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探究式教学策略精选(九篇)

探究式教学策略

第1篇: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084-01

摘要:探究式教学比其他教学方式更需要学生的主动性,也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文主要探讨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特征与策略。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模式;特征与策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教学的主体,要经常研究学生在想什么,喜欢什么,是否对学习存在困惑等,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努力使学生爱学习,渴望学习,要切切实实让学生自己行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究式教学比其他教学方式更需要学生的主动性,也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

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索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特征如下:

1.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与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3.自主探索。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 (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它有独立发现法、归纳类比法、打破定式法、发明操作法等方法。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4.网上协作。

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教师指导进行。

二、探究式教学策略

本文根据探究式教学的特点,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构建出以下几种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策略。

1.立足本质,合理定位。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尚无统一的叙述,但追溯人们关于探究式教学的探究历程,可以发现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性应该包含这样几个方面:(1)探究式教学仅限于课堂教学,且探究的课题一般是教学内容。(2)探究式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3)探究式教学必须具有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过程。(4)学生探究的重点不在结论而在过程,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自主(强调主动性和独立性)探究问题的过程是探究式教学的灵魂和核心。这一点也是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根据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对探究式教学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定位。

虽然探究式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方面有独特优势,但其缺陷也很突出,主要是:费时间、课堂秩序不易控制、评价难。所以,过于强调探究式学习与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一样是错误的,包括探究式教学在内的多种教学方法只有和平共处、取长补短、合理搭配才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明智选择。

2.了解思维,掌握方法。

数学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了解一些思维科学知识,对提高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科学具有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中没有专门的思维教学课,关于思维教学是渗透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进行的,实际效果很不理想。探究式教学相对于其他教学,对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精选一些实用的思维科学基础知识和常用数学思想方法向学生较为系统的介绍。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筛选出以下几点,作为学生必备的常识。(l)主要的思维方法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演绎、类比、科学假设。(2)思维品质是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独创性。(3)三种思维方式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4)思维的三种模式是批判----分析性思维、创造----综合性思维、实用----情境性思维。(5)常用数学思想及方法是引入变量思想、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集合对应思想、化归思想、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

3.创设情境,轻松起步。

创设问题情境对探究式教学至关重要,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使探究容易起步,为探究最终取得成果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探究式教学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力求让学生自己“发现”所学知识,所以,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突出“可探性”,使探究顺利进行。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教师没有必要讲解,甚至连启发都不需要,只要将有关知识呈现出来,就可以把所学知识以问题的形式直接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由于知识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观察及一些简单的推理,就能探究出所学知识。

第2篇: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探究式教学 教学策略

在新课标的要求和推动下,地理教学的革新对于较多的地理教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经在教师的思维中形成较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重新构建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等均成为教师当下的重大课题。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要求下一个重要的教学法,是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概念及原理时,通过阅读、分析、探究、思考、讨论等活动获得知识概念的理解及掌握、运用,从而促使学生真正掌握教学知识和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会学习的人奠定基础。下面笔者以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为例,分析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和意义。

一、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为了顺利、有效地展开教学而设定的教学活动方向和教学预期值,其中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正所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正确地引导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据相关调查分析发现,传统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在教师的“教”,因此教师会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并相信通过自身的经验教学促使学生掌握预期的知识,但是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漫无边际的交谈,甚至是脱离课堂知识讲解等现象,极其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及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步入教学探讨的“轨道”。

以《气压带和风带》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例如可以将该篇课文的目标设计为:(1)掌握大气环流概念、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2)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的运动规律,利用假设和成因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规律;(3)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空间图形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生活的态度。教师可以从设定的教学目标中确立教学方向,避免教学过程偏离轨道。

二、重视学生体验

地理这一学科囊括自然、人文和经济等方面,具有抽象性等特点,仅仅通过教科书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很难使学生理解的。据相关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仅局限于教科书、试题上,而没有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造成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据相关心理学分析表明,人们通过体验后得到的感悟、情感、体会等一系列活动均较抽象体会来得真实,并在人的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课上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体验,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更深刻的知识认识,从而真正促使学生学到和运用地理知识,摒弃传统教学中只重视教师本身的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

如正在展开“楼间距”的课程学习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如“你们生活的房子,楼与楼之间的距离是多少”、“阳光是否可以照射到你们的房间,为什么有的房间里有阳光,有的却没有”,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激起好奇心,然后可以以学校的教学楼为例,带领学生对学校教学楼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分析优缺点,然后鼓励学生课下回到自己所在的住处进行楼与楼之间的测量,为下节课学生分析及感悟“楼间距”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顺利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实际运用的兴趣,培养其运用的能力。

三、重视小组作用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如今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小组讨论极为重视,并逐渐演变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组讨论是一种让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分享、探究、质疑等活动获得学习的解决思路和达到学习目的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每个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同学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心态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统的教学课堂因为只是将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导致学生失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兴趣,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学生局限于自我的“不解-思考-不解-放弃”恶性循环模式中,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

以《城市化》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课下让学生对自己所在区域、街道的规划进行观察,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如“假设你是这个城市的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交通管理人员、环保局局长等,你会怎么规划这座城市?”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人数进行分组,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分析其中一个点,如街道的走向、店面的分布、环境的设施等,然后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析其中的缘由和优缺点,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城市规划的猜想,待学生经过一番探析之后,再让小组之间进行分享,分析其中的重点难点,纠正学生的错误,从而促使学生真正了解城市规划的定义和规律性、合理性、条件性等。

总之,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内容的广泛性、抽象性、深度性等,因此教师需要以探究性教学中渗透的优点为依据,从而设计相关策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地理的理论知识,强化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梁蓉.地理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2]廖小芳,郭颖.愉快教学在高中地理的应用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6(21).

第3篇: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并充分利用情境来生成一些教学中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其思考,促进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小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并且对于环境等有着探索和求知的欲望,为了更好的实现自主探究式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其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情境。将情境教学应用于数学教学中,能够给学生创造一种更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将情境与教学有机结合,能够使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更为自然和顺畅,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思考问题。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该种情境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一种体验性更高的环境下来思考问题,使其求知欲被激发。对于情境的充分利用,使得学生的学习潜力被激发,从而更加主动的去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实现其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新课标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来提升其数学学习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该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及时指导。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明确自己的引导作用,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发现学生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种师生交流,能够建立一种更为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寻求教师的帮助。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自主探究问题,主动思考有效的问题解决方式,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

为了更好的实现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目标,要建设一种良好的师生配合模式,通过班级学习小组的形式,使学生间的交流不断增加,以小组探索学习和讨论的方式得出其方法和见解,并实现小组成员在学习上的优势互补,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对于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给予解题思路等的引导,将学习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更好的解决。

以小组学习等方式,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相互间的沟通使学生的思维被激发,提高其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而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对其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自主探究式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的巩固应用,使得学生能够将知识内化,并提高其数学水平。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种知识贯穿应用的形式,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应用。为了实现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策略,对于课堂学习的知识,教师通过练习题或者作业的形式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实现一种巩固的作用。教师在习题的设计上,要结合所学知识的难度及其拓展性,适当提高题目的难度,并且进行一定的结构上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其将知识进行内化理解。

探究式学习同样注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锻炼不是简单的解题技巧的锻炼,而是其解决问题全过程中综合能力的一种锻炼,这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予以综合应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其数学应用的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以这种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存在一定的区别,该种教学目标的实现使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共同推进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来推动教学向前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小学生对于知识接受的程度及其记忆力发展曲线特点,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在讲清楚一些数学概念的基础上,要及时的进行数学知识点的整理和总结,使学生更清楚的掌握课堂数学学习的脉络,在此基础上开展其探究式学习。从学生的角度来将,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更多的学生自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其通过自己的思考、动手等来解决数学问题,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教师注重数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中,做到触类旁通,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整理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使其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整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探究性学习中,也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这种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其课堂表现、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等给予客观的评价,引导学生给自己一个自评,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其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也可以给教师进行评价,使教师更为清楚的认识其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从而对其教学方式等进行反思。这种师生间的互评引发双方的反思,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及其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会有所改变,从而使得探究式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结语

新课标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使学生更好的发挥其主体作用。为了更好的实现探究式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其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为探究教学的开展提供环境保障,增加师生互动并注重知识的总结与回顾,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忠江.论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25)

[2]李中海.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2012(6)

第4篇: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一、当前实施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生物作为一门应用性、教育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足够的生物基础知识,还需要提高对生物知识的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但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以高考为导向来进行教学活动,而没有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而实施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开展“图文并茂”式的教学活动,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对学生的生物情感进行有效激发,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应用生物知识,形成对学生生物情感素质的良性促进。

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主要还是以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学内容过分依赖教材,很多生物教师都不注意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从而导致了生物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单一,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施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要求生物教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做生物课堂的主人,丰富高中生物教学的文化内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优化策略

1.创设生物情境引发探究。

在生物教学中,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热情,生物教师可以积极创设带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首先,生物教师可以将生物教学内容形象化,把学生带入生物情境,尤其是在遇到带有描述性生物教学内容时,高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有声有色的生动描述,将生物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生物教学情境进行有效的展示,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进而让学生在特定的生物情境中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就植物向光性的实例进行展示,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然后引导他们自己设计实验,对相关理论进行探究和验证,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巧妙设疑引发探究。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由于兴趣缺失、教师授课方式落后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从而影响了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对此,高中生物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借助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抓住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新奇感和探究欲,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设置一些富有层次的问题,并对问题的提问方式进行巧妙设计,诱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以更加积极、活跃的心态参与到生物教学活动中。例如,在“遗传与进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黑色豚鼠”的实验结果进行设疑:两只黑色豚鼠为什么能生下一只白色豚鼠?如此一来,可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一定的冲突,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

3.借助故事对学生进行启发。

与纯粹理论知识的教学不同,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积极投入个人情感,进行体验式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对此,生物教师要准确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生物课堂上营造相对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借助对学生生物学习心理的把握,在课外积累丰富的生物教学素材。例如,在讲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时,不妨先讲一个有关达尔文的故事,或者讲一个人与猩猩之间的趣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兴趣开展生物知识的探究式学习,这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引导学生自我反省与评价。

第5篇: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1改变学习方式,焕发课堂活力,让学生在探究教学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当今的教学中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学”、“用中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核心的任务是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学习方式的变革?怎样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结构呢?

1.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是探索的导火线。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及当地情况,创设一种有意义,开放的,富有挑战与激情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内心的真实需要出发,提出问题。

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他们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就会最大限度调动起来,他们会充满激情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情境设置,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引起认知的冲突,唤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愿望。

1.2自主学习,独立探究。自主学习,是探究学习中的重中之重。

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教师要将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教师不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地去探究和研究。引导他们围绕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认真阅读材料,摄取相关的信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正确的导向,巧妙的点拨、关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调适,真诚地欣赏,热情地鼓励,关注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自我反馈。

1.3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尽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大胆在与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为了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形式,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对全班进行分组,每组选一名组长,明确每名成员的责任,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

2实施探究性的学习方法,重视延迟评价,培养创新思维

探究式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积极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学习活动及社会及社会活动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探索问题,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和失败。它改变了传统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记忆的学习过程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探究的过程。

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时候,一定的基础知识的获取是必要的,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是探究式学习的基础,而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讲,探究式学习都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发展和补充。

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指出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一种“亚研究”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采取强制的办法促使学生学习与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发展创造才能的原则相对立的。学生的成效的学习并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愿望,而是以能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对学习和认知的积极性,自觉性,形成正确的动机为转移的。他说:“我所致力的目标是要找到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不是把知识填入学生的脑袋,而是让他们向我‘夺取’知识,经过与我的‘智力搏斗’,去掌握知识,通过孜孜不倦的探索去获得知识。因此,在探究式教学的课堂上,应灵活运用智力激趣法中的“延迟评价”的原则,留出充裕的时间,以获得更多创新灵感。

2.1放手让学生自由发展。

在课堂上,老师有一种天然的权威,由于过去过于注重结论的正确性,致使很多我们不敢真正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老师大多以“权威”自居,对于与自己不同意见,不是冷嘲热讽就是“一棍子打死”,在教师的严厉的控制下,学生成为了安静的“听众”,只有少数优秀学生有积极地配合教师演绎着环环紧扣教学过程。我们的否定虽然是不经意的,却可能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当讨论氛围一形成,老师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必要时给予帮助,对学生的怪招也不轻易否定。

2.2尊重个性和差异。

新课标倡导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层次的学生,性格不同,爱好不同,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与有所差异。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科学、活跃、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安全“的状态下,大胆学习,大方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既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千方百计地给具有天赋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节自由自在地学习。

第6篇: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教学;自主探究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类进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学生作为学习知识、解答问题、追求真理的客观存在体,具有能动探究自然现象和社会规律的内在特性。高中生作为学习活动阶段性的群体,在较长阶段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探究实践和教师的有效指导,逐步积累和形成了探究新知识、解答新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其中,就包含了学生探究实践的能力水平。这些经验能力就为高中生自主探究知识、独立解答问题提供了基础和条件。问题教学作为高中数学学科的重要教学途径和方式之一,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自主探究实践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和效果更佳的显著。当前,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学科教学应用更加广泛,教师在问题教学中,更要将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渗透和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发挥自主能动性,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传授自主探究能力,强化探究过程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本人现就高中数学问题教学中,有效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结合教学实践体会,进行简要论述。

一、创设学生能动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作为锻炼和培养高中生良好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的有效手段和方式之一,要实施好,开展好此项教学策略,其前提就是要在“自主”一词上做好文章,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将高中生“自主”学习解答数学问题特性展现出来。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自主探究式”问题教学策略时,要发挥和凸显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特性,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出来,借助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语言等情感因素,让学生能动的参与问探究、解答活动。

如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抓住学生对现实问题的“亲切感”,利用数学知识的显示应用性特征,创设出“从盛有盐的质量分数为20%的盐水2kg的容器中倒出1kg盐水,然后加入1kg水,以后每次都倒出1kg盐水,然后再加入1kg水,问:1)第5次倒出的的1kg盐水中含盐多少g?2)经6次倒出后,一共倒出多少kg盐?此时加1kg水后容器内盐水的盐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生活性教学情境,引发起高中生探知解答的“共鸣”,引导进行独立自主开展探究分析活动;又如在“不等式的表示和应用”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为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先向学生提出“在解答不等式的表示和应用类问题案例时,一般采用的方法和策略是什么”问题,使学生能够带着一定的目的性,此时,教师向学生提供“甲乙两人在同一家米店买米两次,两次来的价格不同,甲每次购买m千克,乙每次购买n元钱的,则甲乙两个人谁的买法更便宜些?”问题情境,这样,就能更加引导学生深入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实施此项策略时,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尊重学生学习情感。

二、教授学生有效探究活动的方法“路数”

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活动的有效实施,其目标和要求就是高中生逐步养成和形成自主探究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同时,问题解答总是遵循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存在一定的方法性和规律性。这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时,要善于归纳和总结问题解答的方法和策略,发挥教师主导地位,凸显教学活动中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将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有效指导有机融合,实现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掌握和运用科学、高效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问题:设双曲线C: (a>0)与l:x+y=1相交于两个不同的点A、B.(Ⅰ)求双曲线C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Ⅱ)设直线l与y轴的交点为P,且PA=■PB,求a的值。

在上述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要求学生结合该节课教学要求,开展自主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条件,找寻探知解题的方法,学生进行解题过程。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该问题案例的解题过程,对上述问题进行总结归纳解题方法的活动,总而是学生在自主解题活动中,既锻炼了实践探知的能力,又掌握解析问题的策略。

三、开展学生探究活动过程的多元评价

高中生在自主探究问题过程中,受自身探究能力、思维水平及学习素养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容易在个体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过程中出现瑕疵和不足。此时,就需要教师借助于教学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以及解析过程进行客观、及时的评析,既肯定学生自主探究的“长处”,又指导学生独立解题的“短处”,使高中生在师生评析、生生互评、生生点评中,掌握更加科学、高效的自主探究问题方法,实现自主探究习惯的有效养成。

如在“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问题教学时,教师针对学生在解答对于整点问题,在找整点的时候经常把最优解当成离两边界点最近的整点而导致解题错误的现象,设置“设变量x,y满足条件如图1,求s=5x+4y的最大值”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基础上,结合某学生解题过程,进行生生评析活动,学生在共通评价过程中,认识到解题过程中解答该类问题应注意的“地方”,及其正确的解题过程,有助于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培养。

第7篇: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探究活动是以问题为载体和前提的,问题既可以来自生活实际,也可以来自课本、报刊、广播电视等。所以,课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资源的准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的、宽松的氛围,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引疑和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提问题,要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不能过于简单,必须经过深入地思考和探究之后才能找到答案,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例如《祖国的宝岛台湾》:“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这样的问题就比“哪一朝代政府就派人去台湾?”的问题有探究价值。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两种策略使学生发现和提出比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其一是引导学生从对比中发现问题。许多事物单单看事物本身,往往看不出问题,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就能提出比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其二是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引路。关于设计启发性问题,我们一直强调“问题要提在点子上”。具体来说,就是一要提在要点上,即围绕教学要点设问;二要提在难点上,即针对学生的疑难之处设问;三要提在热点上,即从学生颇感兴趣但又认识模糊的问题上设问;四要提在转折点上,即在教学环节的转折处设问。这些提法,对品德与社会课的问题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设计启发性问题中可以有新的创造:由此及彼设问、由表及里设问、由浅入深设问、两难之中设问等。

二、探究合作,分析问题

这一步骤教师要把握的主要教学策略是精心组织、指导方法、正确引导和平等参与。

1.设立假说,确定“探向”。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真实问题情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提出疑问。学生一旦产生了问题意识,教师就要引导他们设立假说,将问题变成一种可解决、可探究的方向。假说就是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是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假说要求逻辑性要强,要合理。假说不应是现成的结论或教师的个人观点,而应当是从学生意见中选择出的代表性的看法。然后,教师再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归纳,确定探究主题。

2.制订计划,分组合作。小组合作研讨和大组辩论一定要组织好。一是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根据主题自由组合,组成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推选小组长,制定研究方案,准备相应的工具,协调好人员关系,并注意安全等;其次,小组合作探讨要给予组员比较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小组每个成员都能比较从容地参与研讨。既然是小组合作,就要有组内的分工,有召集的、记录的、汇总的,讨论后要形成集体的见解,也可归纳成两种或几种看法,然后由指定的小组成员代表小组向大家作汇报。二是要组织好辩论的双方,要求各方应事先有准备,有分工,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在辩论过程中,允许各方的成员互相变动转移。因为儿童的思想本来就不成熟,变化是正常的,应允许他重新选择,不能随便扣上“投降派”的帽子。

3.收集资料,组织探究。各小组在活动中要注意收集与问题探究相关的信息,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并对探究获得的资料分类整理。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小组讨论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说去做社会调查和查阅资料,积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同学之间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学生往往会形成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或几个大的意见。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必要时将两种不同意见的同学组织在一起讨论,甚至辩论,但不要急于统一。在活动交流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小组讨论,参与发言或交流。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对个人或小组的表现适时评价,提升认识。评价中教师要注意总结探究的收获,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4.正确引导,形成成果。这一环节,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所收集的资料,选择、组合并排列相关资料信息,确定出验证假说所需要的信息呈现方式,拟订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各种形式展示与交流探究成果,比如将研究报告形成小论文,还可以写体验日记等。然后经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形成最终的学习体会或研究成果。

三、服务社会,解决问题

第8篇: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1. 提出问题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同时也明确探究的目标。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在策略上,教师提供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做好下面几点:

1.1导向性。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能反映教材和课标对教学的要求,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体现教材中潜在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1.2可知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且必须努力探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太难会导致“启而不发”,使探究过程无法进行;太易则会使学生感到简单、乏味,从而影响学生探究的兴趣。

1.3程序性。所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进,且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对于难点的问题设计还要逐层递进。

1.4新颖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联系现实生活,注意真实性与生动性,力争开放、新鲜、奇特,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之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 猜想,提出假设这一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问题解决十分关键的一步,在策略上,首先是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若学生的注意偏离了目标,教师可给予简单的提醒,但这种提醒仅仅帮助学生不偏离目标而已,决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理性分析,提出合乎逻辑的猜想与假设。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根据实验所得到的纸带上的点的间距变化,肯定它是加速直线运动,这种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在对学生的猜想结果进行点评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加速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时快时慢和均匀加速四种情形和从物体只受重力及这个力是不变的角度去思考推断。

3. 设计方案,验证假设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是进行心智技能的学习,即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策略上,教师应以一个参与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个别重要条件可以言语提醒,但不要急于去干涉学生的活动。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实验设备。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巡视并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必要时,可通过讲评、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第9篇: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历史课堂 问题和策略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3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在历史教学中,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和目标。对于三维目标的实现,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会面临的问题,且在这些方面有了具体的要求。新的教学理念主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精神,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最终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使学生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进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在历史教学中,在执行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的理念下,而产生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一、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把学生作为一个主体,通过他们的探索、研究、讨论、思考、交流以实现教学目标,而教师则是起到了组织、指导的作用。作为一种好的教学模式,不论在课上、课下,还是在校内、校外,都可以自己单独去进行,也可以多人通过合作、研讨的方式进行。对于教学的主要方式,我们认为在课内进行探究教学是很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对于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征是要将知识内容进行整合、深化、理解,认识内容。其中,其主要过程为探究的活动。在程序上,分为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猜测、问题的假设、问题的比较、问题的制定和计划、最后实施、在结果与结论上进行反思、评价,以表达的方式进行交流等。而在方法要素上分为思考、讨论、实验、交流等。与以前的比较,即把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这样的教学,使得教师与学生发生了显著的地位变化[1]。

二、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对于教师的作用,往往为了学生形成一种独立去探究的目标,而不给出现成的知识。换句话说,即是让学生独立去思考,为获得知识而参与进来。现代教学的理论研究认为,在学校进行的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引导每一个学生努力而获得智力的发展。对教学来说,作为结论知识虽然很重要,但更在意的是为了获得知识而努力的过程,即看看学生能不能去发挥自己的智力而去活动,能不能在自己以及和其他人的合作下去进行探索。探究式教学,尤其是在课堂的教学中,除了教师给学生讲授了学科的结构、知识外,还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在探究问题方面的精神,或者为解决问题而形成的能力。

三、探究式教学策略的设计

对于历史探究式教学,按照形式和内容来分,为“对理论的探究和对实验的探究”。对于前者,侧重点是对学生在分析、归纳、推理、想象的能力的培养。不管何种探究的方式,我认为都是要实现新课程的标准。具体来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以下几点策略。

(一)结合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去找,即创设生活中所具有的历史情景。例如,如何感悟老一辈的革命者对于战争的理解,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探索新知。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学习来说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兴趣,学生就有渴望感而去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去思考一些问题。这样,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渴望获取知识结果的能力,努力地去学习,逐渐喜欢上历史这门课。

学习的动力越大,学生就越会积极进行学习,愉快地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运用正确的历史史观来分析社会现象,获得对社会现象更深刻的认识。为了避免学生学习历史的逃避心理,使得他们在一种比较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思维活跃,学习状态极佳[2]。

(三)利用质疑,创设课堂探索情景

学生是学习的主要人员。而作为历史这门课,体现出的是一种活动性的教学。因此,我们要与学生进行一种教学的“双边活动”,这样才能使课堂呈现一种快乐的氛围。这种氛围的创设,就是要事先将整节课的思路设计好,设计好历史背景环境,本着使课堂教学生动和有趣的方向进行,师生达到一个互动的交流,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很大的提高,改变以往单一的授课方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事件、社会的热点等来创设问题情境而探究。

四、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知识学习、探究活动之间的关系

对于历史内容,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这样反应出了教材重视探究的活动设计。其中,对于有些结论,不是直接呈现,而是让学生先去实验而推理得出,即通过归纳、总结得到。对于历史的用语、历史的概念、历史的原理等,这些知识则需要教师系统地给学生传授。而且,把“是什么知识”和“如何获得这种知识”变为一个整体,可使学生的自主、终身学习等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应把历史基础的知识、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方法有机结合到一起,这样就能实现过程的促进、方法、目标的达成。

(二)探究式教学要针对不同学生分层次教学

教师应按照好、中、差等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出层次不同的目标、要求,即因材而施教,对其进行层次不同的教学、辅导,以及层次不同的检测,使每一类的学生都有发展。而在选题、猜想、实验设计时,以“双基”的内容为主而进行;在探究后,关注学生认识结论的进度,在课后练习和训练时,对基础的知识、探究的能力等加强力度[3]。

(三)在探究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要充分体现

在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积极进行参与,还要让教师能够很好地组织、指导,使学生有效、有序的进行探究。

总而言之,教学中的策略、艺术,是需要广大教师去逐渐探索、反思,从而得到的。这也可以通过广大教师之间的互学、互相、互鉴而实现。在历史教学中,把探究活动作为主体来进行教学,这是一种全新的、积极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逐步去研究、探讨这种教学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任印录.历史探究教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

[2]陈兴林,李秀.探究式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