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精选(九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第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115-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从精英型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高等教育在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上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有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更为严重的还导致了恶性事件的发生。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几种情况:(1)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广泛,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学生干部与普通同学关系、同寝室成员间的关系、恋爱关系等都成为考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关卡。(2)适应问题。适应问题在新生中表现比较突出,面对新的集体和生活方式,一些学生不知所措,加之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容易出现消极的心理状态。(3)学习压力。高校的专业学习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学生出现对专业不满意、考试焦虑和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4)求职择业问题。中国近年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看待就业压力,没有掌握科学的释放情绪的方法,进而产生了各类心理困扰。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对策

(一)重视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门学科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也是预防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已把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但是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很不完善。市面上已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咨询等相关教材和书籍,但具体的教育课程体系并不完善。另一方面,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是讲座和选修课,没有列入高校教学计划。

基于这种现状,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科学地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内容,加强对学生心理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基本方法。教学内容设计上,要以人为本,融入生命价值观教育、职业生涯设计和朋辈辅导等知识。教学方法上,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指导与训练,加强教学实效,帮助学生提升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门学科教育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引导高校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管理的相互促进和功能互补,构建由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组成的统一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反映高校师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社会亚文化,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积极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充分发挥各校的有利条件,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增强校园文化心理教育功能。通过各系部、团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形成一种和谐健康的群体心理氛围。如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演讲、心理剧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创办各种学生自治互助组织。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方面,可开设心理保健知识宣传平台、心理咨询平台、心理测量平台。学生通过参加社交技巧训练营、自信增强小组、压力处理工作坊、拓展训练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乐观豁达和抗挫折能力。

(三)建设专业性强的心理健康队伍。目前,中国大学的心理咨询机构不健全,专业配备严重不足。许多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多数教师都是兼职教师,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技能的训练,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劝慰和帮助,是一种职业性与专业性极强的工作。[1]建设高素质的心理教师队伍,充实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手段。

首先,学校应针对辅导员、班主任及学校相关老师和领导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心理健康教育概述、案例分析、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巧等,使他们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操作技巧,并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从而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其次,一名训练有素的心理治疗师要求能够通过交流、理解、拓宽患者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决定来创造一种增强治疗效果的医患关系。[2]这种专业素质必须通过正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训练才可以具备。所以,招聘并建立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高的心理教师队伍是当今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再次,注重提高学术课程的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技巧。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可能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一名优秀的教师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状况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有助于学生的心理状态调适与人格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范文

【关键词】 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8-0719-02

Mental Health Status Among Freshmen in a Medical College/XU Hui*, ZHANG Man. * Henan Institute of Health Education, Zhengzhou(450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edical college freshmen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mental health improvement. Methods Totally 3 372 students were chosen from a medical college and asked to complete SCL-90. Results The rate of the students who may have mental problems was 38.91% and 3.02% of the students had evident symptoms. The positive rate of compulsive was highest,then was 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depression.Conclusion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The medico'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Mental health;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medical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导致心理疾患日益增多。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心理问题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和死亡的最重要原因[1]。为了解医学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为同类院校提供可供参考的材料,2008年12月笔者对某医学院3 578名在校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某医学专科院校大一新生,共发放问卷3 587份,获得有效问卷3 372份,有效率为94.01%。其中护理系2 118人(62.81%),医学系661人(19.60%),医学技术系593人(17.59%);男生428人(12.69%),女生2 944人(87.31%)。年龄16~27岁,平均(20.01±1.21)岁。

1.2 方法 测量工具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2]。该量表共9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1~5级评分),包含恐怖、偏执、躯体化、强迫、敌对、焦虑、抑郁、精神病性、人际关系9个因子。因子分≥3分或总分>160分,评价为心理症状阳性;因子分为2~3分,评价为心理症状可疑。

1.3 统计分析 数据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各因子阳性检出情况 见表1。

强迫因子检出率最高,为33.36%;其次为人际关系敏感,为25.56%;再次为抑郁,为16.01%。

2.2 与全国常模及其他样本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躯体化、敌对因子均低于全国常模,恐怖、精神病性、强迫症状高于全国常模[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 不同性别大专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女生恐怖、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某医学院校大专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只有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扭转或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1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教学目标 开设选修课及讲座,如心理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抗挫折耐力培养、自我心理修养、择业就业心理指导等,通过开展心理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课堂训练和角色扮演中获得新的感受,并将感受带回到生活实践中加以巩固,从而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

3.2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主要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共同组成。学院可以建立专项培训基金,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手段与方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并运用到教育和教学各个过程中,以处理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3.3 规范心理测评,筛选重点人群,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应该对新生进行规范的心理测评,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德育工作;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患者, 筛选重点人群,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治疗;对重点人群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进行重点跟踪和疏导。

3.4 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 学校在开展面对面心理咨询的基础上,逐步开展网上和热线电话咨询,加强对贫困生、失恋生、违纪生、言行异常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积极治疗。

3.5 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培训大学生中的骨干分子,由骨干把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辐射到每位学生,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调整认知,以理性治疗非理性,以合理思维代替不合理思维”[5]。

3.6 创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氛围 营造积极向上、乐观、和睦、轻松的校园精神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在广泛的结伴、交际和合作中,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全的心理,从而全面提高素质。

3.7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 以个体锻炼为主,提出社会调查研究课题,让学生获得磨砺,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组织一些集体形式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锻炼心理承受能力。

3.8 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在新的就业形式下,应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如召开医疗机构与学生见面会,为就业与择业的双向选择创造良好条件,并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市场的竞争。

4 参考文献

[1] 郑日昌,邓丽芳.《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量表手册.北京,2005:28-46.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36,31-33.

[3]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4] 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31-333.

第3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

所谓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内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心理特点同人们的生理、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一方面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全面素质的提高,所以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的整体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好方式。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从某大学中选取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共1000人,包括经济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会计专业以及工民建专业,其中研究生占125人,本科生占875人;女生有435人,男生565人,表1为学生的学科及生源地分类。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中主要包括下面几项内容:其一,心理状况,涉及的是情绪感受类的题目,评分为1到9级,例如“紧张”“轻松”等;其二,应对方法的问题设计是采用量表的方法进行调查,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种;其三,生活事件,涉及的是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事件,例如学习中的压力、人际交往等;其四,人格特征测试,采用的是因素量表的方式,包括忧虑性因素、道德因素、开放性因素、社交因素以及利他性因素;其五,支持系统包括三个问题,同其他人分享消极心理、从其他人处获得的帮助以及对其他人的关心。

(三)调查数据的处理

本次调查工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的问卷为919份,回收率为91.9%。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在情绪上多为积极乐观

总体上看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较为积极乐观,1分为状况糟糕,9分为状况良好,通过计算,全部学生的平均得分在7.02。在学生的情绪感受调查上,1分为消极,9分为积极,全部学生的平均得分在6.28,说明总体上都比较积极。

1. 大学生的情绪存在差异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能够看出,学生的情绪与学历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同性别有关,女生会比男生更加积极;情绪还与学生的专业有关,经济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工民建专业、计算机专业的情绪依次下降;情绪同学生的年级也有关系,三年级的学生情绪最为消极;另外学生的生源地也影响学生的情绪,农村学生更为偏激。

2. 大学生消极情况的问题分析

虽然整体看来学生的情绪较为积极,但调查的学生中还是有165人偏为消极,存在紧张、焦虑、空虚等状态,男生有114人,女生有51人。从学生的专业上分析,计算机专业和工民建专业较比另两个专业的学生较为消极;从年级上看,大一学生情绪消极的人数最多。

(二)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分析

1. 大学生心理困扰的来源

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扰的来源分为两种,其一为学生发展相关的来源,例如择业、就业问题;其二是同生活相关的,例如人际交往、专业兴趣等。

2. 大学生心理困扰来源的差异

心理困扰的来源存在于性别中,尤其是男生经济困难而引发的困扰;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容易受到压力和困扰,包括择业;恋爱等。在本科生中,一年级的学生会受到专业兴趣方面的困扰,二年级的学生会受到学习压力的困扰,三年级的学生会受到择业方面的困扰。

通过调查能够看出,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困惑也是不同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会受到学业的压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受到就业的问题。另外,农村的学生会受到经济、家庭状况的心理压力。

3. 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的方法

大学生在心理存在困扰之后,面对心理压力通常采取的解决方式为自我调节,个别还有学生采取电台或书籍的方式进行解压,还有少量学生采取上网聊天、同家长、朋友进行交流等方法,表2为学生在面临心理困扰时采取的方法。总体看来,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时,学校中的课程并不是主要方法,也就说明了课程的设置存在一些漏洞,没有把课程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

在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方面,有60%的学生认为是有作用的,有31.8的学生认为能够理解,但是自己不一定会去,还有3.4%的学生完全否认心理咨询,还有4.8%的学生呈现其他态度。另外还发现,学生接受心理咨询的态度同自身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否认心理咨询的学生来讲,其情绪水平较低,这也就说明了学生的健康水平同心理意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另外,女生接受心理咨询的高于男生7%,农村学生接受心理咨询的程度较低,而年级、专业等同接受心理咨询的程度没有关系。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策略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高心理素质学生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帮助,这一前提是教师也具备较高的心里素质。教育的本能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把课堂还原给学生。教师是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教师个人素养和精神世界的带动,学生可以从中进行无声的感受,这就是教书育人的教育功能。教师利用自身言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充分触动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发生本质上的改变。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心里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重要责任,只有通过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共同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心理教育工作才会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二)建立人文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体系是确保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在以往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注重的准则与规范,通过制度化的建设为学生日常管理和学习提供了保重,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管理体系带有很强的禁锢性和强制性,学生在这种体系之中会带有巨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会形成压抑、恐惧、抵触等情绪,因此在保证原有制度的基础上,注入人文因素,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人文体系的管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让高校管理体系更具人性化,更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提供帮助。在此一方面要改变以往机械僵化的管理模式,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建立和谐民主温馨的校园环境,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温室。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也是学生丰富自身修养,提升精神世界的主要场所。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一直被作为重要的载体而备受重视。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精神、文化、环境等内容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相反校园文化如果出现问题,学生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带来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为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丰富学生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校园环境中感受生活的快乐,另一方面校园媒体也可以对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进行宣传,为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促进身心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四)重视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契机,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从新生的特点来看,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很多新观念和新思想都容易接受,同时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非常重要。例如,培养良好的班风,团队精神,学习精神,集体主义,积极乐观的态度,都是大学生涯心理教育的开端。一旦在学生之间形成了不良风气,教师再想逆转就十分困难,因此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非常必要。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偏于积极向上,属于正常范畴,但心理素质的整体水平还需提高。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属于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只有各个方面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出培养的最终效果,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重视大学生入学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尽最大的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贾德梅,李洪玉,沈德立.新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及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01).

[2]陶磊.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下降成因的研究与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3).

[3]鲍丽,熊英.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J].德州学院学报,2011(S1).

第4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225-02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层次中位置较高的一个年轻群体,如果仅从身体疾病的角度看,各种严重的躯体疾病比例并不高。但若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情况却相当不容乐观。近年来,许多著名专家和学者通过各种调查研究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比例高达36.6%,部分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到了一个十分令人担忧的境地。“郁闷”一词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描述日常生活的代名词,心理健康不良或心理抑郁已经成为造成大学生学习退步、休学辍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诱因。

2010年10月16日晚21时许,一牌照为“冀FWE420”的黑色小轿车在河北大学新区一超市门前,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造成一死一伤的严重后果。而作为一名刚从河北某高校毕业不久的毕业生肇事者——李启铭却视若无睹,口出狂言。一句“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顿时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网民们千夫所指,不断讨论着这样一个问题,究竟良知何在?同月20日,发生的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人后又返回现场连刺数刀致使对方失血过多死亡的事件,使学校和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都达到了一个制高点。经媒体调查,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他成长的道路没有任何的劣迹,学习成绩优异,获得过各种荣誉和奖励,在亲戚、朋友和老师的眼里都曾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却做出这样令人心痛的事情来,这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2011年10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一名机械学博士和一名校外人员在校本部与同济医学院相继“坠楼身亡”。7天后,一名22岁的建筑系大四本科学生“跳楼自杀”。短短不到十天的时间,让这个有着“中南六省第一校”之称的华中科技大学犹如经历了一场梦魇……

这一个又一个悲剧不断在正值花季的当代大学生中发生,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痛心不已。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都是怎么了?他们的生命为何如此的脆弱?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一语中地地指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目前这个社会转型阶段——市场经济阶段显得尤为突出,深刻地反映出我国社会和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上的严重缺失,亟需得到重视和有效解决。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不断成长的青年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逐渐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他们感情丰富,心理波动大,容易受外界影响导致冲动,且自控能力相对较差;他们刚刚走出父母的象牙塔,学会“行走”,却不得不马上进入社会中不断地向前“奔跑”;他们单纯且真诚,但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使他们的心理极度脆弱。面对社会中形形的不良风气,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分析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无法面对和应付挫折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历挫折和失败的锤炼。在生活方面,进入大学后,远离父母的照顾和呵护,身在他乡,生活、学习和娱乐完全要靠自己来合理地安排和分配。而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极度落差,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环境的改变与自身适应环境能力的不足,情绪控制能力的相对薄弱等,这种种因素导致不少大学生因心理调试不当而出现各种“心理疾病”。在学习方面,由于刚从紧张的高考中解放而出,进入大学后普遍有一种“及时行乐”的浮躁心理,导致上了大学后不再重视课堂知识的学习。而现实情况是:众多的高材生走到了一起,没有了昔日老师的“垂爱”和“照顾”,心理的失落和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导致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偏差。

2.金钱意识模糊,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人民群众收入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差距的不断扩大,产生了社会局部分配不公的现象。一些所谓的“国家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生活荒淫、腐败贪污、,甚至草菅人命。金钱的多少及生活的奢侈程度已逐渐成为不少大学生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尺。特别是近些年来媒体和报刊对“富二代”、“官二代”等这些特殊群体“拼爹”思潮的不当宣传。这些社会不良风气的肆意传播,都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导致拜金主义极度膨胀,其个人理想、信念在金钱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心理不断地产生困惑和动摇,对物质占有欲的过分追求,无法正确地理解生存之所需,导致一部分学生因此而迷失本性,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父母亲朋的过分溺爱,家庭心理教育课堂的缺失

“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正是当前国内家庭教育的真实写照。对于孩子的要求,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无论是有能力达到的,还是力所不能及的,我们的父母都会想方设法地予以满足。孩子长期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充裕物质条件下成长起来,从未吃过什么苦头,一旦遭受了精神与肉体的考验,心理就很容易出现偏差。这种过分的溺爱以及家庭心理教育课堂的缺失,致使他们独立生活能力、与同学相处能力以及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部丧失。环境的变化,学习和生活的不顺心,经常将大学生置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导致心中的怨恨与日俱增,使大学生的心理开始偏离了正确的航向。再加上老师和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和疏导扶正,怨恨便会越积越多。一旦某一天得不到满足,无名怒火便会瞬间爆发,而且必将一发不可收拾。上海浦东留日大学生机场刀刺生母的事件便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中国式家庭心理教育课堂的缺失,使得一些大学生的情商与智商、学识与学历极度的不一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心理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4.学校过分强调学生成绩与能力的提高,严重忽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很多高校一味地强调学生成绩与能力的提高,把学生考研、考博的比例当做评价一所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尺,而忽视个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还有一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简单、内容乏味、没有针对性,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心理帮助和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等。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学校往往只是单纯地向毕业生们宣传就业形势的严峻,而很少将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坚强的心理以及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上来,严重忽视了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部分学生不得不“毕业即失业”。亲戚、家庭和个人生活等各方面压力的接踵而来,导致大学生人格的扭曲以及反常思想和行为的蔓延和滋生。

第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预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06—01

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高学历群体,总体上看,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有着较高的智力水平,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未来满怀憧憬。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业及就业焦虑

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和在大学期间的主要活动内容。高校扩招,人才济济,毕业生每年的递增之势使得学生就业压力空前增大。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在校学生不得不学习更多更博的知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以求在就业时脱颖而出,除了在完成本专业必修的课程以外,还强迫自己去报修更多的选修课和第二学位,课余时间去考证、报班、短训,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就业恐惧使部分学生出现了不适应症,甚至影响到身心健康,焦虑、无奈、彷徨使得部分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坐立不安。

(二)情感问题

情感问题特别是爱情问题是高校校园一个历久弥新的敏感而又热门话题。青年学生向往爱情,在渴望爱情和拥有爱情同时产生的情感困扰之间找不到恰当的处理方法。目前高校对情感问题基本持包容态度,法律也出台了允许高校在校生结婚的条款,但情感问题始终是当前部分大学生纠结的重要问题之一,处理得好,能够使青年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处理得不好,会造成厌学情绪、精神萎靡甚至诱发自杀、凶杀等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影响高校稳定。

(三)挫折心理

上大学是很多学生平生第一次真正离开父母过群居生活。尤其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们,面对众多同学住在一起的状况,难免产生磨擦,又不知忍让,起冲突的不在少数。一旦在学业、感情、生活、就业方面受到挫折,或受到现实的打击,往往产生挫折心理,感到自卑失落、悲观失望,对生活对未来失去信心,甚至感到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或不思进取、消极面对,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近两年入学的大学新生基本上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不大懂谦卑和忍让,不懂与人相处的技巧,随心所欲,一旦有不顺着自己意见的言语或者不一致的生活习惯,就顿起冲突。这在大学的女生寝室表现尤为突出。人际关系不协调轻则让刚入学的新生产生厌学情绪;重则让学生对人生失去希望和热情,以致出现心理问题,甚至轻生走极端。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

(一)学习压力的心理预防

不少新生一踏入大学校门,便会油然而产生一种自由的感觉。教师不会整天盯着要作业,父母也不再跟着左叮右嘱。然而在享受这种自由的同时也意味着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安排,部分学生在这样的“自由”面前无所适从了。针对此问题,首先要鼓励学生树立新的奋斗目标。新生入学后,在熟悉老师和同学、熟悉新生活的同时,要迅速熟悉学校提供的一切教学及辅助设施,提高自学能力,树立新目标;其次要尽快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氛围,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里的竞争不仅是学习成绩的竞争,而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竞争。大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并不断增强自律意识,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恋爱情感问题预防

目前,在大学生中恋爱现象较为普遍,因恋爱问题处理不当而引发的心理问题经常发生,如单恋、失恋、恋爱过程中的越轨行为等。这些都将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必须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

首先正确对待情感。大学生生活阅历比较单纯,心理尚未成熟,容易陷入男女感情之中。他们在恋爱过程中,情绪波动大,自控能力差,容易诱发各种矛盾和冲突,因此应当正确对待恋爱过程,规范恋爱行为,调节恋爱心理,既要正视爱情,又要减轻、避免爱情失败带来的负面情绪。其次可以用情感宣泄法或情感转移法来积极自我调适,失恋后,不要独自把痛苦长期郁积在心中,更不要时常独自品尝痛苦,应该找亲朋好友倾诉一下心中烦恼,在与亲朋好友交流中,尽情将烦恼痛苦宣泄出来,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等方式倾吐心中忧伤,以减轻心灵负担。

(三)人际交往问题预防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误区有多种类型和表现形式,预防是关键。首先要克服自卑心理,不能对自己否定多肯定少,长期有这种思维习惯的人,往往容易形成自卑心理。性格内向的人往往敏感性较高而耐受性较低,一些微小的挫折就会给其较大的打击,使其变得更加脆弱自卑。其次要克服嫉妒心理。嫉妒心理不仅极大地影响嫉妒者的身心健康,也大大影响其与人的交往沟通,造成人格扭曲。所以评价自己要以内在标准为主,而不能简单地与别人相比,同时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赶上别人。

参考文献:

[1] 陈喆,徐多勇.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调试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1).

第6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范文

一、对心理健康现状认识不一致的原因

若把所有问题,包括认知上一时想不开、出了偏差者归为心理健康问题,则心理健康问题的内涵就扩大了,自然不健康学生的检出率就高。我们应分清楚不同层次的心理问题,有认知上的偏差,有心理状态层面上的,也有人格层面的。心理是否健康应从心理状态这一层面来认识较为妥当,它有可能是认知层面的问题没得到及时解决而导致的某一阶段的心理不适。若从心理状态这一层面来看健康问题,心理不健康就如同感冒,抵抗力好的也许过段时间好转,进入正常的状态,若积极治疗则好转得更快些。若有良好的卫生健康常识,能主动预防,那就不会“感冒”。心理健康问题若长期不能得到解决,许多症状就会内化为人格层面的问题,成为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特征,那就较难矫正和治疗,这时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无济于事了。对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应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可见,不分层次的调查数据,再加上过时的、各取所需的调查表和常规以及局部的调查,其所得结果的可信度自然是不高的。另外,人们的主观判断上,有的把心理健康问题混同于思想品德的问题;有的又把违纪、违规问题纳入心理健康问题的范畴;不同角色的判断者(如不同的年龄、教师中是否当班主任)受自身角色的限制,会突出学生问题的某一方面,并把它放大成整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都是认识不统一的原因。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从理论上看,由于大学生大都是以成功者的心态进入大学的,其认知水平也大为提高,大学的集体生活为大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因此大学生的绝大多数在绝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心理健康状态的。分层调查的数据也表明,大学生不是深层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这样的结论丝毫不影响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强调。学生一些浅层的心理问题时有发生,如适应不良,无法正确面对压力,烦恼、压抑、考试焦虑、失恋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到健全人格的形成。

大学生中不同层次的心理问题客观上都存在,在认知层面与心理状态层面的心理问题的比例与其他人群没有显著的差异,只是因学校环境的特殊性使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人格层面的心理问题的比例与中小学生相比虽有所增加,但仍不算很高,与其他同龄人群相比,在比例上、表现形式上都没有多大差别。值得重视的是,纵向地与过去相比,心理问题的比例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心理问题也出现一些新的表现形式,如网瘾、同性恋等。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在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原因时,人们有时会犯逻辑上语义重复和因果界线不清的错误,有时把心理不健康的已有表现又当成不健康的原因。如有的说“严重的考试焦虑是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之一”,其实严重的考试焦虑已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了。

影响心理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为了准确分析心理问题,需对各种影响因素做出高度的理论概括,也需对学校条件下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具体分析。

(一)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

外界有许多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如充满关爱与和谐的家庭、具有良好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的社区,优质的教育、发达的文化、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等。

但是,现实中存在的却是许多与上述理想环境不一致或相反的、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可即使是在同样的不利环境条件下,心理不健康的人仍是少数。这说明影响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还在于内部,这些影响心理健康的内部因素与外在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导致不健康心理的产生。而人的内部条件又是在外界影响下形成的。当下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是过去生活长期积淀的产物。外在不利因素是否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这取决于人的内心是如何解读外在信息的。

(二)影响因素的理论概括

纷繁复杂的外在因素可概括为两点:一个是环境变迁,―个是环境压力。前者可能导致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后者可能导致过度的压力感。二者均可引起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上的表现。尤其是在情绪、情感这一心理过程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如焦虑、抑郁、自闭等。外在环境的突然改变,往往使许多大学生一下子不能从自己的经验划界中找到应对的方式,或新的刺激与自己的信念系统发生冲突,这些均可产生适应不良的问题。大学中引起这类问题的主要类型有:新生的适应问题、家庭成员或经济条件的突然变故、人际关系的突然变化以及新的社会思潮会折射到校园等。环境变迁不是个人能左右的,有的也是预期不到的,人们只能学会怎么去适应。环境压力是外在环境施予人的各种要求,这些要求又与自己的能力以及对自己能力的主观判断之间有一定距离,使人有一种紧迫感,总觉得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身后驱使着。这些压力往往是与主体自己不得不完成的活动任务有关,也与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有关。有任务目标的压力,有完成任务质量标准的压力,有完成时间的压力。大学生中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业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就业的压力。

所有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因素最终都是通过自身的挫折感这一因子而起作用的。挫折感是自己追求的目标未实现、活动失败、发现了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差距仍然很大等情形下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中常见的有:学业上的挫折、人际交往的挫折、恋爱中的挫折等。

环境变迁、压力以及内在的挫折感是引起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但不等于说必然导致心理不健康,不是绝对的一因一果的关系。另外,某一因素导致的不健康问题又可成为另一心理问题的原因。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

重点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在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及学生自身方面的生活事件这四个因素中,许多研究都得出学校教育是首要因素的结论,如学习负担过重以及学习中各种尖锐矛盾带来的心理压力;学生间、师生间人际关系不协调及教育方式的不当带来的情绪障碍等。

学校教育这一首要因素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负担过重;教师教育方法粗笨;被教师讽刺挖苦;经常性考试失败;教师偏心不公;教师水平低;与教师、同学关系紧张;教师作风不正;教师有病态。这九条分别与敌对、偏执、强迫、人际

关系敏感这五方面心理健康问题有较大的关系。如教育方法粗笨就与学生的敌对、偏执方面问题相关度较高;经常考试失败则与强迫症和忧郁相关;教师的讽刺挖苦、偏心不公则与学生的敌对、人际关系障碍方面问题相关。这个结论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真对待。学校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位因素,同时学校也应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主要阵地。教师素质的高低、观念的新旧以及教育方式是否科学,这些都影响到学校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

四、从内外因素的辩证关系看心理健康的维护

心理健康的保持与维护,心理素质的提高,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的共同努力。从教师、家长等教育者的这个角度考虑,应尽量地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生活空间、学习空问和心理空间,减少或避开诱发他们不健康心理产生的外部因素,减轻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让学生尽量多的感受到愉快学习的过程,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信任和期待。同时,用自己正确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认知能力、乐观向上的处事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去影响、感染学生,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健康的学校环境和人际关系中。

而作为学生本人,应学会适应各种新的外界环境,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与爱好,对生活与学习应有一个接受磨砺、吃苦受累的心理准备,不断增加自己抗压力与抗挫折的能力。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学校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外在因素。学校的制度、管理方式、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校风、教师的教学方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等都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关联。

1.民主科学的管理体制

学生在校的第一要务是学习,学习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教学、行政、后勤等部门共同配合,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有效的管理。若管理制度的制定不民主,制度的科学性不强,或管理松散、不公正,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维持。学校应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公正、正义、井然有序的形象,在学校规章制度原则面前人人平等。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民主进程,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

2.合理设置课程

学生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提高认识水平,有助于心理的自我调适。但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应注意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关系、知识的深与浅的关系、知识量与学生接受力的关系;在课程的安排上既要考虑学科课程又要考虑活动课程;在课程目标上,应关注情感、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在课程实施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尝试“服务性学习”。服务性学习把学生带出了校门,带进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使学生走进了社区中那些需要关注与服务的群体之中。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学生全面了解现实社会,并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悟出一些道理,这是一个“发现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期待学生能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人生的艰辛与意义,提高社会责任感,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其自尊和自信,同时能找到自己将来的职业兴趣和方向,激发提高自身学业成绩的动机。这些都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

只有合理的课程结构才有可能让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合理与和谐将有助于心理的和谐,这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3.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有了充实感。文化是一种感染力,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世界。校园文化渗透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风貌。在一定校园文化氛围下,学生会自发组织体现各自兴趣、爱好的各种学生团体,开展各式各样的团队活动,这同时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在各种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交往与沟通,培养了独立性,这些都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元素。

4.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对学生的期待与评价均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关联。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不仅仅是指专业知识扎实、授课技能高超,更主要的还应是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和人格,懂得学生的心理,会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心理健康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每个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应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持与维护。学生本人也应主动关注、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寻求调适的办法。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一项教育活动,它既能解决许多浅层的心理问题,也能预防出现深层心理问题。但是,更主要的是对那些健康的、没表现出心理问题的广大学生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系统地学习与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增进心理自我保健的意识与技能,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塑造健康的人格。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办法

1.学习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

大学生可通过自学、听讲座、课堂学习等途径,学习并掌握好心理卫生知识,它将有益于大学生从理论上正确理解和认识自身所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的理论武器。如学习科学用脑,注意用脑卫生,这就是首先要学会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张弛有序,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而使思维、记忆力减退。二是要注意营养健脑,以必要的营养来保证大脑正常工作所必须的能量。三是对某些脑疾病要及时进行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又如,学好性心理适应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性意识,合理调节性冲动,增进男女正常交往。再如,有关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知识,让人真正懂得戒除不良嗜好、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不酗酒不吸烟等。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证明,过量的饮酒和吸烟对身体是极为有害的,尤其是对大脑的刺激更为明显,它能麻痹脑神经和破坏脑细胞,干扰记忆,促使遗忘。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

2.积极参加校园科技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课余活动形式多样,包括社会调查、科技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以及各种类型的文体活动、学术交流等。在学生的自由时间内,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时间,从事各种活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社会调查、科技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外文体活动,是大学生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一个人如果封闭自己,除了学习之外不去参加任何文体活动,那么,他的大学生活将会单调、乏味,甚至会连正常学习、生活和人际间的交往都难以维持下去。在今天强调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大学生更应积极地参加各类文体活动,锻炼身体、培养能力、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方法

第7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分析与对策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承担着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病率有增无减。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个人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社会的各方各面应当联起手来,对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心里有落差

很多学生步入大学后,对学校的方方面面都感到不适应,心里有很大的落差。在高中学习阶段,有的老师为了激励学生学习,把大学描绘成了天堂,无忧无虑。但是现实中,大学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地方,大学里云集了许多优秀学子,我们不再是唯一的佼佼者,学生感到了落差;大学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都不同于高中阶段,自主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有的学生就很难适应大学学习方法的转变。

2011年,哈尔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救援中心因为很多大学生对学校环境存在顾虑,担心自己不能适应大学生活,而接待了多名学生。大学生面临着多种不适应,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

(二)巨大的就业压力

现在已经不同于以往包分配的教学体制,上大学不等于有好的工作。尤其是最难就业季的来临,许多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求职压力。当看到其他同学找到好的工作的时候,自己容易感到失望。

(三)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

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的不如意也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恋爱并非一帆风顺的,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会遭受挫折,失恋后会产生悲观情绪等;大学生对性的冲动也会诱发心理问题,比如早婚早育、未婚先育等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四)大学生的自我定位不准,心中迷茫

随着大学生的心理不断成熟,对自身责任、义务方面的认识的加深,他们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对自己的前途感觉比较渺茫,往往会使自己陷入迷茫、绝望的境地。这个时候需要引导,否则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

(五)人际交往困惑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更多的时候是沉迷于虚拟世界中。迷恋网络,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流和沟通。“容器人”现象的出现,就很形象地表明人际交往的困惑。如果不及时进行引导,往往会使大学生出现人际交往的困惑,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的定位,也不利于将来学生走向社会。

(六)压力的不断膨胀

现在的大学生常常用“压力山大”一词来形容自己的处境,抱怨自己顶着太多的压力在生活、学习和工作。除了外在的压力外,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对自己施加压力,总是把自己比作成救世主,无缘无故的让自己背负了太多人的期望,不少人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恐惧失败感。他们压力的不断膨胀,对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很大冲击,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心理问题。

2013年4月份,,青岛某高校大三学生小陈因为“压力山大”,欲烧炭自杀,幸好派出所民警迅速赶到,将小陈救出。这个案例就说明了心理压力导致的严重事件,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就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作出指导。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在的大学课程中普遍缺少心理教育课程,不注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当适当开设一些心理课程,向学生教授一些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在课堂上或者课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更好的处理生活、学习中的事情。帮助学生正确解决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

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觑,必须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学校党委应当适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可以向学生发放心理健康指南;开展万名学生心理健康签字仪式,引起学生自己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的宣传活动。例如: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在这一天或者这一段时间,学校都会相应的开展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校园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学习和生活,能够有效减少学生的压力,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学校应当多组织一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促使学生在群体活动中健康成长。比如:组织各院系、班级的拔河比赛、篮球友谊赛以及联谊会等活动,形成一种友好、奋进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群体活动中健康成长。

(三)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咨询队伍的建设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心理问题,除了进行引导外还应当进行积极地治疗。学校应当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咨询队伍,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并及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治疗。就像治病一样,只有及时得到救治,才会遏制恶化的势头,避免更严重的情况的出现。作为治疗的辅助措施,学校可以设置学生倾诉或者发泄的场所,帮助学生及时排除心理障碍。

三、结语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虽然表面上有着诱人的光环,但实际上承载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足以让我们引起重视。学校应当对大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的大学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范文

本研究通过对260名女大学生的调查,试图了解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并分析专业、年级、月消费水平、恋爱与否、城市与农村和不同价值观等因素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是集美大学中文、小学教育、数学、英语及会计专业的女大学生。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0份。其中,各专业人数为数学29人、会计53人、英语64人、小学教育57人、中文57人;各年级人数为大一73人、大二52人、大三73人、大四62人;农村籍136人,城市籍124人;恋爱中的有93人,没有恋爱的有167人。

2.研究与统计工具

采用心理测量表《SCL-90临床症状精神量表》,同时结合自编《女大学生生活现状调查问卷》,严格按照指导语进行测验。对调查结果采用相关心理学测评软件及教育统计学相关知识进行统计。

二、研究结果

1.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现状

通过对英语、中文、小学教育、数学和会计专业260名女大学生的调查,根据scl-90自评量表5级评分制,统计个体总均分的情况如表1,有1.15%的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相当重,21.15%的女大学生的心理中度异常,69.62%的女大学生的心理轻微异常,8.08%的女大学生的心理正常。可见大部分女大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介于正常和中度异常之间,主要集中在轻度范围内,总检出率为91.92%。

将统计结果与全国青年常模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女大学生的scl-90总均分与常模有极显著差异,p0.001。而各因子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极显著的因子依次是强迫、焦虑、精神病性、偏执、躯体化、恐怖、忧郁,而人际敏感无显著差异。

2.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分析

本调查还从专业、年级、是否城市籍、是否恋爱以及价值观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

第一,专业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通过对英语、中文、小学教育、数学和会计专业的女大学生的调查,经F检验法,F=5.63,查F表,F(4,260)0.01=3.41。F>3.41,说明不同专业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极显著[1]。

对各专业之间的差异显著性再经t检验,t(0.05/2)=1.96,t(0.01/2)=2.58,如表4,可看出数学与小学教育、中文专业达到极显著差异,其次是英语与数学、中文以及会计与中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第二,年级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通过对73名大一、52名大二、73名大三、62名大四学生的调查与统计,经F检验,结果如表5,F=2.53,查F表,F(3,260)0.05=2.65,F<2.65,可见虽然大二的总均分高于其他年级,但各年级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并无显著差异。

第三,月消费水平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经过预备调查,发现96%的女大学生的月消费水平在1000元以下,所以在正式调查中将女大学生的月消费水平分为两个档次,500元以下的有95人,占36.5%,500-1000元的有165人,占63.5%。

经过t检验,t′=1.51,小于t′(0.05/2)=1.96,即p>0.05,因此不同月消费水平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再经过对各因子的t检验,发现在精神病性、偏执、敌对、躯体化等方面,月消费水平低于500元的女大学生稍高于月消费水平为500-1000元的的女大学生,但差异不显著。

第四,恋爱与否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调查中有93人报告在恋爱,占35.8%,167人报告没有恋爱,占64.2%。

对恋爱与否的女大学生SCL-90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恋爱中的女生心理健康水平稍微低于没有恋爱的女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经过t检验,t′=0.38,小于t′(0.05/2)=1.96,即p>0.05,无显著差异。再经过对各因子的t检验,二者在敌对、躯体化等方面有所差异,但也无显著差异。

第五,籍贯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本次调查的女大学生中有124人为城市籍,占47.7%,136人为农村籍,占52.3%。

经过t检验,t′=0.19,小于t′(0.05/2)=1.96,即p>0.05,可见,来自城镇的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来自农村的女生并无显著差异。

第六,价值观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以往关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中,没有涉及价值观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本研究通过自编问卷,从恋爱观、家庭观、事业观、性别观、幸福观等角度对女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将价值观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级别,结果发现248名占95.4%的女大学生持有积极的价值观,有12名占4.6%的女大学生持有消极的价值观。

由表6可以看出,持有积极与消极价值观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极显著的依次是偏执、人际敏感、敌对,差异显著的依次是精神病性、躯体化、忧郁、焦虑,而强迫、恐怖无显著差异。

三、分析与讨论

1.女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女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介于正常和中度异常之间,主要集中在轻度范围内,总检出率为91.92%。女大学生的scl-90总均分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有极显著差异,而各因子得分与常模比较,除了人际敏感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均有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尤其是强迫、焦虑、精神病性、偏执、躯体化等因子达到0.001显著差异水平。

2.不同专业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极显著差异。其中数学和中文、小学教育专业达到极显著差异,其次是英语与数学、中文以及会计与中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说明专业不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不同,倾向文科的专业如中文、小学教育、英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倾向于理科的专业如数学、会计专业。这与已有研究中的结论“随着专业难度的加大,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降低的趋势”[2]有所不同,也与另一研究中的结论“不同专业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 [3]不一致。从这次调查的情况看,中文、小学教育专业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数学系,达到了极显著差异的水平,尤其是中文专业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引起关注。

3.不同年级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是不同的年级女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变化,面临的问题有所不同,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及恋爱、就业求职、考研等方面的问题,但总体上各有各的烦恼,并没有显著差异。

4.不同月消费水平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在已有研究的资料中并未涉及女大学的月消费水平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相关性的研究。但从此次对月消费水平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发现,月消费水平的不同,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不显著。

5.恋爱与没有恋爱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已有研究未涉及女大学生恋爱与否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关系。这次调查显示恋爱中的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稍微低于没有恋爱的女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原因可能是恋爱中的女大学生更容易遇到各种情绪的变化以及困惑,但经过对各因子的t检验,二者虽然在敌对、躯体化等方面有所差异,但并无显著差异。

6.城市与农村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有的研究发现两者的差异性显著,城市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非城市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4]。而此次研究却发现无明显差异。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农民在经济上的负担也轻了些,娱乐活动的增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因而农村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减少了。

7.持有积极价值观与消极价值观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极显著差异。已有研究没有涉及女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但从此次的研究发现二者有很大相关性。价值观积极的女大学生相对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价值观消极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是因为有着积极价值观的女生,对事物的看法较为乐观,心情相对也舒畅,因而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有着消极价值观的女大学生,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比较极端,情绪比较变化无常,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类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现代女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女大学生各项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其成材密切相关,同时也关系到女性的人生幸福与未来家庭子女教育的质量,因而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引起各个高等院校的关注。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高校除了应该普遍开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外,还需要加强文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工作和课外活动等途径培养女大学生正确理性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计算出来F值与表上的值进行比较,有两种情况:(1)F>F0.01,差异极显著;(2)F0.01≥F>F0.05,差异显著.下同.

第9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 心理素质 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有着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近年来,因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甚至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随着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贫困大学生的增多以及因学业方面、经济方面、情感方面、社会失业率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及职业选择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尤为常见,当然,也包括少数大学生的心理变态以及人格障碍甚至精神病等方面的问题。论文格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校园极端事件屡见不鲜。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大学课堂

每一个大学生在受到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应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又要掌握养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也只能停留在学术研究的狭小范围内,使得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难以应用。针对上述情况,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指导,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大学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努力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首先,应当提高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成熟及人生的全面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地发展。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发展,用对专业课的热情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状态。其次,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难易要适度,教法的运用要因材施教和符合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和特点,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课内外相结合,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活动包括课间活动、课余活动,还有相应的一些竞技比赛和运动会等,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外活动中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和训练教育,一方面,通过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发育,增强他们的体质,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的教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坚强毅力,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因此,课外活动的开展,对健康教育有着特有的实效性和实践性。

三、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发挥学校行政部门、社团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创造一个积极的、良好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如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的评比,“五四”系列活动,“一二九”系列活动,具体包括演讲比赛、辩论赛、火炬接力赛、大合唱,等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且以这些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使学生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学生在社会上活动、生活,就必然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目前,一些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不良风气,给学生的心理素质造成恶劣的影响,更有一些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以及不健康的网站等严重污染学生的心理环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极为不利。另外,某些宣传媒介的舆论导向发生了倾斜,如报道大款大腕多,而报道艰苦创业少,报道港台明星多而报道英雄模范少,报道个人奋斗多而报道互助合作少等。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学生追赶时髦、盲目攀比、孤僻自私等现象。因此,就必须进行社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稳定大学生的社会心理,使他们有正确的心理选择和取向。

四、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

在大学里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学生入学后,通过辅导员、学生会找学生谈话,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把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分类归纳,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建立接待制度,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管理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发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早报告、早干预,以便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

五、结束语

全社会都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社会的种种变化和冲击,学生心灵中常常会产生巨大波动:一方面,他们为社会的改革、进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对某些具体变化迷惑不解。因此,我们就要在全社会树正气、治歪风,尽量减少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情况,不断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充实、完善,并发挥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有很大提高,而健康的心理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德智体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志勇。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中国学生体育,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