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

隔代教育的特点精选(九篇)

隔代教育的特点

第1篇: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教育服务功能 隔代教育 现代家庭 教育子女 家庭教育 教育形态 亲子教育 现代社会    

 

一、隔代教育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1、祖辈具有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 

作为已经养育过子女的祖辈,在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方面较之年轻的父母更为成熟。他们对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办法要比孩子的父母知道得更多。祖辈社会实践比父母丰富,积累了丰富的阅历,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孩子的营养和身体状况)并提前加以预防。因此隔代教育的子女,一般而言,身体的素质较好,他们在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明显要优于非隔代教育的子女。 

 

2、祖辈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养育孩子 

相对年轻的父母而言,祖辈不再有工作的繁重压力,时间和精力比较充足,而且心态平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祖辈的带养可以减轻父母在事业和生活上的负担,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发展,使孩子的成长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上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纵然隔代教育具有优势性,但由于祖辈在教育观念上比较保守、落后,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比较片面、单一,以经验育人,因此隔代教育也存在不足。不恰当的隔代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缺陷。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弊端,并将之尽量地最小化。 

 

1、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中的孩子往往受到祖辈极度小心的保护,与父母相处时间不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使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心胸不开阔,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祖辈的过分溺爱和迁就,对孙辈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余逸群在对首都1000户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老人过分溺爱孙子的占86%。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增强他们的依赖感,变得任性而娇气。由于祖辈本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影响,不懂得因特网等现代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不利于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 

同样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无限度溺爱,事事包办,百依百顺,导致孙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从小养成怕脏、怕累、怕吃苦的坏习惯,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探究问题的能力。祖辈对他们的百依百顺,纵容护短,致使孩子自高自大,不利于培养他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谦虚、礼让等优良品质。同时,祖辈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孙辈的物质需要,宁可自己节省也不亏了孩子,导致孩子从小不知道勤俭节约,浪费成习。 

 

三、改进方式,积极发挥隔代教育对现代家底教育的服务功能 

 

虽然隔代教育具有其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认为隔代教育一无是处,历史上许多大家都是由祖辈养育成才的,如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是由其奶奶带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是由其外祖母实施的早期启蒙教育。可见,要想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关键就在于改进隔代教育的方式方法。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对隔代教育进行正确指导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级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整个教育的基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家庭教育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其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因此,家庭教育不是盲目进行的,应该接受学校的指导和帮助,对于隔代教育问题更是如此。学校是传授系统知识的场所,是接受最先进教育理念的机构,可以对隔代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加以正确的指导,让祖辈从理论层面上对隔代教育有清晰的认识,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能够用正确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学校对隔代教育的指导在时间和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一是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对教育、隔代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二是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的形式,了解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三是建立学生的有关隔代教育方面的档案,随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状况,并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在隔代教育出现问题时,可以点对点地开展个别性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困难,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参考性方案。 

 

2、祖辈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以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祖辈应该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孙辈已经不合时宜了。因此祖辈要想使隔代教育发挥积极作用,就应该努力更新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从以往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 

首先是努力学习有关教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学习隔代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方式。这就需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隔代教育的培训,主动向老师咨询有关问题。其次应该努力了解现今儿童的普遍心理特点以及自家孩子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第三是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能与孩子进行畅通交流的新知识与新信息。能听懂孩子们流行的话语,知道孩子们喜爱的文艺、体育、政治明星,与孩子有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明白孩子的想法,教育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发挥好的效果。电视、书籍报刊、因特网等媒介在祖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祖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加强新技能的学习。比如获取新知识、查阅新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等等。 

 

3、祖辈要主动参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协调、配合与沟通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单靠某一个方面的作用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也要与各个方面作好协调、沟通等工作,以促进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首先,祖辈应该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与各方面加强沟通协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教育合力的意义,改变以往独力教育孩子的错误看法。只有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改变,才能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做到积极、主动地加强协调与沟通。第二,祖辈要协调与沟通的对象是多维的。对象一是学校中的老师。老师不仅可以对祖辈的教育方式方法加以指导,解决在隔代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孩子在学校中的近况表现,并使老师掌握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共同协商如何教育好孩子。对象二是孩子的父母。虽然现在年轻的父母较之老一辈人更重自己的事业发展,为接受日益激烈的挑战而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教育,关心子女的时间非常少。但作为人之父母则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亲情需要。经常性地与祖辈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状况,通过协商使两代人在教育子女的意见上达到一致。而且父母较之祖辈经常接触社会的新信息、新经验,更容易接受养育子女方面的新知识,可以在某些教育问题上对祖辈加以纠正和指导,帮助祖辈教育孩子,使孩子取得进步。对象三是隔代教育的对象,即孙辈。我们常说,孩子是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人,祖辈在教养孩子时应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交流,明白他们的感受,考虑孩子的需要,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非事事代劳包办,培养他们基本的优良素质和公民意识。 

第2篇: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农村 隔代抚养 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2-187-02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抚养”的国家。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趋势逐渐增加,留守在农村的儿童的抚养问题也就愈见明显了,进而研究农村隔代抚养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就变得更有意义了。

所谓隔代抚养,是指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上一辈老人来照顾孩子、教育孩子的教养方式。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由于家庭的经济条件有限,有很多父母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因此,在农村、小城镇所出现的一个远离父母、由祖辈老人或他人照顾的特殊幼儿群体。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农村隔代抚养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

1 农村隔代抚养的基本状况

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教育形态,其一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其二是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老人占了66.47%,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比率就越高。在当今中国,“隔代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形态。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隔代抚养”的孩子骄纵、任性,认为“隔代抚养”的效果弊大于利,更有人全盘否定“隔代抚养”。但心理专家认为,“隔代抚养”只是一个过渡时期,究竟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只要我们注意方式方法,“隔代抚养”也可以一举三得,让父母轻松、孩子有长进、老人有所寄托,成为特色教育。

2 农村隔代抚养出现的原因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笔者发现农村隔代抚养的出现与中国的国情是紧密相连的,“中国人重视家庭的大、全,期盼多子多福,这个概念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虽已支离破碎但仍然显示了它的力量。隔代抚养是我国在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此外,农村隔代抚养的出现还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关,随着农村流动人口量的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趋明显。但城乡二元化结构仍然存在,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因而将子女留给老人抚养就成了自然的事情。但笔者认为,农村隔代抚养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以下两点。

2.1 祖辈的观念

祖辈的观念与农村隔代抚养的出现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这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农村祖辈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人们常将老人称作“老小孩”,被称作“老小孩”的祖辈更愿意将自己的空闲时间用来与孙辈交流;(2)我们中国农村有三代同堂的享福思想,觉得子孙满堂是天伦之乐,他们更加注重天伦之乐的享受,往往主动承担抚养孙辈的责任;(3)老人对带小孩子有一定的热心,将孙辈抚养的健健康康是他们的愿望,这样他们会觉得老有所为;(4)老人觉得自己过去很忙,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专心带,而现在抚养孙子可以补偿过去的不足。这么一来,无论天南地北,也无论贫穷富贵,都把“隔代抚养”视为理所当然,就不足为奇了。

2.2 中国幼托机构不发达

尽管隔代抚养的弊端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但从目前来看,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隔代抚养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组织仍然相对较小。“现如今中国幼托机构不发达,入托比例比较小,留守儿童入托困难,所以祖辈来带小孙子的现象是一个很普遍的想象。”目前我国的幼托机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入托难”的问题没有解决。许多进城打工的年轻夫妇只得将孩子交给父母抚养。

3 农村隔代抚养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3.1 农村隔代抚养对留守儿童成长的有利影响

(1)祖辈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知识和人生阅历。

朱琳璐在“隔代教育的利与弊”中指出,祖辈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孩子各阶段的发展特点也了解得更准确,尤其在孩子生病,或者遭遇其他问题时,他们更清楚应该怎么样去做,并且不会像没有经验的父母那样,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慌了手脚,相反,他们显得更为镇定。

(2)祖辈有着更加平和的心态。

祖辈们已经脱离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儿童似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特别喜欢孩子,也更容易融入小孩子们的游戏,跟孩子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为他们实施正确的教育提供了非常轻松和谐的心理基础。这就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3)祖辈们一般更有慈爱之心。

祖辈们更能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有更多的交流,从而更好地了解并满足孩子的需求。加上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为孩子奉献,这使孩子在生活照料和人身安全等方面有了实质性的保障。

3.2 农村隔代抚养对留守儿童成长的不利影响

(1)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影响留守儿童创造个性的形成。

祖辈的观念相对滞后,在农村尤是如此,不太容易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不能很快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所以在与孩子相处时,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孩子出现的诸如破坏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的探究行为,总是急于阻止。

(2)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自我中心”意识。

老人对孩子的溺爱几乎是所有祖辈的通病,他们可能在抚养子女的时候非常成功,但祖父母这样的角色却让他们的心态产生转变,不经意间就会对孩子的错误过分宽容,这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

(3)造成亲子感情隔阂。

留守儿童平时和祖辈们生活在一起,已经习惯了祖父母的袒护和迁就,因此当父母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时而对其提出严格的要求时,孩子更难以接受,以致容易形成亲子之间的感情隔阂和对立情绪。

(4)过分保护遏制了留守儿童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

不少祖辈习惯于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美国心理学家艾利克森把人生分为八个阶段,并指出了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他指出幼儿期的重要任务是对自己的肢体进行自我控制,如果过多地限制和责怪他,他会产生羞耻感。

(5)农村隔代抚养会造成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低下。

我们发现由于许多老人身体不好,精力不济,又怕孩子独自出去受到伤害,故要求孩子较多时间呆在家里。“这样,孩子长期与之相处,容易产生内向、人际交往恐惧等心理障碍,这会给他们的身心发育、人际交往及将来的自我实现带来很大的阻力和影响。”

4 完善隔代抚养的措施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抚养”的国家。中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认为,无论如何,隔代教育在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现在还不到讨论要不要隔代教育的问题,而是要想办法搞好隔代教育。

4.1 充分发挥祖、父两代人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抚养职能

(1)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慎重选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充分考虑到祖辈抚养和教育的胜任力,而不仅仅是选择一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如果祖辈确实没有教养儿童的能力,建议父母双方留下一方,承担儿童抚养和教育任务。(2)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当经常与孩子、祖辈以及入学儿童的老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积极妥善地寻找办法解决。(3)留守儿童的祖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经历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到孩子的教育上。

4.2 成立“留守儿童之家”

所谓“留守儿童之家”是指由几个留守儿童与抚养人(在本文中指祖辈)组成的家庭。有些学者提出可以尝试有偿代养,即由社会提供条件,利用社区机构组织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实行有偿代养。在“留守儿童之家”中,留守儿童以兄弟姐妹相称,相亲相爱,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样不但可以解决父母的后顾之忧,而且能够满足留守儿童的爱与归属感的需要。

4.3 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与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隔代教育的良好舆论环境

多编写、出版祖辈家长读物,增加隔代教育的广播、电视节目,以满足祖辈家长这一广大人群的实际需求,逐步加强隔代教育的知道网络,多宣传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结合好的典型。社科院、教育部门科学育儿中心等单位,应就祖辈家长与隔代教育展开理论研究,探索出适合对祖辈家长进行隔代教育知道的模式,以便不断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4.4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强社会力量帮助隔代抚养儿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我国类似NGO(职业生涯设计)组织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随着我国不断发展,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应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政府部门鼓励个人创建并充分发挥NGO组织的作用,加强协作,在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的同时,也对祖辈们的教育方法进行指导,改变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托管人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指导他们采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发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作用,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黄祥祥.论隔代教育与儿童心理的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2] 马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1).

[3] 39健康网.让老人来带孩子到底好不好.省略,2009,(7).

[4] 育儿网.专家谈隔代抚养.省略,2008,(7).

第3篇: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

摘 要: 隔代教养指祖辈对孙辈进行的抚养和教育,已成为现今家庭教育中一种普遍现象。本文从隔代教养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两方面出发,分析城镇隔代教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 城镇儿童 隔代教B 学前儿童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很多家庭中的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亲自照顾和教育孩子,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学前儿童大都由祖辈照顾,祖辈成为全面教育、照顾第二代的“主力军”。这种由祖辈对孙辈进行的抚养和教育称为隔代教养。

一、隔代教养的类型及现状

城市中的隔代教养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孩子全权交给自己的父母,由老一辈进行家庭教育,父母大都忙于工作,与孩子很少交流。另一种是祖辈与孩子一家生活在一起,父母工作时孩子交给老一辈带,闲暇时间自己负责教育。

隔代教养正发展成为当今城市家庭的主要育儿方式。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城市中60%的家庭会让退休老人参与孩子养育[1]。隔代教养已经成了一种被大众认可的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种教养方式既照顾到年轻父母的工作,又能充分利用退休老人的闲暇时间。但也有不少问题存在,一是孩子的祖父母虽然有着丰富的育儿经验,但是时代在进步,有些经验已经不适用;二是祖父辈一起教育孩子,可能会因为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不同而引起矛盾,导致家庭关系不和睦,进而影响孩子的家庭教育。笔者从隔代教养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及带来的不良影响两方面分析城镇隔代教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二、隔代教养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首先,退休老人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在照顾孩子方面得心应手,遇到紧急情况能够果断有效地处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学前儿童的安全,给予孩子很好的照顾。另外,老人退休在家,有小孩的陪伴会丰富老人的生活,孩子也因有家人照养而感到温暖,对年幼的孩子有着非常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

其次,年轻父母往往工作繁忙,处在事业上升期,很难一心两用。自己带孩子不仅感到精力不足,生活舒适度下降,孩子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照料,彼此都会疲劳。由老人照顾孩子,一是感到安心,二是兼顾家庭和事业,家庭关系和谐,生活质量也会有所提高,对幼儿的家庭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隔代教养可以缓解老年人的孤寂,使其从孙辈的成长中获得力量,在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时,有利于保持老人和儿童的身心健康。

三、隔代教养的不良影响

诚然,隔代教养有很多优势和合理之处,但对于学前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智力发展等存在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隔代教养不利于学前儿童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老人还是更关注身体健康方面,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往往很难照顾得到,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老人们经历过生活比较困难的时代,对饮食起居及物质条件比较重视;加之现在城市家庭中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因此教养孩子时难免出现过度爱护的现象,往往会无条件地满足孩子大部分要求。这种“隔代惯”的现象导致学前儿童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

另外,老人们对儿童发展阶段的了解不够科学,总是怕孩子累着、伤着,因此很多孩子自己经历、自己解决的事情都由老人们代替了。祖辈们害怕孩子摔倒总会抱着上下楼梯,担心吃不饱总要追着喂饭,不管孩子怎样调皮,老人们都为孩子收拾凌乱的衣物、玩具等。这样就使其依赖性增强,遏制孩子独立性发展,导致自理能力低下。在祖辈的庇护下,有的会出现胆小、不合群、不爱说话、反应迟钝等行为,有的则恃宠而骄、很难管教[2]。除此之外,老人总是会惯着孩子的小脾气、坏习惯,总是认为孩子还小、还不懂事,没必要那么严厉,殊不知,良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培养的。这样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以后成长会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

(二)隔代教养不利于儿童智能的开发。

无论祖辈是否接受过教育,普遍认为教育孩子的任务就是基本的识字和数的学习。祖辈家长喜欢抱着孙辈看墙上有关拼音、英语、数数方面的挂图,有的还会教他们读书背诗。但往往只关注知识的死记硬背,对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并且对现代教育观点、教育理念不了解,不知道新时代需要的孩子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在教育时依然使用比较落后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不利于学前儿童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效果不理想,甚至会影响其身心正常发展。

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老人们虽然育儿经验比较丰富,但大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在知识结构方面不均衡,更多的是社会实践知识,没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教育时往往以自己过时的观念引导。在解决孩子的疑问时,要么不知道,要么用比较落后的观点解释。这两种方式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不积极的回答会打击学前儿童好问的积极性,回答的结果不科学又会影响科学探究的兴趣。这样在教育的时候就凸显老人的知识面太窄的缺陷。学前儿童正处于大量获取信息的阶段,知识面窄不仅无法满足求知的需求,还会打击对未知探索的积极性,时间久了,对学前儿童的知识成长、智力发展及问题探究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隔代教养不利于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培养。

在溺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学前儿童容易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在与其他小朋友玩耍、交流互动的时候很难照顾到他人的感受,不会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遭遇挫折时往往难以承受,导致情绪不稳定、调节能力差,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攻击,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情商及人际交往发展。有研究表明,“隔代教养”的孩子多数不喜欢群体活动,在活动中很难和其他小朋友正常相处。

四、提高隔代教养质量的建议

隔代教养像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其独特优势之时也带来许多不良影响,我们要客观看待这一现象,既要利用好退休老人家庭教育的有利资源,创造家庭教育的便利条件,又要有效预防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就此对应该如何进行隔代教养提出几点建议:

(一)亲自教育,义不容辞。

父母需要明确认识到,抚养教育学前儿童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认识到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长久的老师。老年人可以帮助照顾学前儿童的物质生活,但代替不了父母的角色和地位。有研究表明,父母亲自抚养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完全隔代抚养儿童、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抚养儿童都好,父辈亲自教养是一种最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抚养方式[3]。父辈应当为孩子的未来担当起责任,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老人是极不负责的一种行为。尽管孩子的父母干好自身的事业是为了孩子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但是年幼孩子最需要的却是父母的陪伴及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习惯培养。年轻的父母们应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做游戏,和孩子交流互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不要让孩子待在家里,而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4]。

如果因为工作需要无法和孩子朝夕相处,就可以充分利用科技带来的便利条件,通过手机、电脑等交流媒介和孩子沟通,发现孩子的问题,解决孩子的困惑,做孩子的知心人。另外,常年在外地工作的有l件的可以在寒暑假的时候将孩子带来身边,增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二)转变思想,由溺到爱。

老人们对孩子往往比较溺爱,孩子容易出现一些问题,父母要正视这一问题,首先父母应当理解老人爱孩子的心,不能因为怕和老人有分歧产生矛盾就回避,要知道回避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问题恶化,和老人之间的矛盾也会越来越深。遇到对孩子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时,父母要认真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查找相关资料,寻找适当的解决办法。要详细地了解情况,积极主动地与老人沟通,不能一味责备老人,还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尽量避免产生矛盾,要让老人明白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和老人育战线,转变溺爱孩子的行为,给予有利于孩子发展的爱。

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学前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和祖父母尽量不要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孩子能做又不会做的事家人要好好教导。祖辈家长要充分发挥优势,培养学前儿童各方面素养,例如向学前儿童教授传统的手工制作、童年的游戏儿歌,在传统节日时进行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等。真正做到由“看孙子”向“育孙子”转变,从只养不教向教养结合转变,有效减少隔代教养对学前儿童的不利影响。

(三)更新观念,形成合力。

因为孩子父母和老人所受的教育不一样,生活的时代、经历也不一样,在教育手段、教育理念、教育观点上有很大的不同,容易产生分歧。首先,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两代人教育观念的不同,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孩子为出发点,肯定老人对孩子的爱护,肯定老人丰富的教育经验,然后抛砖引玉,通过一些具体案例反映老人们在教育学前儿童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老人一起探讨如何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最后检讨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自己哪些方面还有待改善,借此机会向老人们推荐一些育儿经典,可以是相关书籍,也可以是一些教育视频,和老人同时研究,共同探讨,最终和老人达成教育孩子的统一共识。总之,只有充分发挥祖辈和父母辈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资源,双方达成家庭教育的共识,才能为孩子提供优秀的家庭教育。

(四)沟通交流,家园共育。

3岁-6岁学前儿童开始进入幼儿园学习和生活,幼儿教师成为主要教育者,着实减轻了祖辈的教育负担,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老师们可以在老人接送孩子的时候与其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组建由祖辈和父辈共同构成的家长委员会队伍,定期开展年轻家长论坛活动及祖辈沙龙活动,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还可以建立微信群,在上面一些经典教育案例,组织亲子教育活动等,让家长理解并掌握科学育儿理念,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教师再给予指导,实现家园互助合作。

隔代教养为幼儿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它存在的问题,关键要做到用其长避其短,注意教育方式方法,及时沟通,相互协作,如此对孩子的教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取得预期成效。

参考文献:

[1]吴旭辉.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其应对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2]陈改君.城市家庭隔代教养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4).

第4篇: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

幼儿期是孩子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家长投入极大的精力,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抚养和教育。实行隔代教育的家庭数目如此庞大,自然难免滋生一些问题,于是近年来,很多人都开始指责隔代教育,把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不良后果都归咎其中,认为隔代教育给孩子成长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还有学者断言,隔代教育质量的总体水平绝对低于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但据我们调查了解,隔代教育并不像有些媒体报道的那样,远如杰出的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近有勇夺奥运金牌的刘翔,都是隔代教育下孩子取得成功的典范。可见,隔代教育未必是一场注定会输的“仗”,只要注意方法,成功“闯关”,一样会给孩子带来美好的未来。因此,本刊悉心为选择隔代教育的家庭打造了本期攻略,以帮助家长在隔代教育中赢得三代人各得其所的三赢局面。

声音:隔代教育是无奈之举,也是优势所在

文/凌 衍

不少家长之所以选择隔代教育,除了双职工时间、精力不足,专业育儿机构缺乏,保姆行业远非职业化,经济能力有限的社会现实,以及诸如住房紧张、出外学习工作等客观因素外,隔代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优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隔代家长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后方基础”,他们对孙辈所具有的亲情关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保姆都无法比拟的,这有利于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定,使父母解除后顾之忧。值得一提的是,城市中高居不下的离婚率使很多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里,隔代家长能很好地弥补这类家庭中的性别角色缺失,给孩子提供可模仿的性别特征,使他获得同性的心理支持,这对孩子健康的性别认知有着正面的作用。

其次,隔代家长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充分了解孩子各个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乐于为孩子奉献,这使孩子在生活照料和人身安全等方面有了实质的保障,也为孩子接受早期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他们能够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各方面的需要。隔代家长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对孙辈的成长也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增大,不少年轻父母都会不自觉地把紧张气氛带入家庭,过早地使孩子参与竞争,剥夺了他童年本应有的快乐。而隔代家长大多已经退出了社会竞争的主流,拥有相对平和的心态,他们更容易冷静、客观地分析孩子的需要,使孩子拥有轻松快乐的童年。

我们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瑰宝,成功的隔代教育,会使孩子对此有所了解,并使其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另外,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社会风气变得日渐浮华,成年人不免会沾染上诸如急功近利、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气,老一辈朴素、坚毅、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等优秀品质,在当今社会里也就越发显得可贵,能够为孩子灌输更多做人的道理。

搜索:成功个案就在身边

刘女士(28岁):我和丈夫工作都很忙,孩子出生后请过几个保姆,不是文化程度特别低就是为人不可靠,很多事情我们只能亲力亲为,经济状况又不允许我做“全职妈妈”,真有点焦头烂额的感觉。刚好我母亲从小学教师的岗位上退休,我就请她来带孩子。有了她的帮助我安心很多,她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经验都很丰富,孩子爱卫生、讲礼貌之类的好习惯都是她教的。她还经常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读书,回答孩子希奇古怪的问题。现在孩子求知欲很强,知识面也挺广,说话做事有条理,比很多同龄人显得成熟。

张爷爷(62岁):儿子和儿媳都是独生子女,本身的生活能力比较差,下班后经常下馆子,家务也是请钟点工做。孙子东东出生以后,他们一方面没有经验,另一方面也不够勤快,有些手忙脚乱,所以弄得东东常挨饿,还动不动生病。我和老伴看到这种情况,就主动请缨把东东接回来了。儿子儿媳下班后和周末也过来,跟着我们学带孩子。现在东东在我们这里一年多了,身体很好,个头也长了不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很亲。

明明(6岁):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说我搭积木特别漂亮,老师也说我以后肯定能做建筑师,其实这都是外公教的。我外公是在英国留过学的建筑设计师,城里许多高楼都是他设计的。外公退休以后经常陪着我,除了搭积木,他还教我下国际象棋,现在我是小“棋士”,能下赢许多大孩子。外公还经常和我练习英语会话,教会我好多单词和句子,上个月就辅导我在市里的儿童英语演讲中得了奖。好多小朋友都羡慕我能跟外公一起住呢。

黄先生(37岁):暑假时我把上一年级的儿子放到乡下老家,假期结束后发现他以前浪费的坏习惯没有了,不再是果汁喝一半就倒掉,米饭吃两口就不要。我感叹孩子懂事了,儿子却说是跟爷爷学的。我们现在工作压力大,又要交际应酬,回家后真没什么精力和孩子“周旋”,对他的一些坏习惯,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上一代人很多纯朴的个性,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非常难得,让孩子多跟老人接触,确实能让他学到一些良好的品性。我觉得适当的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措施:一切为了孩子

事物都有两面性,隔代教育有着亲子教育无法比拟的各种优势,也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但无论存在怎样的弊病,隔代教育的初衷始终是朴素善良的。曾经有位爷爷对当父亲的说:“孩子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孩子自己的。”所以,只要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两代家长共同努力“查漏补缺”,隔代教育就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查漏:一些老人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孙辈身上,对孩子过于溺爱,为孩子“全方位服务”,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予以满足,容易使孩子刁蛮任性、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以自我为中心,日后难以与人相处。

补缺:年轻父母要及时和老人沟通,提醒老人注意对孩子的态度,帮助老人做到挚爱但不溺爱孩子。

老人要把养育的态度从单纯的“疼”转化为“教”,对孩子要满足有限,帮忙有忌,适当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注意培养他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生活意志。

查漏:隔代家长一般观念陈旧、知识老化,容易固守尘封,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式过于传统,影响孩子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不利于孩子形成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超越的性格。

补缺:年轻父母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快,而且是社会主流的活跃分子,接受的知识信息更多,因此在给老人创造机会更新思维的同时,也要亲力亲为,培养孩子富于创造性、知识结构合理和容纳性强的思维方式。

用知识和经验浇灌孩子的同时,隔代家长要注意摈弃不良的旧习惯,不要盲目迷信经验,要善于听取年轻人的意见,通过书籍、电视节目和相关培训自觉更新观念,在教育手法和理念上紧跟时代步伐。

查漏:隔代教育容易造成年轻父母的责任缺失,使亲子间关系淡漠,并演变为“亲子隔阂”。

补缺:把孩子培养成人,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即使工作再忙,父母回到家里也要多陪伴孩子,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学校的情况,和孩子交流想法。这样才能增强与孩子的互动,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老人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可以协助料理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但不能代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为亲子间的交流创造机会,重视“父母之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作用。

查漏:老年人体力有限,出于对安全的考虑,会对孩子的活动范围和内容过多限制,不利于孩子健康体魄的形成,孩子也会因此减少与人沟通的机会,而隔代家长步入晚年后的抑郁、忧愁、焦虑等负面心理倾向,还会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补缺:在隔代家长体力不足的家庭中,年轻父母要特别注意补充给孩子的户外活动。周末或假期要多带孩子出门,或报名各类培训班,给孩子提供体育锻炼和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

不方便出门的隔代家长可以邀请其他有孩子的家庭来做客,年轻父母也要多带孩子去朋友、亲戚家做客,让孩子学会与人交际沟通。年轻父母要多用自己的活力来感染老人和孩子,老人也应调整自我心态,努力在孩子面前展现出积极乐观的健康情绪。

查漏:由于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差距,年轻父母和老人间容易就孩子的教育方式产生分歧,父母一个要求,祖辈一个说法,常使孩子无所适从,甚至成为小“两面派”。

补缺:两代家长要注意协调关系,有分歧私下解决,不要给孩子造成家庭不和睦的印象。要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积极沟通协商,解决矛盾纠纷,一定要在教育孩子的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协调出给孩子的共同标准。

第5篇: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隔代教育 产生原因 类型 弊端 思考

初三只接近一半的时间,有个叫李昕的孩子就辍学了。离开学校前,他的情况是这样的:每天从早自习开始,到放学期间,几乎是睡觉。作业很少做,老师查起作业来,就补上。比较沉默,很少和同学交流,表情木然。作为班主任,我也尝试鼓励过他,希望他能振作起来,能够学点东西,但收效甚微。直到有一天,他不声不响的辍学。说实话,一个学生就这样离开,作为教育者,很有些自责。是不是我们平时的工作不细致,只是粗线条的要求每个孩子都一样?是不是我们太追求优质生源,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已经让某些孩子失望?

我自责的原因很简单,不希望任何孩子的求学之路在我手里中断。也能够换位推测他的心理:初三太苦太累,每天上学放学都是披星戴月几乎没有休息日;作业多,老师管理严;初一初二玩得太狠,几乎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了,除了睡觉还能干点什么呢,不如回家玩更自在一些。然而,孩子这样自顾自的回家,家长的态度如何呢?孩子家中只有一个年迈的爷爷,中过风。对孩子百依百顺,家中的电脑就是怕孩子去网吧上网不回家装的。孩子每天晚自习回家,就泡在网络上,通宵达旦。这也是每天孩子为什么一上早自习就瞌睡的原因。从这个孩子身上,我深深知道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家庭教育更关键。我马上给他远在珠三角的父亲打了电话,告诉他基本情况。这位父亲有些无奈,除了听之任之,再无下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原本聪明的孩子成了厌学的典型?我想,隔代教育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什么是隔代教育

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目前一些年轻家长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

2.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2.1 父母不在身边,祖辈家长承担起育儿责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

2.2 祖辈家长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和权威性。然而,由于祖辈家长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3.隔代教育的类型

类型一:过分溺爱型。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祖辈家长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祖辈家长们取消了。

类型二:过分监督型。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类型三:民主、温暖和理解型。在祖辈家长中也有的采用这种方法,只是数量很少。

4.隔代教育有明显弊端

4.1 为孩子“护短”,不讲原则。一些老人带孩子往往溺爱无度,任何规矩都不放在眼里,孩子自然变得任性顽劣。当父辈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祖辈老人却反过来袒护孩子,当着孩子的面责怪他们的父母:“对孩子那么凶干吗?你忘了你小时候啦?尿床、打架、逃学,还不如你儿子听话呢!”爷爷奶奶本来就比较疼孙子,再加上现在的孩子不多就更加宠爱,正所谓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什么都满足孩子(不管对孩子好还是不好),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就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4.2 包办代替,过度保护。曾有专家做过一个研究,将从小在托儿所、幼儿园长大的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进行心理比较,发现有很大的不同。那些在幼儿园长大的孩子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好,社交圈子宽,胆子大,能吃苦,许多事都能自己动手做。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则不然,有的已经二三年级了,还要老人接送,事事不愿动手,像提书包这样的事都要别人代做。稍不如意撒娇哭闹,甚至和同龄孩子都难以相处。

第6篇: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隔代教育;问题;对策。

一、隔代教育及其形式。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它是和亲子教育相对的一种概念,它是一种家庭教育。由于工作压力、社会竞争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父辈养育,使隔代教养已成了家庭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很自然、普遍的现象。社会上对隔代教育的关注也就越来越多,该种教育形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充分利用祖辈的社会经验,既发挥祖辈余热,又解放年轻父母。但是,隔代教育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在本文里,笔者主要分析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对策以期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隔代教育可以分为完全隔代教育和不完全隔代教育。完全隔代教育,指父母亲长期与孩子分离,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完全由祖辈承担。这种形式以农村为主,因为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好由祖辈来抚养;不完全隔代教育是指父母亲和孩子短暂分开,例如城市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暂时由老人来照料孩子,或者祖辈与父辈住在一起共同教养孩子,这时候,祖辈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也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称之为不完全隔代教育。

二、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

诚然,隔代教育有其合理的一面,如老人养育小孩的经验丰富,有助于缩小“代沟”的差距,减轻年轻父母的负担等。但笔者认为,隔代教育的弊病很多,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易导致过分溺爱儿童。

祖辈会比父辈更加溺爱孩子,他们不辞劳苦地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对于孩子所提出的过分的要求,老人们千方百计会满足,这种过分的溺爱会引起很多问题。

1.生活方面:生活中所有的问题祖辈都已经帮忙安排好,孩子不需要考虑任何问题,等待享受即可,导致其生活常识少,自理能力差;对孩子物质需求的过分满足,营养的过分吸入,体质差,锻炼少,使孩子的身体素质较差,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身体素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甚至是性格的影响。

2.能力方面:一方面,孩子受挫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由于孩子已经习惯于祖辈家长凡事都听从自己的意见,走出家门后,当面对他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怨天尤人,而不会去动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另一方面,溺爱导致儿童独立性差,儿童的所有事情由祖辈承包,自己无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一旦需要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他们就会变得束手无措。

3.性格方面:性格孤傲,以我为中心。由于在家庭中,儿童就是中心,祖辈围绕他转,一旦离开家庭,走入社会,发现自己并不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之后,容易导致情绪失落,甚至走上邪路;另外,溺爱导致自私,儿童习惯于被照顾,根本就没有关心照顾他人的概念,所以,虽然老人们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甚至是自己的全部,到头来很有可能是养了一个“白眼狼”。

(二)阻滞儿童智能的开发。

对于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老人而言,这方面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小一些。而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人来说,教育孩子的任务就有些力所不能及了。因为他们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节奏,对现代社会人才标准和要求缺乏了解,缺乏超前意识,早教观念不强,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凭陈旧思想观念与过时套路来教育孙辈,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导致对儿童的教育质量下降。

最为突出的是,儿童此时正是处于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比如生活常识还好解决,但当孩子问及科学知识或其他知识的时候(如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些问题),老人有可能由于知识面狭窄而回答不出来,而此时如果他们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或者粗暴地批评孩子不要问这么多问题,又或者自己编造一些答案来敷衍、误导孩子,很有可能就导致孩子的积极性降低,不再对知识有渴求欲,不再对世界有好奇心,不再对事物有创新的精神,不再想探究这个世界的秘密,这就扼杀了孩子的天性,阻滞了儿童智能的发展,对于孩子的将来也是有很深远的影响的,而一旦错过最佳教育期,孩子所呈现的很多问题就较难解决了。

(三)易养成儿童不良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这就说明了家长的一言一行、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价值取向等会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道德习惯产生很深刻的影响。

儿童处于生命之初,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年龄,但这年龄段儿童自控能力差,如果家长不重视培养,极易染上不良行为习惯,对其以后健康成长产生难以弥补的缺憾。而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喜忧参半。

很多祖辈家长们,尤其是没有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老人,在这方面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是令人担忧。例如有些老人个人卫生做不好,有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等不良行为,而这些行为很有可能被孩子记在心里,而孩子的模仿意识正是最强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把这些行为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了,这就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是生活习惯方面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儿童终生。

(四)易引起家庭教育冲突。

祖辈家长由于有着长期的工作经历、丰富的人生经验、大量的社会阅历,以及大量的教育子女的经验,确实有着教育孙辈的一定的优势,而父辈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要高,思想观念更为现代化,在教育子女方面有更多的理论知识。

祖辈和父辈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存在着上文所提到的不同,这就使祖辈和父辈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若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易导致家庭教育冲突,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大家各行其事、各自为政,不能有统一的教育方法,这样孩子也无所适从,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

三、解决对策。

由于儿童期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不能较好地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及行为,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隔代教养的作用,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祖辈这一方面。对此,笔者就祖辈应该如何进行隔代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转变溺爱的教养方式,理智地爱孩子。

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其生活、性格方面会有积极的影响;要明白放手等于爱的观念,让儿童学会独立,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比一味帮助儿童解决所有问题更有利于儿童适应社会;加强对儿童的社会化教育,常带其外出去认识周围世界,而不是只让其做温室里的、不见阳光的花朵;适度地开展逆境教育,这也是矫正隔代教育缺陷的有效措施。

(二)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

祖辈们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儿童观、世界观,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正确地引导儿童,并与儿童一起成长。

切记不可对好奇心很强的儿童所提出的问题横加指责、言词粗暴,而要细心、耐心地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要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养育时遵循这种规律性,根据儿童的需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及时进行各个方面的教育,以免错过最佳教育期。

(三)提高素质,做好表率。

因为孩子良好的品德和是非观念等,不是通过说教完成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完成的。因此,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祖辈家长应提高自身遵守公共道德的意识,注意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祖辈们的行为要自慎,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用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引导教育孩子,而且要特别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这也是隔代教养中应该给予重视的一个方面。

(四)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性,这就不仅要求祖辈们之间要和谐交流,还要求祖辈多与孩子父辈讨论育儿心得,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寻求教育的最大合力;另外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亲子感情,只有父辈与祖辈协调一致,相互理解与支持,才能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欢乐、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在互补中给子女较为完善的教育。

(五)统一思想、标准。

儿童的祖辈应与父辈在对儿童在教养目标上求得一致,在方法上走向趋同,在儿童不在场的情况下,提前作出统一的决策,做到不将分歧呈现在孩子的面前,不能一个要求儿童这样做,而另一个要求儿童用不同的方式去做,这样容易会出现儿童面对各个家长的要求不一样而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结果使得孩子的教养力量抵消,容易养成两面性格。

(六)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儿童交流祖辈应与儿童多沟通,倾听其内心的想法,关心其心理世界。祖辈家长不能以自己的经验多、阅历广来限制孩子的发言权,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代替儿童作出决定或者选择,但也不能一味听从孩子的意愿,而应该多与儿童交流,把双方的观点同时表达出来,平等协商后作出适合儿童的最佳决策。当儿童犯了错误时,不能一味地批评或纵容,要向孩子说清楚错在哪里,正确的应该是怎样做,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这样的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影响儿童的思维、智力的开发;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儿童的自我中心性格的养成,也使儿童更接受祖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姗,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63-65.

[2]李妍。隔代教养问题的社会工作视角分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7):121-122.

[3]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1(3):16-17.

[4]刘虹。幼儿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08(5):11.

[5]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8):137-139.

[6]陈芸,路世丽。隔代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j].网络科技时代,2008(16):26-27.

第7篇: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隔代教育 心理问题 解决策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乐清的经济已跻身全国百强,乐清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然而,由于人们忙于经商赚钱,许多孩子从小到大基本上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人看管。在我从所教的八年级两个班级112名学生的访谈中得知,父母在外经商或打工的有65人。全校1260位学生中大约有50%以上的学生是由祖辈代管的。隔代教育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预防和解决好

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1、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

隔代教育对孩子性格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最令人关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未来出取决于他们的性格和心理。扭曲和变异的性格和心理无论对孩子自己还是整个社会都是非常不利的。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1自卑、冷漠的心理

因为长期没有母爱,这些孩子往往缺乏亲情,孩子看整个社会都是冰冷的。王某是我班一位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往的女孩,在同学中没有朋友;她思维偏执,父母与她沟通很困难;不能批评,否则就跑到爷爷奶奶那里哭诉父母的不是,或以不上学向父母示威。这种自卑、冷漠的心理严重地阻碍了孩子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

1.2娇气、骄横的心理

由于隔代老人的溺爱,事事都一手包办,不让孩子动手,处处袒护孩子的缺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形成任性、自私、行为放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娇气、骄横心理,稍不如意,便对家人、同学大发脾气,大加指责,甚至有的还常以不吃饭相威胁,弄得家人不知所措。虽然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种心理,但这在隔代教育的孩子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孙某是我班的一位男生,父母常年在国外经商,经常因小事大发雷霆,老师找他谈话,他很难接受,往往独自跑到卫生间大哭一场。

2、隔代教育心理问题解决的策略

从我校隔代教育家庭的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特征抽样调查中,归结起来看,他们的问题主要是情绪与心理问题。心理学家提出:“在使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商的作用只占20%,而情感的作用则为80%。”为了有效地解决好隔代教育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2.1 对父母因外出经商隔代教育家庭的学生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1.1建立“困难生”爱心档案

从入学开始,班主任就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对在学习生活、心理有困难的学生要深入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建立爱心档案。并且与年级组长、任课教师协商,与这些学生结对帮扶,负责心理辅导、学习辅导,并给予他们以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这类家庭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

2.1.2 教育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这类学生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空虚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光。如打游戏机、上网吧、看武侠小说、集伙等,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学习与作业,学习成绩差甚至有的逃学。班主任及相关老师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理想,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还要安排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

2.1.3用爱心和友情弥补亲情

这类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少情感交流,与祖父母辈存在代沟,没有共同语言,内心感到孤寂。班主任及相关老师对他们要充满爱心,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认真倾听他们的叙述,以朋友的身份跟他们交流思想,并且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中,使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感到幸福,更加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2.2对祖父母溺爱产生隔代教育的学生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

2.2.1培养学生有爱心

班主任在尊重主体――学生,变“生硬说教”为“情理交融”。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充分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应,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振,唤起情感共鸣,以此驱动学生道德、行为和品质的形成。如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他们,热切地关注和耐心地帮助他们。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用爱心打开他们紧锁的心扉,常以自己成长过程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与他们交流思想,倾听他们的叙述,以情换情,同时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班级氛围。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学会关心自己,懂得关心、理解和尊重别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美好,逐渐学会适应生活,摆正自己的位置。

2.2.2 辅以严格的要求

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除做耐心细致工作外,也要有一定的严格教育和要求,对原则总是不能迁就。通过班团课、主题班会等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他们的行为起到提醒和约束作用,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阶段所要达到的行为目标。对有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要以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严肃的班级纪律处理相结合。

2.2.3创设活动交流平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学会与他人合作

班主任应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利用主题班会、知识抢答赛等,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可有意识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同其他同学间的友谊与合作,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可有意识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表扬和鼓励机制,逐步帮助他们树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心和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善于发现他们的细微优点,捕捉学习中的闪光点。评价学生不是以学生回答是否正确为标准,而是从中找出积极的一面,加以适当的肯定和引导。从而使学生感到自己身上的优点,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且给他们设计的问题要适度,每获得一点进步就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2.3 对单亲家庭产生的隔代教育学生的应对策略

2.3.1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家庭现状

面对婚姻离异的单亲家庭学生,应让学生明白,离婚是父母的事情,与孩子没有太大的关系,孩子也不宜过多地干涉父母的权利。以此来降低青少年对父母离婚的恐惧和仇视,培养学生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品行。而对那些因疾病、交通事故等造成的单亲家庭学生,应让学生明白自身的处境是因不可抗力所造成,不能因此而意志消沉,教育他们要树立起生活的勇气,正确面对挫折,战胜困难,使其明白,当前最重要的是掌握好生活的本领,将来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2.3.2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对单亲家庭的学生来说,由于生活在残缺的家庭中,已经不能享受到完美家庭的温暖,我们应给他们以足够的关爱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他们高雅的兴趣和爱好,把学生引导到良性发展的轨道,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对于学校来说,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然后选派优秀的教师去结对帮助。同时班主任要创造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

2.3.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危险年龄”,再加上残缺家庭与社会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致使这时期成为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因此,我们学校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家长的指导与帮助。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最终克服因家庭的缺陷引起的心理问题。

总之,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我市农民外出经商十分普遍,他们将子女的监护教育权托付给自己的父母辈,再加上单亲家庭也有所增加,因此隔代教育现象总体呈上升趋势,由此产生的隔代教育现象已成为制约我市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瓶颈”。隔代教育现象理应引起我们教育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孙宏艳 隔代教育的五大误区《少年儿童研究》2002、4

第8篇: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

学校文化从属于教育文化,指相对于家庭教育文化、社会教育文化等而言的那部分,而教育文化又从属于社会文化。在不同文化相互交合的边缘地带必然存在某些差异,有的差异不显著,如家庭教育文化、社会教育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没有显著的不同,文化沟不明显;而学校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十分显著,文化沟明显。那么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相比到底有哪些不同?他们之间的隔离有何特征?笔者认为必须从文化的四大特征即器用特征、规范特征、认知特征、艺术特征人手深人分析。①

(一)隔离的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下列特征主要针对学校文化而言,作为其属概念的社会文化不一定具备这些特征,或没有其明显,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因而学校文化的特征便可以用来说明两者相互隔离的主要特征:

首先,从器用特征看,学校文化具有明显的封闭性与集体性。所谓器用特征,即文化的物质要素,相当于物质文化。以建筑文化为例,学校中的建筑相比于社会建筑具有自身特点,极具封闭色彩的围墙不仅起着安全保卫作用,更有将外来的不良干扰拒之门外以确保校内的宁静、洁净的功效。这种封闭性直接影响了校园内的其他深层文化因素,使整个学校染上一层“世外桃源”式的“象牙塔”色彩。再由于学校中集体性人群的大量存在,学校的教室、宿舍、办公室、餐厅等无一例外作为公共场所使用,个人缺乏私人空间(一些学校甚至不允许学生在宿舍、教室内添加锁、床帘等分隔个人空间的设施)。这些器用特征逐步内化为师生人格上的封闭性与集体性,使得他们对同类更易认同,而将自己与社会上的其他成员隔离甚至对立。

其次,从规范特征看,学校文化具有较强的受控性和叛逆性。所谓规范特征是指文化中的制度因素,相当于制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子系统,学校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受控于诸多社会因素,比其他文化更不自由。具体可从控制机制、控制手段两方面分析:②从控制机制看,学校文化不仅与其他文化一样受着文化定势、文化传统等非正式控制系统制约,而且受正式控制系统—文化统治集团制约,如课程总是社会文化统治集团控制的重点。相应地,师生的文化规范也远远多于社会上其他成员,师生的道德水平变迁更易引起社会的惊异,如关于“教师师德下降”、“大学生道德滑坡”的感慨其实是对学校文化潜意识的控制。再从控制手段看,对学校文化的控制可以从法律、纪律、规范、经济、舆论、信息等多方面进行,如经济方面的普遍拮据,使学校这座“象牙塔”显示出“重义轻利”、“重精神轻物质”的更迁腐、尴尬的价值取向。相比之下,社会文化受控性较小,文化主体自主性较强,失控的可能性也较大,如不少家长对孩子要求甚严,对自己则上班混、下班赌,完全混同于“大染缸文化”。

与受控性相辅相成的是学校文化必然带有更强的叛逆性③,即对控制的不满与反抗,对社会文化的批判与改造。以儿童的成长历程为线索可以发现这叛逆有几个高潮期:一是幼儿期的第一反抗期,主要表现为生物性的反抗,如不听父母的话,拒绝帮助;二是青春期的第二反抗期,主要表现为心理性的反抗,如对父母及教师的逆反,自我意识增强;三是青年期的批判期,主要表现为理性的反抗,如对学术权威、社会现实的背叛与反思。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学校文化的这种叛逆对文化的变迁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五四运动、法国的五月风暴都证明了学校文化,尤其是大学校园文化对时代的敏感性与叛逆性。校园在某种程度上是革命的摇篮。

再次,从认知特征看,学校文化具有更多的基础性和快捷性。

迄今为止,学校的中心工作仍是教学,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仍是双基教学,即使是大学教育所传授的仍然是其专业领域内的基础知识,相比于社会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其内容的基础性不言自明。再加上学校教育的周期性使学校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高稳定性乃至凝滞性,一位教师可能终其一生都在教1+2=3。另一方面,由于教学不同于自学,学生的学习走的是捷径,从而使学校文化获得了快捷的特征,讲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等认知风格赋予了校园以一定的高节奏。习惯了这种节奏的师生在转换文化环境时往往会不适应,有的不适应于节奏缓慢的机关工作,感到生命在耗费;有的则不适应于节奏更快、风险更大、压力更重的科研、商业等竞争。可见在认知特征方面,学校文化有别于社会文化最后,从学校文化的艺术特征看,具有相对的高雅性与单薄性。

艺术特征与认知特征共同构成了文化中的精神层面。学校文化就其艺术特征而言基本上可归为“雅文化”,“象牙塔”之喻正是一方面突出其封闭,一方面突出其洁白、高贵相对于鱼龙混杂的社会文化,学校文化更加洁净、雅致,人们对于青少年时代太多的美好回忆就是一证。而“校园文学”、“校园歌曲”的几度盛行也表明,在文艺百花园中学校文化以其清新明朗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不可讳言,与博大精深的社会文化相比,学校文化显得有点单纯与单薄,“校园文学”的主题不出学校范围,“校园歌曲”也常迷失于感伤、怀旧的基调中,其生命力与社会文化中锻打而出的大文学、大音乐相比显得过于幼嫩,从而影响了其文化价值。

从以上四方面特征可见,学校文化处处表现出自身的个性,与社会文化保持一定距离,长期生活在某种文化之中的人们便时时感受到“象牙塔”与“大染缸”的对峙与隔离。

(二)隔离的根源

为什么会造成上述隔离?笔者认为应从学校承担的社会功能、学校机构的社会性质以及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等方面分析。

1.从学校承担的社会功能看:自从教育伴随人类而诞生,已走过了形式化、制度化的漫长历程,进人如今这种专门化乃至产业化的学校教育阶段,学校承担着将生理意义上的劳动力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将人类文明传递给下一代的重要使命。为了在短时间内将儿千年积累的人类文明快速有效地灌注到青年一代的头脑之中,教师、课程、教法、考试等一系列要素必须像工厂一样运转,原先的个别化教学因教育对象的扩大也必须改为集体化教学,原先的与社会生活互相融合的大教育最终演变成如今围墙内的教育,“塔”由此而形成。

2.从学校机构的社会性质看:学校首先以一种行政性机构存在,必须接受社会的严密监控,接受经审验的课程设置;学校是一种非生产性机构,必须接受来自社会的经济养料;学校还是一种以传递知识、观念为主体工作的机构,其人员多为知识层次较高的社会成员。在社区划分中,学校往往被作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骄傲”,④慎重选择其地理位置、管理人员、课程设置,尤其是处于“塔”尖的高等学府某种程度可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综合声誉。上述性质决定了学校文化必然与周围的社会文化有明显的鸿沟,“象牙塔”之喻形象地展现了学校在其周围环境中“鹤立鸡群”的现象。

3.从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看:现行的学制下受教育者多处于氏7岁一24、25岁这一年龄段,是人一生中的早晨与春天,而现行教育的一次性、不可回归性也决定了人们将高度重视这仅有的十几年,对学校寄予极高的期望。儿童的年龄特征使校园内的文化呈现出青春型、非功利型及前喻型的风格,周围的人们也自觉不自觉地共同维护着这座封闭而洁净的象牙塔,不要求生活其中的师生混同于社会文化。直到有一天他们不得不离开早已习惯的校园,走向真实而复杂的社会,才会猛然发现自己是怎样的“与众不同”,其结果必然是要么退回校园继续原有的文化生活,要么磨去身上的校园痕迹以融人社会的大洪流。可见,这座象牙塔是现行教育制度的产物,是人们共同构建而成的。

(三)隔离的功与过

社会文化良萎不齐的现状说明,适当的隔离有利于青年一代在相对洁净、相对高雅、相对安全的校园环境中茁壮成长,学校文化自身的许多特点是积极向上的,可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总体而言,“象牙塔”之喻褒大于贬。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长久的隔离只能培养出社会适应不良的温室花朵,毕业生们往往要在走向社会的头几年吃大量苦头,甚至完全改变自己在校园获得的价值观;这道深深划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文化沟裂只适应于文化隔离多于文化交融的封闭社会。而今,面对日益多元化的文化共生浪潮,“象牙塔”已越来越暴露出其狭隘、自足的弊端。打破隔离,跨过文化沟,寻找架在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鸿沟上的桥梁是我们当代人的当然使命! 转贴于

二、关于架构

前面过多地分析了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隔离,仿佛给人一个印象,两者之间是截然分离的,没有丝毫关联。其实隔离是相对的,从文化空间的视野看隔离是局部的,从文化时间的视野看隔离是暂时的。架构作为隔离的对立面,一直存在、正在加强而且将来必然取代现存的隔离,从而使二者最终走向文化共生与通用。

(一)从以往看,一直存在着一条文化的暗桥

用历史的眼光看,文化是连续的,文化间的隔阂也是相对而言的,就如同“沟”的形象只是高度的下沉,沟底并非不存在相连。学校文化也是如此,在与社会文化相对峙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或明或暗的文化桥,可以用下列两例说明。

1.学校文化不是从天而降,而是由社会文化经层层筛选而来。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具有上文阐述的一些特征,如基础性、受控性、高雅性等,但从源泉看仍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从社会文化的母体中孕育而生,彼此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学校文化只是师生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其实都是脚踏社会与学校两条船的双面人。教师一方面在校园里与学生、同事相处,感受学校内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又与家长、亲友及其他社会人相处,从未离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学生在教室里、放学途中以及家里三个情景中可能要进行三种角色的转换,即听话的值日生、互相追逐的玩伴、撒娇的独生子女。可见学校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垄断人的生活,人的活动本身便时刻充当了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暗桥。

(二)从当今看,文化间的隔离正日益松散

如果说本世纪前期,学校教育仍能保持自身的封闭性立于社会文化之一隅,充当人类的“桃花源”的话,那么到本世纪中叶,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进,文化多元化和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也大大冲击了教育领域,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鸿沟逐渐变得没有必要与难以为继,具体可从内部与外部两方面分析。

从外部看,大众传媒的强大攻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都使学校文化逐渐丧失其文化的权威性,电视、电脑、网络等新兴传媒已经以其明显的吸引力与优势冲击了学校的文化围墙,堪称“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立的第四大组成部分”⑥,成为学校教育最强有力的竞争者。另外,新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的复制与远距离实施成为可能,原先的文化隔离必将成为历史。

从内部看,学校文化的主体醒悟是隔离不再的内部动力。随着本世纪文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学校文化的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主体性经历了最初的自在、自知开始走向自觉与自为,关于校园文化的大量研究就是明证。这种主体的觉醒使学校文化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真正清醒地放眼社会,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的最佳道路。例如,不少有识之士探讨了学校围墙的文化含义并揭示了其弊端,如果说前些年大学拆除围墙运动还主要是面对市场经济而采取的应答之举的话,那么近几年来兴起的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社区教育以及网络学校等都是学校教育主动向社会敞开怀抱。醒悟后的学校文化将更理性地处理自身与社会文化的文化间性与文化通性之辨证关系,隔离终将变成融合。

(三)从未来看,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

将实现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共生前文曾提到,隔离的根源之一是受教育的一次性与不可回归性,人们还只能在一定年龄段内接受学校教育。这种体制固然有其心理学基础,即年轻时可教性更强,但伴随而来的理论脱离实际、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动机欠缺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教育界。教育发展到今天,种种迹象表明终身教育是大趋势,学习化社会是21世纪全人类的理想。从文化角度看,终身教育就是打破现有的学校与社会的藩篱,让任何年龄段的人可以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将接纳各种年龄、各种职业、各种文化背景的受教育者。⑦整个社会将通过多种机构以广泛的社会教育网络既使每个人都可能接受教育,又使社会文化逐步提升为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学习化社会。到那时,学校将不再是“象牙塔”,而成为每个人随时可进可出的“加油站”;社会也不再是令人优虑的“大染缸”,而将成为每个人乐于生活其中、享乐其中、奋斗其中的文化大花园。

隔离变成了共生。学校的围墙可能还在,但不再肃静森严,而成为一道道点缀在城市与乡村的美丽的风景线。

注释:

①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年版,第64一66页。

②③参见杨怀、龚贻洲主编:《象牙塔之谜—校园文化学概念》第九章“校园文化的控制”,人民交通出版社,第40一42页。

④(美)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页。

第9篇: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

一、依据学校的教育主题

家长学校的固定教材虽然有它内在的体系,但学校有自身的教育教学计划与部署。在给家长授课时,该校还根据学校教育的主题和时政教育的专题,选择家长的教学内容,并不一味地依照教材进行。比如:正在全国广泛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也为该校教育提供了一个新课题。该校把“八荣八耻”列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依据这个主题,该校为家长举办了《让孩子知荣辱,识廉耻,做个合格小公民》的讲座,广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家长懂得:“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为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同时动员广大家长牢记“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给孩子树立榜样,从点滴小事做起,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共同参与这一思想道德工程的建设,实行家校协作,熏陶渗透,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合力。这不仅召唤家长教育孩子,还让他们自己先接受教育,营造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孩子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满足家长的教子需要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时刻关注着学校的教育动态,但有时他们在配合中有些无能为力,希望学校能对他们作些辅导,以提高他们在孩子面前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对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该校也及时地给予指导。例如,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是学校的一项工作,不仅需要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的投入,也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特别是家长的质量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该校就依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家长作了《课改,期盼家长同行》的讲座,从五个方面和他们解读新理念,辅导他们参与的策略,要求家长:第一、关心孩子不再只关心文化知识的学习,而要把眼光投向孩子的多方面发展。第二、关心孩子不再只关心考试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过程。第三、关心孩子不再只追求丰富的书本知识,还要重视孩子在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中的动手动脑,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评价孩子不再光看分数的高低,而要综合衡量,整体把握,善于发现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第五、不再以孩子学会语文、数学、外语等书本上的知识为满足,要协助学校为孩子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开阔孩子的视野,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这个讲座使家长大受启发,让他们了解到学校进行的课程改革是怎么一回事,需要他们做什么。

再如,刚进入21世纪,有许多家长对社会热点的“知识经济”理解不透,我们就借解读“知识经济”来呼唤家长更加重视子女的学习。我们搜集了多方面的材料,以《未来家庭的贫富观》为题,围绕知识经济时代家长应如何充分认识知识与经济的关系,知识储备与财富储备的关系以及如何引导孩子学好知识,发展能力,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打下基础,使家长豁然开朗,耳目一新。

三、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小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成长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不足为奇的,重要的是应在教育和引导中引领家长一同动起来。如:有一段时间,一些学生放松思想品德建设,表现出纪律松弛,学习马虎,作业拖拉,在校内外引发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学校教育效果不理想。该校就召集这些家长作了《把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的讲座,与他们一起解读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动员他们共同参与。让家长懂得,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不仅不能干好事情,还可能走上斜道,甚至会危害社会,这是很危险的。要高度重视培养孩子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强烈的法纪意识。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市场经济,人的道德绝不能丧失。如果放弃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家庭乃至社会后果将不堪设想。孩子从小自觉接受纪律的约束,可以为长大了自觉遵守法律打下基础。一个家庭将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培养了将近20年时间,家长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为的就是让孩子能够成为有用之才,参加国家的建设。可如果不懂法,不守法,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就会前功尽弃。这使每个家长都认清了自己所肩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

四、关注不同的听课对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小学亲代家长就业流动加速,外出打工、闯世界的人数迅速增加,加上老人平均寿命的延长,隔代家庭祖孙共同生活和三代同堂家庭明显上升。许多孩子与祖辈接触和的生活时间已超过了父母,隔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唱起了主角,担负起了教育孙辈的重任。家长学校授课、开展活动,隔代家长的出席人数有时甚至超过了亲代家长。但大多数隔代家长受当时教育条件和家庭生活水平的限制,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教育观念相对陈旧,有相当一部分还未能接受完小学教育,导致他们对孙辈的教育力不从心,成了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一现状,该校专门开展了隔代家长的研究与教育,将他们与亲代家长分开授课,提高他们的素质,让他们获取现代家教信息,真正肩负起隔代家长应有的责任。隔代家长的教育内容如何选择呢?它与亲代家长应该有所不同,确定时既要着眼于顺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特点,以及素质发展的新要求,又要兼顾他们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教育方法等实际,做到适时、适用,好懂、易记,使他们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掌握科学的教育孙辈的方法。该校在隔代家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认为,主要应抓住以下内容:1、家庭教育的《纲要》和《规范》,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3、配合学校工作的基本方法,4、身边隔代家教的典型案例。选择这些内容,旨在让隔代家长了解最基本的教育要求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