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课题的主要意义范文

科研课题的主要意义精选(九篇)

科研课题的主要意义

第1篇:科研课题的主要意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学科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的意义

关于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重大意义,许多学者都作了论述,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有利于说”、“四个有利于说”和“四个需要说”,多数学者比较倾向于“三个有利于”说。

“三个有利于说”,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四个有利于说”,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有利于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供学科支撑;有利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四个需要说”,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需要,是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力量的需要,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队伍建设的需要,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也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可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内涵j,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促进学科发展,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深远历史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征

有的学者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征的研究,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说”和“四个特征说”。但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主要的特征是整体性特征。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指出,整体性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整体性以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性为根据,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为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性还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的密切结合上。

有的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及指导价值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内容与体系、地位与作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三个特征:一是思想把握上的整体性,二是问题研究上的综合性,三是理论教育上的公共性。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学科有四个显著特征:普遍的指导性与研究的学理性的统一,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理论的整体性与学科的分支性的统一,世界的历史性与国别的具体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关系问题,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是题中之义,重视并下力气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并且把它很好地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此,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有三点:第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强而有力地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科意识,尽快调整自己的学科归属,勇敢地进人到学科阵地,明确学科建设新的目标和任务,设计好自己长期的研究方向,成为这个学科建设的中坚和骨干力量;第三,必须尽快落实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的各高校都要独立设置直属于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管理机构的规定,真正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成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将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利于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基础,有利于学科研究成果的转化,增强教学的深度和力度,而且对于凝聚队伍、培养人才都将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建设,也将有力地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发展,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此外,也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交叉关系、双向互动关系。交叉关系论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础,具体体现在为学科建设提供人才基础和实践基础,为此,应当动态地研究、把握二者的关系,关注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双向互动论者则认为,二者存在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学理基础和学科支撑,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践基础和现实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支撑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定位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提供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具有内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整体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还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目前存在着的“两张皮”的问题,应当在思想认识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整体性、学科建设的整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三者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各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努力构建三大整体性建设协调发展的平台,并在管理机制上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整体性建设局面。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

有学者认为,做好学科建设首先需要搞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它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深刻背景和客观依据;二是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证;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各二级学科的内涵和体系的论证;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各二级学科的学科内涵,包括学科名称、历史沿革和研究生培养目标等的探讨。

有学者认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问题的研究,缺乏更多实践经验的支撑,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涵和定位的理解,对学科建设的发展战略与基本措施、学科规范与学科建设的基本标准、学科人才培养的El标与模式等问题,还亟待作出深入的和适合于实际的探讨。

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着几种错误倾向,已经严重影响和干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这些倾向包括:教条化倾向、封建化倾向、实用化倾向、西方化倾向。

有学者从学科意识的角度分析了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点:一是用相关学科替代本学科的替代倾向,二是用教学意识替代学科意识的简单化倾向,三是学术研究问题意识不强的表面化倾向。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深入进行六个方面的研究: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最应直面的现实问题是什么;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本身要不要划边界、怎么划边界;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涵问题;五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学科至关重要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有学者指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第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根据,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第二,必须围绕我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第三,必须要有开放的国际视野。

有的学者提出,要从四个方面来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是明确思路,凝炼学科方向;二是明确方向,提高教学质量;三是明确责任,增强学术素养;四是明确目标,夯实理论基础。

有的学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归结为三大任务:一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本身的研究;二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对象的研究,即理论的研究;三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体的应用研究,包括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等内容。

有的学者提出,要以全面发展的观点,着力研究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基本理论研究,二是现状调查研究,三是战略规划研究,四是培养方案研究,五是教学体系研究,六是评估体系研究。

有的学者认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意识,因为学科意识是对本学科归属的清醒认识,是对本学科性质、任务、目的的科学把握。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是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是弘扬优良学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思想保证。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整体性研究与分科性研究的关系、整体性研究与六个二级学科研究的关系、整体性研究与问题研究的关系。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要把加强二级学科建设作为重点,要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要在“学科”及内容上下功夫,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学科主要课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教材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资料库建设等。从研究领域来说,可以包括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经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方向。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离不开学术组织的建设,因为学术组织是学科建设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平台,能够使每个学科点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学科建设,使每个学科点在交流与合作中对学科建设取得更多的共识;学术组织是汇聚学科建设队伍的重要载体,能为学科建设队伍的集合和发展创造条件;学术组织对规范学科建设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有学者认为,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作用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是一般的学科建设,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学科建设。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并列起来。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从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主要培养专业宽、基础厚、能力强的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一是在本科教育中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设置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二是从各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中提炼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层面的课程,即各二级学科的共同课程。还要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合力,主要由学术大师、学术骨干和专业化的梯队,学术交流学术团体和学术会议,学科规范、学科培养计划和学科教育三个要素构成。

第2篇:科研课题的主要意义范文

思考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其实也就给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应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即可,切忌贪多求大。这是因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广。

思考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现象

1.功利主义:今天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科研的研究来达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严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门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只要留心一点就不难看出,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因为它必定是理性的,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而我们今天的某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和学术性,硬实要把它作为一项评定的指标,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把它推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泡沫学术”成果的温床,而“泡沫学术”成果的飞扬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长了“功利主义”倾向盛行的势头。要纠正这些现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思考四: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

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3.来源实践,指导实践

第3篇:科研课题的主要意义范文

思考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其实也就给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应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即可,切忌贪多求大。这是因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广。

思考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现象

1.功利主义: 今天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科研的研究来达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严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门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只要留心一点就不难看出,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因为它必定是理性的,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而我们今天的某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和学术性,硬实要把它作为一项评定的指标,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把它推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 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泡沫学术”成果的温床,而“泡沫学术”成果的飞扬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长了“功利主义”倾向盛行的势头。要纠正这些现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思考四: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 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

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 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3. 来源实践,指导实践

第4篇:科研课题的主要意义范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出发点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从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正式建立以来,学术界发表了很多文章,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定位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了种种见解,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内部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演化及其基本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史和主要经验,教材编写和教材使用、课堂教学建设和科研建设,等等。这些讨论从总的方面看,应该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特殊性重视不够。有的文章多从学科建设的一般意义上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问题,按照一般学科建设的要求构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路和内容;二是有的文章孤立地看待和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身建设的问题,没有从这个学科提出的背景、历史过程来思考这个学科的社会功能和根本任务:三是基于前两点原因,有的文章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加以思考,而是分别地、孤立地研究、论述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有的文章虽然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系,但是或者将两者并列起来,或者把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任务之一。这些意见当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无论是从中央一系列的文件精神看,还是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任务看,特别是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看,这些意见并没有完全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科学定位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还需要深入地研究和透彻地加以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一种见解,即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或者说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学科建设。

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是一般的学科建设,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学科建设。根据有三:

其一,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殊的历史背景。2004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存在的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要争取在不长的时间内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状况。继后,胡锦涛又连续作出几次相关的重要批示。根据胡锦涛的重要批示,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的精神,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在这个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问题,并把这个问题列入中共中央组织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了学位[2005]64号文件,即:《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经专家论证,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通知还指出:

1 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暂设置于“法学”门类内,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2 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分别归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

3 调整增设后的相关学科代码:法学门类为03,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0305,二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03050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0305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为030503,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030504,思想政治教育为030505。

4 自颁布之日起,学位授权审核、研究生培养及其他相关工作按照调整后的目录进行。

通知的附件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研究范围,课程设置,主要相关学科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根据这个文件的精神,国务院学位办于2006年1月专门组织了对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5个二级学科的单位的评审。200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又发出通知: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一个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同时,为进一步强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功能和教师队伍建设。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一个二级学科,即,“中国近现代历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上述背景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提出就是遵照胡锦涛同志的指示,为尽快改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所采取的重大的举措之一。因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初衷。

第5篇:科研课题的主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学科建设 “研究型”教学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视角下,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突出研究性,实行研究型教学模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1]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的要求。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的教改大潮,正致力于从“灌输式”,向以价值观培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型”转型。“研究型”教学的具体实施,成为颇具生命力和时代价值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本文以《科社概论》为例,探讨“研究型”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1.“研究型”教学的科学内涵与历史源起

第一,“研究型”教学的科学内涵

任何教学模式,总是在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以教学主题为中心,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要素”共同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各要素构成的有机组合。“研究型”教学最根本的特征是贯穿了“问题研究”这个主线。即: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由任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参与,对教材体系中思想观点、基本原理及其相关的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从而把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的教学双边活动。

第二,“研究型”教学的历史源起和理论基础

研究型教学的历史源起,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孔子教育思想、西方苏格拉底教学法、近代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洪堡时代的教育理念。威廉?洪堡曾指出,大学教授的责任并不是‘教’,学生的职责也不是‘学’,而是从事研究,教师应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进一步指导学生研究。他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倡导“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科研活动教学化。“研究型”教学的理论来源主要是人本主义教学论思想和合作教育的新型师生观。首先,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思想,教学客体具有“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需要。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生生、师生之间,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达成,实现充分的知识、信息、情感的交流与合作,那么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拓展将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其次,根据教育家凯洛夫的思想,师生在相互尊重前提下的教学合作,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保护。

第三,“研究型”教学的师生角色特征

“研究型”教学中,师生都扮演着“双主体”角色特征。教师是主导,是“剧作者”,是“导演”,而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扮演“剧中人”和“演员”的角色。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灌输与被灌输的单向传输关系,而是多维、开放、民主的互动关系。其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角色特征在教学活动中体现鲜明。

2.“研究型”教学是学科建设的现实需要

《科社概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课。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是为将来在党政军群机关、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型、复合型、实践型高素质人才。因此,该门课的教学,应当顺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十二条明确指出的,现代教育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

就当前高校学科建设而言,自2005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学科建设的最主要体现在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三方面。其价值取向,就在于如何通过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以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学科建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学术研究要求,通过科研促进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型”教学的具体实施

1.“研究型”教学全过程始终以强烈的学科意识和问题意识进行问题设计

以《科社概论》为例。《科社概论》一共有导论和八章内容。教材体系遵循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学说、运动、制度和社会理想的历史与逻辑,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思考、丰富的理论素养以及颇具价值的现实素材。其课程性质和内容特点,决定了只有教师首先具有对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理论与现实”的深入研究,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知识和思想观点;只有教师首先对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也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社会运动)具有“真学、真懂、真信”的坚定的态度,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即让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有“知”的基础上,培养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情、意、行”);只有教师首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学术研究能力,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课前,教师都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问题设计。笔者在教学中,先把教材体系转化为专题讲授的教学体系,在让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前,先按照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逻辑,对学生进行专题讲授,让学生首先具备宏阔的知识背景,然后针对专题中的重难点问题,设计师生、生生研讨话题。比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的”、“苏联东欧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和严重挫折”等等问题,在思想的交流、交融、交锋和碰撞中,使一些同学的理论困惑得到澄清。

2.“研究型”教学的具体实施有着层次递进,步步升华的程序

“研究型”教学也即“研究型”学习。在教师专题讲授后,遵循这样的程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型、探究式学习:首先,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或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推举出在大班上交流的发言代表(这一环节,学生可采取制作电子课件和写小论文形式);其次,小组代表在大班上展示课件,陈述小组讨论的思想观点(或宣读小论文);再次,教师点评、提炼和修正学生中存在的模糊认识,并结合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对学术论文写作进行规范指导。在“研究型”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问题设计环节应遵循思想性、导向性和现实性

《科社概论》课研究型教学中的“思想性”,即指该门课的教学要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导向性”,即指该门课的教学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我们党和国家中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时代性”,指该门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历史、理论与现实三者紧密结合的学习研讨。

第二,研讨学习环节应“以学生为本”充分相信学生

教学活动设计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教师组织和布置好后,应放手让学生在课堂外进行个人或小组的资料收集、阅读思考、分析讨论、课件制作、小论文写作等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第三,教师点评环节应遵循原则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研究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学生质疑、点拨、提示和引领,对学生进行思路诱导和思想启迪,逐步提高学生掌握教材体系中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对论文写作的指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研究能力。

三、对“研究型”教学的建议与思考

当前,“研究型”教学的应用和开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以《科社概论》为例,有的教师对教材体系挖掘不深,缺乏专业研究,使教学乏力等等。笔者针对目前现状谈几点思考:

1.教师应增强学科意识,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是否具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关系到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责任感,也关系到是否能以科研实力来增强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科社概论》课教师需要在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学科方向进行纵深的学术研究。只有具有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深入的学理研究,才能在讲授中把科学社会主义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讲深讲透,以教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增强教学实效性和感染力。比如,在回答“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前苏俄首先变成现实”、“为什么剧变而中国却呈崛起之势”等等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时能有充分的说服力。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的要素有四:第一,增强学科意识和问题反思,从思想和行为上强化“以科研促教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二,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善于把“教学问题”变为“研究课题”;第三,重视相关的理论热点和学术议题的学识积累,加强对学术动态的敏感性和科研协作;第四,增进校内外学术交流,充分利用身边各种学术资源。总之,教师要常常怀揣“研究之心”,加强学术研究。

2.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

现代教学“双主体论”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取代了“教师中心论”。“以学生为本”,放手发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这是“研究型”教学有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突出亮点。“研究型”教学的整个流程,都渗透着教师和学生“教学――科研――学习”的互动,并给予学生参与探究全过程的机会和条件。不再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结论性的观点(“是什么”),而是充分发动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什么”、“怎么样”)。让学生在探究、辨析、构思、写作等研究型学习过程中,得到知识、价值观和能力提高方面的收获。总之,“研究型”教学需要注意几点:第一,尊重学生思想价值取向和实践能力多元化的事实,包容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学生;第二,教师围绕课程相关历史、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探究式教学,既要倡导科学精神,又要倡导人文精神,二者不能偏废;第三,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疑惑和有偏差的思想认识,教师要进行说理和解释,用正确价值观引领学生中多样化思想。

3.健全和完善“研究型”教学的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

为了提高“研究型”教学的实施效果,教学评价、教学激励有待制度化,需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激励、考评机制。第一,人文关怀的情感激励。“研究型”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对教学“双主体”给予人文关怀,从情感上增进师生对“研究型”教学的“爱”与“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意识形态性、思想性和政治性,为提高教学实效,学校领导和管理方面有必要对教师进行精神上的激励和行动上的鞭策。第二,制度规范的过程性考评。加强“研究型”教学过程性考核,着力于以下措施:第一,从教师教学准备方面,教师是否真正做到了寓教学于科研,寓科研于教学,对教师以科研促教学给予相应的奖励;第二,从学生成绩考核方面,把成绩评定渗透于“研究型”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改变传统的知识性考试,而侧重于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把这一测试按一定比例分摊在日常“研究型”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比如:学生课外资料收集、课堂交流、论文写作等环节)。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学走“内涵式”发展模式(即增加科研在教学中的比重)已经是大势所趋。“研究型”教学在有效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正确价值观和创新思维能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从教学主体、客体、环体、载体等相关因素进行以研究为价值取向的大胆实践。总之,教学实践永无止境,教学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研究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施还有诸多空间有待深入探讨。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马工程”重点教材,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文中简称《科社概论》。

[参考文献]

第6篇:科研课题的主要意义范文

摘要: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原则非常吻合的教学模式,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我们设计了主题研究学习模式、课题研究学习模式等两种主要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这两种模式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建构过程,藉此过程促进学生扩展知识基础和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研究性教学;模式;植物生物学课程

目前,对教学改革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首推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观,它与传统的教学观有着巨大的差异。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批判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锐利武器。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新颖而富有教学成效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建立和推行,其中研究性教学是目前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在国外称主题研究、项目课程。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主体参与和知识建构,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国内,研究性教学早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许多院校,当前正以各种形式开展研究性教学,较多情况下是采用将研究性教学渗透到各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加强研究性的教学。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当下很“熟悉”、很“新潮”的话题,我们在认识、接纳、研究、实施它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很多的困惑。本文是我们在如何利用建构主义观点指导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以及在教与学方面进行的一些尝试与探索。

一、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为研究性教学活动开展搭建平台

1、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其核心强调: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学生要发挥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馈和知识外化。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就是说,一方面学习者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化而受到重新建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必须时刻保持认知灵活性。

3、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创造的并受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学习者的意义建构是多元化的,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这个原因就在于,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每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着独特性,因此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所以,为了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必须发挥学习者的群体优势,教学活动过程应该力求促进学习者的合作与互动。

4、由于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合作者。教师要改变以往单向控制教学活动的角色观念,从一个给学生提供知识的权威形象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名高级伙伴或合作者。从一个已有信息的载负者、传递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和学习观的变革。它为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更合乎认识规律的理论指导。没有正确的学习认识论指导,任何一种学习模式无法发挥理想的效果。利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的一些积极观点,有助于促进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完善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设计应遵从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出发,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应体现如下原则:

1、设计应以“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一个人的主动性是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去思索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是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是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创造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个教学环境中,教师能给学习活动带来帮助与支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进程是以个人的经验为基础的,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不完全相同,有时会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社会协商”,才能达成共识。因此,研究性学习模式要重视协作学习环境设计,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

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学习活动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的内容要不限于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还可以面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自然、社会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其它问题。

3、体现探究性原则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建构主义用问题来驱动学习。研究性学习模式要把提出学习任务,视为整个模式设计的核心和重点,要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目标、任务,使得学习者在利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确实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建构主义是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比较有效的研究性教学习模式实例如下:

(一)在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本科生“植物生物学主题研究报告”活动。主题研究模式是一种集中关注学科的中心概念或原理,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旨在把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让学习者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建构。这一模式的一般步骤是:

1、教师根据植物生物学课程内容和学科发展,提出一系列的研究主题供学生自由选择,如: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植物基因工程、植物克隆、维管组织、植物的无性繁殖、植物雄性不育、结构植物学、植物的向地性、光合作用、光呼吸、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有性生殖、双受精、被子植物起源、……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题。

2、指导学生查阅文献。由于大多数低年级本科学生没有做过科研工作,也极少阅读文献,对文献查阅方法了解甚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学生在确定选题之后,教师先给学生介绍各种有关中、英文刊物,学生可到图书馆查阅纸介文献,也可指导学生上网查阅电子文献。教师应帮助学生,直至学生查到所需文献为止。

3、阅读整理文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遇到的困难是:大量的英文专业词汇不认识;对一些中文专用术语不理解;是对一些生物学科学研究方法的原理、操作不了解。这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对论文的理解。为此,教师要简单介绍阅读文献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要介绍相关的辞书、工具书和实验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师对个别有困难的同学要进行单独辅导。

4、报告写作与设计研究方案。这一步骤可有采用两种不同形式:(1)可实施合作学习,在这种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进行。个体在各自的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小范围的争论、交流、协商和综合。小组选出代表归纳、整理本小组的意见。(2)部分能力较强的个人对所查阅的文献进行综合写出报告(或大摘要),对该专题进行综述,少数学生甚至可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策略。

5、班级报告会。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同学将查阅和研究的专题的主要内容制成PowerPoint,并进行大会交流。各小组代表和个人代表发言,小组任一成员可随时补充,对相互间的不同观点可据理力争,甚至驳斥、批评。在这种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组织者、主导者,又是群体中的一员,和学生共同讨论,交流发表个人见解,并进行总结性发言。

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是一种结合课程进行的模拟研究,学生通过教材、期刊文献、电子文献,特别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广泛收集所选专题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地研究训练。在专题研究活动中,将学科概念、理论等得以产生的起因和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弥补了理科教材中的知识多以结论的方式呈现,或由于受学时和表现手段的限制,对科学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论形成过程介绍较少的缺陷。

(二)课题研究学习模式。课题研究模式是一种教和学的实践型模式。目的在于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亲历探究是真正体验科学之魅力的最好途径。这一模式的一般步骤是:

1、选择课题。学生个人或组成小组根据课程内容确立研究主题。

2、师生协同研究开展课题项目。

(1)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方案和技术中路线。

(2)围绕主题开展各种室外调查与实验室内的研究活动。

3、撰写研究报告或组织课题成果展示会。

4、课题评价或课题答辩。

教师在布置各种研究课题时,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常遇到的困难,要适当给予帮助,为学生提供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路线、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从而更深入、更持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既培养了学生刚毅的意志品质和科学精神,又激发起了他们探索、积极思维和以求得逞的欲望。

在组织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联系了师生间、学生之间的情感,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心境。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过程中,使他们时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学习活动的价值,求知欲望就会愈来愈强,培养了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使学习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第7篇:科研课题的主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影响力整体框架

Abstract: Marxist theory disciplines to stud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nd scientific system of discipline on the whole, is the basic disciplines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s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o further promote academic research, the Marxist theory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faced with a series of new situations, new problems, such as how the expanding influence of the Marxist theory of disciplines, and how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disciplinary framework of Marxist theory .Keywords: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Marxism-disciplinary influence

中途分类号:A81

一、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力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用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这一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使命。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国家意识形态发展和安全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今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日益深入的态势,要求我们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理论领域的指导地位,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二、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整体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一直面临一个重要问题:与哲学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的二级学科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何在。如果不能从理论上说清楚这一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有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拼凑。如此一来,这一学科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基本依据。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整体框架。

一个学科的存在是以自己独特研究对象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一个学科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而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又是由这一学科所担负的使命、任务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使命、任务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自由、发展和解放。因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就是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简言之,就是人民群众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立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来展开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全部内容,是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关键。人生活在世界上,还要受到社会观念、传统意识和自己思想的束缚和压迫。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和认识论就是让人正确认识人自身,认识人的精神、本质、价值和作用,认识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摆脱自己对自己的束缚和压迫,真正实现思想的解放,“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三、注重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许多相互联系着的理论构成,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所作的一系列理论分析,形成的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思想、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其他方面的思想,以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把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紧密结合起来,深刻把握研究过程与叙述过程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整体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存在和发展基础的认识,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释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其功能和目标的主要平台。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同步推进、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新变化,高校改革发展出现新情况,青年学生成长呈现新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越来越艰巨繁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增强课程的说服力、感染力、亲和力,而且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发展,既要求强化学科意识,培养学科研究和建设的整体意识,还要求从宏观角度通盘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整体建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整体发展方向,以及课程所强调的科学原理与科学精神的统一、理论运用与理论发展的统一。

四、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知识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基础,这一知识基础使得这门学科具有显著的独特性。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不够完善。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知识基础,努力构建独特的知识体系,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紧迫任务。只有完成好这一任务,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第8篇:科研课题的主要意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支撑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作用,是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对该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问题进行探讨时已经形成的共识。当前,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认识和怎样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作用。本文力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目标、特征三个方面,谈谈学科建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支撑作用的体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提供理论支持

所谓学科定位是要找准学科的位置。对学科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关于学科定位,一般都是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层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立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学科定位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定位,是要从学科内在的发展要求方面,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来体现学科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这一定位,既源于这一学科体系建构的特殊性,也源于这一学科功能发挥的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构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的划分界限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上。一般而言,不同学科之间的分界主要在于各自有着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同,它从一开始建立时就是按研究领域来划分其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每个二级学科,原先充其量都只是一个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所要研究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文本和经典著作等,而这些方面的内容也是其他五个二级学科都要研究的。其他五个二级学科如果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不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本和经典著作,是根本无法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和发展规律,也无法对各种理论思潮、错误思想倾向进行评判,无法讲清楚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问题,无法讲清楚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无法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教育大学生。只不过,每个二级学科在研究中侧重点不同而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侧重于基本原理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侧重于历史发展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侧重于理论流派和思潮的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侧重于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侧重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的紧密关联,说明了它们的学科特性是需要进一步去培育的,也说明了它们产生的特殊性就在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实效性的提高提供学科支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功能发挥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所具有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具有明确的指向,即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服务。任何学科都有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功能。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的功能发挥不同于其他学科。科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础性功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提高的根本所在。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并不会自然而然地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合理性、生命力。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必要性为在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些课程开设本身并不能自动地使大学生在思想深处与马克思主义产生共鸣。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生命力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在这一研究中,一是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新的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析方法,抓住其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进行理论的高度概括,以此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是不管现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指导地位不能变,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变。因此,在意识形态与学术性的统一中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面对的极为现实的问题。这些研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学科侧重于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研的材料,只有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进行深层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和认识难点,理解并掌握好有关的重大理论问题,才能打破教师照本宣科,讲解材料空而枯燥无味的教学局面,才能引起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人才培养中,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来武装学生的头脑,来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如果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研究,是无法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功能发挥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仅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其他学科培养政治方向好、思想素质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专业人才,而且还要通过招收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出本学科的专业宽、基础厚、能力强的专门人才。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中的并驾齐驱的两个不可偏废的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前一个方面足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功能发挥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作用。

每个学科在建设中都要给自己的发展进行定位,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学科建构体系和学科功能发挥方面的定位,不仅使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提高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服务,是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动因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具有内在统一性

所谓学科目标是要达到的水平、程度或标准。科学的目标应该是学科根据自身在国家或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及所担负的特殊任务,发展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目标就在于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规律,优化师资队伍和教学科研条件,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这一目标,除了专业课的教育教学外,在一定意义上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的实施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实现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千千万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根本目标的契合,说明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服务和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的历史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始终对大学生起着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作用。今天,面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面对高校改革发展的新情况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新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更为艰巨。它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育大学生,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而且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帮助大学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它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改革开放30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而且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引导他们进~步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它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然性,而且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他们的坚定信仰、坚强意志、诚实品德和良好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艰巨性表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形式,强化师资队伍和教材教法,必须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保证。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内容、教材教法、体制机制的创新,而这一创新的主体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能够高质量地进行教学,增强课程的说服力、感染力,就必须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必须能够面对社会发展实践和教学实践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就必须使课程始终具有新鲜的内容,始终充满时代感,始终具有现实性,必须使教学方法始终具有创新性,始终切合大学生的实际。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提高,只有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和发展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提高,又必将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动力源泉。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又可以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体。 转贴于

建设一支立场坚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扎实、学贯中西、功底深厚,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师德修养好、富有人格魅力和亲和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标的迫切要求。建设这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队伍,必然成为契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基本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内在统一性。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整体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所谓学科特征就是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加强学科建设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就要突出优势和特色,因为优势和特色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相关的一些学科不同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整体地研究马克思主义。这种整体既要求我们打破历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界线综合地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三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着的理论对客观世界发展、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整体性反映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的这一特征,要求我们强化学科意识,培养和建立起学科研究和建设的整体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的这一特征,要求我们在强化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支撑作用中,从宏观角度统盘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的整体性建设。

以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为基础,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即其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整体性研究,从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整体建设提供支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以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文本和经典著作等的研究,构成了其他五个二级学科的基础,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及其规律,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理论成果,使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着重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及思潮,使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着重研究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程及经验,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着重研究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这六个二级学科以其自身的地位和研究内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建设的整体。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上一定要按照这一特征,旗帜鲜明地加强独具优势和特色的学科建设,并以此来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上来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研究,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整体性。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历史演化,这一演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向整体性方向发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还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都反映出课程内容的多学科融合,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某一个二级学科的内容所能涵盖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整体建设,是需要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建设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建设为正确理解和大力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提供了支撑作用。

第9篇:科研课题的主要意义范文

1、从有关部门的课题指南中得到问题

每个地方都有教育科学研究管理机构或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这些机构或部门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里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一些教育科研课题指南。

2、从教学实际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中提出问题

在你(你校)的工作中哪些问题是急需解决的?是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问题?是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不尽人意?还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象这样一些问题往往就是你要找的课题。

3、从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天天完成的教学工作和所看到的现象好象没有任何特别的感觉,对这些工作和现象似乎都已成为了一种习惯,甚至也不愿意多考虑它一下,因为它太平常、太普通了。但是敏锐的思维则往往可以看出其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多是我们可以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

4、从先进的经验和方法中提出问题

先进的也未必总是最先进的,而更先进的总是从先进的发展而来,只要我们深入地分析它的局限性和适应性,多数会发现一些可以改进的、更有意义的问题。

5、从其他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方法中移植和借鉴而提出问题

人们常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先进经验、方法应用在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和作用呢? 这样的问题很多,只要你放开思路,大胆地提出,就别愁找不到你所关心的、有价值的问题,只要你能提出问题,课题也就会很容易得到了。

二、选择适当的课题。对一个问题的原因的分析与组合,可以形成诸多课题,但是在这些课题中哪些课题是我们可以研究的?哪些问题是我们力不能及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水平、研究能力等各个方面的条件进行决定了。于是,被我们选中的课题就称为选题。选题过程中还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选题应具有创新性

创新性,也就是所选的课题是别人没有提出来过的,或者是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方面,它是新颖的。

2、选题应具有价值性

即课题的实用性或它的价值性。如果一个课题的研究没有现实意义,对教学实际没有多大的积极作用,没有推广的价值,那么研究这样的课题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3、选题应具有可能性

可能性就是指在研究这个课题时,各种条件是有可能的,具备的。如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科学品格、兴趣爱好及献身精神等;客观条件是指所研究的课题必须具备有相关的文献资料、协作条件、环境条件、相关的科学发展程度以及研究经费等。

三、怎样对课题进行论证。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社会主义学校实践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运用于教学领域,这在哲学发展史上和教学论发展上都是重大的发展和成就。它使马克思主义一般世界观具体深入到一个学科领域,也使教学论获得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但是由于这一过程还为时不长,也由于教条主义思想束缚,在运用一般哲学认识论于教学论的过程中,犯简单化的毛病,主要是用一般代替了特殊,没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了教学理论的贫乏和教学实践的偏差。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1.所要研究的问题提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2.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3.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和研究的方向是什么?4.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的分析。5.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6.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四、如何选择研究方法?要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首先是要弄清所选的课题要研究些什么内容?研究内容确定了,研究方法也就容易确定了

①建立分层方法和措施,使之与学生学习效果形成最佳结构;

②探索分层递进教学和分层学习指导的模式,使之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形成最佳结合点;

③探索将学生学习差异资源转化为学习动力的可能性;

④检验分层递进教学与学生能力形成的显著性;

⑤分层递进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⑥分层递进教学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显著性检验;

⑦构建分层评价体系,使教学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又如,课题“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的时间、材料结构的研究”,它的研究假设是:“通过对授课时间系统和教学材料系统的整体性设计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