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业市场风险对策范文

创业市场风险对策精选(九篇)

创业市场风险对策

第1篇:创业市场风险对策范文

关键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市场营销

1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研究

综合现有资料来看,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较少,李万君和李艳军通过对我国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模式和风险的总结研究,确定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面临企业主体意识较低、创新水平不足、市场环境复杂等风险,我国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肖更生等人则确定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决策阶段、研发阶段、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共存在包括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经济、政策等10个风险因素,同时确定了针对不同阶段风险因素的管理策略。高启杰通过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企业需要从自身和外部环境2方面进行建设,以保证企业总体创新能力的提高。综合现有研究来看,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研究集中于对企业面临总体风险的研究。美国工业协会统计表明,在技术创新失败的原因中,产品技术失败率仅占据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失败率的22%,另外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占据总体失败率的14%,剩下的63%则是市场营销的原因。尤其农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营销市场的变化加大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因此,从市场和营销角度来说,积极明确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能够有效确定农业发展需要和技术创新成本,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分析

本文将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分为决策阶段、技术研发阶段、农产品生产阶段、市场阶段等不同的阶段,结合50家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在不同阶段面临的政策、经济、自然、技术、市场、营销、管理等风险情况,利用样本收集和量表分析的模式,同时借助SPSS计算工具确定市场风险因素和营销风险因素的风险系数,进而确定2种风险因素对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2.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新型科技产品往往无法站到合适的市场,利润低下、分散经营的模式不利于对于科技成果的把握进而也不利于科技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在创新决策阶段,市场风险得分在7分以上,技术研发阶段在6分以上,生产阶段再次达到7分以上,市场阶段接近9分。创新决策阶段,消费者和市场潜在能力对新型技术应用具有直接影响;研发阶段,企业无法准确判断该新型技术是否具备市场推广空间和利润空间,因此同样需要面临市场风险。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则需要考虑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等,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多。

2.2营销风险

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型产品的特殊性,其需要在充分考虑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进而提高市场的产品接受度。创新决策阶段,营销风险得分在6分以上,技术研发阶段在5分以上,生产阶段则达到7分以上,市场阶段更是达到8分以上。由以上数据分析也可以表明,营销风险直接关乎企业是否能够推动新型技术和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应用,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实现。而企业营销策略的失误,不仅会影响其知名度,而且会对企业后期技术创新发展造成影响。

3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考虑

3.1提高市场营销风险意识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在决策制定阶段,即需要将市场风险和营销风险纳入考虑范围。企业需要转变只重视生产的营销理念,在追求产量第一的同时,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利用成熟的营销手段、充分的市场预估等,借助新产品打开市场空间,进而帮助企业激发总体生命力,实现技术创新服务于市场开拓,市场开拓再次推动技术创新的模式,促进新时期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应用和发展。

3.2加强农业市场环境的调查

加强农业市场环境的调查,做好市场环境的预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市场环境调查,集中于对我国当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现有农业经济形势、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以及市场内其他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等进行调查。利用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调查,了解企业所在地域的消费水平、文化水平、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明确企业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寻求合理发展依据。通过对企业现有文化、企业运营制度、企业基本规模、企业获得的国家政策支持条件等的调查,了解企业现行技术创新基础。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全面调查,了解农业企业现有市场运营条件,进而保证市场营销活动效果的最大化。

3.3完善商品生产和营销策略

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商品策略和营销策略的转化,提升商品的技术内涵,提高企业综合实力,进而利用品牌效应推动新型技术市场营销的有效展开。从商品策略来说,为提高技术创新的针对性,促进新型技术的有效推广,可以利用粗放农业、多种经营的模式,实现商品的组合营销;引进新型农产品品种,并结合地域条件进行模仿创新,加速当地农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开发绿色农业和观光产业,利用绿色农业进行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观光产业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和动力支持。从营销策略应用角度来说,需要注重人才培养,保证人才尽快熟悉新型农业企业技术;保证科研人才工作动力的持续性激发。当然也可以利用人才引进的方式,补充现有人才结构,促进科研氛围的形成;利用广告策略树立良好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进而也为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提供必要的空间支持。

3.4强化市场营销重点内容关注

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为提高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促进新型技术的有效推广,需要重视市场经营过程中潜在市场容量的开发,同时及时把握消费者对于新型产品的接受程度。需要着重提升新产品的质量,重视企业营销推广能力的提高。而在创新技术决策方面,则需要以消费者需要为准绳,以市场需要为标准,为技术创新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加强对于该阶段重点内容的关注,以便最大限度提升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力度,满足消费者的新型消费需要,当然也为企业后期技术调整和研发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万君,李艳军.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模式、风险、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5(21).

[2]肖更生,姚琼,李崇光.技术创新的风险识别:农业科技企业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

[3]高启杰.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

[4]张艳玲.关于企业进行市场营销创新的若干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

第2篇:创业市场风险对策范文

1.金融配套服务不足金融配套服务不够完善,首先,由于有些地区资本市场的落后,产权交易呈现分散状态,难以汇集成一股力量。与天津股权交易中心和中关村“新三板”等部级试点相比,这些股权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等活力较弱,与全国性资本市场的合作也不力,对创投机构的缺乏吸引。其次,相关金融投资机构的十分落后,如,证券、投行等,我国目前参与创投市场发展的机构投资者匮乏,有分量的产业投资、股权投资等财富管理机构也不够健全,本土投资机构大多是规模小,效应弱。由此,我们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2.政策法规不完善目前政策缺少针对性政策措施,现有政策大多是设立创投引导基金、规范管理、专项补贴等内容,缺少在市场进入、税收优惠、投融资管理等方面的针对性政策措施,对于吸纳民间资本,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引导力度还不够强。政策覆盖的范围也不够广,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相关的基本法规、法律还不健全。

二、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对策

结合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现状,认为应从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强化政策支持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三个方面做起,来促进创业风险投资的规模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

1.培育国有创业风险投资体系发挥产业引导作用,让国有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借鉴深圳等先进地区的经验,依托大型国有控股投资公司的基础上,支持并购重组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主、以中长期投资为发展方向的国有大型股权和创业风险投资集团。以期步入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切实与金融央企对接,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改变以往落后的考核机制,将创业风险投资纳入国资考核范围,并允许其可适当程度的投资风险损失等同于创造利润。依托我国创业风险引导基金以及海洋等省级产业投资基金,与国际创投机构合作设立一批专业领域的天使投资基金。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国各地可参照深圳、北京等待政策,对民营企业出资参与设立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创业投资基金,可按募集资金额和投资额给予相应的一次性奖励,并对符合导向的投资项目提供一定的风险补助。或在一定前提下,出台民营资本对创业投资领域的投入可直接抵扣出资企业的应纳税额等特殊政策。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创业风险投资的风险补助力度,鼓励各地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管理、技术、资本优势组建其产业领域内的风险投资机构,或创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

3.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资本市场发育,建立活跃、规范而完善的创业风险投资服务体系,对于促进创业风险投资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我国各省应尽快完善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力求尽快组建规范、活跃的区域性资本市场。与此同时,还应不断推进金融改革,尤其是以区域资本市场建设为依托,畅通投融资和信息交流渠道,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依托募集、参股、信托、地方债券等多种方式向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解决创业风险投资去风险化问题突出的现状。

三、总结

第3篇:创业市场风险对策范文

关键词: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政策

中图分类号:GS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02-04  基金项目:滨州学院重点科研资助项目《我国体育产业资本投融资研究)(BZXYRW200401)。

作者简介:任保国(1956-),男,山东东营人,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经济学。

作为体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已经相当完善。健全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政策不仅有效地保护了体育组织、企业以及风险投资者的利益,也极大地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如何以和谐发展观尽快解决阻碍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可持续发展障碍,创造良好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政策支持环境,是目前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风险特点

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是指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体育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具有以下风险特点:1)以“创业”为基点。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只限于创建高科技体育企业或对创新体育项目的投资。即不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知识的投入,都是为于开创新的体育项目或者开发某种高新体育技术产品。2)投资周期长、流动性低。根据对我国17家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的调查资料表明:从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将资金投入到退出的平均投资周期为5~17年[1]。3)高风险的组合式投资。由于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支持的主要是新建风险体育企业创新的技术与产品,因此,它在技术、财务及市场等方面的风险都相当大,其成功率往往很低。与此相适应,为了分散风险,体育产业风险投资通常是投资于一个包含几个项目以上的项目群,即坚持“不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的原则,利用成功项目退资后所取得的高回报,来抵偿失败项目的损失并取得收益。

2 体育产业项目投资中具有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特征分类

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资本运营方式从融入资金,参股创业,最后到通过体育企业上市等途径回收全部资本的运营过程,始终都是处于高风险当中。目前,在国内外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发展中主要有体育股票和体育债券市场具有风险投资的基本特征。1)体育股票市场。有已经上市的体育企业股票和拟上市的体育企业股权的投资,已经上了市的体育企业股票介人的风险比较大,属于高风险高收益;而拟上市的体育企业的股权的投资尤如飞机刚起飞,这时介入的属于低风险高回报,一旦体育企业上市,获利空间巨大,回报一般是倍数的概率。当中国的创业板开设出来,上百元的体育股票也有,风险也同时存在。2)体育债券市场。体育债券不仅可以有效地筹集社会资金对解决国家财政支出对体育产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并且。体育债券以股权形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体育经营性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有利于明晰产权,强化出资人的有限责任,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机制,推进体育产业化的现代体育企业制度改革。但由于体育债券市场是一种典型的非完全竞争市场,在交易、竞争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投机行为严重,再加上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极易引发体育债券市场危机,受到损失的不仅债券公司,还有广大的投资者,并引发债券市场的巨大震动。当投资者对体育债券市场信心不足并远离体育债券市场时,体育债券市场将趋于疲软,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体育经济活动。

3 体育产风险投资中支持政策的产品范围

我国现有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金融产品主要有发行体育股票和体育债券2・种形式。1)体育股票市场。体育股票市场对股票发行主体有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条件,如发行人必须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人认购的部分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发行股票前必须连续3年盈利等诸多的准人条件限制[2]。因此,对于我国体育企业集团来讲目前欲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来获得必要的发展资金是完全可能的。在体育资本市场这片处女地上,不同形式的资本的成长空间和获利空间都相当可观。在证券市场方面,目前在深沪两市中,只有中体产业一家体育推广公司,而西班牙著名足球俱乐部约有60%是上市公司,并且,西班牙的足球股票在股市中表现得最活跃,也最受股民追捧。估计只要条件成熟,足球股同样会出现在我国股市上。2)体育债券市场。体育债券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发起人、服务人、发行人、投资银行、借用评级机构、资产管理人和投资者等。体育债券市场还要求有一个完备规范的制度环境,包括财会制度、信用评级制度、金融担保制度和税收制度等。例如体育市政债券。市政债券分为普通债务债券和收入债券。由于普通债务债券需要政府的征税权力为担保,需以政府的税收来偿还,这种债券只有有权征税的政府才能发行。由于各省市政府没有权力以税收作为担保发行市政债券,发行普通市政债券在体育产业融资中困难较大。收入债券,由政府事业的收入来偿付。这种市政债券可以在体育产业融资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各种市政基础设施的改进、体育运动设施的增设以及各省市政府从批租土地中获得的收入,均可以考虑通过市政府特设机构,提高信用等级,以稳定的来来收人为基础,发行体育市政债券。

4 国外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支持政策现状

4.1 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政策是独具特色和不可代替的强制性政策工具之一。国外一些体育产业发达的国家,政府为了降低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风险,鼓励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普遍采取了以减免所得税为重点的优惠税收政策。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3],也是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发展最早和运作最成功的国家。美国政府为了促进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税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与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也进行了调整,降低了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税率。1978年资本收益税从49.5%降至28%,1981年进一步降至20%,并且规定体育产业风险投资额的60%免于征税,40%减半征收,极大地促进了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在1981年体育产业风险投资额就达到2412亿美元,是税制改革前的10倍。在英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用以减免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税收,并鼓励私人机构投资于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事业。《公司法》规定对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体育企业,免征资本税。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机构部门组

织的体育比赛如果得到慈善委员会的批准,被确认为属于慈善机构的话,其收入免于税收。在欧洲,之所以英国能被职业足球运动员们视作“收税天堂”是因为目前英国具有合理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税收制度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英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上市公司从1983年托特纳姆热刺在伦敦股票市场挂牌上市后,截止到2004年12月31日先后就有25家足球俱乐部在伦敦股票市场或选择性投资市场和非自由交换市场上市[2]。1997年7月法国议会通过了一项指导法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立法草案,草案中提出法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应当像英国和意大利的俱乐部一样进入股市,成为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在3年内免收30%的利税。德国政府对体育俱乐部上市公司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府颁布的“向体育俱乐部上市公司提供援助法”自1990年1月1日起开始生效,这是德国税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这一法令,体育俱乐部上市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税收负担。根据德国“公司纳税法”,利润额低于7500马克免于纳税。对于流转资金的纳税问题,德国规定,如果体育俱乐部上市公司在前一年度的资金流转额不超过6000马克,该俱乐部上市公司有权保留应纳税流转资金的7%作为预留税金。德国联邦政府十分重视改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采取了制定新规则、修改现有法规、推出体育产业风险投资计划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来活跃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市场,以促进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

4.2 特殊金融政策 各国政府为了促进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广开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大都制定了适合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特殊的金融政策。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刺激体育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其中,有25个州成立了以政府出资的公众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以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当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发展起来以后,政府逐渐退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生成机制。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是机构投资者,如公司资本、投资银行、保险公司、捐赠基金等。在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发展业初期,这些基金出于风险控制的原因,被禁止涉足体育产业风险投资领域。当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其高额的投资回报率以及投资组合多元化的需要,使得以文件运行为原则的机构投资者进入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业。在美国,有限合伙被认为是最适合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特点的组织形式。美国的有限合伙法不仅更有利于鼓励人们投资,而且也兼顾了对善意第3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它有3个非常独特的制度(有限合伙证书制度、有限责任之否定规则、派生诉讼)来保证实现这一目的。由于有限合伙制较好地融合了公司制和合伙制的优点,使得体育产业风险投资者可以像公司制的股东那样“坐亨其成”,而无须从事专业性极强、复杂烦琐的日常经营活动。在以英美为代表的国家,有限合伙制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机构作为非独立主体资格的营业组织,不须缴纳企业所得税,只有当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基金赢利并分配投资收益时,每个投资者才按分配到的份额承担个人所得税义务。国外很多国家规定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机构投资者作为有限合伙人是免税实体,机构投资者不需交纳企业所得税,这使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加人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有限合伙人的行列,极大地扩大了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有限合伙制资金的来源渠道。

4.3 人才培养政策 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是在体育科技创业家和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家的共同努力下发展起来的体育科技创业家,是高新体育技术的创新者和发明者,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专家是风险资本的组织者和运作者。各国政府为了推动高新技术体育产业的发展,都在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1992年美国总统克林顿上台后,继续推行老布什的“2000教育计划”,强调依靠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和增加职工的培训机会来保证经济增长,1994年,克林顿政府发表了《科学与国家利益》的重要文件,直接阐述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和为美国培养21世纪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必要性。作为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家,必须具备经营管理、投资理财、战略规划、市场营销、财政金融以及体育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美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家的成长过程通常是这样的,一大批技术专家或经营管理人员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从大学、研究所、或大公司分离出来借助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创办自己的公司,将新思路或新技术转化为产品的同时,也就造就了一大批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家。所以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家的成长和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4.4 退出政策 体育产业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一般包括选择投资项目,签订有关协议,对所投资者的企业进行辅导,资本退出等4个阶段,其中体育产业风险投资能否成功退出是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因为体育风险投资的项目不是为了获得风险企业的长久控制权或者获取企业利润,而是在于通过风险投资者的退出,从股权增值中获得高额回报,只有这样一个完整的风险投资流程才得以完成。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否则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就会沉淀,无力投资新项目,它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从以往的经验看,最好的退出方式是通过上市的方式退出,由于体育产业风险资金所投资的高新技术体育产业在发展初期往往达不到主板上市的条件,因为许多国家为了促进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为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了二板市场[4]。国外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支持政策给我国的几点启示

作为资本、技术和管理艺术相结合的新型金融运作机制,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扮演了促进体育产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角色,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体育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国家体育总局出台过提倡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文件,但到目前为止国家尚未出台相应的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的优惠税收政策。我国必须总结国外对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支持政策,借鉴国外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教训,针对我国现实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支持政策环境与风险投资体系,才能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业健康快速发展。

5.1 政府应当“有所不为,有所为” 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目的是将高新体育技术成果推向市场,形成产业化,能否成功,归根到底要受市场条件的制约和市场规律的支配,市场机制是体育风险投资发展的基础,因此,政府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市场,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就是有所不为,但无论从宏观环境还是从微观主体来看,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又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这就是有所为。从国外的经验看,政府对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支持政策应当以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为基础。美国是体育产业风险投资诞生的摇篮,也是世界上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政策制定最活跃的国家[5]。我国学者在讨论体

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支持政策时,总是自觉性不自觉地将目光注视到美国的支持政策,认为美国的政策制度是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所需的理想的政策制度环境。美国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促进了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

5.2 政府的支持政策应当系统化 国外对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支持政策包括财政、金融、税收、信用担保等许多方面,各种政策之间互相包容,这是因为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涉及多领域的缘故。因此,我国在制定促进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发展政策的过程中,必须从全局出发,把各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支持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系统,特别要防止中央一套,地方一套的现象发生。鉴于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股权融资的主要希望将集中在酝酿中的创业板和风险资本的投入。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是我国乃至世界金融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目前欧洲的各个国家的足球俱乐部基本上都是通过和大企业、大公司联姻,寻求风险资本的注人作”为主要融资手段,目前基本可达到双赢。因此,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将是我国体育产业除国家投入外的主要融资方式。在国家产业政策倾斜的支持下,由商业银行信贷介入体育产业,具体而言,与股权融资相比,债券经营对体育企业运作及战略管理要求更高。目前主要的矛盾是:银行愿意发放贷款的企业都是比较完善、成熟且具有一定规模,而现阶段的国内体育产业行业,恰恰充满了不够成熟,还处于“交学费”阶段的企业,因此,欲从商业银行获取资金,难度较高。但是,成熟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带来的回报却正是商业银行梦寐以求的,以奥运会转播权为例,目前价格已高达十几亿美元,在体育产业最发达的美国,篮球明星乔丹的个人品牌就能形成几十亿美元的产业。

5.3 法制是政策得以实施的根本保证 从国外对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支持政策可以看出,政策是在一定法律制定下产生的,许多政策毕竟是行政措施,如果没有一定的法律制度加以保证,就有可能随政府偏好的变化而改变,这是不利于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因此,我国应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规范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促进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公平竞争,为政府的支持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世界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产值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至1.5%,而我国才0.25%。体育产业具有成本低、起动快、渗透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优势,因此,在居民消费需求、收入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将得到激发。可以预见的是,以中体产业股份公司为龙头的我国体育证券市场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体育俱乐部;体育科技、体育信息、体育媒体都将占一定份额;以中华体育基金会为主要机构的中国体育基金市场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中国体育保险市场潜力巨大,体育场馆建设、体育赛事、运动员、群众锻炼者等的财产保险、人寿保险有望深度开发,在国家体育产业投资倾斜政策支持下,商业银行信贷介入体育产业,将成为体育产业融资的重要手段。

5.4 退出政策是体育产业风险投资运作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体育产业风险投资能否顺利退出,实现预期回报,是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核心环节。我国体育风险投资业正处于初创阶段,退出渠道的不顺畅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从近几年国外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成功经验看,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成败决定于能否顺利退出。建立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政策机制是发展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事业,促进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发展的关键步骤:1)利用海外证券市场,如香港的创业板市场等;2)要建立二板市场,即可为已孵化成功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企业提供脱资出路,同时也可为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筹集资金;3)有选择性地进行柜台交易点;4)利用购并方式出售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企业。

6 结论与建议

1)我国加入WTO和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我国体育产业将获得国内外资本的青睐,各种金融机构,如证券、基金、银行和保险机构已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的体育产业。同时,国外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将会不断进入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业。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国家体育总局应该会同有关风险投资部门共同对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政策问题进行研究,借鉴国外科学合理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支持政策和做法,系统制定使用于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支持政策和法规,完善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运作机制,与国际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接轨,以促进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事业的健康发展[5]。

2)体育产业风险投资这种独具特色的资本运营方式从融入资金,参股创业,最后到通过体育企业上市等途径回收全部资本的运营过程,始终都是处于高风险当中,以排除风险和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为特征[6]。因此,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法律体系,特别是在体育产业风险资金准人、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形式和创业资本退出这三个法律制度方面,尤为突出,能否借鉴国外的政策支持模式,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建议在目前我国现行市场准人方面的政策不适应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发展的实际,政府应该积极促进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市场化的发展,尽快调整相关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政策,逐步改善体育产业风险投融资体制,建立国家、地方、企业和高校共担的体育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加强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法制建设,优化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的政策性机制。

参考文献:

[1)钟霖,付强,任保国.我国体育产业风险投资研究[J].体育科学,2003,23(5):21-25,32.

[2]刘文董,张林.我国体育足球俱乐部上市前景的初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3):29-33.

[3]翁飚,高松龄,诸斌.国外体育经济活动税收政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4):12-17.

[4]李平.国外体育产业风险投资发展现状与法律制度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26(3):28-30.

第4篇:创业市场风险对策范文

1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机理分析

1.1 金融支持系统具有资金供给的功能

企业开展创新活动,需要大量资金,单靠企业内部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而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所承担的高成本和多风险,使其融资尤为困难。据调查显示,民营企业获得的贷款类型多为短期贷款或票据贴现等形式,取得中长期项目贷款的非常少。而各种金融机构的存在拓宽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能为民营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1.2 金融支持系统具有价格形成的功能

自主创新过程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支持部门、风险投资基金、证券公司以及商业银行等经济主体。自主创新的顺利进行和实现的关键在于这些经济主体能对技术的价值进行判断,并在双方可以接受的基础上,通过谈判达成一致。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金融系统能够自发形成技术价格,并把这种价格向各经济主体传递,使之成为现实的价格。这就为自主创新的相关主体之间交易的达成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

1.3 金融支持系统具有弱化风险的功能

自主创新的高投入、长周期、不确定性等特点,导致自主创新过程存在风险,民营企业由于缺乏创新管理经验往往不具有很强的承受风险的能力,而金融机构则具有减少、分散和转移自主创新风险的能力,风险管理功能已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之一。在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不同阶段,金融支持系统可向其提供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比如风险投资、私募、信贷等,这样各金融机构就承担了部分风险,将创新风险转移、分散到了各种投资者的身上。

2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剖析

2.1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随着市场秩序的不断规范,民营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持不断完善,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2.1.1促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政策不断完善

我国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在“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给予支持,大大拓宽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二是为加大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力度,党中央国务院在2003年启动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地提及科技部将涉及创业投资、银行、资本市场、保险机构、债券等,初步形成了支持自主创新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三是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政府又出台了《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如扩大贷款规模、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抵押方式等措施,来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2.1.2促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健全

我国在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04年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市场正式推出。中小企业板重在为中小企业或创业和创新企业提供融资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为风险资本提供退出渠道。此外,三板市场也得到一定的健全,到2008年为止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新三板” 试点取得了成功。新三板的萌生为科技含量较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园区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创造了条件。随着资本市场层次体系的多样化,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得到拓展。

2.2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困境

虽然近几年来金融支持在促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些许成绩,但是就现阶段而言,金融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2.2.1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仍然远远不够,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金融投入总量少。由于政府科技投入体制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比较少投入企业,而将资金投入民营企业的则更少在前几年发放的支持企业科技活动贷款总量中,民营企业所占的份额不足百分之十。其二,近些年来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更加审慎,民营企业由于资信差、寻保难、抵押难,从银行获取贷款相当困难;其三,国有银行在贷款上具有“重国有轻民营”的特点,银行信贷绝大多数资金用以支持国有企业的发展,创造了1/3GDP的民营企业拿到的银行贷款不到总额的10%。

2.2.2资本市场结构仍然单一。目前,我国在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上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结构依然较为单一,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国的金融资本市场有严重缺位现象, 如天使投资、创业板市场迟迟难以推出。此外,现有的中小企业板市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二板市场,它基本延续了主板的规则,例如上市条件、监管标准等几乎与主板市场一样,因此资本市场内部结构并不清晰。

2.2.3风险投资机制不够完善

首先,缺乏风险投资的专门人才。风险投资的专门人才必须有比较全面的金融、风险投资和企业管理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冷静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和风险投资的实践。而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极度缺乏。其次,风险投资市场上可供选择的风险资本有限,资金主要来自一些私人基金、机构投资者等,且大多为短期资本、风险承受能力差,难以满足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对风险投资的战略需求。第三,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健全。

3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资金不足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之一,融资渠道不畅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资金不足的关键因素,当务之急是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系统,拓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3.1 积极完善相关金融政策,创新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除了来自民营企业自身的力量外,还来自政府政策支持的力量。政府应该通过完善金融政策来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一是完善当前的货币信贷政策。加快民间资本参与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的出台,鼓励民间资本介入。二是放宽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限制。放宽银行贷款利率和交易费用的限制会使利率富有弹性,以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来扩大银行的盈利空间,提高银行对民营企业放贷的积极性。三是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国家开发银行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性信贷投入,将开发性金融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进出口银行可以设立特别融资账户,为民营科技企业所需的核心技术和重要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资金支持。

3.2 积极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改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

市场经济发达的的国家一般都建有不同级别的资本市场,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我国资本市场却比较单一。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是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第一,加快中小企业板市场的建设。首先,将现有已通过发审委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小盘股聚集起来,在深交所设立科技板块。其次,加强对中小企业板的监管。民营企业所特有的家族企业的缺陷,如一家控股、家族经营等,导致对中小企业板上民营企业的监管有别于主板市场上的国有企业。中小企业板块应当在市场定位、完善主板市场的缺陷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创新。

第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市场以企业信用为担保,为企业直接融资,能向投资者提供相对较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工具。因此发展债券市场是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举措。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企业债券市场化建设;二是加强市场的监管体系,建立企业债券兑付风险预警机制,并定期了解企业偿还债务、筹资渠道及筹资计划等情况,以便于对潜在的兑付风险及早防范。

3.3 积极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扩大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来源

我国的风险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要更好地发挥风险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一是加快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极度稀缺,培养专门投资人才势在必行。首先,在各高等院校增加风险投资这个新专业,以便储备风险投资人才。同时,安排对在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的课程。其次,让素质较高的一些人员到国外留学,学习外国在风险投资方面的经验并掌握相关知识。

二是增强风险退出机制的顺畅性。由于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和高回报性,建立一个可行的风险退出机制是发展风险投资的关键环节。应该借鉴国外风险投资经验,建立上市标准较低且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创业板市场,以避免风险投资公司无法收回资本,使风险投资循环发展下去。

综上所述,金融支持对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明白了金融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了使我国民营企业能够持续高速发展,建立完备有效的金融支持系统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蒋建华,王书贞.等.完善中小企业板块建立我国二板市场[J].经济学研究,2005,(11):42-48.

[2] 聂峰,苏华兴.金融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机理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233-234.

[3] 钟永生.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春天[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2):10-13.

[4] 邓道才.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思路[J].安徽科技,2006,(3):39-40.

[5] 张日红,陈赣洪.对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6,(6):15-16.

第5篇:创业市场风险对策范文

[关键词] 技术创新 风险预控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技术创新风险,是指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项目的难度以及创新主体综合创新实力的制约,所导致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中止、撤消、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经济技术指标,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因此,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活动,有可能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性、技术创新项目的难度与复杂性,以及企业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技术创新活动延期、中止、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的技术经济指标。这不仅会引发财务风险而导致企业发生有形的损失,而且还会导致时间损失、机会损失、管理损失等无形损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转机建制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过程中,企业如何防范技术创新中的各种各样的风险,积极寻求技术变革带来的机会,提高预防和控制技术创新风险的能力及自我创新的能力,己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相当紧迫的任务。

二、技术创新风险来源及其扩散机理分析

1.原因分析 我们一般认为技术创新风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1)外部环境,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技术创新中最主要的风险,如:政策变动、技术替代、消费者需求变动、竞争对手出现等。(2)技术项目,技术创新项目的难度过大,研究过于复杂,会使技术项目风险加大,难以成功。(3)企业实力,企业实力因素包括企业的自身能力和风险处理能力,以及决策者的风险态度。企业的自身能力指企业资金、技术、生产、市场方面的实力;企业风险处理能力指企业对风险的随机处理能力、决策能力等;决策者的风险态度有保守型、冒险型或中立型之分,不同的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决策的结果也可能不相同。

2.扩散机理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开始于技术发明或技术成果首次商业化用, 经大力推广、普遍采用,直至最终因落后而被淘汰的全过程.依据扩散范围不同,可分为企业内、企业间以及国际间的技术创新扩散等类型。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在创造出规模效益的同时也使风险随之扩散,技术创新风险在扩散过程中受到政府宏观调控,企业、科技主体与市场相互作用.

三、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控对策

1.宏观预控对策

(1)完善规范创新环境的法律体系。国家要抓紧建立符合国情的反对垄断,保障公平交易、保护公平竞争的法制体系,切实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分割、封锁市场的各种行政性壁垒,防止任何形式的地区封锁、城乡分割、行业壁垒和部门垄断;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契约意识和信用意识;坚决依法打击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经济犯罪行为,以利技术创新产品畅销市场;严格执法,规范技术市场和其它市场,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市场环境,促进国有企业提高效率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建立维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国家要从法制经济和信誉社会的高度,下决心花大力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出台更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对侵权者给予重罚和严厉的打击,以维护持有者的权益。此外,政府应关注专利的实施工作,以更好地发挥专利等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实施积极的财政激励政策。国家应加强两方面的激励政策:一是要加大对创新的投入,特别是加强对市场功能作用失效或低效的领域,如基础研究、战略性研究项目的投入;二是改变现行的由承担单位提供配套资金的做法,改为政府对企业的创新项目给予补贴。

2.微观预控对策

(1)树立正确的风险态度。企业的风险态度,是企业职工群体风险倾向的总集,但其中领导者的风险态度起决定作用,因此,关键是企业的领导者应树立正确的风险态度。管理者在自己承担风险的同时,要设法使职工感知风险,共同防范风险,企业应当在职工中引入风险机制,进行合理的风险配置,如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建立分配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等。

(2)建立合理的组织体系。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合理与否,将影响到企业的风险辩识能力和风险处理能力。为了辩识和处理风险,企业应强化专门的风险管理职能,以对风险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统一管理。一些大型企业可以建立风险管理部,专司风险管理之职,其职能一是企业危机分析及危机干预;二是保险业务决策。

(3)建立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加大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针对关键技术人才、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和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同时,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形成人才引进机制、评价机制、留人机制,使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作为知识载体的优秀人才的创新作用。

(4)合理进行风险回避。技术创新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很严重,企业必须对创新项目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对威胁出现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有足够的把握,从根本上放弃使用有风险的项目资源、项目技术、项目设计方案等,从而避开项目风险的。

四、结束语

企业科学地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合理控制和防范各种风险,对企业成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傅家骥 姜福等:技术创新一中国企业发展之路[M].企业管理出版社,1982

第6篇:创业市场风险对策范文

在理论上,战略性新兴企业各创新阶段的资本需求特征及其财政金融支持方式如下。技术准备阶段的项目或产品处于构想状态。此阶段不仅要面临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可能还面临研发人员、管理团队的缺乏。因此吸引外部投资相对较难,但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小。一般来说,除了企业自有资金投入之外,外部支持方式的最佳组合应由天使资本、国家财政资金和场外交易市场组成。技术研发阶段主要是创新项目的论证与决策等。该阶段不仅不可能为战略性新兴企业带来市场回报,而且成功的概率相对较小,存在技术风险,对资金需求量较小。此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商业性资本极少涉足。所以,此阶段的财政金融支持方式的最佳组合,应由愿意进行科技价值投资的资本组成:国家财政性资金(包括政策性银行贷款、创新基金、信用担保基金)、风险资本和场外交易市场或创业板市场。技术中间试制主要是创新成果市场化的试制、初期改进,以及成果的初期入市。该阶段试制所需资金多,成本较高,风险较大,成功概率相对较小。中间试制所需资金比研发所需资金更多,且较产业化批量生产又具有极高的风险,当然回报期望也较高[1]。此阶段所需的资本仅靠常规的信贷财政金融支持渠道是不行的,这时就急需能够承担较高风险的风险资本、担保资金、创业板市场的支持。产业化阶段时,新技术与新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取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加之产品的生产规模效益和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给企业带来了较高的、稳定的市场回报,因为此阶段的资本投入风险低、收益高,成为各种资本的青睐对象。这一阶段财政金融支持方式的最佳组合应该主要以信贷资本、资本市场(创业板、中小板或主板市场)和战略性新兴企业债券市场组成。综上所述,战略性新兴企业不同创新阶段的财政金融支持方式的理论模式。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不同创新阶段财政金融支持方式的现实情况

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在技术准备阶段,财政金融支持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性资金,而缺乏天使资本。在技术研发阶段,财政金融支持主要还是依靠国家财政性资金,而缺乏大量的风险资本介入,因为我国的风险资本青睐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后期。目前我国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与实现产业化投入的比例为1∶0.5∶100。而国外经验表明,三者的比例只有达到1∶10∶100才能使科技成果较好的转化为商品,形成产业。因为我国的股票市场上市门槛较高,在技术中间试制阶段战略性新兴企业很难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获得财政金融支持,而仅有少量的风险资本、信用担保资金和银行信贷资本介入。在技术创新的产业化生产阶段,财政金融支持组合包括风险资本、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我国风险资本之所以青睐产业化阶段,而没有大量进入自主创新的初始阶段,是因为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在其自身的生存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双重压力下,他们为了赚取投资对象上市前后的差额利润,大量投资产业化阶段。而信用和担保机制的不完善,导致银行对中小新兴企业的信贷歧视,以及新兴企业债券市场还未形成,场外产权交易市场功能的欠缺,导致在产业化阶段仍然欠缺资金[2]。综上所述,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不同创新阶段的财政金融支持方式的现实模式如图2所示。

三、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财政金融联动支持模式

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的不同创新阶段,都有相应的财政金融支持,也就意味着各种资本会在相应的阶段进入,也会在相应的阶段退出。那么,在各个阶段之间的过渡环节,各种资本的顺畅对接,需要构建的资本整合联动支持模式来实现。通过财政性资金、风险资本、担保资金、银行信贷资本和资本市场相互作用,发挥出财政金融支持体系的整体有效性。这样就保证了各种资本在进出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各个阶段时,能够顺畅对接,而在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同一创新阶段,相应的资本也能有效结合。如果财政性资金也确实能够在新兴企业初期阶段起到引导作用;风险资本规模能够迅速扩大,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先锋作用,应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期阶段提供足够的复合型财政金融支持。银行信贷资本一方面能够通过与财政性资金、担保资金、保险资金和风险资本的相互配合,降低风险,有望改变“惜贷”现象,为战略性新兴企业产业化生产阶段提供有力的财政金融支持;一方面能够通过设立金融控股集团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充实风险资本,间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期阶段提供有力的财政金融支持,从而继续保持在财政金融支持体系中的主体地位[3]。资本市场为其他各种资本之间的实质性结合提供了广阔的并购平台,加上自身的多层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和间接地提供了无缝隙财政金融支持,继而成为驱动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引擎。综上所述,可构造具备资本整合联动支持机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金融支持模式。

四、我国战略性新兴企业财政金融联动支持的措施

(一)由财政性资金引导带动其它资本进行联动支持

1.综合利用财税政策引导风险资本成为真正的先锋资本

目前风险资本对战略性新兴企业初期阶段的投入较少,而对产业化生产阶段投入较多,因此风险资本无法成为真正的先锋资本。对此,可以根据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周期(平均是5~7年),综合利用财政税收政策,加强引导我国内资风险投资公司发挥其先锋作用。比如,(1)如果60%以上的资金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初期阶段,那么从基期开始计算的未来3年内,免除风险投资公司的所有税收,之后的2年,减半风险投资公司的所有税收。(2)如果60%以下的资金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企业初期阶段,那么从基期开始计算的未来3年内,仅免除风险投资公司的企业所得税。(3)如果100%的资金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企业的产业化生产阶段,可以对风险投资公司征收100%的暴利税[4]。

2.财政性资金引导风险资本和担保资金联动支持

目前,我国主要是直接针对战略性新兴企业采取财税政策来促进其自主创新,比如对战略性新兴企业优先政府采购、进行银行贷款贴息、担保和税收减免等方式,但忽视了对风险资本和担保机构等资本的支持,这样无法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因此,可以利用行政手段,采取财政支持风险资本和担保机构,间接促进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发展。比如,可以考虑允许风险投资公司向政府申请创新基金,再由风险投资公司将创新基金自行选择投入战略性新兴企业并决定投资数额。由于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投向是战略性新兴企业创新项目的组合,这样可以极大地发挥创新基金的杠杆作用。

3.政策性金融引导商业性金融联动支持

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指定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行,将资金划给行,并由其根据规定的财政金融支持对象、范围、金额、利率水平和期限结构等具体运用资金;政府性金融机构通过对商业性金融机构向战略性新兴企业提供的商业性贷款给予偿付保证、利息补偿或再融资,间接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支持战略性新兴企业[5]。

(二)各种资本通过“捆绑”式联合进行整合支持

1.政府创新基金、担保资金、银行信贷资本和风险资本整合支持

我国可以考虑在担保基金或者担保机构、银行与新兴企业之间引入第四方和第五方,即政府创新基金和风险资本。其运作模式如下:首先,战略性新兴企业申请政府创新基金,如果能得到政府创新基金的支持,证明战略性新兴企业的自主创新项目是值得投资的,因为申请创新基金要经过较为严格的专家论证和审批程序。然后,风险资本可以按照创新基金一定的放大倍数出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企业。同时政府担保基金或者担保机构可为战略性新兴企业进行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而若战略性新兴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或者自主创新项目失败,其债务可由风险投资机构、政府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按照出资比例偿还。这种运作模式既充分发挥了政府创新基金的引导作用,又大大降低了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与银行的风险。

2.科技保险资金、财政资金和政策性银行信贷资本结合支持

由地方政府牵头,联合财政或科技部门和政策性银行实施组合财政金融支持计划:凡是参加科技保险的项目,可以同时获得创新基金和政策性金融贷款的立项支持。财政既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企业科技保险提供补贴,也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企业申请政策性金融贷款提供担保。同时,若项目失败,科技保险赔偿资金可以转化为银行利息代偿资金。这样既降低了政策性银行的风险,也充分体现了科技保险和创新基金的扶持作用。

(三)各种资本通过“联姻”方式进行整合支持

1.银行与风险资本结合,设立风险投资银行

我国的风险投资银行可以借鉴美国硅谷银行的经验,将银行服务与风险投资结合起来。为了支持中小新兴企业发展,可允许风险投资银行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资金管理,按照利率市场化原则,逐步放宽管制约束,在国家法定利率与民间自由借贷利率之间,以市场规则求得均衡点。在税收政策方面,风险投资银行设立的前几年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一定年限后减免征收。

2.利用资本市场平台,鼓励风险投资公司(基金)上市融资

目前我国《证券法》和交易所的《上市规则》,均允许投资公司上市,因此风险投资公司上市已经不存在法律障碍。风险投资公司(基金)可以在创业板上市融资,使风险投资公司(基金)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公众资本,迅速扩大风险资本的规模,增强风险承受能力;引入战略投资机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风险识别能力。

3.通过设立金融控股集团,拓宽风险资本来源的渠道

第7篇:创业市场风险对策范文

Jia Ning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710100,China)

摘要: 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种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经济活动;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充满各种挑战,风险极大,但技术创新却是企业前进的动力。

Abstrac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cess is a long course and a kind of exploratory and creative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cess is an uncertain process, which is full of all sorts of challenges and great risk. But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the wheels of progress of enterprise.

关键词: 技术创新 风险识别 内部风险 外部风险

Key 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risk identification;internal risk;external risk

中图分类号:T-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037-01

1技术创新内涵及其阶段分析

1.1 技术创新内涵创新是著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先提出来的。技术创新可以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快新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

1.2 技术创新的主要阶段分析

1.2.1 产生创新构思创新构思来源是多方面的,可能是专家或者市场的需要,来源不同风险也就不同。这一阶段的风险主要是对市场预测不准,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1.2.2 调研评估对创新构思进行评价,并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术扩充创新构思。这一阶段的风险因素主要有缺乏深入调研、调研预测结果不准、立项决策失误等。

1.2.3 开发试验阶段在实验室中将设计原型转变为实验原型,验证设计原型的可实现性。主要风险有:在技术难题使创新活动中止、样品不合格、开发能力不足、开发成本太高等。

1.2.4 市场测试和营销研究进行现场工艺试验和新产品试生产,将生产出的小批量产品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试销,取得相关数据。该阶段的风险因素主要有:设计原理不合理、技术成果性能不稳定、技术力量不足等。

1.2.5 大规模生产阶段这一阶段的风险主要有:技术掌握不足不能批量生产,调整工艺或新添设备使费用大幅度增加,批量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合格、不稳定或合格率低等。

1.2.6 市场销售创新产品进入市场向顾客销售。主要风险有:企业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市场容量过小、销售渠道不畅、消费需求变动、市场竞争过于激烈、替代产品出现等。

2创新过程中风险的识别

2.1 创新风险的定义1901年,美国学者威雷特最早给出风险的定义: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的客观体现。随着发展,其定义大致分为两种:强调风险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

2.2 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识别

2.2.1 企业内部风险①管理风险。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管理层不了解市场,造成决策失误,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构想,产品定位不准确,营销策略失误,产品销售不出去等。②技术风险。由于技术不成熟、关键技术选择失误、配套技术不够重视等,从而产生了技术风险该风险。③生产风险。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系统难以实现大批量生产,工艺流程的不匹配,生产周期过长,设备和仪器损坏,检测手段落后,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等。产品不能及时生产出来,造成创新活动不能继续进行。④财务风险。即是资金链断裂,不能及时供给资金导致创新活动无法进行。技术创新需要大量资金,且每个环节不能中断,必须保证供应,才使创新活动持续下去。

2.2.2 企业外部风险①政策风险。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调整变化,企业生产的不符合国家规定,进而导致创新的全面恶化。这一风险是无法确定的,伴随整个创新过程,发生的时间也无法确定。②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新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或变化而未被市场充分有效接受的可能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的不断变化、消费者的偏好、技术引进的冲击、模仿者的存在以及侵权行为的发生。这一风险主要是在销售阶段,但影响较大。

3应对风险的措施

3.1 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每一个参与人员加入之前都要进行风险意识培训。在企业当中领导者要起带头作用,由于技术创新活动是非连续性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新风险管理机构是临时性的,随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启动而开始发挥职能,随着创新活动的结束而结束。

3.2 技术风险的防范技术创新风险的管理应采取超前和预先防范的方式,对其进行预先估计和控制。其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进行预警管理。所谓技术创新风险预警管理,是指通过对内外环境的预测、估计、推断以及对技术创新过程的监控来进行警报与预控,做到未雨绸缪。

3.3 吸引优秀人才防范生产风险企业应搞好现有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一方面在企业内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创新氛围,激发职工的创新愿望和热情;另一方面,加强培训力度,不断扩充科技人员的研究领域,改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既有技术专长,又有市场眼光的新型创新人才。

3.4 通过筹集创新资金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采取多渠道筹集创新资金,使创新的投入风险多方分散,共同承担。主要的融资渠道有:政府的直接资助、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商业银行的科技贷款和风险贷款,有实力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募集社会游资。同时,可通过组建战略联盟,联合其他企业共同参与。

3.5 政策风险的防范国家的政策、法规是不能改变的,我们只能做好前期的准备,这时企业家应该发挥自己前瞻性的目光,带动企业合理的避免政策风险。

3.6 市场风险的防范科学地开展市场调研与预测活动,从技术创新活动的源头减少市场风险。企业必须紧密跟踪消费者的需求状态,利用科学的调研方法,随时对供应商、中间商、社会公众、目标顾客、现有的竞争者以及潜在的竞争者等各方情况做深入调研,寻求最佳市场机会。

4结束语

企业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不能忽视风险的防范,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不断降低、分散和转移风险,力争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技术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敏,李世平,王韶辉.基于产业集聚的国家工程中心自主创新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3).

[2]刘建琴.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J].青年科学,2010(6).

第8篇:创业市场风险对策范文

(一)市场失效阻碍自主创新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机制具有基础性的资源配置功能,是市场经济之所以能最佳配置社会资源的根本条件。然而,在充分发挥和尊重市场机制这一作用的前提下,市场经济也会必然形成和存在着若干市场的失效状态。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尚未成熟,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完全发挥的宏观背景下,市场失效问题便困扰和阻碍着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

2.获取创新资源和能力的机会不均等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市场失效”。据2002年统计数据,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约有60%收入在100万元以下,实力弱和资金不足是这些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尽管国家出台了多种金融政策措施,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抵押品、信用记录和担保者,事实上难以从这些政策中获益。此外,当前金融机构都处于提高资产质量、减少金融风险、增加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改革调整时期,其服务重点短期内仍然集中在大型企业和机构,中小企业普遍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机会的不均等和信息的不对称,使中小企业以完全市场竞争方式获得资源的公平程度降低。

3.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造成了资本市场的介入空白。创新型中小企业一般都具有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两个特点。具体表现在创新活动的回报常常是非线形的而且是极不确定的。企业家可能比潜在的投资者掌握更多关于其产品和工艺性质及特点的信息、创新活动常常是无形的。因此在创新企业的种子期和发展早期,由于企业货币价值难以评估,投资风险极高,故而难以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以美国为例,尽管其资本市场高度发达,但在这种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背后,市场的逐利行为必然会导致部分区间的资本市场空白。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阶段便面临着难以逾越的“死亡峡谷”。

(二)政府失效制约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能力缺失不仅仅是市场自发力量作用的结果,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制度、政策的不完善甚至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1.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科技管理行政化问题严重。政府对科技的管理体制基本是采用各种计划,从最上游的基础研究如973计划到863高技术发展计划,到下游的“星火计划”,政府对科技活动的操纵能力空前提高,但管理手段非常传统,计划色彩相当浓厚,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立项-申请-研究-报奖-评奖”过程。科技管理的行政化问题决定了人才的评价、选拔、流动都被行政官员把持、科技经费的投放方向也受制于行政部门,形成“外行管理内行”的局面,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也导致了科技管理过程中的种种腐败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科技事业的发展。

3.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制度性缺陷制约了其对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作用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的同时,其发展环境和制度的缺陷也日益凸显。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还不够强大,发展速度落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步伐,甚至出现了边缘化趋势,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企业高速发展所面临的旺盛的融资需求。一是资本市场现有的制度安排不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如现行发审制度、发审标准都不利于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中小企业板规模有限,资本市场层次单一,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并且由于没有建立适合不同企业融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能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多渠道、高效率的股权交易平台,即风险投资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抑制了风险投资的不断循环增值。二是风险投资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环境。2005年10部委出台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对促进和规范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有关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基金政策以及证券、保险资金参与风险投资的政策等,仍还在研究制定之中。

4.在税收政策存在不利企业自主创新的因素。税收制度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一般被归属于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制造业。由于企业前期研究和开发的投入较大,资本有机构成高,投资资本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得不到抵扣。前期的研究开发成本又不能计入当期成本,企业研发人员的工资不象外资企业一样可以全额税前列支,而只能列支960元,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所得税税负较高。这种税收政策实际上起不到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各种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作用,无法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5.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低下,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从理论上讲,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在保护创新者的利益和积极性的前提下,有偿的扩散技术。如" 果没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在市场上就不会获得价值,就没有人愿意去创新,没有人愿意进行研究开发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在法律和管理体制等方面不够完善,存在着多头管理、侵权打击不力、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昂、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等体制“瓶颈”,导致现阶段我国知识产权整体保护意识淡薄、保护水平低下。据统计,2005年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处于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造成市场缺乏公平有序的原则,使得企业从知识产权中获得的收益低于投入的成本,致使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期待变得消极,从而弱化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二、根据公共财政原则科学界定自主创新过程中财政职责范围

公共财政理论认为,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效的国家财政,政府及其财政以弥补和纠正市场失效为职责。但那是基于要素充分流动和自由替代的完全市场假设的市场失效,我国的市场经济具有“人为”建立的特点,使得我国的市场不足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否定政府和财政的侵犯行为。作为改革推动者的政府如果不能自觉主动地将自身活动限制在市场失效的范围,那么在制度摩擦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政府及其财政超越市场力量的约束或者偏离市场经济要求而发生的政府职能“越位”、“缺位”等现象,由此产生具有我国特色的“市场失效”与“政府失效”并存的局面。

公共财政是适应于、服务于并有利于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财政类型(张馨,1999),深化改革是公共财政的要义所在。自主创新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等等,在各种创新中,制度创新是纲,其他创新都是目。制度创新是其他创新之母。改革开放以来,每一项制度创新都必然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自主经营给国有企业和其他各种类型的企业带来了一系列的巨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巨变的根本原因。改革改的就是制度、体制,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剪,而是对原有制度、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即以制度创新作为最高形式。而有效的制度创新显然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政府及其财政应遵循公共财政的原则精神,调整自身职能,从培育创新环境、搭建鼓励创新的机制和平台的角度来合理使用行政权力和配置资源。

三、支持自主创新的公共财政政策建议

(一)从源头抓起,进一步建设好体制性安排及法律法规制度化

在体制性安排方面,可借鉴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和法国创新署的做法,由相对独立的政府行政机构或完全独立且部分行使政府职能的机构发挥统揽全局及协调各方面的作用,改变传统行政体制下科技管理混乱、不利于企业创新的现象。在制度化法律法规建设方面,首先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知识产权保护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从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运用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支持形成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装备的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体制(包括行政执法的体制和司法的体制),从立法和司法、执法等法律环节确认,加强知识产权的综合保护,提高侵权成本、降低维权成本,为鼓励自主创新和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其次,完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促进科技与资本的融合。尽快研究制定有关支持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基金政策以及证券、保险资金参与风险投资的政策等,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的不同特点和风险特性,结合新《公司法》和《证券法》制定相应的发行上市条件、发行审核标准、改革发审制度,加快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并尽早进行创业板试点,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仅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而且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公共股权资本市场可以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机制,促进风险投资不断循环增值,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二)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税收支持体系

税收制度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因素,为改变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不利于自主创新的现状,应尽快调整和改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政策,积极推动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既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使本土科技型企业获得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又要基于推动自主创新的战略诉求,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允许对科研活动使用的先进设备、专用装置、房屋实行加速折旧,允许研发人员的工资可以全额税前列支、对投资者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税收优惠,根据投资额分别适用所得税减免、资本利得税免除以及资本损失减免和延迟纳税等优惠形式,以此降低投资风险,鼓励向初创期企业的投资行为。此外,还应制定对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风险投资从高新技术企业所获得的股权转让中的增值部分给予必要的税收优惠,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

(三)增加财政科技投入,优化投入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要逐步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2006-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同时,积极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政府及其财政主要应该在企业不愿意进入,或者企业没有能力的领域发挥作用,重点应该是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支持一些产学研联合的开发体;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强对风险投资发展的引导力度,设立国家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即“母基金”。国际经验表明,在市场缺位的情况下,依靠政府财政建立“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的做法行之有效。不但可以在风险投资的资金供给方面,以政府示范性引导资金拉动全社会各类资金投资设立风险投资机构,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增强国内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实力。还可以通过引导资金的影响,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种子期和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的投资,以此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的能力。此外,还能改进政府资源配置机制,即政府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以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

第9篇:创业市场风险对策范文

关键词:金融产品创新;商业银行;信贷运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6-0089-04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经营方式发生着重大变化,其经营领域不断扩大。与金融产品创新的相关业务存在着巨大的利润空间,产品创新逐步成为业务拓展的着力点。同时,国内市场的金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金融消费方式变化快速,市场份额逐步细化,银行产品的竞争日趋激烈。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加速产品创新的进程。从金华市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的结构分布上来看,主要有资产创新产品、负债创新产品、中间业务创新产品。其中,

资产类产品尤其是信贷产品创新是领头军,占据主导地位:

负债类创新产品种类繁多。理财产品成为创新亮点;

中间业务类创新以传统形式为主。创新层次较低。

当前,金华市辖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产品仍然以传统形式为主,主要集中在结算承兑业务、结售汇业务、交易类业务、收付业务等领域,虽然中间业务类创新品种多、交易金额大。但多数停留在劳务层面上,创新的层次较低,投人多却收益不甚理想。

金融产品创新不仅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发展产生广泛影响,对整个经济有效运行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金融产品创新在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和繁荣的同时对银行信贷运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金融产品创新对信贷运行的积极作用

1、金融产品创新丰富了融资方式畅通了信贷运行。

(1)围绕客户需求的信贷产品创新,促进了信贷市场细分。近年来住房、汽车、创业、助学等个人消费贷款发展迅猛,如金华成泰合作银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贴息贷款,义乌合作银行的新农村建设住房配套贷款,兰溪合作银行的青年创业贷款,浦江农村信用联社的“圆梦”助学贷款,磐安农村信用联社的下山移民专项贷款等创新产品的推出,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弱势群体的信贷需求。

(2)针对担保抵押难的信贷产品创新,克服了融资障碍。如发挥当地乡村党政组织的力量,以“小额农贷、自报公议”形式对小额农贷实行信用放款,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创新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由规定户数以上企业自愿组成联保小组,交纳一定风险金后,可以按风险金的倍数对联保企业授信发放贷款;利用权证关系创新的质押贷款,如仓单质押贷款、商铺质押贷款、存货质押贷款、林权质押贷款等。

(3)根据不同经营特点的信贷产品创新,扩大了信贷投放。金华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经营贸易的特点,利用保函、信用证打包、承兑汇票贴现等金融工具,为有市场、有技术、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扩大了信贷覆盖面。

(4)结合科技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创新,提供了信贷便利。根据中小企业“短、频、急”的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针对中小企业的网上自助融资产品,如工商银行的“网贷通”、建设银行的“网络速贷通”等,开创了“鼠标+电话=提款+还款+查询”的中小企业新型信贷业务办理模式,借助科技力量减少了放贷环节,极大地提高了中小企业贷款的放贷速度。

2、金融产品创新为信贷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渠道。

(1)金融产品创新蕴藏着降低信贷风险的契机。如浮动利率债券和浮动利率票据,可减少金融机构筹资的利率风险;发行短中期可转让债券、附带各种兑现条款和保证条款的长期债券,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主动负债并保持较好的流动性;对一些数额大、周转慢的信贷资产实施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较好的证券,改善了资产负债结构,减少了经营风险。

(2)金融产品创新促进了金融市场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信贷风险。信息技术进步、外部环境的逐步宽松,催生了跨银行、保险和证券市场的金融产品,满足了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使得金融市场间的关联程度不断提高,银行与证券、保险的合作不断深化。

二、金融产品创新对信贷运行的负面影响

1、金融产品创新对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产生了一定影响。

(1)金融产品创新使货币供求机制发生明显变化。在货币供给和需求方面,金融产品创新趋势主要通过减少现金量。降低现金和交易性存款的比例来影响货币乘数。金融产品的创新与货币的电子化发展不仅使现金和交易性存款比例降低,通货在金融资产中的比重也被降低,这一方面使整个金融机构的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却减弱了人们对于货币的名义需求。

(2)金融产品创新使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降低。首先,金融产品使得货币控制的目标复杂化。这主要是因为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增强,对于中央银行,无论从货币总量还是从利率来调节经济发展都存在着一些障碍。其次,金融产品创新限制了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范围。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模式,将大量资金从银行转向非银行金融机构,规避了存款准备金率的约束。同时,商业银行可以使用政府和中央银行债券作为抵押向中央银行借人准备金,这使得中央银行使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的能力减弱。第三,金融产品创新扩大了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一方面金融产品的创新影响了金融运行的过程,扩大了货币政策的内在时滞;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扩张金融产品的创新给居民和企业所进行的经济行为带来了不可预测性,扩大了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

(3)金融产品创新弱化了利率杠杆的调控效果。在目前我国受管制程度不同的双轨利率条件下,实体经济可以利用金融创新产品在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选择相应的信用支持,使中央银行利用利率杠杆调控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作用一定程度被抵消。如提高存、贷款利率是为了抑制需求,但金融创新产品的替代效应使反映资金价格的贷款利率的提升效果不明显。此外,金融产品创新所带来的投资实际收益的提高,又使中央银行所能控制的名义利率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力下降。

2、金融产品创新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1)商业银行对产品创新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当前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创新的主要动机是扩张和抢占市场份额,获取规模效益,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创新较少。由于产品创新机制与市场营销机制的责权利还未有机统一,重产品开发数量、轻市场评估的问题相对突出,容易造成产品创新与市场实际需求的脱节,降低新产品的适应性和盈利性,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创新效率的提高。

(2)金融产品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有限。目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从同行业模仿引进的较多,具有自

身特色的原创型创新较少。商业银行间的创新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使各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品种大同小异,没有对客户需求进行细分。由于金融产品创新的同质化倾向,市场适应性有限,不能够满足不同客户、不同时段、不同范围上的融资需求。

(3)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控制能力亟待提高。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例,一些创新业务缺乏应有的监管和制度的规范,使次级抵押贷款的过度创新、资产证券化以及金融机构的杠杆经营模式都成为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大市场调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树立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意识和精品意识,加大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评估,有效防范金融产品过度创新引发的信贷风险,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三、引导金融产品创新推动信贷平稳运行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

一是逐步将金融创新产品纳入货币供应量范畴。蓬勃发展的金融创新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影响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加以改进和调整,将部分金融创新产品纳入货币供应量范畴,提高货币供应量中介指标的可控性。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突破原有的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范围来界定货币层次的传统框架,按照金融工具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货币层次;将部分表外业务活动创造的具有很强“支付性”和“结算性”的产品,统计到货币当中去:遵从货币与其他金融资产或负债之间职能的差异,设计不同的权重,按照相应的层次,计人货币供应量。

二是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调控。随着市场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决定货币供求和价格水平的因素已经越来越复杂。因此,中央银行应针对市场变化情况和金融创新的实际,综合运用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等数量型工具和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适时适度调节货币供应量目标,对货币供需和信贷运行进行调控,保证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通过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三是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完善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是金融创新的基础,要稳步推进以Shibor为核心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加快债券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利率对调节资金供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丰富金融市场投资和融资产品,扩展金融资产配置空间,使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收缩自如,完善包括金融产品创新在内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增强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二)构建有效的创新保障机制

一是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商业银行要把握金融创新的合理方向,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自身经验,坚持稳健经验的理念,积极稳妥地推进创新工作,特别是要注重结合我国金融环境特点,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所取舍和侧重,设计适合自身优势的创新产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

二是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的机制建设。完善的体制机制和运作流程是商业银行开展高效创新的制度保障,商业银行要把产品创新与经营管理模式转型和提高核心竞争力衔接起来,对现有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进行革新,建立覆盖新产品开发设计、推广和评估等全过程的科学管理体系,完善产品规划、激励机制、市场细分、品牌化发展、产品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制度设计。

三是着力提高基础性金融资产的质量。基础性资产是金融创新的基础,证券化的金融创新产品在一定条件下会从风险转移工具变成风险放大的工具,而转化的关键条件就是基础资产质量。因此,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应吸取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不能盲目地复制西方国家的新型金融产品,严格把握基础资产的质量关,进一步夯实金融创新的基础。

四是有效提升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国内商业银行应立足于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在吸取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入掌握经济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辩证分析金融创新的收益、风险和成本及其管理问题,建立和强化金融创新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机制,全面提升金融创新的专业水平。

(三)提高金融创新风险的防控能力

一是增强金融产品创新风险防范意识。在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商业银行要将风险管理放在首位并切实贯穿到产品创新的各个环节,确立风险管理的主导地位,通过建立风险文化将风险管理内化到每一个员工,从金融产品开发、销售、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建立风险意识。同时,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控制不仅要着眼于眼前,还要延伸到未来,考虑不同种类的产品创新之间的风险互动和强化效应,对产品创新的可能风险要进行甄别,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各个层面充分估计存在的风险。

二是注重把握好金融产品创新的“度”。金融产品创新须与市场发育成熟程度,与市场组织、制度、机制的健全程度以及市场发展潜力与空间的大小等相适应。要将金融创新产品内涵的隐性风险分析透彻并进行合适的披露,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对金融创新产品进行严格的风险监控。对市场发展需要、但自身条件不具备的金融创新产品应充分论证,积极培育,择机推出。同时,金融产品创新应坚持全面、协调推进的原则,着眼于市场的长远发展,重视金融产品的全方位、多层次创新。

三是完善金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机制。商业银行要坚持审慎经营理念,积极开展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研究,在分析产品创新链和风险链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产品创新风险跟踪和反馈市场变化的风险管理机制。要重视金融创新链上的风险传染。着力构建面向业务和面向流程的风险免疫机制,发挥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分散作用,而克制其风险传染。要建立金融产品创新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各类风险计量方法和披露制度,将风险管理机制涵盖整个金融产品创新全过程,强化金融创新产品风险管理。

四是优化金融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高效合规地开展金融产品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吸取华尔街不对称激励以及缺少有效约束的教训,优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兼顾短期与长期、风险与收益、规模与结构,避免和防止盲目性、短期化、不顾风险和片面追求规模的金融创新行为。

(四)加强金融创新的有效监管

一是提高金融风险监管能力。要明确各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和责任,建立各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协调与信息沟通机制,避免金融监管缺位,有效应对混业经营趋势带来的链条式风险。要加强金融风险的理论研究,加快金融监管电子网络建设,实现监管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提高应对和处置金融风险的能力。要进一步转变监管理念,正确处理好鼓励金融创新和加强金融监管的关系,从事前、事中、事后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和监管覆盖面,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