而变成乡镇规划和规划中被“优先调整”的对象。

现行乡镇规划学科解决乡镇问题不得力的原因之一就是规划中以人为单一价值主体所引起的,所以要更好解决乡镇问题,就应深刻检讨现有的价值判断标准,从生态学和环境伦理学的视角审视,乡镇规划在解决现实乡镇环境问题上存在的宏观价值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具理性的膨胀与价值理性的缺失,人的理性在哲学视阈中存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维度,工具理性着重手段对达成目的的可能性,它的特点是注重手段、注重方法、注重技术、注重实证、注重量化,价值理性则是人类对价值和价值追求的一种自觉意识,它注重目的、注重结果,认为方法和技术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在社会生活中,建立在伦理道德基础上的价值取向,成为其关注的对象,而乡镇规划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公共政策,既具有工具理性又有着较强的价值理性,然而,多年来乡镇规划界潜移默化地都受到了工具理性至上论的影响,而忽略了乡镇规划中价值理性的作用,所以乡镇规划只有以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为指导,形成科学的乡镇发展观,才能实现乡镇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乡镇规划与乡镇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引入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必要性,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危机问题的产生与乡镇发展和乡镇规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是乡镇规划在解决现实乡镇环境问题上存在着价值偏颇;三是乡镇规划与环境伦理两种学科理论发展与创新的需要,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才能真正做到乡镇规划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人类要生存也要发展,虽然我们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但只要我们尊重科学,保护环境,提高社会对环境和建筑的共识和参与,我们就能逐渐消除“祸患”,战胜“危机”,在我们未来的乡镇规划建设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问题,减少甚至克服为后人留下的“祸患”,大自然定将回报人类,迎接我们的新世纪将更加美好、宜人。

参考文献:

第7篇:乡镇发展规划范文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个主题,以及富民强镇、建设现代化新农村为总目标,精神再振奋、目标再加压、标杆再提升,负重俱进,跨越发展,主动融入市《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发展战略,构建重工业园区和民营工业园区,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宜居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劳务经济和特色经济,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

在保持经济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加快对重化工园区、民营工业园区的建设进度,着力培育新的工业园区、倾力打造工业重镇。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工业带动一、三产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至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其中工业投入不低于8亿元,gdp增长33%,达到7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

1、计划完成的几大重要的指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入5.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00万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1.8亿元,工业入库税金1100万元。

需完成的重点项目,其中农业项目1个,内容为小官湖鲜切花基地建设;工业项目4个,深圳合兴发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的家居项目、南通市新峰工艺服饰有限公司投资2200万元的服装工艺项目、杭州客商李先生投资5000万元的纸浆包装罐项目、青岛客商邱孟国先生投资3000万元的塑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2个,分别为河滨商住区建设项目和商贸步行街项目。

2、“十二五”工业项目建设的重点工作

在未来的五年里,全镇将集中所有的力量,根据现有的优势和发展条件,明确定位,坚持市场化动作、企业化招商,全力打造的“三区四基”工程,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大突破。

“三区”:①产业集聚区。规划占地1000多亩的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确保工业投入16亿元,新上规模以上企业16个,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投资万元以上项目20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亿元以上项目2个,引进内资达20亿元。②民营工业园区。继续实行重点扶持政策,加大引导典化力度,强力推进民营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步伐,争取形成以机械、服装、药品生产、塑料制品、农副产业深加工等为主的产业格局,倾力打造新型民营工业园。③中心商业区。以东朱堵村为中心,镇区继续向东、向南扩张,形成占地3平方公里的中心商业区,到2015年,平均每年新增个体工商户200家。

“四地”:①花卉苗木种植基地。镇是一个有着30多年的花卉种植历史,种类齐全,品种优良,以青班线、青抗线为主的精品花卉种植,形成了10000多亩的种植规模,产品主要为大、中、小、高、矮苗,赏花、果、叶品种,乔木、灌木、草本等11个品种100多个系列,花卉产业的兴起发展不仅满足了客户、城市亮化、道路绿化、家庭美化的需求,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带动了我镇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我镇的花卉苗木种植将在原来的10000亩基础实现0亩的种植规模,成为镇域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②废品拆旧基地。继续加大推进力度,重点扶持壮大望仙河拆旧业,通过政策引导,多轮驱动,扩大拆旧面,形成规模化发展趋势,到2015年,基地拥有废品拆旧专业户100家,其中大户10家,平均年创经济价值5600万元。人均增收450元。

第8篇:乡镇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乡镇规划;问题;策略;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乡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规划缺乏长远性和合理性

乡镇的发展依赖于规划,而一些地方的城镇规划由于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导致乡镇建设布局不合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过于频繁地进行调整变动。尤其在生活排污管道、雨水管网设置方面,许多规划在规划排水管线时,只考虑到当前利益,对排水、给水管道的设置考虑不周,造成雨季来临时,路基受损、路面积水,阻塞交通、严重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

1.2 乡镇建设水平低

某些乡镇建设水平偏低,尤其是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落后,妨碍了乡镇内各行业生产、服务的正常进行和乡镇居民日常生活。乡镇消费无法达到一定规模,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导致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不足。乡镇能够统筹的资源有限,对乡镇经济也无法起到相应的辐射作用。

1.3 地区分布不合理

东密西疏是我国乡镇地域分布的特点。乡镇发展规划不够全面统一,各地区乡镇发展仅仅是按照行政区划和管辖范围盲目地建设,没有按照客观情况进行合理地统筹规划,导致了自一些地区乡镇发展密集,有些地区则稀疏的现象,不利于发挥乡镇的集约作用。

1.4 建设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

很多乡镇建设只重视发展速度,盲目发展,忽略自身水平低的问题。当发展建设时,乡镇政府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有些乡镇政府就采用行政手段逼老百姓“挖掘潜力”;另一方面则以土地换发展,随意出让土地。

1.5 污染严重,缺乏可持续发展

由于不少小城镇建设过于分散,分布不合理,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导致了乡镇企业也出现了分散格局,使得一些有污染的企业缺乏管理和治理,把废水、废气、废料排放出来,严重污染大量农田、河流。再加上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迅速转移,进一步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恶化,从而影响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2 乡镇建设发展的对策

2.1 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要提高对小城镇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树立“大战略”思想,把发展小城镇放在中国推进城市化及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的高度加以认识。考虑到日后的发展变化,不仅要制定近期目标,还要制度中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保证乡镇可以长远地合理地发展,促进乡镇经济有序发展,顺应全国乡镇发展趋势。

2.2 加强规划意识教育

加强各级领导的规划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当前的重中之重。通过教育,首先要处理好任期目标与本乡镇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坚决反对浪费,特别是浪费耕地;坚决反对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期利益的所谓发展;要积极培养经济增长点,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乡镇发展提供经济基础,促进乡镇健康稳定地发展;处理好本届政府任期工作成绩与全体老百姓的根本利益的关系;政府在任期内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在制定规划,开展城镇建设和管理中,真正做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在目前情况下,城镇居民对自己长期生存的城镇最具有依赖性,他们对自己的城镇环境最关心、最熟悉、最具有发言权。因此,积极吸纳广大城镇居民参与城镇建设,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自己的需要,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自己最大的政绩工程,是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

2.3 加强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乡镇规划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使“人”成为乡镇发展的中心,为“人”服务成为乡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这是做好乡镇规划的根本。而且,规划的制定要严肃认真,要发动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一旦制定出来,首先要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使其具自法律效力,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实施,不能随着乡镇领导人的变动而随意更改。

2.4 进一步深化和尊重规划

目前全国所有的乡镇都有了规划,有的还反复修订了多次,可以说乡镇发展出现的问题与规划不科学是有关的,①应进一步地深化、细化规划内容,认真调研,避免盲目性;②规划的审批要严肃认真,应发动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一旦制定出来以后,首先要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使其具有法律效力,不能随着乡镇主要领导人的变动而随意更改。

乡镇政府要把尊重规划提升到尊重国家法律,尊重自己的良知,尊重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尊重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要设立有监督监管机构,对乡镇建设进行监督,对任何违反规划者绳之以法。

2.5 必须坚持城镇居民参与乡镇的建设发展

乡镇建设和发展的主体是人,城镇居民既是受益者,又是参与者。因此,必须确实尊重居民,尊重居民的根本利益,让城镇居民参与到乡镇建设的方方面面,广泛地听取居民的意见。实践证明,在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乡镇发展的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的文明素质和参与程度。要运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对政府官员和城镇居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城镇管理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和管理意识,引导居民积极支持和参与城镇建设发展的全过程。

2.6 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

(1)小城镇应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必须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逐步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把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社会保障管理职能划归为社会保障管理机构,避免政出多门,自行其是。

(2)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障的监督机制,构建有地方特色的保障机制。要建立有小城镇参保方、筹资方、受保对象、有关社会团体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镇社保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检查、指导和监督。另一方面,鉴于我国小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区差异很大,因此,不能搞“一刀切”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各小城镇应立足于自身的情况,结合实际来探讨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保障体制。

2.7 开阔视野,强化政策引导

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重要是培育功能,不是简单地盖房子,不是盲目地把农民赶进集镇就此撒手不管。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要遵循规律,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应当把小城镇建设与推进乡镇企业连片发展、市场建设、转移剩余劳动力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推进,使小城镇真正成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服务中心。有关部门要不定期对乡镇一把手和分管领导进行培训,组织赴各地小城镇建设试点镇考察,开阔视野。县级人民政府要及时审批上报的小城镇规划。

第9篇:乡镇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乡镇 规划 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278-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乡镇建设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乡镇工业的发展更为迅速,但却也带来了一些环境和生态问题。生态乡镇规划对改善乡镇环境和促进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自十五届五中全会就开始将建设和发展生态乡镇作为我国一项重大战略,代表了广大群众的愿望,反映了时展对生态建设的新需求。虽然我国的生态乡镇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要实现生态建设的道路上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因此对生态乡镇规划的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有重要的现实和经济意义。

1 生态乡镇规划概述

生态规划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为基础指导,主要研究对象为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建设,以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最终规划和建设目标。生态乡镇规划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项:(1)坚持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生态乡镇规划要注意对耕地的保护,兼顾环境,综合开发,坚持总体规划的原则,注重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2)坚持生态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生态乡镇规划必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学规律,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做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3)实事求是的发展原则。在进行生态乡镇规划时,一定要根据本地区实际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结合当地的经济和科技水平,依靠特色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4)做到长期规划,分步实施。对生态乡镇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结合县市经济发展情况,明确建设的长期规划,做到分步实施。五是坚持科学动态的规划原则。结合乡镇的具体情况,坚持科学动态的规划原则,确保生态建设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2 当前我国生态乡镇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以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虽然乡镇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所造成的环境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同时为我国生态乡镇规划造成了许多困难,以下就我国生态乡镇规划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介绍。

2.1 缺少自身生态规划思路

当前我国生态乡镇规划的建设普遍缺少自身的创新思路,甚至有些直接照搬城市的生态规划思路。生态乡镇规划建设存在自身的特点,过分盲目效仿城市建设思路,一味求快,没有充分考虑乡镇自身的实际情况,往往打破了乡镇地区的原始生态环境,使规划杂乱无章,为后期的生态规划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许多乡镇参照城市建设规划思路进行交通改造,造成了大量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使原本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产生了大量垃圾和噪音、空气污染,同时由于规划的不合理,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等问题。这些因素都是我国生态乡镇规划过程中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2.2 忽视了乡镇规划中的景观保护

乡镇具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等优势,然而在进行生态乡镇规划中往往忽略了对这些优势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严重违背了生态乡镇规划的原则,给生态乡镇建设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在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建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生存空间、情感交流等问题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城市居民更倾向于一种接近自然的生活模式。乡镇拥有浓厚的乡土人情和独特的田园风景,这些都是乡镇所独有的资源。然而许多地区在进行生态规划时,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对山体和林地随意开山采石、滥砍滥伐,导致乡镇原有的生态自然风貌严重破坏。除此之外,一些乡镇还缺少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在进行乡镇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大量的文化古迹、古桥、古建等景观。因此在以后的生态乡镇规划中,一定要加强对自然和人文历史景观的保护,提高生态乡镇规划的内涵。

2.3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问题一直是我国乡镇规划建设中的大问题,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给生态建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在乡镇建设中虽然有些地区也建立了相应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但是相应的配套设施和管理不到位,使生活垃圾大量堆放,污水随意排放,造成生活环境和河道、农田的严重污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安全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4 生态规划内容不明确

虽然许多地区在进行生态乡镇规划也是制定了长期和整体的规划方案,但是生态规划的具体内容尚不明确,由于规划的过程中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和指标,导致乡镇规划无法到达整体设计目标。生态乡镇规划方案中的不足具体表现为:(1)在制定具体的规划措施是缺少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了解;(2)规划的内容不明确;(3)盲目效仿,缺乏创新性;(4)缺乏对人为社居、生态文明和产业的整体综合考虑。

3 生态乡镇规划中的几点建议

生态乡镇规划建设对加快我国城市建设步伐,推进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因此针对目前我国乡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具体介绍如下:

(1)加大乡镇生态环境治理。

生态乡镇规划应与乡镇的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加大对乡镇的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努力将乡镇建设提升到生态发展层次。为了实现生态乡镇规划与人和周边环境的和谐发展,应做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保证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在进行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和经济条件,建设相应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污水收集排放管道和垃圾收集系统,生态乡镇规划要建立在详细的调查基础上,严格控制农村化肥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努力推进绿色食品基地和乡镇沼气工程建设,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促进生态乡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村污染源的防治工作。

1)加强农药化肥防治规划。改变农村的化肥使用方式和灌溉模式,采用更科学定量的施肥方式,推广生物肥使用,防止化肥流入河流或渗入地下,污染水体。2)加强家禽养殖业治理。做好畜禽粪尿的回收利用,推广新技术,实现养殖业与农业的有效结合。3)做好废物防治工作。积极推广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保证农产品安全,对于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废弃物则需要做好回收处理工作。

(3)增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

目前我国乡镇规划之所以出现许多环境问题,这与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比较薄弱是分不开的。要想从根本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就必须加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同时提高基层民众和领导的思想观念,建立人、自然协调的生态观。另外,在进行生态乡镇规划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资源优势,依据实际情况实现科学合理的规划。针对山水资源和人文历史景观进行重点保护、建设和开发。增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可以从三方面做起:1)充分发挥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进行生态知识普及教育,如借助广播、电视、宣传栏、讲座等形式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切实使民众参与到本地区的环境保护中来;2)对各级乡镇干部进行生态环境知识培训,转变领导的生态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3)编制通俗易懂的宣传画册,展示环境污染的危害和严重影响,使民众认识到乡镇环境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关系,增强民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4)加大政府对生态乡镇建设的政策支持。

生态乡镇的建设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作为乡镇建设的领导者,应不断加大对乡镇生态规划的财政资金投入,将生态乡镇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并进行预算。同时针对生态规划项目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贷款优惠或资金补贴,从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生态乡镇规划的发展。

4 总结

生态乡镇规划建设对加快我国城市建设步伐,推进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地促进作用。在进行生态乡镇建设时,要符合乡镇的具体情况,坚持科学动态的规划原则,不断提高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确保我国生态乡镇建设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