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口腔护理操作方法范文

口腔护理操作方法精选(九篇)

口腔护理操作方法

第1篇:口腔护理操作方法范文

[摘要]目的 探讨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入选的178例经口气管插管病人随机分为2组。在口腔护理溶液相同的条件下,对照组按常规口腔护理操作方法,试验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再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每次口腔护理结束后观察口腔内污垢的残留,每日在进行口腔护理操作前观察口臭、口腔溃疡、口腔霉菌的发生情况。结果将所得的结果进行列表比较。结果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腔冲洗加口腔擦洗法可该进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的质量,减少口臭、口腔感染、口腔霉菌发生。

[关键词] 经口气管插管 口腔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6―33―02

经口气管插管是救治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主要措施。由于患者口腔内放置了气管插管和牙垫,用传统的口腔护理方法无法有效的去除牙菌斑或对口咽区等特殊部位进行彻底的清洁,增加了口腔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我科对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应用口腔冲洗加口腔擦洗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重症监护室2004年3月一2007年3月入住的危重患者178例,均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排除入住前有口腔疾患、口腔有异味或碘过敏者,插管时间为1~7天,并联合应用2~3种抗菌素。按完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90例,对照组88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意识状态、及气管插管时间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用物准备

常规口腔护理包1个,生理盐水棉球,双氧水棉球,0.5%碘伏棉球,带绳牙垫1个。实验组加50毫升注射器,生理盐水。

1.2.2 操作步骤

准备用物,昕诊双肺呼吸音,以双侧对称为准,记录气管插管长度;检查气囊有无漏气,通常以注入的气体刚能封闭气道,听不到漏气声后再注人0.5ml为宜,一般注入7~10ml气体为准。患者取头高位300充分抽吸呼吸道及口腔内分泌物。两组口腔护理频次相同,每日2次。每组均由2名护士完成。

对照组:一名护士固定病人的头部和气管插管,另一名护士按常规口腔护理方法操作步骤,一手持压舌板,一手持弯血管钳夹紧棉球,按双氧水棉球擦拭去污生理盐水棉球清洁0.5%碘伏棉球消毒的顺序擦拭口腔,吸尽口腔内残余的液体,更换牙垫,再次听诊双肺呼吸音,两侧对称后固定牙垫和气管导管,系好系带,长胶布加固。

试验组:除对照组常规方法外加用了生理盐水冲洗口腔。按双氧水棉球擦拭去污50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从高侧口角向口腔内缓慢冲洗,同时在对侧口角作同步负压吸引,压力在0.04-0.06MPa。同样方法冲洗及吸引对侧,至抽出液澄清后再用生理盐水棉球擦试,最后用0.5%碘伏棉球消毒。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呛咳、呕吐、缺氧,保持指端氧饱和度大于90%。

每次口腔护理结束后,未固定前,检查口腔内污垢和分泌物残余情况,评判其清洁度,每天上午口腔护理前检查有无口臭、口腔溃疡、口腔霉菌,并分组作好记录。

1.3 效果评价方法

1.3.1 口腔清洁标准:气管插管后,口腔内无残渣,气管插管及牙垫周围无附着物,固定气管插管及牙垫的胶布清洁,气管插管无移位,口腔无臭味。

1.3.2 口腔炎的标准:口腔粘膜出现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及霉菌斑。

1.3.3 误吸指口腔护理中发生病人呛咳,血氧饱和度下降,肺部听诊改变。

1.3.4 评价时间气管插管第1天至插管第7天。

1.4 统计学方法统计口腔清洁度、溃疡、霉菌阳性例数、误吸例数,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2组比较,实验组口臭率、口腔感染率及口腔霉菌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误吸率两组比较则没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传统的口腔擦洗法不易对口腔进行彻底有效的清洁。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气管导管的阻挡,难以对牙内面、舌下面、舌后根等死角部位进行彻底清洁。而单纯的口腔冲洗法只能冲掉疏松附着于牙面的软垢,不能清除牙菌斑。

本试验加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由于液体不断地循环流动,振荡,冲击,使附着于口腔粘膜、舌、齿缝中的微生物脱落而随着冲洗液被吸出,不仅能将口腔各部位以及口腔深部的各种污垢清除,而且能使细菌在粘膜、口咽部以及插管壁上的吸附能力明显下降,并随着不断冲洗吸引而排出,再用擦拭口腔护理法彻底擦去污垢、牙菌斑,最后碘伏棉球擦拭消毒。碘伏是广谱的粘膜消毒剂,刺激性小,除碘过敏者外均可使用。研究显示:与传统法比较,口臭发生率为5.6%,口腔感染率为8.9%,霉菌感染率为3.3%。明显优于对照组。

第2篇:口腔护理操作方法范文

关键词:重症监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口腔护理;海绵牙刷

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室患者的主要抢救方法,可辅助患者维持正常呼吸,但由于经口气管插管,容易使患者出现插管相关并发症,会对其呼吸状态与临床治疗等产生严重影响[1]。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的口腔护理具有较高操作难度,传统的口腔护理方法难以达到彻底清洁效果,从而促进口腔异味、细菌定植等相关问题,严重者甚至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而加重其临床风险[2]。本项研究在行机械通气重症患者中采用了海绵牙刷进行口腔护理操作,并与常规口腔护理效果进行比较,旨在有效提高其护理质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经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排除存在口腔疾病史者,入组前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57.3±4.6)岁,插管时间3~9d,平均插管时间(5.3±1.7)d,昏迷状态23例,清醒状态20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44~74岁,平均年龄(57.8±4.9)岁,插管时间3~8d,平均插管时间(5.2±1.5)d,昏迷状态25例,清醒状态18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接受传统口腔护理方式,准备小棉球、血管钳与生理盐水,应用蘸生理盐水棉球擦拭患者牙齿、上颚及咽喉等部位,将口腔中脓痰擦拭干净,每日开展口腔护理4次至拔管。观察组患者均采用海绵牙刷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所应用冲吸式海绵牙刷的头端为海绵体,牙柄为柔软的吸引管。护士左手持一次性注射器注入口腔冲洗液,右手持海绵牙刷对牙缝、牙内面、舌下、舌根以及口腔黏膜等部位进行擦拭,同时吸出冲洗液,至冲洗液澄清后停止操作,每日开展口腔护理4次至拔管。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操作时间与口腔污垢残留、口腔异味、口腔溃疡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为:(1)排除肺结核、肺栓塞、肺水肿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且支气管内存在脓性分泌物;白细胞计数<4×109/L或≥10×109/L;体温<36℃或>38℃。(2)X线胸片表现新发或进展浸润影。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其口腔污垢残留、口腔异味、口腔溃疡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第3篇:口腔护理操作方法范文

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10月接收的132例口腔患者中,男患者87例,女患者45例,患者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44岁。132例患者中有8例患颊癌,6例患舌癌,19例为颌面部软组织挫伤、撕裂伤,45例为多发性上、下颌骨骨折,31例为下颌骨骨折,23例为上颌骨骨折。

2护理

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细致了解,采取有针对性的口腔护理操作,防止发生口腔感染和口腔护理的并发症。

2.1个体化的口腔护理伤口和口腔相通,常常会因为口腔分泌物的滞留或者机械清洁不到位等原因使口腔清洁不到位,加之身体免疫能力下降,使得口腔内细菌繁殖而引起伤口感染,为此应做好如下的护理:

2.1.1用温盐水冲洗口腔,能有效的清洁口腔同时又能避免对口腔的冷刺激,另外伤口有血痂的患者要使用1%的双氧水和温盐水棉球交替擦拭伤口,清理口腔要彻底不留残留物。

2.1.2对口腔内的肿胀情况,由于创伤的反应,转移后的皮瓣一般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如水肿明显应查明原因,必要时采取在移植的组织瓣最低处拆除一针缝线,放置引流条,解除其张力等处理。

2.1.3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患者,不应马上处理应在患者病情平稳下来后,且在心电监护下,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口腔护理。

2.1.4牙齿固定有牙弓夹板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棉球擦拭而用纱布代替擦拭口腔的牙颊面,因为棉花球擦拭口腔棉花球的纤维有可能挂在钢丝上,用纱布则避免了这种情况。

2.1.5如果患者口腔内的牙齿缝中有残留的食物残渣,要用牙科探针轻轻取出来,防止因细菌滋生而引发感染。

2.1.6对于患者口腔内伤口面大且容易出血的患者,应尽量少擦拭以免引起伤口出血影响愈合,这种情况建议使用含漱与喷洒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护理。

2.2严防口腔护理并发症

2.2.1防止伤口裂开或者出血,对于伤口创面大而且碰触容易引起出血的,应尽量在在明视下操作,而且动作要轻柔并避免使用擦拭法。

2.2.2防止患者口腔内的留置物易位或脱出,对这样的患者应在做完相应的操作后,对患者口腔内的留置物仔细检查一遍,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早进行矫正处理不能耽搁。

2.2.3积极预防感染、控制感染,患者在术后进行口腔清理用的最多的就是清洗液和漱口液,所以对它们的选择不能盲目应严格遵守循证护理原则。首先测定口腔PH值,如果PH值为中性则选1:5000的呋喃西林,如果PH值是偏碱性的则选2%硼酸,如果PH值偏酸则用2%碳酸氢钠[1],对于颌面部采用的敷料要保持干燥。针对口腔内有伤口的患者,漱口液应选择有抑菌作用的抑制细菌滋生防止感染[2]。

2.2.4为防止诱发迷走神经反射[3]而采取的不同治疗,上颌骨、颧骨骨折及切开复位、颌间结扎者,取仰卧端坐位;颌骨骨折和颅骨骨折并存的患者取仰卧位。对疼痛比较敏感的患者要在操作前使用止痛药物,在整个的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脸色、监测心率,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2.2.5伤口愈合的不同时期决定了清洗和漱口的频率;在伤口的结痂期,要减少对口腔清洁的次数,以免影响伤口的愈合,但是可以增加含漱的次数,每天对创面喷洒漱口液5-6次;肉芽的生长期,应停止清洗,可以用漱口液漱口。

3讨论

第4篇:口腔护理操作方法范文

【关键词】口腔护理;气管插管;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73-01

临床治疗危重患者时,因其吞咽功能受限无法自主进食,需行经口气管插管,此时患者口腔处于开放状态,易使病原微生物进入其机体内部,再加上其口腔唾液分泌明显减少,自净能力下降,极易引发口腔感染,影响其疾病的恢复,因此,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口腔护理尤为重要[1]。本研究就不同口腔护理方法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进行观察,并探讨其临床效果,现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6例,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19至78岁,平均(47.69±3.95)岁;插管时间3至9d,平均(6.02±0.97)d。对照组36例,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20至78岁,平均(47.76±3.71)岁;插管时间3至10d,平均(6.13±0.92)d。两组在性别、年龄及插管时间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准备工作 (1)用物常规准备:实施治疗前,充分猪呢比口腔护理用物,包括口腔护理包、棉球、生理盐水、无针头注射器、吸痰管、小喷瓶及吸引器等;(2)操作前准备:操作前,向患者做好相关解释工作,保持操作环境的舒适、清洁,操作者佩戴无菌手套及口罩,将其口腔分泌物吸净,确保气管导管处在门齿处刻度,检查气囊是否漏气,确定气囊充盈度,以避免冲洗液进入患者气道[2]。

1.2.2护理操作 (1)对照组实施常规口腔护理,即患者取半卧位,头偏至一侧,且口角向下,由1名护理人员将其头部及气管插管固定,另1名护理人员按照棉球擦拭法常规步骤进行操作,最后采用吸痰管将口腔残留液吸净[3];(2)观察组采用改良法实施护理,具体如下:将床头抬高200左右,头偏至一侧,由1名护理人员采用无头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适量,沿其上口角缓慢注入,多方向对口腔内部实施冲洗。同时,由另1名护理人员连接吸痰管,于口腔低处实施吸引,两侧采用同种方法冲洗。完成冲洗后,采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口腔,同时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两组患者口腔护理次数均为1日3次,护理前后均进行细菌培养,护理完毕后,将牙垫清洗干净,并更换胶布与系带,最后将气管插管固定[4]。

1.3观察项目与指标 (1)口腔护理效果:经临床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口腔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包括口臭、口腔感染、污垢残留及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2)细菌培养结果:对两组护理前后的细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口腔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在口臭、口腔感染、污垢残留及VAP的发生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讨论

口腔作为病原微生物进入患者机体内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实施经口气管插管时,为避免口腔感染的发生,对患者实施全面有效的口腔护理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52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良法实施护理的观察组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经临床护理,观察组的口臭、口腔感染、污垢残留及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在细菌培养结果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

研究表明,对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采用改良法实施护理,可有效改善护理效果,降低口腔感染率,预防口臭及VAP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舒适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绍芬,陶金艳,胡海莲,等.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两种口腔护理方法对比研究[J].吉林医学,2011,09(19):4029-4030.

[2]仲琴.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不同口腔护理方法的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1,11(08):746-747.

[3]吴蓉,陆真.口腔护理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1,12(23):3571-3572.

第5篇:口腔护理操作方法范文

关键词:儿童龋齿;综合口腔护理干预;预防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口腔检查的80例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儿童均年满三周岁,并排除存在智力障碍、口腔炎症、龋齿及其他器官系统疾病等症状,该项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本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所有儿童家属均知情并同意。将80例儿童以随机抽取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儿童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范围为:3.0~8.0岁,平均年龄为(4.3±1.6)岁,体重为:12.3~21.5kg,平均体重为(17.2±2.4)kg;观察组40例儿童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范围为:3.5~7.8岁,平均年龄为(4.1±1.7)岁,体重为:12.1~21.7kg,平均体重为(17.4±2.5)kg,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身体素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40例儿童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引导儿童进行常规的防龋操作和引导儿童家属按照日常的护理习惯对儿童进行口腔护理。观察组40例儿童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口腔护理干预,具体实施如下:全面体检评估口腔情况,首先护理人员应该对儿童进行一个全面的体检检查,充分了解儿童的身体状况以及口腔龋齿状况。另外,护理人员还要详细向儿童家属进行询问,了解儿童日常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分析儿童龋齿产生的原因[3]。防龋操作过程护理,在防龋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可采用无口腔刺激和具有水果香味的氟化泡沫对儿童口腔进行检查,在咬脱过程,需引导儿童低下头,用牙齿将牙托咬住,并做到勿吞咽和勿咀嚼,操作完毕后半小时内不得进食水和食物,若儿童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不配合、乱动现象,护理人员还需采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或语言为其讲解防龋的重要性或为其播放欢快的音乐或动画片来转移其对操作不适的转移力量。并引导家属每半年带儿童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及时发现其口腔问题。健康宣教,护理人员要加强对儿童家属的健康教育,如为儿童家属发放口腔保健宣传手册或组织其开展口腔健康知识讲座等,在宣教过程中,需注意详细向家属讲解口腔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并介绍各类口腔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对儿童构成的威胁。同时,护理人员要指导儿童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并选择儿童的牙刷和牙膏。在健康宣教过程中,护理人员要采取儿童感兴趣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比如以图片、动画的形式来提高儿童的配合度,并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护理习惯。为儿童提供针对性的饮食指导护理,龋牙的发生与儿童偏食、喜爱吃含糖量高或酸性食物等饮食习惯具有密切的关联,为此,护理人员需引导家属严格控制儿童的零食量,并引导其尽量少食含糖量高的食物、冷饮和垃圾食品,对儿童的偏食不良习惯习及时纠正,同时,家长还要多鼓励儿童使用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水产品、鲜奶类等具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⑤引导家属做好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和监督工作,由于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差,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需引导和督促其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如饭后及时漱口,每天至少刷牙两次,另外,家属还可以详细记录儿童的行为习惯,对于儿童的一些不良习惯应该耐心指导儿童纠正。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儿童对防龋操作过程的配合度以及经护理干预后的正确刷牙率、龋齿发生率、相关保健知识掌握良好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配合度评价标准为:完全配合:儿童对防龋操作过程欣然接受并积极配合;配合:儿童勉强完成防龋操作过程;不配合:儿童拒绝接受防龋操作或操作过程中出现严重哭闹现象,影响操作的正常进行,总配合率=(完全配合+配合)/总例数×100%,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评价采用问卷调查表收集,分成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评价标准,总满意率=(十分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儿童对防龋操作过程的配合度对比观察组儿童对防龋操作过程的总配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7.5%),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儿童正确刷牙率、龋齿发生率及对相关保健知识掌握良好率对比观察组儿童(n=40)正确刷牙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n=40)正确刷牙率(72.5%),观察组儿童龋齿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观察组儿童对相关保健知识掌握良好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儿童(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对比观察组儿童(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97.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6篇:口腔护理操作方法范文

关键词:四手操作技术;预防作用;口腔科;交叉感染

交叉感染是影响口腔科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引发原因包括医护人员操作环节感染、器械感染、空气感染等,导致患者形成交叉性感染。为降低口腔科交叉感染情况,本研究选取94例口腔科患者设立对照比较,分析四手操作技术与常规操作技术对口腔科交叉感染的预防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94例口腔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研究组47例,男女比例24:23,年龄19~57岁,平均年龄(36.27±18.59)岁;对照组47例,男女比例26:21,年龄18~58岁,平均年龄(37.11±18.2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操作技术,安排护士与医生按1:3操作,按照医院常规抗感染要求进行消毒、清洁等操作[1]。研究组患者予以四手操作技术,安排护士与医生按1:1操作,在常规感染管理的基础上,要求护士与医生进行"四手操作",护士与医生分别处于患者左前方与后右方,安排护士按照操作顺序为医生传递器械与材料等,并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动作准确迅速,及时将冲洗液与患者唾液抽吸。护士传递治疗器械过程中需注意避免在患者头面部区域,需在其颏下与胸骨切迹的4~7点间操作,医生则保持在患者口角连线处11~12点方向齐平,与医生单手或双手平行传递。并在操作中保持患者躯体与心理松弛,做好常规准备工作。四手操作中需要同时进行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若发现患者异常变化情况需及时给予处理,两组患者治疗后均需定期进行复查,观察其感染发生情况与预后效果。

1.3疗效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感染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种操作技术对口腔科交叉感染的预防效果[2];②分析记录两组患者中导致感染的因素,比较影响口腔科交叉感染的因素[3];③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包统计分析,一般资料应用标准差(x±s)完成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完成检验,当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操作技术下感染发生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操作技术下感染的发生情况,研究组患者经四手操作技术出现2例(4.26%)感染,对照组患者经常规操作技术出现9例(19.15%)感染,研究组感染预防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感染原因对比 观察两组患者感染原因,可知物品感染、锐器刺伤与空气感染是导致口腔科交叉感染的主要因素,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四手操作技术是目前口腔科治疗新型操作技术,主要指口腔科治疗全程中,医师与护士一对一相互配合操作,保持适当位置与技术进行口腔科诊疗与操作的技术,实际操作中医师与护士四手同时操作,保持有效稳定的器械、材料等医疗用品,成为现阶段口腔科门诊医疗操作的标准模式[4-5]观察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经四手操作技术出现2例(4.26%)感染,对照组患者经常规操作技术出现9例(19.15%)感染,研究组感染预防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口腔科门诊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手部感染、物品感染、空气感染与钝器刺伤,门诊日常诊疗工作量较大,医生在常规诊疗操作中对感染控制的重视程度不足,医师在诊疗操作时很容易引起手部、医疗器械、物品及室内空气的污染,导致患者交叉感染。常规操作技术下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对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性较低,发生锐器刺伤而引起交叉感染的几率较大、由此可以看出,四手操作技术在口腔科医师诊疗操作中应用的必要性,口腔科门诊需要着重转变医疗观念,口腔医疗机构因积极应用四手操作技术,从而减少口腔科交叉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四手操作技术对护理人员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医院需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与测评,避免出现专业技能不足的护理人员,进一步提升口腔科门诊治疗的专业技能水平,促进口腔科门诊患者治疗效果与治疗恢复效果[6]。另外口腔科门诊还需要在应用四手操作技术的同时,注意提升口腔科医疗管理效率,加强对流动人员(患者家属及其他闲杂人员)的管理,避免流动人员进入操作区域而形成手部感染、空气感染等交叉感染,影响口腔科交叉感染的预防效果。

综上所述,四手操作技术对口腔科患者交叉感染的预防作用理想,有利于提升口腔科治疗的专业技能水平,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蒋静,赵林琪.四手操作在口腔科的应用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09):1106-1107.

[2]刘雅芹.浅谈四手操作技术对预防口腔科交叉感染的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14(08):167-168.

[3]蒋静,梁珍,樊鑫.四手操作在口腔科门诊预防感染的意义[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06):782.

[4]刘彩云,贺维,徐晓明,等.四手操作技术在口腔门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05):122-123.

第7篇:口腔护理操作方法范文

【关键词】护理管理;降低;口腔科感染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0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29-02医院感染是说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因为医院内的感染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因素,所以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口腔科,因为人们目前对于口腔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因此,开始增加口腔检查的频率。在口腔检查和治疗过程中使用多种大量医疗器械,直接作用在患者的口腔疾病上,不可避免地与唾液、血液等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接触。因此,在口腔检查和治疗过程中,必须遵守无菌、消毒隔离的原则,以避免乙肝、艾滋病、梅毒和其他传染性疾病。口腔科的感染率和口腔护理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医院的内部口腔护理管理应进行整体调整,从而对患者进行出色的护理干预,使得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力度能够深入到口腔科的护理工作之中,给患者也带来了福音。因此,发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口腔护理管理措施是口腔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加强护理和护理管理人员的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意识,使得医院护理管理程序向标准化发展,有效地规范护理行为,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在2010年6月,医院口腔科严格按照《医疗口腔医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规范医务人员的操作,严格执行消毒措施,并能有效地切断医生和病人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的感染,使得院内的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医院从2009年6月到2010年6月共收治了509例口腔患者作为对照组,240例为男性,女性269例,平均年龄48岁,将2010年6月到2011年6月收治的524例患者的护理管理作为实验组,男253例,女256例,平均年龄44岁。口腔科对这个期间的患者进行感染状况的对比。其患者病因主要是拔牙、补牙和牙齿清洁,两组病人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的患者在科室内部接受治疗处理,因为没有护理管理措施,所以只给予常规护理手段。而实验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为我院有护理管理措施,所以给予他们全面的口腔护理管理。对两组治疗后的患病率进行分析和评估。

1.3统计学观测到的两组数据比较,卡方检验,应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SPSS社会科学统计程序)统计处理完成。以P

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以发展特色口腔护理管理模式,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比较观察两套数据,卡方检验,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来完成此过程。P

3讨论

医院在2010年进行了口腔护理管理的重大改进后,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护理措施,分析如下。

3.1口腔科的消毒管理

3.1.1口腔科的消毒管理口腔科具有医疗器械体积小、分散的特点,医护人员要执行的操作与患者的分泌物和血液等有直接的接触,所以,应该在口腔专科的消毒室中设置预处理池和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预处理池中的消毒液为0.1%至0.2%有效氯溶液,预处理池消毒剂需要浸泡30min。清洁区域应严格限制外出人的次数,以确保空气环境的清洁。而且消毒设备应该按照操作进行包装、密封、消毒、灭菌、储存以备使用。治疗操作的时候必须做一人一个器械、一人一套消毒设备、一人一双手套和一次性口腔治疗托盘[1]。

3.1.2门诊口腔科管理门诊口腔科室因为牙床分布的比较广阔、而且人员流动性很大、空气中存在各种飞沫传播杂菌。所以我们每天用0.1%有效氯或专用清洁剂来清洁处理装置和相关的物品表面,每天定时开窗通风30min,封闭房间,每天上班前进行紫外线消毒。而且要实行同一天签名记录系统。护士要配合好医院进行传染病监测统计的各个方面。如空气、无菌物品、工作人员的手、表面消毒剂的监测。

3.2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在口腔科之中,口腔护理人员的工作与患者的感染具有密切的联系,只有加强护理操作的规范性,才能确保患者的口腔病情稳定,从而康复。首先,我们护士需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了解和掌握医疗知识,严格要求一次性用品,如果证件不完整,要严格禁止使用;严禁使用没有消毒日期的灭菌包;严格禁止使用破漏的包装。在实时操作的过程中,护士和医生需要保持坐位操作,而医生坐落在患者头部的后面进行治疗,护士位于患者头部的左前方,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和护士的双手需要协同完成口腔护理。在治疗中,护士应及时收拾治疗产生的污染物或颗粒,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多的减少交叉感染[2]。通过有效的护理管理,消毒隔离工作已经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由于护士与病人、家属和其他医务人员访问最频繁、最密切,所以护理人员的严格无菌护理操作增加了患者康复的信心。

3.3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要想将口腔科控制感染的工作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我们应及时与医院领导进行详细的沟通,以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此外,为了提高口腔科感染控制意识和自我意识,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坚决执行。我们将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口腔医疗器械的消毒方法基本要求》作为指导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我们会定期参加医院组织的感染控制以外的各种知识和会议,尤其是口腔医疗器械和环境消毒、灭菌的相关知识培训,并且定期对其进行评价、考核,对其评估的基础上的表现给予奖惩[3]。参考文献

[1]林金伏,刘河娣.口腔专业新护士岗前培训方法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07(4):251.

第8篇:口腔护理操作方法范文

关键词:社区医院;口腔科医生;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hazard factor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dentists in community hospitals,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protection towards dentists, enhancing their attention of prevention. Methods By analyzing the hazard factor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dentists in community hospitals, including HIV, HBV, BCV and mercury pollution,etc., concluding the ways that dentists are easy to be hazarded at work, coming up with efficient protecting measures. Results Dentists increase their attention of prevention, implementing the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decreasing their occupational exposures. Conclusion Good prevention job of dentists in community hospitals can avoid occupational hazard.

Key words:Community hospital; Dentist; Occupational hazard; Prevention measure

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口腔医学的迅速发展,社区医院口腔科工作量逐渐增加,口腔医生潜在的职业危害也发生着变化。口腔科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工作中医生直接或间接地受、针刺、噪音、辐射、感染、药物、工作压力等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社会性因素的危害,因此, 口腔医生工作具有较高的职业危险。为了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职业危害,明确与职业危险相关的因素及防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口腔医生的职业危险因素

1.1生物因素 口腔科医生在工作中频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分泌物,是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等疾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1.1.1病毒性感染 由于口腔治疗操作的特殊性, 医生与患者面对面近距离接触, 高速运转的牙科手机使患者的血液、唾液四处飞溅,容易污染医生的面部,口腔科医生是经血传播性疾病的高危人群。HIV、HBV、HCV可经血液传播性疾病,通过锐器损伤而感染 HIV、HBV、HCV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丙型肝炎(HCV)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和疫苗的预防,口腔医生应加强对 HCV 病毒认识和防护。艾滋病在全球流行日趋广泛,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就生活在我们中间,一旦感染会带来一系列的医疗、社会、伦理等方面的问题,特别值得重视。

1.1.2细菌性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的病原体,尤其是活动性肺结核及未确诊者的危害性更大。口腔医生职业性近距离接触患者导致感染。此外还有真菌、原虫感染等也很常见。

1.2化学因素 口腔治疗过程中,有些化学物质可引起疾病。汞、修复材料、消毒剂以及粉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有毒化学物质,可造成职业危害。

1.2.1汞 汞对口腔医护人员来说是重要的危险性化学物质之一。银汞合金是口腔科的常用充填材料, 医务人员如果长期暴露于被汞污染的环境中, 容易形成慢性中毒。

1.2.2消毒剂 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等是口腔科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长期接触各种挥发性的消毒剂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重者可引起中毒甚至致癌。

1.2.3空气污染 超声波洁牙机、高速手机等会产生大量的带有细菌和病毒的气溶胶,口腔修复治疗用的喷砂机、打磨机等,可产生石英、滑石粉尘, 长期吸入可导致呼吸道慢性炎症、眼结膜炎等。

1.3物理因素 口腔操作常见的物理性损伤为长期不对称工作姿势造成的肌骨骼系统损伤、针刺伤和眼睛损伤等。

1.3.1肌骨骼系统损伤 不对称工作姿势致肌骨骼系统损伤,是口腔科医生最常见的一种物理性职业损伤。长时间处于弯腰、扭颈的工作姿势以及手腕部连续地操作,引起腰、颈部和肩部以及手腕的疲劳和疼痛,造成这些部位的病理性改变。

1.3.2锐器伤害 医务人员在使用、回收、清理过程中很容易被患者血液、唾液污染的锐器刺伤而造成感染。

1.3.3噪音污染 口腔科常用的高速手机、超声洁牙机、治疗椅上的气泵等可产生高强度噪音。长期在高分贝噪声的环境中工作, 对听觉感受器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使听力下降。来社区医院就诊的老人居多,需大声问病史,这也是噪音的来源。

1.3.4辐射 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主要来源于放射性检查,长时间接触会因蓄积作用而造成机体损伤, 如白细胞减少、放射病等。非电离辐射来源于光固化机、激光治疗机等, 其产生的光束可造成视网膜不可逆性损伤。

1.4心理社会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 患者要求高, 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面对的压力愈来愈大。加之就诊患者多,工作任务重,每天应对形形复杂的人群,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给医生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

2口腔医生的职业防范措施

口腔科是一个高危科室,诊疗工作具有特殊性,其它疾病比较隐蔽,来口腔科就诊的患者不筛查传染病,口腔科医生往往忽视前来就诊的相对健康的人群,在口腔门诊工作中存在多种职业危害因素, 严重威胁口腔医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口腔科职业防护势在必行。

2.1提高自我职业防护意识 社区口腔科门诊患者多,许多传染病患者可表现为无症状的带菌者。因此,口腔科医生必须全面防护。通过培训、教育等,提高口腔医生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认识,掌握职业防护知识,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自觉采用防护措施,遵守安全防护规范。

2.2执行标准预防 口腔科医护人员必须执行标准预防,无论患者的血液、唾液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必须按照血源性疾病感染者的标准进行防护。将患者的血液、体液以及污染的物品均视为有传染性的物质,要严格遵照标准防护原则,采取防护措施。社区医院口腔科是患者集中就医的场所,患者就诊时医生法知晓全身状况,应采取标准预防措施,既保护了患者,又保护了医务人员自己。

2.3物理因素的防护 随着人们对医院感染管理认识的提高,职业防护已被提到了医学界的工作日程。口腔科医生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成为高度职业危险人群,必须做好防护。规范操作行为,如:操作时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立即洗手。操作中禁止接电话、手机等。

2.3.1防锐器伤 锐器伤是医务人员感染HIV、HBV、HCV 等经血传播疾病的重要原因。应深刻认识到锐器伤的危害性,树立职业防护观念,改变不正确的操作习惯,养成用钳子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的习惯,处理锐器时一定要仔细、小心,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用过的锐器必须放入防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

2.3.2防辐射 进行放射性操作时,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激光机、光固化机等设备在开启前要先戴好防护镜,防止因误操作伤害眼睛,操作时戴防护镜,避免光源直射眼睛。

2.3.3防噪音 设备要定期保养注油,减少工作时产生的噪音。诊室尽量分开,做到一室一椅,选用功能好的、噪音低的设备。改善服务,减轻患者恐惧,合理安排就诊秩序,保证就诊环境安静,医护人员加强修养,做到 "四轻"。

2.3.4防肌骨系损伤 工作中保持正确姿势, 避免长时间固定动作,各关节尽量处于放松的位置;搬运物品时避免用力过度。提倡工间操制度,如颈椎操、广播体操等。

2.4化学因素的防护

2.4.1防汞中毒 汞是口腔科常用材料,常温下易蒸发,调制和填充时会产生汞蒸气,引起慢性汞中毒。加强诊室通风换气,减少空气中的汞含量,每天多饮水,喝牛奶,促进汞的排泄。

2.4.2防消毒剂损伤 含氯消毒剂要现配现用,严格掌握剂量,不可浓度过高,使用时要加强室内通风;使用戊二醛消毒器械时,盛放戊二醛的容器要加盖。每日经过消毒擦拭处理后的房间,应定时进行通风换气,减少对医务人员呼吸道的刺激。

2.4.3防粉尘污染 超声波洁牙机、高速手机、口腔修复治疗用的喷砂机、打磨机等,可产生石英、滑石粉尘,长期吸入可导致呼吸道慢性炎症、眼结膜炎等。操作时注意戴口罩和湿式操作,诊室定期通风换气,以降低环境污染菌浓度,每天用紫外线照射30~ 60min。

2.5采取屏障防护

2.5.1严格洗手 洗手是防止病原菌传播的简便有效措施。口腔科医生的手在操作过程中直接进入患者的口腔,极易造成污染。在诊疗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前后及处理患者用物后必须规范洗手,用肥皂洗手,六步洗手法搓洗,用流水冲洗,肥皂保持于燥,擦手的毛巾每日消毒,最好用一次性消毒纸巾。

2.5.2戴手套 口腔医生进行操作时要戴手套,在两例患者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戴手套前先洗手,脱手套后要立即洗手。严禁戴一副手套为多人操作。不允许戴手套触摸公共物品,戴着污染的手套应避免接触自己的耳、鼻、口及搔抓头发、皮肤,避免接听电话、开处方。

2.5.3戴帽子、口罩、面罩、护目镜 口腔医生的个人屏障性防护在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口腔操作产生大量的血液、体液、汽雾飞沫等, 飞溅集中在患者口腔周围,是医生所处的位置, 成为口腔科医生的传染源和患者交叉感染的途径,因此做好防护隔离是减少传染源的有力措施。戴帽子、口罩、面罩和护目镜可以有效地防止气溶胶、飞沫的附着, 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播散。注意口罩的有效防护时间,如有潮湿立即更换。

2.6社会心理因素的防护 正确认识口腔工作的特殊性, 以积极乐观地心态面对工作,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减少心理疲劳。积极学习口腔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 适应口腔医学的发展。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维护身心健康。

2.7定期体检,免疫接种 定期体检,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化验乙肝五项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防止医务人员成为传染源。

3讨论

第9篇:口腔护理操作方法范文

所谓“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也是一种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素养的一种教学活动。笔者就护理基础中口腔护理一节的说课设计报告如下。

1.说教材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教材地位:本节课内容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护理学基础》中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该内容不仅是第十一章病人清洁的护理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该操作也是护理操作中临床应用较广的一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护理技术。该节内容包括口腔健康维护,一般的口腔清洁法,特殊的口腔护理法。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掌握口腔护理法。

(2)教材作用:使学生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为今后实习及工作奠定基础,树立良好形象,塑造救死扶伤的天使形象。

1.2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本次授课对象是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记忆能力,求知欲强,但是由于刚接触专业知识,所以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较为薄弱且临床经验不足。

(2)起点能力:学生抽象思维较弱,操作能力一般,但对于部分知识有一定自学能力。

(3)学生特点: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喜欢生动形象的教学。

1.3 教学目标:

根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新大纲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情况,笔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正确说出口腔护理的目的、常用的口腔漱口溶液、临床作用及注意事项。

(2)能力目标:能正确为病人实施口腔护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

1.4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学目标和学情目标的分析确定本节课重难点:

给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需要准备漱口溶液,漱口溶液种类较多且临床作用不同,需要根据病人口腔不同的状况来进行正确选择,这是难点。进行口腔护理时,要求牙齿的每一面、舌面、硬鄂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擦洗,这是重点。结合教学大纲及本节的具体内容把常用漱口溶液及临床作用,正确实施口腔护理作为难点;把口腔护理擦洗顺序作为重点。

2.说教法和学法

2.1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将临床情境合理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参与病案护理,体会各项操作在临床的实际应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使学生在气氛热烈、趣味性强的模拟情境中愉快地掌握所学知识。

(2)直观演示教学法:教师分解演示操作,讲解、示教融于一体,使学生掌握操作步骤、要点和注意事项。

2.2 说学法

根据新大纲本课包括以下学法:

(1)角色情感体验法: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练习,从中体会病人感受,在操作中尽量减轻病人痛苦。

(2)讨论法:为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采用“案例导入―互动点拨―感悟反思―教师点评”模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3)温故知新法:适时引用所学知识,以旧带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法和学法的设计,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仿真情境中掌握知识,在互相扮演角色中运用技能,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3.说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并突破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为6步。

(1)展示案例:病人李红,女,45岁患中毒性肺炎,高热、昏迷10天,经抗生素治疗病情稍有控制,但意识仍未清醒,近期发现口腔黏膜破溃,创面附着白色膜状物,用棉条拭去附着物,可见创面轻微出血,无疼痛。

(2)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在上一环节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请问病人口腔病变的原因是什么?②该如何给病人开展口腔护理?③在口腔护理中应注意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其中一组将讨论结果与其他学生分享。

(3)分析病例,促进理解。分析病例时,先找出关键语句,如“昏迷,抗生素治疗,口腔黏膜破溃,创面附着白色膜状物”等。然后依据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昏迷病人口腔护理时不需准备的用物是吸水管。长期应用抗生素会导致口腔真菌感染,真菌感染者在选择漱口液时应选用碳酸氢钠溶液。当病人口腔黏膜破溃,实施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黏膜等。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病人进行护理,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4)讲解示教,加深记忆:运用角色扮演法示教口腔护理,教师扮演护士角色,在示教中结合牙齿模型讲解牙齿各面的擦洗方法,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并结合模具、多媒体投影等对操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

(5)分组练习,规范步骤:学生分组练习,一名学生扮演护士,一名学生扮演患者完成口腔护理。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学生操作不足进行纠正,使学生明确操作方法。

(6)归纳总结,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来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加以补充或矫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很好的教学反馈。布置课后练习口腔护理两次。

4.说教学效果

通过调查,学生对这次教学活动满意度较高,情境式教学法的运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爱护病人意识和协作精神,同时使其树立了学习信心,并收获了成就感和快乐。

5.教学反思